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2024-09-20

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共10篇)

1.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一

分子、原子、元素及化合物教学设计

主备人:祁培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与分子、原子元素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2.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写法及表示的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综合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对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原子构成知识的初步了解,微观世界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注射器、烧杯、滴管、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醋酸等

【教法设计】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体现生命化课堂应有的良好氛围和收效,培养学生自愿获取知识、观察比较、分析总结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激情引入〗

(师)使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慢慢地滴加水,烧杯中的水由无到有,由少成多。同学们,大家虽然刚接触化学不久,但你们的化学知识就象烧杯中的水已经由无到有,希望大家经过一年的学习,使你们的化学知识积少成多。如果老师继续往烧杯中滴加水,最终会把整个烧杯装满。可见这一杯水是由一个个小水滴构成的。可是大家想一想每一滴水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一滴滴的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师)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生)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分子、原子、元素及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理顺网络〗(师)请小组讨论归纳这部分知识都包含哪些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呢?(小组代言人)回答上述问题:分子的定义、构成、基本性质;原子的定义、构成、基本性质;物质的分类、元素的概念、单质及化合物的涵义等。

(多媒体)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用多媒体投放分子、原子、元素、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混合物间的知识网络图。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呢?(生1)打开醋瓶子盖儿,能闻到酸味儿;(生2)在花园附近能嗅到花香;

(生3)把红墨水滴到水杯里,很快就会扩散,整杯水都会变红; ……

(师)你知道怎样能加快分子的运动吗?(生1)加热;(生2)搅拌;

(生3)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师)加热后,醋酸很快由液态变成气态,说明什么?(生)受热后,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也增大。

(问)为什么推动活塞,气体体积变小?松手之后体积又变大呢?

(师)请同学们拿起注射器,使前端管口抵在手上,将其密封好,然后推动活塞,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推动活塞,气体体积变小?松手之后体积又变大呢?

(生)分子之间有间隔增大气压,分子间隔变小;减小压强气体分子间隔增大。

(多媒体)如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请问从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生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生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生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生4)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生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师)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生)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师)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如何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又如何加以区分呢?

(生1)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生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如果由同种原子构成是纯净物;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则为混合物。

(师)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生1)蔗糖是纯净物,只含蔗糖分子;水是纯净物,只含水分子;而蔗糖水是混合物,因为里面含有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两种不同的分子。

(生2)铜丝是由铜原子构成,是纯净物;黄铜是由铜原子和锌原子构成,是混合物。(师)请判断下列物质哪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①冰水混合物②洁净的空气③氮气④氯酸钾⑤碳⑥二氧化硫(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并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典例剖析〗

例1.海洛因是我国政府命令严禁的毒品,其化学式是C21H23NO5,它是由 种元素组成,每个海洛因分子中共有

几个原子。例2.已知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1.993×10-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求铁的相对原子质量。(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谈谈收获好吗? 〖学能展示〗

1.下面是几种粒子构成,试分析共表示几种原子?几种元素?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6

6 7

11

12

7 6

11

2.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二

一、明确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心, 它串起了中学化学的各个知识点, 可以说高考每道命题均离不开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该专题虽然在2009年考试说明中在“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中只有一个“理解”、三个“了解”和一个“认识”, 在“化学实验基础”中一个“了解”, 看上去内容不多, 要求不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对元素化合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比例上元素及其化合物由以前的18%调为20%, 题型上除了有选择题, 可能有框图推断, 还有学生感到有难度的以元素化合物为背景的综合题和计算题。

二、回归课本

师生都必须清楚每个单元复习的目标, 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回归课本, 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质量, 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为思路, 注意“点”—每一节的知识点、“线”—单质和化合物连起来的线、“网”—与某一物质相关的知识网络 (整个中学阶断) 三者相结合。同时通过教材 (如新教材中有关环保、高新科技的彩图和阅读材料) 、习题教学中试题背景材料的介绍及围绕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设问,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关于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在回归课本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求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以及社会热点知识之间的结合点, 否则基础知识灵活应用就是一句空话, 复习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三、融会贯通

近年高考试题中, 重点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 同时配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计算能力, 这已经是多年高考试题的一种稳定的固定模式, 为此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求发展。与基本理论的融合, 与化学实验的融合, 与化学计算的融合。

四、巧用“经典”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模拟试题对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使用好这些经典试题, 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巩固基础知识。因而, 在每一单元元素化合物复习的过程中, 要精选试题, 所选的习题力求紧密结合知识点, 同时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讲评, 讲评时要有针对性, 讲知识要讲联系,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要突出关键找题眼突破;讲方法要讲基本思路、常规解法, 并适时的向学生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智力。

五、分层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化学知识的载体, 其知识点要求学生必须人人过关, 否则将会给化学科的整体复习带来困难。但是在具体复习中由于知识点掌握简单和有些题目的难度较高, 也容易造成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了”的情况。

3.浅谈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三

一、直击考点,明确复习范畴

2012年广东理综化学关于元素化合物的考查主要内容如下表,从考试内容来看,金属方面,主要考查了Na、Al、Fe、Cu等元素,而这四种元素是《化学1》(人教版)要求掌握的四种典型金属元素;非金属主要考查Si、Cl、S、N等典型非金属元素,同样是教材中的主干内容。而31、32题,虽然以化学原理和化工流程图的题型出现,但同样涉及到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虽然考查内容高于教材内容,但只要同学们认真阅读题目,结合题目中的提示,以学过的元素化合物为基础,同样能够顺利答题。

二、问题引导,深挖教材

从高考内容来看,平时的复习要重视回归教材,但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背”的层次上,更不能走马观花。笔者认为,如果将化学比喻成一个舞台,那么元素化合物就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各种化学原理、概念都可以成为台词。平时复习时,应该多练练这些“演员”的基本功,唱唱不同内容的戏!以下以“金属纳与水反应”和“铜与浓硫酸反应”为例,以问题引导式学习:

[例1]“钠与水反应”的问题引导式学习

问题1: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问题2:该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什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问题3:标况下,如果有46克的金属纳,转移多少摩尔电子?生成的气体体积是多少升?(考查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例2]“铜与浓硫酸反应”的问题引导式学习

问题1: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问题2:该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什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问题3:浓硫酸在该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哪些性质?(考查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问题4:含有2mol H2SO4的浓硫酸,能否完全反应生成1mol SO2?(考查浓硫酸强表现出强氧化性的条件)

问题5:如何检验和收集该反应生成的SO2?(考查气体的检验和收集方法)

以上两个反应都是教材中的重要考点,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多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每一个重要的反应,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化学方程式,肯定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典型物质的性质,同时也能够不断巩固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

通过以上的训练,可以达到深刻理解典型物质性质的目的,但还不能形成系统地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同学们在掌握Na、Al、Fe、 Cu、 Si、Cl、N、S等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要结合元素周期律的相似性、递变性,形成知识框架,才能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

三、分类思想,化繁为简

元素化合物种类繁多,适当地分类可以有效地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而且分类思想也能帮助我们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以下利用分类法进行学习的几个例子:

[例3]CO2、SO2与NaOH、Ca(OH)2等碱反应

分类思想一: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2NaOH + CO2 = Na2CO3 + H2O。

分类思想二:多元酸所对应的氧化物与碱反应,少量时生成正盐,过量时生成酸式盐。如少量的SO2先发生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 H2O,过量的SO2继续反应:Na2SO3 + SO2 + H2O = 2 NaHSO3。同学们要理清酸性氧物“不足”和“过量”时所发生的反应,才能正确书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例4]浓盐酸与MnO2反应、浓硫酸与铜反应

分类思想一:这两个反应都是固体与浓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同学们可以在仪器选择、方案设计上进行对比,寻找想同点和不同点。

分类思想二:这两个反应都涉及到气体的检验和尾气的处理。同学们可以对气体检验方法、尾气处理等进行归纳总结。

分类思想三: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浓盐酸和浓硫酸都没有完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都表现出了酸性,同时都必须保持较高的浓度才能发生反应。这一思想的渗透,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该反应的原理,认识了浓盐酸、浓硫酸的作用和特性。

四、整合训练,提升能力

巩固教材内容,目的是为了达到“以不变应万变”,以“已知”推断“未知”,高考综合性题目中往往是通过提供信息,介绍一些同学们没学过的物质的性质,让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结合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例1】(2012广东理综31节选)、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mol·L-1KI、0.2%淀粉溶液、0.20mol·L-1K2S2O8、0.10mol·L-1Na2S2O3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

S2028-+2I-=2SO24-+I2(慢)

I2+2S2023-=2I-+S4026-(快)

(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__________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成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32—与S2O82—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n(S2O32—):n(S2O82—)       。

分析:根据提示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可知,S2O32—的还原性比I—弱,根据优先原则,可知S2O32—先发生反应,再根据两个反应的比例可知,n(S2O32—):n(S2O82—)=2的时候,S2O82—与S2O32—恰好完全反应,S2O82—稍过量,才能将I—氧化。因此n(S2O32—):n(S2O82—)< 2。

在该题中,虽然对S2O82—的性质,同学们都比较陌生,但由于提供了S2O82—与I—反应的重要信息,同学们结合该信息,同样能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是高考常考的题型,同学们只有将化学原理理解透,有效利用题目信息,才能驾驭这类题目。

【例2】(2012广东理综32节选)难溶性杂卤石(K2SO4·MgSO4·2CaSO4·2H2O)属于“呆矿”,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

K2S04·MgS04·2CaSO4·2H20(s)?葑2Ca2++2K++Mg2++4S024-+2H20

为能充分利用钾资源,用饱和Ca(OH)2溶液溶浸杂卤石制备硫酸钾,工艺流程如下:

(1)滤渣主要成分有 和 以及未溶杂卤石。

(2)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OH)2溶液能溶解杂卤石浸出K+的原因: 。(3)“除杂”环节中,先加入 溶液,经搅拌等操作后,过滤,再加入 溶液调滤液pH至中性。

分析:这同样是一道信息题,根据K2SO4·MgSO4·2CaSO4·2H2O的溶解平衡可知,加入Ca(OH)2后,会有Ca(OH)2和Mg(OH)2析出;因为加入Ca(OH)2溶液后,氢氧根与镁离子结合,使平衡向右移动,K+变多;因为除杂过程目的是为了除去Ca2+,可加入CO32—,但不能带入新的杂质,所以应选择K2CO3,而过量的K2CO3可用H2SO4除去。

以上两题虽然不是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的题型,但在解题过程中都要运用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这也给我们指明了复习的方向,只有平时多训练,才能熟悉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不能停留在背方程式的浅层次上,而应该深挖教材内容,结合元素周期律形成知识体系,提升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中山市第二中学)

4.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篇四

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2、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1、最基本元素:C

2、基本元素:C、H、O、N

3、主要元素:C、H、O、N、P、S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5.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五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构成了现代中学化学教材的主体内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却难于运用。致此,本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归纳了如下三个设计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

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有知识分散。记忆量大等特点。及时将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联线结网。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对于防“散”治“乱”,是很有效的。但是,结构化的知识是要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接受的化学理论作为灵魂,将具体的化学事实统帅起来。

高中化学的教材顺序,以元素周期表为界,“表前元素”的学习采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向元素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表后元素”的学习,则采用演绎法,从一般到个别,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分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这是高中化学无机部分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有机化学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应贯串始终。一些比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硝酸”,整节课可以以氧化还原为主线,从硝酸中氮的化合价人手,以稀浓硝酸氧化性强弱比较连接各教学环节,最后归结出几个氧化还原的规律,在这条主线贯串和组织下,一个个精彩的实验很自然地将硝酸的化学性质铺展开。高二化学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终紧扣住“结构决定性质”,从醛基的结构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以后又多处回应。不难看出,这些课的教学设计之所以显得结构清晰紧凑,化学理论在这起了关键的作用。虽然着“墨”不多,但灵魂却无处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得“形散意不散”,理论的灵魂作用至关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抓住性质这个重点,而化合物的存在状态、制法和用途都与性质是直接相关的,或者说由性质所决定的。

以性质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则知识就不会显得太零碎,也不会感到枯燥。事物之间会存在一些内在的联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设计中就必须揭示出这种联系。一些设计不成功的课往往是仅注重了事实的罗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对事实的内部联系做深刻揭示,最终将“学化学”引向了“背化学”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论指导”和“以性质为中心”这两条线索外,元素化合物学习中的第三条线索就是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衍变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线索在到了复习时才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够的,要将这些线索从第一节起,就或明或暗地渗透于学习的全过程,这也是元素化合物课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二、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实验为基础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离开实验、标本、模型和其它直观手段,仅凭教师的口述和板书,就无法获得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这样,学生只有生硬地记忆,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就越来越杂乱,顾此失彼,从而频频发生错误。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化学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施用,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描述。就能使学生清楚、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做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的知识。但是,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设计好元素化合物课的教学呢?首先。实验的设计与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应规律,有利于掌握化学事实。例如,高一化学“氮气”一节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其中NO2与水的反应是教学难点。采用下面设计:先从氮的化合价引出氮的五种价态的氧化物。介绍其颜色后演示实验:一瓶无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与空气混和,立即出现红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盖上玻片,稍振荡,瓶内红棕色消失,再抽开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现红棕色。启发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这样,由于实验设计和组合的合理,学生大多能自行总结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学性质,而其中的难点内容,NO2与水反应的产物中还有NO,也由于实验设计的巧妙而被顺利地突破了。接着再进一步,通过实验去深化对反应规律的认识: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NO和空气)、两瓶红棕色气体(分别是NO2和溴蒸气),要求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这样的一段教学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实验在其中充分显示了获取知识的功能。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重点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其次。实验要能激发、调动学生思维。这种激发,可以是学习欲望和兴趣层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创设问题情景较高层面上的。“氨的性质”一节中氨与酸的反应,普通中学根据学生特点。可设计成学生动手的趣味实验“空瓶生烟”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由重点中学教师设计的铜与稀硝酸反应,在让学生在向稀酸中加铜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这种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动。却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逼” 着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要加Na2CO3(为了排走试管内空气)?为什么要排空气(NO易与氧化合)?为什么能排气(CO2比空气重)?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其思维容量,一个普通的验证实验就变得不普通了,实验启迪思维的功能也就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实验设计与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标志着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水平,没有一些别具心裁的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很难达到优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课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这是这类课设计的又一个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若不和实际结合,将成为空中楼阁。无论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无论是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都很有必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体现“化学与社会”这个命题。重视元素化合物与社会、生活、环境、科技的密切联系,才能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热爱科学的情感,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一的“氮气”,在学习了NO、N02性质后联系“雷雨与庄稼”,联系汽车引擎点火时产生氮氧化物的环境问题,联系酸雨,联系硝酸的生产。在“乙醛”的学习中,在醛的氧化反应后联系制镜小史、联系糖尿病的检验。既生动又强化了知识的运用。在设计“氨和铵盐”时,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将整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放到化肥这样一个背景中进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有机地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关心环境、能源、材料、卫生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应该成为这一类课设计时重要的教学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联系实际,重点要放到知识的运用上。引导学生在课外模拟攻关,都是一些成功的设计,这种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联系实际,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开发思维,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课的设计中是值得提倡的。

这里以《氨的性质》教学设计(华南师大附中王季常、曾汉泰设计)为例,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这一类课的设计。

教学过程如下(学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略去):

[引入]观察一个实验(氨的喷泉实验),并打开桌面上的浓氨水,闻闻氨气的气味。[设问]观察到什么现象?(①形成喷泉;②烧杯中溶液仍为无色,而烧瓶中溶液为红色;③烧瓶未充满)。

[设问]通过现象,① 我们曾学习了什么物质也可以形成喷泉?(联系旧知识HC1)② 为何形成喷泉?(极易溶于水)③ 为何极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为极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极性)④从上述结论,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结构?(学生推导出氨分子NH3的四个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会形成三角锥形的分子结构)。

[分析]我们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两个现象,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何形成红色溶液?(利用“酚酞遇碱变红”,推断出一定有OH-产生)②烧瓶中的OH-来源于什么物质?(从现象得出,新产生的OH--定不是来源于水,因为烧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变红,也不可能来源于氨,那么只能来源于NH3·H2O)。

[讨论]③ 如何书写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运用质量守恒,学生即可写出,老师只需提示NH3·H2O为弱碱,注意可逆符号即可)[练习]训练题(巩固性训练,略)(说明:以上氨与水反应的性质是在实验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思维得出的,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实验]我们刚学习了氨与水的反应,那么氨与其它物质是否会反应呢?下面自己来做一个实验:NH3与酸(盐酸、硫酸、硝酸)的反应。

[讨论]为何出现白烟?写出反应方程式。(说明:由于整个过程是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现象,发现滴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上方出现白烟,而浓硫酸上方没有。自己作出解释,自己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因而课堂气氛活跃)。

[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验肉类新鲜程度。

取约10ml的爱氏试剂,置于锥形瓶中,搅匀,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细铁丝的橡皮塞,铁丝下端弯曲成钩,可挂住肉样(肉样须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样已不新鲜,就有NH3存在,于数秒内即有NH4CI生成,可观察到白烟出现。

[思考]白烟出现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经不新鲜?(说明:在学生实验基础上,增加演示实验——用爱氏试剂法检查市场上猪肉是否新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总结]以上反应氨分子中N、H元素未变价。

[过渡]回忆HX和H2S的化学性质,分析它们为什么具有还原性。

[设问]从NH3中N、H元素的化合价,判断NH,是否也会像HX、H 一样具有还原性? [学生实验]NH,的催化氧化(将锥形瓶置于浓氨水上方,收集少许氨气,然后将铜丝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迅速插人有少许氨气的锥形瓶中)。(说明:学生动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实验时,预计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a.出现红棕色。b.出现白烟。c.实验失败,未能观察到任何现象。为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刻意追求实验现象的统一,不回避可能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可有意把三种不同实验现象摆到讲台上,请学生解释,促进学生深人思考)。本课在实施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被0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 „„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讲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生产硝酸的基础,工业中产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气必须用碱液吸收以免污染环境。广州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有的地方酸雨频率已达90%,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问题。

[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自觉用烧碱溶液对瓶内气体进行处理。[过渡]除了氧气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氧化剂可以氧化氨呢? [设问]回忆HX(HF除外)、H2S被氯气氧化的实验,想一想,氨气能否被氯气氧化? [演示实验]氨气和氯气反应的实验(预先用两个干燥的锥形瓶收集一瓶氨气和一瓶氯气,实验时将两个试剂瓶口对好,抽去玻片,上下摇匀)。

[讲述]氯碱工业中常用浓氨水检查是否有氯气的泄漏。

[练习]运用相似性以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出现白烟),书写其反应方程式。[设问]回忆 还原CuO的实验,高温时NH,能否还原CuO呢? [演示实验]NH3还原CuO实验(实验装置与H2还原Cu0实验相似)[练习]根据相似性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管口出现水滴,试管底部出现红色物质),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略)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们看看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6.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六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突出两大方向:生活境界方向升华(会生活);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会学习)!

在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标准中,“记忆和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记忆和说出”属于识记水平;“比较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DNA、RNA、染色体、线粒体的鉴定方法”,“比较”属于理解应用水平。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间的链接,适应高考变化。爱惜物命,生起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以高度的责任心保护自然环境,做新时代的主人。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树立大生物教育教学思想,用生活中的教育指导学科中的技术。资源是大家的,必须珍惜善用。知识方面,鉴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学习了基本内容,但是遗忘的太厉害,所以虽然是一轮复习,但是还是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其次,要在简单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

【课前检测】——学生自主完成,时间5分钟。同位相互批阅得分。限时、规范、准确。【基础回应】——学生针对提前的预习,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进行自测(基础定位)。要求:对提纲中的5个具体问题做【12分钟】

1.根据预习情况穿插完成(把会的写出来)

2.会的是否写对并规范准确表述(小组内相互检查、讨论交流)

3.重点突破仍未解决的问题,完成剩余题目(特殊标出,阅读课本,相互提问)【升级链接】——针对易混点和薄弱的,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归纳出规律性东西和做题方法。形成小的复习系统(能力拓展)。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要求:结合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归纳【10分钟】

(1).根据课本和参考材料思考并完成6个问题。(2).第4、5个问题需整理在笔记本上。(每题写2-3个)

【增值空间第一站】生活境界方向升华(会生活)——与生活、社会的对接,功夫在这方面做到位,不但知识内化为素质,更加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丰富生活。因为刚开始复习,拾起或强化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1)食物的原生态与深加工的营养和添加剂的变化。明明白白饮食!端正饮食习惯。饮食误区点评:自然的东西却被肆意添加和被无辜污染;方便了自己一时,浪费了自己以后不可补偿的创伤,耽误了他人的时间和空间,但危害大了。

(2).合理饮食导向:应选择多种多样的食物,保证获得全面的营养。吃的不应该是一时的感觉,而应该是营养。

(3).事例说明:世界各地水资源短缺或污染,危害重重,坚信,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最好的饮料!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4).图片讯息:融合哲学、美德、公德教育,水是有思想的,能听,能看!水知道答案。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水还有高尚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5).诗话小结:来自自然,营养俱全!珍惜资源,好好吃饭!尊重物命,水有答案!【高考思辨】——以高考题目的基本知识为载体,把原来的高考题选项设为判断题,有代表性,指导学习细致规范掌握重点考点,学生自主做,老师重点讲。(接轨考试)

【增值空间第二站】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会学习)——构建思维链接并细化熟悉关系、灵活应用。找准关键词,串联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便于随时从中提取信息。本环节可拓展到课外及下一节课。

四、教具设计:应用多媒体PPT,黑板

五、教学方法设计:自测发现问题,小组讨论,学生相互检查,相互提问。突出生活中的生物,从现实问题出发,回归生活、优化生活的探讨。自主活动,用关键词构建系统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扩大了学习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7.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七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教学中,常听老师们抱怨说: 元素化学 “分散零散、知识点又多,学生今天学,明天忘”,复习了与没有复习差不多. 于是,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便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那就是重理论,而轻元素.

化学课程中的元素知识,是以“物质性质”为核心的化学内容,诚然对具体物质性质的掌握需要记忆,使得元素化学的学习本身具有了学生易学、却又易忘记的特征,在高考的功利面前似乎见效缓慢,费时较长. 然而缺乏具体物质为基础的理论学习, 不但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也缺少对知识外延的归纳与延伸; 反过来,也就失去了对理论内涵理解的支撑基础,这就更加使得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其结果必然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抽象、空洞、难学的学科[1].

二、问题的解决

为了突破高三复习中“元素”教学这一难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就不能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应以建构立体化学知识网络为目标; 实现物质知识与其他化学内容的融合,实现下列四个方面的整合.

1.物质与结构的融合——点的复习

当我们在具体进行关于某种物质知识内容的复习课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应急于枚举物质的性质,并让学生去记住那些枯燥乏味的化学方程式. 而应首先带领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去研究具体物质的结构,探究物质的性质———以假说的方法开启复习的第一步,例如,复习“氨气”的时候,我们应让学生先研究氨分子的结构: 氨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应用VSEPR理论研究它的空间构型; 在此基础上结合杂化轨道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 1N元素为 - 3价,处于最低价态; 2N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对; 3氨分子中含有氮氢键; 4氨分子是强极性分子. 在这些特征的基础,进一步对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预测或假说: 物理性质方面: 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化学性质方面: 具有还原性、易作配体,发生配位反应等. 这样既对物质结构理论进行了巩固、又对氨气的性质做出了理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融合——线的形成

通过分析结构而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呢? 便进入到元素化学复习的核心内容了,经过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并结合预测对高中所有关于该物质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将有关知识以 “点”为中心,编织成线. 例如,对于氨气,如图2所示.

通过线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元素知识整理成为条理化的知识线条,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以点为中心、以结构为思考基础的化学逻辑推理的形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发散到集中,对问题进行“归一”处理的能力.

3.性质与用途的融合——线的延伸

在元素化学复习课教学中,通过对性质的分析,去归纳物质的应用; 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就能理清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而且能使学生有效掌握“不重要、难记忆”的用途知识,并通过与其他的一些相关知识对照研究,就能把他们学习过的一些知识“活化”起来. 例如,氨气易液化,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作制冷剂;

氨气与酸反应→作铵态氮肥;

氨气的还原性→制氮气、硝酸等.

对照研究: 1氯气、二氧化硫可作制冷剂吗? 2等物质的量的硝酸氨、硫酸氨施入土壤中,谁的肥效会更好? 3氨态氮肥能与草木灰混合施用吗? ……层层深入、递进推理,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4.制备与性质、用途的融合——面的扩展

正是因为每种物质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用途,所以要获取和制备他们都是非常必要的,物质制备原理的确定,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制法. 例如, 在教学中,可借归一思维引导学生: 从氯气、氮气的制备中得出 “强氧化性气体的制备原理”; 从氨气、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制备中归纳得出“酸、碱性物质的制备原理”……以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氢气的制备为例,推导出还原性气体的制备原理. 再借助发散思维,让学生得出氯气、氨气等制备试剂选择的多样性. 在弄清实验原理、试剂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制气四段进行实验设计等. 这种看似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理论和实验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通过设计,并进行恰当的分类,就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从设计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净化氯气、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净化二氧化碳中归纳得出: 与水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的气体的净化剂选择原理; 又从用高锰酸钾净化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杂质、用氢氧化钠溶液净化氢气中的氯化氢杂质中总结出利用性质差异选择净化剂的原理等[2].

通过四种整合,便形成了一个以物质为核心的知识面;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推理,存在着一种以结构为基础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起一种“看物质、想结构、推性质、明制法、联用途”的完美体系. 再将这些知识面按照物质之间的衍生关系:

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所对应水化物→盐

串联起来,形成立体的化学知识体系,元素化学就将从彻底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将不再是一个易忘的内容.

8.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策略 篇八

这部分知识“碎、散、多、繁”,复习时,要分清主

次,突出重点,讲究策略。

一、抓主线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抓住“结构决定

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存在、用途和检验”这条主

线。任何物质的性质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物质

的性质与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及用途是直

接联系着的。例如:氧原子的结构为,

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

结构,表现出较强的非金属性,能跟多种物质反

应。它既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又以化合态形式存

在。因此,氧气既可由分离液态空气制得,也可由

化合物制取。它能助燃,此性质可作为检验氧气

存在的依据。氧气参加化学反应时放出大量的

热,这就决定了氧气有焊接和切割金属及作为火

箭发动机里的促燃剂等用途。可见,抓住了氧的

结构与性质,有关氧的其他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二、抓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分散,要善于抓住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进而

交织成知识网,将化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

络化,变多为少,化繁为简,便于记忆。如“碳和

碳的化合物”可用图1表示为:

图1

三、抓重点

元素化合物知识描述性多、头绪多,内容复

杂,需要记忆的知识多,在复习时必须分清主

次,突出重点。如第三章的重点就是氢气,以氢

气为中心有如图2所示知识需要掌握(并注意实验现象及描述):

图2

四、抓对比

元素化合物知识易混淆,复习时,要抓住特

性,运用对比,掌握重要物质的个性和共性,在

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可将

CO和CO2作表1所示比较:

表1

性质及用途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

物理性质

色态无色无味的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略小比空气大

溶解性难溶于水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还原性CO+CuO△Cu+CO2不具有还原性

跟水反应跟水不反应H2O+CO2H2CO3

(H2CO3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跟澄清石灰水反应不反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

CaCO3↓+H2O

用途燃料,冶金工业上常用做还原剂灭火、工业原料,干冻用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五、抓结合

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

密切相关,复习时应抓好“三个结合”。

1.与基本理论结合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理论为指导,既有

利于巩固和加深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

解,又有利于对基本理论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例如,为什么NaHSO4不是一种酸?可用

酸的定义和盐的电离来解释。NaHSO4的电离

方程式为:

NaHSO4Na++H++SO2-4

它产生的阳离子并不全部都是氢离子。

再如,为什么铁与硫、硫酸铜溶液、盐酸等反应时

显示+2价?根据物质结构理论,单质铁遇到

S、H+、Cu2+等较弱氧化剂时,铁只能失去最外

电子层上的两个电子而被氧化成Fe2+。

2.与实验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

素化合物知识时,若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不

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例如,将含CO、H2、CO2、N2的混

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氢氧化钠溶液

和浓硫酸,最后剩余的气体是什么?各有什么现

象?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又如,复习氢氧化钠

的性质时,可边讲边实验NaOH溶液与CuSO4

溶液、FeCl3溶液的反应,这样有利于学生记住

生成的两种沉淀的颜色,加深对NaOH性质的认识。

3.与计算结合

复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时,必须与计算紧

密结合,即将定性分析深化为定量计算。例如,

向含有14.8 g氢氧化钙的溶液中通人二氧化

碳,有10 g碳酸钙沉淀析出,问通入的CO2的

质量是多少?

此题涉及到CO2、Ca(OH)2、CaCO3、

Ca(HCO3)2四种物质的有关反应性质、过量的

CO2的链锁反应等,这样既巩固了对物质性质

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必须以结构

为指导,性质为核心,正确处理好个别与一般的

关系,善于将零散知识串成一个整体,使化学知

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收稿日期:2015-01-11)

9.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篇九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与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考试出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比重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在元素化合物有关知识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本文立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就“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一问题,展开简要的讨论分析.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参考.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组成,可见元素化合物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理念还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理论,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从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的,再扩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鉴别等化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学好初中化学.此外,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与人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中最大且最常见的问题.化学作为知识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本应该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降低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还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用在化学知识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但化学作为学生考试科目之一,关系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运营都离不开化学,可见化学技术和化学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元素化合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与元素化合物有关事物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时产生的抵触心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元素化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层运用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1.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易使学生对有关联的知识产生记忆混淆现象,对此,教师就应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时采用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记忆,此外,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结合实际,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就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对相关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蕴含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解中安排实验环节,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中从铜矿中制取金属铜用到的铁的金属活泼型比铜高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先使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铁就可将金属铜置换出来,同时教师也可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到铁的这一化学性质,采用类似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整理相关的知识,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化学教材的安排中存在一些相对不合理的现象,使本身就琐碎的化学知识内容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作为化学理念基础的元素化学物的相关知识更为繁多且内容更为分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分类,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对复杂知识的记忆,简化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10.元素化合价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化合时,其原子数目比是一个一定的值,物质的组成是一定的。2. 体验物质化合时有个同价交换的性质。3. 记住一些元素化合价

4. 能用元素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重点:记住一些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难点:元素化合价的概念的构建。教学过程:

[教师]:前一课时我们学习了化学式,请同学们回顾:

1)什么是化学式?尽你的所知,写出尽可能多的物质的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的组合的式子表示物质及物质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学生写出自己所知道的化学式。)

2)化学式有何意义?说出你所列出的化学式的意义?(这里有必要从单质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化学式两个方面去讨论)

(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表示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数目比。)[学生]解释自己写下的化学式所表示的物质的名称和组成意义,说出每个化学是如何表述这种物质的组成的?

[教师]:从学生所列的化学式里选出一些化学式按一定规律排布(选哪些化学式?如何排布?值得研究。以下暂)作为构建化合价的材料。(同样的有意识从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去进行建构,因为化合价是物质跟物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单质的化合价是人为的规定为零的,所以先挑出单质的化学式,或者单质的化学式怎么写放在上一节应该更合适一些,可以分散本节课的难度。然后挑出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找出规律,引出化合价的概念。)(化合价是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化合时体现出来的元素的性质,单质的化学式原来没考虑,现在想,应该在化学式中就掌握好,而在此课中,在总结部分提出并讲解。)等价交换我觉得这个点子挺好的,具有相同的元素的化合价去交换相同或是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这样一组一组的去分析。同价换同价如: HCl和 KCl,再可以多举些这样一换一的例子,如HgO 和 MgO 等,再举另外一个层次的例子,多换一或者一换多,即不同价态之间的交换:如: H2O 和HCl 为什么出现了原子个数的不同呢,等价交换从而提出元素的化合价。在多举些类似的事例:如 H2O 和 HgO,NaCl 和 MgCl2 AlCl3 这样把价和数目结合起来等价交换。从而再来归纳元素的化合价的概念。再推而广之,怎么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和化学式怎么推元素的化合价。

HCl H2S MgO NaCl HgO H2O 上面的化学式告诉我们,各种物质组成是一定的,也就是说组成物质的各原子之间的数目比是一定的,不能改变的。

HCl中,一个氯原子只能与一个氢原子结合;

在H2S中,一个硫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结合,而不能多也不会少; 在H2O中,一个氧原子只能与两个氢原子结合,而且也不能多也不会少; 而在MgO中,一个镁原子只能与一个氧原子结合,也是不能多不能少的;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认识到:

[副板书]一种元素的原子在与另外一种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其原子数目比值是一定的。[学生讨论]现在设想:

1)如果钠原子Na要与硫原子S结合,形成化合物,你能写出其化学式吗? 2)如果钠原子Na要与氧原子O结合,形成化合物,你能写出其化学式吗? 3)如果镁原子、汞原子要与硫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你能定出其化学式吗? [学生讨论]: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 [教师]追问:你们的这些化学式都写对了。你们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写的呢?这些原子之间化合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原子之间化合时不是随便组合,而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认识到的一样,原子之间化合时,一个原子只能与一定数目的其它元素原子结合。如果进行交换化合时,也会遵循这个数目,就好象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总是以等价的方式进行的。[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原子结合时的这种规律,由于元素种类很多,它们结合形成很多物质,对于这些物质的组成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推导。但我们看到这是很不方便的。

有不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原子数目比的这种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元素化合价。[板书]:

二、元素化合价 [教师]:什么是元素合价呢?

我们设想,将各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结合其他原子数目作“价”,知道每种元素的“价”后,我们就可能将任何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数目组合成化合物,从而写出其化学式。如: H:+1价;Cl:-1价;S:-2价;O:-2价;Mg:+2价;Hg:+2价。

现在,我们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增加原子的数目,使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我们就可以写出前面所讲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Na2S(+1×2 +(-2)=0)、Na2O(+1×2 +(-2)=0)、MgS(+2 +(-2)=0)、HgS(+2 +(-2)=0)

同样,我们可以不用记忆写出:HCl H2S MgO NaCl HgO H2O 等物质的正确的化学式(请同学们计算这些化学式中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0?)

这样,化学科学工作者们,经过研究,给很多元素规定了元素的化合价,请大家看元素化合价表,记住这些元素的化合价。[板书]:

1. 概念:元素化合价是元素之间化合时所表现出来的结合其他原子数目能力的表示。2. 理解:

(1)元素化合价有正、负之分,显正价的元素与显负价的元素原子结合。(2)元素化合价写法:

(3)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有多种(例举讲解)(4)记住一些常见的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是由几种元素的原子固定组合,在化学反应中不分离的:如:OH、NO3、S04,CO3、NH4等,其整个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由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决定的,也可以记住:分别为:-

1、-

1、-

2、-

2、+1)

(5)在一种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6)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都有一个负价,有的可能有几个正价。(逐项举例讲解)下面我们讲如何运用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3.元素化合价的运用

知道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可以写出任意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板书]:

1)化学式的写法规则:

(1)正价(元素其符号写)在前,负价(元素其符号写)在后。(2)(计算各元素原子数目,找到最简原子数目比,并使其)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实例讲解)

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1)符号在前,数字在后,(不能颠倒。(“2+”表示两个单位正电荷,而不是化合价))(2)(在)化学式中,(一般将元素)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而不能标在右上角,元素符号右上角是标注电荷的地方。)(实例讲解)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成长和感悟下一篇: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