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作文(精选8篇)
1.历史人物作文 篇一
唐宋礼貌为吾泱泱中华五千年礼貌史之颠峰,期间才人辈出。诗词艺术臻于极致,四座高峰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当然还有诸如白居易、李商隐、杜牧、柳永之类的文人骚客不能尽述,以四子之比较一窥管豹对于吾等俗人已经足矣。我很骄傲的是作为李白和苏轼的同乡,至今仍然能一睹其歌咏过的景致,玩味其意境。
我以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家,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当然之后还要加入佛家(释家),可是其要义和道家是接近的)。文人们梦想的是达济天下和田园仙界的兼具。这一点其实李杜苏辛四人都有。
当然,每个人的具体状况不一样。李白是奔放活力的歌者,他诠释的是艺术的惊人的想象力和直觉。杜甫是沉郁顿错的思考者,他心怀家国天下,是个典型的传统儒家信徒。苏轼是儒道两家都兼具的才子,是善于抒发自我不一样理念的大家。辛弃疾是个歌吟的武将,其豪气和才智都令人钦佩。
以前年少时,最爱李白的诗歌,以为《行路难》的壮美,“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勇气,散发弄扁舟的潇洒,是我最喜爱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着、读着,总觉得有一点点抵触的情绪。我觉得李白是完全生活在自我的思想中的,是个彻底的梦想主义者。对于社会而言,不仅仅有游戏规则,还有潜规则,李白能够说是连游戏规则也没有弄清楚的。在思想上是能够说是个不明事理的大孩子,他的气质是道家、释家的一些。所以,他不为世俗社会接收,一生落魄。其实,中国历史上,盛唐是很开明的,诗人(或者说才子)的地位是很高的,李白的落魄还是他的性格过于的自我造成的。
慢慢的,我很喜爱杜甫的诗歌。沉郁中充满了顿错的美感。天下间,悲哀人多,更尤在乱世。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杜甫是生在了一个由盛转衰的时代,社会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血酬。他是典型的儒家信徒,饱含一腔热血,梦想着救国就民。一个悲苦的诗人,“如果世界注定要下沉,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北岛《回答》)是对杜甫的最好的注解。杜甫是明白游戏规则的人,可是他能够说是不明潜规则的,或者说是不屑吧。再加上生在乱世,所以他的一生也是潦倒的。
如果说对人的才华欣赏,我是在四个人中最欣赏苏轼的。苏轼先生的家离我的家乡可是数十里之遥(以前算一个市的)。苏轼琴棋书画、佛理禅机、时政甚至军事无所不通,主政一地(杭州)也能治理的很好,走在这天的苏堤上,除了感慨东坡才华外无他。(如果是李杜,我以为是很难做好一个地方行政主管官员的)。苏轼的诗词,有发人思索的禅理、有豪迈的大江东去、有婉约的十年生死,无不体现了他的全面。东坡肉也是一道不错的佳肴。苏轼的杯具也在于他的才情。他过于的追求完美,追求各方的协调。弄的在政治上,先后得罪了改革派和保守派,遭受了各方迫害,而在海南终老。如果是在一个现代政治体系下,我坚信苏轼是会生活的很好,事业上也发挥的不错的,可惜他是在潜规则,利益协调的中国社会里生活。
辛弃疾的词说实话,我不是个性的喜爱,可能是由于很多词里用的典故太多,我总觉得不够自然。但嫁轩先生的武略惊人,文滔能如此,已然使人十分佩服。如果说,对于未来的是依靠信仰,我觉得嫁轩就是这种信仰很强烈的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能成大事者,性格是很顽强的。可惜,嫁轩连成为岳飞的机会也没有。
按照黑格尔的明白,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了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三者区别在于,精神到达自觉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哲学是“纯粹的思”,艺术是“直觉的思”,宗教是“超验表象的思”。艺术总归是一种以直觉来体验生活的方式,所以还是和生活的方式分离的。纯粹的思和超验的思还是不一样的路径。在不一样的路上,我还是比较赞同黑格尔的看法的,哲学作为“纯粹的思”是高于其他两者的。这也是我对东坡评价更高,很喜爱杜甫的缘故吧。
2.历史人物作文 篇二
一、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作文的过程、方法
(一) 精心选题, 创设写作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 有很多疑问仅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 它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展开继续学习, 在投入的认知过程中去记忆, 理解, 把握和领会, 从而达到升华境地。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 点燃学生的求知火花, 设计一个个历史问题情境。比如在教学有关秦始皇的历史课以后, 学生对秦始皇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讨论:你怎么认识秦始皇?有的说他千古一帝, 他灭六国, 统一全国, 统一货币, 度、量、衡, 还统一了文字, 这些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学生说他是一代暴君, 罪大莫及, 因为他焚书坑儒,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 他实行严重的苛捐杂税和严酷的刑法, 他的所作所为给人民带来灾难, 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对他应该全盘否定。在两种观点争执不休的时候, 布置作业:小作文《我眼中的秦始皇》, 学生就会很乐意去写作了。当然, 在设计问题情境是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实际, 只有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出发设计的问题, 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解决, 才会有兴趣去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另外, 也可在现实生活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注焦点和热点问题。如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课程后, 学生对有关台湾地区的历史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然后结合当今形式, 给学生布置作业:在今天的台湾省内, 有人高唱“两国论”、“一中一台论”的论调,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用作文形式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样设计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以史论今能力, 把历史教学终极目标巧妙落实。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比如说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组织学生以《我在长征路上》或者《我是长征队伍里的小红军》等等为题, 写一篇小作文。这样, 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 其实这也是创新学习的过程。
(二) 认真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准备
对于历史小作文这种形式, 初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 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可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把握教材内容, 因为它毕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最直接的资料;二要指导他们如何查阅资料, 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的话告诉学生查阅的书名, 上网查阅的话多给提示些网址, 让他们有的放矢;三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为写作奠定基础。
(三) 宏观调控, 发动学生自主完成准备工作
在撰写小作文的准备阶段, 教师只是参与者和合作者, 宏观调控学生准备活动的进展情况, 而具体工作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比如我在布置学生撰写《圆明园, 我为你哭泣》后, 我把学生分成多个研究小组, 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 然后让他们放手发动学生进行相关准备活动, 学生积极性很高, 都乐意完成自己分到的任务, 还自觉地把准备成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然后再汇总班上集体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 各自确定所需素材, 顺利进入备写状态。
(四) 灵活安排, 组织学生完成小作文
根据情况, 选用课堂时间或者课外时间, 布置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同时也可确定在一段时间范围内完成, 这样便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写作, 也便于教师自己分批批阅。
(五) 用心批改, 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
历史小作文是学生研究学习的成果, 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 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 一定要注意把握发展性评价和动态评价原则, 应以肯定为主, 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 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 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比如可以划出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 在旁边批语表扬;在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者思想的地方, 给以肯定和鼓励;也可在最后写上总批语, 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 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尽可能从各个角度, 各个方面找出每篇文章的成功地方给以肯定。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历史人物作文 篇三
关键词:形象美;品德美;侧面描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小学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不仅让学生受到好思想、好品质的熏陶、启示和感染,而且让学生学习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写作能力,写好敬佩人物的作文。我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出怎样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方法,现做简单阐述。
一、利用教材,寻找人物,正面描写形象美、品德美
1.不同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品德美、行为美
例如,《奇怪的大石头》描写科学家李四光从小爱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顶碗少年》描写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从失败到成功,体现敢于拼搏的精神。
2.人物外表,突出人物的形象美、品德美
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用“白发苍苍”描写一位老爷爷的外貌,突出老爷爷年纪这么大,可意志还这么坚强。
3.描写动作、神态,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用“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从每个战士的动作、神态中,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刻骨的仇恨和英勇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挖掘教材,侧面描写,衬托主要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除了上述正面描写外,还要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它不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绘,而是借助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事物进行间接渲染,起了烘托的作用。
1.从险峻环境,显示勇气和胆略
如,《登山》中,用“背部紧紧地贴着峭壁”“把头扭向一旁”“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的侧面描写巴果茨基的动作、神态,实际上是烘托说明列宁有着非凡的勇气和胆略。
2.从陈设简单,衬托生活俭朴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通过“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这几样极其简单的办公设备,还有总理加班充饥的食物:“两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这两处的侧面描写,不仅衬托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而且进一步突出了总理工作劳苦的崇高品质。
3.从严守规定,衬托诚实、正直的人
《钓鱼的启示》一文,描写“我”和父亲去钓鱼,父亲要“我”把钓到的一条漂亮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我”是多么舍不得啊!因为这条鲈鱼是在开放捕捞日以来首次钓到的。写“我”多么不愿意放回钓到的鲈鱼,衬托了父亲严守规定,做个诚实、正直人的可贵品质。
三、描写人物特点要“四新”,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我们每天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要描写人物,让人物的言行举止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就要引导学生习作做到“四新”。
1.题目拟定新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2.文章立意新
写文章一定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写,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3.选材事例新
选材不要步人后尘,人云亦云,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选材新颖,耐人寻味。
4.改换角度新
写文章有时正面写内容显得平淡无奇,如果换个角度来写,内容就显得新颖有趣了。
四、抓住特征,描写特点鲜明、敬佩的人,让人物行为美
要写好特点鲜明、敬佩的人,教师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应注意以下四方面:
1.精心筛选敬佩的对象
所谓“敬佩”就是曾经教育、帮助、关心过你或者这个人给你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的,如,家里的人(爸爸、妈妈)、老师、亲友(同学)、熟悉的人(售货员、环卫工人)等。从众多的人中筛选出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来写。只有选择熟悉人的事例来写,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感人。
2.选好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写作对象确定之后,要注意选材。选材可以选一两件事写一个人,所选择的事例要能表现这个人的好思想、好品质。
3.重点突出,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以事写人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清楚,同时要按照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的顺序写;重点要突出,着重把一两件事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如,这件事先怎么样,接着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重点部分要写详细,才会生动、有说服力。
4.内容真实,抒发真情感
写他(她)的感人事迹,内容要真实,不能乱编乱造。在写事例中,字里行间要抒发你对他(她)的真实感情。如,一位学生写《我的好妈妈》一文的结尾:“啊!真是‘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想起妈妈那感人的一幕,总会激发我更加勤奋好学,知难而进。”这样写抒发了“我”对妈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总之,如果能按照上述方法,去引导学生写描写人物的作文,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明显提高,定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文。
4.历史人物作文 篇四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礼貌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爱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貌: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此刻。不仅仅正因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下手中的笔,哪怕仅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5.历史人物作文 篇五
文天祥――专,如溪流。
涓涓小溪水,绕过山石,穿过草地,孤注一掷,最终与大河汇合,以其渺小之躯谱写雄壮之歌。是的,文天祥也是如此。他自小干事认真专注,总是胜人一筹。学习时,他潜心贯注,孜孜不倦;游泳时,他动作轻盈,敏捷过人;下棋时,他步法多变,令别的孩子难以招架。后来他在集英殿参加进士考试,结果交卷最快,被理宗点为头名状元。
文天祥――勇,如飞沙。
南宋政局动荡不安,外族入侵,朝廷内外苟且偷安。在民族命运的抉择面前,迁都、求和成了维护当时局势的仅有手段,宦官、群臣无人敢言、敢怒、敢据,是名副其实的懦弱之群,只有文天祥一人力谏反对不义之举。他请求皇帝惩治宦官董宋臣与求和派,但不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当朝皇帝的回应。有人会认为这是文天祥不明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没有“赚”得杀身之祸已经万幸了。当然,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在封建腐朽的维权制度下,其所为正是他的胆识与勇气的具体表现,倾朝、历世之人不得不钦佩、敬仰。面对元的威胁逼迫他没有理屈词穷,而是义正辞严地宣称:“南宋还有十几万大军和几百条战船。”他的一言一行犹如恶劣天气的飞沙,势不可挡,时时击荡“元”这块“顽石”,哪怕是无法预测的漫长争斗。
文天祥――坚,如磐石。
鲁迅诗《答客诮》这样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文天祥实为一代英雄豪杰,他也并非无情、不怜子,他之所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能保持忠勇报国的志节,是因为他如磐石般坚强。他的妻子和女儿曾不幸被元军捕获,爱子和老母又死于瘟疫,他都以男儿的忍耐挺过了。在强敌的利诱周旋前,他戚而不屈地肃立在大堂之上,慷慨陈词:“国难当头,可以杀我,但别想让我下跪!”他目光犀利,气宇轩昂,凛然大义,震慑了敌人。
6.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篇六
内容预览:
作文素材
一历史人物
1.李白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不能。
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
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
昔日他骑卸赐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2.苏轼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3.屈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
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4.司马迁
当你一个人孤独地坐在那阴湿的牢狱里,等着最后的决断。你,一个小小史官,没有多少家产,面对这样的牢狱之灾,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选择……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滚动的痛苦和无奈,有谁能体会到你内心所翻腾的屈辱和泪水?假如时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诉你一句话: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你,司马迁,就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躯体,铸就了中国人心中永远的魂魄――屈辱非但没有消灭一个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伟大!
司马迁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微笑的脸,自信而刚强,柔和而不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潇洒。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终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张永葆微笑的脸化屈辱为力量、化鄙薄为斗志,“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人。极刑之下见勇夫,因为《史记》,你留给了世人一笔最大的财富;因为微笑的脸,你留给了我们永远的崇敬。
曾经身处那样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的痛苦,太史公却凭着自己的奇崛神笔,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书写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与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载入史册,那张悬着两滴清泪的脸也与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后人对他的光辉评价: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杜甫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 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
5.辛其疾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6.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
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7.勾践
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8.庄子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于是我开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持竿垂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浑浊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他超然的心态注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肆的篇章。
9.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被尊称为“圣人”。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在孔子看来,众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10.诸葛亮
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五丈原的军帐内,一盏油灯映照着他―――诸葛孔明憔悴的面庞。蜡黄的脸上显露着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对后世的无尽牵挂。帐内四周站立的官员早已热泪盈眶。终于,一阵秋风袭过,那盏油灯即刻熄灭。五丈原内哭声响彻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多少后人为这位旷世英才潸然泪下。
尽管蜀汉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遥望中原;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仍然只能去期望;尽管,孔明还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这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只记得他的忠心为主;人们只记得他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人们只记得他为无处容身的汉业打下了基石。人们早已将孔明奉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11.项羽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12.苏武
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着。奋发图强,乐以忘忧,或许有些无奈,煮灯黄卷,宵衣旰食,或许有些寂寥,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或许有些孤独。但是,我们的追求,是治国平天下。于是我看见苏武,比大漠还要古老的汉使,守望着他的高原,大漠的风雕刻出手掌的龟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草原上的树孤独地守望着自由,鹰群年复一年地画出亘古的弧线,我听不见他的哀叹,只看见光滑而秃的汉节,是的,它在诉说着尊严、自由与气节,于是我懂得,生无所息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13.刘禅
他坐在那里开心地笑着。耳边响着美妙的音乐,嘴里品着美味佳肴,怀里抱着美女佳丽。丝竹琴韵里,听不到大臣们讨论争执的吵闹;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战火烧过城池的刺鼻的呛味;美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剑阁栈道凄凉的冷月。他已经忘却了他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国君!
他真的觉得这样很好,没有政务缠身,却有荣华享乐。父辈暴霜露,斩荆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龙在乱军中拼死冲杀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弃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刘禅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实在令人寒心。
14.岳 飞
当**亭上的月华失去了光泽,当你用含泪的眼看着一旁的儿子,也看着即将离别的山河,你,一个失去了士兵的将军,面对一杯毒酒,你选择了吞咽!有谁知道那一刻你的内心所涌动的情感,有谁知道你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对你说:你,岳飞将军,虽然你死于一场政治斗争,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为了收复失地,你写下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誓言,谁能忘记你背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字样啊!你的死,对忠奸二字做了最淋漓尽致地注解,在忠与奸之间筑起了一道分明的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凌云壮志却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难以再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蜚言流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那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激情四射,永远震荡人们的心灵,回响在大地河山之间――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澎湃着我爱国的血液……
15.王维
我看到王维从深林中缓缓走来,带着微笑,带着禅意,轻轻吟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顿时,一轮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尘世中的烦躁。走在这条禅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宁静俯视它,用恬淡去亲吻它,用真诚去抚摸它,因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远。
16.张继
7.历史人物作文 篇七
《韩非子·显学》中说:“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这里的“参验”就是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表明作文是文字化的生活,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就很难写出具有生动曲折、感受独特的文章来。那么如何在作文指导课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呢?张萍老师的“举手投足间,个性魅力现———人物动作描写””的写作指导课给我们做了较好的示范。
一、角度:教学活动设计要明确指向学生的自我体验
写作行为的发生,是将“外在的生活”转换为学生心中“内在的生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作者的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思维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赏析经典,感知特色———探究材料,归纳方法———设置情境,运用方法”的三步分解式教学活动。
张老师首先用“哑女卖刀”的故事激趣导入,接着通过赏析经典范例初步感知体验,了解动作描写对凸显人物个性的作用,然后探究材料,让学生发现并体验作者的写作技法,最后学以致用,设置情境,运用方法进行写作。张老师设计了“你们一家三口吃饭的动作一样吗?”“同学聚餐的时候,环境比较随意轻松,你会怎么吃?”“一大早没吃饭就来学校了,肚子饿得咕咕叫,好不容易等到放学回家了,你又会怎么吃饭?”等这样的问题,相继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下面的探究写作方法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两种体验,一是属于对于写作话题所涉及的生活的唤醒式体验,二是属于写作此类文章所需要的写作知识、方法、表达技巧的明示性或探究性体验。无论哪种体验,最终都要落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上。
二、深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体验
写作教学中的体验,仅仅是“粗略地感觉到”是不够的,而要有一定的深度。写作内容其实是生活经验的发酵、长大或变形,要对作者的心理造成足够的震撼才行。
在上述案例中,张老师精选了《背影》《故乡》《走一步,再走一步》《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阿长与〈山海经〉》和《药》等几个文质兼美的片断,分别设计了三个自主探究活动,从动作的细化分解、动词的选择、修辞的运用等三方面引导学生悟出动作描写的技巧。
三个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和课堂展示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学生在辨析中品味,在品味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共鸣,从而激发起积淀在心底的生活积累,对动作描写的技巧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然后又运用吃饭众生相的图片、刘翔夺冠的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来引导学生感受动作描写的妙处。
这些文本体验、自我体验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体验,因其不断地激发、碰撞,会形成一个“体验场”,使大家的经验彼此激发并共同分享。
三、态度:体验活动要促进学生人格个性的和谐发展
张老师精心设计了“赏”、“悟”、“练”三个活动板块,力求让学生在品读中赏,在辨析中悟,在情境中练,层层深入,步步分解,由易到难。让作文指导不再是笼统而空泛的说教,而是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个性体验的过程,课堂因学生个性体验的差异而显得精彩纷呈。
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说:“生命体验在所有个体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写作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独特方式,我们理应用手中的笔,来勾描多彩的人生,用敏锐的眼光来洞悉现实世界,用灵动的文字来表达生命的体验。
8.人物语言对作文立论的作用 篇八
老人与少年的交谈可以分为这么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构成了结构上的深入:
一、由远及近,引发思考——论书的内容
当圣地亚哥逐渐淡忘吉普赛老妇人的预言时,他想到了“将会和商人的女儿在一起”,他开始看书,此时撒冷老人出现了。少年想独自待一会儿,一开始并不欢迎老人,但是因为老人能够讲出少年看的书的内容,所以他们的谈话就有了契机。老人说这本书“描写了人类在选择自身命运时的无能为力。最后它要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这个弥天大谎”,而这个“弥天大谎”就是“在我们生命的某一时刻,我们的生活便脱离了我们的掌握,而被命运所控制”。
老人想告诉少年的意思是“人要学会自己把握命运,不要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对产生这一普遍观念的原因进行挖掘,接下来的谈话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阐述。
二、陈述概念,揭示主题——论“天命”
当少年对老人产生敬畏与惭愧之情时,老人就可以表达更多内容了,因为他相信少年的这种心态会使他更认真地接受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他将进一步鼓励少年理解追寻梦想的价值。他告诉少年“天命就是-一个人总梦想着去实现的事情,每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知道他自己的天命是什么”,“在生命的那个阶段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清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可能的。在那个时候,人们敢于去梦想,也敢于去企慕那些他们希望发生在自己生活里的奇迹。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神秘的力量试图证明,实现天命是不可能的事”。
这里所说的“天命”其实就是“追寻梦想”的代名词,对它的解释就是解决了“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接下来,为了使观点立得起来,就应该注意对另一个概念进行解释,那就是“神秘的力量”。老人说“这种力量似乎是消极的、否定的,但实际上它是在教导你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天命”,这种力量“会锻炼你的灵魂和你的意志”,所以这种“神秘的力量”应该是指忽然出现的阻碍、挫折,从表面上看,它们必然是令人生厌的,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迈过去,这些阻碍与挫折就成了我们的“炼金石”,所以它们“似乎是消极的、否定的”。阻碍与挫折确实是每个人在追寻梦想时最容易遇到的难题。同时,世人这种对“天命”的放弃其实也正体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现实,造成了最后不相信梦想的结果。
此时老人的观点承上而来,讲的是“要选择自己的命运,就应该努力追寻心中的梦想,不要害怕生命中的意外的打击”。
三、反面举例,指导做法——谈“卖爆米花的小贩”
分析问题应该尽量做到全面,老人根据讲话对象的特征(少年),从纯粹的讲道理转变为举例,所以第三次谈话达到了有理有据的效果。老人指着广场一角的一个卖爆米花的小贩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也想外出旅游。但他决定先买下这辆爆米花车,然后慢慢攒钱。当他老了的时候,他会去非洲玩上一个月。他永远也不会明白,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卖爆米花的老人因为受到经济条件的约束,于是让追寻梦想的行动延期了,结果他的梦想在今后的岁月里被压缩了,变得渺小多了。撒冷老人给圣地亚哥分析了梦想不能实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神秘力量之外的人类的某些生活需要的制约力。在含蓄地分析了追寻梦想会遇到的几点最常见的原因之后,老人等于同时在暗示少年该“怎么做”了。卖爆米花老人的故事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有了梦想就要抓紧去实现,要突破一切障碍,而不要让它延期,否则梦想就不再完整了,人生的每个时期都应该可以用来追寻梦想。
老人还提到了“爆米花小贩的地位比牧羊人高得多。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家,不必像牧羊人那样露宿旷野。比较起来,父母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们,而不愿意嫁给牧羊人”,“人们关于爆米花小贩与牧羊人的看法,竟比自己的天命重要得多”。这些话将人类在经济束缚下的不理想的表现普遍化了,将原本只属于个别人的缺陷提升为对人类普遍的劣根性的认识,这样一来老人所说的话就不仅仅是讲给少年听的了,它应该是用来激发所有的读者的思考的了。
四、弥补策略,推进思考——谈“找绿宝石的矿工”
接下来,老人又举了一个故事为例,这个例子与前面的故事不是简单的并列的关系,而是一种推进的关系。老人讲的故事是这样的:“—个礼拜前,有一位矿工为找绿宝石而抛弃了一切,他在一条河边整整干了五年,敲碎了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石头,但一无所获。其实,只要他再多看一块矿石——仅仅是再多检查一块石头,就会发现他找了五年的宝石。因为矿工已经为他的天命牺牲了一切,所以老人决定帮他一把。老人变成了一块石头,滚到了矿工脚下。由于五年来一无所获,矿工非常愤怒和沮丧,他捡起那块石头,把它扔到了一边。因为矿工很用力,石头落地时便破碎了,就在那块石头里,藏着一块世界上最美丽的绿宝石。”故事中,矿工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其实他还是可以看见真正的宝石的,但他仅仅因不能“再多检查一块石头”,所以就与真实的宝石失之交臂,虽然他后来看到了一块宝石,但毕竟是一个假象,因为那是撒冷老人变化而成的,最终还是会回归原状。老人的做法只是给他暂时的安慰。老人的善意安慰中包含的仍然是深深的惋惜。这种惋惜的根源就在于矿工追寻梦想,和卖爆米花的那人比是属于即刻行动且付出巨大代价的人,只不过他没能将这种追求坚持到底。
老人接下来所说的话十分精彩,他说“人们很早就开始学习生活的道理,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早早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人生就是如此”,“流水能冲开宝藏,使之袒露于世人之前,也能带走珍宝,将它掩埋”。这里,就相当于写作中对于典型素材的延伸议论了。跟矿工相比,很多人更难做到坚持梦想,这可能来源于人们对生活道理的学习,发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那么越早认识生活的现实性的人,就越难将梦想中的愿景变为现实。“流水”比喻的就是时间,时光流逝,使我们不断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是因为没有及时把握,没有坚持到底,所以反倒使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可以得到的珍贵的事物。
五、总结言辞,升华主旨——谈报酬
在老人把少年说服之后,他提出了交换的条件。他希望少年能够把放牧的羊群的十分之一先给自己。跟前面作出预言的吉普赛老妇人相比,老妇人要的报酬是今后能得到的珍宝的十分之一,撒冷老人要的是眼前能拿到的东西。于是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一开始便把自己还没到手的东西预支给别人,那你就会失去为之奋斗的愿望。”
老人的话等于在总结关于“追寻梦想”这个话题下的所有阐述。他首先告诉少年要想达成任何目的都得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不要预支,这种代价应该是实际的付出。
【历史人物作文】推荐阅读: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初三作文07-30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优秀作文11-08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作文06-26
二十五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论作文素材07-06
我最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作文800字07-19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400字_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10-18
历史人物的谜语09-17
夏商历史人物故事07-29
初中教案评价历史人物09-12
描写历史人物的故事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