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2024-10-26

《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精选20篇)

1.《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一

本节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刻印版画与喷雾画相结合。

《唱起来跳起来》就是希望学生从生活中找到素材,以唱歌跳舞的动作为主题进行刻画。课堂中我让学生先随音乐而跳,体会愉悦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由于少数民族的服饰及舞蹈较为有特色,易于出效果,所以我找了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模仿。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教学失误,前半节课的课堂很热闹,可是到学生自己创作的时候却很难,只刻画简单外形,并且图案很小不易刻画或者不能更好的把握舞蹈人物的细节部分,结果作业主要以一些简单舞蹈人物外形为主。在第二个班的时候我通过示范用撕纸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动态,在示范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人物细节方面的处理,如人物的五官、服饰的花纹等。通过教师示范,孩子们能够较好的完成本课的任务。但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教师应该鼓励其学生激情创造,大胆夸张,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快乐地投入角色,不一定要以现实世界的标准决定其合理性。

因为时间很紧,备课时间短,对于学生作业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部分学生画的内容简单、空洞,人物形象过于简略问题没有仔细研究对策,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致使一部分学生的课堂作业不够完整,缺乏表现力,影响了最后环节的呈现。如何引导孩子表现真,善,美,还需要在今后课中注意。

2.《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二

一、引唱———欣赏美

引唱作为歌唱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好比是早餐中的牛奶、丰盛宴席的第一道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营造歌曲教学所需要的情感氛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故事诱趣、诗歌引趣、谈话激趣、媒体入趣等,引出新歌的学习目标,这些方式都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感氛围,为学习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唱六年级歌曲《大海啊,故乡》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宁静的沙滩,波浪的翻涌,宽广而深远的海面的画面,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面对大海,思念故乡的悠悠之情,由此很顺畅地将情感迁移到《大海啊,故乡》中去,我又进行亲切深情的范唱,给学生们带来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激发起学生学唱的兴趣。

二、自唱———体验美

自唱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满足学生“自我认知”的需要,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手段,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在歌曲的教学中,要避免师唱一句,生学一句的包办式教唱,采用更开放性的自唱的形式,充分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注意和学生交流,在相互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使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哪几句,哪几句不会唱,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并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对他们通过努力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通过弹琴、范唱或放录音进行点拨。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学歌谱、后学歌词,实践证明,单纯的歌谱教学单调、枯燥,并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兴趣,况且很多歌谱都有一定的难度,会增加学生对歌谱学习的反感和厌恶。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歌谱和歌词分离开来学习,只有在学生无法唱准歌词的情况下,才需借助歌谱唱准节奏、唱美情感。现在我们将分离了的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等在第一时间内准确地捕捉到歌曲所带来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效率,协调发展学生的心理、听觉、视觉、口语表达能力等。例如在《大海啊,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孩子们充分地聆听音乐:听歌曲录音,听老师范唱,在充分聆听后说说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看老师的手势,跟老师一起做做动作律动(随音乐的三拍子摆动手臂,好像大海的波涛),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荡漾感;分析曲谱,找出荡漾感还来自歌曲的典型节奏,从而一起拍一拍;学生随琴自唱唱会歌曲,师生讨论,给乐句加上强弱记号再一起唱一唱。老师把引导歌曲演唱情感和学习乐谱知识融合在一起教学,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评唱———表现美

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做到唱准、唱美歌曲,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师生可共同讨论歌曲的速度、力度及歌曲的体裁风格、流传区域,用什么样的情绪和演唱方法,比如《花季雨季》是赞美青春时代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的,应用欢快跳跃、充满激情的中速演唱;《大海啊,故乡》是表现对遥远故乡思念的,宜用深情的慢速演唱。

可采用男、女生互唱、互评;合作小组互评;个人唱小组评;一个小组唱其他小组评;全班唱,师生共评等多种形式,在广泛点评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种种见解复唱歌曲,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努力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带着对歌曲的理解,参与表现美的活动。

四、演唱———创造美

演唱和评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评唱,在充分挖掘歌曲内涵并获得一定表现力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发挥歌曲效应,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演”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表现,涉及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在演唱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老师在课堂上将直接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如学会江苏民歌《茉莉花》后,我引导学生:你学会了这首歌曲想不想表演给你的家人听呢?假如老师和同学就是你的家人或观众,你将怎样表现歌曲呢?合作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旋律可用竖笛吹奏,并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我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演唱,一组演奏,另一组舞蹈,舞蹈的同学编排动作,而后全班同学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载歌载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后,一位学生写道:“当我们上台表演时,心里特兴奋紧张,虽然舞跳得不是很好,但至少我给了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大家配合得很好,非常开心。”

又如学完歌曲《西风的话》后,我启发学生为原歌曲创编不同的拍号。原歌曲四四拍,抒情优美、曲调委婉典雅。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一合作小组改编成为二四拍,我让同学们唱一唱,大家发现歌曲的节奏变得紧凑了、力度加大了,情绪变得热情、活泼。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另一合作小组紧紧跟上,改成三四拍,优美抒情的旋律更是让每一位学生惊喜不已。学生在这种自编、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既享受到创编的乐趣,又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表演能力及合作能力。

3.《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唱;有效教学

在高中阶段音乐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对音乐本身的聆听,但要避免单一枯燥的听。因此,在关注音乐本位,以“听”为主要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与手段让音乐鉴赏课“唱”起来,通过“唱”这种直接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受。众所周知,“唱”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加深音乐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唱”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并体会音乐,以提高记忆。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音乐鉴赏过程的“唱”,将“听”和“唱”有效结合起来呢?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 模唱曲调,为音乐鉴赏营造情境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的聆听是基础,但是怎么听才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模唱曲调的方式来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通过模唱来感受音乐作品曲调的流动性特点,领悟通过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小声的模唱为主要途径,感受音乐曲调所传递出来的独特艺术韵味与美感,将自身完全沉醉在音乐曲调中,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曲调“动起来”、“唱起来”。

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在学生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的同时,教师用指挥的手势引导学生跟随曲调哼唱起来。学生以小声模唱的方式根据教师的力度、情感等指挥手势融入旋律曲调中,同时配合教师所提供的视频、图片资料,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草原小姐妹不畏惧风雪,赶着羊群艰难行走的感人画面,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刻。

又如,在《鼓乐铿锵》一节中,通过模唱《童谣》,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与模唱相结合的方式更进一步的体验并感悟民间音乐的独特音乐魅力。

2 背唱主题音乐,为器乐鉴赏“升温”

当学生在鉴赏器乐曲时,学生总是感到有些困难,或者听着听着会走神,那怎么样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聆听器乐作品,能够理解器乐曲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呢?器乐曲中的主题音乐作为构成音乐作品的“灵魂”,是音乐鉴赏的精髓。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器乐曲时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尝试进行背唱主旋律的活动,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水平,并对学生音乐素材的积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背唱主旋律的同时,让学生在旋律的起伏波动中更好的感受音乐作品的发展与变化,产生对作品的浓厚兴趣,加深的对作品的理解,强化作品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与地位。

比如,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分主题播放主题音乐,引导学生通过所聆听到的音乐旋律想象音乐呈现出的画面后,教师就可以带着学生进入唱音乐主题的环节,这时可以通过出示主题旋律的图谱走向,按照视唱、熟唱、背唱这样三个层次进行对音乐主题旋律的熟悉。为了提高熟悉音乐主题旋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中可以安排一点小游戏,比如遮住主题旋律其中的几个小节,让学生根据记忆唱完整,这样慢慢增加遮住的小节数,引导学生完整演唱,学生通过重复视唱和记忆,就可以熟悉主题音乐,并能背唱。最后,当学生在完整聆听作品时,其音乐主题旋律自然能听辨出来,并帮助学生完整理解整部音乐作品,同时学生对鉴赏器乐作品的兴趣和方法都得到了升温。

3 范唱带动演唱,为声乐鉴赏“提质”

在鉴赏声乐作品时,听到旋律优美动听之处或进入高潮部分时,往往能够给受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时,一旦产生这种印象,就会激发起内心深处想唱的欲望。此时,教师若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演唱所鉴赏的音乐作品,就能更好的感受、体会、理解音乐作品,反过来促进音乐鉴赏水平的提高。在鉴赏声乐作品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合理的示范性演唱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原本单一的“听歌”过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再引导学生独立演唱,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展示自己,树立学生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提升鉴赏的质变过程。

如在鉴赏《高亢的西北腔》歌曲时,教师可以用示范性演唱的方式模仿西北民歌著名演唱者阿宝的独特唱腔,重点模仿真假声的转化与处理方式,学生一定会拍手叫好,跃跃欲试。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以体会真假声的转换技巧为主,不求学生完全掌握,仅要求学生通过演唱的的方式认识到我国民歌的多种演唱方式,体会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又如在鉴赏《流行风》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示范性演唱,带动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流行乐坛中有着独特音色、演唱方法的优秀歌手,如刘欢、腾格尔、韩红等,形成“模仿秀”的火热氛围,并鼓励其展示自己的个性演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鉴赏到模仿到演唱,是一个理论转为实践质变的过程,同时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之中被缩短,课堂氛围融洽火热,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也更为有效。

总之,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要避免单一枯燥的听,要注重“听”的基础上让鉴赏教学“唱”起来,使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听”与“唱”,“静”与“动”相互配合,从而促进高中阶段音乐鉴赏课程有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芳,张英梅.评分规则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22):58-60.

[2]彭华友.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的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5,35(21):115.

[3]周金云.品味经典快乐鉴赏——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13(21):83-83.

作者单位

4.唱起来跳起来教案 篇四

名师评比自选课教案

高峰

教学目标:

1、感受唱歌跳舞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变化规律,了解动画的知识,体会多帧动画的美感。

2、通过作品欣赏与创作唱歌跳舞小动画,学生探究发现多帧动画对表现人物运动过程的独特表现作用,发展学生对人物运动过程的视觉想象能力和在过程中创意的创造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动画美,培养学生对动画影像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人物唱歌跳舞的表情动势分解为多帧形象并用简单的线描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相邻两帧动画的微妙差异变化的表现。学具准备:线描笔、N次贴一本。教学过程:

一、唱歌跳舞,东张西望,看看谁最快乐?

出示:《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欣赏歌舞类艺术作品,感受歌舞人物的神态与动势对情感的独特表现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唱起来跳起来》出示ppt 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想一想:这些作品通过什么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1、(木质人物模型出示)展示人物四肢和躯干的运动。2学生相互摆动作相互模仿。小结:板书:神态

动势

三、欣赏舞蹈图片,感受服装道具对舞蹈表现的作用。

接下来欣赏两幅舞蹈的图片,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小结:板书:服装道具

四、学生欣赏教师展示示范作品,发现多帧动画。

1、老师这里画了几幅表现舞蹈的作品,有什么新发现?

2、我把这样作品都画在了一本n次贴上,请同学们欣赏?

五、师生讨论绘制多帧动画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示范第二帧动画,解决影像定位的问题。小结:定位、最下面为第一帧、动势渐变

六、学生肢体示范将要绘制的动画动势过程。

七、学生绘制动画,件事巡视指导。

八、学生展示作品,师生点评作品。

5.《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2课《唱起来跳起来》,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可是本套教材版画系列课程中继拓印、对印、油印、粉印、刻印等内容之后的双一版画形式——漏印。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用具进行实践体验活动,感受漏印版画丰富的画面效果。由于其方式简单、效果独特,在学习过程易于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二、学生情况

本学段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增强,能够客观地理解、表现事物,并追求表现得更加真实;在思考问题时,抽象思维有了较快的发展,手的精巧性也在逐步提高,喜欢尝试各种工具、媒村,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尽管五年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常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人物造型时容易反复修改,缺乏自信心。在教学时要充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抓住人物动态线,大胆描画。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实践,完成艺术创作。

三、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2、了解漏印纸版画的特点,学习喷雾、拍拓等漏印技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愉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版画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学习版画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进行舞蹈形象的设计制作,选择喷壶、牙刷、海绵等用具,体验漏印纸版画的创作过程和技巧。难点:舞蹈人物动态的表现以及喷洒进对色彩和水分的控制。

二、说教法说学法。

学生在观察模仿分析,体验的过程中,利用镂刻、撕剪等方法表现舞蹈人物,尝试使用喷壶、牙刷、海绵等各种工具进行实践活动完成艺术创作;教学中我使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大胆地去创作。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播放《拍手歌》师生边唱边跳。

1、唱歌跳舞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2、人们在什么时候喜欢用唱歌跳舞来表达情感?(周末、庆祝生日、休闲的时候、节日)引出课题:唱起来跳起来

(二)观察表现 播放各种歌舞表演片段。

1、通过观赏,你最喜欢哪个舞蹈?说说它的特点。你能表演一下它的经典动作吗?(学生表演时,拍下照片.)

2、播放刚刚拍下的学生表演的照片提问

(1)在舞蹈的时候,哪些肢体发生了变化?(胳膊、腰、脖子)(2)比较一下谁的动作最优美?(学生评价,说出理由)

3、师根据舞蹈形象画出其中一个人物的动态线。学生观察。(1)布置练习:试着用动态线画出喜欢的人物形象。(出示各种舞蹈服装的人物形象图片,学生在纸上用动态线画出人物动态。)(2)为你用动态线描绘的人物添加五官、发型以及美丽的服装。(学生观察图片根据自己表现的舞蹈风格添加服饰)

(三)欣赏分析

1、欣赏教材中的版画《东方红,太阳升》

提出问题:(1)、作品中表现的是哪个个发族?(藏族)在干什么?(上音乐课)他们的动作和形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一边跳一边唱,动作简单整齐,人物形象憨厚、朴实。

(2)作品采用的是什么创作形式?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给你什么感觉?(木刻版画的创作形式、环状的构图方式、使画面饱满、主次分明,颇具动感。)

(3)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纸版画的方法吗?(学生回忆)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方法:漏印(板书)

(四)、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欣赏学生作品,这些作品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有什么特点。(喷、剪、刻、撕等、画面像剪影,色彩是喷出来的。)

2、观察桌子上的用具,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牙刷、丝网、喷壶、罐喷漆、海绵等用具。)讨论用具使用方法及绘画创作步骤。

(五)师生体验

师示范创作。学生观察,示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出现技术问题时共同想办法解决。

(六)、艺术实践

提出要求:

1、用你喜欢的工具,创作一幅漏印纸版画。

2、结合色彩的色相和明度进行表现。

3、喷印时注意水分的把握。

(七)展示评价

学生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巾到黑板上。小组评,互评。

(八)拓展延伸

(六)欣赏丝网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各种专业版画作品。

(七)通过欣赏,感受版画魅力。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学习美、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态度和情感。板书设计:

唱起来跳起来 漏印

6.《我们大家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六

《我们大家跳起来》教学设计

增城市荔城街第二小学 刘凤鸣

一、教学内容:学习“小步舞”的基本动作。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活动能力。在本课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 “小步舞” 的学习,掌握小步舞的基本步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持续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学习。

三、教学目标:初步感受小步舞曲的风格,学会小步舞的基本动作,能按音乐节奏与同伴一起跳“小步舞”。

四、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体会小步舞曲的风格,掌握三拍子舞曲的强弱规律,掌握小步舞的基本动作与步伐。

五、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播放小步舞视频:让学生直观欣赏、感受小步舞的特点与风格,为学习小步舞作铺垫。

(二)老师示范小步舞的舞步,要求学生观察舞步的变化规律。(小步舞特点:共三步,第一步步子大,第二、三步步子小)

设计说明:通过视频的播放、老师的示范,创设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小步舞的基本动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生跟老师一起学习跳小步舞。

(四)巧用资源:请现场听课老师上台示范小步舞的跳法。

设计说明:巧用资源,为教学服务。现场听课的老师大都会跳小步舞,把听课教师拉进课堂,既打破了学生的拘束感,让学生放松心情、放松身体,又为小步舞的学习营造了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小组展示。学生随音乐自编动作,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愉悦,表达快乐心情。

7.让阅读教学活起来 篇七

首先, 要在课堂上培养好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语文, 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 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 比如说精彩的导入语, 教师的个人魅力, 丰富的课外实践等, 但我觉得这些都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花絮, 不足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只有让学生自己真正地融入其中,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结合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我在教《乡愁》这篇现代诗歌时, 以一个“美”字为着眼点, 首先让学生欣赏罗大佑的《乡愁四韵》那悠扬的旋律, 让学生在感官上有美的享受, 使他们沉静在淡淡的思乡之愁中, 这样便让学生很快就进入作品当中, 接着, 让学生带着这种良好的情绪听录音朗读, 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 让学生从深情朗读、优美解读、友情联读等方面去品读诗歌, 告诉他们品诗的过程就是品美的过程。

其次, 要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适当的提些重要而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让同学们思考, 以此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并要求学生边阅读边圈点批划, “不动笔墨不读书”, 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描写、议论精当的语句及名言警句我都要求学生从文中圈点出来, 或感受深刻的语句做好旁批, 有助于抓住重点, 深入理解。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 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 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比如说有的同学在学《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时候, 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孔乙己, 他们的命运虽然有所不同, 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有如此的想法对初中学生来说我觉得是很可贵的。

再次, 设计习题, 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各类问题的特征, 讲清其基本特点以及阅读的基本方法。比如小说, 它是通过刻画人物来反映生活的。教师在教时, 就应讲清人物与环境、情节的关系以及刻画人物的各种手法。如议论文, 就要讲清论点、论据、及其关系及论证的方法。说明文, 就要讲清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等。在此基础上, 根据课文, 选些精彩段落, 设计习题, 作出范例, 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选文段, 与学生一道共同探讨, 引导, 给学生以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鼓励他们自己提问, 自己拟答案, 教师在加以指导、订正。如在教《苏州园林》时, 让同学以第4段和第5段为例, 进行拟题训练, 学生都能根据已学的说明文的知识, 抓住重点, 比如第4段中, 就有学生拟出假山堆叠的特点是什么, 池沼的特点是什么, “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说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说明文的基本知识。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 就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他们会主动地去钻研课文, 对疑难会主动地去查工具书, 或向他人请教, 或彼此探讨, 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这样也就自然地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样就使他们获得了受益终生的能力, 对教师来说, 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最后, 做好知识的迁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要步骤。吕淑湘先生说:“关键在一个‘活’字, 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是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能力再高, 也只是做题而已, 要把他们的阅读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才是紧要的。我们在阅读中主要是分析文章的构思, 写作特点, 以及文中语句的感染力, 也就是作者围绕着自己的情感是如何把这种内心的东西表现在纸上的, 这些也是学生作文中所欠缺的, 在课堂上讲读时, 与平时写作结合起来, 以点带面。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 其中有两次很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 都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心情, 而在学生作文中就很少有这样的描写, 他们只会平铺直叙, 那么在教学中就加以强调, 随后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加以应用, 这一次的作文不少同学改变了以往千人一面的叙述, 也加以适当的描写, 而以后只要是景物描写, 学生就特别敏感的就会想到此处是不是也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 渲染气氛。在课堂学到了的写作手法通过强调之后, 学生都会应用到写作中去, 而在写作中应用到的知识, 学生下一次碰到相关的内容都会特别注意, 相承相长, 相互促进。

8.跳起来摘苹果 篇八

从此以后,青年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无论办什么事,总是将自己的目标定得高于自己的能力。有许多人认为那简直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他却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努力,因为他一直相信,只要你不停地跳跃,总有一天,你会采摘到你梦想中的大苹果。

跳起来摘苹果,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姿态。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比别人多一些梦想,而要真正实现梦想,同样也需要比别人多一些实现梦想的拼搏与努力。跳起来摘苹果,需要一种敢上九天揽月的勇气,需要自信心,需要锲而不舍地向目标挺进。

9.《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九

活动目标:

1.用动作表现歌曲跳跃、欢快的情绪,昌盛跳起来的愿望。

2.能随歌曲的节奏跳跃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图谱、快跳起来音乐磁带、大皮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最爱做游戏是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手指游戏吧。”幼儿和教师伸出食指做手指游戏《做早操》,“做早操,做早操,早上起床做早操。”第一遍速度慢,第二遍速度快。让幼儿初步感受节奏的快慢。

二、让幼儿学会慢跳和快跳、有节奏地跳

1.师幼谈话,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对吗?你们玩过跳跳床的游戏吗?怎么玩?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跳跳床,小动物都来参加跳跳床比赛,仔细听一听都有谁来了,完整播放音乐,幼儿欣赏并回到问题。提问:谁来了?

2.出示大皮球。让幼儿学习跟大皮球慢跳、快跳。

师:今天还有一位喜欢跳的朋友也来了,你们看皮球会一下一下地跳,你们会跳吗?站起来和小皮球一起跳,慢慢地跳,快快地跳,重复两遍。

3.播放音乐,大皮球跟随音乐有节奏的跳。

师:你看,大皮球还能跟着音乐一起跳呢,大皮球跳得节奏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时候跳的快、什么时候跳的慢。老师边拍边唱验证到底哪句快,哪句慢。

三、出示图谱,让幼儿跟随图谱学习有节奏的跳

1.出示图谱教师根据图谱演唱歌曲一遍,边唱边指图谱。

师:老师把大皮球跟音乐跳的节奏用图谱记了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师唱看图谱并拍节奏,幼儿一起伸手跟老师拍节奏。师幼同唱并拍节奏,反复练习掌握节奏。

2.教师启发幼儿拍打身体的各部位来熟悉歌曲的旋律、节奏。

师:这个大皮球太调皮了,跳到老师手上了,把老师的手当做跳跳床了,你们的大皮球呢?师幼一起跟音乐有节奏的拍,想想大皮球还会跳到哪个部位?(胳膊、肩膀、头、腿)好,现在大皮球跳到腿上了,师幼一起拍。小皮球准备爬山了,脚底是山顶,哪里是山顶呢。师幼一起跟音乐拍节奏。

3.播放音乐,老师和幼儿有节奏的跳跃。

师:学学小动物一起跳,想学什么小动物?现在找到好朋友一起跳一跳,可以是2个、3个、4个,找好了吗?一起跟着音乐跳。

四、幼儿随音乐游戏,并能根据乐曲的旋律快跳、慢跳

师:我们玩灰太狼的游戏时,灰太狼要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跳,这时候的音乐是怎样的,那灰太狼回家了,我们可以怎样跳?这时候的音乐呢?要听好音乐哦,不要被灰太狼抓走了,让我们变成小兔子和小青蛙一起上山玩去喽!听音乐变快了,灰太狼来了,我们要快快地跳,灰太狼回家了,我们又可以慢慢地出来玩一玩了,听节奏又快了,快躲起来,灰太狼又走了,我们又可以出来玩了,灰太狼没抓到我们,我们胜利了。

五、放松活动

师:让我们一起放松一下,拍拍小腿,揉揉胳膊,扭扭屁股,扭扭腰,转转头。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先采用手指游戏让幼儿感知节奏的快慢变化,再用语言提示引出会跳的好朋友“皮球也来凑热闹”并提问:“皮球会跳吗?”通过演示得出皮球不但会慢慢的跳快快地跳而且还会随音乐的节奏一起跳。此乐曲讯用了用图片记录乐曲的节奏,图谱的形式以每两小节为一行,共五小姐。感谢朱老师对我的指点让节奏谱更为生动形象,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更为浓烈,在活动的环节中,选择边对照图谱边打节奏让幼儿更进一步感知乐曲的节奏,其中让幼儿集体与,个别表演,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在欢快的游戏中掌握节奏,用身体不同的部位来打节奏,让幼儿更有趣,设置了跳跳床活动时有了规矩,并学会与同伴之间的配合及朋友玩耍的喜悦之情。在不断拍打节奏的同时,幼儿也基本会唱歌曲,但在今天的活动中我还有些紧张,在以后的活动和学习中还需要在锻炼,消除紧张情绪。

10.《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十

活动目标:

1、能用响亮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感受三拍子的旋律,学习强调句头重音演唱三拍子的歌曲。

3、体验多种形式集体表演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我们大家跳起来》、幼儿自制面具若干、三拍子节奏卡一张、图谱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感受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引导语:(出示面具)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将要举行欢乐的假面舞会,我要邀请一个朋友作为我的舞伴哦,听,舞会的乐曲响起来了!

教师随着音乐做三拍子的邀请动作(重音拍手,后两拍邀请),让幼儿直观受三拍子音乐的特点。

师:看清楚我是怎样邀请舞伴的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一起来学一学。

二、完整欣赏歌曲,熟悉歌词。

1、欣赏歌曲,熟悉歌词

师:欢乐的舞会自然少不了优美的歌声

师:你听到了歌曲里唱了什么?(根据幼儿回答内容出示相应的图卡)

2、第二遍倾听歌曲,学习歌曲。

师:现在我要跟着优美的歌声来邀请舞伴咯。(教师完整清唱歌曲一遍,并邀请舞伴)

师:我是在歌曲的哪一句之后做出“请”的动作?

三、在游戏中学习歌曲

1、邀请舞伴学习歌曲

师:在舞会上每个人都要邀请一位朋友作为舞伴。谁学会邀请舞伴了?请他来试一试。(其他幼儿小声跟着唱)

2、引导幼儿互相评价

四、创造与表现。

1、幼儿为歌曲编配邀请动作。

2、鼓励幼儿大胆的表演唱,把自己创编的动作展示出来。

五、集体表演。

幼儿自由选择歌、舞、乐的表现形式,全班进行表演唱,充分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

教学反思:

本次音乐活动我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让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边看图谱边听歌曲中的句子,熟系歌曲句子,然后播放音乐,使幼儿感受到了乐曲所表现的高兴、快乐的情绪,为幼儿后面的学习作下了铺垫。

11.让人物“跳”起来 篇十一

一级跳:“喃喃”独白,凸显心事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一式——独白式。将人物的心事以自白的形式融入文章之中,达到心理描写的目的,突出人物个性。

这天,我又像往常一样来看张爷爷收拾花园。只见他走到一片花圃前,捡起一片落叶,喃喃地自语道:“老啦,老啦,不行啦!”说完,拿起大扫帚,把落叶扫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埋在草根旁边,张爷爷又接着自言自语道:“既然老了,就再多做点贡献,给花当肥料吧!”

张爷爷的喃喃自语,将老人对于年华逝去的伤感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和张爷爷一起难过起来。张爷爷的最后一段话,更让我们读出老人家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级跳:往来对话,彰显气氛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二式——对话式。将双方对话简单描述出来,即可起到再现场景的作用。

我悄悄上楼,轻手轻脚地走进房间,想搞清楚表姐做作业为什么那么慢。哦,原来如此!她做一会儿作业,便要摸摸文具、摸摸头发,还不时翻看课外书。

我咳嗽一声,说:“你这个‘拖拉机,果然没有专心致志地‘耕地,吃饱了就赶快工作!”

“烦死了,你赶紧下去吧。”表姐不耐烦了。

“你还说,再说给你灌酱油!”

这下,她才肯埋头苦干起来。

“我”和表姐你来我往的快节奏的对话,把“我”和表姐斗嘴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三级跳:侧面评价,突出人物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三式——烘托式。透过别人的评价,进行侧面描写,使文章更显客观,烘托作用也更为明显,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

她,仍然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切都是老样子:简陋的小摊,忙碌的她。不同的是,周围的人正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的说:“她心地真善良。”还有的说:“她把钱全捐了,自己又是个残疾人,以后万一有个病、闹个灾什么的,连点积蓄也没有,可怎么办呀?”……终于,我从人们的谈话中得知:她把几年的积蓄都捐给了灾区人民。当人们问她图个啥时,她只是淡淡一笑,轻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当为党和国家分忧。”多么朴实而又坚定的话啊!

周围人对“她”的议论,使小作者笔下的“她”更加立体、丰满,让这位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更加可敬可爱了。

升级跳:语气神态,更显生动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四式——描写式。生动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结合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描写使文章中的人物“活”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和王岩下象棋,因为年龄相差悬殊。不一会儿,我就赢了好几盘。我有点儿不好意思了,提议让他几个棋子儿,他笑着拒绝了。没办法,我故意走了一步“臭招儿”,可谁知被王岩识破了。这下他可不干了,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红着脸大声地嚷嚷着:“不行,不行,耍赖,哥哥没好好玩。”大人们听见后都走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妈妈对我说:“别逗孩子,哄着弟弟玩,哥哥要有哥哥样儿。”眼看着我就要被“冤枉”,王岩马上又仗义地拍着胸脯说:“不怨哥哥,哥哥想让着我,是我不让他让。”他转过来对我说:“哥哥,要玩儿咱就好好玩儿,行不行?”然后又笑呵呵地摆起棋盘来。

快流出的泪、红着的脸、“大声地嚷嚷”,写出了王岩的“急”;“拍着胸脯”写出了小王岩“仗义”的憨态。加上王岩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又诚实的孩子。

12.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 篇十二

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富有个性的历史杰出人物, 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乾隆帝的风流儒雅;辅国大臣中商鞅的锐意变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忠贞劝谏;爱国将领中卫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飞的精忠、史可法的气节;历代诗人中屈原的咏叹、李白的浪漫、陆游的忧思等等。我们可以听到他们穿越千古的声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孟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 等等。引入这些素材, 既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生动, 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历史教育以人文精神为导向, 加入丰富的历史材料以培育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将会使学生真正的终身受益。

二、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古人尚且如此, 我们今天的历史教学更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 满足于追求象牙塔里的学问, 满足于培养出一批“死读书, 读死书”的学生。

没有没来由的爱, 也没有没来由的恨, 每个事件后面都有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渊源。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开拓学生的视野, 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 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

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 拓展延伸, 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比如, 在讲授时政热点问题伊拉克战争问题时, 我在课堂上补充了伊拉克问题的来龙去脉, 使学生对这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我还特别选取了2003年初, 伊拉克战争激战正酣时, 国内报纸广泛转载的一位17岁的巴格达少女的日记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和学生同龄的少女在日记中记载:她每天都做“被美军的导弹紧紧追赶”的噩梦, 不断地看到或听到身边的人死去,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她。听到这些时候, 班级里鸦雀无声, 我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战争本身引向对战争所造成的对人类的伤害上面。这样的教学当然要比空泛地讲一百遍“要反对战争, 要珍爱和平”效果好的多。这样, 我们教授的才是“鲜活”的历史, 学生学到的才是“有补于时, 有益于世”的知识。

三、走教育改革创新路

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 教师要有崭新的教学理念, 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这就需要教师大刀阔斧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例如引进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既丰富又多样。沿用原来的单兵作战的学习方式, 往往会无所适从。例如, 我设计了一个“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的课题, 要求学生选择有兴趣的历史人物, 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学生在搜索引擎Google中键入“李鸿章”, 获得的信息总量是21700条。学生自主地选择了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人专门搜集李的生平简历, 有人专门搜集李的图片信息, 还有人针对不同的评价观点进行分类、概括、综合提升。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 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学习, 学生了解的李鸿章不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人名, 一具除了“卖国贼”的骂名以外一无所有的骷髅,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复杂的晚清官僚。学生除了学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 还学会了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了他们合作的精神、团体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13.皮筋跳起来作文 篇十三

我买了一条天蓝色的牛皮筋,塞进口袋带来了学校。一下课,我

就组织了一帮对跳皮筋一窍不通的丫头,跳起了皮筋。

对此,她们看上去十分好奇。周淑芮―唯一略懂一二的人,教起

了我们跳皮筋。就这样,这群姑娘,下课不再看课外书,不再对

着天空唱歌,不再哄闹,专心致志地跳起了皮筋。因此,走廊

上,又多了一份活力和欢乐。

这,唤醒了我的一份女孩子天生的本领。从小就看过、听过,却

唯一没尝试过的游戏。这一下子的触碰,让我的心一下子兴奋起

来了,甚至,放学后主动听妈妈说起了她的童年与这个游戏的情

谊。妈妈的眼睛从未有过的亮,兴致勃勃地畅谈起来了:从玩过

的各种花样,到曾经的熟练,再到动作的技巧……她滔滔不绝,

我也不再乏味,听得入了迷。就连长得很胖的.爸爸,回到家,也

赶忙放下手中的包袱,像年轻的小伙子,在富有弹性的牛皮筋

上,像燕子一般轻盈地跳跃着;就像一个在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演

员,尽情地燃烧着生命的绚丽……

就这样,牛皮筋在我的生活里跳起来了!

皮筋跳起来作文350字

14.春早,我们跳起来诗歌 篇十四

春风领航,

大家来到空旷的球场。

3月5日,

乙未年后正月十五之晌...

跳绳甩出弧线,

伙伴们笑语轩昂!

春天的雨后,

空气如此清新、润朗。

犹似“绊马索”,

五零、六零、七零后的你我接龙上场。

点、迈、跨、碰,绊、绕、踩、转

蹦蹦、跳跳,跃动、向上!

韧性的跳绳,

空旷地甩动、飞扬。

伙伴们比肩,

一个个热身、“跳将”...

单人、组合,旋转、抻掌,

四肢着地,协调臂膀。

勇敢跑跳,机敏闪躲,

精彩纷呈,美妙绝响。

元宵喜庆,三八同“堂”,

团结协作,气氛欢畅。

绿色、环保、低碳,

启动羊年征程的华章。

姐妹们喜乐、端庄,

愿为读者捧去更丰美的“食粮”。

男士们淡定、稳健,

为开春“计划”摩拳擦掌!

新的蓝图,新的.设想,

广华工作部的你、我、他意气飞扬。

沐浴羊年温暖的薰风,

15.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篇十五

一.博采众长, 以活动带动课堂

初中阶段, 学生形象思维活跃, 表现欲旺盛, 对语文活动课程, 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 更乐于投入。所以, 在语文活动课程的安排上,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成为活动全过程的主人。例如, 从七年级开始, 可以组织“课前3分钟口语训练”, 让学生讲故事或见闻, 随后评议、计分;我还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读书笔记、朗诵等比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文功底。到八、九年级, 让学生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

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 就是学生强劲学习动力的诱发剂。群体因其活动, 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之间相互比照、相互激励, 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这样, 课堂上能时时补充“活水”, 何愁语文课堂教学不“活”?

二.精心设计, 以教法引领课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课堂导语、结束语要新颖有趣。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 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介绍一个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等, 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探究真理。当然, 光有好的开头还不行, 所谓“起如爆竹, 结如鸣钟”,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 结束语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

2、选好切入点。设计出有新意的教学思路, 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 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 做到奇峰突起。例如教学《马说》一文, 教师可在学生熟读后, 抓住结尾这一文章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可借机指导学生区分主旨句与总领句, 再接着发问:“作者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有何用意?”这样一下就抓住了要害, 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托物寓意手法的妙用。

三.善思导学, 用启发激活课堂

运用教学方法, 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 强调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 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其求知欲, 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背影》一课,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提出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 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2、开拓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的内容, 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想象力。如沈复先生的《童趣》一文, 为我们再现了儿童时代美好的记忆, 使我们体会到了想象的无限乐趣。我就以“童趣”为题,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启发学生纵情想象, 鼓励他们创造出更为奇妙、更为有趣的情境来。

3、拓展延伸, 适时点拨。在教《一面》一文时, 文中提到两本小说:《毁灭》、《铁流》。我简要叙述了这两本书的故事梗概后, 看到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还想听, 我就不失时机地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两本书的具体故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那就请同学们到图书室借阅吧!”课后同学们纷纷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了这两本书, 还主动跟我谈了读后的体会。

16.语言描写:让人物“跳起来” 篇十六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能鲜明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精妙的人物语言描写是写活人物的一大法宝!下面为大家送上几种常见的语言描写方法,加上人物神态、动作描写,总会让你笔下的人物“跳”起来!

一级跳:“喃喃”独白,凸显心事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一式——独白式,将人物的心事以自白的形式融入文章之中,达到心理描写的目的,突出人物个性。

这天,我又像往常一样来看张爷爷收拾花园。只见他走到一片花圃前,捡起一片落叶,喃喃地自语道:“老啦,老啦,不行啦!”说完,拿起大扫帚,把落叶扫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埋在草根旁边,张爷爷又接着自言自语道:“既然老了,就再多做点贡献,给花当肥料吧!”看着张爷爷那伤心的样子,我真有点不解。

——摘自赵欣《从平凡到伟大》

张爷爷的喃喃自语,将老人对于年华逝去的伤感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和张爷爷一起难过起来。张爷爷的最后一段话,更让我们读出老人家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级跳:往来对话,彰显气氛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二式——对话式,将双方对话简单描述出来。即可起到再现场景的作用。

我悄悄上楼,轻手轻脚地走进房间,想观察一下表姐做作业为什么那么慢。哦,原来如此!她做一会儿作业,便要摸摸文具,还不时翻看课外书。

我咳嗽一声,说:“你这个‘拖拉机’,果然没有专心致志地‘耕地’,吃饱了就赶快工作!”

“烦死了,你赶紧下去吧。”表姐不耐烦了。

“你还说,再说给你灌酱油!”

这下,她才肯埋头苦干起来。

——摘自黄威《“拖拉机“的拖拉生活》

“我”和表姐你来我往的快节奏的对话,把“我”和表姐斗嘴的气氛描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但若是对话的内容太过平淡,文章就会显得没有生气了。

三级跳:侧面评价,突出人物

跳跳动力机:语言描写第三式——烘托式。透过别人的的评价,进行侧面描写,使文章更显客观,烘托作用也更为明显,让人物给读者更亲近的感觉。

她,仍然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切都是老样子:简陋的小摊,忙碌的她。不同的是,周围的人正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有的说:“她心地真善良。”还有的说:“她把钱全捐了,自己又是个残疾人,以后万一有个病,闹个灾什么的,连点积蓄也没有,可怎么办呀?”……终于,我从人们的谈话中得知:她把几年的积蓄捐给了灾区人民。当人们问她图个啥时,她只是淡淡一笑,轻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当为国家和人民分忧。”多么朴实而又坚定的话啊!

——摘自王晶晶《她,使我难忘》

17.音乐课《跳起来》教案 篇十七

走进“舞曲”教学设计

晋源区实验小学

王俊芳

课题:走进舞曲——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舞曲”体裁为暗线,安排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舞曲,引导学生体验舞曲的风格和特征。本课将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马刀舞》和德国作曲家巴赫创作的《小步舞曲》整合到一起,《马刀舞》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彪悍粗犷的性格,情绪热烈奔放;《小步舞曲》充满了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把人们带到了17世纪宫廷的舞会中。一“刚”一“柔”,虽有鲜明的对比,但都具有共同的舞曲特点: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过许多与舞蹈相关的音乐,并且学习过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本课是让学生在聆听不同国家的“舞曲”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感受和了解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课标要求:

1、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2、能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4、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教学目标:

1、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舞曲共同的特点和不同乐曲的风格特征,拓展学生视野。

2、通过演唱能记忆主题旋律;学习小步舞曲基本舞步,随《小步舞曲》音乐表演,感受乐曲平稳的速度和典雅的风格;并能用动作的变化表现段落的变化;简单了解巴赫。

3、以律动形式感受《马刀舞》炽热的舞曲气氛和密集短促的特色节奏;

重点:感受舞曲的风格特征 难点:用舞蹈动作表现舞曲风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舞会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以《小步舞曲》的旋律,演唱自编的歌词,律动表演对学生发出邀请

二、聆听《小步舞曲》

1.初听《小步舞曲》感受古钢琴音色 2.学唱主题旋律

3.学习小步舞曲舞步

4.完整聆听乐曲 5.创编动作表演

6.教师简要介绍作曲家巴赫。(以《小步舞曲》为背景音乐)

四、聆听《马刀舞》

1、聆听乐曲,感受音乐情绪(1)提问它是什么情绪?

(2)师生交流,旋律热烈、奔放。(速度快,力度强)

(3)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呢?在旋律上还有什么特点?

2、复听,随乐曲划旋律线

3、揭示课题,简单介绍

这是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管弦乐《马刀舞》,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彪悍粗犷的性格,再现了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4.学生随音乐表演,自己根据乐曲所想象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小结

18.《唱起来跳起来》教学设计 篇十八

授课时间:2018年3月9日 教材分析:

让学生在“舞会”的情境中听赏《小步舞曲》,并体验小步舞曲的风格;在自主探索中学会歌唱《我们大家跳起来》;在乐器伴奏中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在舞蹈中体验并表现三拍子的韵律特点。教学反思:

音乐课上,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及素质对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本课学习的歌曲改编于巴赫《G大调小步舞曲》。在教学设计中以“听觉为先导、动觉为切入口”,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感受歌曲,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3/4拍节奏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看(看视频、看教师示范)——学(学跳基本动作)——演(小组合作表演)等方式,自然的将学生带入到学习小步舞的快乐之中。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整合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一)善用资源,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参与的广度。本课是一首3/4拍的曲子,通过学生用手中的乐器进行伴奏,对学生掌握3/4拍子的特点有很好的帮助。

(二)巧用资源,为教学服务。本课学习小步舞,对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并不单指技术上的难度,更大的难度是心理的难关。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听课教师”这一资源,请听课教师上台展示小步舞的跳法,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让学生放开紧张的心情,放开拘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三)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为教学服务。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当今教学手段的一种重大改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音、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于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生耳闻目睹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画面,如同身临其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既创设了教学情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本课教学中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发挥了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形象、快捷的特点。在学习“小步舞”时,更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更快地掌握“小步舞”的基本动作,为教学任务的完成发挥重要作用。

1、运用多媒体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3、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深化美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重视创新能力培养,表现、创造音乐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本课中,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在小步舞曲的伴奏中进行练习小步舞,使学生在课内掌握了小步舞的基本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小步舞”带来的快乐。同时,通过小组配合一起创编,把课堂推向高潮,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会的气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爱音乐,爱生活!

庞晓娜

19.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篇十九

1 教学未启先作情感铺垫

上课开始,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 背背诗, 这样, 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 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 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 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另外巧设民主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 当学生出错时, 老师不训斥, 不惩罚, 要耐心指导, 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 应给予及时地肯定, 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 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 与学生们一起操作, 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 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 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 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 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 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 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 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 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 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发展的起点, 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 是学生的直观学习, 把书本内容生动化, 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 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 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 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 增加了记忆, 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充分体悟课文情境, 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组织学生自读, 在自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 通过讨论, 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 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 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 动作太僵硬, 不自然, 表情不丰富, 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 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 自主感悟, 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并以此为契入口, 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 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3 微笑授课塑造和蔼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 充满微笑地去授课,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 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 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 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 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 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 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 总是板着面孔, 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 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 试问, 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 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 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 其实是一种自信, 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 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 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 我想, 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 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 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 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4 多媒体辅助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 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 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 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 教学《黄山》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 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 制作成幻灯片, 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 爱上语文,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5 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 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 惟恐一发而不可收, 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 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 整节课下来, 教师讲得多, 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 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 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少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 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 处于对立面,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 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 带有挑战意味的, 悬念式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 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 自觉地去思考,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 组织讨论学习, 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6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 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 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同时,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此时, 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20.让孩子学会“跳起来摘桃子” 篇二十

下面笔者就家长的目标期待和孩子学习的收效度列出以下三种情况,并进行适度规范和调节。也许会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乖孩子”:收效值=期待值

认知心态:笔者走访过许多家长,问及“怎样的孩子才是乖孩子”时。有90%的家长认为“听话,能圆满完成爸爸妈妈交给的任务”的孩子就是乖孩子。

问题举例:一个6岁的孩子,妈妈叫他去买一包盐,结果孩子多买了一包味精。妈妈问他是怎么一回事,孩子说:“我昨天看到爸爸吃面时没味精了。”而这位妈妈竟然说。“你怎么不听话,自己打起主意来了”。搞得孩子无所适从。

调整提升:孩子能较好地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是好的,这说明他达到了“两能”。能知晓既定目标。能按照目标制定策略解决问题。而笔者认为,这只能算是“合格答案”,而不是优秀答案。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否有创造性。对乖孩子的评判不应该用那种“教条化思维”,而应该对孩子做事效果和变通能力给予赞誉,需要带有发展性和再度启发性,这样你的孩子才会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触类旁通,才能全面发展。

“笨孩子”:收效值<期待值

认知心态:当家长自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要孩子完成时。结果发现孩子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于是将孩子看成是“笨孩子”。

问题举例:玲玲妈妈说,7岁的玲玲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放暑假了。妈妈为了给玲玲提供“最新的各种知识大餐”,给她买来了不少儿童书籍。还要让玲玲学跳舞,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结果玲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达不到妈妈的期待。妈妈“陪学”也累得精疲力尽,最后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学习怎么越来越笨,你该好好想想。”

调整提升:作为家长。当孩子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处于应付和吃不消的状态?

有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孩子的“最大潜能”能承受多大的“家长期待”?如果“严重超负荷”,那么是不是也意味着家长的期待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呢?这是其一。

其二。从人的身心和认知特点来讲,一些离自己知识储备距离过大的信息难以把握是很正常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其动手能力、知识积累、思维视角都是很有限的。他们最缺乏的是有意注意的思维活动,以及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系统整理知识链的能力,所以,多而杂的学习活动他们难以应对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可以做的是,维护好孩子学习活动的有序性、稳定性、趣味性,注意经常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以此作为调节剂,使孩子以更充沛的精力参与到家长开设的学习活动中来。

“棒孩子”:收效值,期待值

认知心态:我们常常把那些出色或“超额完成任务”的孩子誉为“棒孩子”,这无疑是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问题举例:我们这里不用再新举其他例子了,上述“乖孩子”中的那个小男孩就很不错。他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棒孩子。

调整提升:从教育的角度说,鼓励是激发兴趣最好的方式之一。但注意要善用而不要滥用。所谓善用。就是要在以正面肯定和表扬为主的总前提下。先夸赞后,也要指出不足,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行为还有哪些需要更加努力的地方。

为了激发起孩子新一轮的兴趣,必要时家长应该手把手地对孩子进行做事的指导,而不能只。发号施令”,不然再多的夸奖,也不会使孩子学习到新的技能。

所谓滥用,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不要什么都是“棒孩子”挂嘴边。否则,这个“棒孩子”很可能会飘飘然。久而久之,此称呼的含金量也就减少了。

上一篇:等等灵魂下一篇:财会工作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