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讲材料(通用10篇)
1.历史演讲材料 篇一
历史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勿忘国耻》。
大家应该都知道,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屈辱经历。那时,我国疆域辽阔,实力富强的国家,许多周边的国家都想与我国交好往来,但英国首先向中国发起了挑战,其他蠢蠢欲动的国家也都一个接一个的向我们发起了进攻,使我们的国家遍体鳞伤,四分五裂。
《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些旧中国与侵略国家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让新中国站起来了;琉球,澳门,香港。。失去又重归的土地让新中国站起来了。
南京大屠杀,让我们牢记当时的懦弱,不忘死于敌国铁蹄下的同胞,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死于自己人暴政与强权之下的同胞,不忘人类历史上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同类。“咸丰皇帝惊慌失措,急忙带着众位王公大臣,王子王妃们进行“大逃亡”,连夜从圆明园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只留下恭王爷和英法联军讲和。”圆明园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无奈。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中,但我们不能忘记以前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忘记了国耻。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迈开沉着而坚定的步伐,向光辉的未来继续前进。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2.历史演讲材料 篇二
一、读:解题的基础
怎样阅读材料, 才能又快又准确呢?我认为应该“先读设问, 后读材料”。因为经过长期训练的学生只要心理镇定, 单看设问对材料所指就已略知一二, 并能在头脑中锁定某一特定的历史空间或事件进行思考, 从而大大增强了答题的信心, 减轻迷茫心理。所以, 先读题目设问,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一) 一般情况下, 应读两遍。
首先是粗读, 了解大意。尤其要注意先看两头, 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 往往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 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 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学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是细读, 读懂、读透材料, 带着设问有重点的阅读, 理解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挖掘有效信息, 搁置无效信息, 并确定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联系。
(二) 阅读材料时, 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 只有读懂题干中设问问什么, 才能领会答什么, 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 其题干设问一般有四个成分:第一, 提示语, 它告诉你答题方式, 是根据材料答, 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第二, 主干语, 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第三, 限制语, 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第四, 答案语, 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 是原因、内容、影响, 还是认识。审题是考试的重要环节, 如果审题失误, 解题思路与命题意图南辕北辙, 答案一定错误百出。弄清了题干的“四语”, 有助于准确了解题目的要求, 有助于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以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40题的题干为例:“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 (提示语) 指出我国 (限制语) 制定“统购统销”政策 (主干语) 的历史背景 (答案语) 。”
二、找:解题的关键
(一) 材料阅读后, 要找出材料围绕的中心点。
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 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 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 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二)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 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三)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 体会命题者的意图。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因为“论从史出”, 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 即抓住材料的本质。材料解析题的设问, 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 所以, 读材料时要带着设问去读, 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 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另外, 阅读材料时, 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正文) 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 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 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 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三、答:解题的最终落脚点
组织编写答案是得高分至关重要的一步。怎样组织编写答案, 认真作答, 使阅卷老师不扣你的分呢?根据前面所获取的材料信息以及确定的答题范围与重点来行文作答, 请注意以下七个方面:
(一) 注意按问作答。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 要求根据某个材料回答的, 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进来。
(二) 注意设问分值。
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 分值大, 回答详尽一点;分值小, 回答简要一些。
(三) 注意审准设问。
在好多设问中, 往往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 “不得照抄材料原句”, “综合材料……得出结论”等。这些限制词语要给予充分注意, 以防“画蛇添足”, 造成“劲没使到点子上去”的局面。
(四)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实事求是。
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另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五) 答案要做到要点化、系统化。
要点化指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 在组织答案时, 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 文综历史科一般1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考生在审完问题后, 要根据分数迅速对题目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注意答案的完整性, 包含宏观方面的知识结构完整和微观方面的知识点的准确完整, 也就是“面要宽、点要全”。
系统化指组织答案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 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 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例如:2006高考文综Ⅰ第37题 (历史) 第 (2) 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 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 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六) 语言要做到简洁化、专业化。
简洁化指组织答案时, 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 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 总是答得太多。然而, 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 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 言多必失, 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专业化指组织答案时, 语言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术语作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语言简洁的作用。
(七) 书写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段落化指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往往有几大问, 在组织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 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 快速阅卷。
序号化指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 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 在组织答案时须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 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条理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如:2007高考文综Ⅰ第40题 (历史) 第 (2) 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二是次序条理分明。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 因此, 考生组织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 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 又可避免漏答, 并且卷面整洁, 易得高分。
3.历史演讲材料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历史材料 运用
前言
新课标对史料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内容标准”中,无论是提倡学生“知史论史,史料结合”的方式学习,还是提倡以探究式的方式进行史料的学习,都对教师的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历史材料的运用,是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历史信息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工作。
1.高中历史教学中选择历史材料的原则
1.1 形象生动
历史的发展是多向和多维的,在选取史料的过程中,史料的题材和内容应该注重广泛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们一眼就能形象直观地被吸引住。比如说,历朝历代的历史地图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各个朝代的历史疆域变迁;历史文献、艺术作品则是人类祖先在文学和艺术上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上,也应该注意多样性,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地理学的相关史料能使课堂充满生气,使学生形成清晰表象的认识。
1.2 简练精要
使学生形成清晰表象并不是本质,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主张多样性的基础上,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够用于历史教学的。历史是厚重的,历史材料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繁多。所以,盲目选择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史料选择上的典型性:不能用非典型或者是有缺陷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分析。另外,选取材料时,应该和教材有相关,做到:“论从史出”选择国家政策性的文件时,必须以有权威性的或者观点性的文件为准。比如说:关于毛泽东的评价应以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颁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
1.3 高效合理
那么,怎样高效地选取历史材料呢?在史料教学中并不以史料的新奇为好。课改后的教材,无论是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都以直接史料为主。不仅如此,以文字、图片和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的间接材料的可信度也是很高的。这些材料富有启发型、典型性和补充性。这些间接的材料在史料教学中作用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延伸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说:高中人教版必修一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主要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但是,在教材中,明代的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并没有直接地呈现。细心的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观念看待问题,在教材第16页的历史纵横中,给出了明朝在继元朝之后加强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材料。仔细研读就会发现,在教材中,就有许多有价值的史料可供选择。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运用
2.1 培养学生史料鉴别的能力
史学家鉴别史料的真伪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这是为了对历史负责。但是,高中生进行史料鉴别的目的,并不是像历史学家一样,需要同学去核对大量的原始材料,而主要是锻炼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鉴别,识别史实与知识,区分史料中的事实和观点。史实指的是不以人的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存在。史料指的是认识主体对历史的认识,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进行的处理。比如说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后人可以对他们作不同的评价,可是他们的行为和功业,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在提供大量的史料给同学们进行鉴别的时候,培养的不仅是学生鉴别真伪的能力,更在培养学生将行为和评论区分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史学观念。
2.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分为形式和辩证两种形式,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类比能力很重要。比如说,通过分析唐朝的各种墓碑、经书和不同风格的寺庙建筑。可以推理出唐朝是三教并行的时代,宗教文化政策非常的开放。唐三彩的精致、清真寺的宁谧和中国碑在大秦景教的流行,也可以推测世界和唐朝的宗教是一种开放式交流。体现了唐朝宗教政策的“兼容并包、多教盛行”的特点。
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形式,揭示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历史结论往往是开放的,无人知晓绝对正确的结果。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未必见过历史的全貌。高中引进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重要举措。比如说: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宫殿建筑之一。阿房宫被西汉政治家贾山描述成“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为宫室之丽至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聚庐而托处焉。”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施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然而这样一座历史的瑰宝,在学者最近的研究中,却发现阿房宫远没有想象的壮丽,甚至是个半拉子工程。在学者们进行完全面的遗址勘探之后,根本没有大火烧毁的建筑遗存,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阿房宫!历史并非永恒的真理。
3.结语
教师应以历史教育学和历史学为教学基础,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去解决自己头脑中的疑问。全面培养学生的史料鉴别的能力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从选择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材料的原则入手,分析了历史教学中选择史料的三个原则,阐述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实际运用与意义。但是,由于史料自身具有的不完善性和残缺性,史料教学还具有诸多的不完善。要求人们的历史观念始终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才能得到相对真理。
【参考文献】
[1]李伟科.二十一世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问题,2011,6(5):34-35.
[2]何成刚、沈为慧.材料选择题中的“史料分析”与“历史语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7(11):27-28.
4.演讲历史故事 篇四
曹操闻听,很生嫉妒之情,他难能容忍在魏国境内,竟有名声超过他的人!哪怕只在一部分文人范围之内!
于是,曹操便派人把祢衡叫来,想当面侮辱他一 回,打下他狂傲的气焰。然而,在席间狂妄不羁的祢衡却大骂曹操,边击鼓边历数曹操的罪行。
曹操气得七窍生烟,面目青紫,切齿咬牙。曹操怒视祢衡良久,忽然笑了笑:“我马上派你到刘表处,作为我的专使说他来降。你有才华,曹某也最重天下人才。等你完成这个任务回来,我可以让你做公卿,以示我求贤若渴之诚意。”
众人不解,纷纷问曹操:“他痛骂主公,为什么还委以重任,还预封官爵?!”
曹操笑而不答。
祢衡到了荆州刘表处,仍是一派名士风度,狂妄自大,对刘表也讽讥、责骂,一如既往。
刘表想道:“侮辱曹操,而没遭杀害,是由于曹操怕影响世人的好感,失去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支持。所以想借我之刀杀这狂妄的家伙,让我承担杀贤人、害名士的罪名,而为他出气解恨。我为什么干这傻事呢?!”于是他就将祢衡派到另一个地方军阀黄祖那里任官。
黄祖粗蛮身负,当祢衡对他稍有冒犯时,就大发雷霆,立刻把祢衡砍了。
曹操听到祢衡终于死在黄祖刀下,轻松又轻蔑地一笑:“这迂腐不堪的书呆子是自已找死,根本用不着脏我的刀
政治家曹操
5.爱国演讲:历史和爱国 篇五
谈到历史,我们都会感叹中国前期的强大和后期的落后。那么历史和爱国有什么联系呢?请看本文!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全部力量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最精辟的概括。是啊,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而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就必须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的国情。
爱国心不是生来就有的,正如秋瑾所说:“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章太炎先生也曾经说过:“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不读史,则无从爱其国家”。
只有了解自己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千百年来,成千上万的爱国者,都从祖国的历史中吸取过政治营养,从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们那里吸取过精神力量。文天祥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以古代英雄豪杰为榜样,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正气歌。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的近代民主革命者陈天华“每读史志,于兴之盛衰之感,则涕泪横流”。由此可见,历史对于生发人们的爱国心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她有锦绣的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勤劳勇敢的人民。历史上,我国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科学上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我们的祖国却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大好河山任人宰割,遍体鳞伤;人民大众饥寒交迫,灾难重重。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千里的国土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历史的悲剧!
请看: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火药,可就是这火药被洋人装进了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我们发明了指南针,可就是这指南针引导着外国列强的战舰和商船在中国的领海上横冲直闯;我们发明了造纸,可就在我们自己发明的纸上被迫同别人签订了一份又一份不平等的条约;我们发明了印刷术,可就是这印刷术被外国侵略者用来印刷一张又一张勒令中国政府赔款割地的最后通牒,悲剧啊!什么叫悲剧?这就是悲剧!
一百多年来,我们被迫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1182个不平等条约,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就像一千多根铁链勒在中国人的脖子上;赔款十三亿九千三百三十万两白银,十三亿多两白银,多么巨大的数目,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中国人的头上。我们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民族饱受凌辱的历史,然而,它更是一部中华儿女奋起拯救自己民族的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历史。
一百多年来,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我们的前辈在失败中奋起,在求索中思考,在比较中选择。洪秀全的“平均主义”,康有为的“改良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议会道路走不通;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均成泡影。中国走向何方,出路何在?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开辟了一条广阔的光明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艾奇逊就狂言过:“中国历届政府都解决不了中国的吃饭问题”,预言共产党政权也不行。但从1980年开始至今,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年年超过一直居世界首位的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而且12亿多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记得在一次联合国召开的首脑会议上,有人奉承原西德总理施密特说:施密特先生,中国要腾飞,难度很大,因为他们没有好的领导,要是请您去当总理,那中国可就是如虎添翼、不得了啊!谁知施密特啪嗒一下站起来,把手中的咖啡杯摔在地上,严肃地说:女士们、先生们,你们要我干什么?你们谁都清楚德意志联邦多少人、欧洲多少人、中国又是多少人?我们德意志联邦集聚一年的粮食又能供中国人吃几顿饭,只有中国的共产党才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多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换一个党,谁都办不到。同志们,这是一个外国总理对我们国情的评估,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难道不为此感到自豪和更加充满信心吗?
列宁说过:“离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是事实。”事实证明,历史将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别无选择的选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演讲稿 )大家知道,登泰山要走十八盘,黄河有九曲八十八弯,历史上有哪一种新生的制度不是在经过曲折和反复中才最终确定的呢?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尽管有漩涡,有逆流,但它终究是势不可挡、滔滔向前的。
朋友们,封建时代的陆游,顾炎武之辈尚且知道“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的位不卑,我们不是匹夫,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啊!是主人,就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主人的责任。
如果说,中国是头沉睡的雄狮,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热情去唤醒,让他咆哮,让他呐喊!
如果说,中国是条俯卧的巨龙,就更需要我们做主人的用双手去托起,让他腾飞,让他振兴,让他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6.关于历史演讲稿 篇六
本次我们演讲的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下面就请大家跟着我的脚步一起走进孙中山先生的世界。
这是我们本次演讲的提纲,也许大家又会觉得这仍是一次索然无味的的演讲,那么下面见证奇迹的时刻,我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中山世界。
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在他有生之年做出的伟大事迹,他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位后继者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中山先生早期接受了西方式近代教育,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他能在目睹清政府的腐败之后能够毅然决然的发起民主革命的浪潮,他的民主革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他最辉煌的事业就是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共和国。于此同时,他敢于走向世界接受俄国共产国际的帮助,为自己的伟业打下了基础。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他是扬起中国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他意识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取得胜利。 中山先生曾用过不少名字,但是多数都是为了宣扬革命
或摆脱通缉而取的,部门则在于表达人生期望。在中山先生的尊称中为首的莫过于“国父”二字,由此他的夫人宋庆龄被尊为“**”。中山先生在临终前17天预立了三份遗嘱,分别是《遗嘱》《家事遗嘱》《致苏联遗书》,他将一生都献给了中国革命,渴望看到中国革命蓬勃发展的那一天。
中山先生儿时崇尚无神论,直到12岁在夏威夷读书时接触到基督教,他基督教。我认为这也是他渴望建立中国大同社会的原因之一。他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人人皆知的“三民主义”这是他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张。
中山先生的经典语录有很多,这些语录中都显示出中山先生敢于走世界的道路,立大志,成大事。
接下来是他毕生的著作,有诗词,有文献。
7.历史演讲材料 篇七
关键词:音乐,历史课堂,运用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正如英国哲学家卡来所说,“音乐是天使的演讲”。陶渊明也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妄言。”音乐比起其他艺术来,更贴近人的心灵,因此也最能直接表现和激发情感。特别是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表现”的情感,通过音乐往往可以达到与他人心灵交融的境界。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引进一段音乐,会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起到推动作用。
个人认为历史课堂上引进的音乐可以是单纯靠听的背景音乐、歌曲, 同时也可以是视听一体的歌舞的视频,更可以是歌词。如何让音乐在历史课堂上更好的运用呢?
一、海纳百川
教师平时就要广泛的涉猎。中国古典音乐、欧美音乐、流行歌曲、少数民族歌舞、影视歌曲……只要能配合课堂的都可以拿来用。
二、精挑细选
就如同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让学生去探究一样,我们对于音乐的选择上也要很好的斟酌。音乐的选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能烘托课堂气氛的。比如,一些背景音乐,配合激情的演说的。同时还要注意所选音乐一定要能够和历史同哭同乐,不能够在哀伤的历史中选择热烈的音乐。
2同所学历史紧密联系的。如歌词中能体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如这个歌曲出自于这个历史时期,或者与之有关系。
3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能听懂的。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个音乐的选择就是失败的选择,我觉得教师也可以提前做做调查。
三、灵活运用
1.用的准
音乐选择播放的时机一定要合适,这才能其画龙点睛。一般音乐在课堂中最常用的地方就是导入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烘托课堂的气氛。例如,《三国鼎立》的导入可以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北方民族大融合》可以以鲜卑发展到今天演变成的锡伯族的歌舞来导入; 《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可以用2008年春晚《飞天》的舞蹈来导入; 《红军不怕远征难》可以用星光大道草根明星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导入。
音乐还可以用在引出新的知识点的时候。比如,《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 》讲到四大名著,通过影视剧的主题曲让学生来猜是哪一个名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里面讲到西藏和平解放的时候,可以播放《翻身农奴把歌唱》。《对外友好往来》用日本、新罗、天竺的歌让学生分辨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
音乐还可以用在小结的时候。对《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背景音乐用《旗正飘飘》或者《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插曲,教师总结: 这是一条艰险的路、一条充满生死挑战的路,但是面对困难、面对死亡、红军战士就是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赢得一个了不屈民族的崛起。一次长征承载了太多内容,也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团结一心、永不放弃、面对苦难决不退缩的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把长征精神融进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2.用的活
用音乐达成目标的方式要灵活。1可用在让学生听单纯引起学生兴趣上,起个药引子的作用,比如刚才讲到的导入里面的那些例子; 2学生可以参与,比如,《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歌》可以让学生唱,为后面的内容分析做铺垫; 《民族团结》可以用播放少数民族舞蹈学生竞猜的方式。3学生看音乐视频,通过看听结合历史进行情感升华。比如,讲《血肉筑长城》背景音乐: 《国歌》。配合教师的解说: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从九一八,到七七再到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不断呈现,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东北抗联,二十九军的将士,无数的中国人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怒吼,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 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氛围。
3.用的巧
巧用音乐的歌词可以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比如,讲《北伐战争》用到 《国民革命歌》的歌词: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思考: 通过歌词你能看出北伐的目的吗?
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单元的复习时用《走进新时代》的歌词: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设问: 中国人何时当家作主的?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什么事件为标志的? 改革开放的“领路人”是谁? 我们的“新时代”“新”在哪里?
8.新材料新情境历史材料题答题策略 篇八
一、审——解答的关键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在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审读,明确题目的要求。材料解析题和材料选择题一样,都由“题干”和“题肢”两部分组成,所不同的是“题干”(设问)放在“题肢”(材料)的后面。一般审题要抓住设问的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判断等。
3.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如政治、经济、思想等)等。
4.核心词(答题语):原因、措施、特点、影响、意义、趋势、启示、观点等。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长安中,(苏?)累迁扬片大都督府长史。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长潜、于辩要皆致之数万,唯?挺身而出。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文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掌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1)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分析】该题的第二个设问包含了答案出处(根据材料)、答题要求(分析)、限定词(唐代扬州经济繁荣)、核心词(原因)四个方面。在考试当中,考生更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出处”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因此考生可在审题时用不同的符号对其进行标识,如“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相关要求。
【答案】(1)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林立;城市繁华;扬一益二。(2)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有保护商贸的政策。
二、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材料,是解好题的重要一步。现在高考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在卷面中会呈现大量材料,而文字型材料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出处三部分,在做题过程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和方法,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材料引言(题引)
文综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这体现了命题者的立场和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领会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就如同找到了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部分,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要有粗读、细读、重点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分、概、划”。分,有些材料比较长,而且信息量比较大,要根据材料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用“‖”符号划分材料段落和层次,这主要有利于一些概括、对比类的问题的理解分析;概,在阅读材料时需要概括出划分的每段或每层材料的中心,找出中心词,为正确理解分析问题做准备;划,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的重要信息,使线索更清晰,以全面把握重点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这三者不是分开孤立进行,而是要同步进行,在粗读后的细读、重点读阶段,要做到边分、边划、边概。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考试中要高度重视。对于没有文字或文字很少的地图、图片、图表型材料,要做到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
【例2】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分析】读材料引言(题引):这题的材料引言是,“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从中我们可领会到命题意图和考查方向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这样有利于我们针对性的对材料正文的阅读以及对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整合。
读材料正文和出处:这两部分的阅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划出(如材料中所示)和概括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第一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苏联经济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经济制度(材料正文)——国际的正面经验,第二则为1933年(材料出处)中国急需实行计划经济是因为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材料正文)——国内的中国国情,第三则为1934年资本主义世界放任经济政策失败(材料正文)——国际的反面教训。经过阅读归纳概括出材料的关键信息,再结合对应时间相关国家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寻找到答题的信息。
【答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三、找——解答的核心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不能将两者截然分开。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材料题是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因此,要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将设问置于材料中对照,从材料中寻找回答问题的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获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而且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挖掘一些隐含信息。另外不要忽略材料的引言和出处,有时关键信息可能隐含其中,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尤其是提示语为“根据材料回答”的设问,材料本身就蕴含着解题信息,但要注意一点,组织答案时不要简单照抄原材料,要对相关的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概括。
2.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取关联点
现在的高考材料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问题,但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一般通过材料和设问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时间、人物、事件)可以找到与教材的关联点,利用这些关联点的教材内容可以进一步对材料进行解读和理解,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nlc202309041010
【例3】阅读分析材料(如图1),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这道驼峰航线题是一道文字图表混合型材料题,属于典型的“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的历史高考题。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材料中的“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缅公路运到中国。”告诉我们中国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有较多的外部物资援助的通道;对于“图1太平洋战争形势图(1942年5月)”,我们根据“据史读图、据图说史、以图补文”的方法,可以得出,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再联系材料中“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驼峰航线”, 我们可产生这样的设问,驼峰航线开辟前,中国曾经有获取物质援助的通道,为什么在1942年中美还要付出巨大代价开辟新的通道?这样我们可以挖掘出材料隐含的一个重要信息: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也是开辟驼峰航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从材料与课本的联系找:联系课本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加上长期战争消耗,急需外部物质援助这些解题信息源。同时根据上面挖掘出的“从二战全面爆发到1942年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导致以前的物质援助难以为继”这一隐含信息,结合“1942年”这一重大时间背景,联系课本我们可以得出“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以及“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等这些具体的解题信息点。
【答案】(1)①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②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③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2)略。
四、答——解答的落点
答是解题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终的落点,前面的三个步骤都是为最后的解答做铺垫和准备。这中间除了一些方法和技巧外,还要注意答题规范,以免出现非智力性因素的失分。
1.答好第一问
现在的高考材料解析题一般是一组材料多个设问,很多时候各设问之间环环相扣,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有些题就是以第一问为基础进行展开,例如判断(选择)观点并进行论述类型的题。这种情况下答好第一问就至关重要了,要不然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按分值答题
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每个设问后面都会注有相应的分值,高考阅卷是依据“踩点给分”的原则。一般来说,答题时要“面宽点浅”,即答案的要点要全面,但每个要点要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同时要结合每问的分值,分值大的设问,要点要全,内容要详;分值小的设问,要点要精,内容要简。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工会,没有出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10分)
【分析】本题共有三个小问题,其分值分别为: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6分),严重后果(2分),产生根源(2分)。这样我们可初步分析出第一问的答案应该要点多、内容详,第二、三问的答案应该要点精、内容简。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完整地归纳出思想文化状况特点的六个要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出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产生的根源,各一个要点即可。
3.遵循答题思路或模式
根据设问中的“核心词”或“答题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形成基本的答题思路或模式。
原因(背景)类:主观—客观;国内—国际;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
影响(评价)类:分析性质;积极—消极;直接—间接—深远;对内—对外等。
措施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
作用类: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类:由……到……;越来越……等。
体会(启示)类:材料反映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得出的经验或教训;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比较类:相同点;不同点;原因—内容、措施—结果—意义、影响—性质等。
判断(选择)观点类: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例5】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齐底步《世界经济通史》
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此题属于判断(选择)观点类型的问题,其基本的答题模式为:判断(选择)观点——阐述理由、论证观点。
首先选取其中一种观点,点明自己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或不加选择,一般选择观点也是得分点。
然后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比如此题中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贩、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4.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
在答题时要运用一些史学观点和基本原理,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去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讨和论证历史问题。
【例6】以上文例3的第二问为例:(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分析】解答此问的重点在于运用全球史观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既要答出驼峰航线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也要答出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这样从中国角度和世界角度综合分析其作用,答案才能完整。
【答案】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5.答题行文要规范
答题行文要做到“三规范”,即(1)卷面规范:书写规范、卷面整洁、按照要求、讲究格式。(2)表达规范:语言精炼、运用术语、按问作答、答案三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3)内容规范:要点完整、合乎逻辑、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9.铭记历史演讲稿 篇九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东方巨龙在世界之间腾飞,那就是我深爱着的祖国——中国。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我们在各种方块字中遨游。我们会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我们会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我们胸腔中悲愤的心情和对祖国的忠诚;我们会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表达我们心中对他人默默奉献的敬仰。诗词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至今仍造福后人,我们畅游在古人的各种发明创造中,体验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中国人民优秀的品质中,有文天祥爱国、坚强不屈的`精神;有詹天佑不畏艰苦、以身作则、敬业奉献的宝贵品质;有毛泽东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激昂指点江山的大无畏精神。在利比亚撤侨行动中,我国人民大力号召献爱心,其中温州华人护送香港同胞,各地华人也纷纷献血,最终以最快速度将在利华人全部安全撤离。这是在向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是强大的!是团结的!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虽然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生灵涂炭,遭受日本人掠杀的百姓生不如死。但如今,经过1978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无论是在国防、军事、经济、科技。都在快速地发展。从进口大飞机,再到自行研制C919;从进口航母到国产航母成功下水;从无技术无条件到首飞歼20。短短几十年间,中国脱胎换骨。
10.七下历史材料题 篇十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P9页
材料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8页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P22页
请回答: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2)材料一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是什么含义?(4分)
(3)从材料一中可看出他的一种什么思想?他是如何““以史为镜” “以人为镜”的?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他又是如何做的?
(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6)唐太宗以上的治国思想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1)唐太宗(2)“以史为镜”即指要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听取魏征等大臣的直谏。
(3)重视纳谏的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对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4)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做法: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勤于政事;要求大臣廉洁奉公。
(5)开明的民族政策;
2、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和亲方式,荡平突厥,这是战争方式。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这体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对李世民的拥戴。
(6)这使唐太宗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重视用人,虚心纳谏;对百姓轻徭薄赋,重视生产,使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1)
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2)(3)融合、文化辉煌。(1)“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用一个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1、;
2、;
3、(2)从材料出发,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只提问不作答)
答:
1、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2、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2)你怎样理解唐
朝的对外交往的?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12-13 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
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
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答案:⑴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⑵杜甫《忆昔》⑶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人才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的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并戒奢从简,对外开放。这些改革措施,是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 明朝考中举人的很多人,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⑴材料二中的“ 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 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
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
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
(6)明清两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⑴科举制度,完善在唐朝时期,兴起于隋朝隋炀帝时,到清朝末年被废除⑵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⑶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工读书的风气盛行。⑷分科考试选拔⑸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6)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八股文)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湖足,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象
最终出现于何时?(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4)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苏州 湖州;水稻。(2)南宋(3)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粮仓,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4)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59页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板拓片
材料五:世博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⑴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答:⑴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⑵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⑶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68页
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⑵诗的意思是什么?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⑴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⑵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六、阅读下列材料P68页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反映了元世祖什么思想观点?
(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及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1)反映了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2)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结果: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P73页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
表现。
答: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臵优越⑷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臵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第三单元材料训练
一、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p95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P118 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
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
⑷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⑴郑和,他从1405年至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⑵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同时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明朝采取对外开放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⑷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⑸后果: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二、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P89
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是谁?
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哪六部? 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4)“罢丞相不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这一做法有什么作用?
(6)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后来有何变化?
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吏、户、礼、兵、刑、工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4)改变丞相专权的局面,加强君权。(5)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6)后来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四、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P104 材料二: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P104 ①“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②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③材料二中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④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
答:①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是称夷洲;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②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③本质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
六、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①《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①曹雪芹,清朝②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阅读下列材料:P118 材料一 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材料二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实行此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2)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分)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
危及自己的统治。(2分)(3)清朝实行闭
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2分)但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分)
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P24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额尔德尼。盖历世**额尔德尼,皆倾心内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潜修内典,明心见性,为佛门众望之所归,为世人之所崇敬。今**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为第十一世**额尔德尼举行坐床典礼,并授汉藏两体文金印金册,用示荣褒,以期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历史传统,广结善缘,以利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公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P110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2)“„„今**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这个具有法律性质的规定始于哪个朝代?这个朝代后来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3)结合两个材料,你认为那些做法和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1)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清朝,驻藏大臣,西藏自治区(3)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十三、元、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元明清三代的外交与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对我国今天疆域的形成都有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是哪一个?
(2)元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旅行家是谁?
(3)分别列举明清时期(清初)反击外来侵略的史实各一例。
(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播仁爱于友邦。郑和的仁爱最远播到什么地区?
(5)请说出一例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
(6)清朝乾隆皇帝平定了今天新疆地区的什么叛乱?
答案:(1)元朝。(2)马可〃波罗。(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抗击沙俄)。(4)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5)册封**、**;设臵驻藏大臣。(任答一点给全分)(6)大小和卓叛乱。(2分)
十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P90 ⑴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⑵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⑴科举制度,(2分)隋朝(1分)⑵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吸纳人才,巩固了政权;(2分)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败坏了人才,严重危害社会的发展。(3分)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右图)P29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P118 ⑴从材料一图中,你可以归纳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信息?这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⑵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⑶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答案:⑴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开放政策。
⑵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2分)闭关锁国政策。(2分)
⑶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清朝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分)
启示:加强交流、实行开放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今天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十六:今年春天发生的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以及 “藏独”分子骚扰奥运火炬传递事件,都暴露出**集团仍然“独”心不死,妄图搞“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
上世纪80年代,叛逃国外的**曾公然宣称“西
藏不是中国一部分,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
请你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对**的这一言论进行驳斥。
答案:①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吐蕃与唐朝曾长期保持着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答出具体史实也可)(3分)②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3分)③清朝时,规定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西藏作为办事大臣辖区,是全国二十五个省级行政区之一。(4分)这些历史事实表明,藏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十七、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元文类》卷40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答案: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③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
十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态度?(2分)(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6分)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分)
【历史演讲材料】推荐阅读:
读历史品人生演讲稿08-11
回顾历史 再创辉煌 演讲稿09-04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演讲稿08-24
高三历史材料题讲解07-08
七上历史材料论述题07-24
八年级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09-11
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题总结08-26
宁夏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08-07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10-29
部队演讲材料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