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2024-09-29

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5篇)

1.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高中物理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概念的教学,概念教学话题始终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热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核心概念的教学更是概念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探求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寻找核心概念教学与高效课堂整合的切入点,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我们选择“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经过二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同时,一批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我校物理教学的骨干教师。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国际上物理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部分中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核心概念。如何更好的理解和实践新课程的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国外,美国的赫德、戴伊、费德恩、埃里克森等著名教育学家对核心概念的定义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列举了作为核心概念的选择标准,为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依据。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物理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物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联系。此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家们认同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强调核心概念的理解,他们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将希望学生理解的核心概念内容较为详实地列出来,教学活动即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如美国“2061计划”要求学生学习得更加深入、更加贯通、更有关联性,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记忆那些孤立事实和概念,而应把重点放在核心概念上。美国地平线研究组主席维斯及高级研究助理帕斯利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研究,发现优质课堂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用多种策略(如:展现真实世界中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一手经验等),为某个科学概念提供清晰的阐释;(2)吸引学生从事动脑筋的活动;(3)帮助学生理解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等。作为高中物理优质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成为国际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已经确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与目标,更新了教学内容和要求、推广了基于探究的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在物理教学论著当中,如李忠、齐淑静编写《物理学概念教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总结分析了物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变迁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一些理解、掌握基本概念规律的法则,并在结合物理学方法论、物理学史、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基础上,给出了掌握基本概念的普遍原则。如董春雨、王玉成编写《物理基本概念的演变》(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向义和编写《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溯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都是对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专著,王沛清先生的专著《物理概念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对物理概念的教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如段传宗、查有梁、廖伯琴的《物理动概念的教学研究第一章绪论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专门设计为一章进行研究,并涉及到物理概念的教学模式、认知策略和案例。如阎金铎的《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环节”一章中设“讲清物理概念和规律”一节,把物理概念教学所在章节大多归入物理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中,类似的还有许国梁的《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等。另外,还有查有梁所著《物理教学论》、乔际平所著《物理学习心理学》、皮连生所著《学与教的心理学》等物理教学理论著作也都涉及到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对物理概念教学和理解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些著作主要以物理教育自身的特点为基础,结合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对于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物理概念的特点、概念教学的要求、概念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以及概念教学的主要环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的研究工作,探索了物理概念的引入、建立、理解、深化、巩固和运用的基本教学模式。近几年对物理概念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硕士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分析了现行的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提出了值得借鉴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这些论文中,如张智写的《高中物理概教学探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探究,强调物理概念教学应以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概念的内部矛盾,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徐学的《中学物理波动概念的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8),以教学设计和概念教学的理论为基础,对波动概念及其教学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对中学生波动概念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波动概念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前概念的影响及概念的抽象性。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教学策略,设计了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如陈伟的《高中物理电场概念教学设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电场教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探讨已有教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内容以及在已有研究中未涉及的内容。以电场基本概念为主题,设计高中生学习电场前、后的调查问卷,并对前、后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高中生学习电场前、后存在的相关概念和错误想法的来源、形成原因和基本特征。还有孙艳乔《高中物理电动势概念的教学研究》、肖丽英的《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相关概念教学的研究》、夏寿庆的《中学物理概念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等等,尽管这些优秀的论文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使得物理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喜人的成果。然而,关于核心概念在物理课堂中的传递,在教学实践中研究的少;掌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少;对具体某一地区实际教育现状了解的少。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尚未有平行的跟进,这使得物理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落实要面临许多风险。实际发生在课堂中的情况也表明,肤浅的“探究”活动及对事实类信息的强调和不当使用并非个别现象。在这样的情况,强调核心概念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对事实的记忆,已经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一个科学的概念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师生互动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大量研究证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与学之间存在距离。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一般物理现象的直觉认识,这通常被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一般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这些概念的核心特点是:(1)是学生头脑中强烈具有的一种稳定的认知结;(2)不同于专家的概念;(3)会对学生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并做出科学的解释产生重要影响;(4)必须被克服、避免或消除,以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解。高中物理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构建有深层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的紧密相连。

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经历十个年头,但我们面对热点依然存在。这样的挑战包括怎样帮助学生围绕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的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挑战的努力会涉及从什么是科学概念到核心概念梳理和筛选、核心概念的表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服务于高中物理课堂上完成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应该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样才符合我国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和改革方向。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物理核心概念教学中,针对一些前概念意识问题,适时增加一些学生分组讨论课,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核心概念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消除头脑中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物理概念。那么,如何突破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呢? 为此,我们要进行专题分析与研究,总结出对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

具体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教学规律层面上研究。在实施概念教学前,先探究学生对概念的了解,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

2.从教材层面上研究。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对核心概念的引入、建立、定义等是否最合理准确、逻辑性强,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3.在教学论层面上研究。研究在概念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构性方面,其过程如何要有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在学习论层面的研究。研究活动设计与实施如何能有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正确形成,确保实现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

5.从以上四个层面结合教学个案,研究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模式。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近年来国内外成功的理论,筛选出可借鉴的信息资源,为系统地构建出一套完整命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该课题的可操作性,尽可能在各类型学校进行研究和实践,同时由参加课题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并做到教学模式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3)归纳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在不同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让该研究方法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4)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离不开和数字打交道。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三个阶段中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推论,得到核心概念和有效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5)调查问卷法:收集各类学校的学生和一线教师对核心概念有效教学的态度反应,不断总结,做到核心概念有效教学具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五、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物理核心概念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不熟知的物理概念,也适用学生已经在初中接触过的一些概念进一步加深,引领学生把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达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1.本课题研究必然会引发教学改革与系列资源建设,其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将由核心概念迁移至学生不熟知的物理概念以及某些初中学习的概念,引领学生把正确的物理概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2.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课件集、课例集形式呈现的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实践。

3.本课题研究涉及物理教材关于核心概念的呈现,从而能有效引导教师理解教材、开发教材,促进了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4.促进校级教研深入扎实的开展。校级教研常出现没有任务驱动、空洞无物的状况,本研究以核心概念的有效教学为切入点,涉及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教师寓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使得校级科研具有着力点与生长点。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题研究的准备(2012年9月~2013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认识。

2.题开题报告会(2013年4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3年5月~2014年4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主题教研、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4.报成果阶段(2014年5月~2014年6月)

课题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集、教学设计集、优秀课例集、视频材料、论文、数据等。

5.改完善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交专家评审(2014年9月)

7.行课题结题报告。(2014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承担的相关研究课题

序号 项目名称(项目号)立项单位 课题类别 主持人 完成情况《高中生生存能力之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与研究》 教育部 子课题 郭思健 已结题《高中物理方法教学》的研究 市教育局 市级科研课题 郭思健 已结题

2.课题负责人的主要学术经历

主持人黄爱辉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物理科组长,梅州市市级骨干教师,他物理学科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是《名师面对面》(2012年)粤教物理选修3-

1、3-

2、1-1模块以及《高考物理实验复习》主编,曾指导学生小制作、小发明、物理学科竞赛20多人在广东省或全国获奖,多次被中国物理学会授予物理竞赛“广东省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组成员均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其中郭思健校长是是梅州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级研修班、广东省第十期高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工作室成员之一,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饶玉祥老师对物理实验以及物理课堂教学颇有研究,在省市等多级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参加2007、2008年高三总复习资料《名师面对面》物理科的编写工作。谢纲群老师参加2012年广东省高中物理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对运用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物理多媒体课件深有研究。其他教师也具备较扎实的教学功底与科研经验,另外本课题得到嘉应学院物理系多名教授的大力支持,从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持。

八、课题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本课题融合物理概念与有效教学研究,在国内尚属首创,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1)深化物理概念教学研究领域,国内关于物理概念多为单个的表层研究,其研究样本少。本研究将选择5至8个高中物理核心概念作为前期研究样本,然后将其研究方法向其他核心概念以及重要概念迁移。

(2)拓展了有效教学研究疆域。有效教学研究虽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有效教学研究大多为理论层面的思辩,缺乏与具体内容的结合。本研究以核心概念为切入点,使有效教学研究由宏观转向微观领域,其研究方法又可以将有效教学迁移至其他领域。

(3)开拓了高校与中学教研的新路径。高校教育研究与中学教学实践的二张皮现象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之痛,本研究以课题为纽带,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济济一堂,分别从理论与实践视角展开合作,从而为其他课题研究开拓了新的可行性路径。

2.实践成果

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20节公开课、观摩课、召开主题教研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等,形成有优秀课例集、教学设计集、教学课件集、主题教研汇总资料,发表了多篇论文,在ISSN刊物发表了1篇文章。

论文《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打造物理高效课堂》发表于ISSN刊物《青春岁月》。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阐述了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教学的现状,并从注重概念的情景导入、重视概念的自主建构、关注概念的有效迁移三个方面就加强核心概念教学做一探讨。

论文《用“稀释还原”艺术

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发表于《东山学刊》。

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艺术角度,采用“概念——稀释——还原”的教学模式,概念的“稀释还原”手法阐述化解概念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创建概念教学的高效课堂。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本研究的主旨在于通过调查,确定我国的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各个年级段学生对核心概念应达到的理解程度,另外,核心概念的抽象、概括程度需进一步研究。全美理科教师协会指出,在恰当的概括程度上确定核心概念是新标准研制的最大的难题。例如,“牛顿定律”这一表述的概括程度能使标准的条目数量显著减少,但它不够清晰,同时又包含大量的逻辑内容,并没有真正减少学生要学习的程度内容。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是什么,其内容是什么?应达到怎样的抽象、概括程度?

2.每个核心概念应达到怎样的理解程度?

3.由于研究经费几乎为零,所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课题研究的实验操作等活动受到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多年,但我们面对的挑战依然存在。这样的挑战包括怎样来帮助学生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构、组织头脑中的知识,怎样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应对挑战的努力会涉及从什么是科学概念到重要概念的梳理和筛选、概念的表述、教学活动的设计、评价等各个环节,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要服务于在理科课堂上完成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应该是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需要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这也是本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分享到: 0

2.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课题结题报告

石屯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概述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业的练习设计研究: ①学生提高作业练习的设计; ②学生实际应用作业的设计。

3、课堂练习中,对学生评价的研究: ①学生情感体验的研究; ②学生练习实效性的研究;

4、课堂练习中教师的地位和怎样辅导。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0月 承担人:王明芹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 承担人:王明芹、王桂香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 承担人:王明芹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通过研究,从各个环节摸索了练习设计的有效方法。从精心设计练习,改革批改作业的方法,对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策略,上好作业讲评课,以及练习后做好反思和总结等,基本上实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练习环节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有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3、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练习的有效性既体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而且是两方面的有机结合,但最终应反映在学生身上。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在成绩上有所提升,学生的学业负担真正得到了减轻,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4、初步形成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通过研究与实验,全体教师和学生对练习环节的管理由理解到支持,由被动完成到主动参与,同学校集体备课活动一样,已基本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初步成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个特色。

5、提炼并撰写出了相当数量的案例、心得和论文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本着认真、扎实、有效的原则,积极开展研究与实验,摸索了一些好的做法,也提炼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体会,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和素材。

八、研究反思与设想

(一)收获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实验,除了取得上面的成果,我们觉得还有以下收获:

1、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教学观念,巩固并加深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拓宽了教师对教学方式改变的思路,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促进了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不可分,同样,教师的督导和学生督促缺一不可。良好的习惯在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中逐步养成。在作业检查过程中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校本研究的思想,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利于今后真正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结题不息题。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结题了,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研究内容,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把研究的成果、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并准备往下延伸。

3.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

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一)、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堂小结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五)、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六)、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七)、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二)、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三)、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五)、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六)、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为二年,即从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1.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负责人提供相关理论材料并组织阅读学习,每两周检查一次,要求组员撰写学习心得。负责人联系并组织讲座,开展交流研讨,根据研讨内容,目的是制定下阶段的研究方向、计划和具体分工。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练习题内容设计及呈现方式、学生喜爱的情境创设评价手段、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前测)

5.开展研讨,布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1.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知识。

2.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的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阶段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制作一批优秀课件,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课例,探索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后测),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实验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三)、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九、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两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

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

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

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数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如“大眼睛、小眼睛,谁的眼睛最漂亮”这一类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

优秀的等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生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4.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为了进一步弘扬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得以积极、主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思路之一,我校提出了《中学“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研究、实践与发展》的教育科研课题,并于2001年5月向福建省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立项申请,经专家评审被确定为省级课题。经过近半年的实践与研究,2001年11月省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中期验收,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当初申请立项的课题名称进行修正,经充分论证,最后我们认为以《高中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与研究》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较为合适。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世界教育民主化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Malaret,G.)曾说:“教育‟民主化‟现已成为几乎年有教育革新和教育改革的一项固有的目标。教育‟民主化‟是目前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教育民主化包括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两个侧面。民主的教育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充分的民主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教育的民主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的义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教育领域中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的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义。

2、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198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11期发表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记者述评,第一次使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素质教育的思想是在80年代从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应试教育”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1997年,李岗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素质教育”一词第一次见诸于教育主管部门正式的指导性文件。素质教育从对抗“应试教育”的概念开始,对其认识逐渐上升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针。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应试教育”着眼于学生智育方面的发展,把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削弱了,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己任,以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目标。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生能否在走出校门之后,迅速地适应社会、自我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认识能力,更取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的个性,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取决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等。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也是在自觉地为这一目标服务。

3、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是学校落实人本主义管理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需要 如今,“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许多中小学经常使用的时髦口号;但要将这一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却并非易事。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呼吁:“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这应成为一条原则。即使学习者对教材和方法必须承担某些教育学上的和社会文化上的义务,这种教材和方法仍应更多地根据自由选择、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和内在动力来确定。”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新任务是“把学校办成更能吸引学生的场所,并向他们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重新改造教育结构,大大地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使人们沿着终身教育的模式前进。教材内容必须个性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订政策;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必须消灭,而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 从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来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主体精神的重要前提。“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 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①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自律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平等相诗,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与学的活动。②师生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当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中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学习意识与追求。③师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未来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应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为此,需要用合作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发展负责,学生自己承担起参与活动与自主自觉学习的责任。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制定学生自主管理的探索性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目标过程中,我们逐渐对学生自主管理为理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这就是: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能力、自主决策能力、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司题的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学生自主管理体现为:在学校教育与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立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心里特征,引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咨询与服务下,有权利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关的事务,并在其过程中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告性,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自主管理程序与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作为一种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学思想的学生管理模式探索,自然将最终的结果落实在学生的发展上。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看来,从时代发展对现代中学生的素质要求来看,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面貌、身心协调发展的健全人格等方面。学生自主管理研究最终希望学生达到的发展目标便是——弘扬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主体意识的养成,包括:①培养学生积没参与班级、学校与社会活动的意识;②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③提高学生人际沟通的技能以及对社会与各种新环境的适应性。

2、道德面貌的提升,包括:①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②培养学生自尊与尊重他人相统一的态度;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制度、法律的观念。

3、健全人格与精神风貌的形成,包括①培养学主具有强烈的自信心;②培养学生迎接挑战的冲动和勇气;③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④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特点表现为:

1、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成长与发展的主体,是处理学生内部事务的主体,教师起指导、咨询和服务的作用。

2、学生管理的主动性:在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学生都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是成长与发展中的主人,有主动参与管理的热情,能积极地投入管理活动之中,并能在管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学生管理的全面性: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参与,全体学生都有权力和义务参与管理与自己成长发展有关的一切事务。

4、学生管理民主性: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和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保障机制。

三、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构建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目前我校已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高中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首先是三层垂直管理。校学生会、年级学生分会和班委会构成了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三层“金字塔”。校学生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学习实践部、文娱部、体育部、生劳部和宿管部等七个职能部门,以及由无线电运动协会、建筑模型协会、航模协会、生物技术协会和信息技术协会等五个二级协会构成的校园科普协会;各年级学生分会都有相应的负责人;每个班级也有轮值班委予以配合。

其次是三线纵向实施。以“严谨、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基础,我们通过三条纵线来实施“自主管理”。其一是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各职能部门的学生干部在值日行政领导和教师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仪容仪表等各项工作的评比,②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校园卫生、纪律、秩序,③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卫生、纪律、活动;其二是住校学生的自主管理:①管理宿舍内务,②监管食堂三餐的价格、质量与卫生,③协调班级活动事宜;其三是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①学生会宣传部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栏工作,②文学社负责《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等工作,小记者团负责校园电视台和有线广播台的采、编、播及《德育园地》的编辑出版工作,③班级宣传委员负责班级板报、班级主页出版、文娱、演讲等工作)。

通过上述“三横三纵”所形成的网络,基本可实现校园各方面情况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生自主管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三级锻炼模式。进入一中的高一新生都是在各级学生会组织当配角,是管理能力的培养阶段;到了高二年,就要开始唱主角,挑起各级学生会工作的大梁,可以说是管理能力的成熟阶段;到了高三年,就成了各级学生会组织的顾问,承担起培养新人的重任。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通过定期选举、竞争上岗来产生各级学生会机构,通过增设岗位、轮流上岗的方式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我们一直遵循着以下四个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

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人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相对稳定的“阶层”------“干部阶层”和“群众阶层”,长期担任干部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普遍有较强的成功感,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权威意识;而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则相差甚远。鉴于此,在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之初,学校就规定,每位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时间内,都必须要有一年的班干部经历。各级各类职务不能兼职,每个学年初重新选举,原则上不再连任。,给予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全员性。

2、教育培训原则

要让学生开展自主管理,首先必须让学生懂得自主管理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自主管理。为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辅之以紧张有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全体同学进行有关“自主与责任”等内容的系列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民主意识与自主管理能力。其次,针对学生干部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学校组织老师分别对各班的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分期分批地培训,内容有:基本规范教育、问题分析、方法讨论等,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组织调控和处事能力并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筹划与落实成员个人之间及群体之间的各种竞争与合作活动的技能,统筹兼顾组织内部不同群体与个人的愿望或需要的能力,及对成员个人、小群体甚至整个班级组织自身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3、民主选举原则

选举权是学生重要的民主权利,要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重要的是要全体学生正确地认识、使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在学生校园生活中,需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机会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干部的选举、优秀学生的评选以及先进班集体的评选等。如前所述,在选举学生会班干部时,全体学生都需要了解每个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认识到每个岗位对于班集体以至学校集体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投下自己庄严的一票。民主选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创造性地开展自我管理工作的能力,真正认识到民主权利之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4、监督保障的原则

学生自主管理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是否有有效的监督保障系统。以班级管理为例,班委会的成员必须做到公正、负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搬弄是非,其工作职责包括: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定期评议委员们履行职责的情况,并作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学期结束后给委员们的工作以客观的评价:及时反映班内同学对班级各项工作的意见建议,整理后交上级学生会处理;为班级集体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课题研究成果与思考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能力的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通过三层垂直管理和三级锻炼模式,我们几乎让每位一中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通过住校学生自主管理、行为规范自主管理和精神文化自主管理这三条主线的纵向实施,使学生的自主管理得以具体落实。

住校学生自主管理的推行,使学生在宿舍、食堂管理上更加规范化和条理化,由膳委会、宿管部——楼层长——室长组成的管理网络,具体负责实施。宿管部协助生活指导老师制订管理计划,组织宿舍的卫生、纪律及内务评比,领导楼层长开展工作,并有利于同学间、师生间及时沟通。楼层长负责当层楼的卫生、安全、纪律工作,处理突发事件,各室长具体安排督促本室的内务、纪律工作,做好晚间同宿同学就寝情况的点名检查,协同楼层长做好宿舍评比等各项工作。膳委会负责监管食堂饭菜的价格、质量与卫生,维护用餐秩序。膳宿自主管理制推行以来,增强了寄宿生的生活独立意识和管理意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宿长和寄宿生。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曾作专题报道。

行为规范的自主管理包括每天学生会班干部进行全校性执勤,负责各项工作的评比,每日两个“值日班”负责维护校园卫生、纪律、秩序,每班值日班长负责本班的卫生、纪律以及活动课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此项制度的贯彻实施,促进各班在创先评优的竞争中形成强烈的自我优化意识,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督导与自我督导的活动中来,在管理工作中更认真地学习和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实践证明,学生在全员参与中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精神文化的自主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学生会宣传部、文学社记者团、班级宣委三级垂直管理体系。学生会宣传部作为学生组织宣传的带头人,负责校园整体宣传、各班级板报的主题指导和评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科技博览》、《人与自然》和爱国主义影片等以增长知识;通过广播台播放时政要闻,把握舆论导向;通过艺术画廊、科普宣传栏、环保宣传栏,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提高艺术、科技、环保素质;通过征文、倡议等形式倡导广大学生感受历史的召唤,紧握时代的脉搏,形成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文学社通过举办文学讲座、座谈会、交流写作经验心得,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锻炼和提高了广大学生的演辩能力;负责文学刊物《馨竹》、《南山笋》的撰、编、排、印、发。记者团负责校园新闻的采写,并与《中学生周报》联合建立小记者站,及时为该报提供稿件,同时负责校园电视台、广播台的采、编、播。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营造了一中健康、活泼、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大地提高了捕捉信息的敏感性、政治的敏锐性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各班宣委主要负责组织板报和班刊的设计与制作、班级网页的创建和更新维护及校园电视直播宣传等。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陈国璋书记撰写的论文《自主管理教育模式的探讨》发表于《福建教育》杂志;2001年7月2日,泉州电视台“校园风景线”栏目对我校学生自主管理情况作了专题报道;同年7月13日《中国教育报》也对我校的做法作了报道。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1、学生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学校提供的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个性各异,难免存在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抓住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

2、学生毕竟还不够成熟,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业与活动的关系。有的同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的同学兴趣广泛,但对学习却缺乏激情,这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多渠道、多途径开发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选择自我发展的有利途径。二是学校要处理好教学与活动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有益身心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活动来发展自我,做到学习、活动两不误。

5.普通高中小本培训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五

一、选题意义。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因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学校拟定了“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经济学家告诉人们,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设计人员在工作时间里的创意竞争,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个性化的产品离不开个性化的人才,个性化的人才离不开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认为,由于人的个体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不同,学生的素质结构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重要培养目标,提倡“让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量,因材施教,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主动发展。允许学生在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差别,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知识经济和未来对人才素质的又一特殊要求。面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教育,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教育已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应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实施差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通过差异教学使学习尖子更尖,让特长生健康成长,让学困生“脱贫”。为不同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暂时飞不起来,跑不起来的,也能逐渐学会飞,学会跑”,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提高。“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同时,实施差异教学能促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应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强调教学中将共性与个性辨证的统一起来,将学生差异看作教学资源,并将其作为要素列为教学组成部分,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沟通与合作,最终形成差异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备课要分出层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教法,设计分层练习。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讲课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分为:针对学生差异分层设疑──看书自学──尝试练习──教师分类指导──归纳小结──差异作业。上课时,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分层钻研、尝试练习、分类指导,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小结,强化学习重点,强化差异训练,正确处理“优、中、差”三者关系,做到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分合有致。

3、作业针对学生差异分层练习:课内外作业,分基础题、综合运用题,基础题全体学生必须当堂做。对差生应该强化练习,优生 “吃不饱”时,适当补充一些综合运用题,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课内课外分类指导:因人因组而异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特长学生品质的指导,辅导时,对差生力求坚持面批面改,对优生加强检查督促和提示。对特长生细心呵护重点培养。

5、考核分类检测:每学期可进行两次全校性的全面考核,对优生用“三好”标准去评价和考核,而对差生,则看他们在思想、品质和学习等某一方面是否有所进步。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成员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并不断提炼成果。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能力、倾向及探究学习的目标、内容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3、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4、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我们的理论,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五、研究步骤和时间安排。

1、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

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

2、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

分阶段研究、实施、修正方案。

3、2012年11月至2012年12月

总结阶段,申请结题。

六、研究成果。

2012年12月,我课题小组进行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我课题小组成员志同道合,本着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搞好课题研究,我们又进行了分阶段研究,有目的的实施、修正了方案,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1、我校教师在备课方面有了阶段性进步,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备课中就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备课中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既备知识又备学生,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老师撰写了论文《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备课》。她强调

(一)备课应是教学的改造与创新。

(二)备课应是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

(三)备课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

(四)备课应力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五)还应进行课后备课,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解决了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了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语文课程针对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她指出: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性格、兴趣、能力,智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局面,做语文学习的小主人。为此,我们将研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她认为语文阅读差异教学应该:

(一)主体分层——尊重差异,表现个性。

(二)目标差异——激活思维,展现个性。

(三)着眼差异,培养个性。学习内容体现差异,体现能动性;学习方法体现差异,发挥灵活性。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法”这一段,采用了“画示意图”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克服自然困难,勘测线路”这一段,采用了“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来交流;有的学生选择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嘲笑勇于接受任务”这一段,采用了“资料介绍”法来交流。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的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地培养。

(四)评价体现差异——增强信心,塑造个性。有差异性的进行学业评价,促进个性持续发展。有差异性的进行课堂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有差异性的布置作业——唤起热情,张扬个性。老师撰写了论文《 浅谈差异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她在数学课中运用差异教学的几点做法是

(一)尊重需求,营造和谐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考和情绪只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够尽情地流露,同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二)让学生“读一读”。教材中有许多“你知道吗”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读。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增补一些学生阅读的材料,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图文并茂,不仅有数学故事,还有数学童话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课后去思考、探究。

(三)作业设计体现个性化。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开放性、可选择性的作业。布置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作业。

老师撰写了论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她指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该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制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老师撰写了论文《直面“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她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差异,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正常和经常的现象。我们一定要直面“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意识,关注知识差异。

(二)充分预设,制定弹性目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预设,只有这样,才会有精彩的生成,面对学生不同的“现实起点”,教师在备课时,应建立多重教学目标。面对班级平均水平,建立适合于中等水平学生的教学目标。顾及优等生的学习要求,确定较高的教学目标,并准备相应的材料。针对困难学生的学习水平,建立以合格为标准的教学目标并准备相应的辅助材料。

(三)要善于引导,转化个体知识。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乐于合作,共同挖掘,展开讨论,把个体的认识转化为群体的认识。

(四)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察觉学生的认知进展情况,给不同表现的学生以相应的帮助和指导,既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又

是面对差异、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工作。

(五)布置预习,促进群体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如组织学生交流在家读书的计划,让每个学生进行一次完整而有意义的“课前学习”,来缩短个体间因“知识起点”而形成的差异,并激励学生热爱学习,做更多属于个人的自主学习,带更多的学习成果到课堂上来交流,从而让“个体”与“全体”达到和谐统一。

4、课题组还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了有效的思想教育策略研究,作业练习策略研究,课内课外辅导策略研究,个性考核检测方法研究等有关差异教学范畴的其它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杨利敏老师总结出了《新课标下针对学生差异设计数学练习策略》。策略一: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策略二: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策略三: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策略四: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策略五: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策略六:思想教育,注意思想性。策略七: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策略八: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策略九:加强联系,注意综合性。

韩金瑞老师在《浅谈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思想教育》中写道:

(一)对“个性倔强的学生”要注意培养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对“个性活泼好动的淘气学生”,要注重培养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习惯。

(三)“对慢性子学生”要注意培养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上一篇:致村民的一封公开信下一篇:董事会召开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