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

2024-09-07

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共8篇)

1.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一

新医患关系数据显示,这几年北京市医患纠纷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有72%的医院出现过“医闹”。

一个月前,中国医师协会公布了“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由于医患纠纷突出,48.51%的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而满意的比例仅为19.02%。其中,正高级人员承受的来自“医疗纠纷”的压力最大。这种压力导致医师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医的比例仅占6.83%,而不希望的则高达78.01%。报告称,不希望“子承父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报告也显示,82.64%的受调研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仍然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紧张的认识程度已从简单的医患双方的关系上升为对医疗制度的思考。业内专家一个共识是,由于人们对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以及《侵权责任法》2010年7月的正式实施,近年医患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医患关系呈日趋紧张的发展态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新庆称,最近十年,在看病的过程中,患方的总体水平,保健意识甚至参与医疗决策的意识和意愿都大幅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向。根据王宝洺的博客显示,王最初在与徐文的沟通中,就曾强烈地表达过这种意识。但这种就诊当中的过多询问和其他医生的意见,让徐文有些不耐烦。此后,徐文对王宝洺的态度变得冷淡,住院期间,徐文对他形同陌路,直到手术时。但张新庆也强调,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健能力增强和医学的不确定上,医生要充分告知可能的利益和风险。而患者也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期望值过高只能增加医患纠纷的风险。王宝洺的心态变化即是从最初的信任到最后对手术失败的崩溃东南大学卫生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赞宁称,现在的医患纠纷一半以上不是医疗出书论文发表球球2043944129过失产生的,因为医生不能包医百病。但《侵权责任法》中“医疗有过错就要赔偿”违背了医学科学规则,“在立法上就有问题,这样做无疑激化了医患矛盾”。在他看来,《侵权责任法》扩大了医疗赔偿的范围,只要有医疗过错的,就可以起诉医院,要求赔偿,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夸大了医患矛盾的概念,“患者一看到这个就更能闹了,闹的理由就更充分了。”张赞宁说。

北京律师协会医疗纠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革新律师则认为,医疗纠纷的二元处理方式是导致医患矛盾升级的重要因素。“现在处理医疗纠纷是二元化的处理方式,按照医疗处理条例,病人如果死了,相比按照民法处理,会相差十倍。”刘革新说。这种赔偿方式让近年“医闹”盛行。作为医患纠纷的变种,医闹的身影出现在各大医院。一位县级市的二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医院时不时就有医闹,与极端的砍杀行为相比,他们不诉诸暴力,只营造声势,迫使医院最终以高额的赔偿方式解决。成本与收益在现今的体制之下,就医患双方来说,成本和收益是最大的衡量尺度。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小波说,在西方国家,医生是高薪行业,拿红包等于谋财害命,这就迫使道德损害降到最低。但在中国,尽管也禁止拿红包,却又没有给医生加工资,最终“逼良为娼”。记者发现,个别的“红包现象”让患者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产生怀疑和抵触。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据崔小波称,因为风险高,压力大,薪水少,中国近年有100万医生转行。另外较低的政府投入最终导致相对较高的个人投入。专家认为,患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当其总收益不足以弥补成本时,医患间存在的摩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王宝洺在同仁医院的手术住院总共花费17万元,失声之后,培训学校关闭,其只能依靠社保生存,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反差,也是导致其心态不断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医师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企鹅号2798419225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律师郑雪倩说,医疗风险目前在中国没有补偿机制,但医疗风险是肯定存在的,最终承担风险的却只能是病患个人。“怎么办?只有找医院闹,所以病患确实有他的困难。”郑雪倩说,目前医患纠纷处理方式有三种:诉讼解决、行政调解、医患双方协商。对患者而言,诉讼耗时长、成本高、难度大。律师刘革新说,如果法律的途径再顺畅些,让患者信服,患者也就不会闹了。但本报记者的采访发现,久拖未结的诉讼,成了压倒王宝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行政调解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如鉴定为非医疗事故患者就拿不到赔偿,因此80%患者选择“私了”,但“私了”容易导致医闹的产生,这对医院将是一个重大的负担。因此,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按照统一标准,对医患纠纷进行调处。今年5月31日,“北京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成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1001个。郑雪倩认为,这种第三方机构不能是民间的第三方机构,因为中国的百姓更信任政府,因此这种第三方机构必须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的。但张赞宁并不赞成这种方式。他认为第三方的调解机构的人员构成难以形成专业的判断。他主张设立专门的“医事仲裁委员会”来处理。“医事仲裁委员会”要求仲裁人员必须是既懂医又懂法的,这样对医患矛盾的处理会更公平一些。崔小波则认为,应该建立一种“社会医学”,让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在他看来,源自西方的医疗社工队方式,一方面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患者和医生双方充分进行对话的通道,有利于纠纷的调解。崔小波认为,医患纠纷不断激化的原因在于政府一直回避这个问题。医生是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

医生是病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但凡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生,在求学期间都学过心理学、伦理学。而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治病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显然,心理对于疾病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掌握好心理学是治好病的重要环节。病人某个部位出了毛病,心理即受到影响,病人来看病,期望医生能关心、体贴他,能耐心的和他沟通,很快、很准确地了解到毛病所在,以其高超的医术,解决肉体的痛苦,抚平因病导致的忧心忡忡,或撩起原来的心理问题,这个期望是病人的权力,也是医生应尽的义务。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颇为愤慨的说:“看一次病敝一肚子气,设想一个患者能从医生那里获得理解和同情,极积的治疗,满意的或哪怕过得去的疗效,那么排队长些尚可忍耐,价钱贵些倒也值得。无奈现实常非如此。”又说:“看病难,看病贵,由来以久,之所以成为时下社会及公众议论的热点,其导火线之一来自`看病气'。”按钟院士的说法,患者对看病难,看病贵尚能忍耐,而对医生的一些医疗行为,则不能容忍。可是我们不妨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为什么看病难,看病贵,是因为我国的医疗体系架构不合理,医疗保障不完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体制不严密、有效。而医生导致患者不满的医疗行为与此有关。当然首先受害者是带着疾病的患者。试想,一大早排长队,好不容易挂了号,耐着性子候诊,好不容易轮到了,被患者包围的医生,只能三言二语把患者打发了,随后又是排队交费,候药(或检查)„„。

记得我刚毕业到分配的医院报到后,科主任即刻把我领到门诊部的诊室,刚坐下,患者就围上来了,就这样一天下来,我竟然看了九十位病人,平均大慨也就3分钟左右诊治一位病人,我不知道为这些病人解决了什么问题,我感到病人是不会满意的。三十年后我算是资深的医生了,安排定期门诊,当我在诊室坐下,便陷入患者的包围中,我认真接诊每位病人,几小时过后,我渐感精神难以集中,最后眼前有些模糊、大汗淋漓,这时我只听见病人们惊呼“快来人啦,医生不行了。”我出现低血糖。

现在年轻医生每天门诊量达到60至100人次或更多,资深医生每天门诊量达60至70人次,他们必须延迟下班,我的同事就因为不堪负荷而昏倒在诊室。人的体力及生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前医生的超乎了人体承受能力的工作量,将影响水平的发挥以及服务质量,撇开这些不说,这样的工作量,医生也没有时间为患者做应有的解说,而这些是体制造成的,作为医生个人是无法解决的。以往,医生被认为是高尚的职业,他是病人性命相托的人,当他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病人的生活,他会得到外界被敬重、被感激的回馈,这种精神上的回馈,使医生置身于高尚的境界,可是当今,精神回馈变为物质回馈,医生收取红包现象,毁坏了医生的形象,导致畸形的医患关系,当下,患者看病(特别一些比较棘手的病或者手术治疗时)除了应交纳的费用外,如果不在物质上有所表示,患者一方总是有些不放心,这几乎成为“潜规则”。几年前,某地一位患者家属,为了求个放心,给患者的主诊医生送红包,这位清廉的医生拒绝了,几经反复医生仍然拒绝,结果患者家属认定医生是不肯用心为患者治病,情急之下竟然将医生杀害了,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可见“红包现象”的极其严重的危害。

多年前常青博士写了一本颇为畅销的书——《医事》中说:“我们不能回避一个现实是,每个医生生活在不同的道德层面,只有发自内心的自律,才能最终成就一个病人期望的好医生。也别忘了,我们生活的现实并非理想真空。”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今天,“人生要享受一个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境界”的观念,开始流行,医生的工资(低于教师、公务员)大慨也只是满足了宽裕的生存的需要,想追求超出基本生存需要还是比较吃紧的,按社会价值体系,怎样去体现医生的价值,医生是想过的,如果自律力松懈,就要寻求工资以外的收入,收“红包”便成为最为便当的途径,与此同时药品、医疗器械销售也乘虚而入,劳务费、观察费„„等等,接踵而来,进一步腐蚀着医生,也助长了看病贵的势头。医生因此背上了“白狼”的骂名。

目前,医学在科学领域是最落后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可是患者却期望解决一切问题,心情是理解的,但事实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当医生用心地、正确地用尽现代可以利用的医疗手段,也没有把某种疾病治好的时候,这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当前的医学水平问题,但是如果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则常常由医生承担,应该说又是医生的另一种压力。无疑,目前的医疗现状,患者是受害者,医生也在承受压力,有些医生因此退出了医疗行业另谋他就,像《医事》的作者,是协和医科大学的八年制学生,赴美读博士后,却现就职某制药公司;有些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充当药品推销员;不少医生当上了与医药全不相关的老板。

做为医生,我们都记得中外医学大家的格言,如我国孙思邈“大医精诚”;外国医圣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之惟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也不曾忘记白求恩、南丁格尔的事迹。我们期盼我国这次的医疗改革成功,体制能有效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患者得到良好的医治,医生恢复应有的声誉,医患关系空前和谐。

2.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二

1 医患关系现状分析

1.1 医院的经济收入模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公立医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属于非营利性机构。但如今医院想要维持正常运转, 仅靠少部分财政拨款, 对于医疗活动成本来说已是微不足道, 更何况医院为了发展, 就必须购置先进诊疗设备仪器, 公立医院在医疗活动中获取利润就势在必行, 这是国有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但这样就会与医院的名分大相径庭, 患者不清楚医院的经济收入模式, 在患者眼中医院就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国有机构, 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 如果医院获取了利益那就是没有医德, 这种心理预期与诊疗现状的不符, 极易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

1.2 医院奖励医务人员及人才评价机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当前医务工作者晋升职称条件及人才奖励机制发生了一定变化, 那些只把精力放在钻研医术、注重实际临床操作的医务工作者大部分都达不到理想的职称及待遇, 为了提高职称以及得到医院的奖励, 医务工作者需要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写文章、做科研或兼职医学院校教学上, 但这样必然会减少研究临床工作的时间, 有个别高职称高待遇的人才临床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差甚远, 而那些临床及学术水平都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才所耗费的精力是巨大的, 在工作中也难免出现身心疲惫的状态。而一些患者不满的是医生没有认真听患者叙述病情及看病时间短等。医生的利益与患者的利益逐渐发生了偏差, 矛盾点从本质上便出现了。

1.3 新闻媒体报道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由于有现代化的新闻媒介, 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医疗事件及政策法规, 新闻媒体报道对于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如果新闻报道医务人员无私奉献、任劳任怨, 弘扬先进典型等事件, 对于提升医院及医务工作者形象、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能起到积极作用;如果新闻媒体报道医疗活动中发生药品回扣、收红包、医疗事故等情况, 也容易误导社会舆论, 对医患关系起到消极作用。

2 医患矛盾存在问题分析

2.1 患者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医生的脸怎么总是冷冰冰的?”

患者不是对医生的医术不信任, 可是冷冰冰的一张脸, 再加上“冷言冷语”, 这种态度让患者首先产生的是抵触。

2.1.2“大夫咋就不能等我把话说完呢?”

一位患者查出肾囊肿已经3年了, 由于囊肿并没达到穿刺的标准, 医生建议其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刚查出这个病时, 孩子带我去了好多家医院。大夫都问我有什么感觉, 基本上是听我说两句病情, 就说没事儿。我也不懂, 所以成天犯嘀咕。后来, 终于有一家医院的大夫耐心听完我的话, 之后拿着片子细瞧, 说半年一查就行。这样的大夫多让人放心啊!”

2.1.3“排队这么久, 不能多看会儿吗?”

在三甲医院看病, “排队久看病时间短”是一个普遍现象。一位患者抱怨说, “来看病排了2个小时的队, 大夫看病却用了不到10 m in。就这么几分钟, 也不知道大夫看没看仔细?排了那么久, 就不能多看会儿吗?”另外, 一些慢性病患者表示, 他们每天都要服药, 还要定期复查, 对于他们来说要频繁去医院, 就更希望医生能对自己仔细些, 看病时间长一些。

2.2 医生“倒苦水”分析

医生每天承担着繁重的诊疗工作。“不离座看不完病”, 对于“医生态度冷漠”的现象, 很多医生表示的确存在, 他们认为, 有的医生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很高, 能在很短的时间通过一些问话和检查了解患者的情况, 而不想说过多的“废话”, 因此态度会显得“不好”。对于不让患者将病情说完的情况, 有的则是医生的医德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听患者多说。

另外, 医生认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则是医疗环境不好。在国外, 每位医生都负责很少的患者, 而我国的大型医院一向人满为患, 有的医生一天不离开座位也看不完前来挂号的患者, 难免出现态度冷漠, 给患者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在要求医生的同时, 呼吁优化医疗环境”是众多医生的心声。如果通过医改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公立医院能够真正公益, 医生的压力也会因此减小。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3.1 政府承担责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明确政府在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中的主导地位。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按比例分担费用。且落实公立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 逐渐加大政府拨款比例, 主要用于医院基本建设、购买先进设备、对废弃设备统一回收折旧处理、加大对离退休人员退休金的补贴等, 从而减少医院负担。对特殊专科医院 (传染病医院、心理卫生院、职业病防治院、儿童医院等) 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级别标准、建设规模和贷款。另外医患纠纷出现以后, 如果社会组织解决不了, 就得走司法程序。一个公正的司法裁决, 可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3.2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树立医院为社会服务、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的良好形象。首先, 一切医疗活动应以患者消费低康复快为准则, 实施医疗费用阳光透明制度, 清楚告知患者自费项目, 待协商一致后方可治疗。然后医院要实行网络、电话预约与传统挂号相结合的方式, 既利于患者提前安排就医、减少候诊时间, 同时又要求出诊医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改善服务态度, 不做过度检查和尽量选择平价药开给患者, 这样才能提升门诊量从而增加收入。医院在奖励科研技术领域高水平人才的同时, 还应该奖励那些让患者满意、锦旗高挂的普通医生。实行医患协议制度, 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 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1]。

3.3 相互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3.3.1 医生方面

所有医疗纠纷在之前都是打下了“埋伏”的[2]。对此, 给临床医生提出五点建议: (1) 首先说一句“您好”。这样简单的两个字, 往往让患者对医生的第一印象分数大大提高, 也拉近了医患的距离; (2) 用温和的语气询问病情; (3) 提供备选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交给患者选择; (4) 清晰地解释病情, 尽可能真实地告诉患者; (5) 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

3.3.2 患者方面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仅需要医务人员付诸行动, 患者也需要努力配合。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诊治, 医生也是无能为力, 患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患者应共同参与建设文明就医的环境, 尊重医务工作者、信任医务工作者、感激医务工作者。

3.3.3 新闻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

各级医院应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 将医院治病救人所发生的感人事迹和展现高尚医德医风的行为快速、准确、真实的进行报道, 不断提升医务界形象, 这也是患者了解医生新形象的重要平台。真诚地希望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 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 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3]。

总之,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任务, 除了医务人员从自身做起外, 患者、政府、媒体等都需要为之付诸努力。正视既位医疗体系和机制中存在的弊端, 有序推进新医改, 以切实举措去解决问题, 让医患关系重回和谐轨道。这是新医改的题中之义, 也是全社会的期望。

摘要:针对医患关系这一热点问题, 本文首先对医患关系的现状进行研究, 分析了影响我国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失谐原因, 然后对医患关系失谐的相关理论做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对策, 对改善医患关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健.评选优质服务岗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管理观察, 2009 (16) :81-82.

[2]刘俊荣.医患关系冲突的沟通与解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

3.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三

一、当前干群关系建设,核心是利益调整

人们在社会中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实施和完成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利益的指向下,人们的行为就带有明显的目标性。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干群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益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为干群关系的根本和谐提供了根本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逐步得到强化并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干群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也逐步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干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造成的。这些利益矛盾和问题使干群关系一步步疏远,制约着干群关系的建设。

当前加强干群关系建设,核心是要妥善协调干群利益关系。首先,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生产,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提供物质条件。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1/5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给自身带来的实惠,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群众才会真正认可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才会更加拥护党员干部的领导,才能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其次,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民生问题,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核心问题。群众非常注重实际利益,往往以切身利益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作为评判党员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这也直接影响到干群关系的为全国积累经验。

在清理不合时宜的地方立法基础上,应着重解决国家批复的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河南批复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郑州都市区的政策向法制化转变。利用本次国家《立法法》的修改,及时研究河南省设区的市的立法条件及获得立法时间进度表,释放制度红利,特别是开封、南阳、信阳等市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功能优势,及时行使立法权。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较长时间内,地方财政来源结构很难优化,而全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依靠土地财政,因此在未来三五年内转型相当艰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及航空港建设中,研究全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人口转移问题,全省一盘棋,把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郑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增益收益全省共享,首先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再解决财政吃饭的吃法问题,从而解决过渡期各项事业的财政保障问题。要围绕这些方面创新立法,拓宽财政、集约节约土地、集聚人口,释放人口及土地红利全省共享,避免郑州独大、全面失衡。

在国家强调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开发与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与金融7个重点领域,河南省可以借助中原经济区政策抓紧制定地方法规和规章。特别是在农业、国土资源及南水北调生态功能区、林业等方面,以环境资源法严格主义原则发挥地方能动性作用,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河南省的城乡一体化用地制度、土地增益与人口省内转移挂钩、城镇化考核指标与用地指标挂钩,制定河南省的水权投资开发及交易制度,碳排放权基本制度,天然林保护及林权制度,联合全国产量大省探索生态农业及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及粮食生产权交易制度,工业城市按人口和用量向粮食大县大市进行补偿交易,为推向全国创造条件。总之,要用地方立法来正确处理好发展时间与发展空间的关系,处理好时间与权力的关系,处理好“人、地、钱”的關系,处理好权力的边界,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奠定制度基础,促进河南稳定发展。建设。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解决好普通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往往是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问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生的投入和解决力度,真正使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二、当前干群关系建设,改革是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广大干群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具体的环节和领域,干群关系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抱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麻烦,把做群众工作视为负担,不愿意做群众工作;有的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态度粗暴,方式方法不当;有的党员干部自身腐败,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都造成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感加深,使群众一步一步疏远党员干部,不断侵蚀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不断改革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适应群众和实践需要的方式方法,坚决惩治腐败,做到心怀群众,把做群众工作视为体现人生价值的乐事,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要不断改革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群众理性认识、分析干群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干群矛盾中,有一些是群众原因造成的,部分群众的素质不够高成为产生干群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因素。比如,有些群众还没有形成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缺乏必要的政治素质,对自己手中的权利缺乏敬畏和尊重;有些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有时不能对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进行正确的理解或是在理解中出现片面化情况,甚至出现误读;有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加上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不强,容易采取非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也加剧了干群矛盾。

当前加强干群关系建设,在群众方面,就是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改革群众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群众教育的内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使群众能够理性地分析、解决干群矛盾和问题,推动和谐干群关系的发展。在群众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根据群众的心理和接受特点,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加强群众教育,让群众能够听得进,入得脑,理解透。在群众教育的内容上,要适应新形势下干群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群众在干群关系建设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适应新形势下民主政治生活在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群众的政治素养,增强群众的公民意识,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水平;要在不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群众理性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群众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干群矛盾和问题;要通过改革,采用适宜群众的方式方法加强群众法制教育,使群众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干群矛盾和问题,表达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当前干群关系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加强干群关系建设,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制度建设是促进干群关系长效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决策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透明公开,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员干部制定决策必须充分反映民意,听取群众呼声,切实做到民主公开透明,充分尊重并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行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干群沟通,拓展和优化干群沟通机制。干群沟通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信息在干群之间流通的过程。加强干群沟通,需要保证信息流通的顺畅。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干群沟通渠道,强化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沟通渠道,同时适应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干群沟通渠道。另一方面,要保证干群沟通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信息失真。在信息源上,党员干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群众在向上反映自身诉求和意见时,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清楚明白,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干群沟通提供首要的前提和保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扭曲和损失。干群沟通中,信息的传递要经历发送、接收、筛选、分析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上都可能出现损失和扭曲,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4.浅谈当前的医患关系 篇四

1、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真诚沟通,密切配合的情境与状态。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外在表现,是提高诊疗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然而目前的医患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1医患之间冲突频繁发生。近年来,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诊疗失当、疗效不理想、服务不到位等引发的医患冲突比例不断上升,据中国医师协会在114家医院所做的调查结果,近3年来,被调查的医院平均发生医疗纠纷66起。客观而言,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完全杜绝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但是医疗纠纷如此频繁地发生,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医患关系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

1.2医患之间的信任缺失。某些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开大处方以从中获利,造成患者不再轻易相信医生所开列的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戒备心理加强;而一些患者在纠纷处理过程中,动辄高额索赔或对医生施以暴力,也使医生惧怕医疗纠纷缠身,纷纷有意识地规避医疗风险,进行防御式医疗。由此,本该一致抗击疾病的医患之间由信任、协作,逐渐演变为戒备、防范,严重的甚至走向对立。

1.3医患冲突引发其他问题。医患矛盾渐成社会焦点,一些医患冲突因难以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断升级,从而异化派生出治安问题乃至刑事案件。一些患者聚众破坏医院公共设施,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个别医生被殴打致死。据报载,华西医院某科主任带着保镖上班,深圳的护士带着钢盔工作。广东省卫生厅公布,2006年1至6月,全省各级医疗机构发生的“暴力索赔”事件共200件,其中95%比例的患方试图通过聚众围堵医院、砸烂医疗设备、限制医务人员的人身自由甚至殴打工作人员来达到赔偿目的。这种状况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秩序,威胁着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病人就医。而一些貌似维护患者权益、声称保持中立的“医闹”公司趁机介入,不仅造成局面更加混乱,而且使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受到影响。

医患关系不和谐,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是加剧了社会信任危机。医患之间的诚信是生命相托,是份量最重的契约。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医生与患者之间互不信任,不仅引发矛盾,而且危及社会诚信的底线。二是制约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暴力索赔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医务人员不得不将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不宽容的医疗环境人为地设置了许多禁区,阻碍了对医疗极限的突破,妨碍了医学的进步。三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公平地维护。医疗纠纷“大闹多赔”、“少闹少赔”、“不闹不赔”等不良现象的存在,模糊了已有的医疗事故赔付标准,扭曲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2、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医患关系不和谐,表面上表现为医、患之间不和谐,但实质上有着经济、体制、医疗保障和社会变革等多方面原因。主要有:

2.1政府对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医院公益性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发展不平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报告表明,我国2005年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合计仅占GDP的10%左右,而美国为16%,法国为30%,巴西、波兰、伊朗、俄罗斯等国为20%。

低投入使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难以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医院经费中,政府投入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均由医院自筹。这种政策导向客观上迫使医院追求效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医院的生存和正常运转,才能留住并不断引进人才。医院自筹资金从医疗服务和药费两方面来,其中药费大约占经费来源的一半左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医院药品可以定价为出厂价格的115%,由此造成医药费高,看病贵。医院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不仅使医药费上涨幅度过快,也使自身公益性质逐渐降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心态报告》调查数据表明,“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成为城乡居民生活中第二大压力源,城乡居民对医院收费标准普遍不满,因医疗费用而放弃就医的现象时有发生。

2.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确。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大体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农村人口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体制解体后,新的体制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与国情相符的范式,医疗体制改革应该“坚持什么”、“改革什么”、“引进什么”、“发展什么”,有关部门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医疗卫生事业就融进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因此,医改始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体制改革之后,相应的医疗保障体制没有跟上,即使是后来实施的保障制度,但其覆盖面有限,也没有能够发挥社会统筹的作用。据《2006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数据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在城市、小城镇、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分别为48.8%,24.3%和6.5%,社会统筹性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分别为39.8%,7.2%和3.3%。医疗保障没有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医疗公平就无法真正落实和体现。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绩效排名中,我国医疗筹资公平性指标名列199个会员国中的倒数第4位。

由于医疗保障不健全,加重了个人看病的负担,使“看病贵、看病难”成为当前城市居民认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严重程度和被关注程度超过了“就业失业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据2006年的一项调查,我国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收入中,医疗支出已经占到了11.8%,远高于教育、交通、衣着等其他生活支出。医疗保障覆盖率比较低,还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使贫者愈贫。《西部城乡居民的贫困状况》报告显示,25%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年的医疗支出超过其全年收入,仅医疗费一项支出,就使其到了入不敷出的困境。

2.4社会转型时期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医院的泛化。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是“渐进”的过程,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变革是一个矛盾聚集的过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在转轨、过渡、并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冲突和摩擦。这些冲突和摩擦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所体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长期以农为本,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而言,旧体制的转轨和新体制的确立需要有一定的调试期,很多不完善的有待于完善,缺失的有待于健全。而目前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探索、调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经历阵痛。此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把市场经济的原则“平移”到社会生活领域,导致了思想观念、道德取向、行为取向出现了混乱与失衡。由社会深层次变革而带来的人们生活、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和混乱,又极易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下,以各种因素为导火索以医患冲突的方式,比较集中、比较激烈地表现出来。

2.5对医疗技术的有限性认知不足。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在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使医生的诊断更多地依赖于仪器,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物化”与“疏远”。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的趋向,也使医患之间关系由过去的一对一演变为多对一。医院服务的对象淡化了病人,突出了疾病,忽视了病人的整体和心理需求。这些都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另一方面,公众对医学技术的局限性认识不足。目前疾病有3700种,而人类能认清的只有700种,不足20%,国际公认的诊断准确率只有70%,抢救成功率为75%。此外,由于病人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同一种疾病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治疗效果。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客观事实。但目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较低,主观期望值比较高。部分患者医疗消费意识比较强,认为付出了费用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疗效果。

医学虽然比过去发达了,但还不能攻克所有疾病。而医生的理性也是有限的。病人突发各种紧急状况,对医生的知识、经验、水平、能力等都是非同寻常的考验,有些医疗差错未必是责任心造成的,而是技术、经验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我们必须承认医生有限理性的存在,即使是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每年死于医疗错误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于交通事故、乳腺癌、艾滋病的人数。

总之,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原因比较复杂,其中既有长期以来国家发展过程中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又有医院、医护人员的因素,还有患者自身的因素。既然构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那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必须从多个方面来架构。

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医患沟通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只要善待患者,加强沟通,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就会赢得患者对我们的尊重和认同,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一定会建立起来。

3.1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措施。应该看到,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与该水平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的医疗机构都是公立医院,但是相当多医院的正常运行主要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费用,医院设备购置、规模扩大靠收费的积累,医疗服务收入由医院自行支配。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研究如何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坚持卫生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让人欣喜的是最近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正是围绕着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2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是关键,医护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这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因为求医的过程比较艰难,这期间,患者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非常需要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关怀。再有,要学会和患者沟通。医患之间发生误解与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医护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导致的。第四,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的仪表形象,能给患者产生第一印象,优美的环境给患者增加舒适感。医务人员对患者合适的称呼是建立良好沟通的开端。患者对热情、开放、真诚、幽默、可信、忠诚、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充满尊敬和信任。而往往讨厌虚伪、不尊重人、自私、嫉妒、固执、骄傲、冷酷的医务人员。

坚持社会效益准则,打造诚信医院。各级医疗机构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各种“开单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实行医患协议制度,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接受“吃请”;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德医风。

3.3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患关系和谐与否,涉及医患双方,单靠医护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患者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一些患者以为进了医院就等于进了保险箱,认为既然医院是治病的,那么治不好病,当然就是医院和医生的错。其实,医生不是万能的,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对一些疑难杂症,在某种情况下,医生也是有心无力。因此,有些时候,医生需要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不少患者看待医院、医生,常常是只看重结果不看过程,尤其是缺乏承担风险的意识,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出了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少医疗纠纷就是因此而起的。其实,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之后,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与医生的医术和责任心无关。患者对此缺乏认识,就会和医生产生矛盾。只有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只有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依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医患关系。

3.4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确引导舆论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平台。新闻媒体是我们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医疗卫生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宣传的焦点。要高度重视与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媒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媒体及时了解真实的情况,发挥正

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对于媒体揭露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不护短、不遮丑,坚持正确对待、举一反三,积极主动地采取改进措施。要学习新闻传播知识和技能,学会与媒体沟通,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要真诚地希望新闻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不刻意炒作个别医疗纠纷事件,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秩序。

5.当前医患关系之我见专题 篇五

做为一名医学院校的大四的学生,从上学期伦理课开始,我们就陆续了解到了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形势严峻。并且在某些地方呈现医患对立的出尖锐化态势。首先我先举一些例子来说明当前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

”济南精神病院医生值班遇害 谁来保护他们的安全记者再次来到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就值班医生遇害一事进行了追踪采访。省精神卫生中心负责人称:患者伤害医生事件,每年不下一二十起。

福建中医学院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戴春福在该院附属的“国医堂”医院坐诊时,被一名患者用刀捅死。福建中医学院的师生对戴教授的被害感到十分震惊和悲痛,而耐人寻味的是,在并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网上评论却大量出现出对医生的质疑和批评声音。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说明当前医患矛盾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亟待引起足够重视。

乌鲁木齐居民刘华东,带着不慎被开水烫伤的生命垂危的3岁幼儿,先后跑了4家医院,奔波几十里,均被以种种理由拒收。距烫伤4个小时后,终于住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终因耽搁过久,严重脱水,休克死亡。据有关人士说,这4家医院只要有一家及时收治,悲剧就不会发生。

1993年12月22日7时30分,5岁的患儿刘大龙的扁桃体摘除术和4岁的严重先心(法洛四联症)患儿许冲的开胸手术,术前准备工作同时紧张的进行,悲剧也在悄悄的开始……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来谈一下近年来的医患关系。那么什么是医患关系呢?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疗者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就医者一方)在治疗或缓解患者疾病过程中所建立的相互多方面的联系。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从我们去年刚接触临床开始,我们见习医生遇到的大多数病人还是很配合我们医学生的。我们在指导医生的带领下,可以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等。大所属病人也是相当配合我们的教学。所以我认为医患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在总体和谐中存在着不和谐,甚至形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态势,正如上面我举得那些例子。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热点,缘于社会转型时期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社会方面说 1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3。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4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倾向于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人群造成了误解,广大医务人员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从医院方面来看 1 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以非医疗过失纠纷为主2。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只要产生纠纷,不论是否医疗事故,患者(或死者)家属既不走法律途径,也不通过医学鉴定,就是一个字:闹!医院为了息事宁人就只有赔钱,少则3—5万元,多则几百万元。3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病人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上面便是发人深省的例子

4医生害怕医疗纠纷,对重症患者拒收事件时有发生

从现实来看,绝大多数普通医生正在受着多重煎熬:生存压力、患者情绪、职业良心等等。

三、从患者来说

1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未得到解决。目前我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我国各类与健康相关服务设施覆盖率仅为21%,而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0%,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其191个成员国的卫生体系绩效的评估排序中,我国居144位,其中“用于卫生体系的财务负担在国民中分布状况”指标一项,名列180位,卫生保健的公平性排列为188位,几近尾数,其中公共卫生人均支出比非洲最穷国家还低50%。2005年哈尔滨发生“天价医药费事件”。在央视《新闻调查》的报道中,病人翁文辉住院76天,竟然发生费用550万元。很多人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而放弃了治疗。2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甚至认为医生草菅人命 如南京某医院医生在其上班期间下围棋,导致患儿死亡。此类事件对医务人员造成了极大地负面影响 那么形成当前医患关系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现行医疗体制结构的原因 医疗改革偏重于走市场化路子,政府对医疗事业投入不足,可以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以2002年的统计为例,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仅占全部医疗费用的15%,为GDP的5%左右。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

医疗赔偿制度不健全,最具风险的医院是唯一缺乏保险理赔的,医院、医护人员、患者均不能投保,一旦出了问题,患者就只能找医院。

医患纠纷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从法律制度来说,我国有律师法、教师法,但是没有《医师法》。对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护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香港就有“执业医师法”。对于医闹,我们只能用行政手段去处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二、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医方缺少与患者的沟通。客观上,我国医生尤其是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量很大。受就诊时间限制,面对众多患者,医生很难做到有问必答,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超负荷的工作量,也使一些医生精神压力很大,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诊疗活动的厌倦和对患者的冷漠。另一方面,一些医务人员素质降低,自身修养欠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医疗纠纷的诱因80%以上不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质量甚至职业道德问题,如“红包”与药品回扣现象。另外,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患者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有些医院本身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投入不足,一些医院设备不够、老是满负荷运转。个别医生的个别失误、个别医生的不负责任等给患者带来损害。医生因为怕出差错,于是就多检查,这也容易导致患者不满。医院的服务流程还可以改进。

三、患者方面的原因 患者不能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但医疗服务业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由于当今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或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原因,医方很难保证对所有患者的治疗都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即使对于很多常见疾病,在治疗中也会有意外发生(因过失导致的医疗事故除外)。社会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对医生开具的处方、检查检验项目及实施的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怀疑态度,最后对正常的治疗效果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有些患者如果期望没达到,就无限地指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迫使医务人员过于谨慎而放弃效率,结果是优质了不廉价、安全了不便捷。还有就是看病往往要排很久的队,几个小时后终于轮到自己了,只得到医生几分钟的诊治,患者对此不满。

四、医患之间的关系因素 1是医患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医患冲突的最终受害者是患方,患方的求医与医生的施医而形成施恩与受恩的医患关系。2是医患信息的不对称,使医方对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善意或非善意的信息隐瞒

3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4是医患沟通不够。有统计表明,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5是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

五、媒体因素,对医患关系的紧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新闻媒体在报道医疗事故时未能全面、准确、客观地报道,对恶化医患关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介对患者具有同情心,而缺少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其立场倾斜于患方。新闻媒体正面舆论宣传不够而过分渲染医院的黑暗面,误导患者在治病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而与医方发生冲突

那么我们将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呢?

第一,加快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

1尽快地建设覆盖我国城乡的城镇社区医疗和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网络,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由于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致使病人不正常的流动,大部分病人流向城市大医院,大医院的患者有70~80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假如说医疗体系健全,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就不会出现大医院看病难的事了。2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投入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不足致使医院过的追求经济利益,而这些都是靠医生来完成的,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加大对医院的资金投入,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来面目,是广大的群众感到不再看病难看病贵。这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得重要一环。3增大医保赔偿的力度与范围

第二,加强法治化管理进程 1不断完善卫生法规和制度。在医患双方,都有共同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各方都要遵守卫生法规。

2、对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执法要严。杜绝医闹事件的发生

第三,医院与医务人员方面

医院应重视医疗质量、重视人文关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病人不单需要肉体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作为医生,不仅要为病人解决病痛,更应该理解患者心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阴影。第四,患者方面

患者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当诊疗出现意外时,应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

第五,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增加医生患者之间的相互信任

医患沟通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医疗机构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责无旁贷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努力加以改进。

6.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六

李善君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明显上升,引发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一)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二)医患沟通不够、缺少人文关怀。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三)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尽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现行医疗体制下,大部分患者都是以自费方式来获得医疗保健服务,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使患者对医疗服务效果有较高的期望,而绝大多数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医疗费用与患者的期望疗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

(四)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光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过高。

(五)法律法规不够配套。2002年9月1日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医疗事故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由医院方提出不承担责任的证据。这样虽有利于维护患者的权益,但对医疗机构来说,赋予的责任过重,扩大了医疗机构的赔偿责任,让医院方感到了另一种风险,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

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寻找服务创新点。当前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与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集中的表现就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而医患关系不和谐,医患矛盾、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政府要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扩大医疗服务供给,缓解医患双方的供需矛盾,特别是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力度,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医患纠纷。按照既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又保护医院方合法权益,更保障医学科学正常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和补充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制定既兼顾医患双方利益,又约束医患双方行为的《医疗纠纷处理法》,出台医师定期考核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确保医患纠纷能得到依法处理,从源头上避免产生“医闹”现象,杜绝“闹而优则赔”。

(三)完善医疗风险制度,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建立覆盖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通过杠杆作用及其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医疗风险责任的社会化。在建立医疗风险制度后,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及家属可不直接找医院,找医生个人,只需与保险公司交涉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避免医患双方冲突的发生和升级。同时,继续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

制度,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不同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

(四)严格医疗机构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全面监管,对不具备行医资格的医疗机构要依法予以坚决取缔。各类医疗机构要坚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主题,规范医疗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医疗技术规程,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严禁医务人员收入与医药服务收费直接挂钩,坚决取缔科室承包、药品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制度,杜绝药商在医院带钱促销药品的现象,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费用情况,让患者放心。

(五)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促进双方理解包容。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一个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两个技巧”: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个掌握”: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四个留意”: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避免强求病人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或词语、避免使用病人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强求改变病人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

(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切实维护医疗秩序。高度重视医疗机构与媒体的沟通联系,新闻媒体要客观如实报道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广泛宣传医患纠纷的法定处理途径和方式,以及不按程序处理的法律后果,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旦发生医患纠纷,要高度重视,引导媒体适时介入,公开事实真相,发布处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消除群众误解,尤其要加强网络信息监控,严防媒体炒作。同时,要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于因医疗机构的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举一反三,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对于个别患者家属借医患纠纷寻衅滋事、损坏医疗机构财物、抢夺病历资料、冲击或围堵诊疗场所、侮辱或殴打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等行为,公安机关要依法予以打击。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集,要控制现场,疏散人员,阻止群众围观,坚决控制事态,严防事态扩大,特别是对影响事态发展的策划者、组织者、煽动者和骨干分子,要采取坚决措施,依法严厉打击,把握处置工作的主动权,以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7.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七

一、医患关系的现实情况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 我国学者对医院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 此阶段医院主要探讨医患关系, 对加大医院建设进行研究, 强化医风医德教育等;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此阶段主要是强化医院建设和患者维护自身的权利;从21世纪初到现在, 此阶段分别从医方、患方、医疗体制、社会等方面研究医患关系, 并且反思医院的市场化改革。整体来说, 我国医患关系当前是和谐为主, 在和谐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 主要就是医患关系逐渐紧张, 不断发生医患冲突, 医患的纠纷形式更加多样, 医患之间相互怀疑。一方面, 患者对医疗行业越来越不信任;另一方面, 医生自身也不满执业环境。我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查报告》表明大概75%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有超过80%的医师认为自己当前的执业环境较差或者非常恶劣。我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医疗纠纷数量持续上升, 年增长速度为30%。

二、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有医方的原因, 也有患方的原因。在此主要分析一下医方因素。医方存在着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很多医生在进行诊疗时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医生考虑的第一要点是保障医疗的安全, 最大程度的降低医疗风险。我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实施“举证责任倒置”, 此制度增加了医生对医疗安全的担忧。医生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恶化了医患关系。此外, 他们的医德医风较差。当前的医学教育制度重视教育医学技能, 缺乏人文教育, 致使一些医务人员缺乏素质和修养。还有一些医务人员对患者没有耐心和同情心, 缺乏责任心和良好的服务态度。有关调查显示患者在医院服务质量有影响的因素中, 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仅占29.96%, 缺乏责任心占45.97%, 缺乏良好的服务态度占16.7%。还有一些医务人员防范患者, 并进行自我保护, 例如不愿意甚至拒绝诊治疑难患者, 放弃风险高的手术, 避免手术失败产生的医疗纠纷。有些医护人员重视患者的疾病, 缺乏和患者的情感沟通, 引起患者的误解, 有关调查表明医师中的48%认为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沟通少, 患者中的50%认为缺乏有效沟通。

由此看来, 作为医患关系主体的医生以及医务人员的道德素养、行为等对医患关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作为提供医务人才的医学校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礼仪教育。

三、加强医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1. 医学礼仪的内涵

现代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 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一般指人们相互交往的礼节和礼貌。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具体交往过程中, 相互尊重, 在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称, 相互认可的规范以及程序。

职业礼仪指的是从事一定正当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 相互尊重, 在语言、仪态、风度等方面的约定俗称以及共同认可的规范以及程序。医务人员的职业礼仪指的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为了协调人际关系、相互尊重遵循的一致认可的言行规范以及程序。

医学职业礼仪具有职业性、稳定性、角色规范性、对象多元性以及利益一致性。医务活动的特性促使医务人员在进行医务活动时需要尊重病人, 对病人负责, 并且依照医务活动的规范以及程序工作, 保证患者的安全。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务实践活动中形成职业礼仪, 然后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以职业礼仪是规范的。每一个人在医务活动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不同角色有对应的角色规范, 而角色规范是清晰明确的。医务人员职业礼仪对象有患者、家属、同事、领导、医生、医学生、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医务人员职业礼仪的主体和客体都需要尊重、支持等, 具有相同的目的和规范。

2. 医学生礼仪教育的现实情况

医学生强烈希望走向社会, 可是在医德礼仪方面的认识还不足。

首先, 医学生缺乏文明礼仪基本常识。医学生在校期间的仪表行为和他们在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同, 很多人都是文明礼貌的, 可是有些医学生缺乏基础文明礼仪:他们在课上打瞌睡和窃窃私语、实验课不穿白大褂、下课遇见教师不打招呼等。这些充分表明有些医学生缺乏礼仪常识。

其次, 医学生缺乏对医德礼仪的认知。大部分医学生有非常明确的认知, 明确自己不仅要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 还要加强自己的医德修养, 也要训练仪表形体等, 进而有效协调医患关系, 并得到患者的尊敬。可是有些医生认为好医生具备过硬的技术和高超的治疗方法就行, 医德礼仪是不重要的。所以这些学生缺乏对医德课、医学美学课等不感兴趣。这些表明有些医学生还是没有正确理解以及掌握医德礼仪的内涵和思想。

再次, 医学生缺乏较高的临床礼仪素养。因为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医学礼仪训练, 有些医学生在实习和患者接触的时候表现出不妥的语气、态度以及言辞等。比如, 他们在询问患者的病情时并非有礼貌地问“请问您哪里不舒服”, 而是直接说“怎么了”;在让患者脱衣检查时, 并非有礼貌地说“请您脱下你的上衣”, 而是直接说“脱衣服, 检查”;还有些医护人员忽视患者的痛苦, 冷落患者等。

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古希腊一位医学家曾经说过“医生有两种手段能治病:一是用药, 二是语言。”病人到医院看病时, 情绪一般是消极和焦虑的。病人对医生非常信任, 合理的安慰既满足了医生职业礼仪的需求, 也推动了治疗效果。医者自己礼仪素养的高低对医患关系有直接影响。医者如果用良好的礼仪对待患者家属, 然后实施良好的医术, 患者就能缓解心理压力, 促使治疗和康复更加顺利。礼仪促使医患双方都得到尊重, 形成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所以医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

3. 医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礼仪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可以有效地塑造个人以及社会组织的形象。现代大学生需要加强礼仪修养, 知书达理, 还要文质彬彬, 完善自己的内在和外在, 显示出自己的精神和文明。当前时代需要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礼仪。所以, 高校医学院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改变观念和看法, 重视医学礼仪素养教育, 并采取有效措施, 应用多种方法对医学生的礼仪交往能力进行培养, 为社会培养更多医德素质较高和技术能力较强和得到患者认可的医学人才。

首先, 医学院要对德育体系进行完善, 以医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为着手点, 提高医学生的礼仪素养。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其仪表、仪态以及仪式可以揭示人的内在品德以及修养。礼仪素养体现出了医学生的品德素质, 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形成良好的医德。所以, 医学院一定要积极建设德育体系, 对德育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重视学生的礼仪训练, 促使德育教师塑造医学生美好品质和仪容。

其次, 增设医学礼仪课程, 加强礼仪教材的编写。当前, 医学教育日趋国际化, 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也需要校外有关专业教师的参与, 增设医学礼仪课程。课程主要是为了为规范职业行为, 完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等。礼仪修养的授课重点是礼仪语言修养、行为修养以及习惯修养。促使医学生明白在和患者进行交往时, 合理表达语言, 合理表现习惯。教学一定要模拟临床情景, 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沟通水平。

再次, 制定职业礼仪规范。礼仪是一种基本准则, 规范了为人处世的行为, 促使人们规范行事。为了充分掌握礼仪要求, 可以购买一些礼仪规范的书籍, 并且依照相关手册和规范制度要求学生的行为, 引导学生正确巡视病房, 并且积极对学生讲解疾病的防治知识。此外, 依据医学职业特点对医学生职业礼仪规范进行制定, 明确医务人员的交际礼仪、护理礼仪等。

然后, 创设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医学院校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氛围。分别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开始着手, 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一些礼仪规范的宣传画等, 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自己的礼仪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此外, 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自己的举止、着装以及仪态等。比如,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医学礼仪的训练;教师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断影响学生;学生自身也要监督自己的行为, 及时发现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 杜绝不文明行为。

最后, 想要提高医学生的礼仪素养,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和实践。多组织医学生参加医院的见习礼仪训练班, 医学院校可以聘请医学礼仪训练的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 还可以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医学礼仪的讲座, 并且对他们实施集中训练。训练医学生的着装、坐、走、站、扶送病人、开门等。之后, 还可以开展职业礼仪的竞赛, 激发医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 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 作为输送人才的医学院校一定要积极培养医学生的礼仪素养, 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医学礼仪素养投入工作, 服务患者, 推动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分析了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的医方因素, 表明医方的过度保护意识、较差的服务态度、不顺畅的医患沟通也是引发紧张隐患关系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 作为为医方提供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有必要加强医学生的礼仪教育。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学生,礼仪教育,现实情况,原因,途径

参考文献

[1]黄伟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05) .

[2]王华伟, 许慧婷.天台县部分医院医患关系的调查和分析[J].重庆医学, 2006 (14) .

8.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患关系;价值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医疗服务方面必然会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作为改善医患关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能够通过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对医德医风的建设意义具有了足够的了解,但是仍旧存在措施难以落实等诸多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尽快解决。

二、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

作为保障人民安全以及提高群众幸福感的职业,大部分医护人员都具有基本的职业素养,但无法否认的是在我国医疗行业中,至今为止仍旧存在部分道德感缺失的从业人员,这部分人员的共同点在于以“利益至上”为原则开展工作,忽略了患者的诉求,另外,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管理制度的缺失也是使医德医风受到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

2.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现阶段人们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在对医术具有一定要求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对人文服务的需求,一旦患者付出相应的金钱,却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治疗效果和服务,极易导致其与医护人员间产生矛盾,进而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3.利益的分配不均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使者,医护人员所付出的劳动与最终获得的报酬存在极大的不对等关系,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想要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

1.重视医患沟通的意义

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是每一位医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也是每一位患者都具有的基本权利,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通过恰当的方式让患者对自身的情况具有准确认识。其一,让患者以及家属明确当代医学的研究进展,也就是说在对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仍旧会存在无法治愈,或是医生难以估計的情况,从源头处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其二,对患者及其家属准确、系统的讲解所患疾病的情况,以及如何围绕该种疾病展开后续的治疗,需要医生注意的是,在确定治疗方案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例如宗教、爱好或是其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确定治疗方案能够缓解患者患病后的焦虑情绪,使治疗更加顺利的开展。只有做到理解并且尊重患者,通过实际行动取得患者足够的信任,才能够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情况,进而建立起和谐、轻松的就医氛围。

2.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紧张的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社会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想要从根源处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各个医院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构建管理制度,形成“三层共管”的管理体系,即:医生对所处科室负责,科室对所属机关负责以及机关对我国党委负责。在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应当将建立奖惩制度、将医德医风与医护人员的考核相结合等与医德医风建设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让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一工作。

3.明确权利和义务二者的关系

医院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单位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既属于经济单位,同时又属于公益单位。因此,以医院为平台所开展的一切服务都具有相应的商品属性以及特定的使用价值,这就决定了医护人员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为人民服务,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收费,保证自身收入的稳定性,在减轻社会经济压力的同时,加快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纵观我国的医疗行业发展史可以发现,在过去的社会,医院没有认识到经济效益是自身具有的权利,导致治疗成本不断提高,医院却无法获得相应的收入,最终阻碍了医疗行业的进步,而在当今社会又出现了“利益至上”的原则,部分医生缺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这同样会阻碍该行业的进步。因此,将医德医风和经济利益进行结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医护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4.充分重视理论灌输的意义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医德不是医护人员自身固有的特性,而是需要通过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理论的灌输才能够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医德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各个医院应当以医德医风的建设为核心,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讲座,通过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获取患者的信任,最终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医德医风的建设对构建我国和谐的医患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重视医患沟通的意义、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医德医风的建设途径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见解,只有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获得患者的信任,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才能实现和谐关系的构建,进而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永庆. 浅议医德医风建设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5,06:13-14.

[2]袁博,王菊. 医德医风建设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183-184.

上一篇: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下一篇:首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