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2024-09-06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精选11篇)

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一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我区二期“课堂质量工程”也已启动,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贺湘善 吴俊明 等著《化学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 张行涛 郭东岐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 夏正盛 《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二

一、创新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 让学生有兴趣去自主学习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些事物或进行某些活动的个性化倾向, 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师生关系民主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这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情感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容易接近你, 就会喜欢你和你的学科。二是学习内容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 学生容易接受, 便于理解。例如, 在“人口问题”的学习中, 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 那么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呢?人口规模的扩大会给城市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有什么解决策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学习,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 提出的设想和创意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2. 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善于保护这种“热情”,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 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蕴藏其中的地理问题, 并主动地提出问题, 系统地分析问题, 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呢?一是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 从中发现问题。二是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鼓励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通过情境、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三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随时调整问题的难度, 从而启迪学生思维, 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让学生参与“教”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参与“教”的过程, 在教学的程序上可以采用“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 把自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 从而把学生自学活动置于一种突出的位置。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 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定步调, 教师异步指导”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主学习, 而不必“齐步走”, 但同时教师将个别指导与班级教学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折中的形式。例如, 在讲“中国旅游业”这一节内容时, 我将“导读式”和“概括式”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分三步让学生参与“教”的过程:第一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在默读中找出重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然风光”是怎样形成的, 在自主感悟中让学生认识我们祖国丰富的地理资源;第三步围绕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概括式”回答问题, 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 尽情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充分比较和分析自己与别人的差异, 进行思维互补与修正, 进行自主反馈调整和补救。

二、营造教学氛围, 激励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多元认知能力。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把握以下的几个环节:

1. 建立教学机制, 增强合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需要多样化, 而小组成员的多样化, 可以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 使小组成员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的气质和智能上的差异, 合理安排学习小组, 保证每个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 分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性别比例。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将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形成优势互补, 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男、女生的混合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丰富学生的思维。所有分组时考虑的因素, 都必须保证最后每个小组的水平、能力相差不大, 为今后的公平竞争、小组竞赛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2. 体现教学民主, 创设有效的合作

在课堂上, 常有这样的情况, 当问题一提出, 教师说开始讨论时, 反应快的同学 (往往是优等生) 马上在组内提出自己的观点, 而此时有些同学还没有任何的想法。为了求快、求同甚至求省力, 有些同学人云亦云, 把别人的想法拿来当做自己的, 表面上看, 小组内讨论激烈且很快达成了共识, 但实际上仍然是少数人的意见。合作学习是为了达成团体目标, 但它与独立思考并不互相矛盾。理想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 应该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 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3. 适时教学引导, 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每个组员对学习问题的解读不同, 这就需要讨论, 攻克难点, 形成统一的认识。在讨论中, 教师必须牢记引导者的职责予以恰当的点拨, 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 引导学生“会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会倾听”的训练。养成“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一要细心, 无论是听教师讲课, 还是听同学发言, 都要听完整, 不插嘴;二要耐心, 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三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 要能虚心接受, 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 做到有选择地接受。

三、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学会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以师生共同探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方式。探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个别差异,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条件。创设的地理情境应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1. 空间的特征

给学生探究的问题深浅要适当, 要有空间, 否则就会失去探究的意义。例如, 有些陈述性知识, 简单地理问题, 结论是很容易得出的, 这类问题的探究空间很小, 没有必要刻意去进行探究式学习。

2. 差异的特征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由于学生的遗传基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等不同, 学生的爱好、兴趣、智能、特长就有差异, 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 更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 不能千篇一律。

3. 发展的特征

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课堂导入;兴趣

[作者简介]郑星刚(1969-),男,现支教于新疆伊犁州巩留县第二中学,任教高中英语。

课堂导入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巧妙而恰当的导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标》在语言技能教学建议即听力技能教学建议、口语技能教学建议、阅读技能教学建议和写作技能教学建议中均提到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笔者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其所学语言材料的特点和导入手段,在高中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抛砖引玉,乃一孔之见,谨请良师不吝赐教。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英语课堂中一定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Henick(1994)认为:上好一堂课最困难的往往是如何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和投入程度是课堂互动中的重要因素(Garton, 2002)。

(二)引导学生了解和进入教学内容。一堂好的英语课,学生往往能通过导入就可以对这堂课将要开展的内容有所了解。生动、新颖的导入往往能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迅速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进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导入,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三)为整个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导入其实就是一堂教学活动的铺垫,良好的教学导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我们成功开设课堂教学的奠基石。

二、课堂导入实施的方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导入随着我们授课内容、授课地点、时间以及授课对象等的不同而不同,课堂导入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但是,总的来说,在我们平常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背景知识介绍导入法

通过对即将讲授的课时进行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把一些基本常识与我们的书本知识相结合。比如,在进行模块六Unit 4-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之Reading(The UN-bringing everyone closer together) 这一课时的授课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联合国的常识,包括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的一些基本机构、联合国所作的工作、常任理事国等,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我们课堂知识的学习。

(二)表演导入法

表演是一种艺术,它能以生动的形式使信息直接输入学生的大脑。应用此法导入课文,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求教师要巧妙利用教材,创造情景,通过表演的艺术形式引导学生在欢乐的气愤中学习新的内容。如在学习SEFC1B Unit 21 Body Language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际情景,让两个学生模仿表演见面或告别的场景并要求尽可能多地使用手势,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既练习了口语,又在交际中结合了手势语的使用,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复习导入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的知识,不仅能让我们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同时,也能够让我们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记得在上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1 Grammar and usage时,这堂课的重点内容是:Noun Clauses(名词性从句), 在上此课的时候,我没有急着把课题等呈现出来,而是先在黑板分左右两边写下了几个句子。左边句子有:1. He bought us 3 new books.2. Will you give the salt to us?3. She is a student. 4. Lincoln, Amercian president, was admired by many people. 右边句子有:1. What you need is a doctor. 2. I believe she is the best dancer in the world. 3. That's what we want . 4. The news that Mr. Cook died made him sad. 我先让同学们分析左边句子,复习我们以前学过的基本的句子结构,找出左边句子的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然后我们又分析了右边的句子,发现右边几个句子,分别是以从句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的。这样,很自然的,我们过渡到了本堂课的内容:名词性从句。通过这样一种方法,学生们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我们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了。

(四)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也是我们常用的一个导入法。高中的学生仍然处于一个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纪,这个时候的学生愿意动脑筋找出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牛津英语模块三 Unit 2 English and Its History之 Welcome to the unit时,我利用了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同时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他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 Can you speak any other languages?

2) Do you know how many languages there are in the world?

3) Do you know the forms of the following language?(进行这个问题时,我通过幻灯片展示了Tibetan-藏语,Arabic-阿拉伯语等几张图片。)

4) Do you know other forms of language?

这样,通过前面三个问题作铺垫,再通过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很自然地导入到了我们本课时的课题。

(五)游戏导入法

高中的学生虽说即将步入成年人的阶段,但基本也没有改变好玩的天性,偶尔改变授课方式也能让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更加乐意进入学习过程。比如在上模块三Unit 1-The world of our senses 之Welcome to the Unit这一课时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课时的特点,利用这个契机设置一个游戏。因为这一课时讲授的是人的五种感官,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做了几个游戏,让他们体会盲哑人的生活。通过这几个游戏,不仅导入到了我们新课时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了解了我们自身的宝贵财富,懂得珍惜拥有,同时也能体会残疾人的处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懂得更好地理解、尊重、帮助和照顾他们。

(六)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法也是一个能让学生感到很新鲜的方法。比如在上模块六Unit 3 Word Power-English words borrowed from other languages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实物导入法。上课之前,先准备好一杯香气腾腾的咖啡,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 学生们自然知道是Coffee,也自然知道咖啡是外来语,从而也就自然地知道了老师的用意并且进入到我们本课时---外来语的学习中来了。

三、课堂导入的思考

(一)课堂导入能否与课堂内容紧密衔接。与课堂内容失去了衔接的课堂导入根本不能为本课的课堂内容服务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二)课堂导入,时间多少为宜。我认为3~5分钟为宜。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毕竟,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三)其次,“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

(四)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也是一个系统。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五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它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形成教学高潮,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特別强调了课堂导入的作用,强调课堂导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但是,导入有法,但导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类型,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采用最有效的导入方法,进行有效的导入。导入是“点睛”之笔,有效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教学高潮,就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英语。真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参考文献]

[1] 胡美馨,朱海娜. 高中教材“热身”部分的教学现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6,(4).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

4.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四

【摘要】新课程走进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理念,建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甘肃省新课程走进高中数学教学好几年了,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并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新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本文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谈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教学.一、转变教师的教学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转变观念,即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数学结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1.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重视对概念、技能、结论的记忆和接受,还必须积极开展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和阅读自学等活动.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应当发挥的作用,将自身视为引导者、组织者,重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寻数学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学结论.2.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由原来课堂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为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成为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学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激发者、课程知识的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3.加强变式教学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规范模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二、转变学生的学习

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多样化的、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1.加强学生合作互动式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合作互动式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责任明确的分工、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2.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陈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方向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转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把数学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数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错误地估计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张“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不仅要关注学生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把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在评价方法上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总之,新课程下进行高中数学的教与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对新教材进行精研探索,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一定会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5.感悟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 篇五

内江市东兴区新店乡中心校

邹学友 电话:*** 邮编:641106

巧而新的数学课堂导入犹如暴风雨前的闪电扣人心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合作、交流。为此教师须不断探索,寻求且尝试新的课堂导入,才能激活数学课堂的活力。下面谈几点数学课堂导入的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乐趣导入

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专家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兴趣。”有了兴趣,我们做任何事才能专注投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学生好奇、贪玩的心理特点,从趣味的事例、儿歌、童谣出发,导入新课,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如:“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而无趣的内容,是这样巧设情境的:由大家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抓住时机提问: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儿歌,照此唱下去能唱完吗?如果青蛙越来越多的时候,能用字母来概括整首儿歌吗?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抓准时机顺利地引入了用字母表示数。这种乐趣导入让学生有了亲切感,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很强的乐趣性、优越性,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游戏导入

如果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影响学数学的兴趣,谈不上应用数学,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所讲授的知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课题特点,巧设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上“同类项”时,请8名学生上台做“找朋友”的游戏,把准备好8张硬纸片上分别写上:4y,2ab2,-3,-3y,3a2b,8 „„3 „„介绍完后,他们找自己的同类朋友,找不到的站在一边。请其他同学检查,找的朋友对不对?并说明理由。可见,创设一个合理的游戏环境,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同学间的团结协作交流的能力,把学生带进了“乐中求学”的知识海洋。

三、创设动手操作导入

传统教学注重传授,理论讲析,忽略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学生摆、折、剪、拼、凑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触发学生的兴趣之“魂”。如:在讲授“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时,提问:同学们见过泥工师傅的吊锤吗?它是什么几何体呢?新课程理念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参与自身体验。同学们想知道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吗?它的侧面积又如何计算呢?同学们用准备的圆锥按某一条母线剪开,铺在桌面上观察、思考。再问:这个扇形的半径与弧长和圆锥的母线、底面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弄不清楚的同学请再演示一遍,仔细观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唤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创设问题开放导入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课堂导入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问题开放的内容应表现在现实开放题的应用上。如:在讲解“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座大山的两侧有两个村子,一个在A处一个在B处,现于A村到B村的大山之间修一条涵洞公路,工程人员需测量这个涵洞的距离,以便安排施工人数和预算经费,问你能帮他想一个好办法测量这个涵洞的距离吗?可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五、创设讨论交流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讨论交流导入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勤思的习惯,培养思维能力,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此种导入就是要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中是这样引入的:一位老红军毕生资助贫困学生,经常到不同学校去了解贫困生情况,老红军每到一个学校都要拿出自己的积蓄资助他们。有几个贫困孩子,老红军就会给每个孩子几百元钱。若一个学校有a个贫困孩子,老红军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钱?(a+b)呢?(a+b)2比a2多多少?为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6.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六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

导入若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畅然步入状态,则是一门成功的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以最优化的.方式来导入课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 者:王淑红 作者单位:锡盟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7.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七

一、更新教育理念是前提

理念是实践的前提, 行动的先导。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新课程理念, 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就要从潜意识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STS”的线索组织内容,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交流合作,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注重教学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基础。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按新课程要求统筹安排好“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 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学, 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整合三维学习目标,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合理组织学习内容;更要考虑化学启蒙教育的特点, 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谨, 做到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要关注自然、社会、热点, 结合社会生活介绍化学知识、观点和方法;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方式的教学工具和媒体;考虑如何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出发, 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在掌握“双基”的同时, 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了解学习化学科学的方法, 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提高科学素养。

三、转变师生行为是关键

大家都说, 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只有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转变, 才有学生的地位和行为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因此,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化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 要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环境, 创设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真正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由重“传授”向重“指导”、由重“模式化教学”向重“个性化教学”转变。

四、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核心

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也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化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改变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设计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主动接受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改变以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被动状况。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 积极参与观察与思考、调查与分析、资料查阅与信息收集、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等学习活动, 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主动获取化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优化整合化学实验是重点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新课程把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 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 还要求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收集证据, 验证假设, 获得问题的解决或取得探究的结果。化学实验不再仅仅是学生验证化学知识、训练操作技能的手段, 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 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因此在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要注意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方案, 按自己的方案动手实验, 收集证据,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只作为设计的引导者、实验的指导者、讨论的组织者、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者, 促使他们在自主参与实验的过程中, 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会学习的方法, 提高实验能力, 培养科学素养、思想品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六、整合教学媒体是手段

媒体作为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可以提供丰富、优化的学习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强大的信息功能, 为化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应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集于一体, 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可以把化学反应“由快变慢”“由慢变快”, 可以把某些图像“由静变动”, 用录像将某些真实的事件重演等。可以让学生看到形象直观的现象, 又能更深刻地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 将部分可见度不高的演示实验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实况直播”, 以提高实验的可信度和可见度。教师可以用电脑多媒体灵活自如的移动、修改、叠加实验装置, 绘制装置图, 既省时, 效果又佳。要学会将现代多媒体与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我发展。

总之, 要组织好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 教师自身要进一步提高, 不断充实自己, 总结经验, 才能真正上好化学课。

(通渭县李店中学)

摘要:课堂仍是新课程学科教学的主阵地, 本文对新课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探讨, 为化学教师组织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

8.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 新课程背景 导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05-02

高中物理课堂与高中教育教学中的其他课堂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高中物理课堂教育有着独特的特征,高中物理的绝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来自于高中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切实接触到的。但是往往这些知识却又相当的抽象和典型,讓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而高中物理课堂的导入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吸引学习兴趣,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要让高中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可以通过导入教学将物理知识生活化、简单化,进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下文中笔者就针对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入教学进行探索,旨在为广大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入教学意义浅析

导入教学对于物理这门知识既与生活联系又十分抽象典型的学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首先,高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与初中物理有着明显差别,强调的是过程学习和结果学习;其次,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较为复杂和困难的,而且一环一扣紧密联系,一旦一个地方没有学好,其余也就会出现空白,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导入教学对于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情绪、激发物理学习欲望、引导物理学习方法,最终让学生找到学习目标是相当重要的。其最主要的意义特征表现为如下三点:

导入教学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让学生进入物理学习的状态,充分调动起了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这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有效课堂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导入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晕轮效应,激发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物理学习愿望和动机。

导入教学明确了物理课堂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重点,物理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进行了积极地引导,让物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二、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导入教学方法探索

(一)提高动手能力 加强实验导入

众所周知,高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形式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课程,在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是占据了整个相当重要的教学部分的。而且,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知识相对抽象和典型,这就要求高中物理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加强实验导入,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可以将高中物理中那些用语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方便学生理解。

例如在“抛物线”这一章节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应准备好钢珠、尺子、线等实验器具,让学生帮助完成。在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将钢珠拴好,用手做匀速运动,钢珠逐渐变得缓慢。或者让学生抛钢珠,形成抛物线 。而在实验完成之后老师就可以讲述钢珠在匀速摆动下变缓慢的原因,抛物线匀速运动的计算方法。通过类似的实验导入将物理知识生活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积极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导入教学所需时间不多,教师只需要花费一点课前准备便可以大幅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二)导入物理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世界历史学科和生活历史学科。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导入物理知识或者物理概念的历史,通过历史小故事的讲述进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进行“电磁学”这一章节的物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述电磁学的历史,以及电磁学家库伦通过扭秤实验发现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定律”的小故事。然后也可以讲述德国人欧姆研究的欧姆定律。通过物理历史的导入让高中生不再感到物理知识的乏味和抽象,而且通过物理学家小故事的讲述也让学生知道了物理学科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的成功,有效引发了高中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导入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部分高中教育教学过程都运用到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同样,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根据物理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将物理内容展现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声音,同样也可是是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物理。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相当重要的,物理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往后深造过程中的基础。利用高中物理课堂的导入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让教学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1] 蔡高泉.探索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J].教学与管理,2010(04).

[2] 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3] 李浩,吴赢钦.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意义探究[J].工作研究,2011(12).

9.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九

陈 瑞 芳

福建厦门一中 361003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本文从教师、学生、校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兴趣 生活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支配权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等等。[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1.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首先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而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例如,在介绍“常见的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治理;岩洞奇景的由来;土壤的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3]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如可以利用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地方、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生活中的实际,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等,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生活中的有机物”部分,可以介绍一些衣料 纤维的区分、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服装的干洗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水资源”部分,可以介绍净化水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何健康饮水、水体污染的危害与防治、自制汽水等,使化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采取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如在介绍合成材料时,可以先介绍生活中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等。另外,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化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制作仪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在介绍“原电池原理”时,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番茄和简单的导线来验证原电池原理,并引导学生讨论原电池的用途及其危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信息中心、人文资源等;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利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超出学校范围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化工厂、自然环境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

此外,借鉴和利用外国的课程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中外化学教育教学目的、观念、教育活动方法、研究范围、教师的作用和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它们研究的方法等,提出中学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些改进措施,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化学理论、事实,如电子云、物质的微观结构、原电池的形成、有机反应的原理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而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的。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错误的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方面展示给学生观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以便规范实验操作。对于某些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通过课件的制作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反复观察。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以及一些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如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大大增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化学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如网上有丰富的化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其中课件可以直接或根据需要稍作修改后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素材则是制作课件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只要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意图设计成课件之后就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了。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

10.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篇十

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

在“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统治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按预设的方案运行,绝不允许有“脱轨”现象的发生,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使有走马灯式的师生问答环节,看似热闹,但形式化的对话只是将教师的思想借学生之口转述,并不是来自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声音。教师应将教学视为师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温馨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陶冶和感染,创设情境使之好奇,设置疑问使之困惑,启发诱导使之顿悟,热情评价使之愉悦。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了条件,彼此敞开心扉,自由探究,自发讨论,在课堂这个平台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展开持续的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精神相融,以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是问题解决与生成的统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维系教学活动的纽带,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开放循环过程,当然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困惑,从而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迁移的正常规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是值得褒扬和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知识再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新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使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例如,在讲“椭圆”时,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工厂里通常用一个直径1cm和一个直径2cm的标准圆柱来检测一个直径为3cm的圆柱。你认为,能否进一步改进这个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质量,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并绘制图纸。课后,学生俨然成了小工程师,主动请教机械、制图等教师,综合运用了许多知识,提出了较好的方案。如,在两边插入两个直径67cm的标准圆柱,这是任何纯数学题目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理论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作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课本知识必然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渊源和归宿。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的研究者,给学生呈现“学术形态的数学”,而是经过教师加工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将知识和相应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在情境化的问题中,融入了个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这样的知识对学习者是熟悉、生动、鲜活的,建立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能对知识进行灵活高效的迁移运用,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搭起了“脚手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

11.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方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策略;学习方式;三维目标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注重知识系统化,把零散的化学知识整合为理论体系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比较零散。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混淆的印象,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追求“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才能够进行有效教学。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中学习过氧化反应,必修一氧化剂与还原剂中又学习了氧化反应,但是定义的高度和层次不一样了,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不再只是与氧气反应了。到了有机化学部分,我们有学习了乙醇到乙醛去氢氧化,乙醛到乙酸加氧氧化。有的学生理解出现了混乱,究竟怎样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概括。

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建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使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方法。还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有个性的持续发展。人才的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而学习力的要素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三个方面。动力是由目标产生,毅力是由意志决定,能力是靠培养的。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力的竞争。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和体验的“表达”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积极互动、交流与合作,能够为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供一个宽松、理解、友爱、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从而建构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三、课堂有效提问

1.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是最有效的提问方法。《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即“启发诱导”的意思。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有目的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比如:我在上《电解质溶液的性质》时,提问:“医生在做心电图时,在仪器与皮肤的接触部位擦的是氯化钠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因为酒精易挥发。”有的学生说:“因为氯化钠溶液可以消毒。”,显然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具有盲目性。这时老师提问:“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什么条件?患者身体上绑的仪器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讨论思考后得出:“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电流。”从而得出结论:利用了氯化钠是电解质的性质。如果教师不是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一语道破天机”,一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2.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时机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选取最佳提问时机,既要教师敏于捕捉,善于把握,也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如针对新旧知识点提问,往往能使学生对新旧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强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知识顺利迁移的目的。例如:笔者上《电解质的电离》这节课时,笔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导电装置内放入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酒精、蔗糖的水溶液,接通电源后,学生发现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灯泡明亮,其余灯泡不亮。这时老师提问:“金属铜能够导电,为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这时老师继续提问:“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有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在这些溶液中有什么微粒?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为什么可以导电?”这样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水平,这比教师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更具有说服力,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如:讲《铁和铁合金》时,教师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会变深,哪位同学知道其中的奥秘?”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引起认知矛盾,学生议论纷纷。接着提问:“有哪些方法防止新榨的苹果汁颜色变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从而使其想的更多,思考得更多,学习的兴趣也更足,从而会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4.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生活性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化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

四、实施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我们学校每一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实施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很好了客观基础。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观的却无法充分展示,例如,烷烃的锯齿状结构,乙烯、苯环的平面结构,单凭学生感知能力,不太好想象。使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而且记忆深刻。

总之,实施新课程教学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思索,我感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极好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应从自己实际情况、从自己的学校出发,充分挖掘自己的教学潜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7(2):54-57.

[2]施良方、崔允漷.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暑假生活总结500字下一篇:西南林业大学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