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2024-07-10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共11篇)

1.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一

培养小班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

摘 要:节奏是音乐的第一核心。培养幼儿最初的节奏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感受节奏是一种艺术享受,能帮助小班的孩子更好地理解简单的音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及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是很有好处的。好的音乐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增强幼儿身心健康。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节奏感的形成还有待培养。绝大部分幼儿无法正确地合拍感受乐曲的节奏。为了帮助初小班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活动,体会简单的乐曲节奏,教师要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初步感知,奠定幼儿一生对音乐的感受基础。

关键词:节奏感;打击乐器;感受能力

一、培养幼儿最初的节奏感是奠定幼儿音乐感受的基础

陈鹤琴提出: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对其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能表示一首歌、一个舞蹈、一个律动的性质,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是幼儿感受、认识、表达音乐的重要工具,节奏活动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和突破点。因此,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能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从小班开始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尤为重要。而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

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孩子难以理解,但孩子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孩子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同时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帮助幼儿通过感受节奏的变化来感受音乐更是获得审美体验最好的途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集中游戏中体验和感受节奏是很重要的。

二、从寻找声音的活动中培养对声音的敏锐性并且让幼儿初步接触节奏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要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和生活的节奏是将长短和强弱不同或相同的音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小班的幼儿是比较难理解的,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就能很好地挖掘幼儿节奏感培养的一大途径。

节奏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就必须从幼儿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节奏从生活和大自然转化而来。小班幼儿年龄小,但同样存在对美的追求和对音乐的感受、对节奏的体会。生活中的节奏无处不在。如:午睡上下楼梯时也有不同的声响,上楼的“踏踏踏踏”,下楼的“答答答答”;下雨了,雨滴打在铁皮雨遮上有“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起风了大树“哗――哗――”的声音。这些音乐都是小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具有直观的声音形象和视觉形象,因而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这些奇妙的声音蕴含着节奏。如:XO XO、XX XX、X―X―

把节奏教学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抓住可教学的机会,看似抽象的节奏也能轻松地在幼儿的手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常引导孩子玩找声音的游戏。本阶段的尝试是与家长配合同期进行的,首先从让幼儿听声音开始,体会各种声音的节奏,有快、急的,有缓、慢的等等,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好途径。

由于在本阶段有了家长的协助,幼儿对于寻找声音和兴趣和模拟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兴趣愈加浓厚,并反应在幼儿的活动中。孩子记录、比较发现不同的声音有着不同的节奏和感受:“我上楼下楼都是一样的XO XO呢!”“真棒,小雨打在幼儿园的铁皮雨遮上和家里的窗户上也都是一样的XX XX!”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发现。“可是我家的雨声是X-X-X-X-哦!”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生活中就能轻松地找到!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模仿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见,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可以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幼儿了解的基础上组织音乐游戏是很容易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孩子听着声音试着把声音说一说、拍一拍,用小铃、小鼓摇一摇,孩子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较好的节奏感受。

三、将听觉和运动结合,培养小班幼儿的节奏感

动作在孩子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节奏的培养离不开动作,对幼儿来说除了口说、手拍及一些形象性的语言节奏外,还可以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不同的节奏。因此,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

让孩子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而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自制力差、情绪性强,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需要老师的引导。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幼儿喜欢的小动物,用模仿小动物运动的形式,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如:拍拍手就可以有“XXXX XXXX”和“XO XO”……小朋友玩变小象就能握紧双手用“X――X――”的节奏表示大象鼻子甩来甩去。于肢体动作中体会到了节奏。同时在打鼓游戏中幼儿还感受了强弱声音的变化。

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孩子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四、发挥打击乐器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受和表现

通过节奏教学,不但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孩子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是提升幼儿节奏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节奏乐活动是小班幼儿重要的音乐教育活动之一。针对这一点我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有节奏地尝试敲击和演奏。首先,为幼儿提供了小铃、领鼓,先让幼儿在敲打中感受各种乐器的声音。如:小铃清脆、大鼓浑厚、碰铃是长音、木鱼是短音。了解各种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引导幼儿感受乐器敲击的节奏美。接着我尝试选择节奏感有代表性、比较分明的乐曲来进行打击乐教学。慢慢地在有节奏的乐器敲击中小班幼儿感受了声音的变化,体验了粗浅的节奏变化规律性,从中体验了节奏活动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萌发了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节奏教学,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音乐表现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2]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刘沆著.宝宝学节奏[M].西安出版社,2012.编辑 段丽君

2.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二

一、对节奏概念范畴的理解

节奏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节奏包含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规则的声律运动。节奏具有生命要素, 从呼吸、心跳到各种劳动、运动, 从万物的生长到衰减以及它们的生生不息, 无一不具有节奏性。狭义节奏是指音乐节奏, 是不同时值音响的艺术组合。简单地说, 在曲调运动中音的长短、强弱、快慢等关系构成了音乐的节奏, 并借助人的听觉形成对人心理上的感受。节奏是音乐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是曲调的骨架。具有明显特点和表现力的节奏会赋予曲调鲜明的性格, 使人易于感受、记忆, 有助于音乐形象的塑造。在音乐中曲调脱离了节奏是不能存在的, 而节奏具有一定的程度的独立性, 可以脱离乐音自成“音乐”。在我国有许多民族民间打击乐器, 它们大多发音没有高低, 但却能够发挥长短、强弱等特长, 即使单独演奏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绪, 深受人们喜爱。如下面一段锣鼓点:

这段没有高低曲调特性的鼓点, 用锣、鼓、铙、钹等乐器敲打演奏起来, 同样能表达出喜悦和欢乐的音乐情趣。这是因为其偏重发挥了和乐音具有同样长短、强弱的节奏作用, 再加上皮革声动人心弦, 铜器声比较悦耳, 使人听起来精神振奋, 欢腾鼓舞, 兴致勃勃。由此看来, 在音乐中节奏是不同时值音响的艺术组合。乐音仅用它的高低, 还不能成为乐曲, 只有再加上他的长短, 造成丰富多彩的节奏, 才能使它插上翅膀。

节奏感, 指感受音乐长短、强弱、快慢的能力。在音乐中不同的情绪、情感来源于不同的节奏, 而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是需要拥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主要原则为“节奏第一”。纵观儿童音乐节奏感的发展现状, 我国儿童节奏感的欠缺, 究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 中西音乐之间的节奏差异。西方音乐的节奏感以严谨、方正为首要的审美原则。中国音乐的节奏感, 受中国诗歌、语言和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影响, 旋律大多围绕音韵进行, 节奏大都具有装饰性特点。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完全取决于说话般的歌词朗读节奏, 当年人们传唱这首歌时, 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它是五拍子。这是由中国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旋律性决定的。因此, 中国人对节奏的感受远不及对旋律的感受强烈。而西方的语言声调变化少, 语义大都依附于语言节奏, 歌词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在西方声乐作品中节奏的重要性远胜过语调。

第二, 教师对儿童节奏感培养不重视。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廖乃雄教授认为:“在这一方面一向重视不够, 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从而造成了广大的群众、学生和儿童往往只看到音乐中的旋律因素, 而忽视了它的节奏性因素。一般中国学生的节奏感较差, 尤其是对保持音乐持续不变的节奏——节拍进行往往难以做到, 而在这方面远不及西方学生严谨、有把握, 这和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忽视节奏有关。”

如前所述, 音乐节奏之所以重要, 源于节奏同人的自然生理感觉相关。牙牙学语的幼儿听到音乐就能手舞足蹈地随音乐律动, 这是人对音乐节奏天然的生理性反应、情绪反应。实验表明:“自然而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 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对于幼儿来说, 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感觉, 轻松愉悦的音乐节奏不仅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和生理需求, 更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有利于大胆、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 并能促进幼儿的反应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尽管中西音乐在节奏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基本的音乐节奏、节拍在中西音乐里仍然是共同的。因此, 廖乃雄教授主张:“向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学习, 充分重视节奏的因素和节奏训练, 尤其对我们中国学生和儿童很有必要, 这样可以弥补我们世世代代以旋律性为音乐和语言主宰的缺陷。这丝毫不会影响或妨碍我们保持中国语言和音乐以旋律性为主的基本特征, 相反只会使我们发展得到更全面。”

二、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

幼儿时期是形成欣赏趣味、打下长期烙印的关键年龄, 也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儿童对音乐的表现有时候比成人更加敏感, 他们会对音乐节奏做出本能的、直接的反应。如小班幼儿已具有运用身体动作来配合唱歌节奏的能力, 随着音乐表达能力日益增长, 到了大班已具备最基本的节奏概念和理解音色的能力。所以, 对儿童节奏感的培养应从幼儿园期开始, 早期的音乐节奏体验和经历, 对日后孩子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敏锐的听觉能力都大有裨益。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我们以语言、动作和唱歌这三种幼儿最容易入手的方式为例, 对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语言节奏训练

“从小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 不仅容易, 而且最富于生命力。”因为音乐节奏的产生和语言、诗歌密切相关, 特别是我国汉语中的四个声调比其他国家的语言更具备强烈的旋律性。因此, 借助语言直观性、旋律性的特征来帮助幼儿理解、表达对节奏的认识是很有效的。对于幼儿来说, 最熟习的语言就是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发音还是汉字的书写, 最先学会的都是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字中常常是由两个字符或三个字符构成, 利用名字进行节奏的初步认识会使幼儿更容易接受。

例1:

除了名字以外, 教师可引导幼儿寻找熟悉词汇, 并按照节奏说出来, 培养其对节奏的敏感性。

童谣、儿歌被称为幼儿精神的大自然。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均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每个儿童从婴儿开始就听过大人们给他们说、唱的童谣和儿歌。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 歌唱具有一定局限性, 而用他们熟悉的童谣、儿歌进行有节奏朗读则可以在难度、长度上打破歌唱的局限, 并可以在节奏感、听觉反应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例2:

这种将幼儿熟悉的姓名、童谣、儿歌运用到语言节奏练习中, 可以让孩子们逐渐认识和感受到节奏时值的长短变化, 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在周围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寻找生活中的节奏以及运用节奏的能力, 并使其享受生活中节奏带来的乐趣。

(二) 动作节奏训练

生性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中, 教师可结合童谣、民谣中出现的动物、动词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 然后再按照节奏型配合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不仅会使幼儿感到惊喜并十分感兴趣, 同时也会提高孩子对语言学习和表达的兴趣。以两首童谣为例:

例3:

例4:

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 还具有情绪性。如例3和例4中“青蛙”“小白兔”以及“蹦蹦”“跳跳”等词语的肢体动作可由幼儿自由创编, 教师对他们的动作给予节奏上的指导。通过一边念歌谣一边做身体动作, 有助于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

(三) 唱歌与动作节奏结合

唱歌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唱歌占的比重最大。唱歌不受条件约束, 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幼儿不识谱、不认字, 在唱歌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歌词和旋律节奏的特点, 编排简单的肢体表演动作来配合歌唱。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其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 使演唱效果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能促进幼儿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的发展。

例5:

这首歌第一段结尾的“咚咚咚”具有较强力度, 第二段结尾是有较弱力度的“懂懂懂”, 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动作节奏把歌曲的强弱表现出来。这种唱歌与动作节奏相结合的形式, 不仅使幼儿感受到了乐句中出现的强弱规律、音高的起伏和歌曲的情绪变化, 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歌曲的内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为歌曲设计的表演动作要简洁、有节奏感, 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突出以唱为主的原则, 动作能够引起幼儿参与表演歌曲的强烈兴趣。

总之, 幼儿节奏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幼儿的音乐潜能, 促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节奏感的训练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有开放的视野和用心的态度, 就能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为幼儿打开通向音乐的大门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139.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07.

[3]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508.

3.如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三

关键词:音乐教学;韵律节奏;音乐艺术

著名的德国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他认为在音乐的构成中,其第一要素就是节奏,而并非是旋律,由此可见,音乐中节奏的重要性。然而,幼儿在音乐学习中,还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

训练,才是最佳的培养时期。

一、引导幼儿进行音乐节奏训练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训练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这是由于在幼儿音乐教学传统的节奏乐活动中,多是单纯采用模仿以及强化训练等方式进行节奏训练教学,不仅容易导致幼儿在音乐艺术中表现的呆板、僵化,还会降低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采用探索学习法以及创造学习法,引导幼儿对音乐节奏的主动性,利用幼儿好奇探索的心理来引导幼儿掌握节奏演奏的技巧。

二、发挥幼儿在音乐节奏训练的主动性

在幼儿音乐节奏训练教学中,可以使幼儿自主动手

制作操作材料来学音乐节奏,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对音

乐节奏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可以使幼儿利益废旧物品自己制作发生乐器,比如,可以在矿泉水瓶中装入沙子来

制成沙捶,不仅简单、耐用,还和购买的沙捶有着相近的音色;还可以采用金属瓶盖、易拉罐等制成敲打乐器,可以很好地让幼儿感知打击乐器的乐趣,提高幼儿对音乐节奏训练的兴趣,还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通过变换速度让幼儿认知音乐节奏的魅力

在幼儿音乐节奏教学中,可以通过变化音乐的节奏速度,并用律动、歌谣等方式,让幼儿可以通过直观的声音变化来感受节奏的魅力,通过速度快慢的音乐变化还可以提高幼儿对各种音乐节奏的反应速度。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体态律动”也就是拍手、跑、跳等肢体形式来加强幼儿对节奏的认识,使得幼儿可以通过身体来感受节奏。

由上可知,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虽然不能称为是音乐教育中的全部,但也是在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及培养,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内心潜在的音乐兴趣,还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课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朱环.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的几点体会[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0.

4.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节奏训练》 篇四

活动背景

为了更好的完成音乐课题活动,我设计了一节节奏训练课。发展幼儿能够边听音乐边打肢体节奏,从简单的一种肢体节奏到每小节一至两种节奏,培养幼儿身体各个部位的配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音乐打节奏、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2、通过节奏练习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的协调性。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5、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肢体各节奏的配合。

活动准备

节奏条、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入教室,教师弹前奏复习节奏歌《谁在说话》。

二、复习节奏,重点强调空拍,复习空拍。

三、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欣赏乐曲:大灰狼,幼儿兴趣很高,效果很棒。

2、教师依次出示练习过的节奏(并将其组合),交代幼儿就是大狮子、狼........的音乐节奏,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打节奏。与幼儿练习几次,利用欣赏乐曲,请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

3、加肢体节奏。

(1)、X X X XX X 重点是与音乐配肢体节奏。

(2)X XX X 要求:费别用拍头、拍肩、跺脚拍打。教师示范。发展幼儿手脑一致,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性。幼儿自由练习。

四、教师与幼儿共同随音乐拍打节奏。

5.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五

懂得音乐的人常常把音乐作品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由此可见,节奏在音乐中是多么的重要。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走路时有节奏、理发时有节奏,而老师就是要捕捉这些节奏,让孩子们去感知。

一、通过语言来感知

1.感知稳定的节拍律动

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儿童节奏感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拍手,或抱着孩子摇一摇,在拍手或身体摇动的节律中,念儿歌。通过手或身体的节律来感受固定的节拍。

例如儿歌:小朋友。。。让两个孩子一组手拉手,做滑梯的样子,一上一下,在身体的运动中念儿歌,感受稳定的节拍。

2.感知节拍与节奏的不同

在稳定了节拍后,就要让孩子感受不同的节奏。引导孩子发现和感觉,有的一拍中有一个声音,有的一拍中有两个或更多的声音。例如:

钟表走的声音:滴答滴答,一拍中就有两个声音,而母鸡生蛋的声音:咯咯咯咯答,咯咯咯咯答,一拍中则有四个声音。让孩子们在念这些象声词时,往往让孩子手上拍固定节拍或用请一个小朋友用乐器打一个固定的节拍,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

3.感知节拍重音和二拍子、三拍子的节拍规律

选择不同的儿歌,让幼儿感受不同的节拍。老师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来朗诵儿歌,让幼儿感受2拍和3拍的不同,例如儿歌:

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

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老师就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节拍来念。在念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加上一些动作或表情,来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的念法所带来的情感的不同,从而让孩子区分2拍和3拍的差异。此外也可以让孩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拍打来表现节拍的不同特征。2拍是一强一弱,而3拍是一强二若,如:重拍拍手,轻拍拍腿;或是重拍拍手,轻拍拍肩,来表现不同的节拍。

4.感知休止拍

休止拍的感知对于儿童音乐感的培养是重要的。通过练习可以使儿童逐渐感觉到,在歌谣停顿的地方,节拍还在继续,为今后学习音乐的休止节奏做准备。

如:儿歌:门铃

二、通过肢体来感受

1、在运动中感受

在运动中,也能感受到许多的节奏,如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玩玩看信号变换走、跑的游戏。游戏后,就可以让孩子们说说刚才走、跑时的不同节奏,还可以让孩子边走(跑)边用声音模仿。此外中班孩子还可以进行变速拍球的游戏(拍高球、拍低球),在拍球的过程中感受节奏的快慢。

2、在舞蹈中感受

舞蹈离不开音乐,因此舞蹈中也有许多的节奏,这些节奏是由幼儿的肢体动作来感受的。如做舞蹈基础练习勾绷脚,脚的动作就是节奏,又如蒙古筷子舞,在舞蹈时使用筷子双手敲打摆动也是一种节奏。在孩子们舞蹈的同时,我就有意识的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刚才舞蹈时脚的节奏、手的节奏等。

3、在感觉统合活动中,感受节奏

在感觉统合活动中,伴随身体的动作也有节奏,如玩平衡台时身体前后、左右的摇动是节奏。如果不能掌握好节奏,就容易从平衡台上掉下来,因此在玩平衡台的时候,让他们感受这种身体左右、前后摇动的节奏,跟着节奏控制身体的摆动来保持平衡。又如秋千架上的摇动、滑板时双手的推动等都有一定的节奏,这些都是感知的途径。

三、节奏语汇的感知

节奏的时值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东西,老师对幼儿说4分节奏、8分节奏无疑对我们不是专业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太难懂了。而怎样让孩子理解并尝试运用这些节奏,我也借鉴了一些别人的经验。我先确定了几种最常用的节奏:4分音符节奏、8分音符节奏、2分音符节奏以及切分节奏。4分音符的节奏就象我们走路时的节奏一样,我们把这种节奏念为ta,ta是和固定节拍一样,拍一下,念一个。而8分节奏就象我们跑步时的节奏,比较快,因此在固定节拍中,一拍念两个。我们把8分节奏念ti。2分节奏就象就象老奶奶老爷爷走路,比较慢,走一走歇一歇,而我们把这种节奏念为ta2。

通过让孩子跟着固定的节拍,来念这些不同的节奏语汇。从单个的节奏到几个节奏的交替,再到使用不同的语汇进行编排组合,使幼儿对基础的节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四、节奏图示的感知

(1)把节奏图示与节奏语汇联系起来:当看到*的符号就和ta的念法联系在一起,而**则与titi相联系。在看到节奏卡片的时候,幼儿念起来就方便了。而当多个卡片组成的节奏句对幼儿来说念起来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了。

(2)结合歌曲,感知节奏

在平时的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也会让幼儿根据学唱的歌曲来说说节奏,然后在节奏卡片中选择相应的节奏卡,把歌曲的其中一句的.节奏用节奏卡拼出来,这种方法有时也会使用在新授的歌曲活动中。例如音乐活动“夏天大雷雨”,在这个活动中,切分的节奏是新授的,我先让孩子听听歌曲里描述夏天大雨的有哪些象声词,他们的节奏是怎么样的,然后丰富了新的节奏型――切分节奏,同时告诉孩子切分节奏的念法和图示,而在另一个活动歌曲“夏”的时候我就先让孩子们感受歌曲,找出歌曲里哪些地放有切分节奏,再让孩子们根据歌曲的节奏,用节奏图示把整首歌曲的节奏拼出来,使用节奏导入的方法让孩子学唱新的歌曲。

(3)选择节奏图示进行创编

会看、会念还是不够的,音乐的关键在于领会,在于创造。因此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孩子选择几个卡片进行排列组合,创编出自己的节奏句。随着对节奏的掌握,慢慢的也可以脱离节奏卡片,进行简单的2个小结或3个小结的节奏创编。

6.专题总结: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篇六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差。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培养。

一、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我们很难让幼儿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幼儿在节奏方面的兴趣,有这样几种具体的方法:

1、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此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此,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等;自然界的声音:下雨声“淅沥沥、淅沥沥”、吹风声“呼――呼――”,流水声“哗啦哗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火车声“呜――呜――”,汽车声“嘀嘀―嘀嘀”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幼儿产生了模仿这些节奏的兴趣,并用口说、拍手、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游戏化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事实证明孩子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所以把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来势必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自然要更好一些。就是普通的节奏谱也可以加上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来表示以更好的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如果用枯燥的视谱演奏的方法来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如果我们以母鸡下蛋的声音(咯咯哒、咯咯哒)来形象的比喻,相信孩子们掌握起来就会很容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留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把节奏课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很大。

3、进行节奏感培养时要具有音乐性,绝不能只让幼儿机械的打拍子,要引导幼儿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幼儿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让幼儿获得审美的体验。

二、幼儿对节奏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后,教师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1、节奏练习和诗歌朗诵的结合,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探索语言节奏的规律。例如:附点节奏我们可以利用儿歌来掌握,如歌曲《幸福拍手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 × ×)。

2、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

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比如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学习《拔根芦柴花》中的节奏× × O|×× ×O,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利用生动形象的节奏图谱学习节奏。

对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谱(×× ××)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空洞乏味,幼儿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如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幼儿一次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例如:在节奏乐《大雨小雨》中,用大的雨点表示强的部分,用小的雨点表示弱的部分,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强弱不同的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来。又如:在节奏乐《小鞋匠》中,用锯子和锤子表示不同的音乐性质,同时用一个锯子或一个锤子表示一拍,用半个锯子或半个锤子表示半拍,幼儿不但能清晰地理解音乐的性质,而且能根据图谱的提示选择合适的乐器来演奏。可见,图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做各种不同节奏的小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如:同样在节奏乐《小铁匠》中,教师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用叽咕叽咕O叽咕 叽咕O表示锯木头,用丁 丁O丁丁O表示钉钉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学得有趣,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使幼儿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

5、分辨旋律、乐句的节奏型。比如听音乐找节奏型,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记忆,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在分辨节奏型时应注意从明显的节奏型对比开始。

6、打击乐器的运用

利用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幼儿好动,手脚总闲不住,结合这一特点,经常让他们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们在音乐角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打击乐器,让幼儿练习使用。开始先让幼儿敲打着玩,目的在于使幼儿了解各种不同乐器能发出不同的音响,然后,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用鼓铣锤敲打的正中、侧面和边缘,其声音各不相同。待幼儿对乐器产生兴趣之后,我们就鼓励、引导幼儿用乐器为他们熟悉的歌曲打节奏,也可自由创编节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幼儿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7、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乐节奏的培养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幼儿感兴趣,并且让幼儿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幼儿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在晨间锻炼或午间锻炼时,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在做操之前会有一段准备时间,主要以踏步为主,教师则会以“12 1 12 1”的口令来指挥,看似一个熟悉而简单的口令,也是一种节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个节奏;当教师需要集中正在自由活动的幼儿时,教师常常用铃鼓或拍手声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常常使用× ×O ×× ×O的拍打节奏来引起幼儿的响应,先结束活动的幼儿则会跟着教师一起拍打该节奏,从而也学会了这个节奏。

7.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七

《辞海》中对音乐术语中的节奏定义为:音乐构成要素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也用以比喻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德国著名作曲家、儿童音乐家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不管是简单的歌曲或是复杂的交响乐,节奏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柯达依曾说:“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因此,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良好的节奏感能让幼儿顺利走上音乐学习之路。

“3~6岁的幼儿,大脑及身体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不是说这个年龄阶段的不能感知节奏,而是对节奏的外在表现形式把握得还不够清晰。”[1]这就需要我们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探索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节奏感训练,使其能够感受、体验音乐中的节奏美,并能够准确再现节奏。

2 幼儿音乐教育中节奏感训练的方法

2.1 引导幼儿捕捉自然及生活中的节奏。

让幼儿将小手轻轻放在心脏的位置,感受自己自然的呼吸和均匀的心跳,带着孩子到户外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哗啦啦的流水声、热闹的蝉声、滴答的雨声、呜呜的风声、钟表走动的声音、交通工具的鸣笛声、公鸡的打鸣声、小狗的叫声……这些从自然及生活中所获得的有关节奏韵律的经验能帮助幼儿获得对节奏的规律变化最直观、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将节奏的概念扎根于幼儿的音乐意识当中。

2.2 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幼儿敏锐的节奏感

“有专家研究认为:‘刚满2个月的婴儿就能模仿母亲哼唱歌曲的音高和旋律片段,到了3~4个月能进一步模仿节奏,2岁左右能唱出4度以内的音程,并且能唱自编歌曲’”[2]歌唱能帮助幼儿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其中就包括音乐节奏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播放歌曲让幼儿进行跟唱学习,幼儿很难把握歌曲中的节奏、唱准音的时长和半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随琴演唱或一边用小手打节拍一边演唱的方法帮助幼儿更好的感知节奏、唱准音的时长、半音,区分变调。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同时也能在歌唱教学中渐渐提高。

2.3 将语言节奏训练与音乐节奏训练密切结合

诗人托马斯·卡莱尔说:“所有的热情的语言本身都有音乐性。”语言本身含有的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具有共通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语言节奏感强的童谣、诗歌、顺口溜、绕口令等对幼儿进行节奏感训练,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音乐中的节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也提倡让孩子说一些简单的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简单节奏,然后幼儿就可以用这些“节奏基石”去建筑自己辉煌的音乐大厦。

2.4 身体是幼儿表现节奏的最简单的“乐器”。

达尔克罗兹曾说过:“音乐来源于情感,而身体动作是宣泄情感最简单的方式,因此,身体动作也是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感受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感官和教学途径。”我们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不仅是能让他们能听辨节奏,而且还能准确的表现节奏,比如用拍手、跺脚、拍腿、拍屁股、捻指等身体动作来发展其对节奏进行直接的感受、体验、表达。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给出一段音乐(比如乐曲、鼓声、歌曲等),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对节奏作出反应,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去表现,发展身体动作与节奏的协调性,增强对音乐节奏的认同感。舞蹈是幼儿用身体表现节奏的较高阶段。

2.5 打击乐活动能够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音乐节奏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4~5岁的幼儿在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中指出:“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打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打击乐器是幼儿最容易掌握,最容易从中获得快乐的音乐表达工具。打击乐活动要求幼儿必需拥有准确的节奏感、并能够全面控制把握好节奏,才能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与此同时,正确的节奏感也能随着打击乐的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增强。

3 小结

幼儿节奏感训练是幼儿音乐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幼儿来说,我们不能采用抽象、枯燥的节奏训练方法,而是应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引导幼儿在快乐中感知节奏、理解节奏、表现节奏,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节奏感,叩响通往奇妙音乐殿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况燕.幼儿节奏训练的实质[J],大众文艺,2012(24).

8.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八

关键词:音乐;节奏感;指导策略

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他们对有声事物的兴趣越来越高。他们会经常用手里的东西敲打能发出响声的器物,乐声能带给幼儿愉悦与快乐。教师要观察捕捉这些现象,并挖掘和培养幼儿对声和节奏的潜力。

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节奏感

节奏是各种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结合起来的。这一概念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幼儿对节奏很难理解。节奏发生于日常生活中,要想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并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就要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并寻找节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加入一些训练听觉能力的游戏,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感知音乐的各种节奏性质。幼儿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会挖掘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幼儿找出这些有趣的声音,并会对这个过程产生兴趣并模仿这个节奏。这些节奏,有的快些,有的慢些,幼儿在模仿声音的同时便对节奏产生了兴趣,为幼儿学习节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学习节奏

1.音乐与节奏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学习

音乐和节奏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3~6岁的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不理解节奏的概念。调查显示,节奏的感受主要是由四肢动作来体现,肢体动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节奏感。所以,在培养节奏感时,动作是必须要用到的,一定要让幼儿在肢体动作的参与中加深对节奏的体验和感受。幼儿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可以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学打节奏也可用图形谱

幼儿的学习欲望都是从兴趣发展的,节奏谱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师要想集中幼儿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图形的方式来体现乏味的节奏谱,这种方式易于幼儿理解,幼儿需要探索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与图形谱相匹配,可见,图形谱的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幼兒学节奏也可用具体、形象的活动来形容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快慢决定于是否对某件事感兴趣。玩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用一些带有节奏的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因为幼儿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幼儿游戏时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很开心,在教师正解的指点下就会捕捉到节奏感,让幼儿更好地掌握节奏。

4.在感觉器官统合游戏中感受节奏

“身体乐器”的游戏则更能调动幼儿的各个器官,充分激发幼儿学习节奏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5.从打击乐器演奏中入手,在操作游戏中表现节奏

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造型,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像小鸟,有的声音像青蛙……将节奏乐器引入节奏教学活动中,既能促使幼儿认识节奏乐器,掌握敲击方法,达到熟练节奏的目的,又能激起他们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手脑并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6.各科教学中将节奏教学渗透其中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是密不可分、互相渗透的,将节奏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能巩固节奏,又能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感到趣味无穷。

三、创作和编创节奏感

当幼儿了解了一些节奏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幼儿创编节奏,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使节奏更加形象生动,又便于教具的制作,易于幼儿的理解。学习节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节奏感与表现力,还能提高幼儿全方位的能力。节奏是一种最有力的音乐快乐的源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体验,如走路的时候会听见轻快的声音,自己随着音乐步履会变得矫健起来,当大家围着圆圈跳舞时,也会因为相同的动作,这是集体的力量带来的快乐。提高节奏能力,不仅能培养幼儿表现美与感受美的能力,更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9.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九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

节奏小屋

音乐活动:

节奏小屋

活动目标: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及分辨节奏型的能力。

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节奏小屋四个

活动流程:

一、音乐游戏:找朋友(幼儿边律动边歌曲)

听乐曲前奏找朋友,会听音乐。

二、出示各小屋

1.小动物们也邀请我们去做客,做朋友,我们去它们家做客去吧。

2.它们出来没有?原来它们家都有门铃,你们按了门铃,它们才会开门。(幼儿自由选择动物家门拍打节奏)

3.老师带幼儿一一去小动物家按门铃,按对了小动物出来开门欢迎大家。

4.幼儿分散练习。

5.出示一小动物家没门铃,大家为它装个门铃。(幼儿创编)

三、音乐游戏:

火车钻山洞(幼儿会听着音乐变换动作)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10.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十

活动目标:

1、过幼儿对教师的模仿,引导幼儿认识环境,认识空间。

2、启发幼儿的肢体意识和肢体动作

3、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过程: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将个故事好不好,我来告诉你们啊,这个故事啊,发生在一个大森林里,你们先告诉我,你们知道森林里面什么特别多吗?”

儿:“树多……”

模仿训练

师“哪个小朋友想来装扮一下森林里特别多的东西??”谁愿意来试一下“

儿”老虎“

师”老虎什么样子,我们来看看**做的像不像

师:“可以来做一下树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做动作

故事:

森林里住了两个巫婆,一个是跳跳巫婆,一个是奇奇巫婆,跳跳巫婆啊,整天都喜欢跳来跳去的,他高兴的时候跳,不高兴的时候也在跳,那奇奇巫婆呢,整天都喜欢问为什么,有一天呢,奇奇巫婆和跳跳巫婆他们一起在森林里面去玩,他们就发现前面的树上张了好多好多红色的果子,他们就过去你一口我一口的吃了起来(教师做动作)吃着吃着啊,你们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他这个果子的名字就叫爱睡果,他们吃完以后就睡着了,睡了好久好久,睡了好几年,后来啊,有一天,突然他们听到了一阵特别吵的声音,把他们从睡梦中吵醒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声音吗?特别特别乱,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特别特别乱的声音(幼儿根教师一起想象乱的声音)启发幼儿想象自己的身体都能发出什么声音,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么乱吗?因为啊,森林里面要开音乐会了好多的小朋友还有小动物都来参加音乐会,小朋友们正在做蛋糕呢,我们一起去做蛋糕好不好?

来,我们一起来做蛋糕

音乐律动“做面包”音乐<森林音乐会>

师生一起先摘果子,比一比谁摘的果子多

挤牛奶,切蛋糕,刷果酱,搅拌牛奶,搅面,跺面,跳一跳

学拍“强弱弱弱

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画了好多好多的格子是不是? 谁能告诉我第一排,最高的这一排一共有几个格子?

”4个格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那我们能不能用拍手来告诉老师这一共有几个格子好不好?预备起”强强强强“那你们听一听啊,哪一种拍手的方法好听”强强强强“还是”强弱弱弱“好听呢?第二个好听大家一起来做一下不同的方向来拍”强弱弱弱“

提问:刚刚老师拍的时候第几下声音最大?”幼儿回答第一下,教师把黑板上格子的第一下做一个标记

第一下代表声音最大,然后越来越清,他叫强弱弱弱,来,我们一起再来拍一次,大的标记的地方要特别使劲幼儿跟老师一起拍这个节奏。

配乐器

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乐器,咱们来为这首特别好听的森林音乐会来伴奏好不好?(跟音乐配乐器来拍这个节奏)师生一起来拍。

音感训练<山谷里的小喇叭手>

森林里面啊,不仅是小朋友门来参加音乐会了,还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知道吗?(幼儿回答)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我们来猜一猜还有谁来参加音乐会了好吗?听一听什么声音。

欣赏乐曲 感受强弱<山谷里的小喇叭手>

师生一起做动作

这是什么声音啊?是森林里的小喇叭手,他也在音乐会里面,他在吹什么?可是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个小喇叭吹的有点不一样,声音有的时候特别的大(我们就这样抬着头去吹)有的时候呢,声音小,那小号手怎么吹?低着头吹,我们一起来一次小号手怎么吹的,声音有大有小好不好(音乐响起,幼儿跟老师一起跟音乐吹)

跳圈游戏:

小圈的时候代表声音很小,我们拍手的声音就很小,到了大圈的时候声音就大,我们拍手的时候就声音大老师跳,幼儿来拍手,每个小朋友来选一个乐器来玩这个游戏。

教学反思:

每一次的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节奏不是第一次上,但相对来说难度增加,每次的节奏都是有规律的,这首乐曲缺乏规律性,经过几次的反复修改行程了最后版规律性的节奏乐。节奏乐调动的是些运动,而人的动作也是运动,人类的一切活动离不开节奏,没有节奏的人类生活是不存在的。大到对四季变换的感受,小到日常生活的洗脸、刷牙、穿衣、都离不开节奏,甚至于人脑一时的思想,严格上讲也有节奏

11.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方式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良好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有效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下列是几种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把握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意义

1.有益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打击乐器,它包含着极其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培养音乐节奏感。不止如此,乐器也可在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小学音乐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器来作为辅助,比方说架子鼓、快板、双响等极具节奏感的乐器,可以的话能够让学生亲自接触,动手使用他们,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记忆将更深刻,教学效果也将大幅提升。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对音乐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将音乐学习作为一种心灵的享受。小学音乐老师应让小学生知道,在大自然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音乐节奏感,要善于发现,并从中感受音乐的

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霜燕.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节奏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魏莹莹.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1(22).

[3]沈桃蓉.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节奏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5(14).

上一篇: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履职情况的自查报告下一篇:如何提高偏远地区中学生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