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后的心得与反思

2024-08-11

培训后的心得与反思(共10篇)

1.培训后的心得与反思 篇一

听折剪纸活动后的心得与反思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李恒柱

今天上午听了李老师的折剪纸活动课,听后有如下心得和反思:

一、教师对多媒体的利用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充分,效果越来越好。记得刚开始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只是把需要折剪的内容在课件上展示出一步步的步骤,由于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的限制,对于某些步骤到底如何做,学生还是看不明白,这时教师再通过语言告诉学生,费时较多,效率不高,效果不好。后来,教师干脆不用多媒体展示而改用教师一步步地教学生如何做。这样做比原来效率高点,但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同一时间只能在一个地方,如果站在最前面,后边的同学看不见,如果站在中间,前面的同学看不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再加上纸长较小,有些同学看不清,造成有些同学做的慢,完不成任务。今天听课,发现李老师用上了多媒体自带的心意答系统,让学生看着教师如何做,然后学生一步步地跟着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消除了由于教师语言表达不清对学生造成的误解,二是不会造成由于教师站的位置不对而使某些同学看顾不见,三是由于教师的动作在多媒体上展示,不会使后面的同学看不清,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见教师的水平是随着活动的开展以及对活动效果的反思而逐渐提高的。

二、折纸的内容是逐渐变化的,但折什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通过今天的听课与以前的活动内容相比,发现这次折纸的内容与前面几乎完全不同了,记得上次听李老师的课时折的是一个桃子和一个小狗,而本次折的是一个会飞的心和一个四叶草,而且从折的方法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由过去简单的折叠变成既有折叠法,又有拼接法。这说明教师是不断随着活动的开展自己是逐步学习的,对自己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并且是逐步改革活动方式与内容的,说明教师是积极向上的。但到底要学生折什么?为什么要折这些东西,是不是教师学了什么就让学生折什么?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我们折叠的东西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比如教师在折纸前让学生观看了一些比较好的折纸作品,应该说这些作品水平都很高,但学生看后对这些作品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学生的表现上可以看出来,比如学生看其它作品时没有反应,但看到喜洋洋和灰太郎时则发出惊讶声。这说明什么问题,这说明学生喜欢喜洋洋和灰太郎。教师如果在展示优秀折纸作品时多选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学生喜欢的作品,那会是一个什么景象?或者我们把喜洋洋和灰太郎的作品放在最后展出,然后让学生折叠出喜洋洋和灰太郎,学生会是多么高兴。当然一个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不可能折叠出,但我们可以用一个班的学生集体合作出一个成品来,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各自努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所以我建议李老师能把这个作品如何折法学会。

三、关于折剪纸历史、剪纸样式、工具、材料、步骤、基本文样等内容的介绍的处理。从本次听课看,这些内容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从学生的表现看,一是学生不感兴趣,由于这个原因造成学生不爱听,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而教师又感觉这个内容不得不讲,因此教师讲的声音太小,语速过快,明显有应付的迹象,效果很差,学生基本没学到什么。该内容如何处理,是删除还是保留?需要教师好好思考一下。为何要讲这些内容,有无保留的必要,如果保留,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内容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相关内容,然后根据教师的活动目标设计若干题目让学生抢答,通过优秀学生的评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用干脆删除。避免将此内容形成鸡肋。

四、关于学生折剪作品时音乐的播放问题。学生在教师教完一个作品而自己又重新做一遍时,由于他们对该作品的做法并不是特别熟悉,这时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每一步如何做,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紧张的,不适合由其它事情将其思维打断。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播放音乐可能是想让学生放松心情,给学生一个优美的环境,而此时学生的心情不是轻松,而是特别紧张,这时放音乐我感觉不是特别好,而且放的音乐声音太大对学生绝对是个干扰,建议不要放音乐。

2.培训后的心得与反思 篇二

事实上,就基层而言,十年课改几乎就等于“改课”十年,如果说课改深化的战略路径选择仍然是 “改课”的话,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追问:“课改”的宗旨与目的是“改课”吗?“课改”的核心和重心是“改课”吗?课程改革的主角和主体是一线教师吗?传统课堂为什么如此“顽固”而难以改变呢?

一、“课改”的宗旨与目的是“改课”吗?

课程改革的宗旨与目的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从教育的本质上说,包括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在内的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依据我国的人才现状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当下的一切教育改革,都必须围绕着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加个性发展的、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服务。

“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有创新能力的人”,应该着力培养其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就课程改革而言,其宗旨和目的应该是建立一个庞大的、丰富的、 多元的,能适应各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个性的,能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需求的,能让学生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系,让其在这广阔而自由的“选择”空间中,去体验,去历练,去学着选择,进而达到提升民族创造力的目的。

可惜,我们课程建设的成果仅仅是“一标多本”。其“一标”与原来的“一纲”并无什么根本的区别,其“多本”也不过是变原来的人教社一统天下为现在的多个出版社的“利益均沾”罢了。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别说学生个人,连学校对使用什么版本的教材,都没有自由的选择权。 笔者所在的地区,学校使用什么教材是连县级教育部门都无法决定的,只能按照地市级教育局的指令,让你用什么就用什么。

课改以来我们既没有构建起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材,又没有将选择教材的权利真正下放,倒是 “改课”搞得轰轰烈烈,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已然是误入歧途的课改之路,不思改弦易辙,反而以“回归”之名复行老路,其成败与否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改的核心和重心是“改课”吗?

课改的宗旨和目的既然是通过建立多元而丰富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 那么课改的核心和重心就应该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而非“改课”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课改”已号称八次之多,但基本都落脚在了“改课”上,致使每每以“课改”之名而行“改课”之实,“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倒是颇可称道,而课程建设却少有建树。

本次课改已逾十载,课程建设依然乏善可陈。 笔者认为,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须吸取以往课改的教训,必须明确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程建设,必须下大力气构建基于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故而,课改的重中之重是研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适合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可供学生自由而充分选择的课程,而不是某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推广。

当务之急:一是集中全国的课程研发专家,尽可能多地研发出各种课程;二是集中或区域性集中一线的优秀教师,将顶层设计的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和生本化;三是加大对普通教师在如何使用课程上的实用性培训。

长远考虑:一是下大力气扩充和扩展教育资源,县级城市要普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级各类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要高标准装配到位;二是真正提高教师待遇,吸纳大批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且建立县域选修课程师资库和选修课程师资流动机制,使所有学校既能开齐开足所有必修课程,又能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三是扩建学校,真正实施小班化,用小班化来解决“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教育缺失的问题。

只有通过建立丰富的、多元的课程体系,才能带动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行政班授课制向走班制的转变;也只有通过实施走班制才能带动面向全体学生开出不同类型的课程。二者互为表里,相互推动。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课空间,也保证了学生选课的自由;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也使得我们在课程、教学与评比方面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以“课改”促“改课”,而不是以 “改课”代替“课改”,这才是正确的课改深化之路。

既然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是研发、提供能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能让学生自由选择的丰富而多元的课程,那么教材研发的主体就不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线教师。一线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使用和落实课程,而非课程研发,他们的任务在于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最简便最有效的桥梁。他们只应该在课堂改进上“折腾”,而不是去搞什么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确切含义应该是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和生本化,而非学校教师一哄而上地去自行开发所谓的校本课程。

事实上,基层教师也没有能力研发课程。就基础教育教师整体而言,其智力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文化知识储备,都不足以担当起课程研发的重任。 笔者绝对不是小看一线教师,也没有丝毫对一线教师的不尊重。事实上,低估和高估任何人的能力,都是对这些人的真正的不尊重,也是对他们所从事的神圣事业的不尊重。时下的校本课程研发成果,无非是一些乡土文化课程和特长特色类课程,这类浅表化、形式化的课程建设,与其说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还不如说是满足个别校长追求政绩的需要。另外,一线教师工作量之大、工作负担之重更是无需赘言,哪里有时间和精力研发课程。故而,课改的核心不在“改课”,课改的主战场不是课堂,课改的主体也不是一线教师。回归课堂的课改深化之路,从出发点看就是一条错误之路。

三、创造力缺乏罪在课堂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六个“过于(过分)”,其中尤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得最响,影响最大。一时间,全国上下对“接受式学习”大加挞伐,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被描写得一团漆黑,“自主、合作、 探究”“三维目标”“高效课堂模式或范式”充斥于各类教育刊物,甚或提出课改的成败关键在学校,关键在教师,关键在课堂。课标修订后,随着课改的深入,改革的路线要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转移,也即从顶层到草根、从专家学者到一线教师、从课程研发到课程实施的转移。

笔者无意在此就接受式学习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孰短孰长进行评述,只是想从一个实践者的视角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班级授课制、接受式学习不是我们老祖宗的产物。如果说中华民族缺乏创造力,归罪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归罪于接受式学习的课堂,那么作为反证的被称为富有创造力的欧美国家,却得益于这种学习理论和教学形式,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班级授课制下的接受式学习中成长发展起来的。

第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并不是接受式学习“生下来就有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不是接受式学习的本来面貌,它们只是接受式学习的“异化”产物。 “真正好的讲授应该是知识经过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消化后,再用教师自己的独特方式,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地传递给学生。在美妙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4]我们不应该在“倒掉脏水的同时,连孩子也一起倒掉”。

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来也不是“接受式学习”一统天下。接受式学习在重视知识的同时, 何尝忽略过能力;哪一位好的教师,在好的讲授中不注重方法和过程,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自从教育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哪种方法是唯一的,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可以用于传授任何类型的知识的。”[4]以前不是,在提倡课改的今天同样也不能如此。

第四,长期以来,把学生课业负担重归结为教学内容“难、繁、偏、旧”的问题,已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袁振国担任组长的“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给出了科学严肃的回答:我国中小学理科教科书的难度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教材的难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族的整体素质。[5]平心而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高出教材难度而施教是一种普遍现象, 从上述意义上讲,我们的广大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不仅无过而且有功。

四、传统课堂为什么如此“顽固”而难以改变

有调查显示:“对十年课改成效的总体评价, ‘很满意’的仅为3.3%,‘满意’的占21.3%,两者合计为24.6%;认为‘一般’和‘不满意’的分别占49.3%、21%……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师对改革实效的评价是较低的。”[2]为什么具有诸多“弊端”的传统教育和传统课堂如此顽固,以至于十年课改收效甚微呢?改革者大多将板子打在了广大教师身上, 认为一线教师素质低下、改革内力不足、对课改新理念理解有误等等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批评改革者则认为课改的所谓新理念,在理论基础上就是错误的,在实施方式上的运动式和突变式行政推进更是错误的。笔者倒觉得:传统课堂既是历史的产物,又仍然是当下的时代需要,正是因为时代仍然需要传统课堂,才使传统课堂如此顽固而难以改变。

如果说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私塾式、学院式教学组织形式对应着农业时代的话,那么基于规模和效益理念的大众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无疑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以网络和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则预示着打破了课堂时空限制的个性化教学时代的到来。

众所周知,班级授课制是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大生产和民众教育需求增大的形势而产生的。它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个教师同时教一群学生,自然就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空前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其相对固定的班级人数和整齐划一的时间单位,使学校能统一安排各科教学内容和进度,实现教学的高速度。而以“课”为单元的教学,既保证了学习活动的循序渐进,也使学生获得的学科知识系统、扎实而完整。

问题的关键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历史性巨变的今天,在已经看到信息化曙光的当下,班级授课制是不是过时了呢?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我们已经触摸到了信息化时代的门槛,但是我们仍然主要处于工业化时代。经济基础条件制约着教育的水平,特定的经济结构要求有对应的人才素质层次。我们仍然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公民、 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革程度,正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仍然能极大程度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班级授课制以其规模和高效的特点仍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组织形式。这也大概可以说明,为什么如此轰轰烈烈的“改课”运动收效甚微了吧。

需求决定存废,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教育,同样适用于“课改”和“改课”。

五、“新”理念本就在“旧”课堂中,改课从何谈起?

一项对教师所作的调查显示:“最为正面的结果之一是‘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理念的有效传播。关于是否认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问,教师回答‘认同’和‘很认同’的共占74%……显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同度很高”;“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具有高度认同感,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课堂教学,表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之需的”。[2]据此认为观念的胜利代表课改的成功,代表课改道路的正确,并依此为理由在今后的课改深化之中,用以杜郎口中学等为典型的所谓“学生主体课堂”这一自下而上的“星星之火”去“燎原”,笔者不敢苟同。事实上,所谓的“新”理念本就在“旧” 课堂中,这既是所谓课改新理念“高认同”的本质原因,也是对“穿新鞋走老路”的课改实效“低评价”的必然原因。

第一,被标榜为新课改理论基础的诸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等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就其产生时代而言仍然属于工业时代,就其理论范畴而言,仍然属于班级授课制下的教育理论范畴,充其量不过是其他教育理论的纠偏和补充。何况其传入中国更不是新课改以来的事,早在上世纪20年代,杜威的亲传弟子陶行知、陈鹤琴等就让学生“做中学”,甚至“玩中学”了。这些理念早就融化在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血液中,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还被奉为现当代教育教学的圭臬,可见其不是现在才深入人心的,这些理念的“高认同”自然是题中之意了。

第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其新意何在?自古至今哪里有什么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倘若教师的理念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方向,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倘若知识是正确的知识,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知识,那么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 又有何妨?何况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无论是古代科举制下的学而优则仕,还是当今高考体制下的考上好大学,无一不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只有生存才能发展,只有生存和发展才能获得个人的幸福,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有自主合作探究。 大凡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都应该能回顾起当年的课堂学习状态。“预习”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先学后教”当然也就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我国古代把上学称之为“求学”,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是突出表达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和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也是老师当年的口头禅,这不是自主是什么呢?至于说到合作学习,我们的祖师爷早就提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理念,可见学习中的相互切磋是多么让人快意的事情,“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更是影响深远的古训;近当代学校教育中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更是比比皆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中难道没有探究和实践的意味?笔者认为, 基础教育阶段绝大部分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的,只有当学生独自完不成的状况下,教师才有必要去引导其合作,没有学生自己真正的独立思考,就会在合作中失去自我,虚假的合作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盲从。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大都是被历史印证为正确的东西,没有必要把什么知识都拿来重新探究和证明一番,我们要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

3.高中数学解题后的分析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通病就是不善于对解题过程进行分析与思考,仅仅局限于题目本身,不能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找不到解题中存在的失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应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分析。针对上述情况,文章在解题分析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种方式。

一、高中数学解题后进行分析与反思的积极意义

1.解题反思能够对数学题目进行查缺补漏,提高答题准确性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很重要,所以审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谨慎的环节,在解题后有必要对所得结果进行验证,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保证在考试过程中不丢分,也避免“以一代全”或臆造定理,甚至出现一些荒谬的结论。

2.在分析与反思过程中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的考查是最灵活的。在解题后,开发学生的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综合解题能力。

3.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原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在一道题目解决之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分析,能够将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完整的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数学原理。

二、以解题反思为基础,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方式

每一道数学题目都是对一个知识点甚至多个知识点进行深度与广度的考查。为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以解题反思为基础,改进高中的数学教学方式。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发挥引导作用

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反思,学习过程也是一样。所谓反思,就是指换一个角度去重新看待问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只有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质量的新高度。在大部分学生题海战术的错误观念影响下,教师本身就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和改进。不管是在数学课前、课后还是课堂中,教师都应该时刻强调解题后分析与思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其次,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加强题后分析总结能力。高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都是利用课堂时间传授基本数学原理。由于时间紧凑,为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比如:在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教学时,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讨论其与其他几何体体积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系统认识,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能只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也应该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更多的是要起到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在讲解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注重题后检查和验证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起到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效果。

2.学生解题后的自我分析与思考

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持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地位。所以除了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外,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自我分析与思考工作。

(1)时常反思解题方式,发现新的解题思路。数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是很常见的现象。学生在养成解题后分析与思考的习惯后,应该时常对自己的解题步骤进行分析,换个角度探索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开拓自己的数学思维。

(2)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很多谚语都指出人多力量大的真理。学习过程也是一样的,集思广益能够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学生自身还要做好归纳总结,培养探索精神。“温故而知新”是对学习方式的一种解释,时常温习旧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理解,数学的学习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当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做好总结工作后,就会发现公式的潜在联系,从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如错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应该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拘泥于教材给出的解题思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

三、结语

数学是一门复杂且灵活的学科,但其基本原理之间是有联系的。培养学生解题后继续对题目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考胜过埋头于题海中,所达到的效果也很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解题反思,培养学生反思的优良习惯,改进数学教学方式,适应当前的教育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束涛.试论高中数学习题课优效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1).

[2]李金福.关于高中数学解题思路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1(9).

4.测验后的反思教育心得 篇四

细细分析可能是有的孩子养尊处优惯了,每天放学回家写作业,遇到不懂、不会的题目,自己不动脑就直接喊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给自己讲题,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就不会主动学习,心里就会想:“我课堂上,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回到家可以问爸爸妈妈.。”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惰性的心里,课堂上任由自己的思绪进行无边的遐想,精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

还有的孩子就是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这样的孩子就养成了一个不认真写作业的习惯,现在这样的孩子就开始露头了,有的孩子不是一点不写,而是少写,今天少一道题,老师没有发现,就是老师发现了没来及批评他,他就为自己的侥幸过关而窃喜,于是明天就开始少写两道,甚至是三道,如此这般,到了学期结束就是直接一题也不想写,好像写作业就是给老师写的,只要老师不问他,家里更没有人管他,如此这样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孩子的成绩自然就会一落千丈。哪一学期都会碰到这样的孩子,而且这样的孩子还会把自己躲过老师检查作业的坏习惯教给别的孩子,带坏自己班级的学风。

我们老师对待这些孩子真的也是大伤脑筋,天天批评不见效果,就用夸奖的方法,夸奖久了,孩子也会飘飘然。有的孩子简直是软硬不吃,就是一副大大咧咧玩世不恭的样子,真的令老师看见就头疼。这不,成绩出来之后,不认真写作业的孩子,自然考试不及格,试卷不敢拿回家。

其实孩子都有自尊心,知道自己考得不好,也很怕爷爷奶奶伤心失望,但是就是不愿自觉去学习,也有的孩子是因为基础差,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很难一下子改掉,但是对这些孩子我们也是坚决不能撒手不管的,如果老师放弃了对这些孩子的管教,那么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然我也明白要想给这些孩子上劲,一个顶十个孩子费劲,因为这些孩子的坏习惯很顽固,很容易反弹,这边你苦口婆心刚刚教育好,那边转身就忘记了,所以有的时候我就强压住自己心中的怒火,让欲脱口而出的狠话转出口为内消,坚决不对孩子说:“看来你是教不会的了。”“下次再不好好写作业,就让家长把你领走。”“你真是无可救药了。”等等,如此的狠话会让孩子自己对自己感到绝望,如果孩子看到老师都不管自己了,老师都给自己下结论了,好像自己真的就无可救药了,那么他就会破罐子破摔,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从这次的测验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们的头脑中绝不是一张洁白的白纸,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着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他们的世界我们没有走进去,我们没有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那片生长着美好幼苗的肥沃田地,那么我们就没有去发现、扶正孩子们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5.电话销售培训后的心得总结 篇五

其次,在对现状进行分析后,需要确定出当前的状况,通过直观的感觉将当前所处的境地表明出来,为了能够使“感觉”变得更加可靠,金老师提供了一个“感觉尺子”进行度量。在这个细分的尺子里大约有十个感觉刻度,分别表明了对当前阶段情形的看法,如舒服,糟糕等。也许正因为每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判断标准不同,感觉相差各异,才需要这么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并在一个团队内达成统一的认识。与此同时,通过这把尺子,前辈及大师可以进步纠正一线员工的判别能力,更精准的传授经验。

再次,在对当前的销售形势有了直观的感觉后,便可以对组织结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果这个项目是一言堂,老板或高层有完全独立的采购权,那只需要集中精力向此人发攻,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将此人“迷倒”,把单下了。但绝大部分的组织销售,特别是大型销售往往涉及到多个利群体,所以事情就复杂多变。突然想到在软件工程领域,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个很重要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那就是“分而治之”,我想也同样适用于销售吧。果不其然,金老师将目标组织,进行分解,划分为“掌管经济拍板权的决策人物EB ”、“掌管技术影响决策的人物 TB ”、“业务操作的使用者 UB ”以及“引进销售的关键人物Coach”,对这些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检验,重新评估出当前的销售位置。

接着,拟定销售计划,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关键点实施攻破,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跟踪客户的反应状态,识别出客户是否真实拥有此需求,防止出现假单的情况,当前机会好不好,如果用户有需求,他想要谁的产品。为了能够更加精准的识别用户当前的反馈形态。金老师又提供可视化的四种图表,用于表明不同用户在当前形势下,所处的状态,分别是“成长形态”、“问题形态”、“平衡形态”、“自满形态”。通过这四种形态,识别出当前销售的可行性,并做出相应的评分。

最后,通过评分的结果再次重新测量当前的销售位置,再度拟定计划,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审时度适,关注周遭细微变化,在没有落单前,都不要掉以轻心,如同软件工程中的“螺旋式”开发一般。

6.小学数学学科远程培训后的心得 篇六

李晓青

今年5月,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参加了中小学数学教师远程网络培训.。这次培训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安排紧凑、组织严密。专家们的讲座切合我们教学的实际,有宏观的阐述也有微观的剖析,有理论的提升,更有课例的充实。通过观看教学实录片断、倾听专家教师点评,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思路开阔了很多,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可谓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对小学数学本质和自身数学素养等方面的认识都得到很大提升。现就这次培训作如下总结:

一、多给学生操作机会,参与实践

好动是儿童的本性,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尝试。而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低,是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动手操作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这不仅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年龄特征,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规律。运用操作活动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手、眼、脑等协同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对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印象深刻。这样,学生在形成技能过程中,也就同时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

二、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质疑 孩子生来就爱提问题,因为周围世界对他们来说有无数个“为什么”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显得重要,而且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鼓励学生多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而且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起点。当学生提出问题有偏差时,教师不能一概否定,而是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

三、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国培学习网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专家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 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小学数学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7.公司统一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篇七

最近发现自己心情愉悦,工作也得心应手,仔细观察下周围的同事,发现他们也心情,整个公司都处于一种很和谐愉悦的氛围里。

仔细想想,应该把这个功劳记在前几天的左越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培训上。公司组织这次培训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足以见到公司对我们的重视,我们很荣幸能有机会来到这么一个有朝气有潜力的公司。

左越老师给我们讲的课,她给我们讲了什么叫团队精神、在生活和工作中怎样施减压力、心态修炼,关键要素如何突破自我设限。听完左越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最受感动的就是提升团队合作精神和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实现自我,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任何地方,为了任何一个共同的目标都要有团队合作。

培训的第一天晚上,同事们集体参与左老师组织的室内拓展活动中,我们放下职位高低、放下男女区别、放下年龄差距的等等外界因素,在活动中集体用心去感受同事间的存在感,一起去为了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去团结去协作,这次活动中我感觉在理想和成功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字—--做,脚踏实地的做;一个很重要的态度—认真去做,努力去做;一些很重要的人—伙伴。体会到了一个没有共同目标的队伍是不具有一加一大于二的特点的;一个没有核心领导的团队是不会具有凝聚力的;一个没有共同信念的队伍是不会在发达和困难的时候始终一条心的。总而言之一个好的团队是不容易组建的,所以进入这样的团队是幸运的。

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这或许正是这次机会让我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顺便让我对自己的渺小彻底分析一下,到底原因是“梦想不够,还是动力不足,又或者是内因的动力不足以诱发外因的改变”等等,这都是一些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参加培训总的感觉是,不走出自己的修行层面,就不知道自己能力与水平,就不知道别人的长与短,很幸运这次培训公司又给了我这种审读自我的机会,让我们在培训后,静静的去分析自己想去奋斗的方向。这才能有助于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茫茫人海,光阴似箭,这是我人生步入社会的起点,更是我毫无保留全力以赴为理想努力的起点。愿挫折是我前进的台阶,愿丰富而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是在前对在年迈后的我对以后的回顾。

8.干部参加培训后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为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提升公司基层党建工作水平,集团党委组织党务干部赴延安参加了红色教育培训。培训中,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观看了红色历史舞台剧、重温了入党誓词;在宝塔山、延安新区和梁家河村接受了传统革命教育。通过这次培训,本人对延安精神特别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党性,提高了思想觉悟。

什么是延安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精心培育和全面形成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联系实际、发扬民主、战胜困难、经受考验、约束自己的先进的群体意识和崭新的风貌。“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延安精神的标志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作风、一种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是一条极其宝贵的经验。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军以艰苦奋斗而胜,人以艰苦奋斗而立。因此,大力提倡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我不但要深刻理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更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延安精神运用到工作中,以身作则,带好一批人、带好一个集体。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首先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部多年来一直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于现有条件,努力奋斗,不断发展,铸就了一只铮铮铁骨、不畏艰难的“×铁军”。

现在条件好了,物质条件“不艰苦了”,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更要通过不断创新加快发展速度。多年来,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指引下,×部形成了“实干、创新、关爱”的货运文化,这种文化一直引导、激励着货运人不断进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部的实干文化就是“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坏不一样、主动干与被动干不一样”。×部把实干文化落实到工作中,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容错机制,在奖惩、岗位竞聘等方面,对肯干的、做出成绩的、工作态度端正积极的员工进行倾斜,让肯干的安心、干出成绩的舒心、主动干的放心。创新管理办法、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创新引领发展。不断识别客户需求、发现市场机遇,设计特定服务创意产品,组织资源开展特定服务,提升客户价值。正是“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部的实干文化,使×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延安精神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我党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并在全党认真实践。正是因为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紧紧团结人民群众,依靠延安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才取得了延安革命斗争和建设的胜利。在培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军民一致、上下同欲”。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员和国民党军官在战场上发布命令时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军指挥员说:“跟我冲”;国民党军官说:“给我上”。“跟”和“给”,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我党我军从建党建军起,共产党员和干部就永远冲在最前面,是标杆、是榜样,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服务于人民。

如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关键是落实,这体现在×部文化中的“关爱文化”。关心员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一件事、两件事体现出来。×部除坚持“部领导接待日”外,支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必须要主动的下到一线,接触一线员工,聊天谈心,了解员工的困难,征询员工对×部发展思路、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思想工作做到“田间地头”,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心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部分员工为保障×错过就餐时间,×部联系×部为员工预留午饭,并购买了微波炉、电磁灶,方便加热餐食;在员工宿舍增加了热水器、洗衣机;员工在生日当天均会收到一份礼物;针对家中遇到特殊困难的员工,多次组织捐款;对解决大龄员工的婚恋问题专门设立了“红娘奖”;成立“红白理事会”,使员工更有认同感、归属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每一件小事都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凝聚人心,聚集力量,为公司的发展不断奋斗。

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敌人进行封锁,物质匮乏,军事斗争形势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党我军领导人高瞻远瞩,成立了“抗大”。抗大不但教授军事理论、政治思想,还有英语班、俄语版,为将来的斗争和建设培养、储备了大批军政干部,无不体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延安时期我们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中体现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体现在坚持党的七大路线,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的新中国。信仰决定选择,理想决定方向,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在第一位。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是主要任务,但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每一名党员必须要做到的。所以×党支部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活动放在首位。一是注重理论学习,浓厚学习氛围。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制定理论学习制度和科学的学习计划;二是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三是强化党性教育,思想工作落实到位。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强化党性教育和道德建设。教育好党员干部、引导好群众,始终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持续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活动,可以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目标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广大党员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要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持续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有利于筑牢党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规党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知道边界、明确规则,牢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思想上筑起遵规守纪的坚固长城。

9.骨干教师交流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篇九

今天我们河东区第十六幼儿园的优秀骨干老师张瑞琦老师和我们新入职的青年老师进行经验交流分享,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进行梳理和总结。张老师分别从入园、晨间活动、游戏自选活动、学习活动、户外活动、饮水如厕盥洗、进餐、午休、离园等环节展开了精彩的叙述。

首先是入园环节,入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关键,要求我们老师

1、热情迎接幼儿,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和身体状况,面带微笑的主动和幼儿问好,当幼儿和老师问好后,我们再主动回问一次,以示礼貌。

2、热情接待家长,与家长进行简单、必要的交流,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

3、做好晨检记录,特别关注患病儿、体弱儿。同时注意孩子身上有没有携带不安全的东西,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晨间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体育运动,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要求我们老师

1、积极带领孩子参加晨间锻炼,一起和孩子们做操,并随时用眼睛关注孩子,给予鼓励,个别孩子进行细心指导,鼓励孩子一起积极锻炼,增强他们的体格,健康快乐成长。

2、整好队伍,带队回班,注意每一个孩子有没有跟上前面的队伍,不要把孩子遗漏。

接下来是进餐环节,要求我们老师

1、注意提醒孩子户外活动回来要解小便、洗小手、挂毛巾、喝完水放好水碗,回班坐好小椅子,准备吃早餐。

2、给吃的慢的孩子先发,分发下来食物的就先吃,避免饭菜变凉。

3、教养人员不对饭菜进行好还的评论,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

4、吃完饭菜的孩子,提醒他们漱口,把碗放到指定的盆里,回来用餐巾把嘴擦干净。

接下来是游戏自选环节,分组去玩,让每位小朋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游戏。我们开展了积木区、娃娃家、美工区、图书区、玩具区等等,丰富孩子们的游戏生活,让孩子们自己寻找乐趣,同时也要注意告诉孩子们要互相合作与分享玩具,避免争抢,发生矛盾。

每当一个活动完成后,就要进入饮水如厕环节,要时刻提醒孩子们解小便、喝水,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当然在此期间,需要两位老师的配合,一个站在班里看着班里的孩子,一个站在楼道口看着厕所的孩子,以避免地滑发生危险。因此接水的时候提醒幼儿排队有序,学会耐心等待,接好水后并站在地板上带点的标识位置上饮水。

进入学习活动时,教师要注意

1、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2、活动前准备必需的教具及每个幼儿活动需要的操作材料,并于日前与保育员共同做好分发材料准备,讲明配合事项。

3、根据活动类型设置便于幼儿活动与交流的桌椅位置。

4、耐心倾听,理解幼儿想法与感受,察觉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应答。

5、关注活动中个别幼儿,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帮助,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6、注重活动实效,活动后教师收集幼儿活动作品,记录幼儿活动情况,分析幼儿发展状况。

户外活动时,教师要注意

1、预先做好活动准备,检查场地、器械的安全状况。

2、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活动材料,保证一定数量的自制玩具。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密度和活动量,有计划地开展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种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活动。

4、针对幼儿的兴趣、动作发展、习惯、安全意识、意志品质等实际情况,作出积极的应对和调整。

5、建立适宜的运动活动常规,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并督促幼儿遵守。

之后,盥洗环节时,教师要注意组织幼儿安全有序的盥洗,指导孩子洗手的正确步骤,可以用诗文的形式知道孩子,“先把袖口挽起来,再把手掌、手背、手腕打香皂,搓一搓,产生泡泡要冲掉,甩甩手来,擦擦手,最后我把袖口放。”

接下来到中午进餐环节,教师要注意,饭盛碗里,菜盛盘里,荤素搭配。指导幼儿先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均衡搭配,饭菜都吃完后,再给盛汤,不挑食,不剩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到了中午午休时,老师安排孩子先解好小便,回到睡眠室。孩子们先都在下床把罩衣、罩裤脱掉,然后一个一个扶上床去,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因为在冬季,如果孩子在睡觉时到盥洗室解小便容易感冒,所以,我们提前为孩子准备好小桶,为睡醒的孩子做准备,以保证孩子不会感冒。

最后是离园环节也是一日生活的关键,我们在孩子离园前给孩子好干净小嘴,把小裤子提好,衣帽穿戴整齐,按顺序把队伍整理好带下楼,一个一个的把孩子送到家长手中。我们十六幼幼儿园的离园特色就是一一对应制度,幼儿按名字站好一队,而家长也同样在志愿家长的服务下按名字站成一队,这样更加方便、有效的接到孩子,避免接错的麻烦。如果遇到不熟的家长,进行电话核实后再把孩子交给家长,和家长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必要性,保证幼儿安全。

在听完张老师的全面讲解后,我们更加细致的体会到一名幼师的责任重大,要保证每个孩子的安全与健康,而且必须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并把我园的爱心特色发扬光大,真正的把爱心播洒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体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每个细节上都做到尽善尽美,把微笑带给孩子,快乐带给孩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用深邃远见的意识去发现新鲜的教学思想,打开脑洞,打破刻板单一的理念,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教学活动相结合。当然,当一名好的幼师不光要会做课,也并不在于做了多少次课,而是在于生活中每个环节点点滴滴的积累,积少成多。踏踏实实把最小最细的事情做好,那么一定能赢得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信任。

10.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篇十

我于2012年7月13日的由农四师党委宣传部和伊犁州新华书店共同举办的“兵团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学习后,感觉受益匪浅。首先领导对此次培训非常重视,农四师宣传部、新华书店、农四师党校领导纷纷到场为此次培训做讲话,此次培训是专门针对我们兵团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班,针对性强,希望大家能珍惜此次机会,学以致用。其次由原伊宁市图书馆馆长苏国晖老师为我们授课,为我们讲述了农家书屋工程和农家书屋的业务工作两个方面的课程。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此次培训班办得非常有必要,不仅让我充实了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触动了我的内心。加之与来自不同团场相同工作岗位的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较全面的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下是我参加此次培训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对农家书屋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倍增了我做为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使命感

在培训课上,老师正确分析了农家书屋的现状,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农家书屋今后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好地要求。这些都使我对农家书屋的前景充满了信心,也坚定了自己从事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信心。

通过培训得知,农家书屋是2007年3月开始的国家重点惠民工程之一,兵团农家书屋工程是2011年8月25日才正式开始实施的。做为这一新鲜事务的具体实施者,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农家书屋管理员,就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农家书屋,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农民建立的书屋,是基层图书馆“家族”中的一员,它是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缺书少报的现状,为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民学知识、学文化需要而建立的新型文化服务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投入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带动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才能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而投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

二、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爱”要以爱动心,以严动行。农家书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广大农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做为管理员我们应该感到非常荣幸的同时也要做好以下几点: 1.热情接待每个读者,耐心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只要是来书屋的都是客人,一定要热情欢迎、礼貌接待。2.虚心听取意见,努力改进工作。3.严格保证开放时间,不擅离岗位。4.及时打扫卫生,保持室内清洁。

5.定期整理、统计图书,图书归还后及时上架。6.妥善保管图书音像资料及书屋设施,确保书屋的安全。7.下班时切断电源,关好门窗。

三、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农家书屋发展目标添动力

农家书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农家书屋工程主要任务、目标的具体实现和落实。只有农家书屋管理员对工作充满热情,发挥自己的智慧,付出自己的汗水,才可能让农家书屋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没有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有效工作,农家书屋工程的美好愿望就不可能实现。“农家书屋”工程的中长期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出版物发行服务新格局。为了使农家书屋更好地有效发挥作用及达到目标,我们应提高以下几方面的业务水平:

1.认真履行管理员岗位职责(管理、服务、创新)。2.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接收、分类、编号、上架、保管)。3.做好农家书屋的基本服务(建立服务制度、借阅服务、宣传服务、反馈服务)。

4.农家书屋的延伸服务(提供出版信息服务、组织专题信息服务、开展代购代售服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农家书屋是为乡民提供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农家书屋是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农家书屋是农村实施“知识工程”的主阵地;农家书屋是村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农家书屋是搜集、保存与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主体。相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农家书屋的管理中做出成绩。

六十二团六连农家书屋管理员张彦虹

上一篇:羽毛球队组建申请书下一篇:2022年幼儿园下学期大班保育保教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