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2024-11-21

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通用8篇)

1.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篇一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以绝对优势被广大教师所共认。多媒体课件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结合多媒体优势,探讨了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 教师 语文 课堂教学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乐学,达到会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的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其表现如下:

1.巧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等功能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如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都峰各个角度的画面,学生看了之后,都大吃一惊,一下子产生了要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这时,我抓住学生心里问:看完天都峰的这些画面,你认为天都峰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

第 1 页

就能很轻松地说出了天都峰陡、高、险的特点。从而理解了文章题目作者为什么不用“登天都峰”,而用“爬天都峰”的原因,同时也为理解“我”和老爷爷这一老一小相互鼓励,战胜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做了必要的铺垫。又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再配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2.善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如教《海底世界》一课,课文的重点是要使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在什么地方,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海底世界的景色,并辅之以配乐解说,让学生真切地体味海底景色的神奇与绚丽。如教《七律长征》一文时,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了解很少,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我在多媒体“背景简介”这一环节,随红军长征路线图中箭头的移动,红军在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都用文字形式逐步显示出来,同时都有“长征影片”的剪辑片段链接,有“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过雪山”“过草地”等,这些图文并茂的课件素材,把学生带进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突出了“设身处地的体会思想感情”这一训练难点。并且操作简便,是常规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3.活用多媒体,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

第 2 页

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指导学生写《我心目中的秋天》,一写到秋天的景物,学生马上就会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秋天的景物,可不止这些呀,到校园、公园、农村、山野,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吧。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因此,我在本节课之前,就布置了学生对秋天景物特征进行观察的学习任务。课上教师抓住机会问: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秋色?你们想学怎么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吗?我也观察了秋天的景色,还拍了照片,想不想来欣赏?借助多媒体演示图片请学生欣赏,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愿望。所以当教师问学生你们观察了哪些秋色,谁来

第 3 页

向同学们介绍?学生的发言可积极了,争着举手来介绍。学生的情感逐步激发到了顶点,为成功完成本次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猫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诗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真正找到了“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口述我情”的感觉。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教《台湾的蝴蝶谷》一文,课文语句优美,富有韵律,还具有较强的画面感。教学本课旨在学生主动透过语言文字,领略蝴蝶谷迷人的景象。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1)配乐示范朗读课文,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境中。(2)学习蝴蝶谷迷人的景象这一段,多媒体展示金光灿灿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壮观的情景;五颜六色的蝴蝶上下飞舞,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的景象。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体会课文哪些词语写出蝴蝶谷的迷人,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3)想象一下,蝴蝶谷还会有什么样的蝴蝶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模仿课文中的语句,介绍自己的蝴蝶谷。(4)这么美的课文想不想把它背

第 4 页

下来,指导学生背诵。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也要引起警觉,多媒体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从而产生“电教手段的依赖症”。利用多媒体课件要合理适度,并结合课程实际,应寻找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最佳切合点,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 5 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新密市岳村镇赵寨小学

于金瑞 2015.03.09

第 6 页

2.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篇二

一、创设意境, 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有着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 选择媒体辅助教学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 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动画片的形式导入,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动画时间约两分钟, 以鲜活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动画配音以课文内容为基准, 更是方便了学生初步熟知课文内容, 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成效。

二、优化课堂, 突出重点

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学段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还具体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 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

对于本课的生字, 我利用课件出示本课带有拼音的生字,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 “小老师”组词领读, 并借助课件把读音归类的方式强调读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的生字, 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汇报并小结, 然后以“摘苹果”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 突出了教学重点。在写字指导时, 我利用课件出示要范写的生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写时应注意的地方, 演示生字的书写笔顺, 强调字的间架结构, 然后在黑板的田字格中指导范写, 借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这样激励了学生写好字的欲望, 也使得识字、写字教学更为扎实、有效。

三、图文并茂, 利于理解

多媒体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 枯燥的内容直观化, 深奥的知识浅显化。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所使用的课件一般都是图文并茂, 有利于理解课文的。例如《两只小狮子》一课, 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学会生活的本领, 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这一生活道理, 我利用课间出示两只小狮子都想成为真正的狮子的不同做法, 并配上课文插图: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嘶、咬, 十分刻苦;而另一只小狮子却躺在小树底下懒洋洋地晒太阳, 什么也不做。两张课件使得它们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 采用比较学习的方式, 更方便学生接受与理解。在此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读树底下晒太阳的懒狮子与小树的对话, 让学生明白懒狮子的想法, 并让学生思考“这番话被狮子妈妈听到后, 又发生了什么”, 从而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 道出一个道理:“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 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引导学生向那只刻苦勤奋的狮子学习, 勇于做学习中的“勤狮子”。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读中理解, 图中观察, 轻松而又自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

四、联系生活, 启发想象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占有丰富的感性知识, 其次是对感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 并用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多媒体就可以便捷地精选资料, 向学生提供想象和联想的素材, 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触景生情, 发挥联想和想象。在教《两只小狮子》最后一部分时, 狮子妈妈在听了懒狮子与小树的对话后, 意味深长地对懒狮子进行了说服教育, 对此, 我相机出示几组母子情深的图片, 启发学生想象:“当妈妈教导我们时, 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让学生带着那种语气来朗读体会。当学生体会深刻时, 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如果课文有第八自然段, 你会怎么续写呢?”有的学生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之后, 也开始向那只刻苦学习的狮子一样, 整天练习滚、扑、嘶、咬, 开始学习生活的本领了”, 也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向勤快的狮子学习, 不要向懒狮子那样, 否则, 长大了, 父母不在我们身边了, 我们会受欺负的”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习, 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如身临其境,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通过对传统教育教学得失的反思,人们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迫在眉睫。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也影响着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这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在鞭策我们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国际教育改革同步发展,是时代赋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其次,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媒体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而传统课堂单调呆板的注入式教学和课堂信息的老化,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原理、文学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仿真环境下感受、理解知识的内涵,进而为其建构稳定的知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路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境渲染;

(一)直观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死海不死》教学时,将搜集的死海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死海的位置图、人浮在死海上不下沉的图片、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图片、死海开发图。学生仿佛真的到了死海岸边,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积极地读课文,而且能主动探求死海的成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死海形成过程动画,按步骤演示处于大裂谷中段的死海由于海水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抽象的事理在几十秒的动画演示中变得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直观激趣主要适用于说明文教学,有时也可用于记叙文、文言文教学。

(二)情境渲染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

如,在《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时,课前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学生初步认识到读这篇课文时应使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然而由于学生对于周总理的了解不是很深,更不能理解当时众人不约而同齐聚十里长街为总理送行的深刻情感内蕴,因而无法酝酿出真切的感情来读课文。延长声音的朗读法,使文章读得怪声怪气,本来一篇十分严肃的抒情课文被学生读坏了。为此,创设语境便成了必然。先给学生放一段总理日理万机为国为民操劳的录像,再放一组全国人民沉痛悼念总理的感人镜头,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自己所了解的总理。这时,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学生的感情非常真挚。接着,播放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并配上优美的画面(用投影仪放投影片),学生感情饱满、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最后,让学生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效果非常好。从朗读中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深意,感受到了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动人画面,看到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会到了亿万人民自发为周总理的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的驱动。据此而言,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更谈不上语文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艰巨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我们知道,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吸收信息,而这些,大脑起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几乎分为结构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学习的革命》)。所以,我们应该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那些直观的、形象的、活动的而又带有思辨的现代化媒体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直接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同时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4.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也为现代化的教学提供了足够的帮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教学中运用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一、帮助老师更好的备课

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之前,教师备课时需要翻阅很多的工具书,查阅相关的知识。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接入互联网,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和教学相关的知识,如:人物介绍、背景资料、相关图片等。还有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老师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互相切磋讨论教学方法。利用网上资源备课,既省时又省力,内容也丰富。我们的语文教研组,还实行了电子备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形成的教案,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帮助老师上好课

1、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场景,变成声情并茂的导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求精神。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文件,使学生对这一来自西北的艺术形式所释放出来磅礴的气势所折服,进而产生一种探究课文内容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媒体可以营造适应课文内容的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编选了许多催情动人的好文章,这些文章里无不于字里行间,闪动着真挚美丽的人性光辉。但是文字给人的感染力毕竟有限,多媒体课件在这时就表现出了它的优势。如果我们老师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设置课文需要的境界,让学生在或激昂慷慨、或壮美热烈、或幽默讽刺、或宁静雅致、或凄婉哀怨的氛围中多熏染、多涵咏,那必定会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悟真、善、美的内函。例如《乡愁》一诗对故国家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怎么朗读都只能停留在文字构筑的意象里。此时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低回宛转的曲子配上如泣如诉的朗诵,更衬以夕照中的大海背景,相信学生一定会不自禁地溶在《乡愁》的愁韵里,对课文的领悟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再如:《献给母亲的歌》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母亲,学会感恩,在老师的引领启发下,学生已经对母亲有了或多或少的理解,在课的结尾处播放一段满文军《懂你》的MTV,学生在歌声与画面的渲染下,一定会升华自己心中对母亲的爱。

3、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文章中介绍了许多关于人类登月的知识,飞船上天的全过程,登月后的种种工作,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及在月球上工作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图片形式,每到一个过程时,配上形象的图片,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就是本来抽象乏味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了。学生读起来也会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得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我们可以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从文章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习效率将会最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能披文入境,视听并举,全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强化感觉器官,动手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学习完课文内容后,可以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乐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灵得到净化,同时也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

再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先以优美的钢琴曲为主旋律,再配以各种展示春天的优美图片。在这样的情境下,再跟上优美的课文范读,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析课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时各自配上与之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充分享受视觉、听觉各方面熏陶。充分地移情入景,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细细品味能当堂成诵。

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的优越性运用得当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

在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为现代化的教学提供了足够的帮助。尤其在语文教学中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但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尤其显现是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备课时是我们的导师,课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应课文内容的情境,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形象

科学

导师

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5.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篇五

作者:毛亚玲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小学

【摘 要】: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借助媒体向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后,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开课伊始,教师便可利用投影仪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教师适时配上解说,这就是我国安徽省的黄山,黄山的云海、奇松、温泉都非常有名,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黄山的奇石,这些奇石形状各异,非常有趣,孩子们愿意学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愿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还可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往往会出现吐字不够清楚,字音不够准确,这样的范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时,可采用录音机和录音磁带来替代教师的范读。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个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由于时代的不同伟大周总理的形象对当今小学生是比较陌生,历史背景与他们有距离感。如果只让学生读几篇课分,教师作一些分析讲解,学生是不能感受到一个形象丰满精神崇高伟大的周总理。因此我结合课文内容,有机地用电脑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在讲到周总理夜里工作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总理工作劳苦,我插放了一段在电影《周恩来》中截取下来的周总理在中南海工作一夜的录像片段。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着。通过录像中人物角色的表演和配音、配乐调动起学生视角、听角等感观感受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增强周总理形象的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带向高潮,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感情致深的自然段之前,我又插播了周总理逝世,长安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这样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悟到亿万人自发为总理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驱动。最后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当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三、解决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了克服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缺点,缩短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克服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语文教学在实效性。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四、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有人说,语文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体育颂》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内容:(1)体育运动的发展史。(2)运动员资料,如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邓亚平、玄静和、李宇、李小双、布勃卡、刘易斯、奥蒂、德弗斯等十多位中外著名的运动员们的图片和有关的方字材料。(3)我国申奥成功的经程和近几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部分奥运会比赛的视频。以上内容都预先存放在电脑里面,上课时让学生有选择地欣赏、阅读。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受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能力。

1、实践能力。在教学制作校园贺岁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联系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综合”。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4、创新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六、反馈及时,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反馈快,知识迁移快的课学教学环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发展。如:阅读文段分析,教师用扫描仪或汉字键盘输入甚至从网上下载的文字材料或练习事先储存好,当需要时就会很快把文字材料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也只要拷打键盘或看着屏幕便可以阅读或作答。学生的答案、问题也可以直接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方便了教生的交流互动和生生的交流互动。这种做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操作省时省力,大提高四十分钟的内容含量。

七、为学生建立有机的知识系统

语文新课标要指出,要为学生开发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开发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储存、显示、交互等强大功能,可以为小学生建立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把小学十二册书中零散分布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把各种语文知识点,作者介绍,各种历史背景、名篇欣赏,练习资料、视频材料和课件和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址等组合制成课件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提供给学生查阅或识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理解小学语文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料库,而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经典的整合。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6.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篇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它显示着无比强大的策略,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主体性;能减轻老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它具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但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服务、发挥其最佳效益,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的永恒话题。

随着校园网的投入使用,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有“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觉,下面就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望方家指正。

如前文所述,多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实现了许多原来在语文课堂上难于达到的效果,然而,它并不是语文的全部,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它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借助的一个桥梁、一个中介,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主要起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多媒体使用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把握好一个运用的度,必须贯彻“需要就用”、“自然和谐”的原则,用得“准、巧、活”,而不让人感到教师这节课就是为了应用多媒体,多媒体语文课堂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件制作、课堂结构设计、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多注重实效,少搭花架子,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突出学科特征,体现文体、课型特征。

听、说、读、写、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些特征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有很好的体现,决不能以视听代替朗读,以视听代替训练,以视听代替讲解。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型,在多媒体的运用上要找出最佳的切入点,以体现出各种文体的、课型的特点。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特别是课文的阅读、理解与鉴赏,总离不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接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选入课本的有些课文,由于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本身又没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识背景,学生无法进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去,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引发联想,指导朗读,品味语言,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材中《哪咤闹海》、《赤壁之战》等课文,我利用已拍成的电视剧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剪接,做成视频文件,插入课件中,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生活积累,思维呈散乱状态而不能深入理 解课文时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强于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大量的语言转述时代背景,描述人物来得更直观形象,带着在视频文件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学生再读课文,文中的语言,文字就能转化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学生的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鉴赏和再创造活动中来,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课后在网上搜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为课文分析做准备(教师提供网址)。

有些诗歌小说存在生活体验缺乏的问题,说明文同样存在不能理解的问题,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文件,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正因为此,大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语言再准确,也不可能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例。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侧重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展示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结构、功能、用途等方面说明事物。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使学生获取了准确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时,我先播放以课文内容为基础,配以朗读和示意图的视频文件,不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赵州桥设计的科学、施工的巧妙,而且纠正了学生因科技知识缺乏而产生的认知不足,比如桥长和拱长的区别、道路有无坡度等。之后,我又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石拱桥相关资料,开展交流,获得了巩固知识和拓宽知识的双重目的。

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灵活、容量大的特点,上好作文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等。

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情境,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三、体现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语文多媒体课堂不能“以机代人”,因此,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真实、自然的情趣交流,在学生心中机器永远是机器,机器的赞美与教师的一句表扬在学生心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己所长。如善于朗读还是善于写作;善于激情还是善于理性分析,并与多媒体紧密结合,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不同的教学特色来。

四、教学环节过渡自然

语文课中各种电教媒件如何使用才能用得恰到好处,使整个课的教学环节流畅、自然,语文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进行巧妙的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有不 同程度的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有了喜人的变化。我也深切体会到:

1、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教学各自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是进行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导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学,使学生会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是学生拓宽视野的引路人。

3、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主动”上,学生在拥有大量素材的条件下,才能使课堂活动起来,课后适当安排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供学生继续学习,才能达到知识迁移的根本目的。

7.浅谈语文中的信息技术 篇七

●让兴趣成为鲜花路上的引路人

1. 创设直观情境, 激起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 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 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 (如画面、声响等) , 便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的文本、图形、动画等形式, 创设直观情境, 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 学生从没看见过钱塘江大潮, 只凭朗读课文, 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 无法激发兴趣。所以在上课伊始, 我便播放大潮的实况录像, 学生听着岸上人声鼎沸, 江上闷雷滚动;看着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 无不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浪潮之中,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同时, 也为自己的有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 实现学习自主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解于问。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 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学《颐和园》一课时, 我给了学生足够的自学空间, 促使他们边读边思,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上传到网络, 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上你问我答, 各抒己见。而更为精彩的是, 学生一旦都参与了学习, 成了学习的主人, 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颐和园是谁、在哪一年建造的?”学生纷纷点击视频资料寻找答案。他们大胆设疑, 积极求证, 兴趣盎然地流连其中, 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让实效在鲜花路上一路喝彩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 随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有层次的练习, 扩充学生知识容量, 使学生拓宽视野, 开阔思路, 在实践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网络进行识写字教学, 直观实用

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 我把课文中的生字输入计算机中, 围绕生字设计了“看音节读字音”等七个练习,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笔画和书写笔顺;认识常用偏旁、新笔画, 把字写端正, 初步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 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利用网络进行作文教学, 事半功倍

“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将网络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进行《美丽的秋天》作文训练时, 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绚丽多姿的画面:湛蓝的天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稻田……将学生带入动态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首先得到深切的感受;再让学生查询网络中的作文资料库;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 我又利用网络监控功能, 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使不同层面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8.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载体比较单一、呆板,在一定程度已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在一些直观性、现场性比较强,要求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的科目教学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所运用的载体,有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多媒体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以其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学生,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先为学生播放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优美画面,同时播放轻音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信息技术还能将很多内容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培养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当今社会信息量大、传播快,更新变化迅速,只有加强群体内部信息交流,信息共享,才能集众人之长。利用开放的、多样的网络信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同学建立双向或多项交流。如在学习《索溪峪的野》一文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课件来形容山势流水等。这样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知识也不断得到充实,可谓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只是依靠着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出来的学生思维狭窄,没有创造性,原来聪明活泼的个性被扼杀了。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指导性的原则。信息技术的运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

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事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灵活地分割,并将每一部分设计为不同的表现方式,或是声音、或是图像、或是动画、或是网页,再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将每一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演示多媒体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设备将会产生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大脑皮层也能产生不同的刺激,且相互交替、间隔出现。这样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一种“兴奋——亚兴奋——兴奋——亚兴奋”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再辅之以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就能不断增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展示与讨论自己查到的资料后,教师再通过电脑与展示自己所查找的相关资料,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在讨论的气氛中学生吸收了知识,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四、信息技术改变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

网络这一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零距离交流的手段,同时也能较好地完成新课程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要素的统一。如教学《青山不老》时,教师可以此文为中心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活周围的严重污染现象,然后留家庭作业让学生们写出自己对此的感受。作业可以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教师的邮箱中,教师同时迅速地给予看到他们文章后的看法。这样师生在这个网络为工具的交流中完成了家庭作业,同时也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学生在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文字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五、信息技术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教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和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很多问题,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在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将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得到了改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增强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西清:《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李启先、张鹏:《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1

上一篇:二大队介绍下一篇:田湾小学禁毒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