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二冬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2024-08-31

读孟二冬事迹有感[心得体会](9篇)

1.读孟二冬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篇一

观《孟二冬先进事迹》有感

4月10号,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员在天工大党支部的号召下观看了《孟二冬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由五部分组成,分别由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如敏,孟二冬教授在石河子大学授课时的学生,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医学部主任刘玉村以及孟二冬教授爱人耿琴作出题为《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用心去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燃烧生命之光,点亮希望之灯》《从容面对病魔,心中布满阳光》《永不放弃的希望,永不放弃的爱》的报告。报告从不同角度述说了孟二冬教授的先进事迹。

孟二东,1957年生于安徽宿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人生理想,被北京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孟二冬同志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出他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堪称“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典范。

整场报告会气氛庄严肃穆。大家都认真聆听着宣讲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为孟二冬教授的感人事迹或震撼或感动,或表情严肃或热泪盈眶敬佩尊敬之情溢于言表,让我尤为感动的是一位学生的演讲,从一件件孟二冬教授在石河子大学援教时发生的小事体现了,孟二冬教授令人敬佩的师德和共产党员觉悟,还有他的一句座右铭“板凳应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让我感触非常,受益良多。

2.学习孟二冬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火热激情,滋润和温暖了周围之人。孟二冬教授用服务祖国、造福民族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他不愧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新世纪的时代英雄。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沉得下来”“钻得进去”的学者。治学是他矢志不移的事业。在一些人匆匆忙忙为名利奔波之时,他在少人问津的传统之学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他深知为学之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服膺了这种甘于寂寞、一心向学的学术精神,他才数十年寒暑如一日,笔耕不辍,切磋琢磨,获得了优异的学术成就。博学而笃志,这是孟二冬教授不变的治学风格。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甘为人梯的教学者。“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在他痴情的讲坛上,孟二冬教授为学生尽心尽力,不知疲倦。他心中总是念着学生,所以他总有不竭的动力与精力去付出、去奉献,在北京的燕园是如此,在新疆的石河子也是如此。传道,授业,解惑,孟二冬教授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师者的神圣使命。他以赤诚之心,将师者风范和奉献精神带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孟二冬教授是一位斗志昂扬的勇士。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之中,他从未失去对生活与事业的热爱、信心与勇气,他对待人生仍有着独特的信仰与坚持,他的坚毅、顽强、乐观与从容令人赞叹。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而又恬静之气。

在孟二冬教授的生命中,铺垫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生涯中,他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扎扎实实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誓言。

3.教师学习孟二冬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孟二冬同志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然而当我通过报纸、电视等途径了解了他的先进事迹之后却深为感动。俗话说得好:“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孟二冬甘于寂寞,潜心钻研,花7年时间完成了100万字的纯学术著作。

我想,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象孟二冬同志一样爱岗敬业,严谨治学,那么中国的教育一定会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象孟二冬同志一样珍爱生活,乐观向上,那么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4.读孟二冬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篇四

孟二冬的一生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的,都不过是一些平凡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孟二冬每天从事着高校教师的平凡工作,读书、写作、教书、育人。“做平凡的人是有意义的”是他秉持的一个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是他的追求。诚如北大一名教师所言,品读 孟二冬 教授的事迹,其“亮点”不过是一些平凡的“坚守”精神: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的生活。然而,正是在这普通、平凡的坚守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为我们诠释了如何为师、怎样为师。他的这种平凡与坚守,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省思与学习。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甘于淡泊、严谨治学、为追求学识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的职业精神。孟老师二十几年如一日,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他埋头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其中,用7年时间写出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资料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孟二冬教授的可贵在于,他不为外面喧闹的世界所干扰,甘坐“冷板凳”:“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为了治学,他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起上下班,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孟二冬的这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寂寞、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职业道德。“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千字文》中的这句话,正是孟教授做人的真实写照。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期间,他不顾食道患病,不顾医生劝阻,直到上完最后一课,才住进医院。他先后三次大手术,躺在病榻上仍然挂念着他的学生和事业。更感人的是,就在他第二次手术的前一天,还把新入学的研究生叫来,在病床上为他们上课。孟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非常自然的,是一种人格的流露,并非简单的职业要求。他指导研究生的学习非常有耐心,每次给学生评阅论文,都会提出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甚至指导本科学生做学年论文,也一丝不苟,认真辅导,连一条注释也要推敲,甚至还亲自为学生找资料。这些尽责敬业的行为行为,都体现着一种难得的爱心,一种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心。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热爱生活、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顽强精神。孟二冬是有名的“ 阳光 教授”:上课嗓音洪亮,学生们在走廊外即可闻其声;爱运动,只要不上课,他总是喜欢穿运动鞋。XX年5月,已进行了两次手术的他还报名参加了北大全校运动会的跳高和跳远两个项目;这年夏天,在他拿到了驾驶执照后,还计划着以后买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他酷爱书法,即使在住院期间,他还是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名言正体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善待生命的人生态度、人格气质。在 孟二冬 教授生命的底色里,充满着灿烂的阳光,所以当他得知自己患了大病之后,并没有被击倒,而是很快接受现实,积极治疗,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我今天也成了病树,但我这棵病树也充满信心,充满自信,要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们一起迎接新的春天,一起拥抱新的春天。” 孟二冬 教授的这种热爱生命、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令人敬佩,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学习孟二冬教授,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在新疆石河子大学,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还为这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住院治疗期间,孟二冬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新疆的同学们,他知道,那里急缺图书资料,就让爱人去刻录了200张古籍资料文献光盘,准备送给石河子大学中 文系的 老师和同学人手一张。他住院治疗,学生们去看他,他的第一句话却是“真对不住你们,你们一开学我就病倒了”。在生命经受最大考验时,他要求“尽量保住我的嗓子,我还要讲课”。他像蜡烛一样无私地燃烧,将光明奉献给了他关爱的学生和追求的事业。

孟二冬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著追求。孟二冬教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典范。他身上体现的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高尚品德,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5.学习孟二冬教授心得体会 篇五

所谓“不能上课”,就是指教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或因担任科技攻关重任、或因跑课题和申请科研经费,或因带研究生较多,或因社会兼职不少、社会活动频繁,而分身乏术,无暇他顾。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经费申请,评审太复杂,过程太琐碎,因此耗费了教授们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再如教授带研究生的问题,某些学校每名博导平均要带上七、八名研究生。连给研究生上课的时间都难以保证,更不可能给本科生上课了。至于教授,特别是名教授因社会兼职过多,而在精力上应付不过来,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以北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季羡林为例,其实“职”虚“衔”,加起来多达200多个。他面对“开会专业户”的困境,不得不找“窍门”。开会期间,除跟着别人鼓掌之外,以“四分之三”的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季羡林逾90高龄,已经不属必须上课之列)。另外,说到大学校长,无一例外都在“双肩挑”:一肩挑学校管理,一肩挑科研教学。事实上,繁重的管理工作大大挤压了他们科研和教学的时间。

所谓“不必上课”,就是“教授”的职称一旦到手的人,就可以不受“课时任务”的约束了。退一步说,即使有些学校对教授仍有课时要求,但是科研时间可以折算成课时的规定,又让这一要求落空。

所谓“不愿上课”,有观念影响和利益驱动两重因素。观念方面,某些高等院校重科研、轻教学。在一些学校流传着这样的看法:“一流”教授搞科研,“

二、三流”教授搞教学。于是,有的教授担心被人视为“

二、三流”教授而不愿上课。利益驱动方面,如做课题与上课的收入就存在明显差距。上海交大校长谢绳武在有关会议上说过,一般从事教学的教授的年薪为七万元左右,而有科研项目的教授年收入可达50万到60万元。两相比较,有些人就会争着上科研项目,而不愿搞教学。再如校内上课与校外上课的收入差距就更大了。教授在本校给本科生上课,是其本职工作,大都只有一点课时补贴。而到外面“走穴”,却可凭十分丰厚的“开口费”而致富。如应邀去某大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讲课,或者去考研培训班面授应考“机宜”,出马一次的收入,相当于本人月工资的几倍或十几倍。因此,不少学校到校外“走穴”者多,在校内上课者少。

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都想拿起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遏制住教授不上课的势头。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对策”表现在“逃课”、“代课”、“混课”几个方面。课表上已有安排,到时无人上课,这称为“逃课”;课表上安排的是某教授上课,进课堂的却是某教授的研究生,这称为“代课”;不备课就进课堂,东拉西扯,这称为“混课”。有的人因“走穴”在外,在天上飞来飞去。常常是从机场出来,就直奔课堂。“有些任课‘名师’一上课就说‘我刚下飞机’,然后就开始谈他这次出去的所见所闻,或者随便翻翻他电脑中的材料,一节课很快过去了”(顾爽:《有一种‘名师授课》,见8月30日《光明日报》)。

6.读孟二冬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篇六

作为一名老师,我和身边的许多老师一样,不管多么困乏疲惫,只要站在讲台上,就会精神振奋、激情飞扬,看着讲台下面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生活中再多的委屈和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对于教过的学生,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我们都会倾心帮助。我们对学生的付出,学生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每到重大节日,总会有学生赠送贺卡;自行车倒了,有学生急忙上来帮着扶起;走在食堂、超市、上下班的路上,学生会亲切地招呼“老师好!”。当然,最为快乐的是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那心与心的交流。

是啊,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教师的灵魂如果不时常清洗,也会蒙上灰尘。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滋生、漫延,一些教师受经济浪潮的冲击,经不住功利诱惑,兼职下海经商,办起了公司,当上了高级白领、高级顾问。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市场本无可厚非,只是不能本末倒置,急功近利,危害了教育事业,危害了受教育者。如果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教师,不热爱教学则不可能热爱学生,不愿从事教学研究,也就不可能与学生产生浓厚的师生情意。这样的教师是缺乏师德的,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总书记痛惜孟教授的盛年早逝,也寄望教育工作者们继承和弘扬孟二冬的崇高精神,希望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去掉功利心,远离浮燥和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做学问。作为教育工作者,立足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以优质教育和优良师德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都应该以孟二冬为榜样,不断鞭策自己,热爱并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

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同志女儿孟菲的回信(原文)

孟菲:

你好!你的来信及随信捎来孟二冬教授的专著收到了。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谨对孟二冬教授的不幸去世,再次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你妈妈和你表示诚挚的慰问!

正如你所说,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还说,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对你们家人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北大、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

斯人已逝,伤如之何!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爸爸的老师袁行霈先生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细柳春风,此日护君归故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充分表达了北大师生对你爸爸的深切怀念。所有认识孟教授的人、以及没见过他但了解他先进事迹和崇高风范的人,无不为他的盛年早逝而深感遗憾和痛惜。

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常书写“尺璧不宝,寸阴十金”这句话,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

你在来信中表示,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会继承和弘扬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之才,不辜负你爸爸对你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祝!

健康、进步!

7.电影《孟二冬》观后感 篇七

美良中学符学琳

我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孟二冬》,孟二冬教授身上浸透着师者的博大、尊严与热情。他心中有志、有智、有德、有情,在三尺教坛之上,在著书立说之中,在为人处世之间,以文化的深厚蕴涵与生命的火热激情,滋润和温暖了周围之人。孟二冬教授用服务祖国、造福民族的无私奉献,成就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他不愧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愧为新世纪的时代英雄。他对事业的执著,对学术的严谨,向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的目标奋进,令人震撼,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做一名对得起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合格人民教师。

孟二冬教授用生命点滴写就的人生故事,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他身上所具有的深厚国学修养与鲜明时代精神,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治学是他矢志不移的事业。在一些人匆匆忙忙为名利奔波之时,他在少人问津的传统之学中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他深知为学之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服膺了这种甘于寂寞、一心向学的学术精神,他才数十年寒暑如一日,笔耕不辍,切磋琢磨获得了优异的学术成就。博学而笃志,这是孟二冬教授不变的治学风格。“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在他痴情的讲坛上,为学生尽心尽力,不知疲倦。他心中总是念着学生,所以他总有不竭的动力与精力去付出、去奉献,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师者的神圣使命。他以赤诚之心,将师者风范和奉献精神带到社会的大舞台中,持之以恒,无怨无悔。在他的生命遭遇到残酷的病魔时,人性的可贵与辉煌愈加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之中,他从未失去对生活与事业的热爱、信心与勇气,他对待人生仍着独特的信仰与坚持,他的坚毅、顽强、乐观与从容令人赞叹。他的生命之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急流险滩,永远保持着一份让人心仪的恢宏而又恬静之气。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作为教育者尤其是教师,不热爱教学则不可能热爱学生,不愿从事教学研究,也就不可能与学生 1

产生浓厚的师生情意。这样的教师是缺乏师德的,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刚到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不久的孟二冬就病倒了,但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坚持上完最后一节课,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那几乎说不出话来的声音,以及那始终微笑的面容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一个平凡的人,在面临残酷的病魔时,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和意志去面对呢?我想孟二冬教授肯定是怀着一颗爱国的心和对教育新一代的使命感才能做到如此坚强豁达。刚走上讲台的我,面对工作中种种扑面而来的新问题,遭遇五花八门的新困难,灰心过,彷徨过,但在看过孟二冬教授的生平故事后,我才发现我所面对的问题是如此的渺小而不值一提,如果真的能够有决心将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执著于自己教师这一职业,真正做到热爱课堂教学、热爱学术探究、热爱每一个学生,并且持之以恒,那便不会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突破不了的障碍了吧。作为教育工作者,立足本职工作,教书育人,以优质教育和优良师德回报社会、回报人民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都应该以孟二冬教授为榜样,要用心去感受孟二冬教授,更要用心去学习孟二冬教授,不断鞭策自己,热爱并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让孟二冬教授的精神魅力浸润每个人的心田。孟二冬教授是一个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人。“斯文有传,学者有师。”教师是个需要良心的职业。每一节课就是一次良心的考验。学生是最公平的法官,在他们那有付出就有收获,不劳则无获,一切都无所遁形。孟老师以生命为代价向我们展示身教胜于言教的意义,树立了一个新时代的有血有肉的丰满的阳光的教师形象。此地无声胜有声。我们应该继承孟老师的遗志让孟老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继续延续,惟有此才是对孟老师最好的纪念。

8.读孟二冬事迹有感[心得体会] 篇八

人物简介: 孟二冬

1957年1月生,安徽宿县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骨干教师。1991年考取袁行霈先生博士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两年。学科专长为中国文学史及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去年3月至4月底,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支教期间,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仍坚持为中文系的学生和教师授课。经诊断,他患了食管恶性肿瘤。在先后经历三次大手术后,仍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学术成就: 博士论文奠定学术地位

在孟二冬已完成的著作里,上中下三册的百万字巨著《登科记考补正》是他最感欣慰的成果,这部“大部头”耗时7年倾注着他的心血。孟二冬的博士论文《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是被许多专家认为奠定了他学术地位的代表作。而他的导师袁行霈教授评价道:从《中国诗学通论》到《千古传世美文》,从《陶渊明集译注》到《中国文学史》,洋洋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都像他的为人一样厚实可信。

胡锦涛总书记给 孟二冬教授女儿的回信 孟菲:

你好!

你的来信及随信捎来孟二冬教授的专著收到了。我是含着热泪读完你这封来信的。你对爸爸无尽的思念,你记述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仍惦记着他的学生,眷恋着他未竟的事业,所有这些,都使我深受感动。在此,我谨对孟二冬教授的不幸去世,再次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你妈妈和你表示诚挚的慰问!正如你所说,你爸爸是一位平凡的学者。但他以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攀登学术高峰,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你还

说,你爸爸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你爸爸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你爸爸的去世,对你们家人是无可挽回的损失,对北大、对国家教育事业也是一个重大损失。斯人已逝,伤如之何!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爸爸的老师袁行霈先生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挽联:“细流春风,此日护君归故土;明窗朗月,何人伴我话唐诗”,充分表达了北大师生对你爸爸的深切怀念。所有认识孟教授的人、以及没见过他但了解他先进事迹和崇高风范的人,无不为他的盛年早逝而深感遗憾和痛惜。孟二冬教授一生挚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精髓。他常书写“尺璧不宝,寸阴十金”这句话,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各行各业的人们认真学习。你在来信中表示,决心继承爸爸的遗志,选定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这令我十分欣慰。相信你一定会继承和弘扬你爸爸的崇高精神,刻苦学习知识,加强品德修养,努力成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有用人才,不辜负你爸爸对你的殷切期望和嘱托。祝健康、进步!

胡 锦 涛

2006年6月9日于中南海

孟二冬教授生平事迹(摘录)坐冷板凳做真学问

带病援疆最终倒于课堂之上;在北大学者袁行霈眼中,这位弟子是道德和文章相统一的典范。

隆冬时节,温暖的阳光照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家,拥抱着孟二冬羸弱的身躯。藏有数千册图书的书房里,孟老师正在练习书法。他神情平静、安详,看不出他是一位一年之间做过3次大手术,又经受着放疗和化疗双重痛苦的食道肿瘤患者。

在搬进新居前,孟老师一家三口在北大的筒子楼住了8年。此前虽然也有调整住房的机会,但他一直不愿搬家,就是因为筒子楼离学校图书馆近,查资料方便。

1994年,孟二冬教授计划进行《唐代省试诗》研究,他阅读了大量唐代科举的相关资料后,发现清代学者徐松的《登科记考》有大量的缺漏,于是放下手中的课题,从此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他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唐代登科的士人一个一个地核实,广泛收集资料,参校甄别,将这部资料性极强的学术著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仅科考的人数就比原著增加了一半。这样一本书,既不是北大中文系的项目,也没有经费的支持,出版后也不可能畅销,但他这一干就花去了宝贵的7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上中下3册共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2004年,这部专著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得到了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近些年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孟二冬做学问特别讲究用第一手资料,研究功底非常扎实。他洋洋4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从《中国诗学通论》到《千古传世美文》,3

从《陶渊明集译注》到《中国文学史》,都像他的为人一样厚实可信。每次孟老师出了新书,他的朋友和学生都为他高兴,但他的妻子耿琴却每次都要哭一场,因为她清楚书里面饱含着丈夫太多太多的心血。

耿琴说,这么多年,老孟从没拿过一分额外的报酬。他付出大量心血完成的《登科记考补正》,稿费只有3万元。就是这3万元,他还全部换成了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清正刚毅治学勤勉

在北大,孟教授所带的学生们讲起他们的老师,个个心存感激。他们说,孟教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教会他们怎样做人。

硕士生蔡丹君同学说,就在2005年9月10日孟教授第3次做开颅手术前一天,她去医院看望他。孟教授从病床上坐起来,语重心长地给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课。从治学到做人、从生活到理想,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像一个第二天就要做大手术的人。蔡丹君动情地说:“我从孟教授身上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孟教授批改学生作业总是一丝不苟。”他的博士生刘占召回忆道。每到批改论文时,孟教授的家就成了图书馆,到处铺满打开的书,供他随时查找。孟老师看过的学生论文,几乎每一页都夹有小纸条,纸条上除了对论文的框架和立意提出建议外,还有对错字的勘误———常常比学生自己还要认真。

在学生们的眼中,孟教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他的身体一直很好,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很多学生最初是在运动场上认识他的。孟二冬家里生活并不富裕,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博士生刘占召生活困难时,便将自己节省的钱送给刘占召。刘占召说:“孟教授的教学很特别,过一段时间,我们这些他带的学生就到他家聚一次。有时由他亲自下厨房为我们做香喷喷的红烧肉,有时我们一起做饭做菜,边做边聊边讨论问题,就是在这样融洽的气氛中,他为我们答疑解惑。”

“孟二冬是我的得意弟子,我一向以道德和文章的统一要求学生,4

他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了。他为人清正刚毅、治学勤勉踏实,我为之骄傲。”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如此评价这位和自己相识相知25年的学生。

坚忍质朴热爱生活

生活中的孟老师不善言辞、沉默寡言。他喜欢运动,总穿一身运动服,充满朝气。讲台上,他神采飞扬,讲述着盛唐气象、魏晋风度。运动场上,他生龙活虎,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在同事眼中,他是那个善良谦和,钻进学问中自得其乐、甘之如饴的人。

曾在北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室工作的李雄飞说,孟老师是一个极重情意的人,他常年“泡”在北大图书馆,同馆员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在他去日本讲学期间,他专门托请访问北大的日本学者代为问候图书馆的馆员。春节前,还从日本寄回贺卡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李雄飞说:“但凡做大学问的人,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人品。孟教授人品好,所以能做成大学问。”

在妻子眼中,孟二冬是那个热爱生活、坚毅善良的人。2005年暑假,他出院不久就去报名学车,一个月后,拿到了驾驶执照。他说,想以后买车带着家人出去旅游。没有人和他说过他的病情,但所有的人都知道,孟二冬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他经常读《食管癌的食疗》,他跟同事说:“我知道很多人患了跟我一样的肿瘤,因为配合医生的治疗,现在都活得很好。”

9.观看《孟二冬》电影心得体会 篇九

观看《孟二冬》电影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孟二冬》有感 南店小学 细细的品味孟二冬教授的事迹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只剩下两个字:平凡。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些平凡的“坚守”精神: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追求,坚守自己的师德,坚守自己得生活。这样的坚守与平凡,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孟二冬的学问,透着厚实和干净;他的为人,透着朴实和高贵;他的育人,透着温暖和付出;最重要的是他的平凡。孟二冬老师自己说:“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感受到普通人的重要。”他没有把自己上升到导师的`高度,也没有把自己渲染得多么完美,而是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平凡凡的事。“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他的这种平凡感动着一代人,几代人,乃至祖祖辈辈。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快乐的!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让我们一起为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业努力吧!

上一篇:创业就业协会社团章程范文下一篇:语文教师论坛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