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24-09-17

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共12篇)

1.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一

大学体育课程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从九月份进入大学以来,已将近4个月的时间,大学体育课也伴随着我一个学期之久了。大学体育是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原则。它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大学生在接受学校体育系统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和完善身心素质,使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保证顺利学习。所以,大学体育是我们大学生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体育锻炼有很多的益处,它能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塑造体型,增强免疫力,改善大脑机能,全面提高运动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的各项指标,从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身体的健康维系于人体各器官系统正常的发育和稳定的代谢,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器官发育,提高运动、呼吸、循环、消化和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体育运动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对大学生气质和人格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在增进人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锻炼也对人的道德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公德意识,使人讲文明、重礼仪,还可以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责任感,以及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等等。

在期末考试时,大学体育的测试是相当严格的。我们主要考察了1000米和2000米。我认为最困难的当数2000米。由于近些年大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所以学校对2000米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借此来督促大家锻炼、增强体质。在中学时,2000米即使时间不合格老师也会算你通过的。因此,我对2000米从来就没有重视过,直到这学期测试,我才发现它对我来说是多么的困难。虽然跑步结束后我接近虚脱,但是我是真正的靠自己的实力跑下来的,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超越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现在还不抓紧时间锻炼身体,就任由这个样子下去,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体力真的是很难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将来能够凭什么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呢?所以,我很感谢大学上学期的体育课,给了我一个在大学里的好的开始。我也可以自信地说,这个学期的每一节体育课,我都是在认真地上,以后我也会继续认真下去。

体育课虽然将要告一段落了,但我在大学的体育锻炼却不会停止。锻炼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取得成效的,它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坚持才能成功。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体魄去支持我们的生活、工作,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对我们来说是必需的。而且也只有真正的坚持下去,我们才能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完成大学体育的要求。

2.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二

1 研究方法

1.1 数理统计法

调用黑龙江省部分高校测试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2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及最新研究的进展状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研究路径。

1.3 访谈法

就相关问题对省内外专家进行访谈,以了解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 黑龙江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现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测试项目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男、女生各7项测试项目,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的测试原始数据见表1、表2的分析结果显示。

身体形态方面,女生身高、体重增长明显,男生身高增长明显,体重则无明显变化。身体机能方面,男生、女生整体肺活量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均值差异来看增加幅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身体素质方面,整体的柔韧素质有所提高,女生下肢爆发力略有提高,男生则略有下降,女生腰腹力量有所提高,男生女生整体爆发力素质有所提高,男生耐力素质有所提高,女生耐力素质有所下降。

3 对策探讨

3.1 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制定相应保障制度

高校行政部门应建立起合理的长效机制,校长是否重视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部门及全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资金投入、奖惩制度、监督制度的建立都可以提高全校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适时增加测试的资金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增加测试的课时补助可以提高测试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带动测试工作的更好开展。同时制定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如《测试保障工作条例》《测试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可以使测试工作得到制度保证并规范化。

注:**表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注:**表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3.2 促进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使测试项目与体育课内容有机结合

学生体质状况是否改善是对学校体育工作完成质量的最佳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单纯的测试强化课,又要避免强度过小的纯粹快乐体育课。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学习掌握一两项的体育锻炼技能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目前,多数高校体育课都是选项课教学,各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专长及项目优势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各位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业务的同时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积极探索、改革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在课堂上多安排耐力性及柔韧性的练习内容。

3.3 使学校“阳光体育”系列活动与学生测试体育课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竞赛,各系部学生工作者也极为重视,学生为了参加比赛不惜在课堂上请假,在比赛期间学生们放弃了很多业余休息时间。反观测试,许多学生以各种理由甚至托人开病例,找人代替完成测试,测试进行期间很多学生都以自己有病为由不参加测试,这种现象值得教育者深思,学校应该在宣传、动员及监督等工作上加大力度,在“阳光体育”系列竞赛项目设置上多安排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的趣味耐力比赛等。

3.4 增设健康教育课,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高校应就健康教育课编撰统一、完整、系统的统编教材,应该开设一定学时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健康知识讲座,利用课堂向学生系统讲述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饮食健康、健康隐患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课时的学习并完成考试。在思想观念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3.5 多部门齐抓共管,努力营造安全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加强后勤保障,确保饮食安全,配备一定数量的营养师,从饮食安排到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上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学生饮食卫生安全。延长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用出早操的形式代替早自习,鼓励学生更多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寝室管理,减少或杜绝学生在寝室整夜上网的情况,加强学校周边安全治理及隐患排除,最大限度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只靠学校的单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更多的依靠社会各界及各级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实现,希望除了教育部门其他的职能部门能够充分重视,共同努力切实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章茹.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健康教育缺失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22-124.

[2]刘海元,袁国营.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10-14.

3.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改革初探 篇三

一、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健康的身体是德育、智育、技能学习的载体,身体好是高职院校学生服务社会的物质前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其中,身体差、不能吃苦、忍耐力弱等是重要的原因。身体健康是企业选择员工的最基本条件。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析,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和后工业经济时代,大多数企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在选择学生时,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劳动能力都有很明确的要求,尤其看重学生的体质和体能素质。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现代企业的职工面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还肩负着继续学习的重任,职工往往是不减工作任务又要参加培训学习。所以,必须具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承担艰苦繁忙的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重任。身体健康、人格健康、能承担重任是企业技术工人必备的前提条件和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健壮、精力旺盛、意志坚强和训练有素的劳动者。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服务和满足于学生有能力参与生存和发展竞争的需求,服务和满足于市场经济发展对生产技术工人的体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设计不单是一个教学程序的设计,而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前途的设计。

二、高职院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原则

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应当从重视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创业素质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体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体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学校培养目标展开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建设培养一线技术人才。这种一线技术人才的素质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的设计和实施来实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从表面上看对学生专业工种所需技能水平的提高,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却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需要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和意志坚韧性,对培养人的意志、气质、体力、耐力、爆发力和承受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在规划素质教育的整体战略时,绝不能忽视体育工作。

2、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到重要日程上来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可以从制度设定、制度执行、制度考核的管理逐步走向环境熏陶、文化管理直至自成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兴趣是基础,习惯得升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选择,除了要求有优秀的人格品质、深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功底以外,还要有愉悦学生心理的表现能力及技巧,这样才能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渴望锻炼的需求,让学生的向往变为兴趣,让兴趣转为自觉行动,让自觉行动积累形成习惯。学校文明的校风、健康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外部环境。学校要创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和文明的校风。这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任务,也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任务。首先,领导要重视,要参与、支持、鼓励:其次,各部门要给予支持、配合,要在决策、执行、督促的运作过程中层层落实、步步到位,把每一个细节做好。这样的人文环境可以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并加快质量提高的进程。

3、高职院校体育工作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任务不是孤立地进行单纯的体育技能技巧培训,人格教育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者首先要有人格魅力。学校要选择人格品质高尚、心理非常健康的老师担任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体育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事业心,要热爱体育工作,热心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二是要用科学方法对受教育者渗透人格教育,做到人格训练、心态训练和体育训练融会贯通。心理培训首先要从人的思想、感情、心态入手,调动学生追求健康的成就感和争取全面发展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潜在智慧,以便在体育训练中排除障碍,积极乐观地参加训练,用自己的毅力和坚强去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三、学校体育工作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

要高度重视建立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考核、评估和奖励机制,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科学地实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同时,要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和发现学生体质、体能的优势弱点,既抓基础,又因人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意志,使学生自觉接受训练,提高成绩。

2、树立“让体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将“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为考试的体育,缩小体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加强对学生健康习惯的培养,形成“为健康的”体育观,让体育回归生活,用“生活的体育”导引出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行体训练应该纳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计划之中。这是因为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录用越来越看重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相结合的综合品质,而这种综合品质源于内在健康和外在健美协调一致的整体形象。所以,学院体育工作应把形体训练、身姿、气质、健美训练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纳入正常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安排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形体训练的同时又从心理上追求美,在行为上体现美。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会与一般的单纯体育锻炼的结果有明显的区别。

3、改革课外活动以及学校运动会的形式

每天的课外活动是学生一天静心学习后最能放松自己、愉悦身心的有效方式。学校应重视和把握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的课外体育训练活动,要科学设计,合理引导,严格而艺术地管理全过程。学校课外活动有一定的观赏性、娱乐性、艺术性和专业知识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兴奋感、参与感和竞争感,容易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可建立一些单项体育俱乐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瑜珈、武术、健美等。各俱乐部要制作自己的宣传展板,在校园内建立自己的网站和BBS论坛,学生可通过潮络直接向俱乐部申请注册。

学校运动会的举办,不一定局限于每年一次。运动会实际上是对平时课堂教学、常规训练、课外活动、创新管理成绩的一个总结和检阅。运动会的目的不是发现人的单项技能,而是培养人的参与能力、竞争能力和团队合作拼搏能力。所以,应多安排集体项目、组合项目,也可组织~些技能运动会、拓展运动会、校企合作运动会等众多师生乐于参加的趣味性运动会,促使日常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4、坚持常规训练

增强学生体质有一个系统管理的过程。除体育课以外,应有常规的体育活动设计和活动管理。这方面的运作要做到三点:第一,要每天都坚持。自主程度的积累才能形成一种自觉习惯。第二,每天有质量检查、效果评定、工作总结和情况分析记载,尤其是当日的问题必须当日解决,做到不留问题。第三,严格管理,把每天的常规训练做到像比赛一样严格,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走走过场。

4.体育新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篇四

我参加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体育教材的培训,聆听了主讲老师对体育与健康课标的解析,以及对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讲解,使我思路大开,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的主要发展变化

1、将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而且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2、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定义的修订摆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准确位置,准确界定了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内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3、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将实验稿中的五个领域改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课标明确提出:“四个学习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避免了在课程目标理解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性。

4、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或以技术、增强体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主的思想制订课程目标的思路。形成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知识、会技术、强体能、会锻炼、讲创新、重行为、成习惯的一种

养成式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明确提出初中应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并在各个水平段都应重视武术和体能练习的内容。

二、对人教版水平四教材解读的理解

新教材把知识体系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以问题或以困惑设疑为切入点,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媒介,以解决、寻找合理的学习对策和学习、锻炼中的实际问题为手段,以反思评价为导向的编写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分析和解决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中所困惑的问题过程中,在从事体育锻炼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会思考,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体育与健康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本套教材编写总体思路,教科书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约占30%,为第一章的内容;运动技术项目约占70%,为第二章至第九章。而在教科书中结合教与学实际需要,提供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

5.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五

努力探索体育场馆发展新路径

——宁夏体育馆场馆改革试点工作总结

作为全国场馆改革试点单位,现就我区关于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的工作情况作一汇报。

2011年以来,总局经济司领导先后多次到宁夏就大型场馆运营管理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将宁夏体育馆确定为场馆运营改革的试点单位。2012年9月,宁夏体育馆参加了全国大型场馆运营管理研讨会并做了典型发言,一年多来,在总局领导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指导下,在自治区政府及自治区体育局领导努力推动下宁夏体育馆运营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改善,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认真学习贯彻八部委《意见》,坚持“以体为主”服务民生。多年来,作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我们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在自治区体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作为区级馆,凭着优越便捷的地理位置、功能齐全的场馆设施、温馨优良的服务环境,始终坚持“以体为主”的运营理念,稳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为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充分彰显了公益服务形象。首先,认真按照总局调研会指示精神,坚持场馆服务民生的公益性质,10000多平米的健身场所全年365天全天候对外开放服务,每年健身的人流量都达到40万人次以上,健身培训项目长期稳固在18

个以上,体现了较好的市场效应;其次,2013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为我们带来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自治区主流媒体都进行了宣传,刊登了新华社评论文章,解读了大型体育场馆在未来五年将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在《意见》有力推动下,2013年末,宁夏体育馆被自治区暂划为公共服务二类事业单位,按照政策规定,将会享受到国家在专项经费上的支持,能够减轻一部分公共支出的压力;三是在2014年2月,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财政厅以宁体发[2014]20号文件,共同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关于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的通知》,要求要严格按照“通知”精神,做好全面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更好的保障。按照要求,我们及时论证上报了“关于宁夏体育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实施意见”,拟在重大节假日、不同开放时段、针对不同健身群体继续实行深度免费或优惠开放政策,并希望得到自治区政府的财政支持;四是作为试点单位,两年来,我们相继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场馆专项维修改造资金的扶持,使场馆的功能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确保了我们能够承接全国性赛事活动。全国东西南北中羽毛球大赛、全国“谁是球王”羽毛球民间争霸赛海选赛、西北地区大区赛、全国女子篮球乙级联赛、以及全国中老年羽毛球邀请赛等在我馆连续举办。承接这样的赛事,没有利润可言,但是借助赛事积聚了人气,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群众健身热情,提升了场馆公益形象,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扶持对大型场馆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不断增强和挖掘自我运营能力,确保场馆持续发展后劲。宁夏体育馆共有职工52人,各项公共支出、专项支出、人员工资、各类保险及中小型维修项目等全部开支,都要借场馆自主经营增收增效给予保证。我们除加大力度开发和改造周边房屋引进体育对口产品经销外,针对大型综艺活动减少、健身活动团租购卡减少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在单位及行业运动会上下功夫,从广告宣传到组织策划,从竞赛编排到承担执裁,从场地服务到奖品礼仪,实行一条龙的服务方式,收到很好的市场效果。近期我们还将补充趣味气模设备,以满足更多的群体参与体育休闲锻炼活动。针对场馆增多、健身人群分流和政策影响造成的健身活动下滑局面,灵活应对,2013年至今,承接了50多场会展、演艺活动,取得了较好收益,入馆人数达到20万人次以上。2013经营收入仍然达到历史新高。

三、完善和创新管理手段,攻坚克难凸显成效。一是在八部委《通知》强有力的推动下,得到自治区税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减免了2012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共计近50万元,降低了运营成本,这也是建馆十五年来首次享受到国家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争取专项拨款改造和新增使用场地和房屋1200多平米,弥补了承接赛事活动功能用房的不足;三是在我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形势下,按照局党组指示精神,拟引进法国“城市之间”项目进行合作开发,注册成立了宁夏康乐创意体育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全面承担

与经营相关的项目开发;四是结合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活动,实施了“厉行节约年”活动,通过节水、节能节约费用30多万元;五是按照财政要求,对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和盘查,确保国有资产有效使用;六是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全年接待多场大型展览及赛事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场馆安全高效运营。2013年我馆被定为银川市市级文明单位。同年8月,在全国群先代表会上,又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四、依托国家政策保障和指导,破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感受当前利好政策,我们深感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仍然感到诸多问题急需破解。一是单位现行体制与体育场馆承担的公共服务任务还不相适应。二是希望国家尽快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机制,给予公共体育服务以必要的支持和补偿。三是给予试点单位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我们更加积极的探索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新途径。四是尽快出台和细化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协调场馆运营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五是在场馆运营的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创新,在确保公共体育场馆性质前提下,打造场馆功能多元化的体育产业链,并制定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奖励激励约束机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项目。

6.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六

2、师生认识、宣传到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把不同教学内容安排到大课间中,每个班级每个星期都保证两次的学习和巩固的时间,不仅教师做好示范,而且组织了一直有四到六年级组成的花样跳绳队进行教学然后分配到各个年级中去指导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练中学、学中叫,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真正的做到“人人会跳绳,跳好花样绳”的教学目标。

3、构建框架到位。

花样跳绳的构建框架是以学校为基础,以花样跳绳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积极参与其中,结合音乐、美术等学科,以培养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探究创新,具有初步爱国主义精神的学生为目标,详细制定了课程开发的总目标和三个水平的分目标,编写活动型综合课程进行课堂实施研究。

4、学生人人参与到位。

每天安排跳绳活动、每周安排展示比赛,所以学生每一个人都会充分开动脑筋,积极和老师交流,统一思想,教师虚心学习研究,如此学生都热情高涨,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特长,提高了健康水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5、体育骨干的培训到位,协助到位。

各年级各班甚至各人选择的项目样式几乎都有不同,只靠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组织有困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强调体育骨干加以配合,我们平时经常召集体育骨干开会、讨论,并参与活动,加大了指导、组织与管理的力度,提高了学生活动的质量。

6、评价、激励到位。

7.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七

清华在马约翰教授等的坚持和倡导下,不断强调体育的“迁移价值”、“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在长期办学中积淀形成了优秀的体育传统,并从以下四方面坚持和弘扬体育传统。

1. 不断创新体育理念的传统。

周诒春校长最早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后来发展为德智体美群“五育”并举。梅贻琦校长提倡不仅以体育操练身体,更要借此养成团体合作的精神。蒋南翔校长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清华大学与时俱进,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理念。

2. 校领导班子重视的传统。

清华大学历任校长不仅亲自抓体育,更率先垂范,带头参加锻炼。目前,学校由主要领导分管体育,每学期都召开体委全体会议研究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班子成员积极参加教职工冬季长跑和学生群体活动,有的还担任了学校乒协、篮协等专项体育协会主席。

3. 建立全校“一盘棋”的传统。

校体委统一领导体育工作,体育部、学生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专业教师、辅导员、体育教师相互配合,完善考评和激励等制度,形成了加强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4. 重视体育工作队伍的传统。

学校把体育纳入学科建设轨道,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共有11名教师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体育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2004年仅为8%,现已上升到27%,为强化学校体育提供了坚强的队伍基础。

二、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

这是清华从建校初期就定下的规矩,体育是必修课,严格考核,不及格不能毕业,至今已坚持了一个世纪。近年来,学校针对社会环境变化和办学条件改善的新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全面育人。

1. 坚持把体育课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

实施“4+2+2”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即4个学期有学分必修、2个学期无学分必修和2个学期选修,本科4年都要上体育课;研究生体育选修,不断扩大选课范围和人数。

2. 坚持把提高学生体质作为体育的落脚点。

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学校从2007年起坚持对本科生进行体质测试,2011年率先在自主招生中增加体质测试环节,对引导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根据多数学生意见,清华一直坚持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并从2010年开始把“阳光长跑”作为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抓手。

3. 坚持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8.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体育小组学习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体育;小组学习;学习模式

如今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受到社会广大关注,教师不仅注重书本上的教育,更加重视起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小学体育作为一门可以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科目,自然而然地受到重视。关于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效率,增强教学质量,达到使学生身心发展良好这一目标,教师深刻意识到一个合理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小组学习的模式就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目标,接下来我将简单地谈一下小学体育中小组学习模式的有效性。

一、小组学习模式的概述与作用

小组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为每个小组布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小组各成员在共同探索、共同思考的情况下,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学习效率,锻炼了学习能力与身体素质。学生通过小组共同学习,懂得了团结与合作意识,学会了自主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作用。

二、小组学习的现状

由于小组学习形式是新型教学模式,有很多教师不会运用此种形式,便不能发挥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性效果。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学习小组分组分工不合理。小学生的心性还不成熟,每个人的性格、学习能力、身体素质都不相同,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常常忽略这些,胡乱分组,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为每个小组的分工也不科学,发挥不出这种学习模式的效用。

2.教学内容时机分配不合理。教师在分配小组学习内容时,并不知道要分配哪些内容供学生学习,分配的内容没有小组共同学习的价值,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降低了课堂效率。再者,教师分配的时机也不恰当,小组学习应当在学生学习了课堂内容后开展,而不是在学生一无所知的时候开展,学生胡乱地学习,反而会降低学习兴趣。

3.学生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小学生年龄较低,没有共同学习的意识,面对体育这门学科如果没有合作意识,恐怕学生会胡乱练习,达不到锻炼效果,而且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性,只是被动参与,小学生合作能力较弱,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没办法使小组教学发挥良好的效果。

三、如何开展小组学习模式

小组学习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特别是在小学体育这门科目上。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是自己讲解动作要领,然后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分散混乱,课堂效率不高。而小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集中练习,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学生会发现新的问题,激发了探索欲,在教师的帮助下,加深了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共同练习,还可以带动部分懒惰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所以小组学习的科学开展尤为重要。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部分教师不会运用小组学习模式,出现了分组分工不合理的问题,那么我们第一步便是要合理地分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兴趣、学习接受能力这些方面的差异,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内科学分组,比如,把身体素质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3~5个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共同探讨学习要领,练习动作,这样身体素质差距不大,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接着,小组分工要合理,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进行分工,安排不同的角色,性格开朗的可以做小组长,性格内向的可以做指导员等,在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时,会增强团结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职责,得到不同的锻炼。

2.布置内容。教师在布置教学内容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布置,为每个小组多布置一些合作项目,锻炼到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在小组里的存在感,从而加强了积极性与参与意识。其次,教师布置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应布置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通过团结协作可以得到锻炼并解决的内容,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好的锻炼。在教师布置了内容后,并不代表教师的工作就结束了,每个小组之间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要多多加入到小组中,共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减少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言,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对动作的要领掌握得会更好。

3.小组评比竞赛。学习小组之间需要交流,因为交流会使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锻炼,小组之间更需要评比竞赛。教师可以在分配了教学内容后,为教学内容定制一项评分表,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度来打分,分为优秀、良好、及格等,优秀的给予奖励。这种评比竞赛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小组内的学习氛围也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了体育知识,还得到了锻炼。或者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负责人,即小组长,鼓励学生课下锻炼课上学过的知识,小组长统计每个人的锻炼次数,每周结算一次,为锻炼最多的学生分发奖励。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学生热爱课下锻炼,提高了身体素质。

4.教师定期检查评点。学生课上练习充分并不能得到好的身体锻炼,课下的巩固尤为重要。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锻炼目标,小组长管理,每个月或者每个星期教师检查小组完成情况,每个人单独检查,检查的时候教师加以指导,如果学生没有练习好,动作不规范等,教师要耐心讲解,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不可谩骂侮辱,打击学生自尊心与积极性。小组长进行监督与帮助,保证小组成员的锻炼效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锻炼,进行评比,锻炼优秀者担当小组长,所以小组长定期更换,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小组的锻炼效果。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内合作意识的培养,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小组学习模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身心发展。教师在运用这项小组学习模式时,要多加思考,发挥出它的实质性效果,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上课下一样积极锻炼学习,才可以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宋安国.有效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8).

9.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九

刘晓辉

重庆一中自2010年进行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一、选项教学排课方面:

首先要确定一个原则,各年级要错开进行排课,要把高三年级也加进来,这就要求从上午第三节课甚至第二节课就要安排体育课,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学校的场地、器材避免“打挤”。第二根据每个年级的班额数,安排3——4个自然班出来,并且要进行文理搭配,也就是平衡男女同学数,进行“走班制”上课,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选项教学的优势。第三要对体育教师进行资源调节搭配,包括年龄结构、男女、专业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使资源效益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选项教学组织模式方面:

采取“轮转”制与“精选”制和“自选”相结合的方式为好。具体就是高一采取平均分配人数,每个学生在3——4个项目间进行轮转学习。高二采取采取精选,平均分配人数,但选定项目后不再变化。高三设置好每个项目的人数区间,学生自己进行项目选择,人数不足的不予开班,人数超出的可开设两个项目班。

三、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校本教材制定年级教材,教师要按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上课,不能随意变更,如遇特殊情况需教研组、备课组进行协商审定。

四、选项教学学生评价方面

10.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

近些年来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拟从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入手,结合教育发展趋势,以理性的视角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为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1、体育兴趣的需求

通过对大学生们访谈,其中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充分意识到体育对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入学以来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增强了。有资料证实大概有10%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坚持体育锻炼,尤其是大学时代选修田径等相对比较枯燥的项目的同学表示毕业后会坚持锻炼的人数更少,这说明传统枯燥的田径教学或者说田径项目已经不适合在高校作为引导兴趣而存在的体育课了。大学时代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时代的体育教育最终要与终身体育接轨,这也是大学体育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的目标。因此,我们务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弘扬体育思想。在跨世纪的时代里,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际,更要求学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涵盖在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

2、求知欲望的需求

学生求知的欲望可以说比任何时代都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层次的提高,特别是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全民健身”这一原则,使他们对体育有强烈的求知需求。大学生往往力图深人了解与体育有关的知识,开始把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和将来工作联系起来。根据这一求知心理需求,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博览群书、更新知识、娴熟地掌握高校体育理论知识。在运动形式丰富多样追求个性化体育运动的今天,对于求知欲望强烈的现代大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系统性;考核标准注重竞技性;教学形式体现规范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这种五、六十年代的体育教学运动模式的“四性化”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课的需要了。绝大多数学生迫切需求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但是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仍然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的主体,这使得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在客观上造成障碍,严重阻碍了新时期体育的.发展。

3、生理心理的需求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另外一个目的是练就健壮的体魄和健美的体形,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存道德之仓库。有研究表明男生比女生更重于强身健体、健美体形,女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认识不足这是大学体育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女生对于体育健身价值认识不足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大学体育课程对于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至少在课堂上要努力提高这个群体的认识。比如可以开展各种比赛、树立模范和榜样、宣传制造浓烈的运动氛围等。在此认识基础之上从课堂上课外活动上以及各种组织形式上继续加深引导,让女同学们不仅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生理功能,还要让她们认为体育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欣赏和体验,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体育可以使人开阔视野,结交朋友,提升学习生活适应能力等。

小结 学生对于体育有较高的兴趣、但是个别枯燥的项目阻碍了兴趣的继续发展。学生求知欲望较高,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对于体育的生理心理需求方面,男生较之与女生略高,提高女生群体对于体育的深层次理解迫在眉睫。回顾改革历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目前看来,虽然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高校体育课程的明天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王素华,李荔.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我国课程改革[J].教学与管理,,(7):60-61.

11.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一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1.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发扬体育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通过对教育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行)与1995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2000年《体育健康教学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大。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课程标准着重构建了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3.体育课程评价日渐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手段

体育课程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收集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有关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科学程度进行诊断,并确定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它是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途径。它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三方面的评价。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首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时,要努力构建旨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评价的诊断功能、改进功能和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以发展性教育观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为目的,强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和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最后,体育课程建设评价的目的,是对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发现课程和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促进体育课程的不断完善。

二、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作用必将发生变化。体育教师将被看成是一个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或是促进所有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引导者。为了充当合格的新角色,体育教师应成为一个体育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一个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2.体育教师是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操练以及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此,体育教师的角色也不应仅仅是身体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还应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研究者和体育方法的创新者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体育课程建设将面临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在此形势下,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既是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建设一支适应新世纪体育课程发展的高质量体育师资队伍的需要,还是全面优化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以科研促进体育课改革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学校体育工作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 编 再 澜)

12.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二

一、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与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体育基础等自身素质相关联, 而且由于他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又极大地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致使目前中小学生体育意识比较淡薄, 重智轻体的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 参与意识差, 体育意识令人担忧。总的来说, 表现为以下特点:

1. 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

长期的学校生活、学校体育的经常性、规律性使他们形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生活有规律, 如每周定期2节的体育课与每天的课间操以及每周2~3节的课外体育活动, 使不同项目和形式的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体育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生追求健美的体形, 讲究风度举止, 力求潇洒, 希望在激烈的运动对抗中表现自我, 在体育运动中展现自身价值, 因此喜欢对抗性、力量性、刺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 如足球、篮球、武术等;而女生则喜欢体形匀称, 体态风韵, 希望通过体育运动塑造健康优美的身体, 因此, 她们喜欢柔韧性、协调性和趣味性等项目, 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软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橡皮筋等。

3. 参加体育运动的需求意识更强烈、动机更趋合理。

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集中在增强体质, 丰富生活情趣和强健体魄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明确的职业志向和抱负以及生活目标成了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与学习的主要动力, 他们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给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并认为: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体验到青春的活力;通过体育锻炼能强健体魄、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助于胜任紧张而繁重的学习和工作;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能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体质基础。

4. 对体育的评价意识上升到了较高层次。

当前体育的社会效益使学生对体育功能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 从而也提高了其体育的评价意识。例如, 他们认为体育运动能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 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振奋民族精神, 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我国旅游、通讯、交通、环保和体育场馆建设等事业的发展, 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大部分青年学生对体育作为综合国力体现的一个方面, 都持认可态度。

二、中小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要想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 就应当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 在提高他们对体育认识的同时, 也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的思想、行为、爱好、意志、个性等, 在体育活动中都容易真实地表现出来, 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

2. 加大意识培养力度。

(1) 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一是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 使整个教学过程都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二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通过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思想性, 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2) 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参与, 竞赛参与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 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比一般参与要好得多。体育竞赛还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 因为体育竞赛不仅是技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 同时也是意志的较量。而这种较量又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 因而都能尽最大的努力, 效果自然也最好。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所讲的竞赛, 不光是校运会一类的竞赛, 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在内的以健身为目的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人数多, 受益面广, 而且时间、地点都可以任意选择, 场地器材又可以交叉使用, 不受条件限制, 举办也就容易了。

(3) 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 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首先, 要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 正确区分健身运动、竞技运动与培养冠军的关系, 深刻地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 要在“参与”二字上多做文章, 引导人们直接参与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实践, 唯有实践, 学生才能尝到甜头, 加深体育情感;也唯有实践, 体育意识才会形成和发展起来。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意识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体育意识,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金钦昌等.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李秀林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82.

上一篇:小狗包弟课堂教学实录下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