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4-08-29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用14篇)

1.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一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强调语文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古诗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古诗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在古诗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动,心灵受到震撼,这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为此,欣赏古诗文所体现出来的内在魅力与爱国情感的体验,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爱国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爱国古诗文的审美心境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爱国古诗文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还要注重把学生带入对爱国古诗文的审美心境中。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的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这样可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使他们与作者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

二、在教授古诗文时要耐心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河山的优美古诗文。如:在讴歌祖国山河壮美的自然风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讲述隋唐文化时,可让学生找出并朗诵李白描述祖国山河的诗,如描写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长江浩淼无际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描写黄河奔腾气势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以此来让学生切深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通过对这一系列诗文的学习、欣赏,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在写法上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催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更注意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道德有其长久的渊源,许多良好的思想品格,都是在其特定时期内形成的,许多名言、古训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立身处世的总结,并非绝对真理,加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如果一味地讲古人,不讲今人,讲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空话、套话,对学生是没有号召力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对传统道德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结合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例,用丰富的信息去充实学生的心灵。如讲孔子的“仁”时可结合讲学雷锋,讲希望工程,讲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道德的光芒仍然辉映在我们身边的人群中。再如《出师表》中表现出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思想,我们可以继承,但这种爱国思想只是忠于蜀汉朝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良好的爱国思想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

2.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二

一、以历史为借鉴, 激励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形成并弘扬了爱国主义传统。历史表明, 爱国主义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植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之中, 具有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无穷力量。例如:反映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史实的《陈涉世家》一文, 高度赞美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进一步说明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又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描述了作者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 他严明法度, 开发边疆, 注重农业, 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 他出奇制胜, 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品中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和亲贤远佞的建议, 都是治国安邦之良策, 至今仍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再如:范冲淹的《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 抒发了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奔放豪迈, 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 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我在执教这类古诗文时, 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 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细品经典篇章,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忧患意识

初中教材所选文言文的许多篇章洋溢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这是伟大人格凝聚的结晶, 作为当代青少年务必发扬光大。因此, 我们应积极挖掘文言文中丰富的资源,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离骚》中,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描写的民众视死如归的形象, 充分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 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最好的精神食粮。

然而,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时, 必须避免陷入以下误区:

首先, 不能忽视文本, 只讲“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新课标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 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有些教师在理解上走极端, 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 直接走向只讲人文, 不讲文本, 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地进行传统美德说教, 文言文课堂变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了。

其次, 不能不顾黑白, 只求“全盘接受”。我国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但也包含着文化的糟粕。譬如: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 不仅宣扬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化的高尚人格精神, 也隐含着随遇而安、躲避尘世的消极思想。所以, 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这些情感的流露, 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待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

第三, 不能过度激励表扬。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自主的探究热情,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一味鼓励, 缺乏必要的指导。这个错误就是只看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 而忘了教师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最终导致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 只关注“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纵情, 却忽略了古诗文蕴涵的人生思索。

不管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还是完璧归赵、为国争光的蔺相如, 古诗文中类似歌颂爱国英雄的典范作品, 是展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画廊”, 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细品经典篇章,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忧患意识。

三、感受山川壮美, 树立爱国的坚定信念

古诗文中有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章, 学生在了解祖国广袤秀丽山河的基础上, 逐步树立爱国的坚定信念。例如:南北朝民歌《敕勒歌》, 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钱塘湖春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 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 不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 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了一幅“官民同乐”的和谐图画;范冲淹的《岳阳楼记》生动描绘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气象的千变万化, 如“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表现了美丽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 而“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皓月千里, 静影沉壁”则表现了无限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这些古诗文将情感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起来, 蕴涵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 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我在执教此类古诗文时, 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物产丰饶、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对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还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浓厚。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有效革新,以至于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以“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初中课本上的古诗文讲解于学生们,而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较多困惑,致使其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们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将得不到有效树立。

其次,有些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得知,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师没有自觉阅读古诗文的习惯,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古诗文著作,以至于在学生们的面前没有做到表率的作用,致使学生们对古诗文的阅读缺乏技巧而产生厌恶心理。

第三,教学方法较单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然而有不少学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方面资金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活动中的教学资源远远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大多数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古诗文教学活动的开展缺少一定的教学方法,从而限制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致使当前青少年的传统美德观念较为淡薄。

为此,需要探讨一些有效措施来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学习成绩,现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学者文献记载资料而提出几种有效古诗文教学方法,以推动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中,继而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二、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以定在“审美”上

美,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我们用眼睛,用感官,去感觉美,享受美。每个人都有来自于“美”的经验。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起点可以定在“审美”上。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诗意感性的内容,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对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最为诗意感性的“唐诗宋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触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初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这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森林时,就会心醉神迷,乐而忘返,“复前行,欲穷其林”。

三、教学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課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和民俗文化熏陶。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動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当担起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4.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篇四

在初中古诗文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的《论语》六则、《孟子》三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祥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在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2.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关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能上能下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3.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5.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五

【摘 要】

本文重点探讨了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外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最后,寻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古诗词 思考 策略

这些年,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学校和老师一直在不断探究和努力钻研,希望通过恰当的改变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和接收,不断更新和持续研究教学观念,可是结果并不是非常乐观,如今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古诗词的教学的现状

通常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使用的是注释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无法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便对古诗词采用逐字翻译的方式,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练习和自己理解的机会,更没有主动阅读感知的练习机会。采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氛围陷入沉重的状态,而且这种简单、固执的教学方式,致使学习结果很差,并且没有激励学生探究与怀疑知识。同时,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平常学习时,老师通常只是让学生在上课时间不断的朗读和背诵。这样乏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讨厌学习古诗词。

学生用此种方法进行学习,通常只是理解了文字的表面,无法发现掌握文字深层的含义,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排除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古诗词学习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较难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在如今的时代,有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是没有用的,是白费时间,因此也会加重学生讨厌学习古诗词的心理。

讲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品味意象,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理解古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教材选文中多处是提及柳、月等等,于是转门讲讲它们的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柳亭亭而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柳枝柔长、婀娜,随风轻摇,让人觉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谐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柳树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曾经有伟人说过这样的几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由此可得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尤其重要。怎样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努力钻研,拓展思维,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比如说在学习初中一年级的《观沧海》,在讲课开始之前,老师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致,为学生讲述在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进军海边,沿途经过碣石山,登山观赏大海,一时兴致创作了这首古诗《观沧海》。

2.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以往常见的学习方法是阅读。如今古诗词学习最好的方法便是多看、多读和多听,俗话说的对,“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祖先的聪慧和认识果然是非常有效的。古诗词的学习过程是:第一,先由老师指导学生读一次,把古诗词中的词汇和句式为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做好注释。接下来学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理解古诗词的词汇;第二,阅读时慢慢的把握全文的语调;最终,慢慢体会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无法理解的地方及时求助于老师。依靠学生本人的用功,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致,同时也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3.缩短古诗词和学生的间隔

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有很大区别,有一句话形容就是“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投百意”,而且古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明显的历史气息,所以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会遇到很大困难。老师必须辅助学生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诗词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学生在了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后,就可以更加明确地掌握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意蕴。

总之,本文的主题是古诗词在初中教学中的探究,并且为古诗词的教学困难提出一些解决方法。此外,初中生不仅要学习古诗词还要会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讨论。

【参考文献】

【1】陈励.基于学生发展的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2】袁彩霞.中学古诗词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6.浅谈外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六

韩愈有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并且帮助他们排除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踏入社会时能将英语运用于工作和生活中。此为授业和解惑的真谛。

而作为一名教师,应首重传道。我们有义务将德育融入教学,从而使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这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

英语教学有别于其它母语教学的学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外国文化为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将教材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浑然一体。

英语教材有别于其它教材,有一个特殊性:课文的内容涉及之广,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凡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世界文化,艺术,体育,经济,科学,乃至政治,宗教,都可以作为教材,只不过都是借助于英文这一载体来体现。这就给老师以广阔的发挥空间,在传授英语这一语言技能的时候,可同时兼顾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第三册第六课的内容。该课补充阅读材料是近几年中国载人航天的几大事件。我感到,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时机。于是在上课之初,我给学生做了一个英语小游戏Hangman,要求学生猜字母最后拼成一个老师脑海中已设定的单词。学生在有限的尝试机会中,通力合作,最后猜出是Taikonaut(太空人)这一单词。原本英语中关于宇航员有其专门的单词——astronaut。但自从近几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大放异彩以来,Taikonaut这一新生单词纷纷出现于国内外各大媒体,出现频率极高,从而使这一单词最终被收录到世界上几个权威词典和百科丛书中。从这一新概念的单词入手,引出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几个方面。先通过小组活动,请学生完成一个关于神舟五号一直到神舟七号的相关信息,包括它们的发射年份,所载航天员人数,在太空中的停留时间,以及每一次的重大意义。这一活动中,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回忆近几年 1的重大时事,搜罗关于神

五、神六和神七的相关大事。在后来的课文理解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关于几次载人航天大事的知识,明确了其历史意义。接着本课的高潮到来了,在请同学巩固课文内容时,我一反叫学生复述课文原文或故事的教学常规,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作为那些著名航天员来用英语讲述他们的激动人心的太空之行。果然,学生在经过几分钟准备之后,满怀激情的讲述开始了。“杨利伟”说他在火箭升空前很紧张,但作为首位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非常激动”,“极度自豪”,他在太空停留了21个小时,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翟志刚”站起来说,他出了太空仓,进行了太空行走,并且在太空挥舞起中国的五星红旗!尽管受水平所限,每一位“太空人”都不能如用母语那样十分细致精确的进行描述,但每一位同学在讲述过程中饱含的热情和自豪感,以及其他倾听的同学的感同身受,都表明,这一次课中的爱国注意教育,成功了!

二、在英语语言操练和拓展中渗透爱国注意精神。

英语学习的巩固很大程度上是与课后操练和拓展密不可分的。例如,学习了一个单词或词组之后,要进行翻译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它们的用法。又如,上课四十分钟的英文输入量太少,需要学生课外阅读英语报刊和补充材料,或收听英语新闻以提高阅读水平和英语各方面能力。这就给老师提供了渗透爱国注意教育的契机。以英文报刊为例,我们的学生每周都有一期英语报刊,里面通常有八个版面,将近十篇文章和若干简要新闻。教师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然后针对某些有意义的文章出题,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好词句的摘抄,也可以是故事的改编等。诸如神七升空,圆明园兽首拍卖,热播爱国题材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等重大新闻都出现在英文报刊中,教师可以就这些文章着重教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以翻译题为例,教师可结合时事,或有关祖国的内容针对一些词进行操练和翻译。比如涉及never(从未)这一单词时,经常出现的翻译题是:“我们的祖国从未像现在这么强大。”涉及separate(分隔)时,可以出以下翻译题:“没有什么可以将祖国大陆与台湾分隔开来。”涉及survive(幸存)时,可以造句:“政府和全国人民不遗余力的帮助地震的幸存者重建家园,开始新生活。”此外,在操练各个英语时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来举例。如:操练一般过去时,可以用以下内容:“香港和澳门与20世界九十年代先

后回归中国。”或:”2008年,世界人民见证了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 操练现在完成时,可以请学生练习:”迄今为止,中国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以说,我们能够做到生活中处处有英文,英文中处处体现爱国主义,语言学习处处与爱国主义挂钩。

7.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不仅仅是教书, 更重要的是育人, 特别是处于新世纪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更是任重而道远。“学语文, 就是学做人”, 因此我觉得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那么, 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读、听、写、说四个方面来进行教育。

一、读

1. 在爱国话题课文教学中直接进行爱国教育

对于阅读课文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 我们应及时充分利用,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飞红滴翠记黄山》中赞美黄山雄奇壮丽景色的倾向十分鲜明, 我们可以用作者描绘的奇峰怪石、古松烟云、日出温泉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教学《过零丁洋》一诗时, 我们可以借助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鼓舞学生, 把文天祥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的种子洒播在学生的心田。

2. 在环保话题课文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 联系实际, 谈谈近两年西北地区频发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 我们该如何做。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那么, 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3. 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教育

在阅读古诗文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 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如《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 气势恢宏, 奔放豪迈而又痛切, 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 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应该以此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4. 通过阅读课外读物进行爱国教育

应要求学生“读好书, 看好报”, 向学生大力推荐爱国主义读物,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爱的中国》、《美国护照中国心》、《我国最年轻的教授陈章良》等。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永远保持一颗赤诚的心, 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建国之才、效国之行。

二、听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家里, 聆听父兄的教诲, 不忘精忠报国;多听收音机、电视机播放的新闻, 了解国家大事, 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学校, 倾听教师的教导, 学会感恩, 学会报效祖国;在每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时, 强化爱国教育。在社会, 多听英雄事迹报告, 向爱国榜样学习。

三、写

要利用写作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文如其人”, 一个丝毫不爱自己祖国的人, 不可能高歌《祖国啊, 母亲》。一代名相范仲淹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不可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因此, 在作文教学时, 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让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的热点, 呼唤真情, 惩恶扬善, 忧国家所忧, 喜国家所喜, 写一些富有浓郁时代气息、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通过《我爱故乡》、《故乡变了》、《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等习作的训练, 让学生了解社会, 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 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说

结合时事热点渗透爱国教育,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文活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利用读书报告会、爱国故事演讲会、联系实际辩论会等,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对当今时事中的“台湾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把台湾同胞的利益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立起来的任何图谋都是不会得逞的, 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 不久的将来, 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的信念。

总之,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 2003.

8.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八

【关键词】语文 古诗文 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72-02

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文往往包含了许多优秀古诗文,从先秦文集到明清词曲,课本都有涉及,尽管课本中包含的古诗文部分相对于整个中国文学宝库来说还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来说已经有极大帮助了。要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进行技巧教学,提升教学的效率,而诵读训练对于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极大的帮助。

一、纠正读音,文字通顺

古人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就曾说过诵读次数多了,那么诗文的意义就自然理解了,因而可以看出诵读的重要性。而诵读对于字音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由于部分汉字具有多音多义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应当要注重对多音字的讲解,要让学生在进行文章诵读时不仅能够记住读音而且能够掌握其意义。除了多音字、多义字,在古诗文中还可能存在通假字,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汉字用法未统一,可以使用几个同音或者相似的字来代替,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较早时期的古诗文中,如先秦时期。(二)作者误写。这种情况主要是作者在进行写作时不小心写了别字,因此导致了通假字。(三)誊写者错写。由于古代书籍是依靠誊写来流传的,人工誊写校对难免出错,这就导致了错字别字,因而也就导致了通假字的出现。对于这些特殊字,教师应当要学生认真诵读,在正音的情况下再以自然的状态理解意义。

二、学会停顿,理解句义

之所以进行诵读训练,主要是为了理解古诗文。古诗文十分讲究停顿,停顿不同,句义也往往会发生变化。假设进行了错误的停顿,那么就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意思,导致对文章内容的误解。那么怎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停顿呢?停顿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把握。第一点就是进行不同的停顿,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再者就是利用录音来进行停顿判断,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停顿方式进行停顿。不同的停顿对于句子的意思理解会有影响,因而应当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有正确的停顿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进行模仿,读出韵味

掌握正确的读音,把握正确的停顿,这还仅仅是诵读训练的初始阶段。诵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诵读的初期阶段。作者在进行古诗文撰写时,往往怀抱着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在字里行间,诵读能够将这种感情进行外化,要实现外化就必须要奠定自身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时对照录音进行模仿比对,要读出录音中的韵味,要实现眼耳口心的统一。诵读的抑扬顿挫可以充分表达出朗诵者的个人情感。

四、图文并赏,把握结构

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利用诵读把握文章结构,还需要更好地把握内涵。理解能够加速背诵,而背诵也能够加速理解,二者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文章的理解速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静态的文章动态化,给学生提供动态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时为学生配乐,提升学生的诵读兴趣,感悟其中的诗意。如在教授古诗时,可以搭配与诗文相关的图片以及古风音乐,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兴趣。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授时,也可以充分利用PPT的动态化特点,对重点词句进行标注,让学生了解其在稳重的重要作用。

五、仔细诵读,创设意境

多次阅读能够加速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时,还应当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古诗文不同于现代文,其语言更为简练,短短数语却包含无数深意,因此要展开想象才能够体会其中的含义。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要要求学生在想象中进行诵读,在诵读时,要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要将古诗文中的句子还原到画中,利用想象去丰盈古诗文内容,加深自身对于古诗文的理解程度,进一步靠近作者,领悟作者的个人情感特征。

六、进行比赛,引发兴趣

这种比赛并不是指的是每个学生进行单一诵读,单一诵读的形式过于呆板,很容易消磨学生的兴趣,因而在记性比赛的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特征,要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比赛项目,让学生能够产生新鲜感,从而提升对比赛的兴趣。教师设定的比赛方式可以由齐读、教师领读、分组读、配乐读以及自由读等等。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诵读时必须要配带感情,不能够仅仅是朗读。教师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利用诵读来评选出最佳小组,在有竞争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会竭尽全力朗读,以为小组赢得荣誉。在为小组努力的同时,由于进行了多次诵读,因此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熟悉度也进一步提升,从而加深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再者,进行小组比赛能够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文章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每篇文章都是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而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文并不一样,因而要体会作者的情感特点,就需要进行多次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多次诵读能够很好地消除现代人与股改人之间的情感差距,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个人情感,从而获得共鸣。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对于诵读法就十分认同,他也认为多加诵读对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情感有莫大帮助。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先辈们的智慧累积,尽管现今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但是仍旧应当要掌握古诗文的学习方法。诵读法对于理解古诗文含义来说具有极大的帮助,只有不断诵读,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易闻晓著.中国古代诗法纲要[M].齐鲁书社,2005

[2]张新强著.语文教学科研的成果表达[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9.浅谈初中古诗教学 篇九

摘要: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关键词:初中 古诗教学 体会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点个人意见。

一、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教学孟浩然的>,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四、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五、表意抒情,培养人格

10.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的 篇十

新建县第五中学 程小勇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一直害怕古诗词的教学:既怕诗歌教学内容空洞,延伸不开变成文言翻译,苍白无力;又怕诗歌教学激不起情感的浪花,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还犹自自我陶醉;还怕同学语言赏析能力太不济,体不出美感会不出诗意。在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并观摩了几堂优质课后,我似乎有些心得,觉得他们虽然上课的组织方法各有不同,激趣陈情各有千秋,但还是有些共性的东西,让初为人师者有门径可循。现将其归纳为篇,向同行求正。

一、探究背景,入时。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诗言志”,诗歌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是生活经历的注脚。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因此,有必要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番解读。这样的“大语文”环境中,你解读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的入仕心情。

再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诵读成韵,入情。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重要地位。利用多媒体展现诗歌所描摹的情境,辅之于古朴典雅的管弦,加之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读,学生就能自然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如见诗人所见之景,如闻诗人所闻之声,就更能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也就更能激起他们思想上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听范读,默读,有感情地读,次第进行;边由词到句,由句到联地讲解,边提高诵读的要求。诗读畅了,内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避免了生硬的讲解,还提高了朗读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一举三得。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品味语言,入理。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拨,组织有序;语言品析上可以安排:词类活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情感蕴含,层次分明;双基训练上可以落实:口头表达——书面整合——联缀成篇,使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千古名篇之所以能流芳千古必有其过人之处,下次有人问及学生们也能说个子丑寅卯来,故谓之入理。

四、创设情境,入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图示)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地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散文描述法,运用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五,拓展阅读,入胜。

我国古典诗词数量浩如烟海,把与所学文章相关联的篇章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犹如择一幽径入山林,饱览山光水色,谓之入胜。如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等,可以进行纵横两方面的比较,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有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以全面的巩固和提高。

11.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一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柱,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将结合我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点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负重感。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简单一点说,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产物,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应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就是培养他们对于事物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看法。现在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中所讲的内容,一般都是社会发展史。例如我们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及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人类,还是人類社会及其它的各种事物,总的来说都是在不短的变化发展的。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更具体一点,会理解,比如说,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作为范例。例如衣,我们通过古代史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原古人类的衣是兽皮,树叶,后来不知经历了多长时间才慢慢的有了纺织品,做成了现代的衣服。还有从服饰上看,各朝各代的服饰都不一样,这在我们课本的封皮,彩页上就有着充分的体现。食,住,行也同样如此,我们根据古今的对比,就可以看到他们的变化和发展。教育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的感染的过程,是长期的耳濡目染的过程,我们讲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各个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的,久而久之他们的思想会发生变化,这本身会培养他们不断前进的精神,会培养他们对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从感情上培养他们不断要求进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个不满足于现状,奋发进取的愿望,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样才能不断的开拓,不断的进取。

第二点是培养学生的时代感,培养学生的时代感也是从多方面进行的,但对于我们历史教学来讲,主要是从近现代史的教学上进行这样的教育,所谓近代史,就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而现代史就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进行时代感的教育不能离开这两断历史,当然也不能放弃世界近现代史和乡土教材,我们给学生讲鸦片战争,讲五四运动,讲抗日战争,讲解放战争,讲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的高度发展,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每一个时代对青年时代感的要求是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找出差距,确定他们的努力方向,提高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第三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第四点以史为鉴,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受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2.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 篇十二

一、把握审美感受的诱发点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首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由美的对象所引发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需要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因此, 审美感受的诱发点是多层面的, 如古诗中美的语言、形象、色彩、声音和情感等。在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把握, 选取最易直接感知的诱发点, 把学生引入古诗优美的境界之中。如教《游园不值》:以出墙的“红杏”这一色彩鲜明, 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为美的诱发点, 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丽, 再由物及人, 由景至情, 感受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 提升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能力。

二、活跃审美想象的激发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利用古诗优美的语言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搭建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多向的审美联系, 让学生在美的时空中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古诗中的艺术形象, 是审美想象的最佳激发点,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 让艺术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 “动”起来。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要抓住诗句中关键性动词, 拓展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对瀑布的浩大气势, 壮美景色展开再想象, 再创造, 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建立审美情感的共鸣点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 内容丰富多彩, 语言朴实优美, 情感真挚动人。有的古诗以盎然的童趣动人心弦 (如《小儿垂钓》) , 有的以优美的情景引人入胜 (如《咏柳》) , 还有的以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 (如《题西林壁》) ……在古诗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审美情感的共鸣点, 以此来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抒发和扩展, 让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欲望。

四、以诗明理, 体会古诗中的哲理美

经由寥寥数行的古诗, 咱们不但笼统领略到登峰造极的景色, 感触到骚人多样的情怀, 还能从中领悟到新诗中所包括的情理。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外观上是说诗人所处的职位差异, 看的角度一致、书生所见的庐山的景色也不同, 再让学子解析练习, 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开导:对于对立事物要是不能客观从容地发展赏析, 就简单地被部门征兆所引诱, 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可见, 在这朴实无华的诗里行间流露出这深深的哲理美吗?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新诗中的哲理美。

五、品诗悟情, 体会古诗中的心境美

有些古诗蕴含内容深刻, 更能拨动学子的心灵, 铸造他们的爱国之心。如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闻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再有, 李白的《赠汪伦》以夸张的手法颂扬了朋侪间的深厚情谊, 这些情绪怎能不令学子的心灵产生感应, 情操得到陶冶, 心智得到启示, 从而思想实现升华呢!

1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三

焦作市实验中学王金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装备不断更新,又衍生出了“电灌”。总而言之,灌输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要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以多败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激活学生头脑风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台湾问题有了较深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写话:生活穿越。(2)小论文:我的北宋游记。(3)感受名菜:自制名菜“东坡肉”。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14.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篇十四

摘要:体育课教学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有关法规,增强安全意识,用法规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各方面的工作,并加强对学生在课堂及生活中的安全教育,明确自身的重大责任,努力确保体育课教学安全。

关键词:初中体育;安全教育

运动安全教育在技工院校体育课教学中是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保障。身体尚未发育完成的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家长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强健的身体素质是其达到人生目标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上好体育课的同时,一定要传授给学生必需的运动安全知识,让学生在体会到体育运动快乐的时候,做到快乐运动、安全上课。

一、影响教学安全的因素

(一)体育教师方面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责任重大。一是一些体育教师只注重内容教学,缺乏安全意识,忽视安全教育,对于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和安全常识不够重视,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不安全行为置之不理,活动前未向学生详细讲解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再有体育课与其他课程不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此如果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不过关的话,在示范过程中动作不规范,这样学生在模仿时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使用一些如实心球、跨栏等本身就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器材时,不规范的动作就更加危险。

(二)学生方面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天性活泼好动,但相关安全常识却不足,这也使得他们在体育上喜欢挑战高强度、高难度的练习,或者急于求成,不按正确动作要领行动,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学业负担重,平时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差,体育课上运动强度稍稍增大就觉得很累,甚至开始出现面色苍白、满头虚汗等不适症状。

(三)学校方面

一些学校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对于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意识也比较淡薄,没有把“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同时,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借助于体育器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体育设施陈旧,且疏于保养检修,使得体育课上学生安全隐患大大增加。

二、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介绍体育课时服装的各种基本要求及原因。(1)上衣、裤子口袋里不要装钥匙、小刀等坚硬、尖锐锋利的物品。(2)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3)头上不要戴各?N发卡。(4)尽量不要戴眼镜。(5)不要穿塑料底的鞋或皮鞋,应当穿球鞋或一般胶底布鞋。(6)衣服要宽松合体,最好不穿钮扣多、拉锁多或者有金属饰物的服装。有条件的应该穿着运动服。要让学生明白不安全因素及错误的行为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意识到这些不安全的因素,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醒的安全意识。

三、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安全问题。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四、课前准备要充分,考虑要细致周到

体育教师课前应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隐患,如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安装不牢固,场地不平整等。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部分,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对不同教学内容易发安全情况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针对性的防范。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

五、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非常重要,在紧急关头能转危为安。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学生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缺乏锻炼的积极性或急于求成、胆怯忧郁等。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常与学生沟通,做好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愉快健康地进行体育锻炼。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比较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体育课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必不可少。如身体失去平衡应立即向前或向后或向左向右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另外,要教会学生互相保护帮助的方法,真正做到预防安全事故。

上一篇:庆五一诗歌下一篇:元宵节的传说7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