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

2024-08-07

紫砂陶(精选12篇)

1.紫砂陶 篇一

新曙光,从这里升腾

喀左紫砂产业发展优势

人杰地灵:东山咀出土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500年,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这里升腾;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中国最大的早白垩世霸王龙化石——喀左·中国暴龙。“世界龙乡、史前圣地”,喀左,这个融古汇今的历史文化名城,到处盛开着灿烂的文明之花,不愧是一块投资兴业的黄金宝地。

资源丰富:喀左紫砂储量丰富,远景储量在10亿吨以上,在全县22个乡镇场中,12个乡镇场有紫砂矿。而且,矿物质含量符合紫砂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要求,品质优良。按紫砂文化产业年销售收入20亿元估算,可开采500年。

交通便捷: 喀左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唐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交汇处,距北京、沈阳均400公里,距朝阳机场、锦州港和葫芦岛港100公里左右。境内有京沈、魏塔两条铁路,京四高速公路和正在筹建的绥克高速公路,为“三省通衢”之地。

机遇难得:《辽宁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纲要》将“喀左紫砂”纳入全省发展重点项目,被列为辽宁省六大轻工产业之一,被朝阳市列为十大文化产业之一。喀左县委、县政府编制了喀左紫砂产业5年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规划了紫砂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前景广阔:广阔的市场空间、充足的土地和人力资源、远远低于外地的水电煤等成本,以及政府部门对紫砂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和推进使喀左紫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环境优越:一系列有关土地、税收、收费、服务等优惠政策,“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中心等,营造了优越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省级平安县、省级园林县城,一顶顶桂冠更加折射出喀左与时俱进的现代文明。

2.紫砂陶 篇二

紫砂壶镌刻题辞的盛行, 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与创作。有意识地将紫砂壶作为创作的载体者, 当推清嘉庆年间的陈鸿寿 (字曼生) .陈曼生是着名的“西泠八家”之一, 不仅娴熟于金石书画, 更是嗜壶成癖。他和杨彭年合作设计的紫砂壶, 其色含蓄, 其质温润, 其形典雅, 亦书亦画的陶刻艺术“切茶、切水、切壶、切情”, 可谓美妙绝伦。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 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品位。陈曼生留下的“曼生十八式”可称道艺结合的经典, 后世奉为圭皋。曼生之后“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成了文人和匠师合作时共同认可的审美标准。与曼生同时代的梅调鼎, 曾在一款称砣款式的“秦权”壶上题铭:“载船春茗桃源卖, 自有人家带称来”, 其文回味十足, 其字遒劲有力, 方寸之间便构成壶、字、意、情皆佳的绝妙之作。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 也有别于漆雕和木雕。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 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 基本上与国画相似, 既有书法也有画像, 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略有不同, 要根据紫砂陶器的造型分别施艺, 画面要求清晰而又层次分明, 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 然后依靠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 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有来龙去脉, 做到结构相称, 刀法分明, 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

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和空刻两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到、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法。刻印是先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胚上, 再运刀依样雕刻, 通常由一般的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由具有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 或熟悉紫砂壶的书画家亲手雕刻, 他们在确定大体的轮廓安排后, 用斜刀的刻法以刀带笔, 篆刻时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 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味。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 自由驰骋, 犹如天马行空, 刀法多变, 可轻可重, 或虚或实, 可粗可细, 或刮或划, 粗犷豪迈, 耐人寻味, 这样才能反映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至于紫砂陶坯刻款则由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 其一乾坯刻款:紫砂壶泥坯基本干燥以后, 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 然后再用钢刀依照样式进行雕刻。其二写泥刻款:紫砂壶的泥坯还有五分之一的水分左右, 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其三湿泥刻款:紫砂壶泥坯近似于干硬状态时, 用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其四描边剔泥刻款:先以细刀描出轮廓, 再以点或挑的手法去掉中间部分。这样的陶刻手法能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陶刻艺术的特点就是以笔代刀, 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刻篆诸艺融于一体, 神韵怡然, 彰显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 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陶刻题材极为广泛, 形式更是丰富多样, 举凡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均可作为入画题材。陶刻特别讲究各体书法, 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种不同书法来表现于各种形体。

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 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 不管是哪一位书画名家在饰壶时, 倘若不加刻意经营, 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 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 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 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迹, 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徐秀棠大师在述及他的陶刻观时说道:“我在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 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要把很多要说的字外之言结合在一起。如此, 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 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只是, 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染曲解, 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总以为一件陶器, 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 便能壶随字贵, 欺哄紫砂玩家, 漫天要价, 这一错误的概念, 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 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 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 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 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 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 便为好的艺术作品, 闲暇之余, 沏上香茗, 品茗赏壶, 涤滤烦忧, 当余甘留舌之时, 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 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摘要: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 便为好的艺术作品, 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 当能理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关键词:紫砂壶,陶刻,刀法,意境

参考文献

[1]上海工艺美术, 2001, 8.[1]上海工艺美术, 2001, 8.

3.紫砂陶的魅力在哪里 篇三

前期结识一位小友,喜追名家壶,今天闲聊,问我。他收藏了一把某某大师的壶,据传说此大师尽管俗务缠身,酗酒度日,制壶技艺一落千丈,问我他的壶会不会贬值。可能和我做投资出身有关,让我想起了很多,看着这么热爱紫砂陶艺的年轻人,想起目前市场的种种,心里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感受。就事论事,即使真的这样,这位大师无心做壶是肯定的,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眼力不如以前,制壶技艺怎会一落千丈,紫砂壶的内敛之美是靠着人生的积累表达的,一把好壶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失去光彩。

我玩壶过了一个阶段后,就不怎么追求噱头了,遇到同样喜欢紫砂壶的朋友,我很喜欢说“看壶说话。”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为炒作高手提供了很多途径。可以把一个下岗职工炒作成神医,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在看壶的时候除了名气,是不是还要看看其他因素。比如紫砂壶的泥料、做工、韵味等方面。这就是我喜欢说“看壶说话”的原因。从我个人来讲我不想用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去为别人名不副实的名气买单。

紫砂陶艺有着它独有的艺术语言,这种含蓄内敛,暗蕴锋芒的气质,加上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观赏价值,是非常符合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的,我想这也是紫砂壶可以在众多茶器雅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除此以外,紫砂陶艺的独特成型技法也是有别于其他陶瓷制品的,只有深入了解了这些制壶技艺才能更好的理解紫砂壶,因为这些技法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基础和手段,此外就是要了解紫砂陶艺独有的艺术语言了。

当你有所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同一个作者,做同一款式的器形,也不会完全一样,也有参差。毕竟紫砂陶艺是手工(有些虽要借助模具,但是也至少有50%以上的工作需要手工完成)完成的。当你了解了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名气并不十分重要,也无法同好壶完全划等号。

记得有一个天津朋友经常拿着一些打着名家印款的壶来问我。这些壶做工普通,神韵全无,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把大梅花报春,梅花贴的像柳条一样迎风飘摆,毫无傲雪寒霜的那份骨气,这样的壶实属低劣仿品。朋友经常会说:“这些是人家定制的,指名这些大师做,但做普通商品,自然工不算好。”这个理由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作品,怎会成为名家圣手。说到这里忍不住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那段动荡岁月。我现在玩的很多东西都是那个时期的,那段岁月很多名家被下放去做花盆,且多不打自己的印款,只落“中国宜兴”四字,这也是这些名家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虽然如此,这一时期的花盆依然精品辈出。这就是名家高手对事对壶的态度,无论人生起落,心中想的只是尽其所能把手里的泥巴搞出名堂,而不是变成名利。所以我有时候忍不住要问:“如果紫砂陶作品没有人名款,你怎么办?”。如果你只认款识,那么它们不属于你。

4.如何区分紫砂泥料 篇四

问题一:段泥就是团泥。

问题二:朱泥有很多花哨的名字,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小红袍、黄朱泥、黑朱泥、红芯朱泥等等。这些对朱泥的称谓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些朱泥都是现代 对朱泥调配或加工后的产物,有的是纯朱泥加入石黄,有的是加铁红粉,有的是加化学原料,有的在壶表制作效果,而每一种效果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也许是为了 区别,但这样很容易让壶友混淆对朱泥的概念,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如果要把事情简单化,仅仅需要把朱泥分为几种:

第一种:原矿朱泥。产于黄龙山的原矿朱泥,不添加任何化料,也不掺合其它泥料进行调配。(本人推荐这种朱泥,首先是健康,其次是泥料特性明显,较为稳定)

第二种:老朱泥。老朱泥就是经过一段陈腐时间的朱泥,具有原矿朱泥具有的一切特征,区别仅仅在于成壶的观感略有不同,而不是泡茶会更醇香。关于陈腐的时间有一个合理的期限,并不是越久越好。

第三种:赵庄小红泥。赵庄小红泥是以前练泥人对产于赵庄的朱泥的一种称谓。其特性和原矿朱泥略有区别,区别在于它的收缩率小于原矿朱泥。

第四种:调配朱泥。把一切花哨名字的朱泥归于此类,等将来对前三种泥料有一定的了解,再来研究这些有这好听名字的朱泥,这样会简单得多。

朱泥的盲区:

1.明清朱泥与现代朱泥的区别

古代的朱泥与现代的朱泥所开采的矿源是一样的,它们在地壳几千年才形成,因此一百多年前的朱泥没理由优于现在开采出来的朱泥。明清朱泥优于现代朱泥的仅是它更具有历史意义而已。(这个观点有待本人继续考证!)

2.无朱不皱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看过明清朱泥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3.朱泥是红中泛黄

这个观点有对有错。首先矿源的不同,泥料的陈腐,窑温的高低不同,成品的颜色就会有区别。朱泥红中泛黄不一定是真朱泥,没泛黄不一定是假朱泥。因为许多玩 家手头没有朱泥的标准器,就算是有,也不可能每种成色有一把。由于自身知识的缺乏,就会走入凭空想像的误区,真真假假分不清楚。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好泥的特 征,就不会被这些东西所蒙蔽。

段泥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原矿段泥,老段泥,调配段泥。

老段泥是经过一定陈腐时间的原矿段泥。黄金段,芝麻段这些是调配段泥,例如芝麻段是在本山绿泥里调入紫泥颗粒而成。

调砂泥料主要是为了突出泥料的质感,近年也有很多玩家喜欢,关键是看调配的效果如何,喜不喜欢看个人的审美观。

泥料总体分为三大系,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一切泥料离不开这三个主系泥料,清水泥属于紫泥类别,朱泥属于红泥类别,而底槽清和段泥是共生矿。

古铜泥是一种比较差的泥料,这种泥养起来不会出效果,一般只用来做摆件,现在好的摆件也不再用古铜泥制作了。

介绍“红龙皮”和“降坡泥”

简单的来说红皮龙是紫泥的一种

降坡泥是产于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的泥料,它很适合泡乌龙茶,和朱泥比起来,扬香稍逊色,但韵味更显著。这种泥料性较“脆”,比较易碎。

这样理解段泥对吗?

一、原矿的是与紫泥或本山绿泥共生的,捡出后可成壶,二、合成段泥是紫泥和本山绿泥调配的,目前市场主要是此段。

三、段泥有拼砂一说吗?

四、合成的有很好的段吗?

一、原矿段泥是本山绿泥中夹杂紫泥颗粒,可以直接成壶。

二、本山绿泥人为加进紫泥颗粒属于调配段泥,这种泥料颗粒分布规则,层次感逊色于原矿段泥,同时泡养比较难出效果。

三、凡是紫砂泥料都可以调砂。

四、调配段泥一样有比较昂贵的,好不好玩家的主观意见很重要。

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是紫砂泥料的代表,底槽清和段泥是共生矿,它们也源于这三种泥料。

手工炼制是古法的炼泥方式,以前是用矿料加清水手工粉碎磨制,而现在的炼泥方式是用真空机粉碎,大大提高了炼泥的效率.合熙堂的朱泥壶是从炼泥到制作到成壶完全用老法来制作,从炼泥到成壶都是人工完成.朱泥本身含有铁质,现代的朱泥多吸铁,不除铁一样是为了突显老款朱泥壶的古朴自然,达到老味的效果.问怎样才能看出壶的透气度

透气性的问题看来只能先“分析”后“看”了。

紫砂壶除了具有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外,透气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紫砂壶在显微镜下呈双重气孔,因为这样紫砂壶具有透气性,用茶水经久泡养的茶器形成温润通透,入手可鉴的效果,给紫砂壶披上迷人的色彩。

分析透气性首先分析泥料,紫泥,清水泥,段泥,底槽清这些泥料制成的壶都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而各种各样的调配泥料就不一定,这些泥料具体的性能需要玩家自 己上手去体会。而朱泥壶由于收缩率很高,因此密度也高,透气性就比前面提到的几种原矿泥料差,但也因为这个“缺点”,它是最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还有例如 台湾高山茶等等这些高香气的茶叶,具有逼香快,扬香高的特点。因此朱泥小壶也一直受到南方茶客的青睐。

不同种类的泥料之间没有好坏之别

紫泥,清水泥,底槽清这类泥料通属紫泥类别,它们的特点是适茶性较广,可以泡多种茶叶。段泥壶用绿茶来泡养,久而久之会有如黄玉一般的温润,但是需要的时 间较长,用红茶类来泡养,会显老味,因为段泥色浅,吸附性强,也有人说用段泥壶泡铁观音很清爽可口。朱泥壶最适合的是铁观音,朱泥壶密度较高,透气性相对 差,对铁的扬香很有作用。

收藏壶同一款的壶,大壶增值大还是小壶大?

在一般情况下,有两把同一工艺师的壶,除了容量一大一小以外,做工,年代,泥料,品相都一模一样,证书等附件也齐全的话,大壶购买的价格一般来说比小壶高,当然将来升值后大壶的价格还是比小壶高。

但这之中还存在一些因素,假如大壶的存世量是1000把,小壶作者很少制作,存世量仅有100把,那可能小壶的价格会高于大壶。又或者某把小壶是作者某个时间为某事或某人特别制作的,也许价格也会很高。还有等等很多的这类因素。

5.四大名著紫砂壶 篇五

藏品作者:余立平、吴亚维、吴建强、许华芳

藏品发行:中藏联盟网

《四大名著国宝壶》的华耀问世,一方面为了庆祝中国人100多年来首次圆梦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方面在于响应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号召。《四大名著国宝壶》由吴建强、吴亚维、许华芳、余立平四位国宝级紫砂工艺大师联袂创作,经曹雪芹纪念馆、施耐庵纪念馆、罗贯中纪念馆、吴承恩纪念馆四大艺术馆权威联合审定、共同打造。

该套作品把紫砂工艺、珐琅彩工艺与中国四大文学巨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首次巧妙结合,完美诠释了“忠、信、情、义”的深层含义,是千年来首款四大名著系列的大师国宝级紫砂壶,四大名著经过历史沉淀、读者解读、研究与衡量,承载着许多文化精华与艺术魅力,是中国的经典,更是文学的巅峰,都是独一无

二、无可替代的艺术财富。用紫砂艺术还原文学艺术的经典,把每一部文学巨著的核心画面淋漓尽致呈现于壶身,并且针对每一种情景精心选用相得益彰的壶型,从而凸显作品的完美神奇、浑然天成,是难得的大手笔、大杰作。

忠——《三国演义》壶 三足鼎壶

余立平 容量:270cc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精彩片段之一,而这把壶所绘图案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兄弟之情”跃然于壶身,传递了一种“同生共死,感天动地,日月可鉴的英雄情怀”。此壶为三足鼎壶,寓意英雄相会,谁与争锋。

作者介绍:

余立平,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杰出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师承高级工艺美术师倪顺生,潜心壶艺,所制作品立足传统,力求创新。

2007年,《飞翔壶》荣获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 2008年,《和润茶香》系列作品荣获第十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9年,《蕴含紫砂壶组》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创新艺术金奖;《春韵壶》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性收藏;《陶泉韵趣壶组》荣获2009中国宜兴紫砂百名陶瓷艺术家评选金奖。

信——《西游记》壶 僧帽壶

吴亚维

容量:270cc 此壶为僧帽壶,僧帽代表着虔诚与信念,寓意《西游记》师徒四人取经的态度。壶身图案选用孙悟空立地成佛的神形,有点睛之意,妙趣横生。“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题于壶体,显得神灵活现,营造了一种“清气灌顶漫人间”的氛围,极具收藏意义。

作者介绍:

吴亚维,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精湛、风格独特。其作品质地古朴、韵味敦厚。2008年其作品《合欢壶》被无锡博物院永久性收藏;

2010年作品 《上新桥壶》在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2011年11月,作品《仿古壶》在大连秋茶暨紫砂艺术品博览会“星海杯”优秀作品中荣获金奖。

情——《红楼梦》壶 美人肩

吴建强

容量:310cc 一曲红楼,迷醉千古。《红楼梦》壶为美人肩造型,尤其是图案上的宝黛二人更显玲珑娇媚、雍容华贵。十二金钗是《红楼梦》的美之所在,所以用美人肩壶型是对红楼美人的完美诠释,更是对中国文学巅峰巨著的深情回眸。

作者介绍:

吴建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作品深受海内外行家喜爱。《抽盖宝方壶》获第五届国家级大师精品博览会铜奖,《僧帽壶》系列荣获全国礼品博览会陶艺作品“中艺杯”金奖。作品多次出版于《陶魂》、《中国青年英才集》、《紫砂第一村》等。

义——《水浒传》壶 提梁壶

许华芳

容量:270cc 此壶选用提梁壶型,颇具意蕴。提梁壶是紫砂壶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款式,尤其是自壶肩部分凌空而起的壶把使整壶显得气势高昂、古朴大气。《水浒传》以宋代为背景拉开帷幕,主要表现了108位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的故事。他们忠肝义胆、侠义心肠、重情义、讲义气,所以,用提梁壶诠释《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也最为合适。

作者介绍:

许华芳,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央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陶瓷专业协会会员。其作品《奇瓜》、《葫芦》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永久收藏;《草幅壶》被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收藏价值:

此款《四大名著国宝壶》为紫砂巨制的传世经典,是国宝级紫砂珍品,由四位国家级工艺大师联袂打造(其中许华芳女士已升职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四大艺术馆权威审定。画面采用的是百年来几近失传的紫砂添彩技法,而且是人物故事添彩技法,属于紫砂装饰技法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一项技法,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监制。它是紫砂文学与珐琅彩三种艺术的天王级碰撞。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作品以紫泥为载体,将历史、文化、艺术、财富蕴涵其中,这种集锦带给藏家的不仅仅是超凡的价值,更是一种雅趣!无论从哪一个层面审视、赏析,它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收藏、赠送、投资的最佳选择。随产品还附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精选名著珍藏版作品集16本,非常难得。让紫砂之美与文学的魅力一起带您品味人生。

藏品材质:

红清水泥是一种炼泥方法,这种不加其他杂料直接粉碎成泥方法炼制的泥料统称红清水泥。有天然的红清水泥,也有加铁红粉的红清水泥,也有温度烧高后颜色偏红的红清水泥。天然的红清水泥,泥色没那么红,很自然的淡红色。温度烧高后的红清水泥,泥色为暗红。广义上说:清水泥,就是不加任何人工化工物炼出的泥料,也称红清水泥。

窑温:约1160度。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本色泥。

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

难度:陈泥务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提炼时须留意氧化铁及石灰质之剔除。

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温暖亲和,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壶佳茗,伴享茶宴。

6.紫砂壶茶艺解说词 篇六

各位茶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清和鲁派茶馆品茗赏艺,感受儒家茶文化。我师茶艺顾问XXX,请多多关照!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茶陪伴着中化民族走过来五千年的历程,俗话说“美酒千杯难寻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心”各位点的是安溪铁观音,有我来为大家做茶艺表演。

茶需静品:请大家放松身心,抛开所有的杂念,已平静愉悦的心情进入茶境。

先请大家欣赏我们泡茶时所要用到的精美茶具:

茶具的选择需要适应茶性,乌龙茶类我们一般选用透气性好的紫砂材质的壶或杯,它能更好地体现乌龙茶独特的韵味。

紫砂壶:又称孟臣壶,产于江苏宜兴,“不多茶香气,又无熟汤气”的独特品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

茶滤网:用来过滤茶汤中的茶渣,使茶汤更为清澈明亮。

公道杯:又称公平杯,起到公平公正,均匀一致的作用。

闻香杯:因其杯体细长,能更好的凝聚茶香,因此我们用它来闻香,冬天还可暖手,又称暖手杯。

品茗杯:用来品茶以及鉴赏汤色。品茗杯又称若琛杯,若陈伟清代制杯名家。

茶 托:盛放品茗杯和闻香杯。

茶 荷:用来盛放干茶,一边观赏干茶的形状和色泽。

茶 巾:用来擦拭壶底多余的水分。

茶道组:用于行茶时所用。。。。。“茶艺六君子”。

7.紫砂陶 篇七

2011嘉德春季紫砂壶拍卖会上, 业内人士、紫砂爱好者纷纷赶来淘宝。

去年嘉德春拍, 一把1948年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因此, 今年的春拍格外吸引各方关注, 现场人头涌动, 气氛热烈。拍卖师不停的有节奏的叫价、落锤。坐在中后排的一位气质高雅、年轻漂亮的女嘉宾格外引人注目。她全神贯注的注视着一只只拍品, 举牌, 记录。在男性居绝对多数的的拍卖现场, 显得特别醒目。

这位女嘉宾虽然年轻, 但对紫砂拍品充满自信。看得出, 应该对紫砂是很有研究的, 非常在行。

她叫秦昆。

在马连道4号同泰紫砂社, 记者采访了秦昆。秦昆的工作室, 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紫砂的味道。记者看到很多柜子里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 琳琅满目。其中有朱可心、徐汉棠、范家壶庄等许多名家的珍品。

秦昆娴熟的泡起了功夫茶, 寒暄过后, 记者开始了采访。

财经界:在我们的印象里, 收藏紫砂壶一般以男性居多, 女性收藏紫砂壶的很少, 何以如此钟爱紫砂壶?

秦昆:从小就见到家里有紫砂壶, 爷爷有很多收藏, 但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一次旅游去宜兴, 面对一只只鲜活的紫砂壶, 不觉为之心动。在一个烧制紫砂壶的窑里, 我整整呆了三天, 看着一只只烧制而成的紫砂壶, 有一种升华的感觉, 好像蜕变了一样。对紫砂壶的热爱, 一发不可收拾, 我感觉紫砂壶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或者说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财经界:你认为用紫砂壶泡茶和其它茶具泡茶有区别吗?

秦昆:区别很大。宜兴紫砂壶特殊的材质, 使紫砂壶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泡茶不失原味, 色香味皆蕴, 能使茶叶越发的醇郁芳沁。

2、紫砂壶使用的时间越长, 壶身就越光亮, 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3、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也好, 无论冬夏, 即便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炸不裂。

4、传热慢, 而且保温, 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

5、能吸收茶的香气, 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 其水也有茶香味。

6、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 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 经常泡绿茶时, 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

7、独特的透气性能, 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 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

所以, 很多人喜欢用紫砂壶泡茶。

财经界:你认为上品的紫砂壶应是什么标准, 如何才能成为紫砂壶的行家里手?

秦昆:紫砂壶, 是中国特有的, 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有自己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必须遵循这个原理。除了泥料、做工、款章外, 我个人认为紫砂壶不仅仅是商品意义上的紫砂壶, 还是艺术品、奢侈品。必须具有相当的艺术的成分在壶里, 这样才会有高附加值。而这个艺术应该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必须要有“天趣”, 也就是自然的情趣在里面。总结出这个趣与这个理, 你就会愈来趣愈爱它, 这是发自真心去爱她, 和紫砂壶用感情沟通达到情感释放, 人壶合一, 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壶。从你有个圆的到又想要个方的, 有个方的你就想要个扁的, 然后对各种类型你都会去留意, 去收藏。, 收藏的多了, 看的也就多, 对紫砂壶独特的韵味也就慢慢能够体会到, 日久天长这样你就会顺其自然变成紫砂行家里手了。

财经界:社会上现在有一种议论, 说紫砂市场过热了, 你如何看?

秦昆:有人说今天的紫砂过于‘热’。何谓热?个人认为它的热是两个不同系统的热。市场带给它的效益是价格, 这个“热”不是我一个人能评论或者左右的因素, 我更注重的是紫砂的社会认知度, 这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市场革命。作为我们, 一些有幸能站在这个群体前端的爱砂者, 在经营紫砂实体的同时有责任去宣传去弘扬紫砂文化。价格和市场认知度不够统一, 是现在市场上存在诸多矛盾的原因。紫砂文化的“热”是我们热爱紫砂的人多少年为之努力得来的。每有壶友来紫砂社, 拿起壶来最关心它的价格。有人费解为何有的几千有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是一样的紫砂呢, 有什么区别呢, 给以何种解释呢?我想只有你亲手拿着它才能感悟到它价格背后真正吸引你的东西, 如果你感觉离不开它, 也就找到不同了。所谓好的精品, 就像人一样, 气节惊人, 气质惊羡, 令人欲罢不能。

当今的紫砂文化, 正在向产业化、市场规模化转型、完善的发展阶段。我想这不是偶然的, 是很多方面积累的必然体现。作为中华文化的承载品之一, 紫砂有这样的实力在经济市场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是更多人能够了解紫砂, 体味紫砂的必经阶段。我一直认为紫砂是艺术品, 在某个阶段、某个层次甚至是奢侈品。艺术品是个性化的, 每一件艺术品其实都有一个故事, 但现在紫砂市场个性化的东西太少, 纯手工的太少。要力戒浮躁和功利, 紫砂市场需要更有品位的作品。

爱壶多年, 从最初的收藏走到今天的经营, 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北京马连道大大小小数百家紫砂社之中, 有多少能称得上是有真正的紫砂文化?但我坚持树立紫砂文化信念促使我创立了今天的同泰紫砂。

财经界:作为一个对紫砂壶有相当研究和历练的人, 你能从紫砂壶里面感悟到什么?

秦昆:我能切身的感悟三重境界:好壶得趣, 赏壶明理, 养壶静心。

好壶得趣:紫砂的材质之美、造型之美、工艺之美、功能之美、品味之美及其文化内涵, 使得品玩紫砂者有好收藏名家名作的, 有喜做工艺品摆设的, 有用以饮茶品茗的。无论怎样都会各得其所, 乐在其中。正如:“好壶的感觉, 是父母的慈爱, 岁月的包浆似老人脸上的沧桑, 倾其所有默默关爱你的一生;好壶的感觉, 是美女的型体, 是爱人的厮守, 风雨同舟行影相随令你爱不释手;好壶的感觉, 是子女的成长, 精心的养护似掌上的明珠, 赏心悦目感觉你人生的幸福和成就;好壶的感觉, 是朋友的默契, 真挚的情感甚至不需要语言, 休戚与共伴你走出寂寞孤单。”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为秦昆题词

当代紫砂工艺大师徐汉棠为秦昆题词

赏壶明理:紫砂有“方非一式, 圆不一相”之说, 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从壶形而言, 有取材于自然的壶型;有取古代陶器, 青铜器、漆器、竹木器, 、石器、以及生活中的实用器具等成壶形;有运用点、线、面的几何型构成的壶体造型, 有正方、扁方、六方、菱形、方圆组合等造型, 还有抽象形壶型的木桩型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动之感。紫砂壶通过工艺技法表现其神态, 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 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 写实力求逼真, 变化力求自然。均给人以浓郁的回味, 或对称均衡的稳定感觉, 或给人有动静相宜的感受。一个造型作品的气度, 是作者个性、风格和气质的体现。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 有的壶型清秀飘逸, 有的古朴敦厚, 有的轻快明朗, 有的粗犷简雅。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纳子”。紫砂壶有着“无意理不可成器”之规, 在把、读、悟、赏、用的过程中感悟到, 每一把壶都有“一个说法”、“一个哲理”、“一个趣境”, 为玩家打开了一个“启智养心、融茶和意”之境界。如“井栏壶”, 是以模仿古井的造型而创意的茶壶, 身如汲直, 把流呼应, 蓄势欲发, 使人想起千年古井之化德——润年以仁泉养人, 旱年以甘浆乳人。以此壶饮, 能不生发“饮水思源”、“得滴报涌”之心?除此之外, 紫砂壶作为金石书画的载体, 常常铭刻有书画, 例如, 盛名天下的“曼生壶”, 是文化与紫砂壶完美结合的典范。如其“方壶”的壶铭:“内清明, 外直方, 吾与尔偕臧。”“却月壶”的壶铭:“月满则亏, 置之左右, 以为我规。””如此等等。生活的智慧和幽默的表达, 处世的箴言, 跳跃的语言节奏, 反映的人生经验, 连同自娱、自省、倾心、怡然自得的潇洒情怀, 一齐涌现在手可盈握的实体上, 一旦捧读, 让人如何释手?这是智慧的灵光, 是语言的魅力。

养壶静心:中国文人崇尚韬光养晦, 而使用和把玩紫砂这一过程, 正好与文人韬光养晦的过程合拍。一件紫砂器从出炉, 表面颗粒相对糙杂再到使用过程中抚摸泡养以后变得黯然滋润, 期间这种物与人的亲近事实上培养了这种情感。而这种情感正是紫砂特有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养壶如养性, 品茶品人生, 一把带着窑灰的新壶正如初涉人世的年轻人, 有着同样的青涩和稚嫩, 养壶的道理中正暗含了做人做事的真谛。

财经界:前面你说对紫砂是发自真心去爱她, 和紫砂壶用感情去沟通, 从而达到情感释放, 人壶合一, 你是如何去做的呢?

秦昆:我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紫砂, 紫砂也是有灵性的, 当你把紫砂当做你生命的一部分时, 你自然就能理解他, 读懂它, 爱护它。养壶的过程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过程。这么几年下来, 我总结了几点养壶体会。

耐心:养壶之秘诀一是“耐心”, 最忌急于求成。很多人羡慕别人的老壶那黯然之光, 于是又是火煮又是上光, 殊不知正犯了养壶的大忌, 一不小心弄出个“和尚光”, 亮是亮了, 但由于缺少了岁月的积累和沉淀, 那种光亮显得浮浅和晃眼, 不如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壶的光柔和隽永。养壶正如人生, 靠的是平和坦然, 靠的是能耐得住寂寞。

恒心:养壶之秘诀二是“恒心”。养壶要求坚持不懈, 前半年变化较大, 越往后变化越慢, 有人说好的包浆要养数十年之久, 所以养壶需要“恒心”。养壶正如人生, 不能仅靠三分钟热情, 不能仅靠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靠的是坚持不懈, 要把自身的修炼当成一种乐趣。

专心:养壶之秘诀三是“专心”。养壶要始终如一, 用久的紫砂壶能吸收茶汁, 使茶香四溢, 所以养壶讲究的是“从一而终”, 一个茶壶最好是只泡一种茶, 这样泡出的茶香才会清醇四溢。养壶正如人生, 要有一个确定的追求和目标, 并为之矢志不移。

细心:养壶之秘诀四是“细心”, 关注细节。养壶也分帮派, 有净衣派和污衣派之分, 个人倾向于净衣派, 泡茶结束, 总要清除茶叶, 清水涤身, 再擦拭干净, 有时茶渍流于壶身, 如不注意, 时间长了, 就难以擦净。此时, 需要的是细心。养壶正如人生, 靠的是从小事做起, 靠的是关注细节。

静心:养壶之秘诀五是“静心”。在温、泡、淋、擦、清的养壶过程中, 抛去杂念, 心静如空, 从而达到养壶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养壶, 养的是心情境界;品茶品的是人生真谛。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 通于万物”, 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 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 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 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 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 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常常会一个人泡上一壶茶, 看茶叶在水中漂浮沉淀翻卷舒展, 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 壶要历经岁月才显神韵, 人生也要历经磨炼才能坦然。

壶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 嘴小体阔容天下, 两三寸间起波澜, 以心性为壶, 以岁月为茶, 去涵纳岁月也让岁月蕴养自我!这样, 到最后, 当岁月流逝如倒掉的茶, 我仍如壶, 有着茶也带不走的温香。

8.浅谈紫砂陶的艺术发展历程 篇八

关键词:紫砂陶;艺术;发展史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95-1引言

紫砂,被誉为“东方红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其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堪与闻名中外的国之精粹—瓷器并驾齐驱,明代林古度有诗云:世间茶具称为首,玩赏揩摩在人手。

说起紫砂,不得不追溯它那历经四朝的千年发展史。与近万年的陶瓷史相比,紫砂的诞生似乎有些姗姗来迟,当宋代已形成哥、官、汝、定、钧五大窑系,呈现瓷器全盛的壮观时,紫砂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

一、 宋代现端倪

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寄茶诗》中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瑕玉”。其中的“紫泥”、“砂罂”所指是否为紫砂的推论,直到1974年宜兴丁山羊角山开掘了紫砂北宋窑址,从中出土了许多残器,经拼接整理依稀显露出北宋紫砂的雏形时,才得到了印证。与梅尧臣同时期的诗人、书画家苏东坡曾于建中靖国元年告老辞官,到宜兴买田筑东坡书院,他嗜迷饮茶,在《煎茶歌》里唱出“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绝句。于是在民间便有了苏东坡饮茶 “一定要紫砂壶煮茶”的说法。南宋紫砂的实物有现藏在镇江市博物馆,在丹徒一座古井中发现的三件瑰宝,以及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刘松年留给我们的一幅《卢仝煮茶图》中置于竹炉上的水壶图貌。与两宋相比,整个元代可谓紫砂的盲区,除了蔡司沾在《霁园丛话》里记载了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那么一点贴近紫砂的描述外,别无他迹,显得冷冷清清,倒是此时此刻的景德镇完成了瓷质由软到硬的过渡,并烧出了青花、釉里红这样的瓷中精品而如火如荼。综观两宋及元代,滥殇其间的紫砂是那样稚嫩而残缺不堪,它是甘醇的,需要时代的酝酿和文化的沉淀。

二、 明代露头角

据文献记载,真正紫砂的兴起,始于明代正德年间。首先是供春的出现。供春,这位朱砂陶艺家,是众所公认的紫砂壶创始人。与其同期的紫砂陶器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等人,众家各有所长,其中赵梁擅长于提梁壶的造型;李茂林擅制小壶;时朋为时大彬之父朋亦做鹏,与董翰、赵梁、元畅为当时的四大名家。此期的作品中,有汉方、菱花、僧帽、扇型、圆珠梨式以及花卉、竹节、提梁等造型,筋纹器的作品也是此时期的突出代表。

三、 清代展商机

到明末清初则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它闪亮的英姿终于跻身陶瓷艺坛的前沿。如从传记中金沙寺僧(生于明正德丙寅年,公元1506年)算起至宣统辛亥年(公元1911年),紫砂在这400余年里,为中国陶瓷的成长谱写了不少激昂又震撼人心的篇章。文史资料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王稚登的《荆溪疏》、文震亨的《长物志》、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等,清代则有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周澍写的《台阳百泳注》,张燕昌、李渔、王士祯、阮葵生、陈维崧、李斗也分别撰文《阳羡陶说》《闲情偶寄》《池北偶谈》、《茶余客话》《研斋随笔》《扬州画舫录》,国外如日本的奥玄宝编著了《茗壶图录》,正史中的《重修宜兴志》《重修常州府志》也以重笔记载了紫砂。此时紫砂陶艺界较为有名的是陈用卿、意梦臣、陈子畦等。而陈用卿再次将铭文刻于壶身,增加了作品的文气。陈子畦在案头白剑的作品构造上,更使紫砂陶艺在文书气质方面表现了多姿的色彩,同时拓展了外销贸易,唤起紫砂陶潜在的商业价值。康熙、雍正、乾隆中期,涌现了陈鸣远、史继长、陈汉文和王南林等陶艺家,其中以陈鸣远为当时的佼佼者。而后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名家邵大亨创作了鱼化龙,直至二十世纪初紫砂壶的生产转入完全商业化阶段。这段时期,宜兴的紫砂陶艺作品也开始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博览会,且在多项博览会中获奖,如陈寿珍的掇球和仿古壶。

四、 现代渐成熟

直至1930年,相继出现的名家俞国梁、冯桂林、陈寿珍、任淦庭、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人,他们将历代紫砂陶艺的技巧传承至今,其中以朱可心的花货、吴云根的竹货、王寅春的筋纹吻合严密尤为出色。裴石民则享有“陈鸣远第二”之称。顾景舟光货仿古、提壁、僧帽、口盖严密。蒋蓉的r荷花壶、南瓜壶、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朱可心弟子王寅仙所制作的新品杰作被美国、英国、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博物馆收藏。吴云根弟子吕尧臣是五八年进厂的佼佼者。从其目前的作品龙狮御壁中,可以看出他的才华。王寅春之子王石耕工艺之高,有胜其父之势,如石圆、希菊壶等均有相当浑厚的功力表现。裴石民的弟子何道洪,他的梅椿壶象征真松乱鼠,尤其为光货,其雄厚的扎实功底,无可挑剔。任淦庭弟子徐秀棠作品均以人像为题材,神态极为传神。

回顾千年紫砂,我们感到自豪。紫砂陶土仅出产宜兴,有着近五千年的陶艺史,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叶用品。当茶和壶相伴一体的时候,茶为壶增益,壶为茶添味,茶和壶的合用,在文化艺术的熏陶中,心旷神怡。在文人、艺术家的参与下,紫砂逐渐演化为集陶文化、茶文化,兼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载体。

参考文献:

[1]史俊棠,陈茆生,丁兴旺.紫砂壶铭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紫砂壶鉴定方法与技巧 篇九

2、要注意观察包浆。长期使用过的旧壶,外表会很自然地产生一层光泽,是久经茶汁滋养而慢慢渗透出来的,被称为“精光内蕴”。有包浆的壶,无论其外表是否有茶渍或尘土,只要用干净的布轻轻擦拭,都会出现一种光泽,而且越擦越亮,行里人称之为“包浆亮”。

怎么分辨好的紫砂壶

分辨好的紫砂壶的方法是看精密,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压气孔再倾壶倒水,涓滴不出则表明有间不容发的精密度,或手压流口再反倒壶身,若壶盖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壶的特性如再与茶的特性相配合则更佳,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因为香由热蕴。反之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因为逼热过烈味反而骓以醇滑,也较难控制,以上所做比较乃皆属(隐微之辨),并非相当具体可察,但如明察秋毫应可得知之。

紫砂壶如何鉴别好坏

1、看颜色:纯正紫砂的颜色,不论紫色、黄色、红色或者是两者之间的颜色都应有玉石般的韵味,其光质为黯然之光,象上了油一样,越擦越润,不能上腊,不能抛光,可参考老玉石的材质效果,材质越稀有、越有价值,因为资源有限。

2、听声音:紫砂壶是陶之上品,所以壶的声音是陶的声音。泡茶以后,声音沙、哑、沉,不能象金属声或者瓷器那么脆声,声音沙哑说明材质透气性好,内部不结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变味。

3、手感:紫砂壶的手感应具光滑圆润、舒坦,虽有颗粒但很圆润,紫砂颗粒一般以32目-60目为适宜,通过传统手工加工,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机器加工出来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

如何区分紫砂壶

1、试手感,紫砂壶摸上去不会很光滑,但也不会硌手,因为即使再精细的紫砂泥料都会有悬浮的颗粒感,摸上去总会有那么一点的不舒服;如果摸起来比较的光滑,说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化学原料,不是一把真正的紫砂壶。

2、听声音,一般敲击紫砂壶发出的声音不会那么清脆,但也不会发闷,如果发出沉闷的声音,说明该壶不是紫砂壶。

3、称重量,真正的紫砂壶密度较小,上手后感觉比较的轻,但是如果其他的紫砂壶感觉有点重,也不是好的紫砂壶。

10.紫砂壶导游词优秀 篇十

陶艺壶是一种是圆非圆,是方非方,是花非花,是筋非筋的一种较抽象形体的壶,可采用油画,国画之图案和色彩来装饰,有传统又非传统的陶瓷艺术。

紫砂壶按行业可分为三大类:花货即自然形,采用雕塑技法或浮雕、半圆雕装饰技法捏制茶壶,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以艺术手法设计成茶壶造型,诸如松树段壶、竹节壶、梅干壶、西瓜壶等,富有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明代供春树瘩壶是已知最早的花货紫砂壶。光货即几何形,特点是壶身为几何体,表面光素。光货又分为圈货、方货两大类。圈货,即茶壶的横剖面是圆形或椭圆形,如:圆壶、提梁壶、仿鼓壶、掇球壶等;方货,即茶壶的横剖面是四方、六方、八方等,如:僧帽壶、传炉壶、瓢梭壶等。筋货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干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这类壶艺要求口、盖、嘴、底、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该工艺手法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丰菊壶等。

11.浅谈宜兴紫砂陶与茶文化的关系 篇十一

关键词:紫砂陶;茶饮;精神面貌;起源

1 前言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就是宜兴紫砂!也许是上苍的偏爱,唯独把紫砂泥撒在了宜兴。独步世界的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永恒的魅力。

2 宜兴紫砂陶与茶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泡茶高手,将紫砂小壶用滚水一点一点地烫开,再往滚烫、干燥的壶腔中放入几十年的陈年熟普,然后,盖上壶盖,继续用滚水浇在壶上。壶内是干燥的,滴水不入,这样一直浇着,持续很长时间,因为老壶在岁月中沉睡得太久,需要慢慢唤醒,用滚水浇在壶身上,用紫砂传导的热度去烘焙它,过十几分钟,轻轻揭开盖子,你会发现,茶上泛着一丝水渍,而茶香扑鼻而来,那就是岁月醇厚的味道。

好的壶主要指它的“精、气、神”。“精”者是指壶的精神面貌和工艺、装饰、造型的精美;“气”者指壶的气质内涵;“神”者指壶的神态神采。一把好壶,以素面素心沟通茶人的心灵,魅力所在让你魂牵梦萦,抚之爱恋,赏之悦目,用之舒心。

生如茶,茶如人生。茶,是智慧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志,派意念与大地来往,净身于日月之下,吸天地精华,便有了一股灵气,使得枝叶有耀眼之绿,它将自己独置于天地,享受风雨的洗礼,寻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茶的自我世界,亦是忘我境界。

茶道禅心悟人道,墨研词语韵天然,闲茶逸书醉飘香,静心怡情在雨亭。诗酒禅茶,酒如诗,意浓味烈,茶性却是禅心雅意,茶未入世之前,生于空山幽谷,历尽风吹雨沐,吸纳天地精华,待修得气定神闲,而后虽遭火焙水注,通体弥漫的依然是超然向外的气韵。紫砂壶的好处之一是能“裹住香气,散发热气”,久用能吸收茶香,更能散发油润光泽。

紫砂的起源与禅宗密不可分,紫砂的发展繁荣又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而茶与禅里面又有大学问。紫砂、茶、禅三者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观宜兴紫砂的发展历程,其从萌芽伊始便与禅宗文化紧密相关。在宜兴,关于“五色土”的传说,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垂髫小儿,皆知之甚详。相传是一位叫卖“富贵土”的云游僧人领着人们发现了深藏的“五色土”,人们后来敬称其为“始陶异僧”。当然,紫砂和禅宗的缘分绝不仅限于此。紫砂鼻祖供春正是在宜兴金沙寺,“窃仿老僧心匠”,制作了天下第一壶——供春壶,使得紫砂和佛家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壶与茶,茶与禅的渊源关系,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以佛教元素创作的紫砂壶,其文化创意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茶、禅、器的依存与共荣。涤尘净心,佛道之途。

壶在年轮中生色,历史在壶型中延续,当茶汤在紫砂壶中滚动,那于壶嘴处流淌而下的水流,更是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的珠线,是一段段永存不息的生命编制而成的长河。一把老树桩,一壶清茶汤,一段细品慢赏的时光,那壶中的朗朗乾坤,那壶里的昭昭日月,那壶身的苍茫历史,那壶韵的生命气息,不明自显。

3 结语

12.浅谈紫砂工艺 篇十二

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 有着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只要谈起中国陶瓷, 无论是谁都会不约而同地, 闪现出材料精美, 制作精微, 画面精致的一系列熟悉的形象和动作, 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宜兴紫砂茶壶和景德镇的青花瓷瓶。紫砂茶具之所以在宜兴陶器中最为有名, 除了它的泥料和装饰语言都较为特殊, 尤以其独特的手工成型在偌大的陶艺王国里显得出类拔萃。传统制壶手法中揉、搓、拍、切、划、刮、压、挖、挑、接、光等一系列动作的连续性, 那传统装饰中的古代人物、山水、花鸟和工整对称的图案样式以及最终构成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审美图式及造型规律所引发的联想, 常常使我们流连于幻觉中, 让我们几乎忘却了对现实的关照, 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国人已习惯把陶瓷艺术的认知理解直接倾注在中国特色的书画装饰和工艺特色上了。

紫砂茶陶的真正兴起在大约五百多年前的明代, 由饮茶方式的革新而引起的茶具的变革, 使之一跃成为“茶事”中的主角。茶, 有唐称阳羡 (今宜兴) 之说, 而唐代的茶器则如茶圣陆羽所称, 以越窑的青瓷茶盏为上, 因其有“夺千峰翠色”之绿来衬托茶色;又有宋称建阳之说, 茶器是以建窑的铁釉兔毫盏为上, 因其天目釉之黑褐色能显出龙凤团饼的沫茶在斗茶中白色汤花的颜色。随着明代废团饼茶、崇尚炒青茶而引起新的冲泡法的出现, 也使得饮茶器皿发生了改变, 由壶身、壶嘴、壶把、壶盖所构成的茶壶就应运而生了。在我国众多的陶瓷品种里, 本来选择一种陶瓷器来完成饮茶过程中的冲泡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何以宜兴紫砂一举成为明清以来茶具的主角, 而又何以“壶黜金银”以紫砂器为贵呢?显然其中的理由并不仅仅是紫砂壶作为茶壶的基本构成, 是明清两代的文人、茶人、宜兴的陶工们在为了同一个目的——“饮茶、品茗”而共同努力尽心打造的一门极致的陶瓷文化, 这一点古今书籍对于造型艺术方面已经说的非常明白, 但在其独特的成型工艺方面还有许多的鲜为人知的因素, 这些因素是长期以来自然的和人工的、有意的和无心的巧合使得紫砂壶在茶的冲泡方面具备了其他陶瓷品种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成为人们几百年来独钟紫砂器背后的神秘的难以道明的原因。

从一团纯正的、上好的紫砂泥料到完美的紫砂壶, 需要有许多阶段的工艺过程来完成。这一系列的工艺中, 就占有了极大的分量的成型工艺而言, 总体可以分为模具成型、半模具半手工成型和全手工成型三种。三种工艺均有各自的特点和它所面对的使用者。但就其实用性能和艺术性而言, 毫无疑问以纯手工的传统工艺为贵, 其最为直接的理由是五百多年的紫砂壶工艺发展史是围绕着“茶事”而发生、发展的, 它的众多而且繁琐的工艺过程, 实际上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一定的道理, 而且非常的严谨;都是顺应了泥料的特性, 为茶的冲泡而产生的工艺, 各有它重要的含意。

泥料的处理:一块精选的紫砂矿土, 经手工磨制, 用木槌千锤百炼之后成为最适合手工成型的紫砂泥, 因为这样的泥有别于机械生产的泥, 其颗粒大小非常丰富, 分布很致密, 犹如有各种体积不等的颗粒相互填充。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 可塑性增加, 故有利细薄的泥条、片竖立起来并耐得住拍打, 这成为了制作完美器型的最重要的前提。而机械的泥矿粉碎机械则颗粒相对单一, 一般不足的部分会以冲浆的办法把极细的泥浆注入其中以使它产生可塑性, 而这种方法会导致泥性生硬经烧成后胎质呈玻璃般的光泽感, 敲击声也因极致密而尖脆。而手工泥料经烧制后其胎体气孔率高, 使材料的热传导性降低, 透气性增强。使之更适合茶的冲泡, 而且色泽雅致。

此外紫砂陶工艺还是一门最为合理的, 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的工艺, 如圆器的塑造, 它的形体不是以削出的方法, 而是以外部的压力使其形体规正, 这样制成的形体其张力是其他的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方器的制作中, 由于使用较干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泥片, 因此可以像建筑一样“砌”成复杂的形体。

诸多的因素相综合, 和唐代的越窑青瓷、宋代的建窑天目盏一样, 明清以后宜兴的紫砂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茶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文人们为了营造出茶事活动的文化氛围, 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诗词、书画装饰、印鉴篆刻等方面全力地参与, 创造出许多的成功的经典范例;另一方面宜兴的陶工们对于文人们所营造的意境心领神会, 通过不断的磨砺技艺, 提高自身素养, 在原料、成型工艺、烧成等方面精益求精的追求。两者相互作用, 并最终形成了实用性、审美性两者完美统一的紫砂工艺。

结论

这是一门五百多年来为茶而生的工艺, 每一道工序都是无数的陶工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参考文献

[1]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08) .[1]陈彬藩.中国茶文化经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08) .

[2]王建平.茶具清雅-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M].[2]王建平.茶具清雅-中国茶具艺术与鉴赏[M].

[3]王河.茶典逸况-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M].[3]王河.茶典逸况-中国茶文化的典籍文献[M].

【紫砂陶】推荐阅读:

上一篇:驻村工作队长总结下一篇:渣打银行广告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