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2024-08-25

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共9篇)

1.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篇一

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16分)

1.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限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缜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①上段文字中的两个错别字为:——、——;改正为——、——。(1分)②给上段文字中加点字注音——、——。(1分)2.默写古诗。(4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人家在何处,云外一声鸡。(《鲁山山行》)

④,杨花愁杀渡江人。,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3.请对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

4.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约定俗成的短语。它言简意赅,生动传神。请写出带有十二生肖(不能带有其他动物名称)名称的四个成语。(2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B座谈会上,两个学校的老师作了重要讲话。

C中学生理解和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有利于开阔视野,陶冶情操。D北京奥申委向世人宣布,中国有能力举办有史以来科技含量最高的奥运会。6.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濛濛的细雨飘起来了,我们前后左右的景物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②身后原本静谧的山林,若有若无地传来细细的声响。③眼前的湖面刚才还澄碧明丽,此时却是烟雨迷蒙了。④左右两面的山峰,在细雨织成的轻纱中,远远地隐没了。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③④①②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2分)

忆读书 冰心

①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交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A,„„”的《三国演义》。

② 那时我的舅父扬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③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④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⑤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B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义愤填膺!——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⑥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C”、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⑦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⑧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⑨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7.解释加点的字。(2分)①《水浒传》 ②《荡寇志》

8.在上文空格处填空。(2分。填正确一处得2分,每多填正确一处另加1分。)A B C

9.从《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三部著作中任选一部填表。(3分)作品作者朝代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

10.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1)作者喜欢,喜欢的理由是;(2)作者不喜欢,不喜欢的理由是。

11.阅读上文后,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3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9分)

如何给地球降温(龙学峰)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C~6°C,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

且能充当地球的空洞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4)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5)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12.文中第(1)段运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答:

13.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3分)答:(1)(2)(3)

14.文中第(2)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为什么?(2分)答:

15.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2分)

答: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1分)

善读可医愚

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读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完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

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的意义的。刘向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才犯罪的。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摘自2006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6.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读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2分)

17.请写出一条能够证明“开卷有益”这一观点的名言(文中的除外)。(2分)18.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请说说你是怎样找出这一论点的?(3分)

19.作者将“善读”和“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但从论述的重点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2分)

20.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扬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老人引杨氏入山()(4)迫暮,与老人同出()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23.解释下面文言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2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分)

2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2分)

三、作文。(60分)

26.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60分)题一:沟通

友情提示:沟通,据《辞海》解释,意为“使彼此相通”。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②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个。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题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绿色代表春天,象征生命,寓示和谐,蕴含诗意。绿色的环境美好,绿色的心情美丽,绿色的人生健康,绿色的„„

你呢,你对绿色有哪些体会、思考、感悟或幻想? 请以“绿色”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内容要与“绿色”相关;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论述有理有据),严禁抄袭;④不少于600字,不用续卷纸,卷面整洁,书写规范;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

(一)一、1①缜贴;嗔帖②cànyì2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③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④扬子江头杨柳春,数声风笛离亭晚3时光易逝,青春难葆,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的,但在消逝的同时还会有美好事物的再现,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似曾相识的变化。4如: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视眈眈守株待兔龙潭虎穴画蛇添足马到成功亡羊补牢沐猴而冠鸡犬不宁鸡鸣狗盗5D6A

二、(一)7①水边②文字记录8A分久必合,合久必分B林教头C一把辛酸泪9如:《三国演义》、罗贯中、明、诸葛亮草船借箭《水浒传》、施耐庵、明、武松打虎《红楼梦》、曹雪芹、清、刘姥姥进大观园10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感人。②图文教科书,《荡寇志》等。没有人物个性。11围绕对读书要有兴趣,要多读多思来谈即可。

(二)12具体准确地说明全球将变暖,给地球降温,迫在眉睫。13(1)在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2)在轨道上放置五万面反光镜;(3)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14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语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科学性。15示例:①鼓励家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用以吸收紫外线;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③植树造林,调节气候。

(三)16引出论点17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8论点是善读可医愚。(1分)阅读议论文找论点首先要关注标题。(2分)19善读;道理论证。20①书籍太多,人生有限,故必须有选择地读书;②书籍有好有坏,故必须有选择地读书。

(四)21(1)觉得奇怪(2)类(3)拉,带领(4)接近22C23(1)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和悦快乐。(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24行踪空间人物对话25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

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篇二

1.通过阅读交流, 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感受卓娅和舒拉姐弟两位英雄的形象, 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激发热爱和平的情感;

2.理解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运用课内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兴趣。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选取了四篇课文, 其中两篇是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 另两篇课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 表达对和平的渴望。本组教材把孩子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 去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四篇课文中都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本课课型为单元拓展课, 是对本单元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 深化课内阅读内容, 运用课内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自觉进行阅读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选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师生共读。本书主要介绍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两个青年英雄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影视作品, 要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必须深入文本, 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的语句, 体会作者的表达, 把作品的内容与作者的表达结合起来, 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也是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实践运用的有效途径。

【学情分析】

战争对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距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较远, 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类作品的阅读也较少。影视作品中, 战争题材的作品过分娱乐化的倾向正在消解这一严肃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 知道战争的危害和和平的可贵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感悟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达, 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受到教育, 这也是对学生很好的语文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复习方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知道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学习时, 我们在文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举一两处给大家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

3.小结: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要多读读, 多想想, 体会它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设计意图:本课是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拓展课, 围绕单元学习主题, 让学生读整本书。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本环节既回顾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又对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方法进行了复习, 让学生自觉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整本书的阅读实践。)

二、走近作品, 把握内容

1.在明斯克公路86公里标记处, 耸立着一座纪念碑, 它是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苏联英雄”卓娅而建造的。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 你有哪些资料愿意与大家交流?

学生介绍后, 老师总结补充:这部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原型, 记述了家喻户晓的苏联英雄姐弟卓娅和舒拉二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姐弟俩的母亲。

2.谁愿意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用课内学过的方法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老师相机指导, 可借助书的目录提取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阅读整本书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 在阅读时搜集相关资料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如了解作者、故事的背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理, 形成深层次的认识。本环节意在梳理相关信息, 把握书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心中建立整体印象, 为后面的精读和探究打下基础, 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走进作品, 感受形象

1.我们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要人物是卓娅和舒拉。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

2.小组交流:姐弟俩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先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她的性格特点, 然后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片段加以说明。

3.小组上台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与评价)

4.学生边汇报边小结板书:从你们精彩的交流中, 我们仿佛看到姐弟俩的英雄形象,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设计意图:本环节按照整体感受人物形象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阅读、做读书笔记的基础上, 采用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具体的内容展现出来, 做到言之有物。学生既对本书有深入细致的阅读, 又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四、品词析句, 感悟表达

1.同学们, 在阅读时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停下来仔细地回味。打开书, 看看你们读书时勾画的内容和做的批注, 再读一读。

2.学生展示读书笔记, 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预设示例:

(1)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要与大家分享的吗?

(2) 这段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卓娅和母亲在大街上看到一张画着一位战士的招贴画, 下面写着“你用什么帮助了前方?”)

(3)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 这些句子让我们驻足回味, 作者是怎样写出卓娅的决心的?学生进行补充。

(此为一个片段的教学, 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

4.小结:我们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味, 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慢慢地鲜明起来, 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多好的姐弟俩啊, 但是因为战争, 他们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教师补充战争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的相关资料。

5.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 可恶的战争夺去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摧毁了无数个美好的家园, 制造了许多人间悲剧。为了维护和平, 制止战争, 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此环节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这里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教师要深入阅读本书, 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让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五、总结延伸, 拓展阅读

1.读完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你有哪些收获?你又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2.通过阅读, 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和平的可贵。我们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要找找类似的作品读一读, 这样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关于这一主题, 大家还有哪些书向同学们推荐呢?

(设计意图:单元拓展课所能选取的阅读材料是有限的, 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和探究热情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教师要整合课内外阅读, 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课反思】

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克服了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 从整体上关照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 整体建构知识与能力体系, 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提升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单元整合教学有多种课型, 本教学设计定位为拓展课, 根据单元主题, 选择课外读物, 巩固、延伸单元主题的学习。

在学习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教材后, 师生共读《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搜集相关资料, 做读书笔记, 并在课堂上交流。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整体性。单元整合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篇学习的模式, 以单元主题为统领, 建立单元内篇与篇之间的联系, 打通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壁垒, 对单元主题进行多元建构。在单元教学整体构思时, 笔者结合单元“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 为学生推荐《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 在拓展课中“将课外阅读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 在重构的语境中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 并不断反思”。[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除了主题这一纽带外, 还要兼顾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运用。把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 在整体观照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连贯性。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 要科学划分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彼此并非是完全割裂的, 而是要尊重知识学习和儿童认知规律, 具有连贯性, 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教学设计中, 上课伊始先回顾课文, 复习课内阅读方法, 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实践作了铺垫,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教学的重点部分, 进一步深化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所有课型的教学中, 单元教学目标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 围绕这条线展开教学, 保持教学内在的连贯性, 才不会让教学信马由缰, 偏离方向。

3.语文性。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可见语感训练的文体沟通乃是语文教学的本真、本色与本质。”[2]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灵敏、准确的感受力,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在设计中, 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使课堂充满语文味。比如, “卓娅在心中决定了什么?她的母亲明白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 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4.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 根本途径是语文实践。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提供空间, 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语文经验, 形成语文能力。本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运用讲述、倾听、朗读、批注等多种形式, 搭建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学生语文经验的获得, 不仅体现在预设中, 还体现在课堂各要素交互作用下的创生和完善。所以设计还要有一定弹性, 选取的片段只是一种预设, 在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范燕瑞.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路径与教法研究——以沪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 2015 (6) .

[2]张大文.我为什么提出“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 2013 (Z1) .

3.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篇三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对序言和跋文还很陌生,相关练笔也很缺乏。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前承诗歌单元,后接小说单元,在整套初中教材中,只有这一个有关序言和跋文的单元,可见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本单元4篇课文,将巴金的文章放在单元之首,目的是让学生先了解序言和跋文在一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后面课文的学习。教学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先进行单元整体学习,然后根据课文的编排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既重视精读篇目的教学,又注重指导学生对略读篇目的自主学习。单元课文讲授完成后,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三、教学目标

了解序言和跋文的特点,尝试写序言和跋文。

四、课时分配

《<家>的序和跋》《读<堂吉诃德>》《科学与艺术》各2课时,《永远新生》、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1课时,写作2课时,自主阅读1课时。

(湖南省资兴市教研室雷林宙)

(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中学 陈志华)

《<家>的序和跋》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序言和跋文,巴金的《<家>的序和跋》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务必要讲清楚序和跋这两种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领会它们在一本书中的位置及作用,为以后三篇课文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和“自跋”的特点,领会它们的作用。

2.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他对生活的态度及思想变迁的轨迹。

3.培养学生真实客观地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谁读过这部巨著,为我们讲述一下故事梗概,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朗读与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学生互相质疑、正音解词:

爱怜 吐露掩饰 累赘 妥当

2.比较阅读,了解序和跋的特点。

提示: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为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本文是一篇自序。

跋一般放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内容大多是评介、鉴定、考释性的。

3.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序和跋的主要内容。提示:《家》的创作动机是用文学来展示生活,激励人们前进。

4.自主默读《家》的序。思考: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请你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5.简介《激流三部曲》。

6.自主默读《家》的跋。思考:怎样理解“家”的含义?

(三)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1.序和跋写作相隔22年,22年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巴金对自己22年前的作品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

(四)启迪正确的人生态度

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给我们什么启示?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五)自主探究

作者在《家》的跋里说“《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观点1:《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的时间已是新中国成立的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观点2: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家》的主题没有过时,反封建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某部作品写一篇序或跋(300~500字),老师修改后张贴在教室里公开展示。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 李仁康段 珺)

《读<堂吉诃德>》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读<堂吉诃德>》这篇序言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节选自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文章融叙述、抒情、议论、描写为一体,文笔优美,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是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好范文。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动手对文本进行圈点评注;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师生互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习写作序和跋。

2.从整体感知课文到精读赏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综合的学习方法。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堂吉诃德》及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图片、录像,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海涅为《堂吉诃德》写的引言,这篇引言主要谈了他少年时期阅读《堂吉诃德》的感受。你的感受会和他的一样吗?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展示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三)走进课文

1.个性化阅读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感知课文,如串读、大声朗读、默读、小组齐读等。

2.个性化感悟

①在童年的海涅心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从文中找依据。

②作者在不同的阶段读《堂吉诃德》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作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

③海涅读《堂吉诃德》的经历对你的读书有什么启示?

3.个性化延伸:摘抄精彩语句

①品情: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词句,细心品味。

②品景: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然后品味课文第一段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初读《堂吉诃德》时的环境还“回忆得很清楚”。

③品韵:例一:“那片刻的时光,我还回忆得很清楚”;例二:“我孩子气,心眼老实,什么都信以为真。……丝毫不知道天地间的讽刺,也一切当真……”;例三:“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的描写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五)设计作业,启发思维

猜想以下几段文字可能出自哪本名著(限于四大名著,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情况自选),确认后,谈谈与其相关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举办一个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比赛。

(湖南省资兴市东江实验中学黄寒冰)

《永远新生》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序文,是略读课文,从表达方式上看属议论文。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要素和一般论证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搜集一些继承文化传统与吸取西方艺术精华的典型事例,感知只有“反传统”与引进“异种”才能使中国艺术永远新生。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序文知识。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课堂教学,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之长。

3.懂得艺术创新的规律,增强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没有新意的艺术作品难以流传于世,为了使中国的艺术能够吸取外国艺术的精华,翟墨、王端廷主编了《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吴冠中先生为之作序《永远新生》,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二)阅读·感知·积累

1.自读课文,正音、解词。

2.本文是一篇序文,从表达方式上它可纳入哪一类文章?

3.本文是用什么方法对论点展开论证的?

4.介绍作者:吴冠中是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是一位把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精华结合得很好的画家。

(三)探究·理解

同学们对以下几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印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1.异种——(本种)。

2.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

3.保管传统的孝子。

4.盲目崇外的浪子。

5.回头浪子。

四、拓展延伸

你能举出一些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又吸取了外国先进的艺术(技术)而取得重大成功的例子吗?

(湖南省资兴市三中李仁康段 珺)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科学与艺术》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复杂深奥的关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文中的科学术语尤其让学生感到陌生。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将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课本延伸到生活。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复杂关系,学习本文议论中夹有说明的表达方式。

2.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学习文章严谨准确的语言,培养严谨的学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艺术(美术、音乐、雕塑……)。我们在生活中接触的艺术形式很多,如表演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你最喜欢哪一种艺术?大家曾想过艺术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吗?

(二)走进作者与作品(多媒体展示)

1.李政道简介。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扫除生字生词。

2.粗读课文,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论点是什么。

3.再读课文,谈谈科学与艺术有哪些异同。

4.你如何理解“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在文中的含义?

5.梳理文章的结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莎士比亚一例的理解。

3.体味文章语言,谈谈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四、课外延伸

小结“序”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为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写序。

4.九年级下册思品第四单元测试题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正式建成,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也将发挥巨大作用。这说明()

①中国在这个自贸区在居于霸主地位②中国和东盟各国彼此有了自己的战略伙伴③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④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把工作岗位当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努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完成了150项技术革新,给国家带来了8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赢得了“蓝领专家”的称号。他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

①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努力②青少年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③科学素养是人最重要的素质④提高创新能力要积累知识,勇于实践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主自强的B.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C.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D.艰苦创业精神是指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

4.当今世界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和平与发展

C.资源与环境D.人与自然的关系

5.下列不正确的考试观念是()

A.考试是督促我们总结学习收获的手段B.考试是一种把学生往死里逼的手段

C.考试是选拔学生比较公平的标准D.考试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的一把尺子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后,我国()

A.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B.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得以实现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宣告结束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7.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往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

A看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B看你在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受什么样的教师教育

C.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D.看你考入那一类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

8.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因为科研成果突出,荣获2009最高科技奖,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那么中学生为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其中很重要的是()

A.只要能考上示范高中,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B.只要能读重点大学,就能实现人生价值C.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实现人生价值D.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9.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各不相同。在封建社会,广大农民的理想是“等贵贱,均贫富”,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太平盛世”。在民主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人民大众的共同愿望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A.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B.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理想

C.是当代青年的崇高历史使命

D.是当代青年最重要的社会责任

10.中国青年群英会的全体代表向全国青年发出倡议: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用青春、智慧和汗水铸就新的辉煌。这一倡议要求我们()

①坚持从个人需要出发②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A.①②③B.①⑦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1.实现人生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

A.知足常乐,不必追求自我超越B.好高骛远,只从事重要工作

C.异想天开,在梦想中度过人生D.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12.中国多次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这说明()

A.我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B.我国已成为具有领导能力的超级大国

C.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D.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13.因科研开发经费投入不足,新品开发滞后,日前,济宁市有14家企业被市科技局取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此举()

A.反映科技进步对济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B.表明创新完全要靠政府扶持C.侵犯了企业自主权,不利于经济发展D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14.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四周年之际,美国、西班牙、匈牙利、希腊等多国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反对伊拉克战争示威活动,要求外国军队从伊拉克撤离。这说明()

A.和平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B.战争可以解决国际问题

C.世界已走向多极化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15.感动盐城人物丁玉华,二十年如一日守望,为麇鹿走出濒危物种红皮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说明()

A.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社会的奉献之中

B.只有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是人才

C.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奉献,而在于索取

D.成功的关键在于所处的时代和机遇

16.大学毕业生周侣良怀着建设新农村的梦想,到农村担任了一名村官,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尽心尽力、踏踏实实为村民做事,带领村民们向更加富裕文明的生活迈进。他们的行为对我们的启示是

A.建设新农村是大学生的首要选择

B.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理想

C.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D.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理想就能实现

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

A.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B.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同步富裕而奋斗

C.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D.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18.下列诗句蕴涵艰苦奋斗精神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9.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索马里海盗使各国大伤脑筋,朝核问题令世界震惊„„由此可见

A.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础

B.和平与发展不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D.金融危机是造成一系列国际问题的根源

20.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兑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

②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茫茫太空留下中国人身影

③中国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④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外汇储备达1.95万亿美元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材料说明题

21、张晓丽是某校九年级女生,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初中以来综合成绩排名总是稳定在全年级前十位,学校和家长也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2008年5月临近中考的一个多月前开始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并且晚上经常整晚地失眠,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考试成绩也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家长给予了她关心和安慰,但状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分析上面材料,结合所学思想品德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在张晓丽同学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现象?(2分)

(2)看着张晓丽一天天的沉沦,同学桑刚说:“得了这种病,张晓丽是真的没救了!”你认为呢?(5分)

(3)日常生活中,你有过张晓丽的这种表现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5分)

22、毕业于北京航空学校的职高学生赵玉,凭自己的实力,进入了美国一个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成为白领一族。很多大学毕业生对此也是望洋兴叹,赵玉说:自己能取得这样成绩,得益于她在学校期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请回答:

① 读了上述材料,你认为赵玉是人才吗?为什么?

②你打算怎样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3、材料一: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9月1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朝鲜、美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出席会议。9月19日,与会各方一致通过《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就解决朝核问题达成大的共识,国家社会对此表示欢迎。

材料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关键作用表示赞赏。韩国代表团团长表示:中国政府和中方代表团为推动本轮会谈取得成功,在会谈中显示出极大的智慧和耐心,给以了各种支持,韩国代表团团长表示感谢。

材料三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正式建成,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请回答:(1)朝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达成共识体现了什么道理?

(2)材料二、三表明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2.A3.D4.B5.B6.A7.C8.D9.A10.C11.D12.A13.D14.A 15.A

16.C17.A18.B19.C20.D21、(1)在张晓丽同学身上表现出的是考试焦虑现象。

(2)桑刚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重要的考试面前,担心和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严重的考试焦虑则会影响学业水平的正常发挥,也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过,考试焦虑并不是不可调节的,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完全可以使自己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从容地面对升学考试。

(3)①有过,如情绪紧张、心慌意乱、记忆卡壳等。②A.勤奋学习,做到成竹在胸,从容应对;B,端正态度,以平常心面对考试;C.积极采取一些自我心理训练的办法,如想象训练法、暗示训练法、放松训练法等;D.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或老师的帮助。

22、(1)人才是多层次的、多规格的,各行各业、各个层次中都有人才。只要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社会所尊重的人才。

(2)成才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和不懈追求,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是我们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人才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23、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时代潮流;

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

5.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篇五

目标旨要

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2. 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4.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知识盘点

字音字形

袅袅 niǎo 虔诚qián 一应俱全jù 温馨xīn

撇开piē 休憩 qì 摇曳 yè 黯然失色 àn

萦绕 yíng 陶冶 yě 倔强jué jiàng 袒护 tǎn

采撷xié 吮吸shǔn 扼制è 茁壮zhuó

狭隘ài 贫瘠jí 潸然泪下shān 佐餐zu?

逊色xùn 犀利xī 期期艾艾ài ài 远瀛yíng

甲胄zhòu 充塞sè 碣石 jié 嗫niè

嚅rú 迤逦yǐ lǐ O@xī sū 浩瀚hàn

怜悯mǐn 安谧 mì

词语解释

袅袅:本文指烟气回旋上升的样子。

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陶冶:比喻用良好的条件给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以积极的影响。

黯然失色:形容暗淡无光的样子。或形容内心沮丧,情绪低落的样子。本文中的意思取前者。

落叶归根:比喻事物都要有一定的着落和归宿。现多比喻客居异国他乡的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

O@: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 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

妙句集锦

家是一只船,家是永远的岸,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 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演练平台

一 积累和运用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工整地写出汉字,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

湖畔,春光明媚( ),踏春的少女从我的身边走过。飘扬的黑发,qīngchè口口的目光,花一般清新的红晕( )鹿一般qīng yíng 口口的脚步.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她们的歌声和笑声。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阔绰(chuò) 倔强(jiàng) 无边无垠(yín)

B. 挟(xié)持 提(tí)防 斤斤计较(jiǎo)

C. 塑(sù)造 胆怯(qiè) 不偏不倚(yǐ)

D. 寻觅(mì) 哽咽(yè) 骇(hài)人听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

A、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B、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我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个学问家常常要评判和 过去学者的传说,这样才能产生更新更完善的学说。

2)这次政府工作会议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完善为民办实事等重要工作作了 。

3)把英语对话融入唱歌之中,这种 的教学方法颇受同学们的.欢迎。

A修改 布置新颖 B修正 部署 新颖

C修正 布置新鲜 D修改 部署 新鲜

二 精段阅读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万园之园――圆明园》(节选)

(1)圆明园地处永定河冲积扇的边缘。明清时这一带清泉涌溢,湖沼密布,被称为“海淀”。圆明园最初是清朝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G①的宅园,后经不断地扩建与重修,总面积达到了5000余亩,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2)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3)圆明园集叠山理水手法之大成。圆明园的水面,大的如福海宽达600余米,正所谓“蓬岛瑶台福海中,往来只借舟相通”;小的宽度均在四五十至百米之间, “跨水为小桥垂虹宛在,片云帆影,何必更羡吴江”。环曲潆流的河道把这些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提供了舟行游览和水路供应的方便。由此不难想像当年翠荷接天,龙舟泛彩,歌声荡漾的图画。叠石而成的假山,聚土而成的岗、阜、岛、桥、堤散布于园内,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它们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的自然空间。每个空间都经过精细的艺术加工,既表现了人为的写意又保持着野趣的风韵,其本身就是烟水迷离的江南水乡的精炼再现,有道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圆明园虽是千顷之园,但气势浑然一体,韵味隽永。

(4)可惜,圆明园经英法联军的洗劫和八国联军的焚掠,其胜景已荡然无存。

――――――――――――――――――――

①[胤G(yìn zhēn)] 清朝雍正皇帝。

5.结合第(2)段,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限26字以内)

□□□□□□□□□□□□□□□□□□□□□□□□□□

6.结合第(3)段,说说“叠山理水手法”在圆明园的园林建造中是如何体现的。

7.作者在文中引用”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意在说明什么?

第一单元

1.mèi 清澈(彻),yùn轻盈

2.B

3.D

4.B

5.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6.散布园内的山、岗等皆叠石聚土而成。河湖水系经布设河道串联水面而成。山、岗等与水系结合,划分自然空间。

6.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篇六

1、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人物身世及人物学诗经历,了解香菱的性格。鉴赏课文中的《咏月三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品味文中细节(空白处),深入挖掘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香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教学方式:发现式审美体验教学(填补空白、揭示话语蕴藉),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学生自查资料,了解课文主人公香菱的有关信息及香菱学诗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初读诗,解个性

▲导入: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盛情款待了宝玉,给他喝的茶名叫“千红一窟”茶,这茶出自放春山的遣香洞,用仙花灵叶上所带的露水烧成。宝玉他了觉得清香异常。让他喝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这酒用百花的花蕊,万种树木的汁液,酿制而成,因此名为‘万艳同杯′酒。这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那同学们来猜猜看,这“千红万艳”有没有比喻义呢?(《红楼梦》中所有的女子)

▲今天这堂课中,我们将认识到红楼梦这千红万艳中的一位。她刚刚步入大观园,第一次加入大观园的生活,她就是?(香菱)。大观园中最吸引她的是什么?(写诗歌)不错,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香菱学诗》

▲本文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速读全文,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找出她自己原话来回答?得了空儿。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香菱为什么羡慕,羡慕的是什么?(填补空白)写诗是高雅的事,是有着高贵血统的人做的事。《红楼梦》中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写诗,王熙凤生就与诗无缘,普通的丫头不会也不敢学诗,诗歌代表是真、善、美。所以这个章回原本的题目就是:慕雅女雅集苦学诗

▲香菱有没有学会写诗?有

▲读一读香菱所写的三首诗,结合文中别人对它们的评价。说说读过诗歌后的感受。

(每一首各请一位学生进行朗读)

第一首:“措词不雅”语言:语言肤浅,堆砌词藻,落入俗套,用的都是现成话,只是将前人咏月的词藻进行堆砌,如“月”、“玉镜”、“冰盘”等词,凑成篇章,无新意。表现手法:采用了直接表现的手法。主旨:月亮很亮(这是致命伤,咏物诗应该托物言志)。

第二首:“不像吟月了,月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一首过于穿凿了”,用词雅致了。语言:语言游离,刻意求雅,显得生硬。表现手法:以花香,夜雾来烘托,侧面描写,脱开了前一首老形容月亮本身的束缚,胆子放大了一些。不足之处是对黛玉的“放开胆子”理解很表面,所以说“过于穿凿了”。主旨:月色很美(这也是致命伤,偏题了)

第三首:含蓄(揭示诗歌的话语蕴藉)。首句:有气势,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暗含自己才华终难埋没,二句暗含自己的身世,顾影自怜,精神寂寞。(脂砚斋: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第三联借旅人思乡,怨女思夫,写得情景交融。结尾感叹本是作者自己的,却借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发问,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二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语言:含蓄优美(含蓄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表现手法:含蓄,侧面写,全诗不着一“月”字,却处处是月。主旨(蕴藉):托物言志,抒身世之感

▲香菱的这三首诗歌,是在几天内完成的?(3天)

▲从第一首到第三首可以说她的进步是突飞猛进的,因为中间只隔了两天的时间,为什么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是如此大的成就?文末哪几个成语可以概括她学诗的状态?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①解释②对应本回的题目“苦学”)

▲从文章当中找出可以应证的句子:(并朗读相应的句子,分组朗读)

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勤奋好学,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废寝忘食,专心致志

③“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是因为“神与物游”(刘勰语),说明她此刻已浮想联翩。“抠土”,有费尽心力之意,写她在立意时的反复斟酌之态。“皱眉”也许是因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约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满意。

④“至晚间对灯出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达到忘我之境,失眠

⑤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好诗绝非梦中偶得,而是苦读冥思后的成果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个人的主观勤奋确实最为重要(内因),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外因:一是有优秀的老师:(林黛玉)二是有良好的环境:大观园是美好的地方,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

小结: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爱可敬的香菱。

▲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

如:第一,学习要有兴趣。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第四,要读写结合。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次读诗,探身世

▲对于香菱的学诗写诗,作为红楼梦的男主角宝玉是如何评价的?(填补空白)

这正是“人杰地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为公。

▲为什么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补白香菱身世——可怜)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副册时,只见首页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着这样的内容: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香菱)哪位同学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她的情况?

脂砚斋对“香菱”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从出生、外貌、气质、才华、品德五方面来评价香菱,可见她是一个完美的女子)

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根基不让迎探一句说明香菱本来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本名甄英莲,本来血统高贵,曹雪芹的美学观认为,诗歌应该是上等人中的佼佼者的专利品,诗歌使人更真、更善、更美,凭香菱这样的人品,凭曹雪芹对她的同情态度,不能让她不会写诗,所以宝玉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而香菱自幼被拐,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香菱孤苦无依的身世、沦为妾侍的身份,在大观园学诗的这段时光,恐怕是她一生中难得的幸福时光了。所以她感到由衷的快乐,由衷的幸福。所以她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无情的命运非但没有让她沉沦麻木,反而使她对精神的追求益发执着,可谓痴心不改。当这样一个女子被赋予诗歌性灵般的光辉时,她的形象在红楼大舞台上便熠熠生辉了!

小结:可怜的香菱

▲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

再读诗,悲命运

▲再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也就是我们共认的最成功的一首,说说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作者在咏月中倾注了真情,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

总结:从诗歌中我们读出了香菱的思念、盼团圆,她可能想和自己的亲生父母团聚,但从种.种意象表明,她更有可能她已经开始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了。

▲从诗歌当中我们了解到了香菱很热爱她的丈夫,很盼望和丈夫的团聚,事实上,薛蟠值得香菱如此为他牵肠挂肚吗?

不值得。薛蟠:薛蟠,表字文龙,外号“呆霸王”,薛姨妈的儿子。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上过学,不过略识几个字,虽是皇商,却全然不知经纪世事。他骄横跋扈,倚财仗势,强买英莲〈即英莲〉为妾,喝令手下豪奴打死冯渊;他荒淫无耻。在一次去南边置货时,途经一小酒店喝酒,因堂倌换酒迟了些,就一时性起,拿起酒碗照他打去,一下子就把堂倌打死了。这次薛蟠被判了死罪,后因贾、薛两家托人和贿赂,又被放出。此乃粗鄙无耻无情无义之人。

而当这样一个女子终究难逃其悲剧宿命,香魂返归故乡之时,作为读者,我们怎能不为之扼腕、叹息,怎能不掬一把清泪?

有人说,红楼梦是女子的悲歌,亦是女子的赞歌,文中塑造了百余位女子形象,她们或巧笑倩兮,或眉目盼兮,或袅娜风流,或娴雅贞烈,她们就那样一个个走进读者的心中,却又是那样的一个个令人心碎地去了,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香菱是可悲的,悲其出身仕宦,却年幼无依,沦落红尘,致为呆霸王薛蟠这等人的妾室,饱受凌辱,最终香消玉殒之命运;

小结:可悲的香菱

▲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使她成为红楼梦中会作诗的丫鬟,被大观园中众人所喜爱、佩服,而且连我们今人也不禁喜欢上这位玲珑剔透、冰雪聪明的女子,可是这样一位受人欢迎的人,结局却如此悲惨,令我们不得不怀疑曹雪芹的用心,他塑造香菱这一形象,想要传达怎样的感情呢?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香菱是可赞的,赞其娟娟之影,孤寒之魄,面对多舛的命运,恒守清新纯净的本质,痴心不悔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终究“精华难掩”,完成了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理想的痴心追求!

▲因而,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请说说还有哪些女子的遭遇也折射出这句话的含义?还记得这堂课开始了时候,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所喝到的茶是“千红一窟”茶,饮到的酒是“万艳同杯”酒,联系到曹学芹在整部小说中所采用的谐音的手法,那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中,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女性的普遍悲剧,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才貌两全者如黛玉,德才兼备者如宝钗,阔达豪放者如湘云,柔弱和顺者如迎春,聪慧果敢者如探春,胆大泼辣者如熙凤,美丽率真者如晴雯,谦和忍让者如袭人,软弱糊涂者如尤二姐,性情刚烈者如龙三姐,远离红尘者如妙玉……等等,她们的人生无一不是以悲剧收场。而且她们身受痛楚而不自知,这又是怎样的悲哀呀!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悲剧群像,最能体现《红楼梦》悲剧典型意义的是“金陵十二钗”,她们几乎无一能逃脱红消香断,花残春落的结局,作者统统把她们归结到“薄命司”中,听凭她们的眼泪由秋流到冬、由春流到夏。她们带着一切美好的追求、美好的情感、青春阳光的生命,前赴后继地奔向“薄命司”,完成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宿命。

▲结束语:在这堂课就要结束之际让我们在《红楼梦》的序曲中一起来朗读这样一首诗歌:

忆红楼,怨梦里红楼若梦;

思红颜,叹烟中红颜如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只见得满目残红,只听得悲歌如泣!

歌毕,剧终。

梦一场,怎一个愁字了得!

▲布置作业

7.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篇七

雄夜莺以它的歌喉著称, 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夜莺的鸣叫声高亢 (kànɡ) 明亮、婉转动听。尽管夜莺在白天也鸣叫, 但它们主要还是在夜间歌唱, 这个特点显著地区别于其他鸟类。

关于夜莺,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潘特柔斯 (Pandareus) 之女埃冬 (Aedon) 是底比斯国王泽托斯 (Zethus) 的妻子, 他们有一个女儿埃苔露丝 (Itylus) , 埃冬有一次不幸失手杀死了女儿埃苔露丝, 从此埃冬陷入了无尽的悲哀和自责中。神祇 (qí) 们出于怜悯就把她变成了夜莺, 从此夜莺每天晚上都要悲鸣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8.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题 篇八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九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上一篇:濮阳县召开工业发展工作会议2012022下一篇:中考高考成语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