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共4篇)
1.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篇一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
(生齐读课题)
师:嗯,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生1:我认为绝弦就是最后一次在弹这个琴
师:弹完之后就要怎样?
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师:她认为是这个意思你再说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2: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用我们的话说,绝弦就是把琴弦怎样?
生2:剪断
师:从此?
生2:不弹了
师:是啊,那么伯牙绝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觉得伯牙是一个人,他以后不弹琴就把琴弦弄断了
师:伯牙把把琴弦弄断,从此?
生3: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
生(齐答):在课文里
师:那就把课文打到137页,请你按照你的感觉大声地读,最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都读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读就能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钟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大家注意听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
师:这句话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
生2:钟子期死了(师:去世了)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
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
生2:想
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
生2:第二种,认为,以为
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2: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2: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
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它在四个字中间“兮”和“若”之间就要隔一下,停顿一下
师:你是要知道应该怎样断句是吧,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做停顿?
生:因为“兮”是语气词,相当于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后边断句
师:借助注释就能够知道,这个“兮”和前边的哪个字(生:哉)对“哉”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来读读看?把这两句话都读进去指名读这句话
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
生1:(读全文)
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
生2:(再读全文)
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课文,生掌声鼓励)就学着这个样子读好吗?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
生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
生1: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伯牙在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出
师:请你理解一下这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么说的呀?
生1:伯牙弹琴,心里在想着高山
师:“志在高山”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注释,是吧
生1:钟子期就回答:‘善哉’
师:“善哉”就是什么
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师: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这一句吗?谁还有补充?(指名补充)
生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请你也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于是钟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师提醒借助注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说得多好,注意到没有,他们两位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生2:“伯牙善鼓琴”里的“善”是因为他很擅长弹琴,(师补充,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听琴)“善哉”的“善”意思是好
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习,这种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这里的“善哉”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听了人家的琴声之后说了一句什么?
生2:好啊
师:或者说一句?
生2:太棒了,太妙了!
师:在古代这就叫什么?
生:善哉
师:对喽,谁能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前边一句也读一读
生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声音好听,而且“善哉”好像说到哪里去了,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再找一名同学来读(指名读)
生3:读课文
师: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巍峨
师:巍峨高耸的泰山,是吧?请你再来读读
生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谁再来读一读,你在读“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什么?
(指名生4读此句)
师:不愧是男子汉,读起来就有男子汉的味道后边一句谁来读一读,志在流水
生5: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巾帼不让须眉呀,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知道,我对咱们班很有信心,江河在古文里应该指的时什么?泰山
生1:我觉得“江河”在古文里边是博大精深的意思
生2:这里的江河指的就是长江和黄河
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好,是的,这里的“江”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江,是什么江?(长江),这里的“河”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讲到长江和黄河,你还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
生: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
师: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我觉得你的这两个词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
(生有感情的把这两个词再说一遍)
师:正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请你再读
师:不要着急,这里的志在(指导学生朗读)
生:读文志在流水„„
师:真好,就是这种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还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暗河汹涌
师:暗流汹涌是吧,不仅是表面上波涛汹涌,还有暗流汹涌(指名再读此句)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扬扬哉若江河”
师:真好,同学们,正是这样磅礴高耸的泰山,正是这样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江河,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的,不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伯牙所念,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指句回答)
生:这里的“念”跟前面的“志”是一样的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都是伯牙想
师:心里想的意思,找一个字是什么?志,念,都是什么?
生:想
师:我们理解古文就可以用我们现代的词汇,不论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就在这里,这个叫王谦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智慧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
生:志向和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
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宽广像江河一样能撑万里船
师:(众生鼓掌)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什么?(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在说“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时候,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作业纸,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师播放古筝乐曲)
师: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谁来说一说?不着急,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师:如今我是不再孤独,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
生:心有灵犀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
生:知音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
(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
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系呀,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你这个发现了不起呀,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
师:一个倾诉
生:一个诉说
师: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师指名指导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外觅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好了坐正示意我(生浏览资料)
师: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
生:(男同学齐读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女生齐读最后部分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
(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
(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没错,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是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天地间寻寻觅觅着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师:下课!
2.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篇二
有感
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津举行,今天是第二天,有幸观摩了八届大赛课,受益非浅。
引入意义深刻:
1、天津是周恩来总理读过书的地方,他有一句名言:为中华的崛
起而读书!……
2、佛罗伦萨之谜引入托里拆利试验(托里拆利是伽利略的学
生)……
3、盲人残奥会主题曲及其独白……意义更深刻
4、魔术水壶(良心壶):利用两种液体,两个小孔……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
1、自制水透镜:通过注水和抽水改变水透镜的弯曲程度从而改变
了水透镜的焦距。
2、自制弹簧秤测力计:用泡沫可以保持最大刻度,解决了测大气压力时,瞬间读数时不准确的弊病。
3、自制抽水机:利用针管自制
亮点回顾:
1、自拍试验过程解决不宜课上演示的实验。
2、自带相机,当场拍下学生实验当堂展示,具有说服力。
3、利用覆杯实验拓展托里拆利试验。
4、利用塑料袋收集浸在液体里物体排开的液体,用弹簧秤称出排开液体的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相比,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出浮力等于物理
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
从这几节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教师不仅是在用心来授课,更是用脑来教课,每一节课都倾注了老师很大的心血。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心的准备,用心的思索,耐心的讲解,达到会心的微笑。每一
3.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篇三
罗才军
版本: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
执教者:整理者:吉林市船营双语实验小学
李艳霞(上善若水)上课时间:2010年10月19日09:10—09:50(第二会场上午第三节)【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小,六一班的孩子是吧?听说是六一班我感觉到很亲切,知道为什么吗?这得靠猜了。
生:我猜您教的学生也是六一班的吧? 师:你叫什么? 生:我叫黄依依。
师:黄依依是吧,一语中的呀,知我者黄依依也!就这个意思,好,上课之前咱们听点音乐。(师播放乐曲)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了高山流水的琴声。
师:你的耳朵了太灵了吧,老实说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蝉鸣,瀑布往下飞流时的声音,还有一些古色古香的古筝弹奏。师:你的用词真好,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好不好?你们真厉害,再听一段。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风把她的衣襟吹了起来。师:衣袂飘飘的感觉。
生:有那么一种风起云涌的感觉。师:说得多好。
生:我仿佛听到了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生:我仿佛听到了一线天里的瀑布,很„„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能听到很多声音,但是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样的乐曲真是有些难为大家了,不要说你们,我有时听半天都听不出来,这种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一向被称做是高雅之乐,往往寄托了琴师他自己的志向、情怀、抱负、心声,不过我相信,凭咱们班的实力只要咱们以后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足够的音乐感知能力,也能够把它听懂,不是什么难事。师:再稍微休息一下我们就上课。
【上课时间】
师:准备好了吗?上课!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它是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哎哟,念得真准,一板一眼的,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念一念,伯牙绝弦,预备起。(生齐读课题)
师:嗯,绝弦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1:我认为绝弦就是最后一次在弹这个琴。师:弹完之后就要怎样? 生1:可能是就要去世了。
师:她认为是这个意思。你再说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2:我认为是在弹了现在他弹完的这一首曲子之后就这一生再也不弹了 师:用我们的话说,绝弦就是把琴弦怎样? 生2:剪断。师:从此? 生2:不弹了。
师:是啊,那么伯牙绝弦呢?(指名回答)。
生3:我觉得伯牙是一个人,他以后不弹琴就把琴弦弄断了 师:伯牙把把琴弦弄断,从此? 生3: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哪里? 生(齐答):在课文里。
师:那就把课文打到137页,请你按照你的感觉大声地读,最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都读到三遍以上了吧,好,一读就能够明白课文讲述的是伯牙和谁的故事? 生:钟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读)他在读的时候,我们大家注意听。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师:这句话提醒大家注意,是吧,其实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对吧?这句话的意思谁能理解?
生2:钟子期死了(师:去世了)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师:那么这里伯牙“谓世”的“谓”是什么意思呀? 生2:想。师:是想吗?古文中的有些字眼确实有些不太好懂,没有的注释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我还是请你,“谓”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解释,你认为哪种合适? 生2:第二种,认为,以为。
师:伯牙认为世界上(生2:再也没有知音了)再也没有知音了,那么“乃破琴绝弦”中的“乃”是什么意思? 生2:就。
师:于是就破琴绝弦。好,理解之后我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请你来读。生2(读文):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厉害,还有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指名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我觉得这句话比较难读是因为它在四个字中间“兮”和“若”之间就要隔一下,停顿一下。
师:你是要知道应该怎样断句是吧,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兮”字后边做停顿? 生:因为“兮”是语气词,相当于是“啊”,所以要在“兮”字的后边断句。师:借助注释就能够知道,这个“兮”和前边的哪个字(生:哉)对“哉”都是什么词?(生: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谁来读读看?把这两句话都读进去。指名读这句话。生:(读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哎哟,我看你肯定下过功夫了,真好,读得真不错。来,我们也一起这样地来读一读,注意,读好“哉”和“兮”后边的停顿。(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真好,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指名读文)生1:(读全文)
师:注意“兮”字后边要做停顿(师范读此句后生继续读)真好,一点就通,谁再来读读? 生2:(再读全文)
师:哎哟,给点掌声吧,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我真想说一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师:(范读课文,生掌声鼓励)就学着这个样子读好吗?语速放慢,适时地停顿。生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能从课文哪一句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就真的善听呢? 生1: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从这句话中就能体会到伯牙在想什么钟子期就可以听出。
师:请你理解一下这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怎么说的呀? 生1:伯牙弹琴,心里在想着高山。师:“志在高山”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注释,是吧 生1:钟子期就回答:‘善哉’。师:“善哉”就是什么 生1:“善哉”就是“好啊”,峨峨兮若泰山,就是“高啊”。
师:哦,高高的像泰山,是吧,只有这一句吗?谁还有补充?(指名补充)生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请你也理解这句话。
生2:这句话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的是流水,于是钟子期就回答道,好啊,(师提醒借助注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
师: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说得多好,注意到没有,他们两位在理解这两句话的时候,有注释的时候就借助注释,没注释的就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补充,这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老师把这两句话打在大屏幕上,我想问问,这里的善哉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你要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生2:“伯牙善鼓琴”里的“善”是因为他很擅长弹琴,(师补充,一个擅长弹琴,一个擅长听琴)“善哉”的“善”意思是好。师:你会联系上下文学习,这种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这里的“善哉”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听了人家的琴声之后说了一句什么? 生2:好啊。
师:或者说一句?
生2:太棒了,太妙了!师:在古代这就叫什么? 生:善哉。
师:对喽,谁能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生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前边一句也读一读。生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声音好听,而且“善哉”好像说到哪里去了,对了,就是这种感觉,再找一名同学来读。(指名读)生3:读课文。
师:真好,我觉得你这几个“善哉”读得好,你“峨峨兮”“洋洋兮”也读得好,我问问你,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时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 生3: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巍峨。师:巍峨高耸的泰山,是吧?请你再来读读。生3: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师:峨峨兮若泰山,谁再来读一读,你在读“峨峨兮若泰山”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什么?
(指名生4读此句)
师:不愧是男子汉,读起来就有男子汉的味道。后边一句谁来读一读,志在流水。生5: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巾帼不让须眉呀,洋洋兮若江河,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宽广的江河,相比上面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边是有特指的,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一定能够知道,我对咱们班很有信心,江河在古文里应该指的时什么?泰山。生1:我觉得“江河”在古文里边是博大精深的意思。生2:这里的江河指的就是长江和黄河。师:你的古文底子真好,是的,这里的“江”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江,是什么江?(长江),这里的“河”指的是我们中国最大的河,什么河?(黄河)讲到长江和黄河,你还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
生: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
师:波澜壮阔和波涛汹涌,我觉得你的这两个词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生有感情的把这两个词再说一遍)
师:正是这样的洋洋兮志在流水,请你再读。师:不要着急,这里的志在(指导学生朗读)生:读文。志在流水„„
师:真好,就是这种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的江河。还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暗河汹涌。
师:暗流汹涌是吧,不仅是表面上波涛汹涌,还有暗流汹涌。(指名再读此句)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扬扬哉若江河。”
师:真好,同学们,正是这样磅礴高耸的泰山,正是这样连绵不绝、铺天盖地的江河,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生齐读这两句)
师:是的,不论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说,伯牙所念,这里“伯牙所念”的“念”跟前文中的哪个字是一样的?(指句回答)生:这里的“念”跟前面的“志”是一样的。师:都是什么意思? 生:都是伯牙想。
师:心里想的意思,找一个字是什么?志,念,都是什么? 生:想。
师:我们理解古文就可以用我们现代的词汇,不论您伯牙所志,所念、所想,我钟子期都必得之。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是什么? 生:我想他都知道伯牙心里在想些什么。师:也就是说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而且听懂了这位名满天下的琴师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心声)这样看来,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的也不只是伯牙的琴声吧?他也道出了伯牙内心的什么? 生:也道出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
师:你可了不起,就在这里,这个叫王谦宇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智慧。子期不仅听出了伯牙的琴声,还听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什么? 生:志向和胸怀。师:什么样的志向?
生:志向是以后能象巍峨的泰山一样屹立在人间。师:什么样的胸怀?
生:胸怀是心胸宽广像江河一样能撑万里船。师:(众生鼓掌)你们听出来了吗?你太了不起了!原来钟子期不仅在听伯牙的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象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广阔的什么?(胸怀)这样看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那仅仅是想吗?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老师课前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伯牙的琴艺是妙绝天下,许许多多的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这种志向,这种情怀他们能得知吗?唯有谁能得知? 生:钟子期。
师:唯有谁必得之? 生:钟子期。
师:这才叫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谁? 生:钟子期。
师: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能在说“善哉,善哉”必得知的时候,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么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请你顺着伯牙遇到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
(学生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作业纸,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师播放古筝乐曲)
师:大部分同学写完了,谁来说一说?不着急,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师:如今我是不再孤独,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善哉善哉”好呀好呀,先生你能听懂我的琴声,听到我的志向我的情怀,和我心里所想的(生: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那就是 生:心有灵犀。
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哪!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什么? 生:知音。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师:就是这么的心灵相系呀,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
师:你这个发现了不起呀,这样的形式就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伯牙和子期一个鼓—— 生:一个听。师:一个倾诉。生:一个诉说。
师:是呀,你看写得多妙啊,仿佛让人看到了伯牙和子期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呀,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当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满满地来与子期相会的时候,天意弄人啊!(播放背景音乐)此时高山默默,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暗然失色。
师指名指导学生读“子期死”后引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没有!
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没有!
师: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课文后半部分:子期死„„)是呀,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那是绝了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期望啊,这真是一曲肝肠断,天涯无外觅知音,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颂着它,同学们桌面有个资料袋,就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好了坐正示意我。(生浏览资料)师:伯牙跟子期这个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这个故事发生在三百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我们一起读。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时间在流逝,五百多年后,古书《吕氏春秋》又为我们展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请男生齐读课文。生:(男同学齐读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借问人间愁际遇,伯牙弦绝以无声,一千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又在古诗中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而叹息不已呀,女生齐读最后部分。
(女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两千多年后的明代,人们又在小说中传颂着这个千古佳话,全班同学齐读全文。(生齐读全文)。
师: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也在朗朗传颂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同学背诵,不能背诵的同学高声朗诵。(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相信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生:知音。
4.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篇四
尊敬的夏书记,各教委领导、第三督导组黄主任一行及三校的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在这充满诗意的季节,在这充满温暖的骆崃小学,我们翻开了烂漫诗篇第一页!在此,特别感谢夏书记等区教委领导一行及第三督导组黄主任一行对我们三校智慧的引领和深重的厚爱!感谢骆崃小学的领导老师为我们三校联谊热情地拉开了序幕!
下面,我就简单地谈谈这两节课,只期待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两节课均有创新,有亮点。有个性,有特点。
首先,我从“三观”(语文观、学生观、课堂效能观)谈谈袁利平老师的《马蜂与熊瞎子》。这三观分别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三个关键词:语用、让学、发展。
一、从语文观的角度看
语文观的关键词即体现语用,语用指向的是学科特征,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中段凸显段的训练,渗透篇的意识;高段凸显篇的训练,渗透文体的意识。(两在优点)
1.袁老师坚守核心教学价值,聚焦关键语用目标,准确把握了“教什么”的问题,并把这一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
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来,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用”。那么袁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依据什么确定的?一是看课程标准中关于中段阅读及练笔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中段要凸显段的训练。二是挖掘文本特点、单元目标及学生学情(实际上就是分析学生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而又需知的):苏联教育学家奥苏贝尔不是说过吗,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四年级上册曾有一个单元学习写小动物的文章,如《大熊猫》《空中霸王“克星”》,这些文章主要的写作特点是像说明文一样用介绍的口吻呈现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所以那个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而今天上的《马蜂与熊瞎子》在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呈现,这单元又是写小动物的文章,我们就必须要找准编者的意图了,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飞檐走壁的虎将》是再
现了以前的介绍性的写作特点;而《马蜂与熊瞎子》却是通过一件事来呈现动物的特点,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也需要学生通过有趣的事写写小动物,突出小动物的特点,所以,最后,袁老师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学习抓住动作、神态等关键词理解内容,了解棕熊的特点;练习围绕动物的一个特点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动物、探索自然的兴趣。”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因此,针对一堂课,我们要明确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把握两关键:课标中的年段要求是关键,学生学情是关键。这两个关键体现的是对学生共同发展要求和学生真实发展水平的双重关注视野。
2.在关注语用的同时,袁老师还关注了语用的系统性。
自11版课标强调“语用”一来,我们大多数老师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就认为语用就只关注语言的表达运用。因此带来的明显的问题是因为强迁移表达训练,我们就忽略了理解文意,体会感情。2011年版的新课标没有提出理解,但是提出了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理解,所以它不需要再写理解。其实对语用的内涵、范畴,我们必须做清晰的界定。语用包含六大范畴:1.通过语言获取信息;2.理解文意;3.体会感情;4.分析概括表达方法;5.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训练表达;6.评价鉴赏。
因此,袁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四读法”:一读,“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即概括了解棕熊的特点;二读,“理解文意”即抓关键词体会理解;三读“体会感情”即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感悟棕熊的聪明、贪吃;四读“分析概括表达方法”即找文章写的秘密。精段精学之后,再“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训练表达”即练笔写棕熊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最后“评价鉴赏”即点评欣赏学生练笔作品。这样的设计达成了深入系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让“语用”成为空中楼阁。
因此,再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要思考一个关键:从语言到语用这个中间需要什么作桥梁。千万别因为强化语用,就为语用而语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这一点势必在课堂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千万别因为要直奔语用而抛弃从整体把握到局部突破再回归整体这些语文界达成共识的基本规律。
二、从学习观的角度看
学习观的关键词是“让学”,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2
发展和提高。
1.因为有了目标的大胆取舍和努力聚焦,袁老师留给了学生持续展开言语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有学习的时空,这是学本立场(让学)的先决条件,也是让学首先要让出来的。评委们评是否“让学”时首先看让的时空。在袁老师的课上,学习第五段时扶着学生大胆自读自悟,静静勾画思考的时间约5钟,在学习第六段时用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训练表达时,学生静静写了5分钟,而这16分钟是因为有了对教学目标的刀砍斧削而砍出来的让学的时间和空间。
2.因为袁老师对学习过程展开的耐心,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关注,对小组合作体制的重视,所以体现了“让学”的“真”。
真学是学本立场(让学)的具体表现,真学才会避免让出时间却收不到效益的课堂尴尬。袁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在两次让学生亲历“嚼”的真写中明白写部件多的字的技巧是把每个部件写紧凑一些;在自学第五自然段中,让每个孩子勾画,真思考,且袁老师与个别孩子进行真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袁老师特别关注每个小组是否真学习,并自己也真参与到各组中去,小组学习的品质较好;在练笔写话时,袁老师鼓励学生“如果能用上三个以上的动作、神态就更棒了”,旨在鼓励学生真练笔、真实践。
3.因为袁老师对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性的追求,因此让学的方式上显得丰富、多元而灵动。
多元灵动的学习方式是学本立场(让学)的基本保障。比如说,“字词乐翻天”的环节中,用了“我说你猜”“你演我猜”“我说你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在“阅读成长园”中,用了圈画批注、想象画面阅读等言语实践活动;在“轻松写话吧”中,注意读写结合,写评结合,让学生过上动笔写的言语活动。
因此,让学的课,很大程度上是将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要问的问题,化解为较为具体、明晰的操作互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去进行、去尝试、去完成。可以说,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充分,活动方式的丰富和多样,在活动中的收获是我们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所以,在有了时空的保障,有了真学的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设计“让学”的实践活动形式是“让”得成败的关键。
三、从课堂效能观的角度看
课堂效能观的关键词是体现发展。即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实现“四得”(得意、得言、得法、得能)的综合发展。
我们看看袁老师的课: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棕熊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用想象画面的方法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再说“得言”。“得言” 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袁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即作者在通过一件事情表现动物特点时主要是抓住动物的动作、神态来凸显的。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又说“得法”。学贵有法,课堂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就语文学科而言,要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倾听,怎样阅读,怎样说话,怎样习作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明白了写部件多的字的方法是要“把各个部件写紧凑一点”,明白了理解词语的方法除了查字典、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放在语言环境中、表演等;明白了抓文章的主要内容,除了抓六要素,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角来归纳;明白了理解文本除了抓关键词句读外,还可以用想象画面阅读的方法;明白了阅读一篇文章可以用从整到部分再到整读的四读法;明白了写小动物除了可以从各方面进行介绍特点外,还可以通过一件事抓住动物的动作、神态来凸显动物的特点等。有效实现了一课得多法。
最后说“得能”。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在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中,他高度概括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就是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多积累。)概括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袁老师的课堂中,她通过精心设计“听说读写”训练点,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言语听说读写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的能力。
因此,总的来说,本节课目标达成度高,体现学习过程,学生能力得到发 4
展,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下面,我简单谈谈杨洁老师这节数学课。由于时间关系,更主要是由于我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真是比较空白,所以大多是行外话,有不行的地方请原谅。我想从这“6个注重”来谈谈她这节课的亮点:
1.注重学科性质
数学课程从学科内容看,它属于思维科学,它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所以用一定要树立“老树长新芽”的教学思想。(这是我们陶校长在教学中最强调的一个学习规律)。杨老师在这节课也是在原来的“老树”上来构建“新芽”的。“老树”是三年级时学生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新芽”是在原来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看成单位1,再平均分,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2.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首先,杨老师用了比较的学习方法:比较以前的分数与现在的分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通过图形直观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原来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通过分糖和分饼干过程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求分数时,取的分数和分的份数很重要,总数量并不重要。求具体数量的时候,总数量就重要。
其次,抓重要与不重要抓得特别妙:老师通过“重要”与“不重要”,让学生轻而易举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几分之几?学生只需看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而解决饼干的两个三分一是否一样和“桌布问题”时,需要求具体数量里,学生知道“总数量”特别重要。
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课堂上,杨老师给学生有足够的时空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比如,观察一堆月饼用圈圈在一起,明白除了把一个物体表示“1”以外,还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1”;通过把“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发散到6个、12个、18个及“„...”13个的探究、归纳,推理出“求分数时,取的分数和分的份数很重要,总数量并不 5
重要”渗透了“不完全归纳、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
4.注重了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杨老师数学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比如闯关活动,比如每个活动的层层推进,给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区入手(比如分糖的问题,从6个、12个、18个及“„...”13个的探究;再比如从饼干问题中相同的数字“三分一”到“三分一”表示的数量是否相同的探究;从“桌布问题”的表示分数到求求知数量的探究等,这些问题既“指向学生尚未成熟的区域”,又是“学生在老师或同伴帮助下可以达成任务的区域”,对于这些最近发展区的内容,杨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相启发,老师适当点拨,层层深入,让学生学得投入,享受自己学习成功的快感。
5.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比如让学生感悟数字分数的分母与分子的关系,感情悟相同的数字“三分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让学生理解、表述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分数的重要意义。
注重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有一个细节,有几个学生表述时忘了说“平均分”,杨老师及时用分数中的分数线提醒,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帮助学生理解、正确表达及进行正确的数学思考。
注重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比如从分4个、8个、12个、10000个月饼的问题,从分3颗、6颗、12颗、24颗、13颗糖的问题,杨老师都要是引导学生从足够的数据中发现规律。
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不管是整体1的出现,分糖、分饼干、桌布问题、杨老师都是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从一系列的问题中推理归纳的。
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6.注重数学的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回归数学本源,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杨老师注重了内容的生活化,过程的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让枯燥概念学习变成了“意义学习”,学生学得投入。
正如没有赤足的金也没有无暇的玉一样,每一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留有遗憾。比如:
最后,我想用一首打油诗来表达我今天的激动及对我们三校联谊的祝福与憧憬:
骆崃神鸡迎春花,三校联动如骏马。互助共融腾空行,合作共赢绽奇葩!谢谢大家!
【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推荐阅读:
“阳光行动”重庆市青年创业贷款指南07-14
重庆工商大学校园歌手大赛策划书10-17
重庆市教师资格证06-22
重庆各区县教师考试06-21
教师重庆三立培训心得07-03
重庆市水利文件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