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2024-08-08

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8篇)

1.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一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

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四个第一”发展理念,致力实现“四个打造”战略目标,立足平定实际,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工作思路,全镇上下精诚团结,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团结一致,狠抓“六六工程”及十三个重点项目落实。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和2010年工作任务,实现了我镇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五年来,全镇各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2.7 %;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财政总收入1780.8万元,同比增长12.6%。国税完成638.1万元,同比增长96.8%,荣获全市第一名;地税完成582.7万元,同比增长26%;农业两税完成112万元,同比增长148.9%,非税收入完成467万元,同比增长 8%,各项税费分别超额完成任务。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5年来,共引进项目39个,其中化州市绿色生命公司投资1亿多元,已成功开发出多个绿色中药产品;化州市立华矿业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年上税额逐年上升,2010年上税达300万元;粤能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80多万元;岭下阳坑石场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50 多万元;化州市新强建筑材料公司投资600多万元现已成功投产,预计投产后年上税将达100万元。

2、工业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1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101.7%。蓬利工业园区计划开发面积3000亩,现已开发面积1000亩。并成功引进15间企业进入园区落户,其中投资200多万元的蓬利灯饰厂、投资300万元的蓬利加油站、投资180万元的鸿利矿业公司、投资150万元的刨花厂、投资100万元的蓬利磨粉厂、投资70万元的蓬利制衣厂以及投资50万元的蓬利沙砖厂等一批上规模企业已相继投入生产运营。蓬利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魅力,加快转型升级,为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我镇扎实推进广东省中心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镇规划进一步扩大。实施“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四区联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的模式,成功开发东门垅、宝塘坡、竹根围、福善车、清草滩、白甲坡、樟木湾等小区。相继引入平定、京华、福临、方圆、丽霆、鹏兴、南海、建勇等一批房地产公司,对土地实施储备管理,集约开发。五年来新征土地700余亩,拆迁安置农户350户近1500人,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2.3平方公里提高到5.8平方公里,街道由5年前的12条增加到现在的38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7个,其中电梯公寓5座,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1.7万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二是旧城改造取得新突破。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先引进京华商贸房地产公司投资3900万元兴建高19层,集商贸、住宅一体化的化北地标性建筑——京华商贸城;福临房地产公司投资8600万元,兴建四幢高18层的花园公寓;方圆房地产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四幢高八层的高尚住宅楼。2010年8月份,又引进南海房产开发公司成功落实征地60多亩,抓住“三旧”改造契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即将启动建设环城北路。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实现平定人民盼望多年的愿望。三是城镇品位显著提升。举全镇之力投入400多万元建成粤西镇级规模最大的影剧院;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从东门桥到镇政府1200米的沿江防洪大堤;投入120多万元实施街道硬底化建设;投入200万元对平定客运站实行升级改造;投入90多万元建成垃圾处理场;投入70多万元普及街道路灯安装。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圩镇事务管理所。加强了城监、园林、环卫、路灯、消防等城镇管理,深入开展“城 乡清洁”工程整治,对街道市容市貌和市场摆卖秩序进行了重点治理,有效杜绝了圩镇赃、乱、差现象,大大提升了城镇品位。截止2010年底止,全镇城区街道实现了亮化和美化。四是镇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我镇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商贸、餐饮、旅业等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支持壮大原来的服务业基础上,又相继引进800万元新建东城、中泰、富美三家商贸宾馆,各种商贸活动繁忙,车流、人流、物流繁荣兴旺,第三产业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8%.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五年来,我镇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建成了1.6万亩化橘红种植、1.2万亩蚕桑种植、7万亩速生林种植、5千亩南药种植、3千亩香蕉种植以及3千亩水产养殖等“五种一养”基地。农业购销渠道不断畅通,尤其是化橘红产品畅销国内外,自2009年我市举办首届“中国(化州)化橘红洽谈会”以来,化橘红更是名扬四海,外地客商纷纷进来洽谈收购及合作事宜,产品供不应求。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3585元,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生产组织化日趋提高。五年来全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农村经济合作社市场交易额达1亿多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以化橘红种植合作社为龙 4 头的农民合作社已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橘红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引领我镇农业向纵深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2006年仅有红榄大坝一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基础上,现已发展了大坡、大岭、塘岸、山口坡、岭下、马力和蓬利粤桂新村等10个新农村。其中,岭下、马力和蓬利等村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蓬利粤桂新村新征地80亩,按照“宜居宜商、居住商贸一体化”的标准规划,致力构建两广开展边贸活动新平台,增强两广商贸活动和交流合作,推动两广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全镇推进新农村工作提供了很好示范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59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硬底化乡村公路138公里,乡道硬底化通达率100%;修建陂坝5座,维修水利13公里,改造电网150千米,程控电话普及率100%。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更加文明稳定。

——农村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村两委主职双述职双汇报制度”、“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等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春节前基本完成了2011年“两委”换届工作任务,两委换届平稳过渡,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率达95%以上,农村 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镇委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健全学习制度,促进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的迅速形成。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镇委因人善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胆任用 “双带”能力强的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对镇直部门的用人也打破论资排辈以及条条框框陋习,建立 “善于发展者上、不善于发展者让、阻碍发展者下”的用人机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有为必有位”的政绩观,使全镇上下紧密团结、充满生机活力。

——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五年来,镇委、镇政府落实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促使各项工作有布置、有管理、有落实,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落实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镇实行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捆绑,按岗定责,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创业干事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确保了干部工资福利足额定时发放。

——建立村情档案制度。全体镇村干部按照驻村工作责任制,对所包片的村(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干部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也为镇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投入900多万元完成全镇23间面上小学教学楼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圣古中学学生 饭堂,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平定中学科学楼;2010年全镇上大专本科分数线学生108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高考任务。中考升化一中64人,升茂名一中4人,名列全市第三名。小考升化一中22人,连续五年名列全市第一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区文化全面开花,影剧院大型文艺节目不断上演,社区网健康发展,农家书屋全面普及,农村文化广场扎实推进,2010年购买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成功举办了茂名市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化州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中,我镇拔河项目勇夺全市冠军,全镇金牌总数、综合成绩荣获全市第四名。

——农民健康更加保障。全镇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卫生站建设有效推进,“一村一站”全面普及。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的平定卫生院综合大楼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解决。

——惠农工程深入民心。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种粮直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

——社会各项事业同步推进。“十一五”以来,镇直机关部门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服务;计生办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 7 入管理,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双到”帮扶工作卓有成效,“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普及,殡改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再续辉煌,连续16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征兵任务。战胜了“克格比、派比安和灿都”等自然灾害,全面夺取了救灾复产工作胜利。我镇在2009年召开了万人现场执法大会基础上,2010年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治安监控系统,在全镇人口集中路段共安装了32个电子监控视频,加大了治安监控打击力度,有效打击和遏制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使全年治安发案率明显下降。同时,全镇切实开展大下访、大排查活动,确保平定社会大局稳定,全镇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这是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里,请让我再次代表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向一贯关心支持我镇各项事业发展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一是农副产品购销渠道不畅,深加工产业链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 8 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还不够,矿产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三是镇级执政资源短缺,镇级政府难以运转。四是是农村集体经济依薄弱。五是信访维稳工作还待加强。

----“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设想

镇委、镇政府 “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化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四个第一”、“四个打造”的宏伟目标,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我镇财政收入、城镇面积、城镇人口分别增加三分之一的“三个跨越”,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奋斗目标是: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6.5亿元,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年增长5%;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年增长8%。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全镇上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五中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各项工作全局,凝心聚力谋好局,奋勇争先开好头,鼓足实劲迈好步,把工业做大,农业做强,第三产业做优,为实现我镇“十二 五”计划目标打好基础。围绕以上目标任务,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五个坚持、五个着力”:

一、坚持“两园一带”为载体,着力壮大工业企业经济。全镇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以赴抓招商,一心一意为招商。以“两园一带”(蓬利工业园、山口坡工业园和S285线工业带)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作用,着力把工业经济做大。一是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制度。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发展是落后,发展太慢也是落后的理念,集中精神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同时抓好城镇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保洁工程,营造宜居宜商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继续抓好蓬利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三通一平”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园区魅力,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发挥园区经济辐射力;千方百计重新盘活山口坡工业园区,使该园区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三是建设S285线翰堂至新华工业带,在巩固现有的工业企业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一批无污染、效益好的企业落户该工业带,推动我镇经济长足发展。四是发展壮大钛矿产业。加大依法采矿、治矿力度,理顺矿农关系,促使钛矿资源得到依法有序开采。五是支持发展竹木器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手工编织企业,树立自主品牌,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坚持“五种一养”为统领,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民生为本,着力抓好惠民工程。要把民生事业作为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建设“五区一线”产业带。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益为基础,扎实推动农业“五区一线”进程。以绿色生命公司为中心,以积田、马力、旺垌、低坡、陆赠、翰堂、那宾、蓬利等村委会为辐射,建设2万亩化橘红生产区;以下双为中心,以香山、东岸、上双、岭下、大车、旺竹为辐射建设万亩南药生产区;以水田、坡地为主,全镇建设3万亩蚕桑生产区;以山岭丘地为主,全镇建设7万亩速生丰产林生产区;以低洼鱼塘为主,建设万亩水产养殖区。以化橘红长廊为依托,建设千亩化橘红产业线。以此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农业集中连片开发,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探索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三统一”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化橘红产业为龙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抓住保洁工程实施契机,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生活品位,重点建好蓬利粤桂新村、马力新村和那宾少数民族新村示范点,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三、坚持城镇建设为中心,着力谋划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实施 “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建设战略”。四区联动,全方位扩充,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城乡一体新格局。要举全镇人民之力,集全镇人民之智,成全镇人民之业。紧紧抓住X620绕镇改线工程建设契机,高标准规划樟木湾小区建设,致力打造平定城南新景。全面开发白甲坡小区、青草滩小区和那文生态小区。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区面积扩大三分之

一、城区人口增加三分之一的目标。

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全面完成S285线平定至合江、县道那岭线和县道新西线公路扩改进程,启动X620绕镇改线工程,五年内再新建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40公里以上。规划建设平文线和平播线经平定圩路段的改线工作,全面改造环城北路建设,努力建设平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三是加快推进公寓式住宅楼建设。全面建成京华商贸城、福临花园和方圆商住楼群,改善人居环境,更新经营城市理念,发挥圩镇事务所职能,不断提高平定城镇品位。

四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加强客运站管理和加快货运站场建设。探索开发特色旅游业和建设平定特色商业步行街,增强中心镇商贸集聚能力,推动平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四、坚持以稳定为重,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各项中心工作要围绕“七抓七确保” 扎实开展,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确保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茂名市一类镇水平;二是抓好殡改工作,确保稳步推进,决不挂黄牌;三是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化农业布局和林业改革,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抓好“双到”帮 12 扶工作,确保贫困村早日本康致富。五是抓好抓好人大、政协以及工、青、妇、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确保各种作用发挥明显;六是抓好科教文体卫工作,推动“五六”普法教育,确保全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七是抓好群众矛盾的化解工作,逐渐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信访机制,坚定不移地落实信访包案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契机,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年,在继续全力推进十三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以下“十件民生实事”。

1、全面启动X620线绕镇改线项目建设;

2、实施县道新(新华)西(西山)线扩改项目建设;

3、实施县道那(那务)岭(岭下)线扩改项目建设;

4、加快推进蓬利粤桂新村建设项目建设;

5、动工建设环城北路改造项目;

6、高位推进樟木湾小区开发项目建设;

7、新植化橘红3000亩项目;

8、新植南药2000亩项目;

9、实施农业宗合开发5000亩项目建设;

10、筹建望宝玲饮水项目。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单位;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贴身”服务,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转变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禁超标配备公务用车,严禁公款旅游。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和完善首问负责制,加大机关作风测评力度,促进机关作风好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强与政协的沟通和协商,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重大事项要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征求群众意见。

——健全惩防体系。深入贯彻《廉政准则》,切实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加强 14 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强化干部管理。以村级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村级两委干部配置,重点配强村支部书记。全镇进一步健全绩效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决不让默默奉献的老实人吃亏,决不让碌碌无为的钻营者得到好处。加强镇干部管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强化镇中层干部职能,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促进全镇各部门工作平衡发展。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目标实现,重在落实。加快平定镇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全镇人民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平定而努力奋斗。

2.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二

(一) 取得的成绩

1、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2009年全国水泥总产量16.5亿吨, 同比增长17.8%, 与2005年相比, 产量净增长5.9亿吨, 平均增速达到11.7%。水泥行业完成增加值1806亿元, 同比增长14.10%;水泥制品行业完成增加值981亿元, 同比增长19.85%。

2006~2009年, 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分别为150、240、280、400亿元, 与2005年的81亿元相比, 2009年利润总额增长了近5倍。

2、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四年间, 共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2亿吨。浙江、河南、北京、上海四省市基本淘汰或停止机立窑等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也有大幅度提升, 2005年新型干法熟料产量3亿吨, 2009年增长到7.8亿吨, 新型干法熟料产量比重由39.7%上升到69.3%,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有111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运行, 年设计熟料产能95954万吨。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设计熟料产能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总产能的比重为51%。

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国内一些大企业管理和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小, 有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9年国内产能超过千万吨的水泥企业 (集团) 已有20家, 合计熟料产能4.8亿吨, 占水泥熟料总生产能力的34.8%, 水泥熟料产量4.19亿吨, 占水泥熟料总产量的38.8%。前十家企业水泥产量3.69亿吨, 占全国水泥产量的22.6%, 较2005年的15%增长了七点六个百分点。

3、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循环经济取得进展

水泥行业通过加快淘汰落后, 加大余热利用、节能粉磨、高压变频、水泥助磨剂、废渣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成效显著。2009年吨水泥综合能耗113千克标煤, 比2005年下降了14.4%左右;单位水泥CO2排放量0.64吨/吨, 比2005年下降9.1%。年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超过4亿吨。

我国已基本掌握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工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 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技术和装备取得新进展。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有毒有害废弃物、城市垃圾、污泥等综合利用工程陆续启动, 逐步形成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同时, 以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燃料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4、技术进步硕果累累,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水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取得了一批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设计与成套工程、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辊压机粉磨系统、水泥工业除尘技术、高压变频调速系统、水泥助磨剂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国产化大型立磨及其配套减速机、熟料高效篦冷机等新型干法生产关键设备设计制造获得重大突破, 推动我国水泥装备国产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水泥大型装备设计、技术、安装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水泥机械产品出口量已占中国机械出口第一位。目前, 我国已经能够向海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出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泥成套技术装备, 并承包全部工厂建设工程。近两年我国水泥对外工程已占国际水泥工程建设市场份额的40%以上。

(二) 存在的问题

1、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技术创新还需突破

落后水泥工艺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一批早期建设的中小规模的预分解生产线中, 生产及配套设备已经相对落后;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 部分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物耗、能耗偏高, 个别企业粉尘排放不达标;相当一部分水泥矿山资源开采方式陈旧, 管理水平落后,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新型干法工艺, 单位熟料标准煤耗已大大下降, 但CO2排放量仍占全国排放量总量的15%左右, 加大节能减排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目前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过多地集中在对成熟工艺技术和成熟的国产化装备的平行推广, 而新一代的技术创新和更高层面的技术提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水泥工业作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密集型产业, 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 并排放大量CO2。水泥工业亟需加快节能减排、低碳化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2、区域发展不均衡, 生产力布局需优化

水泥行业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 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部分地区产能过剩现象开始显现, 市场竞争加剧。缺少科学合理的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或规划执行不到位, 使新上项目过多, 总量失控, 无序扩张造成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起, 部分产能过剩地区就开始出现企业开工不足、水泥价格下滑, 盈利水平下降的现象, 给行业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3、产业链过短, 抗风险能力不强

水泥工业目前仍是一个结构性过剩的产业。由于水泥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 产品附加值低, 在市场波动时对上游原材料和下游产品议价能力不强, 行业抗风险能力和获利能力受上下游价格制约较大。

延伸产业链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世界主要大型水泥集团均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水泥-水泥混凝土及制品-骨料, 乃至延伸到建筑领域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国个别水泥企业也曾经尝试向下游发展预拌混凝土、砂浆等产业, 但受外部条件和运作模式的制约收益欠佳。我国水泥行业产业链一体化水平亟待提升。

4、发展循环经济仍然存在体制上的障碍

水泥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决定其在协同处置利用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方面大有可为, 国外对此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我国虽有部分水泥企业成功实现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的工业化生产, 但目前全面推广难度较大, 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一是, 初期投资高;二是政府在投资、税收政策上缺少支持力度;三是受到相关部门利益的制约。

5、企业管理水平没有跟上行业快速扩张速度

国内相当一部分水泥企业仍采用传统的、习惯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 以及由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和责任程度左右企业管理的做法。管理粗放, 管理现代化水平低, 大部分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比较大。

水泥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市场开发上, 相对疏于内部管理, 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履行社会责任, 创建价值型企业, 是企业提升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许多水泥企业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在保障生产安全和职工健康、权益, 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层面上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和提高。

二、水泥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 机遇

1、我国仍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 对水泥的需求处于持续增长的阶段。

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尽管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遭遇一定的困难, 但我国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 经济发展的态势不会有大的改变, 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至少还要持续20~30年。在这期间, 经济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为水泥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建设对水泥的消费需求增速将加快。

我国政府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很重视, 在“三农“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将是持续和逐步增大的。

3、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规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继续拉动水泥市场需求。

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政府在解决人民住房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其中包括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与建设廉租住房、改造棚户区等保障性安居工程, 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改善民生。所以, 即使近年商品房建设有所调整, 安居工程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拉动对建材产品的需求。

4、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西部地区的水泥消费将处在较快增长阶段, 并进一步带动区域水泥工业的发展。

统筹区域经济,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但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 关系到现代化化建设的全局, 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政策影响下, 我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提速, 未来20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建设规模仍将处在上升期。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低碳化发展, 将进一步推动水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在自然资源消耗急剧增长,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的现实面前,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时, 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水泥工业走低碳发展道路, 将成为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 挑战

1、产能过剩, 水泥市场仍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2、以低碳化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将对水泥工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3、资源、能源、环境要素对水泥工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4、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 对中国经济发展会有一定影响。

三、2015年水泥需求预测

从未来水泥需求趋势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我国大规模建设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城镇化、新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还将成为拉动水泥消费的主要动力, 未来一段时期水泥消费总体仍呈低速增长之势。

我院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 (GDP)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作为预测依据。建立了趋势外推、回归分析和弹性系数法的预测模型。各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见下表:

综合分析, 如果国民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出现大的调整, 初步判定2015年全国水泥需求量约为 (20.4±0.3) 亿吨。

初步统计, 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9.5亿吨, 折合水泥生产能力13.7亿吨 (折算系数0.7, 下同) 。如果按2015年水泥消费量20.4亿吨, 按90%的新型干法水泥计算, 预计2015年前我国新型干法熟料能力还有约3.3亿吨的发展空间。

同时, 截止2009年底全国日产2000吨 (不含) 以下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为1.2亿吨。这些生产线中大部分将成为未来10年改造和提升的对象。

前期发展过热地区还存在一定量的不具备资源和市场条件而盲目建设的新干法线, 可视为无效产能。

“十二五”是水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 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需重视适度扩张产能。

四、水泥工业的发展思路

(一) 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 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眼于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水泥深加工产业。到2015年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

(二) 发展重点

回顾“十一五”, 我国水泥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同时, 产业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已成为我国水泥生产的主体。展望未来, “十二五”将是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水泥工业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在控制总量、有序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任务;水泥工业将通过兼并重组, 从竞争走向竞合;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低碳发展。我国水泥工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确立“大水泥”的发展理念

长期以来, 我国水泥工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过短, 产品附加值低。要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 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提高行业效益水平, 就必须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 实现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大力发展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水泥工业由产品生产转向应用服务, 成为建筑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不仅有利于改变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传统发展模式, 也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获利空间。

随着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水泥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并且随着水泥行业产能过剩,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对于水泥企业而言, 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做水泥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将成为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扩大效益空间的趋势。当然, 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并不指单纯的发展预拌砂浆、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建筑集料等, 包括要成为结构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和服务商, 产业链可适时延伸至建筑业。

目前已有冀东水泥集团向房地产业延伸, 并进一步延伸至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等下游产业, 华新水泥集团、华润水泥公司、北京金隅集团等也向混凝土业延伸。在国际上, 许多跨国水泥企业, 如拉法基、HOL-CIM、海德堡、CRH等都已将产业触角延伸至混凝土、水泥制品、集料等产业。

为了适应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要求, “十二五”要坚持树立“大水泥”的发展概念, 要大力发展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的、高品质的水泥深加工产品。提升水泥工厂化深加工率, 力争“十二五”末水泥深加工率达到50%。

2、以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任务

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水泥工业虽然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和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但远未达到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 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循环经济仍将是未来水泥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水泥工业是资源依赖型、环境敏感型产业, 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燃料和电力, 而且不但能源消耗需要排放二氧化碳, 生产过程中碳酸盐分解也需要排放二氧化碳。“十二五”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低碳化发展的要求下, 水泥工业将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重点,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同时也要加大碳减排技术、碳减排途径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力争“十二五”水泥工业碳减排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水泥工业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一方面水泥工业是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 同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等具有优于其它处置方法的优势。目前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的技术、装备可基本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需要行业内外提高认识, 包括在取得政府及相关行业的支持, 加快推进特别是在大城市周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和生活垃圾的步伐, 使水泥企业成为大中城市不可或缺的功能产业和城市净化器, 在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力支持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十二五”期间, 在政策上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已有生产线进行余热发电、粉磨系统节能改造, 支持水泥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协同处置城市污泥、垃圾等技术改造项目。支持水泥企业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技术改造。

3、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已进入成熟期, 并且在许多环节上国内水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日产5000吨生产线已实现国产化, 投资水平也很低。“十二五”水泥工业的发展将进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经营管理制胜的新时代。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实现“由大变强”、科学发展的源动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 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有机整合,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的现代化, 还要实现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行业文明程度现代化。经营管理和行业文明程度的现代化还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 当今水泥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延伸成为商业模式的竞争。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新, 也是“十二五”水泥工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体制机制、战略文化、流程管理、经营销售、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精细化管理, 提高全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提升发展质量。

4、重视和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近两年部分地区出现无序扩张造成水泥产能过剩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一些省区缺少科学合理的水泥工业发展规划, 或规划执行不到位。而且许多地区规划是站在自身利益上, 带有很强的局限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要落实贯彻好国务院38号文件精神, 要使水泥工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合理、有序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 通过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正确引导水泥工业理性、协调地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编制年, 要进一步做好水泥行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要站在全局高度和利益上深入研究产业布局, 通过科学地分析地区市场、资源、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其它外部条件, 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控制好投资力度与节奏, 实现均衡布局。对目前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已经很高和几个水泥投资热点地区, 严格控制新上扩能项目, 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5、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总体来看, 目前国内已有的水泥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水泥产品已从短缺转为相对过剩。要改变当前水泥工业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状, 必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 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将不再是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 行业发展重点将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市场和行政双重手段, 通过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发展先进、淘汰落后。除少数西部和边远地区外, 大部分省市都应该考虑列出近期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 将淘汰落后产能作为下一阶段重点任务, 在“十二五”初期实现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将通过集约化发展, 实现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由单纯追求产能规模的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由粗放式无序竞争转向规范有序的竞争转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也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水泥工业将按照总量控制、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先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通过全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行业运行效益的提升。

6、提升行业集中度与核心竞争力

我国水泥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 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将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经历了近几年新型干法水泥高速发展后, 我国水泥生产力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 区域市场核心企业已经初步确立, 在扩张空间有限、优质资源日趋减少、市场竞争逐步升级的前提下, 大企业兼并重组步伐还将加快。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 也将力促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 着力支持企业间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 其中也包括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 通过提升行业集中度, 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特别是38号文出台后, 新建项目的速度会放慢, 而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将成行业发展的主流。

产能过剩已是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未来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优势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乃至到2020年, 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将会延续,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 是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利时期。通过集团化发展, 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实现行业整合目标。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有机整合, 形成若干个具备一定国际竞争能力和具有较高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国内市场日渐饱和, 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 支持企业出口水泥成套装备和工程技术服务, 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到海外开展并购和直接投资建厂。

摘要: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十一五”以来, 水泥工业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科技创新、加快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当前我国水泥生产能力及产业布局基本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也是水泥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 水泥工业要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眼于创新发展、健康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要坚持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发展先进、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转向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水泥工业现代化。

3.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三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4日发布《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大中型肉类工业企业全面建立ISO9000、ISO22000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冷藏运输率提高到5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8%以下;肉类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不合格产品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对外出口的需要,按照“變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创建知名品牌。通过实施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肉类产品分类分级和优质优价,逐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

同时,实施肉类工业品牌化工程。积极开发市场需求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新产品,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创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重点培育冷鲜肉、优质牛羊肉、禽肉和肉制品品牌,提高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加强对我国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传统肉类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提升我国传统肉类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宁夏出台牛羊屠宰管理办法

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自治区农业部门负责人表示,该《办法》的出台,为当地肉类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市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当地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据介绍,该《办法》共23条,从牛羊定点屠宰厂(场)的准入门槛、肉品检验、冷冻冷藏、肉品运输、违规处罚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并建立了肉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以及病害牲畜无害化处理制度,杜绝不合格肉品流入市场。规定牛羊定点屠宰厂(场)不得对牛羊和牛羊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海创新菜价保险 赔案处理时间缩短一半

上海在全国首创了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形成“保淡季、保重点品种、保均衡生产”的“三保”机制。在确保市场基础的前提下,寻找市民消费者与菜农的利益平衡点,有效缓和菜价波动。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种新型的农业保险机制,可在以往的直接财政扶持政策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支农保障渠道,有利于蔬菜生产的长效布局,逐步建立“稳菜价”的供求基础。

4.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四

各村(居)委员会:

“十一五”期间,泉子街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日益增强、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已经逐步形成,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整个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为进一步做好婚育新风第四阶段进万家活动,全面推进泉子街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工作实施,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倡导,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为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活动目标

泉子街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目标是:围绕一个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中心),发挥两大宣传网络优势(媒体宣传网络、人口计生宣传网络),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家庭)深化“四个融入”品牌工程(将新型婚育文化融入到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之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婚育新风活动开展与优质服务相结合、与惠民工程相结合、与利益导向机制相结合、与村居民自治相结合、与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相结合),建设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人口文化,通过“一二三四五六”工程的实施,产生一批进入家庭、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发展能力、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三、基本原则

(一)立足基层,面向家庭。充分发挥居民(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关注家庭需求,着眼家庭发展,服务家庭成员为目标,积极发挥发挥社区和家庭的功能,动员和督促广大群众和家庭广泛参与。

(二)统筹协调、群众参与。发挥成员单位的组织指导协调作用,对婚育新风活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推进全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注重从实际出发,强调实际效果,重点加大对农牧区和流动人口的工作服务管理力度。

(四)丰富形式,创新载体。不断创新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形式和载体,结合实际,发挥本地民族文化优势,将婚育文化融入历史、宗教、民俗、现代文化之中,构建人口文化多元化的大文化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倡导。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想倡导和传播力度,增强人们的人口意识、人均观念和构建均衡社会的思想共识。利用现有的宣教舆论阵地,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人口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广泛参与性,形成良好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舆论氛围。

(二)大力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深入开展宣传新型婚育观念、政策法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知识,引导家庭成员的婚育行为,自觉遵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通过发放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等工作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通过大力宣传生男生女都一样,集中整治严打“两非”行为,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三)大力建设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人口文化。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配合、资源共享的大联合机制。充分运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宣传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加强相关部门协调联合,资源共享,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大社会影响力,指导影响群众。

(四)大力营造宣传环境,抓好阵地建设和宣传品开发制作。一是结合实际,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家庭,制作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群众喜欢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宣传精品,发放到群众中,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二是制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实物精品的宣传品,为少数民族提供生殖健康宣传服务,促进少数民族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三是抓好建成的人口文化宣教基地的巩固提升。四是在城乡主要街道设立人口计生公益性、永久性宣传标语,同时做好文化橱窗、婚育新风宣传长廊等舆论阵地建设。

(五)大力实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四阶段项目。

五、工作要求

(一)组织领导,确保经费投入。要成立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领导小组,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规划,抓好活动项目实施,确保活动扎实、有效、持续地开展。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将活动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内,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协调部门,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宣传、人口计生、卫生、教育、民政等之间要互相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改革创新,培育新典型。要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纳入深化综合改革工作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同时,要拓展宣传思路,创新活动方式,培育新典型,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新跨越。

5.煤炭工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篇五

编制单位:市煤炭局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依据、指导思想及原则

*、编制规划的目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为推动全市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根据省发改委《关于编制全省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及编制提纲,#####煤炭局组织编制了本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年远景规划,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意义深远而重大。

本《规划》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煤炭产业、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立足本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设想和目标任务,保障全市煤炭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煤炭能源保障。

*、规划适用期限和基准年

规划适用期限为****到****年。第一阶段****年到****年,第二阶段远景规划为****-****年,基准年为****年。

*、规划编制过程和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规划编制中充分结合了各矿可申办扩层扩界远景储量,结合了目前正在积极勘探申办的省内、省外的煤田开发。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形势

*.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和导向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国家经济宏观调节下,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工业、产业、建筑业、社会及发展迅速,煤炭的主要消费业如火力发电、建材、化工等行业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煤炭价格将会稳步有升,煤炭资源作为基础产业的地位不会动摇,市场前景较好。

*.安全发展任重道远。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伴随煤炭开采始终,冲击地压、高承压水、高地温等问题更加突出。人员素质偏低,技术管理薄弱,安全基层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煤炭管理部门有弱化倾向,市(市)煤炭局经费

保障不足,装备水平低,制约煤炭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科技进步有待强化。煤炭企业对科技工作认识有待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技研发机构极少,研发人才匮乏。煤矿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引进比较被动,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及现场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不够重视。专业技术人员任务重、压力大、责任大,对日常工作疲于应付,无充足时间和精力开展科技攻关活动。

*.人力资源需求有增无减。煤炭和非煤企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人才数量、质量和专业已无法满足需要。同时,人才流动性加大,并加快向外地、向优势企业聚集,条件差的小煤矿人才流失将更加严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落后,重引进、轻培养,重使用、轻开发,重干部、轻职工,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否则将造成资源浪费,加剧供需矛盾。

三、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方针:

我市煤炭工业“

十二、五”规划及****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煤炭产业、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立足本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设想和目标任务,保障全市煤炭工业平稳较快增长,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煤炭能源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的原则。统筹市内资源开发和市外、境外资源合理利用,妥善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开发与环保、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方面的关系,促进煤炭与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创新驱动的原则。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要抓住世界能源格局调整的机遇,立足现有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在煤炭安全开采、煤炭转化、替代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提高安全水平,提升战略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原则。优化结构是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任务。“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突出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组建大集团;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非煤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四是安全高效的原则。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推进安全发展,实现由高危行业向“本质安全型”的行业转变。

(三)、“

十二、五”规划及****、****年发展目标及远景展望

*、煤矿生产目标: ****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年***万吨。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以上,原煤入选占总产量**%。

*、采掘机械化:地方煤矿由于受开采煤层及地质条件制约,其生产能力较小。因此,采掘机械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市矿井正在考察发展机械化采煤工作,努力在采掘装备水平上有新的提高。

*、安全生产目标:地方煤矿积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了煤矿安全思想意识,进一步完善了生产系统的安全设备和装备,****年全市矿井达到市域可视监控网络化,强化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增强矿井抗灾能力。“

十二、五”期间杜绝死亡事故,降低重伤事故和非人身事故率,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改善采掘工作环境、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推广采面钢铁化支护,提高采场支护质量。积极进行安全生产基础性研究,配齐煤矿安全生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企战略,加强职工职业危害防治,提高职工劳保福利待遇,控制尘肺病、风湿等职业病的发病率。加强行政执法监管,构建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我市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实现安全生产。

*、结构调整目标:随着境内可采煤量的枯竭,现生产矿井逐年减少,从事煤炭产业工人大批转向其它产业,一是立足现有开采技术人员的优势,积极扩展外省市的煤炭开发,++++集团计划分别在贵州省和江苏省新建年产**万吨的===煤矿和年产**万吨的===煤业;二是抓住现煤炭创利的优势,集中资金创办地面产业,如加工、制造业等;三是就地取财,利用现有厂市、厂房大力发展养殖业等。

*、职工队伍素质目标:“

十二、五”期间煤矿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初中以上不低于总数的**%,高中以上不低于总数的**%,大中专以上不低于总数的*%,消除老弱、文盲人员,上岗职工全部进行专业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彻底改变煤炭产业队伍工作生活脏、乱、差、危及收入低的状况,按照建设

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改变生产环境抓起,做到生活环境达到园林化、住宿公寓化、文化生活多元化,在提高职工福利文化生活待遇的同时,提高工人收入水平。“

十二、五”期间力争煤矿职工平均年收入达到当地职工平均收入的*.*~*倍,后十年达到*~*.*倍。

*、重点建设项目

力争在省外建设*处年产**万吨,在本市建设一处年产**万吨的中型现代化矿井。

四、建议重点:

*、煤炭开发布局

积极开发枣陶矿市可采煤量,实行现有地方煤矿++++开发开采,依托市域优势,建立地方煤炭集团化公司充分开发利用陶庄、甘林矿市剩余的煤量。

*、勘探建设项目

(*)资源勘探

在++++市域煤田勘探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可扩界勘探的市域,加大勘探范围,寻找煤田、建设新矿,为地方经济发展补充后劲。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规划项目

积极发挥技术资金优势,向省内外大型煤田发展,在贵州或山西等地再探找开发一处大型煤田,做好煤炭资源战略储备。

(*)小煤矿++++

本着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煤炭资源的原则,在规范小煤矿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制订有利小煤矿发展的政策,积极实施整顿++++、提高的方针,兼并整合小煤矿提升办矿质量,发展地方经济。

(*)安全技术改造

建立制订小煤矿技改政策,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大小煤矿安全投入,加大矿井技改力度,提升小煤矿办矿标准和办矿规模。

五、主要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保障措施:

*、健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地方煤矿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受约于煤炭资源的优劣,在国家政策体制的指导下,立足于矿井实际,努力提高资源回收率,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煤炭资源,尽量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延续矿井开采年限,提高矿井生产规模。

*、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

要大力支持煤炭企业集团发展,规范集团公司经营运作,充分发挥煤炭企业集团中坚骨干作用,促进煤炭主业与非煤产业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煤炭工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深化煤炭企业改革

按照国家有关指导性政策,积极对现有煤矿进行体制改革,走++++兼并之路,实行优化组合,提高办矿体制。目前,本市++++兼并了部分矿井,扩大了煤炭储量,提高了生产能力。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小矿发展

近年来国家、省对煤矿的治理整顿相继出++++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法》、《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新版《煤矿安全规程》、《&&&&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及在整顿期间下发的规定指令等,同时率先成立了煤矿安全监督监察执法大队,加大了对地方煤矿整顿监管力度,关闭、规范了一批小煤矿,提高了办矿条件,促进了我市煤矿健康发展。

*、实施科技兴矿战略

十二、五”期间,对现有矿井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于小煤矿使用的先进设备。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兴矿之路,培养招聘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实践中创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开采技术,使安全、生产、管理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在今后的煤矿安全管理中,将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细化完善“三级三线”网络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煤矿安全监管,并依照《煤矿安全规程》等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大矿井的安全投入,提高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完善优化矿井的生产系统,积极实施以人为本、科技兴安的战略,健全市域安全生产数字化远程监控网络,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矿市生态和环境保护

6.德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六

一、“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呈现出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明显增强、消耗不断降低、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进入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市委、市政府密切关注形势变化,超前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的过硬措施,设立亿元规模骨干企业临时还贷周转金,实施“两暂停一严禁一规范”,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坚定了企业战胜困难、渡过难关的信心,保证了全市工业经济的稳定运行。2009年,全市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措施,以“重点项目建设年”为契机,加大投入,调优结构,积极推进工业调整振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运行主要运行特点:

(一)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6亿元,年均递增25.5%;实现销售收入3276亿元,年均递增28.6%;实现利税388亿元,年均递增24.4%;实现利润196亿元,年均递增17.5%。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35亿元,年均递增22.6%;主营业务收入3706亿元,年均递增25.3%;利税440亿元,年均递增22.1%;利润225亿元,年均递增1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达到3600户,比2005年增 1

加1818户。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4.1%,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15.3:55.2:29.5调整到2009年的12.4:54.6:33。

(二)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日趋优化,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突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明显、区域比较集中、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工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文化体育用品等四大新兴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集群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84亿元,实现利税283亿元,利润141亿元,分别占比重的73.8%、73.4%和71.8%。其中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四大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47亿元,实现利税243亿元,利润119亿元;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体育四大新兴产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实现利税93亿元,利润46亿元。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完成产值7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5%,比2005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三)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初步形成了大型企业规模化、小型企业专业化的发展格局。2009年,我市大企业的培植又有了新的突破:莱钢永锋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华能国际德州电厂过50亿元,临邑恒源石化进入省百强企业名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81家发展到

2009年的615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由17家发展到34家,过20亿元的由4家发展到17家,过30亿元的由3家发展到7家,过50亿元的从无发展到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848家,比2005年增加552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达48家,比2005年增加27家,过3亿元的企业达15家,比2005年增加12家。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环境条件。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宏观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总体趋势看好,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

有利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触底企稳,出口加速下滑势头将得到抑制,下一步,国际市场需求将会增加,出口企业的订单数量有望进一步回升。从国内因素看,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们直接争取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从我市因素看,国家正在制定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两大“国字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提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京沪高铁、德大、济邯等铁路和德滨、济乐等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都使德州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也为我们发展工业经济带来了难得良机。

制约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需求不足、产能过

剩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为紧迫。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市基础条件,“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既面临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全新机遇,又面临着重大战略转型任务,和国内外经济全面复杂带来的严峻考验。

面对上述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驾驭局势、趋利避害的能力,努力实现我市工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十二五”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50亿元,年均递增15%;实现销售收入80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税850亿,年均增长15%。

——工业结构。到2015年,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000户;特别是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

——重点企业。到2015年,争取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

四、“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度分析,确保目标实现。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扩大监测范围,完善监测调度,抓好重点企业运行的组织协调、监测分析和调度服务,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搞好预测预警,有针对性地谋划,研究应对措施。搞好节日生产调度,保证节日期间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二是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十二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市场转型,实现单一市场向内销外销均衡型的转变。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消费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时合理地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加产品销售,扩大市场份额。创新营销方式,以互联网、物联网融合及“网上世博”等为契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是加强供需衔接,努力满足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不定期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国家信贷政策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数量,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有利于支持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体系和工作平台,努力保障企业资金供求总体平衡。

7.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七

1.1产量和经济效益保持较快增长

1.1.1生产情况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5~2009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建筑陶瓷产量年均增长23%, 卫生陶瓷年均增长11% (详见表1) 。

在产品结构上, 产品品种极大丰富, 实现了由中低档产品为主向高中低档产品全面自主配套的过渡, 从高级宾馆到新农村建设, 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需求的产品国内企业都可以满足, 消费层次已成为决定产品结构的关键因素。

1.1.2经济效益

2009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实现工业增加值691.50亿元 (详见图1) , 比2001增长l30%。从2006年到2009年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2009年全国建筑陶瓷企业销售超过2 00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23%, 企业利税总额增长19.63%。

1.2产业布局发生重大变革

“十一五”期间, 全国各地发展建筑陶瓷的积极性极高, 以广东佛山、山东淄博陶瓷企业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 利用自身实力, 走出去发展, 形成了一波异地扩张的产业转移高潮。江西高安、景德镇、丰城、湖南衡阳、湖北当阳、山西阳城、辽宁法库、建平等一批新兴建筑陶瓷产区迅速崛起, 新增产能几十亿平米。目前, 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30多个集中产区。陶瓷产业生产力布局由“十五”时期的“三山一海夹两江” (广东佛山、河北唐山、山东淄博博山;上海周边地区;两江指福建晋江、四川夹江) 格局, 发展到现在的新兴陶瓷产区如雨后春笋般全国各地兴起。

本轮产业布局变化不同以往, 既有主动调整, 又有被动适应。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逐渐减小, 区域市场需求量快速增长, 需求结构升级, 运输瓶颈制约和运输成本上升, 加速了陶瓷生产向新的市场消费中心靠拢。二是生产力向生产要素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广东、华东等产区劳动力成本、原材料、能源成本都较高, 而内地则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 尤其是各地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招商引资力度大, 投资条件相当优惠, 对投资者有较大的吸引力。三是一些大型陶瓷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有能力依托自身的资金实力、市场网络优势, 走出去发展, 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四是沿海建筑陶瓷产业生产规模过大, 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佛山、淄博等产区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 也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对当地陶瓷产业发展出台限制政策, 关停、转移是陶瓷企业迫不得已的选择, 促使企业走出去, 在其他产区投资建厂。

本轮建筑陶瓷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 一方面, 以优势企业为主的异地扩张, 带动了新陶瓷产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 先进能力的增加, 加快了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 也为区域环境改善、节约资源、能源起到较大作用。

1.3行业技术进步取得显著突破

“十一五”期间,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对技术进步十分重视, 企业加强对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资, 国家以重点技术支撑项目等形式大力支持, 使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建筑陶瓷行业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采用大型节能高效窑炉, 抛光砖生产技术完善提高, 仿古砖装饰技术创新, 新型色釉料开发等。

卫生陶瓷节水技术工艺及配件开发, 高压注浆技术等得到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超薄陶瓷大板的研制与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成果也成为建材行业60年成就展中代表陶瓷行业技术进步的标志性成果。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山东博斯美公司、陕西科技大学等单位承担了国家科委立项的研究, 是新时期产学研产业化开发的成功案例。超薄瓷质陶瓷板材 (或纤维陶瓷大板) 相对传统陶瓷砖, 在减少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该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4节能减排取得了长足进展

“十一五”期间, 陶瓷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各第政府出台具体的治理措施, 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得陶瓷企业节能减排意识提高,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增强, 保证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展。

在国家标准方面, 出台了系列标准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继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陶瓷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 (试行) 》之后,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陶瓷行业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征求意见稿) 。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252—2007的实施, 对陶瓷产品能源消耗上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卫生陶瓷工厂节能设计规范》, 则从项目设计阶段就开始加强陶瓷生产线的节能控制, 促进陶瓷行业从源头上重视节能。该标准2009年11月发布, 2010年7月l日起实施。

在地方法规方面, 各地区针对节能减排, 出台很多具体政策和措施。在全国的陶瓷产区中, 其中尤以佛山和淄博的治理整顿力度最大。2007年佛山市政府对陶瓷产业生产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 只允许不到10%的陶企生产线升级后继续留在佛山。2009年末佛山市禅考区已有87家陶瓷企业完成关停转移, 共拆除生产窑炉269条, 喷雾干燥塔155个, 分别占总数的66.4%和62.5%。2009年, 淄博市政府出台《淄博市建筑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 (2009—2011) 》, 计划3年后淄博市建筑陶瓷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12亿m2减少到7亿m2, 淘汰落后生产线200条, 产能5亿m2。

由于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近年来陶瓷产品生产能耗也在不断下降。2005~2009年, 我国建筑陶瓷单位综合能耗从6.57kgce/m2下降到5.32kgce/m2, 降低了19%;建筑陶瓷的碳排放强度从17.14kg/m2下降到13.92kg/m2;卫生陶瓷单位综合能耗从14.03 kgce/件下降到11.14 kgce/件, 降低了21%;卫生陶瓷的碳排放强度从36.4kg/件下降到28.94 kg/件。

1.5建筑卫生陶瓷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我国从2006年开始, 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陶瓷出口国。陶瓷砖出口地区主要是传统的亚洲市场, 非洲地区近年来正在成为新的重要出口目标市场 (详见图2) 。2009年建筑陶瓷出口金额达到28.62亿美元, 出口量为68 547万m2, 比2005年分别增长143%和63% (详见图3) 。建筑陶瓷产品出口平均单价由2005年的2.80美元/m2上升到2009年的4.18美元/m2, 增长3.4%。由于国内建筑陶瓷在技术、产品品质上的长足进步, 进口产品占国内消费市场比例已经很小, 2005~2009年进口金额由2 029万美元到5 267万美元, 进口量由2005年的l 82万m2上升到2009年的287万m2, 分别增长了159%、58%。

我国卫生陶瓷出口量、出口额以及出口地区及比例详见图4和图5

从图4可以看出, 卫生陶瓷2005~2009年出口量由3 885万件上升到5 377万件, 出口金额由47 445万美元上升到66 763万美元, 2009年比2005年分别增长38%、41%。同期进口量由27万件上升到48万件, 进口金额由1 857万美元上升到2 904万美元, 分别比2005年增长77%、56%。

1.6存在的问题

1.6.1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仍然是制约行业发展主要问题

陶瓷行业是资源依赖性产业, 生产量的过度增长, 优质原料消耗较大, 乱采乱挖, 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保护性开发, 尤其对低质资源利用,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尽管很多产区和企业已经意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对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并出台了相关政策, 采取相应措施, 但总体看, 很多措施仍执行不到位, 甚至有些产区和企业仍然是以牺牲资源和企业仍然是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陶瓷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虽然“十一五”期间, 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在不断下降, 但由于产量的急剧增加, 全行业总体能耗和CO2排放逐年增加。

1.6.2产业发展方式仍处于低成本配置、资本驱动的数量型阶段

“十一五”期间,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量的增长, 即产量和产能的迅速增加, 各地产区的迅速崛起。由于地方政府对于产区的发展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 只注重眼前利益, 有的地区规划企业数量翻番, 产值翻番的发展思路上, 没有有效的引导、管理和规范, 导致产业布局零乱, 市场秩序混乱, 恶性竞争, 效益低下。

总体看来, 我国陶瓷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的同质化;陶瓷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 企业平均规模小, 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离现代企业的运营方式还有很大距离;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 特别是低廉劳动力成本基础上。各陶瓷产区之间, 为招商引资, 竞相出台优惠政策, 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成本、资源成本以及税收来换取一时的增长。为产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1.6.3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 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纷纷通过新产品、新设计来抢占全球市场, 尤其在建筑卫生陶瓷行业表现尤其明显。我国是世界陶瓷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出口大国, 但不是强国。以贴牌出口为主的参与国际市场方式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以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 换取最低廉的加工费用, 同时还要受到许多国家的反倾销制裁, 其根源在于我们缺少竞争力, 缺少创新, 缺少品牌, 缺少服务于消费终端的商业模式。

1.6.4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 陶瓷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 陶瓷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首先, 在产品工业设计以及产品应用的创意设计上差距较大。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在技术创新上总是处于引领世界的前沿, 我国陶瓷产业创新更多是处于追赶、模仿的层次上。前瞻技术研究不够, 共性技术研究缺乏。

在产品设计方面, 国内部分知名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 并不断推出新的设计产品, 但由于应用设计环节脱节, 使一些好的户品设计不能完全在应用中得到体现。这就是产业链之间的协同能力不够的结果。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一个好的设计产品一经推出就很容易被复制, 从而导致侵权者轻松获利, 创新者蒙受损失。其次, 商业模式缺少创新, 品牌建设滞后, 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陶瓷企业商业模式基本以单打独斗为主, 产业技术联盟、联盟营销、品牌整体策划、市场运作等整体运作的很少。

2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将会表现出诸多与“十一五”时期不同的新特征, 这也对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造成影响。

2.1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自“十二五”开始, 中国将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 工业化将进入战略转型时期, 即依靠信息化、科技化, 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在调整结构, 加快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同时, 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陶瓷工业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资源节约、能源节约、环境友好、提高效益方面面临艰巨任务, 在创新发展上面临巨大挑战, 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十二五”是陶瓷产业的升级改造, 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新需求, 实现产业战略转折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2.2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关系到行业生存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更加注重发展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以及低碳发展, 我国会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型的产业, 对于节能、减排等方面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发展模式已关系到陶瓷行业是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关键。

2.3资源成本、人力成本提高给陶瓷行业带来压力

经济济高速发展, 带来了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国家在资源保护方面正在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包括资源开发准入政策、资源税收政策、资源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出台将使廉价甚至恶性开采资源和使用资源的时代成为过去, 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提高是大势所趋, 历史必然, 陶瓷产业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我国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尤其是人均收入达到3 000美元以上, 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的成本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原有的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总之, “十二五”期间, 随着资源、能源及人力成本上升, 陶瓷产业低成本时代终结, 陶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压力。

2.4我国城镇化发展、区域经济振兴为建筑卫生陶瓷提供了新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 我国的经济发展将由高增长为主, 转向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主的新阶段, 会更加注重民生。尤其是区域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 目前已出台的众多区域振兴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都得到具体的落实, 并取得较大成效。由此, 更加快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步伐, 住房建设及公共设施将会进一步发展。“十二五”后期, 城镇化率将超过50%。提高l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 意味着每年有l 000多万人要进城, 住房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将为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机会。

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不但带来需求的增长, 也会带来消费市场区域的变化, 尤其是消费结构的升级。随着国家对民生的重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对建筑和卫生陶瓷的要求将从以量为主, 向满足高品质生活需求的时尚、个性化、多功能化转变, 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对行业升级提出更高的要求。

2.5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较多, 贸易壁垒抬头, 对陶瓷产品将产生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措施。进入2010年, 美欧经济体对制造业的重视日益加强。同时,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将更多转向国内市场,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业竞争。

3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趋势

3.1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形成, 未来大规模产量增长态势不会出现, 发展重点将是以产品品牌、质量、服务为中心的内涵发展模式。

“十一五”期间, 我国产业布局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 全国各地已经形成了30多个产区。由于目前的产业布局已基本辐射我国大部分省区, 生产能力能够满足并已经超过市场需求, 因此, 可以预计在“十二五”期间, 我国陶瓷行业产业布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陶瓷行业大规模产量增长态势不会出现。我国陶瓷产业增长模式发生转变, 即由外延型的量的增长转变为以品牌、服务为中心的内涵式的发展。

3.2技术发展的趋势

(1) 生产设备趋向大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大型球磨机、大型喷雾干燥塔、大吨位压机、多层辊道干燥器、辊道窑、抛光线等大型设备;多功能全自动施釉线、机械手、自动的AGV运坯车、卫生瓷的高压注浆、计算机自动控制窑炉等智能化设备的启用大大提高了陶瓷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效率, 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 降低了废品率。

(2) 现代高新技术在产品设计方面应用越来越多。

喷墨印刷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方案 (模仿面料、石材木纹等) 、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普及。

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建陶产品在重视装饰性同时, 开始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已出现了音响功能瓷砖、防静电瓷砖、自洁性瓷砖、健康保健性瓷砖等多功能产品, 并受到消费者喜爱。未来瓷砖将通过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体现功能化创新, 使瓷砖从简单的表面饰材升术为新型多功能材料。

陶瓷生产的过程环保化。陶瓷环保要求的加强, 陶瓷生产中相关的粉尘、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技术和专业设备要求越来越旺盛。

3.3绿色化发展、节能减排是国内外陶瓷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是“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推进后工业化的最重要的发展目标。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属于能耗和资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随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对减排和低碳的重视, 节能减排、绿色化发展成为制约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二五”期间, 陶瓷产业韵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同时减少碳排放, 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能耗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为实现节能目标, 陶瓷行业的节能技术、工艺、装备的开发将具有广阔前景, 节能技术推广应用、能源管理、能源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等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3.4市场需求的趋势

3.4.1需求量的预测

“十二五”期间, 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步增长。同时, 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将使城市消费群体迅速增加, 从而产生强大需求, 这使得陶瓷市场需求量将保持较快增长。

根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的预测, 结合经济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考虑,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保持较高发展速度, 预计建筑陶瓷国内需求量2015年将达到75亿m2左右。卫生陶瓷2010年将达到2万件左右。

3.4.2市场需求结构的趋势

(1) 中西部地区市场需求增长较快。

随着我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加之国家对公共基础建设、水利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等的投入力度加大和发展速度加快, 中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将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重点。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已经比较高了, 基本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较低, 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化水平仅为53%, 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陶瓷需求的快速增长区域。

(2) 农村建设将成为陶瓷新的市场增长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 在国家大力推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平衡发展的政策引导下,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的改善以及城镇化的大力推进, 住房作为农民重要的需求, 对建材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十二五”期间农村市场对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需求潜力巨大。

4“十二五”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实现行业发展全面升级为核心;立足于国内市场为主, 积极参与国际高端市场竞争;以产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培育作为行业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以产品及其应用为主的陶瓷创意设计产业, 以品牌建设和产业联盟为主的现代化商业模式;以典型产区提升为突破口, 通过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 继续着力解决建筑陶瓷卫生节能、环保、节约资源以及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力争经过5~10年发展, 将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化产业, 全行业实现现代化。

概括为:

一个中心: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产业升级为中心;

3个重点:

以设计和研发带动陶瓷行业的创新;

以产业联盟和产区发展促进陶瓷行业的协同发展和品牌建设;

以结构调整推进陶瓷行业向低碳、绿色化方向发展。

5“十二五”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发展重点

5.1大力推进以研发和设计为核心的陶瓷技术创新

建筑卫生陶瓷属于装饰装修材料范畴, 我国建筑卫生陶瓷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已取得长足进展, 抛光砖生产技术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十二五”行业创新重点由加工制品技术进步转向产品的创新设计, 不但大力发展产品创新设计, 还要向陶瓷产品应用的创意设计延伸, 为消费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5.1.1进一步完善和建立陶瓷产业创新体系

(1) 建立产学研基础上的产业技术联盟型创新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我国陶瓷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企业与相关院校、研究单位建立一定的产学研关系, 但新时期, 这种以企业个体行为为主要的技术进步体系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产业技术联盟则从更广范围, 更深层次的合作, 资源共享, 利益共分, 风险共担的角度出发, 企业、院校及科研单位, 共同攻关, 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 受联盟章程制约, 同时, 以联盟更强大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 可获得更大的利益。

“十二五”, 重点推进3类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是, “企业+装备制造+相关支撑技术研究”的技术联盟建设,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二是, 推进“企业+企业”横向联合型技术联盟, 利用自身优势, 确定中长期方向, 共同开拓新领域。三是, 企业与建筑设计、建筑企业的技术协作联盟。陶瓷企业提供新产品的开发, 设计及建筑单位提供应用技术创新设计, 从而使陶瓷新产品的效果在实际装饰应用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为消费者创造超出想象的完美效果。

(2) 加强陶瓷行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陶瓷企业在陶瓷砖产品花色图案设计上, 卫生陶瓷在新颖款式创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而, 新产品一经推出, 市场上仿制产品在短时间内就大量推出, 严重制约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刻不容缓。一是,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 各级政府应成为知识主权保护的最有力维护者, 加强监督管理与处罚。二是, 企业加强自我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化运作, 加强研发, 创造他人不可简单模仿的高技术含量的新技术与产品, 同时, 在新产品推出模式上创新, 限制他人的仿冒行为。

5.1.2陶瓷行业创新重点是发展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工业设计,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和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创意设计能力的不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企业重生产轻创造有关。

(1) 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设计。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作为建筑装饰装修类产品, 一方面满足不断升级的使用功能, 而另一方面是其满足感观上、意识上的装饰功能, 这也是新形势下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产品设计技术创新, 生产出花色、图案、款式新颖的新产品是满足这一新需求的基础。因此, 大力支持国内外高新技术在陶瓷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引进其他行业的新技术, 包括IT电子化技术、机械加工中的模具设计技术等,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从使用环节入手, 加强产品设计, 既提高产品附加值, 又为消费者提供新型产品。

(2) 提供陶瓷使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陶瓷产品在建筑装饰装修中使用效果不单单是产品, 更重要的是整体效果。为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陶瓷产业“十二五”应将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从单纯做产品制造, 向为消费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面延伸。通过创新设计, 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融入其中, 使陶瓷产品本身装饰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甚至带给消费者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解决目前存在的生产与应用脱节的问题。同时, 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也是建筑现代化、部品化的要求, 未来建筑业由目前的现场湿式作业, 逐渐过渡到工厂加工, 现场安装的现代化施工阶段。建筑部品是必不可少环节, 目前的整体厨房、整体卫浴, 下一步在建筑物的外装饰、内墙、房间等会进一步加强, 生产企业的部品化设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5.1.3推动行业生产技术进步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技术进步方向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1) 新产品研发的相关技术。包括陶瓷表面装饰技术, 加快喷墨印刷技术设备开发与产业化;隔热保温、抗菌、自洁等功能化技术;色釉料方面新产品的开发;陶瓷砖减薄相关技术;大规格超薄板技术装备产业化推广;整体卫生浴、整体厨房等建筑部品化产品等。

(2) 陶瓷生产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相关技术。

干法制粉技术与装备;原料标准化体系与技术;建筑卫生陶瓷窑炉新型燃烧设备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富氧燃烧技术;新型干燥烧成技术与装备;窑炉、喷塔余热利用技术;窑炉余热发电技术;高效收尘、脱硫新工艺与技术装备;锆原料替代技术;连续球磨技术;低品位资源利用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

5.2陶瓷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仍为行业发展重点

品牌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有所进步, 但与国际国内市场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陶瓷产业发展趋势, 以及未来市场需求, 品牌建设仍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的重点。“十二五”期间, 品牌建设突出制定战略规划, 系统实施, 整体推进。

继续支持企业创新知名品牌, 引导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 以培育国际化大型企业为载体, 创国际知名品牌。

政府在引导陶瓷行业发展中将以量增长为主, 转变为以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增长方式。重点产区制定品牌培育专项规划, 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品牌建设。政府将推出“中国陶瓷品牌”为最终目标, 全面提高我国陶瓷的国际竞争力。

5.3创新陶瓷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以产业联盟促进陶瓷行业的协同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

陶瓷行业传统的产业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商业模式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5.3.1建立各种类型的产业联盟, 使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建立产业联盟是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利益的有效途径。建立广泛的陶瓷产业联盟, 对于产业链的协同配合, 提升国内陶瓷品牌的整体价值等, 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以产学研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

(2) 建立开拓共同市场的采购/营销联盟。

在陶瓷的市场方面也应该发挥集群和协同效应, 建立产业联盟, 改变目前分散经营的现状, 实现整体经营, 提升市场运作能力和控制力, 建立我国陶瓷行业品牌, 提升陶瓷整体竞争力。

(3)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供销一体化联盟。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互动, 实现上下游的联动发展, 使陶瓷产品要贴近市场、服务市场。

5.3.2加强重点陶瓷产业集群内部整合, 资源共享、专业协作, 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

我国目前已有30多个陶瓷产区。“十二五”期间, 产区布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重点在于产区的升级。

(1) 推进各产区原材料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现正规化开采,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 环境污染的有效降低, 同时又可以保证产品质量;

(2) 加强专业协作, 以大企业为核心, 中小企业配套的专业化模式, 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一致对外, 竞争与合作共存, 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带来的两败俱伤, 聚集优势的削弱。

(3) 建立产区的公共平台, 包括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等, 使平台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从而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5.3.3以重点产区为突破口, 结构调整, 推动陶瓷行业向低碳、绿色化方向发展

陶瓷产业环境污染、资源、能源节约, 低碳发展是关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能降耗。

“十二五”期间, 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是加强产品结构与组织结构的调整。

(a) 培育大企业, 支持大企业的异地扩张。

陶瓷产业聚集发展, 尤其是众多小企业的存在, 造成局部污染加重。陶瓷企业的淘汰落后主要以市场手段, 支持优势大企业在主要消费市场的扩张, 以先进技术装备, 高品质产品, 强有力的市场运作能力, 促进技术装备落后、对环境严重的小企业改造升级及淘汰。

(b) 大力发展釉面砖, 适度发展抛光砖。

抛光砖在生产过程中, 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同时对原材料要求比较高, 不利于产业的低碳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不宜过多发展。“十二五”期间, 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消费者观念, 通过产品设计使釉面砖得到进一步发展。

(c) 实现陶瓷砖产品的薄型化、卫生陶瓷产品减量化。

大力推广产品的薄型化, 即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减薄厚度, 特别对墙砖类产品, 完全可以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减少消耗。厚度4~6mm的干压瓷质板和挤压陶质板的生产新技术已经出现并推向市场, 其节能减排的意义更为突出;

卫生陶瓷产品, 除了开发与生产节水型产品 (坐便器、蹲便器、小便器) 外, 也应实现产品的减量化, 减少生产豪华型、超重型的大型连体坐便器、立式小便器之类的产品, 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2) 加强陶瓷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节能改造, 降低能耗。

参照佛山、淄博等地的经验, 各产区政府加强对陶瓷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 从监督管理和技术改造两方面入手, 解决制约陶瓷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各产区政府在引导陶瓷产业发展过程中, 将节能环保纳入到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 制定具体目标、方案和措施。建立节能环保鼓励和支持机制, 建立考核系统, 引导和监督区内陶瓷企业的节能环保作推进。

鼓励和支持企业对现有生产线进行节能环保的技术改造, 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 专业化装备, 完善或新增节能环保设施。积极支持企业申请节能环保等专项资金申请, 以技术、经济等手段, 加快节能改造步伐, 从而使整个产区节能、环保效果提得根本性提高。

支持企业以干法制粉工艺、陶瓷砖塑性挤压成形工艺、陶瓷砖一次烧成工艺、卫生陶瓷高压注浆工艺, 以及球磨机、干燥塔和窑炉等装备的节能减排革新改造。

(3) 在全行业推行清洁生产

推行清洁生产是陶瓷行业加强废水、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治理, 同时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 十二五期间应在全行业实行陶瓷清洁生产的强制性认证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陶瓷行业污染现状。

(4) 提高矿产原料及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陶瓷原料资源地质工作,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实现规模开采和资源的深加工, 重点产区可以考虑实现原材料标准化和产业化;

对于低品位原料, 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多元化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8.镇“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篇八

其中,产量目标为10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4 6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为8%,其中精炼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控制在650万吨、2 400万吨、550万吨和72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8%、5.2%和6.9%。

在节能减排方面,要按期淘汰落后冶炼生产能力,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單位产品能耗进一步降低。铜、铅、镁、电锌每吨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到300千克标煤、320千克标煤、4吨标煤和900千克标煤及以下。

在技术创新方面,重点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精深加工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绿色高效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结构调整方面,产业布局及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产品品种和质量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5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90%、电解铝90%、铅60%、锌60%。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在环境治理方面,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2015年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15%。

在资源保障方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增强。

再生金属停工达40% 期待税收优惠

随着有色金属价格的持续下滑,国内有色金属再生行业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来自中国有色工业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的消息显示,再生金属行业停工率达到40%左右,协会负责人希望在税收环节给予企业优惠措施。

“再生金属行业不景气主要是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及世界经济复苏趋缓的影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秘书长马鸿昌在昨日的行业新闻通气会上如此说。对于下一步,他认为,要进一步优化再生有色金属产能布局,相关企业在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规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目前,国内有多家再生金属企业计划上市。此前,今年4月23日,国内知名的再生铝企业怡球金属资源再生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在上交所公开发行上市。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统计,今年1~8月份我国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为540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再生铜产量约为170万吨,同比持平;再生铝产量约为280万吨,同比增长4%;再生铅产量约为90万吨,同比增长7%。1~8月份,进口含铜废料为309万吨,同比增长2.7%,金额为96.1亿美元,同比下降8.3%。

税收政策影响废铜进口企业竞争力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目前已有170多家企业入驻,包括家电拆解、汽车报废、废料进口拆解等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循环经济园区。园区内最大的家电拆解企业是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但走访调研发现,到现在为止已经投入工作的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若废旧家电货源供应不稳定将大大影响该企业盈利、发展。

记者接触最多的还是废料进口拆解企业,在另一个园区内有30家左右的企业专门从事废杂铜进口、拆解,然后再卖到天津或河北的铜厂。不过让人感到遗憾是超过一半的企业大门禁闭,院内存货也非常少,据某公司负责人表示,今年每家企业的存货量都大大减少;经营情况更不用说,基本上没有盈利。

究其原因,下游需求不济、铜价波动不稳是主要因素,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税收政策也是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上众多企业均有这样的苦恼。企业拆解、加工利润微薄。铜杆利润相对固定,每吨只有100~200元,在紧缩银根的形势下,财务成本大幅度提高,几乎没有什么获利空间。而市场熟知的三角债问题也困扰着企业。银根收紧进一步加剧了矛盾。进口废杂铜的进口增值税为17%,在周边国家中最高。我国废杂铜进口与其他国家竞争力逐年下降。

因此,众多业内专家呼吁,为了帮助我国再生铜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税赋扶持政策,至少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次难关。

欧洲铝废料主要出口中国

铝循环的前提是铝原材料的回收,在欧洲过去的5年里,越来越多的铝原材料是由回收材料所供应的,铝回收材料已被视为铝原材料稳定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回收材料包含铝废料、生产过程的废料还有消费后的废料。

欧洲铝协会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欧洲铝回收行业发展迅速,效率得到了持续提升。其中铝包装行业成为焦点,常见的铝罐回收率已经达到了70%。当欧洲铝协会在20年前开始对欧洲的铝罐回收率进行统计时,欧洲大约只有30%的铝罐会被回收利用,而到2020年,欧洲的铝罐回收率有望达到75%。

然而,全球的循环铝并不能充分满足未来铝需求量的增长。有这样一个统计结果,在未来10年里即使有一个高效的回收系统,废铝的回收也仅仅能满足全球铝需求量的35%~40%。这说明,全球对铝需求较快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所产生铝废料的增长速度。就算把工艺废料也包括在内,这个数字也并不会变化多少。

欧洲废铝回收工业担心铝废料出口到那些回收法律要求明显低于欧盟标准的国家。如果出口过多的铝废料,会影响到欧洲自身的铝回收工业。然而,2010年欧洲仍然向其他国家出口了73.9万吨的铝废料,其中主要是中国。

爱励国际的铝回收部门总监赫尔曼汉尼告诉记者,“将铝废料留在欧洲并加工成产品的呼声实际上很高,欧盟一直在着力成为一个回收社会,在欧洲收集铝废料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把回收的铝废料运送到欧洲以外的地方,这是很难接受的事实。”

上一篇:环保创意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公路硬化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