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2024-07-23

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通用7篇)

1.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篇一

预算会计改革论文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

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狭义)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但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发展。

(一)政府会计

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客观上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1.编制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议会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即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

凡是直接与财政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一级预算会计单位均作为预算管理的直接对象,如财政直接将行政单位预算编制并批复到这些单位(行政单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主管某一专业的行政事务。行政单位作为政府的延伸,政府预算中理应包含行政单位预算)。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并把部门预算作为独立的政府预算法案汇编于本级总预算。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改革将逐渐趋向于以一级政府为中心,核算整个政府的财务状况,即编制一级政府的收支情况表。因此,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逐渐合二为一,成为政府会计。

2.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部门预算编制后,如果没有预算执行制度的改革,其作用必然大打折扣。预算执行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建立我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由财政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取消所有的过渡账户;财政性支出均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

行政单位为了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资金,由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从本级政府预算集中的资金中分配和拨付。推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行政单位,只需给各行政单位下达年度预算指标及审批预算单位的月度用款计划,在预算资金没有拨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保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上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行政单位的人员工资由财政部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一商业银行一职工工资卡方式直接支付;行政单位的专项支出按预算指标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一政府采购一商品供应商方式直接支付;亍政单位的小额零星支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一商业银行一行政单位备用金(信用卡)方式支付。国库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行政单位的预算数额,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了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国库单一账户后,由于各行政单位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当于总括和明细的关系,它们将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在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中,政府采购制度应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预算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政府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实现物有所值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使预算资金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节约公共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后,对于行政单位专项支出经费,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给行政单位,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即财政对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这部分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而行政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证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这笔业务实际上是同一会计主体(一级政府)下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

(二)非营利组织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向非营利组织会计靠拢,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包括事业单位,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

非营利组织是指其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非某一个人或组织或所有股东的经济利益的组织,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包括: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种基金会等。如果用“事业单位”这个名称,显然不能涵盖所有的不属于企业性质的非营利组织。我们通常所称的“会计”应是一个最大层次的概念,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应包括以取得利润为根本目的的“企业会计”和以非营利为直接目的的“非企业单位会计”即用“排除法”将排除企业会计后的会计称为“非企业单位会计”而“非企业单位会计”又包括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与企业相比,尽管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它们与企业之间的区别仍相当明显,即这些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行为科学的观点看,任何一项活动都有其目的性,行为的目的不同,决定着它们行为方式、程序和控制模式也不一样。无论是企业,还是这些组织,它们都是从事一项具体的社会活动,但是它们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使投资者得到尽可能多的投资回报。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或服务时,并不追求收益,其目的在于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务。因此,非营利反映了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的基本特征,其目标着眼于社会效益。显然,这些组织的会计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就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部门的本质特征相近,但还是有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它有自己的业务收入,而且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可以做到收支相抵。如一般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外,还有其他性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的收支不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各种基金会更是如此,其会计系统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因而在会计原则、会计科目、核算方法上有较大的不同,只是由于它与政府会计有共同的非营利性的特征,因而,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虽同属非企业单位会计,但不能统称为政府会计,在制定会计规范时,将其统称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二、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

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须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政府采购等改革的要求。

1.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也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应不再有遗漏。其中,基建资金也应和其他资金一样一起编入部门预算。即部门预算应当涵盖包括基建预算收支在内的所有收支,真正反映综合预算。然而,由于基本建设财务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应增加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细化预算编制到项目,也就是收支要重新适当分类。因此,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应重新设计,明细核算应作相应调整。零基预算即预算一切从零开始,各类支出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的轻重缓急程度重新测算每一科目和款项的支出需求。因此,采用零基预算方法,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算会计不仅要提供收支流量方面的信息,还要提供资产存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实行,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所以,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向行政单位拨出经费、行政单位收到总预算会计拨入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内外收入、行政单位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将受到挑战。例如,行政单位的工资将由财政通过人民银行一商业银行一职工工资卡方式直接支付,此时,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拨款数做一笔支出。而行政单位在现行制度下,既要做一笔收入又要做一笔支出,这样做实际上不符合收付实现制原则。如果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成政府会计,那又要在政府会计的支出总账上记一笔,同时在某一个支出明细账(行政单位)上记一笔,不会动摇会计基础。总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推行,对现行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

3.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政府采购资金运动就成了预算会计的一个新的重要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许多采购项目,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其他资金,这些采购资金,应集中到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因此,也就产生了资金从预算单位(部门)向财政部门流动的现象。另外,会造成预算单位收支过程中价值流转和资金及实物流转的脱节。政府采购物品的价值按转账通知流入、流出单位,但货币资金却不实际进出单位。为此要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办法。

现行的操作办法是按照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的领拨关系确定的,按照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基层会计单位,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不再简单地按照预算下拨经费,而应当按照批准的预算和采购活动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应商拨付货款,由于这部分支出采用直接付款方式,因此,应按照实际支付的采购合同价。确认本级财政支出,即财政支出的决算也不需要层层上报,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办理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还要改革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即采购品使用者应根据财政部门提供的付款凭据进行资金核算,根据采购品入库情况入账,在报送会计报表时既要提供资金的收支情况,还要提供采购品的到位情况,从资金和实物两个方面报告,并与采购部门的结果核对。

2.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篇二

关键词:预算会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务操作能力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系统,是核算、反映、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随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即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行政事业单位体制和运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预算会计环境、资金运作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预算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 “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预算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之一,目的是培养具有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预算会计作为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一个会计学分支,随着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面的扩大,尤其是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增加,今后学生就业不仅可能到企业从事会计工作,也有可能到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然而“预算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以下问题,必须进行改革。

《预算会计》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目前各种版本的《预算会计》教材几乎千篇一律, 缺乏创新。《预算会计》教材与《初级会计学》教材中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内容重复较多,教材内容理论阐述多,实务操作少,例题过于笼统、缺少专业细化,更没有与各章节相对应的案例,缺乏生动性和直观性,不便于帮助学生对基本理论进行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上仍然依据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编写,没有系统地融入新的会计处理办法相关内容。几年来随着我国编制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政策的先后出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能采用增减内容的方法,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通过查找最新资料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预算会计知识,对预算会计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目前,预算会计课程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授课时数在30~40 课时。 该课程教学仅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缺乏实际操作教学环节, 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离。

2 “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2.1 基本原则

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则;教,学,练相结合原则;采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工具原则。只有遵照这些原则,才能满足“预算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

2.2 具体措施

2.2.1 《预算会计》教材编写思路

1)立足现实,着眼改革。

考虑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应以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200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基础,全面介绍我国预算会计的基本核算实务,以近年来财政预算改革的法规制度为依据,将部门预算制度和2007年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等内容贯穿于预算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中,同时也应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由此引起的预算会计的变化融入到每一章节中。

2)注重实务操作。

应以每一个会计科目为单元,详细介绍账户设置并精选实际案例,概括归纳基本业务类型。每章前应有学习目标提示,并列出本章中英文关键词,章后有小结,并设置思考题、练习题、案例分析。这样便于学生明确各章学习重点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通过大量的习题和经典案例,使教师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由单向交流向双向交流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原理讲解、实务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评价、运用、组织、开发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1)比较教学法。

① 将预算会计与国外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进行比较。由于中外公共财政制度方面的巨大差别,预算会计与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把握我国预算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②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主要比较二者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环境特征、会计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预算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③将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进行比较。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虽然同属预算会计,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二者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具体方法、会计报表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各自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2)案例式教学法与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

这种方法是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案例准备阶段。教师可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安排1~2个案例,拟好讨论题,进行案例主要情况介绍,学生可以平均分成几个小组。②案例讨论阶段。学生根据已学章节课程内容对案例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理解与分析。这阶段应引导学生自我管理。③案例总结阶段。学生向教师提出结论、特定事实和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依据有效性检验标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给予评价。④案例报告阶段。根据案例按个人或小组写出总结分析报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锻炼文字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利用学校电教中心的现代教学设备,在《预算会计》课程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演示、计算机辅助及多媒体网络远程交互探讨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预算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2.2.3 开设模拟实验课程

“预算会计”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一样,也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学科,这种动手能力通过学生平常的作业练习很难达到,只有通过大量手工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才能达到。以往学校只注重企业会计模拟实验,开设了多门企业会计模拟实验,如《基础会计综合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及《成本会计综合实验》等,这些实验课程都是围绕企业会计核算内容进行的。

“预算会计”模拟实验可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预算会计手工模拟。根据模拟实验资料,使学生能达到使用真实的或近乎真实的资料进行模拟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可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分工负责,轮流实习每一个会计岗位。也可以结合预算会计本身的特点,将实验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将学生分成小组,不同的小组分别担任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工作。

2.2.4 建立会计专业实习基地

以本校财务处为依托,建立事业单位会计的实习基地,另外可以在省、市、县的各级财政部门建立财政总预算会计实习基地, 在各级行政单位建立行政单位会计实习基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单位的具体业务,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为毕业后直接从事预算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克服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造成的就业困难。

3 结束语

总之,“预算会计”课程教学必须随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出既有扎实预算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礼刚,向全珍.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天府新论,2006(12):227-228.

[2]朱静玉.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5):77-78.

[3]余琼.会计案例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03(2):54-55.

[4]付容霞,郭艳峥,陈风新.预算会计教学的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3):394.

3.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篇三

关键字: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国际惯例

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因

1.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经无法准确体现在采用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出现的改变

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财政资金的拨入方式由先前的财政的主管部门拨入用款部门,变成财政部门以采购专户或单一账户的形式,按照规定的我程序直接拨到职工账户或提供服务或商品的供应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性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由货币资金,转变为收入的增加和非货币性资金的增加或费用的增加的双重性质,此时需要对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内容采取合理的修改。但是,在财政的总预算会计中,要真实准确地核算、反映资产的流向。而且,近年来完善的社保体系建立了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保基金,这些涉及到的基金一直都是政府直接运作和管理,和承担着受托责任,但是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2.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法为编制部门的预算给予准确充足的会计信息

编制部门的预算要求是从基层单位采取逐级编制、层层汇总的形式,因此避免了盲目性,实现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但是现阶段某些单位和部门在编制部门核算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存款、帐、报表没有得到有效综合,还是各干各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年度预算不能与决算报表进行合理的对比和分析。虽然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对资产负债采取编制汇总报表,但是对收入支出表却未有一个明确的要求。

二、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决策

1.修改和制定有关制度法规要及时。根据会计改革的需要和顺应政府的预算,必须对现行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及时制定更能适应需要的法律法规。

2.负债项目与大部分的资产要根据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原则规定进行相应的核算。在对资产核算中,除了金融资产要按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原则进行核算和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得以反映以外,应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可计量和可确认的资产进行准确的核算,与此同时,要对此采用资本化的处理,另外也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所有可计量并且已经确认的负债项目展开核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务报表必须在其附注中对不能充分计量但可确认或者尚未被确认或有负债的进行详细的披露。

3.预算权责发生制的实现。何谓预算的权责发生制?

它是指把整体的受托责任制广泛应用于政府和政府部门,凭借有关目标的确认,实现对政府和部门之间的的租赁和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关联的构建,以此推动政府部门就服务和产品方面的提供上的竞争力更强,效率更高,从而有效地促进各部门对使用率不高的资产进行及时处理,从而提醒政府加大对资产的成本投资。

此外,建立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预算会计体系也是当下需要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会计被认为是一种国际上都通用的商业语言,它要求凭借会计的国际协调作用实现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的提高。就在此问题上,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协调能力差亟待解决。

三、预算会计制度持续改革的落脚点

全局性和前瞻性是在预算会计制度持续改革中必须突出的两个点,实现与国际接轨。

1.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预算会计制度。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会计三部分一同构成了国际会计体系,因此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应该摒弃原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方面而转向坚持朝着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方面发展的方向。

2.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应该顺应经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的需求,参照非营利组织会计与西方政府以及国际公立部门会计的惯例,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标准体系(指南研究、具体准则以及基本准则)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的改革。

3.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应该朝着权责发生制的方向。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容易导致很多问题,而国际惯例则侧重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核算,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出现。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众多问题,已经无法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经济体制。要实现预算会计制度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对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 晶 白 鹏: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性及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5):192.

[2]毛小明.深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9,(30):211.

[3]梁 瑜:浅探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J].中国外资,2008,(6):75,77.

[4]牛凌云: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论坛,2011,(10):188-190.

4.关于深化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篇四

摘 要:预算会计虽历经多次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现行经济体制下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经济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预算会计应该适应挑战进行改革,主要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和报告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笔者通过分析,提出改革思路和建议,以期预算会计能够符合发展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改革建议

预算会计是与企业会计是相对应的会计分支,用于反映和核算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历经数次改革,特别是自1998年1月1日全面实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我国预算会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核算预算收支、规范预算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已经充分显现。因此,有必要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实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会计目标的问题。会计目标分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现行预算会计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即从监督角度出发,以向资源委托方提供信息为目标。具体来说,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受财政部门及上级单位的委托履行其职责,并向委托方反映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近两年来,要求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的呼声越来越高。会计信息使用主体已不仅仅限于财政资源委托方,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单一的会计目标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

2、会计主体的问题。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具有独立资金和经营业务,单独进行核算的单位。依据不同的会计主体,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被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部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组成比较复杂,按照国家预算拨款的方式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不需要财政直接拨款,在资金上与财政逐渐脱钩,在管理方式、会计核算上逐渐向企业性质过度。在此背景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不能真实、客观、可靠地反映某些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亟需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路进行改革。

3、确认基础的问题。确认基础是对收入或费用的确认与记

录的标准,具体包括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现行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可以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现金资源使用情况及结余方面的信息。但收付实现制也存在着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首先,收付实现制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存在失真;其次,收付实现制容易造成不同会计期间收支规模相差悬殊,波动较大,不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最后,收付实现制不利于有效分析和评价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效果,可能误导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财务结果易于被领导者操纵。

4、核算内容的问题。第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完整,核算范围不全面。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对于某些部门职能之外的事项如基本建设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等应该纳入会计核算范畴的事项并没有纳入统一核算;第二,成本核算不健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折旧,无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第三,未能充分反映政府的债权、债务信息。现行预算会计无法反映

二、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思路及建议

1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2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

②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 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条件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①从会计体系和内容来看,按国库集中收付的内容和环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内容将远远不能满足核算、反映、监督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基础上的。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资金人库和拨款阶段;二是财政资金进人行政事业单位后具体的资金耗费阶段。根据现行财政资金这一运动过程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应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并以各自的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五要素框定的核算体系下进行核算。

②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暂存款科目

反映的内容失真。现行总预算会计制度按财政拨款数列报财政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实际支付数和单位预算支出数的差额,即单位结余,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单位结余会计处理办法规定作为财 政暂存款列报,使暂存款科目名不符实。

③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覆盖或兼容国库集中支付环节的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收付使财政拨款环节跟以往相比又多了 一个机构,即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虽然”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规定,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进行的会计核算是总预算会计的延伸,执行总预算会计制度,且在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了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 和”已结报支出"两个总账科目,但这两个科目运用的前提是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的代理银行必须先垫付当日各预算单位的各种支出,再于当日结清,一旦出现逆向变动业务,即代理银行不愿垫付而须国库资金先划人财政零余额账户,则现行核算暂行办法就无法处理。事实上,实践中除中央部门国库集中收付试点的代理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外,地方各代理银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因此,由于资金清算办法和核算环节不同,会计核算过程中其原始会计凭证的审核和传递、相应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必然有别于总预算会计,而这些要依靠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来实现是十分困难的。

4重塑财务报告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能否得以顺利、圆满的完成,不仅从管理模式、核算基础、制度等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调整,还与预算部门管理和执行等问题有关。①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各部门、单位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资金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这是部门上报建议数与财政最终批复数悬殊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不严格执行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的重要原因。

②部门利益的驱动。部门预算是零基预算,预算单位往往更多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国家财力负担情况,编制过于理想化的部门预算,将预测到的各项支出全部列出,甚至编制尚未立项、无依据、不必要的项目预算,加大了预算资金总量,使预算建议数大大超过控制限额,在编制收人预算时又想方设法隐瞒可自行组织的财力,最大限度地争取财 政拨款。

③财政拨款的时间限制,预算外资金的申请、拨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会影响部门、单位的用款计划,财政追加预算拨款多集中在年底,由于拨款较晚,当年根本无法开展或实施项目,造成单位虚列支出挂账,或者以拨列支,结转隐瞒。财政追加的预算,除政策性、突出性因素外,许多追加专项经费带有明显经费补助性质,资金使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客观上使一些单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④单位属性、关系不明。有些部门所属单位性质模糊,非企非事,事企不分,人、财、物、职能与主管部门界限不清,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水、电、暖等费用仍由财政负担,而其财务收支又游离于预算之外,导致预、决算收支不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⑤政府采购工作不到位。一方面,有些部门、单位过多考虑花钱方便,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态度不积极;另一方面,目前政府采购在时效性、规范性、效益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采购单位对政策采购的积极性。

三、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会计环境的剧烈变化和日益复杂,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想要培养现代化的会计人才,会计管理机构就要不断强化继续教育培训质量,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5.财政逐项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篇五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自本世纪初期开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开始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效绩评价,以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等。我国目前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侧重点是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单一账户,这些变化对预算会计产生着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将对现行预算会计基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它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的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源的完整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要求是将各类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统一编制到使用这些资金的部门。实行部门预算可以正确反映一个部门的资金使用全貌,加强对投入产出效果的测量,增加资金使用的灵活性、透明度,有效地抑制腐败等。部门预算的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部门所有单位的各项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财政专户核拨资金和其他收入,统一作为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收入,统一由财政核定支出需求。按部门编制预算后,可以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在各部门的分布,从而取消财政与部门的中间环节,克服单位预算交叉、脱节和层层代编的现象。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进行绩效评价,它将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实际上,横亘于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者之间的是修正权责发生制,若修正很小时,它几乎与收付实现制无异;若修正很大时,它甚至可以等同于权责发生制。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二、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也将引起预算会计发生一些变化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且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预算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因此,应将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实行直接支付及相关核算方法以适应新制度的需求。必须要新增政府采购资金账户。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包括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预算外资金,自有资金和其他收入,国内外贷款与捐赠款,各级政府规定的其他资金等,但实践中规范政府财政行为在短时期内无法完成。作为一种过渡措施,设置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因为所有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资金都要存入财政设立的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所有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都只能从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中支付,这样财政就能对政府采购资金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监督与控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

政府采购引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权利和义务是否在本期实际发生为标准。因而它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水平,是国际公认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预算会计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还未制订,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有待提高,因而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将预算会计基础全部转为权责发生制,而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先从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再逐步过渡。政府采购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准确地核算采购货物的支出情况,尤其是对跨年度的工程支出能进行更准确地核算,更好地实现财政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配比和协调。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将对预算会计发生重大影响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一般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即预算单位使用资金但见不到资金;未支用的资金均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进行管理运作,降低政府筹资成本,为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选择的手段。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实行,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所以,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面临又一次改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到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向行政单位拨出经费、行政单位收到总预算会计拨入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内外收入、行政单位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将受到挑战。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仅仅涉及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库运作方式的改变,是对旧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变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要求。在现有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两者的结合,使财政资金的安全和使用效率更有保障。会计委派管理中心承担起国库支付的执行职能,使财政资金从预算编制到预算执行,从款项支付到会计核算,均在财政的监控之下,既保证了单位用款方便,又使财政监督职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将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又一次面临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人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11税务三班

李杏杳

6.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浅探 篇六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预算管理改革,其重点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预算会计的确认基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改革实践给我国带来了启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引入权责发生制已成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目标有了新的变化,预算管理的范围得到了扩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预算会计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与新时期的预算管理目标越来越不适应,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即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负债状况,不能准确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会计信息不利于经济分析与比较,不能全面反映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及成果。

于是,OECD成员国开始研究和探索政府会计的权责发生制问题。从国外的实践来看,权责发生制在支持绩效导向的政府预算改革、加强政府资产和负债管理、鉴别与控制财政风险、提高政府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以及改进政府对长期资产的管理等方面都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确认基础已成为预算会计改革的一种国际新趋势。

二、我国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思路

1. 适时引入权责发生制。

以权责发生制作为预算会计确认基础,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为其提供保障;其次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制度作为操作规范;最后需要有掌握了相应知识的人员与技术的支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尚未制定,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这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由收付实现制直接转变为权责发生制,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先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时再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

2. 把握权责发生制运用的程度。

权责发生制运用的程度是由政府财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决定的。为解决现行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下“年终结转”事项不合理等现象,我国财政部曾于2001年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确定了中央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若改革目标定位于加强政府部门的绩效管理,对其公共服务成本耗费和效率水平进行考核,就需要在服务费用和政府固定资产核算方面运用权责发生制,合理地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若改革目标是充分揭示政府的隐性债务,以防范财政风险,则应选择在社会保障收支、国债收支、政府担保支出等方面运用权责发生制。

3. 逐步推进权责发生制。

预算会计是预算管理的基础,能为预算的编制提供会计信息支持,预算会计与预算管理应协调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改革已明显落后于预算管理改革,出现了许多在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下无法处理的业务。对此,我们应区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对于因实施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导致财政资金流向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出现收入增加且工资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同时增加的业务,可在现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补充规定来解决现实中难以操作的问题;对于需要转换会计确认基础才能处理的业务(如跨期收支的业务),则应部分推行权责发生制;而对于那些涉及面广、影响较大且确认又不经济的事项,则应暂缓推行或不推行权责发生制,以保证预算会计核算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

4. 加快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会计标准也趋于国际化,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应加快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换的进程,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第一,要合理界定政府会计的范围,可将是否由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作为划分的界限:凡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如总预算单位和行政单位涉及的业务)应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反之,非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则不属于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如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就要从现行的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第二,要明确政府会计的目标,即确定政府会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在确定政府会计目标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以使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满足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首先要反映政府拥有的经济资源和承担的债务状况;其次要反映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情况;再次要反映政府对所使用资源的受托责任、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最后要反映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效率、成本和业绩。第三,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在不与我国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下,可借鉴《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已做出规定且已被广泛应用、效果较好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一些我国特有的业务,可制定相应的条款进行规范。第四,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应考虑编制与国际相符的财务报表,如“财务状况表”、“财务业绩表”、“现金流量表”等。

5.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

从国外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实践来看,已在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没有一个全面抛弃收付实现制,均保留了“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帮助政府制定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全貌。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来讲,其正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编制基础的。

6. 坚持中国特色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

从国外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实践来看,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确认基础在加强政府资产和负债管理、控制财政风险、提高政府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借鉴国际通行做法、逐渐引入权责发生制均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与国外差异较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国际经验,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行。

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标志着我国完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绩效、创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开始。健全而透明的预算会计体系将成为公共部门治理的基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借鉴国际范围的改革经验,在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对于我国通过强化政府受托责任、提高财政透明度和政府效率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要求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业务管理和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获取真实会计信息、政府审计和社会监督、加入WTO以及与国际惯例相互协调的需要,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全的政府预算和会计体系,进而达到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控制财政支出、有效评价政府绩效、防范财政风险和实现政府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本文指出我国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确认基础的局限性, 同时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2].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2;1

[3].陈良忠.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变革的国际趋势及借鉴.财会月刊, 2003;A3

7.预算会计教学方法改革 篇七

关键词:预算会计改革;预算会计体系;权责发生制

会计在我国最早先被官厅运用,官厅会计后来发展成为预算会计,即现在的政府会计。通常我们所说的预算会计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机关和事业行政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于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的会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98年1月1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制度和准则。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为财政资金的运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年来财政部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对政府收支分类进行了改革,在探索改进预算会计改革方面成效显著,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需要加以改进。

一、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制度体系

从国外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一般都有政府会计准则、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和政府财务管理法规等与之相配套。其中,政府财务报告关注的是整个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和运营绩效,能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情况和现金流量。1998年我国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后,虽然形成了覆盖几十万预算单位和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体系和层层汇总上报的会计报表制度,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正规的标准体系。同时,会计报表设计不科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如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中,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项目,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不应涉及收支类项目。

2.会计报告内容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的资金运动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预算、决算形式提供给立法机关和公众的。由于预决算的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不能全面地反映预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和工作绩效,特别是在三公经费及公用经费的明细支出项、国有股权及收益权、社会保障基金运作情况等核算和管理方面有明显不足。从预算单位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资产和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地分析,使决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从外部使用者来说,预算信息过于简单,造成各预算单位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不利于政府机关和公众对公共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3.收付实现制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不利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随着公用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应建立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以预算部门准确的成本和费用为基础,否则便无从谈起。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难以公正客观地核算成本和反映运营结果,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4.当前我国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水平相差较大,影响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制度的实施要靠广大会计工作者来操作。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的预算会计总体表现为年龄老化(35岁以上的占总数50%以上)、素质较低(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会计专业资格的仅占总数的3%)。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经济业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加强管理,又要从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出发,须简便易行。否则,如果基层行政事业会计人员不能适应,再先进、再科学的制度在执行进程中也会走样变形,偏离改革的本意。

二、现行预算会计改进措施

1.重新构建和整合现行预算会计体系

笔者建议,对现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梳理,对完全企业化管理或政府已决定改制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对一些以事业收入为主的事业单位,如高校、医院等,可暂时先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等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全部到位后,再进入市场运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出预算单位会计系列,适用企业会计,或是纳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系列;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则改变现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分开制定的做法,将之合并为一个制度,称为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将现行两套制度会计科目根据目前的核算需要和管理要求,进行必要的归并和调整,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科目系统。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制度,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

2.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加强财政监管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保持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专门的会计核算机构和专业的会计人员,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账户、分户核算”的原则,集中办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收付和会计核算,并代单位编制财务会计报告。预算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方式,取消了单位原银行账户,所有资金都集中在统一开设的账户上;改变了收支管理方式,单位资金收付由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办理;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由原单位各自进行会计核算变为由专门会计核算机构和专门会计人员集中办理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这样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会计人员坚持原则,认真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防止会计作弊。加强财政监管,财政部门定期对会计人员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予上岗。这样,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会大幅提升,我国的预算会计的整体水平也会大幅提高。

3.逐步实行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

财政部发布自2013年1月1日起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收支等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处于发展转型期,没有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实际情况,可允许财政补助收入的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最后全部实行。具体说来,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实行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例如,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转及各会计期间的均衡负担,避免以后年度因人口老龄化、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带来的财务压力。然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到全部预算单位。

4.建议修订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和审计制度

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处理和技术操作相对复杂,其最大的风险在于可能被管理者或其他人员利用,以实现其特定的管理目标。这就要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该内控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并体现为与行政、管理、财务和会计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管理结构。相关财经、司法、纪检部门也应大力支持,建立起对预算资金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的体系,对违规违纪人员,严厉查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大批有能力承担改革任务的专业化和合格的骨干人员。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审计制度,并通过来自审计部门、审计委员会等的外部独立审计,促使各单位的会计核算结果真实地反映预算资金的实际运行情况。

上一篇: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测试题12下一篇:办公室信息管理科长竞争上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