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讨论题

2024-07-09

宏观经济学讨论题(通用8篇)

1.宏观经济学讨论题 篇一

本科电大《西方经济学》第五次作业讨论题参考答案

经过讨论,本小组讨论意见总结如下:(小组长:黄冬梅)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总起来讲,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在资源配置与收入问题上,效率与公平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就会因产生平均主义而阻碍经济的增长导致普遍贫穷;如果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因分配不公而影响社会安定。从发展经济和社会稳定角度看,最好能够选择一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力求公平首先是力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让市场进行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尽可能多地增加生产总量。其次是在政府的主持下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采取扶贫等社会救助措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差别,使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改善,实现社会学意义上的公平。同时,国家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者通过扩大再生产、捐助公益事业等方式,把一部分财富返还给社会。对此,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

二、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

1、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提出的,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曲线。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在零和1之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则越不平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基尼系数为0.2左右,目前已 1

扩大到0.46左右,按照国际标准,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临界点),属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三、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本小组同学大多同意吴敬琏的观点。吴建链的观点认为: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归咎于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是缺乏依据,有些片面。我认为,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调和的产物。一国经济的发展同样遵循一定的规律,收入的的差距扩大,正是公平作用的结果。在机会平等条件下,有能力的人,通过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良好收入的,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从进化论的观点,体现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也体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吴建链认为应做好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良好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下,离开了上述的保证,那是空谈经济。

四、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答:大家认为,当前收入分配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过大危及经济安全,加剧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扩大,已进入“黄灯”区。

2、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已经超出公认的合理范围。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显著影响我国收入差距变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所导致的。

(1)历史沿革、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的影响

(2)经济体制改革及体制变迁的影响

(3)原有体制的政策惯性及部分宏观政策的影响

(4)制度缺陷及政策不到位因素的影响

(5)社会保障乏力、教育机会不均等因素的影响

5、建立健全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

答:最后,本小组同学认为,目前各国大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方针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我国也应坚持这一原则方针进行处理。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初分配特别是再分配中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初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收入分

配制度,加强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特别注意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候华荣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2]《财政学》陈共编著 1998年出版

[3]《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徐雪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4]《政治经济学》钱津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发展经济学》齐良书编著 2002年10月出版

[6]《效率、公平与公共政策》黄有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陈宗胜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8]《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周密 载《消费经济》2007(1)

[9]《宏微观经济学》胡晓坚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10]《本届政府的承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小组讨论成员:王霞 冯珊刘松灵高培蕾易新皓丁伟丁革冯旖旎叶飞肖妮妮蒋兴兰陈娇燕张行陈丽同何小娅

指导老师:陈小华

讨论时间:2011年12月05日下午 1:30-3:45

2.宏观经济学讨论题 篇二

柳忠勤就《国土经经济学概论》的编写目的及编委会组成情况作简要说明。柳忠勤说,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成立以来, 已经编辑出版了《中国国土经济学》、《国土经济学研究》、《国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学术著作。2009年9月, 第四届理事会成立时, 张怀西理事长、江泽慧第一副理事长就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会领导对《国土经济学概论》的编辑工作高度重视和关心, 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和编写组。经过近两年的准备, 现在即将出版, 张怀西理事长作跋, 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于光远、杜润生、王先进分别作序, 充分显示了学会全体人员对本书寄予厚望。

该书编写组组长 (主编) 谷树忠简要介绍了该书编写的方式与方法、结构与内容。

与会专家分别就国土经济学的学术背景、发展历程、内涵界定、组织结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 国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 包括领海、领土、领空。国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国土内所包含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由于人类文明物质积累对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 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应纳入国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应把人文要素作为第一要素进行研究。

但国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都有交叉, 但又有所不同。许多在其他领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国土经济学领域里可以解决。因此, 国土经济学应当作为其它诸学科的指导性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 国土规划应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规划。

与会专家认为, 国土经济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科学。它的内涵和外延既符合当今社会普遍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也符合我国人均国土空间狭小、急需通过国土经济学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国土安全保障系数的实际情况。因此, 国土经济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观点, 要研究、表达、解决与国土安全更直接、更有价值的东西。

与会专家还认为, 国土经济学研究应增加爱国主义元素, 应吸纳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参加, 通过国土经济学的研究和普及, 使青年知识分子更多的了解国土、热爱祖国, 自觉地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建设祖国做贡献。

与会专家还就《国土经经济学概论》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梳理。

3.新课标下连接提问题讨论 篇三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高中物理 连接体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通读教材67—89页,不论是例题还是课后练习,均没有涉及连接体问题。在考试大纲中,也没有谈这个问题。有些同事认为:这是新课标为了降低教学难度,删掉了这一问题,不应该再把它当做学习内容。我认为并非如此,而是它是必考内容,没必要再特殊强调。我在此谈几点看法。

一、连接体问题是必考内容

理由有以下几点:

1.“连接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常见的,汽车运输货物、滑轮提升重物、火箭发射卫星等等,都涉及连接体问题。

2.在高中物理知识中,连接体问题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答的重要题型。不仅是必修一第四章中有此问题,在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带电粒子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都有此类问题。

3.分析连接体问题,有利于培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连接体问题涉及, “受力分析”、“运动分析”、“能量分析”、“电路分析”等知识点,又涉及“研究对象选取”、“过程选取”、“规律选取”等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连接体问题适合用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适合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4.连接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选取有两种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有同事认为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其实,研究对象的选取,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也不是考试中要侧重考查的。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研究对象的选取只是决定解答过程是否简捷,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考试不会在这一点上做过多文章。

综上所述,我认为连接体问题是一类重要题型。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讨论,并充分的加以利用。

二、高中物理中涉及连接体的部分

除了必修一第四章的牛顿运动定律两类基本题型外,还有:

1.在圆周运动中

例:一根长为L轻质细杆的中间和一端各固定一质量为m的球,绕另一端A作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为w,求AB段与BC段杆上弹力大小之比。

2.在万有引力的天体运动中

例:有质量分别为m、M的两颗天体,构成双星系统,它们有共同的轨道圆心和周期,球二者的轨道半径之比。

3.在静电场中

例:如图所示,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沿一直线等距离排列三个小球A、B、C,三球质量均为m,相距均为L,若三球均带电,且qA= + 10q,qB = + q,为保证三球间距不发生变化,将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于C球,使三者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求:(1)F的大小;(2)C球的电性和电量。

4.在电磁感应中

例:如图所示,导体ab、cd垂直放在水平放置的平行导轨上,匀强磁场方向竖直向上穿过导轨所在平面,导体与导轨间动摩擦因数为μ.如果导体ab向左匀速运动时,则导体cd:

A.可能向左运动

B.一定向左运动;

C.一定向右运动

D.不可能静止

5.在动量、能量中

例:如图4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两由弹簧相连木块A和B,一质量为m子弹,以速度v0,水平击中木块A,并留在其中,A的质量为3m,B的质量为4m.

(1)求弹簧第一次最短时的弹性势能

(2)何时B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是多少?

由上所列可见:连接提问题贯穿了整个力学内容,甚至贯穿了整个高中物理,是不能删掉的,也没办法删掉。

三、在连接体问题中重点研究什么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整体法:在整体系统具有相同加速度时,为求整体加速度可选用整个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隔离法:在求系统内物体间相互作用力时,选某个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但从以上所举例中可看出,一般可用隔离法来做。

2.过程的分析

这是教学的重点。首先是受力分析要全面、准确;其次是运动分析与受力分析相辅相成;再者是各力做功情况分析和能量转化分析;还有各力冲量情况分析和动量变化情况分析。这些分析至关重要,决定着是否有解题的思路,应重点研究。

3.规律的选取

规律选取受过程分析透彻程度的影响,也决定着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选取合适的规律将使解答过程简化,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这应该是一个反复训练的内容。

其实,连接体问题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载体,或是说是一种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的物理模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而不是畏惧或希望删掉它。

4.宏观经济学题及答案 篇四

(1)使经济达到稳态均衡时的k值。(2)黄金分割律所要求的人均资本量。

4.考虑如下方程:YK(AN),其中资本与劳动力数量均以n=0.07的速度增长。资本存量的折旧率是d=0.03,A标准化为1,求:

(1)资本与劳动力的收入份额是多少?(2)生产函数的形式是什么?

(3)s=20%,测定k和y的稳态值。

(4)稳态的人均产出增长率是多少?总产出增长率是多少?如果全要素生产率以每年2%的比率增长(g=0.02),结果会怎样?

1212

C=1 000+0.8Y,投资为500亿美元,(1)求均衡产出、消费或储蓄。

(2)如果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 000亿美元,试求企业非意愿存货为多少。(3)若投资增至1 000亿美元,均衡产出增加多少?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 000+0.9Y,投资仍为500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 000亿美元时,均衡产出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5.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 C=1 000+0.8Y,投资I=500,政府购买支出G=2 0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以上单位为亿美元),边际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3)假定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 000,试问:①增加政府购买;②减少税收;③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以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复习思考题:

1.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数量理论;投资税减免;传递机制;挤出效应;资产组合失衡;货币适应;实际利率;流动性陷阱;预算赤字货币化;预防性的货币政策;投资补贴

2.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为何货币政策无效?

3.在IS-LM模型中,何种情况下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

4.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需求的构成,从消费转向投资,但不允许超过充分就业水平,需要的政策组合是什么?用IS-LM图解来表明你的政策提议。

5.假如政府削减所得税,在以下两种假设下:(1)政府通过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息不变;

(2)货币存量保持不变。在IS-LM模型中表明减税的影响,并解释不同的结果。

3.菲利浦斯曲线说明了什么?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是否一致?

4.名义货币余额需求会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同时,通货膨胀会引起实际货币需求的下降。请解释为什么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5.评价下列变动对M1和M2需求的影响,它们与货币的哪个职能有关?(1)可以在24小时的任何时间里从银行储蓄账户提款的“随时提款机”;(2)在你的银行里雇用了更多的出纳员;(3)通货膨胀预期上升(4)对信用卡的普遍接受(5)对政府即将崩溃的恐慌(6)提高定期存款利率(7)电子商务的兴起

第十三章

联邦储备、货币与信用

1.重要概念:信用;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高能货币;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比率;贴现率;通货-存款比率;货币乘数;

2.美联储想要增加货币供应量,它可以使用哪些主要工具来达到这个目的?具体地讲,能够如何运用每种工具来增加货币供给? 3.说明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对其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以及对购买美联储债券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4.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是如何实现的?

5.为什么经济中货币供给的存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共同决定的? 6.“100%的银行业务”的建议,包含准备金-存款比率为1,美国已经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议,以便增强美联储对货币供给的控制。

(1)指出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方案有助于控制货币供给?(2)指出在这个方案下,银行资产负债表将会怎样?

(3)在100%银行业务的情况下,银行业务怎样才能仍然保持有利可图?

5.讨论题 篇五

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各位党员干部更要主动发挥起当好排头兵,充分体现党员干部先进性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整个党支部乃至每名党员而言,在各个岗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身边的群众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税收工作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化整为零、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各项工作中创造闪光点,最终形成由基层党组织推动整个基层税务所在税收工作中取得整体性提高的局面,真正体现出党组织在基层税收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都应遵循的大方向,反腐倡廉更是税收工作中

应该时刻注意、深入人心的长期工程。作为税收干部,应该深刻认识到腐败给税收中心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重大损失,每个人都应该自觉自愿在心中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不断在思想作风,业务能力,勤政廉政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而且不管是上级单位还是基层单位,对于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能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3,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诞生的又一正确理论,是对

我们党针对各个时期的工作重心、发展轨迹总结出的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扬。科学发展观不仅在思想政治方面为大家树立了标杆,指引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中心指导作用。作为基层的税收服务部门,应该时刻牢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各项要求,将其融入到税收实际工作中,时刻保持与上级局党组、市局党组高度一致,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做好各项税收工作,组织好税收收入,做好纳税服务。4,税收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调节作

用。地税部门应该顺应大的国际经济形势,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对现有税制进行分析、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例如对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和扶持,对危害环境,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行业应该出台相应的税收政策进行限制等等。

5,我国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是

更加趋于法制化、信息化、全球化,税收工作也是如此。对于现在的税收管理工作,应该更加注意在人性化、法制化方面的建设,在充分保证税收中心工作的前提下,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让税收管理流程更加便捷,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的方式降低治税风险,充分体现税收工作为整体国民经济的服务作用,并在实际的税收工作中体现出依法治税、以人为本。

6,德能勤绩廉是考察各级工作单位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各

级单位的管理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时时处处为大家做出表率,从而带领大家在这五个方面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整体上有效开展、完成各项工作。

6.毛概讨论题 篇六

参考答案:

不可以。因为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大的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仅包括理论成果,还包括实践成果、要解决实际问题,即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大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涉及的内容多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包括的方面。联系:这两者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反之亦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可以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结果,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也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主题: 旗帜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你认为举旗必要吗?怎样认识旗帜问题和道路问题的重要性?

批注:

从旗帜的方向作用和形象展示作用出发,大家基本上都赞成举旗;而对于旗帜问题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现有举旗方式的质疑,二是质疑自己选择旗帜的权利如何保障(或者是认为自己对旗帜内容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所以对这一问题漠不关心)。

关于这两方面,我的看法是:

1、只有科学地举旗才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1)写在旗帜上的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相对真理;(2)旗帜的内容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3)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非教条主义、宣传性强制灌输的方式)对待旗帜(理论)。

2、目前我们所高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这实际上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具体选择。我们对自身自由(如自由选择权利的保障)的关注没有错,但我们必须注意:不同于个人发展前途的选择,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只能在具体的历史、人文传统和体制环境下进行;而且,只有在公民社会整体素质的及其理性精神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作出理性的、符合实际的选择。

3、主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把握?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几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几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4、主题: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必然性

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那么,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解析:

1、同学们首先应注意辨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思想”,弄清两者关系。这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

2、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大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客观条件来看,需要理清19世纪前中期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领悟“时势造理论”以及“时势造英雄”;从主观上看,可以从毛泽东等历史伟人自身的特定气质特点出发,领略“英雄造时势”的一面。(参考课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第三次课

讨论题点评(网络课堂)

1、主题: 关于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

结合你对邓小平的了解,试分析他何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及何以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答案: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邓小平深厚的理论功底,二是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特殊经历,三是他

非凡的个人品质。

1、首先是他深厚的理论功底。邓小平很早参加革命工作,曾留学国外,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具备扎实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文革”中流放江西,又带着思想上的问题,以总结和思考的态度,重新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相当熟悉。更重要的是,邓小平从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本本和个别词句出发,而是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这为他创造性地以革命理论为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

2、其次是他传奇的斗争经历。邓小平有着非常丰富的革命经历。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白色恐怖的都市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领导过广西百色武装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是独挡一面的指挥员,建国后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一生之中“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经验、磨难都是财富。这些富于传奇的个人经历和十分全面的工作经验,不但使他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且具备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统揽全局、驾驭各方、审时度势、处事果断的非凡才能。

3、再次是非凡的个性品质。邓小平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的心理和品格素质。坚定坚韧,不屈不挠;大胆果断,善抓时机;勇于探索,敢破陈规;高屋建瓴,敏行纳言„„不迷信古人、洋人和“圣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邓小平一贯的工作作风。

2、主题: 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

怎样理解“中国先进生产力”?如何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分析思路:

(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主要由人(劳动者)和物(生产资料)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现代社会,管理、信息、科技也成为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反映生产力先进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强调的则是中国实际,尤其是指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容与途径应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来选择。(2)对执政党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站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前列按照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生产力发展(一个中心;科教兴国);另一方面又必须从中国生产力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1)关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内涵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科学范畴,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代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生产力;社会先进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创新性、高效性和革命性等主要特征;

中国先进生产力是指中国生产力中, 代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有利于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 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符合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化、社会化、全球化要求, 并且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那一部分生产力。它相对于一般生产力而言, 具有时间性, 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涵和标准, 是一个历史范畴。(2)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范畴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二、先进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三、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

第一次作业(第三章作业)解析

一、辨析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2、从革命对象来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3、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一)答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先辨别正误,再围绕命题加以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有理。

(二)解析:

1、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划分(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为界)。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属范畴需要从不同角度看。从革命的性质来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从革命阵线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3)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属范畴的变化。(具体分析参见教材P66第一段)。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使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解析:本命题错误。需注意: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正确表述(参见教材P69-71第1点的分析)。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都不以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参见教材P74第4点第2段以及P77第2点第3段的分析)

3、解析:

(1)本命题错误。错在对“没收官僚资本”的性质不理解。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力量,转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成为国营经济,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3)结论: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不是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将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及参考答案:

1、基本分析思路(1)“新式的、特殊的”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什么而言的呢?(2)中国的民主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和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将两者进行比较,概括其区别(见课件)。

(3)从两者的区别中可以了解到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的新的特点。(4)结论

2、参考答案: 因为:五四后的中国革命具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有新的革命阵营:世界无产阶级阵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新的革命前途:即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答题要求:围绕主题或观点进行分析,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二)基本分析思路:

1、基本分析思路:(1)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比较。(2)概括其区别(见教材P74-75)。(3)找出其联系(见教材P75第二段)。(4)结论

1、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解析

(1)①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②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诠释。③说明“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及具体体现。

(2)选取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某一个层次,联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日常生活事例谈对于科学发展观具体措施的认识。如:从高校科学发展的视角谈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结合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化工项目上马遭民众抵制等案例谈如何“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的高官落马、信仰迷失、贫富分化等现象谈如何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等等。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题提示: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教材P48第一段)(2)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最后一段至P51第一段)(3)把握四个概念:实事求是的内涵?(参考教材P50第四段)解放思想的内涵?(参考教材P55倒数第二段)与时俱进的内涵?(参考教材P51第二段)

求真务实的内涵?(参考教材P58最后一段至P59第一段)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50第一句话,P51第二段)

第九次课(第四章)讨论题解析

1.主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本题的回复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像上次作业一样,大多数同学尚不懂得如何运用手头的资料为解决问题来服务,而仅仅是将资料罗列出来而已。其二,做问答题关键得看分析视角是否符合题意需要,逻辑层次是否清晰,而非字数越多越好。在这方面大家也尚有欠缺。本题问的是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对此,教材第一节第一点进行了阐述,我的课件则可以为大家理清思路提供一些启发。具体答题思路如下:

1、界定1949-1956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

4、简要总结。

注意:其中第2、3点不是简单列出特点和矛盾的内容就行了,而是要结合对这一时期社会特点和矛盾的分析来说明其过渡性,这样才符合题干要求。2.主题: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

基本分析思路:(1)在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点及阅读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了解到: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晶,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2)分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文化条件、国际条件。

解析:对于这一知识点,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原先中共认为,需要先进行 15-20 年“劳资合作”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之后,再“一举过渡”到社会主义。然而,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的设想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从“现在”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思路。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历史背景以及现实问题来看,这一调整并非中共领导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 + 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扩展资源孙代尧: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教材 P95-96)。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

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总路线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逐步实现工业化;一是逐步实现“三大改造”。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大家的回复看,仍需要加强概括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

1、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一是当时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如果不掌握国家经济命脉,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维持新政权;二是工业化战略的提出,使我国必须对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教材P94第三段指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三是当时的国际环境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外在原因。

这一急剧转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化与建设资金不足、粮食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所以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历史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现实原因:(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2)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政治条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

(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4 实践条件: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限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这些初步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5)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

3、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结合对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基本分析思路:(1)将改造与改革进行比较:找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2)运用两者关系分析上述观点。(3)总结: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资源)。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参考答案:(1)“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将社会主义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反过程。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怎样?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和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分析: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两者关系: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使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改革是对改造的遗留问题以及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改革对改造不是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3)总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是不正确的。

4、主题: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第三集前25分钟的内容(见第二节扩展资源),了解1949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那段激情岁月;与此同时,自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掌握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的理论阐述。

在此基础上,请大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正确评价,并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启示。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

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

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102-104),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P105最后一段话。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采取上述两种思路答题均可。注意:现实启示或反思并无固定答案,大家能懂得联系实际进行展开分析就好。另外,这一知识点是历年期末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请大家务必着重把握。

主题: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总结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一帆风顺地进行。从1956到1976年,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为帮助大家回顾那段历史,推荐大家有空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第18-19集较为生动地再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场景。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初期的这段艰辛探索历程的认知吧,并试对其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

提示:

一方面,总的来看,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过渡及社会主义建设均出现了较严重的失误和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清楚;党内普遍存在左倾冒进主义的情绪,急于在较短时间内就建成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认,这一时期我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从理论探索方面看,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思想成果。如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正确处理“十大关系”以及社会矛盾、“三个世界”理论等方面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在农业中实行生产责任制;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

(2)从实践发展进程看,尽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否定“文革”前几十年的历史,这段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主题: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怎样理解“不够格”?

1.基本分析思路:(1)什么是够格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2)将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其比较。2.参考答案:

“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富裕,真正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不够格”也是指现实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里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从同学们的回复情况看,绝大多数同学认真研读教材(教材P141),了解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邓小平“本质论”中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但有少数同学忽略了将现实中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进行比较。

主题: 关于发展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识。

提示:在上述观点中,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

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

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注意:命题错误。理由见概念。

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来进行把握:(1)这一概念的含义。见教材P137。(2)这一概念的中国特性。即“它不是泛指。。而是特指。。”(3)这一概念所描述的时间范围。即“它应该从。。开始,到。。为止”(参见教材P137表述)。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为什么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注意:本题其实包含两问(1)为何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38-139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描述)(2)为何我国的社会主义会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参见教材P141-142或我的课件)对于第一问,大家可以结合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特征来说明“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第二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提供的课件,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等三个侧面进行展开分析。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有什么区别?

7.浅谈导数题中的分类讨论 篇七

一、分类讨论求单调区间

例1已知函数f (x) =x2-x+alnx, 讨论f (x) 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2) 当a=0时, f (x) 在 (0, 1]上为减函数, f (x) 在[1, +∞) 上为增函数.

解题体会: (1) 先求函数的定义域, 再求导函数; (2) 先讨论导数为0的方程在定义域内无解时, 参数范围及此时的单调区间; (3) 先讨论导数为0的方程在定义域内有解时, 再定此时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正负, 确定单调区间.

二、分类讨论求极值点

例2已知函数f (x) 的导数为f' (x) =a (x+1) (x-a) , 若f (x) 在x=a处取到极大值, 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

解题体会: (1) 先讨论二次项系数 (三种) . (2) 再讨论导数为零的方程两根的大小, 由导函数的图象在x=a处是否为极值点, 是否为极大值. (3) 本题填-1

例3设a<1, 集合A={x∈R|x>0}, B={x∈R|2x2-3 (1+a) x+6a>0}, D=A∩B.

(1) 求集合D (用区间表示) ;

(2) 求函数f (x) =2x3-3 (1+a) x2+6ax在D内的极值点.

解析: (1) 对于方程2x2-3 (1+a) x+6a=0.

判别式Δ=9 (1+a) 2-48a=3 (a-3) (3a-1) .

因为a<1, 所以a-3<0.

(4) 当a≤0时, x1x2=3a≤0, 所以x1≤0, x2>0.

所以函数f (x) 在区间[a, 1]上为减函数, 在区间 (-∞, a]和[1, +∞) 上为增函数

解题体会:本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考查集合与导数的相关知识, 考查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大.利用导函数的图象, 讨论导数为零的方程的根是否为极值点, 是极大值点还是极小值点.

三、分类讨论求最值

1. 讨论导数为零的解与区间的关系, 确定单调性求最值

例4设函数f (x) = (x+1) 2-2klnx.当k<0时, 求函数g (x) =f' (x) 在区间 (0, 2]上的最小值.

解题体会:本题讨论导数为零的解与所给范围的关系, 确定单调性 (图象) 求最值.但要注意分类讨论, 必须要有分有合.

2. 区间的端点与极值点的函数值的大小求最值

分析:分三种讨论函数f (x) 在[a, 2a] (a>0) 上最小值是f (a) 或f (2a)

8.宏观经济学讨论题 篇八

关键词:化学课堂 讨论题设计 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思想浪潮的到来,以及当前行为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感觉到教育也是一种科学。它不仅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还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为了达到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对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发现采用“讨论”的形式,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在我们化学课堂中,教师也会经常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已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应有不同类型的讨论题,这个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来说,为了使讨论题达到有效性,笔者认为讨论题的功能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情

在学习中,激情是很重要的,因为激情让我们对学习有兴趣,推动我们去学习,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一般在即将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设计一些讨论题,通过对问题思考、探讨、交流,进而引出或揭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这样可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因为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习首先需要感知,但它不是让我们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问题,因为只有问题的出现,才能诱发人的求知欲,去主动学习。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这样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对物质的分类进行学习时,可以设计如下讨论:“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空气,水,汽油,硫酸铵,铁,铜,碘酒,乙醇,盐水,纯净水,氧气,请将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的依据给予说明。”这种讨论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即将要学习的任务,而且通过讨论,让学生产生了好奇,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因为这些举例都是他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源于他们的生活,他们有兴趣继续学习。

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围绕所学内容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知识将自己的想法与自己的同学交流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增强自己信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检查、反思和评价。比如检查自己所想的答案是否准确,是否完整、全面,哪里不对,还有哪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自己需要如何改进,今后需要注意什么等等。让所有的学生在共同分享这个集体思维成果的时候,每个人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刻。

例如,在学习除杂的方法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讨论,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按照自己所学的知识,请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分离和提纯下列一些物质的实验方案,并将各自的方案与同学讨论、交流。已知氢氧化镁在水中难溶,而硫酸钡不仅在水中难溶,而且在酸中也难溶,对于碳酸钡,其难溶于水,但易溶于盐酸。现有一包粗食盐,其含有硫酸钠、氯化镁和泥沙等杂质,请设计出一套实验方案,从粗食盐中提出纯的氯化钠。”此题完全是对所学除杂知识掌握的深化,因为在对其中的物质进行除杂时,不仅要考虑采用什么试剂,而且还要考虑除杂的顺序,所加试剂的用量,以及对于所加试剂如何处理等。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可能考虑不是很全,但通过类似问题的设计,把除杂知识都囊括在里面,学生在进行讨论时,将会印象深刻,掌握更加牢固。

三、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系统化

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可以设计一些讨论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系统化,这既加强了对新知识的掌握,又加深了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完“原子结构”内容之后,可以设计出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利用到之前学习的元素性质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加上现在所学的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比较。如这样一道题,“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些稀有气体由于它们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已经达到了稳定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很难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比如在钙原子和硫原子形成的过程中,它们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图略),观察两幅图,将钙原子和硫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比较。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到什么结论?”很显然,此问题的设计综合了前面学习的元素性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刚学的原子结构等内容,学生根据这些知识归纳得到“反应后微粒的最外层核外电子数一般是8个,这样微粒才能具有稳定的结构”。通过对这种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之前知识的学习,巩固了对当前知识的掌握,而且对整个原子电子及其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这种问题的设计才是有效的。

四、结语

总之,在新的课标下,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化学的学习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注意方法,明确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方式去教,要达到什么效果,对此要运用一定的当代教育理论,对教学中的各类资源及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划,以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在化学的课堂上,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也没有收获。而通过合理有效的设计一些讨论性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它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个人封闭低效学习转换为集体开放高效学习,把苦学变为乐学。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利用自身的经验,积极探索设计讨论题的有效性,真正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秦洁,谢祥林.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09(6).

[2]刘玉英.化学科学教育要多角度[J].科技创业家,2013(21).

上一篇:福建省内审师《内部审计基础》: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建设试题下一篇:文艺汇演暨新队员入队仪式的活动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