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教学设计

2024-08-05

7教学设计(共8篇)

1.7教学设计 篇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0课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忠 盏 针 稠

2、趣味识字:盏

3、易读错字(平翘舌易错):忠 盏 针 稠 4.多音字注音组词:正

5.应会写字:忠 导 积 碰 慌 盏 针 稠 稀(1)写正确:易写错字:忠 盏

指导要点:写忠字要注意竖要短,关键是卧钩,不要写成竖弯钩。盏,不要漏掉点。慌(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针 稀

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禾字旁:上撇要短而平,最后一笔捺变点;禾字旁在左边时,字形一般是左窄右宽。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忠实 向导 积雪 慌张 一盏 指南针 枝叶稠的 枝叶稀的

(二)重点读背内容:背诵全文

二、理解运用

(一)了解词意

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忠实 向导

2.了解词意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法

(二)重点问题:这首小诗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分别是什么?课文告诉我们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三)仿写句子(或造句)训练:

雪特别怕太阳,山峰上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化得快的一面是

三、情感体验:

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重难点: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针、忠、盏、稠、稀、积”等字。2.朗读课文,了解几种辨认方向的方法,尝试背诵。3.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准备:

一、教师

1、设计预习提纲

2、制作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收集有关辨别方向的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个星期

六、星期天是咱们宁阳县神童山梨花会开幕的日子,哪些同学去看梨花了呢?山上树多不多?是呀?梨花非常漂亮,有的同学光顾看梨花了?找不着家长,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呀?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学完这一课后,你一定能帮助这几位同学。

2.请大家齐读课题——

3.老师想听大家自己读课题,谁来表现一下? 4.来,再读一遍。(果然是聪明的孩子,一学就会。)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成果展示。

1.大家预习的这么认真,收获肯定很大,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生字读得又响亮又正确,出示本课生字。

2.生字读得这么准,词语肯定难不倒你们,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出示词语: 个人读 评价 “开火车”全班轮读

3.老师在检查大家的预习提纲时,还发现两位同学积累了本课的多音字呢?能给这个字的两个音分别组词的请高高举起你的手

正zhèng()zhēng()4.你们在预习提纲中提到这样几个字怎么写都写不好看,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写一下这几个字怎么样?

5.哪位善于思考的同学来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4个字呢?

6.这几位同学说的真好,平时肯定是班里的小小书法家!好,我们就按照这几位同学说得去写一写,先看老师写,大家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跟老师书空。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一练,第一遍写正确,第二遍写漂亮,第三遍要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四、学习课文

1、通过刚才的预习展示,老师呀发现咱们3班的同学们很会预习,那,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的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本领了:

先请咱班读书最积极、声音最好听的6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天然的指南针呢?这些指南针是怎样为我们指示方向的呢? 2、6名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3、我们先来看看太阳这个忠实的向导。是哪一小节?我们一齐来读(读),边读边想(想)太阳怎么指方向的?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画面。太阳中午的时候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早晨呢?傍晚呢?会不会改变?太阳指的方向是很可靠的,所以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

4、看着课件画面尝试背诵。(你们太棒了,一边读一边想就弄明白了太阳是怎么给我们指方向的,还很快地把这种方法记在了脑子里。)

5、刚才呀,我们认识了太阳这个忠实的向导,现在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去分小组认识一下其他的大自然的指南针吧!

6、学生自由汇报,汇报哪个就学习哪个:

北极星:

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是哪里?这七颗连起来像勺子的星星叫什么名字?(北斗七星围着北极星转)

它是怎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让我们带着赞美去读一读这盏“指路灯”吧!大树:

谁来讲讲大树怎么指方向的?(课件出示大树)发现什么了?稠的近义词是——(密),反义词呢?(稀)为什么它的枝叶一边稠,一边稀呢?看看大树的枝叶就能辨别方向了,这个办法真好,赶快记下来吧。指导读好第五节中的长句子。(看着课件画面朗诵本小节诗歌)

沟渠里的积雪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南面,因为南面的太阳光强,所以化得快。北面的太阳光弱,所以化得慢。)

师:在山上、房屋上的积雪是这样的,课文中讲得是哪里的积雪?(沟渠里的积雪。)沟渠里化得快的那边是南还是北,我们来看看图,(出示沟渠中的雪图),你觉得哪边化得快?

生:我认为化得快的那一面是北面。因为太阳光照到渠道的北面,南面的雪被渠道挡着了,太阳光照不到。

(教师板画:沟渠)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因为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课文就给我们介绍了——(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四种。

2、刚才我们认识了沟渠里的积雪这个天然的指南针,如果没有沟渠,只有一座山峰呢?化得快的一面是什么方向呢?

3、仿照课文,你也来编一节诗:

雪特别怕太阳,山峰上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化得快的一面是

4、大自然还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需要你——(板书)

5、你们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我们也把我们收集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小诗。

六、当堂检测题

板书设计: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太阳

天然指南针 北极星

大树

积雪

2.7教学设计 篇二

拿到《障碍跑》的教材后, 教师应考虑很多问题, 如, 如何设计本课教学内容?选择什么器材?如何使用器材?一节障碍跑的课需要多少器材?如何才能既减轻师生拿取器材的负担, 为学生活动留出更大的空间, 也让练习形式更加多变, 让教学组织更加有趣、有效?笔者尝试着不使用器材来开展障碍跑教学,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与同行们一起商榷。

一、爬过“山洞”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1名学生手脚并用撑在地上, 小屁股撅起来高于肩部, 身体与地面形成“三角形”, 练习者从“三角形”下爬过去 (见图1) 。

教学建议:手脚并用撑地的学生的身体与地面形成的“三角形”要有一定的高度, 同时要稳定。

二、平安“渡桥”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2名学生面对面站立搭肩, 成一座小桥, 练习者从“桥洞”下钻过去 (见图2) 。

教学建议:尽量选择身高差不多的2名学生一组搭建小桥, 搭肩时位置、高度应相对固定。

三、勇钻“风火轮”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2名学生面对面蹲下, 两人手牵手形成一个立起来的圆圈或四边形, 练习者钻过这个圆圈或四边形 (见图3) 。

教学建议:2名学生牵手形成圆圈或四边形时, 圆圈或四边形的高度不宜过低。

四、闯拱门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一名学生仰卧举腿, 另一名学生直立抓住对方的脚踝 (见图4-1) , 或2名学生同时仰卧举腿, 组成一个“三角形” (见图4-2) , 其他学生采用爬、钻等形式通过。

教学建议:仰卧举腿的学生双腿尽可能伸直。

五、跨过高低带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2名学生屈腿面对面坐, 形成“W”形, 其他学生采用跨、跳等形式通过障碍 (见图5) 。

教学建议:做障碍的学生双手撑地, 保持障碍物稳定;障碍高度可逐渐增高, 做障碍的学生可以手拉手, 通过障碍的学生要跳过一定的高度与宽度。

六、一夫当关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1名学生作为障碍物站在规定的地点, 自主决定设置障碍的方向和时间, 动作统一规定为:只要是直立或两臂前平举时就允许练习者从障碍者身体两侧通过 (见图6-1) , 单臂侧平举时则允许练习者从另一侧通行 (见图6-2、6-3) , 通过障碍的学生根据“障碍物”的动作, 择机快速地通过障碍。

教学建议:在练习前, 教师应对此方法进行示范。作为设置障碍的学生, 要选择好变换的时机, 出示“障碍”要有轮换和一定的间隔时间。

七、巧过旋转门

障碍设置与通过方法:2名学生手牵手、面对面站立, 进行翻转 (见图7-1) , 另一名学生根据翻转时机采用不同的钻的方式通过 (见图7-2) 。

教学建议:尽量选择身高差不多的2名学生为一组, 翻转时双手不松开, 翻转速度不宜过快。

3.《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三

1.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寻找口诀的记忆规律。

3.联系实际用口诀,熟练口诀的应用,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七色花奖卡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探新知

师:二年()班的同学,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同学习,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美丽的七色花。传说七色花的每一片花瓣都能实现你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用自己的智慧得到这样的一朵七色花。

好,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师: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了2——6的乘法口诀,听说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那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我问你答,开火车进行。

生:随机开火车进行背诵

师:真不错,背诵准确、声音洪亮。相信今天要学习的內容也一定难不倒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板书:7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师:在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谁对7的乘法口诀有了解,请你举起手来。

呀,这么多同学呀!了不起、了不起。

那这样,今天请你们当老师,试着编制7的乘法口诀,然后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2.自主探索、尝试编制

师:同学们先别急,在编口诀之前,我要嘱咐大家几句:

课件出示:编口诀要按顺序

口诀后面写算式

口诀书写用汉字

师:好了,现在就开始尝试编口诀,如果有困难,你可以借助72页例1的主题图,数一数、算一算,然后在编写出口诀。

生: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把你编制的口诀说给你身边的同学。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编制的口诀说给大家听?

请你大声读出你编制的口诀,如果他编的和你一样,就请下面的同学大声重复一遍,我呢,就把它记录到黑板上。

很棒,看我们已经把7的口诀编制出来并写在了黑板上,快来数一数7的口诀一共有多少句?你能把每句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写出来吗?

3.探索发现,记忆口诀

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口诀,看看有什么规律。

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这些发现也会帮助你很快的记住这些口诀。

快来试一试、背一背,看谁能快速的记住他们。

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各种形式背诵口诀

师:那,现在我要来采访一下同学,你们觉得哪句口诀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哪句难记一些?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汇报各自的记忆方法

师:同学们,这回7的乘法口诀你记熟了吗?

来填写书中的例1,同桌互相进行检查。

4.分层联系,强化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你们看,今天九九国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阿汤也来到了我们班想在游戏中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

练习一:对口令,说口诀

练习二:连连看,口诀找算式

练习三:7的乘法口诀解决身边的问题(七巧板、星期、古诗……)

练习四: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快速算一算你获得了几朵七色花,它能帮你实现几个愿望呢?

5.拓展延伸,绘本阅读

4.识字7教学设计 篇四

黄丽敏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到多媒体上课可真精神,老师有两句话想对你们说,你觉得老师说得对,就鼓鼓掌,觉得不对,就摇摇头。师:我是你们的朋友!师:你们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真高兴,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好朋友,我还有一位朋友,她叫帝比,他从小生活在非洲,有许多非洲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出示课件)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帝比的朋友呢?

师:帝比对我说谁喜欢动物谁就可以做她的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 师:现在就一起去动物园和动物交朋友吧,进入动物园首先要会读牌子上的标语,(出示课件)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来,跟老师读一读这两个生词。(师读一遍生读两遍)

师:我们先来认识这位朋友,(出示课件)漂不漂亮?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再来看看这位有着漂亮羽毛的朋友,认识吗?(出示课件)一起来读一读。

师:告别漂亮的孔雀和锦鸡,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动物吧,看,雄鹰在蓝天上自由的翱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回南方了,它们在天空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相机出示课件)

师:清晨,丛林里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一起来读读这个词。(出示

课件)

师:听,黄鹂和百灵鸟在林中唱起了歌,真好听,来,我们一起 来读读这个词。(出示课件)

师:最后,我们要参观的是国宝熊猫馆,看,它们在干什么?学生自由说。我们用课文中的词来说就这就叫嬉戏,来一起来读一读。师:刚才我们与这么多的动物交了朋友,还认识了一些词语,现在这些词语来到了我们的拍手歌里你们还认识吗?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在读之前,老师给家提几个小建议(出示课件)。师:都读完了,谁想读给大家听?指明读,评价。师: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读好不好?

师:拍手歌读的这么好,那藏在拍手歌里的生词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课件)自己练习读一读。

师:谁会读,这么多同学都会读,咱们开火车吧。

师:小火车开的又快又好,现在生子宝宝从词语中走出来了,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课件)

师:在认之前,老师先做个小调查,哪些生字是你以前就认识的?(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你们看,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够认识很多生字呢,现在就把你不认识的记一记。

师:都记住了吗?现在拿出你们的识字袋同桌互相考一考,看谁先读完。(读完的同学做的端端正正)

师:小白鸽看大家读的这么认真,也想考考你们,能不能接受考验。

(快速出示课件)

师:字,词大家都会认了,现在再读拍手歌,肯定读的更流利了,快练习读一读吧。

师:谁想把你的朗读展示给大家,这么多同学都想读,这样吧,这两行先拍手,另外两行读,一会再互换。比一比谁读的最好。用姿势告诉老师。

师:读的都很好,我们一起读会读的更好。同桌面对面做好,能背诵的可以试着背一背,师起头。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宝宝,要求我们会写。我们先来看这几个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出示丛、牢)上下结构,也有区别。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吗?(学生说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举起手和老师一起写丛字。左边人写的窄一点,捺变成点,右边的人宽一点,一字底要长一点托住上面。好,请同学们把丛字和牢字在课本上各描一遍。师: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字,(出示课件)来一起来读一读,观察一下,这些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师: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写“物”字,“牛”写的窄一点,“勿”写的宽一点,第一撇短一点,请大家在课本上描一遍。

师:下面请大家举起来跟老师一起写“鸡”字,“又”字旁写的窄一点,做偏旁时捺变点,右边是个鸟字,竖折折钩在竖中线上起笔,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描一遍。

师:现在我们来写“猫”字,认真听,一会老师找找同学重复老师说的话。左边是反犬旁,第三笔不出头,右边是个苗字,田字要写的上

宽下窄。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猫字描一遍。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几个字,(出示课件)观察一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左右结构,写的左窄右宽,这几个字笔画比较简单,老师就不在黑板上范写了,请同学们把“拍、护、保”各描一遍后,再把我们这节课所有写过的生字认认真真的各写两遍。师:写字先正资。拿起笔,注意做到三个一,开始吧。

师:有些同学们可真会学习,写完之后就与前面的字进行对照,觉得不满意的地方马上就改过来了。

师:同学们,今天和这么多动物交朋友你们高兴吗?有一位同学也 特别高兴,一回来就写了一篇日记,这篇日记里藏着我们今天学的所有的生字,快读一读吧。(出示课件)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师:写日记的同学写得好,你给大家读得好,同学们要向他们学习。拓展:编儿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拍手歌,你们喜欢吗?那我们也来编几句吧,编好了就举手。

5.习作7教学设计 篇五

昆阳一小 吴艳琼

教学目标:

1、营造自由对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谈星空的奇妙景象,消除学生习作的畏惧感。

2、多角度地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能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学写想象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小小的船》作好想象的铺垫

1、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想象。我小时侯,也很喜欢想象,尤其喜欢在夏天的夜晚,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出神地望着夜空,一颗一颗地数着星星,觉得那满天的星星特别有意思。

2、你们看过夜空吗?在平时的观察和阅读中,夜空中的什么让你特别感兴趣? 星座。(是的,那是星星组成的最美的图案)月亮。(什么样的月亮吸引过你。)

流星。(是的,那瞬间的美丽足以让人难忘)流星雨。(那可是天空中最耀眼的一场雨)月食。(这是一大天象奇观,吸引力很大)……

还有哪些有趣、奇妙的现象吸引过你?

二、感受想象世界里的星空,拓宽想象的思路

1、看得出来,夜空中的星座、月亮、流星……(相机板书:星座、月亮、流星……)都曾被同学们所吸引。不仅是你们,千百年来,那浩瀚的夜空总是以它神奇的力量,让许多人神往,浮想联翩。

2、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就曾为此写过一首小诗?(出示:小小的船)会读的同学请举手。

(1)指名读。感觉怎么样?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2)读得真美,一起读一读?声音轻一点,速度慢一点,再来读一遍。(3)夜空中,那弯弯的月亮在叶圣陶爷爷的眼里是什么?(小船、弯弯的小船)是小船,那深蓝的天空就是——(大海,浩瀚的大海)

坐在这样小小的船里,你可以(干什么)——和星星说话,驶向我要去的地方……(3)真是太美妙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轻轻的。

3、小船、大海,乘着月亮船去遨游,这是叶圣陶爷爷看到弯月所产生的想象。那么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又会是什么呢?仔细听,边听边想。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什么? 指名说。

月亮是眼睛。小外甥为什么会说月亮是眼睛呢?

哦,月缺月圆,在小外甥的眼里,就是月亮眼睛闭上又睁开。你觉得这样的想象怎么样?

是的,很美妙,很富有诗意。

4、诗意的夜空,给人以诗意的想象。那段立男同学看到迷人的星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一起将书翻开到143页,轻声地读一读?(出示)谁来说说段立男同学想象到了什么?

当月亮最圆的时候,星星就少了;月亮弯弯时,星星就多起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月朗星稀。而在段立男同学的想象中却是一个故事。你觉得这样的想象怎么样?(奇妙、合理、大胆。)

三、担当角色,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1、是的,眼中是月亮,想象中它可以是小船、可以是眼睛、可以是花瓶,还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2、现在你们想看那迷人的夜空吗?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遥望着夜空,静静地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它让你想象到了什么?(相机播放课件)

3、你看到了什么?你把它想象成了什么?

4、假如你会飞的话,你想飞向哪儿?会遇到谁?

5、假如你能像神仙一般会变的话,你最想变成星星还是月亮?变成它,你想干什么?

6.教师下水文展示,揭示方法。师:老师昨天晚上在遥望星空的时候,想起了《吉祥三宝》中的一句歌词:(投影出示:月亮、星星、太阳是吉祥的一家)

师:于是,我又想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一定是个很幸福的家庭吧?他们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太阳爸爸不和月亮妈妈、星星宝宝们在一起呢?想着、想着我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这么一段温馨的故事:

一碧如洗的夜空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这座瓦蓝色的漂亮房子,很大很大。房子里住着热情似火的太阳爸爸,还有美丽而又温柔的月亮妈妈和数不清的星星宝宝。星星宝宝们既调皮又可爱。你看有时流星飞逝,那是星星宝宝在追逐打闹。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好象在说我困了,不跟你们玩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太阳爸爸悄悄地从东边升起来了,告别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工作了。月亮妈妈和小星星们在家里静静等待爸爸的归来。这样的事每天每夜都在发生。多么美好的夜晚呀!

教师小结板书:联系生活、真情流露。

四、明确习作要求,自由编写美丽的故事

1、想象是翅膀,拥有这样翅膀,它能实现我们心中的愿望。

2、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想象作文。(出示要求)轻声读一读要求,看看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得注意的。(1)根据星月进行想象

(2)可以写成仙境,或是故事,或是奇妙的旅行……(3)故事要能打动人。(4)题目自拟。

4、好,现在就赶快写吧!看谁写得和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

五、点评。

1、请同学们暂时先将笔停下来,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有哪些奇思妙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朗读,提示:注意听,你觉得他的想象怎样?妙在何处?有什么建议?

习作7教学设计

6.写字教学设计 (7) 篇六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新授:

(一)讲解“横钩”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横钩”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不能写得像个火柴棒。

详细讲解:

下笔向右写横,行笔至起钩处顿笔向左下轻快钩出。注意钩不宜太大,要把力量送到笔尖。

图示:

5、指名说一说横钩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横钩,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横钩的字。

1、出示范字。

横钩: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三、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论医学教育中的7种教学方法 篇七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用教师“讲”、学生“听”来传递信息的基本活动, 以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1]。其基本特征是将医学科学知识, 通过教师用系统讲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并转换为学生的自我认识, 基本形式为课前教师根据学科要求拟定好教学方案, 课堂中将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原理结论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讲”传递给学生, 学生则通过“听”的形式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加以理解, 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加以记忆, 从而达到教学要求。

讲授法最明显的优势是时效快、通用性强、传递信息量大, 特别适合于理论性强、概念多、抽象程度高的医学基础学科教学。它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信息, 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来弥补教材的缺陷, 提高教学效率, 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基础起到重要作用。

但该教学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输, 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作用, 过于强调系统知识传授, 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这种方法让学生按固定程序接受已有的医学结论性知识而不能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 缺乏有效思维参与, 易使学习内容脱离临床实践。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应对讲授法进行改良和充实, 课前应充分把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 使讲授的内容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适当引入自学、讨论等方法, 增加图像、模型、版画等教学直观手段, 努力为学生创设生动实用、能够“耳闻目睹”的环境, 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自觉性, 并尽可能提供开发逻辑思维和便于理解记忆的条件,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精神。

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2]。其教学核心以“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情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任务”进行细致分析, 明确完成“任务”需要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这些知识中哪些是已学知识, 哪些还未学习, 经学生自己思考和教师点拨帮助, 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是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主体, 拥有学习主动权, 在教师点拨和指导下边学边做,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并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积极性。同时, 教师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通过不断挑战和激励, 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而主动去观察现象, 建立自身感性知识, 再通过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 “任务”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其完整性、难易度及能否引起学生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故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任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学习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该教学法突出了医学教育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 通过教学任务的情境化、社会化、临床工作化, 实现师生互动并融入情感因素, 为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技能素质, 为今后自我学习、相互协作和提高自信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将这种知识应用到实践中[3]。其基本教学方式为:学生备课→授课、示教→学生点评→教师提问→学生、教师共同总结。教学特点为:学生由传统课堂上的“接受者、旁观者”转变为“学习者、讲授者”, 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引导者。

相对于传统教学, 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备课、授课中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运用自己智慧的机会, 锻炼了交流、协作和应变能力, 在参与中不仅要知道“讲什么”、“怎么讲”, 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讲”, 能充分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整合和应用, 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使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不断地参与中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 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专业、文化和心理素质。

4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应用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法学和医学领域。经研究表明, 它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其未来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医学教学中, 案例教学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要求, 以典型病例为教材, 将学生直接引入具体的医学实践案例中, 通过师生间多方位互动研讨,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最后共同解决相关学习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学科指向的不同, 其既可用于临床学科教学, 也适用于基础学科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 病例选择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前提和质量保证。它要求病例源自临床实际, 涵盖知识广, 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延展性, 能将相关医学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知识范围, 拓宽知识领域, 能增加新知识以弥补书本学习的片面性, 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独立学习, 改变思维方式, 提高实践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更能启发学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 能有效解决课堂理论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 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扎实而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 帮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了解和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 学会选择和摒弃信息, 学会研究和独立思考并做出判断, 从而提高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景时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

5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利用演戏和想象创设情景, 启发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信念和价值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4]。它要求学生将自己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 并按这一位置的方式和态度行事, 以增进对他人及自身角色的理解, 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5]。教学步骤为课前教师根据教学拟定医、护、患三者角色, 让学生参与某一角色, 在对该角色学习模仿的基础上, 通过扮演使角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产生相应的角色行为。

其优点是通过角色扮演, 把知识讲解和实践有机结合, 为学生提供一种综合学习训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觉性和应变能力。

该教学法有利于医学生体验患者在接受检查、治疗和护理时的感受,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医学知识, 更从心理角度让学生体验患者的心理需要, 有效克服“见病不见人”的医学学习弊端, 唤起学生同情心, 移情于患者, 对医护角色产生必要的认同和内化, 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间的差距, 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做好准备。但该教学法使用的前提是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和相关临床知识, 且要学习的知识难度不是很大。因此, 此法通常用于高年级医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教学。

6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Problem-Based Learhing简称PBL) , 该模式打破学科界限, 采用学生自学、导师指导小组学习,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和批判思维能力有独特作用。教学遵循“先问题、后内容”的原则, 主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收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大班研讨的形式进行。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总体设计、安排任务、精心总结, 在时间上, 学生的讨论时间的远远超过教师的讲解时间。

在教学中, “问题”既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故“问题”设计首先要能确保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精髓, 能了解知识的相关性, 以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其次“问题”要能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乐于以现有知识基础去学习新的知识。

该模式不是给予学生知识而是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问题”的练习, 让学生以临床讨论的形式记忆和储存新知, 强调医学知识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到一名医护人员必备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 并形成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理念。

该教学法较好地反映了当今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 WHO (世界卫生组织) 曾指出PBL是一种适于卫生保健领域的教学方法, 因为PBL更能反映卫生工作者未来的工作环境, 更能反映卫生服务的需要, 可使学生获得和常见健康问题相关的完整知识结构, 培养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临床推理技能, 养成反思的习惯, 这对培养从事社区工作的卫生保健人员极其重要。

7 标准化病人教学法

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 , 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 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健康的人或轻症患者, 经过培训后, 能准确表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 (或) 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 旨在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 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6]。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SP以其在医学教育评估和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 逐渐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国外, SP不仅用于各类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训练和考核中, 也用于医师执照考试。国内主要用于教学和考核医学生体格检查及采集病史等临床技能。SP的使用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和评估开辟了新路径, 改变了多年延续的从患者身上学习医疗护理知识的医学教学模式, 为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和解决病原、病种不足的问题指明了方向[7]。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因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是SP的培训, SP毕竟不是真正的患者, 虽经过一系列培训, 但不能模拟真正的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能模拟到患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仿客观部份, 且SP的培训对教育经费不足的普通医学院校而言无疑是一大难题。

摘要:随着医学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有限教学时间与无限教学内容的矛盾日益加剧, 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 笔者主要介绍7种医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文佩.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2]张瑞莹, 孙亚思, 刘君, 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等护理教育, 2008, 5 (3) :109~110.

[3]绳宇, 赵雁, 张欣.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实验小组学习方法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531~533.

[4]马文华, 王慧玲, 张海燕, 等.角色扮演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2) :50~51.

[5]张咏梅, 钟建华.角色扮演在手术体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6) :458.

[6]钟玉杰, 王敏, 李勤, 等.从10年文献回顾分析我国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3) :259~261.

8.“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八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上一篇:初三政治下一篇:常态课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