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

2024-10-20

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共8篇)

1.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 篇一

议论文事例论据分析方法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上论据分析课,请同学们看两则例文。比较论据的使用上哪一则存在问题?你觉得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一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师生交流,明确:材料一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

材料二的事实论据紧扣论点进行了分析议论,使论点与论据融为一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例而不议”这也是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二、选用事例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例证一定要能为论点服务,必须能有力地证实论点,不能牵强附会、貌合神离。

其次,所选的事例必须是真实的、确凿的,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否则,论证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三,事例要典型而新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能雄辩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力更强,身边人的例子则缺乏典型性。所选事例尽量是生活中刚刚发生的典型例子,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例子要充分、多样。整篇文章至少三、四个,每个分论点至少

一、两个。兼顾古今中外,尽量不是一个类别的例子。叙述事例的要求与方法:

叙述事例要概括,语言要简明,因为所选的事实例子是为说理服务的,只要能证明观点就可以,切忌喧宾夺主。叙述完事例后要略加分析,不能以例代议。

分析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假设分析法:

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三 有志者事竟成

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教师范读

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

迁移训练题 材料四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假若

上面文字所举的是反面论据,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用“假若„„就„„”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2、探因分析法 对论据进行的分析,紧扣论点,探寻原因。

材料五 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指名朗读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

明确: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 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

迁移训练:运用探因分析法分析王羲之的论据 材料三

拓展思维: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材料五)

3、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提炼出事件或行为意义,揭示出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材料六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运用意义分析法,可从正面分析其闪光点,也可对错误的行为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思考: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三总结:

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3、同一论据,可以提出不同的论点,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四、检测:

指出下段文字在分析论据方面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失败是成功之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六百二十八项发明,经过多少次失败且不去

说,仅在发明电灯的试验中寻找一种适合的灯丝,就试用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试想,假如

爱迪生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而却步,那么,电灯的出现,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板书设计

事实论据的分析

假设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如果---就 假如-----就 倘若----就

探因分析法 标志性词语:之所以-----是因为 “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意义分析法 正面:分析闪光点 反面:指出其危害

4、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正反两种事例形成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论“从谏如流”》)作者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齐威王四个人物的事例,一反一正,进行比较,在鲜明的对比中充分阐明了对待“从谏”的不同态度及相应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性。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轻松起跑》)

5、归纳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回扣深化论点。如: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稀连续试验914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又如:

磨砺自己,乔达摩·西达多甘愿深居山中,潜心修炼,终于悟出禅机,成为了佛教的如来。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而窃取圣火,甘愿遭受终身被老鹰啄食肝脏的酷刑!唐僧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终于取得真经,成为了“长生不老”的圣佛。正是那些苦难才磨砺出他们坚韧的意志,而正是他们的坚韧才创造出那一个个不朽的神话,也正是那一个个神话使他们成为人类思想上的君王。《砺志之歌》

6、引申类比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所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从而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事例与现实的对照中用反问句来表现,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入思考。如: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在谈及自己文革时期虽下乡劳动仍不忘阅读的经历时,眼眸中闪动着泪光。在那样艰苦的时期,一个青年,用顽强守护着心灵的净土。无尽的折磨,疲倦的劳动,都没能占领这最后一片精神的净土。在那样的年代,尚且手不释卷,现如今的我们,又怎能以“没时间”“没钱”这样不堪一击的借口,来丢掉心中最后的一片领地呢?与这些人相比,难道我们不该为易中天先生的执著击节叫好吗?(《坚守心中的净土》)思考:以上各种方法有什么明显的标志性词语?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列四组材料,完成问题。

A组

1、为什么李白成不了一文不值的大官?是因为诗仙的豪迈与脱俗在流浪的山水间得以凝结;为什么李煜会留下如此多的千古绝唱,只因他承受着亡国奴的狼藉与悔恨;李清照没有成为一个平凡的封建妇女,也是因为她尝遍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正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2、李白官场失意了,他不能当上大官,最后在文学上有大作为;同样,李清照、李煜也因遭到苦难而最终成为一代优秀诗人,生活的磨难使他们激发创作灵感,成就人生大业。

B组

1、李清照过着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居无定所;司马迁遭到宫刑,忍受着别人的冷眼热嘲,尝尽人生百味;屈原被放逐到荒野之地,饥寒交迫;但生活的苦难与磨练没有使他们失去活着的信心,而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这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C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D组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一共试验了606次,最终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二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么会问世呢?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那也决不会有“606 ”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获得了胜利,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E组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800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多位时就出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几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1、以“生活的磨难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为论点,对比A组的两个文段,看看哪个写得更好,写得好的这个事例运用了何种方法分析说理?请分析并总结。

2、其余四组,分别运用了何种方法分析说理?这种方法是如何结合事例分析说理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论点:逆境造就成功

试想,如果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斗争面临逆境时放弃奋斗,那么我们还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国父孙中山在革命事业最困难的时间里,也是拼尽全力,勇往直前。李嘉诚先生面对失败的生意,从不想到放弃,而时迎难而上,在逆境中创造奇迹。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成功?是逆境!千千万万的成功大都来自于逆境,也正是逆境,造就了无数人的成功。但,也有不少在逆境的滚滚浪涛中黯然退下的人,他们只能作为历史,永远成为档案„„

思考:上文共用了哪几种分析方法?

三、阅读下文,根据论点,结合论据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说理。

一个人想成就大事,就不应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要怀着执著的信念,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不断超越自己。世界球王贝利一生共踢进两千多个球,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射门。然而当人们问他所进的球哪一个最漂亮时,他却说:“下一个。”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他所导演的影片多次获金鸡奖、百花奖,有的还得了国际奖。而当人们问他对哪一部电影最满意时,他的回答却是:“下一部。”

因果法

假设法

对比法

归纳法

引申类比法

1、因果分析法。

一个是世界球王,一个是著名导演,正因为他们具有执著的信念和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才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他们不愧是真正的强者!

2、假设法。

假设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更多的人像谢晋那样,永不满足,永远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那么,我们就将拥有全世界最多最优秀的人才。而谁赢得人才,谁就将赢得未来,那时我们还有什么大业不能成就,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从正面推出其必将导致的结果,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

试想,假如缺乏这种执著的信念和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精神,贝利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世界头号球星的,谢晋也成不了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那将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从反面推出其必将导致的结果,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

3、对比法。即引出与论据中的事实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借助其与论据的对比使论点和论据融为一体。试以此法扣合如下:

与贝利和谢晋恰恰相反,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赋幽深奇丽,尤以《恨赋》《别赋》最为脍炙人口;到晚年却沉湎安逸而不思进取,以致“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好作品。又据《青年博览》载,人称神童的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就会微积分,进了安徽科技大学,除了只身到图书馆看他的微积分,就是在校园里闲逛,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结果退学后当了一名油漆工。诸如此类的例子,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4、归纳法。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古今中外像贝利和谢晋这样的成大事者,可谓不胜枚举,比比皆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乃成世界不朽的文学巨著《红楼梦》;齐白石从成名及至80岁以后,五易画风,遂为一代国画宗师;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继1995年推出世界软件史上最为引人瞩目的“视窗95”后,从“视窗98”到“视窗XP”乃至即将上市的“视窗VISTA”,年年都有升级产品问世;爱迪生自16岁发明电话自动拨号机开始,平均每3天就有一项新发明;吴文俊继“拓扑学大地震”之后再创“数学机械化”;张健挑战极限;刘翔超越梦想„„所有这些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5、引申类比法

像世界球王贝利和著名导演谢晋这样在事业上堪称登峰造极的大师级人物尚且时刻不忘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作为本当“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的青年一代,又岂能满足于刚刚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2.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 篇二

研究不仅仅是让我们能够读好教材上好课, 或者说让我们多想问题多认识语文现象。研究的重要意义是让我们养成并具备研究的素养, 让我们有终身追求发展的动力。

“坚持研究”能让我们成为语文教学的能人。

研究, 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 我们应该有优秀的研究方法。

在二十多年的教研教学生涯中, 我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就非同一般, 我运用的多种研究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如:

1. 目录索引式研究。这是一种用最简洁的方式储存大量资料的研究方法。

做资料目录索引的目的是:现在做, 将来用。从表面上看这不是研究, 而实际上是为研究作准备的, 如果没有大量的学术资料的支撑, 一般研究者的研究是行之不远的。因为他不知道学术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不知道别人的研究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2. 读书笔记式研究。这是一种用最笨拙的方式储存最精细的资料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手抄笔录做读书笔记摘抄、摘录、摘记。许多年来我就是用这种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 用这种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 用这种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

摘抄、摘录、摘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而最为重要的过程在于摘抄之后的“分类研究”。凡大量的资料, 不进行分类, 不进行“连类而及”, 便削弱了其研究的价值。

3. 梳理整合式研究。这是一种对教材、对教学资料进行细化与深化研究的研究方式。

所谓梳理整合, 就是对单篇课文或者课文的“集合”进行分解, 进行拆卸, 然后再进行拼合, 从而形成新的内容板块;对教学资料而言, 操作过程显得简单一些, 只需要进行“撷取”与“整合”而已。

这样的研究关系到对教材的深层次阅读,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粗到细地揭开教材的神秘面纱。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改变常用的研读教材的角度与方法, 让我们更为科学地开掘出教材的深层内涵与辽阔疆界。

4. 课文精读式研究。这是由教师个人独立进行的、磨炼与提高研读水平的终生有用的研究方式。

课文精读, 需要耐性, 需要安静, 需要慢慢品评咀嚼, 还需要广泛参读有关资料。

教材精读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第一看家本领。说得绝对一点, 不能进行教材精读的人, 就教不好语文课。

所以, 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 就得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读课文这件事, 只能靠自己。

5. 思想火花式研究。这是将长期思考所激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深化成研究成果的研究方式。

深深地思考语文教学能让我们的脑海里迸出理性很强的想法, 这就是思想火花。抓住这些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展开研究, 往往能让我们获得生动、真切、实在的研究成果。

这种“火花”有时会是一种闪光的教学“思想”, 这种“火花”有时会是一个小小的思想体系, 这种“火花”有时会是一种智慧的工作方法, 有时候, 这种“火花”能给我们以智慧的研究角度。

另外, 我的研究与学习的方法还有“专项突破式研究”、“论文写作式研究”、“一课多案式研究”“顺势拓展式研究”、“提炼升华式研究”、“构想策划式研究”等等。

多种多样的实用研究方法集于一身, 运用自如, 游刃有余, 容易产生生命的光华, 这就是生命的历练。

3.辨析论据的类型及方法 篇三

众所周知,事实论据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而道理论据则是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不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它们都是为了充分、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章中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都做事实论据,都是证明中心论点的呢?下面列举两个实例:

【例一】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2010年沈阳《积极面对无奈》)

问:选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列举人生中的种种无奈,提出(引出)本文的论题,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论述。

【例二】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2010年襄樊《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问: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引出中心论点“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②这两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两段都列举了一些事例,但是这些事例并不是都做事实论据的。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例一中列举的从“刘翔”到“残疾人”等六个事例,只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人生中有数不清的无奈,引发读者思考的,而不是做事实论据的。在考试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既然是列举事例,就一定是事实论据,可以证明中心论点,结果被扣分。而例二中列举“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就是事实论据,因为这两件事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由此可见,在议论文中,看到列举事实就认为是事实论据,这是一种误区。那么同样的情况,在议论文中并不是看到引用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就都是道理论据,都能证明中心论点。

【例三】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点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贬居江湖,仍然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2010年 娄底《说真诚》)

问:第④段中引用杜甫和范仲淹诗文中的名句,作用是什么?

答: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点热情奉献”的观点。

因此,对于论据,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定义上简单的判断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一定要把论据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

4.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 篇四

作者:admin 阅读:4458 次 时间:2005-10-9 来源:仙桃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网

近段时间,有网吧业主就《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一款:

(一)利用明火照明或者发现吸烟不予制止,或者未悬挂禁止吸烟标志的;可处以15000元以下罚款;之规定有不解之处:

一:这里制止一词这这里作如何解释?

二:制止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权限?

三:是否可以因为对方不服从制止拨打110?

四:制止不了与不与制止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罚款吗?

五:是不是任意民警都可以以网吧内有个别人吸烟为理由,对网吧少则上千重则上万的罚款?

六:公安,消防部门是不是有责任教授网吧管理人员制止 个别人吸烟的方法和手段?

七:难道只应该对网吧处罚而对吸烟的第一主体可以不处罚吗?

八:对吸烟行为的处罚审批权到底在网监部门还是消防部门?

所提之问题一一回复如下:

一、在这里“制止”一词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相信所有的人都应该清楚是什么意思。

二、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第24条中明确规定了禁止明火照明和吸烟。因此,作为网吧从业人员而言,有义务也有权利在自己的经营场所内制止上网人员吸烟,当然也包括从业人员自己也不能在营业时间在场所内吸烟。具体到制止的方法,我们认为上到业主,下至网管、收银员等,都应该主动地通过在网吧内巡视,发现并及时制止场所内的吸烟行为,在这里要说的是有的网吧从业人员在制止过程中进行了劝说,但对方没有将烟灭掉继续抽就听之任之了,说到底还是没有制止,制止不是光“制”不“止”。商场、超市、飞机机舱内等很多禁止吸烟的场所,为什么能够杜绝吸烟现象,就是因为制止的力度大。对于不乐意服从的,可以向他们说明原因,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中相关条款告知他们,向他们说明因为他们的吸烟行为,网吧将会受到严厉的查处,尤其是经济上的处罚,相信大部分人是可以理解也会配合的。对于那些根本不服从的,可以请他们离开你们的场所,可以不赚他们的钱,态度恶劣的可以通过报警解决。

附第二十四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和消防安全职责,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明火照明和吸烟并悬挂禁止吸烟标志;

(二)禁止带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三)不得安装固定的封闭门窗栅栏;

(四)营业期间禁止封堵或者锁闭门窗、安全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五)不得擅自停止实施安全技术措施。

三、对不听劝阻态度恶劣的可以通过报警解决。

四、当然是不一样,如果制止了当然就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五、并不是任意民警都可以进行上述处罚,具体到分局一级,只有防火监督科、网监大队和派出所民警可以处罚,其他如刑侦大队、经侦大队、缉毒大队、经文保大队、国保大队(出入境科)、户政科、特业科、法制科等其他部门都无此权限。

六、我在回复第二个问题时我已经回复了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公安(消防)部门有责任教授消防安全防范的有关内容,有责任对吸烟行为进行查处而不是告诉你如何在经营中制止别人的吸烟行为,毕竟真正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是你们而不是我们,作为从业人员你们对如何制止吸烟行为更有发言权。

七、你说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也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过。很明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是2002年北京南极速网吧纵火案发生后仓促草就的,针对性过强,很多方面也考虑得不够充分。但既然目前的法规是这样制定的,我们也暂时只能这样执行。这是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要求,我们无法也无力改变。

八、网监部门是公安机关内部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直接地、全方面管理的部门。消防部门是对消防安全进行指导、监督、查处的职能部门,所以都有权利对此类场所的消防问题进行查处。具体到审批权,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审批部门就不同,目前,我局的审批方式为:如果适用的是《消防法》就由防火监督科负责审批,如果适用的是《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就由网监大队负责审批。

5.高考作文论据分析 篇五

在考场写作时,有这样一类考生,就议论文而言,他们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通篇作文没有一点自己个人的意见和看法的作文。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这类作文只能给到中等或以下档次。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 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据一定要为论点服务,围绕论点而展开。

6.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 篇六

如何分析论据和做到内容充实

阅卷老师是如何就“内容充实”进行评

分的

1.评分标准

作文中心要通过内容来表达。关于“内容”方面的四个等级标准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1)一等要求:内容充实。

作文引述材料充分,详略搭配得当,全部内容都能从不同角度层次表达中心。(2)二等要求:内容较充实。

作文引述材料较充分,注意详略区别,能从多个侧面举事例表现中心。

(3)三等要求:内容单

薄。

作文引用了材料,但材料数量少,角度单一,表达方式简单。

(4)四等要求:没有什么内容。

作文内容空洞,引述材料不具体,残缺不全,甚至明显虚假,内容没有可信度。2.评分具体方法

根据这四类标准,阅卷老师主要从以下

两方面来判定等级:

(1)中心对照法 文章内容是否充实,在于有多少内容表达了中心。阅卷老师对照中心,看文章使用了多少材料,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有多少,是否有详略。(2)材料运用法 看表现中心的材料是否从不同角度选

用添加材料,材料运用的详略主次是否搭配。看是否能对文中材料作合理地分类。

与“内容充实”相对的就是“内容欠充实”。阅卷老师判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

(1)记叙文:没有明确 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一些抒情性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

(2)议论文:①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②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

表达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③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因为诚信 2011年河北高考优秀作文

诚信,是不取他人

院外之梨的“我心有主”。

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

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

诚信似山,沉稳肃寂;诚信似河,执著向前;诚信似光,照亮人心。因为诚信,时间创造了太多太多的美;因为诚信,一个个英雄展

露风采;因为诚信,生命之舟得以远航,尽显风采。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的传承后仍然光彩依旧。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一个个英雄的骊歌在此吹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现

青史,提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赞的是关羽,诚心的典范忠义的象征。只因桃园结义时的一句“生死相随”,他付出了一生。即使战乱时投了曹操,在得知兄长下落时依然奋不顾身千里相投,过五关斩六将尽显英雄本色。“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里仰义

名。”时光荏苒,三国已成为历史的足迹,但岁月带不走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英雄的故事必将永远流传„„

不得不说,诚信造就了英雄。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玄宗与杨贵妃的承诺,他们也做到了。即使马嵬坡下杨贵

妃缢死,玄宗依旧不忘旧日的誓言,于是七月七日长生殿,玄宗思念逆流成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有一种爱是生死相随,“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兰芝与仲卿的承诺,他们也做到了,自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

徊。

于是余有叹焉,诚信创造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神话。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要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流尽,才偿还得过他了。”这是绛珠仙草的誓言。她无悔,任凭眼泪从秋流到冬经春流到夏,任凭“眼空蓄泪

泪空垂”,“彩线难收面上珠”,“已教泪洒窗纱湿”,黛玉无怨,因为那是她前生的诺言。如今,我们只能叹:潇湘妃,枉凝眉,三生石畔还你一生泪,花谢花飞,泪已尽,红楼梦中千古爱一回。

有时,诚信更创造了神话创造了传奇。

诚信是金,我们应

把它一直传承。让诚信带着我们,一起飞向美好的明天。

[得分点评] 文章以漂亮的排比段开篇,形象地阐释了诚信的基本意思,又以生动整齐的比喻,揭示了诚信的内涵与意义,可谓开篇扣题严谨。然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

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先以关羽为例,说明了诚心的典范在历史上树起的忠义本色将永远流传;再以玄宗与杨贵妃及兰芝与仲卿的承诺说明爱情的忠贞让人刻骨铭心;最后以黛玉对诺言的践行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感人力量。

全文结构清晰,举例典

型恰切,很好地突出了文章主题,语言运用生动精练,尤其是大量古诗文对联的引用,很好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本文的内容充实,不仅表现在作文材料的多样性上,更重要的是对素材丰富内涵的扣题分析上,题意因此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开掘和表现。

如何分析论据和做到内容充实呢?

近几年的考生议论文写作存在材料贫乏、说理不充分等问题,多数同学的作文存在“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还有不少同学不会选择选择论据等等。因此要做到论据充实,必

须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合理选择论据,二要注意如何呈现论据,三要注意分析论据,四是论据的数量。

首先是论据的选择。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哪些论据要用,哪些论据不要用,依据是能否证明论点,能证明论点的就用,不能证明

论点的就不用。下面几个片段,在论据运用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片段一:

与之相对的是令人痛心的马加爵事件。是什么让冷静自制的马加爵失去理智;又是什么让人们即使知道他犯了错也不忍责怪?是尊重。因为没有尊重,马加爵的自尊受了伤,不是一天两天,是一点一点的积累,也许最后只是善意的玩笑都可能成为爆发的导火索,“士可杀不可辱”。他只是希望别人尊重他,尊重他的志气,尊重他的努力。当他走上刑台,一句“我这辈子吃得最好的是牢饭,穿的

最好的衣服是囚服”让多少人潸然泪下。他人穷志不穷,成绩优异,可他的孤独与痛苦有谁知道。不尊重在他心里划了一道又一道的伤口,旧的还未愈合,新的已添上去,一颗心伤痕累累,千疮百孔。马加爵因为别人没有尊重他,伤害了他的自

尊,所以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材料是不够健康的,没有说服力,观点也就站不住脚。

片段二:

有这样一个清洁工,他为许多人看不起,而对人们的轻视甚至污辱,他决定放弃,抛出生命之花,让它凋谢,就在此时,市长握住了他的手,一片嘘寒问暖令他万分激动。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不重要,谩骂、讥讽、嘲笑都已变得脆弱无力。而他也终于重拾信心,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尊严。

“有这样一个清洁工”姓甚名谁,是哪个地方的人?“市长握住了他 的手,一片嘘寒问暖令他万分激动。”是哪个市长等等,习作者选择的论据不够真实,影响了论证的说服力而导致论据不充实。片段三: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许多成功之士也正是因为懂得尊重

他人,才使自己名垂青史。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对手吴王夫差,而是蔑视他的存在,那么他怎能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一举灭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刘邦如果不尊重强大的对手项羽,又

为什么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论据不当,不能证明观点。越王越王勾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一举灭吴国,成为一代霸主,是对对手吴王夫差的尊重吗?刘邦灭项羽,难道又是对项羽的尊重吗?

以上论据选择存在的问题都影响了论据的充实。

其次是论据呈现。论据呈现在文中运用论据时如何合理地摆布,下面几个片段均存在这方面的失误。片段一:

我家以前有一只小狮子狗,特别可爱,家里人都十分喜欢它。小狗也十分活泼好动,顽皮的不得了。但一次与朋友玩飞碟时,不小心碰到了它的眼睛,而后,它的一只眼看不见了,小狗也从以前的活泼

好动变为沉默不动了。我们见它这么可怜,加倍对它好。每天都为它准备可口的食物。但它却变得暴戾起来,不准任何人靠近,却和家里的猫玩起来。一次一个爸爸的朋友是心理医生,来我家做客,听了我们的述说便叫我们不要对它太好,应该尊

重它,把它看成与以前一样。后来小狗又变开朗了,猫儿不知它的残疾,因而它与猫玩得好。动物尚且知道要尊重,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

习作者没有学会概括事实,语言不简洁,以叙代议,文体意识不

强。这是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片段二:

因为唐太宗对魏征的尊重,才有了“贞观之治”;因为刘邦对韩信的尊重,才有了韩信帮助刘邦成就了大汉王朝;因为蔺相如对廉颇的尊重,才成就了“将相和”的美谈;因为对

苦难的犹太人民的尊重,才有德国总理在墓碑前的下跪„„ 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排列多则论据,能增强气势,不过要注意的是多则论据排序要合理,体现层次性,上面的片段几则论据的排列在时间上要作些调整。

所以,在论据呈现方面,我们要注意:

1、事实论据要善于概括,语句要精练,一些众人熟知的事实点到为止,不必展开。

2、多则论据要注意论据的合理排列,体现层次性。

再次是论据分析。写作议论文,举例只是议

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互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举例之后的分析是少不得的。先来看几个在论据分析方面存在的片段 片段一:

尊重别人,还会给自己创造机会。一对美国夫妇在一家旅馆住宿,不料房间全满了,老夫妇非常伤心,因为他们已经找了很多家旅馆,都是由于满客而非常失望。这时一位侍者很友好地说:“没关系,你们可以住我的房间,我可以回家住。”老夫

妇很感激,过了一宿之后发现侍者在客厅坐了一夜,根本没有回家,其实他在那也没有家。过了几天,侍者收到一份邀请书,让他去做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原来老夫妇是全世界有名跨国公司的董事。习作者虽然提出观点,只是观点加材料,没有分析。这也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时常犯的毛病。片段二:

从大处讲,国家的君主、领导人只有懂得尊重,才能求得贤才,治理好国家。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不仅仅是刘

备的谦虚,更是他对人才的尊重。

李世民不计较自己的君主身份,敬重魏征,才能听得进许多逆耳的忠言,换来盛世。这段文字有分析,但不具体、深刻,蜻蜓点水。

片段三:

自古纨绔少成材,游手好闲,对什么事都轻浮的人,怎能成功?难道镭是居里夫人一边看报纸一边搅拌得来的吗?爱迪生失败了三千多次,却没有抓狂恼火把发明灯丝这件事扔在一旁,他认真的重复着实验,失败又失败,认真终会得到回

报,他尊重了这件事,它也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

这段文字有分析,但不够不集中,生拉硬扯。

片段四: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也许,你的尊重会鼓舞士气,将潦倒的

人送至成功的彼岸。也许,你的尊重会使浪子回头,成就昔日的梦想。

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引用名言警句,能丰富文章的内容,但若缺少对引言的必要阐述,分析也不够充分。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分析论据的方法。

一、揭示实质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如:

徐霞客一生只走一条路,一部《游记》映千古;司马迁一生只写一本书,一部《史记》绝唱人间;李时珍一生只种草采草写草甘为“草民”,《本草》一书堪为巨典。一生中,只做一件事,一件对人民有益的事,一件无愧于心的事,更可谓光耀

千古的事,是缜密的勇者最终的目标。只有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已久的事业!

这段中举三个事例后,点明了其中共同的道理,使中心论点“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成就胸中酝酿

已久的事业”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二、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从而揭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例的论证作用论证观点。如:

于是想日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

认识自己的实力,再行忘我奋斗。

于是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国家综合实力大增,又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时值清政府腐败无能之际,颇得了些甜头。于是野心大增,在军国主义的教唆下,妄图称霸世界,实为可笑,可怜。最终在

二战中一几涂地。这便是没有认识自己的实力的结果,虽为达到目的,孤注一掷,也可说成“义无反顾”到头来只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是战后的日本,我们却应刮目相看。他们确实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们用了30年又重新崛起。是认识了

自我,是认清了目标。终于进入了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一个国家,该认识自己的实力,再行忘我奋斗”这一中心论点。

三、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7.论据分析法的教学设计 篇七

1、培养学生分析事实论据,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3、教会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分析点拨法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文如做人,不仅需要饱满情感,有时更要理性思考,今天就让我们在作文课的学习中学会理性分析,请同学们看一段例文。

并思考:这段文字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自古英才出寒家”。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种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希望提高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讲析过程

教师(出示投影):

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有志者事竟成》

并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么样。

教师讲解:

这就是我今天教给大家的论据分析方法中的第一招:

1、假设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再来看一段例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学生自己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并分析归纳: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种假设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掌握,只要使用得当,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的方法。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

教师(出示投影):再看一段范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

2、探因分析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教师提示: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我们再看两段例文体会一下这种方法。

拓展思维训练:这段运用探因分析法的段落,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

结论:这两段文字同样适用假设分析法。

3、意义分析法

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范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巩固知识点: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口头表达)

三.教师提示总结

(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课堂检测并进行学生展示

请用今天学习到的方法写一段以“学会为生活中的小幸福而欢呼”为中心论点的论据分析。

8.论据分析的方法我用 篇八

扣点分析 深刻透彻

——规范议论文怎样对论据进行分析

高二语文备课组 郑子何 2013.10.3 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引用充分的论据作为证明论点的材料是十分必要的。而对论据的分析是架起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没有它,论点和论据就不能互相渗透,交融。只有对论据作恰当的分析,才能将“材料”和“观点”“粘”起来,使论据真正发挥出支撑论点的作用。可是,不少同学在议论文写作中在运用论据时只叙不议、以叙代议,或议不得法。在分析时要么翻来覆去的重复相同的话语,枯燥无味;要么在事例之后,简单的重复一下论点,苍白无力。

一、常见论据分析方法

(一)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是一种探究本质的分析方法。其关键是要善于以问引论,追本溯源,将思路不断拓深。

例1:

精彩的生命源于忍辱负重。(提出论点)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他经历了宫刑之痛,国君之恨,乡亲父老的白眼。他曾经哭泣过、孤独过,最终,司马迁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使生命之树精彩。(列举事例)他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忍辱负重,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懦夫,而是一个在屈辱面前能屈能伸的忍者,在屈辱面前越战越勇的斗士。唯有忍辱负重,方能让生命精彩。(分析议论)

小结:

思路:(针对结果)提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论点)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

建议句式:为什么这样?正是因为„„才„„;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找出文段中的因果关系。

放弃是一种智慧。作家冯骥才年轻时曾被选进市篮球队,但技艺平平,毫无进展。接着他开始从事绘画,然而奋斗数年也还是默默无闻。最终,他将目光投向写作,从此名声大振。为什么冯骥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懂得一次次的变通,一次次的放弃。(或:冯骥才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因为一次次的变通,一次次的放弃。)龙应台有句话说得好:“上了车还要有下车的勇气。”有时理性地放弃前进的方向,来一个华丽的转身,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走向成功。

文段中的因果关系:果——冯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因—— 一次次的变通,一次次的放弃。例2:

论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 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作者也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了分析。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二)假设分析法

假设论证,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列举或概述事例后提出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使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例1:

因为他们坚持不懈,所以得到精彩的生命。(提出论点)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坚持不懈,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整理搜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如果没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没有他对人生的愤世嫉俗,深刻理解,哪里会有文学巨著《红楼梦》的诞生?„„正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付出,所以活出生命的精彩!(运用假设法连续使用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点)

小结:

思路:反面假设(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结果展示——正面强调 关键:围绕论点假设,虚实对比中强调论点。

建议句式:建议句式:如果没有„„那么(哪里会有)„„ ;如果„„那么„„;倘若„„就„„;假如„„怎能(哪会)„„;试想„„

例2:

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上面这段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三)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法是根据论点,选择正反事例,并对事例进行正反比照分析,再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例1: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以上两个论据,一正一反,对照鲜明,有力地论证了“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一中心论点。

小结:

思路:举正反事例+ 讨论正反影响+得出正面结论(即中心论点)

关键:找准事例(紧扣论点,做法不同,结果相反),必须从正反两方面紧扣论点讨论

注意: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①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分析。②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

例2:正反两例对比:两只青蛙

有两只青蛙身陷奶油之中。面对四周一片粘稠油腻,第一只青蛙绝望了,退却了,消沉了,于是淹死了。而第二只青蛙却通过乱蹬乱踏这剧烈的搅动使奶油变为黄油,死里逃生。

同样的遭遇,迥异的结果,正是第二只青蛙敢于向命运挑战,才驱走了死神,将生存的权利紧紧握在手中。这启示我,面对困境,与其坐以待毙,莫如奋起抗争!

例3:一个例含正反因素对比:孙膑的两种境遇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四)归纳分析法

归纳分析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

例1:

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 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十多万字的《谐 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 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 914 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胂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考场优秀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这段文字中,作者在列举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从而使中心论点“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论据与论点联系紧密。

小结:

思路:归纳共性→揭示观点

关键:一句话概括多个论据,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例2: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李时珍为完成《本草纲目》这一鸿篇巨制,历时27年,三易其稿,才成就了这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李时珍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执着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当这种付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一定能浇开成功的花朵。

二、实战演练

1.下面这段文字,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请运用因果分析法予以分析论证。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2.请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分别分析下面论据,使之能与论点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说服力。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论点:自信,但不能盲目)

3.请同时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对下面的论据进行分析。

自强是成功的基石。我国宋朝的文豪苏洵,几次赶考都名落孙山,一些人更是对他冷嘲热讽,但他没有灰心,而是闭门苦读,终于因散文有极高的造诣而名列唐宋八大家;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30多岁就耳聋,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听不见声音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并谱出时代的最强音“扼住命运的咽喉”;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作为镭的发明者,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耀眼荣誉没有使她陶醉,她仍如从前一样孜孜不倦地工作,使她成为两次获得这一殊荣的唯一女性。

4.请运用归纳法分析以下论据。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靠着弟弟接济;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论点: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规范议论文怎样对论据进行分析”实战演练部分示例

1.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示例: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直接陈述原因)

2.因果分析法: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假设分析法:

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3.示例:

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挫折面前,毫不自卑;在成就面前,毫不自负,始终自强不息。(因果分析法)如果贝多芬不自强而自卑,哪有那些动人心魄的音乐作品?如果居里夫人不自强而自负,荣誉的光环岂能再次将她萦绕?所以说,自强是成功的基石。(假设分析法)

4.示例:这些历史名人都饱受贫苦的困扰,也正是幼时的贫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使他们更积极地去改变现状,最终成就别样人生。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上一篇:军训生活感悟下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