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农业太弱,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1.我们的农业太弱,基础建设亟待加强 篇一
1.1 基础研究队伍建设对推进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研究作为科学之本、技术之源,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1],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摇篮,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把基础研究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快智力资本的积累,为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知识和人才储备。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是地方可持续发展和长久繁荣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2]。
北京的基础研究凝聚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科研机构、基础设施、优秀人才,因此,北京的基础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基础研究,而是真正代表了中国基础研究的水平,体现了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区域各类主体需求特点,对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辐射和影响,尤其是随着区域分工合作、技术转移趋势的逐步体现,北京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将有利于北京发展研发产业,走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前端。从这一意义来讲,北京地区的基础研究具有双重重大意义:一是为科学发展、社会进步提供知识源泉,进行知识存量的积累;二是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加深广的基础和动力,使北京地区甚至国家获取在技术创新方面的长期竞争优势[3]。
然而,由于在京的中央科技人员数量非常丰富,其竞争力在全国也是最强的,加上现在有各种人才培养计划,使得人们常常忽视了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实力较弱的现实。
1.2 超前部署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是占领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需要
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正在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洗礼的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基础研究在支撑引领科学发展中使命更加重大。未来10年,是北京建成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人才是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的根本所在,不仅是北京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为此就要力求做到人才优先培育,超前部署,即按照未来十年的发展情况来部署当前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计划。豪不夸张地说,2020年后北京科技的竞争实力就取决于今天对基础研究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快北京市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性的战略任务。
1.3 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基础研究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明确,到2020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北京市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必须在借鉴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利用北京的优势,扬长避短,发挥科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4]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施全面对接工程,大幅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围绕国家和首都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整合利用全市科技资源,促进国家与首都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1)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3)对接基础科学研究项目,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4)对接高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项目,积累一批战略性、前沿性的尖端技术储备。上述四个对接任务的完成,无不要求北京市地方必须具备相应的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及团队。
2 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的竞争力已处于落后位置
2.1 北京市无一所市属高校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严重落后于兄弟省市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充分体现全国各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高校重点学科的多少,直接反映这个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学生的质量,也反映了该地方基础研究的实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织了三次评选工作,共评选出全国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表1列出了全国各省市地方高校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数量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属高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与其他兄弟省市自治区所属高校相比是落后的,那么可以推断其中的基础研究学术地位和科研水平相应地也可能是落后的。
注:根据全国高校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名单(http://edu.hsw.cn/system/2011/07/01/051018686.shtml)整理得到
2.2 北京市地方人才获国家杰出青年称号人数与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太不相称
2009—2011年全国共产生了579名国家杰出青年(含外籍),而属于北京市属单位的人才只有4名,落后于江苏省(8名),只与河北省(4名)并列。表2是我国各地方人才获国家杰出青年人数情况。
注: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示的(2009—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候选人名单整理得到
2.3 北京市属单位在获得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方面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从2000年开始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目的是,为稳定地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群体。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国内以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研究群体,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000—2010年期间,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共资助创新群体254个(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各年年报,http://www.nsfc.gov.cn/Portal0/default152.htm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名单整理得到),大约90%的创新研究群体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和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而没有一个创新研究群体来自北京市属单位。也就是说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方面,北京市属单位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但是,山西省属的山西大学、河北省属的燕山大学、陕西省属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分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由此可见,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的创新研究群体建设与兄弟省市有较大差距。
2.4 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的竞争力亟待提高
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的竞争力不高突出表现在,北京市属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较少。一个地方承担973计划项目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基础研究的实力,同时也说明了未来这个地方科技进步的潜力大小。
973计划立项的大部分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为中央所属单位。表3列出了2006—2012年地方单位作为项目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数排前10名的情况。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地方基础研究竞争力亟待提高。
注:根据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2012年项目立项的通知整理得到
2.5 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成果水平不高
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匮乏、争取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竞争力低下的直接结果是,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成果水平不高。这一点在北京市属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方面得到了验证。
一个地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这个地方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科研成果突出的程度,也反映这个地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人才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08—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通过项目名单”可以看出,北京没有一个市属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但是,山西省、河北省、广东省分别获得过1项、2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一个地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数量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个地方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质量的水平。2008—2011年,国家共颁发了1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而只有1项是北京市地方单位作为项目第一单位完成的,与兄弟省市存在较大差距。2008—2011年,全国各地方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数排前15名的情况如表4所示。
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2008—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通过项目名单”整理得到
由上述分析可知,加快培养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已刻不容缓。
3 北京市基础研究队伍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3.1“依靠”思想是导致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和团队匮乏、研究成果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智力资源的密集地;作为国家科技管理机构所在地,科技资源最集中、科研实力最强、科技人才最密集,尤其是中央在京基础研究队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北京市一直以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着“依靠”思想:中央在京单位基础研究人才极为丰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人才及团队培养方面有大量的投入,无需再花力气培养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的人才,直接利用好中央在京人才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可以依靠中央在京基础研究力量的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北京市就没有一个科技计划或教育计划是针对培养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北京的地方基础研究能力不强,缺乏高端的人才和队伍,研究成果的水平也不高。但是,北京地方基础研究能力不强也会导致北京市在对接中央基础研究力量时影响国家与北京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3.2 对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投入严重不足
中央的基础研究与地方的基础研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只能依靠北京市地方投入来完成。中央的基础研究更多地从科技发展的国家战略角度设置科技计划和出台科技政策,并相应地进行直接投入或引导科技资源配置,如更加强调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已经描述得十分清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坚持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那么,应用基础研究就只能由地方自然科学基金来承担了。正因为这样,2011年7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35号)颁发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战略性、前瞻性应用基础研究,为促进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新兴学科与优势学科建设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储备。”这种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导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科技资源配置的分工,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的任务就必须由地方投入来完成。
而作为支持北京市基础研究的专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设立人才及团队培养方面的科学基金,加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总体规模太小(2011年总投入6 000万元),有限的市自然科学基金有半数以上被中央在京单位拿走,因此,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对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的不重视、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导致现在北京市属单位基础研究高端人才和团队匮乏、研究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3.3 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力量薄弱同时又不在国家地区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
针对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的地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台了“地区科学基金”。尽管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但是其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资助的范围之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地区基金项目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区部分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培养和扶植该地区的科学技术人员,稳定和凝聚优秀人才,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看来,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建设就只能由北京市地方来解决了。
3.4 地方基础研究人才的竞争力、科研成果水平高低与是否设有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基金具有一定相关性
一直以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没有设立专门资助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的基金。那么,地方基础研究人才的竞争力、科研成果水平高低与地方设不设专门的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基金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呢?为解决这个疑问,我们采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对江苏、浙江、山西、黑龙江、湖南、安徽、广东、福建、山东、河北、上海等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进行了调研,了解这些兄弟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情况。
为了方便比较,现将部分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人才培养基金的情况,与地方人才竞争力、科研成果水平情况做一对比,如表5所示。
一个地方基础研究人才的竞争力、科研成果水平往往是由诸多因素所确定的,但是,由表5可以看出,地方基础研究人才的竞争力、科研成果水平高低与是否设有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基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人才及团队专项科学基金的省份(江苏、浙江、山西、广东、山东等)的地方单位获得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杰出青年称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方面表现较好,而北京与上海在自然科学基金中没有设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金,其地方基础研究人才的竞争力、科研水平就相对不高。
4 加强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建议
4.1 加大对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在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基金
首先,建议加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总体投入。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北京市缺乏培养地方基础研究队伍的计划和基金的现状,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基金,改变目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只资助项目不资助个人的局面。
未来十年,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支与首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学科优势明显的地方基础研究队伍;建立高效的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科技北京”建设提供基础研究人才智力保证。三个分目标有:
(1)争取到2015年,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到1/4;争取到2020年,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经费占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到1/3。其中地方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经费占全部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4。
(2)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及团队培养资助体系,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在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督审计的前提下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管理方式,提高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资金的使用效率。
(3)凝聚国内外人才资源,发现、培养一批适应“科技北京行动”和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所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造就一大批得到国内公认的基础研究顶尖人才,并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
4.2 完善适合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的管理机制
创新人才问题的关键是管理机制问题。学者张红认为,创新型人才配置低效率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5]。为了保障北京市地方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应着力建立健全如下与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培养相关的管理机制,如:公平竞争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
4.3 创造良好的基础研究人才及团队成长环境
人才的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创造、转化和应用的过程,是人才和科研群体知识积累的结果,需要良好的环境。北京市科技、教育等行政部门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应继续以尊重科学为原则,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精神;坚持“创新面前人人平等”,倡导和鼓励同行之间无障碍交流的文化,无论年龄大小、资力如何,均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均能本着科学求真的态度进行科学的批评;要尊重科学家的科研自主权,在学术交流、学术团队的形成等过程中交给科学家们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力;不把短期内获取明显成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鼓励科技人员力戒浮躁,持之以恒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京承担基础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发展基础研究,占领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N/OL]. (2011 -08 -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8 - 01/3224146.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2001-2010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张晓强,郑巧英.北京基础研究的特点及其运行管理机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1-7
[4]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京政发[2011]46号)[EB/OL].(2011-09-16). http://www.bjkw.gov.cn/n1143/nl240/nl375/ n1705/8894014.html
[5]张红.创新型人才优化配置的管理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61-64
【我们的农业太弱,基础建设亟待加强】推荐阅读:
加强农业污染治理,推进农业生态保护治理10-04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档案管理新探索09-02
关于建设现代农业的调查报告09-18
对华南农业大学学风建设的建议10-23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08-12
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09-20
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发展高效现代农业07-19
新疆农业建设兵团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