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024-06-28

“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精选5篇)

1.“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篇一

论文摘要:对目前工科院校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卓越工程师教育这个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创新特色教学模式,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探索适合的双语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研究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卓越背景对大学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提出了明确和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积极深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把英语教学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实施双语教学。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现状

语言的本质就是生活、学习、工作及各种交流活动的工具,我国目前工科院校双语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以英语为双语教学的主要语言。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院校都忽视了语言的这一本质特点,都存在教学体系中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相分离的现象,而所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学时相当有限,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只是片面地甚至是过分地强调了语言的知识性,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却重视不够。教学过程实施多是使用汉语来教学,对教学效果评价及学生成绩考核也只是注重认知和应试,忽略了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核。结果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种近似于符号的东西,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没有真正掌握,多数学生不能在课外独立阅读所学语言的专业书籍,更不能利用双语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专业合作和交流。双语教学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的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双语教学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瓶颈。

1.师资力量

师资过关是推行双语教学的保障。双语教学的核心是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不仅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能用英语进行专业学科知识讲解。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决定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双语教学却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虽然很多都接受过传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学科功底,但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双语教学,不能全面驾驭;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又不具备专业知识。由此可见,严重缺乏能真正驾驭双语教学的老师,这是导致双语教学推广较慢的关键因素之一。

2.教材

教材是学生和教师交流的重要桥梁。在师生围绕教材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知识和思维等的提高。目前高校教学中大多数都没有适合中国实际教学状况的双语教材。大多数院校都倾向于使用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教材,虽然这类教材语言纯正,但是使用这种教材,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面对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内容上不能与相关专业及其他课程的教学要求配套,缺乏联系中国的实际,存在着教学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有些高校尝试自编教材,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所编教材很难配套,教材质量缺乏统一的把关,质量难以保证。

3.教学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把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来讲授和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自如地用两种语言表达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然而,许多大学双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只是对英文教材的翻译性教学,即教师单纯地把教材上用英语表述的知识内容,翻译成汉语教给学生,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明确,究其原因,是对双语教学的定性模糊,经验积累少,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成熟。

二、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定位

王本华将双语定义为将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的教学形式。在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更快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对我国双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双语教学已成为当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各高校分别以自身教学运行情况及学生的特点为依据,开展不同形式的双语课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为了强调“双语”而忽视对专业知识认知深度和广度的发掘,也不能将英语作为点缀浅尝辄止。学科知识的获得是主要目的,同时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氛围,训练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将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最终使他们能够自如地用两种语言表达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三、卓越背景下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培养模式

1.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

双语教学通过在学校教学中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灵活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根据目前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可分为浸入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和过渡式双语教学三种。

(1)浸入式教学法。浸入式教学法作为语言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时,全部或一半时间被“浸入”在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教师使用第二语言教授第二语言,同时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第二语言此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浸入式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并能有效地通过第二语言掌握学科知识,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增进对他国文化的理解。

(2)维持式双语教学。维持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入学时全部采用母语教学,逐步过渡到部分学科采用外语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外语发展和母语维持并重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平衡使用两种语言教学,既保持学生的母语学习能力,又强化他们的外语听、说和写等能力,最终达到灵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

(3)过渡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入学初期采用母语教学,待其具备了一定的外语基础后,对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逐步过渡到完全采用第二语言讲授。它与沉浸式双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开始借助母语作为学习和交流的媒介,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外语工具,最终向纯外语教学过渡,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种模式较适合母语背景一致且缺乏外语环境的学生。

四、卓越背景下工科院校双语教学培养模式的建立

1.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的运用

根据“卓越计划”要求,“参与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规模组织大学生进行国际交流或是进行海外企业实习,对于我国的高校双语教学而言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在“卓越计划”的具体落实和推进过程中,需要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多方式、多层次构建双语教学平台。双语教学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首先就要考虑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实施浸入式教学法和维持式双语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听说基础,这样才能让两种语言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领会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灵活地掌握并使用两种语言。然而目前大多数地方性工科院校在学科教育中两种教学语言不平衡,针对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学生英语的听力、阅读以及口语水平欠佳的现状,可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首先要处理好本族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度的关系。以地方性工科院校盐城工学院为例,在专业课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层可以用于新生教学阶段。此时教育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查,来确定学生是否有基本的英语水平,能否开展学科相应的拓展课程和应用课程。二是中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科教学的中期阶段。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对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可开设一些语言应用类课程(科技英语、工程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和英汉互译等),以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外语听、说和写等能力,为学生最终达到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从而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做好准备。三是学科教学的后期阶段。在这个教学阶段中,把第二语言作为重要教学语言,把母语作为次要教学语言,此时学生在前两个阶段中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有英语的思维、表达和交际能力,能够进行与本专业技术领域相关的沟通和国际交流,可开设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如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检索、前沿讲座、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科研训练、英语学术写作及毕业设计等。

2.工科院校建立完善的双语师资引进和培训机制

工科院校双语教学能不能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有一支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因此,对于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足够重视,不断地、有计划地加大、加快。工科院校应增加双语教学教师的对外交流机会,每年都可以“送出去”一定数量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并选择一两门国外大学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跟班学习教学或是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观摩学习。同时,工科院校要充分利用“请进来”方式,欢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人加入到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来。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会逐步建立起来的。

真正要搞好双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还要建立起有效的长期的激励机制,以及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从事双语教学,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真正搞好双语教学,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落实好“卓越计划”的要求。为了调动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双语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双语教学的模式又不尽相同,因而对于该类课程的质量评估要求特别。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为了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需要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五、结语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旧课题,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的英语双语教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开展双语教学的挑战和迫切性、工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定位、平台的构建与培养模式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工科院校的应用与研究,研究和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篇二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实践能力,生物工程,培养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部署[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教育部针对高等工程教育问题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 对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如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是“卓越计划”参与高校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应用学科, 培养的是应用型工程人才。本文结合当前高等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介绍了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思考。

一、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现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目前在我国应用型工科高校的工程教育中, 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 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普遍现象[3]。然而, 在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中, 不少教师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内轻课外”的错误理念, 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轻视乃至忽略实践教学。

2.工程实践平台建设薄弱。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开展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国内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基地建设主要依靠校企合作模式, 但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出于安全生产、技术保密、财力投入、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顾虑, 往往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对联合共建工程实践基地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大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少。

3.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能够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但当前大学生实习经费标准增长缓慢, 实习经费投入不足, 而物价水平攀升、实习项目增多、车旅费支出增大、企业收取实习费用等原因造成经费存在较大的缺口, 使大学生实习经费严重不足。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得很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效果欠佳。

4.专业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近年来, 许多青年教师加入到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学历高、思想活跃, 为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博士刚毕业, 缺乏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 实践经验不足, 指导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有难度, 还无法适应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

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思考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卓越计划”的工程实践教育要求彻底改变以往工程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研究轻设计的错误思想, 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 将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整合起来, 使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 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工科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 修订完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强化学生工程意识, 建立健全教学、实习大纲,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 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2.深化校企合作,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 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 制订培养方案, 实施培养过程, 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能使企业和学校双方互利共赢:高校听取企业的意见, 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践, 培养出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的工程实践缩短了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时间, 享有优先录用优秀学生的权利, 通过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 提出企业生产的技能标准和用人要求,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获得持续的人力资源。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 选取行业优势强、特点突出、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作为卓越计划的合作实施企业, 成立了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大连工业大学—百威英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其中大连工业大学—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并通过了首轮评选。在联合共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协商研讨、科学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了以下特点: (1) 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2)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即3年的校内学习+1年的企业实践过程; (3) 重构课程体系, 减少课堂理论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 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更加面向轻工发酵行业; (4) 采用“双导师”制, 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四的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 校企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3.建设校内小型模拟生产线, 为学生切身参与工程实践提供机会。现代化的生物工程企业往往连续化生产, 设备多为自动化, 学生到工厂的实习很难获得在生产线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切身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参照啤酒企业的工业化生产线, 建立了校内微型自酿啤酒生产线, 其生产工序、设备、工艺控制与啤酒工业化生产基本一致。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有机会到微型自酿啤酒生产线上动手操作, 真正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4.建设配套师资队伍, 提升教师工程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工程素质。大连工业大学着力提升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制定了《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制度》, 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到大中型企业进行工程实践活动,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生物工程专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除了提升校内教师工程素养外, 工科院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企业中的人才资源, 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为学生授课, 承担教学工作, 真正做到“本专业教师走出去”和“企业专家请进来”, 逐步建立起一支理论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适应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

三、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

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在2008年与华润雪花啤酒 (中国) 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办学条件, 同时发挥知名企业的优势, 对学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2011年该校生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 学院总结了与华润雪花啤酒 (中国) 有限公司的合作经验, 充分利用专业优势, 积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在2010年与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2011年与百威英博啤酒 (中国) 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逐步建立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进一步发挥了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加强和规范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运行和管理, 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大连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四、结语

“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 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有工程师资质的高素质人才。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必须深化校企合作, 加强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 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强化工程训练的内涵建设,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泓, 李志义, 刘志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6) :68-71.

[2]林健.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Z2) :15-17, 30.

3.“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篇三

关键词: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职业学校

要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其概念。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是指密切结合行业和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优秀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职业学校满足企业对人员的需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且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互利共赢。

1.我国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现状

自从国家教育部号召“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直以来,学校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很少接触企业,对于企业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几乎完全不了解,在教学上偏重于理论知识,不断地通过考试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完全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以致培养出的学生完全不适应我国就业国情,知识结构不合理,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相差太大,学生只知道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会学以致用,不能马上投入企业展开工作。这种现象的发生除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外,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部门缺少一些鼓励政策、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缺乏对后备人才的重视引起的,所以在校企人才合作问题上态度不积极,对学生实习工作表现不热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扩大。

2.建立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意义

2.1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推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实行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与时俱进,及时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以及新的工作管理理念,培养出更贴近企业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专业课程,改变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学模式,而应该用顺应时代发展的知识理念来改进课堂教学,以此来推动教学改革进程,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2.2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与现代企业合作,使企业生产现场的教学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亲身领略和感受企业文化,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还能使他们做到学习内容不与现实企业脱轨,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就避免了毕业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使他们尽快融入企业中去。

2.3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改善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虽然国家政府在严格实施计划生育,但是我国的人口压力还是很大,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而且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据统计,在求职者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总人数的4%,供不应求现象严重。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想招聘一些具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这对一直在校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非常不利,然而通过实行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企业就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場所,让他们在学习之余积累经验,顺应市场需求,增加就业率,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协商让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年或者更长的实习时间,缓解我国部分就业压力。

2.4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

此模式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迅速而有效的途径,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急缺型人才的需求,而且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所以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实习结束后,企业可以从中选拔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减少了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风险,同时可以通过企业对教育的支持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成功的案例分析

为了提高我校在所有职业学校中的竞争力,我校的室内设计专业首先采用了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效果。

当学校决定采用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后,虽然企业对参加的学生提出很高的条件,但有很多学生报名,我们认为此模式吸引学生的原因有:培养目标很明确,实践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提高。这些因素为成功采用“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首先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室内设计专业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根据室内设计公司的需求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定点培养目标,企业专家和我校教师一起负责教学任务。第二,我校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重新安排,公司与学校共同研制新课标,将公司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技术要求、道德素质等纳入新课程中,提出符合公司要求的新培养方案。第三,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公司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保证学生达到最初的目标,若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者,公司应按照合约正式录用我校学生,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也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和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程度。

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发现几个问题需要深度探讨:首先,要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各个企业的有利资源,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其次,在与企业制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坚持专业核心课程不变,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相关的技术开设,这样就能为企业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切且能适应其他公司需求的优秀人才。

结语: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卓越背景下,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体现了高校人才养的特色,而且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能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还能为学校的自身发展带来生机,增强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还能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层利益,同时促进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一条非常有价值意义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潘鲁生 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EB/OL] 设计在线,2002-08-25

[2]周耕夫,李栋学.期待制度与法规的哺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4.“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篇四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各高校的逐步推进, 高校和各专业院系开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强化英语的工具性, 要求将大学英语教学与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学科相结合, 开设学术英语 (EAP) 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ESP)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学时和课时大幅度压缩的趋势基本上不可逆转。在这样的形式下, 大学英语教师只有树立长远的专业发展目标, 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积极寻求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遇, 有效提高自身学术科研水平, 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等方面逐步发展, 直至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 它包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提升其职业水平和职务水平而进行的所有活动。

国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早, 1969年美国学者福勒 (Fuller) 编制的《教师关注问卷》被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开端, 他认为心理特征、教学态度和需求等都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教授费斯勒 (Fessler) 等人提出教师生涯循环理论, 他们认为教师的个人环境因素 (生活、家庭、兴趣等) 和组织环境因素 (学校规章、管理风格、社会期望等) 都会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动态、循环的影响 (Fessler&Christensen 2005) 。格拉特霍恩 (Glatthorn) 认为认知发展、生涯发展与动机发展等个人因素和社区、学校、教学小组或院系等情境因素都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杨秀梅2002) 。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受到年龄和教龄的影响。

我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唐玉光 (2002) 指出了外部因素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 关键需要高等院校提供多学科的支持、专业学会或政府机构提供标准以及所在学校提供应用的机会, 通过三者的相互合作, 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熟”。余渭深 (2009) 从教学方面阐述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 认为“从理解教材到补充教材, 再到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 在这一过程中隐含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更多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和空间”。程良宏 (2014) 强调教学是对实践的反思活动, 教学经验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自身发展中具有第一重要性作用。

近年来,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关注的主题。夏纪梅 (2006) 指出, 在全国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 教师面临着“三提高 (教学要求提高、学生水平提高和对教师的教学考核标准提高) ”带来的压力和相应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应通过教学相长、教研相益、创作更新,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蒋玉梅 (2012) 研究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建议从提高教师素养、加强职业规划管理、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多元学术评价制度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肖正德 (2013) 从教师信念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反思性实践和合作性交流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 教学方法落后, 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种种原因,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类教育, 且缺乏足够的岗前培训, 导致他们对高校英语教学所必需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另外, 由于缺乏对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的了解, 他们上课只能以“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词汇和语法, 导致专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 除了借助英语的“人文性”功能来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学习动机外, 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学生更倾向于英语语言的“工具性”, 他们希望英语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因此, 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希望英语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增加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其专业有所关联的理工科学术或专门用途英语内容的输出。学生感兴趣的不仅包括与电气、机械、材料或计算机有关的词汇, 而且包括各类专业文献的检索与翻译、工程图纸的翻译或施工过程的总结陈述等英语口头或书面表达用语。对于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这是个较难完成的任务, 因为他们以前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 理工类的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较缺乏。

(二) 科研意愿不强, 科研水平低

一直以来, 各大高校在制订大学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工资评定标准时, 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是教学和科研并重。但由于目前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尚不十分完善, 不像科研能力那样可以从课题级别、课题数量、科研经费和论文发表期刊级别、数量等各方面进行量化比较, 因此, 各校在实际操作中将科研能力作为各类评价的主要标准, 甚至是唯一标准, 给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今, 高校英语教师 (特别是新进年青教师) 大多取得了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很少) , 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也主持或参与过一些教研教改或科研课题。但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对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涉及较少, 且长期担任学术含量低、内容重复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精力和实力去开展教研教改科研工作。另外, 大学英语教师难以从学校或其他渠道获得国内外访学或留学的名额, 没有机会与高水平的教师交流学习, 平时又没有自觉通过阅读文章的方式更新英语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的意识, 与英语语言文学和教学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长期脱钩, 导致他们的研究水平和研究层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 改善教师培训机制, 加强合作性交流, 夯实教师发展基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提出“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要合理安排教师进行学术休假和进修, 以促进他们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正确引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或定期开办培训班的方式, 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或更新必需的大学英语教学理论, 或者鼓励大学英语教师“走出去”, 积极参加与英语相关的各类国内外研讨会, 从而扩大视野,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科研自觉性和科研水平。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 懂得如何上好一堂课, 而且要具备英语专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以及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国际化视野下的人文知识, 并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了解或掌握任课班级学生所攻读的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积极主动地寻求培训机会和学习交流机会,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补充学科知识, 改善知识结构,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将理论付诸于日常教学。只有重视自我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才能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

(二) 增强科研意识,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 教学研究是关乎教师学术生命和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 也是我国外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薄弱环节 (夏纪梅2006) 。学校应通过奖惩激励机制, 设立大学英语科研启动经费, 强化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热情, 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组成教研教改团队, 支持教师参与科研活动, 做到教学和科研两不误。

大学英语教师不能消极面对或逃避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科研活动既是大学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自觉自愿参与教研教改活动, 树立团队协作观念, 主动向优秀教师学习, 与同事勤沟通, 主动参加科研团队, 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下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 争取教学科研团队的共同发展。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新颖、可行的研究视角。

结束语

就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如果他们能够将不同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去开展研究, 科研与教学就会共同发展。就目前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育而言, 热点问题很多, 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程良宏.2014.经验传承、实践反思与人生教育---论教学活动的三种形态及与教师发展的关系[J].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4) :47-54.

教育部.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蒋玉梅.2012.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 (4) :17-24.

唐玉光.2002.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5) :35-40.

夏纪梅.2006.外语教师发展问题综述[J].中国外语, (1) :62-65.

肖正德.2013.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 (6) :86-92.

杨秀梅.2002.费斯勒与格拉特霍恩的教师发展影响因素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 (5) :35-38.

余渭深.2009《.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J].中国外语, (6) :69-76.

5.“卓越计划”背景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篇五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

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相关介绍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文件的下发实施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在确立“卓越工程师”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笔者认为,培养“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师的责任,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也应该,并且能够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矫正传统模式的不足,建构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主要缺陷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专门机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然而我国以往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以应付考试和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忽视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旧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反思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启发的倾向。政治理论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而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新意识则关注较少。

其次,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针对性。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建立起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发展绝对不等于平均发展,当然,具体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还是要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

再次,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缺乏“人本位”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工具本位”倾向,过多地强调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忽视人的本体价值,个性、平等、独立、自由得不到普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它忽视德育的现代价值及其主体性本质。

四、构建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高校作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专门机构,在培养学生的“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程实践、设计、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动力、调节和保证功能,营造适合实践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启发人。

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为本,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的特点,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把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出发,在结构模式、原则方法等方面全面实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手段落后、内容不够新颖。为此,高校工作者所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定要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并且要紧密联系热点问题不断充实和调整。比如,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对大学生进行以培养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促使大学生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时代潮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构建以“三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谓“三学”,就是学习书本、学习群众、学习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最鲜活的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教育大學生。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书本,服务于群众,升华于实践,让同学们在“向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中,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情怀更加浓厚,思想道德更加高尚,综合素质更加全面。

“学习书本”,一是学经典,二是学专业,三是学管理及其他知识。高等学校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志宏计划”,向学校内教授、副教授征集百本名人传记、专业经典书籍,建立学院二级图书资源库。在各种知识的学习中,在热点问题的讨论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帮助同学们从多种选择中整理出一个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学习群众”,一是学老师,二是学典型,三是学学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树立身边的先进教师、典型、学长形象,开展系列活动,构建积极的舆论评价机制和榜样激励机制。(1)开展“导航人生路,教学同成长”结对活动。学校教师党员与部分学生党员进行双结对,教师与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在人生理想、职业规划、学业成长等方面进行交流,实现共同进步。(2)开展“一人一事一例”案例征集活动,树立优秀典型。以“学生眼中的老师,群众眼中的党员”为主线,挖掘身边人物的事例。(3)整合学校资源,发挥校友作用,举办“我为母校添光彩”校友论坛。校友的成长成才经历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成长过程、工作经历,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信心,促使同学们不断从思想上、行动中确立“追求卓越”的职业意识。

“学习实践”,一是学世博,二是学企业,三是学社会。社会实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造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积极引导同学参加世博会、走进企业、走向社会,搭建实践锻炼平台。(1)把握时代脉搏,以世博会为契机,开展“志愿者工作经验交流”、“世博会观后感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活动,激发同学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重视“世博后”教育,挖掘“世博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提升同学们的思想道德境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企业建立实践训练基地,强调学生要有一线现场工作能力,要深入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完成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增加对工作、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亲身体验,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刚刚起步,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N].经济日报,2006-09-19.

[2]汪大喹,刘正祥.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Bflvmln经济学银行管理论文:我国网上银行风险浅析下一篇:馈赠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