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实践报告(共8篇)
1.三农实践报告 篇一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内容提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社会发展的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种植技术的提高,交通的便捷,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措施。
正文一、三农问题的形成背景与内容: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养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但近二三百年来,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农业和农村长期停滞和衰落。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业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而且国内民不聊生,农村凋敝,绝大多数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建国前的战乱和国民党的统治,使原本就很羸弱的农村、农业、农民处境更为悲惨。建国后,为了发展工业,不得不采用剥夺农业的方式来进行积累,使农村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农民生活与城市有极大差距。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二、三农问题的产生原因
1.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2.土地资源不足,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模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而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所有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抢占农民的土地使用权,获取农民的土地,但是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模糊。
3.资金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发展,但大部分都用于二﹑三产业,因此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缺乏强劲的经济后盾。
4.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农业也一样,但很多农民由于素质低,缺乏知识,不能掌握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5.农民的负担重。虽然国家推行农业税,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但一些地方政府还是压榨农民,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减轻,使农民的收入减少,这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6.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
胡锦涛指出,重视“三农”问题是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
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三农”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深
化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直面WTO的新格局状态下,“三农”这一基础的脆弱,不仅已经对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极大制约,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据保守统计,目前全国大约仍有5000万左右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现实的难题和形势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加深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看到中国“三农”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在宏观战略上要解决好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要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问题,这才是在我们这个农村人占绝大多数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难点所在。
(二)、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收呈负相关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减负可以保证增收。要把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认真贯彻实施《农民负担条例》,清理整顿“三乱”现象,规范国家、集体与农民的关系。减负首要是涉及农村税费改革,必须明确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及上级政权的事权,还原集体组织的本来面目。二年前,中央在安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望全面推行,但这是涉及农村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人事制度、机构设置等庞大的工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为了九亿农民的小康愿望,必须下决心进行到底。
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历史证明:每给农民松一个绑,国民经济就有一次大发展,农村经济就有一轮高增长。现在,套在农民身上的绳索还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民离开农村和进入城市的一切收费,取消农村户口。歧视性的政策和不合理收费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取消对农民休耕的限制政策。将来中国农民要有不生产经营的自由。开通城乡产权交换的渠道,鼓励“资本家”下乡做“地主”,农民进城当工人。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做主。解放农民就是解放最大的生产力,减负仍不是最终的增收目标,只有在农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农村产品产销的机制,实现的增收,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也是脱贫的关键。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综合农业(林、牧、旅游业)和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有市场需求的龙头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盲目,而是指导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要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样农民就能增收了。对于农业的投入要增加,主要用于品种改良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工程方面。小城镇的建设要慎重,有条件的地方要快上,没有条件的地方,也不能一哄而上。农民进城打工也是一种转移,工作政府要多指导,组织好。对待民工的问题,也要贯彻《劳动法》对待。只有解除套在农民身上的土地枷锁,土地
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农业才能进入市场经济,农产品才能真正形成合理的价格。
破解“三农”难题需要因地制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破解“三农”难题需要新措施:回报农民,尊重农民,依靠农民。
(三)、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村教育健康发展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我镇农民群众受教育的程度还很不高,2009年我镇劳动力1959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7345人,占88.5%,高中文化程度1974人,占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接近0.5%。这是农业科技推广缓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镇农村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脱离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忽视职业和适用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资源分散、布局不合理、办学效益低、发展不均衡等。当前,要在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两个重点:第一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要紧密结合我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加强对农民适用技术的培训,积极培养服务农业农村的各类人才。第二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办学效益、增强农村教育的整体实力,坚持从农村的具体实际出发,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推动我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尊重农民———重构县乡基层政府。我们常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一个基层政府的构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来构建,绝不可照葫芦画瓢。应当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人民群众意见构建县乡政府和政府部门,而不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改革”。
依靠农民———让人民群众管理政府。任何一个政府,没有人民群众的监督管理,就会膨胀、腐败,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人民群众怎么管理基层政府呢?第一,官员由人民选举产生。第二,财政的钱怎么花,由当地组织和民间社团讨论,人大决策,政府照着执行,执行过程接受党组织民间组织和人民代表的监督。第三,公仆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罢免。第四,政府所有政务必须公开,随时接受监督、质询。党的基层组织,应依靠人民加强对政府的建设领导和监督,党永远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决三农和农村经济问题,如果没有大思路、大前提、新战略、新举措,是无所作为的。
(四)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1、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在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集体普遍缺乏必要的积累,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没什么效益可言,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不足道。应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按照《农业法》“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5年用于农业投资的比重应由现在的8%提高到10%以上。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资本形成水平和固定资产积累水平,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还应把农业生态保护、农村就业结构调整作为投资重点;其三,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农民从增加投入中增加实惠。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
首先要确立强烈的富民意识,在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从实际情况看,凡是农民增收幅度比较大的地方,增收的动力源主要靠的是劳力转移、结构调整、土地扭转、多种经营等。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个私经济,已成为推进农业劳力转移的先锋,成为解决农村就业的关键,成为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亮点”。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把这些“渠道”作为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还要确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在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大力推进绿色农业、三资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经营农业”的“火车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和“一镇一业”特色,为农业结构调整导航。
要确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要破除“责任田是保命田”、“种田万万年”的旧观念,破除把“承包期30年不变”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引导农民“以土生财”,把资源转化为资本,大胆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作价入股,使农民成为股民,确保农民“失地不失业”。让土地向具有经营资质的种养能手积聚,向具有资本实力的“三资”农业积聚。
五、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2.三农实践报告 篇二
它出自一位县域领导之手,它是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农业县的有着浓厚农业情结的领导的不息探求与思考的结晶。书稿所收集文章分阶段性,思考并解决了农村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是一个县级领导对农业政策的执行与领会乃至再创造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农业研究者对农业问题思考与解决的轨迹。
对“三农”问题30多年的跟踪调查思考,作者写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十大问题》,文中,作者以改革开放30多年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作背景,以大量第一手调研资料为依据,中肯地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洞悉内情,切中时弊,揭示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更好地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做了大量基础性的思考与调查研究工作。
对太谷县农业长久的关注与热爱,作者写出了《全力打造山西最富活力的农业生态县》、《全力打造山西最富活力的高效农业园和生态休闲园》、《太谷县苗木花卉产业的回顾与展望》、《太谷县红枣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等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对太谷县的发展出路作了调研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
基层的鲜活实践与理论的深度思索有机结合在一起,作者产生了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关于农用土地权属概念的探讨》)等提法的质疑,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农用土地权属概念作了清晰界定。厘清了对常用概念的区别使用。由此可看到,作者对“三农”问题的思考是立体的、多层次、多方面的。
文章的精辟与书稿的独到,与作者陈春生的不懈追求与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
他嘴里谈得最多的是“三农”,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三农”,三句话不离“三农”,说起“三农”问题,他如数家珍,兴奋不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正如他在本书的自序《难止的农业生涯难了的农业情结》中所写的,“关注农民、关注农业、关注农村,成了我的一个天然习惯”,“关注‘三农’之情更加浓醇,做点事的欲望更为强烈,看来自己的‘三农’情结与生俱来,与生俱去”。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农村基层有这样的领导,有这样的干部,何愁我们的“三农”问题解决不好,何愁我们的农村发展不起来,又何愁中国强大不起来!
3.三农实践报告 篇三
一、安阳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全市粮、棉、油、菜、菌、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28万吨、4万吨、28万吨、423万吨、13万吨和44.5万吨。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460公斤、8公斤、58公斤、70公斤和629公斤。目前,我市粮食、棉花、油料亩产分虽达到345公斤、52公斤和243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长109%、141%和658%。单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占有量的增加是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标志。
2、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开始打破,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以滑县、安阳县为主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带,以汤阴县、内黄县为主的反季节瓜菜生产带,以汤阴县、龙安区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生产带,以林州市为主的瘦肉型猪生产带,以汤阴县为主的肉鸡生产带等,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日渐显现。目前,全市粮经比达到67:33,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比已调整到71.3:3.4:25.1:0.2。
3、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业科技迅速发展。随着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越来越重视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以此作为安阳农业增长的突破口,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后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80%以上。"种子工程"新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超过90%。我市农业科研推广机构较全,辖区内除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外,有5个市属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种、养试验场、良种繁育场17处,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108个,服务人员1.9万人。市农科所培育的"豫谷2号"新品种获国家二等奖,内黄县"三一式"麦棉套种模式被定为国家总理基金田,汤阴县肉鸡生产被列为国家科委12项星火计划重点项目之一。近年来,农业科技进步在我市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40%以上。
4、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巨变。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8元,比1978年的77元增长31倍多,年均实际增长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22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8.2%。食物消费重点也由追求数量的增加转为追求质量的改善。据统计,目前我市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1台、洗衣机87台、摩托车16辆,电冰箱84. 5台。同时,交通、通讯及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正成为农民生活消费的新热点,已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4%左右。
尽管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由于农业从生产到市场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阶段仍然处于"爬坡"时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民收入增长趋缓;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尽合理;三是党的农村政策在部分地方落实不到位;四是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明显;五是彻底转变职能比较难。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发展是第一要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经济发展进步是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基础。为此安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展开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要强化发展与调整的意识,以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改革与创新的意识,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强化增效与增收的意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适应农业新阶段的大趋势和新变化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要以基地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重点抓好优质强筋小麦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优质瓜菜食用菌基地、优质林果基地、10万亩生态农业基地五大基地建设,真正生产出合格优质的农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的实施规模。加大"绿色证书"工程的实施力度,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休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三要加强以服务体系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发展的支撑力。完善防洪抗旱设施、旱涝保收田、能源生态、乡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建设,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执法体系为主的五大体系建设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长期以来,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一要通过扩大农业自身容量,处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小城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资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就业。二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切实做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继续落实好"十万建筑大军出太行"、"新疆摘棉"、"北京工岗快递"等大型劳务输出的相关政策。三要切实落实户籍改革政策,清理整顿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吸引农民到城市创业。
(三)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根本问题是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认真落实中央精神,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机制。要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继续做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全面落实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财务公开制度,不断提高公开质量。以明晰资产产权、建立资产台帐、规范资产流转为重点,指导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产结构,促进资产重组,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立稳定的农村经济管理新秩序。
三、安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为增加农民收入安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从本市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出发,规划出未来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以订单农业为载体,使我市优质强筋小麦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左右,力争经过2-3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销售中心;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环境管理,特别是对农药、兽药、化肥、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农资生产和使用的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生产、使用规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系数。
2、调整农业布局,优化农业区域结构。继续有计划地在西部发展优质油葵、双低油菜等高效农作物;东部平水地区,要以内黄县为中心,辐射安阳县、滑县、汤阴县,推广以麦棉套种、麦油套种、麦菜套种、枣农间作等为代表的高效立体农业种植模式,积极发展反季节温棚蔬菜、珍稀食用菌、名优中药材等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4.三农实践报告 篇四
公开三公经费信息的终极目的,是在满足人们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同时,不断压缩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公经费自查情况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三公经费自查情况报告范文篇【一】
根据盐湖区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三公经费开支过大问题专项整治具体工作安排的通知》精神要求,我镇对公款出境费用、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等费用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项检查机构
按照上级要求,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纪检书记为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制度,制定方案,从制度上对全镇三公经费支出进行了规范。我镇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对本镇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要求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三公经费专项检查工作的开展。
二、狠抓落实,严控各种预算外支出
我镇狠抓各项经费开支,对公款出国、公务接待、公车购置及运行等费用进行了认真自查。
在公款出国方面:我镇没有此项经费开支。
在公务接待方面:我镇认真学习了中央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严格公务接待费用。在日常工作中,我镇严格接待费用开支,做到因私招待客人绝不动用公款,规定内的公款接待绝不超标接待,严格遵守公务接待费用专项管理机制,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公车购置方面:我镇没有此项经费开支。
在公车运行方面:在使用中严禁公车私用,每季度对燃修费用进行公示,接受监督。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存备案制度。经查,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下属单位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
三、强化监管,做到防控共建
我镇严格三公支出管理,强化监管,狠抓落实,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政效能。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严控会议时间、会议规模,能够简化的会议一律简化。三是加强对外出考察及外出差旅费的管理。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四是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五是加强用电管理。对照明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加强用电设备的日常维护,提倡节约用电。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七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八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行定点采购。九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今后,我镇将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开支,做到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确保三公经费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以廉洁的作风促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三公经费自查情况报告范文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有关规定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市委若干意见、规定和区委十项规定的要求,我办事处对XX年至XX年公务招待、用水、用电、用油、车辆购置及运行支出情况进行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公务接待费用,我办事处XX年公务招待费预算为10万元,实际支出1069000元,XX年公务招待费预算为55万元,实际支出1751024元,XX年公务招待费预算为160万元,实际支出741663元。经查,我办事处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占全年预算比例偏高的原因是两争一迎、迎农运、城中村改造任务重代表市区接受上级检查多,特别是迎农运会时期市、区先后在我处召开规模上百人的现场会8次,公务接待相应增多;加之办事处上下不分星期天节假日倾力工作,加班餐 费增多等共同导致。
2、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我办事处共有公车三辆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20万元,实际支出147200元,我办事处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在公车管理及专项治理中,我办事处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不存在利用职权向企业或下属单位调换、借用、租用汽车行为。客服公车数量不足的困难,不少班子成员和机关同志开私车办公事,自己掏钱加油。
3、用水、用电及用油费用,我办事处XX年用水实际支出1412元,XX年用水实际支出4384元,XX年用水实际支出1636元;XX用电费用预算5万元,实际支出28225元,XX用电费用预算5万元,实际支出30774元,XX用电费用实际支出47628元;XX用油费用预算11万元,实际支出125820元,XX用油费用预算6万元,实际支出138500元,XX用油实际支出101448元。由于开展两争一迎、迎农运、城中村改造等,经常加班加点,水电、油费比往年增多。
根据自查结果,我处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十项强化措施。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区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最大限度提高单车使用效率。
五是加强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电。六是全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使用。
三农问题社会实践报告
目录
三实践内容
回到老家后,我休息了两天,2月19号我找到最熟悉的人,给他们每人一份问卷,然后还找到两个姐姐专门为我发问卷的时候拍照,来增加我社会实践的真实性,这不是在作秀。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想法来做这件事的,也觉得这是徒劳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价值可言。可是当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做问卷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不算落后的小乡村里面的居民,却居然大多数连三农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很多人都不关心三农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和他们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问题应该是政府机关里面的人关心的问题,与平民老百姓无关。问卷里面有道题是问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有五个选项,农民,农业,农村,农户,农田。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农田要算一个,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农田才是最大的依靠,因为农村土地就是农民朋友的命根子啊。可喜的是,我调查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农业税被取消了。他们对与这点都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这个政策好不好?”我问到,“当然好啊,不用交钱了嘛!”虽然说现在的农村条件比以前是好了很多了,但是家庭负担也还是比较重的,能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减一点当然就好一点。“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问题政策,你支持吗?”几乎所有的人都选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了解那些具体的政策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究竟有没有给农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究竟那些政策是不是只是空中阁楼,但是我
觉得,农民们都是相信国家政策的,他们相信,国家不是违背农民的,他们相信,国家会对他们好的。里面有个问题有一个填写着让我觉得值得思考,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有的人就说他不知道三农政策,所以没有选项可以选择啊,因为四个选项,看电视,听广播,别人告诉,政府宣传。我相信这是位唯一说出实话的人,其他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些政策,都什么都没说就选,大多数选的政府宣传,我问政府给你们宣传什么政策了,他们说什么都没有,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啊。”有个人感慨。我不禁想到,究竟是什么让现在的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了,让老百姓对政府盲目崇拜,都说要跟着政府走,跟着领导走,可是,政府呢,政府又做了什么可以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跟着走的事情啊,都说要让农民们得到实惠,得到好处,可是,话谁都会说,但是实行了吗?就算实行了,那
也得经过层层审批层层考验最后实行的时候恐怕都过了不少年了吧。中国现在政策实施得就是如此滞后,政府宣传的是什么,宣传政府的又是什么,这些宣传,给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只是树立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崇高地位,让大家都怕政府。我在网上查找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我发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显得太空洞太抽象太不具体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等。这些政策都说的好空洞好空洞,你说,你这么说农民会明白这和他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吗?中国就搞这些面子工程,表面上弄的好看,可实际上呢,老百姓却得不到
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难怪农民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政策,因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啊。日子也根本就不会因为这几点空洞的政策就得到什么具体的改变的。其中有一个问题,“农民问题是指什么的问题?”选项有素质,减负,技术指导。大多数都说是减负问题,少数人说是技术指导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说是素质问题。当初我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农民朋友们认为自己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当时在网上查到的是素质的问题,可是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而大多数人却认为是减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样子,我很想知道。是他们对自己的素质十分自信,还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素质问题不算是问题呢?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减负才是真真实实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问题。农民更关心的不是你说的天花乱坠的政策,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行动,哪怕只有那微小的行动,哪怕只能带给农民微小的实
惠。“农业问题主要是指什么的问题”产业化,专业化,技术化。很多人都选择了技术化。我想,在农民的心目中,也许技术的不成熟才是导致农业的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农民的心中渴求政府能有人对他们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而我们亲爱的政府呢,又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什么呢?都说要去亲民,要去下到农村,与农民们交流想法,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可实际上呢,又真的有几个领导经常亲民了呢?就算真的有人去了,也只是极少的吧。其实这个问题查到的答案是产业化的问题,只是农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产业的概念。什么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许多人都在粮食和土地之间徘徊。他们说粮食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土地,哪里来
的粮食呢?可见农民朋友们真的是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命啊,虽然很多农民现在都不是主要靠农田来维持生活了,但土地毕竟是他们的财富,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产业。
四实践经验
社会生活的很多事都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去了解,参加的。话说不出门不知天下事,在自己了解一件事后我们就应该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政府工作对工作态度的不认真,大多数老百姓国家政策都不得到应有的享受。国家应该采取措施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用相应的手段帮助老白性了解,认识国家政策。
六实践体会
这次社会实践调查,虽然时间很短,调查人数也不是很多,但我真的是收获很多的。我了解到农民们有很多国家优惠的政策没有享受到,我们的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尽职尽责向农民宣传国家政策,让他们享受应有的权力。有的时候,我在想要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为老百姓们服务,让他们享受一点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就好了。
药化学院 XX年2月20号
族,小到个人,竞争日趋激烈且形式多样化,由此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就业形势的严峻化深深牵动着当代大学生的心。
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我们经过深入思考已清醒认识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不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深刻认识到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理论,增长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这个暑假,我在自己家乡---三河进行了实践活动,通过与乡亲们交谈及我成长见证的农村变化深入了解了当今社会长期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我的家乡三河市,地处华北平原,隶属河北省,毗邻京津,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下面就实践后谈谈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感想:
(一)农业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而土地是根本。当前农村乱占耕地,违法用地的行为比较严重,一些村民私自占地盖房、建工厂,一些开发商买地建造商品房,等等。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进行制止,但可耕地的面积依然在缩小,由此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不利于农民增收。
在农村,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文化水平低,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比较落后,跟不上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完全理解与运用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对科技成果持怀疑观望态度,这就使得当代科技成果不能彻底发挥其作用,从而阻碍了作物品种改
良,农业产量提高,不利于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方向发展。
当然,伴随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比上世纪翻了几番,基本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高产量还促进了农民收入提高。近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也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确保了国家粮食产量不滑坡。
农业是国家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要大力发展农业,增加科技、经济投入,改良品种,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以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农业平稳发展。
(二)农村问题 ⑴经济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委会购进了健身器材,促进村民身体健康发展,但农民忙于生计,这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起来。虽然柏油马路,路灯来到村里,但是大部分还是土路,阴雨天泥泞的路使出行不便。这要靠政府财政政策大力支持,规划村庄,使其变为美丽整洁的小村庄,就像北京市的马坊(离我们这很近)一样,给人一种舒心的感觉。
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产业结构经济 结构的调整。过去副业如养些鸭子鸡猪等渐渐衰了,个体经济渐渐兴盛,如造纸厂、装订厂、钢铁厂等。这在吸纳村民就业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由此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水不再清澈,空气变得浑浊,危害人们健康。各村应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共同发展。同时,政府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改进环境,如整治工厂、建污水处理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还村民们绿色家园。
⑵教育方面
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农村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而我深深地知道: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农村生活条件差,城市是农村人的梦想,而出路关键在读书,所以农民对教育的渴望更是强烈。事实上,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农村经济虽有一定发展,但跟城里比差距还很大,使得教育资源短缺,教学设施落后。国家应完善农村教学设施,采用先进教学设备,创造优越条件让孩子们乐在书的海洋中。同时,农村教师学历相对来说比较低,教学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质量提高,国家要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任教,并给予物质上更高的待遇,如此才有更多高水平教师作保障。
一个村庄80%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都是用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所以教育支出的比重很大,这就限制了生活消费品的支出,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虽然政府已采取措施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如减免学费,困难户补助,优秀生发奖学金,但范围有待拓宽,数目有待加大,以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三)农民问题
据了解,村民们比以前更关注时事了,经常闲暇时看看新闻、报纸,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农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集体意识更强了。XX年汶川大地震,在村委会号召下村民们积极捐款捐物,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彰显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伟大精神。但是农民受文化水平低影响个人修养、自身素质比较低,有待提高加强。那些脏话粗话经常会在耳边浮起,大家争吵事件屡有发生,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对此,村庄可以建个小型图书馆,村民空闲去读书可以帮助提高素质,村委会还可以定时定期广播一些倡导文明的内容。
在与乡亲们交谈中,总是会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于养老问题的担忧,因为三河紧邻北京,众所周知,北京的老人每月都会领到政府补助的养老金,虽然钱不多,但对于农村的消费水平来说还是可以的,何况老人没有什么经济负担了,这让家乡的村民羡慕不已。而且当今社会有个重要现象,就是“空巢家庭”的流行,儿女多在外工作,每年回家的次数很有限,家里的老人很少能得到照顾,再有农村人没有退休钱,这就凸显了养老问题。因此国家应该普及推广农村养老制度,儿女要常回家看看,让父母老有所依。
除此之外,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农民头疼的一件大事。现在村庄里基本都有个小诊所,能治一些基本的头疼脑热等常见病,但毕竟医疗设施有限且较落后,医生的学历较低,医术水平有限,大病还是要到市级医院去看,可是看病的费用对低收入的农民来说却是不小的数目,有些人甚至自己扛着都舍不得花钱去看病,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去医院看病挂号排队也是个问题,浪费了时间,致使有些急需就诊的
病例被耽误。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医疗水平,实行医德考核制度,并定期使市里的医生下乡为村民检查身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讲解饮食规律,以促进身体健康。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从落后农业国转向发达工业国,因此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对此,本省政府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以此为抓手推进城镇化进程。但省领导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落实国家的三农政策,对发现的新问题要及时解决,并以群众为基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走访调查,深入人心,才能彻底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与乡亲们有了更深的接触,也进一步了解了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使我认识到计划并不是容易实行的,期间可能会出现许多困扰你阻碍你前行的问题,而不论是
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其实都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壮大,进步起来的。在实践中,我提高了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锻炼了意志和毅力,让我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我们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好机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为我们今后进入社会,更好的了解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应如何服务“三农”实践报告 【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XX年1月 【地点】:
【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本文就大学生应如何为三农问题服务,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 三农问题大学生 统筹发展 农村经济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农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和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的拉大从而促使三农问题的生产。
而我想,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许,不,不是也许,而是肯定有着很大一部分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三农”,什么又是“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 XX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
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XX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家乡本溪,市领导十分重视城乡统筹的发展问题。市领导作了题为《加大统筹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报告。他指出,XX年本溪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重大任务,把加强基础设施作为重要支撑,突出助农增收惠民生、科学规划调结构、强基固本增后劲、改革创新促统筹、繁荣农村谋和谐,奋力推动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农村经济发展再创新局面。XX年,本溪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本溪市实现项目农业投入总额22亿元。其中,龙头企业确保投入14亿元,农业园区确保投入8亿元;农业合同利用外资完成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新增土地流转5万亩,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市长强调,围绕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本溪市上下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更加注重彰显特色、落地可行、适度超前,加快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做大规模、延伸产创优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典型示范,不断改善农民
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加注重就业创业、改善民生、脱贫帮困,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完善机
制,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为何三农问题会变的越来越严峻呢?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困难依旧存在,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更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只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尽快实现。
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其次:错误的观念,大部分人总是把体力劳动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搞三农就是卖劳力,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就拿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来说,很大部分有钱人却是农民。我们国家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上。
再次: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人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划分了严格的界限,甚至在某些人潜意识里对其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糟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改变,但改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慢慢去引导去启发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去实现这种思想质的飞跃。
基于以上三点,我校应引导启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又一个宗旨,希望通过一些交流讨论活动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通过一些名师讲座来改变一些错误的观念,通过下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三农,从而唤起大学生支援三农的热情。
回到老家后,我首先找到最熟悉的人,给他们每人一份问卷,然后还找到两个姐姐专门为我发问卷的时候拍照,来增加我社会实践的真实性,这不是在作秀。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想法来做这件事的,也觉得这是徒劳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价值可言。可是当我站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做问卷的时候,我却突然发现,我自己在做的这件事情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不算落后的小乡村里面的居民,却居然大多数连三农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不少人都不关心三农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和他们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认为这种问题应该是政府机关里面的人关心的问题,与平民老百姓无关。问卷里面有道题是问三农问题中的三农指什么,有五个选项,农民,农业,农村,农户,农田。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农田要算一个,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农田才是最大的依靠,因为农村土地就是农民朋友的命根子啊。可喜的是,我调查的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农业税被取消了。他们对与这点都是很高兴的,因为这减轻了他们很大的负担。“这个政策好不好?”我问到,“当然好啊,不用交钱了嘛!”虽然说现在的农村条件比以前是好了很多了,但是家庭负担也还是比较重的,能帮助农民减轻负担,减一点当然就好一点。“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问题政策,你支持吗?”几乎所有的人都选的大力支持,虽然我不确定他们是否了解那些具体的政策究竟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究竟有没有给农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究竟那些政策是不是只是空中阁楼,但是我觉得,农民朋友们都是相信国家政策的,他们相信,国家不是违背农民的,他们相信,国家会对
他们好的。里面有个问题有一个填写着让我觉得值得思考,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有个人就说他不知道三农政策,所以没有选项可以选择啊,因为四个选项,看电视,听广播,别人告诉,政府宣传。我相信这是位唯一说出实话的人,其他人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些政策,都什么都没说就选,大多数选的政府宣传,我问政府给你们宣传什么政策了,他们说什么都没有,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有哪些政策,“哪有这么好的政府啊。”有个人感慨。我不禁想到,究竟是什么让现在的老百姓不敢说真话了,让老百姓对政府盲目崇拜,都说要跟着政府走,跟着领导走,可是,政府呢,政府又做了什么可以让老百姓心甘情愿跟着走的事情啊,都说要让农民朋友们得到实惠,得到好处,可是,话谁都会说,但是实行了吗?就算实行了,那也得经过层层审批层层考验最后实行的时候恐怕都过了不少年了吧。中国现在政策实施得就是如此滞后,政府宣传的是什么,宣传政府的又是什么,这些宣传,给农民带来的是什么,只是树立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崇高地位,让大家都怕政府。我在网上查找怎么样解决三农问题,我发现政府出台的政策都显得太空洞太抽象太不具体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等等。这些政策都说的好空洞好空洞,你说,你这么说农民会明白这和他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吗?中国就搞这些面子工程,表面上弄的好看,可实际上呢,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难怪农民朋友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政策,因为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啊。日子也根本就不会因为这几点空洞的政策就
得到什么具体的改变的。其中有一个问题,“农民问题是指什么的问题?”选项有素质,减负,技术指导。大多数都说是减负问题,少数人说是技术指导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说是素质问题。当初我设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农民朋友们认为自己的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当时在网上查到的是素质的问题,可是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而大多数人却认为是减负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样子,我很想知道。是他们对自己的素质十分自信,还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素质问题不算是问题呢?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减负才是真真实实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的问题。农民更关心的不是你说的天花乱坠的政策,而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行动,哪怕只有那微小的行动,哪怕只能带给农民微小的实惠。“农业问题主要是指什么的问题”产业化,专业化,技术化。很多人都选择了技术化。我想,在农民的心目中,也许技术的不成熟才是导致农业的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农民的心中渴求政府能有人对他们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而我们亲爱的政府呢,又真真正正的做到了什么呢?都说要去亲民,要去下到农村,与农民们交流想法,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可实际上呢,又真的有几个领导经常亲民了呢?就算真的有人去了,也只是极少的吧。其实这个问题查到的答案是产业化的问题,只是农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产业的概念。什么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许多人都在粮食和土地之间徘徊。他们说粮食和土地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没有土地,哪里来的粮食呢?可见农民朋友们真的是把土地当成自己的命啊,虽然很多农民现在都不是主要靠农田来维持生活了,但土地毕竟是他们的财富,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产业。
这次社会实践调查,虽然时间很短,调查人数也不是很多,但我真的是收获很多的。有的时候,我真的想做一个官,然后为农民朋友们,为老百姓们实实在在的做点事,让他们享受一点实实在在的幸福。
查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一些油盐、肉制品,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二下乡感悟(一)我看农村教育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短语一言概之。这就模糊了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误导读者进入边远地区人们不重视教育这一误区。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越是贫穷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让我们来看一组调查结果,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的三分之二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楚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当问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像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能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周家村的乡亲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当你听到老汉说砸锅卖铁也得上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地给老少边穷地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些歧视成份呢?教育,是个沉重的话题。但只有正视教育,而非遮盖问题,才能抓住
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虽然飞速发展,但离发达地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而且经济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速度,而教育又反作用于经济,但最终还得抓住教育是基础,经济是关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二)我为乡亲献计策从准备下乡到下乡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了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周家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周家村成功的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在村庄规划上,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栽种柿子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是我国农村规划之创举,大有为之大力宣传的必要。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了抓好经济作物和加大力度发展高效田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此举既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村民朴素民风,村里还制定了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证了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三农问题》。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然而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却没有止步不前,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为此,我们同父老乡亲们一同探索前进的路。乡亲们都想到建立自己村的工厂,把自己生产的苹果加工成成品再销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然而另一方面领导们却考虑着要承当巨大投资风险,基于此,他们的梦想迟迟没有实现。现今,农村收入不高,集体基金有限,承当风险能力极小,在如此现状下,村领导们当然是不敢贸然行事的--成功了是英雄,失败了却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的确,暂不说基地太小而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和技术问题,就连产品销售渠道也够戗。不过,在现有条件下,建立低投入,高回收,运转周期短的小型企业(如生产洗涤用品的企业)倒是比较可行的。现在,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经济作物和种高效田。高效田是给外国公司制种,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种子,村民只需出土地和劳力。通过这条路致富,村民是辛苦些,但比较之下,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保障的致富之道。为此,加大宣传,极大限度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高效田,是周家村近几年致富的首选之路。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们发现该地农民的经商意识非常薄弱,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其时,逐步使他们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就那短短的五天,我和周家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的 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得出的四个统一的要求,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了解国情。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长在邓小平理论不断发展的年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单从课堂上是难以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深化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体察民情。淳厚民情和朴素民风中的情感滋养,难以尽得于书本;贫困母亲脸上的愁容和失学儿童眼中的渴望所激发的力量,难以取之于校园。走出象牙之塔,融入坚实的土地,贴近农民的心,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
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1、本帖(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三农问题)所有言论纯属作者(chuens)个人意见,与北京大学论坛立场无关;
2、本主题由:(chuens)发表在北京大学论坛,如有疑问请咨询作者:chuens;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帖(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三农问题)时必须征得作者chuens的同意;
4、本帖(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三农问题)如果chuens转载自媒体,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
5、本帖(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三农问题)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立即告知,本站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6、的管理员有权不事先通知作者(chuens)而删除本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这比我早上的经济学英文版难n倍!没白来北京大学论坛
我们向您整理了更多文章:
社会实践报告——对“三农”问题的宣传和说明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
5.大学生三农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五
【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搞调查
【时间】:2013年1月
【地点】:
【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本文就大学生应如何为三农问题服务,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 三农问题大学生 统筹发展 农村经济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农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和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的拉大从而促使三农问题的生产。
而我想,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许,不,不是也许,而是肯定有着很大一部分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三农”,什么又是“三农问题”。“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 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家乡本溪,市领导十分重视城乡统筹的发展问题。市领导作了题为《加大统筹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报告。他指出,2010年本溪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重大任务,把加强基础设施作为重要支撑,突出助农增收惠民生、科学规划调结构、强基固本增后劲、改革创新促统筹、繁荣农村谋和谐,奋力推动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农村经济发展再创新局面。2010年,本溪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本溪市实现项目农业投入总额22亿元。其中,龙头企业确保投入14亿元,农业园区确保投入8亿元;农业合同利用外资完成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新增土地流转5万亩,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市长强调,围绕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本溪市上下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更加注重彰显特色、落地可行、适度超前,加快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做大规模、延伸产创优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典型示范,不断改善农民
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加注重就业创业、改善民生、脱贫帮困,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为何三农问题会变的越来越严峻呢?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困难依旧存在,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更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只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尽快实现。
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一: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默然视之,甚至有些人都不知何为三农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大学生中可以来说百分
之八十的来自农村。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三农的现状。可事实却是大部分同学却选择了抛弃农业、远离农村、脱离农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错误的引导,我们从小到达就被灌输了走出黄土地的思想,因而长大后总想脱离农村。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民以食为天”即农民才是粮食的创造者。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点对人们的束缚。
其次:错误的观念,大部分人总是把体力劳动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搞三农就是卖劳力,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就拿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来说,很大部分有钱人却是农民。我们国家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上。
再次: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人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划分了严格的界限,甚至在某些人潜意识里对其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糟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改变,但改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慢慢去引导去启发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去实现这种思想质的飞跃。
6.三农实践报告 篇六
Analysisontheproblemsof“Agriculture,Countryandpeasants”inHuayanTown——InvestigationReportofSocietypracticeinthesummerLiFeng(School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ChongqingItituteofTechnology)
[Atract]:Inrecentyears,theproblemsof“Agriculcure,Countryandpeasants”wereconcerned.ByadvertisementandinvestigationinHuayanTown,thepresentsituationofthecountryandhowtoputintopracticeofthepliciesrelatedto“Agriculture,Countryandpeasants”wereknownindepth.Thispaperputsforwardsomenewviewpointsandmeasuresforresolvingtheproblemsof“Agriculture,Countryandpeasants”.[Keywords]:“Agriculture,Countryandpeasants”;industrializationofagriculcure;iovationoflandsystemurpluslaborforceinthecountryside;fullemployment;HuayanTown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04年暑期“三下乡”,笔者作为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来到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进行“三农”政策的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通过宣传与调查,笔者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华岩镇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
1华岩镇(中梁山街道)概况
1.1地理位置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山街道)位于中梁山以东,重庆市主城区西部近郊,东、南与大渡口区相连,西为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北与沙坪坝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区接界。境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龙园区B区。辖区面积5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58亩。
1.2行政区划与人口
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业常住人口城乡总户数
14个8个24701人29153户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非农业常住人口
101个115个67339人
(表一)
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
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
33.29亿元12553718元3150元8287元33.98
工农业总收入财政税收招商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农转非人数
32.58亿元5956万元2.23亿元107528万元7942人
(表二)
注:表一、二均为2004年初统计数据(2003年的情况)由表一中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整个华岩镇农业常住人口为24701人,总人口为92040人,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为26.837。由表二中数据可以知道,华岩镇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15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287元,两者相差5137元,相差率为163.079。
2华岩镇“三农”政策落实情况
7.三农实践报告 篇七
一、县市报服务“三农”的实践
对于县市报来说, 宣传“三农”, 服务“三农”, 是常年的主题。如何切实担当起这一重任, 使县市报真正成为“三农”的好参谋好帮手?近年来, 《富阳日报》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努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 该报联合当地市委农办, 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报等3个宣传平台与旺财超市富阳店1个实体平台 (即“3+1”模式) , 陆续推出生态农产品展示“乡镇周”、富阳首届“十佳”农产品评选等“媒体推介富阳优质农产品”系列活动, 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 推广富阳本土优质农产品, 受到了农户的欢迎、市民的热捧和政府各部门的重视,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报道的载体上:整合“三位一体”的宣传载体
通过“乡镇周”活动载体, 将各乡镇特色农产品引入杭报集团旺财超市富阳店进行展示和销售, 加深市民对本地农产品的了解, 引导健康绿色消费。同时, 《富阳日报》整合媒体资源, 通过报纸、网络和手机报三个宣传载体, 每周配发活动预告、探营情况、乡镇周介绍、销售排行榜等报道, 全方位宣传本次活动, 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二) 报道的形式上:读者体验+专家点评的互动形式
每周, 除了在《富阳日报》推出记者以亲历形式的“走进乡镇”系列报道之外, 活动还邀请富阳日报“市民记者”、餐饮协会会员、农业专家、市民代表组成“市民体验团”, 上山下乡, 为市民先行探营, 实地体验当地特色农产品, 并通过“市民体验团”的视角, 在《富阳日报》开辟的专版上向广大市民推介绿色放心农产品。这种体验式报道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既丰富了活动形式, 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三) 包装的形式上:采用市场化操作的专业眼光
活动报道除了用记者和体验者的视角去推介农产品外, 还邀请了农业专家和酒店大厨进行推介。针对农产品的不同种类, 林业局的干果专家、畜牧兽医局的高工、农技站的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专家, 从生态学、经济学和养殖学等方面对农产品进行专业分析。酒店大厨从营养学的角度对农产品进行分析, 还给读者推荐农产品最营养的吃法。农业专家和酒店大厨与记者、市民联合推介农产品, 增加了推介的力度和可信性。
(四) 创新推广形式:镇长超市现场吆喝农产品
农产品及其生长环境、生产方法是“记者走进乡镇”系列报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除此之外, 本期策划还适当转换视角, 从人物方面进行策划报道, 创新推广形式。如“渌渚周”邀请渌渚镇镇长来旺财超市现场吆喝农产品, 并在次日《富阳日报》头版刊发了以“渌渚镇长来‘旺财’吆喝土货”为题的图片配文字的报道, 形象生动亲切, 既丰富了报道内容, 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次系列活动有效地推介了富阳名特优农产品和丰富的农业资源, 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农产品销售平台, 使富阳本土的优质农产品, 备受市民垂青与喜爱。特别是在杭报集团旺财超市富阳店推出“乡镇”周后, 每周都会有不少市民拿着《富阳日报》去旺财超市购买农特产品, 还有不少市民迫不及待的打听下一个乡镇周的具体情况, 场面一直十分火爆, 经常出现一些农产品被抢购而空的情景。
二、县市报服务“三农”的思考
县市报服务“三农”就是媒体人发挥媒体优势, 主动为农业的兴旺, 农民的富裕, 农村的繁荣摇旗呐喊的行动, 这项行动让媒体人永远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 站在“助农”的最前沿。
(一) 服务“三农”是县市报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为社会的媒体, 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媒体新闻不仅仅要为“三农”发展鼓与呼, 特别是县市报, 它具有先天优势, 更是责无旁贷, 要利用自身的特点, 发挥媒体优势, 针对“三农”新需求, 创新服务形式, 拓宽服务领域, 强化服务深度, 扎扎实实贴近百姓, 真真切切服务“三农”。
(二) 服务“三农”贵在创新, 贵在坚持, 贵在及时
创新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活动策划中, 媒体不仅仅只扮演旁观者和“传声筒”的角色, 更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精心策划着力创新, 借助媒体的放大功能, 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搭建供需平台, 为农产品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快速通道和宽敞通道, 做足“本土”、“民生”和“权威”的文章。服务“三农”更是贵在坚持和及时, 要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送上“及时雨”, 助农解困。同时, 要在实践中探索, 探索中深化, 要成为一项长期行动。
(三) 县市报服务“三农”不能“一意孤行”
服务“三农”不能只靠媒体, 县市报需要和政府相关部门结成“联合体”。服务“三农”行动中, 县市报对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一定要有清楚地认识, 它起到一个发动者、协调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不能“包打天下”, 也不能“越趄代庖”, 在这中间, 一定要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 一定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 只有“大合唱”组织好了, 服务“三农”才能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刘桂梅.做好“三农”新闻报道之我见[J], 新闻采编.2007.6:22
8.三农实践报告 篇八
关键词:经典作家;三农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45-02
一、一个指导理论:经典作家谈三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逻辑起点,形成的关于如何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学说。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是经典著作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主要体现在《资本论》、《法德农民问题》、《论土地国有化》、《哲学的贫困》、《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其主要观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肯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马克思认为,农业不仅是个体独立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者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1]。“农业劳动不仅对于农业领域本身的剩余劳动来说是自然基础,而且对于其他一切劳动部门之变成独立劳动部门,从而对于这些部门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说,也是自然基础”[2]。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论点出发,阐述了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发展社会经济。
第二,强调农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小农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都必须对其加以改造,使其适应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序言中,提出了土地国有以后的土地经营问题,即在社会共同占有土地基础上实行共同耕种。1872年,恩格斯在《住宅问题》一文中,从土地经营方面提出了合作社生产的条件及其意义,现存的大土地所有制将给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来由组合工作者经营大规模的农业[3]。同样,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中指出:“农业工人,也只有当首先把他们的主要劳动对象即土地从大农民和更大的封建私人占有者中夺取过来,而变为社会财产并由农业工人的合作团体共同耕作时,他们才能摆脱可怕的贫困”[4]。恩格斯的合作社理论为俄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备。同时,也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三,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化。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马克思十分注重土地的所有制问题,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化。他指出:“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和集中——这些情况迫使资本主义农场主在农业中采用集体的和有组织的劳动并使用机器和其他发明——将使土地国有化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必然性,抗拒这种必然性是任何拥护所有权的言论都无能为力的”[5]。尽管这个论断是针对英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的,但对于中国今天进行农业改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
第四,呼吁对农民进行教育。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民的最终去向——是倒向资产阶级还是跟无产阶级走,是决定这场斗争谁取得最终胜利以及胜利后建立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的关键因素[6]。农民由于其受教育程度的局限性,决定了其严重的小农意识,同时,也造成了其身份的两重性。他们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无产阶级如何夺取和掌握政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农民的支持。因此,就必须对农民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既包括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农民的保护和支持。在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时期,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对农民进行教育十分必要,他关系着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最终实现。
第五,主张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学说。他立足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基于这个远景,马克思提出了通过消灭城乡差别来达到人的真正的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具体如何消除城乡对立,达到城乡融合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全面论述了他的实现路径,这对我国当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格局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一个追问: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棘手问题。但是,在1949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实施以前,三农问题还未真正成型,在此之前我们谈到的三农问题更多地指向农村问题,在后来国家制度参与情况下,三农问题真正进入关注的视野。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现实的不合理的制度使然。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策略大行其道,商业的悲惨处境表面上看是一个商业、商人的问题,实质上则是一个农民发展权利被无端剥夺的问题;同时工业官营又抑制了民间工业的发展,剥夺了农民务工的权利[7]。正是在这种治国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的古代三农最终失去了与西方兴起的现代化浪潮结合的绝好机会,为中国以后的现代化埋下了祸根;1840年以来的悲壮百年史进程中,救亡图存压倒一切,使解决三农问题失去了基本的政治前提[7]。我国农业落后的发展起点,可以说,是导致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农业合作化的措施,农业的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的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有了“农业学大寨”口号。但是,随着我国战略结构的调整,工业被提高到了战略高度并受到极大的重视,农业也随即成为辅助工业发展的牺牲品,因此,农业被剥夺了主动参与现代化的权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既承担了改革的风险,也承担了改革的责任。虽然我们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丰功伟绩,也有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探索,但是,在遇到与“农“字有关的经济社会活动时,都采取了表面肯定公平,实则承认差别的态度。如面对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有针对性地对之立法,从而使乡镇企业身份化,而不能取得与国有企业相当的权利,这种基于身份的立法不仅仅把人等级化,而且把经济行为等级化,从而使三农问题愈演愈烈,也正是在这一法律环境下,中国农民不管如何努力就是走不出这一权利“魔圈”,最终使三农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圈外能量促成自身的现代化,城市国有工业却可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权利“管道”从三农圈内吸取能量[7]。如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把农业、农民推向市场的同时,又造成了多少农业用地遭破坏、流动性的农村人口利益被破坏的情况。三农问题的产生,有多少是制度的使然?
三、一些启示:解决农民问题的路径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实现。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不仅需要法律制度和宏观微观政策支持,也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具体现在:
第一,完善已有的三农发展的法律制度,积极制定新形势下规范三农发展的政策法规。例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农发展法》,颁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加快农村司法体制改革,等等。为三农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保证农业发展的优先性,保证农村发展方向的合法性,保证农民权利的真实性。给予农民事实上的有效的权利空间,即完整的自治权、充分的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权、自由发展经济权、农地权、产品自由流通权、经济服务权、财务金融权、独立的私有财产权、政治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社会人格权。
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即用管理现代工业的方法来规划农业的发展,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利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如鼓励农民发展大型养殖业、种植业,并为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一定的政策倾斜,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途径,由此才能逐步达到要素集约化、取向市场化、手段科技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第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鼓励农民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农民素质的提升,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关系着农业的进步。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转化能力较弱,同时,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夯实农民的基础文化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注重系统教育,将农民所学与所用结合起来,使他们看到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实际的生产力效益,唯有此,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三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7.
[6]张晓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三农实践报告】推荐阅读:
暑假社会实践三农服务感想09-06
临夏县三农调研报告07-02
邮政服务三农现状调研报告08-06
司法局公正处“三农”调研报告06-23
三农政策试题07-19
关于三农问题08-20
三农保险论文资料06-24
三农普查先进个人事迹07-08
三农政策和惠农政策08-06
三农普先进个人事迹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