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教学案

2024-08-19

第12课教学案(共8篇)

1.第12课教学案 篇一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案(无答案)

【学习目标】

1、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及忽必烈建立元朝、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外交往等基本史实际。2、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概括元朝在历史上的贡献。3、探讨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学习重点】 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四件大事:①统一蒙古②建立元朝③行省制度④民族融合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蒙古族生活在 上,统一蒙古。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建立。蒙古草原结束了 的局面。

2、思考: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可组内讨论)(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3、年 建立元朝,次年定都 即今

4、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

5、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他最著名的诗句

6、思考文天祥为什么受人尊重?

7、元世祖在经济、对外交往、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1)经济上:元世祖重视发展(2)对外交往:

既是政治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

意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时来华,其《 》 描绘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3)政治上:

A、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在地方设,简称“ ”。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B、加强对 的管辖,使其成为元朝正式的。C、加强对 的管辖。

8、元朝的水路运输有哪两种方式?你能描述下运输的路线吗?

9、读69页地图,了解元朝的疆域,元朝政府是怎样对全国进行有郊管辖的?(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10、元朝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①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③黄河流域的、与汉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二、合作探究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你认为毛泽东的评价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2、元朝在历史上有哪些贡献?

3、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什么作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巩固训练

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业绩的是①统一蒙古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历史人物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A、赵匡胤 B、元昊 C、铁木真 D、忽必烈

3、元朝商业繁荣,其中国际性商业大都市是 A、长安 B、泉州 C、大都 D、杭州

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5、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是在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元朝

6、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圳特区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7、“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融合发展

8、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9、读课本第4、68页两幅运河图,回答: ⑴两朝的运河有何不同?

⑵两朝开通运河的目的各是什么?在位的皇帝是谁? ⑶两朝运河的开通有什么积极作用?

⑷大运河要古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你认为今天还有利用价值吗?举例说明。

2.第12课教学案 篇二

一、运用材料情境, 让学生感知历史

创设材料情境是指教师运用历史图片、史料、FLASH动画、视频资料等, 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情境, 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得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让历史本身的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各种形象直观的信息作用于学生, 必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 从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镜头一】教师:在2010的上海世博会上, 中国馆有一镇馆之宝, 人气极高, 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局部)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汴京城, 你看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 来往客商市民, 络绎不绝, 既有本地的车马, 也有外来的驼队, 汴河上还停靠了无数大小船只, 这些说明了什么?学生:人来人往, 商业繁荣, 经济发展……教师:说得好, 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正说明了宋代社会的繁荣。 (展示材料:《清明上河图》细节图多张)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图, 宋代居民的餐桌上都有什么呢?学生甲:我看到集市上有卖米的、卖肉的、卖水果的, 宋代市民吃的东西应该很丰富, 有鱼有肉, 瓜果蔬菜, 应有尽有。教师:观察很仔细, 分析得很有道理。 (展示材料:占城稻、煤炭、宋代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的相关图片及材料) 教师:再看这些图片, 想一想宋代居民可能吃哪种主食?又用什么生火做饭和取暖?使用什么器皿呢?学生乙:占城稻的生命力强, 已在黄河流域种植, 水稻可能已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之一。学生丙:煤炭的开采量很大, 书上的那段材料也说明煤已经是宋代市民普遍使用的燃烧材料, 宋代人烧煤做饭和取暖。学生丁:瓷器制作技术高超, 宋代人日常用具应该多用瓷器。教师:说得太好了, 说明我们同学预习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教师:京城内外如此热闹非凡, 每天的交易量必定十分惊人。 (展示材料:“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外遍布商店铺席, 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教师:由这段史料看, 汴京是一个消费型城市。那么在金银铜铁等重金属货币流行的古代社会, 沉重的金属货币必定会给大宗交易带来困难。今天我们往往习惯于刷卡消费, 因为它方便快捷, 那么宋朝人又是如何克服沉重的金属货币所带来的困难的呢? (展示材料:交子、会子、关子等图片) 学生戊:纸币。……这一环节中, 教师大量展示虽源于课本而又比课本更加生动直观的图片和材料给学生。诸如, 《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图, 占城稻、煤炭、宋代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的精美瓷器, 以及交子、会子、关子等相关图片, 还有一些文献史料, 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学生通过《清明上河图》的细节图, 可以观察到汴京城商业很繁华以及城内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情况;学生通过观察占城稻、煤炭和瓷器的图片, 知道了宋代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学生还通过观察交子、会子等图片, 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进而探究纸币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从读图研史的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提高了观察图片的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教师设置的材料情境中, 学生仔细观察, 积极讨论, 求知的欲望、好奇的心理和解疑的要求被充分激发出来, 其间穿插教师的及时点拨, 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感知历史。

二、创设虚拟情境, 让学生体验历史

历史学科由于其过去性的特点, 很难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果在课堂上创设新颖恰当的情境, 则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其自主探究,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一定会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镜头二】教师:假如你是一位阿拉伯商人, 久闻“瓷之国”的美誉, 也为了追求财富, 踏上开往中国的商船。经过长途跋涉, 历经风险, 终于在南宋时期某年到达了中国, 作为外国客商, 有哪些港口可供停靠呢, 你会选择哪个港口呢?请说明理由。学生甲: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广州、泉州, 或者明州, 因为宋朝政府为了鼓励海外贸易, 在这些港口设置了专门管理和方便海外贸易的政府机构———市舶机构, 还有专供外商交易的场所———蕃市、专供外商居住的地点———蕃坊, 以及专供外商学习汉语的学校———蕃学。学生乙: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泉州。因为课文中小字部分介绍说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还有那张沉船图片说明能拥有这么大商船的港口, 商业贸易肯定很繁华。学生丙:如果我是那位阿拉伯商人, 我可能会去临安。因为临安是南宋的都城, 有一首诗这样说:“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 (临安) 作汴州”。南宋都城临安的繁华一定不比北宋都城汴京差。这一环节中, 教师通过创设阿拉伯商人来华选择停靠经商港口的虚拟情境, 营造了一种历史氛围。学生则通过角色体验, 对历史进行积极探究, 尝试去解决疑难。学生甲运用课文中有关宋朝政府鼓励贸易的诸多措施, 诸如市舶司、蕃市、蕃坊、蕃学, 做出去到广州、泉州或明州的选择;学生乙通过课文中的小字内容中有关泉州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的补充说明, 以及对考古发现的沉船图片进行分析, 做出去到泉州的选择;学生丙回答得更妙, 他运用已有的文学功底———诗歌, 做出去到南宋都城临安的选择。在教师创设特定的虚拟情境中, 学生带着兴趣去参与, 带着情感去体验, 带着疑问去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和角色体验中, 学生体验了历史, 学会了把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在不经意中掌握和巩固了知识, 还培养了综合概括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此外, 更让教师欣喜的是, 学生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解决了历史问题, 意外地实现学科综合,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考历史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应从提出问题开始, 分析问题中发现, 解决问题后结束。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探疑和解疑的精神,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全面提高其人文素养。

【镜头三】教师:现在穿越剧很是流行, 我们也可以玩一次穿越, 如果你身在南宋, 你会选择前往东京, 还是前往临安?请说明理由。学生甲:临安, 因为南宋时南方比北方经济发达。 (由此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话题) (展示材料:战国经济图、唐朝经济图和宋朝经济图) 教师:请仔细比较这几幅不同时期的经济分布图, 看出什么变化了吗?学生乙:战国时期北方经济发达;唐朝时北方依旧发达, 但南方有发展;宋朝时南方比北方发达……教师:说得很好。所谓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从这几张图来看, 全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在宋代时已经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展示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四组材料。材料一:唐后期,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 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破坏。五代之际, 黄河流域政权更迭, 战乱不已。其后, 北方历经靖康之难, 宋金对峙……战乱不休。材料二:吴越王弘俶募民能垦荒者, 勿收其税, 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 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材料四:西汉时, 南方人口2470685人, 占全国人口19.8%;唐朝时, 南方人口3920415人, 占43.2%;北宋时, 南方人口11224760人, 占62.9%。) 教师:仔细读懂材料, 看看你能不能从材料中读出有效信息, 来解释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发生南移?学生甲: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战乱比较多, 北方经济遭到战争的破坏。学生乙:从材料四中看, 从西汉到北宋,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这样就把黄河流域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南方, 当然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学生丙:材料三说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学生丁:材料二说南方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生产, 采取措施鼓励人民生产, 赢得人心。……此环节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层层思索, 步步深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 引出本课教学重点亦是难点的内容———经济重心的南移。继而展示战国、唐朝、宋代经济发展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在得出中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结论后, 接着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再结合四则材料, 引导学生论从史出, 最终完成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探究。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回答得既具有启发性又难易适中、有兴趣又能知难而进的问题, 既掌握了新知, 又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3.高中地理课实施学案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64-01

《新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案导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而提出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如何具体利用“学案导学”开展教学呢?

一、进行学案的设计、编制

在设计、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以备课组为单位,组内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地理教材、地理考纲、相关高考试题、练习册,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的材料,并提前一周组织全组教师集体备课研究、讨论,然后由负责教师结合现有学案设计编制的实践经验,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学案形式,以“新课程理念”“目标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分章节进行设计、编制,形成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程序”构成基本地理学案模式。

制定学习目标必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既要切合高中教学要求与实际,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基础知识,把握难点和重点;学法指导是“学案导学”模式的关键一环,学法指导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学情来确定,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建议,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学习程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反思归纳、自我检测”四个主要环节,它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设计时要思路明晰,使学生易于建构知识,形成完善的体系。

二、“学案导学”的具体实施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基本环节:学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互动探究→反思归纳→当堂检测。

上课前,老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主线、学习重点,查询疑惑知识。同时,教师必须适量分层抽查学案,及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课上要完成学习任务,使学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做到以学定教。

上课时,教师根据学案自学的情况,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再通过相应的练习题检查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状况。

三、“学案导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引功能,结合学案指导学生看书,归纳知识要点;同时还要通过导学案启发学生,使其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地图资料,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培养独立思考与研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之中,主动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明确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学案进行查漏补缺,完善大脑中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每次学案使用课后,及时搜集各方面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集体研究讨论,反思存在的不足,讨论改进措施,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运用策略,不断完善地理学案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改进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地理学习成绩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七下历史 第7课教学案 篇四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掌握隋唐时期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和《金刚经》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通过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在前代文化基础上,注意吸收文化成果,共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与学的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与学的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与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交通发达,民族融合,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教育制度先进,这些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文化的部分杰出成就。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叫什么?是谁主持建造的?它的作用及地位如何?

2、唐朝的哪个城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刚经》的历史价值?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著有什么书?他被后人尊成为什么?

5、说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及诗歌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出示赵州桥图片)引导学生读图评价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是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石拱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赵县古时曾称作赵州,所以安济桥又叫赵州桥。赵州桥设计非常科学,由五拱构成。中间的大拱跨度37.45米,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它既可减轻大拱及桥基的负载,又可分洪和节省建筑材料。同时,小拱对石桥本身也增添了美观、玲珑和生动的姿态。赵州桥坚固耐用,桥面平缓,有利于交通。赵州桥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车马仍可通行。距今约1400年,在漫长的时间里,历经洪水、地震、风化,至今仍然坚固的屹立着。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出现无疑是由于设计的巧妙。宋人杜德源有诗赞颂安济桥“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蜇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明代诗人祝万祉赞美安济桥“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实不过誉。

近代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赵州桥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真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将赵州桥遴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

赵州桥成为桥梁建筑史上难得一现的秀美风景,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无数国内外旅客观光旅游。

2、光耀千古的诗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观看李、杜、白三人画像插图和“文献资料、诗句摘录”,然后讨论回答:

1、唐诗繁荣的情况怎样?

2、哪三位诗人的成就最突出?

3、说说他们的诗歌风格为什么有所不同?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欣赏三位大诗人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及所处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从中品味三位大诗人诗歌的不同风格。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寻找答案。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可引导学生联系印刷术的发展: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近代欧洲人发明了机器印刷、现代的电脑排版等。让学生感触到近现代中国的与世界的落伍和差距,让学生意识到振兴中国的责任。

教师作如下介绍:唐朝雕版印刷的原本,多已失散。现在所看到的《金刚经》,长约488厘米。卷首为佛像画,后为经文。画着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法的神话故事,四周环绕的天神也在静听,大家神色肃穆。画面精美,线条流畅,字体整齐,浑朴厚重,着墨均匀,刀法纯熟,是优美的版画艺术。

引导学生阅读小字,教师强调: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教师补充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小结板书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李白(作品及特色)杜甫(作品及特色)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知识再现:

1、唐朝印制的(),是世界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

2、()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被后人称为(),杜甫的事诗被后人称为“()”。

二:精挑细选

1.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建筑物是()。

A.江苏宝带桥 B.北京玉带桥 C.大明宫含元殿 D.河北赵州桥 2.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是()。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3.以下是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4.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是()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北宋 5.古人云“琴棋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是“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高度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科举制重视考核诗赋的内容

B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C唐朝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对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D唐朝亡国的教训促使了唐诗的繁荣

七、教、学后记: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1、金刚经、最早、标有确切

5.高二政治第一课教学案 篇五

课型:复习课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必修学习要求】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要求】

1、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第一框)

2、理解世界观的含义,懂得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第二框)

3、理解方法论的含义,懂得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第二框)

4、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二框)【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第二框)

【知识点梳理】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2.哲学源于: 3.哲学是一门 学问。

哲学的本义是:。在汉语中:。在马克思所说的是:。

4.哲学的任务: 以下为第二框:

5.世界观: 6.哲学的含义:(1)哲学是 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 的学问

(3)哲学是 的统一

(4)哲学是对 的概括和总结

7.具体知识分为三类:、、8.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 ;具体科学的进步

哲学为具体科学 【易错判断】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哲学发展而发展。

3、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4、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课堂练习】

1、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哲学是十分高深的,与生活无关

C、哲学决定生活 D、哲学是生活之外的思想大厦(考点1)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B.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3.“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就是辩证法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4.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第二框:

1、“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就这一问题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人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A、甲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 B、乙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 C、丙认为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D、丁认为一般人的世界观对生活不起作用

2、下列各项,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和关系的是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进步推动了具体科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学习哲学者,终生受益。”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B、哲学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

C、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D、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人们在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些整体性、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也会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地区与地区等不同方面的利益问题。工程师如果缺乏哲学智慧,如果不联系实际研究和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研究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辩证法问题,工程科技就难以搞好。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具体的工程科学 B、每个人都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检测题

1.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白马非马”、“田忌赛马”、“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揠苗助长”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的智慧

A.产生于寓言故事

B.产生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源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D.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使物质生活的富足成为现实。然而,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人口的膨胀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为什么如此恶劣?”“人类在自身的发展的过程中应怎样处理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经过了这

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据此回答2—3题

2.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回避地触及到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是人努力想象出来的B.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

C.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D.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

3.人们在经过了一系列思考后理性地选择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主要体现了

A.人们改造世界的水平取决于主观认

B.思维方法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起决定作用 C.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D.没有哲学智慧,就没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4.“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一论断说明

A.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5.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这就是说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B.其他科学都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由哲学派生出来的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6.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7.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C.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相同

D.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8.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9.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10.“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请据此回答11—12题

11.“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主要是指()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是世界观,各门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12.“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说明()

A.各门具体科学的产生以哲学为基础B.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没有区别的 C.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

13、对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关系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②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同 ④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哲学`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14.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只注重认识世界,不重视改造世界 ②哲学的任务只在改造世界 ③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 ④哲学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更要改造世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1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16.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17.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无产阶级哲学和非无产阶级哲学 18.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19.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0.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论思想的有

A.“心外无物”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按图索骥”

21.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

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2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共同之处在于 A.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式 B.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C.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D.否认世界是由神创造的

2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B.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说法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6.(不定选)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5、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意见》中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课堂练习答案:(第一课)(1)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可以动员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1-5 DCCCD

6-10 BADAD 11-15 BDCDD

15、【讲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6-20 D A C BB

21-25 D CD B D

26、ACD

课堂练习答案:(第一课)(1)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可以动员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1-5 DCCCD

6-10 BADAD 11-15 BDCDD

15、【讲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6-20 D A C BB

21-25 D CD B D

26、ACD

课堂练习答案:(第一课)(1)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可以动员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1-5 DCCCD

6-10 BADAD 11-15 BDCDD

15、【讲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6-20 D A C BB

21-25 D CD B D

26、ACD

课堂练习答案:(第一课)(1)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可以动员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1-5 DCCCD

6-10 BADAD 11-15 BDCDD

15、【讲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6-20 D A C BB

21-25 D CD B D

26、ACD

课堂练习答案:(第一课)(1)因为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2)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我们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可以动员和掌握亿万人民群众,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1-5 DCCCD

6-10 BADAD 11-15 BDCDD

15、【讲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6-20 D A C BB

21-25 D CD B D

6.第 6课平等对待你我他教学案 篇六

【前置检测】(相信自己我能行)1 2 【学习目标】(学会学习,一起体验求知的快乐)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与人是平等的。

2、能力:提高学生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能力。

3、知识: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习重点】【 难点】

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学习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案例法 【学习过程】(学会探究,一起体验知识海洋中波及的乐趣)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 阅读课本p65---p66的第一目资料总结

1张老师与同学商量关于竞选班委一事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2部分同学认为竞选不公平,对这种认识你怎样看?

3老师和同学们对落选者安慰,鼓励而非冷漠,嘲笑,体现了他们:---------a对落选者的怜悯 b对落选者的人格尊重 任务二

请大家根据课本知识,分析课文第二目p66的例子,说说这个九岁的小女孩有没有获得稿费的权利?为什么?

二【小组合作】

1请大家看一则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2000年3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索贿、受贿一案进行复核,并做出了核准对胡长清判处死刑的刑事裁定,并同时下达了对胡长清立即执行死刑的命令。这则材料使你想到了什么? 2请大家阅读短文,思考问题:

英国著名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对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说过这样一段话:“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本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用自己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

1、这段话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人格平等)

2、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三【班级展示】 四【质疑探究】

(一)冬冬和蓬蓬是同桌。有一天,冬冬偷看了蓬蓬的日记,发现蓬蓬在日记中怨恨冬冬欺负蓬蓬,并诅咒他出门被汽车撞死。冬冬看了怒不可遏,马上找到蓬蓬质问此事,并摆出一幅打架的样子。

1、请你来当裁判:情景二中你认为老师会如何处理此事?。

2、请你来发言:上述情境中的事例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学完了《平等对待你我他》之后,我们认识到每个公民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我们要平等待人;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要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不能平等待人的种种现象时,当我们遇到自己或者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相信我们会很好的处理以下情况的。

(二)你的同学小强要求班主任将他的座次调到正数第二排的位置,但他的个子很高,班主任说这次排桌是按照个子的高矮排的,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于是小强很委屈,说老师无视他的要求,不能平等待学生,对他一点也不关心,偏向别人。请你对他说几句安慰开导的话。五【七嘴八舌话收获】(只有总结出来,认识才能清楚。相信你一定能行,学会分享,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六【课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对平等待人的看法,错误的是()a平等待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b平等待人体现了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d只有对处境不利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才是平等待人的体现。

2、对平等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平等就是“等贵贱,均贫富”。

b平等就是公民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d平等就是要求全体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3、有人认为,家境富裕的人在人格上高人一等,家境贫寒的人在人格上低人一等。对此,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家境贫寒的人无法在人格上同家境富裕的人相提并论,社会上嫌贫爱富的现象太多了。d家境富裕的人在人格上歧视家境贫寒的人是社会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4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除了在贫富方面有差距,还在智能、相貌等方面的差别,这就决定了()

a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们在身体、智能、家境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不平等。

b身强力壮的人不受欺侮,因而在人格上高人一等;体弱多病的人易受人欺侮因而在人格上低人一等。

d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只有理论上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5、关于对人格尊严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格尊严就是人格平等。

b人格尊严主要包括肖像权、名誉和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人身财产安全权。d公民的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是不容他人侵犯的。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四川省内江市一小学老师因个别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又不肯承认,就逼迫全班学生在教室里下跪。

材料二 小学教师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小方没有做完,就命他站在教师背书以示惩罚。不服气的小方站在教室外就是不背书,气愤至极的李某就命小方自己脱裤子。小方不愿脱,李某有命令一名学生来脱。请回答

7.第12课教学案 篇七

第11期:2015年9月7日——9月22日

第12期:2015年10月7日——10月22日

撰稿提纲:

第11期:体育课堂教学中场地器材如何设计规划

撰稿提纲:

1.体育课堂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的原则是什么?您通常是怎么规划场地器材的,请结合课堂教学予以解释说明。

2.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布置场地器材?

3.您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规划场地器材的?

4.如何根据班级的具体生额(如,大班额小场地的场地器材如何规划),规划场地器材的? 结合教学予以说明。

5.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示范面及学生的站位与场地器材三者如何协调,结合课堂教学予以说明。

第12期:体育课堂教学中各种安全隐患如何规避

撰稿提纲:

体育课堂教学中,都存在着哪些安全隐患, 您都是如何规避,结合具体的实例予以说明。

8.第12课教学案 篇八

一、学案的内容和编制

学案主体一般由教师编制,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完善并改进,使学案更适合学生实际。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不仅有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学案的组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反馈练习等。

学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学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情并有针对性地渗透学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好教师的“导”。 学案决不能成为单纯的另一份额外家庭作业,要防止成为练习册。

二、学案应用的基本程序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上课流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探究——精讲点拨——巩固训练——反思总结。教师应提前一至两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找出本次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教师在课前收集学案进行批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学习的方向和重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分组探究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在课堂上,简洁的导入之后教师即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情况和主要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导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通过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经小组交流后,一般问题都基本解决了,但有个别难度大、学生理解不够透彻或根本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采用点拨和探究的方式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收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让学生当堂训练,检测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最后每节课上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收获。还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知识,一方面迁移形成技能,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学案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案的编制既要体现集体智慧又要适合个体。老师要独立编制完成所有的学案很难,这就需要集体备课,注重教师的合作但又要适合本班学生、符合教师自己的导学风格和习惯。所以,对于集体编制的学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自身加以调整,做到“量身定做”,不能图省事,拿来就用。

2.在应用学案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层次,学生能自主完成的部分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做到教与学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3.在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既可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还要及时进行跟踪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所有学生,为所有学生创建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可加强个别辅导,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忽略了。

5.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

四、学案应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由于学案经过了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另一种情况就是追求学案编写的完美,加重了师生负担。在学案导学中,如果学生过分依赖学案,教师就会担心学案有所遗漏,进而过于追求学案形式和内容的完美,使得学案越编越厚,内容越来越多,教师面临着精力和时间的困境,学生也增加了负担。

即使是由教师经过精心的二次备课,学案仍难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学习能力很突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特别是学案所强调的自主性使得个别学习基础差和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掉队现象严重。这就要求学案分层、分类,模式多样,对展开学习、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短时间内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总之,学案的应用,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促使教师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

上一篇:师德党建期中工作自查小结下一篇:公司员工员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