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王锐心得体会

2024-08-30

时代楷模王锐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时代楷模王锐心得体会 篇一

每天的闹钟将我从睡眠中叫醒的时候,总是带着一身的抗拒,自从产假后回来上班,每天都是忙忙碌碌,脚步匆忙。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孩子,哪边都懈怠不了,唯有不断地“快跑”。而我的心里也有一个标杆――“时代楷模”张黎明,向楷模学习。

我们从事的建设行业是引以为傲的职业,为祖国筑路修桥,我总把这比如成另一样的“保家卫国”。而我们恰好是这团队的一员,平凡地如一颗砂砾,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信守着自己的平凡。

张黎明同志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电力抢修的第一线,累计巡线8万多公司,完成故障抢修作业近2万次,被誉为电力抢修的“活地图”。他的工作难吗?累吗?我觉得答案都是肯定的。他的工作平凡吗?我觉得答案也是肯定的,万千的电力抢修者中,他也是平平凡凡的一个,但是他用自己的坚持,用自己的创新突破工作的瓶颈,在平凡中铸就了自己的不平凡。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多少人害怕脸上的汗水,多少人害怕脚下长长的路途。困难遮住了视线,逃避成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却依然抱怨着不公平。我镇定了一下,这曾经出现的念头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出来,还真得有点羞愧难当。

风轻轻地舞动窗纱,这一天又要过去了。纵横交错的轨道上,在地图上,那小小的一段,却总能让我骄傲;茫茫的建设者,头顶安全帽,我也只是那众多红色“钢盔”里的一个,却总能让我自豪。

时代的楷模,当标杆竖起,我们便又增加了一份学习的动力!

2.时代楷模王锐心得体会 篇二

2019时代楷模陈立群学习心得

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的“拦路虎”,也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牵挂的心头事。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支教之初,陈立群想到的不是如何提高“升学率”,他将在浙江创办宏志班时提炼的“宏志精神”导入支教校园,培育孩子们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和高雅的志趣。志向一旦树立,势必激发出强大的进取精神和内生动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支教两年来,陈立群带领的支教团队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他们明白,教育能让孩子站得稳、走得远,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尺讲台虽小,却是脱贫攻坚的另一方主战场,打赢这场攻坚战,急需呼唤更多像陈立群这样胸怀家国的人民教师投身其中,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当更加关心支持他们,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为他们扎根农村创造良好环境。

2019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学习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则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3月,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婉拒了某民办学校百万高薪的聘

请,选择独自背起行囊走进黔东南大山,挑起了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的担子。这是全县唯一一所高中,陈立群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初来乍到的陈立群,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所积弊已久的“乱校”:生源差、学风散、师资弱。新学期,教室里空出来60多套桌椅;早自习,一个班里10多个学生趴着睡觉;一位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全校师生吃饭,只有一口大锅烧菜,周围苍蝇乱飞……一位退休的杭州老校长能改变什么?大家其实心里都没底。

不过,这位看起来文弱的校长,很快用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展现了他铁腕的一面:全校3000名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大力改善教师和学生餐住宿条件、制定出台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重塑课堂。陈立群把近40年的从教心得,毫无保留地融入台江民中。短短两个月,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7年,邰秀兰中考602分,台江民中录取线414分。她的分数线足够上黔东南州州府凯里的学校,但她选择留在了台江,“我的初中老师说,台江民中来了一位杭州校长,把学校治理得很棒。在这里同样能考上好大学。”

2018年,这样一个贫困的县城破天荒走出了数百位大学生——台江民中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11年来,台江高考没有一个上600分,这一次“破纪录”达到8人。邰秀兰回忆说,那个暑

假,隔壁寨子有个学生考上了大学,陈校长和老师们带着录取通知书送上门,大红喜报高高贴在村寨的入口,鞭炮响起来,苗歌唱起来,比过节还热闹……

台江民中的450张喜报,送了整整一周。那段时间,苗寨里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当地百姓对教育的信心也回来了:2018年9月新学期开学前,台江中考前100名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而往年常常只有个位数。

陈立群感觉,时间有限,第一步走出成效了,紧接着第二步就得给贫困地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

去年,贵州省教育厅还以陈立群之名成立了全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为的是更好发挥名校长在教育脱贫、学校管理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探索一个更好适应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校长培养机制。陈立群则义务给初中、小学校长老师授课,目前已经作报告开讲座60多场,接受培训的校长老师超万人。

每次家访,都让陈立群内心有种块垒难消的沉重:贫困磨砺出这群孩子的刻苦和隐忍,却也造就了他们极其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陈立群说,苗族同胞历史上几经迁徙,大山曾是他们家园的安全屏障,如今却成了阻隔他们连通外界的障碍。虽然村村通了公路,但山高路险。而更让他焦虑不安的还有另一

座横亘在人们心里的“大山”——如何在贫困欠发达地区重建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陈立群觉得,关爱始终是教育的本源和灵魂,他必须要让老百姓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意义。

“中国那么大,教育欠发达的地区那么多,总要有人站出来去做些工作。”陈立群说,他的初心就是安安静静地做个校长,帮助更多像邰秀兰这样的孩子。

“陈校长千里迢迢过来帮助我们,身为苗乡的人,我更有责任让我的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邰秀兰说,如果学有所成,她要回来建设家乡,成为一个像校长一样伟大的人。

3.时代楷模观看心得 篇三

当代愚公—黄大发。1935年11月出生,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半坎组人,于1960年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之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面对困难不退缩,遭遇失败不气馁,主动寻求科学方法。“引来清泉不休止”,凿出“生命之渠”后,继续带领群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修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愚公移山精神。“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扫雷英雄—杜富国。1991年生,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同组战友安然无恙。经过军地双方医护人员近3个小时的共同努力,杜富国术后伤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然而却失去了双眼与双手。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我们应传承这种舍己为人、不惧危险的精神。

4.时代楷模和平方舟心得体会 篇四

走进和平方舟医院船一层,便可看到慕名而来的当地患者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挂号就诊。

今年42岁的穆罕默德在吉布提老港口工作,身材肥胖的他担心自己患有糖尿病,这次来到医院船,希望中国医生能为他做一下身体检查。在接受了血压测量、心电图、B超以及血液化验后,他得知自己只是体重超标,并无糖尿病。这让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吉布提医疗条件落后,需要中国医院船的到来,”穆罕默德笑着说,“近5年来,中国对吉布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帮助,这些我们都看得到。我非常喜欢中国人。”

在牙科门诊接受诊治的穆萨患牙疼5个多月,但因当地高昂的牙医费用,让他无力治疗,痛苦不堪。在和平方舟医院船上,是中国医生的治疗,去除了穆萨的牙痛。对此,穆萨感激地说:“没有中国医生的到来,我不知还要忍受多久的牙痛折磨。”

为穆萨诊治的护士陈晨,来自海南三亚一家部队医院。她告诉记者,医院船上的牙科最忙碌,每天要接诊60多人。由于牙科要使用牙钻,病人口中产生的飞沫极易引发感染,因此,牙科医护人员也是高危人群。

“可看到每天有那么多病人排着长队,等待诊治,虽有危险,又很疲劳,自己还是感到非常光荣。”陈晨说。

医院船上的中国医护人员,不仅为吉布提人提供免费医疗,当地的华侨华人也是他们的服务对象。

王进是当地一家中资企业的员工,来吉布提工作4年了,饱受胃痛困扰的他踏上和平方舟医院船就医。能够享受到来自祖国的医生所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这让王进倍感亲切。

早在,王进就在中国驻吉布提大使馆看到了和平方舟医院船的模型,并了解到和平方舟医院船7年前就曾到访过吉布提。“真没想到,今天竟然如此近距离接触和平方舟。看到祖国亲人,很温暖、很亲切。”王进感动地说。

过去5年间,和平方舟医院船先后到访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共计29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民众提供12万人次的免费医疗和人道主义服务。船上115名医护人员,主要来自海军军医大学、海军总医院等21家医疗卫生单位。

和平方舟医院船计划在吉布提停靠9天。过去几天里,每当工作结束时,都已傍晚时分。夜幕中,遥望这艘长178米、拥有300个床位、8间手术室的医院船,彩旗展招、灯光璀璨。

5.“时代楷模”陈立群心得体会 篇五

3年后,陈立群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支教的日子里,陈立群做了什么,想着什么,又给当地带了什么变化?日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立群,听他讲述这些年的支教点滴,他也想通过《浙江日报》,向家乡人民分享一个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喜讯。

“教育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发、内驱的强大动力。舍此,便不成其为教育。”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课堂内外

守住教学生命线

这两年开学前,贵州省台江县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村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开欢送会。孩子的脸上充满自信,家长眼含热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以前少有的荣耀。

2018年,台江县民族中学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019年,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183%,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我当时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抱着这样的心愿,陈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当他走进台江民中食堂,着实被“吓了一跳”: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苍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学生的营养根本无法保障。

陈立群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是,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立群感到诧异:校园本是安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时间吵吵嚷嚷,老师不管,学生不学,完全不是一所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陈立群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在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静下来,怎么能够想得深远呢?”陈立群说。

浮躁止于宁静。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这些四处撒欢的学生们像是被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立刻进入了紧绷状态,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逐渐改变。

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来毫不手软。走进课堂的陈立群,开始调研教学质量。这一次他又被教师的不在状态“吓了一跳”。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嘛!”陈立群当机立断,直接让这位老师“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了岗位。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都被这位铁腕校长雷霆般的整顿魄力震惊了。

“老师们的精神一下子都绷紧了。”台江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说,大家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深刻理解陈立群口中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含义,“大家备课、上课都很积极,教学上变得认真严格、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短短两个月,陈立群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台江民中经历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变,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

6.时代楷模王锐心得体会 篇六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中央宣传部29日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的表彰决定是对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 “六老汉”三代人38年来扎根荒漠、矢志不渝、接续奋斗,通过科学治沙、绿色发展,创造荒漠变林海人间奇迹的充分肯定,是对他们甘于奉献、顽强拼搏的治沙造林精神的大力弘扬,为我们守护绿色生态、建设美好家园树立了光辉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致敬。

向“六老汉”三代人致敬,就要学习他们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精神。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上世纪80年代初,为保护家园,他们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六老汉”三代人致敬,就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六老汉”治沙。当初,“六老汉”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都得有一个孩子接着干下去。为了父辈的嘱托,“六老汉”各有一个儿子或女婿接过治沙接力棒。就这样,“六老汉”及其后代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苦干38年,终于让从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向“六老汉”三代人致敬,就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以苦为乐、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和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治沙精神。他们常年扎根沙漠,与干旱和风沙艰苦抗争,吃炒面、喝冷水,睡地窝铺、住土坯房,长年累月顶风冒雪、压沙植树,用辛勤汗水建成现在南北长达10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生动书写从“沙逼人退”“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绿色 篇章。

向“六老汉”三代人致敬,就要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唯实创新的精神。他们牢记“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使命,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治沙造林管护,着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坚持全天候步行巡护,积极承担和精心实施重点交通干线生态恢复、移民开发区农田林网建设、国家能源管线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使八步沙两万亩沙漠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2019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观后感

日前,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 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在想,向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先进群体学习,学什么呢?

学习他们“认准一个理”的扎根意识。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上世纪80年代,六位年逾半百的当地农民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吞没,就认准这个理,立下了治沙誓言,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扎下了根,一干就是38年。脱贫也好,治沙也好,只有让希望落地、让绿色扎根,美好生活才能生根、开花、结果。“六老汉”三代人,“认准一个理”,就是目标明确,扎根治沙,咬定治沙不放松;目标明,就行动有力,矢志不渝沙不治好不回头;“认准一个理”,就是以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干劲去治理风沙,把自己扎根成战风斗沙中的一棵树,也要为荒漠带来万亩荫。

学习他们“干好一件事”的实干精神。“大道理千千万,荒漠变绿洲靠的是实干。”作为当地人的“六老汉”三代人,38年来扎根荒漠,种树治沙,用三代人的坚守和不懈实干换来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让人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坚持的力量。“六老汉”三代人,“干好一件事”就是立志战沙、心无旁骛,白天种树是沙扑面,晚上住宿是沙窝眠,梦里还是“战沙篇”;“干好一件事”就是明知条件差、经验少、种树难、管护更难,也要一点点摸索,一次次尝试,一年年积累,以“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决绝,去打赢风沙治理仗,奏响一曲生态文明的壮歌。

学习他们“甘当新愚公”的执著奋斗。“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贺老汉手术前对儿子说:“治沙的事交给你了,你得给我把八步沙管好。”罗老汉弥留之际还放不下治沙的事,“我们这辈子不行了,就往下传,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以“六老汉”为突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甘当新愚公”,就是“献了家庭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奉献与奋斗,“铁了心”要将治沙蓝图绘到底。“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在陇原大地传唱的古浪老调,将六老汉祖孙三代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的故事口口相传,“六老汉”先进群体以自已的身体力行,在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的同时,也让八步沙的精神吹遍了神州大地,染绿了更多的荒漠、沙丘,成为追梦逐梦征程中的强大精神动力,催人奋进,激人进取,去奋发有为。

学习“六老汉”,“愚公”谱新篇。认准一个理,干好一件事,甘当新愚公,我们要以“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榜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巩固和发展祖国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凝心聚力、共同努力,正当其时。

2019时代楷模学习心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张黎明的坚持,让更多的人再一次读懂了我们老祖宗这句名言。 伟大出自于平凡,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平凡岗位,创造非凡,正是千万人平凡人直面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勇于奋斗拼搏圆梦的精神,才汇聚了成时代的奋进之光。

挥着对楷模的敬仰之情,我仔细学习了张黎明同志先进实际报告会的有关内容,每看一篇,我的敬仰之情又加深几分。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黎明”寓意着光明与美好,中国优秀共产党员张黎明人如其名,他始终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1年,甘当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思想。作为一名项目安全员,学习张黎明,首先就得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将安全落在做到实处,将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不忘初心,就要不畏艰难,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对待工作要讲究,不能将就!”;“我是党的孩子,就应该随时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一句句话语朴实无华,却折射出伟大的道理。“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请组织放心”,张黎明成为了共产党服务队队长,并且将他的服务队带动的家喻户晓。从张黎明身上我们汲取到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要牢记誓词,相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入党誓词就好比对国家的承诺,其中蕴含的精神和力量就是共产党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的最大忠诚。

7.学习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篇七

学习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

今天下午,追授黄诗燕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大会暨黄诗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x举行。

这场报告会规格很高。

x省委书记杜家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主持,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州、县市区设分会场。会上宣读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追授黄诗燕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的决定。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的规格很高。

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授予。2017年,自发从x来我省石门县薛家村义务扶贫,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名誉村长”王新法曾被授予这一称号。

会前,杜家毫、刘永富、许达哲一行会见了黄诗燕同志家属及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黄诗燕的感人事迹,湘伴君曾多次为大家推送→追记“最美扶贫书记”黄诗燕。就在今年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杜家毫专程看望了黄诗燕同志的家属,并深情地说:“黄诗燕同志常年工作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炎陵县20万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学习黄诗燕,我们究竟应该学习什么呢?

可以从今天的报告会上,x省委书记杜家毫、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讲话中找到答案。

杜家毫说,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诗燕同志为标杆,认真学习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

扎根群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

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

刘永富在报告会上说,我们要学习黄诗燕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永不懈怠的攻坚精神,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报告会现场。

报告会上,黄诗燕的同事、亲人、帮扶对象等6人,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故事、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黄诗燕同志扎根基层一线、决战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报告会现场,听众们深受感动。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

入党是为了什么?

“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

黄诗燕入党35年来,始终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黄诗燕身边工作了8年5个月的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讲述了这位优秀县委书记从上任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一些感人瞬间。

到革命老区炎陵一上任,黄诗燕就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经常说:“炎陵脱贫摘帽,是向20万老区人民兑现的一个庄严承诺,是向长眠在这片红土地3万多名革命先烈的真情告慰。”

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一套泛黄的《马克思传》,这是霞阳镇天平村95岁老党员张朝秀送给他的礼物。书的扉页上,是张老亲手写下的一首诗:“县委书记黄诗燕,炎陵百姓好喜欢。当官不摆官架子,不耻下问真青天。”

2019年11月24号,因为一心挂念脱贫攻坚,虽然身体已经出现异常,家人却没能劝住书记留在市里检查治疗。第二天一大早,我陪同书记到县医院做检查,发现胃和心脏都有问题。医生叮嘱,务必要去市医院做个更详细的检查,还要多注意休息。他却说:“来来回回路上耽误时间,手上工作等不起啊,先挺一挺再看吧!”因为病痛,他吃不下饭,让我去打点粥,跟我说:“记得放点盐,不然没有力气。”

11月29日下午,黄书记猝然倒下了,倒在了脱贫攻坚即将胜利的号角声中。

2019年11月29日上午,黄诗燕仍在主持会议,安排部署当前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

扎根群众、一心为民

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不仅要动员群众、凝聚力量,更要当好“施工队长”,扎根一方、亲力亲为。

在炎陵县工作期间,黄诗燕的足迹遍布村庄、社区、园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期间发生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炎陵县霞阳镇大源村是黄诗燕生前的脱贫帮扶联系村,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刘云慧就讲述了黄诗燕与他的结对帮扶对象廖成运之间的感人故事

学习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x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x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毛相林书记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颁奖典礼上,他黝黑的皮肤,不到1.6米的身高格外引人注目。

追寻他的背影,上网搜寻了一下他的事迹,看着一篇篇新闻报道,不禁对这位x老乡肃然起敬,可谓:“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毛相林凿出绝壁天路”,同时,他还带领全村人民摘掉贫困的帽子。是什么让毛书记面对这么多困难,仍一往无前呢?笔者认为有三点:

为民服务的仆心。为了修路,毛相林没日没夜地吃住在工地上,与村民们同甘共苦。为了修路,他“挪”用了母亲700元的养老钱,还以个人的名义在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为了修路,毛相林不知磨破了多少双胶鞋,手上和脚上磨起的血泡鼓了破,破了又鼓,这些困难都不能阻挡他修路的决心,因为他深知,只有将路修好了,下庄村人才有幸福的未来。

百折不挠的恒心。曾经的下庄村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外出只有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自1997年,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在天路的背后是6条生命的代价、无数个日日夜夜还有资金的短缺,但是毛相林没有推却,越挫越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下庄村人勤劳善良、甘于奉献、自强不息。

脱贫攻坚的决心。出山公路修通后,毛相林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时15年探索培育出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三色”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蹚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的荷包鼓了,下庄村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学习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眼前是黑压压的模糊世界……这是x壮族自治区x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

为了做好扶贫工作,黄文秀倾尽心力,克服困难,把发展基层村庄的党建水平作为突破口和抓手,强化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用实际行动和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程度。她积极钻研和实践,探索“党建+产业”的发展路子,谋划产业发展的路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的推动发展,加强乡村青年志愿者服务,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质量,凝聚力量,一起努力改变落后状况。以“扶贫路上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的勇气和坚毅,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返途中,遭遇山洪暴发,她随所乘车辆被水冲走,牺牲在扶贫工作的路上,年仅30岁。黄文秀同志将短暂的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不愧是优秀扶贫干部代表,体现了******员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为驻村干部,感动于黄文秀同志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广阔的基层一线,要扎根在群众中,把所掌握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讲条件,始终听党的话,按党的要求做,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光荣,是共产党员闪耀在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群众的优点。党所指引的方向,就是共产党员工作的方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梦路上,范文网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尽可能多地发挥出自己的重要作用。

学习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脱贫攻坚任务的再动员、再部署,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全体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泛凝聚战“疫”信心,汇聚战贫决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切勿“一蒿松劲退千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行百里者半九十,离完成目标的最后期限只剩不到10个月的时间,越是接近目标时,最后一段路程越是艰辛。脱贫攻坚战本就是一场硬仗,必须时刻绷紧心中那根弦,切不可停顿大意,一旦竹篙松劲就会退至千寻远。党员干部必须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全力撑篙、合力行舟,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恒心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

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避免“涉浅水者得鱼虾”。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双战叠加,困难前所未有,考验前所未有。最吃劲时也最考验心志,关键阶段劲可鼓不可泄,困难面前可迎刃而上不可退缩逃避,扛住就是胜利!党员干部要闻令而行,越是艰险越向前,坚定决战决胜信心,保持攻城拔寨的劲头,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以昂扬奋进的战斗姿态投入最后总攻,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要有统筹施策的能力,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统筹兼顾,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工作重点,把握任务难点,紧盯市场需求,抓住春种时节,发挥地域优势,创新思路办法,分区分级精准制定防控策略,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有效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有序支持扶贫产业恢复生产,有力阻止因疫返贫、因疫致贫现象。要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列出问题清单,明确工作事项、工作责任、工作时限、工作标准,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要有整顿作风的魄力,防止“形式主义误战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到了最重要的关口,必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杜绝“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也要重视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避免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等现象。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刹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坚持现行标准,减轻基层负担,强化干部培训,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到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去,确保脱真贫、真脱贫,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习时代楷模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历史伟业,梦圆今朝。近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x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出自平凡。在脱贫攻坚中,广大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用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从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到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再到用实干兑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誓言的黄大发。他们都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让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贫困的角落。可学者多矣!青年干部要对照先进楷模,从楷模的身上汲取信仰的力量、奉献的力量、实干的力量,让楷模之光洒满青年人的奋进之路。

以信仰照亮青春,坚定信念、永葆本色,争做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排头兵。毛相林43年不改初心使命,铸就了下庄精神;刘虎身患重疾,也要让百姓喝上安全水;张桂梅扎根边疆40余年,身患绝症,也要拖着病体坚守三尺讲台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执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忠诚之歌。忠者也,一其心之谓也。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青年干部要把对党忠诚刻在心中、渗入血脉、融入灵魂,要时刻坚守******人的精神高地,把忠诚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落实到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中,范文网一辈子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对党的坚定忠诚融入到伟大的复兴梦中。

以奉献书写不凡,牢记使命、矢志奋斗,争做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模范兵。张小娟遍访全县208个村所有贫困户,被干部群众称为群众知心人;夏森把艰苦留给自己,成就贫困学子的大学梦;黄文秀放弃大城市高薪,主动请缨一线,为扶贫献出生命他们以奉献人民、无私忘我的精神,为中国减贫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青年干部要时刻饱含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做好每一件利民之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8.学习时代楷模漳州110心得体会 篇八

为了测试“活地图”灵不灵,主持人王宁现场出题考验“最强大脑”。

视频连线户外主持人,随机选取一个路口,只凭借屏幕里视野有限的一个近景,何煜晖便能准确报出路口名称,甚至准确说出路口附近店铺的名称及店铺更新的情况,精彩表现让现场观众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小孩都知道有急事找‘110’,‘红袖标’是伴我们长大的‘保护神’。”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

现场视频中,来自各行各业的漳州群众纷纷称赞“漳州110”,民警胳膊上的“红袖标”更成为一代代人的记忆。

“漳州110”第九中队中队长王微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90岁的老奶奶曾拉着每一名自己碰到的“红袖标”寻人。原来,“漳州110”民警曾送她回过家,淳朴的老人只记住了民警胳膊上的“红袖标”,想和曾经帮助她的民警说一声谢谢。

录制现场,黄海强展示了“漳州110”曾经用过的六代袖标,虽然颜色、材质和大小都不一样,但是它们共同见证了为民理念在一代代“漳州110”民警中的传承。

“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赋予‘漳州110’新的内涵,更推动新时代‘漳州110’精神的不断探索实践。”接过沉甸甸的“时代楷模”奖牌和证书,黄海强非常激动。

9.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篇九

陈俊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是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煤化工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为新中国石化工业不懈奋斗70年。他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推动我国催化裂化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我国炼油工业进步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奋战在科研一线。他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一段时间,陈俊武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陈俊武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技术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杰出开拓者,是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要学习陈俊武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弘扬科学报国光荣传统,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主动扛起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建功立业新时代,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70华诞。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陈俊武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陈俊武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陈俊武的亲属、同事、学生,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10.时代楷模王传喜心得体会 篇十

治村19年,王传喜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变成了群众满意的“美富强”村,展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的胆识、能力和担当。开局之难,王传喜敢于啃“硬骨头”动真格儿,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诱惑之下,王传喜能够定力十足,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骨;利害面前,王传喜带领党员干部先公后私,刻画了共产党员的形象。

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执行者和实践者,是党基层政权建设的“末梢神经”,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认识党和政府的形象窗口。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为民情怀是党员干部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共享发展成果,是每一个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王传喜同志时刻把群众当作亲人,把老百姓的冷暖真正放在心坎里。

上一篇:武汉黄鹤楼导游词精选作文下一篇:我的童年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