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_农村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4-10-07

A1-2_农村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3篇)

1.A1-2_农村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一

太仆寺旗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0公顷。但受气候条件限制, 粮食生产能力一直很低, 粮食亩产始终徘徊在100千克, 是全区粮食单产较低的地区之一。近几年, 太仆寺旗发挥土地相对多, 地势平坦的优势, 将土地集中联片, 建设了多处以专用马铃薯为主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 提高了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 也为当地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道路。

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实现种植业集聚效应

从2003年开始, 太仆寺旗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偏小, 土地效益不能充分体现的情况, 在东圪梁村通过股田制形式, 将500公顷土地集中连片, 按照特色+规模+科技的思路, 采用项目扶持、股份投入、产业化经营、利益共享、风险独担的管理方式, 建设了全旗第一个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建设过程中, 通过用工业化理念、系统化思维、市场化运作将现代农业管理及生产技术集成配套,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们的做法是。

1. 政府扶持。

政府通过项目扶持, 投资在园区内打中、深机电井30余眼, 配套潜水电泵45台 (套) , 配有作业半径465米的进口维蒙特指针式喷灌机及国产指针式喷灌机10台套, 把原有的500公顷旱地全部建成水浇地。

2. 股份投入。

一是东圪梁村农民用集中连片的500公顷耕地作为自己的基础股份, 每亩耕地为1个股份。把农民每亩投入的5个工日和垫资200元生产费用作为附加股份。二是旗种子公司以机械设备、订单合同作为基础股份, 把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每亩投入的600元生产费用作为附加股份, 并负责购种、种植、管理、销售等各环节的生产。

3. 利益共享, 风险独担。

由公司和农户共同分享盈利, 在保证农民每亩基础股份200元, 附加股份100元的前提下, 公司按基础股份和附加股份分享利益。园区除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 (冰雹、洪水) 造成绝收外, 不论效益高低, 全部由旗种子公司承担, 保证农户按股收益。

由于建设方向明确, 管理先进, 东圪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2006年园区种植马铃薯种薯133公顷, 商品薯336公顷, 种薯平均单产达到2.7吨/亩, 平均销售为1115元, 亩产值3010元, 扣除成本1800元, 纯收入1210元;商品薯平均2.2吨/亩, 1吨平均销售价为940元, 每亩商品薯产值2068元, 扣除成本1200元, 纯收入为868元。两项合计总收入达689.2万元。入股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和园区务工收入225万元, 是建园区以前收入的2倍。

二、龙头带动, 种植业生产全面升级

太仆寺旗东圪梁股田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成功彻底改变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生产观念, 从小农经济和传统种植的圈子里跳出来, 大力发展以园区为纽带的专用马铃薯和特色蔬菜的种植, 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路子。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通过企业的参与和农民的支持, 到2007年全旗建设以专用马铃薯为主的集中连片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2个, 装备了控制面积30公顷以上的喷灌圈89个, 建设现代化管理的专用马铃薯、西芹和高产饲料基地4000公顷, 覆盖了全旗的6个乡镇和苏木。2007年在遭受严重干旱情况下, 园区马铃薯平均单产2500千克, 较大田种植高出1700千克。种植在园区的察哈尔西芹平均单产4800千克。每亩最高7500千克, 每亩均产值4320元, 充分显示了规模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的优势。

2.建设新农村要加快畜牧业发展 篇二

1 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工矿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平城镇寺背村、杨村镇泉头村、崇文镇小召村, 共3个村。其共同特点是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畜牧业只是辅助产业,主要靠工业反哺发展。

工矿型村农民收入以务工和第三产业为主要来源,根据对3个村的调查统计,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3 983.34元, 其中务工占78.3%, 种植业占12.4%, 商业、服务业占7%,畜牧业占2.3%。在3个村中,共走访调查10个养殖户及村干部,80%认为畜牧业虽然有利可图,但是微利产业,投资多、见效慢,误工、误人、误事,凡是能在煤矿上工的人都不愿意搞养殖。充分说明,在工矿型农村,由于工矿业发达,受比较利益驱动,养殖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1.2 农区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秦家庄乡庞家川村、西河底镇南窑头村、西河底镇焦会村、附城镇川里村、礼义镇北街村, 共5个村,其共同特点是经济趋于多元化结构,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畜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如秦家庄乡庞家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年产玉米500t,利用粮食资源,村集体免费提供土地,负责水、电、路三通,帮助解决贷款,扶持建成1个千头猪场,4个5 000只规模养鸡场,全村180个男劳力1/3务农、1/3在外务工、1/3在本村砖厂和养殖场上工。附城镇川里村在煤铁矿关停后,把养殖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目前全村有养猪户30个,存栏猪100头;养羊户3个,存栏羊200只;养鸡场1个,存栏鸡2 000只。

农区型村农民收入以务工、种植、畜牧三大产业为主,根据对5个村的调查,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2 906元, 其中务工占32%、种植业占30%、畜牧业占28%, 林业、蚕桑、药材等占5%,商业、服务业占5%。经过对20个养殖户、有养殖积极性的农民和村干部调查,认为畜牧业有利可图的占80%,认为畜牧业应大力发展的占100%,要求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的占100%,认为养殖影响环境卫生、需要改进的占10%,还有部分村民处于观望阶段。以上结果说明,在农区,由于粮食资源丰富,发展养殖条件好,加之矿产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干部群众对发展养殖表现出很高的欲望。

1.3 山区型村

共调查了该县六泉乡西井头村、古郊乡古郊村、夺火乡凤凰村、马圪当乡横水村, 共4个村,这些村都具有发展养殖的传统习惯,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型产业。如六泉乡西井头村共有57户,2006年开始发展沼气,目前全村34户用上了沼气,其中24个沼气户发展养猪,每户至少1头母猪,同时建成存栏500头的规模猪场,通过发展养猪,农民既能稳定增收,又能为沼气提供充足粪源。全村现存栏猪730头、羊140只,2006年全村养殖收入9万元,人均牧业收入375元,占农业收入的50%。

在发展旅游的村,旅游服务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夺火乡凤凰村全村共163户726口人,依托凤凰欢乐谷景区优势,摆设摊点8个,每个摊点年均收入8 000元;经营饭店8个,每个饭店年均收入15 000元以上;农家接待40户,床位800个,每户年均收入5 000元;分5个自然村,有养牛户5个,存栏牛7头;养羊户1个,存栏羊40只;规模养鸡户1个,存栏鸡800只;散养土鸡户50个,存栏土鸡1 500只;土鸡蛋可卖20元/kg。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 500元,其中2 000元来自于旅游业、300元来自于畜牧业。

在4个村对25个养殖户进行了入户调查,80%的养殖户反映要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100%的养殖户提出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要求,100%的养殖户对畜牧业发展前景表示乐观。由此来看,在山区农村(除旅游区外),农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很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干部群众都愿意壮大养殖规模,把畜牧业做成一项富民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就业形势面临新挑战

受“六小”企业关停、私挖乱采限制和煤铁矿资源枯竭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该县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杨村镇泉头村共有320个劳力,80%都在本村煤矿上工,20%从事与煤矿相关的运输、服务业,而目前煤矿处于整顿办证期间,受此影响,全村300个劳力处于无业状态,等待煤矿复产。礼义镇北街村原来有500多人在礼义铁厂等企业上工,由于部分小铁厂、煤厂的关闭,目前200多人待在家里。西井头村因为不让挖矿,70个劳力出现就业困难。这些现象表明,陵川县在煤铁矿资源限制后,农民就业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

2.2 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没有形成

所调查的12个村,除了旅游村和工矿村外,其余村都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无论农业种植,还是养殖生产,都存在规模小、信息落后、结构单一、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如对当前生猪价格的调查,现行市场价已达到12元/kg,但80%的养殖户对此行情并不摸底,有些养殖户竟以10.4元/kg出售,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

2.3 发展沼气存在粪源短缺问题

沼气建设是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程,但由于养殖跟不上,造成许多沼气户缺乏产气源料、有池无气、无法点火。

2.4 畜牧业存在着技术含量低、投入低的问题

一是生产方式落后。如古郊村的养猪户受传统观念束缚,采取传统方式喂养,8个月,甚至1年才能出栏,靠这种方式,农民永远无法增收。

二是存在脏、乱、差问题。所调查的12个村都存在着养殖随意建设问题,门前畜圈、房后厕所、人畜混杂现象较为普遍,由此造成的村容不整洁影响了新农村形象。

三是养殖投入低。调查中100%的养殖户反映贷款难、缺资金问题,同时还存在以养殖名义贷款,而搞其它行业现象。

3 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思路

通过调查,认为畜牧业是解决农村劳力就业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沼气事业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所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畜牧业发展。

3.1 工矿村发展畜牧业要走集约化之路

工矿型村经济实力强,要采取以工补牧,地下支持地上的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养殖园区,发展高科技、现代化畜牧业。在品种上宜猪则猪、宜羊则羊,不局限于某一个品种。有蔬菜种植习惯的城郊村,要利用菜叶、农副产品优势,发展猪鸡生产,形成“畜多-粪多-菜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

3.2 农区村发展畜牧业要走小区化之路

农区粮食资源丰富,农民养殖积极性高。要把养殖户集中起来,远离村庄,统一建设养殖小区,有牧坡的村推广半放牧半舍饲方式,无牧坡的村推广纯圈舍养殖,一方面能解决养殖增收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人畜混杂污染环境问题。同时要利用关闭企业的场地和条件,转产发展养殖。

3.3 山区村发展畜牧业要走小群体、大规模之路

六泉乡西井头村配合沼气发展养猪,户户养母猪、家家建沼气,每户至少养1头母猪,实行自繁自养,既能解决沼气原料问题,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该村村民王某饲养1头母猪,实行自繁自养,每年繁育仔猪25头左右,经育肥出栏,头均纯收入300元,每年可增收7 500元左右(按目前生猪价格行情收入更高)。西井头村的这种模式就是“小群体、大规模”模式,是适合于山区农村发展沼气的最佳模式,应大力推广。

3.4 旅游区发展畜牧业要走“土、特、野”之路

在旅游区要推广凤凰村发展土鸡的经验,以满足游客对土特产品的需求欲望为目标,举产业旗,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野兔、野猪、土鸡等“土、特、野”产业,形成特色畜牧经济。

3.5 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整治村容村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沼气建设,在发展畜牧业上,要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适合建设养殖园区的要集中建设养殖园区,不适合的也要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造,做到既尊重农民意愿,便于农民生产生活,又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

3.6 加强技术培训

发展畜牧业,养殖户是主体。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采取入户培训、集中培训、组织养殖户外出学习等形式,真正提高培训效果,将广大养殖户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3.7 倾斜政策、增加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切实帮助养殖户解决好土地、水、电、路等问题。二是增加投入。要调整农业投资结构,充分向畜牧业倾斜,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真正支持养殖户发展,同时对沼气户发展养殖要进行适当补助。

3.8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3.A1-2_农村小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三

一、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的现状

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是对于低收入者的一种养老金计划,即对无力承担养老保险费的农村人口,给予养老保障。目前,大多数实施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国家的65岁以上人口基本达到7%以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经济均未达到相应的发展水平,属于未富先老的社会状况。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而且各国的给付水平差别比较大。拉美国家给付水平较高,阿根廷最高达153美元人均。亚洲国家较低,一般在人均2美元。斯里兰卡最低只有人均1.25美元。这些国家的给付资金占GDP的比重均较低,大部分在1%以下,只有毛里求斯为2%,南非为1.4%。就是这一极少部分的GDP,却发挥了重要的国计民生的作用,解决了本国最贫困人口的养老保障,降低了贫困率和赤贫率。

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在实施中有两种,普遍保障型与测试收入型。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实施中,其中实行普遍保障型国家有玻利维亚、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尼泊尔、斯里兰卡、布基纳、巴拿马、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和西萨摩亚(大洋洲)等国家。实行收入测试非缴费计划国家有阿根廷、孟加拉国、巴西、智利、哥斯达黎加、印度、南非、乌拉圭等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

(一)保证无力缴费者的养老金收入

发展中国家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是强制性缴费型养老计划的必要补充。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填补了无力缴费者养老缺失,保证了非正规部门农民养老保障水平,使非正规部门老人能够老有所养。2000年毛里求斯、纳里比亚、博茨瓦纳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100%覆盖率。南非保障面达到88%。养老金收入成为老人养老的重要收入来源。该年毛里求斯、纳米比亚、南非、博茨瓦纳受益人养老金收入分别占其人均GDP比例为17%、16%、32%和9%。在纳米比亚90—99岁的高龄人口其养老金给付额占该国人均GDP的66%,10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给付额占人均GDP的74%。

(二)降低贫困率

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农村的贫困率。如阿根廷、巴西、哥斯达黎加、智利的赤贫率分别降低了67.1%、95.5%、21.4%、和69.%。贫困率分别降低了30.8%、29.2%、24.3%和18.7%。南非、毛里求斯贫困率的降低在较大程度上也得益于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实施。

(三)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在宏观经济运行、养老医疗服务和家庭和谐等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年金给付的货币收入,可以保证农民购买必需的生产资料,可以作为一种担保在商业银行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代理社会保障的支付业务进而促进了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年金给付的货币收入使得老年和残疾者能够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此外,由于享受年金给付,使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得以提高,增强家庭凝聚力。

三、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的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具有补充意义

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是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缴费型养老保障制度是覆盖正规部门有缴费能力的雇员。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无经济能力的老年人的养老金出现缺失。这就决定国民社会保障对此提供必要的保障。缴费型与非缴费型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不同发展中国家具体国情,非缴费型的建立与发展受制于该国经济实力、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该国的社会文化结构因素的影响。普遍保障型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收入测试制度对工作和储蓄的负面激励,普遍保障的非缴费型保障与缴费型保障的整合,有利于提高农村整体的保障水平。毛里求斯的普遍保障非缴费计划与1978年运行的缴费型计划的良性整合是成功的典范。由此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是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必要补充的成功案例。

(二)增强政府的职责

发展中国家农村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中政府融资职责是明显的,这是一个被动的经济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增强农民的养老保障经济能力。

政府应在引导农村经济良性循环方面创造条件,营造宏观环境。农村金融在宏观层次上强化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农村公共项目和基础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微观层次上,有效地对农村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农业项目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服务,建立有效的农民储蓄→保险→贷款→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储蓄保险组合提高了低收入群体拥有保险保障的可能性。政府财政除直接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外,还应在农村教育发展、农村卫生条件改善、农村反贫困计划等进行财政投入,以提高农村整体的社会福利,也是对增强农民自我保障能力的基础性投资。在低收入国家,政府财政逐步建立农民的非纳费型社会救助计划预算,使之制度化。

(三)保护农民土地保障权利

土地保障仍是一些低收入国家农村的一种传统而重要的养老保障形式。转型国家土地制度的改革、东亚部分国家土地制度成功的私有化都对农村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越南1993年土地分配改革中,将以前集体经营土地的50%—80%分配给老人。有效地保护农民土地保障权利,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的重要内容。

(四)强化家庭保障功能

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社区、互助组织、家庭在养老保障中仍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在东亚,农村地区社区的凝聚力强于城镇。朝鲜农民组织向农民讲授现代技术。马来西亚农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组织覆盖了近80%的农民。印度尼西亚相互基金组织为当地农民中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有关资料分析表明,社区对农村社会保险计划的参与和管理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险的管理运行效率。“家庭保障是最原始的社会保险形式”。东亚地区家庭保障能力强。在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家60岁以上老人与家庭成员共同居住比率分别为70.6%、72.5%和74%,家庭子女对老人提供物质和货币支持的比率均在85%以上。在拉美地区实施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国家,老人养老金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转移,形成生产发展金或下一代的教育资金。非缴费型农村养老金计划的实施,提升了家庭凝聚力的经济基础,增强了家庭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杨立雄.建立非缴费性的老年津贴—农村养老保障的一个选择性方案.中国软科学.2006,(02).

[2]李永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7,(S1).

[3]和春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上一篇:欢乐的台湾海峡下一篇:国家环保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