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2024-07-14

现代金融市场理论(共8篇)

1.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篇一

第七章 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1.种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几乎都不按票面值进行,为什么?你是否知道钞票也有不按票面计价的情况?

答:(1)有价证券绝大部分都有票面价值,简称“面值”,即注明该有价证券代表多少货币单位。但它们在交易中均有不同于面值的市值、市场价值,也常称“市场价格”、“市价”。

各种有价证券之所以几乎不按票面价格进行,是因为这些有价证券的票面价格是将其持有到期时的最终收益,而市场价格是在有价证券交易时买卖双方的协商一致的价格。根据无套利原则,市场价格等于未来收益按适当贴现率折算的现在价值。一般情况下,在交易时,如果这些有价证券没有到期,证券买方应该补偿卖方持有期间产生的但尚未发放的利息,交易双方通过在票面价格中扣除部分利息来确定其交易价格。因此,票面价格一般不等于市场价格。

(2)钞票本身就是衡量价值的,一般情况下,它没有到期日,因此,通常钞票是按面值计价的。

2.市场效率假说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运用这一假说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答:(1)有效市场理论是法马提出的。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指市场根据新的信息迅速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证券的价格可以对最新出现的信息做出最为快速的调整,表现为价格迅速调整到位。

市场效率说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分为弱有效、中度有效、强有效三种。弱有效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过去的价格和交易信息;中度有效市场上,证券价格反映了包括历史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发表的信息;在强有效市场上,证券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和不公开的信息。

市场效率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是以其内在价值为依据的;高度有效的市场可以迅速传递所有相关的真实信息,使价格反映其内在价值。

市场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证券的价格与证券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强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价格应该与预期价值一致,不存在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在高度有效的市场中,想取得超常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信奉有效市场的人的做法是按照市场综合指数组织投资,因为试图通过掌握和分析信息来发现价值被低估或高估的证券,基本上做不到。

如果市场是弱有效的,即存在信息高度不对称,提前掌握大量消息或内部消息的投资人就可以比别人更准确地识别证券的价值,并在价格与价值有较大偏离的程度下,通过买进或卖出,获取超常收益。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设法得到第一手的正确信息,确定价格被高估或者低估的证券,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投资者来说,强有效市场的获利空间小,而弱有效市场的获利空间很大。在弱有

效市场条件下,即使一个技术不娴熟的投资人也有可能轻而易举地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

(2)运用这一假说时,应该注意有效市场假说的论证前提,即把经济行为人设定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这样的理性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理性地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做出对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但是由于人们限于先天的心智结构、后天的知识储备,以及有关信息的获得等原因,理性是不完备的、是有限的。而且人们并非是生活在纯粹的经济联系之中;除经济联系之外,还有政治的、文化的等诸多方面的联系,使人们具有多样化的行为动机。多样化的行为动机必然会对只按经济的理性判断所应采取的行为造成冲击。一旦该假说的论证前提不满足,那么其结论与现实金融活动会产生背离。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并以此为根据来解释理性选择理论为什么会有悖于金融活动的实际。

另外,运用该假说时应当正确理解其含义。有效市场假说并不是指投资者可以随意选择投资组合。即使市场符合有效市场假说,股票的价格等于其内在价值,投资者也必须按照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

3.下面哪种证券具有较高的实际年利率?

(1)票面金额为100 000元,售价为97 645元的3个月期限的国库券。

(2)售价为票面金额,每半年付息一次,息票率为10%的债券。

解:(1)票面金额为100 000元,售价为97 645元的3个月期限的国库券的实际年利率为:

00097 64

597 645123r9.65%

(2)售价为票面金额,每半年付息一次,息票率为10%的债券的实际年利率为:

10%

2)110.25% 2r(1

可见,售价为票面金额,每半年付息一次,息票率为10%的债券的实际年利率为较高。

4.某公司发行5年到期的债券,票面面额为1 000元,售价为960元,年息票率为7%,半年付息一次。试计算:

(1)当期收益率。

(2)到期收益率。

(3)持有3年后,将该债券以992元的价格出售,则该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为多少?

解:(1)当期收益率

r1 000(1+3.5%)

960218.98%

(2)到期收益率

960

t11 0003.5%(1r

2)t1 000(1r

2)10

根据上式可以解出其收益率r,具体求解比较繁琐,在此仅列出计算式。

(3)实际收益率

6960

t11 0003.5%(1r

2)t992(1r

2)6

根据上式可以解出其收益率r,具体求解比较繁琐,在此仅列出计算式。

注:上述计算均按照复利计算,单利计算比较简单,读者可以自行计算。

5.对于金融资产——无论是原生工具还是衍生工具——的评估,都提到“内在价值”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答:有价证券的内在价值,即理论价值,指证券未来收益的现值,它并不等于实物资产的账面值。债券,其本身并无对应的实物资产。股票,有其对应的实物资产,但具有同样估值金额的实物资产绝不等于对应的股票有同等的内在价值。一个被普遍使用的估价内在价值的方法是对该项投资形成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值的计算,即现金流贴现法。这种方法的基本理念是,既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未来取得投资收益,那么,未来可能形成收益的多少就在本质上决定了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高低。

用现金流贴现法计算证券价值包括如下三步:第一,估计投资对象的未来现金流量;第二,选择可以准确反映投资风险的贴现率;第三,根据投资期限贴现。

市场中,金融资产的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等于其内在价值。

6.如何理解金融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对称原则?试通过对一些金融工具特征的简要分析来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1)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就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不确定程度越高,风险就越大。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可以大致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

政策风险,此外还有道德风险。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只要投资,就必然冒风险。进行风险无所不在的金融投资尤其是如此。当然,人们不会因为投资有风险就不去投资,只不过是选择自己可以承受的风险项目投资罢了。因为投资需要承担风险,所以就需要相应的风险补偿。对于风险补偿,因人而异。理性的投资者被认为是风险规避即风险厌恶者,但各人厌恶风险的程度也还不一样。相比较而言,风险厌恶越甚即越保守的人,对于同样的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就会比较高;反之亦然。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对同一个投资者而言,承担的风险越大,要求的风险补偿也就相应越高。

(2)例如政府债券的总体风险就小,因为国家的信誉高,违约风险小,政府债券的规模大,其二级市场大,流动性好,所以政府债券比同期限的公司债券的利率低,也即收益率低,比股票的收益率就更低,因为股票的风险比债券要大得多。

7.对于金融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人们早就凭借经验进行估计,并懂得对资产进行“选择”和“组合”。为什么说只有当对风险的科学度量成为可能,才有资产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发展?

答:认识风险,衡量风险的大小,是投资决策程序中的第一件事。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风险的估计还是十分粗糙的,只能大概地用高、中、低的词汇衡量。这种不能量化的衡量结果给机构投资人,尤其投资基金的资产组合管理带来一定难度。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瑞·马科维兹提出资产组合理论,使投资风险的衡量可以数量化。这是对现代金融理论的重大贡献。

度量风险,首先需要知道投资收益率,然后,如果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那么,用数理统计的语言描述,投资风险就是各种未来投资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程度。所谓期望收益率,就是未来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乘以它们出现的概率,然后相加的值。知道了期望收益率,就可以用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的偏离度表示风险。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在一定统计期内已经实现的投资收益率变化及其发生的概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于是,测算标准差的意义就是:已经知道投资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即可计算收益率发生在一定区间的概率。

同样,在了解资产组合的风险之前,需要了解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资产组合的收益率相当于组合中各类资产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权数是各资产价值在资产组合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知道了资产组合的期望收益率以后,就可以评价该组合的风险。

在讨论有价证券价值确定的内容中,应选取与风险相匹配的贴现率,以计算有价证券的价值。在风险可以科学度量的基础上,结合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才得以发展。

8.在金融衍生工具中,“期权”最具特色。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尚无期权交易,但期权的概念却屡见报端,如“经理期权”等等。学过本章之后,你能不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期权的特征?

答:(1)经理股票期权是公司赠予给经营者的股票期权,又可称为“购股权计划”或

“购股选择权”,就是公司与经营者(包括CEO在内的高层管理者)事先进行约定的、允许经营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按某一事先规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比例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此行为称为“行权”。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收益;行权以后,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经理人员可以自行决定在任何时间出售行权所得股票。当行权价一定时,行权人的收益是股票价格的单调增函数。股票价格是公司价值的外现,二者之间在趋势上是一致的,如果市场是完全效率市场,二者相当。现代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股票价值是公司未来收益的贴现,于是经理人的个人利益就与企业未来发展建立起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理股票期权本质上就是让经理人员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风险。公司理财认为,赋予公司经营者股票期权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2)期权是一种买方的权力,是买卖双方达成的,在买方支付了一定费用以后,卖方答应在一定时间,按照约定去做,买方也可以不要求买方履约。期权这种衍生金融产品的价值体现为期权费,即期权的买主,按特定价格,从期权的卖主买进期权所支付的款项。期权费的多少就是期权的价格。期权费包含两部分内容:内在价值与时间价值。

期权作为一种衍生工具的特点有:

①期权是一种契约,其交易属于“零和游戏”,遵循“有输必有赢,输赢必相等”的“会计原则”。因此,衍生证券的交易实际上是进行风险的再分配,它不会创造财富。

②期权具有很高的杠杆效应,它是以小博大的理想工具。这正是衍生证券可以吸引风险厌恶者充当投机客的重要原因。

③对于期权的买者来说,期权合约赋予他的只有权利,而没有任何义务,他可以在规定期限以内的任何时间(美式期权)或期满日(欧式期权)行使其购买或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也可以不行使这个权利。对期权的出售者来说,他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而没有任何权利。

④与期货交易不同的是,期权交易场所不仅有正规的交易所,还有一个规模庞大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所交易的是标准化的期权合约,场外交易的则是非标准化的期权合约。

9.也许你过去听到过期权定价模型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这个定价模型的贡献,人们是怎样估价的?

答:1973年,世界上第一家现代期权交易市场在芝加哥刚刚开业不久,“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理论诞生了。期权定价理论的出现,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以后的年份中,这个定价模型被应用到认股权证、可兑现债券、可赎回债券和许多其他金融工具上,成为不仅在金融领域,而且在整个经济学中最为成功、最具实用价值的理论。

在期权定价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研究无论是侧重宏观问题还是侧重微观问题,其最终用意总是围绕政府如何选择政策这个核心问题。而期权定价理论的诞生,揭开了金融理论走向市场为千百万投资者服务的历史,使筹资和投资人对风险的估值成为可能。在金融业务日新月异的今天,期权定价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21世纪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和

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恐怕是确定无疑的。

2.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篇二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新金融中介理论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为主线, 对金融中介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探讨了它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对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以比市场更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服务。

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是伴随着金融业的实践而发展的。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 体现出这样一个过程:即不断地向新古典的完全竞争模型中加入现实因素, 首先是以金融中介技术上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但随着金融交易技术的进步, 这种解释的说服力明显下降。于是, 新金融中介理论开始寻求更基本的原因。借助于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 交易成本一度成为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概念。但是, 随着近十多年来金融中介职能的转变, 人们开始寻求交易成本之外的其他原因, 典型的如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风险、不确定性、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构成了金融中介演化的客观要求, 而制度、法律和技术则构成了中介演化的现实条件, 所有这些也构成了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金融中介理论本身来说, 一方面, 金融中介理论尤其是金融中介新论发展的时间不长, 无论是古典理论, 还是新论中的不确定性、风险、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参与成本都只是部分地解释了金融中介的存在性;另一方面, 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都是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的, 虽然这些理论到后来尤其是Scholtens&Wensveen (2000) 和Merton (1995) 那里已经开始注重演进与结构变化的所谓动态视角, 但也只是一种十分有限的扩展, 或者说只是把原来分割和静态的市场与中介的关系加以整合, 而对不发达经济、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则没有考虑。有经济学家认为, 合理解释转轨经济条件下金融中介的理论和假说一定是一种更为一般的理论, 而不是更为特殊的理论范式。这同时意味着, 金融中介理论将在解释转轨经济背景下金融中介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新与发展的新机遇。

如果像新金融中介理论所分析的那样, 金融中介的职能不仅仅是资产转型的话, 那么对金融中介的管制以及管制方法就应当有所改变。比如说, 在金融中介系统中, 产品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演进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 政府行为能够减轻金融产品和金融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 中介也可能加重它们之间的冲突, 关键在于政府的管制政策。在快速变化的时代, 与机构观相比, 金融系统的功能应更有用, 更便于政府的金融管制。这是因为:第一, 功能观把注意力集中在预测未来将最有效发挥中介功能的机构结构上。依据这样的预测, 政府能够制定必要的政策以促进机构结构的必要变化, 而不是试图维护和保留现存的机构结构。第二, 随着交易技术的发展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金融中介的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日益模糊。但是从功能角度看, 产品和服务则是相对稳定的。第三, 功能管制还会减少机构致力于“管制套利”的机会。第四, 由于功能管制不要求管制或管制主体的同时修正, 因而功能管制便于推进机构结构的必要变革。对商业银行来说, 只有从功能观点出发进行不断的创新, 寻找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业务, 才能生存下去。

金融中介的功能观对我国金融理论研究、金融改革、金融市场发展等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博迪 (2000) 认为, 中国可以跨越一步, 即抛开传统的中介体系, 利用最廉价的技术建立一个配置资本的整体框架。他进一步表明, 我们必须抛弃银行, 不要试图设置一个已经证明是十分脆弱的体系, 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提供金融功能的机制, 而不必模仿西方国家, 一一建立西方国家已有的各种金融机构。而默顿 (2000) 也曾表态, 博迪的上述观点基本上可以代表他的看法, 如果中国直接采用最先进的金融技术去设计自己的金融体系, 而非单纯效仿现有的金融体系, 它就能实现一个飞跃, 远远超过现有体系的效率。然而, 一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都是逐渐演变形成的, 因此, 我们必须以中介理论为指导, 结合我国实情并适当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设计金融政策。

二、现阶段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困境与发展战略

(一) 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困境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 资本得到了快速的扩张, 很多金融中介的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中介相比, 就整体而言依然规模偏小、实力较弱, 规模集中程度有限, 缺乏与国际跨国金融中介竞争的能力。

受历史、政治、自然条件、改革开放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东西部经济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发展。与之相适应,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态势。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 很难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已成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 金融中介机构种类繁多,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金融中介采取了不同的组织形式, 经营机制深层矛盾较多。在间接融资市场上, 作为重要金融经营中介的国有商业银行, 在其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 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 潜在风险很大。而在直接融资市场上, 作为重要金融经营中介的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等, 除少量为股份有限公司外, 基本上是采取有限责任的形式, 虽然按《公司法》的要求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 设置了三权分立的模式, 而且通过增资扩股也使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分散, 但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 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直接融资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此外,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中介相比, 目前我国金融中介的服务还停留在大众化的销售和投资服务上, 且服务范围狭窄, 服务手段落后, 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 更难以像西方的金融中介那样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服务。服务质量水平低下, 难以适应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 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战略

1、规模经营, 合理布局, 完善结构。

规模化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 还意味着竞争力的增强。实现我国金融中介经营规模扩张,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它关系到我国金融中介机构未来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内生存和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应充分通过资本营运手段, 实行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 不断提高自身的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在布局上, 我国应积极调整金融中介机构的布局, 扶持和培育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金融中介。在西部地区的金融中介建设上, 应避免高成本的低效扩张, 应打破地区分割, 以经济区域加地区联合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在完善结构方面, 在间接融资领域,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继续深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在直接融资领域, 目前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可以主要在两方面展开:一是证券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二是在证券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这样有助于完善和规范我国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监督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运作, 控制经营风险。

2、加强综合性金融中介服务, 积极发展个人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房地产业、汽车业、个人消费领域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相关金融服务亦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现有商业银行自身有限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无法有效满足个人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个人金融业务对综合性金融中介服务的需求将日益加强。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乃至欧美经济衰退之后, 国际银行业普遍认为, 个人信用比企业信用更能够经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个人金融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占比上升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目前, 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以公司业务为主, 转向公司业务与对个人业务并重发展, 个人金融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的重要渠道。为此, 我国金融中介应以综合性金融中介为目标, 在全国布局渠道网络, 通过提供专业的个性化、顾问式服务, 打造个人贷款的服务平台, 整合营销各种金融理财产品, 实现金融中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明华.现代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理论:演进及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6) .

[2]宋玮.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5) .

[3]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3.浅析现代金融理论的演变 篇三

关键词:现代金融理论;投资组合理论;CAPM;APT;EMH

引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剩余物质财富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经济时期,这一时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是信用货币、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建立了货币调控理论以及完整的货币经济学理论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后,作为较古老的一种金融中介,以经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在经济生活中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传统的核心功能有衰退的迹象。这种迹象可以从当时金融结构市场化变化中显现出来,而金融结构市场化的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金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的货币形式被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取代,多样化的金融组织取代了传统银行金融垄断,传统的市场调节也让位于金融调节。

这一时期金融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金融运行已衍生成为与实物经济相独立的经济运行方式。(2)金融发展成为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3)金融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现代金融产业的发展,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结构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工具的多样化,金融的功能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伴随着世界经济机构特别是金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将视野由利率转向更加复杂的资产价格理论,即资产价格的变化及其决定。伴随着资本市场发展所推动的金融结构市场化变革趋势的到来,现代金融学研究的轴心从资金价格逐渐过渡到金融资产价格,从股票、债券等基础资产的定价理论逐渐发展到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品的定价理论。

二、现代金融理论演变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在财经杂志上发表了《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1964年威廉·夏普(William F.Sharpe)发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风险状态下的市场均衡理论》,他在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基础上研究了资本市场均衡条件下资产收益的确定,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投资者将只从无风险证券和市场组合中进行资产的配置,通过衡量单个资产与市场组合风险关系的β系数提出了对单个资产定价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林特纳(Lintner)和莫辛(Mossin)也分别于1965年和1966年独立的提出了CAPM模型。但由于其严格的前提假设使得CAPM在实证上证明十分困难。为了克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检验难题及β值解释力不足的问题,1976年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APT对CAPM有良好的兼容性,可以把CAPM看作是APT的一个特例。APT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弱点,即它没有指出共同因子是什么,这就大大影响了它在现实中的应用。

在资本结构方面,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在这个定理中,假设公司的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是相互独立的,银行利率等于债券利率,个人借贷和企业借贷是充分替代的;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及破产风险;企业和投资者具有同等的投资机会及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资本市场充分有效运行。则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市场价值无关,亦即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不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1973年布莱克与斯科尔斯同样运用无套利分析方法在CAPM和MM定理基础上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OPM),通过股票价格变动模型进行连续动态化分析,得出股票价格与期权价格之间的偏微分方程,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与金融市场的实践。在金融市场方面1970年尤金·珐玛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MH),对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确定效率问题进行了总结。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根据市场反映信息的程度将市场划分为若是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三种。这就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石。

三、现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经历了30余年的开拓,演绎了一套以理性经济人和市场无摩擦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完整金融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殿堂对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金融实践产生了根本性甚至是革命性影响。对金融资产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精确定价技术的发展,直接导致了金融产品交易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资产组合理论的发展和投资组合业绩的科学评估,导致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活动,这导致了资本市场规模的空前膨胀。与此同时,原本提供专门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致使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巨无霸式金融机构规模空前扩张,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变得模糊。金融活动跨越了国界,金融全球化不仅自身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同时更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4.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篇四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二、4PS营销理论包括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四大营销因素。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三、服务市场营销理论。专门研究消费者对服务的购买行为模式、特点、及购买风险评价等方面。

四、全球营销。呼吁跨国公司向全世界提供一种统一的产品,并采用统一的营销手段。

五、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营销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六、直复营销理论。直复营销是一个互动性的营销系统,运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介在任意地点产生可衡量的反映和交易。

七、整合营销理论。整合营销是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强调营销沟通中的统一计划,即把广告、营业推广、包装、公共关系等一切与企业的对外传播和沟通有关的活动都归于一项统一的活动计划中;其二是强调统一沟通口径,即企业应当以一致的传播资料面对消费者,综合运用和协调使用各种各样的沟通手段,使营销沟通能发挥出最佳沟通效果。

八、关系营销理论。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九、绿色营销。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

5.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篇五

“在岸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即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国际资金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摆脱了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受国家政府管制与税收限制。因为一方面,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为了避免主权国家干预而形成的“超国家”的资金市场,它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货币发行国无权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场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欧洲货币资金,扩大借贷业务,则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尽力创造宽松的管理气候。因此,这个市场经营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二是突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汇集地的限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极其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须是国内资金供应中心,但欧洲货币市场则超越了这一限制,只要某个地方管制较松、税收优惠或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即使其本身并没有巨量的资金积累,也能成为一个离岸的金融中心。这个特点使许多原本并不著名的国家或地区如卢森堡、拿骚、开曼、巴拿马、巴林及百慕大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利率较之国内金融市场独特,表现在,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存款利率较高,是因为一方面国外存款的风险比国内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限制。而贷款利率略低,是因为欧洲银行享有所在国的免税和免缴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条件,贷款成本相对较低,故以降低贷款利率来招徕顾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为0.25%~0.5%,因此,欧洲货币市场对资金存款人和资金借款人都极具吸引力。

四是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贷关系。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的关系,亦即非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有三种类型的交易活动:①外国投资者与本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本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②本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本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③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通过某一金融中心的银行中介或证券市场,向外国筹资者提供资金第一种和第二种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间的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第三种交易是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又称中转或离岸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才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

五是拥有广泛的银行网络与庞大的资金规模。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网络,它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工具在银行间、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欧洲货币市场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市场,该市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各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企业对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的需求。

6.我国金融市场准入监管金融论文 篇六

市场准入制度是塑造市场主体的核心环节,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基本制度,它既是政府管理市场的起点,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一系列制度建构的基础性的经济法律制度。金融市场准入属于特殊市场准入中的经济性市场准入。

我国金融市场准入监管的现状考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机构越发多元化,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也日益多样化,基于此现实状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82年设立了金融机构管理司,负责研究金融机构改革,制订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置和撤并等。后来又从该司中分设出条法司、非银行机构司和保险司,原金融机构管理司改称银行司;另外,还成立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

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突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责。

7.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篇七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了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学科。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 主要是探讨现实中投资者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问题。二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 主要是探讨金融噪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定价问题。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 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行为, 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对股价的决定 (变动) 的重要作用, 从而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分析

在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个问题上, 无论是从现实表现还是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都是很难被支持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不仅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上还不够完善, 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都也不够成熟, 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 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 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正是这些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 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 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 市场的有效性降低。

2.1 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2.1.1 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表现

(1) 我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较差。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 平均仅持有2.09家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而言, 朱宁 (2002) 的研究报告说美国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因此, 平均来说我国投资者分散化明显不及美国投资者。

(2) 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我国股市中的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 展现出极其明显的高频率交易特点。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个人投资者, 其过高的换手率与较低的持股时间直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 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 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 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 而对私人信息过分自信, 表现出心态浮躁, 短线投机观念, “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机方式成为主流。

(4) 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明显。

2.1.2 个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

(1)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 投资者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 模仿他人决策抑或过度依赖舆论, 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 在同一时间内进出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充斥着整个证券市场, 人们为了获取利益甘愿超越制度与道德约束甚至不择手段, 然而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产生联动性和趋同性, 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 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庄家利用, 反过来又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2) 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 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当处于盈利状态时, 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 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 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 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 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 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 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 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 风险偏好不一致, 即存在处置效应。

(3) 过度反应。

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由于某一事件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 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 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的现象。在股票市场 (其它领域人们也有可能如此) , 广大投资者得知某一事件后, 往往会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 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 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 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 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 即原来超涨的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跌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 而原来超跌的股票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涨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

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 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 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料的事件时, 倾向于过度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 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 当投资者了解事件的实际意义时, 股价的超涨超跌现象就会反转, 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2.2 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最关注的。因此, 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众多研究均指向证券投资基金。

(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并且投资基金在卖出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股票时的羊群行为。

(2) 从股票历史收益分类检验来看, 相比交易历史收益率一般的股票, 投资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极端的股票时羊群行为更显著, 并且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 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 从股票流通股规模来看, 投资基金在交易所有规模的股票时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 而且随着股票流通股规模的变小, 基金间的羊群行为程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 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小盘股的青睐。

3 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 (EMH) 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 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 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 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 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 交易可以互相抵消, 从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 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 他们在市场中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 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规避风险, 由于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 从而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 心理学证据将对依赖投资者完全理性才能成立的有效市场给予致命的打击。依据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以上几点假设。第一,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 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性行为, 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 这些非理性行为具有系统性, 持久性, 从而无法相互抵消。第二,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不规范性, 机构投资者有一定的操纵行为, 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 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 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难以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去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 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 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 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4 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的投资策略

4.1 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 就是一种做多损失的股票同时做空盈利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策略之一, 是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 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 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向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 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实践中, 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 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 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 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 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 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4.2 惯性交易策略 (动量交易策略)

惯性交易策略是指分析股票在过去相对短时期内 (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 的表现, 事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 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赌博、投机心理有关。动量策略与反向策略正好相反, 即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 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性交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Jegadeeshkg与Titmna (1993) 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 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连续性, 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惯性效应。证券投资基金制定惯性交易策略, 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信息, 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利空间和增强其获利能力。

4.3 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 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 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 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运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较高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少, 当价格较低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多, 当股指运行到高位时抛出股票, 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4.4 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 是指承担投资股票的风险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 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该策略也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思维分隔相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 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 也就是说, 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 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奥登已经研究发现过于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率。由于时间能够对冲风险, 投资者只要考虑回避证券的基本风险就可以一路持有获利。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至今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国股票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其中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与西方股票市场相比, 我国的股票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而且在许多方面尚未成熟。运用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来检验我国证券市场中是否存在行为金融现象, 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关键词:行为金融,非理性,羊群效应,市场非有效

参考文献

[1]饶育蕾, 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M].中译本,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程鹏.投资者行为偏差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 2002, (12) .

[4]宋军, 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研究的比较研究, 统计研究[J].2001, (11) :23-27.

[5]赵学军.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 2001 (7) .

[6]李迅雷.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8.现代金融市场理论 篇八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 理论创新 对比研究

一、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简介

2005年欧盟正式启动排放权交易体系,成员国以《京都议定书》为标准确定各自碳排放量和企业配额,EUETS实现了市场中资本与排放权的自由流通,成为全球首个和迄今最成熟的碳金融市场。

中国的碳市场以清洁发展机制(CDM)为基础而发展,在CDM市场交易量中所占比重一直维持在70%左右[1]。随着2012年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七省市推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碳金融市场建设逐渐起步。

目前对碳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案例和实践,即针对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制度设计、交易活动以及市场价格等问题,而对相关理论基础及创新研究关注较少。

二、碳金融市场相关理论创新

(一)碳排放权交易与分配制度理论

碳金融市场的理论基石是市场交易理论,即市场是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最优方式。环境经济学中有三种减排途径:政府管制、碳税和市场交易,其中政府直接管制和征收碳税都存在政府干预,从而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市场交易制度越来越受到青睐。

“外部性”研究奠定了碳排放权可交易的理论支撑[2],为了使外部成本内生,国家应征收“环境税”——环境资源是一种政府所有的商品,政府可将环境污染物分割成标准单位即排污权,而污染者则必须购买这种“商品”,市场机制下供求均衡点即可以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

目前排放权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免费分配和公开拍卖。免费分配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其可获得的排放权量(“祖父制”)。其优势在于企业可以通过排放权交易来弥补减排成本,不涉及政府与排放企业之间的费用转移,但如果排放权初始分配额过多或不足,就会失去原本的约束效果。公开拍卖方式不会出现分配不当的问题,且拍卖所得收入可用于环境治理和税收调整,但在拍卖过程中,如果仅有部分地区拍卖,则可能出现竞争扭曲和碳泄漏等问题。

目前理论研究更倾向于拍卖方式,而实践中仍以祖父制为主。在碳市场形成初期,配额免费分配增加了利益相关者参与排放交易的信心与动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产业竞争力。

(二)独立第三方(代理)理論

碳市场代理商是指通过代行交易主体在买卖碳排放权或审核碳排放额度时的权利并从中获得一定报酬的独立组织或法人。根据代理理论,基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代理行为最优结果是委托人和代理人均不能以损害他人利益来增加自身收益,即“帕累托最优”。为了达到这一结果,代理过程中会发生监督成本、守约成本和剩余损失等。

目前,EUETS的交易代理活动较活跃,特别是小排放量企业常通过中介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而大型排放权交易主体由于交易频繁且大型企业间联系密切,往往采取内部交易,因此代理行为很少[3]。在我国,代理商的主要任务是核准CDM项目减排量。目前该类代理组织的收益主要自于企业的合同分成,因此很难避免企业寻租下代理商的职能偏离。

(三)金融自由化和市场一体化理论

金融自由化最早由麦金农[4-5]提出,主张放松金融市场管制,包括利率自由化、业务自由化、准入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逐步趋向于互联统一的整体趋势。基于金融机构形成的市场关联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交易量的攀升,金融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开始相互影响,同类金融工具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趋于一致[6]。

目前碳市场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层出不穷,为碳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风险管理和套利手段[7]。但从2011年开始,金融危机导致碳市场价格暴跌、交易量萎靡,也暴露出碳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自由化和一体化加重了金融脆弱性,在危机爆发时可能加速关联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衰退,这与我们对传统金融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分析是类似的。本文认为碳金融市场自由化和一体化理论可在以下几点加以完善:

首先,金融市场的发展须掌握好节奏,分阶段制定发展规划;其次,碳金融市场建立是从区域范围开始的,但减排必须在全球框架下实现,因此与国际碳金融市场对接是各区域市场发展的落脚点,否则联合履约合作将成为一纸空文。但由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属性,一旦碳金融市场放开,又必然会通过资本流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国金融市场,因此在制度设计之初,必须做好市场自由化的定性分析、阶段性部署准备和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小结

本文从市场交易和分配理论、代理理论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与一体化理论等方面,对国内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特点及相应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与目前研究较多的案例分析相结合,为我国和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乔志伟.清洁发展机制及其面临的形势[J].工程研究,2011(01)

[2]林永生.碳金融市场: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2012(03)

[3]张利飞.排污权交易机制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1(04)

[4]Ronald I. Mckinnon.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1973

[5]Ronald I.Mckinnon.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1993

[6]孙汉鼎.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1(02)

上一篇:学校教学工作整改方案下一篇:节能优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