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2024-10-23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共8篇)

1.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封高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校能否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办学以教师为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应该是我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校工作的长足发展。

要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师德教育

“师德为高,身正为范”。师德教育就是以完善的师德培养机制,塑造过硬的“灵魂工程师”。我们要求教师自觉行动,以公心、耐心、爱心、全心来对待学生。我们要重视教师的日常行为养成,要通过考评机制来克服教师的不良习惯,使教师能够真正以身立教。在师德养成教育中,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开展“讲师德、铸师魂”活动,定期举行师德教育讲座,如组织全体老师观看师德教育片 《师德启示录》,营造一种人人“讲理想、讲师德、讲正气、讲事业”的氛围。倡导“慎独”的师德修养方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制度改革

“用人,要用好人;用人,要会用人。”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是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在教师的用人制度改革上,全员聘任制是前提,常规管理是基础,津贴工资制评聘奖励优秀教师制度是根本手段。

1、抓住流动环节,激活用人机制。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真正做到用人所长,我们应该坚持组织考察和个人考察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校内积极实施教师全员聘任制和评聘分离制。按须设岗,以岗设人,严格考核,在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实行校内转岗,待岗培训、进入上级人才交流中心或解除聘用合同等,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不断激发广大教师进行公平竞争的进取心和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热情。

2、加强常规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秩序。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保障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转,提高广大工作自觉性,制定《开封高中关于加强教职工队伍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

3、工作绩效挂钩,建立竞争机制。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开封高中教职工奖励方法》《开封高中津贴工资实施方案》。我们要在坚持“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和落实教师绩效津贴工资制。根据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实行财政工效中活动津贴集中使用和校内自己拉开分配档次,彻底打破平均主义,真正实现优绩优酬,促进并完善有效激励、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4、评聘优秀教师,实施“名师”工程。培养和造就学校教育教学专家群体,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根本的长远大计。为激励我校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决定出台《开封高中关于评聘奖励学校优秀教师的意见》,在全校范围内,举行评聘、奖励学校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标兵的活动。

三、业务督导和青年教师培训

师德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是学校对教师工作的正面引导和动力激发,但是要真正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督导和综合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

1、实施课堂督导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经学校研究,决定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督导。为使这项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成立教学专家组(属教务处)进行课堂督导,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协调,定出每周听课时间表。学校督导人员根据安排,随堂听课,并按照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评课。评价结果统一交教务处保存,结合专家组评价,教务处定期进行反馈。对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者,督导人员进行跟踪听课,直至符合要求为止,否则予以调整。

2、加强青年教师培训

选拔教师参加市、省、国家级的各项培训固然重要,但那毕竟是少数教师能得到的提高的机会;而校本培训则有易组织、覆盖面大、切合实际等特点,有利于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校本培训乃强校之本。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在要注意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手段的全员培训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提出了培养青年教师的24字方针:优化群体,齐抓共管,创造条件,精心培养,理解宽容,大胆使用。据此方针制定了《开封高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等活动。争取青年教师“一年达标,三年出成绩,五年成骨干。”

2.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二

《21世纪议程》中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也有明确和全面的阐述:“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生态和地理条件下人民和体制的能力, 具体地说, 能力建设包括一个国家在人力、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资源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对政策和发展模式评价和选择的能力, 这个能力提高的过程是建立在其国家的人民对环境限制与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所有国家都有必要增强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能力。”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指建立国家、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在制定正确决策和以有效的方式实施这些正确决策方面的能力。它强调国家、行业协会、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的参与能力和贡献能力, 以及协同合作、提高产业持续竞争能力的行动。

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及重点

2.1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 形成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4方的通力协作、共同参与的合力, 通过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利用高新技术、加强环境管理和政策支持等手段, 把高耗、低效、污染的粗放型传统产业体系升级为低耗、高效、绿色环保的集约型现代纺织业生产体系, 使纺织业能够不断的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清洁、环保、实惠、时尚的纤维产品, 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2.2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点

要实现我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既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的原则, 又要结合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集中解决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总量协调

总量协调事关我国纺织业能否与经济增长、资源容量、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相互平衡或协调的大局, 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也是纺织业能否抓住新时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机遇的必要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总量协调主要指保持总量的稳步增长及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结合, 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

2.2.2 节约原料资源

纺织业基本上属于资源加工性产业, 对棉、毛 (包括羊绒) 、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化学纤维的石化原料资源依赖较大。保证原料资源的供应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原料产业尽管发展很快, 但仍然滞后于纺织品的产能, 使得我国纤维资源经常性存在相对短缺。从纺织业自身来说, 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消耗, 开发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 开发新型纤维的替代产品,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努力达到这些资源的供求平衡。

2.2.3 节能节水

化纤、棉纺织、印染行业是我国纺织业耗能的主要行业, 纺织业如棉、毛、麻、丝纺织主要是改变纤维的物理性能, 以耗电为主, 印染行业以蒸汽为主。2004年以来, 缺电问题日益严重, 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沿海纺织大省, 拉闸限电非常普遍, 企业开工率普遍不足。如印染企业, 能源成本从15%~20%上升到40%~50%, 使得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受到很大影响。纺织业是用水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纺织业的万元产值用水量在60m3~300m3之间, 纺织车间空调和职工生活用水量也较大。纺织业水的重复利用不甚理想, 如印染行业用水要求较高, 对天然纤维织物染色, 特别是浅色织物染色, 对水中残留色度和盐类较为敏感, 废水处理后的水大部分只能作为中水使用。因此, 节能节水是纺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2.2.4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的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清洁生产是纺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 (1) 清洁生产的目标是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2)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和改变产品体系, 更新设计观念, 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及将环境因素纳入服务中去; (3) 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排污审计, 即通过审计发现排污部位、排污原因, 筛选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及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4) 清洁生产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类与环境, 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2.2.5 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今后我省纺织业能否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生产与市场对接的关键性条件, 也是可持续发展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体现。因此, 绿色产品必须引入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的范畴。纺织服装绿色产品的实现, 应该从原料取得、产品制造、市场营销、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得到体现。

2.2.6 强化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推广回收利用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业, 把环境管理当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对企业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加强企业管理、顺应国际消费潮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实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2.7 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纺织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没有必要和切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和有效供给, 实现纺织业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良好的愿望。我国进入WTO后, 国内人才资源的市场化、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 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 科技队伍、教育队伍、企业管理队伍和普通劳动力队伍都会由于行业前景预期、利益比较而受到挑战[1]。因此, 加强适合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 是一个十分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3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路径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的环节与因素, 其能力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等几个方面。将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 建立我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分3个层次, 处于中心层位置的是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处于中间层的是角色层, 由4个利益相关者组成, 他们分别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最外层是策略层, 用以指导4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这4个利益相关者都各有一个箭头指向中心, 即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4个角色各种行为的最终目标;而且两两之间还用双箭头加以联系, 表示这4个角色之间互为影响。

3.1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与监督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与监督, 从政策层面上把握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还要用好手中的权力, 行使好政府监督机能。具体来说, 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 转变职能、恰当定位, 扶植行业协会的发展。政府应当审时度势、转变职能、恰当定位,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向行业协会放权, 以增加行业协会的凝聚力, 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与枢纽作用, 规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产业政策和规制对产业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 为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的制度。

(2)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宣传, 强化对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灌输与强化, 以此引导全行业的行动, 来赢得有利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促进资源再生利用的全社会协调发展局面, 从而为纺织业的一代又一代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 推动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国家应对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和关键装备, 专家论证, 专款经费进行大力度的支持, 加快重大技术、关键设备及自主创新的步伐。鼓励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国家应对目前国内不能生产的, 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准予免税, 为了防止国内纺织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实现产品结构升级的要求加快淘汰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设备。

(4) 适应可持续发展, 科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就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而言, 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从规范市场准入, 建立和健全纺织企业退出机制入手, 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

(5) 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国家应改变纺织产业过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局面[2], 实现优势互补, 中、东、西部形成一定的梯度, 使有限资源充分利用, 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东部沿海以及出口为主的纺织业发达地区以现有的产业集群试点为基础, 应发挥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 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装备, 主要从事纺织深加工、精加工生产, 更多的开发生产高档次、精加工、深加工产品, 形成市场导向的产业集群格局。中西部以原料导向为主并形成块状分布, 利用原料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主要从事纺织初加工生产。鼓励在中西部地区投资改造、建设、发展纺织业, 并针对中西部纺织业发展制定差别政策。同时, 纺织业投资要与中西部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协调起来, 使纺织业成为拉动当地种棉业、种麻业、种桑业、畜牧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社会就业的先导性产业。

(6) 灵活调整投资与税收政策。建议投资政策要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制定相应的投融资政策。国家应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 以缓解纺织企业的经营压力。对先进纺织技术及设备进口关税进行调整。与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相配套, 建议国家对目前国内不能生产的、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准予免税。国家可以试行设立“生态税”, 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环保型和非环保型企业的利益关系, 对于环保型企业适当减少税收, 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至少不处于不利地位, 而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应该加征生态税, 以此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为市场提供绿色产品, 从而推动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7) 恰当运用贸易政策。主要包括:①加快制定相关保护政策;②完善《纺织品临时出口管理办法》;③设立行业反倾销基金;④对进出口纺织品实施绿色标准。

(8) 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机制。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法规, 在发挥其法律赋予的政治经济权利时“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在政策上保障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桥梁与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要借鉴国内外的有关经验, 发挥桥梁枢纽和服务自律的作用。具体来说, 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 当好协调器, 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行业协会是沟通政府与企业的桥梁, 要及时地把政府的信息传递给相关组织, 为行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把不同的社会组织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的问题、面临的新难题以及愿望与要求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为政府制定政策献计献策, 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 完善功能、增强向心力、凝聚力。行业协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行业性的综合服务, 包括政策调研、行业形势分析、行业标准制订、行业经济咨询、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等来推动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行业自律。纺织业自律的首要发展目标是建立完善的行业自律体系。在政府的宏现调控下,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将广大企业团结起来, 按照确立的规章、规则或公约的要求, 形成统一的整体, 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4) 开展行业外交,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各级纺织协会要积极开展行业外交。纺织业协会通过与各地协会、政府和各级工会的沟通、联系和合作, 及时掌握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动态,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开展双边和多边贸易中的非政府功能。行业协会要与主要经济体和竞争对手国的同业组织、利益相关机构、公共关系机构建立广泛和经常性联系, 加强沟通, 增进了解, 寻求合作, 缓解贸易摩擦, 实现共赢。

(5) 建立行业运行预警制度, 维护产业安全。各级纺织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行业运行预警制度, 为维护产业安全参与相关行业实施反倾销、特别保障及相关的产业损害调查, 提供统计信息支持。

3.3 企业——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是我国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主体。没有广大纺织企业的配合与参与, 仅有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能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树立全方位的创新观念, 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纵观世界500强中的百年老店, 无不把创新作为发展理念和动力。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创新理念并体现于行动。因此, 以提高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 增强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是纺织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3]。

(2)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作为发展战略。2005年进人后MFA时代的中国应得的利益并没有如愿以偿, 纺织品配额成本的消除, 企业的利润并没有随之增加, 工人的收入没有因此而提高, 企业也没有改变低价竞争的模式[4]。而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侃价能力竭力压价, 另一方面又批评中国纺织业劳工现状, 在享受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服装的同时指责中国扰乱市场和倾销。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不断, 而其他纺织服装出口国对华的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 配额取消后的出口量增加与价低反而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借口, 企业社会责任 (CSR) 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企业必须重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3) 塑造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企业是树, 文化是根。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它不会因企业决策层的更迭而改变, 企业文化一旦建立, 将对企业的发展长期持续的起作用。纺织服装企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企业文化观上下功夫, 塑造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4) 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象征, 好的品牌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已经有相当的历史, 但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却微乎其微。这需要我们从包括品牌战略设计到品牌运营到品牌管理的全过程很好地规划。

(5)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现在企业的竞争, 说到底是市场的竞争或者是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竞争, 而全面质量管理TQM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的有效途径, 因为它能使顾客完全满意、最大限度获取利润, 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6) 培育人才。近几年, 纺织教育萎缩, 纺织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纺织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 而纺织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又出于前程、兴趣爱好、报酬等各种因素的考虑, 不愿进入纺织业, 已工作的纷纷改行跳槽。这也影响到纺织业的长远发展。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此项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 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人才;企业要创造良好条件留住和引进人才。

3.4 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观

消费者是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最终对象, 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消费者的广泛参与, 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因此, 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要依赖于消费者的新型消费价值观。正是基于这一点, 为了促进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 树立可持续消费观, 并以此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

4 结束语

要实现纺织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非常重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而且, 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 我们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参考文献

[1].Ranjit Kumar et al.The Challenge of sustainability[J].Center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Training, 1992

[2].Duan Wenping, Guo songzen.Transform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Promoting a StrongTextile Development Strategy[J].Global Economy&Law, 2004, (9)

[3].许瑞超.依托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研究[J].企业活力, 2005, (3)

3.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三

当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博弈日趋激烈,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来越强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安徽省面临资源约束趋紧。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该省提出了生态强省建设,以期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安徽发展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据主体功能区环境容量评价研究显示,安徽省约有30%的县(市、区)存在环境容量超载。全省水环境容量超载问题更为严重,有70%以上的县(市、区)存在水环境容量超载。生态稳定性不高,有20%县(市、区)存在不同程度生态脆弱性。而安徽省人口密度为429人/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0位。过高的人口密度,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全省多种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人口分布与该省资源环境背景也不太协调,大别山区人口规模大与生态环境保护不相适应,皖北地区人口密度高与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矛盾突出。

(二)区域性环境问题突出

“十一五”末,巢湖湖区考核断面综合达标率只有40%,巢湖湖体整体为五类水,呈富营养状态,主要环湖河流总体水质为中度污染,水环境状况严重影响省会合肥打造“大湖名城”进程。经过多年治理,安徽省淮河干流水质虽有好转,但仍有65%左右支流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近年来,该省城市空气质量呈现变差趋势,酸雨、阴霾天逐渐增多,其中省城合肥2008年空气质量偏差天数占了全年1/3。城郊结合部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均只有10%左右,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58%左右,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白色污染严重。

(三)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没有根本改变

全省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制造业主要集中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消耗多,环境影响大、产品附加值低。特别是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污染排放量较大。资源型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持续上升,2010年达27.72%,比全国总体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5%,能耗占比达到79%。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分别为13.12吨/万元和3.30标立方米/元,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和23%。除二氧化硫外,其它主要污染物单位GDP排放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

(四)土地资源约束强化

2008年,安徽省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11.86%,高出全国8.4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亩均建设用地GDP平均值为4.5万元,是全国平均值54%。而该省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职责,鉴于现有建设用地占比高和利用效率低,国家对安徽建设用地指标的控制有可能更加严格。另外,考虑到对耕地和生态用用地的保护,建设用地的来源将更多依赖于对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而安徽省土地开发程度高,未利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仅为8.3%,不及全国水平的1/3,未来该省土地开发的空间趋紧。

(五)水资源形势严峻

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2010年,该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526.9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2310.4)的66%。分别位居全国和中部地区第19和4位。水利部《全国主要缺水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中,将该省合肥、蚌埠、淮南、淮北、阜阳、亳州等城市列为重点缺水城市。另外,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沿淮淮北和江淮丘陵水资源较为贫乏,而人口、耕地、大型工矿企业较为集中,皖南山区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但人烟稀少。特别是皖北地区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艰难支撑了全省约1/2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量。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该省水资源约束将更加强化。按照目前水资源供给能力测算,预计皖北地区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大约为15%,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皖北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合肥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加快,预计到2015年末,合肥市城市年需水总量约5.7亿立方米,现有水源可供水量与规划需水量之间缺口在2亿立方米左右,饮用水问题成为合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形成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推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乡建设和国土开发格局。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合理安排生态空间。皖北地区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深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别山区、皖南山区要坚持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同步,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强化生态功能,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创建皖南和大别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生态脆弱和生态重要性高且不适宜居住的地区人口向区外迁移,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着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目前,安徽各类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但只是在空间上聚集,企业间耦合度不高,没有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这是该省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应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推进现有各类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构建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实现企业间物料和能量循环,促进全省园区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同时,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内部实施循环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模式优化、工艺技术装备提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另外,要主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加快发展节能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节能建材及环保材料等优势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培育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突出综合治理,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供给

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方面由于水污染严重,使水资源丧失了利用价值,加重了皖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使合肥守着一湖绿水竟然饮水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不够丰富,水体交换不够,使得皖北地区和巢湖水环境容量小,污染问题突显。因此,只有统筹治污和水资源供给、突出综合治理,才能彻底解决两流域水的问题。首先,要针对淮河流域跨省污染问题,建立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协调治污机制,推进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针对巢湖富营养化问题,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优化沿湖种植结构,改善种植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其次,要加快推进引江济淮、淮水北调等跨区域调水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中水回用率,增强两流域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障能力。只有治理好巢湖水污染问题,才能提高合肥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四)建设美好乡村,改善农村环境,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土地保障能力

安徽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改善、土地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彻底地改善农村环境和卫生状况,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另外,该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的60.74%,空心村、零散村庄较多,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现象普遍。通过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村庄归并,加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力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以有效地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缓解该省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紧张局面。

(五)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拓展生态空间,提升可持续发展生态支撑能力

2010年安徽森林覆盖率只有27.53%,居全国18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并且空间分布不平衡。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森林覆盖率都超过了60%,但江淮丘陵地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仅为15%左右,皖北平原平均森林覆盖率也只有19%。通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用10年时间使该省江淮丘陵及皖北地区森林面积大幅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使该省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缓解生态脆弱状况,也可以发挥森林的固碳减排等功能,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六)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增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的理念,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方面可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另一方面促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人的行为与自然更加协调。

4.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四

各级领导班子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又是领导本地科学发展的决策者和关键所在。河南省周口市委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做到为民诚、为务勤、为事公、为人正、为政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使各级班子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坚持深入学习,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政治的清醒源于理论成熟,本领的增长源于不断学习。周口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和工作需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切实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泛学习经济、科技、文化、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向实践学习,向基层群众寻计问策,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使学习过程成为研究工作、破解难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过程。在坚持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组织开展干部培训的同时,领导班子成员积极主动自学,经常沟通交流,做到个人学习经常化、集体学习制度化。

坚持解放思想,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周口作为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最主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落后。各级领导班子带头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开拓创新的眼光,保持开拓创新的激情,探索开拓创新的方法,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开明”主题教育。在活动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既当好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好活动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查摆存在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方式,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使改革创新成为常态思维,使科学发展观成为自觉行动,使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从实际出发,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发展战略上,立足周口处于工业化初期、城镇化起步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的基本市情,加快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转变“三个转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两大建设”,把潜在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现实优势,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遵循发展规律,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展质量,高度关注民生。针对周口实际,注意不能急、不能慢、不能乱、不能变“四个不能”,做到避免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发生,避免违背群众意愿的事情发生“两个避免”,宁可走慢一点,也要扎实一点。在工作布局上,坚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紧贴民心、把握和谐稳定重心、抓住党的建设核心,推进“四项建设”协调发展。坚持用突破的办法推进工作,努力在工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明显进展,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在工作合力上,针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自私、小心眼、窝里斗、红眼病、好议论、爱告状等不良风气,大力倡导“三少三多”,即少一些是非长短,多一些和气和善;少一些评头论足,多一些苦干实干;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奉献贡献。针对存在的“怎么看”、“怎么办”等现实思想问题,市委提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清问题,从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用突破的办法推进工作,靠良好的作风作为保证”,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在应对矛盾和困难上,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推进发展中,必然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和矛盾问题,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引起的议论和思想波动,我们强调做到“三不”,即积极应对,努力化解,不慌;不受干扰,不加议论,不乱;集中精力,心无旁骛,不变。以此统一思想,正视问题,化解矛盾,稳定大局。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为民谋利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把关注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始终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之一,正确处理可为与可能的关系,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可为的、有条件做到的越快越好,能办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做好。正确处理民怨与民愿的关系,群众怨声载道的事情要赶快办、赶快解决,人民群众期待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创造条件去办。近几年来,每年办一批惠及群众的实事好事,重点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去年,全市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40.7%。今年,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十大实事”正逐件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普惠于民、取信于民。

坚持求真务实,提高执行落实的能力。求真务实,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和工作作风。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加快周口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速增效狠抓工作落实的决定》,把提速增效作为工作的主基调,大力发扬严、细、深、实、正的良好风气,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抓落实,抓深入、抓具体、抓落实,做到了发展目标切实、工作措施扎实、工作作风务实。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对决定了的事情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加强督查、严格问责,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落实,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和有效性,真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我们响亮提出了“五要五不要”和“七个坚持、七个反对”。“五要五不要”即:抓工作要注重实效,不要形式主义;搞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办事情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上项目要突出特色,不要千篇一律;促发展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七个坚持、七个反对”即: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反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坚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对官僚主义、高高在上;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坚持勤勉敬业、大胆负责,反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坚持表里如

一、忠诚老实,反对弄虚作假、夸夸其谈;坚持加强学习、团结共事,反对不学无术、制造矛盾;坚持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反对奢侈浪费、以权谋私。各级领导班子和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对照检查,遵照执行,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坚持团结协作,提高和谐共事的能力。市委班子深刻认识到,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才能和谐发展。市委健全完善了《中共周口市委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中共周口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委常委会工作机制的意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坚持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领导班子之间,“班长”多一些民主意识,善于听取多方面意见,积极支持班子成员开展工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干事创业的整体合力;班子成员多一些集中意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坚决维护班子的团结统一。在四个班子之间,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大力支持政府依法行政、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营造团结统一、和谐融洽、干事创业、共促发展的环境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5.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五

提高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我公司领导班子在创建“四好班子”的活动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公司发展实际,大力加强公司领导班子的理论、能力、作风制度等各项建设,始终把班子建设作为带动各项工作的龙头工程,切实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努力建设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班子”。在发展企业过程中锤炼班子,全心全意带领全公司员工克难攻坚、“两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增素质、强本领,不断提高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愈演愈烈,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必须不断学习,增强素质与本领,才能提升班子执行能力,才能带好兵,打好仗。我公司党总支近年来对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工作长抓不懈。

首先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强化理想信念,不断更新观念,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始终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遭受什么挫折,始终做一个清醒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公司党总支每年都有理论学习计划,坚持定期集中学习,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之余进行自学,有学习考勤管理制度和学习纪录,班子成员个人也有相应的学习活动纪录和心得体会笔记,班子成员间经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其次,学有所用,着力提高业务素质。领导干部不仅要思想上守得住、靠得住,而且还要讲能力和水平。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领导干部不能只满足于当“太平官”,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必须有所作为,适应新变化,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公司领导班子始终就对业务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班子成员除了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必须加强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和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吸收营养,磨砺锻炼。公司班子成员通过参加培训班、业务探讨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树立和坚定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提高了执政能力。

一是提高政策水平和统揽全局的能力。企业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能力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对产业政策和市场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创新营销模式、挑战高端市场,对接大业主、承接大项目,取得了跳跃式的快速发展。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为适应新的市场经济要求,公司领导班子及时调整了经营思路,提出了新的营销理念,以施工现场决定市场营销,以现场带动市场营销的理念。市场为龙头,管理是基础,盈利是目的,为我公司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运筹帷幄的能力。领导班子的主要职责就是带兵打仗,除了统揽指挥好日常工作,还要做到处变不惊,应对有方。建筑行业竞争呈现白热化,市场多变,公司领导班子的应变能力也得到磨砺和提高,年初我公司承接到三个大项目,近70万平方米,而我公司只有管理人员30多人,一个项目管理人员都不够,面对人员问题、资金问题,一时陷入危急。为了各工程顺利开工,公司领导班子立即组织发动全体员工内调外聘解决人员不足问题,材料劳务、商砼要求厂家垫资解决资金问题。从年初到目前,以上两大问题已基本解决,三个项目顺利进展施工。

二、发扬民主、维护团结、凝聚班子合力

发扬民主是科学执政的重要保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有不断深化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才能充分发挥好领导班子集体的合力作用,才能在领导班子内部提高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首先,党政“一把手”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带头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凡是涉及集体领导的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从不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我公司现任领导班子从上任至今,一直是一个团结协作的班子,始终坚持大事集体研究,不搞“家长制”、不设“一言堂”、不偏听偏信,对直言、诤言和谏言都虚心听取和接受。从而为整个班子营造出一股民主、开明之风,班子成员间相互信任,彼此尊重。

二是在班子成员中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大局意识。各个成员都要有大局观。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明确地意识到所分管的工作都是全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服从全局,服务全局的。各个成员不能因个人分管工作的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要力保各项工作协调一致,配合默契,以保证全局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协作意识。每个班子成员都要牢记,分工虽有不同,但都是党的工作,不管什么人,不论职务大小,分管何种工作,都是党的干部,人民的服务员。而不是什么“线”上的干部,都要搞好协作。三是角色意识。领导班子是一个整体,每个领导成员分管的工作只是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不是个人的“专利”,更不能视为自己的“码头”。每一个成员都应自觉地将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置于集体领导之下,唱好个人主角,演好整体配角,同心协力。四是求同意识。面对认识差异求同存异。在班子成员中,因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或认识角度不同而产生认识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关键是每一个领导者都要怀着诚恳的团结的愿望,采取主动的态度,力争最大限度地求大同、存小异、去偏执、多合作、少内耗,缩小分歧,取得共识。

三是严格组织纪律,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是保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重要措施。决策上坚持阳光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发挥大智慧,不搞小聪明。实践证明,富有实效的、可操作的制度,是有效地执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保证。凡是经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班子成员必须切实负起认真贯彻执行的责任。强化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责任制。按照班子分工,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事,谁决定谁负责,不推不拖;属于他人责权范围的事,不干预。交叉性的事务,协商解决,不推责任,不争权利。

三、廉洁文化建设、作风建设长抓不懈 一个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抓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领导班子。只有“班子”党风正,行为廉,才能引领整个企业创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不仅要拿能力说话,在政治素养、思想品行上更要经受得住千锤百炼,永不锈蚀。基层班子成员如何把廉洁文化建设做出特色,做出实效,把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体系,落到实处。包括:培养、选拔,任用干部严格按组织原则程序进行,不搞非组织活动、不封官许愿、不拉帮结派,以身作则,不贪便宜,不拿企业一针一线,依法治企,带头遵纪守法,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班子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坚持同员工打成一片,实实在在为员工办实事。在员工中树立起了清正廉洁,勤俭治企的领导班子形象。结合公司实际,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签订责任书,纳入绩效考核。

四、提高引领企业发展、谋员工利益之“本”

企业兴旺,班子要强。公司领导班子将发展视为企业生存之本,更视为员工利益之本,并付诸“四好班子”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实现了企业发展稳中求快、阔步向前,员工收入福利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的良好局面。

去年年初,我公司领导班子对市场认识不足,生存能力不强,为此,我公司领导班子团结和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自危自强、负重拼搏,在四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下半年一举中了***工程,23万平方米,造价2.5亿元。紧接着今年初又中标***工程,28万平方米,造价模拟清单4个多亿,实际7亿元。年初又中标***工程,14万平方米,近2亿元。使我公司成立后彻底甩掉了没有项目的沉重包袱,使企业脱胎换骨,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另外,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公司领导班子坚持把职工群众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主体,把职工群众的口碑作为自身建设的一个评判标准,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急切、最实际的利益问题,在提高员工收入的同时,实施在成长企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尽量解决员工工资发放,对个别困难职工发放补助和借款解决困难,让企业与员工共享发展成果,体现了和谐企业的深刻内涵。企业发展在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干部、员工与企业之间架起了和谐之桥。

近期,我公司投标了***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造价16个亿。如该工程中标,将奠定了我公司两年大发展,2011年我公司合同额突破20个亿元大关。

6.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篇六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1年以来,河南省登封市不断适应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探索实施以“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为标准,以 “五位一体”(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服务制度、监管平台、考评体系)工作机制为支撑的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和谐稳定,推动了科学发展。

一、产生背景和动因

1、党建面临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登封市位于嵩山脚下,这里山区景区矿区叠加,农村人口占77%,农村山区占总面积的96%,农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9%,群众居住分散,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大。这里自古以来佛儒道三教荟萃,群众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基层组织建设压力大。这里长期以来社会矛盾多发,曾被列为全省信访稳定“强管县”,经分类剖析,属乡村两级组织没有及时化解的信访问题占70%,反映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信访问题占15%。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思考研究如何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让群众永远跟党走”的目标。

2、破解党建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在社会生活多样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党组织和村干部的要求已经更多地转移到渴盼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上来,而现实中农村党组织和村 干部普遍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服务理念缺失、民主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有的村级阵地似有实无、活动场所功能不全,有的干部为富不仁、与民争利,有的不能依法办事、缺乏公平正义,有的不能洁身自好、群众反映强烈,出现了“经济活了,思想乱了;生活好了,人心散了;吃得好了,睡不稳了”及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3、落实中央新要求,迫切需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求,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构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体系。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重要职责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2013年5月,刘云山同志在河南调研时强调,“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群众作为鲜明主题,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工作全部实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造福群众中履行好职责、实现好使命”。2013年3月,赵乐际同志在江西调研时指出:“要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关键是要 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要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水平,真正做到有能力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中央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把农村党建的目标调整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把农村党建的核心定位到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上,把农村党建的重点落实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思考和研究,登封市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以“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为标准的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二、基本内涵

实践中,登封市把服务群众与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村级组织带头人和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标准明确为“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使中央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责要求具体化、通俗化,使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1、“服务能力强”。科学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服务来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需要由服务能力强的村干部来实现。要做到“服务能力强”,就要求村干部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道处事的职业操守,有服务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热情和愿望,有较强的贯彻执行政策能力、依法依规办事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协调化解矛盾能力。既突出了新时期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又强调了责任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要求,同时还强调了服务群众的工作成效。提出这个标准,就是要强调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 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的朴素真理,主动承担热心服务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

2、“发展能力强”。既吸收了九十年代村干部“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基本要求,又与时俱进进行了丰富、拓展和深化。“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仅强调了村干部自己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初级发展理念;而“发展能力强”则上升到对农村发展规划、整体目标、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等高级层面。既包括了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又强调了其引领农村全面科学发展的主体位置,负有示范带动、规划引导、持续整体推进的责任,使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明确、责任更具体、思路更明晰。

3、二者关系。把“服务能力强”放在首位,充分强调了新形势下村党组织和村干部职责任务的重大调整和丰富,更加符合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更加贴近中央的要求,顺应了群众的期盼。“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目标方向一致,是属性统一的关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之下,才能有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反过来说,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两者互为促进、融合发展。

4、具体内涵。登封市把“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进行了细化、具体化。就村级服务型党组织而言,具体细化为 “三高两低一满意”(服务群众制度落实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产业化发展程度高,信访量低、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低,群众满意);就村级组织带头人而言,细化为“一热心三善于”(热心为民服务、善于化解矛盾、善于依法办事、善于公道处事)和“三突出一有力”(科学发展意识突出、自富带富本领突出、经济发展成效突出、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措施有力)的具体要求,使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目标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三、主要措施

登封市立足于建立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坚持“务实、管用、管长远”的原则,着力构建以“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服务制度、监管平台、考评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努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权益保障渠道,逐步树立并形成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标和试金石。

1、建强服务队伍,解决什么样的人来服务的问题。登封市充分利用“登封党务通”手机报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引导,使“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在广大农村干部中形成共识,树立了村干部“服务为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市乡两级党校、远程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阵地,帮助村干部强化服务群众的观念,提升推动发展的能力,使村干部由以往传统的“管控命令型”管理向以服务为引领的社会管理创新转变。在换届选举中,坚持以“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选人,切实提升了村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整体水平。

2、打造服务场所,解决在哪里服务的问题。近年来,登封 市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按照“五室七有一中心”的标准,加强村级服务场所建设,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有人员职责、有服务指南、有工作台账、有文件阅览处、有联网电脑和打印机、有热线电话、有便民物品的“七有”标准和一个“柜台式、开放式、一站式、标准化”村级为民服务中心,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有了固定的服务场所。

3、建立服务制度,解决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的问题。登封市把与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证照办理、社会救助、卫生健康、惠农补贴、党员服务等七大类、48个项目,在村级实行代办服务。建立了村干部每天轮值服务、周二村干部集中服务、周五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接访服务和周六市直干部下沉网格服务等服务群众制度,实现了“农事村办”和“农事周结”制度化、村干部履职常态化、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

4、建设监管平台,解决服务群众如何确保落实的问题。登封市投入40多万元的党建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两级的为民服务在线管理平台,通过网络信号传输、平台软件整合,全天候对各村(社区)服务群众情况、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实现了“一个镜头一根线,互联网上随时看;履职尽责有人管,群众事情立即办”的“小成本、大成效”建设目标,保证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制度真正得到落实。

5、健全考评体系,解决服务效果怎么评判和奖惩的问题。紧扣“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坚持民生和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信访稳定、计划生育、环 境保护、安全生产、党的建设等近200项指标中,提取生成了分属服务性和发展性两大方面的六项指标,即 “三高两低一满意”(“三高”,即服务群众制度落实率高于9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产业化发展程度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两低”,即信访量低于上年水平、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低于上年水平;“一满意”,即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作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评定依据;把“一热心三善于”和“三突出一有力”具体化服务群众制度落实率和群众满意率,作为“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村级组织带头人的考评指标。每年年底,按照分级管理、重在日常、逐级考评的原则,对“三高两低一满意”和“两率”实行“两考两评”。“两考”即:考服务成效、考发展实绩。“两评”即:群众满意度测评、上级党委综合评定。依据评定结果,实行绩效管理、评优评差,与村干部绩效报酬挂钩,与评优表先挂钩,有效激发了村级组织服务广大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初步成效和意义

(一)初步成效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导向的确立,四项服务群众制度的出台,“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建立,已在全市农村基层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逐步成为广大村干部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自觉。两年多来,全市农村共排查问题、受理诉求6.7万件次,办理6.58万件次,办结率达到98.2%,信访量同比下降13.1%,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获得“河南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荣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5.7万 亩,发展核桃14.6万亩,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7万亩;种植、养殖、加工、休闲观光四大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农户总数达9.7万户,带动农户年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提高800元;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1个,完成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6700余户居民搬进新居。

(二)实践意义

1、创新了农村基层党建“务实管用管长远”的工作模式。登封市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探索和实践,突出特点是“务实管用管长远”。这些实践和探索,是在对农村党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科学选择,既紧扣了中央的要求,又通俗易懂,让理论创新在群众中得到了直观表达。对“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进行细化界定,使活动载体由无形到有形,易于理解。构建的“三高两低一满意”的评价体系和“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使载体抓手由虚变实,便于操作,并有了科学饱满的机制制度作支撑。从形式到内涵,从推进措施到实践成效,既有定性要求,又有定量标准,从而保证了实践的长效性,保证了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

2、探索了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登封市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始终坚持将“服务群众”作为鲜明主题,始终坚持将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服务理念的树立,特别注重强化和完善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特别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并固化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方法、措施和运作模式,初步构 建了基层党组织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长效机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体系完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

7.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研究 篇七

关键词:项目可持续,能力,协调,整合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扩张,我国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社会系统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1]

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宏观领域,企业可持续能力以及建设项目可持续性、项目可持续能力等属于微观领域。对建设项目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定义及后评价上,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可定义为建设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维持各种效益和影响之间的动态均衡,约束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互适应,可以成功地延伸至项目目标属性。[2]2005和2006年,刘建等人对项目可持续管理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3,4]王家远和申立银(2005)提出以可持续发展值(SDV)来衡量项目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以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的总体SDV来作为评估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SDA)的指标。[5]但这些文献中并没有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由来做任何分析和探讨,也没有分析如何培育和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建设项目属于大型建筑企业的战略经营单位,本文将整个项目视为一个有机体,认为其拥有自主利用各种资源的才能,从项目本身角度出发分析和思考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

1 项目可持续能力内涵

项目可持续发展是指项目从立项、建造、形成到发挥其服务功能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直至最后项目报废,所达到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标准程度,既要能实现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能与环境、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保持长期动态协调发展。这个抽象的定义是衡量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也是建设项目要努力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学者们试图将其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以便进行评价研究[6,7]。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以项目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基础,客观存在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表现为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小。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

项目可持续能力特点包括:(1)整合性。在生产过程中,项目可持续能力会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将资源堆砌。(2)继承性和持续性。通过组织学习创新,能将形成和提高能力的手段与措施作为组织和个人的经验保存,并运用于今后所有类似的项目。(3)能够自主学习更新。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吸纳知识、创造知识、分享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生成项目可持续能力。

2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生成机理分析

在图1“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到,产生项目可持续能力的过程包括从资源层到能力集层,和由能力集层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在金字塔的最顶端,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实线箭头代表下一层转化为上一层采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如通过协同利用资源,形成能力集;通过整合协调能力集,生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通过知识积累和创新,对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产生影响。虚线箭头代表上一层对下一层的要求和反馈,即对原有的资源或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利于上层所需要的改进。

2.1“金字塔”模型层次介绍

2.1.1 资源层

建设项目是各种资源组合而成的综合体,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制度资源等。组织资源指项目组织结构和形式以及职责划分。人才资源主要指知识结构、人才梯队以及项目团队三方面。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资本以及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本过程中所形成的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财务专用性资产。社会资源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沿线社区、媒体等的联系。制度资源指投资管理制度、建设管理制度、运营管理制度等保证项目正常高效运转的显性或隐性的组织文化。

2.1.2 能力集层

能力集是指整合协调各类资源完成项目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开发出来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其是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基础,包括投资决策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建设管理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等。投资决策能力是指项目立项初期识别和分析市场机会和风险,选择项目进行投资和决策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衡量的基础上采取控制技术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出现概率的能力。建设管理能力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面监管和控制的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指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各类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的能力。

2.1.3 项目可持续能力层

项目可持续能力是指项目从立项、建设到运营的过程中,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以及项目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和协调项目所有资源的能力。其需要项目可持续来促进能力集的转化,项目可持续则是在培育项目可持续能力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2.1.4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是指建筑企业通过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行效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8]其在企业识别市场机遇、增强企业素质、抵御市场风险、因应环境变化中发挥着根本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9]

2.2“金字塔”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2.2.1 资源层与能力集层的关系分析

在建设项目中,资源层是整个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和源泉,能力集的核心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及管理有限的资源,而协同利用可以帮助实现有限资源的高效配置。从项目立项开始,直到项目结束,通过协同利用对建设项目各类资源之间的各种动态配合关系与配合过程进行设计、维持和改进。

2.2.2 能力集层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是一个以能力集为基础整合协调而产生的系统,其大小决定于能力集。实现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最大化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尽量增强能力集中最弱的能力;二是协调好各能力间的关系,减少冲突。能力集通过协调和整合构成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每个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项目可持续能力大小不仅要控制能力集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还要协调约束能力集之间由于资源问题而产生的不良关系。

2.2.3 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层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层的关系分析

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位于“金字塔”模型的最顶端,与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辩证法来看待。企业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整体立场,而项目可持续能力是站在企业局部作为企业战略业务单位的立场。整体的能力强大,会带动提高局部的能力;局部的能力增加,组成整体的能力也会上升。企业可持续能力与项目可持续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靠。

图1中表示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转化为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的途径是知识积累和创新。在当今社会,知识不再局限于信息或技术而是包括所有除资源等实在物体以外的事物,如除信息、技术外还有文化、制度、管理手段等都属于知识。知识积累是指建筑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增强各方面的组织学习,储存和精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使获得的知识能迅捷有效地运用到另外的建设项目上,巩固其自身运作建设项目的能力。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建筑企业通过知识创新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并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建筑企业自身的管理中,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保证持续系统的发展。

3 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

前面已经分析到项目可持续能力与能力集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针对项目可持续能力的培育及提升,首先进行的是能力集的培育其次是增强这些能力之间的润滑度,即能力提升。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提高整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实现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整体促进。

3.1 能力培育

建设项目运作过程中,应当全面收集与项目有关资料,选择合理的项目融资模式,避免不适的融资模式影响项目的融资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的培育从建设项目可研阶段到建设阶段再到运营阶段,运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和风险自留等风险应对方法,建立风险机制来储存和反馈信息,降低项目中所遇的风险。针对建设项目管理则采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合理配置项目中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工程项目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运营管理应该从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上做出适当的改变以区别于项目生命周期的其他时期,只有结合项目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在项目建成后更好地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3.2 能力提升

能力集构成项目可持续能力,而建设项目各类资源又是能力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因此,控制资源短缺引起的冲突,就能协调好能力集之间的关系,进而良好地促进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2.1 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协调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对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一致,确保项目目标的全面实现而设计或安排的且必须遵循的一定的程序与规则,用以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所有手段、方式和方法。在项目建设中协调机制有沟通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

3.2.2 设置和完善管理制度

国内学者汪丁丁将“制度”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10]制度体系的设置和完善包括从目标控制、宏观监管控、信息管理、参建方管理、激励管理和环保管理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制度和办法,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程序和工作手册,改进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和工程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在制度条文基础上,确立需要相应的相关的监管措施以及有效的处理机制,以确保制度的落实。

3.2.3 促进信息沟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在各项目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项目管理工作平台,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定义各方的责、权、利,并要求各组织应抱着坦诚公开无偏见的态度参与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项目目标作为共同的使命,全力投入。

4 结论

“金字塔”模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构成和由来,有利于分析探讨怎样提高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中表明项目可持续能力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培育及提升,但是能力的大小及提升的程度却不知晓,原因在于当前评价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的模型或方法还不成熟,正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建设项目可持续能力与建筑企业可持续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详尽地阐述和解释,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曲福田: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3.

[2]朱嬿,朱志平.建设项目可持续性概念与后评价研究[J],建筑经济,2006,(1):11-16.

[3]Liu Jian,Sun Zhiyu,Lou Peng.et al.Project 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in China’s hydropower development[A].World Water&Environmental Resource Congress2006[C].Omaha,USA.2006.

[4]刘建,黄明华,娄鹏.现代管理技术在水利规划设计企业中的应用[J].水利发展研究,2005,(11):32-34.

[5]王家远,申立银.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研究[J],建筑经济,2005,(3):42-44.

[6]郎启贵,徐森.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2):34-37.

[7]王巍,赵国杰,毕星.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测评体系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2-125.

[8]乔增光.企业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4:5-10.

[9]陈耀,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及其生成机理[J].管理世界,2006,(12):111-114,141.

8.日本航天侦察能力建设发展概况 篇八

日本航天侦察能力发展特点

积极发展民用遥感卫星

多年来,日本投入大量资源积极发展民用卫星项目。1987年5月,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提出天基系统发展长期规划。该规划拟定了耗资9万亿日元全面建设日本空间体系的宏伟目标。至1996年底,日本先后发射了“海洋观测卫星-1A”(MOS-1A)、“先进地球观测卫星-1”(ADEOS-1)等对地观测卫星。2002年12月,发射了全色分辨率为2.5米的“先进地球观测卫星-2”(ADEOS-2)。但卫星在入轨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与地面失去联系。此后,为提供本国急需的空间情报能力,日本又于2006年1月发射了全色分辨率为2.5米、多光谱分辨率为10米的“先进陆地观测卫星-1”(ALOS-1)。尽管在开发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但日本始终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卫星观测系统,开发光学和全天时、全天候雷达成像技术,为日后自主发展军事侦察卫星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民用遥感卫星均属于军民两用系统,可根据军事战略的需要逐步转化为军用系统。其军用侦察卫星上的部分遥感器是在民用光学遥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某些军用光学侦察卫星的遥感器源于“海洋观测卫星-1”系列卫星搭载的多谱段电子自动扫描辐射计,并通过对“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光学遥感器、“先进地球观测卫星”先进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的改进,进一步提高军用遥感器的分辨率。军用雷达侦察卫星则是在继承“日本地球资源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和“先进陆地观测卫星”上的相控阵L频段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分辨率为1~3米的合成孔径雷达并采用了高增益的有源相控阵天线。

通过国际合作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 0年代中后期,日本防卫厅一直利用引进的图像情报处理系统接收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和法国“斯波特”(SPOT)卫星拍摄的图像。此外,日本还通过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和以色列成像卫星国际公司,分别接收“伊科诺斯”(IKONOS)和“地球遥感观测卫星-A”(EROS-A)的遥感数据。IKONOS卫星可在4个多光谱波段上搜集数据,其标定的地面分辨率为4米,同时还有一个分辨率为1米的全色波段,全色波段和多光谱波段能够结合在一起,生成有效分辨率达l米的“全色增强”多光谱图像。EROS-A卫星标称分辨率为1.8米,利用“过采样”和“超级采样”技术时的分辨率可达1米和0.6米。日本广岛技术研究所建有1个接收EROS-A卫星数据的接收中心。

自主研发侦察卫星,谋求拥有独立天基侦察手段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防卫厅就开始寻求建立自主的卫星侦察手段,但受到国内法律以及美国牵制,计划被长期搁置。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天基侦察与情报力量的建设步伐。1997年度的日本《防卫白皮书》提出,把用于通信、导航、侦察的卫星系统作为“特别关注”的重点加以发展。

2008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宇宙基本法》,允许日本进行“以防卫为目的”的开发及利用空间的军事行为。此法案彻底打破了日本在空间领域近40年的法律限制,为日本军事利用空间、研制更高分辨率的侦察卫星乃至发展弹道导弹预警卫星铺平了道路。

2009年1月,日本防卫省(2007年1月9日,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发布了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第一个军事航天基本指南,决定了2020~2015年日本航天政策的主要走势,确定了发展包括更多高分辨率成像卫星,补充现有4颗“情报搜集卫星”(IGS)星座;发展导弹预警卫星;发展信号情报卫星等一系列卫星的目标。

日本航天侦察能力分析

普查和详查能力

目前,日本卫星侦察手段仅局限于成像侦察。成像卫星按其任务可分为普查型和详查型。联合国卫星侦察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执行普查任务需3~5米的地面分辨率,执行详查任务需0.2~2米的地面分辨率,而对目标详细描述则需0.15~0.3米的分辨率。

就日本在轨成像卫星拍摄全色图像时所能达到的地面分辨率而言,2011年9月23日发射的IGS-4A光学卫星的分辨率为0.6米,与美国20世纪60-70年代KH-7光学成像卫星0.66米的水平相当,但未达到KH-11卫星0.15米的水平。2011年12月12日发射的IGS-R3雷达卫星采用第三代合成孔径雷达,分辨率约为1米。由此可见,日本侦察卫星的能力发展较快,目前已完全具备了天基侦察所需的普查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详查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

全天时、全天候侦察能力

侦察的时效性主要表现在侦察要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信息的实时或近实时传输;对侦察目标的快速重访三个方面。天基侦察的全天时、全天候主要靠星载遥感器的多手段来实现,目前侦察卫星比较常用的装备包括: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多谱段相机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其中合成孔径雷达能克服不良照相条件影响,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侦察。

日本自主发展天基侦察装备虽然起步晚,但技术起点高,加之又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拥有了性能较先进的光学和雷达成像卫星,具备了全天时、全天候成像侦察能力。从设计之初,日本就在光学成像卫星上同时装载两种遥感器,做到优势互补,节省发射和研制资金。如,IGS-AN星装载了三线阵可见光遥感器(PRISM)和多光谱遥感器(AVNIR2)。此外,IGS-B卫星携带了L波段的合成孔径雷达(也有学者认为采用了C波段或X波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日本制定的侦察卫星计划,它通常以一颗光学成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为一发射单元进行协同工作。可见,日本这种独特的组合发射方式,使它通过一次发射就可高效地获得全天时、全天候的卫星侦察能力,也由此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同时拥有光学和雷达两种成像卫星的天基侦察大国。

nlc202309032221

实时传输能力

要实现实时侦察,就必须实现侦察信息的实时传输。通常,当本国建立的地面站接收不到侦察卫星的信息时,信息传输就主要通过星载飞行数据记录仪(MDR)以及通信卫星中继两种方式解决。前者是将侦察信息暂时存储到记录仪上,待卫星运行到地面站的接收区域后,再将这些数据回放。后者是将通信卫星用作轨道间数据中继手段,在相应的地面站系统配合下,传输侦察卫星信息。

日本国土狭小,对卫星的接收范围很有限,特别是低轨道卫星信号更难以接收,这是日本卫星普遍面临的问题。为此,日本曾与澳大利亚政府谈判,在其西部地区珀斯新建一个临时地面接收站,以便接收本国侦察卫星信号。但在别国领土上建站实施侦察毕竟要受制于人。为改变这种状态,日本2002年9月使用H-2A火箭发射了一颗“数据中继与跟踪卫星”(DRTS),作为传输本国在轨民用遥感卫星图像以及侦察卫星所获信息的“中转站”。此前,日本已分别利用其“工程试验卫星4”(ETS4)、“通信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和“轨道间光学通信工程试验卫星”(0ICETS)进行了S波段中继链路、Ka波段中继链路和激光通信链路试验。DRTS卫星的成功发射表明,日本已完全达到近实时传输卫星侦察信息的水平。

重访能力

单就一颗卫星而言,要实现对同一目标的连续侦察,就必须拥有快速重访能力,而时间分辨率则是衡量这一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提高重访能力的途径有多种,如降低卫星轨道,发射多颗卫星组成侦察星座,或者给卫星增加侧视功能。日本侦察卫星往往采取后两种方式有效提高时间分辨率,从而将卫星侦察的“盲区”降至最小。“情报搜集卫星”系统当前在轨的5颗卫星均运行在高约48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分别工作在两个轨道面上,一组在上午飞越,另一组在下午飞越。各卫星轨道回归周期均为4天,对同一目标每4天重访一次,整个系统具备对全球任一目标每天重访一次的能力。此外,IGS卫星还具有整星侧摆的能力,如果卫星在某一天因云层覆盖等原因而无法对某一地区成像,那么它可在另一天用这种侧摆观测能力对该地区成像。

日本天基侦察装备的发展趋势

提高成像侦察卫星性能,增加在轨数量

日本在2011年完成两次侦察卫星发射,进一步补充并完善了“情报搜集卫星”系统。目前,该系统有4颗光学成像卫星和l颗雷达成像卫星在轨。日本还计划在2012年内再发射一颗雷达成像卫星,以保证在任何条件下对地球上任何地点每天至少侦察1次。

日本“情报搜集卫星”系统采用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相互组合的模式,克服了单一侦察手段的不足,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侦察能力。此外,卫星还采用了太阳同步轨道,可对世界任何目标实施侦察监视。但是,现有lOS获取的侦察数据主要是通过“通信广播工程试验卫星”、“数据中继与跟踪卫星”等进行传递,这些卫星传输速度过低、收发容量小,直接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在侦察卫星星座的建设中,日本还计划引进大容量商业通信卫星。日本防卫厅在2005年3月制定的一项情报战略计划中指出,应通过引进大容量商业通信卫星,与侦察卫星匹配成套,以求实时把卫星搜集到的情报传输至地面指挥与控制中心。

日本防卫省2011年9月30日发布的一份文件中披露,防卫省已为2012年军事航天计划申请了2600亿日元的预算,其中包括用于研制成像卫星和购买天基红外导弹预警传感器的经费。

侦察卫星小型化、轻量化

小卫星可应用于成像、环境遥感、通信、空间控制等领域。虽然在大规模通信和高分辨率成像方面不如大的卫星平台,但其具有费用低、研制周期短、更新换代快等优势。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和以色列部署了军用小卫星。日本也在努力使其侦察卫星小型化、轻量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机动性。日本现已发射的第三代成像侦察卫星,质量仅为1.2吨,采用了更轻的材料以及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机动性大幅度提升。

日本航空航天探索局(JAXA)正在开发名为Hypersat的一系列50千克级或更小的卫星。目前已确定了4个主要研究领域:用一组50千克级的卫星进行通信、观测和测量;从低轨道进行地球观测和通信;用一组小于50千克的卫星进行在轨服务;用200千克的卫星进行深空探测。此外,JAXA正在考虑制造一种边长40厘米的立方体卫星,卫星重50千克,其电子设备高度集成于一个组件中。这种卫星的任务是从低轨道进行高分辨率的地球成像和高速通信。JAXA预测,这种卫星将可替代目前500千克的卫星。

筹划发展导弹预警卫星

在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出台的《2001-200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和《2005-2009年度中期防:卫力最整备计划》中,强调要建立并大力发展本国的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根据防卫预算计划安排,日本BMD系统建设的重点包括加快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研究、更新导弹拦截系统、重组预警机部队和独立开发军用侦察卫星(包括导弹预警卫星)四个方面。

日本计划从09年开始,在5年内研制出导弹预警卫星。该卫星将使日本在导弹防御任务中增强独立性,同时又能对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系统加以补充,因而日本财务省将其列入最高优先级位置。日本在《宇宙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不仅要研制导弹预警卫星,还要扩展、强化预警监视功能,研制可大幅度提高空间分辨率和观测频率,缩短数据处理时间,具备早期预警功能的遥感器等。

从近期公布的侦察卫星计划看,在2012年以前,日本不会拥有独立的导弹预警卫星侦察能力,更多地将依靠美国的导弹预警卫星,并通过日美情报共享机制获得别国弹道导弹发射的情况。预计在2020年前,日本将拥有针对弹道导弹的卫星预警侦察能力。

上一篇:小书虫下一篇:餐饮圣诞节元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