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2024-10-20

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共13篇)

1.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一

一、变公式为讲解, 把自然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科学, 在数学语言中, 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很重要, 可以促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实现。数学实际问题中的自然语言比较简单, 但需要把它们转换成数学语言, 才能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数学实际问题时, 其实他们的计算能力并不是很差, 只是在分析题干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些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很难理清, 所以要想解决数学问题, 就要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 写出算式, 并把分析问题和计算步骤分开,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摆脱计算问题的干扰, 全神贯注地分析问题, 才能找到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这个数学问题也就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例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列出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章节中, 有20 道数学实际问题, 涉及到的内容有:雁塔、北京故宫、天安门的高度和占地面积, 猎豹和猫的速度,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 自然保护动物天鹅和朱鹮的数量。其中, 有这样的题目:猎豹追铺猎物时的速度是优秀运动员的3倍, 猎豹追铺猎物时的速度比运动员的速度每秒快20米, 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多少?类似这样的问题涉及到的数据比较多, 如果让学生很快分析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但如果不理清数字之间的关系又不能得出正确的方程式。因此, 这就需要学生变写为说, 通过语言把解题思路表达出来, 这样既节约时间又简单明了。经过多次这样的分析题目, 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方程式的意义和解题原理, 可以独立列出ax±b=c”和“ax±bx=c”的方程.

二、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 把文字语言转化成图形语言

图形语言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 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问题的特征,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把题目中零散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 许多抽象的语言文字可以转换成简单直观的图形, 问题也就可以很快地凸显出来。如采用画图和线段图来解题。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 而一些数学问题往往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题意, 因此使用线段图让题目更加形象化。

例如, 水果摊一共有苹果和梨子共54个, 卖掉20个苹果后, 剩下的苹果和梨子数量一样多, 提问, 苹果有多少个?梨子有多少个?

这个问题一开始看比较复杂, 关系也很难理清, 但如果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 把总数分为三个部分, 两部分苹果和一部分梨子, 其中一部分苹果和一部分梨子的数量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在线段图上发现, 先算出梨子的数量: (54-20) ÷2=17 (个) , 再算出苹果的数量:17+20=37 (个) 。在平常的数学练习中, 也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线段图的方法, 从而更快地解题。

三、读通数学题目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这种解决语文题目的方法在数学实际问题中同样适用。数学学习需要耐心和认真, 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耐心、认真读题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时, 找到问题的目标。

(一) 采用粗读法

拿到题目后, 把题目仔细看一遍, 注意审题。了解题目的大概意思后, 就可以判断这个题目是属于哪种类型的, 涉及到哪些数学知识。

(二) 采用精读法

一些数学题目比较长, 涉及的内容较多, 数量也很多, 在重点部分可以采用精读的方法, 把一些关键的数据用线条标注出来, 然后重点分析。把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部分标注出来, 反复理解。

(三) 采用整体读题法

读题的时候, 要从宏观角度出发, 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初步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之间的关系, 然后列出相应的方程式。

通过以上三大读题步骤, 这个数学问题就基本理解了。学生只有把题目读通畅了, 才能为下一步解题做准备。

总之, 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关于六年级的数学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中,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解决:变写为说, 把自然语言转译为符号语言;化静为动, 把文字语言转译成图形语言;读通题目, 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本文主要试析六年级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实际问题,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六年级数学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 2014 (16) :28-29.

[2]戴建锋.让学生在“融错”中提升数学学习的“自觉理念”——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 (教学版) , 2012 (12) :44-45.

[3]王利肖.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J].中华少年 (研究青少年教育) , 2013, (19) :115.

2.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年级九九乘法口诀表。学会基础加减乘。小学二年级

完善乘法口诀表,学会除混合运算,基础几何图形。小学三年级

学会乘法交换律,几何面积周长等,时间量及单位。路程计算,分配律,分数小数。小学四年级线角自然数整数,素因数梯形对称,分数小数计算。小学五年级

分数小数乘除法,代数方程及平均,比较大小变换,图形面积体积。小学六年级比例百分比概率,圆扇圆柱及圆锥。

必背定义、定理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 圆锥的体积=1/3 底面×积高。公式:V=1/3Sh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3.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三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2.长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3.正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相等.4.正方体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6.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7.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8.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abh 9.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 a3

10.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长 V=Sh

1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表面积会扩大n 的平方倍,体积会扩大n 的立方倍。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1.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4.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5.一个数乘真分数(比1小的数)积比原数小;一个数乘比1大的假分数(比1大的数)积比原数大。

6.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都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1,比1小或等于1。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1.比较量=单位“1”的量×分率;

2.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分率;

分率=比较量÷单位“1”的量

3.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变号变倒数)。4.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会比原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会比原数大。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比的前项相当于除式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式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值。

4、两个数的比可以用比号连接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5、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

第四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第五单元

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1、运算顺序: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先算乘除 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2、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a+b=b+a

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交换律:a×b=b×a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3、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应用题:

(1)总数与部分数相比较的问题:【分数乘法、减法】

一般解题方法:先求出未知的部分数,再用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数。

(2)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 数量是多少的问题:【分数乘法、加减法】

一般解题方法: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加法或减法求出 结果。(注:对于题中出现的带单位与不带单位的分数,要注意它们的意义不一样。)

第六单元

认识百分数

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2、分数可以表示分率和数量,但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所以百分数不能跟单位。

3、我们不能说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因为它有可能是表示数量的分数。

4、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再添上“%”。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再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4.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四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是比号。

2、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算式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算式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值。

5、两个数的比可以用比号连接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

7、化简比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有公因数,也不能是分数或小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比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比为最简整数比。

(2)小数比化简:先看比前项和后项最多的项有几位小数,一位小数扩大10倍,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比前项和后项的分数的同时乘以比前项和后项的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

8、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如何做好六年级数学复习工作 篇五

一、学会把书从厚教到薄, 从薄教到厚

从厚教到薄就是指书本上的知识有些比较零散, 我们可以概括一些规律或一般解题思路, 使学生见到题时不会产生“狗咬刺猬, 无从下嘴”的局面。比如:列方程解应用题, 我们可归纳几类, 然后教会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这样就可把内容繁杂的知识归为几类, 以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去对待多种题目, 从而把课本从厚教到薄。

从薄教到厚, 是指知识的扩展过程。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 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 而推导过程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课本上出现的题比较简单, 或类型较少, 而实际做题时发现学生好多题无法做, 这也许是没把课本知识扩展的缘故。

二、充分利用媒体教学

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由于数学知识的纯理论性和抽象性, 使许多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拉开了距离。如通过课件、影视等媒体教学, 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和学习活动, 使学生直接获得动态信息, 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并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性知识奠定基础, 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要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首先应保护好后进生的自尊心。每次考试丢分最多的是后进生, 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很强, 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应充分保护好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这要求老师说话时不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 适当给予这部分学生一些鼓励。我们应全面看待后进生, 不管哪方面, 只要有进步, 就适当地给予一些鼓励,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 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课上应该多提问, 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后进生应区别对待, 那些难而深的题让尖子生去做, 对后进生的训练重点应放在中等难度或简单的题型上, 学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

6.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篇六

1.沿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不是沿高剪开,有可能还会是平行四边形)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3.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ðdh;

(3)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运用公式:S侧=2ðrh

4.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底面直径,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

S表=S侧+2S底

或S表=dh+d2/2=

或S表=2rh+2r2

5.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7.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七

(一) 数的运算

第1周 定义新运算

定义新运算是指用一个符号和已知运算表达式表示一种新的运算。解答定义新运算,关键是要正确地理解新定义的算式含义,然后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计算程序,将数值代入,转化为常规的四则运算算式进行计算。

第2、3、4、5周 简便运算

根据算式的结构和数的特征,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和某些公式,可以把一些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第24周 比较数的大小

一些较复杂的数或式子的值的大小比较,可以灵活运用基本的比较整数、小数、分数大小的方法,有时我们还可以结合题目的特征运用特殊的比较方法。

(二)代数初步

第9周 设数法解题

在小学数学竞赛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看起来缺少条件的题目,按常规解法似乎无解。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对于答案并无影响,这时就可以采用“设数代入法”,即对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一个数代入(当然假设的这个数要尽量方便计算),然后进行解答。

第13周 代数法解题

有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答比较繁琐,甚至无法列出算式,这时我们可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第38周 同余法解题

同余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数学家高斯发明的。同余的定义是这样的:

两个整数a,b,如果它们除以同一自然数m所得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

应用同余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同余性质。把求一个较大的数除以某数的余数问题转化为求一个较小的数除以这个数的余数,使复杂的题变简单,使困难的题变容易。

第40周 解不定方程

当方程的个数比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少时,我们就称这样的方程为不定方程。

解不定方程是一般要将原方程适当变形,把其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来表示,然后在一定范围内试验求解。解题时要注意观察未知数前面系数的特点,尽量缩小未知数的取值范围,减少试验的次数。解答应用题时,要根据题中的限制条件取适当的值。

二、 图形与几何

第18、19、20周 面积计算

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要认真观察图形,分析、研究已知条件,并加以深化,再运用我们已有的基本几何知识,适当添加辅助线,搭一座连通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小“桥”,就会使你顺利地达到目的;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清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单位组成的,还要找出图中的隐蔽条件与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组合图形,有时直接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通过把其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平移、翻折或旋转,化难为易。

第27、28周 表面积、体积

小学阶段所学的立体图形主要有四种: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和圆锥体。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要牢固掌握这些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有关的计算方法,能将公式做适当的变形,养成“数与形”结合的好习惯,解题时要认真细致观察,合理大胆想象,正确灵活地计算。

解答立体图形的体积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物体沉入水中,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把物体从水中取出,水面下降部分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这是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的情况。如果物体不全部浸没在水中,那么排开水的体积就等于浸在水中的那部分物体的体积。

(2)把一种形状的物体变为另一种形状的物体后,形状变了,但它的体积保持不变。

(3)求一些不规则形体体积时,可以通过变形的方法求体积。

(4)求与体积相关的最大、最小值时,要大胆想象,多思考、多尝试。

三、 与分数、比、百分数有关的应用题

第6、7、8周 转化单位“1”

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我们往往从题目中找出不变的量,把不变的量看做单位“1”,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找出所求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列式解答。

第10、11周 假设法解题

假设法解题的思考方法是先通过假设改变题目的条件,然后再和已知条件配合推算。有些题目用假设法思考,能找到巧妙的解答思路。

第12周 倒推法解题

倒推法解题是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和减、乘和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往前一步一步地推算,直到找到最初的数据,这种方法又常被称为“还原法”。适合用倒推法解题的数学问题常满足以下条件:已知最后的结果和到达最后结果时的每一步具体过程。

第14、15周 比的应用

8.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八

一、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天性好动,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天性适当开展,首先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享受解题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解题过程, 学会自主学习.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小学生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给小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改善学校教学环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 是非常严谨的. 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是课前阶段. 数学老师要安排学生在讲新课之前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带着问题去上课听讲. 第二是课上学习阶段. 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而是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 最后得出更加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是课后及时复习阶段. 课后及时复习不能忽视. 可以让学生们组成学习小组,相互督促,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发挥各自优势,帮助所有同学共同进步. 坚持以上三个阶段, 就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同我们日常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好数学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因此, 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 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之后,就能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数学,进而成绩得到提高,自信心增强.

四、不断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

小学六年级是承接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复习之前的相关知识点,做到更好地承接小学和初中数学知识,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点. 只有很好地掌握了之前的知识点, 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去接受新的知识点,去承受初中更加复杂的数学知识点. 在课本中, 很多练习中也有对之前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例如在分数运算的章节里,就有平均数运用等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的复习. 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完善, 就要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联系以往的旧知识点,做到温故知新,完善学生数学知识结构.

五、不断提高整体学生数学水平

义务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 教师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让一名学生掉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学生的数学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授课方式,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将问题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 同时教师也要做到重视对学困生的教学, 不能歧视学困生. 对学困生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方法,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进步. 必要时可以对学困生进行课外辅导, 采取有计划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 只要学生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长期坚持就可以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六、及时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

小学生喜好表现, 非常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的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做到及时的肯定,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持鼓励、肯定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进行努力自己就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价.

七、结束语

9.六年级下册数学书知识点 篇九

本册的图形变换知识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加深,要求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旋转、轴对称后的图形,具体:

第一种旋转:要说明绕哪个点,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多少度(90度、180度、270度)。

例如:将图形B绕点O 顺时针/逆时针 旋转 90°得到图形C;

绕中心点旋转的方向:

顺时针:即顺着钟表时针走的方向,从上往右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逆时针:和顺时针的方向相反,从上往左走,再往下,最后向上。

第二种平移:要说明向什么方向(上、下、左、右)平移几个。

例如:将图形A 向上/下/左/右平移 4 格得到图形B;

第三种作对称图形:要说明是关于哪条直线作哪个图形的对称图形。

10.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十

一、积极鼓励引导, 帮助学生减压

进入六年级后, 不少学生承受着学校、家长以及自身所带来的升学压力, 虽然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的进步, 但如果心理压力过大, 老师不进行积极引导, 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甚至放弃学习.所以, 在六年级这一特殊阶段, 老师应当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要积极引导他们, 告诉他们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紧随老师的学习进度, 不管以前成绩如何, 每一名同学都可以在这一学年取得好的成绩.老师平时应与学生多一点沟通, 多给予学生一点赏识和激励.只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激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成绩.

二、布置预习作业, 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 除了精心设计的课堂结构外, 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 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很好的手段.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用疑激思, 提高学习积极性.预习不仅对学生理解新知识有所帮助, 对于老师备课也有益, 因为一道好的预习题必须要有目的性, 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所以老师在设计预习题目时必须注意:

1. 要根据大纲的要求, 教材的内容特点, 确定预习的重点, 做到难易适度, 特别要注重指导学生看书自学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 预习作业可以布置为: (1) 看书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 (2) 试推导圆周长公式.其中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是简单内容,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但圆周长公式是教学难点, 不要求所有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完成.

2. 老师要教导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过程中, 认真看书, 积极思考,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归纳, 认真处理:若属认识不准确、理解有偏差的问题, 老师应进行点拨, 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解决;若属课堂教学需要讲解的新知识范围的问题, 要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讲解、释疑,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若属在以后教学中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 要给学生留个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去探索.

3. 预习作业是在讲授新知识前进行的, 故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兴趣不会保持太久, 所以预习作业的数量、时间要适宜, 一般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

三、优化课堂教学, 注重思路培养

课堂教学永远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 夯实课堂教学基础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力保障.怎么样让课堂内容简明易懂, 趣味横生, 怎么样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保持学习热情是老师课堂设计的重点.一个丰富生动的课堂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去创造:

1. 情境教学, 让课堂内容生动充实

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熟悉感、亲近感,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具体生动的实例中发现数学规律, 如果学生能真正理解规律, 那么他也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另外, 情境教学多方位、多角度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这样能让学生的学习印象更加深刻.如在教学“统计图”时,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制作统计图表, 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2. 对比分析, 让易混知识简明易懂

俗话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运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 是按照特定的指标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 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当对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时, 在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如在教授比例的知识时, 举例: (1) 学校有篮球100个, 足球是篮球的50%, 请问足球多少个? (2) 学校有篮球100个, 足球比篮球多50%, 请问足球多少个? (3) 学校有篮球100个, 足球比篮球少50%, 请问足球多少个?看似相似的题目, 结果却大相径庭.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 更能切实地体会条件的区别与结果的差异之间的联系.

3. 知识拓展, 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上课听得懂, 做题不会做”的情况, 这也许就是只简单理解了课本的简单例题, 而没把知识进行扩展的缘故.学会书本上的例题只是学习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提高, 挖掘知识本质, 学会举一反三.那么, 老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在原有例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充, 充分解释数学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对知识拓展进行一系列的点拨, 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提高学生的转换和迁移能力.比如: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 课本上只出现了一些计算公式.而推导过程表现得不太具体, 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就应该细讲一下推导过程, 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另外, 在设计拓展习题时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习题的选择要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分层呈现;在拓展提升同时, 尽量设计有多余条件的、答案不唯一的内容,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设计有不同解题方法的开放问题, 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

四、加强整体复习, 完善知识体系

不同于新授课或者课堂练习, 复习要由点到面, 再由面到点地去梳理、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 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所以在复习中, 使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网络结构, 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 继而发散思维, 学会举一反三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老师想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复习, 需要做到:

1. 理清脉络, 梳理知识体系

一到六年级, 所有的知识都是杂乱无章地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的, 凌乱模糊.人的大脑就像图书馆储存图书一样, 只有按照一定规则和编号存放, 才能顺利地通过相联系的检索找到图书.复习的目的就是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内容梳理好, 建构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后储存进学生的的大脑中.例如:老师在复习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律的复习时, 应带领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 掌握推证过程, 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等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比较分析, 使每一个相关的知识点从点到面衔接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2. 查缺补漏, 强化薄弱环节

在复习中老师要十分重视“补缺漏”和“纠错误”.摸清“缺漏”和常见的错误, 平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在复习课之前先根据相关内容和教学要求作摸底调查也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调查题应以母题考察为主不出偏题怪题, 题量也应适中.然后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易错、常错以及容易混淆的问题多变题型.让学生反复练习, 以强化对薄弱环节的掌握和巩固.同时, 也要关注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 设计一些有梯度, 思维含量大的题, 以满足他们复习的需要, 达到分层辅导的目的, 这样的复习, 不但尊重了差异, 也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3. 融会贯通, 加强纵横联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 只有将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 才能对知识有全面、充分地掌握.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各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目的.比如:甲数是24, 甲、乙两数的比是3∶2.求甲、乙两数之和.我们可以列为 (按份数解) , 也可以 (按倍数解) , 还可以列为24x32+24 (按分数解) , 还可以列为 (按比例分配) , 这样就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把分数、份数、倍数、比例的知识结合起来, 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又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思维问题的能力.再比如:一些应用题, 既可用算术方法解, 又可用方程解, 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加强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在比较中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总之, 六年级数学的教学方向既要提高学生成绩, 又要朝着提高学生数学涵养的方向不断努力, 笔者将与所有同行共勉, 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尽一份绵力,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数学人才而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李天霞.“3+3+3”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复习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09, 4:159.

11.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 篇十一

1.(1)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①写正数时,加“+”号或省略“+”号两种形式都可以,但是读正数时,加“+”的,一定要读出“正”字;省略“+”号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②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一”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

(2)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2.能表示出正数、0、负数的直线,我们把它叫做数轴。

3.(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温度计也可以看作是一数轴。

4.(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即负数都比0小;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比0大。因此,负数都比正数小。

(3)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可以先比较与其对应的两个正数的大小,对应的正数大的那个负数反而小。

5.温馨提示: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0在这里的意义不是表示“没有”,而是一个具体的数。

12.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1.竖式计算法则:整数除法高位起,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在哪。余数要比除数小,不够商一零占位。

2.竖式计算方法:一定,二估,三试,四调,五比,六验算。“一定”是指:商定位;“二估”是指:除数“四舍五入”估计成整十数;“三试”是指:除数估计成整十数后,试商;“四调”是指:试商过程中,遇到商大就调小,遇到商小就调大;[注意:①除数“四舍”估小,商变大,要调小;②除数“五入”估大,商变小,要调大。] “五比”是指:余数要比除数小;“六验算”是指:要用“除数×商=被除数” 或“除数×商+余数=被除数”进行验算。3.确定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除数,商是两位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除数,商是一位数。

(二商不变的规律

【公式】“被除数÷除数=商”或“被除数÷除数=商……余数”1.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如果有余数的话,余数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被除数÷除数=商” 扩大扩大不变 缩小缩小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简算,如800÷25=(800×4÷(25×4=3200÷100 =32。2.商变化的规律: ①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 商也会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被除数÷除数=商” 扩大不变扩大 缩小不变缩小

②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0除外, 商反而会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被除数÷除数=商” 不变扩大缩小 不变缩小扩大(三路程、时间与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速度的单位有:千米/时,米/秒,…… 3.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四解决问题

13.六年级数学的知识点总结 篇十三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一看到应用题, 学生立刻耷拉下了脸;一听到应用题, 教师也叹了一口气。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 对应用题似乎都是一个印象: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因此失去了对应用题的信心;教师也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只能用看起来最有效的的题海战术来训练学生。据调查显示,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应用题问题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死板单调的学习模式, 提高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第二, 在学习应用题过程中理解十分重要, 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没有抓住语言表达的魅力。第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侧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没有从根本上着手解决问题, 没有发现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根本问题, 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接受一些机械化的学习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打压了学生对这一知识学习的兴趣, 长久执行会使学生厌恶甚至开始逃避这样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要解决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困难, 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在于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 教学贴近生活, 形式丰富多彩

对于小学生来说, 学习兴趣比学习方法更重要。学生愿意学, 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应用题的过程中, 呈现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与生活有联系的东西, 不能一味地只运用纯文字形式;另一方面, 小学阶段的学生适应性还在逐渐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采用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 便于他们理解和快速掌握, 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语言技巧的运用

语言表达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能正确理解应用题, 都在于教师的表述方式。只有理解了应用题的意思, 才能更进一步进行解题。学生如果不能理解应用题的意思, 必然会出现新旧知识断层的现象, 为之后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最基本语言知识的理解, 观察学生是否能读懂题意。学生读懂题意、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在于:学会排除题目中的无用信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能够在应用题中找出数量关系。

(三) 提高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

在学习应用题中提高学生对题目结构分析的能力, 是帮助学生学习应用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据调查显示:解题困难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很难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条件, 因为他们对题目结构的分析不够彻底, 这是解题困难的学生与解题能力好的学生在对题目内容理解上最大的差距。有效的解题方法在学习应用题上十分关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 理解题目文字所表述的意义, 发现题目中隐藏的条件, 这是提高自己对解题认识的一种模式。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尽量利用一些概念化的、直观化的表达方式传播给学生, 令学生尽可能快速地融入到我们的解题思维中来, 这样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 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才能更好地学习应用题。

(四)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开放型的应用题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但是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基础提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按照自身的理解去做出更完整的解答。为了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可以分组进行应用题作答测试。在这种开放型应用题的学习中我们锻炼的往往是学生的开扩性、全面性思维能力。虽然对的结果只有一个, 可是解题方法却有很多。这种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五) 引导学生自编题目

让学生自编应用题, 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以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同时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创新意识, 给他们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认识问题的所在, 并把这种实际性的问题合理地转化为数学性的问题。在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符合道德的思想, 多结合实际生活, 尽量让语言更生动形象, 富有趣味性。

(六) 扩大解决问题的空间

应用题的学习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在解题中的自主解决能力。作为教师既要给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时间, 也要引导他怎样去发现问题, 然后怎样去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这样他才会在脑子里形成一种自己的解决方式, 才会有进步, 才可以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的只是一个引路者的作用, 课堂的主角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不需要整节课都是教师的口若悬河, 应当把更多精力, 放在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答案上。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识获取的全过程里:发现——实施——解决,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七) 提高学生解题敏感度

社会在发展, 适应的能力也得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生存。作为学生就只能更好地学习, 而作为教师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只能发现更好的教学策略来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解题敏感度,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教师为学生单独开设应用题解题策略训练课。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 学生的应用题解题策略的学习成效会很显著;第二,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要时时刻刻训练学生们的思维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力量, 令学生理解更多有关应用题解题策略方面的知识。

三、总结

上一篇:《猫虎歌》音乐教案下一篇:春季我们约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