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就业证明

2024-08-04

基层就业证明(精选9篇)

1.基层就业证明 篇一

一、识读基层意识及基层意识教育内涵

1、基层意识教育内涵

基层是指各行各业中最低的、基础的组织或部门,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线单位”, 包含从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 到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的广阔空间。基层意识即知识分子自觉地走与生产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的自觉反映。基层意识教育就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以及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

2、基层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校认为基层意识教育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基层认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 了解社会需要, 充分认识基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二是基层成才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 立足基层, 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道路;三是适应基层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基层意识教育主要内容为: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基层, 培养大学生培养基层意识;增强大学生实践观念、群众观念、服从观念、劳动观念, 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面向基层, 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基层意识教育是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必然选择

1、基层意识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必需加快基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基层要发展, 必须需要大量人才, 基层蕴藏着巨多就业创业机会, 有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基层”这一概念对大学生并不陌生, 但大学生对基层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十分注意, 加之传统就业观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创业观念更难以形成, 基层就业难以实现, 因此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是非常必要的。

2、基层意识教育是大学生正确成长的内在需要

基层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健康成长。基层是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的最好课堂。江泽民同志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知识分子的成长道路, 这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 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要就业与创业, 要发展与成才就必须到生产第一线, 到基层去, 扎根于工农群众之中,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基层意识教育是我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坚持以地矿类学科为特色, 以工、农学科为优势, 理、文、管、经、教、医、法等其它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型院校, 所倚重和服务的是石油、农业、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等四大行业, 其所特有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工作条件, 都需要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乐观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毕业生。我校办学思想赋予了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的重任。

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 一是靠国家政策引导, 当前国家和各地也相继相应出台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创业制度与政策,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通道基本打通。二靠学校教育引导, 这是高校要做的工作。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其二是加强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 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意识、基层发展成才意识。基层意识教育就是要给大学生讲透这样的道理:基层空间广阔, 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试验场;基层事业无疆, 是大学生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基层大为作为, 是大学生成就伟业的沃土, 基层就业创业, 建功立业, 是有志青年奋斗成才的必由之路。

三、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创新途径、全面开展基层意识教育

1、统一思想, 确定目标

我校开展基层意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主线, 以树立面向基层, 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培养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服从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基层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全面开展与推进大学生基层意识教育, 培养能够“下得去、干得好, 留得住”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社会人才。坚持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 我们牢牢把握“核心、重点、基础、目标”四方面的要素与内容, 并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使之相互联系, 共同推进。核心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观念、群众观念、劳动观念与奉献精神、服从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主要内容基层意识;重点是基层意识教育在过程上落实“四进”, 即进“理念”、“计划”、“环节”、“头脑”;基础是紧紧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 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目标是培养“下得去、干得好, 留得住”特色人才。

2、加强教育与引导, 唱响基层意识教育主旋律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舆论宣传等途径在学生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 刻苦学习”之风、“立足行业, 立志成才”之风、“勇于奉献、基层就业”之风, “扎根基层、献身事业”之风, 为学生基层意识的形成、升华、固化营造良好教育氛围。一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择业观, 从而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投身基层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坚持开展“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献身事业”为主线的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三是坚持舆论导向, 通过网络、校报、讲座、就业指导课等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思想教育, 宣传基层就业先进典型, 宣传国家基层就业各项优惠政策, 指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要渠道和途径, 增强毕业生基层就业意识, 激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和使命感;四是开展就业形势报告, 分析就业形势, 介绍基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 加强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奉献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去、到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强化专业思想教育, 奠定基层意识教育的思想基础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是我校开展基层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我们坚持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做好入口教育, 在新生入学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 我们重点解决两个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只有认同了所学专业, 才能主动的去学习, 创造的去学习;着力解决学生对未来就业方向的正确把握, 对学生讲清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和毕业后的大致去向, 使之早有思想准备。二是把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毕业生树立“学一行, 爱一行”的职业意识。三是做好出口关教育, 加强毕业生教育, 引导毕业生“爱一行, 干一行”, 培养“立足行业、立足专业、立足岗位、扎根基层、成就事业”的职业发展意识。

4、强化社会实践, 培养基层工作能力

我们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强化基层意识教育, 提升大学生基层就业能力。一是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育, 我校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 实施学程分段, 专业分流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实行“三通一特”, 即成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 公共课全校打通, 基础课按学科大门类打通, 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 专业课开出特色;建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和社会实践等“四元结构”的实践教育体系, 加强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 力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与技能为目的, 增强学生在应用、操作和技能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为毕业生基层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 坚持长期性、多样性、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 从事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广泛地社会实践, 让学生深入实际, 深入社会, 服务社会, 培养大学生基层工作能力。

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服务毕业生基层就业

1、建立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我校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基层意识教育, 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 把基层就业率纳入院 (系) 就业工作的考核体系。

2、落实基层就业项目, 服务毕业生基层就业

我们抓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基层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 本着思想工作做透、组织工作做细、服务工作做实的原则, 做好宣传动员、选拔推荐、资助服务工作, 引导和服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在毕业签约前, 全面介绍基层岗位情况, 帮助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让毕业生去的明白。在毕业生基层服务期内, 有计划地深入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研慰问、对口支援, 让毕业生工作安心。在毕业生服务期满后, 仍然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再就业服务, 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关爱、社会关怀。

3、建立基层就业基地, 拓宽基层就业渠道

为引导与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与创业,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基层就业基地。一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基地;二是在鄂西北贫困地区建立资教生就业基地, 引导师范生到此就业;三积极探索毕业生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共建模式, 为毕业生进基层、艰苦行业就业搭建良好平台。我校石油工程等学院与石油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广泛合作, 开创了石油工程主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共建典型模式, 同学们通实习增强了对石油行业、石油企业的认识, 为其进石油行业、石油企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层。目前, 我校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适销对路、供不应求。动物科学学院、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也与农牧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联建模式, 毕业生在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期间就找到了基层意向就业单位。

摘要:开展基层意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引导与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 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创业、基层发展成才意识。

2.基层政府创新就业实践的政策评估 篇二

编者按:中国就业政策实践创新主要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实践。作者通过3年跟踪调研,完成重庆市永川区政府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践案例的政策评估。本刊刊登如下,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006至2008年永川区政府劳务管理部门连续3年组织当地农民赴新疆季节性就业,由于所采取的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永川区是重庆市的一个远郊区,典型的农业大区。全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人。耕地面积75.2万亩,农业人口81.7万人,劳动力资源46.5万人。截止到2007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25.6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15万人,还有近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当地政府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较低、技能较差、缺少外出务工经验”的农村“4050”人员开辟了一条就业门槛儿较低、挣钱有保障、农时不冲突的就业渠道——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赴新疆摘棉。并提出第一年“政府行政推动引路”,第二年“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第三年“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的总体思路。期望通过3年的政策引导和政府扶持,培育一批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农民工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系、分配监督保障机制,形成“以劳务中介组织为主体,劳务经纪人为纽带”的劳务经济市场体系,建立起劳务经济的长效工作机制。

永川区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把组织农民赴疆摘棉务工開发成为政府的惠民项目,农民的增收项目,经纪人的创业项目,中介组织的经营项目,实现劳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实践

2006年,永川区根据重庆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组织了历史上第一次赴新疆摘棉的劳务输出,共组织摘棉民工2923人。为确保赴疆摘棉工作的顺利进行,永川区采取了“政府为主体,行政为手段”的运作模式。从宣传发动、人员组织、往返护送、生活管理、后勤保障全部由政府承担。为此,成立了赴疆摘棉工作团,建立了“团、队、组”三级管理体系,选派39名干部负责具体工作。同时,为提高农民工的积极性,市、区、村三级财政对农民工赴疆车费实行全额补贴和相关激励措施。据统计,当年三级财政补助合计赴疆摘棉总投入近190万元;赴疆摘棉民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获得劳务总收入555万余元,整体工效在重庆市的各个区县中名列前茅。组织农民工赴新疆摘棉是永川区政府历史上一次性输出规模最大、运送距离最长、受益农民最多的季节性劳务输出,为当地开辟出了一条新兴的劳务输出渠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永川区在组织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在认真总结劳务输出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摒弃由政府全包全揽的组织方式,按照“政府引导扶持、市场化运作、劳务公司为主体、劳务经纪人为纽带、农民自愿”的运作方式,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赴疆摘棉组织工作。创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赴新疆摘棉的“永川模式”。其主要做法: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劳务经纪人。为促进该区赴疆摘棉工作市场化运作,永川区政府经过认真比较,选择了一家本区劳务中介公司承担全区赴疆摘棉劳务输出组织管理工作。同时,永川区举办劳务经纪人培训班,培育了128名劳务经纪人,打造了一支素质高、懂管理的赴疆摘棉劳务经纪人队伍。

二是劳务公司搭台,劳务经纪人唱戏。为搞好赴疆摘棉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工作,探索建立了“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的组织管理模式,明确了劳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的职责。建立了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摘棉工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了各方权利和义务,从而调动了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和摘棉工的积极性。

三是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加强后勤保障服务。为确保赴疆摘棉工作顺利开展,永川区政府设立了赴疆摘棉工作办事处,成立了赴疆摘棉临时党委和22个临时党支部,加强对劳务公司的监管和对摘棉工的后勤管理服务。同时,制定出台了赴疆摘棉扶持激励政策。包括:路费补助、劳务补助、意外伤亡伤病救助、路费贷款支持及贴息补助、通讯优惠等。

2008年,永川区主要在稳定劳务输出数量,提高劳务输出效益上作文章。赴疆摘棉劳务输出运作方式在上年“政府引导扶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逐步淡化政府主导地位,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对赴疆摘棉工作实行“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摘棉民工”的组织管理模式,区镇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从具体的组织管理和风险责任中脱离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加强对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的监督管理,开展赴疆摘棉农民工的跟踪维权服务,保障摘棉工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等方面。

通过3年的精心组织,永川区农民工赴疆摘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农民工增加了收入、增长了见识,而且政府拓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探索出了一条适合“4050”人员外出务工的新路。同时,培育了一批劳务经纪人队伍,壮大了劳务中介公司。从社会效益来看,赴疆摘棉是季节性劳务输出,比较成功地解决了农村“4050”人员创收的“瓶颈”问题。从经济效益来看,3年政府财政投入逐年下降,从第一年的投入190余万元到第三年投入86万元;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派出管理干部从第一年的39名减少为第三年1名;劳务输出队伍相对稳定,人均收入逐年提高。政府投入与农民工收入相比较,投入产出比从第一年的1∶4.6提高至第三年的1∶8.8(见表1)。

三、就业政策实践评估

(一)政策目标评估

从3年的实施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政策目标。三年来共转移就业人数2300人以上,劳务输出队伍比较稳定;人均收入从第一年的2000元左右到第三年的3000多元,劳务收入逐年提高;政府财政投入从第一年的近200万元到第三年的不到100万元,政府投入逐年下降。

(二)政策实施评估

政府在抓政策实施方面,工作比较扎实,管理思路清晰。在追求转移数量的同时也追求转移质量,几年来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后两年,加大培训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用市场手段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市场决定,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好服务和监管方面。

(三)从运行机制方面评估

现阶段,政府的就业管理原则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在政策措施制定、调整、完善方面,当地政府建立了较好的自省和评估机制。政策实施后,不断跟踪政策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管理方式上,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随着政策调整而转变;对政策实施效果,不仅有定性的评价,更有投入产出比这样的定量评价。在发展机遇方面,本案例中选择了一个较好的时机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求双方均有利的切入点,所以取得了比较好的政策实施效果。

四、感受和体会

总体来看,本案例在政策实践起步阶段,政府在职能定位和一些政策措施的选择上有些错位。如:2006年政府扮演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双重主体,所有事情政府全部包揽;政府出人、出钱、出力,并承担无限责任等。政府同时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及私人产品。这样的做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又有其一定的实践性和合理性。由于实践中出现问题,政策及时得到调整。基本评价是必要、有效,但不可持续。

实践过程中,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在提高。特别是在第二年,政府通过培育劳务中介机构和培训劳务经纪人,加大对外政策宣传力度等方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逐步完成各自角色定位;通过市场招标方式购买保险,解决政府无限责任,分担市场风险;通过与电信商的协商,降低成本并扩大市场,达到个人和企业双赢。基本评价是在职能定位和政策措施较快做出调整后,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中的定位逐步明确,即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培育市场有必要、政策有了一定的可持续性。

从效果看,相关利益群体均有良好收获。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开阔了眼界,部分人拓展了就业渠道;劳务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锻炼了能力,开创了新的事业发展空间;基层政府为相对弱势的就業群体开创了新的就业渠道,政策手段、服务领域、管理能力均得到了提高。总体评价:政府、劳务公司和劳务经纪人、农民工的定位基本明确。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位与分工在不断完善,实践中的配套政策在不断优化。这样的就业政策才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在现阶段,劳务经济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区县一级的政府都非常重视。在本案例中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实践主要创新之处有三:一是区县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操作性强,实践中调整迅速;二是区县政府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创新意识较强,敢于担当;三是区县政府的学习能力、服务意识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压力大为增加。有来自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有民众提高生活水平的压力,有来自上级领导的压力,有区域间横向比较的压力。既有来自市场竞争外部的逼迫,也有当地发展的要求。针对2006、2007、2008年3年永川区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的政策实践,(见表2)我们可以看到:

一是基层政府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践中职能定位逐步清晰。发展劳务经济,政府由主导型变为引导型。市级政府主要在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务工交通方面做工作;市、县两级政府加大了对劳务经纪人的培训力度,培养、调动和发挥劳务经纪人在组织人员、协调兵团等方面的作用;区县级政府和工作集中在管理和规范劳务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和维护农民工权益。同时,各级均加大对参加务工人员的宣传力度,使他们逐步建立在获得务工收入的同时承担务工成本和风险的意识。政府从提供各类产品到主要提供公共产品。

二是区县政府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2007年由市财政出资80万元,市劳务办出面,以招标方式与新华保险公司为10万进疆摘棉农民工签订了《进疆摘棉农民工伤亡、伤病保险》,用保险方式降低了农民工个人、劳务经纪人、市县两级政府的风险,切实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劳务公司在市财政为每位赴疆摘棉工办理的意外伤亡和伤病保险的基础上,为本公司组织的农民工另行办理了保险额10元的小病医疗保险,即小额保险和大病统筹的“双保险”。这样解除了政府、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摘棉工四方的负担。2008年,这些政策措施继续执行。在此,政府提供准公共产品,降低政府风险。

三是政府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就业的能力在增强。用市场的办法降低促进劳务输出的成本。重庆市政府劳务办和市财政局制定了《重庆市赴疆摘棉工路费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由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由政府提供贷款贴息,解决农民工“出行难”的资金问题;通过协调重庆移动公司,推出了一项专为摘棉农民工服务的“采棉漫游包”,为农民工解决“通讯难”的问题。在提供私人产品问题上,政府创造环境、参与协调,达到个人、企业“双赢”效果。

3.基层工作证明 篇三

特此证明。

中共XX市***党委(或党工委)

20xx年x月xx日

基层工作证明2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_____同志,男/女,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学(技校、中专)学习。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学习。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由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评定为__________专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职称。

单位盖章:

填表人签名:

填表日期:

基层工作证明3

________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兹证明,本单位_____同志,女,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___。

于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_单位从事_____工作。

以上经历表明该同志已具有____年以上工作经验。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基层工作证明4

___省人民政府________督管理委员会:

兹证明,_______(姓名),____(性别),____年____月生,____学历,身份证号:____________。于____年____月至____年____月,在________(单位全称)____(岗位)从事________工作,已满____年。

我单位系________(单位性质)。

特此证明。

人事部门联系人:________

人事部门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盖章(单位行政公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

基层工作证明5

兹证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___________,于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在我单位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我单位的性质为(在相应内容前打“√”,下同):□党政机关 □参公事业单位 □非参公事业单位 □企业 □其他;机构层级为:□市级以上 □县级以下 □无。

2、该同志系我单位:□机关单位在职在编人员 □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 □企业员工 □服务基层项目人员 □其他。

3、该同志是否曾借调(含抽调、帮助工作或跟班学习等)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是□否。如填“是”,具体时间如下:

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借调到________单位工作;

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借调到________单位工作;

借调时间累计达天。

4、该同志是否曾被选派到县级以下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工作:□是□否。如填“是”,具体时间如下:

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选派到________单位工作;

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年____月____日,选派到________单位工作;

选派到基层工作时间累计达____天。

特此证明。

证明单位(单位盖章)

4.基层工作证明 篇四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_____,男,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以上经历表明xxx已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5.基层工作证明 篇五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_____同志,男,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以上经历表明该同志已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6.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研究 篇六

1. 整个就业市场影响大学生就业。

首先, 中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 企业制度改革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使劳动力市场仍然处于一种低级形态,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使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量不旺盛形成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次, 中国劳动力总供给严重大于总需求, 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中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性因素。再次,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激烈时期。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 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吸纳就业相对减少, 作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吸纳就业人员仍然有限的现状。

2. 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 加剧了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的三十年间,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了逾20倍。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是2005—2007年大学生的就业人数分别是307万、377万、495万人, 而平均就业率仅为70%, 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可见, 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与用人单位有限的岗位需求之间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

3. 用人单位设置就业门槛阻碍大学生就业。

大多数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盲目设置就业高门槛, 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不切实际地对大学生提出过高要求, 影响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就业门槛主要体现在: (1) 经验准入门槛:缺乏工作经验是大学生一个明显的劣势, 但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样的限制条件屡见不鲜, 经验不足已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道门槛; (2) 男性准入门槛: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在招聘人员时只招收男性, 对女大学生来说就业更加困难; (3) 本地户籍准入门槛: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的紧密程度, 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人际关系网, 选用人才时把目光局限于本地生源的毕业生, 把有潜力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4. 就业观念陈旧及缺少职业规划而且盲目择业导致求职成功率低。

在中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的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具有滞后性, 人们观念的转变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择业过程中很多陈旧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影响了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选择。就业观念陈旧首先体现在就业观念的地域化、部门化:很多大学生认为, 自己就应该留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 从事精英工作或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当领导职务, “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导致择业目标过高, 加上社会和家庭对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使他们宁愿做大城市的“漂泊一族”, 也不愿做小城市的“精英一族”。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有利因素

1. 国家已经落实和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 如来去自由的户口政策, 免费人事代理服务, 国家偿还助学贷款, 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等。现各级政府已经完全开始落实这些优惠政策。让大学生们可以安心地工作, 各单位还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现除了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外, 还有出台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

2. 政府与高校大力支持营造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社会环境。

长期以来, 国家为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与优惠政策, 各高校在认真贯彻落实这些优惠政策的同时, 还出台了配套的鼓励支持措施, 帮助营造良好的基层就业政策环境。例如对志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优先推荐评选校级、省级“优秀毕业生”;免费托管基层就业学生档案和户口;对已考取研究生但参与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毕业生可保留学籍至服务期满;对在基层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学校为其创造条件, 无偿提供技术援助等。

3. 基层就业是解决目前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好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持续下降, 绝对失业人数大规模上升。据统计,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570万人, 今年将近有600万人, 2008年金融风暴和国家大灾难影响到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失业群体。中国处在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引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进而带来就业需求的不平衡。发达地区经济环境比较优越, 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 并且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人才匮乏, 但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条件差, 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比较劣势, 成为大学毕业生最后的选择。但现面临目前的严峻的局面选择到基层工作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4. 面向基层就业的指导实习制度。

现许多高校一方面通过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 根据自身特点和基层的实际需要, 选择并确定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的基层职业;另一方面, 通过实习活动加深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了解, 提高对基层工作的适应性。各地区增加基层就业编制和提供信息服务, 解决编制问题为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三、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不利因素

1. 基层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由于西部地区和县级下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收入水平及生活环境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 加之基层单位受财力、编制所限, 致使他们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2. 工资待遇是基层单位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一些非公有企业、中小企业的用工制度不规范, 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待遇难以保证, 使得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护和保障。目前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外,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人均实际月工资仅500元左右, 基层科研机构也只有800元~1 000元左右, 且奖金福利低微。我们认为, 基层工资低是农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最大困难, 这会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3. 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 绝大部分大学生仍然把农村看成是贫穷、落后、艰苦的代名词;另一方面, 生在农村的大学生家长也总是希望子女能“跳龙门”、“吃皇粮”, 找到一份待遇好而又稳定的工作。甚至有的家长认为, 大学生回农村就业等于大学白读了。至于城市家长则更不希望子女“下嫁”农村基层, 视到农村基层工作为“发配”、“充军”。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高校毕业生走向农村基层的可能性。

4. 发展机会少。

在大多数农村地区, 基层成才环境较差, 不少乡 (镇) 村干部出于财政负担和竞争性等因素的考虑, 并不欢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很显然, 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后, 如果没有一定的成才环境作支撑, 他们将很难有机会参与到经济管理中, 很难获得向上谋求发展的机会, 其个人才智的发挥也将难有空间。因此, 发展机会太有限也是影响农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大因素。

5. 工作转换难。

目前, 中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具有充分的竞争性, 城乡之间的分割仍然比较严重, 以致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需要较高的转换成本。

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

1.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采取多种形式, 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 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不仅可以大有作为, 而且可以大有收获。

2. 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和物质回报。

对志愿到西部和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的高校毕业生, 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应积极制定有关措施, 如在人事关系代理、创业优惠、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生活补贴、公务员录用等方面, 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3. 探索灵活的就业方式和教学实践活动。

按照“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 来去自由”的原则, 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 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扶贫等全方位的合作与援助, 尝试培养“候鸟型”的人才。

4. 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和“订单式”培养。

如河北农业大学开展了面向农村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也可以对西部和偏远地区实行“订单式”的培养学生办法, 还可以开展“双证书”教育, 以便为基层更多地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

5. 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 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可在现有渠道中,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有关费用减免等方面的便利。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龄计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等方面的工作, 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6. 培育和建设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推动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都要开辟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窗口, 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招聘活动。

参考文献

[1]高玖伟.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决策的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1) .

[2]史永江.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 2006, (2) .

7.基层就业证明 篇七

一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12014年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相比2013年增加了28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就业指导工作更加艰巨、繁重。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动荡,国内经济环境也涌现出很多复杂和不确定的因素。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企业多选择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在用人上也更趋向于谨慎,这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很不利的。往年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毕业生,以及计划调换工作的在职人员,也使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失去平衡的人才需求

我国每年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导致这些发达地区人才过盛,甚至一个极为普通的岗位都有许多毕业生去竞聘。诚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人员的素质和生产效率都会有大幅提升,对该地区的发展也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这对于那些在竞争中稍显逊色的优秀大学生来说,滞留在大城市中,几近饱和的职位意味着几乎不会发生再就业的可能。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生存压力,而且使得这部分人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西部等偏远地区,很多职位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工作岗位。一些地方,平均教育水平甚至还不足高中,这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很难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使得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停滞。这种就业流向结构性失衡[2]最终导致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也就更低,这种恶性循环,也使得人才的需求难以平衡。

二大学生的就业障碍

1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就业的2012届本科生中,58%对就业现状满意;2012届本科生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的就业满意度最高[3]。大部分本科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月薪2000~2500元,有57%的学生认为机关事业单位是其理想的工作单位,另有27%的学生希望到企业工作。现在高校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问题,总以为到行政、事业单位或金融机构就业就是“铁饭碗”[4]。因此,即便是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身为基层工作者的子女的大学生或深知基层工作的重要性的大学生,也仍然大多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不选择返回基层。这部分学生在每年的毕业生中占有大量比例,他们深知基层工作的艰苦,认为自己适合在大城市工作。

调查数字显示:6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存在工作不塌实、缺乏实干精神等情况;而7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在团队合作方面,52%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较严重;而7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与团队共进退的精神。在薪资方面,6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薪金要求较高,不切合实际,用这些钱完全可以招聘到一个经验丰富的人;而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是合适的,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对未来工作期望得过高,对自己衡量不够,与企业的适应性不足。这种观念上的急功近利,环境上的衡量不准,使得很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走独木桥,缺乏投身基层的意识。

2高校的部分专业仍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改革的不断深入,曾经大学生挑大梁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国家的学术梯队建设已经趋于完备,从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人员构成比例上普遍反映出本科毕业生中心位置的转移。但是,许多高校在部分专业设置上仍停留在20年前的模式上,除了在招生人数上增长数倍之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导向等方面仍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时代。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所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满足当今用人单位的需求。

3基层的就业条件与学生期望值有很大出入

工作环境与期望的相差甚远,也是大学生们不愿进入基层工作的另一个因素。在大学里,学生在先进的实验室里使用着优良的材料,而在偏远地区,所用的科研设施可能已是几十年前的,甚至有些材料根本没有,这使得大学生的所学无法施展,致使许多有志投身于基层的大学生只能含泪远去。于是这些地方出现了越落后越没有人才、越没有人才越落后的恶性循环的局面。

4国家政策导向的实施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曾经一个小小的渔村摇身变成了中国最繁荣的都市之一。国家推行先发展一部分地区的政策,使得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如今,开发西部、走向基层的号声在高校毕业生中吹响,这无疑对于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非常有利。但是,国家下达的文件在不同地区的实施程度却有着很大不同。例如,沿海地区的投资力度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再加上某些制度的落实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基层的吸引力逐步降低。虽然国家施行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走向基层的优惠措施,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吸引力不足、缺乏岗位实施、资金供给不足、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严重阻滞了大学生走向基层的步伐。另外,国家的一些政策落实得不到位,如国家偿还助学贷款、考研加分、考公务员加分等政策,都有落实不彻底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大学生走向基层就业的决心。

三克服大学生就业障碍的对策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核心,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传统意识阻碍着他们找工作时的视野,所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刻不容缓[5]。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例如如何完善学分制度,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多一些实习实践的机会;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专业建设,特别是针对一些就业难的专业,要明确专业方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加强对学生就业理念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四是积极联系毕业校友,充分发挥校友对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引导与带动作用。

2完善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由于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需求,所以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高校的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本着服务基层的教育理念。我国现在正处在全面复兴的伟大时期,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作者投入到广阔的乡村及西部地区。其次,个别高校的教学模式仍处在精英教学的模式上,这就需要从观念上放低姿态,把培养的学生从以前期望的精英转变成现在的大众,从根本上定位到服务基层的大众教育上来。最后,学校的政策导向也要向支持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变,从根本上解除老师的包袱及学生的负担,使其更好地定位到国家需要的人才模式上来。

3改善基层的就业条件使之吸引大学生就业

由于现有的基层环境与大学生所期望的相差太远,基层引进人才的措施尚未健全[6],导致毕业生去基层的意识不是很强烈。要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有必要改善基层的就业环境。首先,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例如,在体育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除了进行比赛之外,可以在基层当体育老师。其次,生活条件要有所改善。要使大学生能够扎根,生存条件必须改善。要让大学生在基层安居乐业,居有定所,子女上学等配套设施都应该加以建设。

4认真贯彻国家政策,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国家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毕业生投身基层,制定了多种支持和鼓励的优惠措施,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个别地区落实得不到位,这就使得这些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能让这些政策更好地起到作用,各地区需要切实落实好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在以下两方面落实:第一,基层地区要认真学习国家的就业倾向政策,只有在认真学习政策之后,才能够更好地贯彻施行。第二,基层要辅助配合实施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结合本地区特有的环境,发挥地区优势,制定出适合自己地区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进而制定长效机制,使得激励政策落实到位[7]。

参考文献

[1]颜文朗.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11-12.

[2]关银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5):5-8.

[3]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 http://www.eol.cn/html/c/2013jylps/index.shtml.

[4]朱藴丽.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大学生择业教育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9,155:71-73.

[5]杨德根,彭贤鸿.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06(8):23.

[6]李茂祝.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的困境和解决途径[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222-223.

8.基层工作证明格式 篇八

_____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_____同志,男,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以上经历表明该同志已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范本二:

___________主管部门:

兹有_______同志,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起至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在_______工作。

我单位的性质为:(机关、事业、企业、其他)。

我单位的行政级别为:(省级、州级、县级、乡级,不属机关、事业或国企单位)。

此证明情况属实。

证明人: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证明单位名称(章)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范本三:

___________医院: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同志,男(女),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在______单位从事______(岗位)工作。

9.基层工作经历证明 篇九

1、什么是基层工作经历?

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对于基层工作经历是这样解释的:是指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曾在军队团和相当团以下单位工作过,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及农村工作的经历。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人员,也可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曾在基层工作,后再进入学校就读的应届毕业生,也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但要注意: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经历,不能视为基层工作经历。

2、基层工作经历证明怎样写?

下面及几篇经典的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范文,仅供参考:

篇一: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范本一

证 明

***,男(或女),汉族,****年**月出生,****年**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大学****专业),现任******。****年**月至****年**月,任*********(乡镇工作满两年)。

特此证明。

中国共产党XX市***党委(或党工委)

20xx年x月xx日

镇街主要负责人意见:

组织部分管部长意见:

篇二: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范本二

证 明

***,男(或女),汉族,****年**月出生,****年**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大学****专业)。***年**月至****年**月,任*********,***年**月至今,任**********。同意报考省(市)直机关。

特此证明。

中国共产党XX市***党委(或党工委)

20xx年x月xx日

篇三: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范本三

证 明

***,男(或女),汉族,****年**月出生,****年**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大学****专业),现任******。****年**月起至今,在*********工作(现工作单位满一年)。

特此证明。

*******(单位)

20xx年x月x日

篇四:基层工作经历证明范本四

证 明

兹证明,本单位___________同志,男/女,于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学(技校、中专)学习。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学学习。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至________年_____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从事_____________工作。

于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由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评定为__________专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职称。

单位盖章:

填表人签名:

上一篇:中资商业银行开办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审批申请材料目录下一篇: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