动物病理学

2024-07-21

动物病理学(8篇)

1.动物病理学 篇一

动物病理学_在线作业_B 最终成绩:85.0 一 判断题

1.“新月体”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FALSETRUE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FALSE 知识点: 13.1 第一节 肾炎 2.白斑肾属于化脓性间质性肾炎。()

TRUEFALSE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FALSE 知识点: 13.1 第一节 肾炎

二 单项选择题

1.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是()。

尿酸盐沉积

痛风

黄疸

含铁血黄素沉着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黄疸

知识点: 3.5 第五节 病理性物质沉着

2.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称为()。

肥大代偿

化生

增生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代偿

知识点: 4.1 第一节 适应 3.关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泌乳期的乳腺增生属于生理性增生白体积并不增多或轻微增多增生

增生组织细胞的细胞器和核蛋

牛、羊肝片吸虫时,胆管粘膜上皮可大量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使整个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1 用户解答: 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使整个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知识点: 4.1 第一节 适应

4.下面无再生能力的组织或细胞有()。

血细胞与毛细血管骨组织与软骨组织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心肌与中枢神经细胞 知识点: 4.2 第二节 修复

5.下面关于创伤愈合说法错误的是()。

创伤愈合是以组织的再生和炎症为基础的成较大疤痕反应

第二期愈合往往局部形

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

心肌与中枢神经细胞

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主要的差异是创面是否有炎症第一期愈合时间短,疤痕小。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主要的差异是创面是否有炎症反应 知识点: 4.2 第二节 修复

6.下列关于炎症介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炎症介质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 导致组织炎性水肿 白三烯(LT)属于血浆源性炎症介质,是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重要炎症介质,可以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更强,凝血过程中生成的纤维

炎症介质是蛋白肽,具有升高血管通透性和吸引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白三烯(LT)属于血浆源性炎症介质,是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重要炎症介质,可以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更强,知识点: 5.2 第二节 炎症介质 7.淋巴结核属于下列哪一类炎症()。

普通增生性炎

变质性炎

肉芽肿性炎症

渗出性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肉芽肿性炎症

知识点: 5.4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8.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在局部组织和血液中持续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造成广泛的组织损害,使机体处于严重中毒状态和全身性病理过程被称为()。

菌血症

败血症

脓毒败血症

毒血症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败血症

知识点: 5.4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9.下列关于肿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致瘤因子消除后,肿瘤组织即可停止生长长不协调

肿瘤性生长与机体的生

肿瘤是机体在肿瘤常表现为肿块或组织器官弥漫性肿大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致瘤因子消除后,肿瘤组织即可停止生长 知识点: 6.2 第二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0.下列关于恶性肿瘤的组织结构不正确的是()。

异型性大

核分裂相多见

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有包膜。

细胞排列紊乱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有包膜。知识点: 6.2 第二节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1.关于肿瘤的生长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常有明显界限有良性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长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突性生只有恶性肿瘤可以呈浸润性生长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突性生长 知识点: 6.4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

三 多项选择题

1.坏疽的类型包括()。

气性坏疽

干性坏疽

湿性坏疽

脓性坏疽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气性坏疽 | 干性坏疽 | 湿性坏疽 知识点: 3.4 第四节 坏死 2.肉芽组织的成分包括()。

新生的毛细血管

幼稚的成纤维细胞

少量的胶原纤维

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用户解答: 新生的毛细血管 | 幼稚的成纤维细胞 | 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知识点: 4.2 第二节 修复 3.炎症的全身反应有()。

实质器官的病变 发热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

白细胞增多 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用户解答: 发热 | 白细胞增多 知识点: 5.1 第一节 概述 4.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发热 增生

变质

渗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增生 | 变质 | 渗出

知识点: 5.3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5.炎性渗出时渗出液成分可能有()。

球蛋白

盐类和小分子白蛋白

血浆蛋白

纤维蛋白原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0.0 用户解答: 球蛋白 | 血浆蛋白 | 纤维蛋白原 知识点: 5.3 第三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6.下列与纤维素性炎有关的病变有()。

绒毛心

大红肾

槟榔肝

猪瘟肠粘膜扣状肿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绒毛心 | 猪瘟肠粘膜扣状肿 知识点: 5.4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7.下列属于肿瘤性疾病的是()。新城疫 禽流感 鸡马立克 白血病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 鸡马立克 | 白血病 知识点: 6.6 畜禽常见肿瘤

2.动物病理学 篇二

1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1教学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动物病理课程实习教学主要通过教师采集病死动物( 如犬、猫、鸡等) 脏器,进行标本固定;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组织切片制作流程步骤图操作,制作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其基本病理变化,作图。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使用传统的显微镜观察,不利于对显微病变的描述及讨论,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目前,随着多媒体教学、数码网络互动显微镜 教学等现 代科技手 段的普及 与应用[6,7],动物病理学教学手段得到了完善,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进行集体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了学习效果。

1.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本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病理学知识及技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深入认识与理解,具有对动物疾病进行初步诊断的能力。本教研组经过反复讨论与研究,设计并制订了一套以学生“做”为主、教师的“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 授课教师在开课初期讲授本课程的目的、设计思路、原理、对学生的要求等,然后带领学生在实验室熟悉相应仪器设备; 2) 学生经协商、自由组合成一个5人制实习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履行实验方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以教师讲、演示操作为主的验证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 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励

2.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因素,是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习惯、学习的爱好等。研究表明,青年人正处于生理期的黄金年华,精力充沛,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其中,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要素[8]。因而,动物医学类专业学生动物病理学课程实习课学习动机培养的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首先,情景设“疑”,诱发兴趣。学源于惑,惑发多思,勤思促学。学习新知识、技能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疑惑、解惑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在动物病理学理论课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经历短暂的思考,然后一起由因溯果,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但是其属于消极“主动学习”,学生可自由发挥度有限,对能力的培养有限,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其次,在该课程开设的初期( 2005—2009年) ,开设的设计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设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少,缺少主动探索的机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本教研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对动物病理学课程实习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确立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时间占90% ,教师负责答疑、指导工作的时间占10% ,利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碰到诸多的小“问题”,自己主动查阅文献资料,寻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实验,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式的锻炼,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2 学习动机的激励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被激发的第一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持久性,这需要适当地用激励措施维持学生的学习进行[9]。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 “教”的本质在于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求,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本课题组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具有渴望被肯定、自我实现的需要,渴望适度竞争、激发潜能、被师生认可,在实验设计中引入了以团队协作、自由探索为特点的一套激励机制。

3 实习内容改革

3. 1 教育教学理念重视“能力培养”特色

在本课程开设初期( 2005—2009年) ,本教研组制订的课程指导大纲旨在让学生对动物病理学具有初步认识,了解动物病变组织器官组织切片的制作、显微病变观察。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经过数次研究与讨论,笔者对本课程的教学指导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突出两个特点: 1) 突出本课程承上启下的特点 ; 2) 强调以学生初步应用病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中心。

3. 2 教学内容突出“综合”特色

动物病理学在动物医学类专业体系中是连接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本教研组在以动物病理学知识技能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尽量突出综合的特点。首先,设置了实验动物饲养、动物疾病模型建立、眼观标本及显微组织切片制作、病变的病理诊断的主线; 其次,在动物疾病模型建立上,引导学生用微生物细菌接种实验动物,或用一些有害毒物损害实验动物脏器; 第三,在眼观标本制作方面、组织切片制作以及显微观察方面,考察了解剖学、动物病理学知识。因此,本课程综合了解剖学、动物生产学、生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动物病理学等课程知识,考核学生综合应用上述知识进行病理诊断的能力; 同时,突出了动物病理学课程的中心地位。

3. 3 教学形式突出“开放”特色

本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实习为特色的一门课程。根据其特点及具体要求,本教研组对实验室及实验动物房的使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从而适应以学生自主探索式试验为中心的教学。首先,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学生可以任意选取10周内中的2周时间分散或集中进行实习; 其次,实验室及动物房对学生全天开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实验进度。此外,学生可以自主决定选取实验动物及疾病模型。

3. 4 教育教学内容重视“团队协作”特色

大学生的进取心极强,渴望被肯定、关注,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够提高其组织纪律性、责任感[10]。笔者将教学班分成6个实习小组或团队,学生自己组队,选出1个组长或队长,由组长或队长负责实习进展等工作。此外,在课程实习结束后,重视考核组员在团队中的分工及作用。

4 课程考核机制创新

4. 1 学生“自我管理”特色

本课程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整个课程实习课程中,教师尽量不参与每个实习小组的管理,主要由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拿出解决方案,交给小组组长,备案; 同时,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实习记录。

4. 2 教师监督创新

本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其自主管理的特长。然而,由于整个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分散时间”开展实验,每个小组的进度会参差不齐,这对教师的监督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科学评价其实习效果及质量,要求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必须记录小组讨论会内容,录制成员在动物饲养、切片制作等影音资料,使得教师能查证到每个学生在实习设计中的具体任务及内容,防止个别学生逃避课程实习。通过这种新型考核机制既使得教师对学生实习处于一个严格的动态监督,又可以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自主的实验过程。

5 应用效果

本教学适应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深受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明显提高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近两年的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95% 的学生对此给予好评。

6 结语

3.动物病理学 篇三

摘 要: 本文从当前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出发,阐述利用动物医院临床实习,强化兽医药理学教学效果的优势,让学生及任课教师进入动物医院,进入临床一线,掌握临床用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兽医药理学 动物医院 临床实习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1]。兽医药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兽医药理学,会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所必需的。通过多年兽医药理学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兽医药理学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容易学的课程,总结原因如下:

1.当前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因为兽医药理学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大都开设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学生这时接触的专业课程并不多,对专业知识刚开始有所了解,许多专业名词并不是很明白,尤其是讲到药物的临床应用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内科病、外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这些临床专业课,所以对药物的临床应用只能死记硬背,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兽医药理学与其他科目相比,知识点较散,理论性内容较多,杂而抽象,药理知识不太容易掌握。药物种类繁多,许多药名通过外文直译过来,没有记忆的规则,一类药物里有许多种药物,各自理化性质和作用特点又不尽相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复杂,所以面对千奇百怪的药名、多如牛毛的知识点,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抓不住重点,好像什么都要看、都要背,短时间内又难以理解和记忆。

三是高校教学特点与现状:药理学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将临床各类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筛选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2]。现高校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兽医药理学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学历较高、科研水平较高,但相对来说临床实践水平有限,加之没有临床用药经验,讲课时很难与兽医临床用药实际相联系。因此,讲课过程中只讲授课本理论知识,缺乏实例分析,难免比较枯燥,课堂的气氛较差,学生学习兴趣欠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3]。

四是教材内容主要针对家畜与家禽,有关宠物等小动物的常用药物及药理知识较少,这对于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宠物行业和将来打算从事宠物临床工作的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欠缺[4]。徐茂森[5]提出随着“伴侣动物热”不断升温,暴露出国内动物医疗行业人员数量的缺乏和质量的不足。

2.充分利用动物医院临床实习,增强兽医药理学教学效果

高校动物医院是动物医学专业校内重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对于动物医学专业来说,其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形式的教学基地所无法替代的。动物医院具有综合功能,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计划,为学生的专业课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具有搜集科研素材、对外服务社会的多重功能[6]。

动物医学专业各课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各课程之间存在许多如何之处。能将这些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各课程能够相互贯通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从事动物医院的临床实习。学生在动物医院实习,在指导教师和临床医师的指导下,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亲自动手操作,全面了解动物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防控与治疗技术,掌握兽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兽医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来说,还有以下优势:

2.1实现从理论知识—模拟药房—真正药房的过渡。

现有的药理学课程主要是阐明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讲授药物的临床具体应用、应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较少。教材讲授的药物大多为原料药,与实际临床应用的制剂还有一定差别,再加上临床上联合用药较多等实际问题,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将来实际应用的脱节。理论课上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开展以问题、病例为中心的讨论和PBL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形式单一,没有实境教学,学生学习效果也一般。刘爱军等[7]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了“病案式模拟药房”的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学生—多媒体病案软件—模拟药房的互动,“病案式模拟药房”模拟医院形式,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满足了学生的初步临床实践需求。一般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农业院校中都有自己的动物医院,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周末及假期,走进动物医院,进入真正的动物药房,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可见、可触、可闻的实物,必将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在实际临床上的正确合理使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2开阔学生知识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一般教学用教材的出版、更新往往滞后于当前该领域的发展,兽医药理学教材也滞后于新药的研发和上市应用[8],因课堂讲授课时的限制,不能把教材上所列药物一一讲授,在动物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内所用药物品种较多、较新,涉及面比较广,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到许多课本上未涉及的药物,利于学生开阔知识面,跟上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发展。

2.3提高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兽医师。

兽医药理学教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让兽医师学会“对症下药”,通过正确药物的使用达到治愈患病动物的目的,把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但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简单、有限的实验室内的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远远无法满足真正的临床实践要求,只有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临床实际工作中,患病动物的病情可能存在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或多器官、多症状发病等复杂病情,并不仅仅拿出药理课本上一种药物就可治愈,需要用到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我们在讲授理论课时大都进行单一药物的讲解,这就造成了学生面对临床病例“无从下药”的尴尬处境。但这种情况限于药理理论课时的限制,只能通过动物医院的临床实习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4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促进高校药理教学的发展。

药理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学科,现有的药理理论课程应推进整合教学并引入更多的临床药理内容[9]。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动物医院的教学实习,随时了解临床用药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弥补学校药理教学与临床用药之间的不足,删去过时及淘汰的药物,使高校药理教学跟上临床用药的发展趋势。还应通过扎实的药理学知识,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为临床服务,改进临床兽医师药学及药理学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当前畜牧兽医行业中存在许多学历水平不高的“赤脚兽医师”,他们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匮乏,现在临床病例复杂多变,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释和解决,这就需要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合理全面分析病例,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当前蓬勃发展的宠物行业,面对老年动物疾病、肿瘤、心血管等疑难病例,需要我们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协助临床医师制订正确的用药方案。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反过来用实践检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必将促进临床医学与药理学的共同发展。

医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10]。动物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扎实,具有兽医临床诊疗、动物疫病防控、生产技术推广等基本能力,能在动物医学和动物生产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现在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大都采用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灌输式教学模式[11],只注重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动物医院这一综合性实训基地,使专业课程额教学和兽医临床紧密结合,让学生及任课教师进入动物医院,进入临床一线,掌握临床工作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杖榴.兽医药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谢耀峰.我院药学专业药理课程期末试卷成绩分析与评价[J].时代教育,2015,(7):62.

[3]王笃学,樊国燕,娄飞.论兽医药理学的教学与兽医临床用药的关系[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55-56.

[4]孙永学,曾东平,李守军.小动物疾病防治方向的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2,02:166-167+171.

[5]徐茂森.动物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在校动物医院轮岗实习模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5):345-346.

[6]马吉飞,周庆强,张建斌等.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天津农学院动物医院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6(1):59-62.

[7]刘爱军,刘建国,沈甫明,等.在《药理学》教学中开设“模拟药房”的一些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357-359.

[8]刘晓强,李引乾,蒿彩菊.提高《兽医药理学》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5):34-36.

[9]徐添颖,蔡国君.浅谈新时期药理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3):31-32.

[10]曾勇,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2005,4(1):46-48.

4.动物药理学笔记 篇四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药物是指用于疾病治疗·预防·和诊断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化学物质。

二.药物来源

1.天然药物。

2.合成药物

3.生物技术药物。

三.药物的剂型

通常将药物按药物剂型态分为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

(一)液体剂型

1.芳香水剂2.醑剂3.溶液剂4.注射剂5.合剂6.搽剂7.酊剂8.乳剂9.浸剂10.流浸膏剂11.煎剂

(二)气体剂型

1.气雾剂

2.喷雾剂

(三).固体剂型

1.散剂

2.片剂

3.膜剂

4.胶囊剂

(四)半固体剂型

1.软膏剂

2.栓剂

3.大丸剂

4.浸膏剂

5.动物毒理学复习资料 篇五

2,疾病: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动物生产力降低。

3:疾病的分类:①按经过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②按发生原因分: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

4;疾病的四个阶段: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

5;病理性死亡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频死期;相对死亡;真死。

6;疾病发生的外因:生物性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物理性质病因素;机械致病因素和营养型致病性因素。

各特点:生物性致病因素特点①选择性,②损伤作用,③引起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④侵入机体后,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

化学性致病因素特点:①选择性,②致病性常发生改变,③有短暂的潜伏期。

机械致病因素:①对组织的作用不具选择性,②无潜伏期及前期期,③不参与疾病的进一步发展,④机械力的强度性质决定损伤的性质、程度、后果。

物理性质病因素包括:高温、低温、电流、电离辐射、低气压及噪声。

疾病发生的内因:机体的反应性、机体的防御能力、遗传因素。

7;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①致病因素对机体的直接作用;②致病因素对体液的作用;③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④细胞和分子作用。

8;充血: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型充血和静脉性充血。9;充血的病理变化;眼观:充血组织色泽鲜红,体积轻度增大,代谢旺盛,温度升高,机能增强,位于体表时血管有明显的搏动性。

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红细胞。

10;静脉性充学(淤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血管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

11;淤血的原因:局部淤血(静脉受压、静脉管腔受阻);全身性淤血。

淤血的病理变化;眼观:淤血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淤血局部温度降低,代谢机能减弱。镜检:淤血组织中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充盈大量血液。

22.根据血管壁的损伤程度不同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的原因:机械性损伤、侵蚀性损伤、血管疾病。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淤血和缺氧、感染、中毒、维生素c缺乏、血液性质改变、过敏性炎症。

23.积血:是指外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管腔内。

24.血崩:血液流出像自来水一样大量流出。

25.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成固体团块的过程

26.血栓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液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27.血栓形成的过程:血栓包括血栓头、血栓体和血栓尾

27.1.白色血栓的形成:首先是血小板从血液中析出,粘附在血管壁的胶原纤维上,粘附的血板发生黏性变态。血浆纤维蛋白原变成凝固的纤维蛋白,形成最初的小丘状血栓——血小板血栓,且它是血栓形成的起点,又称血栓头部。

眼观:血小板血栓是灰白色、质地较坚实的小丘状,与心瓣膜和血管壁紧密相连,又称白色血栓。

光镜下:为细小、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团块,血小板间可有微量纤维蛋白和白细胞存

在27.2.混合血栓的形成:珊瑚状的血小板梁穿入管腔,纤维蛋白变为固状纤维蛋白横挂于血小

板小梁之间,其中网络有白细胞和大量的红细胞,形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因此称为混合血栓,混合血栓构成静脉血栓的主体,故又称为血栓体。

眼观:混合血栓红白相间,无光泽,干燥,质地较坚实,表面呈波纹状。

27.3.红色血栓的形成:随着血管内混合血栓的形成逐渐增大,血流更为缓慢,当管腔完全被

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条索状凝块,称为红色血栓,构成静脉血栓的尾部。

眼观:呈暗红色,初期表面光滑、湿润,并有一定弹性,与一般死后血凝块一样时间稍久,血栓的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表面粗糙,质地脆弱而易碎,失去弹性。光镜下可见纤维素

网眼内充满红细胞。

28.血栓的结局:血栓的软化、溶解和吸收;血栓的机化与再通;血栓的钙化

29.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血栓形成对机体具有积极的防御意义:止血作用、防止血管破

裂、防止病原体蔓延扩散的作用。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腔、引起栓塞、形成心瓣膜病。

30.栓塞:指循环血液中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31.栓塞的类型: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空气性栓塞、寄生虫性栓塞、细菌性栓塞、组

织性栓塞。

32.局部贫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血不足或完全断绝

33.局部贫血的原因:动脉管腔狭窄和阻塞、动脉痉挛、动脉受压

34.局部贫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因素: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速度、侧枝循环能否迅速建立、受累器官和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

35.梗死: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的坏死

36梗死的原因: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血管受压;动脉痉挛

37.根据梗死灶的颜色和含血量可分为:白色梗死和红色梗死。

37.1.白色梗死:眼观,梗死灶呈灰白色,周围有明显的红色反应带,稍隆起,硬实,与周围

界限清楚,切面呈三角形。镜检:梗死灶呈凝固性坏死,细胞核崩解、消失,胞浆呈颗粒状。

37.2.红色梗死:眼观:呈暗红色。镜检:组织细胞凝固性坏死,在梗死区充满大量的红细胞。

38.萎缩:指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活细胞,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39.猥琐的类型: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又分为全身性萎缩和局部性萎缩。局部性萎缩按原因分为:应用性萎缩,压迫性

萎缩神经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

40.变性:某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过多的现象

41.变性的种类(1)细胞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2)间质变性;淀粉样变

性(3)细胞,间质变性:透明变性

42.颗粒变性:眼观:体积肿大,边缘钝圆,被膜紧张,切面隆起,外翻。色泽:表面切面

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浑浊无光泽,犹如水煮过。质度:变脆,易碎

光镜检查: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微尘状粉红染得蛋白质颗粒,细胞核肿胀,颜色变淡

电镜检查:线粒体肿胀,脊突断裂,变短,中间变空。粗面内质网:肿胀,脱颗粒,呈

空网状结构

43.水泡变性:镜检:变性细胞肿大,胞浆内含有大小不等的水泡,外观呈蜂窝或网状,整

个细胞被水泡充盈,胞核悬浮于中央或被挤压在一侧,细胞显著肿大,胞浆空白,形成脂滴

44:脂肪变性:原因(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2)脂蛋白合成障碍(3)脂肪酸氧化障碍(4)

结构脂肪破坏

病理变化:眼观: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边缘钝圆,切面隆起,呈灰黄色或灰白色,质地脆软,具有油腻感.镜检:脂肪变性细胞的包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小脂滴相互融合成大脂滴,将胞核挤于一侧

虎斑心:在心外膜和心室乳头肌及肉柱的静脉血管周围变性心肌纤维与正常心肌纤维交叉分布,呈黄红相见的虎皮状斑纹

45,肝脏脂肪变性:眼观:变性轻微时,眼观无明显异常,但色泽较黄,病变严重时,体积肿大,质地松软易碎,呈灰白色或土黄色,切面上肝小叶结构模糊,有油腻感,有的质脆如泥。镜检:肝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肝细胞肿胀,胞核常被挤与一侧

46.肾脏脂肪变性:眼观:肾脏稍肿大,表面呈不均匀的淡黄色或泥土色,切面上皮质增宽,常见黄色的条纹或斑纹。镜检:肾上皮细胞显著肿大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

47:淀粉样变性:指在组织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的现象。镜检:在HE染色切片中有淡红色均匀物质,这样物质呈红色或紫红色,周围组织呈蓝色。病理变化(1)肝脏淀粉样变性:眼观:肝脏肿大,呈灰黄色或棕黄色,有出血斑点,质软易碎,切面结构模糊。镜检: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着在肝细胞和窦状隙之间的网状纤维上,形成粗细不等的条纹或呈毛刷状(2)脾脏淀粉样变性:西米脾:眼观:脾脏体积增大,质地稍硬,切面干燥,淀粉样物质沉着在淋巴滤泡部位时,呈透明灰白色颗粒状,外观如煮过的西米。火腿脾:眼观:脾脏体积增大,质地稍硬,切面呈灰红色和暗红色交织的花纹。局灶型:眼观:在暗红色脾髓的背景上散在分布灰白色的颗粒。镜检:淀粉样物质沉着在中央动脉壁及脾小节的网状纤维上,可见呈均质粉红色的条索或团块,局部固有的细胞成分减少,甚至消失,严重时,整个白髓可完全被淀粉物质取代。

弥散性:火腿脾,眼观:变形脾脏,质地稍硬,切面呈灰白色和暗红色交织的花纹,形似火腿。镜检,淀粉样物质大量沉着与脾髓细胞之间和网状纤维上,呈不规则的团块或条索,淀粉样物质沉着部的淋巴组织萎缩消失。

③肾脏淀粉样变性眼观:肾脏体积增大,色泽变黄。表面光滑。被膜易于剥离,质脆。镜检:肾小球毛细血管的管壁间出现粉红色的团块状物质,有时也可见肾小囊的基膜和肾小管的基底膜

48.坏死:指活的机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或器官的病理性死亡。

49.坏死的原因;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血管源性、神经营养、一些抗原物质等因素。

坏死的机理;①直接原因 致病因素直接破坏细胞结构或损伤细胞的组成成分而引起的细胞坏死②神经营养障碍 神经损伤时,神经对组织营养和机能调节作用的障碍而引起的相应的坏死。③变态反应:影响血管口径,毛细血管壁与细胞通透性、酶活性。

50.坏死,表现在细胞浆细胞核及间质的改变。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其表现有3种: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51、坏死的类型:

①凝固性坏死:眼观—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的界限明显,肿胀,稍隆起于器官表面,质地干燥坚实,呈灰色或黄白色,无光泽。镜检:初期组织轮廓尚存,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后期坏死细胞的核完全崩解消失,胞浆崩解融合为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夫人颗粒状物质

a.干酪样坏死: 特征:组织结构轮廓完全消失,实质细胞彻底崩解,还有少量脂类物质。眼观—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柔软致密,易碎,很像食用的干酪。

镜检: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破坏消失,实质细胞彻底崩解,融合成红染无定形颗粒状物质。

b.蜡样坏死,眼观-肌肉肿胀,浑浊,无光泽,干燥坚实,呈灰红或者灰白色,外观像石蜡一样 镜检-肌纤维肿胀,胞核溶解,横纹肌消失,包浆变成红染,均匀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2液化性坏死特征:坏死组织崩解,并迅速液体化变为液体

3坏疽眼观-呈黑褐色或黑色,由于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的H2S与血红蛋白中分解出来的铁结合,形成黑色的硫化铁的结果

坏疽其发生原因及病理变化可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a.干性坏疽特点: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周围有出血,充血性反应带,对机体影响较小

b.湿性坏疽特点,外观呈污灰色,绿色或黑色,坏疽组织柔软湿润,呈糊样,甚至完全液化,腐败分解的毒性产物和细菌毒素被吸收,可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影响较大

c.气性坏疽特点:组织分解同时产生大量气泡,使坏死组织变成蜂窝样,用手按压,有捻发音

52坏死的结局.1吸收与酶,2腐败脱落,机化和包囊形成,钙化

53结石:在腔状器官的官腔内,由于无机盐和有几物聚集形成的固体物质的过程 54结石的种类

1,肠结石,分为真性结石和假性结石

2,尿结石,分为草酸盐尿石,尿酸盐尿石,磷酸盐尿石

3,胆石:成分包括胆固醇,胆色素和钙盐,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

55.炎症:是动物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产生的防御型反应

56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炎灶局部组织细胞的变质,渗出,和增生,3个方面 56炎症的原因:生物性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免疫性因子,机械化因子

58影响炎症的因素:1致炎因素(致炎因子的种类,性质,数量,毒力,作用时间,及作用部位有关)

2机体因子(营养状态。免疫状态,内分泌状态)

59.炎性细胞的种类及功能:①中性白细胞形态结构:核成熟呈分叶状,幼稚呈杆状,颗粒内含,颗粒内含有多重溶酶体酶功能:1.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和较强的吞噬作用2.吞噬细胞、坏死组织、小碎片和抗原抗体复合物3.嗜中性细胞在PH7~7.4的环境中功能最为活跃,PH6.6以下开始崩解。在炎症中的作用:出现在炎症的早期和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的全过程。②嗜酸性白细胞: 形态结构和特征:成熟的细胞核多分为2叶,呈卵圆形 嗜酸性白细胞的颗粒主要含有碱性蛋白、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氧化物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介质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杀伤寄生虫。在炎症中的作用:出现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炎症和食盐中毒过程中。③嗜碱性白细胞: 形态结构,细胞核呈不规则的S状,包浆中含有稀疏粗大的嗜碱性颗粒、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活性物质是循环血液中最小的白细胞功能:嗜碱性但细胞参与I型变态反应④单核细胞形态结构:细胞核肾形或马蹄形,胞浆内含有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功能:1.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2.可吞噬体积较大的微生物、异物以及细胞等:3.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4.产生许多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在炎症中的作用: 在PH6.8以下仍具有活力;出现在慢性炎症和炎症的晚期;在一些内寄生菌以及一些病毒细菌感染时单核巨噬细胞常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⑤淋巴细胞:形态结构:有大中小之分,成熟的淋巴细胞多为小淋巴细胞,核较大。几乎占据整个细胞。功能:T淋巴细胞—调节功能,效应功能。B淋巴细胞—演变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引起体液免疫。在炎症中的作用:一方面杀伤病原体系致炎因子,另一方面通过产生炎症介质,调节其他炎症细胞渗出和功能。

60.增生的功能:①修复组织缺损 ②抑制炎症扩散 ③吞噬或消除致炎因子以及代谢产物。

61.变质的原因:①致炎因子的直接作用②血液循环障碍③炎症应答的副作用所导致。

62.液体渗出的原因和机理: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②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③组织渗透压升高。

63.局部炎症的临床表现: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64.炎症的全身反应:①发热②血液中白细胞增多③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机能增强和淋巴细胞增生④实质器官变性、坏死、功能障碍。

65.炎症的结局: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蔓延扩散。

66.炎症的分类: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三大类。

各炎症的特点:

⒈变质性炎:常见于各种实质器官,如,心、肝、肾等。由各种中毒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引起。

眼观:组织肿大,质脆易碎,失去固有光泽。镜检:发生不同程度的颗粒、水泡、脂肪变性,出现结缔组织出血、水肿。

⒉渗出性炎: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

①浆液性炎: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点的炎症。炎灶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其被覆上皮常见变性、坏死、脱落,血浆中的纤维蛋白、白蛋白渗出,②纤维性炎:以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分为浮膜性炎和固膜性炎。

③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分为:化脓、蜂窝织炎、表面化脓和积脓。④出血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

⑤卡他性炎:粘膜发生的一种渗出性炎。

⒊增生性炎:分为一般性增生和特异性增生。

② 般性增生炎:分为急性增生(例:猪副伤寒结节)慢性增生(例:慢性间质性肝炎)②特异性增生炎:第一层:中心是干酪样坏死。第二层:巨噬细胞大量增生以及由巨噬细胞转化而来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第三层:有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第四层:纤维结缔组织包膜。

67.肿瘤:是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发生质变,并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细胞团块

67.癌细胞的特点:1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1幼稚,不分化,3相对无限生长

68.肿瘤的物质代谢特点:蛋白代谢,核算代谢,糖代谢,无机盐代谢

69.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突起性生长

70.肿瘤的扩散: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71.肿瘤对机体的影响:1压迫和阻塞,2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3出血和感染,4疼痛,5发热,激素过多,恶病质,甚至死亡

72。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1癌细胞: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组织形态相思,较少或无病理核分裂相,核分裂相少 2生长方式:膨胀生长,常有包膜形成,界限清楚,移动性大

3生长速度:缓慢

4转移与复发:不转移,不易复发

5对机体影响:危害小,对机体起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

6外形:息肉状,结节状,囊状

恶性肿瘤

1癌细胞:分化不好,异形性大,与原组织形态差异大,发现病理核分裂相,核分裂相多 2生长方式: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移动性小

3生长速度:较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

4转移与复发:常有转移,可复发

5对机体的影响:危害大,除压迫阻塞外,常引起出血,坏死,甚至造成,恶病质引起死亡 6外形,菜花状,溃疡装,树根装

73肿瘤的组织结构:一部分是肿瘤的实质,它就是肿瘤细胞,一部分是肿瘤的间质,它是肿瘤的支架,骑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

74肿瘤细胞的差异性:癌细胞的多形性,癌细胞核的多形性,癌细胞包浆的改变 75常见良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脂肪瘤,纤维瘤

76常见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原发性肝癌,纤维肉瘤,黑色素瘤

透明变性:又称玻璃样变性,是指在慢性病理过程中,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可被伊红或酸性复红染成鲜红色。

透明变性病变机理:1.血管壁的透明性:通常只见于小动脉壁。光镜---小动脉内皮细胞下出现红染、均质、无结构的物质,严重时可波及中膜发生透明变形的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甚至闭塞。

2.细胞内透明变性:光镜下见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圆滴。发生机理: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而使血浆蛋白大量滤出,肾小管上皮细胞吞饮了这些蛋白质并在胞浆内形成玻璃样圆滴。

6.动物病理学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1-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

1.离体条件下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研究属于(A)A.细胞水平研究 B.分子水平研究 C.器官水平研究 D.整体水平研究 2.参与体液免疫反应的白细胞是(D)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T淋巴细胞 D.B淋巴细胞

3.内源性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是(D)A.Ⅲ因子 B.Ⅳ因子 C.X因子 D.Ⅶ因子 4.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部位是(C)A.脾脏 B.肝脏 C.肾脏 D.骨髓 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最长的时期是(C)A.0期 B.1期 C.2期 D.3期 6.消化道中能吸收维生素B12 的部位是(C)A.十二指肠 B.空肠 C.回肠 D.结肠 7.下列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D)A.唾液 B.胃液 C.胰液 D.胆汁 8.当环境温度高于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方式是(B)A.对流散热 B.蒸发散热 C.传导散热 D.辐射散热

9.机体运动时的主要产热部位是(B)A.脑 B.骨骼肌 C.内脏 D.皮肤 10.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C)A.α受体 B.β受体 C.M受体 D.N受体 11.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A)A.牵张反射 B.屈肌反射 C.伸肌反射 D.状态反射

12.糖皮质激素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缩血管效应的作用称为(D)A.竞争作用 B.协同专用 C.颉颃作用 D.允许作用

13.合成并分泌催产素的部位是(A)A.室旁核 B.腺垂体 C.卵巢 D.肾上腺 14.动物收到伤害性刺激时,下列激素中分泌迅速增加的是(A)A.皮质醇+ACTH B.醛固酮+TSH C.降钙素+LH D.生长抑素+FSH 15.能引起排乳和妊娠子宫收缩的激素是(B)A.催乳素 B.催产素 C.孕激素 D.卵泡刺激素

二、简答题:(16-18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6.简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答案要点:

(1)神经元兴奋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突出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突出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兴奋性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4分)(2)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主要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高,后膜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4分)17.正常起搏是如心脏何控制潜在起搏点的? 答案要点:

正常起搏点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1)抢先占领:在潜在起搏点尚未兴奋之前,正常起搏点的兴奋已到达潜在起搏点,使其兴奋而产生动作电位。(4分)(2)超速驱动压抑:潜在起搏点的自律细胞因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而发生节律性兴奋,其固有的自律活动受压抑而暂时不能表现。(4分)18.为什么胸内压是负压?胸内负压有何生理意义? 答案要点:(1)原因:(5分)胸膜腔是密闭的,有两种力量作用于胸膜腔,即肺内压和肺的回缩力。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内压与肺的回缩力之差,即胸内压=肺内压-肺的回缩力。因肺与外界相通,在吸气末或呼气末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若以大气压为0,则胸内压=-肺回缩力。(2)生理意义:(3分)维持肺扩张状态和有利于肺通气,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呕吐和逆呕。

三、实验题:(19小题,10分)。

19.设计实验证明小肠内渗透压是影响小肠吸收的重要因素。简要写出实验方法与步骤,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答案要点:

(1)实验方法与步骤:

取家兔(或其他实验动物)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剖开腹腔,选取一段小肠,用棉线结扎分成A和B两段等长的肠管。(3分)‚A肠段注入适量高渗盐溶液(如饱和硫酸镁),B肠段注入等量低渗盐溶液(如0.7%氯化钠),一段时间后观察两肠段的变化。(4分)(2)分析预测结果:

A肠段容积增大,B肠段容积减小;因为A肠段注入的是高渗溶液,会吸收周围组织中的体液,而B肠段注入的是低渗溶液,周围组织将水分吸收。(3分)

四、分析论述题:(20-21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20.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答案要点:(1)过程:

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和低常期。(3分)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2分)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2分)③超长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2分)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2分)(2)生理意义: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融合。(2分)21.试述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的机制。答案要点:

(1)水利尿是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大量饮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的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7分)(2)渗透性利尿是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当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如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溶液等)时,渗透压升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特别是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显著减少,使尿量增多。(6分)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农学门类联考 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

一 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具有反应迅速、准确和作用局限等特点的调节方式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 2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形成的原因是

A钙离子内流 B钠离子内流C钾离子内流D氯离子内流 3下列溶液中,易使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是

A 5%葡萄糖溶液

B 10%葡萄糖溶液

C 0.6%氯化钠溶液

D 0.9%氯化钠溶液 4 机体发生化脓性炎症时,血液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 嗜碱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单核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5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是

A XII因子

B X因子

C IV因子

DIII因子 6下列选项中,属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的是

A 增加肺泡回缩力

B增加肺的弹性阻力

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降低飞的顺应性 7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

A 血液氧含量 B 血液氧容量C 血液氧饱和度D 血液氧利用系数 8由肺扩大或肺缩小引起的反射称为

A 黑—伯反射 B 咳嗽反射 C 喷嚏反射 D 本体感受性反射 9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 A 氧热价 B呼吸商 C物理卡价

D生物卡价 机体将热量传给与其直接接触的较冷物体,这种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蒸发散热 C传导散热D对流散热 11 在肾脏中,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远曲小管 D集合管 12 植物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 r-氨基丁酸

D多巴胺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保钠排钾的激素主要是 A皮质醇 B醛固酮 C抗利尿激素 D心房钠尿肽 14 在性周期中,卵巢内黄体退化的时期是 A发情前期 B发情期 C发情后期 D间情期 15 精子发育成熟并获得运动能力的部位是 A输精管 B前列腺 C睾丸D附睾

1.A 2.B 3.C 4.D 5.D 6.C 7.B 8.A 9.A l0.C 11.A l2.B l3.B l4.D l5.D 二 简答题:16~18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16 简述神经-肌肉街头处的兴奋传导过程。答案要点:

(1)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接头前膜除极化,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突触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乙酰胆碱释放至接头间隙。

(2)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终板膜对钠、钾离子通透性增高,产生终板电位,总和后使肌膜产生动作电位。简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答案要点:

(1)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性反射。

(2)刺激性质:非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

(3)参与反射活动的中枢: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质的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必需有大脑皮质参与。

(4)非条件反射是简单、固定的,条件反射是复杂、易变的。

(5)非条件反射数量有限,条件反射数量无限。

(6)非条件反射适应范围窄,条件反射适应范围广。18 简述甲状腺激素在机体代谢中的主要作用。答案要点:

(1)生热效应:甲状腺激素能使多数组织产热量增加。

(2)促进糖吸收,增加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

(3)促进脂肪分解及脂肪酸氧化。(4)促进蛋白质合成。三

实验题:19小题,1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9设计实验证明增加肾小管溶质浓度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请简要写出实验方法与步骤,并分析预测结果。答案要点:

(1)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哺乳动物麻醉、固定后,行输尿管或膀胱插管术。

②记录尿量作为对照。

③静脉注射足量高渗溶液(如20%葡萄糖等),观察并记录尿量。

(2)分析预测结果与②相比,③的尿量增加。因为注射足量高渗溶液后,使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阻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四 分析论述题20~21,每小题13分,共26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0 试述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压力感受性反射调节机制。答案要点:

(1)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升高,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增加,作用于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结果心脏活动减弱,交感缩血管紧张性降低,血管舒张。最终导致血压降低。

(2)当动脉血压降低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性降低,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作用于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使心迷走神经紧张性减弱,心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强,结果心脏活动加强;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增强,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血压升高。试述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及其作用。答案要点:

(1)促进胰液分泌的体液因素主要有促胰液素(胰泌素)、促胰酶素(胆囊收缩素)和胃泌素。

(2)其作用分别为:

①促胰液素:胃内容物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分泌水和碳酸氢盐,使胰液分泌量增加,并加强促胰酶素的作用。

②促胰酶素:胃内容物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酶素,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腺泡细胞,分泌胰酶,使胰液分泌量增加,并加强促胰液素的作用。

7.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七

1 完善教学大纲, 改革实验内容, 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按照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需要, 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大纲, 做到“掌握、理解、了解”一目了然, 使大纲内容明朗化, 规范了实验要求。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准备实验, 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组建动物生理学实验兴趣小组, 成员轮流在实验前进入实验室, 进行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 包括实验分组安排、实验设备与仪器的安装调试、实验药品和试剂的选用和配制、实验动物的饲养等。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三是保留经典实验,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1]。对动物生理学实验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保留一些经典的实验内容, 如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去大脑僵直的观察等, 并在实验教学中, 主要安排基本技能训练, 如体神经分离技术、血管分离与插管技术、神经与肌肉组织离体方法技术、心脏离体及插管技术、开颅及脑室定位技术、生理指标记录方法训练、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在体神经放电、皮层诱发电位、神经核团放电、心肌细胞电等生物电记录方法与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是增设综合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动脉血压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呼吸运动调节、尿生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改革后将上述实验三合一或二合一将其作为考核实验。按照技能训练、综合分析和研究分析3个层次安排组织实验, 使学生系统掌握生理学实验技能, 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创新能力。

2 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实验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理实验教学, 对于一些复杂实验, 采取课前电教或多媒体教学, 生动地演示复杂的操作过程[2]。引进现代化实验设备, 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 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改革考核办法, 健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全面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动物生理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外, 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培养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为此, 应改革以往根据实验报告、提问式测验等对学生实验成绩进行评定的办法, 制定出能全面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估指标:一是平时实验考核。包括出勤、纪律、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实验结果满意度、完成实验的时间等。二是各次实验报告考核。批阅重点放在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及结论部分;以小组进行批改, 面对面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三是期末实验考核。分为口试和操作2个部分。口试题以动脉血压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呼吸运动调节、尿生成原理及影响因素3个综合性实验为范围, 涉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讨论、注意事项等方面, 旨在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用情况、相关知识情况以及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操作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现场进行动物实验操作, 教师评分以学生基本操作为主, 并辅以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提问。这种综合评定课程成绩的方法较之以往采用的方法更加全面、客观与公正, 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改革, 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定的实验成绩准确、客观, 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 也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实验, 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学生在上实验课时能做到为问题而来, 有道理所懂, 遇未知而通, 向求知路而去。这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动物基本实验技能与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摘要:从动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几方面阐述了动物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期为动物生理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23) :146-147.

[2]蓼兰, 伍莉, 黄庆洲.提高学生动物生理学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5) :190-192.

8.法医病理学入门 篇八

老秦从今天起,会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这一门法医最基础、最重要、最宽泛的独门暗器。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一个人的死亡,可能是自然死亡,也可能是非自然死亡,或者说是非正常死亡。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不是来自于机体本身,而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其他因素,比如说机械性暴力、中毒等。非正常死亡可能是意外事故造成的,比如说飞机失事、地震、不慎跌落悬崖;也可能是自身造成的,比如割腕自杀:还有可能是他人造成的,即命案。

对于所有非正常死亡的尸体,法医都必须要进行检验,明确死亡的性质,判明死因等,为下一步法律工作提供服务和依据。所以,作为一个法医,不仅要参与侦破命案,还要研究猝死、中毒等其他各种可能存在的死因以及这些死因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而这些内容就是法医病理学教会我们的。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死亡的一门科学,研究死亡,不等于研究死因。死因只是死亡相关知识中的一部分。那么,法医病理学究竟要研究多少内容呢?老秦今天来简单地罗列一下:

01 死因

作为法医病理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大部分案件中,死因判断是很容易的,但是也有一部分案件的死因判断很难。有的是因为尸体毁坏,丢失了大量线索;有的是因为死亡后的特殊征象不明显:还有的是因为多种原因纠结在一起,难以判断哪种原因才是主导。

死因鉴定,除了为相关诉讼活动提供证据以外,有时候还会成为破案的关键。

02 损伤

哪一处损伤是致命伤,有可能在一些共同犯罪的案件中,明确真正的凶手是谁。对于损伤的研究,除了研究损伤形态以外,还需要研究损伤时间。比如尸体上的损伤是生前伤还是死后伤。曾经有过一案,法医在尸检过程中发现,尸体上有很多死后损伤。说明凶手在杀完人后,又对尸体进行了破坏,这个动作透露了凶手和死者之间一定有着深仇大恨。警察“蜀黍”从死者的一些仇人中进行排查,很快就找到了杀人凶手。

另外,法医还要通过损伤,对致伤物进行推断。致伤物推断,除了可以帮助警察“蜀黍”收集物证、为后期的起诉审判提供证据以外,有的时候也可以帮助警察“蜀黍”抓住凶手。

03 死亡时间

刑侦剧中,法医到达现场后,看一眼尸体就说出死者死于几点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个体差异巨大,所以死亡时间的推断,一直是法医界的一个难题。虽然现在有很多种研究死亡时间的办法,但是无论用哪一种办法,都很难做到对死亡时间推断的高精度和高准确率。关于死亡时间推断,老秦会在后面用专门一期来介绍。

04 死亡方式

死亡方式就是判断死者的死亡是意外、自杀还是他杀。但死亡方式绝对不能仅仅依靠法医来判断,死亡方式的判断有的时候很简单,比如一个人被人掐死,那么这起案件肯定是他杀(因为没有人能够自己掐死自己)。死亡方式有的时候也很复杂,必须结合调查、现场勘查的结果来综合判断。比如一个高坠死亡的人,法医只能解决死者是高坠死亡。至于他是自己从楼顶跳下来的,还是别人把他推下来的,则需要调查和现场勘查后再进行综合判断了。

05 个体识别

很多对于死者的个体识别工作都是通过法医人类学、法医物证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的。但法医病理学有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尸体的个体特征、瘢痕、体表附着物、纹身、体内特异结构等来进行个体识别。比如一个右位心的患者突然失踪,而在不久后发现一具未知名尸体也是右位心,因为右位心的发生率是万分之二,那么这个死者就很有可能是这个失踪者。

06 伤病关系

在很多案件中,伤病关系也是法医需要研究的一项较为复杂、疑难的问题。比如在一起死亡案件中,死者全身多处骨折,但是多处骨折也不足以立即致死。法医就对死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验,发现死者有严重的心脏疾病。那么这起案件中,病成为死亡的主要因素,而伤则是诱发疾病急性发作的因素。

对于伤病关系的研究,很容易引起事件当事人家属的不满。比如一个人在纠纷中心脏病突发而死亡,法医认为损伤轻微不足以致死,外伤只是死亡的诱因,而疾病才是主要死因。这样的结论,尤其是在死者具有一些平时发现不了的潜在性疾病的情况下,通常会引发死者家属的强烈不满。所以如何向死者家属解释清楚法医专业的问题也非常重要。

有同学问,法医怎么从尸体身上判断他生前有没有疾病呢?其实在法医病理学范畴内,还有一个分支科学叫做法医组织病理学。法医在解剖完尸体时,若怀疑死者有疾病,就会取下死者的一些重要脏器,经过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微观形态,从而对死者有无疾病或潜在性疾病进行诊断。

07 中毒病理

中毒死亡也是几大类死亡原因的一种,对于中毒死者的研究,有专门的《法医毒理学》(以后会进行介绍)。但是法医病理学中也对中毒死亡的尸体病理现象进行了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毒物化验部门提供毒物检测的大体方向,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中毒病理也研究了中毒和疾病、中毒和外伤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死因比较复杂的案件中,可以用得到。

上一篇:劳动法学形成性考核册期中小论文下一篇:工程管理客户服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