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

2024-08-01

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精选7篇)

1.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 篇一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摘要:自美国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哈默尔(G.Hamel),在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来,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源、理论发展和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市场表现、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以及内部管理等三个层面详细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最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做了评价,具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金融经济;企业战略;市场

0 引言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急剧膨胀,大公司实力不断扩大,全球市场为跨国公司的扩张奠定了基础。1950年,《克莱顿法》的修订使得横向兼并和纵向兼并的环境变得不利,新的反托拉斯条款更加严厉,混合兼并成为主流兼并方式,企业呈现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混合购并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并购开始转向与本行业相关的行业,多元化经营集团也纷纷将非核心产业剥离、出售(IBM出售PC业务),而通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竞争。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也陷入陷阱。这些统统表明培育、提升与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理论被认为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 90年代的最新发展。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地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 可提供进入广泛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通俗的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严峻挑战。企业如何立于世界金融界之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每一个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公司仍在苦苦寻找在全球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最有效方式。[1~2]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回顾

1.1 核心竞争力的起源及发展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比较准确的表述是“分工论”。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 1764年出版的 《国富论》。在这本经典著作中, 斯密提出了“ 分工论” , 认为 “劳动力生产力最大的增进 ,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 , 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并在 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 对于劳动分工机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提出了三个原因: 一是熟练优势、二是减少转换成本、三是替代优势[ 3 ]。斯密的“分工论”主要指的是生产分工,分析了劳动分工对劳动效率乃至经济成长的影响 , 虽然并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但企业分工论内涵仍可被视为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萌芽。有所不同的只是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理论则更强调能力分工。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很多,如夏清华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对所占有资源的一种同化、提升;李晓东[ 5]等从商业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陈玉保[6]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方面,或者只给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内容,并未给出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运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该在历史研究与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4]

同一行业内部,将企业放入到市场环境中,考虑其内外部环境并综合加以研究,且切实可行,这样的评价才具有通用性、可行性。

1990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

[7]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

是“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其实质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学术界通常也把这一事件作为核心竞争力明确提出的标志。之后,兰格路易(1992)发表了“能力论”,福斯(1993)发表了“核心能力论”,哈默和哈尼(1994)发表了“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这些研究,把企业核心竞争论的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2.1 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目前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8][9][10]:

(1)能力观,强调能力作为一种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能力的组合;

(2)载体观,强调知识载体的重要性。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用各种知识载体来指示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是一个以知识和创新为内核的动态平衡系统;

(3)整合观,强调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各种技能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合,是各种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不同技能与技术流的整合。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就是在企业内部借助一种高效率的机制, 充分有效地调动各种资源并使其协调运行,通过提升输送到客户手中产品的认知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在市场上超越同业对手,获得竞争优势的“合力”。这里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

(1)在企业内建立一套高效率的机制,配置和调动资源。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提升客户认知价值是手段,占领市场竞争优势是目的。而提升客户认知价值除了传承了产品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所凝结的价值外,还包括企业对外所展开的营销攻势;客户认知价值的提升与市场份额的变化是同向的;

(3)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 ,而非单一的某种能力。单一的能力不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几种能力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竞争力。也正是由于多种力量的交织,才使核心竞争力模仿提高了难度;

(4)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对于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最容易被感知的是其外部特征。因此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沿着由外向内、层层深入的思路,从企业的外部市场表现入手 , 透过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进而对其支撑基础 —企业的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加以剖析,即采用三层架构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

(1)市场表现(外层):通过分析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其市场情况来确定企业的市场表现能力,如市场份额、市场前景、客户满意度等。包括客户需求、客户通道和有关竞争对手的知识与能力等。

(2)技术实力或服务水平(中间层):通过分析企业所拥有的优势技术或者服务方式来确定企业在该层面的表现。对于制造性企业来说就是分析它的技术实力、专利情况;对于非制造企业则可以侧重于它的服务水平、人才素质等方面。包括技术诀窍、方法、程序、经验和实体设备等理论与实践知识以及企业的异质技术资产,主要与产品技术、过程技术、设计技术和信息技术有关等。

(3)内部管理(内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动

力,包括企业的内部治理状况、企业文化等内容。即把相互关联的、侧重于技术的和市场的能力、信息和观点整合起来的能力,以便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创造、转移和组合知识,并快速有效地体现在产品与客户当中。

进行核心竞争力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各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内外部因素,尽量做到涵盖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内容,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及其指导意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核心竞争力通俗的讲就是一种独特的,别人难以靠简单模仿获得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并不是企业所有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以下特性时,这些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一是外部购买,即从其他企业或组织购入与核心能力有关,并有利于其发展的技能与资源。实质是外部核心能力的内部化。二是组成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降低研发成本、相互获得彼此的特定技术、资源和技能。以上两种方法存在产生依赖性和核心技术外泄的问题,是辅助方法。三是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发展核心能力,这是主要方法。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培训,是企业打造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11]。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结束语

在当前超强竞争时代,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问题,成为企业营造持久的动态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通过三维评价模型,不同企业在三个层面的竞争能力被细化的表现出来,增加了对评价对象宏观、整体方面的把握。评价对象的“缺陷”就一目了然 ,决策者可以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讲,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从微观角度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体现的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导向。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首先是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导;其次是企业文化创新,它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第三是科技创新;第四是市场营销创新;第五是管理创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培养起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也是无庸质疑的。

参考文献:

[1] 吴维库.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4] 夏清华.从资源到能力: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理论综述[J].管理世界,2002,(4): 109—1141.[5] 李晓冬,刘萌,徐伟.关于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11): 122—1231.[6] 陈玉保,刘宏,苗世敏等.基于知识维度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31(3):70—741.[7] Gray Hamel, C.K.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May—June, 1990.[8] 鲁开垠,汪大海等.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9] David J.Teece, Gary Pisano, Amy 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1997, 187.[10] Petts.N.Building Growth on Core Competence—aPractical Approach 1Long Range Planning[J].1997,August : 551—561.[11] 万金之,陈银山.加强培训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企业经营管理,2003,(12):26-28.

2.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 篇二

1990年潘汉尔德和哈默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 (core com pete nce) 的概念, 区分企业的核心与非核心竞争力, 揭示了企业优胜劣汰的决定力量, 深化了人们对企业的认识。核心竞争力成为管理学界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核心竞争力, 也有人称其为核心胜任,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 就是企业不断调整创新, 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创新能力, 从与其他竞争者比较角度, 也有人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概念构成的要点有四: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企业过去成长过程的积累, 而不是市场交易;关键是“协调”和“有机结合”, 而不是某种分散的技术和技能;存在形态基本上是结构性的、隐性的, 而不是要素性的、显性的。

1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潘汉尔德和哈默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特点:首先, 可以支持企业进入许多产品市场, 即对生产范围的延展性;其次, 对终端产品的顾客提供明显的使用价值, 使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力;第三, 让竞争者难以模仿, 即不可复制性。

2 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的区别

首先,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它是一个宽泛而综合的概念, 既包括那些可以通过模仿或购买获得的竞争力, 如产品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财务竞争力等, 也包括那些难以模仿、处于知识层面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仅指后者, 这是两者的首要差异。对商业银行来说, 前者可能来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资源禀赋、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等, 可以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单项能力。而核心竞争力侧重于后一个层面, 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 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是银行持续的竞争力。因而具有不可交易、难以计量的特点。

其次, 竞争力有短期和长期性之分, 如有的企业竞争力一直很强, 但是老的总经理退休以后, 新的总经理能力较弱, 可能导致企业失去竞争力。还有的企业的竞争力在短期内可能来自现有产品的价格、性能特性, 但是从长期来看, 可能由于企业产品性能的变化而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核心竞争力强调长期持续性, 是长期竞争力。它决定了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与竞争者相比较, 它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就商业银行而言, 有些银行在短期内可能利用强大的宣传攻势或者通过某些促销手段使得自己的某些产品具有良好的销售势头, 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 能够迅速的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就较长的时期来看, 我们可以认为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3 银行核心竞争力内容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包含八个方面的内容: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制度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优化能力。这些也就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以及对其进行评价时主要可以考察的内容。

在商业银行表层竞争力即竞争行为能力层次里, 包含着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如果对风险不加以管理和控制, 就会造成损失、导致经营失败, 根本谈不上竞争力优势。

在商业银行中层竞争力即竞争战略管理能力层次里, 包含有组织形式、战略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三大要素:组织形式是商业银行存在和从事业务经营管理的基础。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就经营目标、内部资源及其对环境的积极适应等问题进行谋划决策, 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实施这些谋划和决策的动态过程。战略管理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保证, 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营销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能否实现盈利和发展目标的关键。商业银行要通过设计金融产品与服务、安排营销网点、CI设计和促销把营销战术贯彻下去。要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供新优产品来吸引顾客、创造需求和抢占新市场等来提高竞争力。

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商业银行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构成的综合经营系统, 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来自于商业银行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的战略活动, 众多的价值活动和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共同融合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自身的基础资源、人力资本、经营体制、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等辅助活动和基本活动的整体体现, 使商业银行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的集合下, 所表现出的优于竞争对手的整体能力。

西方学者曾提出成功企业的关键要素或推动力:企业家人才和一流的管理班子、机遇、资源, 称为“迪蒙斯结构”, 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家人才和一流的管理班子代表了企业的能力要素和资源要素, 机遇则代表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环境要素。有研究认为,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资源、能力的综合体。由此可见,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也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 是多种资源的结合体, 是一个能力体系, 同时还与载体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 比如外部环境、产业环境等。

总之,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与商业银行较为密切相关的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的影响, 各因变量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创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作用, 同时各因变量之间相互作用, 其关系也是非线性的, 各分力耦合形成核心竞争力, 并最终通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

4.1 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构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

素。资源要素也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支撑和载体, 也是商业银行运作的基础, 它不仅为商业银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基础, 而且也为商业银行培养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成为银行之间展开竞争的具体承载体。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 可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品牌、商誉等无形资源的投入。按照资源存在的形态可以把银行拥有的资源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三个部分, 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

4.2 能力要素“能力”学派的研究者认为,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

系列能力的综合体, 高知识、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 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管理活动组成了商业银行价值链的主要战略活动。商业银行领先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是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恰当的市场战略选择、人才开发、经营管理、营销技巧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共同推动下实现的。使管理上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低成本优势和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优势。

4.3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存在于商业银行外部, 不为其控

3.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学说回顾与展望 篇三

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对“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的区分并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因为它们不仅交替使用,而且也并不总是有明确的区别。所以,如果要系统地了解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问题的全貌,二者应当是不可分离的。考察竞争力问题总是离不开竞争优势学说,谈论竞争优势问题,也总是回避不了竞争力的高下。

一、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1.国家竞争力学说

对国家竞争力的关注,主要是从关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与战后重新崛起的工业国家之间在若干产业上竞争地位的变迁而开始的。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在一系列主要工业产业中的飞速发展最让美国感到震惊。为此当时的里根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总统产业竞争力委员会”,竞争力问题专家波特曾任职其中。

在“国家竞争力”问题上,波特本人认为:在讨论国家经济繁荣与否时,这个名词本身并没有意义,国家经济的基本目标是提供人民高水平的生活。“因此,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除了波特本人对“国家竞争力”的说法持保留意见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国家竞争力” 不仅不具有科学的含义,更被许多人在许多场合下滥用了。可以说这是“国家竞争力”所遭遇的最为直接和强烈的批评。

当然,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也有许多丰富的成果。其中,Aiginger (1998)的研究综合了多方面的观点,他从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出发,提出了一套分析框架来评价国家的竞争地位。在他的框架中,既包括了国民工资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指标,也考虑了达到这些水平的同时所处的社会和环境的状况。另外,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进行的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年度评价分析,也是有关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颇引人注目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与其他研究机构一起,将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介绍给国内各界,并利用这些方法成果、结合中国实际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2.产业竞争力学说

在迄今为止的所有竞争力研究中,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有理论深度的是产业竞争力研究,其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因为尽管企业是最主要的经济主体之一,但是经济学对企业的把握仍然比较抽象,以现有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企业竞争力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的确有些力不从心。在有关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当中,国外以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最为著名,而在国内,金碚等学者所做的中国工业竞争力分析比较有代表性。

(1)竞争力“钻石体系”

尽管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国家作为形式上的分析对象,但它的实际研究内容还是产业竞争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之所以能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其原因应该从每个国家都具有的四项环境因素中去寻找,它们是:(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在这四种因素之外,波特进一步认为,产业发展机会,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对一国特定产业的竞争地位有重要影响。综合起来,这六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表示为图形,呈钻石状,故称之为“钻石体系”,该体系是波特有关产业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框架。

(2)中国工业竞争力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于1996年前后做了产业竞争力研究。该项研究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并且“归根结底就是各国同一产业或同类企业之间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具有区别于一般经济分析的、特殊的福利经济学内涵,原因在于,在世界经济范围之内,最大的福利单元是“国家”或“民族”;而且国际竞争明显地区别于国内竞争的是,在国内竞争中,各竞争者的利益损失是可能通过一定的利益协调机制来进行补偿的,而在国际竞争中则很难做到。研究还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

二、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严格地说,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间的竞争力,是不同国家的相同产业间的对比状况。而如果存在所谓“产业内的竞争力”问题,那就涉及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间的竞争,应该是企业竞争力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属于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不存在竞争)。

企业是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的较小单元,但各种观点学说间的争论却更为激烈,不仅如此,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滥用程度也远比“国家竞争力”严重。但无论如何,在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任何一个认真的研究者都最终无法回避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定义企业的竞争力(或者说,怎样才叫做“有竞争力”,竞争力的性质如何)?二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企业的竞争力)?根据对这两个问题、尤其是第二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将现有的企业竞争力学说分为三类,即:关系说、资源能力说、层次说。

1.关系说:竞争优势来源于竞争战略

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说”以波特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在此前的关于国家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学说的介绍中,波特的学说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关于企业竞争力问题,波特的学术思想再次需要专门论及,并且也还是需要把它放在开始的位置来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关系说”成型较早,以至于成了其他各类竞争力学说的参照和批评对象。

在其关于企业竞争力的代表作品《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波特主要是采用产业分析的方法,而产业分析的核心内容就是产业内各厂商间关系的分析。很可能正是基于这种原因,金碚教授认为波特对竞争力的分析是基于“关系”。波特沿袭经济学的传统思维方法,认为竞争优势,或者说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可以获得超常的投资收益,而这种优势的获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竞争力的来源),在于企业所采用的特定的竞争战略。波特认为,企业大致可以在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中做出选择,以使自身的竞争优势最大化,它们分别是: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

“关系说”认为,公司确定最佳竞争战略的根据是对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的正确评价。“对于特定的公司来讲,其最佳战略将最终是反映公司所处具体情况的独特产物”。至于如何描述和评价公司所处的具体情况,波特提出了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分析框架。在波特看来,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卖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相应地,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可以用这五种作用力来描述概括,或者说,企业总是可以通过分析这五种力量来考察自己所处的竞争环境。

2.资源能力说:竞争优势来源于异质的资源和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力,战略管理学说的思想成果丰富多采,引人注目,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资源说”和“能力说”。二者是当前战略管理领域和一般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共同热点。与“关系说”认为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特定的竞争战略不同,资源能力说都认为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企业的“异质性”,“资源说”强调异质的“资源”,“能力说”则强调异质的“能力”。

可以认为,资源能力说的兴起,表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重点从企业外部转向企业内部,从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企业的策略定位,转移到企业的内部资源和能力上来。

“资源能力说”认为,恰当地理解资源、能力和竞争优势(尤其是盈利)之间的关系,是确立企业战略的关键。每个企业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正是这种独特的资源能力结合,将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企业区分开来,并且构成企业竞争战略的基础。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独特能力,即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地学习、超越和创新,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资源能力说”也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能力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重要性来。

3.层次说: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多个层面

“层次说”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基于此,认为企业竞争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含义,本文总结认为它们分别是:竞争性(在竞争性市场中),效率性(通过较高的生产率),福利性(能同时增加消费者价值和企业价值),持续性(并非偶然),综合性(非单一原因)。

在企业竞争力的来源问题上,“层次说”的答案是:“可以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四类,或者四个层次”,即: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我们可以近似地将这里的“关系”理解为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而将“资源、能力、知识”理解为企业自身素质。“层次说”认为,四类要素在内涵上不截然排斥,在外延上也会有所交叉,但存在较清楚的逻辑关系,形象地说,“知识居于竞争力因素的最里层,能力、资源处于较外层,关系处于最外层。”

在“层次说”最新的发展中,研究者们从方法论的高度探讨了经济学和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对企业竞争力的解释,揭示了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分支学科(包括产业组织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区位经济学、企业管理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在解释竞争力问题上的内在逻辑联系;并且尝试建立了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范式,认为“竞争力经济学”的研究涵盖三个层次,即:竞争力理论经济学、竞争力应用经济学和竞争力研究。

总体来看,竞争力研究的历史过程是从直观走向抽象,从经验走向理性。可以预计,在目前的全球经济趋势下,产业竞争力研究将会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将会继续深入,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将会越来越细致,从经验的、概念性的分析,到注重实证检验和实际应用将是大势所趋;而国家竞争力,将会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野内淡出,它很可能只会成为一面政治旗帜。

寻找和总结一国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分析国际产业竞争优势变迁的影响因素,从而指导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将会是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目前,研究者们正在一个相当广阔的范围内探讨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制度、市场和技术在内的因素都在考察范围之内;并且,研究者们也在从不同的层面上发掘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比如企业层面、国家层面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层面;不仅如此,对产业竞争力因素的考察,也从静态因素扩展到了动态性分析,比如技术生命周期的动态和产业组织的动态等等。

今后注重实证检验和实际应用将是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4.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 篇四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课程论文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

题 目:

——学习竞争法的心得体会

课程名称:。。。。院(系):。。。。。年 级:。。专 业:

。。班 级: 金融。。。班 学 号:。。。姓 名:。。

完成日期: 2011年 6 月 24 日

目录

摘要..................................................................................................................3 1.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4 1.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4 1.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4 1.2.1自愿、平等、公平原则...............................................................4 1.2.2诚实信用原则..............................................................................4 1.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对象........................................................................4 2.学习心得体会..............................................................................................5 2.1学习的所感所想...................................................................................5 2.2我所认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6 参考文献.....................................................7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

——学习竞争法的心得体会

姓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飞跃,特别是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后,21世纪市场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商战”变得残酷异常,“优胜劣汰”非常现实,同时不正当竞争也愈演愈烈。当前,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而再加上我们受几千年来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在面临不正当竞争时选择“认命”,但是,我认为,要想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使得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我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必须被大家(大家也应主动地)熟知、熟悉并敢于善于应用,从而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或集体的利益。本文将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并结合相关法律背景,对有关的基本理论表达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期能使更多的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希望能对我国尽早建设并完善法治社会添一点力。

关键词:反不正当竞争法

基本知识

心得体会

问题

文:

1.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1.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通过学习《经济法》可知,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调整在维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的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还包括《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价格法》、《商标法》、《专利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仅指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于当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从此市场经济行为有了法律的规范,《反不正当竞争法》也确实为维护我国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将资源配置推向帕累托最优状态。1.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 1.2.1自愿、平等、公平原则

自愿即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交易活动,不受他人欺诈胁迫的原则;平等即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公平即经营者应当合情合理第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我认为这也是交易能够进行的基本前提。

1.2.2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经营者在经营中,应当坦诚相待、恪守信用,作出正当并且符合商业道德的行为。我认为“人无信不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无论放在哪行哪业。

1.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对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宇宙世间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市场经济的竞争成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也是市场活力的源

泉,市场经济的竞争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商品经营者为自己的利益在特定的市场上通过提供商品或服务,为争夺市场地位或顾客而作的较量,并产生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在商品经营活动中互相争胜的活动。竞争有正当竞争、平等竞争、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之分。那么什么是不正当竞争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通过经济法的学习,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象,即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10类:(1)欺骗性商业行为;(2)商业贿赂;(3)虚假宣传;(4)侵犯商业秘密;(5)低价倾销;(6)不正当有奖销售;(7)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8)诋毁商誉;(9)串通招投标;(10)强迫交易。(详细知识点见赵威主编《经济法》第三版243—247页)2.学习心得体会 2.1学习的所感所想

作为一名学习经济学的本科大学生,学习有关经济行为的法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公民的义务。在我国这个竞争十足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法律体制的不完善,不正当竞争行为非常容易为经营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诱惑是很大的,就像我们院ERP社团搞的比赛一样,ERP是企业资源规划的意思,它主要就是看一个团队去怎样经营他们的企业,相当于一个简化的市场环境,模拟企业经营,模拟市场经济环境的残酷—优胜劣汰,我作为ERP社团的一名社员,亲历了不少的不正当竞争。个人来讲,对这种行为感到很气愤。但也是抱着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就那样过去了,学习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再联想到在ERP社团那样的虚拟市场环境中就有如此多的不正当竞争,如此多的不公平,比如:社团内部团队联手将非社团团队搞破产;裁判私下为快要破产的社团内部团队串改报表,隐瞒破产真相;社团内部团队可以在比赛之前拿到虚拟的市场订单,人为的造成信息不对成等。再说这才只是比赛,输赢并没有什么,我真不敢想象如今我们的真实市场竞争环境是什么样子,第一次让我有了在市场竞争面前“望而却步”的感觉。我认为,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真的堪忧,就拿黄光裕来说吧,黄光裕作为我国首富,并且在公益场合也曾慷慨解囊,5

但是后来又怎样呢?竟然也有内幕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所有的一切真是让我不敢相信,难道按规则就不可能成功吗?难道真的没有公平可言吗?也许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是真理,但是不应该连合理的不公平也没有呀?

不过,我相信,随着我国法律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国的市场竞争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不正当行为会越来越少,这也当然受人民素质的影响。那么对于我们大学生特别是未来很可能搞经济的大学生而言学习这类法律就是很有意义且必要的。我相信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定有历尽艰辛、坚守信念,最终走向成功的人。

另外,也很感谢老师用这样的方法考核我们,就我而言,感觉我还是真正回想了整个学习经济法的过程,也有所感所想,如果用开卷考试,可能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会想到那是一种厚重的法律,不会认真的结合一下现实,也不会开动脑筋思考好多。

2.2我所认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中《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10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力图维护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认为以上10种类型,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因为从各种类型中都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但同样的,也主要规定了市场参与者的限制性行为,殊不知,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上,经济触角早已植根于人类各项行为中,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所以我认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范围还不够广泛,还有所欠缺,政府部分行为也应受到限制。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国家安全的如军工、石油等产业我们暂且不论国家排除其他竞争者的行为是否应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但至少,部分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应当归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限制的行为,比如地方保护主义等。

「参考文献」

[1] 赵威:《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三版,第242—247页,[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四版,第380页,杨紫烜:《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4]王晓华:《竞争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6月版,[5]程信和、周林彬、慕亚平:《当代经济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竞争、创新和企业文化 篇五

竞争、创新和企业文化 2004-08-16 10:57:39 中国人力资源网

简而言之,企业竞争是企业短期成功的关键,而不断地创新,则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对于那些期望在未来的全球化经济中不断取得成功的企业来说,他们必须通过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加创新的产品,或者提供在质量上、形象上或价格上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以达到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竞争是一项异常实验性和指导性的工具。但是在没有增加盈利潜力的情况下,竞争增加了参与者的数量。由于参与分享利润的公司增加了,每个竞争者所得到的利润就相应的少了。不过,积极的竞争,能够导致企业的创新,而被动的竞争则不但不能产生领先的地位,反而使得企业落后于他人。我们以企业对于机会的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来区分创新者和竞争者的。创新者创造和开发机会,然而竞争者却使出现在面前的机会资本化。创新者将不断地占据最佳的位置来利用机会,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总在不停地创造机会。从好的方面来讲,竞争者为了争取时间、节省开支、尽可能地学习更多的知识,会非常强势地上市自己的新产品,以不断地为未来投资。但是,从坏的方面来讲,当市场出现领先者时,他们只能成为随从。无论从那种角度来讲,他们将处于危险的安全境地。危险是因为除非竞争者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最终成为创新者,不然他们将慢慢地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从短期来讲,他们是安全的,因为他们并没有为将来投资。创新者和竞争者可以通过两个定义企业标准的元素来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企业文化和创造性。文化是一种在人力资本,以及人力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上的有形投资。创造性是一种在人力资本发展上的智力投资。一个企业的文化始于招聘、并延伸至培训、留用员工,以及团队建设。它也包含其他的影响因素:公平的机会、内部分化、福利、工作环境、公司建筑、内部装潢、办公室政治、衣着规范、社会规范等。企业的创造性开始于彻底地检验现有的思维能力模型,并且延伸至如何实施这些模型。很多公司是被外界驱使去创新,而并不是出于他们发展初始阶段的需要。因此,这些公司通常并没有意识到创新的模式是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因为他们的初始阶段是非常无序的。在初始阶段,通常还没有弄明白事情是如何发生,事情为何发生,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所以,模型并没有被有意识地去使用。接下来,当企业文化建立起来后,并且企业在所有部门同步作用下正常地运作,任何试图引进创新的因素到企业文化的想法,就会被抑制住。这种抑制往往来源于害怕变化,害怕变化是负面的而不是正面的,从而影响整个公司的运作。不幸的是,以上提到的这种模式变成了很多企业抗拒创新的借口。一个建议箱解决不了问题,一种促进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真正的解决办法。要实施从竞争者到创新者的真正转变,企业必须培育一种创新性的企业文化,以使得他们具有使新涌现出的机会资本化的能力,并且开始创造和利用全球市场的机会。总而言之,新的想法是一种通用的语言。为了帮助这种目标的实施,有一系列增进绩效的措施,它们可以评估和表达特殊的需求以保持持续地改进:信息管理生产率/效率产品质量/寿命研发/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公众认知度要想建立一种能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创新的企业文化,最基本的突破是从文化各组成元素中分离出那些与创新直接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一旦得到改进,会直接改进公司的财务业绩。第二步,就是得到管理层一致支持,在这些因素上进行更多的投资,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范文网

6.竞争和竞争法的概述 篇六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2级法学一班苏**2012210500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越来大,然而,相对人类的需求来说,资源是有限的,市场通过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是,由于市场自身调节具有自发性,表现为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导致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最终导致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发生,破坏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秩序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竞争法对上述竞争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关键词:资源有限性市场自发性竞争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法律规制

一、资源有限性和市场自发性对竞争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再多的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来说,就明显地突出它的有限性,所以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时候就必须就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而竞争机制是市场调节资源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竞争机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产生。

(一)资源有限性对竞争的影响

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都是具有趋利性的,因此,任何经营主体在市场活动中都是以实现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法以获得交易机会和生存空间以增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时,这种竞争必然会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降低产品价格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最终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福利,因而更大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必然会限制某个行业的发展,在有限的资源中,不排除会出现各市场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组建价格同盟、限制竞争,实现对整个行业的垄断,以减少竞争对他们利益的损害。甚至有的市场主体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这个既破坏了市场竞争的秩序,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市场的自发性对竞争的影响

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产业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使得市场主体不得不通过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来获得竞争优势。

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具有自发性,表现为市场主体对有利可图的行业一哄而上,对无利可图或者利润少的行业不感冒。一定时期内,这会导致由于某种产品的大量生产,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出现货多不值钱的情况,只能把不值钱的商品积压在仓库里。这就使得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被浪费掉,加剧了资源的稀缺。

市场主体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都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压力,因此,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各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以寻求某种力量获得和保持在某种长久和稳定的竞争关系的强势地位,而这样的做法则会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机会。权力寻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就决定了市场主体以利益优先的特性。

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与竞争的相互作用下,就会产生信息经济学中所谓的逆

向选择,即所谓的价格决定质量,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变低了,相应地,经营者

提供的产品的质量自然就会有所降低,它损害的就是诚信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例如,猪肉市场:

一般的消费者不具备准确判断猪肉质量的能力,和肉贩子相比双方对质量

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肉贩子就有提供劣质猪肉的动力,最常见的就是给肉注水,以获得高利润。当我们知道在猪肉市场存在注水肉的时候,我们又无法鉴别具体的是那块肉被注了水,我们就只能假定市场上的肉都是注水

肉,所以我们只愿意付注水肉的价格去买肉。假如有个肉贩子是个敦厚之人,他

告诉我们他的肉没有注水,价格要高于市场的平均价格,我们肯定不会相信他,还会说只有傻逼才不会不给猪肉注水。这个敦厚的肉贩子因为自己没有注水的猪

肉无法卖出合理的价格,只好退出市场,当然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也学其他的肉贩子一样给肉注水。接下来整个市场就只有注水猪肉了,到了这个阶段,一些

肉贩子为了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开始钻研更新的注水技术,于是乎猪肉的平均质量进一步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这样的市场不堪设想。当然,商家

也可以通过签发质量保证书的方式抵消质量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建

立品牌或者连锁经营来确立自己的诚信经营。只要是买卖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

称,卖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有欺诈买者的激励。

由此可见,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竞争的相互作用下,如果没有对竞争进行法

律规制,就会产生如上述所提到的破坏竞争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正当

竞争行为。

二、目前我国对竞争的法律规制现状概述

目前,关于对竞争的法律规制主要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

益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它们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了各种处罚

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构建起我国竞争法的基本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中,对以下行为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法律规

制:欺诈性市场交易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引人误解的虚假

宣传行为、不正当地价格竞争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限制正常市场竞争的行为、串通投标、招标行为、附条件交易及搭售行为、滥用

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另外,我国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广告法、价格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

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对外贸易法、刑法也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进行了法律规制。

从以上立法来看,我国对各种竞争都进行了法律规制,但是,还不是很完善。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具有明显的缺陷,其缺乏一条一般性的条款,是该法难以

对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性行为进行规范,及时维持正当竞争的秩序。此外,该

法中的一些概念的规定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反垄断法》中,认定某一行

为是否构成非法垄断行为或图谋垄断行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相关市场、市场集中度、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某一行为对经营者、消费者、市场进入、技术

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影响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指标加以

权衡,今后还需具体规定。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规定也不够具体„„

三、对竞争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市场主体的趋利性以及民法规则的自主性决定了它

们不足以造就完整的市场体系,不足以消除市场体系内各种市场竞争的无序状

态,以实现其运转效率。这就需要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竞争法来进行规制,最终来

实现市场竞争体系的健全和高效率。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但是,竞争本身有着向

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发展的自然趋向。由竞争引起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反过来又

必然妨碍、限制甚至消灭竞争,最终使市场机制遭到破坏。要使反垄断和反不正

当竞争切实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在民法之外制定和实施新的法律,这就是竞争法。

就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来说,假冒伪劣产品遍布全国而且涉及几乎所有名牌

产品;商业贿赂屡禁不止,商业诽谤、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层出不穷;公用企业滥

用独占地位限定交易的行为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展,许多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相互之间达成价格联盟、划分市场、限制

产量等各种形式的垄断协议等,直接危害市场竞争。这些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

行为,不仅直接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且消除、窒息和限制

了竞争,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妨碍了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许多行业全面开放,许多

跨国企业已经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情况下,如何防范这

些企业在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才去协议行为非法垄断,或者采取经营者

集中形成图谋垄断,或者怂恿甚至买通一些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

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对其提供有损公平竞争的特别保护,已成为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的突出问题。因此,完善竞争法也是我国扩大国际经济合作

和对外开放的迫切要求。

四、关于我国对竞争的法律规制的意见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应当全方位的进行法律规制,以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一)加强立法

1、要提高《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保

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

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法律。要真正实现立法宗旨,就要赋予其相应的地位。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般性法律,其地位与其立法宗旨是极

不相称的。因此必须把反不正当竞争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将其上升为基本法律。

2、应增强《反不正当竞争法》可操作性。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采取的是列

举式立法例,明文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市场交易中新的不正当竞争

行为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范围还将不断扩展。因

此,应重新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在采用列举法列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各

种表现形式的同时,用概括法明确规定关于“其它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兜底条款,扩大其适用的范围,增强该法对市场竞争秩序的调控力度。

3、要进一步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针对现有规定笼统化、原则

化的特征,通过拓宽概念范围,使用更加科学化的表述,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方法,便于执法部门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执法尺度,以便及时、准确、有力地制止不正当

竞争行为,增强法律的确定性,避免不必要的偏差,避免因原则性与灵活性相冲

突而产生的法律漏洞。

4、健全竞争法律体系。每一部法律都是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

分,必然与相关联的其他法律间有密切的联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许多

法律,特别是与以市场经济活动为其全部或一部分调整对象的法律之间,如《民法通则》、《商标法》、《专利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部法律立法有先后,目的有差异,相互之间难免产生矛盾,造成法律规制的中空地带。在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时,要注意法与法之间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套,形成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龙头,《金融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内容全面、结构严谨缜密的法律体系,综合发挥法律的调节作用,实现法律的整体效应。

(二)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执法机关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某些屡禁不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处罚时应当动用重典。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条款的规定从严、从快处罚,以遏制其不断蔓延的趋势,必要时还可以修订有关法律规定,加大处罚幅度。

2、改突击式、抽查式监督检查为经常性、制度化的监督检查,减少违法者漏网的可能性,加大违法者的违法机会成本。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不能无限度加大的情况下,这一措施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3、市场管理机关可以尝试将有关市场管理、运行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作为市场准入的资格认证的一个要件,即对要从事经营活动或市场管理执法的主体,进行必要的法律培训,并将此作为取得资格的一个必要条件,进而对那些构成法定情节,违反市场管理运行法律的经营者及其住要负责人取消或限制其再次进入市场的资格,这从实践上可以起到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的作用。

4、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只有通过对直接责任人的查处,把经济的、行政的甚至刑事的法律责任落实到直接责任人的身上,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

5、强化查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手段,保障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机关有效实施行政职权。目前,作为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机关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案件时,往往显出执法职权和执法手段力度不够,缺乏扣留、查封、强行划拨等强制手段,以致有人把《反不正当竞争法》比喻为“给枪不给子弹”的法律。执法手段太弱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果。所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应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多执法手段以强化执法效果。

6、参照国外做法设立专门的法律地位中立的执法机构,强化查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力度。如参照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经验,设立专门的竞争法执行机构,并规定其专门职权及工作程序,以保证竞争法能够得到严格、统一的实施。这也是防范行政权力不正当介入竞争领域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法律监督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进行法律规制还要加强法律监督。

要完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制约机制。列宁曾经指出:“一般是用什么来保证法律的实行呢?第一对法律的实行加以监督。第二对不执行法律的加以惩办。”因此,为解决经常性、普遍性监督检查所导致的执法成本偏高的问题,有必要建立起全社会的监督制约体系,发动包括同业经营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力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制约,甚至实行有奖举报,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藏身、“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国家通过完善监督立法,强化作为首要监督主体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或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来负责监督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以公民个人、新闻、社会团体等监督作补充形成一个以专门机构为中心、有民众参与的、覆盖市场经济全部领域的有效法律监督体系,减少在不正当竞争上的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

1、《竞争法》邵建东·方小敏·王炳·唐晋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第一版

2、“猪肉市场”例子选自论文《运用<柠檬市场理论>对当前市场现象以及经济领域之外》博可可著 来自网络论文

3、《经济法学》李昌麟著 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二版

4、《经济法律教程》孙晓洁·杜波·梁平著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7.竞争、经营和发展 篇七

无论是在企业经营上,或者是在企业发展上,都存在竞争。而基于经营的竞争和基于发展的竞争,是本质不同的两种竞争。这也是个铁律:一个不再发展的企业,经营一定会出现问题。

企业间的经营竞争,是基于企业现有竞争优势的经营效率竞争。但企业极少能够认识到只在经营效率上同对手竞争,很难维持自己的优势。因为这样一定会出现成群结队的模仿者。曾经在中国占尽优势的跨国公司,也让中国企业给模仿跑了,更何况是靠模仿起家的中国企业之间?日本家电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一流的,中韩企业对其模仿的结果是,日本丢掉了“电子王国”的桂冠。

一个企业如果认为用同样的产品,只要比对手做得更好就可以高枕无忧,并以此为荣,那是十分短视的。事实上,建设性或者创造性模仿,能够迅速化解企业在产品上的优势。而且,企业经营做得越好,经营效率越高,这种优势丧失得越迅速。中国家电企业能够把中国家电市场从跨国公司手里夺回来,原因之一就是跨国公司把市场做到了让模仿者足以生存和挑战的规模。

日本家电是这样,摩托罗拉手机是这样,诺基亚手机也是这样。很快,外国汽车品牌也会是这样。

董明珠嘲笑雷军靠模仿成不了大气候,但现实却是雷军在市场上咄咄逼人;电商们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超级模仿平台”,这些在行业龙头眼里“其貌不扬”的企业,已经让它们感到风声鹤唳,寝食难安。

中外企业的经营现实已经证明,在经营效率上的竞争最终是一场零和游戏——每个企业都试图做同样的事情,利润因此被腐蚀一空。每个企业都用同样的方式,都想到达同一个地方,那么,这就几乎必然造成顾客依据价格来选择。

经营竞争是企业竞争的基本平台。竞争的结果一方面是让市场容量最大化,一方面是最终因为同质化而导致“竞争僵局”。假如没有任何企业能够通过创新从中脱颖而出,那么在竞争僵局中,只有遍体鳞伤的幸存者,不会有真正的赢家。

从追求上,经营的目标无非是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质的产品,或者是通过更高的市场份额积极整合其所在的行业。其实,这只是企业试图让经营方式日臻完善,而不是什么企业发展战略。所谓经营战略是以现有业务和产品为中心,让业绩最大化和最长期化的战略规划。本质上,它是销售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则是以谋取企业竞争优势为中心,通过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让机会最大化、价值最大化的企业远景规划。所以,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就是战略竞争。而战略竞争的目的就是让企业永续生存和发展。

战略竞争,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1.战略凸显的是什么与众不同的价值主张?如果企业想做的一切,在本质上与竞争对手没什么两样,那么,就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也正是共同走学习模仿路线的中国企业多数盛极必衰的原因。

2.企业最擅长和最不擅长什么?如何通过创新持续地强化和增加优势?

3.哪些是对生存和发展影响最大的经济指标?如何实现和确保这些指标的达成?

4.赢利目标是什么?一个明智战略的目标一定是把赢利目标摆在首位。如果不从该目标开始,并相对直接地追求此目标,企业将很快被引向一些有损战略的冒险行动。

5.战略是否具有连续性?所谓战略,就是长期专注于特定目标。在此层面需要有最坚韧的连续性。

但企业也必须明白,经营工作做得越好,企业发展机会越大,展开战略竞争的条件也越好。一个缺乏经营效率、效益不佳的企业推动战略竞争,即使拥有资源,也会迅速被消耗殆尽。

恐龙之所以灭绝,不在于它不够强大,而是它没能适应环境变化。而对企业来说,发展战略就是它适应环境变化的利器。

上一篇: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对策下一篇:幼儿园情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