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市场分析

2024-11-10

养老院市场分析(共8篇)

1.养老院市场分析 篇一

北京高端养老院分析

北京的高端养老机构大部分是从2008年开始运营的,目前来看,有鲜明定位的只有2家:燕达(定位医疗)、爱暮家(定位环境),其它高端养老院如:将府、汇晨、曜阳、太阳城、寿山福海、乐成、太申祥和、康梦圆等虽各有特点,但没有准确的定位、并以养老名义展开其它经营活动。现把我了解的以上养老院的情况、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做一个预测。

燕达:首屈一指的大投资,目前来看还在踏实的做养老、医院及相关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位于河北,医保问题是其在北京发展的重大障碍。北京市场小有进展,但接待人员过于刻板化、营销人员过于功利,营销方法有些不妥。设备让人感觉新颖,但缺点同样明显。号称国内唯一,但投资过大,设备华而不实,同样功效的产品,有更实惠的替代产品。房间设计合理性80%以上。虽计划开拓天津市场,但还好停止了这个想法。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会侧重于海外的老年旅游、疗养团。

将府:很明显借用其深厚的背景借养老名义开展商品房销售经营。摆脱不了:荒地砌墙为院、空地挖坑灌水为湖、废土成堆种树为山的普遍模式。虽有澳洲护理理念,但无特点,且重点放在商品房使用权销售上。宣传推广也以普通大众的购房模式推广为主。销售人员参照酒店、楼盘营销人员的标准培训是个大败笔。对于未来的发展,养老机构只是整个大盘的陪衬。

汇晨:公办民营的试点和典范,设施合理性90%。由于有政府背景,管理层分歧较重。经营中又要考虑政府的福利特性,又要获得收益继续发展,平衡并进取考验管理层的沟通能力。营销做的不错,但后续的客户维护是致命的弱点。对于后期的客户维护,没有成形的思路,基本还在照搬美国模式,忧患意识不强,客户经常被人挖墙角。未来会继续开展2、3期的建设。由于有强大的实力,最终的发展将会是和政府摆脱干系,企业独自开展运营。

曜阳:房间建设、市场推广、营销、典型的房地产企业运做模式,基本体现不出养老机构的特征。房间建造、老人服务设施合理度50%。是典型的企业、协会联合挂羊头卖狗肉的案例。

乐成:不知深浅、定位错误、来势凶猛、有独特营销方法的生猛海鲜。从没有涉足养老产业,只是在国外多转了几圈,就在国内大肆发展、凶猛拓展连锁并有勇气直接承接现成养老机构的运营。项目在市中心,定位为以自理老人为主,基本客户群定位错误。由此可见其对老年产业的了解程度。注重前期的客户营销。但我所了解到该公司的数据库营销方法能准确锁定高收入人群,但是否是潜在客户群还要他们慢慢摸索,除此之外其它营销想法另类并可笑。

太阳城:老牌的自我定位为中档的养老机构。设备简陋,房间、家具陈旧,但依据其规模可见当年之雄风。室内温泉和一站之隔的汇晨同属一脉泉眼,出水温度≥30度,需用其它方式提高至舒适温度。精彩之处有二。其一:医疗,虽不属高档,但毕竟有999急救驻扎,并可以享受医保的便利,由此吸引了众多的汇晨住客前来就诊。其二:当年的机构营销成功。和众多的机关单位建立了养老定点关系。但没在见有新动作,可能就此做为样板维持,再无发展。

爱暮家:一流的自然环境、二流的老年设施、三流的内部管理。虽然如此评奖,但还是有众多的老人从其它养老机构慕名前来,由此可见整个行业的不成熟度。即将三岁,但还处在不会走的阶段。一群不懂的人管理着公司。高层上演着三国演义,一线员工茫然不知所措的推动着公司的良性发展。未来的发展借用其高层的口头禅:困难重重!如果老板知道怎么用人、用什么人、脚踏实地不再务虚,那撑过黑夜将会迎来巨大的美好前景,否则……

康梦圆:山西煤老板设立的驻京办事处。设计采用了传统的风水设计,装潢较豪华。内部设施齐备,建设标准以四星级酒店为水准,所属的配套设施也以酒店标准为准。由此可见未来的发展是酒店而不是养老机构。

寿山福海:京西最好的养老机构。突破了:荒地砌墙为院、空地挖坑灌水为湖、废土成堆种树为山的模式,营造了北京可能是除了植物园外最大的市内温室。管理模式个人认为延续了国营养老机构的管理和风气,略显土气。运营上也是紧抱政府的大腿,一边收取高押金用于其它方面支出,一面拿着收入报表要求政府补贴。基本完成了前期拥抱政府之理由的伟大使命,也完成了中期的二期建设任务,最终的发展方向趋向集资模式或发展方向不明。

太申祥和:转型最彻底的养老机构,也是荒地砌墙为院、空地挖坑灌水为湖、废土成堆种树为山、平西王府四合院模式的典范。完成了拿地、集资、转型的三部曲。现已成功转型为度假村。养老机构将会逐渐关闭。

以上是我了解北京的高端或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不知道还有没有遗漏。说完北京,我不得不提上海日月星。该院定位中档,初步形成了同城连锁的品牌规模。但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客户群定位。该养老机构由后勤公司的业务延伸出来,和泰康、合众的业务延伸异曲同工。其定位相当准确,经营模式十分独特并具有优势,对自己的资源一点不浪费,也是我想在北京摸索的营销方式。不过好象北京的同行对它研究的还不透彻。

2.养老院市场分析 篇二

根据国际惯例,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以此为标杆,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1世纪50年代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2%左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现象有着自身的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地区差异明显。可见国内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养老形势不容乐观。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外关于养老模式的资料后发现,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会养老的问题,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包括国家政策扶持,高福利保障,多元化养老服务,鼓励民资力量参与,支持非营利性机构参与服务等。发达国家的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固然有其先进性的一面,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但是西方国家高福利政策下的养老模式,给政府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承担比重过高减缓了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很多西方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福利危机”,甚至出现了政府破产的窘迫局面,这也是我国在发展养老事业时应当尽量避免的。况且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社会养老设施尚不健全,无论对于国还是家,经济物质积淀不足,难以承受高福利的社会养老模式。国家政策层面对养老产业的引导和扶持不能适应目前严峻的养老形势;政府角色未能转变,唯政绩马首是瞻的官本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扭转,“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尚未得到彻底贯彻,政府部门对养老产业的推动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法律法规层面没有出台对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产业支持和保护性条文,土地金融政策不明朗,社保、医保相关政策灵活性不够。比如:养老用地供应政策不明确,保障性养老用地供应不足,直接导致养老用地的运营模式不明确。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土地供应政策不明朗成为了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政府没有将社会相关力量集合起来共同为养老问题出谋划策;对养老产业严峻性和紧迫度也缺乏前瞻性,长期偏重GDP的快速增长而忽略了对养老事业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投入,不管哪个城市都存在设施不全、资金短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养老问题通病。

目前国内的养老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还包括一些非主流的自我养老、乡村养老、异地养老、宗教养老、居家养老院等养老模式,还出现了笔者推崇的社区养老的萌芽。这些养老模式都是可以去尝试和探索的,任何一种养老模式都不能被否认,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任何一种养老模式不能也不会一枝独秀,国内应该形成多种养老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这也符合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满足不同地区的养老需求差异,也能更好的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五千年来的文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是老年人养老的自然选择,是养老模式的首选。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家族、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是内部担任生产者角色的成员为长者提供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照料。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依靠和归宿,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藉面的照顾,家是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的源泉。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结构开始出现变化,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出现问题,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使得家庭规模开始萎缩,“4、2、1”“4、2、0”家庭正成为社会家庭结构的主流,传统的多个子女轮流赡养父母的局面即将不复存在。家庭观念的转变使得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小的“丁克家庭”群体,这些变化使得空巢老人数量直线上升,老年人在家中受到的关注和照顾越来越少,甚至被歧视、虐待和遗弃也屡见不鲜。老年人在家面临无人养老困境,家庭结构转型使得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日渐显得捉襟见肘。

1.2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社会机构(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等)为基础,依靠国家、社会、亲人资助或者自筹,以养老机构提供统一的有偿或无偿的生活照顾,保障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模式。老年人集中居住、集中供养、集中活动,日常生活有人照料,接受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机构养老受到更多的关注。

机构养老是一种高成本养老模式,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养老设施。虽然养老机构和设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是数量和规模都远远不能满足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社会养老设施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多人等一床,多年等一床的尴尬局面。公办养老院存在设施陈旧、人员配备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但因功能多样、服务规范、收费合理,还是门庭若市。民办机构养老因国家相关政策细节不明朗,缺少政策扶持和税赋方面的优惠而举步维艰,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因收费偏高而门可罗雀。养老产业投资大、见效慢、收益周期长以及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导致养老产业畸形发展,出现民办和公办机构养老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而且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注和情感沟通,很容易产生伤感、孤独、恐惧的情绪。亲情交流、精神慰藉,这些精神层面的照料是养老机构无法提供的,更何况为数亿老人提供机构养老,国家财政也不可能提供如此庞大的养老开支,所以机构养老不可能成为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的突破口和主力军。

2 社区养老构想

国内社区养老模式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目前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比如:养老社区建设规划标准缺失,起步晚且社会化程度低,管理、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区域差异明显,社区养老服务覆盖极低,服务项目较少,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国内还没有形成科学意义上的社区养老体系。但社区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和发展空间,它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将多股社会力量集中于一点,有着其自身的灵活性和经济性,能够有效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养老成本,能够有效解决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两者的弊端,是解决我国艰巨养老任务的主要出路。

2.1 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藤尼斯1881年提出的,社区[Gemeinschaft(德文)]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社区有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切身利益、相同的社区认同感,是社区成员生活的共同体。

“社区养老”的概念不单单是某个学科的理论研究范畴,它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它的出现有着其自身的社会、经济、伦理方面的根源。笔者倡导的社区养老模式是综合了老年设施和多样性住宅的居住社区,在规划设计初期就考虑到在常规社区内有一定比例的老年住宅、养老设施的设置、以人为本的无障碍设计的手法、社区智能服务系统的配备,空间组织、环境规划、功能配备等考虑各年龄层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老年人从退休到最后生命旅程的结束,各个时期的需求都能在这样的一个社区实现。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机构养老,是将机构养老服务引入社区,它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有效融合,在两者之间起到纽带作用。社区中在家无人照料的老人,到后期老年人逐渐尚失自理能力时,可以在家接受社区养老服务,如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社区的托老所和疗养院,接受全方位的生活照料。

身体的衰弱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在心理上面很难接受自己被划分为老年人一类,将上了一定年纪的完全行为能力、半行为能力以及丧失行为能力的人统称为“老年人”本身就是一刀切的思维方式。身体功能逐渐退化的老年人内心强大、思绪敏感、阅历丰厚,他们对从上而下施舍性的同情以及基于同情的善意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所有我们在推进社区养老事业的起始就应该把他们在社区环境中完善成“正常人”、甚至是“有用的人”。

老以什么作为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生理年龄还是行动能力作为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养老社区本身应该是个混沌概念。淡“老”、去“老”化的平等设计理念让老年人群在社区环境中得到正常人一样的境遇和无形之中的人文设计关怀,实现“平等、互助、共享”的生活状态,在常规社区基础上增加对无障碍设计的注入,更多的关注设计细节,比如:标识系统中的大字体,用色彩增加空间的可识别性,用坡道替代楼梯,公共休息区增加一定比例的休息座椅等。根据社区的规模、多层次的居民年龄结构需要细致的增加日常起居和出行援助、医疗设施和生活服务配比,以及相应的增加一定比例的助老、养老设施(老年公寓、康复保健中心、老年活动场所、老年大学、短期托老所、社区养老院等)、智能服务系统,实现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社区养老可以让人不脱离原有的生活环境而实现优雅的有尊严的变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2.2 社区养老的优势

(1)老年人对自己的社区环境、家庭亲情、邻里乡情有着极强的情感依赖,“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共同的养老愿望。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和邻居共享生活乐趣,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愿,老年人在自己社区中安度晚年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2)社区养老可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把对老年人的照顾从家庭子女扩展到社区工作人员,更远可以扩展到社会公益志愿者,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能够有效贴近和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向老年人提供常规、就近、便捷和及时的照料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压力。组织红十字会、基金会、工会等公益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性的志愿者服务;再向外扩展,社区养老服务可以吸纳一部分有偿服务,提供更高更贴切的个性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更全面和更高品质的生活。

(3)社区养老也是最科学、经济、合理的选择,充分发挥社区养老优势减轻政府负担,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在国家、社会和家庭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节约时间、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对老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比较容易接受。拓展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拓展养老服务范围,可以提供就业岗位,调动社会分散资源,组织起来为社区养老事业添砖加瓦,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新的服务形式。下岗人员特别是大龄妇女可以实现再就业,能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2.3 社区养老的愿景

(1)政府在发展社区养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养老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政策、法律、资金支持和监管方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尽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保障性住房、保障性养老住房进行相应引导和约束,制定公开、统一的标准化土地政策,落实土地供应、税收优惠等政策。让土地性质更加明确化,通过严格的执行、监督和惩罚来保障社会老年人群体的根本利益。通过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制定相关社区建设标准,新建社区要求配备一定比例的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交付。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财政补贴,保障社区养老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对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力量采取减免税收等政策来鼓励其行为。对于养老将道德层面的要求落实到法律层面,通过法律手段保障老年人权益,对不负赡养义务、对老人缺乏关怀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对尽心赡养老人的家庭给补助和奖励。另外通过福利彩票等形式将社会闲散资金汇聚起来,拿出一部分资金改善和增添社区养老设施,逐步构建起助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2)养老社区在中国开始的开发规模不一定要很大,需要分期分片开发,最终形成布局合理、服务到位的养老社区。在社区的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无障碍设计。在住宅设计的同时更加关注养老住宅的便捷性、安全性和私密性。在开发模式上从传统地产的“卖房子”逐步发展成为“卖房子”+“卖服务”的盈利模式,比如管家式24h健康医疗服务、老年养生学堂、护理急救服务等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地产企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将有偿服务、低偿服务以及部分的无偿服务与社区物业管理有机结合,出让一部分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社会效益,为自己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良知地产商的光辉形象。

(3)作为基层管理者的社区加快街道、居委会的发展建设,将自己的身份转变成服务者投入到社区养老的事业中。做好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服务的水平,提供安全可靠、品种齐全、费用适宜的养老服务项目;拓展服务管理资金来源,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用有偿服务的所得补充无偿服务的消耗,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积极发展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组织有奉献精神、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社区成员成立社区义工,构建邻里间的互帮互助的服务网络,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区公共价值观;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老人病床、保健课堂,新建养老医院、保健站等,减轻老人日常保健、小病到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有效组织社区内的低龄老人,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养老服务,发挥活跃老人的余热。

(4)家庭是老人获得生活照顾的主要场所,社区成员以家庭为单元做好养老、尊老的典型示范,使得家庭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支持力量;同时邻里之间的相互督促,相互教育,营造敬老、爱老的社区环境氛围;还要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养老服务中去,通过互助性的社区宣传,促进邻里相帮、居民互助,参与到自己所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形成以“小家庭、大社区”为模式的养老体系,构建家庭基本保障、社区养老模式、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养老网络。

3 结语

社区养老与传统的养老模式相比,有着天然的优越性和灵活性,符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愿望,与我国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国情相适应。其折衷式的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地区逐步开发社区养老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成功的案例不可以盲目的复制,需要在全国各地开展更多的社区养老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地总结共性的、可参考性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完整成熟的社区养老体系后,将社区养老推而广之,必将在未来面对迅猛的老年潮时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唐仲勋.建立新型的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J].江海学刊,1995(6).

[2]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唐忠新.社区服务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郑建娟.我国社区养老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商业研究,2005(12).

[5]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6]陈元刚,谢金桃,王牧.我国社区养老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7]顾书桂.论养老地产的经济性质——兼论以房养老局限性[J].江海学刊,2012(5).

3.信托抢占养老市场 篇三

2011年7月,名为“元勋居养”的首个老年保障性(信托)基金发行,产品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维权基金、北京沣沅弘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中融信托等金融机构联手推出。

“这款养老产品以50万元起价向社会募集资金。”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保障老年人终身居住权的同时,每月还返还养老补贴,用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除了中融信托,华宝信托、上海国际信托等信托公司均发行了养老信托产品,养老信托市场方兴未艾,将越来越多地挤占养老市场的份额。

“碎片化”养老急需改变

不得不承认,不断蜂拥而起的养老产品,标志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确证无疑地到来。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从2001年进入老龄化,预计2037年将达到峰值。届时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48亿,而劳动人口降到8.04亿,等于3.5个人养一个人。

甚至有专家介绍,如果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和提前退休人口(65岁以前退休),将出现不足2个劳动人口供养1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老年人口赡养系数不足0.5,人口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1.8亿,而且每年还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就可见一斑,以2010年为例,“中国65岁的老人就有1.18亿,比例达到8.87%”。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老龄化的趋势和老龄人口的数量都是非常可观的。”一位信托业人士感叹。

而与老龄化人口的高涨所不匹配的,是中国养老金制度的设计缺陷。利得财富总裁助理盛大介绍,“目前我国养老主要依赖三种措施——社保、商业保险和家庭。”

问题在于,有时候上述保险是一种“碎片化”的管理制度。据专家介绍,我国现有养老金个人账户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城乡居民养老储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地区个人账户,以及家庭养老理财账户。

“这些账户不但没有相应的服务体系,同时也没有进行投资管理。”一位业内人士称,个人账户养老金由财政专户和地方银行管理,能获得收益的只有地方银行利息以及财政记账利息,“这些利息非常低,养老金正不断地缩水。”

而如果,将这些养老金进行投资,“在保值的条件下,即各年名义投资收益率为当年CPI涨幅,则个人账户累积金额为21623.85亿元。”业内人士介绍,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进一步假设,在名义投资收益率为CPI+7%的条件下(即实际年投资收益率为7%),则个人账户累积金额高达30160.9亿元,“这几乎与同期中国基金市场的规模相等”。

虽然可以收获巨大,“但目前社保和商保资金保值增值部分的收益也只是限于金融企业所有,委托人只能享有固定收益,这个制度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盛大表示说。

同时,公共部门和企业职工之间的“双轨制”也引起社会不满。据悉,目前政府公务员在职时可以不用交养老金,但退休后可以拿到四五千元的养老金,而企业职工和企业共同交纳不同比例的养老金,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却只有一两千。

事实证明,在这样有缺陷的养老金制度下,人们对养老问题普遍没有安全感。以上海为例,有专家预测说,“到2027年,对上海这样一线大城市的居民来说,预备1000万元来养老恐怕未必够。”老龄化趋势的明显和养老金制度的“拉后腿”,正如网友的调侃:“当你的积蓄消耗殆尽时,我们根本‘老不起’。”

“中国的养老金是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人群出现的,所以碎片化是一个历史原因。”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感觉到,单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还远远不够,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触角伸进这块市场进行探索。

信托进入“空窗期”

越来越多的养老金产品频频亮相于养老市场,但由于中国的养老产业刚刚起步,不少问题也充斥其中。刚迈出第一步的养老金信托更是进入了“空窗期”,业界人士纷纷表示养老信托产品将面临诸多挑战。

这从目前发行养老金信托产品的几家信托公司便可见一斑。据悉,华宝信托、上海国际信托等信托公司均没有公开披露养老产品,就连中融信托发行的“元勋居养”信托产品,其收益率、期限等资料目前也尚在猜测中。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的养老信托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体系,同时风险控制也还需要探索。”这几乎成了所有欲介入养老市场的信托公司之“痛”。

如一位信托公司高管所说的,养老信托产品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有的法律、法规还远远跟不上发展要求,而在投资基金法和信托法中,也没有适合养老产品的“土壤”,这让不少信托公司不得不“蹑手蹑脚”。

同时,开辟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还比较难。据2000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大户名单中,欠费达20亿元以上的有8个省市,欠费达10亿元以上的有7个省市,欠费亿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

“各地区普遍出现养老基金收不抵支的现象,支付压力巨大。”仅靠企业和个人缴费已不能满足资金支付的长期需求,更何况还存在拖欠基本养老金的情况。相关人士称,筹集数额不高的养老金尚且如此,作为高门槛的养老信托,“由于产品不够成熟,筹集资金的难度也比较大。”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和各类养老中介机构很不发达,养老金信托需要采取严格限量的模式才能防范重大风险。虽然前不久成立了直属国务院的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但是如专家所说的,“由于时间不久,监管法则也只是在探索之中,目前监管的力度还不够。”至于符合养老金信托的优惠税制更是“后面的事”。

对此,日本1962年开始的“税制适格养老金制度”值得借鉴。这种税制采用养老金信托方式管理。该制度被视为日本养老金信托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养老金信托的起点。

“种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少信托公司有心發产品,但却在观望之中”。业内人士表示。

养老金信托领地有待深耕

与中国市场不同的是,国际上的养老市场相对成熟。据统计,全球约有70多个国家建立和完善了养老金的制度结构,即“国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而养老基金规模更是庞大。

由英国IFSL研究报告的数据走势显示,2007年全球养老基金资产规模曾经达到31.7万亿美元,2008年跌至25.9万亿美元,2009年回到29.5万亿美元,2010年升至31.1万亿美元。以美国为例,2010年美国拥有18.89万亿美元养老基金,占全球的63%。

而在这些养老资产中,60%以上是独立的信托资产,保险合同资产约为12%。在我国,显然是保险合同资产占据多数,达到90%以上,养老配置明显失衡。

“在现有制度下,只有信托机制能够提供这样一种服务。”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周立群所指的“服务”,即信托能把个人的财富或资源转化为他未来的养老资源。

然而,目前我国的信托产品大部分是金融信托,不能对房产、土地等资源进行处理。“如果能够把信托机制灵活利用起来,对于养老问题的解决将非常重要。”业内人士称。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信托可以跨市场投资的特点,优化养老金的资产配置,降低投资风险与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还要不与现有的保障体系发生冲突。”君德财富研究员称。

据此,信托业资深人士认为,今后可以试水人寿保险信托、公益养老信托和商业养老保险信托,可以实现一个账户提供保障,而另一个分离账户则寻求高风险收益。

4.养老院市场分析 篇四

摘要:近年来对老年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研究颇多,但对养老院老人的养老护理措施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及养老护理现状,探讨对养老院老人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来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老人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养老院;护理现状;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61-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老年人口的养老模式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养老中的一种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上升的标志,同时也引起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增加、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问题,特别对养老护理提出极大挑战。然而,养老院的养老护理还存在许多漏洞与缺陷,针对目前养老院养老护理的现状与问题,对完善养老院养老的具体护理措施提出对策性建议。影响养老院老人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1.1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好的老人能积极的面对负面情绪,更乐观的生活;能进行正常娱乐活动和锻炼。身体健康状况差,将会直接给老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继而引发的是一系列的负性情绪体验[1]。容易因对抗病痛的折磨而产生抑郁情绪;自理能力受到影响,自尊心受损;不能有效的进行娱乐和锻炼,同时进一步影响到健康。

1.2 亲人的关心程度:

对老人而言,物质对他们没有过多的价值,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关爱。子女看望的次数越多,陪伴的时间越长,照顾越周到,老人幸福感越强。

1.3 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是与老人朝夕相处的人,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最了解。倘若他们不能细致入微的觉察出老人的情绪变化,不能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便得不到提高。护理人员的态度越好,越关心体贴老人,越能增加他们的归属和信任感,对生活的满意度越强。

1.4 养老院的硬件环境: 养老院的设施反映老人的生活环境。住宿设备越好,老人的生活越方便,越能提高自理能力。同时,娱乐场所和锻炼设施越多,所参加的娱乐活动也越多,与其他老人的沟通也相应增加,氛围越和谐,越能健康生活。除此之外,医疗设备越完善,老人的就医和治疗越方便有效,越能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养老院的养老护理现状

2.1 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 现阶段,我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受过专业老年护理教育的人少,对老人的生理心理不了解。对于有疾病的老人,不能及时观察到他们的病情变化;基本护理不到位,比如对于服药的老人,不能给予正确的服药指导;不能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给予老人所需的饮食搭配;没有专业的急救知识。

2.2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

护理人员在长期繁琐的工作状态下,对老人的态度粗暴、麻木。对部分无子女关心的老人,护理人员会认为他们理应不受到照顾,这种不负责的态度造成了部分护理人员对老人的态度恶劣。另外,一些城市的养老院将收养入住老人与自费代养老人区别对待,为其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满足其最低层次的基本生活需要。[2]自费的比公费的好,费用高的比费用少的好,这也导致了部分老人的心理不平衡和落差感的出现。

2.3 服务设施不完善:

住宿和娱乐活动设备单

一、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医疗服务设施。如地面不防滑,走廊、房间无扶手和呼叫铃等,条件较差的使用公共浴室,不便利同时又容易暴露隐私。活动设备单一,不能提供足够的活动场所。医疗设备不完善,如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以及简单的急救器械、药品缺乏。

2.4 忽视了对老人的心理慰藉:

随着年龄增加,老人的身体、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社会活动减少,容易产生孤独情绪,所以老人需要陪伴。而通常养老院的护理人员不愿意主动与老人进行沟通,没有耐心倾听,从而加深与老人的隔阂,老人的焦虑抑郁得不到释放,对一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部分护理人员甚至予以嘲笑,加重了老人心理障碍的发生。对一些愿意与老人交流的护理人员,又缺乏专业的沟通技巧,无法满足老人倾诉与心理咨询的需要。提升老人生存质量的对策

3.1 生活的护理

3.1.1 饮食起居的护理:

有规律的安排老人的生活,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对于睡眠质量不高的老人,要进行指导,采用睡前听轻音乐、喝热牛奶等方法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督促协助老人做好口腔护理,对带义齿的老人,睡前将其放于冷水中侵泡。老人的饮食需偏向于软、细、烂,才能更好的吸收营养,要根据老人的不同状况给予分类,合理膳食,如高血压病人应给与低胆固醇、低盐、低脂饮食。有疾病的老人给与特殊的饮食计划,一般的老人制定一般的饮食计划,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每餐量不可过多、过饱,速度不宜过快,多补充蔬菜水果,避免过冷过热、辛辣刺激食物。对不能进食的老人,注意适当静脉补充营养。

3.1.2 身体的护理:

清洁的身体能给老人带来舒适感。每日用温水清洗擦拭,保持皮肤干爽清洁;注意水温的调节,以防烫伤的发生;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对有污染弄脏的衣物,要及时更换,穿戴的衣物应柔软舒适;床铺被褥保持整洁干燥,定期更换清洗;勤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对生活不能自理又无法正常表达自身感受的老人,要有高度的耐心和责任感,要勤观察,帮助他们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和肺部的感染。

3.1.3 情趣的培养:

5.养老院市场分析 篇五

以往保险养老其实已经在很多保险公司都推出了,但这种传统的养老保险都是投保人在持续缴纳保费到一定年龄之后,从保险公司拿回一笔钱作为养老金费。但是我们所说这种养老保险社区它是一种保单加实物的新模式,也就是客户通过购买保险产品但不返现金,而是会锁定养老社区的物业使用权和价格,实现买保险入住养老社区的一个目的。

据合众人社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浩介绍,10月底他们公司投建的首个养老社区已经在武汉开园,被业内认为可能是摘得养老保险第一单。据了解,想要入住这个社区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购买保单,目前会有三种不同的价格的产品,购买产品之后到合约约定年龄之后,便可以入住到养老社区里面。同时还可以选择租赁的模式,即入住者缴纳一定数额的押金,并定期交房租以及按照不同标准服务费来收取相关费用来入住社区。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养老社区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目前是可以提供4000张床位,到2015年建成之后可以提供床位是3万张,社区总占地面积是2400亩。养老社区预计也会提供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包括餐厅、超市、洗浴、银行以及休闲的娱乐场所,目前是已经有一部分70岁的客户已经开始入住。据这家公司自己介绍,目前这期保单销售在全国销售出约3千单以上,此外,像我们知道一些大的保险公司目前也都在争先建设养老社区。

这种保险养老社区如何经营和运作?和传统养老院相比有何不同?在照料老人生活方面有哪些特殊设计?

以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这个我们讨论也很多了。社区居家养老它其实是一种坚固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它是指老人住在家庭里在得到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或者托老服务,比如说一些老年饭桌、送餐上门以及家庭病床,它比较符合老年人的需求。目前这些正在形成的保险社区则被业内认为是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三种方式于一体,它建设的内容包括位于50-70的岁活跃老人社区和70岁以上持续退休社区,同时在该社区还提供了包括独立生活、协助照料(含失忆照料护理)和一些专业护理的系统化的专业照料服务。

据相关保险公司介绍,这种社区根据老年人入住的年限的不,每年缴费在3万元到4.8万元不等,不过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由保险公司建立的养老社区都是商业性的,如果想要入住可能是需要每个人提供非常高额的费用,可能是用百万元购买房产或者对应的保险产品才能获得相应的会员资格,才能够入住。甚至有预测认为,因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除了每月要支付一些费用之外,还需要提供一些数额巨大的保证金,其入住的门槛可能远超于2、3百万元。

[保险机构抢滩养老社区市场 探索养老新模式]

★ 探索课堂教学结构新模式

★ 网络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 养老范文

★ 英文观点范文

★ 教学新模式论文

★ “2+1”培训新模式

★ 养老策划书

★ 养老制度

★ 高考观点作文范文

6.反向分析贷款养老 篇六

杨重业

2012015178

分析反向贷款养老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由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旧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将其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按月或按年支付现金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它使得投保人可以提前支用该房屋的销售款,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将继续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当借款人去世后,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可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相应的金融机构同时享有房产的升值部分。

一、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现状

当前美国市场上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主要有三种,其中两种由公营机构推出并由政府担保,包括住房和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HUD)提供的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ome EquityConversion Mortgage, HECM)和Fannie Mae 提供的房屋持有者(Home Keeper)贷款,第三种是由私营机构自由基金公司提供的财务独立计划(Financial Freedom)。三种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在适用对象上有很大的区别,HECM计划主要适用于价值较低的房屋,Home Keeper计划适用于中等价值的房屋,而Financial Freedom计划则适用于价值较高的房屋。在上述三种方式中,政府主导的HECM目前遍布全美各州,在反向抵押贷款市场中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虽然可以通过向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掉期互换等方式来规避风险,但其复杂性和风险程度均高于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因而市场化程度不高。

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ECM)是一种为老年房主提供贴现住房价值来养老的金融机制,老年借款人不需要出售或搬离他们的住房,并可以通过转换住房资产获取养老金。反向抵押贷款可以一次性支付、按月支付或按信用额度支付。HECM是美国国会特别授权的一种反向抵押贷款商品,其全过程接受国会的监督,住房和城市发展部(HUD)必须定期将HECM计划的全部运作情况向国会报告。

根据2010年《华尔街改革与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案》而新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正 式成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监管机构。据该局2012年6月向国会提交的报告,2009年,美国超过一半的62岁及以上老人其全部资产的55%是房产,因而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具有一定现实基础。只要62岁以上并拥有自有产权房屋者均可申请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该贷款由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支持的吉利美(Gi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房利美(Fannie Mae)等担保机构为借贷双方提供担保,确保HECM计划的借款人可按时获得借款;而当贷款期限结束时,如果贷款人本息之和超过被抵押房屋价值,其差额部分则由保险基金来补偿,该基金抵押贷款保险费中2%的HECM计划的法律风险因此而转移给了联邦政府。HECM计划在国会的介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运作非常成功。在美国,联邦住房署担保的贷款手续费包括2%的贷款发放费(或2000美元,两者取其高者),以及包括因抵押贷款而产生的房产评估费、产权保险费和政府记录费在内的清算费用(陈近,2010)。基于2008年的《住房与经济复兴法案》中对房屋抵押限额的要求,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公布的2014予以担保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HECM计划最高额度为625, 500美元,而此前仅为417, 000美元。在2011年统计的所有贷款发放机构中,大都会人寿银行(METLIFE BANK)占零售市场的18%,居第一位,富国银行(WELLSFARGO BANK)占零售市场的6%,第一国民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BANK)占零售市场的2%,其余则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前十位放贷机构占市场的51%,其中没有保险公司。

马萨诸塞州2001年针对老年参加者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仅在积蓄即将耗尽或债务负担沉重的时候才会选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大都会人寿(MetLife)与美国国家老龄化委员会2010年联合进行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者贷款用途调查(可多选)中,约73%的被调查者是用于归还其他房屋的按揭等债务,31%是为了增加日常消费,26%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21%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MetLife, 2012)。由此可见,对于今天己经有数十年住房反向抵押经验的美国来说,由于老年人的债务负担过重,老年人以房养老的最主要原因是还债,而非传统的用于补充养老金的不足。

除美国外,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在经合组织(OECD)其他成员国也发展迅速。在澳大利亚,2005-2011年间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数量增加了一倍;英国1992-2011年的20年间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数量和金额都在持续增加;新西兰仅2006年就有4500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房屋价值2.27亿新元,比2005年增加了一倍(Smith, 2004;Davey,2007;OECD, 2013)。按照Reifner等人(2009)的统计,2007年欧盟各国共签署了45, 238个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合同,房屋价值达33.1亿欧元。

二、我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

(1)南京模式

此种养老模式是南京汤山的留园老年公寓于2005年4月推出的,也是在全国首家推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最大特点是由养老院或老年公寓为老人提供贷款,不像国外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老人提供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规定,拥有该市60平方米以上产权房,六旬以上的孤残老人,资源将其房产抵押给留园公寓的,经公证后可入住老年公寓,并将终身免交一切费用,老年公寓对老人吃住治病全包。但房屋产权将在老人逝世后贵养老院所有。

(2)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就是有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推行的,于2007年5月在上海试点的一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该模式也被叫做“以房自助养老”模式。此种模式的做法:65岁以上的老年人,居住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的,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房屋买卖交易,具体的做法是: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在于老年人签订合同时,便约定按照经评估的市场价格将房屋产权转让给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此后中心以优惠价格将房屋返租给老人,房屋交易价扣除租金部分的金额,一次性支付给老人用作养老。如果租期满老人还健在,则续租的租金在保证金抵用后可以全免;如果老人在租期内去世,则剩余的租金归老人的遗产继承人。对于老人搬出或死亡后的房屋流向问题,公积金管理中心将用于城市的廉租房建设。

(3)北京模式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在国外一般是由银行、保险公司提供的,而在国内,保险公司因担心房价下跌的风险、银行机构担心评估和经营层面的难度,双双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模式止于研究阶段,没有推到市场上去。在保监会认可由保险机构作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运作实体的模式之后,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发生波动,对整个运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保险公司产生巨大的风险,于是保监会决定新增一家保险公司——“幸福人寿”保险公司,而不是直接批准已有的保险公司经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样,设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资金不是保险业的存量资金,而是新资金。一但房地产市场发生波动,即便造成巨大的风险,其可能波及的也只有这一家。而不是设计对保险业存量资金的威胁,比较安全。于是2007年10月正式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

北京模式对投保人的要求就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同时,还需要对房产的面积进行限制,规定不小于一定的平方米,以利于保险公司收回之后经营获利。投保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进行销售,出租或拍卖。同时给付金的计算是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算和预制利息,并按平均寿命计算,分摊到投保人的预期寿命年限中去。

三、总结

7.农民养老保障风险分析 篇七

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和农村生育率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日趋加重。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在2009年的调查数据披露,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3个重要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同时据全国老龄委的预测,到202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0%以上,2030年将达到29.14%。改革开放35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这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低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使城市年龄结构年轻化,这不仅加大了农村“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比重,同时加速了农村的老龄化程度。由以上数据看出,农村是我国经受人口老龄化大潮冲击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民养老保障产生了巨大的风险。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就是我国民生问题的核心,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无法实现自我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居民面临诸如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入水平不高,我国制度保障体系对农民的保障水平低,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土地保障机能失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降低了其防范养老保障风险的能力。一般而言,农民防范其养老风险的选择有3种,即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国家制度保障。但是随着孝道观念的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老龄化的到来,小核心家庭和“银发家庭”的出现,使家庭供养不足以保障农民的老后生活。同时由于土地增值能力有限,及城镇化带来的失地农民问题,导致土地保障的功能也在慢慢弱化,土地保障方式在当前难以维系农民的老后生活。而在制度保障方面,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虽然基本健全,但制度保障水平很低,只能满足其基本生存保障需求,难以起到防范养老风险的作用。

农民养老保障风险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不仅影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进程,也关系整个经济社会体系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基于此,本文从农民养老保障风险视角出发,就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所面临的养老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防范老后风险的建议。

2农民养老保障风险

就我国农村居民的现状而言,其抵御老后风险的能力较弱, 面临自我保障能力不足、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制度保障水平低和土地保障机能失调等风险,下面就这些风险进行深入分析。

2.1自我保障风险

在社会保障理念中,积极的社会保障理念是通过实施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最终达到个人能够实现自我保障的目的。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能否实现自我保障建立在一定收入水平基础之上。就农村现状而言,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少,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且年龄越大所获得的收入越少, 其自我保障能力不足。通过下表1可看出,农村老年人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经营性收入,而通过养老金和救助补贴等国家制度保障所得到的收入很少,以2005年60~69岁人口的收入结构来看, 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44.5%,而养老金的比重才占总收入的13.1%,救助补贴占总收入的9.7%。收入决定保障水平,如此低的收入水平,如此单一的收入结构,一旦老人丧失劳作能力,发生农业风险或大病风险,其老后保障便面临极大危机。

单位:元

数据来源:伍小兰.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福利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2.

农民收入水平低,随着年龄的增大,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农村老年人从事土地作物获得收入也不断减少,再加上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落后,农产品的滞销和农村就业环境较差,农村老年人口从其他渠道获得收入的机会不多。在农村普惠制养老金水平低,赡养环境发生改变后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农民老后风险增加。

2.2家庭保障风险

传统社会中,基于血缘关系纽带的家庭供养模式是我国农村居民应对养老风险的选择。但是随着孝道观念的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和老龄化的到来,小核心家庭和“银发家庭” 的出现,使这种家庭供养模式不足以保障农民的老后生活。

当前农村出生率下降,养儿防老养模式应对养老风险的功能减弱,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导致家庭户的平均规模正在缩小,小核心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不断简化我国农村家庭结构。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统计,1980年我国农村户均人口为5.54人,1990年为4.84人;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平均家庭为3.44人/户;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乡村平均家庭变为3.27人/户,而到2012年这一数据降到3.02人/户。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三口之家、二老之家以及独身老人、高龄老人之家将削弱家庭养老的功能。家庭保障功能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而弱化,无论是老年人生活必需品(包括卫生保健支出)的供给、老年生活照料所需劳务的供给、老年人所需精神慰藉的提供,还是疾病风险在家庭内部的分散,小规模家庭都远逊于传统的大家庭。因而,当前家庭保障降低农民养老风险的作用在不断降低。

2.3制度保障风险

制度保障体现了政府的社会保障义务,作为民众生存发展的“最后一张网”,制度保障是民众享受社会保障权力的依托。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落后于城市,农民的制度保障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农民面临较大的养老制度保障风险。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使城乡差距越拉越大,绝大部分公共财政预算投向了城市,农产品以剪刀差形式不平等地供给城市,产生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极大落后于城市,这种两极分化的状况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体现是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以户籍为确认标准,以城市社会保障为核心,将大量的农民置于整体社会保障体系中极为次要的地位,同时在不同社会保障体系中享受差别待遇。

目前,我国城市已经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对特殊人群的优待制度等构成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则只有部分包括社会救助,低保,新农保,新农合等覆盖面小和待遇水平低的不健全的社保制度,不论制度的覆盖面,还是制度内居民的待遇水平,农村都落后于城市。制度保障功能不足导致农村老年人的老后保障严重不足,农民养老面临较大的风险。 当前国家尚未建立起全面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靠国家实现全面保障的条件还没达到,农民度老,大部分只能依靠自身力量。

2.4土地保障风险

农民把土地当作其“生命最后保障”,对于传统农民而言,除了耕种土地获取收入外,其年老后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劳动生产率低下,土地收益降低,终日耕作的老年农民维持温饱都已经十分困难,一旦患病,陷入极度贫困或病亡几乎就是必然。在农民的生命波折期,农民没有了土地保障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就失去了最基本生活来源。然而,土地流转受限制、小规模经营导致生产低效、频发的自然灾害、波动的农产品市场行情等问题存在,使农民老后依赖土地保障的生活将会变得很困难。

另外,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也值得注意,农民失地带来的风险需要正视。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商业和交通占地、城市扩张用地和开发区圈地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变为“失地农民”。关于失地农民的数量,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大都属于推算性质。据民进中央所提议案预测,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农民失去土地不仅意味其失去土地的生产价值,同时也失去了附着于土地的一系列权益。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养老、医疗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之所以说失地农民的风险更严峻是因为农民由于知识结构受限,融入城市生活的机能不足,一次性补偿后产生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促使失地农民再就业,如何使其实现自我保障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因失地致贫的社会问题很突出。总之,土地已经不足以成为农民防范其老后风险的屏障, 土地保障功能失调实际上加大了农民的老后风险。

3应对农民养老保障风险的对策

如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居民面临严重的养老风险,农民作为我国制度保障的最大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应该多渠道解决其养老风险问题,特别是随着农村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成为当前及今后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为了实现农民 “老有所养”的老龄目标,有效应对农民的养老保障风险,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3.1提高农民自我保障能力

应对农民养老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要让农村居民实现自我养老,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最有力的措施。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就业环境、提高农产品产出价格、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等等,总之,从各个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实现自我保障的功能。

3.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有能力为农民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背景下,国家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坚持多层次、分阶段、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农村社会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签订农村家庭赡养协议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具体为:第一,要提高现有农村普惠制养老金水平,计发基本养老金应坚持满足农民基本生活开支的原则,通过普惠制养老金制度构建一道农民老后生活的安全网,规避产生生存因难的风险。第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低保应与农村社会救助、“五保”供养和抚恤补助等制度相协调,在扩大低保覆盖面的同时,也要建立待遇随物价水平上涨而上调的调整机制。第三,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降低老人看病的门槛费标准,政府提高对老人新农合缴费的补助,同时提高老人大病报销的比例。

总之,在现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内,要通过完善制度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待遇保障水平,改革现有制度的不足,落实政府责任,在制度保障层面降低农民养老风险。

3.3提高社会参与为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在政府引导建立农村老后保障体系后,应该积极发挥社会化养老和志愿者服务等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多样性活动,倡导全社会关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事业,提高社会参与为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具体措施:第一,倡行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比如每村建立养老敬老福利院,发挥机构养老功能;建立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人提供日托、居家养老服务;提倡乡村互助养老模式,空巢老人相互照顾关怀。第二,建立社区医疗应急救援服务网络。依托 “120”、红十字会、乡镇卫生院、村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形成乡镇、村或社区两级救援服务网络。第三,建立基层护理服务网络。建立“农村老年人养老健康档案”,通过信息连动, 充分整合社会的养老服务资源,为农村老人及时提供护理服务。 第四,鉴于当下空巢老人多的现状,利用居委会、爱心平台、义工组织、慈善协会等建立社会为老联动服务网络,从公益角度为农村老人提供相应服务,降低养老风险。

3.4倡导尊老爱老的社会风范观念

8.中国养老统筹基金分析 篇八

关键词:养老统筹基金;老龄化;人口抚养比重;隐形缺口;养老保险制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7-0011-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7.005

中银专家依据现有的支付水平,通过对未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进行贴现,预测2033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将达到68.2万亿元。同时,由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撰写的一篇题名为《化解国家负债中长期风险》的研究报告见诸报端,报告中指出我国在老龄化浪潮的冲击下,未来养统筹基金缺口将会给我国财政造成极大的负担。这些报告和分析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人们对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极大关注。

1 关于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观点从何而来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缺口有资金缺口、食物缺口、材料缺口等,这里的缺口所表达的含义为供应无法满足需求。而具体到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问题上时,这里所指的缺口,主要是指基金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的需求,也即入不敷出的意思。但根据笔者就目前我国养老统筹基金问题,从主管部门获得的实际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已经持续保持了多年的正增长,从现阶段的实际收支角度来讲,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并不存在。

但是,我们在理解养老统筹基金缺口问题时,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现状,应当对未来长期发展的趋势做出合理的预计。根据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及报告显示,大多数学者赞成未来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长期运行是存在隐患的观点。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过去十年虽然养老统筹基金的绝对数在不断快速增长,但超过九成以上的资金被存放进了银行账户,十年年均收益率仅为2%,然而过去十年的年化通胀率却为2.14%,要大于平均收益率。综合考虑而言,过去十年养老统筹基金所产生的收益,基本上已经被通货膨胀率所消耗殆尽,而且还有亏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养老统筹基金是存在缺

口的。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国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每增加一个点的老龄人口比例,就会产生数千万的老年人口。根据国际上的通行惯例,超过30岁便进入了老龄化阶段,根据这个标准,我国大陆老龄人口已接近2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这个数据将会接近2.5亿。老龄人口的增多将会直接导致领取养老金的人口增加,加之生活、医疗等条件的改善,人口生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将会大大增加,这样便会使得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再一次放大。

2 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缺口”

养老统筹基金是关系到数十亿人口的重大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效确保养老统筹基金机制的顺利运转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系统工程。为了有效调节未来可能出现的缺口问题,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应当着重放在以下五个措施上来:

2.1 大力推进养老统筹基金保值增值

养老统筹基金自身的保值与升值是有效缩小缺口的重要举措。由于中国特有的消费观念,彰显出养老金对中国民众的重要性,人们常常将养老金看成自己的老本、保命钱,因此,养老统筹基金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应因为害怕而使得这部分资金被闲置,闲置的资金只会因为通货膨胀率的存在而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我们应当应用理财的观点,将这部分资金运作起来,通过投资于一些收益高风险较低的项目,实现养老统筹基金自身的生钱和保值能力。

2.2 积极拓展养老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金制度,初建于20世纪90年代,该制度主要由企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金及基本养老金三部分共同构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已经由原来的均衡关系发展成基本养老金独大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且现有保险对作为补充养老金的后两者基金的替代率极低,这就使得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资金来源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美国养老保险金的基本数据显示,全国20多万亿美元养老保险金有12.5%来源于政府、64%来源企业、23.5%来源于个人。而我国现有的2万多亿元养老保险金政府比例占到了将近九成,剩下的一成来源于企业,而个人所贡献的份额微乎其微。因而,为了有效应对我国养老保险金积累不足的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各个层面人员的参保问题。另外,应当积极拓宽养老金的获取渠道,大力推动补充养老保险金替代产品的改革,从而将我国养老统筹基金池做得更大更深。

2.3 逐步试点推行新的退休年龄制度

养老金的支出是从员工退休之后开始计算的,推迟员工退休年龄是有效缓解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有效举措。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管理体制规定男性职员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干部职员为55岁,而女性工人则50岁即可办理退休。但该退休年龄管理制度制定和推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仅为50岁,而如今,随着医疗等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还是按照过去的退休年龄执行,势必会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给我国养老统筹基金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鉴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的事实,适度延迟员工退休年龄不仅有利于增加我国劳动力人口的保有量,同时也会减缓养老统筹基金的支出速度。

人口既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来源于人口红利。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阶段,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堪称世界之最。再次回到养老统筹基金缺口的观点上,逐步推迟我国劳动人口退休年龄,显然可以有效地对冲养老金支付不足的风险。根据原我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社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我国每延长退休年龄增加一岁,养老基金便可增长40亿元,支出便可减少160亿元,缺口便可减少200亿元。但退休年龄的延迟问题涉及因素较多,需要进行慎重考量,试点运行才能进行全国推广。

2.4 适当提升年轻人的工资收入

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势必会使经济发展的重担落在年轻人的肩上,截至2011年,我国年轻人的人均抚养比例为20%,未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这一比例还会不断攀升,未来有可能到达30%、40%等。我国年轻人本来负担就很重,既要买房、结婚、抚养下一代,如果抚养老年人口数量还要增加,必然生活会变得更加艰难。若薪资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势必会缺乏支付各种养老基金的资金,这样养老基金必将会陷入恶性循环。

2.5 加强养老统筹基金的财政补贴力度

现行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标准,是根据本人退休时全市的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平均缴纳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为基数,实际缴纳年限每增加一年,发放便增加1%。因此,从该标准来讲,退休人员退休时所能领到的养老金数额会受到在岗职工的平均薪资水平的影响。

根据近期发布的薪酬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的速度,这使得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不升反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适当考虑如何对养老统筹基金进行补贴,以使收入比重降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得到补偿。

3 结语

养老统筹基金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对现行养老统筹基金制度进行完善,以便应对未来老龄化问题加剧对养老统筹基金带来的巨大的冲击是现阶段社会各界需要迫切重点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鲁全.基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养老保险政策议程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2] 吴克良.养老保险基金与金融稳定的关联性思考[J].武汉金融,2011,(1).

[3] 胡玉琴,徐朝晖.改革前后城镇职工养老金水平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4).

作者简介:王卫华(1976-),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承德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统计分析。

上一篇:庆“六一”串词下一篇:护士节总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