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2024-07-20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共6篇)

1.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篇一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习题

1.广胜公司2004年12月31日财务报表显示,其应收账款余额为250000元,备抵坏账15000元。注册会计师小王运用所有的审计程序审核了上述两个账户,认为表述恰当,符合会计准则要求。但在2005年1月20日外勤工作尚未结束时,得知广胜公司的主要客户隆兴公司因遭受火灾而无力偿还应付广胜公司的债务。2004年12月31日的账面显示,当时应收隆兴公司的账款金额为60000元。现注册会计师小王与广胜公司的财务经理讨论有关火灾情况。小王认为:报表上要调整这一火灾损失,增加提取坏帐准备。而财务经理认为不应调整这一损失,因为火灾发生在2005年。

请问:

(1)小王应如何取得证据来证实这一损失确实发生在2005年?

(2)小王应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2.2004年12月31日,助理人员张玲经注册会计师王红的安排,前去光明公司验证存货的账面余额。在盘点前,张玲在过道上听几个工人在议论,得知存货中可能存在不少无法出售的变质产品。对此,张玲对存货进行实地抽点,并比较库存量与最近销量。抽点结果表明,存货数量合理,收发亦较为有序。由于该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张玲无法鉴别出存货中是否有变质产品,于是,她不得不询问该公司的存货部高级主管。高级主管的答复是,该产品绝无质量问题。

张玲在盘点工作结束后,开始编制工作底稿。在备注中,张玲将听说有变质产品的事填入其中,并建议在下阶段的存货审计程序中,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变质产品。王红在复核工作底稿时,再一次向张玲详细了解存货盘点情况,特别是有关变质产品的情况。对此,还特别对当时议论此事的工人来进行询问。但这些工人矢口否认了此事。于是,王红与存货部高级主管商讨后,得出结论,认为“存货价值公允且均可出售”。底稿复核后,王红在备注栏后填写了“变质产品问题经核实尚无证据,但下次审计时应加以考虑。”由于光明公司总经理抱怨王红前几次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使得他们贷款遇到了不少麻烦。审计结束后,注册会计师王红对该年的财务报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两个月后,光明公司资金周转不灵,主要是存货中存在大量变质产品无法出售,致使到期的银行贷款无法偿还。银行拟向会计师事务所索赔,认为注册会计师在审核存货时,具有重大过失。债权人在法庭上出示了王红的工作底稿,认为注册会计师明知存货高估,但迫于总经理的压力,没有揭示财务报表中存在问题,因此,应该承担银行的贷款损失。

请问:

(1)引述工人在过道上关于变质产品的议论是否应列入工作底稿?

(2)注册会计师王红是否已尽到了责任?

(3)对于银行的指控,这些工作底稿能否作为支持或不利于注册会计师的抗辩立场?

(4)银行的指控是否具有充分证据?请说明理由。

3.审计人员在对A公司2006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收集到以下6组证据:

(1)收料单与购货发票

(2)销货发票副本与产品出库单

(3)领料单与材料成本计算单

(4)工资计算单与工资发放单

(5)存货盘点表与存货监盘记录

(6)银行询证函回函与银行对账单

要求:请说明每组证据中哪项证据较为可靠,并简要说明理由。

2.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篇二

对我国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现象的讨论曾是众多理论工作者热议的话题,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经营者难免会借助非公允关联方交易操纵盈作以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在竞争性的审计市场中, 审计师在决定审计定价时必须考虑面临的风险和负担的成本。风险因素被作为确定审计定价的重要动因之一, 但现有的关于该问题的具体结论尚不十分明晰。为深化对公司经营风险与审计收费水平乃至审计意见关系的理解, 对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现象进行实证检验已显得尤为必要。审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审计定价, 又称审计产品的价格, 是由审计供需双方按照一定的标准协商后确定的审计收费水平 (李艳娇, 2009) 。哪些因素决定了审计定价水平?在美国, 审计定价水平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审计产品成本, 该支出的发生用以确保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执行必要的程序和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二是预期损失费用, 以补偿因审计师的疏忽而可能遭受法律诉讼而可能产生的损失;三是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审计业务所需获取的正常利润 (Simunic, 1980) 。依据风险溢价理论, 审计师应当对无法降低的额外风险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但国内研究结果发现, 风险因素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水平仅有有限的解释力度, 这说明审计执业收费水平的确定距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审计市场的完善程度及监管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程度不同是产生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 (李明辉、郭梦岚, 2010) 。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需经从审计客户的内外部治理环境、会计师事务所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而言, 被审计单位方面内部治理环境影响审计收费水的平因素包括:法律风险、内部制度环境、财务与经营风险、公司规模与业务复杂程度。外部治理环境对审计收费水平的影响在于地域原因所产生的经济、法律环境的差异。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 审计收费水平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事务所规模、审计师任期长短、审计师行业专长及审计意见类型。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法律风险、人力资源投入对审计收费水平的影响, 鲜见直接分析公司经营风险对审计收费水平影响的研究文献。基于此, 本文着重从公司自身经营风险的角度, 考察其对审计师收费水平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并考察在当前的法律背景下, 审计师的是否坚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恪尽职守, 拒绝审计意见购买不法现象以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文章将考察期限界定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郝玉贵、陈丽君 (2013)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方法, 以2007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间96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研究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审计收费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上市公司政治联系与审计收费水平呈现反方向变化, 上市公司法律风险与审计收费水平同向变化。分析结论说明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 审计收费水平的高低包含了风险含量。张天舒、黄俊 (2013) 利用上市公司数据, 对2008年金融危机下公司风险与审计收费水平间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结果显示, 对于遭受危机影响较严重的出口导向型企业, 其经营风险越大则审计收费水平越高。在危机背景下审计收费风险溢价现象主要存在于“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所审计的客户。进一步考察不同性质公司后结果表明, 国家参股或控股的公司由于政府所提供的隐形担保,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审计师对国有性质公司的收费水平没有涉及明显的风险溢价成分。然而, 审计师对民营公司的收费水平却随经营风险的上升而明显提高。刘成立、韩新新 (2012) 研究了内部控制风险与会计师事务所在确定审计定价的关系后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为全面, 或者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对内部控制发表了完整的意见和专设内部审计机构的样本公司, 审计收费水平越低。相反, 审计收费的高水平主集中于内部控制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水平作为联系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重要的纽带, 收费水平的确定标准是否客观公正, 将直接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审计工作的执业质量。一般而言, 风险主要是源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与财务活动内外部治理环境, 涉及到法律风险、财务与经营风险、控制风险。风险基础观 (Risk-Based Perspective) 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在对进行审计服务定价时, 应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所承担的风险, 以便使审计收费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度量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本身存在较高的风险预期, 为弥补源于该风险的预期损失, 事务所将会理性地提高审计收费水平。反之, 则会适度降低审计收费水平。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审计收费水平高低与公司经营风险水平显著正相关

张俊民、胡国强、孔德立 (2013) 结合审计师“跳槽”现象,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与事务所关联性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于高管没有审计背景的样本公司, 审计师为补偿高管有审计背景客户的风险, 对该类公司收取了显著更高的审计费用, 符合与审计需求保险理论。同时, 当会计师事务所与公司高管存在关联关系时, 审计师显著降低了对其所在公司的审计收费水平, 证实了在审计市场中“校友效应”的存在性。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运营业绩良好公司不愿被市场误认为是“柠檬”, 其对客观公正的审计鉴证评价有更高的需求并意愿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 且会自愿向市场披露更多的信息以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关于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收费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不多, 研究结论尚不统一。近年来关于该问题的国内曾做出研究的是苏文兵、李心合等 (2010) , 他们发现审计意见对审计收费水平有显著影响, 但总体来看目前关于这两个因素的实证研究文献偏少。审计师确定审计费用必须客观地按照工作定价流程, 主要依据是提供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能力以及获取的真实利润, 并深入考虑审计产品成本、预期损失费用、审计市场竞争程度对收费水平的影响。需求基础观 (Demand-Based Perspective) 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进行研究, 认为审计需求与收费水平是成正比例关系的, 被审计单位如果有对审计有较高的需求期望, 则愿意支付较高的审计收费水平, 反之亦然。中国审计师职业道德守则亦对审计收费作出规范, 要求会计师事务确定审计收费水平时应综合考虑若干因素, 比如:专业服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执业人员的水平和经验、提供专业服务的时间和承担的责任。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可知, 审计人员依据其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来评价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并进而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依赖于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 并最终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确定审计成本资源投入量。审计收费水平是在既定的框架下确定的, 而出具审计工作成果的审计报告所表达的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审计客户财务报表体系合法性、公允性所作出的合理保证。审计意见的发表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由此分析可知, 审计收费与与审计意见两者之间没有也不应有必然的关系, 收费水平不构成审计意见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假设:

假设2:在我国当前的法律监管背景下不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即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收费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由于上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以及规模的差异, 导致不同区域或不同规模的公司之间审计收费水平具有的差异可能会比较大, 如果对审计收费水平取自然对数, 可以减小地域和规模的影响以及审计收费水平的差异, 因此本文选择样本公司披露的年度审计费用水平的自然对数来作为被解释变量, 用LNFEE表示。用公司当年经营杠杆系数 (RISK) 衡量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同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收益水平、营运能力、偿债信誉等不同程度影响到公司的运营风险, 进而影响审计师对审计过程中风险的评估及审计成本投入, 进而影响对审计费用的获取和审计意见类型的判断, 因此本文选取总资产报酬率 (ROA) 、资本密集度 (OPER) 、保守速动比率 (LIQUIDITY) 指标分别衡量公司的收益水平、营运能力、偿债信誉。同样, 公司规模因素亦是考虑审计成本投入的不可或缺因素, 并进而影响审计收费水平。不同的市场类型的风险水平是不同的, 众所周知公司规模水平不同甚或影响到审计师的价值判断, 因此本文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中加入资产总计 (ASSET) 及市场类型 (MARKETTYPE) 两个变量。各变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如表 (1) 所示。

为检验前述研究假设, 在已有审计定价及审计意见模型基础上构建如下模型:

模型1:LNFEE=α0+α1RISK+α2ROA+α3OPER+α4LIQUIDITY+α5ASSET+α6MARKETTYPE+ε

模型2:AUDIT_OP=β0+β1LNFEE+β2RISK+β3ROA+β4OPER+β5LIQUIDITY+β6ASSET+β7MARKETTYPE+ε

在两个模型中, 模型1用以检验公司经营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水平的影响, 模型2用以检验审计意见类型与审计定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根据上述分析及一般理解, 公司经营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将带还来公司审计费用支出的增加, 因此预期α1的系数系数显著为正。同时, 如果公司经营风险水平偏高, 则审计师对其财务报告体系的合法性及公允性质疑的可能性将显著提高, 审计师在现有的监管背景下, 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公正执业, 克服审计意见购买之侵害利益关系人行为的发生。由此预期在模型2中β1的系数不显著。控制变量方面, 预期总资产报酬率、保守速动比率指标系数为正, 而资本密集度系数为负, 资产总计、市场类型回归系数符号的显著性无法合理预期。

(三)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 选样本公司财务指标数据由国泰安公司CSMAR数据库导出, 取2010-2012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观测样本, 并剔除金融保险类、ST类、*ST类及财务信息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 最终共获取1006条样本观测数据。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使用Excel2010及Stata11.0完成。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 (2) 报告了模型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近年来审计收费水平基本持平, 且有稳中增长趋势, 且收费水平的平均值与中位数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从表中可以发现, 审计师出具的意见集中体现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体系的编制绝大部分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制度要求的, 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符合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之要求。公司当年经营杠杆系数 (RISK) 衡量的经营风险水平呈波动趋势, 其中年经营杠杆系数 (RISK) 均值最大值显现为2011年的18.66399, 明显高于2010年与2012年的均值额2.139857、2.546790, 暗示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追逐生存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 同时这也向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众多企业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 加强对风险的管控是公司在日常运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表中仍可以看出, 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公司资产盈利水平、运营能力及短期偿债水平即流动性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而资产规模水平稳步提升, 这也说明了近年来我国政府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效应, 企业坚持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注:***、**、*表示参数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显著, 括号内数值为双尾检验的t值。

(二) 相关性分析

表 (3) 报告了模型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统计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审计收费水平的自然对数 (LNFEE) 与用当年经营杠杆系数 (RISK) 衡量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审计师审计定价并未明显依赖于公司特有的经营风险, 与前文假设1有所不符, 需要进一步开展假设检验予以验证表 (3) 所列示的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审计收费数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公司资产规模的高低, 这一点可以从表中明显得出结论, 连续三个会计年度, 收费水平的自然对数 (LNFEE) 与资产总计 (ASSET) 的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 其中最大值为2012年的0.743067, 表明在审计市场中被审计单位规模越大, 业务复杂性越高, 所需审计成本的投入越高, 由此带来审计收费的高水平。表 (3) 所反映的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与收费水平的自然对数 (LNFEE) 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关系, 与前文假设2描述一致, 意味着在当前这国审计市场上不存在异常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这是执业质量有效的积极表征。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在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分别与总资产报酬率 (ROA) 、资本密集度 (OPER) 、保守速动比率 (LIQUIDITY) 呈现正相关、负相关、正相关关系, 表明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充分考虑到了公司收益水平、营运能力、偿债信誉, 以尽可能符合保护投资人利益的价值取向。但令人堪忧的是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与经营杠杆系数 (RISK) 没有明显趋同关系, 由此引发出对现阶段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执行状况的隐忧。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与公司规模变量 (ASSET) 呈现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审计师对规模较大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提供较为稳健的较高水平的合理保证程度。

(三) 回归分析

表 (4) 报告了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用经营杠杆系数 (RISK) 衡量公司所面临的公司经营风险的回归系数仅有2010年度在10%的水平显著正相关, 另外两个年度的回归系均不显著, 与前文假定1有所悖离, 以上情形的出现抑或表明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关注度尚不充分,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并未成为审计定价的主要影响要因。这或许表明在现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审计师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法律风险。当公司法律风险较大时, 审计师为了确保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务所可能需要调整审计策略, 扩大审计范围、调整审计程序和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 并指派具有更高业务素质、熟悉法律事务的项目组人员参与审计, 调整的结果带来事务所的执业成本不同程度的提升。为了补偿这些审计成本, 事务所就有必要提高收费水平。而事实上被审计单位自身的经营风险同样是其财务报告体系重大错风险的诱因之一, 如果公司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将随之上升, 反之亦然。如此, 经营风险影响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影响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的确定, 直至影响审计成本投入至收费水平的高低。如此下来, 公司经营风险水平理应成为审计定价需要考虑的动因之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指标保守速动比率 (LIQUIDITY) 无显著相关关系, 保守速动比率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 该比率越高, 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审计风险越低并进而影响审计收费水平。出现以上回归结果是否表明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情况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关注点。此外, 连续三个会计年度审计收费水平的自然对数 (LNFEE) 与资产总计 (ASSET) 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这是由于审计客户的资产规模越大, 其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就会越多, 审计师需要相应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扩大审计测试的范围, 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对于模型2而言, 三个会计年度审计收费水平的自然对数 (LNFEE) 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 与前文假设2基本相符。以上结果表明在我国审计市场上, 当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时, 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遭受质疑, 审计人员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有较大可能性承担诉讼风险, 并相应带来较高审计定价水平。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与总资产报酬率 (ROA) 、保守速动比率 (LIQUIDITY) 及资本密集度 (OPER) 分别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与负相关关系, 表明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充分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获利状况、偿债风险和资产运营能力, 并考虑以上因素对财务报表合法性与公允性的影响进后决定审计意见的类型。从表 (4) 仍可以发现, 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与公司规模在1%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较大规模公司在逐步健全公司治理体制, 在规范化公司运作的同时加强财务制度建设, 向资本市场上众多投资者披露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以满足利害关系人的决策需求。审计意见类型 (AUDIT_OP) 与市场类型 (MARKETTYPE) 不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

(四) 稳健性检验

为了确保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本文做了以下稳健性检验:第一, 为识别模型序列相关性问题, 通过观察回归模型中D.W.统计量的取值范围, 发现D.W.统计量取值均在2附近, 因此, 模型中变量并不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问题。第二, 前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为沪深股市A股数据。为了增加前文结论的可靠性, 将创业板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加入统计回归范围重新进行回归分析, 所得结论与前文报告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沪深股市A股市场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 判断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审计收费水平与公司经营风险水平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并深入考察在当前的法律监管背景下, 审计收费水平是否不构成审计意见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审计收费水平高低与公司经营风险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并未成为审计定价的主要影响要因。在现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体系重大错风险的诱因之一-公司自身经营风险未予有效关注, 影响对审计成本投入乃至审计收费水平高低的判断。同时, 审计意见类型与收费水平的自然对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关系, 意味着在当前这国审计市场上不存在异常的非法审计意见购买行为, 表明在我国审计市场上审计师提供了值得广大利害关系人予以信赖的执业质量水平。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社会审计产生了显著影响, 随着公司经营风险的增加, 加之对审计后法律诉讼风险的关切,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范围随之扩大, 由此提高了其审计收费水平。通过前文的分析, 建议在审计执业过程中继续实施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为指引, 要求审计师依据审计风险来配置审计资源和在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过程中深入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因素, 根据风险补偿原则进行审计收费决策。同时在审计师队伍中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宣传教育, 进一步提高审计师的风险意识, 恪守独立性执业灵魂, 提升执业水平和专业素养, 强化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艳娇:《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相关性研究——来自2007年深市主板A股的证据》,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张天舒、黄俊:《金融危机下审计收费水平风险溢价的研究》, 《会计研究》2013年第5期。

[3]李明辉、郭梦岚:《审计师真的关注审计风险了吗》, 《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4期。

[4]吴丽君:《审计收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财会通讯》2012年第9期。

[5]郝玉贵、陈丽君:《法律风险、政治联系与风险导向审计定价——基于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6]戴捷敏、方红星:《控制风险风险溢价与审计收费水平:来自深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的经验证据》,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7]刘成立、韩新新:《风险导向审计、内部控制风险与审计定价决策》, 《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8]张俊民、胡国强、孔德立:《高管审计背景、会计师事务所关联与审计定价-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9]苏文兵、李心合等:《事务所行业专长与审计收费水平溢价的相关性检验》, 《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3.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篇三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实务案例—银行存款

一、会计记录概况

A公司银行存款期初余额为90,431,125.03元,本期借方发生额194,184,723.85元,本期贷方发生额247,796,268.47元,期末余额为36,819,580.41元,共有7个银行存款账号,客户据此设置了7个银行存款日记帐,具体数据见 “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底稿见索引A1-3-1)。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银行存款是否存在;

(二)确定银行存款的收支记录是否完整;

(三)确定银行存款的余额是否正确;

(四)确定银行存款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帐数及日记帐合计数核对相符”的审计程序

向客户索取银行存款日记账,将资产负债表日开户银行、银行帐号、余额等内容填于余额表中,加计与总账核对,确定是否相符;并编制“银行存款明细余额表”(底稿见索引A1-3-1)。

查验结果:核对一致。提示:

由于财务会计软件的推行,在此步骤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对于手工帐记录,要特别留意财务人员的低级错误。

(二)就客户有关银行存款授权与批准制度问询财务和相关人员,并适当地进行核实

对公司银行存款的授权与批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解并抽样核实。(底稿见索引A1-3-3)。

(三)执行“获取资产负债表日的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审计程序

取得了对账单和调节表后,检查了以下内容:

1、复核对帐单上的户名是否为公司的名称;

2、将调节表中所列账面余额与明细账余额核对;

3、将调节表中所列银行对账单余额与取得的银行对账单金额核对;

4、检查调节表各数据加计的准确性;

5、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达账项是否已注明款项性质、分类、日期、金额、凭证号等。

查验结果:

1、余额核对一致;

2、未达账项的款项性质填写不完整,在审计人员的要求下,客户已补充完整(见底稿索引A1-3-2-4)。

(四)执行“抽查全年对帐单中大额收付款项或同金额的收付款项与日记帐进行勾对”的审计程序

1、发现问题:2005年6月5日广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黄浦支行对帐单上显示划出10,000,000.00元,同月29日又划回10,000,000.00元,期末对帐单余额和银行日记帐余额一致,但是这两笔资金进出在银行日记帐中未予以反映。

2、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查、取证,并予以调整(底稿见索引A1-3-4)。

(五)执行“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的审计程序

1、发现问题:光大银行闸北支行存在未达账项586,200.00元。

2、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查、取证,并予以调整(底稿见索引A1-3-5)。提示:

对于金额较大的未达账内容,应作如下测试:

1、企业已付、银行未付款项

测试其是否已经记入当期银行存款日记账,并在期后银行对账单上得以反映。审查对账单上所记载的内容(如支票编号、金额等)是否与支票存根一致。

如果在一段合理时间内银行仍未付款,查找原因,考虑支票、汇票等支付凭据是否会作废,据以提出调整意见。

2、企业已收,银行未收款项

审查其原始凭证,并检查其是否已过入本期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期后银行对账单核对一致。

如较长时间内银行尚未收到,查找原因,考虑该支票、汇票等收款凭据是否有效,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3、企业未付、银行已付款项

审查期后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以确认是否已经入账;并审核其相应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处理,核对付款单位及金额,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期后仍未入账,则要求企业向银行索取付款回单,检查其款项性质,视其金额大小作相应调整。

4、企业未收、银行已收款项

审查期后的银行存款日记账,以确认是否已经入账,并审核其相应的原始凭证和会计处理,核对收款单位及金额,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如期后仍未入账,则要求企业向银行索取收款回单,检查其款项性质,视其金额大小作相应调整。

(六)执行“从基本帐户开户银行获取在银行开立帐户管理卡信息,结合复核上年底稿确定银行存款帐户数,检查有无帐外银行帐户,是否存在出租帐户或他人共用帐户”的审计程序

取得公司盖章确认的“涉及银行帐户情况管理当局承诺函”(底稿见索引A1-3-6-1)发现问题:招商银行上海分行银行对帐单上的帐号户名不是A公司的名称,而是其他公司BB的名称。

审计人员进一步追查、取证,并予以调整(底稿见索引A1-3-6)。提示:

如果资产负债表日银行存款余额为零且已经销户,则应该索取相关的银行销户通知书。

(七)执行“对大额银行存款余额进行函证,作出记录”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根据2005年12月份银行对帐单上(除招商银行上海分行)的余额填写了银行往来询证函,并在客户的陪同下亲自到银行进行函证。

查验结果:银行均盖章确认(见底稿索引A1-3-2-2~A1-3-2-15)提示:

1、一般情况下,对所有的银行存款账户向银行进行函证。函证时注意将同一银行的不同账户存款及贷款一并函证。强调由审计人员亲自寄信并由银行寄往事务所,收到回函应同时保留信封或者亲自至有关银行询函,函证结束需由审计人员在询证回函上注明由××审计人员陪同客户前往银行盖章确认并签名;

2、对于一般的银行存款户(除保证金外),应注明如下字样:“上述银行存款的使用不存在冻结、抵押等受限制措施,如有请说明情况”。

(八)执行“询问是否有已质押的或限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对不符合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条件的银行存款应予以列明”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无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1)。

(九)执行“结合借款审核,检查定期存单原件,对定期存单进行函证,追查质押和转存情况,并形成记录”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向客户索取了定期存款开户证实书的正本并复印作为工作底稿,同时在复印件上写明与原件核对一致,并实施了函证程序。

查验结果:无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2-

14、A1-3-2~15;A1-3-9)。提示:

对于定期存款的审计,要足够重视,控制风险,特别注意要查看到定期存单原件,由审计人员亲自复印取证,如果由公司代复印,审计人员还应核对正本。因为可能存在一些定期存单相关交易,如果不查看到正本,单取证复印件就难以发现以下问题:

1、定期存单的存款期限跨越审计基准日。被审计单位先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然后在定期存单到期之前,提前取现,用套取的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2、定期存单作为质押物,作质押贷款。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用质押贷款所得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3、定期存单背书转让。将定期存单复印留底,用转让所得货币资金虚增收入或挪用以及从事其他违规业务。

(十)执行“检查贷记凭证等付款凭证是否连号,有无签发贷记凭证给外单位作质押而未入帐现象”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1)

(十一)执行“抽查大额银行存款收、支的原始凭证”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以发生额较大或发生次数多的银行账户作为查验对象,分月抽查大额的银行存款收支业务,检查其是否存在问题,并从中抽样形成凭证测试底稿。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7-1~A1-3-7-7)。

(十二)执行“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银行存款收支凭证”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8-1~A1-3-8-6)。提示:

该审计程序可结合未达账真实性的查证一并进行。

(十三)执行“计算定期存款及存放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占银行存款的比例,分析其安全性,注意是否存在高息拆借”的审计程序

查验结果:未发现异常情况(见底稿索引A1-3-9)。

(十四)执行“如有外币,请检查非记账本位币折合记账本位币所采用的折算汇率是否正确”的审计程序

该公司无外币账户,故不适用该审计程序。

(十五)关于银行存款科目的重要提示

除前述各项提示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随着与银行存款有关的犯罪和会计造假的不断出现,银行存款的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银行存款审计的审计质量,发现错误和舞弊,控制有关风险,成为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方面。以下几点是上述审计程序中尤为重要的:

1、控制银行存款函证;

2、银行对帐单与银行日记帐的勾对:银行存款审计一般只关注银行存款的期末余额,对银行存款流水不够重视。在实际中,特别是一些资金流量大的企业,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控制资金挪用等风险,需要核对资金流水,寻找没有入账的资金收付;

3、关注定期存款;

4、关注银行未达帐项。

4.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篇四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应收补贴款

一、会计记录概况

A进出口有限公司2005年应收补贴款账面有期初应收出口退税退税96,800.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61,317,547.11元,其中:应收出口退税59,010,689.11元;特种商品销售应收补贴款2,306,858.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46,324,802.66元,其中:出口退税45,864,672.40元;特种商品补贴款460,130.26元。期末余额15,089,544.45元。见“应收补贴款余额明细审定表”(底稿见索引A11-1-1)。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应收补贴款是否存在;

(二)确定应收补贴款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

(三)确定应收补贴款的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四)确定应收补贴款余额是否正确;

(五)确定应收补贴款的披露是否充分。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获取或编制应收补贴款期末明细余额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账数、报表数及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程序

向客户索取或根据明细账编制“应收补贴款余额明细审定表”(底稿见索引A11-1);和明细账、总账、报表核对一致。提示:

如未审数合计金额与总账不符,应查明原因并作更正,必要时向项目负责人进行咨询 并作相应的处理。

(二)就客户有关应收补贴款的计提依据问询财务和相关人员,并适当地进行核实。

1、了解公司出口退税适用的退税率、退税申报方法和操作程序。(底稿见索引A11-2)

2、了解特种商品补贴政策并索取相关文件。(底稿见索引A11-4)

(三)执行本期发生数的查验 提示:

应收补贴款仅核算企业应享收的由国家政府机构给予的补贴。

1、应收补贴款-出口退税的查验:

(1)出口退税借方发生数的查验:

①本科目的出口退税子科目的借方发生数和“应交税金-出口退税”的贷方发生数核对一致。

案例介绍——应收补贴款 提示:

如发现“应收补贴款-应收出口退税”的借方发生数应和“应交税金-出口退税”的贷方发生数不一致,要追查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存在不予退税的部分税金直接从“应交税金-出口退税”的贷方转入主营业务成本的情况。

②实施分析性程序进行复核:(底稿见索引A11-2)

公式:应收出口退税=出口商品成本×出口退税适用税率 提示:

以上公式仅适用于进出口企业,生产型企业的计算较复杂,此处暂不介绍。

(2)贷方发生数的查验:

应收补贴款科目的贷方发生数,对实际收到的企业按国家规定给予的补贴,查验每一笔资金来源,是否有国家税务机构出具的有关退税的依据。(底稿见索引A11-3)提示:

应收补贴款的资金来源必须是从国家金库退税形成的。

2、应收补贴款-特种商品销售退税的查验。

(特种商品的补贴款应按所申请并获税务机关个案批准的文件执行)

从公司财务处了解到,公司本期采用外加工的方法,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销售军用商品,从获取的“××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文件(×国防科工〔200×〕××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财税〔200×〕××号)”文件了解到,该销售业务享受增值税销项税及附加税先征后退的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按规定实现所得税、流转税先征后返政策的,其应返还的所得税、流转税,应于实际收到时,在有关科目核算。所以本期的应收特种商品的补贴款只能确认已收到的部分,其余金额待实际收到时,在“补贴收入”科目中核算。

逐笔抽查特种商品补贴款账面借贷方发生数的凭证,并对尚未收到的补贴款进行审计调整。(底稿见索引A11-4)

5.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篇五

进入审计行业将近两年,辗转在3个事务所待过,也就接触过3个事务所的底稿,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就是“模板有所不同,万变不离其宗”。每个所的底稿模板都各有其特色,但实际的审计程序却是高度一致的,不一致也不行,准则规定了的呢。

说到编制底稿,首先要搞清楚编制底稿的目的。个人认为,编制底稿其实就是记录自己所做的审计工作给别人看,给质控、合伙人、注协检查组看,反正就是给没有在现场审计的人看。如果他们看得懂、看得清楚顺畅,觉得程序做到位了、问题说清楚了、可以确定报告上的数字了,那就OK了。

就财报审计底稿说,编制目的就是要说清楚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一个证明的过程,证明的方法就是你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既然是证明过程,那就需要证明链条连贯,所以你看各科目实质性底稿基本都按照“总表→明细表→对明细表各数字的检查”这么一个程序来的。但“对明细表各数字的检查”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个发生额、余额都去检查一遍,这就需要“对内控的信赖”、“重要性”、“审计抽样”这三个超级有用的武器了。

既然底稿编制是一个证明过程,那也就涉及到获取证据的效力问题。总体来说,那就是“外部证据效力大于内部证据效力、纸质证据效力大于电子资料证据效力”这么一个原则。所以对银行存款余额我们需要银行对账单、询证函来佐证,对应收账款我们需要外部单位的询证函来佐证,讲的就是一个证据效力问题。外部单位的一句话确认,胜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千万句解释。

第二部分:总体审计流程

说了底稿编制总的原则,接下来要说说具体的底稿构成及编制方法了。根据现在推行的“风险导向性”审计方法,一个项目的底程序可分为“初步业务活动”、“风险评估与计划”、“进一步审计程序”、“其他项目审计程序”、“业务完成阶段”五部分,每部分底稿各事务所都会有模板,基本做了哪些程序把相应的表填好就是了。所以与其说底稿怎么做,不如说审计要走哪些程序。当然如果你按照模板都不会填,那我也只能呵呵了。

1.初步业务活动

初步业务活动就是记录的签“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所做的事情,大体上就是三件事:一是初步评估这个项目的风险,看值不值得去做;二是评估一下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看违不违背准则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硬性要求;三是评估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看能不能做下来。这三点评估下来OK了,那就可以签“审计业务约定书”了。

2.风险评估与计划

这部分程序是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来做的,据说以前的审计都没有这个程序的。但国内总体来说风险导向做得不够好,基本还是按照“账项基础”审计来做的,所以这部分底稿最可能会沦为纸面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后补的。认真去做的肯定也有,如果认真去做风险评估,那你将学到很多的东西,诸如“行业前沿资讯”、“企业管理知识”、“高大上的内控”等等。

这部分底稿分为了解、评估、计划三部分。

1、了解。了解就是两大部分: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了解其实就是“PEST”分析,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整体景气度等等。内部环境的了解主要是:单位的性质、战略目标、行业类的竞争地位、财务业绩、会计政策、内部控制等。这其中内部控制又是最重要的,所以底稿设置中对内控的了解都是单列的。

对内控的了解又分为整体、微观两个层面。内部控制五要素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整体层面了解主要是企业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4个方面,属于大而化之的一类;微观层面的了解也叫业务层面的了解,只要就是了解控制活动,也就是几大循环的控制点以及执行情况。在对内控的了解中,微观层面的了解算是重点。

2、评估。评估是根据了解的基本情况,运用审计经验、专业判断能力这些内控来认识企业财务报告的风险点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的作出审计计划。

3、计划。计划就是根据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各科目评估的风险制定的审计计划,分为总体审计策略与具体审计计划。总体审计策略就是总体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也就是确定审计范围、重要性水平、时间人员安排、重要的审计项目等等;具体审计计划就是具体到各科目怎么做,各循环的控制测试搞不搞、各科目怎么做等等。

计划阶段有个重点就是确定重要性水平,一般我们都要确定4个数据: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可容忍错报、微小错报临界值。整体重要性水平根据资产总额、收入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计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指标与比例;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打个折,因为考虑了审计风险,并不是所有的错报你都会找出来的;可容忍错报就是我们在认定层次最多可以容忍企业出多少错误,也是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打个折,同样是考虑了审计风险;微小错报临界值就是说小于这个数字的错报我们可以不管,都不用统计进错报总额里去。

3.进一步审计程序

进一步审计程序就是根据具体审计计划来做事情,分为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

控制测试就是抽取足够的样本,看看各个控制点是不是都实施了的,我们能做的一般也就是看该有的资料有没有、该有的签字签没有。如果控制测试的结果印证了我们的风险评估结果,那就OK,一切按计划来实施;如果推翻了我们的风险评估结果,比如评估觉得这个循环风险低,结果是高风险,那就要修改审计计划了,可能本来计划随便查一下的现在要详细查一下了。

实质性审计程序就是各科目具体怎么做了,这部分底稿就是所有底稿中的重中之重。(后面详述)

4.其他项目审计程序

在实际审计中,其他项目审计程序主要是:舞弊风险评估,持续经营能力评估,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的检查等等。主要是评估一下有没有这样的事实,对审计报告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

5.业务完成类底稿

业务完成类底稿就是说现场基本做完了,该汇总的汇一下总,该确认的确认一下,开个总结会;然后撤场,走内部流程复核底稿、出报告。报告当然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

第三部分:实质性审计程序

总体上说了各流程的审计程序与重点,现在来具体说一下各科目的实质性审计程序。我们在现场具体做的,也就是这一块了。除了每个科目都必须有的凭证检查,期间性强的科目必须有的截止性测试外,各个科目重点应该关注那些地方呢,下面就按顺序简单总结一下各主要科目的重点关注地方。

1.资产类

(一)货币资金

一般的审计,货币资金分为“现金”与“银行存款”两部分,我们主要检查其期末余额是不是真的、银行存款有没有异常情况,至于有无账外资金(小金库)基本不是常规审计能够关注到的,当然如果有线索发现了那就更好了啊。

1、检查余额的真实性

现金的记录因为没有第三方的佐证,所以只能靠现场监盘来核对,这个程序是必须要做的。

银行存款余额的真实性就可以用银行方面的证据来佐证。银行存款余额由银行账户、每个账户的余额两部分构成,我们的审计程序也就按这两部分来实施。对于银行账户,到企业基本户开户行打一个“开户清单”,上面会有以企业名义开具的所有银行户头,对照检查企业账上的银行账户,看有没有遗漏或多出。对于账户余额要分两部走,首先是查看银行对账单上的余额,如有差异则让企业提供余额调节表,你再检查余额调节表上的事项是不是真实发生,考虑该不该调整一下;下一步就对账单的余额向银行函证,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伪造对账单。

2、检查银行存款有没有异常

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因为记账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来的,只有实际收支时才会做账,期末余额出问题的概率不是很大,除非财务人员与银行员工串通可以伪造对账单与询证函;其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权利与义务”,也就是说账户里面的钱到底企业能不能够自由使用,有没有抵押、质押、冻结等情况,银行有没有最低存款数额的要求等等。

对这部分的审计主要有检查银行存单、银行函证两个手段。企业对于已经抵押、质押的定期存单,原件肯定是不在他们手上的,所以检查时一定要看原件,如果拿不出原件又说没有抵押质押,那背后基本就会有故事;当然函证时如果银行告诉了你哪些存款已经抵押、质押了那就更好了啊。

检查定额存单还有一个作用是认定银行存款的现金等价物身份,那些3个月及以上的定期存款就不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了。

对于货币资金的审计,个人觉得截止性测试都不是很重要,因为它是实际收支时做账的,人为调节期间的可能性很小,就算付的是以前以后年度的款,它还是应该记录在账上的,只是对方科目的摆放问题。货币资金截止性测试主要还是为其他科目审计提供线索吧。

(二)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

这部分主要审计的是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以及坏账准备的“完整性”。

1、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审计

应收账款主要核算企业主营业务部分应该从客户处收的钱,审计最直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看期后的收款情况,一是发询证函。

对于应收款项的“存在与计价”,其实最直接的说服力就是期后客户付款了,那期末余额基本也就确认了啊。但基本各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都没有这一块的单独检查,个人觉得,如果期后可以确认支付了期末时的款项,那也就没有必要发询证函了。

我们用得最多的方法还是发询证函,以企业的名义给客户发询证函,让客户直接回函到事务所,然后事务所再检查其中的差异,能够有证据说清楚的就认了;对于没有收到回函的,那就要搞替代测试。但现实情况是现场就那么几天,很多时候还是在外地,你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场拿到询证函,于是就有个变通法则,在现场对发函的客户统统先做替代测试,之后回函了再调整吧。

对于发函的对象我们一般都是选取余额较大的客户,当然那些可以看出交易量特别大而余额又很小的客户最好也发函确认一下;至于发函金额必须要达到期末余额多少比例、替代测试的借贷方金额要占到发生额多大比例貌似没有具体规定,有的事务所要求必须达到某个比例,也只是所内质量控制的要求而已。

2、坏账准备的“完整性”审计

坏账准备的“完整性”审计有两个基础,一是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一是企业的坏账计提政策。我们审计最好不要对企业的会计政策说三道四,除非它真的太离谱了,坏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些政策就按照企业现有的来,它要变更,复核程序就可以了,这方面形成争论是很不明智的。

对于账龄,个人觉得应该是客户超出信用期的时间段,因为在信用期之内都属于正常的情况,双方协商确定了信用期,期间在法律上企业都还没有主张这笔债权的权力呢。或许是因为这么做的工作量比较大吧,反正我遇到的企业没有一个是按信用期来分账龄的,都是直接根据记账日期来算。企业付款也都没有按照实际支付的某笔交易款来对应计算,而是完全按照简单的“结旧挂新”原则来算账龄,所以有时表面上账龄在1年之内,其实可能包含着是N年前的一笔纠纷款项,根本没有收回的可能了。对于账龄计算,基本上我们简单复核没有发现大的异常也就用企业的数据了。

企业的坏账计提政策可能很复杂,要区分一些“单项重大单独计提”、“单项不重大单独计提”、“按组合账龄计提”等等,基本上这方面的分类也就随企业了,审计人员不要没事干去提出异议。

(三)其他应收款及坏账准备

“其他应收款”核算的内容比“应收账款”丰富得多,它跟“其他应付款”一样,都是一个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面放。但它有个特色就是,发生的笔数少,几乎每个余额都可以取得一个单独的说法。对于这部分的审计跟应收账款一样,还是检查其“存在性”,以及坏账准备的“完整性”,方法主要还是发函证。

根据其特色,我们还要关注每个客户的余额性质是什么,再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我的所见所闻,其他应收款里面主要存在:员工借支的备用金、一些不常见业务的往来款、关联方之间的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对于员工备用金,还要看看是不是借了很久不冲账,是不是应该预提费用,或者确实收不回来需要记损失了。对于关联方之间的非业务性质的往来要当心,看看有没有长期被占用资金的情况,有时该披露的还是要披露。

(四)预付账款

对于“预付账款”的审计,主要还是看他的“存在性与计价”,审计方法也和应收账款差不多,主要也就是发函证。

“预付账款”核算的是企业正常经营购进货物或原材料时预付的货款,其存在的原因在于卖方的强势,他不屑于货到付款,更不考虑赊销,那买方只有预付一部分货款他才会组织给你发货。所以如果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出现预付款,那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关注一下是不是有利益输送等舞弊情况。

根据“预付账款”的性质,它的账龄一定不会太长,一般也就付款与到货这么几个月时间,如果账龄太长,那就需要进一步关注了。如果与“应付账款”对挂了,那就要抵消;如果发生纠纷了,那就要评估收回的可能性有多大。

(五)存货

存货是一个很神奇的科目,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压根儿没有存货,简单的商贸企业就是买进卖出的核算,施工企业就是那些“工程施工”余额大于“工程结算”余额的项目两科目之间的差额,典型的制造业还要把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包含进去。存货科目主要检查其“存在性”、“计价和分摊”,以及跌价准备的“完整性”。

1、存货的基本审计程序

存货基本分为“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科目,至于那些过渡科目先就不说了。这几个科目主要特征就是都符合等式:余额=数量*单价。我们检查存货,也就按照“数量”和“单价”两条线来查;数量靠监盘、单价靠计价测试。

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存货的监盘程序必须得有。但我们做的一般性企业审计,监盘程序一般也都没有做,用企业自己的盘点报告来核对一下就算数了;监盘不做,但抽盘程序必须得有,除非它的存货本身少得可怜。抽盘也就是我们根据存货库存明细选一些项目,你可以选大额的,也可以选入得多出得也多的,也可以随机抽这么一些,选好后就去仓库里面点数;也顺便在仓库里随便挑几样货物,看看库存明细上有没有,这样顺差逆查就都做了。

存货的计价测试那是必须得做的,不过现在都是系统自动计价,企业操作失误或者人为造假的可能性都比较小,这部分检查越来越有走过场的嫌疑。对于制造企业,各在产品、产成品成本费用的分摊,制造费用在各产品之间的分摊也都是系统自动完成的,我们主要还是检查一下系统的设置,这又属于系统审计的范畴了。

2、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的检查

对于制造企业,存货中除了原材料的计价是外购确定的,在产品、产成品的计价都是按照生产成本再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摊到各产品的,所以我们还要检查成产成本的“存在性”。而生产成本中风险最高的又是“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也是一个框,企业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放,就因为它比较隐蔽不显眼,而且一次混过去之后就固化到存货的价值里了,没人会再去关注。

生产成本的检查主要就是分析一下各项成本的波动情况,然后根据异常情况检查凭证,看看是不是真实发生,该不该计入制造费用。

3、存货跌价准备检查

存货一定要检查跌价准备的,特别是现在经济环境下的制造型企业。由于总体上制造业不景气,很多企业开工不足,巨大的人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分摊在了有限的产品上,造成存货计价过高;而市场交易反而不景气,销售价格却在一路走低,于是跌价准备的计提也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以“库存商品”为例,每种产品有个账上单价A;也有个市场售价B,还有销售时的费用与税收等C,销售时企业能够到手的钱就是B-C,那就看看A与(B-C)哪个大,A大则要计提跌价准备了,计提数便是A与(B-C)之间的差额。如果是原材料、半成品,那就还有一个加工成产品品还要发生的费用D,那就成了A与(B-C-D)来比较了。公式很简单,关键是除了A我们能够真实确定外,B、C、D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审计人员知晓的,还得企业去评估。所以计提跌价准备就是审计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企业一般都不想计提跌价准备,但审计人员为了控制风险一般又要求计提跌价准备,最终结果一般就是相互妥协,在双方都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计提一个数,然后倒推出B、C、D等数据。为了保险起见,还要销售部、生产部出一个确认书,表示经过他们的询价、或者分析,B、C、D这些数据是合理的。

(六)固定资产

对于固定资产,我们主要的审计程序就是检查新增减少情况、盘点、检查权证、复核折旧及分摊、复核减值准备等。

对于一般正常经营的企业,固定资产基本上都是以前年度累计下来的,新增与减少都比较少。以前年度已经存在的,我们也就信赖以前审计师的确认结果了;所以一般也就是检查本年度新增、减少的固定资产,看看购置入账是否金额相符、在建工程转固是不是达到了条件、报废处理是不是真实合理。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实为企业所拥有,最直接的审计方法就是现场盘点,房子、土地、车子这些有权证的拿出来比对。盘点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有没有利用率严重不足、闲置、废弃的固定资产,因为这时候应该考虑计提减值准备了。检查权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看看有没有质押、抵押等情况,一般有这种情况时企业是拿不出原件的。

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这一块,跟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政策一样,我们最好不要对企业的政策说三道四,只要他们折旧政策不是太离谱,又是经过程序审批了的,就按他们的来。现在几乎也都是系统自动计提折旧了,出错的几率很小,除非人员手工录入的时候出错;但复核折旧这个程序也是要搞的,万一就发现了他们的操作失误呢。折旧这一块还要复核一下是不是都分摊到各项成本费用中去了。

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也像存货的跌价准备计提一样,是审计人员与企业博弈的结果。企业天然的不想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审计人员,如果不是确实存在闲置、严重开工不足等情况,一般也不会苛刻的要求企业计提减值准备。

(七)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核算的是企业正在建造,还没有转为固定资产的那部分资产,主要审计它发生的真实性、是否达到转固条件。

在建工程发生的真实性审计,第一就是盘点,看看这些在建工程是不是都存在,完工进度大体如何;第二就是检查凭证,看看设备款、材料款、工程款支付是不是都是真实合理的。

在建工程是否达到了转固条件,在盘点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看看是不是在生产、使用啊,但这也是审计人员与企业博弈的地方所在。对于大型的办公楼、厂房的建造,一旦转固则需要计提大额的折旧,如果企业效益不好的话,很可能就倾向于推迟转固。特别是某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前几年产能扩张时新修的厂房设施等,到现在达到可使用状态了,甚至企业都在使用了,但不想转固,就找些还在试运行、没有竣工验收等借口。审计人员遇到这样的情况,唯有上报领导等候指示了。

2.负债类

(一)应付账款

对于应付账款,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完整性”,也就是说重点查一下企业有没有少计自己对外的负债;主要的审计方法是发函证,结合存货监盘、截止性测试来寻找有无漏记的笔数。

对于应付账款的发函,根据审计的目的,通常也就不找那些期末余额大的客户发了,应该找那些发生额大而期末余额小的客户,或者今年与去年比变动幅度太大的客户来发函。因为前者本身少计的可能性就小,后两者才是主要的风险所在。但有的事务所有指标要求,发函金额要达到余额的多少百分比,也就诱导大家选大余额的客户发,这是不可取的,跟风险导向有点相违背。

还有就是结合存货来看,如果存货盘点或者截止性测试,发现实际库存比账上多出了那么一笔,一般情况就是存货入库了,但是发票没到,企业还没有暂估入账,这时对这笔货物就要暂估入账,同时增计“存货”与“应付账款”。

(二)预收账款

预收账款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因为产品紧俏嘛,卖货的议价能力高,必须收到部分货款我才给你发货,甚至我才组织生产;还有就是产品生产周期很长,按行业惯例得先收一笔钱。

所以预收账款的账龄一般也都不会太长,对于太长的那就要关注一下是不是出现了法律纠纷,企业还需不需要归还这笔钱。还有就是关注一下同一笔交易的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是不是存在对挂的情况,有的话就得相互抵消掉。

对于大额的预收账款,检查一下销售合同,看是不是有关于预收账款的规定。有的不靠谱的企业可能是借客户的钱在生产,合同上还规定了结算时扣除相关借款利息,那这时入预收账款肯定就不合适。

(三)其他应付款

跟其他应收款一样,其他应付款也是个五花八门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都可以往里面放。正因其特殊性,其他应付款的每个项目余额基本都可以得到一个独立的解释,如果解释不通那就一般有问题。比如代扣代缴的员工社保,那一般也就是最后一个月的代扣数,如果不止的话,那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就要考虑一下了;比如资金拆借,那必然会对应到某一笔合同,直接检查合同就行了。

(四)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这个科目期末余额不会很大,正常情况下也就是一个月的工资、社保+预提的年终奖,甚至于期末余额为0。反正就是说期末余额肯定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解释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那基本就有问题了。比如说企业几个月不发工资、不交社保,那是不是就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持续经营能力了呢?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我遇到的纠结就是那个计提测算问题,因为许多企业都不按照法律规定来给员工交社保、公积金,基本都是按照社保局规定的最低那一档来计提,这就造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这几个计提基数都不一样,而且永远跟工资差很多。最开始编底稿时傻傻的按照工资走,结果差异一大堆,写个原因就说企业少计提了多多少少,弄得很显眼;后来学聪明了,直接按照企业的计提基数写,几乎没有差异,再写个说明“企业未按照实际工资标准计提”,这下就不显眼了,因为没差异嘛,至于说明,基本没有人去关注了。

(五)应交税金

对于应交税金,一般的企业这个科目风险不高,我们主要也就是做一下测算工作,看看增值税跟购货、销货的量匹不匹配;看看其它税种的计提正不正确,企业在这上面出错的几率不是很大。

有个问题就是很多企业在年末计提企业所得税时比较粗糙,因为还没有到汇算清缴的时候嘛,这个时候提多提少税局是不会为难他们的,于是他们也就不上心了。而审计人员又要按要求来做测算,还不能借鉴企业的工作,白白多费很多精神。

还有个问题就是增值税进项转出的问题,我们很难找出“应该转出而未转出的”那部分,做存货科目的、做费用科目的基本都不会去有意识的考虑这个问题。税这个问题有税务局紧盯着呢,我们也就不要那么伤神,非得把企业查一个底朝天的,没发现大问题也就算了。

3.损益类

(一)营业收入

对于营业收入,我始终认为要查出人为舞弊多记收入是很难的,因为企业要舞弊肯定就会做全套,合同、发票、提货单、出库单、入库单什么的都会有,仅仅从凭证上检查看不出来问题。这个科目我们主要还是做分析性程序,辅以合同、凭证检查,再顺查逆查的做一下截止性测试。

1、收入的确认

说到收入,那肯定就要说一下收入的确认,大的原则就是“商品所有权上面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已经转移给了购货方”才能确认收入。根据这个原则,如果规定了收货确认才算交付,那你发货时就不能计收入;如果规定了购货方还有一个退货期限,那退货截止期没到也就不能计收入。这些原则跟现实脱轨比较大,因为中国的很多企业做账还是为了应付税局的,他们只认一个简单的理,我开票了就计收入(当然也不是开飞票,还是有合同、出库单、运输单等佐证的),而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的原则就没有发票的半毛钱关系。

鲁迅就曾说过,中国的很多陋习就因为“从来如此”、“大家都如此”两个杀手锏而存活着,没什么道理可讲。想想其实也就通了,对于收入的确认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那就依企业吧。

2、收入的分析性程序

收入的分析主要就是看看主要产品的销售额、成本、毛利率等指标与去年相比有多大的变化幅度;细致一点还要看各月的数据之间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幅度,各月的数据与去年同期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幅度。

对于变化幅度要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并不是说变化幅度不大就没问题。如果今年市场萎缩,竞争激烈,企业本身又没有占到很大的市场份额,而销售量居然没有什么变化,销售价格反而还有所提高,那就说不过去了啊;比如销售不振,开工不足,成本增大,你的产品毛利率居然还没有什么变化,那也说不过去啊。所以变化幅度不是越平稳越好,而是要跟行业景气度相关,那种逆势而上的例子毕竟很少。

3、合同、凭证检查

如果经过分析发现某些月份收入可能有问题,那我们就针对性的去查一下相关的合同、凭证。如果企业做得很好,该有的都有,逻辑上也没有不通的地方,我们也就只有“尽人事知天命了”,审计人员不是神仙,不可能把什么都查得出来啊。

4、截止性测试

营业收入的截止性测试跟别的科目不一样,它分为顺查、逆查两种,一种是从出库单查到财务账,一种是从财务账查到出库单,把“完整性”、“发生性”都查了一下。

(二)营业成本

成本跟收入有一定的联动性、对应性。一般的销货企业,收入、成本同时确认,一一对应,所以每个产品的收入、成本都会很配比。我们检查成本主要还是分析合理性,看看主要产品年度、月度变动幅度有多大,能否给出具体的解释;检查凭证都可以放弃了,后面也就一张出库单,看不出什么问题,我们要检查的是成本跟出库商品的对应关系,企业如果基础工作做得好的话基本都可以把产品出库与结转成本一一对应起来的。

主营业务成本还有一张倒扎表,几乎每个事务所的底稿模板都有这一项,但很多时候我们基本不做。有的企业因为核算的原因,很多数据不能直接从账上来,有时就得花很多时间去找数据,增加了工作量;就算最终花时间做出来了,对于审计结果也没什么用,不外乎又一次有力的证明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一真理,因为现在系统做账,只要做账时能够通过,那它肯定就是平的。

(三)期间费用

对于期间费用的审计,主要手段也就是分析变动率、抽查凭证了。分析一下各项费用年度、月度的变动幅度,看有没有异常;再根据异常检查相应的凭证,看是不是真实发生,有没有错记科目什么的。

6.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题 篇六

一、证据链理论对审计取证选择的影响

从证据链理论出发改进审计证据体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印证取证, 该理论认为证据之间印证得越多, 证据的真实性越能得到保障。二是证据链闭合, 间接证据之间印证性高, 且呈闭合状态, 其证明力才与直接证据效力相当。

现行独立审计准则强调审计程序, 而对于审计证据体系自身的证明力与证据力缺乏系统整合, 造成间接证据链不闭合, 直接证据不完整, 证据之间印证显性不足, 审计结论模糊, 而这些缺陷往往给舞弊留下隐蔽渠道。

因此, 设计怎样的证据链体系决定了司法实践中获得多大的支持度, 同时, 也决定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在高度信息化、强大数据融合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与定位其鉴证职能。闭合证据链下的审计程序应对变化莫测的重大错报无疑是最佳的设想。以下是笔者对审计测试程序的缺陷分析, 并基于此提出闭合证据链的弥补。

二、控制测试——成本优势与风险探源分析

随着审计环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趋势, 控制测试不仅仅是减少实质性程序的手段, 还视为有效的风险探测工具。风险评估程序所未察觉的风险信号, 往往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进一步筛查识别日常高频业务中的异常, 必须通过控制测试完成。因此, 控制测试在特定环境下不再是可选程序, 而是必选项目, 以增强取证深度。

问题是如何对控制测试进行较为满意的设计, 现行以点带面的抽样方式存在很大缺陷, 并不能给控制制度的一贯连续性给以相当的肯定保证。连续审计无疑为控制测试的“面面俱到”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取决于各会计主体信息化技术方案在广义层面的推广与技术路线的应用基础。

三、实质性程序——程序设计与证据断点分析

1. 销货循环审计特色程序——应收账款函证。

函证程序本身的思路在于通过外部证据印证内部销货记录, 增加间接证据的说服力与完整性, 但该程序本身存在应用缺陷。

(1) 函证程序本身证据链不连贯。我们不难发现, 无论是通过函证得到肯定结论, 还是无法通过函证得到肯定结论, 都是基于应收账款本身的验证, 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 从整个商业供销链条来看, 其取证延伸至销货客户为止, 客户行为左右函证程序的成败, 审计证据链处于相对断裂状态。从应收账款的审计角度来看, 如果被审计单位账面存在高估, 那么对应的客户应付账款会出现低估, 现行审计程序只从一个会计主体的信息系统出发, 探究应收账款如何通过内控轨迹及内部证据验证发生额, 借助函证验证余额, 无法在对账客户信息系统中匹配相关数据。这种情况下, 即使函证程序出现问题, 由于不易察觉性, 函证结果依然作为重要审计证据, 因此, 应收账款审计较高程度地依赖函证程序, 涉及对方的诚信, 导致了该程序的先天不足。

(2) 应收账款替代程序取证的内部性。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舞弊下的函证程序问题, 大多与函证程序执行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有关, 但最关键的缺陷还在于这部分取证范围限于被审计单位, 与源头数据无法核对, 存在证据推理断点。

应收账款函证无果往往采取替代程序, 要求:顺序抽查该应收账款账户记载的业务发生情况, 检查所抽查样本的会计凭证及相关原始凭证, 如销售合同、销售订单、销售发票副本、出库单、货运凭证、对方收货单等, 以验证相关往来账项发生额和余额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同时, 关注后期收款情况, 测定应收账款可收回性及与前述审计程序的印证性。

这种审计程序的思路是, 函证主要是验证资产余额真实性的, 而替代程序更多的着眼点在于销货流程的内控有效性, 以及基于此的销售发生额真实性的验证, 希望通过发生额的验证, 来间接证明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存在性。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证据的内部性, 即使是外部原始凭证, 如客户订单、销货合同也是经被审计单位保存并提供的, 可靠性值得考虑。

(3) 收入舞弊考虑的单向性。应收账款函证无果, 替代程序一部分是在验证发生额即收入真实性验证,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第五十条规定, 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重大错报通常源于多计或少计收入, 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舞弊风险, 并应当考虑哪些收入类别以及与收入有关的交易或认定可能导致舞弊风险。准则要求, 收入确认一律应用舞弊审计, 按此动机设计舞弊审计程序, 与此不一致的是, 应收账款审计仍然遵循常规程序。实质上发生额与余额之间的验证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 两者的审计结论有很强的印证性, 也就是说被审计单位存在舞弊前提下, 常规审计程序是无法应对的, 当被审计单位收入存在舞弊, 即使对余额进行常规审计也无法取得应收账款存在认定的满意证据。

(4) 缺陷分析。函证是实质性程序, 是基于销货业务的控制测试结论的, 对于不值得依赖的内控部分, 主要通过实质性程序验证。对于那些内控不健全的客户, 必须进行函证, 但若函证无果, 就只好屈就于替代程序了, 但大部分替代程序又会回到内部流程下相关审计轨迹的核查, 这些审计轨迹主要存在于内控产生指令的关键点, 而这些在函证之前部分就断定不值得信赖, 实务中往往会将管理当局声明书也作为这部分的证据, 明显存在悖论。

2. 采购循环审计特色程序——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被审计单位的应付账款审计, 主要思路是如何通过内部账实相符审验手段, 查找未入账的应付账款, 即存在实物, 但因为发票传递问题未入财务账项的应付账款及存货。这种方法的思路局限于一个会计主体内, 认为被审计单位动机在于低估应付账款, 通过监盘发现实际多计, 来倒推应付账款的账面少计。

该方法并不能将全部未入账的应付账款纳入其中。比如, 有一种较严重的未入账应付账款, 即, 被审计单位账实记录相符, 但实际上存在账实虚进虚出, 借贷对冲, 转移收付业务, 仅影响累计发生额, 最终并不影响余额, 以上方法对类似不入账的完整性问题基本束手无策, 也难以进行线索跟踪。同时, 应付账款函证程序有特定的范围与对象, 所牵涉到的也以余额验证为主, 发生额较少纳入。

该循环审计程序最大的缺陷在于程序设计过于局部, 缺乏侦探敏感度。证据之间印证性不强, 无法形成连贯证据链。

3. 生产循环审计特色程序——存货监盘程序。

监盘程序本身的意义在于通过资产的期末实盘数, 验证报表及账面期末余额的恰当反映。通过资产的时点盘点数, 倒推有关生产成本发生额的准确可靠性, 形成了成本倒扎表的思路。也就是说, 监盘程序所肩负的使命是全部的成本确认环节, 包括存货以及营业成本。依循账实相符的查账思路, 通过监盘确认的期末实盘数代替被审计单位期末账面数, 利用实盘数推算本期销售确认成本金额, 这种以余额验证发生额的取证形成的证据链条完整但不闭合。作为链接销售和采购循环的中间循环, 存货资产在整个商业链条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一个完整证据链来看, 该循环审计程序最大的特点是内部证据为主, 最大的缺陷在于取证渠道单一性, 行业技术要求高, 外部证据较少, 该部分原料实际投入的鉴定对技术依赖性强, 尤其是特殊行业, 如果不借助行业数据平台, 进行相关技术能耗测试比对, 很难发现虚实。锦州港、银广夏等舞弊案件中, 特殊行业存货及固定资产建设都成了被审计单位暗度陈仓的工具, 应该引起业界足够的警惕。

4. 期后收付款程序调查。

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替代审计程序中, 有关期后收付款验证的部分, 认为期后收付款的账项, 由于已涉及实际资金流, 可以得到认可。东方电子案中“真金白银”的造假就足以给我们在真实性测试与替代程序是否具有证明力方面上了一课。

同时, 大量的案例证明, 期后收付款的跟踪存在一定的风险, 尤其是利用客户往来, 以被审计单位先行汇款至客户, 再由客户汇回公司的情形, 注册会计师往往仅从“现金为王”的收付款证据结案。而这种精心布局的舞弊一般都是管理层操纵的结果, 因此, 依赖期后收付款来解决棘手的看不清的“事实”证据, 难以自圆其说。

综上所述, 现行审计体系主要以循环审计为模块, 注重关键程序间的交叉索引, 以期提高证据印证, 强化审计证据的证明力。但因重在强调循环审计, 审计思路与着眼点主要以循环分工出发, 在循环内部寻找审计轨迹跟踪, 取证规模与取证依据受限于此, 循环之间的证据衔接, 以及与关联客户、相关数据源的外延证据不足, 证据体系中断点高, 印证性不强, 证据链条的闭合性较差, 导致很多审计结论经不起推敲。

四、闭合证据链设想实现——云计算审计平台

1. 闭合证据链设计必要。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与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相伴而生, 其对审计测试的顺序安排更为灵活, 以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产生的“源头”, 挖掘可利用的线索, 强调程序本身的侦察性。这种审计模式比起制度基础审计而言, 标准化程度降低, 个性化成分考虑加量, 对于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可能并不要求在审计测试流程上千篇一律, 更强调审计证据自身的证明力。

账实相符的核对过程中, 无非是围绕余额验证、发生额确认, 问题在于发生额的确认中, 存货循环部分需要延伸到采购与销货循环, 而为了保证证据链的完整性, 采购与销货循环必须向外部延伸, 与供应商及购买商数据进行匹配核对。同时, 对于关键行业数据, 需要借助专家意见, 结合技术单耗, 从工艺技术层面得到直接证明证据, 而这些需要强大跨商业平台数据库的支持。

因此, 有必要打破循环内局限, 打破单个会计主体数据源封闭状态, 建立跨企业平台、行业数据、专家系统共享的强大数据仓库, 开放各实体经济单位数据, 以便于数据匹配、数据挖掘等分析流程的机械化操作, 使注册会计师摆脱资源瓶颈, 集中精力开发个性化审计程序, 增强不可预见性程序的质量, 最终使证据链条形成一个回路, 前可追溯, 后可延伸, 自成完整的印证体系, 支持相关司法证据的抗辩, 这就是初步的闭合审计证据链设计思路。

该思路应用于高度开放与安全的信息化环境, 要求审计程序不局限于单个会计主体, 其优势体现为三方面:一是证据的外部性, 内外部证据链闭合;二是运用大系统的数据挖掘, 增强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三是审计结论具有排他性, 有力地应对舞弊风险。

2. 闭合证据链设想支撑——云计算审计平台建设。

实际运作中, 闭合审计证据链设想关键难点在于审计平台以及审计资源整合的开放度。云计算支撑下的整个社会资源共享下的审计平台, 可以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以销货循环与采购循环局部审计为例, 从供销角度, 被审计单位应收账款的审计取证, 与其客户应付账款的验证, 两者存在天然的印证关系, 在进行余额验证时, 如果存在一个数据共享的审计平台, 直接在以上多个会计主体系统间进行数据比对, 类似于增值税税控系统, 那么, 作为造假之源的收入高估问题, 将不再雾里看花。

按照目前通常的理解, 从用户角度来说, 云计算是一组海量互联的计算机及程序。它以用户为中心, 面向任务而不是硬件与程序本身, 易于访问并具备一定的“智能”的协同工作平台 (文峰, 2011) 。

云计算可以让用户完全专注于任务本身, 摆脱对某一具体硬件或程序的依赖, 从而能够将精力集中于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报告的系统工程上。云计算概念给审计证据体系改进的困惑打开了新思路, 跨企业平台、跨行业平台、跨商务领域平台的数据资源共享将为审计业务的数据挖掘工作、信息分析技术以及审计证据链的完整闭合实现提供可能, 对直接提升审计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 保障审计质量至关重要。

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引领全新的工作平台与模式, 也必然带来相关应用领域研究的日新月异。随着云计算概念、XBRL在财务报告体系、会计系统中的应用, 我们期望审计技术与信息化体系的交融能给日显尴尬的审计举证带来新的亮点和机遇。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民事责任相伴而生, 注册会计师如何在多方博弈中自保, 增强司法实践中审计证据体系的支持力度?为此势必要从审计测试程序本身的改良出发, 以完善审计证据体系为主导的程序路线与技术方案是关键, 这有赖于云计算审计平台的支撑。

关键词:闭合证据链,审计程序,云计算

参考文献

[1].蔡作斌.证据链完整性的标准及其审查判断.律师世界, 2003;3

[2].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一些概念和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2

上一篇:XX社区文教述职报告下一篇:采购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