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2024-10-08

企业营销模式文献综述(共8篇)

1.企业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篇一

文献综述

学院:吉林工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09401 姓名:***

研究领域:中小企业营销管理 日期:2012年8月18日 指导老师:***

文献综述

谷雨红《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家天地杂志2012年第2期中旬刊中说道;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获得利润?营销管理成为最关键的一环,也是传统企业的病症所在。加强营销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大势所趋。当前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固有的营销系统,缺少有效性的激励、竞争、约束机制,造成营销系统的老化不规范。企业固有的运行机制未能将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及时纳入到公司的正常发展轨道,造成运营效率及效率的降低。

2、缺乏标准的营销管理制度,客户资源整合欠缺,营销权力的行使缺乏弹性。因权力统得过死,极大地限制了销售工作的积极性和才能的发挥。

3、营销队伍的事业心与开拓力弱,公司与营销队伍的凝聚力弱,并对网络管理缺乏科学性,企业应该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

4、企业固有的产品系统,技术优势含量不突出,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同竞争品牌相比,整体产品成本高。对产品开发、品质管理等力度较弱,在市场上无法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优势。对于市场营销起不到很好的拉动作用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宁文琪在《浅谈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管理观》经济综横杂志中说:新的形势以及环境企业的营销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观念的创新带给企业强大的生命力以及激发的无限发展潜力。企业只有努力更新营销观念,不断进行营销创新,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资源整合,建立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营销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机遇以及主动权,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冯惜墨在《关于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思考》市场营销期刊中说:市场营销已经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企业必须加快学习,勇于创新,努力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管理过程则是用系统的方法发现、分析和选择市场机会,进而把市场机会转化为有利可图的企业营销机会。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乔娟在《企业销售管理的概念和企业销售管理过程》中提到:按照菲利普.科特勒的解释就是尉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对旨在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顾客之间有益的交换关系的设计方案所进行的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她还指出企业销售管理过程包括分析和评价市场机会、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定制营销组合策略管理市场营销活动。

陕西经贸学校的李莉震在《浅谈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说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建设也时刻发生着变化,而这也要求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营销管理进行适时的创新。同时指出:创新营销理念、创新营销管理机制、提高营销人员素质是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有效手段。

中国石化哈尔滨石化公司的于跃在《浅谈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中说:企业营销越来越注重品牌社会价值的营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依靠同政府组织、大学、社团或其它非盈利性组织的合作,来提升品牌、产品、企业的社会价值、美誉度和知名度,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同各类消费者形成共鸣,因而传统营销领域向非营销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重要趋势。

陈玉璞、孙泽明在《营销伦理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现实意义初探》辽宁经济2012.05中说:在产品销售、服务环节。这是贯彻执行营销伦理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这是企业(产品)真正与消费者“见面”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从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市场细分,产品的包装运输、定价,直至分销渠道的确定,公关、促销的安排等等工作,都必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根本目的。

刘仁宝在《中小企业营销管理怪状》finding2008.12中指出:认识的高度与实践的难度落差太大, 漪晰的思路与实际的执行常常背离, 于是导致了中国中小企业营销的三大怪状实践对知识的猜疑、方法对策略的背弃、能力与愿景的距离。同时指出:在实际操作上中小企业应当明白对于所有的成功要素, 不是都要做到最好, 而是要把多数要素做到平均水平, 甚至是差强人意的水平。但一定要发现并保持自己最有效、最容易突破的一个要素, 这是由中小企业当前的资源与能力所决定的。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把一项事情做到更好, 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赵春波在《浅析中小企业营销管理》中指出中小企业营销管理要点有四: 做出好产品;建立好队伍;制定好策略;树立全员营销意识。

投融资和理财专家张雪奎在《营销管理四大原则》中指,出营销管理四大原则有: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重要、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预防性的事前管理重于问题性的事后管理、营销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标准化。

贾晓忠、杨郁葱、王智海《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说:一个良好的营销理念是营销成功的关键,在企业内部强化营销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意识,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营销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的结果。同时还需要销售商的极力配合,一方面多了解销售商的需求,另一方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树立一个全新的营销理念。这也是保障企业营销成功的关键所在。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魏莉在《企业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中指出:企业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就是因为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而营销人员因为体系的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着企业营销发展的阻力。

蒋海娟在《浅析我国企业营销管理的关键问题》学术论坛2011第七期中行说:我国企业在营销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越来越多。应严格按营销管理的原理来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手段确定营销策略,打出系列组合拳,提升中国企业市场上的地位,提高经营的竞争能力。

青岛海洋大学MBA教育中心的马鲁峰在《中小企业营销策略创新探析》中指出21世纪营销人才不再是经营型的营销专家,而应是知识型的营销通才,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知识应用能力强等特点,应该是科技通才与营销专才的完美结合,市场对营销人才要有开阔的视野和适应国际竞争的新观念,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素养,要有大胆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有良好的人品和职业道德。营销创新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批知识型的营销人才。

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的吕振奎在《彼得德鲁克营销哲学思想》中说德鲁克的营销管理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营销哲学思想又是其营销管理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德鲁克一生代表性著作研究发现, 在德鲁克管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都包含了丰富的营销哲学思想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思想是德鲁克营销哲学思想的核心, 顾客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鲁克营销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实践观、利润观、以人为本和战略观四个方面。营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 企业要销售些什么, 而是顾客想要购买些什么;营销不是强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这样一些效用, 而是要强调这些就是顾客所追求、所重视和所需要的满足。市场营销的目标, 是对顾客有很充分的了解, 确保产品和服务完全适合顾客的需要,从而很自然的销售出去。

太原工业学院郭秋云《企业文化营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4卷第4期2012)中说:文化营销作为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渗透于

营销过程的各个阶段,已被企业家重视起来,但文化营销的管理中却出现了营销管理人员缺位、形式主义流行、忽略文化差异等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首先认识到文化营销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文化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进行改善,最终提升企业文化营销的能力。

2.企业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篇二

目前, 体育、音乐、慈善等是赞助活动的核心领域, 这就形成了关于赞助的广义和狭义的界定。本文中研究的赞助营销, 相对于广义上的赞助, 可以从商业和非商业的角度进行区分, 而商业角度的“sponsorship”更贴切于我们关注的赞助营销。在后期大量研究中, 是否为慈善事业, 作为赞助营销与否的界定标准。

Gardner等 (1987) 从目标角度指出, “赞助可被定义为对事件或活动的投资, 用来支持公司目标 (如提升公司形象) 或营销目标 (如提升品牌认知水平、品牌价值等) ”。Otker (1988) 从管理的角度指出, “商业赞助是购买和利用与某一事件的关系 (如某一运动队、集团等) , 以实现特殊营销 (传播) 的目的”。Gardner和Otker跳出了赞助者和被赞助方的角度, 从赞助活动的营销效果和管理的角度, 对赞助进行了定义。而Cornwell (1995) 则从赞助者利用事件关联出发, 将赞助定义为“赞助关联营销”, 如“营销活动的协调和实施, 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传播与赞助特定的关联”。

卢长宝 (2005) 赞助营销的本质可界定为以下三个重要层次第一, 从商业诉求来看, 它指赞助者与事件所有者基于“事件关联”的交易和交换。第二, 从营销目的来看, 它是赞助商围绕“事件关联”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营销策略。第三, 从传播手段来看, 它是赞助商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传播工具。笔者认为,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赞助营销已经作为一个专业独立的概念被运用于学术界, 以区分于普通意义上的赞助, 为研究赞助营销对品牌资产及赞助营销自身的维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基于对以上各种定义的回顾, 本文将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对赞助营销进行界定, 主要是利用赞助营销及其他传播工具共同实现营销传播目的的, 且对于赞助营销的范围仅限于商业用途, 不考虑单纯的慈善事业。

二、赞助营销的评估

赞助营销其传播效果被人们所关注的同时, 也在现代营销传播发挥其自己的作用。尽管国外的相关研究以体育赞助作为标题的很少, 但其内容与体育有很大关联。从总体来看, 国外有关赞助效用的评估仍然留在初级阶段, 没有采用任何理论框架研究赞助反应。相反地, 则是追求对于赞助营销效果的评估, 国内外相关学者都做出了大量努力, 学者们也都就自己的观点给出了理论成果。国外学者他们对于赞助营销的研究主要倾向于那些可以最恰当评估赞助效果的技巧上面, 而没有形成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国内学者相较于外国学者的研究, 理论结构基本形成, 但是仍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估理论模型。表1是国内学者理论研究情况: (见表1)

综上文献, 可看出我国国内学者相对于国外学者赞助技巧的研究, 已经形成较好的理论体系, 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就赞助营销的评估维度仍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结语

尽管目前过于赞助营销的国内外研究已经很普遍, 并且赞助营销的内涵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关于赞助营销的评估维度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以及业界认可的模式。在未来相关理论需要不断去完善, 以适应赞助实践的需要, 为企业进行赞助营销提供理论支持和评估手段。

参考文献

[1]卢长宝国外赞助营销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5 (5) :27-5

[2]马修·D·尚克.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卢长宝赞助营销的本质和传播价值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5 (11) :25-6

[4]卢长宝体育赞助营销效用评估方法的回顾及重构[J]:体育科学, 2005:25-12

[5]梁立君, 李丹.对我国赞助效果评估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4, 26 (1) :12-14

[6]汪玮琳, 肖斌.体育赞助的评估与管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6) :75-77

[7]王金堂, 林升栋.企业赞助项目的选择与评估[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2) :12-13

[8]俞诚士.试析媒体的特性及在体育赞助各部分的效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 (1) :11-12

3.企业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篇三

摘 要:企业研发投入的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其中企业的研发投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绩效。研发活动作为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持续稳定成长的推动力,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往对企业R&D投入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忽视了企业所采取的不同研发模式下R&D投入对绩效影响的差异性,使研究结论的可信度较低、适用性较差。本文主要针对该差异性,对已有的研究结论做探讨。

关键词:

引言: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研究与开发”。国家和企业的R&D水平,体现着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和综合竞争力,国家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实现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中国已成为高技术产品制造和贸易大国,却不是高技术生产和贸易强国。其根本原因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走创新驱动之路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最优选择。

随着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迈进,R&D投入强度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012年我国的研发支出规模超过万亿元,研发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也已开始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灵活调整研发模式,既可内部研发资源,也可通过合作研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研发网络,整合研发资源,以实现创新目的。但前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将R&D投入、研发模式和企业绩效结合起来进行文献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关于研发模式和R&D投入与企业绩效影响因素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企业创新战略下研发模式选择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研发和独立研发两个方面。阅读关于研发模式的文献,发现西方研究较早、比较成熟,主要研究成果在于研发模式对比分析以及合作研发对象选择上。D,Aspre

mont和Jacquemin(1988)对合作研发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当企业的研发投资溢出效应足够大时,企业合作研发所带来的创新绩效和生产效率会大于非合作研发所带来的创新绩效和生产效率。Miotti L(2003)与Belderbos(2004)的研究发现:合作研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ROBERT(2005)认为:企业也可以与竞争对手合作,获得相关技术知识和技术诀窍,提高创新能力与绩效。在参考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做了研究,但是数量却很少。付敬(2013)证明了,企业合作研发项目有产业伙伴的加入能使其获取更多创新所需知识,从而显著提高其创新绩效。而学者张兆俊(2009)则认为当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而技术溢出程度较大时,企业倾向独立研发。

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研发模式的研究不多,研究多集中企业研发模式的选择策略,结论并不一致,究其原因,企业在不同的情境模式下企业研发策略的选择是不相同的。因此,对于不同情境下研究研发模式的选择以及不同研发模式的效率是有意义的。

关于R&D投入与绩效之间直接关系研究较多,而研究两者中间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少。Yeh等(2008)的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对那些董事会规模比较小且独立性比较强的企业的R&D支出有更强的反应。Le(2006)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调节

R&D支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方向,机构投资者通过直接参与企业R&D决策过程影响二者关系,独立董事影响二者关系的强度。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了企业规模、 融资环境、 公司治理等对两者的调节作用。何强,陈松(2012)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董事会规模对研发投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刘伟、李丹(2010)以青岛市的125 家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认为R&D投入与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出和高科技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存在正相关,而与销售收入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引入的企业规模这个调节变量,则与销售收入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由上述可知,(1)在不同环境下R&D投入效率确实有所不同,探讨技术创新战略( R&D投入与绩效关系)时, 考虑影响二者关系的权变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现在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少,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2)在前人基础上得出宏观和微观因素会对R&D 投入与绩效测量产生影响,在研究中着重将这些因素控制,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二、R&D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综述

两者直接关系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集中论证R&D投入与绩效存在正向、负向和无关性等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的研究结论为正向关系的研究,其中有Sougiannis(1994)以1975-1985年的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每增加1元的R&D投资,在未来的7年内会增加2元的获利,Capon、Farley和Hoening(1990)利用多元回归分析认为,R&D强度与企业的销售增长和盈利性都有较强的正相关性,Morbey(1989)以800家研发支出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美国企业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研发强度对企业未来获利有着显著影响。但是Gerpott(1986)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绩效与R&D强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一种曲线关系。国内学者也做了关于两者直接相关关系的研究。赵月红(2013)研究发现R&D投入对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率有负向的影响。陆玉梅,王春梅(2011)运用99 家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2005-2008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与此相反,郏宝云,陆玉梅(2010)以电子信息业上市公司为例,分析研究表明,电子信息业上市公司的R&D投入水平普遍不高,R&D投入强度与经营业绩不存在正向关系。有些学者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郭媛嫣(2008)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R&D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D经费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增强,R&D投入的效果具有滞后性,滞后两年的效果更加明显,并且R&D投入具有累积性效果,

总言之,关于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主要原因有:(1)对于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测量指标选取不同导致的差异。(2)研究对象所在地区不同也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差异。但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针对国家地区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企业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对更多行业和地区企业的R&D绩效进行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以丰富R&D绩效理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R&D投入与绩效之间直接关系的研究较多,研究测量方法与结论很不统一,较少有研究者着重研究R&D投入绩效中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文献中主要有企业规模、融资环境、公司治理等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很少关注研发模式对R&D投入与绩效的影响关于研发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不同情境下的选择策略,研究结论很不统一,从中可以看出研发模式对R&D投入绩效产生了影响,但是很少关于研发模式对R&D投入绩效影响的研究。由此可见,R&D投入与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总的来说,我国R&D投入与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仍需要学者们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研究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付敬,朱桂龙.技术联盟中企业学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4:6-11.

4.关于网络营销理论的文献综述 篇四

国外网络营销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网络营销在国外被译为E一marketing或者Internetmarketing。菲利普科特勒(PhihpKotler)教授在《营销管理》(2001年)的第23章中,专门讨论了网上营销,他认为网络营销活动是21世纪重要的营销方式。英国德比大学的DaveChaffey(2004年)在其著作中指出:网络营销或者以因特网为基础的营销可以定义为运用因特网和相关的数字技术来实现营销目标和支持现代营销观念。朱迪•施特劳斯(Ju勿strauss)在《网络营销》(2004年)中提到:“网络营销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达到以下目标:第一,通过更为有效的市场细分、目标定位、差异化、渠道策略等方式,转换营销战略,为顾客创造更大价值;第二,对网络营销理念、分销策略、促销策略、产品价格、服务及创意等进行更为有效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创造满足个人和组织客户需求的交易”。

斯莱沃斯在《数字化企业》(2001年)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其论述的着眼点不是数字技术本身,而是数字技术的经济含义,即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差别化,创造企业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争取客户,实现盈利的目的。作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指那些由于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本身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这种选择范围极大拓宽的企业。按照这一定义,只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或者管理企业的软件设施是不够的。数字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公司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随着Internet的普及,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更具个性化,更讲究以消费者为中心,于是在1990年,劳腾伯恩(Lautenbom,1990)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4CS的网络营销组合策略新理念。

关于网络渠道的定义:雷波特和斯欧卡拉(RayPort&Sviokla,1995)认为网络渠道主要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承载信息流的作用。他们首先提出电子虚拟市场中电子渠道的概念,他们认为电子渠道可以便捷、低成本地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麦克唐纳德和威尔森(McDonald&wi1lsen,2002)着眼于方导向和买方控制,构建了新型的网络渠道结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他们把网络渠道看作是为买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网络消费者可以完成选购商品、在线支付和选择配送方式等功能。

B 2 B网络营销的定义:拜瑞•斯瓦斯丁(Barry Silverstein)在《B2B营销》一书中尽管没有给出B2B网络营销的明确定义,但对B2B营销的原则、计划战略、策略进行了论述,指出所有B2B营销需要的核心内容,即提示产生、事件营销、回复、订单产生、顾客,不但正在利用而且能通过网络营销得以强化,网络营销将被普遍接受并上升到B2B营销的主导地位。

B 2 C网络营销的定义:B2C(Business to Consumer)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网络向个人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B2C电子商务涉及到两个参与者,一个是企业,一个是个人消费者,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B2C电子商务是普通消费者广泛接触的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应用也是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B2C电子商务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网络购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提供的数据,在美国,有75%的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美国网民的普遍行为。而在我们中国,这个比例要小得多,我国使用网络购物的网民比例只有25.5%。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的不断完善,可以肯定,今后使用网络购物的中国网民数量会快速增长。

在国内,对网络营销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冯英健博士(2000年),他是新竞争力网站总裁、电子商务博士和网络营销专家。他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网上经营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以营销为主要目的的网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一些具体策略对网站进行推广,从而建立并扩大与其他网站之间、以及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从Davechaffey和冯英健博士的观点中我们发现,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的根据地,企业的网络营销活动是以网站为基础的。此外,国内学者姜旭平、孟丽莎、刘向晖、卓骏、李纲、蹼小金等纷纷给网络营销下了不同的定义。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一些细微的区别决定了我国多数企业网上活动仍处于网络营销阶段,且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国外的网络营销理论成果与经验总结对我国企业网络营销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网络营销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我国的企业必须拥有适合自己的网络营销发展策略,并注意其细节的实施,才有可能成功地步入网络经济的大门,进而取得后续发展。

我国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仅仅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其进程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仍有一大批营销界的学者和企业家致力于对网络营销渠道的研究和传播。瞿彭志(2001)认为,网络营销渠道就是借助互联网将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它一方面要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消费者选择产品后要能完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手续,当然交钱和交货不一定在同时进行。清华大学卓骏教授(2005)在《网络营销>>一书中认为:传统的营销渠道的层次设计、相互匹配及全面管理是一件很繁杂的工作,网络营销渠道将销售渠道变成网络这一单一的层次,其作用、结构和费用都有很大的变革和进步。

虽然我国的许多学者、教授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营销渠道理论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网络营销渠道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的理论内容尚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5.企业营销模式文献综述 篇五

文献综述

林飞龙

(汉语言文学系指导教师:殷小兵)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

(一)研究背景

在泛娱乐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互动视频娱乐的代表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各类题材的网络游戏不断涌现,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网络游戏的用户结构、消费行为等都在快速的发生变化,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网络游戏市场,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却缺乏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网络游戏市场的发展概况,针对主力消费群体的特征做出分析,然后从价格营销和渠道营销方面,着重分析了我国网络游戏市场中所采用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最后对网游市场营销方式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动态

1、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方面本论文采用的是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中国网游商家的品牌营销现状,运用品牌理论分析中国网游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网游商家的品牌营销提供建议和对策。

第二方面是理论研究。本文主要以虚拟社会中增加利润的动力原理为基础,进而分析中国网游盈利模式的盈利要素,从价格营销和渠道营销方面着重分析了网络游戏市场中所采用的营销模式和策略

第三方面通过各种权威调查和监测机构获取数据资料,得出结论。例如:CNNIC关于《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得出:截至2010年12月为止,中国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为3.04亿,同比增长了21%,连续三年增长放缓,中国网络游戏已经进入平稳期。作为网络游戏消费的主力人群,中国自2000年-2009年,大学在校生的年增长率已经由2000年的36.1%降低到6.12%。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网络游戏的未来主力消费人群年纪在提高、消费能力在提高。

(1)对网络游戏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展望

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可分为mud时代、商业起步时代、韩流来袭与3D时代,国产崛起时代,其中1996-2000年为mud时代;2001年《石器时代》把中国网游带入了商业起步时代;2002年盛大传奇的代理宣告韩流来袭和3D时代的开启;而中国第一部国产网游《天空之城》的问世和《大话西游》的成功,开启国产网游与国外代理分庭抗礼的时代。

(2)对网络游戏的有了比较清晰的分类

目前在中国大陆市场运营的网络游戏多达几十种,大致可为分类。

① 武侠类: 这类游戏是以中国式武侠为背景,具有代表性的如:《金庸群侠传

online》、《千年》、《新英雄门》、《武魂》等。

② 奇幻类: 这类游戏以奇幻世界为背景,具有代表性的是:《红月》等。

③ 龙与地下城类: 这类游戏参照西方奇幻小说《龙与地下城》设定游戏背景,具

有代表性的是:《龙族》、《无尽的任务》、《奇迹MU》等。

④ 通类:这类游戏中的人物和怪物都是以Q版的卡通造型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

《石器时代》、《魔力宝贝》。

⑤ 休闲娱乐类: 这类游戏主要是供玩家在闲暇时休闲娱乐的小游戏,具有代表性的是:《疯狂坦克2》、《欢乐潜水艇》等。

(3)网络游戏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产生分歧

①计费卡收入。

这是我国网游市场最传统的一种赢利模式,一般分为点卡和包时卡两种。点卡是玩家购买游戏点数,然后将点数按一定比例转换成在线游戏时间来进行消费。特点是利润大,但玩家容易流失。包时卡是玩家一次性购买一个时段,在该时段中可以不限时地进行消费,它可以确保商家收入稳定,玩家不易流失,但利润增长空间小。

②增值服务。

a是当前最为主要的赢利模式。随着盛大的转型, 角色扮演类游戏的赢利模式由最初的点卡计费逐步向“免费游戏+虚拟物品交易”转型。免费运营的方式,目前在韩国等一些网络游戏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游戏运营商也开始采取免费的方式进行游戏运营。这种盈利模式的优势在于,它主要依靠优质客户获得收入。所谓“免费”并非完全免费,网游运营商不过是将其主要收费模式从“购买游戏时间”变为“购买游戏虚拟物品”,靠增值服务收费。免费网游的运营商所要做的便是通过消除价格门槛,提供一个最大程度聚拢人气的平台。由于游戏厂商把出售虚拟道具视为主要盈利手段,因此玩家如果不购买道具,便很难享受到游戏的乐趣,玩家对游戏中消耗品的不节制消费就成为了游戏的主要利润来源。

b然而免费网游这种模式弊端也日益显现。首先是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之下,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会变得越来越短视,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压缩游戏开发时间,导致游戏老化程度加速和产品趋同,一旦玩家消费从“非理性”向“理性”回归之后,产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将受到重大打击。其次厂商在游戏设计中会倾向收费玩家,这些玩家不需要付出任何游戏劳动就能购买到虚拟财产,将会破坏虚拟游戏的平衡性,导致玩家的流失,游戏市场生命周期的缩短。最后在免费网络游戏里,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着升级和金钱,在这种氛围主导下的游戏里,是与非已经没有界限。例如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网络游戏《征途》,就是营造出一个恶意PK的环境,鼓励玩家肆意杀人和抢劫生财。

③会员收入。

收费用户通过支付一定的会费,可以获得运营商提供的特定增值服务。但单纯依靠会员制度的赢利模式不仅单调,而且由于经过分销渠道、市场宣传、代理费用等数次截流,实际利润率并不高。

④合作分成。

与电信部门合作,将游戏服务费与电信的互联网接入费(上网费)捆绑在一起,与电信达成接入费分成协议,但对运营商的用户规模提出了要求。

二、评述

中国网游的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网络游戏产品与传统一般商品在许多关键要素上的巨大差异,因此针对一般商品的营销策略并不适用,在线网络游戏的经济学特性决定了与之相适宜的营销方式。

1、定价策略研究

(1)独特的成本特征

(2)网络产品的群体效应

2、盈利模式的研究(参考上文)

3.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1)调整收费模式与产品定价

目前游戏产品收费与定价大多采取点卡模式,根据消费者行为分析,可进行适当的调整。譬如,痴迷型玩家平均每日游戏时间和每月花费均高于其他类型的玩家,点卡收费方式对于游戏时间越多的玩家,性价比越低,对于游戏时间越少的玩家,性价比越高。因此可以同时增加月卡收费方式,进行包月收费,使点卡收费与月卡收费方式在消费者中达到一个平衡点。

(2)销售渠道的变革

调查发现,通过传统渠道进行游戏消费(购买点卡),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是对于网络游戏点卡来说,只需要点卡序列号即可冲值成功,在网上或者利用手机就可以完成。因此,应该大力推广网上邮购与手机冲值的销售方式,以减少传统渠道拓展费用。

(3)广告营销服务的创新

网络游戏消费的多项活动是与游戏运营商或者玩家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因此客户服务意识必须导入到游戏运营中,强调服务营销概念,并付诸行动改变市场竞争策略。客户服务是网游厂商整体营销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网络游戏产业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玩家不仅仅关注游戏产品本身的质量,更加关注运营商所提供运营服务。

三、结论

现如今,网络游戏仍然未从代理成本过高、版权纠纷、内容同质化以及盈利模式不给力的泥潭中解救出来,陷入垂死挣扎的边缘。在国家政策不断改变的大背景下,深处危机中的网络游戏行业,前途堪忧。当然,伴随着网络游戏盈利模式的更新,无论是从自主研发模式上的探索与发展;还是代理模式的升级;还是各网络游戏运营商探索出的中国化的盈利模式,中国网游的品牌营销的目的是盈利,盈利的关键又是如何去开拓独特的网游营销策略。参考文献:

[1] 王汝林.网络营销实战技巧[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2] 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3版)[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

[3] 杨健等.试论中国的网络游戏产业[j].上海大学学报,2004 ,(1)

[4] 柳士发.网络游戏是一种文化[j].软件世界,2003 ,(11)..[5] 周丽,梁斌.基于文化营销的网络游戏再造[J ]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6] 黄漫宇.从盛大看网络游戏运营企业的主要商业模式[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7] 高阳,朱稻.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现状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05,(06).[8] 韩国网络游戏调查报告[R ].上海艾瑞市场资讯有限公司(iR esearch),2003.[9] 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3-218.[11]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3.[12] 狄小龙, 康发虎 我国会计软件市场分析、品牌化比较与选择策略[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1)

[13] 钱晓文:《网络电视:抢占三网合一的制高点》,《网络传播》,2010.2.[14] 马燕林.网络游戏运营的服务与定价策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15]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国际数据公司.2009 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企业并购文献综述 篇六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解释促成企业并购发生的影响因素。

1. 经营协同假说( operming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假定存在着规模经济, 并且在并购之前, 企业的经营活动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 包括横向降低成本费用的生产规模经济、纵向降低交易费用的规模经济和特定管理职能方面的规模经济。通过并购可以对企业规模进行扩充和调整, 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 这可能是对企业并购最经典的经济学答案。

2. 管理协同假说( management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 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被转移时, 能够将被收购公司的非效率性的组织资本与收购公司过剩的管理资本结合从而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

3. 财务协同假说( finance synergy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并购是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内部化, 将企业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 由于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成本更低, 从而增加了财务协同,降低了融资风险。

4. 市场力量假说( market power hypothesis)

认为公司间的并购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首先, 通过并购同行业企业, 以减少竞争者, 扩大了优势企业的规模, 优势企业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从而导致市场垄断。其次, 即使不形成垄断, 由于并购扩大的规模效应也将成为市场进入的壁垒。

5. 战略动机假说( strategy motive hypothesis)

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在于通过并购活动实现多样化经营,企业并购可以通过实

现业务多样化, 降低经营风险, 保护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企业并购战略动机另外还可以通过外部获得目标企业的现成资源。Porter 认为纵向并购, 收购方公司保证了关键资源的投入, 降低了外部的不确定性,获取被收购公司的技术优势或知识资本实证研究表明, 并购加速了新技术的扩散和转移; 当企业跨国扩张不具有人力资源优势时, 通过并购获得目标公司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成长。

6. 控制权市场假说( corporate control market)

认为经理们对公司的控制权的争夺, 收购了公司就获得了控制该公司、经营该公司资源的权利。该假说有三个联系的命题: 其一, 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获得控制权增效。其二,控制权增效分为事前增效和事后增效, 其中,事前增效是在控制权获得之前对效率改进和价值增大效果所作的评估;事后增效是在控制权取得之后对效率改进和价值增大所得到的效果。两者比较决定着并购的成败。其三, 控制权增效对整个经济的效率改进有可能带来积极影响, 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由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很容易受到外部收购的威胁, 经营不善的管理层就有被替换的危险, 当目标公司出现代理问题时, 通过并购获得控制权, 可减少和弱化代理问题。这是企业并购动机对解决代理问题提供的一个答案, 即当报酬安排、监督、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等内外机制都不能解决代理问题时, 并购就成为解决目标企业代理问题的途径, 它可以减缓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所带来的代理问题。

二、国内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消除亏损说”认为企业并购是消除亏损的一种机制, 通过并购机制加大亏损企业的经营压力, 使其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破产替代说”认为并购是一种破产替代机制, 由于我国承受不了大规模的企业破产, 特别是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破产,对于大多数亏损企业, 通过并购以好带差, 带动劣势企业的发展。仍然要从改革和稳定的大局出发, 给予救助, 而不是轻易让其破产;

“利用优惠政策说”认为, 我国政府为鼓励企业并购, 制定了许多财税、信贷方面的优惠政策, 一些企业出于利用这些优惠政策进行企业并购;

“强壮民族工业说”认为强强联合式的企业并购实际上是强壮民族工业的需要。面对外资以其资本实力上的竞争优势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攻势, 我国民族工业

只有实行强强联合, 组成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国家队”, 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说”认为, 通过并购实现国有资产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 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7.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篇七

陈赛权 (2002) 认为, 当前关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虽然不少, 然而却未能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宋健 (2006) 认为, 养老模式是从古至今沿用, 流传并通过种种途径固定下来的养老样板, 是事物的标准样式。公维才 (2007) 主张根据养老的经济提供主体, 界定养老模式的概念。他认为, “养老模式是指由谁提供养老支持, 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责任”。

养老模式不同于养老方式, 它是社会、经济思想、环境、群体、民族等诸因素整合的产物, 代表了对养老问题的整体思维。如果把养老模式看成是整体, 养老方式就是局部, 养老模式包括了养老方式, 也制约着养老方式。

根据穆光宗 (2000) 的描述, 可以知道, 养老模式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第二, 养老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养老的方式可以不断的变化, 从而养老模式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养老模式得以持续和稳定。养老模式的稳定性, 实际上是与它作为文化体系分不开的。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认为, 稳定是文化模式的特征之一。同时, 养老模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 而是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因而, 具有可持续性。

二、农村养老模式分析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2000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停止。进入21世纪, 农村人口老年化和纯农户的减少以及农村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养老模式的重新构建成为配合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养老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整体, 单单一种方式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 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王国军 (2002) 提出了“三维”模式, 即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三者共同构建的体系。其中, 基本保障覆盖全国, 费用来自从全民征收的社会保障税;补充保障由省级统筹, 费用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担;附加保障以商业性保障为主, 其特点是“就地起步, 由低到高, 多层次, 多弹性”。

王亚柯、杨震林 (2003) 主张“内敛式”的养老模式, 主张沿着“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的由内向外的养老层次, 逐层满足农民养老需求, 并指出了这种模式的两大优点:一是每个层次的养老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是减轻了作为第四层次的政府的养老压力。阳义南 (2004) 赞同这种模式。

邓大松、刘昌平 (2007) 主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的养老模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主要针对贫困线以下的特困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通过“公共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的形式, 将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强制纳入;个人养老储蓄, 则是为经济有余力, 有更高保障需求的农村居民提供的补充模式。

实际上, 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由下面的表格可以呈现出来。 (表1)

其实根据上述可以知道, 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一) 家庭养老。

穆光宗先生的两本专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挑战孤独·空巢家庭》对家庭养老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功在《我国养老方式研究》一书中, 利用人类学和历史研究资料, 考察了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姚远的《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把家庭养老概念分为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方式两个层次进行讨论。汤华在《家庭养老, 还能走多远》一文中指出,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的考验。田雪原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村养老保障改革思路》认为需要维护以家庭养老为主的非正规群体行为养老保障体系, 同时要稳步推进强制性社会养老保障改革。周跃锋, 刘敏 (2010) 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 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其本质就是由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和服务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就形式来看, 家庭养老的特点就是子女养老。目前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这种养老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郭珂 (2005) 认为家庭养老模式虽然面临社会进步、孝道的淡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等因素的冲击, 但家庭养老保障模式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一种主动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应当和各种养老模式共同发挥保障作用。肖振禹认为, 从养老经济来源上看, 家庭仍然维持甚至强化了生产功能, 构成了主干家庭的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决定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场所。从法律和道德观念上看, 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1990年调查, 目前我国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在道德和法律规范内是良性发展的。程勇和贺常梅也认为, 家庭成员毕竟是奉养照顾老年人的主要责任者, 以亲友为主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本身就是老人社区照顾的主要资源, 因此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容怀疑和动摇的。张仕平认为, 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口养老的主要方式, 起着主渠道作用。这种现状肇因于道义责任的约束, 法律规范的强制, 社会保障替代水平低下, 以及老年人口与家庭的经济互动。孙学士认为, 为了强化家庭养老, 社会应将支助家庭养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建立支助家庭养老的激励机制, 发展支助家庭养老的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业, 普及家庭养老的保健常识和扶助技术, 努力构建家庭养老的保障环境, 建立老年人才市场等。张恺悌认为, 老年人的需求和家庭照料所能解决部分之间的差距, 应是社会化服务所应努力的方向, 但是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 并不意味着将老年人从家庭推向社会, 恰恰相反, 我们应该通过社会化服务方式, 帮助家庭解决高龄有病老年人的照料困难, 以维护当前的家庭养老功能。

注:该表摘自李新.转型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 2007.

(二) 社会养老。

曾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一体工程—计生系统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赵殿国的《应当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村计划生育角度出发, 提出在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彭希哲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一文中通过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推行十多年来, 积累的文献和经验分析。总结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实践中的区域差异问题, 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刘孟芳说, 我国于1991年在一些地方试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下一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出台后全国各地都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资金的筹措原则是个人交费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而不给予补贴。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在资金筹措、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到2000年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区外,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停止在农村的运行。熊巍俊认为, 社会养老的居住方式有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老人福利中心、扶老所等形式, 它的特征是集中养老。王家春则认为, 就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看, 呈现出多种模式并举, 其主流正处在以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的过渡阶段。

(三) 自我养老。

李若建先生在《不同职业背景老年人生活及养老模式的选作》一文中分析指出, 农民自我养老的程度较高, 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程度低, 必须通过自我劳动获取生存资料;二是农民拥有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 容易实现自我养老。姚远先生在《变化中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一文中指出, 现代的老人与传统的老人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都有质地区别, 老人对养老方式地选择上自主性更强。穆光宗先生在《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一文中提倡通过“劳务储蓄”实现老人自我养老。由于家庭和社会这两大养老支撑体系都不太尽人意, 因此, 自我养老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叶文振提出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个人化和养老资源管理方式社会化的养老模式, 认为今后养老保障基金的来源不宜再坚持由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共同承担的原则, 而应该提倡由劳动者自我承担或个人创造的原则, 逐步加大劳动者年轻时的养老积累在自己保障基金中的比重。同时要强化和完善对个人养老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徐勤等人最近则提出了老龄化社会提倡老年人自立的观点。陈赛权认为, 养老靠自己模式的实现方式是养老资源的自我积累制。就是说, 为了将来能够确保养老靠自己, 必须从年轻时起就为自己积累充实的养老资源, 养老资源的积累不仅包括养老金, 还要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生活照料权和精神慰藉权以及合时的养老价值观。

除了上述的三种养老模式外, 还总是有一种土地养老模式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的学者将土地养老归类在自我养老模式中, 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区别的。蔡永飞先生认为, 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 就是社会保障制度, 家庭承包制之所以一再延长, 就是因为其具有无法替代的社会保障功能。邓大松先生认为, 目前农村应该发挥土地的基本保障功能, 建立家庭保障基础之上的补充保险模式。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 以个人账户为主, 集体给予适当补贴。这样的养老保险方式可以与城镇职工的“统账”模式实现自然融合, 从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从二元化向一元化的过渡。

三、影响农村养老的因素

陈赛权 (1999) 认为, 一国或地区甚至整个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 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 而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是制约养老模式选择的核心因素。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和制度因素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我国农村也很明显。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2000年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停止。进入21世纪, 农村人口老年化和纯农户的减少以及农村城市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村养老模式的重新构建成为配合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杨翠迎认为, 由于集体所有制为内核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从而决定了农村以土地经营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为主导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此外, 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心理动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小结

总的来说, 现在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中, 还存在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农村的老龄人口占了大多数, 但是研究却相对较少, 且对发达地区的养老研究较多, 对不发达地区的研究较少。对关键的用语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等重要概念, 缺乏界定和厘清, 远未达成共识, 因此, 对此研究时颇易产生歧义, 难以展开深入的讨论。要想得到更为科学的研究, 还需要各界学者的共同努力。

摘要: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 我国农村养老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数亿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重大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既是尊重历史, 积极面对现实的需求,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对养老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 并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种类进行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 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8.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文献综述 篇八

【摘要】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量的多少以及词汇的掌握程度都影响着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新课标要求英语词汇的学习要以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为主要目标。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总结对改善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语词汇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 文献综述

引言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英语的关键和前提条件,词汇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影响着英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一直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词汇能力直接影响阅读、听力和写作等综合方面的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生自学或以教授“音形义”的方式将词汇一一列举,对于学生而言,课后死记硬背是学习词汇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在词汇学习中经常是事倍功半,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这些情况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英语的学习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词汇学习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言语输出具有重要作用,而词汇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在我国,很多学生都过不了“词汇关”,词汇量过低一直是影响高中生英语教学效率和制约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大障碍。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英语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艰巨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词汇的基础作用,深入研究和探索有利于词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有效的词汇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词汇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记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以应对考试为主。教师将英语学习的教学目标集中在阅读、写作和听力方面,在这几方面加大力度,却往往忽视词汇的学习,因而用于英语词汇的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同时,教师在词汇的教学方法上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针对性的指导使得学生对词汇学习毫无兴趣,一味机械地听、写、记忆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对词汇学习感到厌烦。随着新教材英语词汇量数目的增多和词汇难度的增大,记单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词汇的学习方式仅限于记忆,死记硬背的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记忆只是让学生记住了单词或词组的定义,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表述混乱或毫无章法。

2.脱离语境,孤立词汇。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总是脱离语句和文章内容孤立地讲解词汇的定义。其实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离开特定的语境,孤立讲授词汇或孤立背单词只能是简单记住单词的字面意思,这种机械的记忆方式不但影响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讲授词汇时要结合特定的情境和语境,语境中教学会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背景和情况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更加深刻的记忆,能够理解词汇的深层次意义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学习目标。

3.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学习中每个单元的单词要进行分级,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也要有所分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按部就班的模式,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词汇进行筛选和分级,而是采取“一锅端”的方式传达给全体学生。这种无差别、无层次的教学方式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压力和负担,很多学生本来便对枯燥的英语词汇没有兴趣,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对基本的词汇也很难掌握,更不用说其他的词汇任务了。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词汇学习感到厌烦甚至恐惧,丧失英语学习兴趣,从而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降低。

4.自学为主,缺乏互动性。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安排学生在课后自行学习单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死记硬背是最为普遍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通过听写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一些教师通过罚抄单词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记忆单词,这种缺乏互动的死板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麻木记忆或产生应付心理,严重打击学生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同样,教师过于冷漠的教学模式会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对学生英语学习会产生很大的推动和鼓励作用,也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词汇教学必须结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新课标为指导原则,广大英语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大胆尝试,改革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并取得诸多成果。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现将一些典型的、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归纳如下:

1.语境教学法。 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关系,即词、短语、语句和篇章的前后关系,也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语境不同,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意义也就不同。词汇的意义只有在连接上下文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精准的体现。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将单词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教学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结合语句和文章研究词汇在其中的表达意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词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这种结合语境的教学模式会使词汇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在语境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各种语言场景,生动的视频会将抽象的英语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将词汇变得更加立体,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对学习内容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对于中国学生语言环境缺乏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模拟场景进行全英文授课,这种方式会降低学生的英语交际恐惧感,也会提升英语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构词法教学。掌握构词法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方法。英语单词有很多都是通过词根加前缀和后缀派生出来的。词根、前缀和后缀被称为“扩大词汇的三把钥匙”。因此,英语词汇量虽然数目庞大,但词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词汇的特点,利用构词法帮助学生找到单词之间的联系。掌握了基本构词法,学生在面对大量新词汇时不会感到恐惧和手足无措。通过推理找到单词之间的关联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自学能力。由此可见,构词法教学是一种“授之以渔”的词汇教学方法。

3.联想教学法。联想就是由一个词想起另一个词。通过当前知识的学习想起曾经学过的知识。比如:单词look作为感官系动词使用时,它的意思是“看起来”,看到它,学生可以联想到smell(闻起来)和feel(摸起来)等一些词语。再比如see这个单词,有看见的意思,同样,当想到“看见”的意思时,学生也会联想到look,watch和observe这三个单词。因此,联想教学法的使用会帮助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扩充了知识面。

4.感官教学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单纯地听,只能记住所学知识的15%,单纯地看,只能记住知识的25%,二者结合的效果也仅仅为知识的45%。词汇教学中,很多学生用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单词。但单纯简单的记忆会让单词在头脑中停留一段时间后渐渐被遗忘。因此,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即耳朵听、心里想、口中读、手上写,这样就会在记忆过程中将单词深刻印在头脑中,将知识真正地为己所用,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5.直观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肢体语言或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比如:关于表情方面的词汇,教师通过表情和动作将喜(glad)、怒(angry)、哀(sad)、乐(exciting)、惊(surprising)这几个单词的意思表达给学生,这种情绪的演示向学生直观地传达出单词的含义。这种兼具形象性和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会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词语与所指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将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接受。再比如有关国家或城市的名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多媒体短片的形式将不同国家或城市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尽量做得形象生动些,这样学生学习词汇的同时,也了解到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提高其人文素养。因此,对于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表示情感的动词及形容词,一般可采用直观法进行教学。

6.比较教学法。英语词汇同汉语一样,有很多同义词和近义词。如何比较辨析同义词、近义词或相似词组,在不同语境中选择运用恰当的词汇是英语词汇学习的难点和教师教学的重点。比如:pay,spend,take这三个词极其相似,但在实际运用中,所选场景和所用方式不同,选择词汇也不同。因此,只有通过确切地比较和辨析,才能根据特定的场所选择恰当的词汇。同样,在英语词汇运用过程中,往往一个单词就会让情况变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keep…doing…的意思是让某人一直做某事,keep…from doing…的意思是阻止某人做某事,一个from让整个意思大相径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明确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的差异,理解并掌握单词或词组的确切用法。

7.记忆规律教学法。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强化刺激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也即为瞬时记忆。瞬间记忆在头脑中贮存后转移为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形成后,教师要不断组织学习,加大教学频率,这样才能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因为再次和多次记忆,对于词汇学习的效率最高的。因此,教师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按照记忆规律教学,合理安排反复记忆的时间,帮助学生完成从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时记忆的递进。同时,学生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总结出规律并在运用中达到融会贯通,提高自学能力。

四、结束语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言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和活学活用。英语词汇量大而且复杂,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词汇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词语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繁重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减轻压力改善词汇学习效果,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以学生为本,认识到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不断实践、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很多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对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于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莲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模式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陈光伟,英语词汇习得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58-61.

[3]储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J].新课程·下旬,2011(12):59-60.

[4]吕道利.英语词汇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4(2):67-68.

[5]李红莉,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8):136-137.

【课题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英语词语文化语义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H15085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艳丽(1983.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盖房协议.doc下一篇:(年整理)初三心理考前辅导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