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共11篇)
1.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一
浅谈对高等数学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师和学生问卷的调查,分析了高等数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调查 兴趣 抽象
现在很大一部分的高职学生对高等数学不感兴趣,认为其枯燥、无味,甚至产生数学“无用论”的思想,导致了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针对这一现状,我对高等数学教材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为教师卷和学生卷,学生又分成了理科和文科学生。
一、问卷调查
(一)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调查高等数学教师23人,回收23份,回收率是100%,调查的各项数据百分比如下(参见表1)。
(二)对理科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调查理科学生包括建工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机械学院机制专业229份,回收229份,回收率100%。调查数据百分比如下(表2所示)。
(三)对文科学生的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共调查文科学生会计专业共139份,回收138份,回收率99.28%。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不管是理科还是文科,88.83%的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课本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方面做得比较差;他们中的61.13%都认为教材的语言有点晦涩难懂,太抽象;77.93%的学生对高等数学教材内容不太感兴趣,普遍认为与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太好;并且课本内容的顺序编排也不太适应他们现在的学习。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从学生实际情况分析
首先从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说起,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一般有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参加了6月份全国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第二大类是参加5月份全省对口高考的职高生和职专生。一直以来,大众的目光都是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上,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见,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得不到人们的重视,还被当做了二流教育对待,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应届学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使报考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普通高中也只有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才会报考,相对来说基础比较差,而参加了对口高考的职高生、职专生相对普通高中生虽然动手能力要强一些,但是他们的文化课基础都比较薄弱。低质量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其次是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文凭,及格就行的想法,什么科目都不愿意学,成天无所事事。再次是高等数学作为公共课,且现用的高等数学课本中与专业课相关联的内容太少,导致学生认为高等数学没什么用处,可以不学,从而对高等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还有的学生只对专业课感兴趣,他们认为只有学好了专业课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而公共课学不学是无所谓的,对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2.从教材内容分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重视的首先是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不是本着为专业课服务的立场,对不同类的专业,高等数学的内容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针对工科和文科分成了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两大类,但课本中牵涉到专业的内容基本没有;其次教材中出现的定义、定理仍然是以陈述性为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内容没什么区别,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很差;再次,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仍然使用了数学的语言,并没有因为学生的不同,使语言变得通俗易懂,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最后,学生现在用的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十几年来基本上是没有改变,随着高中教材的一次次改革,高等数学却没有更新,光这一点就不太适合学生的学习。
(二)对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86.36%的任课教师认为现用的高等数学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出数学的文化蕴涵,22人中有19个认为课本中数学史的内容很少,高等数学教材为专业课服务方面做得很差,并且与高中的数学课程不能很好地衔接,几十年的内容不变,很不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但是大部分任课教师却认为现在所用的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对各个专业来说已经比较非常够用了,这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像经济管理专业,用到比较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在现用的经济数学教材中一点都没有涉猎,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课与专业课教师联系不密切,没有切实深入到应用中去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责编 赵建荣)
2.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二
关键词:新教材,教法与学法,利用,素质教育
如何合理、正确、科学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此浅谈一下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
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三、挖掘新教材,推进素质教育
3.浅谈对初中数学新教材的感悟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变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66-01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鲜出炉了,当我拿着这本图文并茂的数学书翻开里面的彩页时,我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下面就谈谈我在课改实验期间对教材的一点看法及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趣趣味性上都发生了重要变化
新教材一改往日的死板,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教科书在提供数学
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烘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教科书中还力图采用“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景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是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人点。
二、新教材更贴近生活了,而且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新教材更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琐事入手,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把数学的发展与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更体现了数学是工具学科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都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也是新教材所想和想要去表达、传递的一种信息,它使大部分学生喜欢它,同时因它而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其魅力。
三、新教材蟹密结合生活刨设情境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的语言插图等等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元处不在,生活中小到细菌大到星球,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新教材的整式的运算一章的第一课中,首先提供了一个设计方案,而且从介绍整式的知识到整式的运算都创设了情境,使学生感到这不就是生边常看到而没留心去思考的实际问题吗?因此学生的兴趣很浓,探索解答问题的热情很高同时很自然的走进了新知识,了解了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在此情境上学生还有很多设计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以及解决问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知识面很广新知识自然到位,学生学习方式和能力得到了改进。
四、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过去的教材注重理论,计算能力,概念、定义的理解严密的逻辑推理。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沟通,合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发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新教材加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掐头去尾烧中段‘
让学生在符号的海洋中作布朗运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然视而不见,只满足于思维体操的功能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不适时宜了。通过抽象概括,建构数学模型等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与现实世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六、新教材需探讨之处
教材没有配套评价试题,教师自己出题往往会凭经验,与新教材的要求脱节;操作分散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课堂局面难于控制,新教材的第一章每1节的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如“展开与折叠”是为什么?“截一个几何体”又是为什么?从不同方向看是要认识数学思想上的什么?说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这样的目标太大、太空、不着边际。
对概念不做定性的描述,容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而有理数一章,显然忽略了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内容,以致学生不理解“a的相反数是-a”。应鼓励并加强在文字中提炼数学符号及数学思想的教学。新教材使备课难度加大,教师用书只有教学目标极少的参考指标,具体指导几乎没有,老师需要挖空心思备一节课需大量的时间,上课与备课时间比是1:8左右,是否也能给老师减减负担?困惑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果中考指挥棒不变,考试方式不变,改革怕是穿新鞋,走老路。
总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刚刚起步,作为第一批参加加课改实验的教师,虽然我们从理念上操作上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但要想实验成功使课改方案能顺利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大胆探索。
参考文献
4.浅谈对苏教版教材的认识与体会 篇四
广西平果一小 卢 槿
电话:*** E-mail:yanggsv606@163.com QQ:499837443 [摘 要]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版面设计新颖充满儿童情趣,而且教材还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文化;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 苏教版
整合 数学活动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是经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材。我县自2005年秋季使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教材本身给我的印象是装帧精美、大气;版面设计色彩鲜明、清晰,富有生气,充满童趣;教材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呈现出了一幅幅让孩子们心动的画面,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我还深深地体会到苏教版课程标准教学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了数学文化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个内容,教材通过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还有《24时记时法》教材通过介绍古人是从只知道用“日”“夜”来记时,到利用测太阳影子到滴水漏沙的方法来记时,再到最后人民发明了钟表来准确记时等等。通过史料的学习,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还有二年级下册用减法解决的一道简单的实际问题:婴儿的骨头有305块,儿童的骨头比婴儿少88块,大人的骨头比儿童少11块。学生在运用减法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了解到人体骨骼变化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许就会就此萌生。教材还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例如,有介绍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有介绍京杭大运河修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等,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长了学生的见识。
二、利用生活素材,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观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随便翻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任何一页,便会发现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题材,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尝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已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利用学生观察儿童乐园的兴趣,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些什么,指一指看到的物体或人分别在哪里,数一数各种物体或人的个数,然后再按数量多少由小到大在图里从新数一数。刚从幼儿园入学的孩子对这些事物都比较熟悉,所以也愿意动手数一数。就这样,《数一数》这节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动手数一数中被其感悟理解了。较之以往的机械记忆,学生不仅经历了数一数的活动,而且感受了数数的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中大量的例题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少先队活动、在图书室借书、科技制作、到超市购物等,充满浓厚的现代气息,学生参与学习的劲头很足。例如在《5的乘法口诀》一课中,教材设计了小朋友划船的活动,每只小船5人,问:1只、2只„„5只船上一共有多少人?如果能在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演示这一活动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加入列乘法算式和合作编写口诀的活动中,达到教学效果。
三、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创设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的空间
编者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观察、思考、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②
(1)注意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在引入新知识时,提出需要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不再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情感。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提出问题:“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才能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基本特点,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③体现了学生的探究过程。还例如二年级上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时,教材安排了“6个小朋友做缆车,每辆坐2人,要坐()辆。”“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用6个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相关“倍”和除法的知识,自主探究计算方法,逐步从直观地找“倍”,发展到用除法计算求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重视自主确定解题策略,鼓励算法多化
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材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增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创设操作、实验、探究的机会。比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题13-9=?教材不急于教学生算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去探究,鼓励学生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有机会展示个性,探索创新。又如,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中先让学生尝试加减法的计算,呈现两种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末位对齐,制造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而在小数乘除法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整合学生对一般算法的理解和应用。
(3)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留给了学生较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平均数”的概念是除法知识的生长点,教材设计有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你想怎样来分呢? 用小棒摆一摆。然后把展示学生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观察,根据每一份分法中每一份的多少不同,再把这些分法分成不同的两类。开放的空间,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分一分”的知识经验,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分出了每份同样多的为一类,不同样多的为一类,教师也趁机引出“平均分”的感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又如三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教材安排了摸球活动,先组织学生观察、猜测、发言、小组分配工作最后进行摸球活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体验成功的机会
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1)自主探究得到的多样化结果,成为丰富的交流基础
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又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一内容,教材编排的例题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经历统计的过程,教科书要求学生分小组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产生了多种记录数据的方法,有的按图形的先后顺序记录,有的把各种图形分类记录,有的用“√”的方法表示等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并在练习中应用,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维得到发展。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设计了抓花片的游戏活动,看看同桌两个人谁抓得多,多多少。从而课堂生成了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摆得出结果;有的学生排齐之后发现,从15个里面去掉8个就是多的部分等多种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同,解决问题 4 的方式方法也肯定不同,自己创造的方法是与旧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连接,因此也形成了稳固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教科书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通过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两年多来的教学实验,作为教科书的使用者、实验者,我强烈地感受到教科书所蕴含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些教学启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数学;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德育教育。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如果把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比做上等好茶的话,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常品茶、善品茶,方能在杯水之中品出真味、悟出道理。就让我们共同常品、善品、细品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这壶好茶吧。
(作者单位:广西平果一小 邮政编码:531400)
[参考文献] ①《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五
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名师论文展示: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严金茂909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又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目前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课课都运用信息
第 1 页 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但怎样才能使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真正有效地进行呢?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时,他们的创新意识才更容易被“唤醒”。但怎样才能使这种任务驱动式教学真正有效地进行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华罗庚曾经说过: 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 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 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 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注重实效性。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 并声情并茂地说: 现在是秋天, 你们看, 秋天多美啊, 火红的枫叶, 美丽的蝴蝶, 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 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 电脑一一
第 2 页 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 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 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的境界。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引入时代活水, 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 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二、创设“任务”情境,唤醒创作意识。
任务的导入是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任务导入就能吸引学生,对整节课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比如讲授Flash动画制作时,我首先演示的是学生喜爱的篮球运动动画,通过形象生动的范例作品的展示,不仅能很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能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三、设计“任务”层次,不断深化学习。
教师进行例子教学时,可以在一节课里设计好几个任务,但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遵循由
第 3 页 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比如学习WORD 自选图形时,我给出的例子是: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一张未来身份的名片,但分为三个任务:①有单位、职务、姓名、单位标志图片 ②名片要有边框或阴影效果 ③有文本框、艺术字、自选图形、填充效果设置等。学生马上被这些“任务”所吸引住,他们设计的名片什么形状都有,想法很有创意,制作非常美观,知识应用恰到好处。
四、提高“任务”难度,激发创造性学习。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太过顺利,往往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热情。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提高任务要求、增加难度,反而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去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设计任务时,要坚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原则。比如教学完插入艺术字后,我又布置学生练习“选择教室需要布置的一个栏目,设计标题,插入艺术字”,学生为了将身边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他们很主动地学习艺术字的插入、编辑的方法和技巧,很有兴趣地讨论艺术字的大小、颜色、样式和艺术效果,齐心协力地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又如,如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因当时学校正处于“绿色学校”复评时期,于是布置学生用两周时间完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以“环保”为大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为了完成这一课题,查阅资料,确立小主题,编写小文章,绘画小插图(个别同学甚至
第 4 页 制作小动画),设计排版,制作幻灯片,在完成过程中,他们或同学间相互讨论学习,或请教不同学科老师,或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对于这样的小课题和长作业,学生在参与积极性、知识掌握程度、技能整合应用、能力锻炼发展等方面,都不是课本上任何的上机练习题所能比拟,最后评析作品时,学生的成功喜悦尽写在脸上。
“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果发挥好这一教学优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将切实落到实处。
五、善用多媒体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的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再现于课堂,来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第 5 页 比如在教学“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学习24时计时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我把班上一个学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况制成七组镜头:午夜12时,夜深人静,人们进入了梦乡;早上6时30分,天渐渐亮了,小学生起床洗脸;早上7时30分,小学生背上书包上学;上午11时30分,小学生放学;下午2时30分,学生背上书包上学;晚上7时,全家在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又是午夜12时,一天过去了。每组镜头,都配有钟面,看到时针、分针不停地转动。同学们边看边论,熟悉的人、熟悉的场面,普通计时法与抽象的24时计时法就在自己身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三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的就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可是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学生的思维回到数学知识的原生状态中去认识概念、了解作用,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六、善用网络交互,提高练习效果,延伸数学知识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如在安排课堂练习时。
第 6 页 可以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学生平时在巩固练习时对做题目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形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励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能力,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很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虽然很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受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大部分学生说:这样的练习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后多上点这样的课。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辅导,较好地体现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在数学课《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上网搜索“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我就利用这个功能把学生网上搜集到的“交通标志牌”、“家具图片”等许多资料,调到大屏幕上,实现资源共享。
第 7 页
实践证明,优化课堂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最优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和创造,收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6.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六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是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例如,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四色猜想”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1.猜想在新课引入中的运用。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2)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2)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4r2)。教师问:比4r2 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2.“猜想”在新知学习中的运用。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
7.浅谈对初中政治教材的灵活把握 篇七
那么, 在教学中怎样采用恰当的形式和方法, 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 达到学科目的呢?这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教学前备课时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精神实质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个实践性强、时代性突出的学科, 教材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相对滞后的问题, 同社会生活始终会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 要求教师要站在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教材、处理教材。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新教材在教学观念方面的精神实质, 再加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保有其精髓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
二、精心设计环节, 浸润德育教化
生活是思品教学赖以发展的源泉, 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法律认知水平和能力。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远处着眼, 近处着手;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生活动态”, 晓其理, 促其思, 激其情, 导其行。主要还是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 做到“推陈出新”。
例如, 在教学《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时, 我设置了“法眼大比拼”和“你说我说”环节, 请学生观察生活中侵犯他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现象, 在学生发言后我谈了自己了解的真实事件, 如给正在上厕所的同学拍照导致大打出手, 愚人节愚弄同学到教师办公室去等,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 其实是在讲法律知识之外渗透道德认知。只有内心先认可了才可能到行动中去践行, 所以不管哪一课内容, 道德的渗透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课程内容要有骨有肉, 充实而不乏美感, 使学生在一课的学习后能收获一份温暖或感动, 能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和社会, 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丰富了学生思想情感, 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巧妙选取案例, 凸显教师特色
传统的观念认为, 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开发的, 教师只是将专家预先制订的教材付诸实施。事实上,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传递, 教师也不仅仅是固有教材的被动消费者。教师对教材的重构, 对课程的操作, 事实上已是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演绎。
例如, 在进行《继承权》一课的学习时, 恰逢某卫视播放的一部电视剧“灿烂的遗产”, 别人看的是爱情剧, 而我却“具有政治敏锐性”地发现里面几乎涵盖了这一课内容当中所有的知识点。于是在简单布置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预习之后, 我就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有选择性地再现了电视的主要情节, 由学生谈其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由于学生对这部电视都很喜欢看, 所以在课堂上从另外的视角重新看里面的情节让他们感到很特别, 既熟悉而又有趣,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顺畅。当然, 这类材料的选择要慎重, 必须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 否则就会导致没看过的学生有一头雾水之感。
学生曾经总结说“某教师讲课爱说电视, 某教师讲课爱说孩子, 某教师讲课爱说新闻”, 这恰恰体现了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一样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对教材的重构与整合, 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值得提出的是, 对教材的再开发, 固然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化, 但这一切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关注时事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
思想品德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这样有利于我们在运用教材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我们要善于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充实教材, 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中永远不缺乏资源, 我们授课时应精心选取案例, 做到与时俱进。例如, 在“磨炼坚强意志”一课的授课中, 既可以选取2005年春晚上的《千手观音》节目, 也可以选取2008年残奥会上有“刀锋战士”之称的无腿飞人皮斯托瑞斯, 以及2010年“中国人的一天”活动而为人们所知的普通人“母鸡哥”等等。
总之, 合理、灵活地使用教材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过程的民主化, 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索, 主动思考, 主动实践,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品德, 锻炼意志, 陶冶情操的乐园。这样才不负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 才能充分发挥课本资源的作用。
摘要:能否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材, 是衡量一位政治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此, 本文中笔者从认真研读教材, 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浸润德育教化;巧妙选取案例, 凸显教师特色;关注时事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几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政治教材,教学环节,案例,时事热点
参考文献
[1]郑传松.灵活运用初中政治教材的探究[J].中学政治参考, 2015 (3) .
[2]王从斌.对初中思品教材现有版本的使用反思[J].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3 (12) .
[3]周建华.初中政治课教材教法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 2008 (22) .
8.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八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重要学科,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乐学、善学,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深度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课堂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层次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有效策略。
一、动漫卡通,锦上添花——培养学生的思维动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创意独特,设计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几个表情丰富、夸张传神、风趣幽默的动态人物,使教材活了起来,并将数学思想融入其中,使课堂充满人性、智慧与生机,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新课导入时,“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多媒体课件:森林运动会,小动物热闹的场面)大家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欢聚在一起,正准备举行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他们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你们想去吗?”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愿意时出难题,“森林离这里很远,我们要一起乘车去,但要在早晨这个时间(贴7时的钟间模型)出发,当钟面上的指针刚刚指到这(贴6时的钟面模型)有个小朋友就来到了集合的地方,却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也没到,孩子们,这是为什么?(噢,来早了)还有一个同学是这个时间来的(贴8时的钟间模型)他也是一个人都没看见,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来晚了)看来,我们要做遵守时间的好孩子,要想顺利地乘车去大森林,就得先正确认识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和钟表兄弟交朋友。”这一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催化剂,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参与的兴趣,更激起了学生急于求知的欲望。
又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中,我开始教学时首先利用课件演示一个故事:“蜜蜂和蝴蝶比较东西的多少?”把着两种动物的争吵过程演示出来,顿时学生就融于情境中,都显得很着急,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理解到如何去进行比较两数的关系。
二、游戏互动,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示范课《分苹果》上,教师展示课件给出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九一九好朋友;你拍二,我拍二,二八二八手拉手;你拍三,我拍三,三七三七好伙伴;你拍四,我拍四,四**六一起走;你拍五,我拍五,五五伸出一双手。学生两人一组,边拍手边读儿歌: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10的组成,其乐融融。这样,把游戏与知识融为一体,操作起来简单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与积极性。
又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卡通人物灌篮高手,由灌篮高手提出问题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我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呢?”哪个部位是长方形?哪个部位是正方形?它们各有哪些特点呢?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创设数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三、设疑问难,雪中送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二年级数学公开课《可能性》一开始,教师先请学生们观看《阿凡提的故事》电影片段:阿凡提给财主家做工,发工钱时财主刁难他:如果你把这袋金币抛向空中,落地后全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袋金币就归你所有,否则,你就得赔我一袋金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说说看,阿凡提能得到这袋金币吗?”课堂一下炸开了锅,众说纷纭:有的说阿凡提不可能赢,因为金币太多;有的说阿凡提不一定能赢,要看运气;有的说阿凡提一定能赢,因为阿凡提很聪明,一定能想出办法;也有的说阿凡提不能接受这个挑战,因为比赛不公正„„教师由此归纳出“不可能”、“可能(不一定)”、“一定”几种可能的结果,导出课题,并再次提出问题,设下悬念:“教师要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谁能帮阿凡提出主意,赢得这袋金币呢?”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在关键处展示课件,设疑释疑,犹如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如:教学《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到一交叉路口,不知如何走。这时,唐僧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问路,孙悟空上前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右”走;而猪八戒往回走时问路,行人告诉他向“左”走。两人回来时,孙悟空向唐僧说“右” 走,猪八戒向唐僧说“左” 走,两人为“应走哪一边才对?”展开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整个课堂顿时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还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
四、形神兼备,画龙点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利用电教媒体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的优势,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教学内容,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图画生动逼真地显示出图形的拼剪、旋转、平移的过程,同时配以动听的声音,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里无需教师用较多的语言来表述,学生就自然悟出了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转化、迁移,强化了新知,突破了难点。
又如:《圆的认识》一课中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如果车轮做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看到可以这么比较的物体,没有感性认识,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而用电教媒体设计的课件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个问题。课件演示:装着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
9.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九
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如果能在教学中较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关键词:数学 多媒体 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讲‚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一条风景秀丽的小河边猫妈妈带着一群小猫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猫,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就想找个机会教育帮助它。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猫妈妈钓到很多鱼,又要分鱼了。猫妈妈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许多小猫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6条小鱼太少了,不够吃’。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小鱼,平均
分给8只小猫吃,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为什么猫妈妈和其它小猫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每只小猫吃到的鱼一样多)。猫妈妈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猫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讲解重难点时,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 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时,可以增加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运用多媒体,可以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如我在复习整理‚几何知识‛时,学生到课中时感觉较疲倦,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多媒体(电脑课件)出示了一道‚阿凡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一天,地主给阿凡提一条16米的篱笆,要把占地面积18平方米的羊群圈住,阿凡提算出了篱笆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结果都不够。
同学们一看,兴趣来了。最后让学生根据阿凡提的思路互相讨论,思考其他情况。这样就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情况下集中地解决了该题。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
10.浅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 篇十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实现有效而成功的教材二次开发, 首先需要弄清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这并不说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可有可无。相反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是教材的主要开发者, 是架起带领学生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可以说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材二次开发的成败。
(一)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准确地把握教材
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只有认真研读语文教材, 全面掌握教材, 明确教学的主次, 这样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与调整, 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的重新整合。
(二) 巧妙运用教学艺术, 创教师个性化教学
同样的活动设计在不同教师的操作下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反差。这就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技巧。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巧妙运用教学艺术手段, 使丰富的教学信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下更具形象性、直观性与艺术性, 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更加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把知识寓于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实现了教材的再开发与再创造。
(三) 夯实自身学识, 拓宽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教材的二次开发包括纵向开发与横向开发。所谓纵向开发, 就是以教材为中心向语文课程的深度延伸, 使得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而横向挖掘, 即打破学科界限,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同时还需要教师广泛涉猎, 既要专, 又要博。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加强自我学习, 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这样才能对语文教材进行纵向与横向的二次开发。
二、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教学,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处于教学的次要从属地位, 只是教师的附属, 其教学活动完全由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 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这样的教学说到底就是忽视学生的学情, 而机械地照搬教材。而要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内容, 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激起学生参与语文探究活动的激情与动力,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 在探究中确立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样才能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机械灌输, 实现教材的灵活运用, 这样的教材二次开发才是成功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 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就必须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 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认知规律、思维特点,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 其中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只有在智力与非智力方面全面了解, 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实际学情,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探究动机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通过与学生谈话、与科任教师交流等及时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 并建立学生个人记录袋, 将学生的情况进行书面化记录, 并及时记录下学生的变化, 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全面掌握关于学生的第一手信息,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运用。
(二) 有效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
11.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 篇十一
张宝珍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使数学成为学生易学、乐学的科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已是当前数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中电子白板教学手段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利用Internet网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中电子白板教学的合理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又以口语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运用电子白板设计了一段动画片: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三只小动物分别从起点一起用手滚动三种不同形状的自行车车轮进行比赛。结果滚动圆形车轮的小狗轻松地第一个到达终点,滚动椭圆形车轮的小猪及滚动方形车轮小兔还在艰难地推着„„。然后文本出示疑问:“为什么圆的车轮运行又快又平稳?换成方形的或者椭圆的就不行呢?”这时我引入课题《圆的认识》。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充满了整个课堂;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将会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突出观察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受时空限制,难以展现物体真实面目,使学生难以体验空间感。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传统的教学是使用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教师演示时会挡住等原因,使学生看不清长方体的某些特征,运用电子白板教学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根据教学要求需要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探讨。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顶点,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框架中三组棱的运行情况,让学生观察出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最后,在讲解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电脑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重叠的画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的结论。由于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
三、获取信息资料,拓展数学知识面
如今方便、快捷的多媒体已溶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取得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拓展性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电脑查阅资料。例如,在教了《圆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查找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建筑有哪些?圆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学生对于这个现实、有趣的问题很感兴趣,会通过电脑查询,并把所获得的信息记录下来小组进行交流。
四、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能的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更能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很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的不充分,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随着等份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实的基础。
五、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运用多媒体的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不是说教者。他将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电子白板教学的运用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使之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电子白板,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直观形象材料的场景,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和精神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电子白板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媒体的长处,只有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促使教学的整体优化。
浅谈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沈建霞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使数学成为学生易学、乐学的科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已是当前数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中电子白板教学手段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利用Internet网络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中电子白板教学的合理运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又以口语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加之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运用电子白板设计了一段动画片: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三只小动物分别从起点一起用手滚动三种不同形状的自行车车轮进行比赛。结果滚动圆形车轮的小狗轻松地第一个到达终点,滚动椭圆形车轮的小猪及滚动方形车轮小兔还在艰难地推着„„。然后文本出示疑问:“为什么圆的车轮运行又快又平稳?换成方形的或者椭圆的就不行呢?”这时我引入课题《圆的认识》。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充满了整个课堂;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将会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突出观察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受时空限制,难以展现物体真实面目,使学生难以体验空间感。例如,在讲解长方体的特征时,传统的教学是使用长方体教具让学生观察。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和教师演示时会挡住等原因,使学生看不清长方体的某些特征,运用电子白板教学技术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根据教学要求需要引导学生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三方面探讨。先在屏幕上通过电脑演示面、棱、顶点,使学生观察出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然后通过观察长方体框架中三组棱的运行情况,让学生观察出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最后,在讲解长方体6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时,电脑演示上下、左右、前后面重叠的画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的结论。由于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
三、获取信息资料,拓展数学知识面
如今方便、快捷的多媒体已溶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取得信息的资源库。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相应的拓展性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电脑查阅资料。例如,在教了《圆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查找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和圆有关的建筑有哪些?圆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学生对于这个现实、有趣的问题很感兴趣,会通过电脑查询,并把所获得的信息记录下来小组进行交流。
四、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能的核心。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维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更能发展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例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很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的不充分,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随着等份份数的增加,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从而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实的基础。
五、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运用多媒体的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不是说教者。他将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电子白板教学的运用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使之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浅谈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运用】推荐阅读:
浅谈对“四不伤害”的理解07-18
浅谈对动画的认识07-20
浅谈对创业的认识11-03
浅谈对入党动机的认识09-01
浅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0-16
浅谈对语文素养的认识10-18
浅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06-21
浅谈对工程监理的认识07-05
浅谈对中医学的认识07-31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