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文化调研

2024-11-16

宣传文化调研(通用8篇)

1.宣传文化调研 篇一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文化发展

新趋势和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开拓创新,全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建设宜居宜业幸福辛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导、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工作中,主要抓了五个强化: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宣传文化工作全

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社区教学站等教育阵地作用,通过集体学习、个人自学、调查研究相结合等方式,在提高党员群众理论文化水平的同时,密切了干群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2011年,我镇被评为“潍坊市学习型党组织先进单位”。二是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创评活动。多年来,辛兴镇一直坚持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邻里互助一家亲”等文明创评活动,开展“四讲四做”等主题实践活动,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三是加大典型人物评树宣传活动。通过对全镇先进典型人物渗入挖掘,积极评树,先后有1人评选为潍坊市劳动模范,3人评选为诸城市劳动模范,2人评选为诸城市道德模范。组织他们“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巡回演讲,努力营造“学模范、见行动”的浓厚氛围,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二、强化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深入

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全面落实村容村貌建设、村风民俗建设、乡村道德建设等十项任务要求,高标准、严要求进行文明社区创建。目前,全镇所有社区均达到县级文明社区标准,其中有1个社区被评为潍坊市级文明社区,3个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二是健全完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资建成了潍坊市级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健全乡镇文化广电体育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配套完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三是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服务活动。根据群众的文化新需求,发挥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极性,打造出“一社一队一特色”的文化格局,定期开展的秧歌、现代舞、舞龙狮、为群众写春联等各类群众性演出和活动络绎不绝,定期联系市艺术团到各社区开展的文艺演出,更是深受群众喜爱。

三、强化新闻宣传引导,改善文化服务大环境。一是重视宣

传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社区宣传干事、舆情信息员、社区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干部队伍。二是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及时将全镇文化工作的创新举措和特色活动进行总结,积极向外宣传推介,先后在山东电视台、山东生活频道、潍坊电视台等各级电视媒体播放新闻140余条,在人民日报、潍坊日报等各类报纸媒体刊发宣传文章50余篇,在人民网、大众网等各级媒体发表宣传文章100余篇。三是及时准确处理网络舆情。注重网络文化监管,对出现的负面舆论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做好对不发网络信息的监控、上报和处置工作。

四是强化志愿服务,丰富文化服务活动载体。一方面在市志

愿者协会的指导下,镇里成立志愿者协会分会,下设13个社区志

愿服务联络站,与城区构建起“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分会—志愿服务联络站”三级服务协调体系;另一方面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精心组织开展“相约社区〃城乡牵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开展教育医疗、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提升全镇文明奉献程度。目前,全镇已建立82支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发展到3200多名。

五、强化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一是

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文化广电体育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并充分发挥每个社区中大学生村官的文化宣传作用,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二是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宣传方向,增强对党和国家农村宣传文化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力。三是积极扶持群众性文化队伍建设。党委政府加快挖掘民间传统艺术能人,对群众自发组建的32支秧歌队、现代舞表演队和庄户剧团等进行补贴,经常联系市级文化部门深入社区开展业务指导,培养业务骨干。每逢节假日或传统节日,这些队伍走村穿巷,巡回表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近年来,我市的宣传文化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党十

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潍坊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的召开,都对我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我市要在中共诸城市委十二届第二十一次全会确定的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指引下,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结合我镇工作实际,提出以下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充分采取座谈会、培训班等形

式,定期邀请市里的专家学者到农村进行交流培训,到田间地头“送科技”、“送知识”,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立足文化发展形势,破除对

群众没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旧形式,以满足群众最新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创文化活动新形式,如积极开展“歌舞下乡、书画下乡、运动下乡”,演唱会等新活动。

三、加强文化典型培育宣传。进一步加大对有创新性、实践

性的文化典型的培育,尤其是对身边的人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评树活动,如“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身边的好人”评选等活动,并积极的在全市典宣传推介,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提高文化宣传工作预算在财政

预算中的比例,完善文化基础设施,

2.宣传文化调研 篇二

一、认清形势, 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调研宣传工作是人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舆论引导新生态和全面深化改革对调研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 我们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任务, 切实增强做好调研宣传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更好地服务全省人社事业发展。

1.准确把握调研宣传在人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 是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提高水平、促进发展的重要方法。只有深入调查研究, 才能准确把握人社工作现状, 特别是摸清存在的问题, 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为更加科学地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各项改革落实出谋划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的决策就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更缺乏可操作性。我们必须从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 高度重视调研工作,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坚持问题导向, 不断破解难题, 促进人社事业改革发展。宣传工作关系人心向背, 关系事业兴衰, 关系部门形象, 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能够引导舆论、凝聚人心、明确方向, 而且能够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弘扬正气, 促进事业发展。只有加强宣传工作, 才能推动各项政策法规顺利实施, 才能展示人社工作取得的成效, 才能营造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我们必须从人社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 进一步提高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主动宣传,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扩大社会影响, 推动各项工作。

2.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和舆论新生态对做好调研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 就是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给人社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如何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强化河南省人力资源优势;如何有效缓解就业总量压力, 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如何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何顺应劳动关系新变化、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都需要下大气力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进一步增强调研的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既注重研究当前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方式方法, 又要着眼于建立促进事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 使我们的工作始终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随着互联网尤其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 社会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成为舆论场主角, 这种舆论发展新生态对宣传理念和宣传方式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必须着眼大势, 顺势而为, 正确认识现代传媒的无界性、即时性、互动性、复杂性等特点, 准确把握自媒体时代的宣传引导规律, 因势利导, 乘势而上, 不断提高宣传引导实效, 大力推动宣传工作创新发展。

3.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对调研宣传工作提出的新任务。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 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就我们牵头的改革任务来说, 无论是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还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等, 都面临许多急需破解的难题, 这给调研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 以创新的精神、攻坚的勇气, 潜心研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大胆探索推进改革的突破点, 找准促进事业长远发展的着力点。人社领域的改革与民生密切相关, 涉及利益调整, 人民群众热切期盼, 社会舆论关注度高, 舆论引导难度大, 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舆论事件;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 势必会推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举措, 新闻宣传的内容不断更新。各地必须提升主动宣传和舆论引导能力, 围绕改革发展做宣传, 深入解读改革政策, 大力宣传改革成效,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通过务实有效的宣传引导, 促进社会公众对人社工作的认知和支持, 营造有利于人社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潜心研究, 精心策划, 扎实做好2015年的调研宣传工作

全省人社工作会议对2015年的各项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也对做好调研宣传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我们要着眼大势、开拓创新、务实工作, 努力推进调研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2015年调研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落实全省人社工作会议部署,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进一步改进调查研究, 进一步加强新闻宣传, 努力在政策研究、调研成果转化、宣传策划和舆情引导等工作上取得实效, 推动人社事业在改革发展中取得新成效。

1.突出重点, 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2015年人社部将推出33项改革举措, 需要我们提出落实措施;河南省委明确省人社厅牵头负责15项重点改革任务, 参与56项, 任务艰巨而繁重。各级人社部门要把改革作为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摆上重要日程, 按时完成任务, 确保2015年年底前取得阶段性成果。要加强协调配合, 人社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仅靠一己之力, 能量有限, 要激发方方面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借改革之势, 集各方之力, 推进全省人社事业改革发展。

2.注重实效, 不断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调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开展。要围绕这个目的, 切实提高调研工作实效。一是精心筛选调研课题。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重点、人社工作难点、百姓关注热点, 集思广益, 上下结合, 精心筛选调研课题。2015年, 重点是围绕省定人社系统改革任务、服务航空港区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等中心工作选择研究课题, 增强调研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二是不断改进调研方法。要带着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 真正“沉下去”, 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根据调研目的、内容和对象, 采取灵活多样的调研方式, 集中调研与分散调研相结合, 重点调研与全面调研相结合, 实地考察与会议座谈相结合, 明察与暗访相结合, 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情况, 综合分析研究问题, 提高调研的效率和质量。三是积极促进成果转化。调研结束后, 要形成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可操作性强的调研报告。要将调研成果形成政策建议, 纳入领导视野, 进入领导决策思路, 推进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要对形成的调研成果进行收集整理, 通过筛选推荐、组织评选、投稿发表、编发调研报告集等多种形式, 促进调研成果交流转化。

3.开拓创新, 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加强专家咨询工作, 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方法。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充分发挥专家在服务科学决策、开展调查研究、政策解读与宣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是做好新形势下人社工作的迫切需要。一是明确职责。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职责大体可以从五个方面界定:参与研究发展规划、地方性规章 (草案) 、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政策, 并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参与有关科研成果的咨询和评审;受委托承担有关政策法规出台后的宣传、解读工作,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受委托承担和参与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与人社相关政策调研工作。二是选好专家。专家委员要从相关领域专家和熟悉热爱人社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聘。专家委员应是就业、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公务员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人社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 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应关心和支持人社事业发展, 热心提供咨询服务;应熟悉人社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了解人社工作的发展现状和方向;应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职业道德, 能够据实、负责、公正地提出咨询论证意见建议。三是建立机制。要拟定专家咨询委员会章程, 并逐步完善专家咨询工作规程和运作机制。要建立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机制, 对于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由相关专家从合法性、科学合理性、可行性、各种负面影响及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咨询论证, 避免决策失误。要建立专家咨询联谊会议制度, 加强与专家委员的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顾问、智库等作用, 促进人社事业健康发展。

4.扩大影响, 精心策划新闻宣传。做好宣传工作, 重在时机, 贵在适度, 关键是实效。要切实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紧紧抓住“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 着眼人社工作全局, 科学策划、精心安排、严密组织, 使宣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更好地服务于中心工作。一是认真策划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宣传。围绕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结合人社工作实际, 设计多个专题, 采取多种形式, 深入宣传河南省人社系统扎实推进改革、努力建设法治人社的举措和成效, 展示工作中的突出亮点。在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 要把宣传重心下移, 注重基层一线宣传, 扎根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 实现宣传工作的整体推进。二是精心策划开展政策宣传。立足群众需求, 采取权威解读、专家访谈、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 深入浅出地解读改革政策措施, 回应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努力赢得群众对人社领域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大力宣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等改革举措, 充分展示人社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三是精心策划重点工作专题宣传。围绕河南省人社厅2015年确定的“实施两项工程、推进两项改革、构建两个体系、强化两个建设”等重点工作, 认真策划开展专题宣传活动, 深入宣传工作思路举措, 及时通报工作进展, 充分展示工作成效, 为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5.引领“新生态”, 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当前, 人社工作所面临的舆论压力, 最大可能是来自互联网、来自新媒体。各级人社部门要积极适应舆论发展新生态, 切实把网上舆论引导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是不断壮大网络宣传力量。要把网络宣传摆在宣传工作的重要位置, 经常分析网络宣传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网络宣传的新规律, 大力提升网络宣传工作水平。要培养网络宣传人才, 增强网络宣传队伍素质, 切实提高驾驭网络宣传的能力。同时,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 在经费、设备等方面为网络宣传工作提供支持。二是积极构建全媒体宣传新格局。要积极探索网上宣传的新途径新手段, 推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 推动传统宣传与新媒体宣传融合发展, 努力构建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为一体的全媒体宣传新格局。三是妥善处置网络舆情。要按照积极预防、主动引导的原则,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 加强对涉及重点工作和社会热点问题舆情的跟踪研判, 制订新措施新政策出台的应急预案, 及时有效地处置不良舆情, 切实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加强领导, 创新机制, 进一步提升调研宣传工作水平

调研宣传工作是人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夯实工作基础,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提升调研宣传工作水平。

1.切实加强对调研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全省各级人社部门要把调研宣传工作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 抓出成效。要充分发挥调研宣传服务中心工作的作用, 各地调研宣传部门要参与本地召开的重大会议、举办的重大活动, 了解情况, 建言献策。要认真研究解决本单位调研宣传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做到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 确保调研宣传工作顺利推进。要加大对调研宣传工作的投入, 为调研宣传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2.不断创新完善调研宣传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各项调研宣传工作制度, 加强专题调研、集中调研、调研成果转化和专家联系等调研制度建设, 规范新闻发布及媒体采访等工作流程, 建立完善舆情发现、分析、研判和引导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机制, 重要调研、重点工作、重大活动要集中力量、统一部署、统一行动, 增强调研实效性, 扩大宣传影响力。要完善调研宣传考核奖励制度, 把调研宣传工作与年终考核评比挂钩。要适应时代发展和舆论新生态, 不断创新调研宣传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统筹协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扩大调查研究和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抓调研献计策 做宣传行助学 篇三

抓调研献计策,老区建设项目有效推进

“要了解老区的基本情况就要到基层搞调研”,这是汕头市老促会全体会员们的共识。近年来,市老促会把调查研究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积极发挥嘴、腿优势,不定时地组织了众多调研活动。自2014年以来,老促会做了多项工作,其中深入老区镇村调查32个项目尤为突出。据悉,他们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全面跟踪促进落实了市“十二五”以来的32个项目落实情况,并把调查研究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呈送到了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项目推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据汕头市老促会同志介绍,市委、市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老区项目落实。2014年以来,在老促会的积极促进下,全市“十二五”扶持老区的32个项目中,财政投入资金达1.2亿元,已建成的项目7个,在建项目17个,老区项目建设可谓初见成效。“光有老区项目还不够,要保证这些项目按质、按量、按时落到实处,才能使老区的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市老促会领导说。

除了督促“十二五”期间32个老区项目落实之外,2014年至今,老促会还积极开展了多项调查研究工作,如完成中国老促会对老区乡镇情况的统计工作、完成省老促会有关老区革命遗址修复保护专题调研工作、完成汕头市老区农户泥砖房情况调查工作等等。每项调研工作老促会都兢兢业业,辛勤付出,力求取得最好的成效。

用好用实资金,为老区建设排忧解难

近几年来,汕头市对老区的投入逐年增大。新一届老促会上台以来,对用好市财政每年扶持老区建设的400万元专项资金极为重视。他们积极协助市老建办,通过调查研究,认真选好项目,做好项目审查、资金发放等一系列工作,力求这笔专项资金能切切实实用到“刀刃”上,产生良好的绩效。

去年初,市老促会多位副会长分头深入老区联系点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为老区村解决难题。据统计,去年,全市安排扶持老区专项资金项目57个,其中潮南区18个,投入资金158万元;潮阳区18个,投入资金118万元;澄海区17个,投入资金94万元;南澳县3个,投入资金20万元。全市性老区宣传项目1个,投入资金10万元。市老促会领导告诉记者,在这些老区专项资金的扶持带动下,潮南区红场镇茶叶种植,潮阳、澄海、南澳等第一批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澄海区隆都镇南溪村的村道拓宽、排水修去建设等等项目,都得到了深入推进,老区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外,市老促会还积极向省老促会申报扶持贫困老区自然村村道建设资金共24万元,分别扶持潮南、潮阳、澄海区的老区村的村道建设。争取到省科技培训补助资金3.5万元,维修老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补助资金3万元。老促会的领导告诉记者,这一系列专项资金,都已经全部按照各区(县)的实际,落实到位,取得成效。

“协助有关部门,确保老区专项资金有效落实,这是老促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市老促会领导表示,老区建设项目很多,光申请到建设资金还不够,如果不做好督查工作,就难免会出现“半吊子”工程,一旦资金落实不到位,项目没有全面推进落实,群众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加强老区宣传,把老区精神发扬光大

加强老区宣传,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自觉秉承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的需要,是促进老区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年青一代对“老区”的概念越来越淡薄,甚至在一些地方年轻干部,也都存在“老区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加强老区宣传十分有必要。

近年来,汕头市老促会把做好老区宣传工作当作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来抓,主要做好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源流》等老区刊物的发行订阅工作,使订阅份数逐年增加。二是继续办好《汕头老区》,去年编印了两期,及时把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有关部门对老区发展的重要指示、文件、经验等方面的资料编印成册,供各级从事老区工作的同志及镇、村老促会学习。三是积极配合全省老促会做好编辑出版《<源流>创刊20周年》大型画册,把全汕头市重视老区发展,各区(县)老区发展新面貌在画册中展示出来。

“老区宣传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只有通过宣传,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也只有通过宣传,老区的群众才能更详细、更直观地了解上级党委、政府对老区的扶持政策和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市老促会领导说,老区宣传工作不仅仅是给老区刊物写写稿而已,老区宣传是双向的,既要做好把老区之中好的东西传播出去,发扬光大,又要把老区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传达给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进而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发放助学金,让烈士后裔读好书

历年来,烈士后裔助学工作都是老促会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汕头市每年都按质按量做好该项工作,赢得了老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去年,汕头市获省老促会烈士后裔助学金支持4.28万元,在省资金的带动下,老促会积极向市教育局寻求援助,并争取到了3万元的配套资金。市老促会积极组织落实,按照烈士后裔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配。此外,在老促会的积极促进下,各区(县)也自筹了7.79万元,省、市、区(县)总计筹集15.07万元助学金,有效地帮助了90名在读的烈士后裔。

4.宣传文化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200x年,xxx宣传系统结合实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掌握新情况,了解新问题,发现新典型,总结一些新鲜经验,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宣传文化工作中。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xx宣传文化工作基本概况

二、xx近年宣传文化工作情况

5.宣传文化调研 篇五

根据县委文件精神,高桥镇党委高度重视“三问于民于民”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促增长,集中突破上水平,改善民生保稳定”总体要求,紧紧围绕谋划2011年工作思路,采取召开座谈会议、发放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群众等方式,深入开展了“三问于民”活动,由领导干部带队,进村入户到企业,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积极谏言献策,广泛征求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针对群众当前所想所盼,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交镇党委集中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为推动当前工作,全面完成“三问于民”活动的工作任务。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载体,全面动员,激发干部职工群众参与全镇重大决策的积极性。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了镇机关干部大会,传达了会议精神,对认真贯彻落实樊书记讲话精神和深入开展“三问于民”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为了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镇党委、政府就“三问于民”活动提出了“三不、四查、四提高”的总体要求。“三不”就是问政于民不能走过场,问需于民不能躲避矛盾,问计于民不能忽视群众智慧;“四查”就是查工作思路的错于否,查群众生活的困难程度,查矛盾纠纷的产生规律,查干部作风的虚与实;“四提高”就是提高工作思路的科学性,提高稳定工作的长期性,提高群众救助的针对性,提高干群关系的协调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调研活动。一是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了十七大精神及“三问于民”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指导全体干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并结合实际,深入分析镇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体干部开展“三问于民”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组织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学习宣传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县镇村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开展“三问于民”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内容,全面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三问于民”活动当中来,鼓励群众建言献策,共谋发展。三是结

合镇情实际,按照活动要求,围绕2011年发展思路,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切实做到了四个深刻理解,深刻理解全镇发展战略。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了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三问于民”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合理安排,深入调研,深入开展“三问于民”活动。

按照活动要求,结合全镇实际,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由包村领导为组长,全体包村干部为队员的调研工作小组,按照镇“三不、四查、四提高”的要求,进村入户,深入企业,认真开展了“三问于民”活动。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村各企业在中心位置刷写标语,办墙报,并利用村级电教设备、广播喇叭等媒体,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使活动精神在全镇宣传覆盖面达到了100%。二是发扬民主,纳言谏策。组织召开了由村社干部,农民群众代表,县、镇人民代表,退离岗位老干部,老党员和企业职工代表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围绕工作思路、群众生产生活、镇村干部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听取了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了医疗、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宣传文化、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丰富了全镇科学发展思路。三是深入群众,倾听民生。调研组深入村居、企业、农户,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面地与农民、职工交心谈心,共谋发展,并结合宣传富民政策、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宣讲党的政策,为镇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三、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全面优化2011年工作思路。

调研工作结束之后,各调研组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和解决办法,并提交镇党委集中研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召开班子会议,通过认真研究讨论,制定出得力的措施、办法,并将其纳入2011年工作计划,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提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富民强镇为目的,壮大优势产业,着力解决“就业、就医、土地、宣传、交通、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奋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

6.宣传文化调研 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宣传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现将我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情况。

1.机构设置。XX区委宣传部内部机构现设有办公室、宣传科、理论科、教科文体科,挂靠机构有区文联(正科级)、区文明办(副科级)、XX日报驻区记者站(副科级)、区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副科级)。

全区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28个。

2.编制及职数配备情况。

(1)区委宣传部共有编制19个,其中部机关8个编制、区文明办2个编制、区文联0个编制、XX日报驻区记者站6个编制、区网络舆情监管中心3个编制。

区委宣传部实际到位14人。

部机关7人,包括:区委常委部长1人(副县级)、市驻区宣传员1人(副县级)、副部长2人(正科级)、科员2人、工

1勤人员1人(其中办公室、理论科、宣传科、教科文体科共2名工作人员,区文联1人,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

区文明办2人,包括: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1人(保留正科级),主任科员1人(享受正科级待遇)。

XX日报驻区记者站3人,包括:记者站站长1人(副科级),记者2人。

区网络舆情监管中心2人,包括:工作人员2人。

(2)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备专职人员1人,共28人。城镇各社区、农村各行政村未配备宣传文化工作人员。据了解,各乡镇专职文化人员并没有专职从事文化工作,往往以各种名义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兼职,其本职文化工作反被弱化。

(二)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工作经费投入情况。

1.区委宣传部2010总预算为117万,其中包括:人头经费共50万元,办公、接待等其他费用67万元。

2.2010年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工资84万元,人均3万元。

(三)宣传文化部门干部交流、实践锻炼、教育培训情况。近3年,宣传文化部门无干部交流。区记者站1人借用到省委宣传处锻炼,有3人参加宣传干部调训。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编制太少,严重不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二是干部交流力度不够,近三年从未轮岗交流或是提拔使用,有的已长达十几年既不提拔也不轮岗交流,七八年不轮岗的还不少。三是干部职级待遇解决较差,有16年一直在区委宣传部至今尚是科员的干部。四是区网络舆情监管中心参公管理迟迟未落实。

三、对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配齐配强宣传文化工作力量。增加宣传部人员编制,配齐配强现有科室人员,新录用的公务员和交流进入的公务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配备时要严格坚持公开招考或公开选调,严禁将非专业人员调入电视台、记者站、文化馆、图书馆等专业技术机构。解决好宣传文化干部职级待遇问题,区委宣传部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按照机关科级领导职数的50%配备,文明办、网管办、文联、外宣办其科级领导职数合并计算,市驻区副县级宣传员应优先考虑宣传部在职领导。乡镇、街道办事处党委要配齐专(兼)职宣传委员,党委宣传委员是兼职的必须另配备1名专职宣传干事,城镇各社区配备1名专职宣传干事,农村各行政村要配备兼职的相应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宣传文化方面的工作,并给适当的待遇。

(二)加大干部交流和实践锻炼力度。要按照《公务员法》

和组织工作有关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文化干部多岗位轮岗交流和提拔使用。有计划地选派县级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到乡镇、街道和上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岗位实践锻炼。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提高的机会,锻炼能力的平台,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民间文化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培养、管理及激励机制。要通过3至5年时间,努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质量较高,管理有序,充满活力,与宣传文化事业发展需要基本适应的宣传文化队伍。探索建立宣传文化人才评价标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文化人才库,纳入宣传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培训计划,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吸收他们参与重要文化项目和工程。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宣传文化工作者,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等方面人才,按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给予特殊补贴。

(四)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认真做好宣传文化干部培训,定期对乡镇、村和街道社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普遍培训。按要求积极做好省市干部轮训,确保用三年左

右时间分期分批将区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培训一遍。

(六)加大宣传文化经费投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而且在具体措施上面也要积极作为,增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费,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保障。各级财政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除保障必要的办公经费外,尤其是要加强对宣传文化干部培训资金和基层文化站所建设的投入力度,并要随着经济增长逐年提高。在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规划实施中要注意统筹人员配备,人才培养经费等,有条件时,可设立队伍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工程等专项资金。省、市应每半年对基层宣传文化经费投入情况进行督查,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

7.宣传文化调研 篇七

北白花村位于石家庄西部山区,也位于太行山脉北段西面,属于褶皱山体,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银、钾,黑云母等,为当地的资源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资料。它为井陉县管辖,邻接南防口村、西元村,村内山色空蒙、茂林成阴、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二、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前,村庄与外界的联系几乎是封闭的,外出的人需要翻越山前才能出去,一年也没什么收入,主要靠自家种的粮食养活自己。但改革开放后,85年隧道打通,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逐渐有了好转。

北白花村近些年来依托当地特有的条件和资源,发展起了村庄的养殖业、第二产业,但到目前也仅是有26%的人选择在村内发展,毕竟土地等各项资源有限,74%的人还是外出打工。

(一)劳动力

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几万块钱,老人、妇女在家里带小孩,种些农作物,目前大部分家庭一年收入能够支持家庭的各项开支。当然,村中也有少数的老人无劳动能力,受到村委会及邻居的照顾。

(二)养殖业

由于村里土地面积的限制,而养殖需要大面积的土地,便在村庄的外围分散开办了养鸡厂,养羊、养鸭厂、鸵鸟基地等。以鸵鸟基地为例,(如上折线图)在山坳地带的大片空地露天养殖。鸵鸟的养殖需要大片的土地和良好的环境,山区优越的空气质量和优美的环境适宜鸵鸟的生长与繁殖,使得鸵鸟蛋的销量逐步上升,尤其在第四季度,微店的开通使得鸵鸟蛋的销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为当地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三)种植业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核桃树的种植,在山腰处的缓坡上,分散栽种着修枝很整齐的核桃树。核桃喜光,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多种土壤生长,同时,对水肥要求不严,适宜在大部分土地生长,喜石灰性土壤。因而在山区地带适于大面积的种植,易于管理,也减少了人工成本,很大程度上也防止了泥石流及山体滑坡的发生。

(四)第二产业

服装厂、石子厂等也是北白花村民十几年来寻求经济发展进行的尝试。服装厂相应地解决了村内妇女在农闲时节的劳动力闲置问题,比外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也增强了服装的竞争力。有规划、有节制地开采山体,进行资源开发,制造建筑材料,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五)第三产业

也是村内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与其他村庄交接的地方有几家服务性的家庭饭店。第三产业在当地需要大面积的开发和利用,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网络普及宣传情况

在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的时代下,近些年,网络信号才覆盖到石家庄西部山区,北白花村的人们从2010年才开始普及手机,但对互联网的了解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用手机和电脑上网了。

(一)普及情况

1. 手机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互联网的运用普及仅是个别的几户人家安装了网线和电脑。

当问及村民是否经常用电脑和网上购物时,大部分人都回答:“只是听说过,但是没用过。”

2. 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外面经常接触网络,村内的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小型企业,在收集信息和销售产品的时候逐渐使用了互联网。

3. 北白花村的附近村庄有一所冶里小学,一些留守儿童会在一定时期使用手机和父母通话,对于视频聊天、网上购物等各项操作他们也都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网络是如此神奇与便利。

(二)影响网络普及因素

1. 文化程度低:

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如上柱状图所示)村里40岁以上的村民大部分都没有上过学,不识字,对于网络,只是听别人说说,自己根本用不了。大部分的村民都是初高中的文化水平。村庄内能够上大学的也是寥寥无几,到了一定的年纪,父母就给操办婚姻或让其外出打工。

2. 封闭的地理环境:

北白花村四面环山,犹如坐落于一个小型盆地的底部,只在北面有一条幽深的隧道与外界联通,从而造成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不利于信号的搭建和网线的开通。

3. 经济发展水平低:

北白花村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开发和利用,绝大部分的家庭还是靠外出打工和种地维持,对于普通家庭仅是能够维持正常开支,难以有多余的资金去购置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通讯工具。

(三)宣传影响

1. 创建微店,教授微店的技术方法,让村民亲身体验网络的销售功能,同时也为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扩宽销售渠道。

以北白花村核桃的销售为例(如上折线图所示),在1月份的中旬开通微店,北白花村每月的核桃销售有了明显的上升,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效率。

2. 根据实地的调研实践,制作ppt来宣传并介绍互联网的含义和用途,让村民真正了解互联网的便利性,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3. 利用视频软件,让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父母面对面地视频聊天,让小学生认识并体验互联网多种多样的用途,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四、网络发展特点与影响分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人们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依赖,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让互联网的作用在偏远农村地区全面发力,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北白花村今后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与支持,让互联网为北白花村带去福利,就需要对北白花村互联网的发展特点与影响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

(一)互联网发展特点

1. 起步晚:

我国互联网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的,到现在,我国网络全面覆盖,成为全球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这离不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白花村互联网起步较晚,是从近几年开始的,目前也仅是手机得到了普及。

2. 程度低:

北白花村互联网用途也仅局限于网络视频,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沟通工具使用,并没有发挥出互联网的多方面的用途。例如网上够购、网上就医、销售产品等。

3. 范围小:

电脑与网线的安装使用仅是集中在个别几户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里,其影响与使用范围有限,并不能完全起到引导、带头的作用。

4. 缺乏支持:

村庄网线的连接有限,服务器无法承载多数连接,需要政府或相关网络部门的技术支持,将大型的网络数据连接线安装到村庄,为村民上网或安装网络工具提供便利条件。

(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让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在北白花村全面发力。在网上开店,扩宽当地特色农产品及企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村民可以不出家门就可以赚钱做生意,使互联网真正为个体农户带去效益。

2. 文化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北白花村民搭建了休闲娱乐平台,村民可以上网了解市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信息,避免因信息闭塞错过市场契机。同时通过网络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将北白花村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宣传出去,吸引资金,为村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 生活影响:

当互联网逐渐融入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行、就医、工作等,这些将极大地提高北白花村民的工作、生活效率。

五、结语

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经济系还将继续以北白花村为基地,开展各项互联网的宣传教育工作,继续为北白花村的微店、互联网运用等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相信在我们与北白花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及政府的帮助下,互联网能够真正为北白花村带来效益,使北白花村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本文是结合石家庄经济学院华信学院经济系寒假三下乡小分队赴井陉县北白花进行“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互联网+”的主题宣传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北白花村的互联网发展普及情况,客观反映北白花村经济、网络的发展,帮助北白花村发展网络,创建网店,并依据调研结果分析出北白花村互联网今后的发展前景,以互联网的发展为北白花村带来经济、文化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服务群众,宣传调研,井陉县,北白花村

参考文献

8.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研 篇八

[关键词]社区文化;现状;对策研究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1]具体来说, 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 精神方面, 即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 制度方面, 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2]

近年来,铜陵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该市创建“精致大气之城”,保障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铜陵市近年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积极建设适应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社区文化工作网络不断健全,社区文化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自2008年起,铜陵市政府将“四优”和谐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场所等工程建设,并启动了社区综合整治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近2亿元,对全市所有社区实施综合整治。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面积和文体活动设施有显著增加,所有的社区均建有“一厅三室一中心”。2009年,铜陵市将78个社区文化家园工程建设列入市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273万元,给城区全部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置了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信息共享设备等,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文化场所全覆盖。该社区文化家园项目获国家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反映了铜陵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文化民生出现新气象。

(二)体制创新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铜陵市于2010年7月在主城区铜官山区启动了“区直管社区”的综合体制改革,将原有的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整合调整为18个新社区,重新界定社区职能,将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直部门,将计生、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进一步实现重心下沉。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区范围内撤销街道办,实现区直管社区的市区社区直管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创新,解决了过去社区文化工作“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扫除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这种创新的社区管理运行模式,因为更加贴近基层、更加方便群众,推动了铜陵市社区文化大发展。

(三)城市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在稳步推进。2011年,铜陵市城市文化社区建设项目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这必将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群众文艺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当前,铜陵市积极推进城市文化社区创建工作,创建项目中,社区图书室调配中心正由市、县图书馆着力建设;社区文艺人才培训中心,由市、县文化馆承建,现已面向社区舞蹈队举办四期舞蹈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0人次;业余文艺团体“样板工程”由市、县文化馆、艺术剧院承建,首期以市中老年民乐艺术团、京剧业余爱好者协会艺术团、黄梅戏业余爱好者协会艺术团、民管协会少儿艺术团、铜娃少儿舞蹈艺术团等五个业余文艺团体为对象,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业余文艺团体的“样板”;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正在进行,新苑、官塘等社区相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月、邻里节等;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工程”已选定以黄梅戏为特色的安铜办、以木兰扇为特色的白鹤社区等作为示范点,同时“公共文化服务门户网”正在筹建。

(四)社区群众文体活动异彩纷呈。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指导下,为创建“精致大气之城”,铜陵市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断建立健全市社区文体工作网络,繁荣群众文体生活。各社区在发展业余文艺团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社区文化家园制定了“五有”目标:每天有居民文化活动,每周有文艺团体活动,每月有广场演出活动,每季有公益文艺骨干培训活动,每个假日有群众文化活动。政府和有关部门还经常组织社区文化主题活动,如“文艺进社区”、“社区文化活动月”、“全民健身、健康铜陵”、“邻里节”等,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五)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在不断涌现。2010年以来,铜陵市以组织实施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培养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铜陵市连续4年开展了几十万人次参加的规模浩大的“社区文化月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在打造文化社区的过程中,各社区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全市现已拥有“廉政文化”、“连心桥”工程、“阳光生活”、“幸福列车”、“楼道文化等一批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增强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铜陵市的社区文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虽然红红火火,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确,“对于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如何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怎样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等,都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不够,致使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不均衡,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如何去开展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比较弱,市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学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以被动接受的居多,主动参与进来的比较少。这说明在推动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突破单位和行业界限,融入到整个社区文化体系中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铜陵市财政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了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的问题,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依然有较大差距。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还不大,很多室内活动场所都是一室多用,在冬季,就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有一些社区没有室外活动场所,靠借用辖区单位的场地开展文体活动,因为距离较远,让居民感觉很不方便。此外,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因此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很多都是社区文化爱好者自己掏钱做服装、购道具、找场地等,社区因为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有时只能靠“募捐”和“化缘”来解决,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这种发展态势看,没有各级财政对社区文化建设更大的和专项的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就很难适应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存在欠缺。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热心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社区文化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离退休文化专业人士和社区文化积极分子。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许多社区工作者都是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并且经验不足,延缓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3]另外,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依靠的对象、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离退休人员,而社区里的青壮年在职人员参与活动的不多。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最终导致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依赖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因此也缺乏凝聚力。

(四)社区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铜陵市虽有三千年的铜冶炼史,有深厚的铜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建市时间短,而且是在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地点和社区,开发保护力度不够。如历史上的“五松山”到底在什么位置,面积有多大,至今未有科学的考证和结论。金牛洞等珍贵的古铜矿遗址,因为资金的缺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保护,没有发展成能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因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一些已经枯竭的铜矿井和停用的铜冶炼高炉,本来完全可以作为现代工业遗址保护下来,却为了局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将它们夷为平地,确实可惜。

三、加强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涉及许多领域。而且各个社区的发展状况和人文地理条件差异比较大,社区文化发展的程度和层次不尽相同。要建设好社区文化,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坚持富有成效的探索和选择正确的路径,这样才能把铜陵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一)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那些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的社区,对社区文化的概念、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区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都比较明确。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精致大气之城”的创建。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引导力和创造力。现在铜陵市很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发展和做强社区文化就必须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统一的、深刻的认识。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社区平安幸福和谐的战略工程。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加强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开创全市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拨款应当是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各级财政要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设立社区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但是,仅仅只有国家的投入还不能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还要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发展的良性格局,才能彻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的问题。这里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主动联系,积极宣传。要通过多种路径与辖区里的有关单位联系,提倡共享、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争取它们从资金上进行支持。其次是建立互益的共享机制。要建立可持续的、循环互利的资源整合方式,使辖区单位的投入不只是一种公益性奉献,要使它们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和回报,从而实现社区文化持续、良性和长效发展。再次是建立灵活适宜的组织形式。要逐步完善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组织程度和规范化的运行程度, 使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由不固定、零散的“募捐式”发展,变为固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

(三)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引领人,他们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和职务要求来聘用。其次要专门对社区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组成文化指导组经常深入社区,对文化建设进行业务指导和具体帮助。再次要培养社区自己的文艺团队,各社区要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发现那些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社区文体工作的居民,要努力把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人员团结起来,建设好社区文艺队伍。要重视社区文艺队伍的培训工作,请文艺名家为社区文艺队伍进行专业辅导,促进形成演出队伍稳定、演出场次提高、演出质量提升的良性格局。

(四)重视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以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为起点,到找到社区文化建设规律,形成品牌,创出特色,由此发展到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放和保护这个较深入的阶段。首先需要摸清家底,了解本社区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在地区的历史渊源,发掘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再请教专家学者研究整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社区文化的品质,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次,在关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留意当代有文化内涵的工业遗址,要有保护意识,在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时,尽量绕开这些遗址并能投入资金加以切实保护,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这座现代工业城市累积人文底蕴,这样才真正符合创建“精致大气之城”的需要。

(五)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它们都处于社区整体互动之中。因此,其中某一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与其他文化系统保持平衡。我们只有把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才能协调好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同志关系和单位关系,才能引导社区成员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社区文化还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文化建设除了要适应老年人在社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晚年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外,也要适应少年儿童在社区找到课外活动场所,作为学校教育在社区的一种延伸。此外,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活动方式,吸引中青年更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从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六)积极探索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开始多样化,有一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产品的有偿消费,从观念上和经济能力上都能接受。因此,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采取分类管理。一些健身保健类的、休闲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可以采用准成本的经营模式。具体地说,社区对于这类文化设施可以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通过社会上的个人、企业来经营管理,而社区起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而且也能使居民得到更专业化的服务。

总的来说,社区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一种群众文化,一种创新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有多少文化进入到社区,社区内办了多少文化活动这些浅层次的东西。更深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是通过社区文化的营造,增进社区的凝聚力,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的和谐性。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来关心和关注,要在政府的带动下、基层的推动下和企业的拉动下进行发展。让政府、单位和社会看到发展社区文化的意义和商机,这样社区文化才能走出发展的窘境,在铜陵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精致大气之城”中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社,2001.

[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

[3]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6).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AHDXKT2014053)

作者简介

上一篇:财政所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开学给老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