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写作背景

2024-07-15

琵琶行写作背景(精选5篇)

1.琵琶行写作背景 篇一

《琵琶行》写作背景及内容赏析

写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之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内容赏析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2.琵琶行写作背景 篇二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琵琶行》记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遇沦落异乡的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与诗人。诗人将对琶琶女不幸的遭遇的同情与自身无辜被贬的沦落之感融合为一,诚如《唐宋诗醇》所评:“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写作素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白居易十分同情人民,做谏官时屡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他在地方做官时,每到一年,都要力争做些对百姓有益后。杭州做刺名时,修筑了著名的“白堤”,用湖水灌溉土地。在苏州时,也受到苏州人民的爱戴。在做忠州刺史时,他搞了许多利民的改革,号召开荒生产;改进税收方法,增加官豪税款,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尽量节约开支,减轻百姓的支出。他亲自带头种树,绿花荒山。他主持群体集会,席地而坐与民同乐。有些官员说什么“贵”“贱”杂处,不成休统,白居易对这种言论毫不理睬。后来忠州人民为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为他建了“白公祠”。

3、“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白居易司马身份的标志。“司马青衫”表达的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思。古代诗人常用此典故来表示由于内心痛苦而伤心流泪。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也都是这个意思。宋司马光《锦堂春》“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是说“伤心事”还不止琵琶女的身世。金吴激《人月圆》从“南朝千古伤心事”一直说到“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也是指伤心事太多,其中“同是天涯”还用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元白朴《夺锦标》在新亭眺望时触目伤心,也说到“谁念江州司马,沦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湿”,这就是写自己的悲痛了。追本溯源,把司马青衫理解为一种同情之泪、哀怜之泪。这更能让我们想起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感时花溅泪”、鲁迅的长歌当哭及汶川时温总理的白发。

4、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说有声响,反而更显得寂静;同样道理,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说无声比有声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由此我们不由联想到:大声疾呼或许不如如泣如诉更能表达心中的情感,无声的抗议或保持缄默也许更能表达心中的不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平静水面下的“暗流”,听出“于无声处”的“惊雷”。这或许就是“眼耳”“慧眼”,就是事物的辩证法。

【素材激活】

知音之音

弹琴的人在水上,听琴的人在马上,弹琴的人和听琴的人相遇在一条船上。这条船便是一张琴了,被水的手指拨响。所谓知音,便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心事被琴说穿,被水流传。人人都在世上寻找知音,却不知道在何时会偶然出现机缘。今夜,谁在那一勾残月下,独自临风抚琴?大音如霜降于四野,飘向远处的琴声比远处更远。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庐山多愁善感的情怀,在一个古代的夜晚,被诗与琵琶说尽。

浔阳江水在琵琶上翻滚流淌,白司马搁下酒杯,用悲怆在琴弦上定音。一曲终了,弹琵琶的手指在弦上轻轻滑落。于是,载满秋怨的小舟随琴声的消逝而永远消逝。而诗人则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忧郁地走进经典。两行长长的泪水,垂在历史的脸庞,再也无法抹去。

弦上的月光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江边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港湾。这无风又无浪的港湾就是她的家,而家的温馨和欢乐永远都是远方最温柔的呼唤。琵琶声夜夜从这不大不小的画船上轻轻地、幽幽地划过江面,与空旷江水上的月低语。

就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月夜,幽咽的琵琶声羁绊了离者的脚步,打湿了失意漂泊的江州司马的青衫。

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无论这位佳人,还是这个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落英狼籍。

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

乐天不幸来到浔阳,浔阳有幸收留了乐天。轻视“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士,一心抱定“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乐天的笔锋刺透黑暗,百姓的疾苦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权贵动一下唇齿,乐天便被发配江西浔阳。黑暗的时代里狰狞的魔鬼惯于制造悲剧,于是乐天就像一片秋叶被风打落盘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失意的才子选择了“吏隐”,然而心系国计民生的乐天,却抹不去内心深深的失意与伤痛。

于是在那个秋天的月夜,乐天的心弦被那双纤纤细手有力地弹拨,同病相怜的感慨化成了如泣如诉的名篇,在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心上震颤。

那小小的浔阳自此再也走不出那个月光惨淡的夜晚,而哀怨的琵琶声至今仍在江上月下凄美地回旋,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绝唱。

一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知音”“情感”“音乐”“审美”“沦落”“理解”“关注弱者”“同情”“和谐”“同情心是人性的标志”“要忧民之忧”“流泪如何不丈夫” 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空白处有无限的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不是虚无,是由实而生出的虚,会引起欣赏者的想象与联想。中国自古就主张“沉默是金”,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大特征就是空白之处的魅力。留白也是为了让想象展翅飞翔,从空白处发现无尽的美。例如《深山藏古寺》《蛙声十里出山泉》《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等都是非常精妙的留白绘画作品。

角度二:情感是音乐的灵魂

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音乐是情感的载体,是真性情的流露。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首或婉转低回或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琵琶女的琴弦拨动了白居易的心弦,白居易也借助这奇妙的音乐将不快之情一泄而出。因为音乐的触媒而让两颗孤独忧郁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乐曲的美妙让两个天涯沦落人互诉心曲。

角度三:要寻找直正的知音,必须抛开世俗的杂质

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可如今,太多的人习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

【运用范例】

1、白居易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中,用浅近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记得国学大师南怀谨说过:做人的道理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不必讨厌他,要同情他,能够帮助的尽量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人,原谅人家一点,如果自己是对的,当然要助人,自己不对就免谈。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兼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众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大的帮助力所不及,一些小事起码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在车、船上主动给老者、弱者让座,遇到有人问路热情指点,等等。(《天下最高的学问》)

2、当胡锦涛总书记高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进,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占先生在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下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体察到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信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诗人的心灵光芒。

3、我是个山里娃。

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样。城里娃只管埋头读书,吃喝有家长伺候。山里娃没那福气,除了读书还得帮家长干农活。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管是山里娃还是城里娃,大家总有一种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单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单纯——走出大山,变成个城里娃。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较之城里娃,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两倍的努力,因为要走出大山,要变成个城里娃,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很小的时候,这个期待就开始在我心里酝酿、发酵。

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放牛的时候,牛和我都很繁忙。牛忙着吃草,我忙着读书。牛吃草,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读书,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牛吃着草,不时东张西望,哞哞地叫几声,像在告诉它的小主人:别管我,你只管安心读书,我不会走远,我就在你身边。善解人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忘情地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读那些拗口的定义、定理??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满耳的天籁之音——风声、流泉、鸟鸣,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回荡。就在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灵一天天地骚动起来:这样的生活,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大山里放一辈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辈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闯荡,使自己变成个城里娃!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说去就去的吗?当年,白居易初到长安,诗坛泰斗顾况训导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凭着出类拔萃的才情,很快在繁华的长安站稳了脚跟,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

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正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一块基石吗?

就这样,我脚踏实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仅越来越清晰,而且离我越来越近了。

城里娃,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和你们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娃。

山外的世界,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向你走来,走进你的怀抱,融入你的血脉。

因为,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遍地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总有一种期待》)

4、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在“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面上,一位身着官服的人站在画舫上,看着“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景,完全陶醉在春日江南的婀娜当中„„我眼中的白居易,这么多情,这般陶醉。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人间美景的化身。我喜欢他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细心发现和对美好春天的悉心欣赏,喜欢他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的深情感叹和对人生的黯然神伤。我更喜欢他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原上草,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大火无法烧尽那小草的生命,春风吹来,那生命的绿色又重新铺满大地,无论是古老的荒路,还是荒废的古城,在荒路瓦砾间都有它亮丽的身影。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见了青春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她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叶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使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枝熬寒凌雪、不屈于官场腐败的红梅。他虽然是朝廷命官,但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利用诗歌直抒胸臆,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朝廷的黑暗统治。他痛恨“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腐败官吏欺压百姓的强买强卖,他同情“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自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愧疚,他嘲讽“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糜烂昏庸。读了白居易的诗,我看到了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格,使我学会了明辨是非,与一切黑暗势力作斗争。

3.《琵琶行》琵琶女的形象 篇三

从她的言行举止来看,“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些都说明她满腹心事,欲说还休,不愿随便抛头露面,充分显示了她经历了沧桑,脱去了浮华,变成了一个庄重、愁苦的中年妇女.

从她的弹奏技巧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技艺应该越来越精湛,而且从得阳江中的这一场演奏也可看出,她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为什么会“门前冷落鞍马稀”,只能孤“守空船”呢?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暮去朝来颜色故”.由此可见五陵少年并非真正为欣赏艺术而来,主要还在于追求色相.所以我们可以说,妙龄时的琵琶女虽然“今年欢笑复明年”,但是如今的她,早已没有了年轻时的貌美,只能独坐船上盼等夫君来.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段文字概述了琵琶女人生历程,用文中的话可以概述为“本是京城女---学得琵琶成---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嫁作商人妇---江口守空船”,对此学生都能粗线条的勾画出来.但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包含了极其深致的思想感情.

先看“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两句.“京城女”三个字有没有情感在里?有,我们都有这样生活经验:到外地的北京人总是喜欢说自己是北京人,原因是北京人值得骄傲.琵琶女在表明自己身世时,说这话应该就有一种自豪感.但句中加上一个“本”字,味道就不同了,其中就饱含了一种颠沛流离后的辛酸和沧桑.再者如“家在虾蟆陵下住”一句,虾蟆陵是什么地方?典籍上有记载,是当时长安街中最繁华的商业区,然而琵琶女是不是就生活在繁华之中呢?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一句看,她很小就进入教坊(估计在七八岁),说明她家庭情况并不好,说的夸张一些,很可能就相当与现代都市中的贫民窟.如此想来,我们会发现琵琶女家庭是不幸的,她的童年生活是贫寒是凄惨的,这一点就值得同情和品味.

再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在古代诗文中,“十三”通常是虚指,未必是确切的年龄.但不管怎样,这个孩子很小就学业有成,可见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可爱.同时我们还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琵琶女自述时应该沉浸在对少年美好时光的追忆中,充满甜蜜充满亲切充满自信充满对美好人生的热切期待.综观琵琶女这一生,可以说她最亮丽的地方就在此吧,此后生活好象给她种种,似乎都不能与此相比.在阅读这四句是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下去.为让学生领会该文,我上课时打了两个不太贴切的例子:一个是琵琶女学习进步时,教坊老师鼓励和表扬她,她的心情;另一个是经过苦苦追求,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相当于学得琵琶成),身边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突然有人告诉你通知书是假的,刹那间,你所有的愿望化为乌有,你又是什么感受?你理解这些,也就是说理解了当年琵琶女学业有成却步入青楼的幸福与痛苦.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文章叙述到这里,似乎起了一个高潮.琵琶女的命运突然有了历史性的改变,接触的是富贵人家,交往的是纨绔子弟;吃穿用度皆不同寻常.如果我们展开联想,眼前也许会出现一幅幅生活画面:古色古香的高楼,素淡朦胧的`烛光,珠光宝气,或素手弹琴,或觥筹交错,琵琶女成了人见人慕的当红明星.其实这只是表面化的东西,要有深刻地理解,就应该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琵琶女为了生存,淹没了尊严,献出了青春,献出了肉体,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其内心是无可奈何和恸痛无比,其精神世界则是空虚孤独.“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就是最深沉的感叹和惋惜.由此看来,“爱而不能”这就是琵琶女梦幻青春最大的遗憾.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琵琶行》中的“瑟瑟”

★ 《里中女》诗歌品读

★ 琵琶古曲作文

★ 琵琶行全文及翻译

★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行 教案

★ 琵琶行节选练习题

★ 琵琶行白居易

★ 白居易 琵琶行

4.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情感 篇四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

琵琶行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琵琶行背诵段落

2.白居易《琵琶行》语言的音乐美

3.《琵琶行》人物塑造

4.《琵琶行》音乐写作流露出的真情

5.《琵琶行》同步测试题

6.琵琶行艺术手法

7.《琵琶行》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

8.琵琶行并序原文和翻译

9.琵琶行优秀教学视频

5.琵琶行(并序)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教学重点:音乐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作者、文体;分析小序及课文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一、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弹琴技艺非常高超,琴声优美动听。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有一次他在荒山野地弹琴,正当他完全沉醉其中时,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定睛一年,听者竟是一个樵夫,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没想到这个樵夫竟然能准确说出他弹的曲子,还能领会曲中描绘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俞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原来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是的,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大师,都颇爱音乐艺术,并有很高的造诣和修养。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这样描绘过听音乐时的感受:“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果不是具有对音乐较深的感受力,怎能写出这样传神的文字呢?

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也对音乐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

二、关于行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三、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还有《卖炭翁》(七言古诗)和七律《钱塘湖春行》。

四、预习思考。

1、字词正音: 贾gǔ 谪 zhã 恬tián 捻niǎn 轴zhóu 幺yāo 嘈cáo 乍zhà 迸bâng 虾蟆hámá 钿diàn 呕哑ōuyā 啁哳zhāozhā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谕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被改任陪侍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再次上书,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4)题目是《琵琶行》,序言却在述说琵琶女的身世,这是否文不对题?(借音乐诉怨愁)

五、分析小序:浔阳江边闻琵琶。

1、~~~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铿锵脆亮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姿色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2、“恬然自安”:从字面上看是平静安适,其实不过是强自安慰的话,正是由于诗人始终不能忘怀降职外调的苦恼,所以当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触动诗人内心痛苦时,久经压抑的苦恼才又翻腾起来。

从这序文,我们正好可领悟贯穿全诗的思想感情的端倪。

3、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4、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六、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层,分析第一层,翻译第二层: 第一层: 浔阳江边闻琵琶。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风声。景物暗淡萧条,景中有情。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枫叶荻花在秋风里瑟瑟作响。

2、“主人下马与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1)“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近的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中“将军”与“壮士”互补,意为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的前句中“秦”与“汉”互补,意为秦汉时期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期的关隘。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中“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前一句中,“主人”与“客”互补,意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3)“管弦”:指音乐,借代。

(4)~~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设宴饯别,举起酒杯要饮却无音乐助兴。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茫茫”;写江水的茫无边际,这是叙述别时的情景,但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2)~~~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小结: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秋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声;我忘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要走的不想走,要回的不想回了,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板书: 景中有情——凄凉愁惨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承上启下——抑郁转惊喜 第二层:江心聆听琵琶曲;

(串译)~~循声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却迟迟没有回答。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添酒挑灯重新摆起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未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弦弦凄楚悲切声声隐含愁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不得意的身世,;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先弹《霓裳》,后弹《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切切声错杂成一片,;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又象泉水冷涩,弦也似乎凝结了,凝结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就像另有一种愁思暗暗滋生;此时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像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一曲终了收回拨子从琵琶中间划过,四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布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作业: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B)

A、湓(pãn)浦口 水浆迸(bâng)呕哑(ōu yā)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嘲哳(zhāo zhā)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钿(diàn)头 铁骑(jì)

D、六幺(yāo)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铮铮(zhēng zhēng)

2、朗读时节拍正确的一项是(B)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

(1)明年秋(第二年)(2)铮铮然有京都声(.铿锵脆亮)

(3)穆曹二善才(原为琵琶高手的姓名,后代指精通琵琶的人。)(4)年长色衰(姿色)(5)委身为贾人妇(托身,这里指出嫁。)(6)使快弹数曲(畅快)(7)曲罢悯然(忧郁的样子)

(8)因为长句(于是作了)(9)凡六百一十六言(总共)(字)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分析课文;总结全文

一、继续分析课文

分析第二层: 江心聆听琵琶曲。

(1)“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2)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动作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3)调弦、指法,表现其技法的熟练。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4)音乐描写:比喻、对比、摹声。分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两者交错进行而有珠走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急雨,比乐声的粗重沉闷;私语,比其幽细圆润;珠落玉盘,比其清脆悦耳。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半止的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那变化的到来。鸟语、泉流,比其婉转流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局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其高亢雄壮。

琵琶女演奏的乐曲旋律经过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板书:

1、琵琶女出场:动词——诗人的欣喜、迫切心情 调弦校音——未成曲调先有情

江心聆听

2、弹 指法、乐音——丰富 琵琶曲 琵 弹奏

琶 旋律: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

3、听者——入神(侧写技艺高超绝妙)写景:照应前文,渲染凄清冷落意境 第三层:江中诉说身世苦

1、“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要说话又有些迟疑的样子。“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她迟疑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理好衣裳显出庄重的神态。

2、“自言本是京城女„„”转为歌女自叙身世: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第一阶段:

~~她自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打拍子敲碎了钿头银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这里极写昔日红极一时,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又被同辈艺人妒忌,王孙公子也深深迷恋她的色艺。她就这样放纵奢华,年复一年,时光和青春就像水一样流走了。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第二阶段:

~~~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稀稀落落;青春已逝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看重利益不在乎别离;上月他又去了浮梁做买茶生意。他走了以后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江中秋水凄寒。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这里叙述今日的她已时过境迁,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孙们都已不再上门,几个亲属也相继离去,她就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多看一眼,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一个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经常外出,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独守空船。

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悲从心中来呢?

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诗人转述歌女身世,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绕船明月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歌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第四层:自叹谪居感慨多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听了琵琶曲已伤感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慨叹不已。

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为何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呢?接下来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和郁闷心情:

(1)“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2)写出了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地方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这点他没法说,只能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

(3)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4)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

A先说无音乐;B听惯了伤感的啼鸣;C山歌与村笛之难听。

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5)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

A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B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C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

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4、“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词《琵琶行》。诗人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再弹一曲,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小结:

1、前四句写作者的感慨。头两句承上启下,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后两句写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2、中间十二句是诗人自述,着重写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揭示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3、后四句,诗人对琵琶女的赞扬和请求。第五层: 重闻琵琶青衫湿。

1、“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2、“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切切不再象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3、“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2)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3)都说“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你能明白诗人泪洒青衫的原因吗?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不由得诗人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同是天涯沦落人”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另外,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却能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泪”的内涵的集中写照。

小结:可以说,“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这里同样写琵琶声,但主要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总结全文:

1、内容:

(1)“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弹,闻声不见人,情相触;二弹,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弹,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板书: 伤别伤物

琵 一弹:闻声不见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

琶 二弹:见人再闻声 ——————————————伤曲伤人 人 女 三弹:知人重闻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伤己

(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同情 失意 主题: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巧和沦落天涯的悲凉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失意心情。

2、写法与语言:

(1)运用比喻、摹声等手法描写音乐。(把音乐写得有声有色,是此诗最大的艺术特色)(2)紧凑的结构艺术(3)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4)形象凝练的语言

3、积累字词:

1、古今异义词:

“明年”“因为”“突出”“整顿”“向前”“老大”

2、通假字: “画”——划

3、词语活用:

(1)夜弹琵琶者:(名——状 在夜里)(2)遂命酒(名——动 摆酒)

(3)重利轻别离(形——动 看重、轻视)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上一篇:高一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十教学进度下一篇:朋友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