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危害

2024-07-09

自然灾害的危害(精选5篇)

1.自然灾害的危害 篇一

人类的健康和很多的因素有关,所以每一个人要想让自己保持健康,必须要远离自然疫源性疾病,因为这种疾病,一旦感染了人类,就会有严重的疾病流行,对身体的危害也比较严重,下面就做了具体的介绍,你可以全面对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了解一下。

1 人类一般对这些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自然疫源性疾病本来存在于动物中,引起动物发病或不发病。人类一般对这些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通常感染后难以控制,容易漫延,尤其新出现的传染病。从SARS的传染力来看,很符合这样的规律,支持了SARS是来源于动物的观点。

2 免疫反应一旦启动,就可能带给机体严重的病理损伤

由于这些病原体的抗原对于人类都是新的,感染后一旦启动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就可能带给机体严重的病理损伤。回顾20SARS流行时,病人的临床过程很凶险,特别在每一个新出现的疫区,都有集中出现了一些危重病例。

3 警惕性不高时容易束手无策

由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常存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动物与病原体之间已有一长久的接触过程,动物与病原体之间已达到一定的动态平衡,因此这个特定的环境表面上很平静,这就让人类放松了警惕,一旦感染得病可能会束手无策。如人们到野外的田野、水库、溪水活动时,常会被这些“平静”的大自然所迷惑,随意进入这自然环境。甚而发病后仍忽略了这方面的考虑。五十年代后期在广州某中学,就有学生到郊外感染了钩端螺旋体后,因警惕性不高而延误了治疗的沉痛教训。

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在全面了解了以上的介绍后,相信你已经了解了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在了解了自然疫源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以后,一定要引起重视,远离动物,更不要触摸动物,这样才能让自己远离这种疾病的危害。

2.自然灾害的危害 篇二

一、我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

海洋灾害按照其成因大致可分为:海洋环境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冰等)、海洋地质灾害(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海洋生物灾害(赤潮、外来物种侵入等)和人为灾害等。

(一)风暴潮灾害。

风暴潮是指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浪、涌浪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引起沿岸涨水常常酿成巨大灾害。

(二)赤潮灾害。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突发性地增加,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的海水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依赤潮起因、生物种类和数量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赤潮的发生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三)灾害性海浪。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海水波动现象。灾害性海浪是指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它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使船舶和海上平台倾覆;海浪到近海和岸边,冲击摧毁沿海堤岸、海塘、港口码头和各类建筑物,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品受损,海浪所导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

(四)海冰灾害。

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最突出的海洋灾害。我国北部海域纬度偏高,每年都有结冰现象出现;黄河口附近也有一定河冰入海。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严重冰情造成钻井平台倒塌、船舶破坏、航运中断等严重海冰灾害。今年北方沿海地区就遭遇了较为严重的海冰灾害。

(五)海啸。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海海底地震伴生海啸的比例只有6%,远低于25%的全球平均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经详细考证,指出地震海啸仍是我国不容忽视的海洋灾害之一,尤其是我国闽台地区。

二、我国海洋灾害现状及其严重性

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公报数据统计,在1989-2008年这二十年间,我国海洋灾害导致6297人伤亡(含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61亿元(见表1)。

从图1的情况看,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尤以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高,而且每年的海洋灾害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少则20多亿元,多则数百亿元。

2001-2008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赤潮、海浪、海冰等五种主要海洋灾害969次,平均每年121次;导致伤亡(失踪)人数1817人,占全部海洋灾害所造成伤亡人数的9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33亿元,占全部海洋灾害所造成损失的99%。其中,风暴潮造成经济损失最大,为1107.32亿元;海浪造成的人员伤亡人数最多,死亡(失踪)人数1095人;发生赤潮和海浪的次数最多,分别为628和273次。近年来,由于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灾害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赤潮和浒苔,仅2008年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3亿元。

三、海洋灾害的统计范围与主要灾害的对应灾害等级划分

海洋灾害种类多,按海洋灾害成因划分灾害范围如下:

(一)风暴潮

依国内外风暴潮专家的意见,一般把风暴潮灾害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按照引起风暴潮的大气扰动性质,通常把风暴潮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热带气旋诱发的(如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台风或飓风等),另一类是由温带气旋诱发的(如渤海气旋、黄海气旋、江淮气旋等)。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热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及其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温带气旋诱发的风暴潮。

(二)灾害性海浪

国际上采用波级表示海浪灾害,我国采用国际通用波级表划分海浪等级,分为无浪、微浪、小浪、中浪、大浪、巨浪、狂浪、狂涛、怒涛、暴涛等级别;其中,狂浪、狂涛、怒涛、暴涛属于灾害性海浪。

(三)海冰

结冰范围及厚度是反映海冰冰情的基本指标,我国将海冰冰情划分为五个等级:冰情最轻、冰情偏轻、冰情常年、冰情偏重、冰情严重。对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海北部四个海域由于其地理位置不同,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结冰面积和结冰厚度的海冰灾害对应等级。

(四)赤潮

根据赤潮出现的范围面积大小,将赤潮划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五)海啸

国际上一般使用渡边伟夫海啸级表表示海啸的大小(见表7)。1级和1级以上的海啸均属于破坏性海啸,2级海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3级海啸则严重成灾,4级海啸可能成为毁灭性海啸。

四、海洋灾害统计体系的建立

我国进行海洋灾害统计收集及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有:一是由国家海洋局定期发布海洋灾害汇总信息,在国家海洋局收集到的海洋灾害数据比较齐全;二是国家统计局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资料对外公开发布海洋受灾信息;三是从事常规海洋统计工作的有关部门,这是海洋统计信息收集来源的主渠道之一;四是当地民政部门的受灾统计也是比较权威的统计数据,用作灾后援助、扶持等依据;五是各类保险机构从损失理赔的角度进行灾情及损失评估。我国海洋灾害统计可谓缺乏系统性、权威性、统一性。为此,完善海洋灾害统计制度,促进海洋灾害统计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系日趋完善,促进海洋灾害统计的标准统一,是十分必要的。海洋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

(一)灾因统计指标。

以灾害的成因为依据设置灾因指标,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海洋灾害的基本种类,也能通过灾因与灾果之间相关度的分折,可揭示海洋灾害的成因机理,指出减灾防灾的主要方向。

(二)灾情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是对灾害的等级或规模、次数或频率、表现形态、灾害程度、受灾范围或面积等方面进行统计的指标。其中,灾害等级及表现形态等以世界通行的灾情等级划分为依据确定,一般可以将各种灾害现象统一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甚至更多的层次。它们作为衡量灾情状态的指标,与灾害发生与否并无直接关系,只是作为衡量灾情的尺度。灾情指标的设置价值在于为灾害监测与灾后对灾害的损失统计等提供量化的依据。各类灾害的灾情统计至少应包括:

1、灾害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灾害类别、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地点或范围、致灾原因等基本信息。

2、灾情信息。

主要灾情信息包括:灾级;受灾人口、伤亡人口、失踪人口、转移人口情况;牲畜、家禽、动物养殖死亡与流失;水产品养殖及养殖设施损毁情况;受灾农作物及面积情况;耕地损毁情况;房屋损坏、损毁情况;海洋工程破坏情况;道路损毁(公路、铁路、桥梁等)情况;港口损毁、航道、航运设施损毁情况;建筑物损毁、仪器设备设施、产品、材料、物资等损毁情况;其他受灾体损毁情况。

3、对一个地区(市、县)受灾情况的汇总统计。

将上述单项损失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对应统计口径汇总,通过地市县或者灾情应急指挥中心等机构定时填报,汇总上报管理部门。

(三)灾损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主要解决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与方式问题,并对各种灾害所致的损害后果进行统计。如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可以灾害事故现场损失为统计对象;间接损失以对现场之外的损害或预期利益的丧失为计算对象。对财产的直接损失,可以显性的损失为统计依据进行计量;对人的直接损害的统计,则应包括被损害者的显性与隐性损害。但因人在灾害中死亡或残废而导致家庭收入锐减等则应计为间接损失。由于灾种不同、灾害发生的地域及时间不同等,对灾害损失的评估方法亦有差异。从总体上讲,灾害损失的评估又都可以分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评估两大类,而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可进一步划分为经济损失与非经济损失。用公式表示如下:

灾害损失=灾害直接损失十灾害间接损失

=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十灾害直接非经济损失十灾害

间接经济损失十灾害间接非经济损失

建立灾害评估模型,即以货币为计段单位的关系函数表达式:

上式中,M表示折算成货币损失的数量;Q表示直接损失因子;N表示间接损失因子;q1、q2分别表示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非经济损失;n1、n2分别表示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非经济损失。

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往往不是某项损失,而是多项损失。因此,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两类,各自又可以分为若干分项。每一分项均可以建立它们的损失估计函数,然后利用各自损失估计函数计算出分项损失的货币数量,最后再将分项损失的货币数量进行加总求和,即可得到本次灾害事故的总损失费用。总损失费用公式:

上式中,M为总货币损失;MAi为第i项直接损失;MBj为第j项间接损失;n、m分别为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项数。3

(四)减灾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专门统计政府、社会、单位、家庭或个人的减灾投入,使用统一货币来计价。主要包括:一是减灾资金的筹集指标,如政府拨款、社会集资、企业投入等及其各占多大比例;二是减灾资金的投向指标,如减灾宣传占用、减灾工程投入、非工程措施投入等及其各占多大比例;三是减灾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如避免了多少损失,产生了多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等等。减灾统计指标能够充分反映出减灾资金的来源、去向及效益评价。

(五)补偿统计指标。

该系统指标专门统计灾害发生后通过各种方式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情况,它反映社会对灾害损失的补偿程度。主要包括以下统计指标:一是政府补偿,如政府救灾拨款等;二是保险公司的赔款支出指标,如企业财产保险赔款、家庭财产保险酷款、机动车辆保险赔款等及其所占比重;三是其他情况下的灾害补偿,如社会捐助、企业自保、社会保险中的工伤保险支出等等,均是灾害补偿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上述统计的基础上再计算出各占比重,就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出全国灾害损失补偿状况,并为评价各种灾害风险的分散状况与灾害补偿结构是否合理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汪兆椿, 李茂和.形形色色的海洋灾害.[M]商务印书馆.2001.9.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灾害与减灾.[J]中国减灾.2000.11.

[3]许飞琼.灾害统计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9.

3.自然灾害的危害 篇三

关键词:地震;人为灾害;危害性;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18-0145-02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和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山西又是一个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带,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并被列为国家重点监视防御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地震灾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作用与人类行为共同引起的综合致灾过程。人类正确的主观能动性可大大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损失,而人类防灾减灾或应变行为的失当则会加重地震灾害,从而带来不应有的灾难。因此,积极探讨地震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对减轻未来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震人为灾害的概念

地震灾害从后果及致灾过程上分析,一般可分为地震原生(一次)灾害、地震次生(二次)灾害和地震衍生(三次)灾害。地震原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动或地壳断层的作用,造成建(构)筑物的破坏、倒塌及由此引起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因地震诱发而导致的其他灾害,如地震时大坝溃裂,酿成水灾;还有滑坡、海啸、泥石流等造成的次生灾害。地震衍生灾害,指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职能失调;社会秩序混乱;停工停产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地震人为灾害,是指地震时几十秒甚至几秒钟这个短暂的瞬间人们应变行为的失当,将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它与地震原生、次生和衍生灾害有很大的区别。地震人为灾害包括:①各种爆炸事故;②火灾;③核工厂事故;④化工厂泄放毒物事故等人为致灾过程。还有就是地震时由于人们应变行为不当或因地震谣传、误传而引起的错误行为造成的灾害。

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曼延扩散的所谓 “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由于地震预报尚处在探索阶段,人类社会也没有足够力量完全防止地震的破坏。人们一般都有恐震思想。在未澄清是否真有地震之前,少数群众对地震谣言是确信的;多数是处于半信半疑状态;即使有不相信的人,也会因事关生命财产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般都会随大流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尤其在偏远农村,地震谣言往往与封建迷信活动伴随传播,更具影响力。因此,地震谣言影响所及的地区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停工停产、人员外流、运输紧张、社会犯罪活动增加,还会引起意外灾害、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地震人为灾害的成因

2.1不良心理素质造成的地震灾害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有其孕育、发展和爆发的过程,对于地震,人类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由于地震巨大的破坏性,给人们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对地震既存有戒心,又有侥幸。从心理倾向和情感上看,人们对地震普遍关注,渴望了解地震,而又憎恶和恐惧地震,闻震心惊,谈震色变,一有风吹草动,就不辩真伪,惊慌失措,造成悲惨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心理素质所致。

2.2对抗震知识一知半解造成的地震灾害

从地震抗震知识了解程度上看,真正了解的是少数,一无所知的也是少数,大部分则属一知半解。这种认识上的匮乏和心理素质的障碍,反映到行为上,必然盲目行动,导致错误行为。震时人为灾害基本上都是由于不懂得正确的地震应急避难方法所致,稍有震感,就盲目外逃或跳楼。

3减轻人为灾害的措施

3.1社会减灾对策

(1)各个单位都要把抗震工作作为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地震、抗震科普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的抗震意识和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3)组织抗震防灾演习和专业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4)学校、幼儿园、俱乐部和农贸市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都要编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防灾措施。

(5)重要部位和岗位,要有严明的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震时严禁逃岗或因错误操作而造成不应有的灾害。

(6)在短临预报发布后,对群众搭建的防震棚的防火安全等问题要作出明确规定,认真搞好宣传,及时组织检查,防患于未然。

3.2家庭应急对策

(1)家庭成员都要全面了解震前准备、临震应急、震时自救、震末抢险和震后救灾等各个时段的具体要求。

(2)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了解住所周围的环境条件及避震的场地、路线和有关规定。

(3)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水电闸、阀的位置及煤气炉灶的应急关闭操作要求。

(4)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懂得抢险救灾的基本知识,学会简易的急救方法。

(5)临震前要清理家中易爆、易燃物品,容易塌落的高架物品及阳台的花盆、砖块等危险物品。

(6)平常应建立家庭抗震防灾应急箱(包),准备必要的熟食、饮水、手电、蜡烛、常用药品、小型收音机等,以备震后作用。

3.3个人自救对策

(1)居住平房的人员,如果屋外有空旷野地,地震时可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以最快的速度外出避震或就地隐蔽在室内较安全的地方。

(2)居住楼房的人员,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跳楼或外逃,应立即躲避在家俱、床、桌子或灶房、厕所和空间较小的房间,主震后立即撤离。

(3)如果地震发生在夜间,不要因寻找衣物或穿衣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立即向安全地带转移或就近隐蔽。

(4)地震时,凡逃出屋外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小胡同或高大建筑物、高压线附近逗留。

(5)在岗人员,地震时要沉着冷静,坚决果断,立即切断电源,关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闸阀,停止油气输送,然后再就近避震。

(6)主震后,不要立即进入房内,防止强余震的袭击,以免造成伤亡。

4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地震虽然是一种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但是积极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能够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尤其是能够减轻人为灾害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春英.地震的人为灾害及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

2 宋波、黄世敏.图说地震灾害与减灾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白建方.认识地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Earthquake Dangers of Man-made Disaste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Sun Li

Abstract: The earthquake is not just a pure natural disaster, but the natural role of the common causes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overall hazard process, the wrong people when the earthquake is caused by non-seismic strain behavior of the main factors of casualtie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an-made disasters earthquake, earthquake damage information through a rich dangers of man-made disasters, man-made disasters have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4.自然灾害的危害 篇四

关键词:黄土地质灾害,长输管道,危害,防治

长输管道安全第一,管道安全是衡量企业技术、质量、综合管理水平和政治素质的高低,在新的时期管道安全的定义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公共安全,避免因为油气管道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的污染破坏;二是确保正常的运行秩序和市场供应,避免发生油气供应中断或供应不足;三是管道本身的安全,要采取适当措施使油气管道免遭外来侵害,克服自然灾害、侵蚀等因素,确保管道正常运行。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长庆油田地处陕甘宁盆地的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由大小几十个油田组成,是我国占地面积最大的油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此建设了长输管道数千公里,如西气东输工程、陕-京输气管道工程、庆-咸输油管道工程、铁-西输油管道工程等。长输管道属于生命线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由于黄土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和破碎的地形地貌,极易发育各种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这些不良地质作用往往是长输管道的安全节点和隐患。

1 黄土地质特点

陕甘黄土具有强烈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在我国是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一种湿陷性土。遍布在我国甘、陕、晋大部分地区和豫、鲁、宁夏、辽宁、新疆等部分地区,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0.075mm-0.005mm)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性土。它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类,往往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具有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如未受水浸湿,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产生黄土湿陷主要因素是水,是由于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引起的。然而受水浸湿只不过是湿陷性发生所必需的外界条件,黄土的多孔隙结构特征及胶结物质成分(碳酸盐类)是产生湿陷的内在原因。

2 黄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黄土地区长输管道建设中主要地质灾害有以下几种:

2.1 危岩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这种过程与现象称为崩塌。崩塌主要发生在600以上的陡坡前缘处,自然营力因素的影响常能导致崩塌发生,如风化、地表水冲刷、空隙水压力、地震或爆破震动等。

2.2 黄土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由于环境的改变或影响,在以重力为主的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黄土滑坡是发生在不同时期和成因的黄土层中的滑坡,并多群集出现,一般常见于高阶地的前缘斜坡上。

2.3 黄土洞穴

黄土洞穴是黄土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地质现象,也是一种特殊地质灾害。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的黄土高原,黄土洞穴发育普遍、灾害严重,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对黄土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公路工程、铁路工程、输油、输气输水管道以及厂房、民居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均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黄土地区场地内通常有多种地下洞穴,包括古墓、井、坑、穴、地道等。

2.4 黄土崾岘

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梁峁连绵,水土流失严重,梁(峁)峁相连且地势低洼处,受雨水不断冲刷,形成窄梁,两侧冲沟发育,这种地貌称为黄土崾岘。

3 黄土地质灾害对管道的危害与防治

3.1 危岩崩塌

危岩崩塌可产生瞬间巨大的冲击力和推移力,当冲击力和推移力大于管道设计容许强度时,往往导致管道断裂或管道移位变形。因此,在管道选线时应注意避让,必须经过时应查明危岩体的大小、分布范围、发生位置、危害程度,并进行必要的治理。

在工程实际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1)危土体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应避开危土区;2)危土体体积较小,数量少,应采取人工削方、爆破等方法予以清除;3)风化程度严重,发生频率大,规模较小,母体破碎,应该考虑拦截,如设置拦土平台、挡土墙等;4)坡度较大,有软弱结构面,并且结构面较完整,应考虑加固,嵌补、支撑等;5)设置截排水工程,拦截疏导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

3.2 黄土滑坡

黄土滑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部分深、中层滑坡规模大,变形急剧,速度快,具崩塌性,动能巨大,破坏力强,危害严重;另一显著特点是由于黄土堆积期与成因不同,常具有多层钙质结核与古土壤以及砂砾沉积层,这些互层结构往往相应地成为含水层,当其出露于坡面时可造成潜蚀作用使基底强度降低而导致滑坡的生成。

管道选线时应避开大、中型滑坡地段,如果无法避让,应根据工程重要性或者滑坡体规模大小对滑坡进行治理。

黄土滑坡主要治理方法有削坡减载、分台阶卸载、抗滑桩、抗滑挡土墙、综合排水等,具体防治措施有:1)当管道在滑坡体前缘通过时,可将管道深埋于前缘滑动面(带)下,即护管不护坡;2)当管道沿滑坡体通过时,管道宜尽可能浅埋;3)做好综合排水措施。滑坡范围外,应该设置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或旁引地表径流,不使流入滑坡范围之内;滑坡范围内,可沿管道方向每5.0m~10.0m做一截水沟,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沟谷,布置树枝状排水系统;4)在管道滑坡两侧采取截断阀等设计措施。

3.3 黄土洞穴

由于受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和黄土入渗条件的影响,陕甘黄土高原降雨特点是降雨集中、历时短、强度大、洪水冲击力强,因此,黄土洞穴随处可见。由于黄土洞穴上部覆盖层承载力低,或在长期洪水侵蚀下,不断发育扩大,导致塌陷、管道暴露或悬空等隐患。

主要防治措施有:1)小型洞穴一般采取填埋方式,底部用2∶8灰土分层回填夯实,上部距洞穴顶部1.0m处用素土回填并高出自然地坪(不小于0.5m),压实系数大于0.93,回填前应先清除洞壁松动土块,回填后使回填土与周围结合紧密,并撒草籽恢复自然地貌,并做好截排水措施;2)大型洞穴,施工较困难,工作量大,应适当避让。

3.4 黄土崾岘

黄土崾岘容易受雨水的进一部冲刷而变得更加狭窄甚至冲断,管道可能会遭到雨水的直接冲刷而遭到裸露或破坏。

主要防治措施有:1)对于中央腰部较宽、两侧沟谷宽缓、植被覆盖良好的崾岘。管道应敷设在崾岘中间,管沟全部用3∶7灰土夯实回填,在崾岘通向两头梁峁斜坡的坡顶修围堰型石砌或灰土截水沟截水,并将水引至安全地带。2)对于中央腰部较窄,当两侧沟谷坡度较缓时,可在人工夯实整平后,种植草皮或根系较发达的灌木;当沟谷坡度较陡时,一般采取草袋埋草种护坡或采取浆砌石护坡。3)对于中央腰部较窄、两侧沟谷坡度较大、地形比较破碎及植被覆盖较差的崾岘,应尽量采取跨越方式通过。

4 结语

长输管道属生命线性工程,是油田生产和外输的重要动脉。长输管道主要特点是穿越的地形地貌复杂,沿线的黄土地质灾害频繁,文章仅根据陕甘黄土地区多条长输管道建设经验,对影响管道建设和运营的四种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长输管道建设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资料,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克恭, 刘松玉.土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李智毅, 杨裕云.工程地质学概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

5.龋齿的危害 篇五

龋病给孩子带来的最大危害除牙髓炎外,还可继续向更深的部位发展蔓延。牙神经在发炎的过程中,可以被细菌烂死,并深入到牙根(尖)周围,演变成更严重、更复杂的根尖周围炎。急性发作时,会成为急性根尖周炎或根尖周脓肿。这时,孩子的牙齿松动,牙龈红肿热痛,不少孩子会发烧,所属颌下淋巴结也会肿大。除炎症疼痛外,龋齿也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全身性疾病。因为根尖周围的病变,尤其是反复发作的病例,医学上称为病灶感染。在孩子抵抗力低下时,细菌可以向全身扩展蔓延,其表现有短时间的菌血症,甚至发生意想不到的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心肌炎、关节炎等。

所以,千万不可忽视孩子的乳牙龋齿。小小的龋齿蛀洞若不及时预防治疗,将会产生很多的继发病变,不仅影响孩子的进食咀嚼功能,还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龋齿是如何形成的呢?龋齿是由三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牙体疾病。专家研究发现,孩子的乳牙牙冠和6岁以后陆续萌出的年轻恒牙的牙冠,它们在解剖结构上有很多的薄弱处,如:大小磨牙的窝凹、沟缝及裂隙,牙齿拥挤排列不齐的相互重叠处都属内因。

除解剖结构上的弱点外,也有的是因为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疾病、喂养过程中缺钙、缺乏维生素D、阳光照射不足、营养吸收障碍等等原因,使一些孩子的乳牙及年轻恒牙的成分改变,变成了有机成分相对多,牙体表层的釉质及牙本质构造上的排列疏松,组织结构不紧密等。这些都给致病的牙菌斑、细菌、酸性物质等外因以可乘之机,成为细菌等侵入的寄宿地,医学上称为“宿主”。牙菌斑和细菌是发生龋齿的重要外因。牙菌斑是一种由唾液中来的糖蛋白膜和链球菌等成分构成的一种经常不断地附着在牙齿表面的膜性物,菌斑的成分和厚度又随进食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通常,后面乳大小磨牙的窝沟及裂隙中,除菌斑外又有变形链球菌和乳酸菌、溶牙放线菌的活动。经常吃糖和甜食的孩子,细菌的活动增多,产生的酸性物质也多,导致牙菌斑增多加厚,细菌的活动频繁。牙菌斑和细菌会乘虚而入,寄宿在牙齿结构的薄弱处,繁殖生长并侵蚀、蛀食孩子的20颗乳牙和年轻恒牙。尤其是那些不注意刷牙,口腔自洁功能差的孩子,在他们的牙齿上,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小蛀洞,小小的蛀洞就是始发阶段的龋齿。菌斑内的致龋细菌积极活动,使糖酵解、产酸,当菌斑的酸碱度(PH值)下降到5.0以下时,牙齿表面,尤其是窝、沟、缝隙处的牙齿硬组织(釉质、牙本质)就会脱钙、崩解。有资料报道,柠檬、苹果等水果汁类软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碳酸和磷酸,当酸碱度(PH值)在3.0~3.5时,有促进釉质脱钙的作用,孩子不宜经常饮用果汁类饮料。

上一篇:她们的最终定理下一篇:海南著名五指山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