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信息化

2024-06-19

经济信息化(8篇)

1.经济信息化 篇一

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以加快农业经济的现代化管理为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运行的要求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发展则成为目前拟催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一、信息化系统构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大众生活中的不断渗入,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当前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革标准。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优势的逐步凸显,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了无限可能。正如信息化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融入可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施同样也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辅助。

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而农业的信息化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改革强化,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新农村繁荣和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等均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借助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运作需要和优势,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信息化辅助下的市场拓展、信息化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信息化科教等多方面逐步推进农业各个生产、销售要素的整合和管理,进而达成农业经济的资源优化配置要求。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切入点

考虑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培训转岗,农业信息化方面技能和知识相对匮乏,只能参与信息采集、储存、整理、发布等简单工作,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得不到深入开发,势必造成农业管理工作信息应用的大量浪费,因此农业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极为重要。

在具体运作中,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提升农业经济收入,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农民增产增收,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创新的科技和催动利润升值的科研成果来催发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农业领域的经济收入。其二是需要辅助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方向的转型。信息网络的庞大覆盖能力、强大的互动功能、随时信息传递的优势等,可作为农业传统形式进行发展模式改革的技术辅助,并推动其迅速向知识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方向进行转变。其三,提出农业科研发展及农业实践性改革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并运用各类标准化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进行辅助。信息化的存在和信息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应用可显著加快农业科研、知识传播的速度,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助力。

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模式

(一)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子系统内容

与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势必需要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规划后,才能作为农业管理的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三项合一”发展的基础。具体则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交换,制定统一化信息标准,为国外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信息信息源进行拓展,使用国际化的数据库对信息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检测,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农业信息现代化采、收、传一体化系统。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联系农业管理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管理的信息市场服务系统,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管理方向的正确性提供依据。

(二)融入现代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操作型人才培训

在“三农”问题被重视力度的不断升级的前提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构建的过程中,是必须要不断进行新的管理理念的强化。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转型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标志,就是必须要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现代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步进行。由此,在农业经济转型期间,不断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现代化服务意识的构建和强化,使用积极主动、强有力的方式来保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型构建,是培育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信息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的重要基础。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强化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需要,鼓励推动优秀大学毕业生返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信息爱管理的现代综合平台构建中来,倡导个人、企业、集体在此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意和优势,坚持以综合平台为构建准则,着力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国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

(三)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健全系统所需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则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重点工作所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及政府引入有效政策和启动专项资金,来保障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市场竞争机制的变化,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敦促国内外企业积极主动地引入先进技术,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技术水平提升。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只有确保资金到位、指导到位、配合到位、措施到位,才能真正充分发挥企业和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权责。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健全的过程中,政府可尝试统一调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各行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马维东.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吉林农业.(11).

[2]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07).

[3]张秋霞.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举措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02).

2.经济信息化 篇二

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长期发展历史和经济、政治体制等原因, 导致我国农村在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都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远低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生产力水平低

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一直相对落后, 这是由于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原因导致的。

1.2 农民收入低

近年来物价水平飞速上涨, 农村生产成本增加, 利润降低。加上近几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内各企业发展不景气, 农民的就业难度加剧。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 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显著, 甚至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 我国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无论是交通还是水、电、网络通讯。农民对一般是通过电视、广播、宣传等渠道接收外界信息, 与外界接触较少, 对信息技术掌握不足, 不懂得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交通、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农村与城镇的交流合作, 无法依托城市获得发展。

1.4 农村缺少信息化专业人才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 综合素质较低。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原因, 导致农村地区人才急缺, 尤其是具有经济管理知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型人才。

1.5 缺少资金支持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互联网、计算机系统等高科技的支持,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我国农村的经济相对城市落后, 农村发展资金不足, 不能引进更多的高科技资源设备。

2 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 运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可以应用到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 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农村经济管理者在带领村民进行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 要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技术性复合型人才, 同时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教育。只有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和整体综合素质, 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有效应用到在农业生产中, 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政府要加强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的资金倾斜, 加大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农业网站和经济管理系统的建设, 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同时, 农村经济管理者更应该掌握自身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 才能更好地引领村民学习信息技术, 起到带头作用, 提升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的潮流。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就要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脚步。农村经济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 建立信息化经济管理体系, 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贯彻党的重要思想, 落实党和政府的工作要求, 带领村民共同努力发展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胡铁流.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J].吉林农业, 2016, 15:75.

3.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研究 篇三

关键词: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

近10年来,旅游经济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大跨步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经济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更是不断增大,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伴随着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日益丰富,商业信息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直到20世纪末,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是一直以旅行社为中间商,连接酒店和景区,实现游客的旅行。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对于本身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旅游经济来说,无疑是其进一步高速发展的一个瓶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个性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组团旅游,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正广泛地被消费者所接受。在个性化旅游的大趋势下,旅游者对商业信息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在出行前进行旅行决策时,旅行者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旅游报刊、互联网)了解各地的旅游信息,通过媒介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综合信息来做出决策。而且,旅行者还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商业信息服务来选择自己的旅行线路、交通工具、入住宾馆等等。当旅行者到达旅游地后,旅行者希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需要了解当地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等信息,比如旅行者想知道当地的特色菜哪家做得最好,哪里的购物更经济等,这就需要各种信息来帮助决策。

可见,商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是旅游模式日益丰富的客观需要,更是旅游经济整体发展与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具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巨大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商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可视化更是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经济学者及旅游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二、旅游经济商业信息网络化的重要影响

目前,虽然传统的知名旅游地域在旅游市场上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游客不再局限于也不再满足于当地旅行社的行程。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是呈现出日渐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发展趋势。在无形之中,商业信息化已经在改变旅游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

时至今日,据著名的尼尔林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互联网强国, 而在今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超过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量的第一大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中,旅游经济通过电子商业信息的销售额,比重已经超过了20%。现在全球约有近20万家旅游企业在网上开展了旅游业务,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以更快的速度激增。

以上数据表明,商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将成为旅游经济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旅游企业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把握住时代发展的潮流,就必须要关注商业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新模式,主动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建立网络交流信息平台

在旅游经济的运作中,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商业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通过建立网络交流信息平台收集信息源,同时开创旅游经济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对于旅游经营者与管理者来说,旅游网站的建设应该充分融合以下内容:

1、地区旅游资源的推广。包括旅游地的特色、风土民情,旅游线路和报价等等。这些项目在网页上应该分门别类,排放整齐,易于用户查找。对于重要的信息,如针对特殊时段的活动、节庆的打折信息等,要放在显眼的位置,以吸引更多关注。

2、旅游产品安排的合理化建议。特别是结合本地地域特征对路线的安排予以说明,让游客了解得更加直观、透彻。

3、建立交流平台。例如北京乡村旅游网专门开辟了游客论坛,游客们在论坛里发布信息、交流感受、畅所欲言,还可以与旅游经营者交换意见,给他们提出建议,促进旅游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4、注重网站信息的收集。可以采用会员注册或访问登记的方式了解访问者的信息,以便进行数据的分析、跟踪服务等,进而保持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性。

(二)E-mail商业信息化推广服务

知名网络营销专家冯英健先生积极倡导E-mail营销模式。E-mail营销是在用户事先许可的前提下,运用E-mail营销可节约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费用,发E-mail比投放网络的费用要低得多;而且E-mail不受时空限制,旅游企业随时随地可以与客户保持沟通和交流;另外,E-mail营销也有利于保护客户隐私。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的发展,所以商业信息网络化是发展中的关键内容。

三、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可视化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在旅游经济中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商业信息可视化,而“信息可视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89年G.Robertson.S.Card与J.Mackinlay的论文中。

信息可视化是指非空间数据的可视化。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和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源越来越庞大。除了需要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传输、检索及分类等外,更迫切地需要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信息可视化的目的是洞察数据,发现信息,做出决策或解释数据。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应用于指导旅游经济的商业化发展实践。

在旅游活动中的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希望能够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数据经过分析后得到的即为商业智能信息。为了使它们直观、简练地呈现在旅游主体面前,同时需要采用一定的形式表示和发布出来,通常采用的是一些查询和报表工具。不过,目前越来越多的分析结果是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就需要采用信息可视化技术,也就是采用图形、图像、虚拟现实等易为人们所辨识的方式,展现原始数据间的复杂关系、潜在信息以及发展趋势,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

(一)信息可视化在商业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旅游经济在应用中需要对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因此按照其理论研究可将可视化表达分为以下3个阶段:

1、原始数据可视化。原始数据可视化,是将从多个数据源收集来的商业管理中相关的生产分配、销售数据、地域差异等原始数据,从初始阶段处理的数据中提炼最基本的信息特征。通过曲线、柱形图、柱状二维图等展示出来,提供数据最基本的统计模型。以便从这些信息中观察和分析出整体的规律和趋势,为后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

2、可视化的分析。在商业管理实践中,数据研究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以连锁商业为例,鉴于其业务数据量大,运营方式独特,时空分布广泛和动态变化等特点,信息可视化就是要将上述的各种分析过程一一进行可视化,把分析过程和规则生成过程动态的表达出来,以辅助原始数据理解和最后结论的生成(见图1)。

3、结果综合可视化。由于商业管理的综合交叉性和复杂性,许多重要理论的取得,还需要在硬性数据的基础上辅以名称、区域、时间段、人数等其他综合因素。因此,需要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多个侧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可视化表达,从而合理、有效、快捷的指导商业运行,使销售网络优化快捷。

(二)信息可视化在旅游业大型零售商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涵盖了食、宿、行、游、购、娱等6个方面服务。在国内旅游业构成中,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发展对旅游市场整体的推动是巨大的。

在很多旅游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中,大型零售企业交易数据量每天都十分庞大,零售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使商品数据流转迅速通畅,经营管理信息准确可靠,提高员工的办事效率和有效支持经营管理决策等。一般来说,普通的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具有组织机构庞大,管理模式复杂,经营商品品种繁多,进货和销售量大和职工人数众多等特点,有着大量的商品销售、顾客购买和货物进出数据。

当前,各个大型零售商业企业都有着用于执行联机事务和查询处理的联机操作数据库和用于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系统。

所以,在商业领域信息化越来越快,信息化成为衡量商业领域现代化、高效化的标志,成为了竞争获胜的必要手段。信息可视化的系统管理,可以使遍布在不同地区的连锁门店能够在总部的管理下快速进行商品的进销存管理,减少人力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特别是在旅游经济中,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及需求量的加大,对信息可视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经济整体的发展。

四、案例分析

在前面所述的大背景下,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及安徽省已经卓见成效。

伴随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入大发展阶段,以及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安徽省开始介入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2003年,黄山市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首批成员;2004年,黄山峰会上又吸收池州为论坛成员;同年,安徽与江、浙、沪3省正式签署“3+1旅游合作协议”;2005年,宣城、滁州正式成为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成员。

同时,在旅游信息化建设上,安徽省也加强与长三角的对接。正努力建立统一的长三角旅游网,各城市的旅游网站争取实现相互链接,大型的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也加快实现行业性联网。

安徽省正在努力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第3辐射环,这一辐射环至少将包括合肥、巢湖、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等地市。包括了安徽经济最发达以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交通联系便利,旅游合作也有一定的基础,容易打开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向安徽其他地市扩展。

在这些政策及项目的推动下,旅游业的信息化同时带动了商业的信息化,促进了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快速繁荣。

综上所述,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在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初见成效。针对商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迅速转变经营思想和理念,明确旅游经济信息时代的世界性潮流,特别是旅游经济商业信息化的光明前景,进而将经营纳入信息化的轨道,以实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略论旅游商业模式与信息服务[J].科技信息,2008(22).

2、李纲,郑重.信息可视化应用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8(4).

3、禹有松,冯学钢,杨杰.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 篇四

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产业的升级,走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家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

我国农业的经济形势实现了质的飞跃。

农业生产与经营增长迅速。

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正在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模式的转变。

5.谈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 篇五

有必要考察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把载于特定信号的信息理解为数据、资料、消息、新闻、

情报、知识等的总称。但在科学术语中,上述各个概念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信息之间都

有一定的差别。把信息和知识作为科学概念按照各自的客观对象来定义,信息是反映事

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只有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

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具体点说,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

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包括以下的内容:知识既使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又

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所以,学者们常把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比作

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信息是外层圆,知识是内心圆。这形象地表明了信息是知识的

基础,而知识是信息的核心。

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四分法”来说,

“是什么”(Know-what)和“是谁”(Know-who)这两类知识,就是原始信息,“为什么”

(know-why)和“怎样做”(Know-how)这两类知识,则是深加工信息。

除知识外,人们还提到智能(或智力)。这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学术

术语来说,智能是激活了的知识。追本溯源,智能是搜集、加工、传播、应用信息的能

力,是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信息

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无论是智能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普及,必须有现代

信息网络作支撑,以信息内容的有效利用为基础。

弄清了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

能经济三种提法的联系和区别了。显然,与传统的物质型经济相对应的是信息经济,而

非知识经济或智能经济,因为后两者都是前者内部层次不同的子集。现阶段我国还是工

业农业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等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推进,信息经济已经产生,并在迅猛发展中,但尚未充分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

知识经济和智能经济的观点来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用它们来取代信息经

济,就有以偏概全、超前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危险。

3 知识在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中作用的异同

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于工业经济时代,并非为信息经济时代所特有。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中的分析,大

工业时代科学及其在技术上应用的这类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

现:

(1)科学包括在生产力里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社会知识、学问”在很大程度

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并“控制”和“改造”“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

(2)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

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都是物化的智力”,科学

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工具不断革命。

(4)新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发现、利用,需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相应的运用。

(5)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体力靠科技发明的工具来增强,智力靠生产技能和

经验的学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来提高。

上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各种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依然存在,并需要继续加以发挥。

但是,信息革命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独立因素了,并由潜在的生产

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

素。

(2)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已大为改观,使知识对经

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3)出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型企业、智能工具和智能产品,知识产业或信息产

业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投入要素创造价值,对知识产权

的保护与工业时代相比达到了新的高度。

(4)在社会总劳动中,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相对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而在智力劳动

中,专业性的高级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加了。

(5)除科学技术知识外,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越来越大。生产管理正在变为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科学主义的理性管理(硬管理)

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管理(软管理)正在深化融合中。

信息时代的经济竞争必然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积累、知识更

新、知识创新。在知识每隔一年多增加一倍的“知识爆炸”情况下,还要善于识别和选

取知识,把最合适的知识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4 正确宣传知识经济

把知识经济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概括或一个阶段来加以宣传,是必要

的。但在宣传中应防止种种片面性和错误倾向。

例如,只谈知识经济,不提信息经济,甚至处处把“信息”换成“知识”。在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既讲知识,也讲信息,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上的经济。迄今为止,谈论知识经济的书文所举

的实例,多数都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

又如,只提高技术及其产业,以掩盖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

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时尚早的情况下

,应对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有足够的认识。

再如,只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另一面,即经济发展对科

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

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改进;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

础上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起决定性作用,会束缚或解放生

产力的发展,显然,经济运行机制不活、经济管理体制不改,科技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上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

步;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高科技,回报大风险也大

,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作基础,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研制与开发,只能是美好

的幻想。有位学者说,实施“科教兴国”的同时也要求“国兴科教”,即需要发展经济

以支持科技和教育。这不无道理。试想经济不发达,经费不足,闲暇时间和自由思想少

,科学怎么能发展;不搞

市场经济,缺乏竞争,又怎能迫使技术不断更新。所以,科技

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更进步;或者说,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更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从而可使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彼此结合。科技落后――科技不发达――科技更落后;

或者说,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经济更不发达,则是另一种互动式不良循环,是

我们应竭力避免的,决不能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牵制、彼此割裂。在社会经济大

系统中,科技进步并不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经济发展等系统内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一个内生变量。这一点近几年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认识。

把科技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解释为知识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的同时,还有个别

文章把知识不同于信息的特性归结为“人脑”,进而认为人脑“它是生产知识的唯一源

泉”(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第18-19页),知识的生产固然与人脑

的思维加工有关,但其来源并非人脑而是实践。且不说知识来源究竟是什么这个唯心论

和唯物论之争的古老话题,如果从科技决定经济到知识决定经济,再到人脑决定知识,

沿着这条思路来认识问题,那么就可能重现“大跃进”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那种神话般幼稚可笑的错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大家警惕了。对未来经济的任何探索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防止主观想象的危险倾向。

宣传知识经济,旨在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革新。转变观念包括转变投入、资产

、效益等等的观念。在生产投入中,既要重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教育

、管理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的投入,把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重视机制革新和增强创新能力。

5 用新战略迎接下世纪新经济的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流中,制定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正确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在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依据邓小平理论,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

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把“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就为我国从目前的工农业

经济时代进到信息经济时代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可以借鉴参考但必须从根本上不同于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

方能取得成功。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世纪之交的现代化主要是信息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

离不开信息化”。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经济,应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战略,特别

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应遵循中央提出的两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个转变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两个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和工业

社会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过渡。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30美元,按这一

指标计算,正处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求为600-1500美元)

,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0美元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间

需经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00-4000美元的先进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

其次,在上述过渡中应注意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社会

生产和环境生态三个方面综合平衡,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及其影响的作用,弘扬中华

文化,构筑我国跨世纪的国际文化战略,依据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在全球

信息经济和信息文明中占据制高点。

再次,在全球竞争超常激烈的环境中,经济变革速度随着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移的加快而加快,面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在全球信息市场独占鳌头(

年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信息市场中所占销售份额高达84.6%,其中约有一半为美国所

独得)的局面,我国要发展信息经济,除实行跨越战略(如跨越模拟化阶段,一步进到

数字化阶段)和创新战略(如改进创新机制和建立创新体系等)的结合外,有必要采取

“合纵连横”的合作竞争战略及力克弱点、猛扩强项的“扬长避短”战略等一系列不靠

硬拼而用智取的出奇制胜战略,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

再其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改造和带动

其他各项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信息

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扩大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使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走上互

动式发展的轨道。

最后,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地区“平推”战略,而应突出重点地区,

兼顾一般地区,以重点带一般,分步渐进的地区“带动”战略。既要选好重点,重点不

能只限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要强调带动,防止信息化最易产生的通病,即由于信息

6.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 篇六

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是根据省两办精神,经省文改工作领导组批复和省经信委党组会议决定成立的,中心现有《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山西化工》、《山西冶金》、《机械管理开发》4家杂志。中心致力于工信领域的政策宣传、信息传播及文化服务,以编辑、出版、发行《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山西化工》、《山西冶金》、《机械管理开发》杂志为主,并向现代综合性文化产业延伸,包括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制作、印刷、广告等,兼具举办论坛、研讨会、展会,并提供相关咨询、培训等社会服务功能,致力打造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企业。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的成立是我省经济和信息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喜事,对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戎晓峰副巡视员指出,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是我省新组建的6家传媒中心中第一家挂牌的企业,这是我省新闻出版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我省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要求传媒中心要以创新体制、增加活力为重点,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激励制度等,为我省期刊转型工作的推进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刘致远副主任希望山西经济和信息化出版传媒中心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媒体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服务于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7.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浅析 篇七

一般地,“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高技术产品生产和服务部门是知识经济的支柱,强大的科学系统是知识经济的坚强后盾。

知识经济带给我们诸多方面的变化。如生产力要素结构中,更强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知识的剧增、技术的提高无一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要素。经济结构中,知识经济是以新知识、新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它已经创造出新的工业,而且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中,引起较大的变化,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就业结构中,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大大高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脑力劳动者人数高于体力劳动者人数。

基于这种种方面,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即知识是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个理论说,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没有人才,就没有知识。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能拥有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它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人才。

2 关于信息经济

20世纪40年代开始兴起信息经济,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又进一步学会了比较系统地利用信息资源,把它转化为知识并和动力与材料巧妙的结合起来制造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今天的世界正处在社会生产力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大规模转变的时代。所谓“信息经济(Information Economy)”,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以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基于信息、知识的一种新型经济。在信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要素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集成电路、光纤等各种制造和传播信息的物质。

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存在,相反的会促进经济在信息化后大大地提升,并会向更高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期盼着用先进的信息化的生产工具来改造和提升,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急切地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的基础结构来支撑。所有这一切表明:信息经济的发展是正确的必要的。

美国同信息直接与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有三分之一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从这其中不难得出:信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3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关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之所以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是因为大家对知识与信息的认识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弄清楚知识与信息的区别、联系,是弄清楚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区别、联系的前提。

信息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既普通又神秘。信息,按照信息科学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申农最早给信息下的定义,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正因为是一种不确定性,所以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人们真正获得可靠、有用的知识。信息作为人类以及自然界中的一种特定物质,它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多形式和形态。这种种的形式和形态,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等其它更广泛的范围内存在和传递。

信息的普遍存在,造就了知识的产生。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经过人类大脑加工处理的部分。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随人的产生而产生。有的人主观的把信息与人的产生联系起来,他们忽视了信息的客观性。这是信息与知识混淆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否有人类的存在,地球上的物质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即信息是存在的。

信息作为知识的原材料,是经过大脑加工的产物,就如一座工厂对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后,才能做出产成品一样。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整理、概括、归纳、取精后,就可以产生知识。所以知识是人类主观的产物,而知识反映的却是客观存在的内容。人脑作为知识的载体,并不是简单的储存、加工,更重要的地方体现在对知识的创新。如果不存在创新,那么任何一台电脑都比人脑的储存要大、加工得更快。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流程图对信息与知识关系进行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可以表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与知识所侧重的方向不同,前者侧重于客观,而后者则侧重与主观。

1997年4月欧盟高级专家组完成的一篇题为“建设我们大家的欧洲信息社会”中,也有专门讨论区分信息与知识的部分。报告指出,“首要的是在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划分出清楚的界限,无序的数据并不会自动变成信息,信息也不等同于知识。”

我们可以把国际上许多人接受的一种金字塔的简化模型来加以说明,其关系如下图:

从以上的论述和图例,我们不难得出: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面我们认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也就可以分清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了。

我们都知道20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其名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1998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则出现了“国家知识基础结构(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提法。我们可以从两者所含要素对其进行分析:

从这两种存在不同侧重点的结构,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在这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1996年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是怎样说的。在这份报告中区分了编码型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和意会型知识(tacit knowledge)。编码型知识一般指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这可以说是大量的信息;意会型知识则是指与人的主观智能活动有关的判断,是无法测量和计算的,也就是通常情况下难以言传的部分。

4 结论

这样的定义给了我们较为清楚的回答: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就是这种意会型知识,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经验和创新能力。知识经济侧重点在于一些“软件”上,如人的创造性、创新能力;而信息经济侧重点在于“硬件”上,如一些国家信息基础设备的完善。

知识经济依赖于各种知识产业的创造和创新。正如最早提出知识产业的马克卢普认为,知识产业是由教育、研究开发、传播媒介、信息设施、信息服务业组成的。马克卢普并没有完全断开知识与信息的关系,这说明我们前面所提出的知识不能离开信息而产生,即知识经济不可能完全脱离信息经济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信息经济是依靠收集、传输、储存信息的产业而发展起来的。比如,图书馆储存信息,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传输信息,这些都是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也有相同相似的地方。首先,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拥有相同的目标,通过对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次,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存储、运用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发展的坚固基础;最后,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两者是相互交织的发展关系,依靠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产业在社会中的利用和发展。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可以看成我们有了原材料可以加工成产成品,与此类似,有了信息才可以加工成知识,所以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基础。但是,即便你拥有再大量的信息,不通过人类大脑进行加工,也是不可能形成知识的。如果让英国著名学者费兰西斯·培根把那句“知识就是力量”改成信息就是力量,我想一定会招来强烈的反对。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

摘要: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就如同知识与信息一样,逐渐地被人们认识、讨论、发展。近些年来,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让我们抓住知识与信息的产生、发展过程,然后,我们就可以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有清晰地认识。

关键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知识,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基温.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科学决策,2000(2).

[2]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借力信息化手段 驱动经济转型 篇八

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12年“九大任务 ”。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第四大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绩效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令人印象深刻:GDP年均增速高达10%,5亿人口脱贫,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带有鲜明的工业化时代的能源利用特点。在经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已经面临如何切实利用信息化手段带动经济发展的转折点,需要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互助合作关系,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事实上,我国信息化发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并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早在2000年9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就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其后,十六大进一步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首次制定并颁布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坚实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意识日益增强。

客观而言,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成长阶段,体制、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层面与美国等信息化成熟经济体差距很大,信息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1/10左右。因此,现阶段信息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尚不明显。研究表明,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只是这种关联性呈现出明显的有界特征。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经济体,短期内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无显著联系;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经济体,长期内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互为因果的联动特征。信息化处于成熟阶段的经济体,其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是积极的。因此,当我国信息化发展到一定成熟度的时候,信息化必定会极大带动经济的发展。

纵观全球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可以发现,世界各国都纷纷借助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应用向更深更广方向发展,重组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最大化利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良好收益。仅以互联网为法国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带来的影响为例:2010年互联网经济为法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720亿欧元,占GDP的3%,当年创造了大约115万个就业机会。

振兴先进制造业

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正在引发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制造业对于美国长期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2012财年预算大幅增加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振兴现有的制造产业,支持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新产品的开发。并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能源部(DOE)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办公室等机构的预算,大力振兴美国制造业。

NSF在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增加至8700万美元,以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中具有极大潜力的研究项目,如材料设计、纳米制造、下一代机器人以及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如智能建筑和桥梁等)。未来5年DARPA将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投入10亿美元,改变目前制造业的基础模式,并极大降低从设计到制造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例如,自适应车辆制造(Adaptive Vehicle Make)计划的重点是复杂国防系统的制造,推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发展。NIST实验室的预算增加了7.63亿美元,在纳米制造、网络安全以及生物制造等领域推动测量及相关技术的发展。DOE则增加5亿美元预算以支持清洁能源领域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如电池或光伏电池柔性电子组件、工业化工材料的低碳生物合成以及性价比高的超轻、超长寿命的汽车用材料等。此外,预算中还增加了额度为30亿美元的无线创新基金(Wireless Innovation Fund),用以支持新型无线技术。

日本政府同样高度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201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对“超低功率元器件”的资金投入是15亿日元,对“新材料功率半导体”的资金投入是14.5亿日元,对“超轻量、高强度复合材料”的资金投入是9亿日元,对“新一代印刷材料与工艺”的资金投入是2.8亿日元,对“绿色传感网络综合控制系统的验证”的资金投入是7.5亿日元,对“常闭状态的平台技术”的预算投入是12亿日元。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政府创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先进制造技术中具有极大潜力的研发领域,包括材料设计、纳米制造、电池或光伏电池柔性电子组件以及性价比高的超轻、超长寿命的汽车用材料等。通过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振兴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时确保传统制造业稳定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

打造“网络上的中国”

网络基础设施是承载不同领域多种数字产品和服务“融合”的基础。创建一个先进的、能够直接向数亿中国家庭提供通信、娱乐和信息“一条龙”服务的宽带网络,是实现下一代数字服务经济关键的第一步。

美国政府认为,宽带服务是经济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政府将继续向提供普遍的、能支付得起的宽带接入方向努力。2009年美国《经济复兴法案》提出拨付72亿美元的联邦预算,用于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5 亿美元用来投资农村服务设施,44 亿美元投资国家通信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美国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局(NTIA)拨出4 亿美元在司法许可区域内建立公共安全网络。2011年,美国政府宣布在未来十年把普遍服务基金从2010年的87亿美元提升到155亿美元,用于宽带普及。

法国向来注重宽带建设的发展。2010年,法国电信耗资8170万美元用于ADSL扩建工程,同时该项工程也是法国电信“政府2015年”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2011年,法国政府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宽带发展,特别是高速网络的发展。法国国家基金会对发展高速网络的资金投入高达20亿欧元。主要目的是促进国家战略部署框架内新一代电子通信本地环路的发展,将目前提供给公众100Mps的速度提高到1Gbits的速度,同时支撑宽带更好地覆盖远郊区。

就我国情况而言,建议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重点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大范围的宽带网络建设成本大却收益小、企业进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部分偏远地区,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成本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基础企业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宽带速率,推动宽带资费水平降低。加快发展移动宽带技术和网络应用。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广大民众的信息化水平和技能。可以预见,“网络上的中国”将成为确保我国继续在全球经济角逐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实现“绿色经济”

所谓绿色ICT,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指具有节能特性的ICT技术(Green Of ICT),如节能电视和节能手机等;另一类则指将ICT运用于非ICT部门以实现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功效的技术(Green By ICT),如智能节能屋和视频会议等。据欧盟委员会预测,若能妥善将绿色ICT应用于各部门,至2020年全球将减少15%(相当于78.2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节省6000亿欧元的能源成本。

2011年,日本总务省、经济产业省都不约而同地在“绿色IT”或“绿色ICT”中使用了“绿色”。对低功率服务器或数据中心的研发上投入巨资。日本总务省用于“绿色ICT”项目的预算资金是4.1亿日元,对“ICT绿色创新”项目的预算资金投入是8.7亿日元,对“绿色云计算平台研究”的预算资金投入是13.9亿日元,总计高达26.7亿日元。日本经济产业省对“绿色IT”项目的预算资金投入则高达31.1亿日元。

针对我国具体情况,建议减少ICT部门的能源消耗;安装智能电表、固态照明及智能传感器为建筑设计节能;电子化航空货运,使用智能交通系统合理化交通运输的能源使用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达到降低能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上一篇:2022公司会计工作计划下一篇:国税局主任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