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2024-08-13

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共8篇)

1.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一

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为认真实施中小学生营养计划,改善我乡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14号)文件和《甘孜县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关注民生和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加快我县教育发展。对全乡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健康成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教育全面发展。

基本原则:加强监督、规范管理、落实责任、社会满意。

二、实施范围、补助标准和补助形式

实施范围: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对象为全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其中:全寄宿制19人;半寄宿制57人;非寄宿制43人。

补助标准:营养改善计划经费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补助时段按学生在校就读时间计算(按照国办发[2011]54号文件规定,全年学生在校时间按照200天计算)。

补助形式: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按照季节变换制定相对固定的食谱,对学生进行营养直补。确立了早餐营养餐 模式:牛奶加熟鸡蛋,牛奶加面包等形式。

三、实施办法

(一)、营养计划实行食品采购、配送、库存、加工、分发登记和签字制度,确保食品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采购:根据实际需求按周填写上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物资需求表》报教育局,由县教育局统一采购;

配送:由县教育局招标确立的供货商按时配送到校。供应商与学校之间清点数量、确认签收,签收单一式三份,供应商、学校各一份,一份教育局备案;接收物资时,供货商须向学校提供相关物品的产品合格证,学校对照产品合格证验收物品。

库存:学校设置专用的营养餐物资储藏室,确保物资储存卫生、安全、质量过关。

加工:严格按照食品加工要求,学校食品加工人员对鸡蛋进行清洗,做成熟食。冬季对盒装牛奶进行加热处理。

管理:我校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甘孜县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制度》要求,严格加工、留样、分发、建立台账等程序。

资金结算:由县教育局与供货商进行资金结算及资金支付。

(二)、管理要求

1、学校校长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第一责任人,学校营 养改善计划工作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

2、严格校务公开,准确认定享受对象。按照公开、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和上级的监督,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均能享受到政策规定的营养补助。

3、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4、按照工作流程,严格落实营养改善计划物资的签收、储藏、加工、食品留样、登记等工作,并对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5、学校要设置发放窗口(固定发放点),每天营养加餐时间按时把食品加工好,由各班班主任领取并统一发放给学生,并督促学生食用。

6、要对每天发放的营养食品建立工作台账,每月汇总公示一次。

7、强化工作流程的监督管理。学校负责人要对学校落实改善计划实施工作流程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四、保障措施

(一)认真履行职责,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好食品留样工作;根据工作流程要求,填好各种管理表册,规范建立营养计划工作档案。

(二)加强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1、建立安全责任制。学校食堂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

2、加强从业人员管理。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有关法规要求和行业规范。

3、加强食堂安全管理。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区和食品原料存放区,确保学生食品卫生安全。

4、加强食品采购管理

(1)建立食品供应准入制度。

(2)所有营养计划食品和其他物资全部由教育局统一招标确定飞商家配送。

(3)对进入食堂的原料进行检查和验收。(4)建立食品采购登记台账。(5)加强食品存放管理。(6)加强食品加工管理。(7)加强食品就餐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宣传食品卫生和科学饮食知识的教育过程,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安全、卫生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

二0一四年三月五日

2.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二

1.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

2001年国家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是现行的“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2010年,中西部有1228万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一补”,只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3%。有的地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没有完全落实,吃饭费用没有解决。

2. 撤点并校政策的后续影响

随着2001年起的全国范围的撤点并校的推进,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必须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学,只能在学校吃午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学校相关设施的落后,学生的午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出现了学生不吃午餐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在学校寄宿,他们一次要准备一个星期的干粮,由于家庭困难,营养得不到保障。

3. 地方政府的类似探索

面对当地学生的营养状况,有些地方政府实施了一些类似的工程,积累了一些经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例如陕西的“蛋奶工程”、广西南宁市的“希望工程农村青少年营养健康计划”。

4. 民间组织和企业实行的免费午餐工程

国家出台营养改善计划半年前,邓飞等500多名记者联合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公益行动,倡议按照3元一餐的标准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掀起一股民间公益热潮。

5. 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6. 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问题突出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区)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低体重率达9%,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

二、营养改善计划的基本要求与内容

2011年10月2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基本要求是:(1)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据初步测算,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2)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3)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4)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中央财政按一定比例奖补。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成效与问题

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学生不再一天只吃两顿饭,可以不用饿着肚子听课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贫穷地区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有利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贯彻执行。但是,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营养餐补助金缩水严重

众所周知,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仅2011年就比上年上涨了5.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于经费来源单一,除财政拨款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下拨的每天3元的营养补助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其购买力将持续下降,不能保证学生营养供应的稳定性。

2. 学校缺少专业的厨房和专业的厨师

由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建专业的厨房,只能用其他公房或教室来充当临时厨房,厨房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同时,厨房工作人员往往是附近的农民,缺乏营养搭配知识,做出的饭菜口味单一,营养价值不高,使营养改善计划大打折扣。

3. 营养餐运输物流成本高

由于很多学校地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食品运到这些地区的价格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相应的吃到学生嘴里的食品也要比其他地区少很多。

4. 补助款发放和使用不规范

现在很多县财政局在接到省财政厅的营养补助金两三个月后,才拨款给教育局。这种情况的发生不管是何种原因,最终会导致学校因为资金不到位,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面临“无米下锅”的困难局面。

5. 学校食品采购中出现吃回扣现象

一些学校以学校厨房条件差,厨房工作人员不足为借口,不提供正餐,只提供牛奶和面包。一些食品生产商或者代理商为了获得学校的牛奶和面包供应权,给学校负责采购的人员回扣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导致学校采购的食品价格过高。

6. 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最近有关陕西学生营养餐时有过期奶和臭鸡蛋、云南两个月中连续出现3起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等学校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在公众面前。食品安全事件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损害政府和教育部门在群众中的形象。

7. 补助款发放范围划分不合理

国家规定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不含县城)开展试点,由于国家实施的撤点并校政策,很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被取消,原本在这些学校上学的农村孩子有的被划归到县城学校上学,很多特别贫困的农村学生因此失去了享受资格。

四、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改进建议

1. 地方政府加大投入

地方政府要拿出一部分经费配合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面对物价上涨、物流成本高、学校厨房短缺等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加大相关的投入,补贴这部分的费用,保证吃到学生嘴里的确确实实是3元钱的足量食品。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3元钱补助的基础上,根据本地的经济实际,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地方政府应抓好学校厨房的建设,增加现代化的厨具设备,让“露天厨房”远离我们的视野。

2. 规范财政拨款流程

针对营养改善计划拨款延迟的时间长、资金被挪作他用的情况,积极探寻解决办法。县财政要高度重视国家对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及时把资金拨付到教育部门。为了减少财政下拨过程中的扯皮现象,县财政和教育部门要各自安排专人负责,以资金的发放速度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不达要求者,不得评优、晋升。

3. 成立监督评估委员会

各学校要组成一个由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士组成的监督评估委员会,监督学校日常营养经费的开支,坚决遏制不正常的高价采购。

4.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各省市县要开展厨房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懂得一些营养搭配方面的知识,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请有关专家传授一些食品采购、加工、保存方面的相关知识,消除安全隐患。

5. 政府要及时修改完善相关的政策内容

针对暴露出的相关政策部分内容不合理的问题,政府要及时修改完善相关内容,不要让贫困学生因为政策的不合理规定,享受不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6. 继续探索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合作机制

3.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三

摘要 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陆续出现的一些食品和资金安全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须加强安全管理措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舆情监测滞后、舆情管控乏力,表明舆情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多数学校只重视营养餐的制作,忽视了利用营养餐加强营养教育和劳动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亟待加强。

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 安全管理 舆情管理 教育管理

2011年底开始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至今已有5年时间,这一计划主要取得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通过营养干预,学生的饮食得到优化,体质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二是通过当地采购,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成效取决于实施过程的管理水平,这一计划的运作主要涉及到安全管理、舆情管理和教育管理,管理手段包括行政手段、制度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等。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安全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免费营养餐的制作不能只注重效益,还要确保营养餐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管理。数量安全涉及资金使用,质量安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坚持“防患未然”,管理部门需要事先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对参与生产的人和物进行有效控制,并能通过技术、组织和管理上的有关手段,来消除安全隐患。

1.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意义

营养改善计划要“把食品安全摆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年龄低、自我保护意识弱、身体抵抗力差,稍有不慎,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营养餐安全事故通常是群體性的,涉及成百上千的家庭,一旦发生,影响深远,将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

资金安全也是营养改善计划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容易滋生腐败,影响资金使用效益。营养餐资金如果没有足额用到食品的制作,必然会导致营养餐份量减少、营养不足,甚至出现假冒伪劣食品,对食品安全威胁很大。

2.营养改善计划安全管理的有关措施

(1)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目前,营养改善计划的供餐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和家庭托餐等。部分地区认为企业成品供餐更安全,又好管理,其实是对食品安全的误解。营养餐成品不仅要保证源包装的食品安全,还要保证食品运送、存储过程中的安全,破袋、超过保质期、霉变都是营养餐成品的安全隐患。而食堂供餐能保证食材新鲜,营养餐温热可口、营养充足,是保证食品安全最好的供餐模式。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是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规定了食品采购、贮存、烹饪、留样等环节的管理措施。食品采购是从源头上对食品进行把关,大宗食品一般采取县里招标和配送的形式,新鲜食材由学校自行采购;食品贮存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有些食品需要冷藏保鲜,注意及时清理、销毁变质和过期的食品;食品烹饪时应烧熟煮透,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留样的时间为冷藏48小时,以便万一发生中毒事件,能够及时查明原因;食品分发应及时,注意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消毒,并防止学生分发食品和吞咽食品时被烫伤。学校要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加强食品安全培训,强调学校老师陪餐制度,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学校应该采取应急处理办法。

(2)资金安全管理措施

从2014年11月起,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由3元/人,天提高到了4元/人/天,达到每生每年8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资金安排、拨付、使用、监督等作了详细规定:中央财政每年9月按教育部核定的学生人数向省级财政拨付资金,然后由省级财政在25个工作日内拨付到县级财政;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纳入国库,分帐核算,集中支付;营养餐补助资金应足额用于购买食品,不得用于水电煤气费、劳务费、宣传费、管理费、运输费等,不得直接发放给学生,不准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县要加强实名制学生信息管理,核准营养餐受益学生人数;资金落实到学校,要求学校有专(兼)职财会人员,加强食堂会计核算,并定期公布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明细帐目,接受学校膳食委员会或有关社会机构的监督。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管理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试点地区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注重舆情分析,对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焦点问题、重大事件,要及时正面回应,公布真相,避免造成被动局面。教育部下发的《全国学生营养办关于切实解决好当前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五个突出问题的通知》,把“加强正面宣传,及时处置突发事件,解决好舆论引导问题”作为五个突出问题中的一个,再次强调了营养改善计划中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状况

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是各地营养餐舆情事件集中爆发的时期,镇雄县、织金县、洛宁县、石门县、大通县等地先后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那坡县、凤凰县等地营养餐资金被克扣等,瞬间将营养改善计划推到全国舆情的顶端。以凤凰县营养餐严重缩水事件为例,据美亚舆情网监测统计,2012年11月24日至11月27日,该事件的网络信息总计3259条,其中新闻1665篇,微博631条,论坛560篇,博客35篇。2013年6月之后,全国性的恶劣舆情事件大幅减少,媒体关注较多的主要有2014年7月滕县营养餐问题招标事件。

2.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

全国多地爆发出来的营养餐食物中毒事件及营养餐资金被侵夺事件,使部分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产生怀疑,营养改善计划的公共话题由政策的宏观面转向执行的微观面。营养改善计划的舆情焦点集中在:营养餐食品和资金安全中的漏洞;政府渎职和政策执行力危机;舆情当事人的安全保障;营养餐事件处理结果的暗箱操作;营养餐制度建设。

3.政府应对营养餐舆情事件的管理措施

(1)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是对公众的言论和观点进行监视和预测的行为。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议论和观点经常在网络上发布,因此,舆情监测的重点是要加强网络上的舆论监测。有些地方政府处理营养改善计划舆情事件时,没有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导致信息不全面、发现不及时、分析不准确,为舆情管控留下隐患。2012年10月30日,凤凰县支教教师梁栩哗在新浪网上发布一条微博,指责营养餐严重缩水,侵犯了学生利益,微博迅速被转发5141次,评论1007条。舆情已经达到一定的强度,但当地政府毫不知情,没有任何应对措施。11月20日,梁老师再发微博,称“两天的营养餐都未送达,山区的孩子们饿肚子”。25日,全国各大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网民言论纷纷,舆情达到危机程度。第二天,凤凰县教育局才出面表态,努力平息舆情。从舆情形成到政府表态,经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政府错过了管控舆情的最佳时机,最后被媒体批评,政府形象严重受损。

(2)舆情管控

如何平息舆情或引导舆情走向是考察政府舆情管控能力的重要表现,从多起营养餐舆情事件的处理经过来看,许多地方政府对舆情的管控能力较弱,无力引导舆情走向,只能任由舆情非理性发展。

2012年3月29日,贵州省织金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最后得出结论,排除了人为责任事故,认为疑似中毒事件的原因为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2014年10月11日,江西省石城县发生营养餐中毒事件,政府调查的结论与织金县如出一辙,是天气变化导致的身体不适及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两起调查结论不仅没有平息舆情,反而让舆情再起波瀾,网民质疑心因性反应怎么会导致大面积的学生头晕、呕吐、腹泻甚至昏倒等症状。遗憾的是,织金县和石城县在公布调查结论后,都没有作进一步解释,对网民的质疑置若罔闻。

舆情管控的目的不是压制舆情,面对舆情危机,政府应以人为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权责,及时处理。对群众的疑问政府应选择易于接受的措辞,反复耐心地解答。舆情管控得当,政府才可以把“危”变为“机”,得到群众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教育管理

营养改善计划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而且是学校唾手可得的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在学生营养餐的制作、食用、清理等环节对学生强化营养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

1.营养和养成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之后,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不协调的是,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学生的营养知识并没有明显提高,挑食偏食、不吃早餐、爱喝碳酸饮料等行为依然普遍,这种情况恐怕和学校疏于进行营养教育密切相关。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养成,极有可能重返头晕、贫血、消瘦、体弱等亚健康状态,而且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可能并非贫困。

农村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营养和养成教育,必须落实每两周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此外还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这一教学资源,采取“寓教于餐”的形式。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到食堂去参观,现场讲解食物制作过程中营养搭配和营养流失的有关知识;学校食堂推出“自助餐”,让学生自己选择饭菜的数量和种类,学会营养均衡;在用餐时间,老师要强调用餐礼仪和用餐习惯,让学生互相检查是否有挑食偏食、吞咽过快等毛病;对个别有厌食症、食物不耐受症或盲目减肥的学生,学校要安排营养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避免学生在学校形成的良好饮食习惯到了家里又变了样。

2.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励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许多学校重“智”轻“劳”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学生歧视体力劳动,实际的劳动技能也非常低下。因为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和幸福,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成果,营养餐随意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2015年7月,教育部强调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营养改善计划中的营养餐是一项很好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制作、食用、清理等整个过程都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在营养餐制作阶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厨房参加简单的劳动,如挑水、劈柴、烧火、拣菜、洗菜、切菜、烹饪等,先观摩学习再亲自动手;在营养餐食用阶段,可以安排全班同学轮流值日,值日生负责把全班同学的饭菜和餐具从食堂端到教室,然后分发给大家,并监督同学不能浪费;在餐后清理阶段,要求值日生整理餐具、清理垃圾,帮助食堂做好清洁工作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学校适度开展勤工俭学,补充食品原料供应。”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可以建立蔬菜或家禽基地,学生在老师或农户的指导下种植蔬菜、养殖家禽,开展集体劳动、分组劳动竞赛或蔬菜、家禽认养活动等。劳动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考虑到中小学生没有劳动经验,而且活泼好动,在学生劳动的时候,老师应该精心组织、亲临指导,防止出现安全意外。

3.感恩教育

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行为。有些享受了免费营养餐的学生对国家给予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营养改善计划不是专门为自己一个人努力付出的,没必要特别去感激国家。事实上,由于缺少感恩教育,有许多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比较淡漠,缺乏正向感恩体验,平时对社会抱怨多,施恩和报恩行为少。

学校可以利用营养改善计划及“两免一补”政策,在食堂、教室、寝室等对学生现场演示教育;班主任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以讲故事、演讲、辩论、唱歌、小品等形式宣扬感恩品质。感恩教育的关键是要在学校创设人文关怀的氛围,避免单一说教,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必须让学生明白要感恩什么、为什么感恩和怎样感恩。

4.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四

为改善我校学生膳食营养,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惠民政策,确保我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营养餐改善计划,发挥强体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在我校学生中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由学校食堂科学搭配食谱每天以实物形式直接供给,为学生供应营养可口的中餐,让全体学生吃得饱、吃得好。

三、主要措施

(一)领导机构和职责分工

1、领导机构:为加强对我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领导,成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唐旭 副组长:任洪

成 员:王仁祥 任廷丽 谭见杨 胡文华 杜勇

2、职责与分工:

组长唐旭:全面负责学校营养改善工作。

副组长任洪:负责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及突发事件的处理。

谭见杨、胡文华:具体负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二)具体工作

1、每周五制订好下周的菜谱,并报教办审核(谭见杨)

2、做好“三个台账:

①根据菜谱及时采购所需物品,填好采购台账(谭见杨)注:杂支胡文华,食用谭见杨

②做好物品的验收和入库工作(胡文华、谭见杨)③填写好所购物品入库台账,做到分类填写(谭见杨)

④做好每天每餐物品的出库工作,做到分类填写好出库台账(谭见杨)

3、认真填写好“八个记录”,即:晨检登记表、冷藏设备维护记录、废弃物及潲水处置台账记录、消毒记录、陪餐记录、试餐记录、留样记录、食品销毁记录(任冬婵、胡文华)

4、认真清理库房物品,做好“两个表册”:

①每天用餐资金使用日公示表,并按时将图片上报教办王治萍老师处(谭见杨)

②每月填好物资盘存表(谭见杨)

③每月做好物品入库、出库使用汇总工作(谭见杨)④做好营养餐货物采购票据的收取工作(谭见杨)

⑤协助报账员龚芝文老师做好报账所需的5个表册(谭见杨)

5、做好学校食堂工人及食堂卫生环境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谭见杨、胡文华、工人组长)

6、认真做好学生就餐时排队纪律维持工作(任冬婵、白丽屏)

2016年3月1日

转变观念 创新思路 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管理

一、学校食堂建设情况:

板溪小学食堂新建于2012年9月,食堂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分为学生餐厅、操作间、库房等。食堂布置设置了操作台、保管室、值班室和更衣室等。食堂餐厅明亮整洁,餐桌整齐干净有序,墙上制度醒目规范。学校现有就餐学生711人,寄宿生132人。食堂工人7人,专职管理人员1人。

二、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加大投入,规范建设,重视宣传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没有合格的设施和合格的灶具,学校食品卫生就没有根本的保障。我校在经费十分

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入资金2.2万元用于学校食堂建设,添置了方桌、凳子、冰柜、消毒柜、饮水机等设备;还添置了可供100人同时就餐的各类餐具等食堂设施设备;餐厅内悬挂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卫生、文明礼仪、节约等教育的标语和警示牌,完善了食堂的硬件设施和餐厅文化,食堂硬件设施基本能够保障我校师生安全用餐。我校食堂是用原教师宿舍楼一楼改建的,餐厅虽然有8间,但房间窄小,如果不控制人数,超出60人,连饭桌也无法安放。我校于9月1日召开了3公里以外的学生家长会议,学校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不盈利的原则,向家长宣传学校食堂对学生开放的重要性。到校就餐的基本条件是3公里以外的学生,本着自愿就餐的原则,经家长申请,预交一月费用60元,每餐预计3元,月底结算,吃不完结余在下月。学校严格把关,3公里以内的学生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准到校就餐。通过9月份结算,学生天天吃,不缺席才42.5元。结余的17.5元可抵10月份预交生活费。

(二)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完善制度,明确职责

学校高度重视食堂管理和食品卫生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食堂管理机构,明确了学校安全组长全面负责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后勤组长专职抓日常管理工作,并委派工会组长分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校行政督周教师全天候进行卫生监督。食堂专职管理人员对食堂管理负具体负责,校长对食堂负管理责任。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分工到人,职责明确,层层签订责任书,互相监督、全面考核。食堂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政令

畅通,确保了学校食堂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使食堂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稳妥进行。

1、实施精细化管理,把好食品卫生安全每一道关口。通过完善制度,精细管理,从程序上确保了学校食堂饮食卫生、安全。为此,我校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建设食堂文化,强化师生食品卫生意识,培养师生文明就餐习惯。另一方面制定完善了《学校后勤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安全公约》、《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食堂卫生要求》、《食堂安全责任书》、《食堂管理人员考核制度》、《餐具清洗消毒制度》、《食品中毒应急处理及疫情报告制度》、《食堂食品贮存制度》、《食堂工作人员健康及个人卫生制度》、《食品留样制度》、《食物中毒应急预案》、《饮食加工管理制度》、《食堂工人健康检查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卫生检查制度》、《物品采购索票制度》等17种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食堂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学校十分重视食堂工人的管理。学校与工人签订了包含职责与义务的合同,并将食堂管理人员作为食堂第一负责人,负责管理、经营工作,从制度上落实责任,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强调食堂工人在工作中要服从大局、听从安排,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强调食堂工人不得有半点马虎和懈怠,必须按质按量完成食堂的各项工作任务。

3、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做到责任到人。所谓责任到人,出了问题,追责到底。为了使责任落实到位,学校建立了食堂管理和安全卫生责任制,明确提出了“专人负责,健全制度,经常监督,及时

整改,杜绝事故”的二十字的食堂饮食卫生安全管理的总体要求。食堂专职管理人员、行政督周教师做到了“三个到位”,即:考虑布置到位、指导督促到位、检查落实到位。形成了事事有人管,关关有人把,环环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4、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师生食品卫生意识。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等卫生法律法规,坚持用法律法规指导工作,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为提高学校食堂工人、专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学校举办了两期业务知识和卫生知识的学习。对全校师生集中开展了食品卫生法律和法规的有关知识的宣传、讲座、召开有关饮食卫生安全的主题班会各一期,丰富了师生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提高了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5、加强学生校园安全管理。中午吃饭时间,除了有50多名学生在餐厅吃饭,还有近300名学生在校园。在这一时间,不吃饭的学生都在校园开展有趣的活动。如跳绳、乒乓球、踢毽子等体育等活动。由值周教师和分管安全的教师在校园共同管理学生的安全,等其他吃饭教师返回校园后,值周教师、安全组长才能到食堂就餐。

(三)构建文明、卫生的用餐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 构建一个文明卫生的用餐环境,有利于养成学生文明就餐、卫生用餐、节约用餐、有序就餐的习惯。比如学校食堂已启动,学校根据每班学生就餐人数,分成每桌9至11人,学生一共5桌人吃饭。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桌选出桌长一人,一、二年级就餐的学生由

高年级学生担任桌长。桌长的职责是负责把该组学生带到餐厅,并按照指定位置就坐,一桌的学生都到齐了才能就餐。就餐学生吃饭完毕,桌长要求本桌学生签字后才能离开。如果遇到每桌有好吃的菜,为了预防就餐学生哄抢,桌长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负责给就餐学生平均分配。饭是敞着吃,学生自己舀,吃多少舀多少,菜不够便由食堂管理员再添,学生离开餐厅,地上没有一粒饭菜。就餐学生都养成了文明就餐、珍惜一粥一饭、尊重劳动、遵守秩序、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学校食堂管理行为规范化

我校建立了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督导制度。每月对食堂饭菜质量、卫生及工人服务、专职人员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设置了意见箱和投诉电话。学校召开了两次食堂管理工作专题会议,总结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情况,通报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考核依据。我校建立了由工会、后勤牵头,由理财小组成员、教师代表参与的食堂民主管理工作小组,每月开展一次对学校食堂工作的民主评议,征求全体师生对食堂工作的意见,并及时梳理,制订整改方案。通过检查、考核、评议,及时规范了学校食堂的管理行为。

(五)落实责任,强化过程,严格把关

食堂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必须落实职责,务实抓好过程管理,严格把好各种关口,加大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具体操作人员的现场监督力度。

1、建立岗位信息公示制度。学校食堂管理采取信息公示制度,将管理人员、工人的基本信息、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相关证照上墙公示,增加食堂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制作了岗位标示牌,把各自的目标、责任和名字标注到位,进一步细化了岗位人员的职责。

2、由于学校食堂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允许工作中出现任何失误,所以在卫生、安全、操作、服务等各方面都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比如市场上的某些蔬菜,很有可能附有残留的有害物质,学校就要求食堂工作人员清洗蔬菜必须经过一拣二洗的操作程序,对特殊蔬菜要求用水泡上10分钟等。对厨具和餐具严格执行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的消毒步骤,确保厨房饭菜卫生安全。

3、严把采购“验收”关。学校对大宗物品购买坚持定点采购和索证制度。由于学校安排了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从事采购验收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坚持采购验收制度,做到嘴勤、腿勤,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开销。货物验收员严把货物验收关,对货物的质量、数量进行认真的核对、检查,杜绝了不合格物品进入库房。由于食堂工人精确的估算师生的用餐量,在保证吃饱的前提下,没有剩菜剩饭的浪费,切实保证了饭菜质量和按时供应。师生的生活费每月进行一次结算,并张榜公布。由于学校食堂始终坚持服务性、公益性,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原则。学校坚持既要保证学生吃饱,又不使学校亏本,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原则,管理好学校食堂。比如学生9月份的生活费支出,学生天天都吃的最高才42元,教师9月份在校吃饭一日三餐最多的才208元。由于厨房提供了一日三餐可口的饭菜,教师

吃饭不用愁了。虽然是家常便饭,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流,一起吃饭,吃得开心、快乐,教师团结和谐。全体教师把学校食堂当成了自己的家,都住在了学校,大家教师走教现象已经不存在了。

学校食堂工作是总务后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堂管理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尽心、细心、责任心”。

一、尽心:就是在食堂管理中做到让学生满意,让老师满意,让家长放心,让上级放心。

二、细心:就是食堂的细化管理。

1、制度建设。我们完善了食堂的各项制度,做到管理工作有依有据,奖惩分明。

2、及时索证。食品的质量取决于商家,我们对每一样食品的进货都要索取相关的证件,每学期都要与商家签订供销协议,确保食品的安全。

3、控制采购。采购员只负责采购的品种、数量、签采购单,不与商家进行钱货交易,每周五商家凭学校食堂采购单到学校结帐,这样既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事发生,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价格,及时调整品种和数量。

4、重视食品加工过程。食堂管理人员每天要了解炊事员身体健康情况和个人卫生状况,进食堂是否更换工作衣帽,烹饪、配餐时是否戴口罩,生熟食品是否分装,是否按流程操作。

三、责任心:就是把工作落实到人。

1、行政管理:从周一到周五,由校长、三个副校长和工会主席每人一天进食堂进行检查,登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班主任:组织落实本班学生在校就餐工作。

3、值周行政和其余老师,协助炊事员做好学生就餐、卫生工作。

4、消毒、留样、饮用水管理,分别由三个炊事员负责,谁出问题谁承担责任。

5.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五

尊敬的各位主席团成员、各位代表:

我代表某某镇中心小学作某某镇中心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的报告,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自2012年3月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我校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有力监督下,认真落实《某某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营养改善计划基本情况

某某镇中心小学目前共有7个完小,教学班42个,在校学生1124人。自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均保证每个在校学生每学期每天3元的营养餐食品供应,截止2014年4月,共计支出1440924.81元。具体情况如下:

(一)2012年春季学期:2012年春季学期上级下拨专项资金317730元,我校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的学生1246人。按每个学生每天补助3元标准执行。供餐模式为:牛奶(1.8元/袋)+鸡蛋(0.7元/个),不足部分由各完小采购猪肉供给。学生在校食用营养餐85天,支出317730元,结余0元。

(二)2012年秋季学期:2012年秋季学期上级下拨专项资金437359元,我校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1-

试点范围的学生1159人。供餐模式为:牛奶(1.8元/袋)+鸡蛋(0.7元/个),不足部分由各完小采购猪肉供给。学生在校食用营养餐95天,支出341380.36元,结余95978.64元。

(三)2013年春季学期:2013年春季学期上级下拨专项资金295545元,我校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的学生1159人;供餐模式为:牛奶(1.8元/袋)+鸡蛋(0.7元/个),不足部分由学校统一采购鲜肉(某某镇景成鲜肉店),由完小食堂加工供给学生。学生在校食用营养餐84天,支出295545元,结余0元。

(四)2013年秋季学期:2014年秋季学期上级下拨专项资金452055元,我校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的学生1121人。供餐模式为每周一、三、五供应蝶泉牛奶(2.3元/袋)+鸡蛋(0.7元/个),每周二、四在正餐中供应一餐鲜肉(3元),鲜肉在某某镇景成鲜肉店采购,学生在校食用营养餐95天,支出327785.45元,结余124269.55元,加上上年结转资金95978.64元,全年合计结余220248.19元。

(五)2014年春季学期:2014年春季学期上级下拨专项资金72500元,上年结转资金220248.19元,我校符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的学生1124人。供餐模式为某某、某某、某某三所完小每周一、三、五供应蝶泉牛奶(2.3元/袋)+鸡蛋(0.7元/个),每周二、四在正餐中供应一餐鲜肉(3元),鲜肉在某某镇景成鲜肉店采购。-2-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四个完小周一至周五每天均供应蝶泉牛奶(2.3元/袋)+鸡蛋(0.7元/个),截止4月,共支出158484元,结余134264.19元。

二、主要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自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实施,特别是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尤为重视。首先对营养餐食品牛奶和鸡蛋以镇政府为主体进行招标,2012年中标单位分别为某某有限公司。2013年中标单位为某某商贸有限公司。其次是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和各市委办局多次深入学校指导,尤其是2012年调研指导每学期均在3次以上。学校按上级要求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总务处和完小校长具体负责实施的领导小组。形成责任明确、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全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二)建立健全制度,确保营养改善计划顺利实施。学校以某某县教育局制定印发的各项制度为依据,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某某镇中心小学学生营养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和《某某镇中心小学学生营养餐早餐工程实施办法》,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严格上级要求实施,从食品采购、食品运送、储存保管、食品加工、卫生管理、食品发放、食物食用、试餐与留样、责任追究、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为我校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3-

了制度保障,保证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三)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民工程,对减轻农村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升小学学生身体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学校通过教职工会议、家长会、主题班会、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向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营养改善工作,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引导教职工、家长重视学生营养问题,积极参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推动学生饮食结构科学化。同时,学校对全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测试和评估,建立了学生身体健康档案,每月通过“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上报准确数据,以便在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科学、真实有价值的学生体质和营养改善情况分析报告,指导完善今后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人员缺编,工作量大,监管不到位。学校没有专门负责营养餐的工勤人员,使营养餐的验收、保管到分发等各项工作任务都要由教师承担,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不少,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如个别学生不按时吃鸡蛋和牛奶,甚至极个别把鸡蛋和牛奶带回家的现象。

(二)没有专门的营养餐食品储藏室。学校食堂及营养餐储藏室基础设施薄弱,洒树咪、大坎子完小没有专门的储藏室,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三)校点分散,在校学生人数少,运送成本高。我校大坎子完小、密者完小、洒树咪完小和腊曲完小由于地处偏远,且学生人数少,导致营养餐食品运送成本高、部分时候出现供货商一个多月才送货一次的违规现象。

(四)2012年完小采购的鲜肉无法索取正式发票。2012年由于牛奶加鸡蛋外每天还剩余0.5元钱,这剩余的钱由各完小购买鲜肉供学生食用,由于鲜肉是各完小就近采购,因此无法提供正式发票,为此我校2012年鸡蛋牛奶外剩余的钱只为一般收据,无正式发票。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我校经过两年的积极实践和摸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食品供给和安全这“两个保障”,建立完善并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在加强对各完小校长、食品管理员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中心校督查、学校自查、年终考核机制,加强对各实施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督查。

(二)完善公开公示制度。及时公示全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进展及有关信息。根据每周供餐模式加大对供餐情况的公开公示力度。

(三)继续做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各种数据整理、汇总、上报工作。

(四)进一步优化供餐模式。结合实际丰富营养餐品种,采取企业供餐和食堂供餐的模式,确保学生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可口。

各位代表,尽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客观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一定会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做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切实促进学生营养餐工作稳步推进,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6.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六

为切实加强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确保该项计划的顺利实施,特成立“胡庄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并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到人。领导小组成员及职责:

组长:周明(学校校长)

职责:全面负责对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成员:于文潭(会计)

职责:负责学校食堂所有所需物品的采购,定期检查学校的电线路,确保食堂安全,管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经费 杨治旭(食堂管理员)

职责:负责学校食堂的管理工作,重点加强食品验收、储藏、加工、留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及食堂卫生监管。做好食堂每天卫生、消毒等安全工作,检查、指导、监督食堂从业人员工作。

姜玉兰(教师)

7.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于2013年,在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不同供餐模式,随机抽取2所小学和2所初中作为重点监测学校。当某种供餐模式不足2所小学或2所初中时,则抽取该供餐模式下所有学校作为重点监测学校。在每个学校按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 ~ 2个班,确保每个年级达到40人左右,要求男女生基本各半。共抽取学生29 317名,其中男生14 811名,女生14 506名;小学生16 730名,初中生12 587名;寄宿生12 810名,非寄宿生16 507名;食堂供餐15 023名,企业供餐9 145名,混合供餐5 149名( “混合供餐”指兼有学校食堂和企业2种供餐方式的模式)。

1. 2方法调查使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学生调查表”(以下简称“学生调查表”),收集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零食消费情况。该调查问卷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设计,并经专家研讨会讨论及预调查后修订。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详细介绍该问卷的填写方法后,学生当场完成并收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各省和重点监测县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各省再对省内各监测县进行二级培训。所有调查员均经培训合格后进行正式调查。问卷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对每一份问卷都进行核查,如发现填写错误或漏填等立即让调查对象补充。

1. 3统计方法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统一编制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进行录入和上报,上报数据采用SAS 9. 2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零食消费频率、品种、花费79. 7% 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吃1次以上零食的比例分别为79. 5% 和80. 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生选择零食前3位依次为蔬菜水果(54. 3% )、饼干面包(45. 5% )和方便面(41. 7% );其中初中生和小学生选择零食前2位种类相同,第3位有所不同,小学生为坚果(39. 7% ),初中生为方便面(46. 8% )。初中生(24. 2% )通常每天花费0. 5元以下买零食的比例低于小学生(38. 5% ),但他们通常每天花2元钱买零食的比例(42. 8% )高于小学生(22. 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 为秩和检验。部分调查项目结果存在缺项。

寄宿生、非寄宿生平均每天吃3次以上零食的比例分别为16. 3% ,12. 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寄宿生每天花0. 5元以下及1元左右买零食比例低于非寄宿生,但寄宿生每天花2元钱的比例(46.0% ) 高于非寄宿生(30. 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1 ) ;寄宿生和非寄宿生选择零食品种无组间差别。

2. 2不同供餐模式学校学生的零食消费频率、品种和花费吃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及混合供餐的学生平均每天吃1次零食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 0% ,79. 1%及77. 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但选择零食品种无组间差别。吃企业供餐学生通常每天花0. 5元买零食的比例(38. 7% ) 高于吃学校食堂供餐的学生(29. 1% ),每天花1元买零食的比例在3种供餐模式中相似,吃学校食堂供餐的学生每天花2元用于零食的比例最高(34. 7% ),高于采用混合供餐(30. 8% )和企业供餐的学生(24. 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 。见表2。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 为秩和检验。部分调查项目结果存在缺项。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零食已成为不少中小学生日常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多摄入零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能量代谢,并影响正餐的摄入,改变饮食结构,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7]。

2002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3 ~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率为29. 6%[8]。本次调查发现,试点地区 学生吃零 食的现象 比较普遍,有79. 7% 的学生每天吃1次以上的零食,食用学校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及混合供餐的学生平均每天吃1次以上零食的比例分别为81. 0% ,79. 1% 及77. 2% ,与刘爱玲等[9]在2009年发表的一项7城市中小学生零食消费行为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农村儿童的零食消费行为近年来有明显增高且越来越普遍,应对他们加强零食与健康相关的宣传教育,纠正不良零食行为,通过合理零食消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建议,零食的选择要多选奶类、水果蔬菜类和坚果类的新鲜食物[1]。但本次调查发现,有40% 学生选择膨化食品和方便面作为零食,其原因是这类食品口味多样、口感舒适、容易获得、食用方便,而它们大多是高能量、低营养素密度的食物[10];同时,这类食品中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添加剂,食物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经常食用极可能导致肥胖[11]、高血压[12]、糖尿病等[13]。为此,在对相关人群进行零食与健康方面的宣传时,要侧重如何合理选择零食的教育。

本次调查还发现,有近1 /3的学生每天花至少2元钱购买零食,其中初中 生 (42. 8% ) 高于小学 生(22. 0% )、寄宿生(46. 0% ) 高于非寄宿生(30. 6% )。表明部分学生在享受“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贴3元的同时,每天仍花费2元钱购买零食。一方面提示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和寄宿生能自由支配的零用钱较多,可以自由购买零食;另一方面提示在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过度吃零食的危害,才能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保障“计划”实施的效果。因此,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层面联合起来对学生加强营养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寄宿学生的教育。此外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在我国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等。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学校供食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与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让“食育”成为智育、德育、体育的基础[14]。2008年韩国出台的儿童饮食生活安全管理特别法中规定,学校食堂和食品食堂周围200 m为绿色食品区域,禁止出售 影响儿童 健康饮食 行为的食物[15]。

另外,此次调查还发现,吃学校食堂供餐的学生每天至少花2元钱购买零食的比例(34. 7% ) 高于吃企业供餐学生(24. 7% )和吃混合供餐学生(30. 8% )。前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食堂营养师和厨师的专业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餐的营养质量、感官和学生摄入营养等[16]。即使在硬件设施合格的食堂,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或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学校食堂供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在农村学校更为普遍和突出。此外,企业供餐具备盈利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注重饭菜口味来迎合学生口味多样化的需求;而食堂提供的饭菜品种单一,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忽略了口味的多样化。提示今后在进一步落实“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学校食堂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校领导及食堂工作人员进行科学配餐和烹调的指导,把营养和美味结合起来。

8.民族小学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 篇八

关键词 营养改善计划  困境  对策

一、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困境

2011年11月,国家决定每年安排16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国家试点,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以下称营养餐)。截至2014年2月底,共有22个省699个县全部实施该计划,中央累计安排营养膳食补助资金421亿元,安排食堂建设资金300亿元。此外,还有21个省共529个县开展了地方试点,地方累计安排资金93亿元。

2012年3月,江西省将17个县市纳入此次国家试点范围,分别为乐安、莲花、井冈山、永新、万安、遂川、赣县、上犹、安远、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石城、瑞金、南康等,涉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97.55万名。目前,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两年多,进展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社会效应。但笔者对省内部分县市的营养改善计划调查之后,发现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不够

自国家出台政策以来,试点县最多的赣州市和吉安市有关平面媒体对该政策进行了多次报道,如《赣南日报》、《赣州晚报》、《井冈山报》、《吉安晚报》迄今与营养餐有关的报道分别为9篇、13篇、12篇、18篇。这些报道体现了媒体对政策的关注,但宣传效果多限于大众的上层人士。作为政策执行主体的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政策解释,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对政策了解不多。走访发现,有些家长混淆了正餐和营养餐的区别,误以为营养餐是学校提供全部免费的午餐,对学校收取营养餐之外的餐食费颇有怨言;有些家长认为学校营养餐单调难吃,不如将每天3元的膳食补助直接交给家长;有些家长甚至相信谣言,将学校的正常供餐活动向上举报,2012年下半年,乐安县和宁都县营养办都收到群众举报信,经核实,均没有违反营养餐政策。

2.食堂供餐模式推进较缓慢

食堂供餐营养效益好,资金使用效率高,餐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是最好的供餐模式。但由于江西农村学校食堂少,2013年春季之前,全省各试点县基本采取企业供餐,统一配送营养餐成品,学校实行课间加餐的模式,营养餐成品多数为“牛奶+X”,“X”为鸡蛋、面包、蛋糕、饼干、桃酥、萨琪玛、水果、火腿肠等。2013年春季之后,随着食堂建设增多,江西省各试点县大幅增加了食堂供餐的比例,但食堂供餐的总人数还未见明显优势。如万安县实行初中学校寄宿生和4所中心小学本部食堂供餐,走读生和其他小学成品加餐的形式,食堂供餐只占总供餐人数的39%。食堂供餐模式推进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学校食堂建设进展滞后,截至2014年2月底,2011~2013年江西省学校食堂建设项目中,完工面积仅占中央批复面积比例的33.15%,多数农村小学没有厨房或伙房。不过,调查也发现,遂川、兴国等县有些学校虽然有厨房,但并未开展食堂供餐,其原因主要是食堂供餐增加了学校的经费和人力支出,而且食品安全责任更大,不如“牛奶+X”模式方便。

3.食品安全重视不够

营养改善计划首先应确保食品安全,做好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并建立应急预案。2012年至今,云南省镇雄县、青海省大通县、湖南省新化县等多地出现学生食用营养餐导致食品中毒事件,造成恶劣影响。江西省营养餐自开餐以来,尚未出现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但不少学校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万安县部分学校的食堂没有明细的食品采购记录,有些包装食品无生产日期,食堂没有冰柜或冷库,采购的疏菜、肉类等在地面随意堆放;有的食堂暗中外包给个人,工作人员未作健康体检,部分食品以次充好;有的学校饮用水井露天敞开,未作加盖处理。有的学校在分发营养餐的时候,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个别学生被烫伤,这也是与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

4.专项资金监管不透明

学生营养餐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纳入国库专项资金。3元资金应全部用于食品本身,不包括和供餐有关的食堂建设及运输、人工等费用,这部分费用由中央另外拨付或地方财政配套补贴。2012年至今,广西那坡县、湖南凤凰县等地被曝供货商套利之后营养餐缺斤短两的情况。2014年6月,广西藤县营养餐采购中标的6家单位中,有3家存在资质问题。江西省制定了营养餐供餐准入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金安全,但营养餐资金使用不够透明、社会参与度低的现象依然突出。试点县有些学校极少公开食堂账务收支状况,有些学校至今未成立膳食委员会,缺乏对营养餐的有效监管,有些学校虽然成立了膳食委员会,但流于形式。有些享受营养餐的学生由于退学、转学进城等原因不在原学校,但原学校没有及时上报,仍长期接收这些学生的营养餐补助资金。此外,有些家庭和学校在国家实施营养餐计划之后,对学生的饮食支出减少了,营养餐没有起到做加法的作用,却产生了挤出效应,这是另一种资金套利。

5.借营养餐之名搭车乱收费

一些学校以前办有食堂,并向学生收取餐费,实行免费营养午餐之后,学校食堂收入减少,就巧立名目在学生饮食问题上乱收费。2013年3月,遂川县禾源中心小学要求三到六年级共800名学生每人缴纳100元,用于支付食堂聘请的员工工资及水电等杂费,否则不能享受每天3元的营养餐,经家长反映后,县营养办表示将调查该笔收费的去向。12月,乐安县戴坊镇小曹小学以煮鸡蛋名义向全校300多学生收取10元“柴火费”,这笔本应由财政负担的费用遭到学生家长抵制,之后全部退回。

6.营养餐不营养或口味欠佳

营养餐的实质是营养干预,并不是简单的吃饱,应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营养需求。我们走访一些学校看到,多数食堂的营养餐没有经过科学论证,食品没有做到合理搭配,“高脂低钙”现象比较普遍。有些食堂把蔬菜放在水池中浸泡太久,导致营养成分流失,有的菜烹煮时间过长,品相和口感均差。有些学校提供的学生奶是加入了许多调味剂的酸奶,虽然酸甜可口,但蛋白质含量不到1%,营养价值远远低于纯牛奶。江西农业大学一位营养老师介绍说:菜要香,一般得放20克油,烧茄子需要放40克油,而国家标准规定学生营养午餐放油不得超过8克,盐不能超过3克。如此一来,顾了营养和健康,就难以兼顾口味,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7.缺乏营养健康教育

国家要求学校应以营养餐为契机,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以受益终身。但我们发现,试点县的不少农村中小学没有按国家要求每周开设0.5学时或每两周开设1学时的健康教育课,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健康教育课,也流于形式,没有专业的营养教师和教材,没有课程考核机制。在万安县、兴国县的260份问卷调查表明,92%的学生不知道5月20日是学生营养日,73%的学生饮食口味偏重,37%的学生爱好碳酸饮料并经常喝,57%的学生有过浪费粮食的现象,63%的学生偏食,68%的学生不重视早餐,89%的学生不了解常见食材的营养成分。调查还发现,多数学生吃营养餐之前不洗手,有些学生会将一包牛奶分不同时间段多次来喝。

8.学生营养餐监测数据质量较差

国家要求在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分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两种,设置了监测指标和评估内容,部分监测数据需要通过网上系统每月上报。这项工作在很多试点县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日常的数据统计和系统维护工作不到位,有的学校上报不及时,有的学校为应付检查而编造数据,学生出勤、身高体重、生化指标、学生成绩、供餐调查等项目数据质量较差,有的存在明显错误。

9.营养餐废弃物随意处置

营养餐废弃物主要是各种包装袋和剩饭菜,不少农村学校垃圾处理能力有限,营养餐废弃物随意堆放在学校周边,或在学校附近浅层填埋,日积月累,不时发出臭味。安远县车头中学和小学在学校周边随意焚烧牛奶盒与食品包装袋,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群众不满。万安县窑头中学在校园旁建起了猪圈,利用学生吃剩的营养餐饭菜养猪,虽然想法不错,但猪圈粪便的臭味不时侵入教室,影响了校园环境。

二、营养改善计划的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营养餐计划包括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县共1238个,涉及3200多万学生,实施规模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为世界第三。这一政策关注弱势群体,消除社会不公,涉及千万家庭,影响深远。在实施过程中,营养餐实行就近购买的原则,牵扯到不少当地的企业和农户,很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营养餐实施状况受到许多人的关注。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应对策略。

1.尽快确立营养餐供餐法案

学校营养餐是保障儿童食物权、健康权、教育权等各项人权的重要举措,涉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应依法治理。美国、日本、泰国、巴西、法国等国家都颁布了与学生营养餐有关的法案,我国已有的法律中无关于营养餐的条款,只有针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指导意见、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大多是以文件形式下发的,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这些文件对促进学校营养餐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如法律有稳定性和透明度,并且在政策得不到实施时,目标受益者寻求救济的可能性也低。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已经实施两年多,积累了一部分经验教训,可以考虑制定一部专门的营养餐供餐法案,明确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以确立营养餐的法律地位,保障营养餐资金安全和受益人群。

2.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与营养餐有关的教育活动

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4处提到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状况。2011年4月,以邓飞为代表的媒体人士联合中国福利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免费午餐”民间公益行动,并在半年后迅速由政府接棒,形成公共政策。这一政策因为有媒体人士的参与,具有先天的媒介资源优势。为加大宣传力度,有关部门可以借鉴“希望工程”的经验,设计出营养改善计划的标志图案和代表性图片,通过报刊、电子媒体报道各地营养餐实施状况,在校园、城镇、社区拉横幅、发传单和张贴招贴宣传营养餐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与营养餐有关的教育活动,如营养教育、劳动教育、节俭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主题班会,也可以是搭积木、做游戏、实际制作、知识竞赛等活动方式。

3.适度提高营养餐支助标准

营养餐每天3元的标准在各地的购买能力不同,就江西而言,多数试点县市勉强能够维持食材的费用,但随着物价的上涨,学校只能压缩一些肉蛋类食材,学生能吃饱,却不一定能吃好,营养餐的营养价值就打了折扣。因此,应当适度提高营养餐支助标准,以江西的情况看,目前每天4.5元的标准就能达到吃好的目的,以后随物价波动而动态调整。此外,江西省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一补”资金(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是每学期打入学生惠农一卡通的,这部分资金可能会被家庭用于其他地方,不一定用于学生本人,因此可以考虑将“一补”资金转换为家庭困难寄宿生的免费晚餐,不过这一补助的比例较少,只占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总人数的31.7%。

4.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和社会监督

除食材由国家负担外,水电、柴火、工作人员、食堂建设等各项经费中的一部分需要由地方财政支付,但多数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有限,学校只能从公用经费中垫付,导致一些学校对营养改善计划热情不高。这一情况表明,营养改善计划单靠政府和学校是不够的,应该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实施这一公共政策。目前,已经有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春苗营养厨房”、九阳股份有限公司的“九阳希望厨房”、卡夫食品公司的“卡夫希望厨房”等社会慈善资金,为一些农村学校提供多种厨房设备,改善了学校食堂设施落后的状况。今后,政府应该吸纳更多的基金会、民间公益组织、企业及个人参与到这一政策中,以减轻学校负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为使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相一致,政策执行主体除了要提升自己的执行能力外,还要加强社会监督。全国学生营养办要求所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地区的学校都要成立由学生、家长、教师、村(社区)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这是引入社会监督的重要举措,应得到落实。此外,各地营养办和有关部门应扩大营养餐违规举报渠道,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媒体要积极关注营养餐实施情况,努力将营养改善计划透明化,提高政策受益者与执行主体的互适性。

5.重视食品和资金安全

教育部等十五个部门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对食品安全的许多方面都作了规定,指出要落实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实行供餐准入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食品采购、贮存、加工、留样、配送等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并制定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办法。为加强和规范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资金安排、拨付、使用、管理、监督等作出规定,强调专项资金应足额用于营养餐食品,不得克扣、截留、挤占和挪用。两个《暂行办法》对食品和资金安全提供了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不够具体,一些操作环节缺乏周密设计。同时,有关管理部门监管不严,政策执行不到位,这些都是导致食品和资金安全出现漏洞的原因。因此,应该完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或另外制定细则,提高试点县市的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学校实行教师陪餐制度、专项资金纳入政府采购预算、实行公开招标、营养餐帐本定期向社会公示等。资金确实不足的学校可以向家长收取少量费用,但必须征得家长同意,这部分资金同样要公开透明。

6.做好营养餐调研和科研工作,定期对实施状况进行评估

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单位和个人,这一计划是否取得理想效果,需要通过调研用事实来证明。对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进行监测评估是做好调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制定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技术方案(试行)》,对所有试点县进行常规监测,对50个县进行重点监测,其中江西重点监测县为石城和乐安。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与济南圣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系统》,这一系统包含学生出勤、身高体重、生化指标、学生成绩、供餐调查等项目,并能根据录入的数据生成监测报告,通过网络上报。《营养改善计划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3)》对营养改善计划的评估结果显示,学生一日吃三餐的比例和学生餐的质量均有提高,缺课率下降,身高体重有所增长,贫血率下降。好的监测和评估效果需要好的数据质量,各试点学校应该重视监测评估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学校要经常调查学生和家长对营养餐的意见,采取改进措施。学术界要积极开展与营养改善计划相关的课题研究,比如营养改善计划的立法和人权问题、营养成份和营养食谱问题、营养餐的教育性问题、营养餐对地方经济的促进问题、公共政策的执行力问题、营养餐的对农传播问题、政策监督问题等,这些课题可以为不同领域的理论界提供新的研究角度。

7.加快食堂建设,制定营养食谱

食堂供餐是营养改善计划的最佳选择,但受农村经济条件及学校规模的限制,许多村小和教学点是没有食堂或伙房的,如果采取食堂供餐,则面临“有米无锅”的困窘。国家虽然安排了食堂建设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江西省食堂建设进展缓慢。对建设餐厅有困难的学校,应优先建设简易厨房,或利用闲置校舍购入厨房设备。食堂从业人员和学生的比例为1∶100,可以由政府投入资金聘请厨师,或由学校富余教师转岗。学校食堂在提供营养餐的时候,要合理解决食品的营养和口味之间的矛盾,根据当地经济条件、食物特点和饮食习惯、学生的营养状况、不同季节特点、学校的课程安排来制定食品,食谱可以参照《农村学生膳食营养指导手册》,或使用《学生电子营养师》软件配餐,食物应以清淡为主,以植物油烹煮为佳,食品种类应尽量丰富,烹调方式要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宁立标.学校营养餐计划的人权价值及其法律保障[A].杨军昌,剪继志主编.人口·社会·法制研究(2012年卷)[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2] 叶青,张明,刘伟,阮静.百亿财政资金配套营养餐:如何监管?[J].财政监督,2013(21).

[3] 袁春林.营养改善计划在农村学校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性问题研究——以重庆市C县为例[D].西南大学,2013.

[4] 鲁晓黎.镇雄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2.

[作者:陈建锋(1974-),男,江西万安人,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上一篇:职工大讲堂活动实施意见下一篇:我捡到了什么的钥匙九年级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