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铁路规章制度的看法

2024-10-05

对铁路规章制度的看法(共10篇)

1.对铁路规章制度的看法 篇一

对当前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的几点看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铁路在运输市场中占有的份额逐步下降,开展铁路运输市场营销,巩固现有市场,夺回丢失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已经成为铁路部门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近年来,铁路在开展市场营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距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上。虽然上上下下都在讲营销,但市场营销的观念并未真正在广大铁路职工的心目中扎根生芽。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营销只是跟新潮、赶时髦。搞营销只不过是为了应付上面和舆论的检查与监督,并未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

体制上。许多单位虽然设置了营销机构,但多属原有机构的“翻牌”,职能虚化,难以承担营销责任。客货运输部门仍然是生产型机构,职能尚未转变,不能很好地发挥营销的作用。其他有关部门没有相应的营销责任,在营销中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产品设计上。面对运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铁路虽然实行了客、货运输改革,但铁路目前的客、货运输产品还是以老一套的产品居多,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客、货运产品的开发较为滞后,与机动灵活的公路和迅猛发展的民航相比,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

运作上。从纵向看,铁路运输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运力配置、生产组织等各环节不能紧密衔接,企业整个运输生产经营过程还没有按照市场营销的要求有效运转。从横向看,市场营销的战略地位不突出,营销部门、运输组织部门、综合部门不协调,配合不紧密,尚未真正建立起围绕营销、服务营销的工作格局。

手段上。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运输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不够强化,经营责任制还不完善,缺乏强化营销、开拓市场的压力和动力。职工收入与营销脱节,营销责任没有落实到岗位,职工收入与营销业绩没有紧密挂钩。例如:售票员收入多少与售票数量关系不大,货运量下降对货运员收入没有影响,客车虚靡列车员不是感到焦急而是感觉轻松,行李车空驶搞行包的并不着急等等。

影响铁路运输市场营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铁路与国家的关系不明。迄今为止,铁路仍是一个政企不分的部门,铁道部兼负政府和企业双重职能。当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发生冲突时,铁路的利润目标必须让位于政府目标。在全国统一的运输大市场中,铁路既没有独立的经营权也没有自主的定价权,这种情况使得铁路运输市场营销根本无从谈起,只能是一句时髦的空话。铁路发展滞后。“八五”以来,铁路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铁路总体上仍未摆脱限制型运输状况,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1996年我国铁路的运输负荷已达到2866万换算吨公里/公里,是名符其实的世界之最。发展滞后的直接表现就是运力短缺和运能不足,导致的结果就是难以提供到位的服务。这就好比一个企业,由于生产能力有限,可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和品种自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那么,其市场营销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铁路行车指挥高度集中化的特性。铁路行车指挥高度集中化是铁路运输生产的基本特征。然而,铁路运输生产经营过程又是极为分散的,市场营销亦渗透在极为分散的运输生产过程之中,当铁路运力短缺和运能不足时,调度集中统一指挥对运输生产经营肯定有较大的约束作用,市场营销也要让位于铁路运输的调度集中统一。这也使铁路市场营销的难度较之其它企业更大。铁路运输的清算办法。目前实行的“管直清算、系数调节”的清算办法,基本上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来分配收入的,但系数调节还是带有很浓厚的“大锅饭”色彩,企业积极开展营销、开拓市场的努力与其所分配到的利益有一定的差距,这必定会挫伤企业开展营销的积极性,造成在经营过程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片面追求分配最大化而不顾利润最大化的现象。铁路生产经营中管理难度大,责任不易理清。铁路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作业环节多,一个环节搞不好,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形象和效益,从而使企业的营销半途而废。这种每个环节都有责任的特性,客观上使得铁路的管理较之其它行业难度大,责任不易理清。而责任不明确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人发牢骚、互相推诿埋怨,但谁都不负责任。这就容易造成营销带来的利益各环节均享用,而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只由营销部门负责的现象。这不但不利于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很可能将一个好的营销策划葬送。

铁路作为受传统的计划经济约束时间最长、程度最大的一个部门,其市场营销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到包括政府职能、企业制度、管理体制等多重视角在内的整个铁路体制构建的一系列深层问题。但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才可能保证铁路市场营销的顺利实施。尽快理清国家与铁路的基本经济关系。

铁路市场营销的大前提是重新构建国家与铁路的关系。铁路必须被确认为是企业。如果铁路是企业,那么它就是一个利益主体,铁路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就将是企业经营与政府调控的关系。铁路可以以企业的身份去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铁路才能有独立的经营权力,才能获得公平竞争的环境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才能把满足旅客货主的需要放在首位,才能使铁路目前扭曲变异的经济行为得以纠正,才能以市场取向重新构建铁路管理体制,也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铁路的蓬勃健康发展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必要保证。铁路改革成功最终是国家受益。铁路需要加速发展。

铁路市场营销,首先需要扩大路网规模,这是实现目标市场的基础。其次需要优化路网结构,实行客货分流,以增强铁路在运输通道(主要运输市场)中的竞争实力,这是实现目标市场的保证。再次需要机车车辆的有效供应。机车技术水平低,车辆品种不对路,是铁路服务跟不上的重要原因。铁路必须在增加机车车辆供应的同时促进机车车辆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要不断推出速度高以及符合市场多种层次需求的新型机车车辆。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

科技含量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前途至关重要,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其市场竞争力。铁路诞生时集中了当时最新的工业科技成果,奠定了其后100年的运输霸主地位。同样,铁路的复兴还是得依赖其传统技术经济优势与高新技术的结合。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才。国外铁路在提高科技水平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发展高速铁路带动技术进步。高速铁路携带着高新技术卷土重来,为世界铁路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高速铁路集中地应用了当代新材料、新技术以及综合集成技术的最新成果,所以它除了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快捷的运输工具,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还将加速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进程、缩小与国外铁路的差距,同时高速铁路还将起到带动中国科学技术进步、高新产业发展的作用。采用市场信息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等作为占领市场的必要手段。现代市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的采用,不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了市场信息,又为客户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大大增加了铁路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大量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舒适安全程度,降低成本,以利竞争。与之相比,中国铁路还有较大差距。实践表明,市场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科技水平的竞争。铁路面对技术含量较高的民航和高速公路的竞争,更需要依靠提高科技水平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因此,提高铁路在硬设备和软技术方面的科技含量,提高人才素质,是实施铁路运输市场营销战略的基本保证 重构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结构,强化市场营销机构。铁路运输企业组织形式需要重构,主要是由于目前铁路运输企业组织结构与运输市场的供需特点、客货流量分布特点也不尽相符,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市场环境难以相融,同时需要设立必要的市场营销组织机构。在目前条件下我们建议铁路以原有的综合部门为基础来组建营销机构。因原来计划部门的工作范围有长远规划、计划、综合统计,更改计划等等,对企业总体情况掌握较多,如果再结合财务部门的某些职能,将长远规划与远期效益相结合,生产计划与收入最佳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目前体制下较好的营销策划机构。

2.对铁路规章制度的看法 篇二

1 施工技术图纸文件流通方面的管理

对于施工技术图纸文件的管理, 相关的文件、管理办法已经做了很明确很具体的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还是出现了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 各铁路项目施工现场经常发生直到竣工或部分完工时才发现构筑物与设计不符, 特别是错施工、漏施工的现象;施工技术交底时对施工技术要求和安全技术要求只是粗泛的提到按设计按规范施工和要注意安全;对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在现场提出的一些问题的回答缺乏说服力等。

因为对于设计蓝图施工技术人员接触得比较多, 结构及尺寸都能很好的把握, 一般施工过程中往往错漏施工的主要原因出在查阅标准图时没有斟字酌句的理解图纸的说明要求, 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或甲方会传达、传真一些补充文件和图纸, 由于距离施工时间相对较早, 施工单位只作简单的收发登记, 没有及时转发或者是积压遗忘。这些错漏均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有的单位对所施工的项目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 施工时技术管理人员只凭经验施作, 但由于施工技术的高速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规范有的可说一年一变, 甚至有的要求是规范还没有出台但建设单位却强制使用执行的, 某些经验在发生经济损失后就变成考验了。施工操作人员没有几个会主动查阅规范或安全技术手册, 而恰恰它们的制约性又特别强, 现场技术交底时只注重结构物的尺寸, 结构物出来后却通不过验收关, 安全技术不具体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面对现场监理提出的一些其实已超出设计精神和意图的要求却不能应用规范的意图作出合理的回答, 致使本身就带矛盾统一工作性质的双方处于尴尬的场面。

以上问题均由施工技术图纸文件及其精神内涵的流通不畅引起,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几条办法供参考:

⑴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工程中是否有工艺材料的特殊要求, 相应的规范、资料是否齐全。应在施工组织中对特殊工艺和材料作具体的规范条文说明。

⑵各单位的技术资料管理员不能只做一些简单的收发登记工作, 应要求编写施工作业指导书, 按路基、桥涵、隧道分类, 要强调和摘录一些规范和手册中的条文, 特别是新材料新工艺的要求条文及建设单位下发的强制性条文, 下发给施工技术室, 并监督施工队编写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转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的补充技术发文时要附上要求说明, 起到重申和强调作用, 并负责监督落实执行情况, 避免文件被积压或遗忘。技术交底时对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要按规范和安全手册逐条填写, 并有责任强调数字要求, 解释文字说明, 使施工人员做到真正的理解。

2 竣工文件的收集编制

竣工文件指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和建设项目实体状况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图纸、录音、录象等, 是铁路建设项目的真实记录, 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养护和破损后修复的依据。真正工作的难点在资料的搜集上, 因为问题总是出现在组卷时和移交时, 组卷时东拼西凑, 移交时才发现类似于同一工作实体的各种资料日期前后不一、填写内容与规范要求自相矛盾的现象。

笔者曾经参加了阳阳铁路及新兴公路1967线的竣工资料整理工作, 经过多年多次的反复, 才勉强过关,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笔者认为竣工资料不全的问题, 其一出在监督措施不严, 文件落实不到位, 制定的文件在施工高潮时期落实就有松动。定期检查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其二是技术人员对相关文件的学习理解不透;其三是技术人员对竣工文件的重视程度不够, 存在竣工资料最后要留专人来做, 忙时更顾不上了。由于各项目工期紧, 施工时间短, 技术人员缺, 这就要求技术人员要树立工程完工一个月后竣工资料就要出来的思想。

竣工资料的完整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⑴变更设计。竣工文件的编制总是出现变更设计有漏项的问题:或是没有检查证 (移交时接受单位要抽查, 发现后拒绝接收) , 或是竣工图没有显示, 或是工程数量没有相应进行增减。

3.对考试评价制度的几点看法 篇三

关键词:考试评价制度;远程培训;考试形式

由于考试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能够发挥激励和选拔的积极功能,所以考试这种评价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教学活动中。但当考试演变成为衡量一切教育活动的标准时,无形中就夸大了考试应有的作用,使其产生负面影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考试偏重对书本知识的检测,忽视实践环节的检验,不能全面评价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校育人功能的全面发挥。

早在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和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求对学生、教师与学校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

一、重新定位考试

目前,对于考试评价制度需要做更深的思考,以增强考试的社会适应性,使之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充分发挥各种积极作用。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成为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我们认为其本身并无过错。应试教育之所以被指责,关键是人为、片面地夸大了考试的作用,使考试评价方式独霸教学评价舞台,导致教师和学生共同走进完全为考试教和学、片面追求高分的死胡同。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改革考试内容,革新考试形式,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新课程并不排斥考试,新课程理念下考试的宗旨是考察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师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大胆革新考试形式

1.变封闭考试为开放考试

开放考试的时间,把原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考试改为出示试题后让学生一周或者两周内完成,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广泛收集和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考试。开放考试的形式,变闭卷为开卷或者半开卷,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外读物、网络等资源完成考试,这样可以收到以考促学之功效。开卷、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考察了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综合考试为分类考试

把学生按某一标准,如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分类,分门别类地组织考试,把原来统一的要求变为有针对性的要求,在考试过程中加以落實。分类考试能更真实地反映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改进教学提供更翔实的依据。

3.拓展考试内容,更新评价标准

考试命题环节,要注意综合性、生活性、创造性和趣味性,更要注重及时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淡化记忆为主的考试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和创新方面的考察。考试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变一卷为多卷

每次考试可以给学生提供难易有别的多套试题,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当前的学习状况选择试题考试。教师尽量鼓励学生去挑战相对自己有难度的试题,这有利于增强学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5.变一考为多考

在每次考试中,如果有学生感觉考得不理想,允许他们认真准备后再次参加考试,直至学生感到满意,这有利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灵活的考试形式能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有利于克服学生屡考屡败的自卑心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地发展。

三、扩大考试评价的范围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通过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合理评价学生,也要建立对教师和学校的科学评价机制。考试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涉及到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

四、正确看待考试结果

教师不能把学生考试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评判依据,要看重学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理智地分析原因,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热情地鼓励学生进步,坦诚地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发展,让考试真正发挥出促进师生反馈反思、主动发展、共同提高的积极作用。

4.对养老金制度的看法 篇四

提纲:1.德国、美国、日本的养老金制度

2.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和我的看法

3.我对推迟退休年龄的小看法

当今社会,养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年轻人为了自己老了以后能有个依靠,开始自主的缴纳养老金。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养老保险法》的国家,原因在于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成负数,人口趋向老龄化。德国养老保险实行个人、企业和国家共同负担制,最大的特点是实行代际协调制度,即由目前工作的人员承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正常情况下3个劳动者负担一个退休者,但据预计,2O年后这个比例会降到1.3∶1,显然,那时整个养老金制度将崩溃。目前,为了弥补整个养老金的亏空,德国政府补贴占养老金支出比重已由先前的1/4上升到1/3,财政不堪重负。

在美国,据预计2018年前后,美国养老金年支出将会超过年收入,而到2042年前后,美国养老金将完全破产。而美国的养老金制度靠“三条腿”支持:“第一条腿”是每个公民必须参加的社会保险,政府每年给予大量补贴;“第二条腿”是企业年金(即企业资助的职工个人储蓄账户);“第三条腿”是个人资金的各种收益。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另外,日本实行超低利率政策,股市又长期低迷,日本养老基金的资金运作十分困难。日本厚生劳动省所管辖的养老金基金2001年至2003年曾连续三年出现巨额亏损,累计亏损达6万多亿日元(1美元约合119日元)。

这些种种的都证明了,世界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但是每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将无力承受这笔不断增长的支出,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带来的阴影还未完全消融的今天。

而我国2012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7亿,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增长,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但是对于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的年轻一代来说,一对夫妻要养4位老人,一个孩子,这个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我不是建议说年轻一代就不养老人,因经济问题而推脱养老人的责任。而是应该为老人、为自己、为家庭考虑一个周全的解决方法。养老金应运而生。

但是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并不是很完善,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某个制度堪称完美。就我国的养老金而言,一般都是自己和自身所在的企业一同缴纳,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会有一定的补助。而没有单位的个人或者单位不给于缴纳的单位,只有自己全权缴纳。所以,为了自己老了,有所依靠,当今社会的人们都自主的缴纳养老金。

但是现有的养老金制度只能解决现在上班的人的养老问题。在出台《养老金制度》之前,有很多老人,也是革命的一些革命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无论基于何种的理由,我们都有义务与责任抚养这些给予我们好日子的老人,给予他们美好的晚年生活。而这些负担就落在了政府头上。赡养这些孤寡革命老同志的经费是财政支出的,这给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还有一些贫困户的老人、孤寡老人、农村的留守老人,这些老人该如何过上较好的晚年生活,都是我们这些小辈应该考虑的问题。虽说,国家现在有了低保,有了一些减免的政策;各地的居委会也在想办法。但是,这力量并不是能帮他们脱困,而且也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帮助到。因为现在,我们还是能看到一头满头银发的老人出来拾捡塑料瓶,或是提着、背着竹篓在街边卖水果、蔬菜等。更让人心酸的是,有些老人还在街边乞讨。每每见到这些老人,都让我们心酸的同时也愤慨那些老人的子女的行为。同时,也令我们深思,为何中国的政府的机制是那么的不完全。有一天,我去南屏街,看到一对外国的夫妇递给一个街边的乞讨的老人人民币10元,并对老人的行乞很惊讶。妻子问丈夫:“is beg?”丈夫只是点点头。我在旁边,一度有些茫然。人人都说中国强大了,昆明正在飞速发展,但是为何我们还能让老人在街边行乞?

5.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 篇五

“减负”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字眼,其原本的目的无疑是好的,但最近似乎有点“变质”了!看看开学的时候“书城”的火暴生意就

可以知道了,原因很简单:学校响应教委的号召,为了减轻学生的负 担而少买了一些辅导书,而相对的考试题目却一年比一年难、一次比 一次刁,造成了学生不得不自己挤出时间去购置辅导书。这种“减负” 实在是太可笑了!好象减去的是学校的负。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教育 家和考试命题者是否“脑袋里有些贵恙”!?

为什么现在申请出国读书的人那么多、并且越来越低龄化?原因

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极不合理!!知识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落后都是这“极不合理”的体现方式。比如:现在已经是

21世纪了,不懂电脑知识可以说是“半文盲”,于是各中小学都纷纷 开出了电脑课程。可是再看看教材,教的是“DOS ”“WINDOWS3.1” “WINDOWS95 ”!天哪,在IT的发展速度以六个月更新一次(有可 能更快)的时代还在教5-10年以前的东西!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样一来人才外流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人历来有“浪费”的陋习,(虽然我们常口口声声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才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的情形几乎处处可见。现在的教育制 度也可以说是在浪费,它浪费的是国家的资金和青少年的宝贵青春!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并且不是象“变质”了的“减负” 那样的形式主义!再次重申: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6.对铁路规章制度的看法 篇六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班号:10131111 学号:1013111108姓名:WM成绩:

对考试的看法

如今我们面临的考试,是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由它经历一系列演变成为现在的样子。对任何事物都要权衡利弊,从两方面考虑,当然对“考试”也不例外。

我们现在的考试虽说不是很完善,但相对于古代的科举制度已经进步很多了,比如,古代只考古文之类的,而我们现在注意全方面发展,开设了很多领域的考试,使大家开拓思维,不只是局限于古文。

对于我们这种人口大国,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考试可以从数以亿计的学生中,有效地筛选出某方面非常优秀的人才,这样比较公平,大家都是通过自己的实力来较量。不过,我个人感觉应该把重点放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请想一想,外国的基础没有我们中国好,但是为什么外国出的人才比我们中国多、优秀呢?原因就是外国更注重于从小抓孩子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在成绩、考试方面,他们不会那么注重;而我们中国就恰恰相反,不但不注重社交与动手能力,反而非常看中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中国家长眼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孩子,将来一定成大器;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现象,很不好。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思想。我觉得在这种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很少可以成大器,很多都是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书呆子。

其实,作为一个学生,一个资深学生,我对考试,真的是有些反感,尤其是上大学之后,每次考试之前都要突击,十分郁闷。考试,只是测试一个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成果,不一定只能从考试检测出来,何况现在,作弊的不少,根本就看不出谁学的好,谁学的不好,再说了,学的好与不好,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有些人,他只会学,不会用,只是考试成绩高,无法应用于该用的地方,从这方面来看,考试有什么用?只是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组织了一场考试秀!

我感觉,我们的考试可以变一下,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仔细地想一想,我们需要考试吗?如果需要,那要考什么内容?

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学习和学以致用。

7.对铁路规章制度的看法 篇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行为,会计信息

在现今企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同时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财务管理掌控着公司的资金流动,指引着企业经营发展方向,企业要求财务工作必须仔细、谨慎,保证会计信息准确。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展,并确保不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应该对会计行为进行优化,减少成本支出,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会计制度进行创新改进,会大大提高会计行为的发展进度。

1 会计行为在企业中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但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进步。很多企业都还在采用旧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来开展会计工作,这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会聘用一些兼职人员,而兼职人员在工作态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只是为了完成做账的工作而工作,并不会站在财务管理层面上去开展该企业的会计工作。有些会计人员由于缺少经验,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处理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在会计工作中,会出现大量的会计从业人员做两套账的现象,这种做法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不仅对国家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失,还会影响会计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现在上班人员的调查显示,国企的工作环境比私企的工作环境优越,可是在工作积极性上却出现了相反的效果。因为,在国企工作,他们的激励制度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私企就不同,他们会采用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多劳多得的政策,员工自然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工作,也会更加热爱企业。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还能让他们更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

2 企业会计行为的优化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会计行为进行优化。旧的会计行为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有必要对会计行为进行优化,保证企业的经济发展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2.1 优化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在会计工作中企业会计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法规,采用符合企业发展的优化手段减少支出,扩大生产,提高会计信息的高效性,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2.2 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优化

在会计的学习过程中,会计人员都要学习会计职业道德,其中都会强调,在会计工作中应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准则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抵不住利益的诱惑,会对企业经济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在工作中,企业也应该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优化,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会计工作。

2.3 优化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

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如果没有优秀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在会计行为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在工作中适时、有针对性地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如此,在会计工作中,制度法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随时更新、变动,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还要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的会计工作。

2.4 设立优化的监督部门

任何会计行为都必须要能经得起相关部门的审计,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虽然企业会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检查,但是企业也可以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及时监督和检验会计行为工作的规范性,预防会计行为的错误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于监督部门,也需要优化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步骤,使监督工作能够顺应会计工作的更新、变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5 优化企业的激励政策

每个会计人员都希望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同样也希望领导给予肯定和鼓励。适当的肯定和鼓励更能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潜能,使他们能够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要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对于优秀、有突出贡献的会计人员,可以进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付出是有收获的。

3 企业会计制度的创新

在企业经济业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对会计行为进行优化,还要对会计制度适时创新。只有这样,企业的发展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财务核算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财务核算要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因而指引财务核算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必不可少。

3.1 对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一个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是流动性强,经营状况好,还是流动性差,经营状况差。企业资金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规划资金使用范围,编制资金预算表,监控企业资金的流动。对于超出预算的资金,应该及时查明原因,为以后的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避免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状态。

3.2 在结算制度上进行创新

企业要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坚持相关的结算制度。对于一些新兴的经济项目,国家可以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如果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企业可以提供贷款优惠政策或者是为企业提供创业基金。企业也应该加强结算制度的管理,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结算要求。在工作中,对有截留国家税款等违反金融业务法规现象的企业,要严惩不贷,防范类似情况的发生。

3.3 对财务成果进行创新分析

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可采用对比法,即用当期数据对比上期数据或用本年数据对比上期数据等,在差别中找出原因、分析原因,从全局上掌握、分析企业发展的状况。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相结合,全面、准确分析财务报表,发现和挖掘企业发展前景。

3.4 创新财务知识,使管理层人员了解财务行为

企业在发展中更多时候需要领导者们的决策,而这些决策来源于财务部提供的会计信息。如果领导者们不懂财务知识,财务报表对于他们来说就只是一张纸上面堆满了一堆数据,根本无法读懂企业的现状。有的人会说领导者们不懂很正常,因为有财务部门把关,财务部有义务把报表分析结果给领导们看。可是,如果财务部管理人员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对一些关键数据进行隐藏分析或者是不分析,那领导者们怎么办?因此,领导者们不能光靠下面的员工,要充实自己,学习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并在这些知识中总结、创新经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4 结束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优化会计行为,创新企业的会计制度,使会计工作能够更好地为财务管理带去更有效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出及时、准确的会计决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支持经济业务的发展,更应该注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企业应该一手抓经济业务,一手抓财务管理,两手一起抓,使企业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勇.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09).

[2]王建峰.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时代金融,2013(15).

[3]杨甜华.关于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3(01).

[4]施祖鸿,胡邦栋,周枭.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财务与会计,2011(09).

[5]钱忱.企业会计行为优化与制度创新的几点看法[J].现代商业,2012(36).

8.对“大部制”的看法 篇八

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铁道部被裁撤。铁道部的行政性职能并入交通部,而经营性职能则通过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发挥作用。

徐洪才认为,这次取消铁道部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它可以说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是计划经济垄断部门的最后一个堡垒,我们把它拿下了。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职能分离,建立铁路总公司,进行铁路的运营管理,同时将它的这种计划、规划、发展的一些职能给它合并到交通运输部里面,这样可以有一个好的起点。下一步就是铁路总公司要按照企业化来运营,将来可能还是要走产权多元化的路子,像过去我们有一些经验,很多垄断部门的一些国家部委,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原先也是部门,后来成为总公司,成为集团公司,然后成为上市公司。所以将来出资人的两权分离的问题要解决,要解决它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

铁路票价在长期可能下降 服务质量改善

铁道部被裁撤,铁道部末任部长盛光祖表示票价要更贴近市场,而且说现在的票价是比较低的。

徐洪才表示:这个市场化可能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初期阶段首先要避免票价上涨,因为上涨这件事情总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不是好消息,将来通过竞争,通过改进服务,可以差别化的定价,总体趋势我觉得价格应该下跌,因为竞争的结果价格应该下跌,不光是部门之间内部的竞争,同时它跟别的一些部门,像航空、公路,也有竞争,那么乘客就可以有多样性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将来价格总体会下跌,而且服务会进一步改善。

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得到提升

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升级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其中揉合进了工商总局,还有质检总局一部分食品监管的职能,把食品监管上下游的环节都揉合到一个部门。

徐洪才对此表示,从理论上讲应该说是有利于效率提升的。因为原先是各路神仙,各管一段,九龙治水,责任不清,互相扯皮,现在整合在一个部门,可以统一协调,同时也避免了这种部门人员的交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下一步效果如何,我们还要拭目以待,因为不同部门的整合,将来还有一个磨合的问题,因为事在人为,很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将来的协调,这是个大问题,所谓“新瓶装旧酒”,这是大家应该要避免的,旧瓶装新酒,可能这个酒也要变味,最终我们希望在形式变化的同时,内容也要有很大的变化,就是它的职能真正发生转变。

撤销电监会有利于能源协调规划

这次改革方案中,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入了国家能源局。电监会成为了中国最短命的一个正部级的部门,有人说这是标志着过去十年中国电力改革失败了。

徐洪才认为:这个判断是武断的。因为电力是作为能源里面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未来我们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问题、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把它整合在一起,我觉得有利于对能源的规划、管理,特别是将来,矿石能源比重会越来越小,更多的还有一些多样性的,像生物能源、风电等等绿色能源的加入,不同的能源品种之间的协调,以及未来总体规划,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原先是两个部门,效率肯定是低了。

政府投资审批权下放难度不小

这次方案里提到政府要逐步地减少对投资的干预,下放一些投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最大限度的缩小审批。

徐洪才对此表示,改革难度不小,总体方向明确了,就是说要让市场主体承担责任,政府角色应该是一个裁判员,而不是一个运动员。将来就是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特别是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干预过多,阻碍了市场的培育。要让市场的力量,市场主体自发地发挥供求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在生产要素定价过程中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服务的功能,是引导的功能,而不是直接插手干预,将来调控方式更多的恐怕还是要转移到间接宏观调控,要建立一种服务型政府、高效的政府、廉洁的政府、法制的政府,就是把政府的权力关在笼子里,予以限制,即所谓“小政府、大市场、大社会”,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像过去那种传统的计划经济,乃至一些残余。我们很多政府部门,包括一些人都习以为常,习惯于干预,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权力,而不是一种责任,所以以前政府职能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审批,行政审批很多,上马一个项目可能要一百个,甚至两百个公章,这中间的治理经济的成本很高,效率很低,而且也不公平,也为政府部门寻租腐败奠定了制度基础,现在我们釜底抽薪,要进行角色转变,最终目的是要放水养鱼,让市场主体,让企业、让居民、让出资人承担风险,承担责任,同时也分享收益,要提供这样一个高效的,同时也是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

所以,讲到这一次改革,我觉得与以往不同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更多体现为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但是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旧的人员安排,下岗分流,这个很难,而且不同部门合在一起,磨合也有一个成本,所以,这个转换要有一定时间,但是我相信,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人领导下,改革的决心很大,而且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改革,深化改革,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要分享改革红利,在旧的红利逐渐消失过程中,新的红利、新的动力和活力及时跟进,这是人心之所向,大势之所趋。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我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任重道远。

发改委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峰说,有些机构在西方国家看来没有必要,但在中国很有特色,作用也发挥得很好,不能少。也有人认为,这次机构改革之后,发改委的职能是进一步强化了。

徐洪才表示:发改委原先脱胎于国家计委,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是在转轨过程中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它的职能在变化,也在与时俱进,它将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改革的問题、规划的问题,它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这一次从形式上看,能源局扩编,它的力量和功能似乎加强了,这是形式上的,因为能源这一块对我们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总体上,发改委将来总的改革目标,还是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特别是对项目,要改变过去专注于某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要变成宏观的调控,宏观的管理,而宏观管理更多的要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杠杆来间接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来发改委的职能要发生结构性变化,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行业之间的协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它的规划功能要加强,指导性功能要加强,而指令性的东西要减少,这是大势所趋。很多人现在对发改委颇有微词,也是基于它是过渡型的,它有中国特色,将来它的职能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变革的时代: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 )

9.对于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的看法 篇九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 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l.52万人,发展到2000年的177所、71.48万 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2000年的489 所。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 卫生人才,200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 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 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应当中肯的说,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存在不少的问题。当然,也正是因为有问题存在,才能迫使我们解决问题,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提供线索。

我认为,我国现行医学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学制和学位制度混乱.我国医学教育现有3,5,6,7,8五种年制,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没有的.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若从大学起点算起,有的需要7年,有的8年,有的要9年.博士学位的情况也类似.这种混乱的学制和学位培养制度,造成人才培养规格的混乱,更重要的是,由于难以制定准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造成了人才规格区分的不准确,培养质量难以全面保证,同时也不利于卫生人力资源的管理.再由于与其他国家没有可比性,势必阻碍我国卫生事业的国际化进程,影响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08年人民日报有报道,“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有点儿乱”。确实,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有点儿乱,有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七年制本硕连读,还有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但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人文修养不够,医学教育质量堪忧。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绝大多数重点高等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合并,由卫生部主管变为教育部主管。

目前,我国正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学教育”。据介绍,2007年,全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高等本科院校有281所,高等职业学校有350余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4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8.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医学门类在校学生达到137.2万人。现在,有150多个国家(地区)的2万多名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医学,其中,接受研究生教育的1455人,接受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11689人,接受本科中医学专业教育的3564人。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由于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学科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比如,医学院校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问题,附属医院和大学及医学院的关系问题,附属医院的建设及投资渠道问题,医学教育的质量保证和规模控制等,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第二,专业设置过多过细.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是通科教育.,而我国医学类专业达47个.带来的后果是,基础训练不扎实,以致专业技能难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由于知识技能单一,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突发性变化,造成巨大浪费.如法医学作为一个单独专业,首届毕业生分不出去就是一个例证.。

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实习时间却越来越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对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应该是第一位的。但目前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削弱,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现在的医学教育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但临床教学实习却相对缩水,与之相应的实习时间也越来越短。以前医学本科5年,至少有1年实习;硕士研究生3年,其中有两年实习;博士研究生3年,基本上都是在临床实习。这样,从上大学到博士研究生毕业,有五六年的实习时间。而现在,8年制的本硕博连读医学生,主要精力都在教室或实验室里,在医院临床一线见习、实习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3年。

我认为,现今医学教育有两个很大的漏洞:一是只看成绩、不求质量,平时学习不怎么认真的同学,突击一下也能考个好成绩,但学不到真本领;二是教学与科研脱节,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上课的幻灯片质量也不够高,有的老师干脆照着课本念,很枯燥。

目前还有一批令人信赖的专家活跃在临床医疗第一线,能让人放心地去就医。如果听任这种医学生实践能力削弱的状况发展下去,20年后,谁来给我们看病? 还有谁敢让我们这些将来的医生给他们看病?

每年都有不少考研的同学,理论考试成绩挺不错,但一经面试或谈到技能、动手操作,就露怯、露馅了。所以,我们医学生要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要通过加强模拟临床实践,训练医学生的基本诊疗操作技能;更要通过社会实践、临床见习与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

第三,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仍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多地注重传授知识,缺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对道德品质和精神素质的培养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医学是“极其复杂的教育”,我们的医学教育应该加强基础及潜能的培养。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体,医学教育是极其复杂的教育。医学教育应该是一个包含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完整教育过程。以5年制医学本科为例,虽然大学毕业了,医学教育并未完成,起码还要再经过3到5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医师。

在国外,医科毕业生仅仅是一个“半成品”,但我国很多地方却把“半成品”当作“成品”,硬往医院里塞!目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不配套,户口、待遇、社会福利等因素,制约了全科医师培训和住院医师流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些人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是“精英教育”。但近年来,一些地方医科院校扩招势头很猛。有一所地方医学院校,一年招收1000多名临床专业的本科生,而它才有一所直属医院。这么多学生,他们到哪儿去实习啊?教学质量又怎么能得到保证?

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及偏远地区缺乏合格的医务人员,一些偏远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甚至还没有一个正规本科毕业生。然而,由于人员编制和就业观念等因素,医科毕业生“上不来、下不去”的状况普遍存在,致使大量医学人才“半途而废、流失严重”。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我国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界限不清,学校教育的内容包含了一部分毕业后住院医师培训的内容,而忽视了大学应加强基础以及潜能的培养。精英医学人才必须要有宽厚的基础,扎实的基本功底,否则难以承担重任。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严格的准入制度、长学制教育、优秀学生的出路遴选,是发达国家一流医学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和广阔的空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是: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稳步发 展,提高质量。

优化结构——优化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布局结构,以更好地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和卫生服务模式,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各类医学教育,改革医学教育的培养模 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稳步发展——调整医学教育总体规模,扩大高等医学教育,压 缩中等医学教育,使其与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人力发展需要相适应;提高质量——根据医学的特点,加强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并完善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将会有很大的改善,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将推动着祖国的医疗事业蒸蒸日上!

10.资本主义与纳粹德国看法西斯制度 篇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2.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社会契约” “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思想。

资本主义法制是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的。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的是政党制。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

其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其多党制则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思想理论和观念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根据自己政治统治的需要,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成为资产阶级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而其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需要而有意编造出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三、纳粹德国看法西斯制度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经济的“领袖”

希特勒上台后,并没有将垄断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国有化,相反,由于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和资助上台的,因此,他便理所当然地把垄断资产阶级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工业界和经济界的巨头们,大都被任命为国家官员,领导并控制着整个经济部门。1933年7月15日 ,纳粹在原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最主要的组织“德国工业家协会”基础上设置“德国经济总会”。这是当时德国最高经济机关。包括克虏伯、梯森、伏格勒、西门子、波施、施罗德等在内的12名当时德国最主要的垄断资本家都是该机关的成员。此外,另有5名纳粹党人,却没有中、小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该机关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把全德经济按行业分为六大组,即工、商、银行、保险、能源和手工业;按地域分为18个经济省,各省设经济院。除手工业组外,各组组长和各经济院院长皆由国家任命的垄断资本家担任,从而达到了垄断资本家对德国国内市场的瓜分。

政治中的“领袖原则”也被应用于经济。1934年1月21日颁布的《民族劳动制度法》规定企业主是企业的“领袖”,是企业全权的统治者,全权负责企业的供产销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领袖,对领袖无限忠诚。这样,工会被解散了。原本就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对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压迫更进一步了。工人联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农村。农户的各项民主权利被剥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为了土地的“领袖”。国家鼓励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并和买卖土地,向他们提供补助,豁免了他们为雇工缴纳的每年为4000万马克的失业保险金,但这些优惠政策不适于农户。于是,到了1939年,全德25万农户中3/4的贫下中农共占有的土地比38000个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还少。纳粹还在1933年9月29日颁布《农田继承法》,保护大约60万富农的利益。这样,大地主和容克共占有耕地总数为37%,富农占耕地总数为约40%,广大贫下中农所占耕地不到1/3!

在纳粹政权下,德国垄断资本家获取了巨额利润。法本公司经理卡尔·克劳赫作为“四年计划”总委员会成员之一,是德国向东南欧进行石油资本输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国军工巨头克虏伯的个人资产到1943年已达20亿帝国马克,战前其公司获纯利润达2387万帝国马克!这都是纳粹同传统垄断资产阶级紧密结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资产阶级:平民出身的纳粹党员

随着纳粹法西斯统治体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等原先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农民,甚至无产阶级的纳粹领袖,摇身一变,成为一批新的垄断巨头。希特勒本人每年从国库里抽调数亿帝国马克作为他个人开支之用。他从来就分不清楚个人财产、国家财产和党的财产,俨然是一个掌握全国生产资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个养鸡户的希姆莱如今成为拥有全国耕地数最多的大地主之一。当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产资料占有毫无关系。1937年,他在德国西北部的萨尔茨吉特建立了“赫尔曼·戈林工厂”,它是由许多国家资金建立起来的冶炼贫铁矿的企业组成的。这个康采恩不断地吞并德国的工厂企业,特别是夺取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等外国工厂而日益扩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业企业、69家采矿冶金企业、156家贸易公司、46家运输公司和15家建筑公司属于戈林的工厂。这样,戈林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华。他的个人别墅就像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和艺术珍品。

这些德国新贵们与旧资产阶级和地主互相勾结,继承“第二帝国”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反马克思主义、反犹太人,打着为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旗号发动罪恶的殖民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消失、被兼并

纳粹宣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政党”,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纳粹的上台,却预示着中产阶级企业被垄断企业所兼并,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消失,成为大资本家的剥削对象。1933年3月12日颁布的《保护零售商法》规定从1934年7月1日开始,不得再开设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虏伯、基尔道夫、梯森等垄断资本家的敦促下,当年由纳粹组织的“工商界中产阶级战斗同盟”被希特勒强行解散。国家订货对象不再像纳粹上台以前那样优先给予中产阶级,而是由垄断企业承担。于是,在1933年—1939年间,有70万个小商店和手工业企业倒闭、破产。其全部生产资料和从业人员这都被大企业所收购和招募。中产阶级的纳粹党此刻完全变成垄断资产阶级的纳粹党。

无产阶级:残酷剥削的对象

纳粹政权最喜欢吹捧自己“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但其实,这只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普遍复苏的大环境下,纳粹政权略微缓解国内阶级矛盾的一种策略罢了。广大无产阶级只是从“失业的濒死状态”转变为“有工作的被剥削状态”而已。这种所谓的“国家就业”实质上依然是为垄断资本家打工,因为那些公共劳动项目的投资方是私人企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纳粹德国“劳工阵线”的统计材料,德国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资增长率为6.9%,而同期食品价格却上涨了13%!可见,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提高。从1936年开始,德国工人工资就被完全冻结了。

此外,垄断企业和国家银行还依靠发行期票和国债疯狂集资,并以大量印刷纸币的通货膨胀方式来消除债务,从而把从劳动人民手中榨取的财富用于满足个人野心的军备扩充。

综上所述,纳粹德国是丝毫不带任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非但没被收归国有,反而越聚越多。纳粹政权甚至公然把国有财产廉价地出让给垄断资本家。而无产阶级则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支配下,不经意间成为垄断资本家侵略外国的帮凶,尽管他们本身仍被残酷的剥削、控制、压迫着。

也许有人会误把纳粹德国的“计划经济”政策看成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但是,请别忘记,德国这些所谓的“国家计划”都是垄断资本家制定的。这就意味着这些计划只能为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服务,广大人民是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的。

总之,纳粹德国非但不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国家更为落后。“第二帝国”那种官僚资本主义加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特征在“第三帝国”又重新死灰复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预言的那样:纳粹德国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统治!

★ 格式化与快速格式化区别

★ 请示与报告区别

★ 论生态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区别介绍

★ 富翁与乞丐的区别

★ 证明信与介绍信的区别

★ 报告与请示的区别

★ 春节与除夕有区别吗

★ 合同与协议的区别

上一篇:公益活动常态化策划下一篇:福建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