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2024-10-13

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10篇)

1.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篇一

百合班个别化学习方案

沈峭倩

情况分析:

本班幼儿共29名,老生26名,新生3名。女生14名,男生15名,男女比例结构相对合理。女生大多喜欢安静的游戏,如:手工、画画、看书等。男生大多喜欢建构益智类的游戏。约21%的幼儿喜欢搭建游戏,一方面由于性别的原因,另一方方面由于这些幼儿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弱,有规则的游戏或需要精细动作的游戏内容对于他们相对较难。约31%的幼儿对美工活动感兴趣,特别喜欢使用剪刀,女生相对较多。由于中班开学以来,学习活动中使用剪刀的频率较多,我们教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因此激发幼儿使用剪刀的兴趣。约24。1%的幼儿对棋类游戏感兴趣,这和这些幼儿的能力相关,他们能够理解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能遵守规则,使得游戏能够持续开展。本班幼儿大部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在游戏中愿意分享玩具,争抢玩具的现象极少发生。约27%的幼儿能和同伴尝试合作进行游戏,特别是能力强的幼儿能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进行游戏。约13%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教突出。

重点观察引导:

1、观察材料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是否满足幼儿的需要。

2、幼儿能否简单合作,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幼儿能否在操作过程中尝试简单的记录。

个别化学习内容:

1、小工地

材料投放:可供幼儿模仿搭建的示范图。

2、自制迷宫

材料投放:不同难度层次的迷宫、大玻璃珠、小玻璃珠、迷宫闯关本

3、喂娃娃

材料投放:瓶娃娃、筷子、勺子、大、中、小毛绒球、大、小玻璃珠

4、会变的颜色 材料投放:装有红、黄、蓝颜色的水瓶、透明杯子、记录表

5、交通棋

材料投放:幼儿与家长自制的车辆、用泡沫垫制作的棋盘、筛子

6、破译密码箱

材料投放:密码箱图片上面贴有珠码、数字

7、马路上的车

材料投放:制作不同车的示范图、手工纸、剪刀、笔

2.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篇二

然而,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也出现了学习者适应性差, 学习效率低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使学习收到更好的成效, 笔者认为, 加强个别化学习指导, 提高教育支持服务的能力是关键。

一、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要求, 适应个性发展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中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 主要是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 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

由于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地理位置、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性, 决定了学习者学习主体地位, 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有能力依据课程教学进程制定出个人的学习计划, 按照自身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速度;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 自己负责学习效果, 从而自我获取知识, 更新知识, 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应当把更多时间花在判断学习者的需要上, 推动与鼓励学生的学习, 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强化自主学习。既然学习者客观存在个别差异, 教育者就应该正视并利用这种差异因素, 了解学生的工作、学习情况, 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 及时掌握变化, 帮助学生设计个别化学习计划, 从学习资料、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手段交互方式运用等设计出符合学习者能力需要的学习方案。

在个别化学习中, 学生使用课件, 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减少或不直接参于学习过程, 因此, 教师学习指导应当放到研究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学习者要明确学科课程的学习目标, 并将学习目标与自己的需要相联系, 使学习目标切实可行, 合理, 才会使学习者乐于学习, 才能促进学习, 取得最优效果。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后, 能够借助网上优势,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支配学习时间, 从中知道了如何学习才能达到目标, 也知道了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效率、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个别化学习允许程度各异的学生都能按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效益。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 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发挥网络交互优势, 提供协作学习支持

网络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 提供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模式主要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 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展开, 学习是多向互动的, 是自发的, 也应当是高效的。但由于技术支持条件、学习者习惯、师资配备等因素的影响, 交互的频度、广度、深度还有很大局限性。师生间准永久性分离, 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学习者得不到同步激励, 从而使学习失去热情, 降低自身主动增强学习适应性的动力。

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 教师要利用网络交互协作学习条件,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诊断具体的学习需求, 通过网络组织、指导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利用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在学生协作学习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误入岐途时给予即使的引导, 这样可以有效地、深入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最直接相关的信息上, 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网上学习能力的形成。而学生通过网络交互协作学习将自己的认识与所学信息重新编制起来, 变成自己的知识, 通过检索、学习、构思将有关信息组合起来, 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利用网络不断进行人际沟通, 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学生获得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提高了自学能力包括识别资源的能力, 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实现了“学会学习”的目标。

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开发出适合各类型网络学习者的课程和学习材料, 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 以真正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切实从学生利益出发, 认真、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 关注学生的心声, 真正激发学生获得“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网络教育造成的学习适应性、学习效率低的问题。

三、强化管理, 加强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开放的、自主的, 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意识和自控能力, 而目前学习者本身的学习素质、自主学习能力与网络学习要求相去甚远。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师生准永久分离, 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松散, 没有了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实时监控, 学习变得没有约束、没有威慑力。要保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监控和管理机制。

目前,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指导平台系统已在电大部分专业启动运行。它是一种学习评价制度, 也是一种学习质量的监控手段。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时把握和价值判断, 考察和促进其学习质量。它通过必要的学习考核手段强化学习过程管理, 训练学生主动适应网络学习要求, 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控制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不仅有完成质量的规定, 而且对按时上交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如果学生超过时限, 考核项没有达到合格标准, 将被取消参加课程考试的资格。在实际的操作中对学习者形成了强有力的监控, 取得良好的效果, 是强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较好的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学习者提供一对一的支持服务, 教学服务管理更加科学化。

当然, 这种作用于外部的监控手段带有强制性, 对于学习监控, 支持高质量的学习有明显的效果, 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种外部的监控最终要内化为学习者自觉的进行自我控制的学习能力,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后, 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指导要着眼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学习, 真正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需求, 使网络学习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方式, 发挥网络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中的重要作用, 为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谢道权.对于网络教育论坛的教育反思:教师教科研成长之路.信息技术教育, 2006, (6) .

[2]何克抗.对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3]师丹琳.网络教学.西安通信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4]李克东, 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设计.

3.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个别化;学习活动;主动学习

对幼儿来说他们的学习品质,都是在游戏和其它非课堂活动中体现的,包括:好奇心、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能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现就如何在“我自己”这个主题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进行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

做法一: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体现了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对学习活动持肯定的看法,流露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勤奋,愿意刻苦努力,并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要让孩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案例一:系鞋带

由于现在的孩子穿有鞋带的鞋子的机会较少,因此对于学习系鞋带这项技能往往容易被忽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部分中,要求大班孩子要会自己系鞋带,因此,应利用《我自己》的主题将系鞋带这个生活技能的培养投入到生活区中,鼓励幼儿在看懂系鞋带的步骤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这项技能。学习系鞋带对幼儿来说是一项比较困难而又近乎枯燥的活动内容,为了鼓励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在投放材料初期,首先向孩子们介绍了学习系鞋带的重要性,同时老师在示范时,结合有趣的儿歌(两个好朋友,拉拉手钻洞洞,你弯腰我弯腰,再来钻个大洞洞),不仅能引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孩子理解方法,为掌握技能做好准备。

感悟:教师及时的观察、鼓励、指导和评价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学习的结果,在评价的环节中让没有成功的孩子说说自己的困惑,让成功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经验,让孩子们在相互的介绍中去体验,去尝试,逐渐向成功迈进。如耿撄畅小朋友虽然每次都能自觉地进入到这个活动中,但在学习第二个节的打法时遇到了困难,由于没有成功的时候,她常会拿着鞋板叹气,当我问她有什么想法时,她说:“这真的太难了!”于是在评价环节我请获得成功的同伴说说自己学习的经过,林芳羽介绍说:“我开始学的时候也觉得很难,但我先仔细看步骤图,再慢慢的学呀学,回到家我还请姥爷帮助我一起学,于是我就学会了,我还会帮姥爷系鞋带呢。”一脸的成就感反映了孩子能做到不会的愿意学,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放弃的好品质。

做法二:培养学习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坚持性强的幼儿,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4~6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案例二:红绿小人配

此项活动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采用操作材料包中的红绿小人,了解一个人的身体有红绿两部分,按照红绿两种颜色剪开后,重新组合形成不同动作的小人。第二环节是教师提供半边人轮廓,由孩子们先添画出另一半人物的动作造型轮廓,再进行红绿两种颜色的装饰,并将完整的人物剪下后粘贴在小舞台展板上。由于有添画、涂色、剪贴的过程,孩子们在活动中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在第二次活动中继续进行。

显然这项活动的两个环节是有递进性的,第一环节目的是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区分人体的左右,并在比较简单的剪纸后进行组合。由于在中班时孩子们对剪刀的运用有了经验,所以大多孩子能采用将红绿小人对折或用目测的方法进行剪开,同时也能根据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意愿将不同动作的半边小人进行组合粘贴,摆出了不同的造型。而第二环节有对称的添画、涂色、剪贴的过程,孩子们不能在一次的活动中完成,需要孩子要用认真、坚持的态度去应对。由于在平时的学习活动引导中,我比较重视孩子们成功方面的评价和鼓励,对于孩子们的进步和成功经常给与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促使孩子们对成功的体验愿望逐渐增强。因此,大多数孩子已经养成了对自己参与的活动一次没有完成,第二次还会继续投入的习惯,孩子们的体验是:只有将一件事情做完整了才是学会了一种真正的本领。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需要,实现玩中发展,需要教师领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可玩性设计,以此引发幼儿的快乐学习,让每个幼儿的智慧找到赖以生成和自由飞翔的动力。

感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于大班孩子的要求是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是相符的。作为教师应担负起鼓励孩子拥有执着、自信的品质,让他们在探索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4.个别化学习计划(白天和黑夜) 篇四

小五班

“核心经验”的关键词 认知

观察兴趣(白天和黑夜、太阳和月亮)感知变化(月亮、光线的变化)

情感

不怕黑夜

乐意表达(用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白天和黑夜)

活动实例

1.给太阳穿新衣 2.抓亮点 3.白天和黑夜 4.小黑屋 5.谁的黑影 6.小猫和老鼠

实例一:给太阳穿新衣(源自《学习活动》P130)

材料

1.制作太阳的材料:红色或橙色的圆形纸片、圆形纸盘、圆形盒盖; 2.辅助材料:吸管、扭扭棒等。

玩法

◆玩法一:装扮太阳

幼儿将圆形纸片粘贴在铅画纸上,选择喜欢的材料装扮太阳。◆太阳照照我

幼儿用制作好的太阳进行互动游戏。问:太阳照照我,照哪里?答:太阳照在头顶上。另一幼儿就把太阳放到头顶的位置。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喜欢选择不同材料装饰太阳(是否偏爱某种材料)。

2.在装饰太阳的光芒时,幼儿是否会尝试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大小、形状、颜色)进行间隔排列。

实例二:抓亮点(源自《学习活动》P130)

材料

1.小镜子若干; 2.宽敞的场地和墙面。

玩法

◆玩法一:照一照

事先在墙壁或地面上做标记(如动物或小树、小花等),然后用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在标记上,再慢慢移动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及班级环境中,引导幼儿找找、说说亮点在哪里。

分辨篮子里有哪些玩具找不到家了,找找它们的家在哪里。◆玩法二:抓亮点

教师利用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在墙上,转动小镜子使光点不断移动,引导幼儿抓拍墙上的亮点。

◆玩法三:踩亮点:教师利用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在地面上,转动小镜子使光点不断移动,引导幼儿踩地面上的亮点。

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看懂标记的意思,将玩具放入贴有标记的家里。2.幼儿是否有无归原处的意识,并主动将玩具送回家。

实例三:白天和黑夜(源自《学习活动》P132)

材料

1.自制图书;

2.图片:白天(太阳、小鸟、小花、小树、小朋友活动的照片);黑夜(月亮、星星、小朋友、小花、小鸟、小鱼)。

玩法

◆玩法一:白天和黑夜

幼儿翻看图书,观察比较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玩法二:

贴贴说说:幼儿从篮子里拿出卡片,放到情景(白天或黑夜)中,要求卡片内容与情景相符合。

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边翻看图书边讲述。

2.幼儿如何选择卡片贴在相应的情景中区分白天和黑夜。

实例四:小黑屋(源自《学习活动》P133)

材料

1.一个纸箱装饰成的小黑屋,两边侧面开窗户; 2.各种玩具和材料的实物和照片; 3.手电筒。

玩法 ◆找找在哪里

幼儿在小黑屋里寻找卡片上的各种物品。◆摸一摸,猜一猜

幼儿伸手摸摸小黑屋里的玩具,猜猜可能是什么?

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对小黑屋有兴趣,不惧怕;喜欢独自还是结伴在小黑屋里玩。2.观察幼儿在小黑屋里的行为,是否愿意通过触摸猜猜物品的名称或者根据卡片去寻找相应的物品。

实例五:谁的黑影(源自《学习活动》P134)

材料

1.黑影图片若干; 2.表演台。

玩法

◆玩法一:猜猜这是谁的黑影

从黑影猜测是谁的黑影,进行实物图片匹配。◆玩法二:影子表演 幼儿观看教师表演影子木偶。

观察要点

1.幼儿是否能根据轮廓猜测相应的物品。2.幼儿对影子表演是否感兴趣,并尝试表演。

实例六:小猫和老鼠(源自《学习活动》P131)

材料

1.小猫和老鼠头饰; 2.月亮和太阳牌子两块。

玩法

◆玩法一:猫捉老鼠

分别扮演“小猫”和“老鼠”,用颜色信号表示“太阳”和“月亮”。看到“太阳”,小猫和老鼠都睡觉,看到“月亮”,老鼠出来吃东西,小猫就去抓老鼠。小猫抓到老鼠,交换头饰,游戏重新开始。◆玩法二:小猫和小朋友

分别扮演“小朋友”和“小猫”,看到“白天”或“黑夜”后,小朋友和小猫分别做出不同的动作。如看到“白天”,小朋友做活动的模仿动作,小猫则睡觉;看到“黑夜”,小朋友只能做睡觉的动作,小猫则可以做许多动作。

观察要点

1.幼儿将物品进行配对的情况。

5.信息技术的个别化学习的意义 篇五

[文章来源]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中学

郝成义指出“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强调自主学习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式教学。”我们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时就必须增强个人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注重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别化学习意识的培养

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的指导意见(会议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这说明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主要地位。即是突破传统知识概念为主,个别操作为辅的观念。从而以知识概念要先行为辅,个别操作要抓紧为主的“一条线”的形式。不能只抓住教师灌输式和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应在抓住整体性的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在其他类似的操作中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别化学习与任务驱动

个别化学习并不等于不听教师授课,不进行相应的任务操作训练,而进行自由散漫地操作。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任务应分不同层次设计出相应措施。才能先任务为基础,个别化学习为推进的原则.如讲画图时,先以简单各种几何图形及填充各图形为任务,进而让学生个别化操作制作出你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图。这样,一面加强了任务的操作练习,另一方面,又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既完成了任务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又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的潜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识个别化学习与任务驱动之间区别的思想。

三、个别化学习的发展

1993年美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在《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支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中指出:“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应用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网络课,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各层面学生应有更深的了解,切忌将所有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的、一古脑地堆在网上,然后让同学们你们去学吧。

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精讲一般性问题,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更多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会使用“帮

6.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篇六

大四班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时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最大限度的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同一年龄段中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同,对材料的要求也就不一样。因此,在同一区角中应提供不同的材料,以便满足各类幼儿的操作需求。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从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幼儿能力的差异,同一材料其操作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同一班级幼儿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就要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材料。那么在我们材料投放时,应该怎样体现层次性呢?

一、幼儿操作材料的层次性

1、成品和半成品材料的提供

成品与半成品材料的数量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就拿小班幼儿来说,成品的数量要比较多,半成品相对较少; 而年龄渐大的幼儿,成品的数量要逐渐减少,但成品种类可逐步增多,半成品数量加大。比如在主题《我是中国人》制作“青花瓷”中,提供给幼儿青花瓷“毛坯瓶”,多种半成品青花瓷,同时也给幼儿添加瓶子、宣纸、乳胶等让幼儿自己尝试制作“毛坯瓶”。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做适当的调整。当成品的材料比较多的时候,幼儿的行为多集中在交往行为上;当半成品的材料多一些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动手操作上。

2、材料数量提供的不同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比如在提供拼图材料时,可以提供数量不同的拼板供幼儿选择操作,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3、材料难易程度的不同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材料是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区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影响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面。如果在区域内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那么对于一部分幼儿可能过于简单,容易完成,这样就会使其失去兴趣,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另一些幼儿可能又太难,通过努力却达不到,这样也会使其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儿选择。如:在美工区投放剪纸材料,让幼儿练习剪两方连续时,教师就可以投放利用两方连续原理剪出的难易程度不同的造型,让幼儿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就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范例图片、步骤图提供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因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提供的范例图片、步骤图等要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提供不同的展示材料。比如在“幼儿园门前一条路”的区域中,老师就提供了立体可移动的折叠步骤图,幼儿可以将每个步骤的造型取下参考如何折叠、平面的步骤图,幼儿可根据折叠标记图按照序号进行操作,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的特殊发展需要,让缺乏自信的幼儿体验到了成功,让已成功的幼儿不断看到新的方向。

三、记录表式提供的层次性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文字的量可适当增加。同时由于大班孩子在各方面的水平都已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而且他们在这一时期创造欲望比较强烈,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因此,大班幼儿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录单,以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比如在《美食街》的区域“今日菜单”中,幼儿在“今日菜单”中可以根据已知的总菜价设计菜单进行配菜,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半成品菜单记录表配菜,还可以根据任务单荤素搭配的要求记录配菜。根据不同能力的幼儿随机调换,灵活运用。

四、材料难易程度呈现方式的层次性

为了能让幼儿清楚了解活动材料的难易层次,根据自己的水平开展活动,教师还可在活动前出示层次提示牌,告诉幼儿材料的操作方法难易程度不同来选择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幼儿自我选择的能力,在循序渐进的游戏中得到发展。比如:最容易的贴一颗星星,难一点的贴两颗星星,再难的贴三颗星星,依次类推贴上提示。

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层次性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同时,在操作中发现目前在个别化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事需要在以后的操作实践中改进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不够,依赖老师过多,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便喜欢问老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为缺乏

2、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要求不明确,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和挑战性,致使幼儿在个别化学习中对材料的选择有些茫然,有的内容过于简单让幼儿缺乏兴趣,而有的内容太难又让幼儿望而却步,经常在游戏中无所事事。

7.个别化教学让小班化课堂更精彩 篇七

从“小班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来看, 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应该包括:

1.“教育平等”的理念。

“教育平等”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教育公平化。“教育公平化”是现代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产物, 也是教育民主精神的体现。它不仅针对教育对象数量而言, 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得到充分的教育。比之大班教育, 小班化教育更有可能、更加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 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需要。

2.“学生主体”的理念。

小班化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不是要学生去适应教师既定的教育环境, 而是强调让学习环境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比之大班教育, 小班化教育更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而教师的任务则是保证配合、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 小班化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 以主动探索行动对象为特征的。小班化教育的课堂上在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频繁, 是一种新形态的教学关系。

3.“个性发展”的理念。

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比之大班教学, 小班化教育更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倾向、情绪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使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各自需求调整学习目标,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倾向。“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是小班化教育区别于大班教学的最重要特征。

4.“全面发展”的理念。

小班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的小班化教育, “教书”不是其最终目的, “育人”才是目的。课堂上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 更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有意识的学科间的融合和综合性的校本课程的开发都将使小班化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更有作为。

二、“小班化”现状与实施个别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不少学校生源开始下降, 而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和校舍条件相对宽裕。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 通过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育资源整合等改革, 形成一种以注重每个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个别差异, 逐渐成为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差异出发消灭差异”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面对文化基础不一、个性强、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 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实施教学, 将较难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地开展;如果没有把握好学生兴趣、需求与教学目标之间的适应关系, 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课堂难于管理。

加大“小班化”教育师资培训力度, 拓宽各类培训渠道,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小班化教育要求的精教学、善管理, 勤研究、会合作, 敢创新、乐奉献的师资队伍。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改“秧田式”座位排列为扇形、马蹄形、半环形、圆形等座位排列, 既便于学生相互讨论, 相互交流, 又能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 增强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构建具有“小班化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小班优势, 对学生采取较之大班更为多元、客观、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式。

针对个别教学在“小班化”课堂上的实施, 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环境感染法、分组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鼓励教学法、成功体验法等,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育, 做到以人为本, 满足每个学生、儿童的需求, 发展个性, 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

总之, 通过个别化教学, 使我们能够因材施教, 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此,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以期提升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为学校的后续发展积蓄活力。

8.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篇八

关键词: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思考;调整策略

幼儿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2013年4月16日和17日,在我市教育局李老师的精心组织下,

我们有幸现场观摩了文化里幼儿园、开发区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集体教育活动、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户外活动,并聆听了两所幼儿园的两位领导和三位教师的经验介绍,启发多多,受益匪浅。

一、观摩后的感受

走进两所幼儿园,感受深刻的是幼儿园的教师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以及活动形式上都体现出融趣味性、操作性、教育性于一體,在活动中彰显了幼儿意识、课程意识和审美意识,体现了区域活动日常化、个别化。尤其是区域活动的开展,更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智慧。

1.延伸主题活动有效。观摩中,体会到两所幼儿园真正把区域活动日常化落到了实处。她们把区域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在区角里投放主题活动所需要的丰富材料。如,小班制作毛毛虫,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幼儿制作了毛毛虫,但由于幼儿能力各异,兴趣不同,教师在区域里又放置了丰富的制作毛毛虫幼儿所需要的制作示意图、各种材料等,让幼儿进一步去探索,去操作。

2.活动空间巧妙利用。每个班级的空间都被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了,每个角落都有幼儿活动的身影。教师根据本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结合幼儿各年龄段发展目标,创设了10余个活动区,有的区域在活动室的一角,有的区域利用墙壁,有的区域利用橱柜,有的区域利用衣帽间,有的区域利用休息室……总之,教师充分利用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为幼儿搭建个别化学习的平台,虽然有的区域就只有一个幼儿,但也看得出他玩得很投入、很开心。

3.材料投放目标明确。走进每个班级,看到各区域中的材料,一下子就能意识到教师在材料投放上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仅材料丰富,而且趣味性、操作性、层次性都很强。比如,操作区放置了操作示意图,即使教师不一一讲解具体如何操作,能力强的幼儿一看也就知道该如何操作;数学区,形象直观的“电影院”“种植园”等教具,幼儿一看便知是做什么的,音乐区,乐器、节奏图谱、动作示意图、服装、道具的提供,幼儿在活动区里,即使没教师指导也能玩得津津有味。

4.充分观察关注幼儿。活动中,教师注重充分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过程,充分照顾到了不同能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及时分析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如小班建构区有个幼儿拿着积木扔着玩,教师发现后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后来那个幼儿认真搭建起来,还受到了教师的表扬。

二、我园现状

1.活动时间给予保证。我园从上学期开始,对课程编排时间进行了调整,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半个小时区域活动时间,保证了区域活动日常化。

2.活动空间利用不够。各班的桌椅、橱柜摆设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调整,但空间上还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休息室、墙面、地面、楼道等空间利用不够。

3.区角内容挖掘不深。我园实施的是五大领域教学,虽然教师能够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确定区域内容,但内容还比较单一,所设区域少,尤其是角色区和建构区,受场地、材料限制,教师有畏难情绪,开设甚少,而且对区域内容挖掘不深、不透。

4.观察指导不知所措。由于我园大部分教师是新转岗教师,她们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交流分享两个环节的把握普遍存在困惑,不知道观察什么,什么时候介入指导幼儿,交流分享什么。

三、调整策略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针对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困惑、问题,找准切入点,组织教师通过业务学习,掌握有关区域活动的理论知识,同时,组织教师观看此次观摩活动的录像资料,结合具体的案例开展研讨,进一步内化理论知识。

2.注重实践行为跟进。定期进行区域活动环境、材料、常规检查,要求平行班教师之间开展观摩活动,重点围绕观察指导、交流分享进行互助评析、反思调整。

3.因园制宜优化空间。各班结合实际情况,最大化挖掘、利用现有空间,让桌面、地面、墙面、室内和室外都成为幼儿区域活动的空间。

4.依据指标创设环境。各教研组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标,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商讨制订大目标,对各区作整体布局,如发展社会性的、激发艺术热情的、科学探索的、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等等,保证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有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同时,随着幼儿兴趣慢慢的转移,教师和幼儿一起根据新的目标及幼儿所关注的内容收集材料投放在区角中,逐步替换原有的材料。

总之,能适合不同性格特点的、多样的内容、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兴趣发展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才能有效保证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质量,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J].学前教育研究,2010(04).

[2]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视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8(03).

9.个别化学习教学模式 篇九

同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面对的老师是相同的,可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得又好又快,而有的学生则学习既慢且掌握不好?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熟练运用各种策略,而另有一些学生则在问题面前总是束手无策呢?这既涉及到学生在智力上的个别差异,又涉及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如家庭、社会环境、兴趣、性格、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一、智力的个别差异

(一) 智力的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因个人智商分数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

研究表明即使是两个智商相同的儿童,他们的智力分数构成也可能存在很大不同。如两名智商同为l00的儿童,一名言语智商分数为80,操作智商为120;而另一名言语智商为120,操作智商为80。那么这两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异。前一名学生可能适合于操作课程,而后一名学生可能更适合于文化知识课程。

(二) 智力的个别差异与学习

很多研究表明,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水平是预测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智商分数越高,他们未来接受的教育水平也可能越高。智力的测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两者有中等程度相关。不过,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的学习成绩和智商的相关系数也略有不同。在小学阶段,其相关系数为0.6至0.7;在中学阶段,其相关系数为0.5至0.6;在大学阶段,其相关系数为0.4至0.5。也就是说,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相关系数随年级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

有人对350名四年级小学生的智商(S-BIQ)与学习成绩(斯坦福成绩测验)之间的相关进行研究,如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智商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年级等值分一般也较高,但也有例外。如一名智商为120的学生,学习成绩等级分仅为3.6(见表中的A);而一名智商分数为100的学生,学习成绩年级等级分却达到6.0(见表中的B)。

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商高低不仅影响其学习的数量,也影响学习的质量。智商较高的学生往往学习质量高,速度快,学习轻松,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容易学会及时检查,纠正和验证答案的方法,能较多运用逻辑推理思维形式和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他们能较为长久地进行学习。而智商较低学生存学习中的表现则恰好相反。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微乎其微的,学生学习好坏的原因主要在于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不仅表现出来认知发展的共同阶段性,而且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个别差异性。认知过程是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方面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又可称为认知风格,是指学生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课,有些学生喜欢自己看书;有些学生喜欢与别人讨论,有些学生则偏爱自己独立学习。目前研究较多的认知方式是场独立认知方式和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辐合型与发散型方式等。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一个关于知觉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视觉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摇摆的坐舱,舱内置一坐椅。当坐舱倾斜时,被试可调整坐椅,使身体保持与水平垂直。研究发现,有些人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他们不能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状态。另一些人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尽管坐舱倾斜,他们能使自己身体保持与水平垂直。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人的知觉方式为场独立方式。

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与场依存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斯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另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

(2)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末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总之,冲动与沉思涉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对其判别标准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并非所有反应快的学生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由于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假设。而且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此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而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理想。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由于象阅读、推理之类的任务需仔细分辨概念,粗心大意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得到,需要从一开始就仔细阅读材料,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条件时,更是如此。为了帮助冲动型学生克服他们的缺点,可以创造一些训练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进行纠正。研究表明,单纯提醒儿童,要他们慢一些作出反应,对他们并无帮助。但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行为较为有效。也有人让冲动型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指导,当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低语,而后变成默默自语。目的是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有条不紊地、细心地进行学与和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3)辐合型和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而发散型认知方式则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三、认知方式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认知差异对学习的影响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起作用的方式也不同。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有的学生习惯于听觉学习,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有的则更喜欢通过触摸域各种感觉的结合来学习。

第二,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有的学生爱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习,有的则喜欢在有背景声音的环境中学习。

第三,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偏好。场依存的学生喜欢别人向他们提供结构严密的教学,场独立的学生则讨厌“菜单式”的指导,爱自由自在的学习,较易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第四,对学科选择的偏好。场独立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数学、自然科学,场依存的学生则倾向于选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研究认知方式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辨清学生的认知风格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因此,应根据认知方式的类型设计教学策略。在以班级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方式的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同一种教学方式,可能对部分学生掌握知识有利,而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不利,这就存在着班级教学与适应个别差异教学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的条件下,教师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而只能在班级教学中尽可能地针对不同的认知方式类型采取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

另外,还应根据认知方式的要素设计教学策略。根据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可以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阅读教学为例,场独立性者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而场依存性者正相反,他们能掌握文章总的框架结构或基本思想,但对文中的具体细节不能分析清楚。所以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前者的整体综合能力,如要求他们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文章主题;而对后者则应着重训练其对细节的分析,如要求他们理清文章脉络,段落中的每一个句子,并帮助他们列出提纲,促进理解、记忆。

关于智力的个别差异问题,一般认为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也就是说,IQ分数越高的儿童,一般学习成绩也就越好。而且他们将来能接受的教育水平也越高。学习成绩的测量与智力的测量两者的相关程度很高。其相关系数在小学阶段为0.6至0.7,在中学阶段为0.5至0.6,在大学阶段为0.4至0.5。同时,智力对学习的影响与学科的性质有关,阅读、作文等成绩与智商的相关最高(中学阶段为0.6至0.7),数学和自然科学次之(约力0.4 至0.5),写字、画图、手工和体育的成绩与智商的相关最低(约为0.2)。教学方法越是要求学生对信息作复杂的认知加工,则智力与学习总量的相关程度越高。换句话说,倘若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对学生的认知加工要求降低,则智力与学习总量之间的相关下降。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在考察智力差异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在特殊领域的知识与学习总量的一般关系,个人在某一领域原先的知识水平也是他在该领域的未来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在教学中,语文成绩好的小学生,到了中学后,一般来说,其语文成绩也好。在原有知识与教学处理的相互作用方面,教学方法越是要求学生积极将新旧知识加以综合,则具有适当知识的学生,学习越成功。反之,较少要求学生对知识积极加以综合的教学方法,则不受先前知识的显著影响。例如,有人用两种方法教授二项式。一种方法先告诉规则,然后进行练习; 另一种方法是先提供熟悉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尝试找出规则。在两种教法下,所教的规则和采用的例子相同。通过预测,了解了学生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和数学基础。

研究发现,不论采用何种教法,学生的数学基础越好,其学习二项式的成绩也越好。但是就学生原先的具体概率知识来看,在第二种教学条件下,学生的概率知识越丰富,则学习成绩越好,而在第一种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原有的概率知识无明显相关。

四、认知方式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的差异和智力差异等方面。有关这些差异对学习影响的研究告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自16世纪出现课堂教学以来,已习惯于将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按年龄分班教学,即异质分组。其优点是不同特点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其缺点是较难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于是,从19世纪末开始,有人提倡同质分组的教学形式,就是将能力或知识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我国不少学校流行的分快慢班,实质上就是同质分组。它的优点是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一个班内缩小认知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其弊端在于很难找到一种理想的分组标准,又会因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的标签而使程度好的学生骄傲自满,程度低的学生感到羞辱和受挫,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有人提出一个双重进度方案,一部分课程(必修课)采用异质分组的年级制,而其余课程则采用同质分组的不分级制,力图使两种教学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例如,可以采用掌握学习的教学方式。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关于掌握学习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加以介绍。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程序教学的基础上,计算机辅助教学被较广泛地运用于学校。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片、幻灯片、电影片、录像带等载体,按程序编写成的材料置放在计算机中,学生可利用计算机,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需要自定进度进行学习。计算机能自动判断答案正确与否,并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理解水平记录下来,及时反馈。它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必要时再引进补习或补充教材。学生能控制信息呈现的进度,如果对某一点不清楚,可以请求重放或提供参考材料,以得到个别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的优点是,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选择指令程序,因人而异地自定目标进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提前跨入下一个程序,进行超前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以放慢速度。

10.让个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篇十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程序教学法,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者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过大量实验。特别是进年来,我国学者对个别化教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正对当前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提出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一)个别化

“个别”是“单个、各个”的意思,意味着与其他的不一样。个别化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某种性质、状态的改变”,或具有某种特征的倾向,但在程度并不一定完全实现“某种性质、状态的改变”。“个别”是相对于“群体”而言,个别化是相对于“同一化”来讲的。因此,集体是个别化的前提和基础,个别化是在群体的互动中显现的。

(二)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学的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三)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了能让不同的学生的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要顾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三、现状分析

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都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一个教师虽然面对着一个班的学生,但是我们大都以中等或优等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实施教学活动。然后教师根据书本内容备好课,在课堂上统一传授给全体学生。但是学生受家庭及社会背景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个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他们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别。因此,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很难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班级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又不得不放弃基础相对差的学生,背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而,我们针对班级授课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的现状提出个让别化教学走进课堂。

四、研究目标

五、实施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测验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所任教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试验。

2.访谈法。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

3.内容分析法。

4.测验法。即用一套标准化题目,按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的提纲。

(2)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9月)

(1)理论学习。全面收集、查阅有关理论和相关资料。

(2)分析归类。在全面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个别化教学模式。

(3)实验研究。结合课堂教学,研究规律。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上一篇:我心中的青奥作文700字下一篇:2011民政计划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