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贫困生资助方案

2024-08-27

幼儿园贫困生资助方案(共11篇)

1.幼儿园贫困生资助方案 篇一

茶店幼儿园贫困儿童资助具体实施方案

为贯彻永教财【2012】99号文件、永教财【2013】6号文件和《永川区2012年学前教育儿童资助实施方案》精神,切实解决我园困难幼儿家庭入园难的问题,结合本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专项管理

1、幼儿园法定代表人熊光富为负责人,张永玲为贫困资助专项管理人,教管中心相关人员及园保教人员为监督人员。

2、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张永玲

副组长:王佳翼、樊仕珍

宣传、调查组:王佳翼、樊仕珍、各班保教人员

二、范围对象

1、园资助对象为年满3—6岁的贫困幼儿,重点资助重庆籍低保、孤儿、残疾幼儿。

三、资助标准

(1)资助项目。对受助儿童免收保教费和生活费,幼儿园不得再向受助儿童收取保教费和生活费等其他费用。

(2)资助标准。资助标准为保教费按每人每月150元(实际收取保教费标准超过150元/月的按150元/月补助,低于150元/月的,按实际收费标准补助),全年按10个月计算;生活费按每人每天3元,全年220天计算。

幼儿园按照事业收入的5%提取资金,专项用于本校家庭经济困

难儿童保教费和生活费资助。

四、办理程序

1、根据上级分配指标进行贫困资助。

2、资助申请

每学期开学时,符合条件的受助儿童家长或法定监护人(以下简称受助儿童监护人)向就读幼儿园提出申请,提交《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金领取证》、区县民政局出具的孤儿证明、幼儿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等有效证明材料,填写《重庆市学前教育儿童资助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3资格审定。

对提出资助申请的幼儿进行初审公示后将受助儿童申请材料报镇街教育管理中心。材料及要求

1.受助儿童监护人填写的《重庆市学前教育儿童资助申请表》2份;

2.受助儿童和监护人户口簿复印件2份;

4.受助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有效证件复印件(可一项或多项):

(1)受助儿童本已实际获得资助的《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复印件2份;

(2)受助儿童孤儿证明复印件2份;

(3)受助儿童本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复印件2份;(4)其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原件1份。

5.申请时必须提供所有证明材料原始证件和按规定复印的复印件,原始证件经幼儿园核对与复印件相符后当场退给受助儿童监护

人。

五、资金拨付

1、收到教管中心拨付的专款后,在一周内将资助发放给贫困家庭。

六、工作要求

1、严格公示,经上级审核合格后在园内进行公示。

2、采取展板、口头等方式对家长做好宣传,以便做到家喻户晓。

3、专设管理人员,监督人员,不、套取、虚报冒领等行为

4、各班教师清楚上交申请幼儿的具体情况,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家访活动,以便确认申请的真实性。

5、将《申请表》、《学前教育儿童资助审核名册》、《学前教育儿童资助发放清单》等相关表册、公示照片及幼儿贫困材料存档备查。

2.幼儿园贫困生资助方案 篇二

【关键词】学生资助;贫困生心理情况;心理资助;高职院校

一位优秀大学生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通过高等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而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投资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状况,不自恋也不自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做好这两种投资才可以将贫困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心理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讨论如何开展精神资助,以及精神资助的最终效果等。

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现状

1.1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学生经济方面的帮助和奖励主要是助学金和奖学金两大类,而在这两大类中又会出现国家帮助和社会帮助等不同经济来源的资助和奖励,这就决定了基本每个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可以拿到一笔助学金来完成学习或者减轻生活压力;另外一些学生成绩较好的贫困生还可以得到数额不菲的奖学金,如果贫困生对于这两种金额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学校还设有勤工俭学岗位更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经济来源,缓解生活学习压力。因此,总体来看只要在高职院校中,确定某位同学是贫困生,那么这位同学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是有足够的保障的。

1.2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精神状态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不好的家境状况、落伍的衣着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低落自卑情绪。具体有以下几种:

1.2.1 较强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数贫困生会因为长期“被资助”的生活状态,产生强烈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接受资助的做法是“被侮辱”、会过分在意被资助的方式和周围人对自己被资助情况的看法,这种心理存在的时间越长,就会越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时常觉得周围人的经济状况都比自己好,认为自己不论哪方面都比别人差等,长期下来,贫困生就会生出强烈的自备情绪。

1.2.2 “等、靠、要”消极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贫困生的资助是通过申请或者大众传媒的传播等方式得到的,这种方式会助长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情绪,让贫困生以为只要自己学习好,经济水平不够,就可以请求帮助,等待资助,从而失去自食其力,奋发拼搏的积极情绪。

1.2.3 与人交往能力较差

贫困生在交往过程中会过分留意同类学生的经济状况、衣着打扮等财富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又会感觉自己的衣着等经济方面不适合与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等,并且会时常担心人际交往中的经济花销,不能“放松”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真诚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谊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中因担心得不到朋友的喜爱,往往会做出一些不对等的行为,让自己处于友谊的被动方,但是这样的友谊是畸形的、不对等的,很难让贫困生感受到友谊的美好感觉,并且这样的友谊一旦破碎对贫困生造成的精神伤害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会妨碍贫困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虑、敏感、冷漠等负面情绪较多

大多数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嗜睡、对社交行为不感兴趣等消极感情。社会生活压力逐渐增加,贫困生会更加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绪变得焦躁易怒。贫困生会因为担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担心自己的衣着打扮和言行不恰当,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爱或者同情,从而在精神上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不利于长久的社交发展。部分贫困生还会因为交往困难,导致对外界事物热情和关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状况,对他人的一切行为漠不关心,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

2 贫困生精神现状的产生原因

2.1 错误的价值观

贫困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因素,对发生的事情产生不同的观察角度,形成不一样的想法。或者贫困生由于自身被资助的特殊经历,产生了任何事情靠帮助的错误心理,甚至部分贫困生精神不正常,認为世界都欠自己东西,觉得自己就应该被同情、被帮助,贫困生逐渐形成了错误消极的价值观,影响着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2.2 家庭教育

部分贫困家庭中,家长的行为是不正确的,给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错误的导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长直接给孩子错误的精神教育,使贫困生逐渐变得贪婪、自私、痛恨社会和国家等,这些错误的情绪会给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3 社会教育

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是有爱的,社会群众之间会利用互帮互助的方式,促进共同进步。难免就会给贫困生带来错误的精神暗示,让他们以为依靠社会的帮助,就可以衣食无忧,从而对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会成员从小便会被要求,做人应当礼让他人,对于一些家庭状况不好的学生更要给予他人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社会氛围会让部分贫困生变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确定位,或者会变得过于自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和存在意义。

2.4 学校教育

学校为了解决贫困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往往会利用国家补助资金和社会的捐献资金,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但是在帮助的过程中,往往会要求学生提供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学校根据材料内容做出评比,选出最需要帮助和其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种类。这样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会被其他同学知晓,贫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学的同情和注视,给他们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甚至部分品德较差的学生会乱拿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和衣着打扮开玩笑,让贫困生更加自卑,以及产生对学校、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仇视心理。

2.5 对比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

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得将自己的物品、家庭环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较,比较之后,认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部分贫困生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同情等异常情绪,会选择撒谎、盗窃等错误行为弥补自己内心的缺失,当尝试过撒谎、盗窃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好处之后,就会迷恋上这种感觉,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对贫困生给予精神资助的方法

3.1 勤工俭学

学校可以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得到经济帮助,而勤工助学岗位又可以帮助贫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除此之外,勤工俭学岗位的带队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精神帮助和引导,纠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课堂、心理健康活动中心、辅导员关心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这些方式,鼓励贫困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提高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贫困生出现妄自菲薄的错误思想。除了提供这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以外,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现在的家庭状况,教育他们通过努力学习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来生活途径,摆脱落后的生活状态。教育贫困生利用学生充实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经历对其他贫困生带来激励作用,从而提高众多贫困生的自信心。

3.3 发挥学校组织和社团作用

学校组织和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学校可以组织社团活动,拉近贫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使他们融入集体活动中,消除心理的焦虑和敏感情绪,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并且学校社团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一些贴近贫困生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节俭生活,反对铺张浪费。除此之外,社团可以提供免费的交往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3.4 改变贫困学生资助评选方式

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是通过学生老师评比方式,来确定贫困生人数和等级,传统方式会让贫困生的自尊心受损,并产生不正确的消极思想。学校可以将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和受资助资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贫困生提高学习能力,在努力学习之后得到的资助后让贫困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会有回报,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

4 结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重视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其成长最终不辜负全社会的物质资助和道德资助,让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贫困生可以为家乡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经济资助氛围,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强自立等方式,成为社会的杰出榜样。

参考文献

[1]黄宦霖.节约型社会视阈下高职院校受资助贫困生“以资促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09).

[2]万洪莲.高职院校贫困生精神资助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作者单位

3.贫困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方案 篇三

一、强组织领导

1、成立资助贫困生管理工作小组;保证资金及时支付;建立贫困生档案;组织申报工作。

2、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申请和初审,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

二、资助对象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资助资金的使用原则和救助条件

A、资助资金使用原则:用于老、弱、病、残子女救助,用于特困户子女救助。

B、享受资助资金的学生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法律、社会公德和校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好学。

2、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未入学、辍学或即将辍学的学生。

3、下列情况学生,优生资助:

(1)残疾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

(3)低保或特困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四、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生每年核定一次。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学生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公示无异后,学校将资助名单,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助学生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

五、账户与资金管理

资助资金实行专帐,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六、监督和检查

1、受资助学生名单、资助项目和金额应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建立档案,并报上级部门备案。

4.贫困资助实施方案 篇四

为了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权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我幼儿园根据《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学前教育字数工作的通知>》(冀教财【2012】1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宣传资料。

一、资助对象:资助对象为年满3-6岁的在园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二、资助项目和标准:对在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单亲和残疾儿童,按照600元/生1学年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召开专门会议,传达有关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落实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二)办理程序

1、申请程序

(1)领取表格:儿童监护人持户口簿及相关证件向幼儿园提出申请,领取《学前教育资助申请表》,并据实填写,交至班主任。凡是本园在园幼儿都可以申请资助,(招收适龄、本地户籍幼儿)

(2)提供材料(1)低保家庭儿童。须如实提供民政部门发放的低保证及其复印件一份;(2)孤儿。须提供民政部门发放的儿童福利证及其复印件1份;(3)残疾儿童(残疾家庭儿童)。须提供残联发放的残疾人证及其复印件1份;(4)烈士子女。须提供民政部门烈士子女的证明及其复印件1份;(5)因重大疾病、意外灾难等原因导致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难家庭儿童,需要有县级医院医生的诊断书。实际居住地镇政府(街道办)、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共同出具的意外灾难等而致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6)其他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原件一份。

5.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方案 篇五

(一)资助贫困大学生目的

本活动方案致力于帮助XX市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突出领地集团的社会责任感,扩大领地集团XX民间慈善界的荣誉,提示XX集团在XX市市民的口碑,让大众知晓XX集团与爱心联盟为资助贫困大学生做出的贡献,促进XX集团与爱心联盟的合作。

(二)资助贫困大学生资金来源

资金由XX市XX集团。

(三)资助人数与资助方式

2014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名,所有受资助的学生符合规定条件下将享受2000元助学费用。

(四)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资助对象

凡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或无基本生活保障,在当年统一高考中,本科一批录取的大学生,均属于资助对象。对于符合下列情况之

一、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优先予以资助: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单亲贫困家庭子女或孤儿。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五)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评选标准

1、生活自立自强、开朗乐观、坚韧不拔、有感人事迹。

2、积极投身于学校和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甘于奉献。

3、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家庭贫困,难以维持大学学业。

4、高中期间在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品行良好,在当年统一高考中,本科一批录取的大学生。

(六)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评选程序

本次活动的时间周期从2014年7月9日至8月31日。

1、采集,由共青团XX市委负责采集,XX爱心志愿者联盟负责受助贫困大学生信息核实、确认工作。

2、实施,由XX集团确定时间地点举行资助金交接仪式,团市委领导,XX集团领导,爱心联盟领导,出席仪式。(具体流程下一步做策划)

6.浅析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 篇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 资助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02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其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另外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正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目前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研究高职教育的现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思考发展对策,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是在国家财力不雄厚、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刚刚步入小康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能跟不上规模扩大的速度。高校贫困生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特别是落后的西部地区,大多数院校都存在贫困生数量较多现象,而且贫困生数量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比例,关注并扶助这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的主要资助方式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方式有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生活补助等。

(1)奖学金资助。它是资助政策中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能够大力度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个学院除了国家设立的奖学金,还在学院 设立了许多种专项奖学金,专业奖学金。

(2)国家助学贷款。现在大学生的助学贷款分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助学贷款能体现资助学生的作用,又能部分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既能解决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学费需要,在他毕业后,又可以利用其较高收入中的一部分来偿还国家和社会为其负担的教育费用,有助于实现成木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平衡。

(3)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资助属于直接资助,是贫困生主要的资助方式之一,涉及面广,约占到总人数的35%左右。

(4)勤工俭学。属于间接资助,通过学校开拓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5)减免学费。贫困大学生无法缴纳学费,学校给与一定的学费减免。

2 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的资助工作,我国政府和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压力逐渐增强,我国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中还存在各种资助配比不合理、助学贷款资助未达到预期规模、助学贷款资助办法还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目前的贫困生资助政策有以下具体问题。

2.1 奖学金的设立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不具备助困的特点

各高职院校都设立了比较高额的奖学金,用以奖励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贫困生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奖学金,将是学业和经济的双丰收。因此,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奖学金被放在了首位。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虽然也有,但比例很小。据我院2007~2008学年对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统计,贫困生拿到奖学金的只占30%,这倒不是因为贫困生学习不努力,而是因为与城市学生和经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培养不同,在很多方面都相对处于弱势,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追赶过程。贫困生经过刻苦努力,虽然也有一部分脱颖而出,成为班上的拔尖者,拿到了高额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与高额奖学金无缘。另外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虽然金钱很重要,但高额金钱的作用也不总是积极的和万能的,有时反而使人丧失自我,失去本真。我们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作表面化、教条化的理解。高额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是可能的,但可能性并不等于必然性。在其现实性上,教育体制的改革才是激发动力、培养人才的根本之路。

2.2 国家助学贷款可以缓解学费压力,但是名额有限,规范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学生贷款制度主要用于弥补学生学费之不足,但是,随着收费制度的深化改革,现行贷款制度的不足与缺陷越来越明显,其资助面和资助力度远远达不到贫困学生的要求。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使贫困生们看到了希望,社会各界把它看成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法宝,但是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大的进展,许多高职院校拿到贷款的学生仅占申请贷款学生总数的5%。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现在的银行大多都属于风险自负的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也是一种长期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银行担心无法收回贷款,担心不但收不回利息,甚至本金都难以收回。因此银行采取了表面上热情,实际上冷漠的态度,导致了助学贷款进展缓慢的局面。现在还推行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基本正常,学生的贷款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是这只是刚刚运行,还没有到还款期。

2.3 勤工助学岗位少,且对贫困生的学习造成影响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好办法,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相对家境差一些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挣到一些生活费。但是,勤工助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很少,助教、图书馆这些文职岗位几乎饱和,后勤所能提供的有限的体力劳动岗位不但少,满足不了贫困生的要求,而且有的贫困生出于自尊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去做。二是校外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也并不多。据统计,80%以上是从事家教,但从事这份工作的多是性格开朗、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少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被学生家长看重。其他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同样的原因使贫困生所占的份额也很小,所以,贫困生从事勤工助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同学少得多。三是勤工助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一些学生因为勤工助学,成绩一直上不去,尤其是从事商品经营的学生,进货、销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勤工助学变成了“勤工误学”。

2.4 学费减免不是资助之本,不宜作为主要资助手段

在高等教育收费阶段,高等学校办学经费不再由国家全部承担,学费是高校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平均每人减免一半学费,学校就将少收入12.5%,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减免学费作为无偿资助只能是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的特困生,对于大面积的贫困生,我国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有偿资助上,加大助学贷款资金投入量、健全和完善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3 完善资助体系,广开资助渠道 ,使资助和育人相结合

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完全依赖国家拨款来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己经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导的前提下,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外,我们还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要使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使广大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在以上各种资助方式下,一部分贫困生是得到了资助却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经济问题解决了,又有了心理问题,恶性循环。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害羞又得不到资助。我们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完成学业,完成学业又是我们高校育人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资助大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要让贫困生能够健康并顺利的完成学业。所以我们必须从单一的经济扶贫资助向经济、育人资助并举的方式转变。

总之,扶助贫困大学生成才已经成为新时期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还直接关系到党的全面育人方针的实现。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开阔思路,转变观念,依托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巨大的社会资源,在整个学院范围内广开学生资助渠道,就有可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在新的资助方式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参考文献

[1] 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7月.

[2] 杨永珠、赵静、苏丹《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医教育ECM》 25卷 第4 期 2006年7月.

7.基层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方案 篇七

一、xxx年资助金额

计划xxx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00名,资助资金30万元。其中:县财政预算内安排经费12万元;民政专项资金安排经费18万元。

二、资助对象和范围

资助对象是:

为xxx年秋季被国家各级各类大学或院校录取的“二本”以上(含“二本”)、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

资助范围是:

1、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必须是低保及重点优抚对象家庭的大学生;

2、确因遭受天灾人祸或父母患有重大疑难疾病的家庭。

三、对象确定原则

社会孤儿作为第一优先方案确定;学生家庭父亲或母亲病故的作为第二方案确定;农村特困、贫困和城镇低保家庭及患有重大疑难疾病的作为第三方案确定。

四、资助标准

每人一次性资助3000元。

五、名额推荐

省、市示范高中每校推荐12名,其它完中每校推荐6名。

六、办理程序

1、各校资助工作待高考揭晓后,要召开资助工作专门会议,校长要亲自抓,对照条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推荐名单,并在校内醒目的位置公示7天,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县教育局。

2、上报材料要提供枞阳县xxx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情况申请表、贫困户家庭、特困户家庭、低保家庭及家庭遭受变故的有关详实材料,父母有重大疑难病症的要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病历证明,父母病故的要由派出所提供死亡证明书。

8.幼儿园贫困生资助方案 篇八

为保证顺利完成贫困幼儿资助和贫困住校生资助活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学区内适龄儿童不因贫困失学,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加强领导组织

学校成立了由王俊英校长为组长的“贫困学生资助”领导小组。由副校长张小雨、郭长春担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担任主要小组成员。

二、宣传贯彻活动精神

将文件精神通过会议,传达给到各个小组成员,按照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方案。

三、资助范围

小学: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住校生。指学生本人或学生监护人(户主)为建档立卡户。

幼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幼儿。指幼儿本人或监护人(户主)为建档立卡户。

四、资助步骤

1、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将本次资助活动具体情况告知全体家长。

2、以班级为单位下发“神池县建档立卡贫困在校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由学生和家长填写学生本人信息和户主信息后,去乡镇府进行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业务系统查询审查。

3、通过乡镇府资格审查,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的学生,将“神池县建档立卡贫困在校学生基本情况统计表”在规定时间内交给班主任审核。

4、班主任将建档立卡的住校生(幼儿班主任将建档立卡的幼儿)报回学校,由领导小组组长带头,副组长负责进行审核查验,最终确定本学期的贫困住校生“一补”资金及贫困幼儿资助活动拟受助名单。

5、将所有拟受助学生花名在学校公示一周,如有异议,可向学校领导提出。

6、受助学生将本人及户主的户口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及本人(学生或户主)的银行卡号复印件交回学校,由班主任进行审核后,交给学校文印室,由王伦老师统一进行电子信息录入。

7、信息录入完成后,由各班班主任根据学生及户主的户口、身份证、银行卡复印件进行一一核对,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

8、资助小组领导成员进行最终确认后,将资助花名表交由学校报账员秦怀珠,通过银行统一汇款的方式,将每人受助金500元打到学生提供的银行卡账户中。

五、落实检查

1、在汇款完成一周后,由班主任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回访,确保所有受助学生都已收到资助金500元。

2、资助领导成员进行抽查核验,保证所有受助学生按时收到资助款。

3、以上所述全体资料都由学校专人进行存档,以备随时进行检查,核验。

神池县义井联校

2017年春

贫困学生资助方案

9.探究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 篇九

关键词:职业学院 贫困生资助政策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55-01

新时期,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各大职业院校相继扩大招生规模和收费制度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贫困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家为了保障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贫困生资助政策和贫困生助学体系。但是还存在贫困生认定不科学、不合理;过分注重物质的给予,而缺失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勤工助学工作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认真分析了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措施。

1 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面临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

众所周知,贫困生的科学认定是职业院校实施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评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并进行科学的认定,才能有效的利用国家的财政资源,从而真正的做到资助于贫困生。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是以学生户籍所在地相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来进行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但是,贫困证明的可靠性、真实性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实际的操作中存在各种弄虚作假行为。不少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得可观的助学金,不惜利用各种关系和人情来获得虚假的贫困证明。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相关开具贫困证明的部门和一些人受利益驱使等不规范的操作过程,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职业院校无法准确的判断学生的家庭情况,从而导致职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能合理、科学展开。

1.2 过分重视物质给予,忽视精神关怀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主要表现是,学校或社会主动承担贫困生全部或部分的学费和一些基本的生活费,从而来弥补贫困生物质上的缺失。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困难,各大职业院校做出了很多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帮助,贫困将会被拒之院校门外,因此物质帮助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贫困生能够走进职业院校大门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不可否认,各大职业院校的物质帮助与支持对贫困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帮助确实在解决职业院校贫困生经济生活上的困难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和意义,但是由于过多的物质帮助,而忽视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就容易使他们陷入心理障碍。大家都知道,越是物质缺乏的人,心理就越敏感、越脆弱。况且很多职业院校在给予贫困生资助时更多的是把资助当成一种慈善、施舍活动,而不考虑贫困学生的心理感受,使贫困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打击,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伤害,这极大了危害了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容易造成贫困学生心理自卑,从而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弘扬的人文精神建设。

1.3 勤工助学工作不完善

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校内的勤工助学工作普遍供不应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则相应比较紧缺。职业院校校内的勤工助学工作一般是:图书馆里担任图书管理员、餐厅窗口售餐员、计算机室管理员等劳务型工作,且需求人数极为有限,更主要的是,职业院校提供的这些勤工助学工作都不含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知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也没有任何作用。而校外勤工助学工作需求量比较大,工作性质相对较好,工作范围涉及到销售、服务、家教等各个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校外勤工助学工作没有相关的监控部门,从而学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压工资、扣工资、超工作量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贫困学生的身心发展。

2 完善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措施

2.1 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判断,它是一个集调查、认定、监督的系统过程。目前,贫困生界定标准模糊、制度不严密现象在我国各大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首先,要建立相关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家庭情况和申请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其次,职业院校要设立相关的国家助学金监督机制,对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一定的个人消费情况和学习态度方面的考察,从而保证贫困生受资助的权利和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合理性。

2.2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职业院校的贫困生增强树立主体意识。学校在对贫困生的教育过程中,除了讲授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重视他们的心理情感变化,鼓励、尊重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起主体意识。其次,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需求。各大职业院校在进行贫困生资助活动中,不仅要注重贫困生物质生活方面的帮助,更多的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最后,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出发,努力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3 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力度

首先,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努力提供足够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不断满足学生需求,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工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与各大企事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为学生提供更多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其次,高职院校还要还要结合自身特点,增加勤工助学工作的知识含量和技术性,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借鉴经验。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各大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才能把贫困生资助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研婷.职业学院贫困生资助政策初探[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1(4).

10.幼儿园资助实施方案 篇十

我园对学生资助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为确保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得到顺利开展,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资助工作。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分工,为我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调查摸底,确立工作目标

首先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管理领导小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小组》、《班级平困生评定小组》等,为使每一个困难家庭学生都得到资助完成学业,我园每个学期初都采取多种途径进行调查摸底。一是通过班主任在班级中采用调查、询问、访谈等形式,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摸底;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填报《困难家庭学生资助申报表》进行摸底。同时,将贫困家庭学生情况输入微机,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动态档案,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并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资助目标、措施和办法,让每一个困难家庭学生都有书念,有学上。

三、资金与精神双向资助

通过政府的补贴,通过以上途径,本学年,我园共有14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资助金达到16800元。

除了对困难家庭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外,我园还组织教师开展了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活动。安排了班主任与贫困家庭学生结对,经常找他们谈心,随时了解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11.幼儿园贫困生资助方案 篇十一

摘要: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在时序分布上呈现逐年递增、拐点分段、渐成体系三大特点;在研究视角上集中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社会学及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分为探索构建、调整完善、扩充发展和系统集成四个阶段。由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从开始为“资助”而“资助”转向为“育人”而“资助”,向“公平”、“发展”和“效能”的方向发展,其研究也开始从独立、分散走向系统、集成,出现了大量综合性论文和专著,为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效益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随着资助从资金、政策的获取阶段转入资金、政策的整合和优化使用阶段,许多研究者开始着手研究现有资助政策、资助资源的最佳整合办法和优化配置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4-0062-08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是1994年以来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热点。以“贫困生”和“资助”为主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进行综合检索,自1994年1月至2007年12月,14年来国内共发表相关研究论文671篇(核心期刊论文197篇,非核心期刊论文474篇),完成相关硕士论文53篇、博士论文1篇,出版相关研究专著6部。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成果丰硕,对各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理性思考,为各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实践提供了方向坐标和理论指导,推动着高校贫困生资助理论与资助实践的发展。

笔者就1994-2007年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做一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从研究成果的时序分布、研究视角的学科分布和研究内容的重心分布三个方面,简要归纳这一时期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研究成果的时序分布

所谓研究成果的时序分布是指某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特定时点(段)的数量分布状态。对某一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基于时序分布研究需要的数量统计和图表描绘,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表征特定时点(段)该问题的研究力度与研究热度,有利于全面准确地预见特定时点(段)该问题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

从统计数据来看,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相关研究成果的时序分布特点有三:一是“逐年递增”,高校贫困生资助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随时间发展而渐次增加,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热度持续上升,研究的问题历经14年仍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焦点问题;二是“拐点分段”,高校贫困生资助相关研究成果数量递增并非线形均匀递增,而是存在某些特定“拐点”,在某几个时点出现骤然激增现象;三是“渐成体系”,2002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相关研究论文较2001年骤增近一倍,自2003年始,更是大量出现以高校困生资助为选题的硕士论文,并陆续出现若干相关研究专著。该领域研究开始摆脱前期研究片面、零碎、各自为政的缺陷,逐渐呈现整体化、体系化的研究局面。综上所述,我们可对近十四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相关成果的时序分布作如下概括: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发轫于1994年,发展于1998年,繁荣于2002年,系统集成于2005年。可见,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基础厚实,条件成熟,开展相关深入系统研究正当其时。

二、研究视角的学科分布

“所谓研究视角的学科分布是指某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在文献资源组织体系中的学科分布状态”。对某一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的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充分把握当前学界对某一问题研究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集中各相关学科研究者对某一问题展开协同攻关与交叉研究,进而形成研究合力,取得最佳研究效果,达到最高研究水平。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十四年来学界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社会学及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四个学科领域,历年所占比例均值分别为54.4%、10.1%、13.4%和6.4%。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除了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科领域存在一定比例的管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外,真正完全意义上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仅占4.0%。这说明在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问题上,管理学研究者尚且介入不多,从管理学视角开展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力度尚且不够,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研究内容的重心分布

所谓研究内容的重心分布是指某一问题的研究内容在问题本身所属的研究疆域中的重心分布状态。考察某一问题研究内容在不同时期的重心分布情况,划定“研究熟地”与“研究生地”的边界,有利于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进而实现研究疆域的“熟地”深耕与“生地”拓展。

根据1994年以来各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内容重心的不同,可将我国14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

1.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探索构建研究(1994-1997年)

1994年,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国家教委在30余所中央和地方所属重点高校进行收费制度改革试点,实行招生“并轨”,缴费上学,1995年扩大为240多所高校,1996年再扩大为650多所高校,1997年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全面实施此项改革。这一改革在1994-1997年4年间直接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高校开始出现相当数量的无力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或支付学费和生活费有困难的学生,即贫困生。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在国家主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探索构建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一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部分研究者集中介绍其所在高校资助贫困生的具体举措、工作经验,主要包括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学杂费减免、低价伙食、同学互助、教师捐助及社会捐资等资助项目的设立运行情况(周大平,1994;何祥林,1995;赵传兴,1995;龚映杉,1996;杨毅,1997)。

(2)一部分研究者以贷学金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就贷学金的制度设计、融资渠道、管理主体、运行机制、金额测算、等级划分、还贷机制以及国外经验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周大平,1996;戚业国,1996;苏幼芬,1997)。

(3)一部分研究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了体制外探索,提出了建立教育保障制度、征收教育保障金、设立“国家助学基金”、推广个人教育储蓄积累保障等方案(王杏珍,1996;蓝常高,1997)。

通观此一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介绍各高校贯彻国家教委关于资助贫困生的相关政策的措施和经验,这有利于在短短4

年内在全国各高等学校普遍建立推广国家主导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推广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实现对高校贫困生的有效资助。但是,这一时期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同于国家宏观政策划定的资助框架,工作调查、实证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宏观上按国家政策办,微观上按主观经验办,着眼于实然讲述,忽视了应然分析。如此一来,在高校贫困生资助方面,各高校资助方式高度一致,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计量模型和管理体系,资助金额、比例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处于“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重经验、轻理性”、“重实践、轻理论”的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此一阶段关于贷学金的相关研究为后来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酝酿、出台、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调整完善研究(1998-2001年)

1997年全国高校全部实行招生“并轨”,缴费上学。此后4年,高校学费一度以每年增加20%的速度上涨。作为国家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新的高校收费制度在这一阶段将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推上了历史最高峰,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日趋突出,开始突破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局限,全面进入到社会视野。在这一阶段,一方面高校贫困生总量激增,前一阶段建立起来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沉重的资助任务面前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学费拖欠问题严重,许多高校拖欠学费上千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学校办学资金安全面临严峻局面。在此情况下,政府开始对原有资助体系进行调整完善,积极谋划开辟新的贫困生资助渠道。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拟订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运用金融手段资助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并从1999年9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8个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试点,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2000年3月,针对国家助学贷款担保难、发展慢这一主要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对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调整,取消担保要求,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无担保)国家助学贷款,并于2000年8月在全国全面实行,使得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该项贷款成为资助高校贫困生的主渠道。这一阶段,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一部分研究者对前一阶段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思路、资助模式和资助效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评价和反思,提出了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困难、贷学金额度偏低、还贷率不高、奖学金对贫困生机会不均等、勤工助学酬金测算缺乏依据、困难补助使用频率过高、社会资助分散等等,并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吕延勤,1999;刘新华,1999;薛深,1999;王昆来,2000;付新超,2001)。

(2)一部分研究者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全面分析了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成因,并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地区性贫困,父母生病、死亡、下岗或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子女众多,天灾人祸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成因(田济民,1998;许秀琴,2000;马平,2000)。

(3)一部分研究者针对各高校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随意性(非规范性)、无序性和权宜性等问题,从法学视阈提出制定全国普适、权威的《高等学校贫困生教育扶助条例》,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内涵、主体、范围、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作出科学界定和权威性规范,以法律促进建立有序、高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渠长根,1998)。

(4)一部分研究者着眼于分析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贫困生群体存在的性格内向、自卑封闭、敏感忧虑、悲观消极、自尊虚荣、孤独郁闷等心理问题,并从加强思想教育、强化经济资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自我调适”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吴菁,1998;周玲,1999;陈龙国,1999;罗道全,2000;黄建烽,2001)。

(5)一部分研究者重点研究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特点,揭示了一些贫困生中存在的自私自利的偏狭思想、“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等问题,提出了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环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等教育原则,并强调应从思想上引导贫困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助”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成才观、劳动观和消费观(张培华,1998;肖明宪,2000;李玉潮,2001)。

(6)一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新的贫困生资助形式——助学贷款。在助学贷款制度启动前,研究者在介绍评述美国、瑞典、英国、澳大利亚等同的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同时(张霞,1999;王昆来,2000),研究了助学贷款的内涵、外延和优势,并呼吁在我国高校开办助学贷款业务。这一阶段,关于助学贷款的提供主体主要有三种观点:国家主体论(程丹,1999);银行主体论(彭春丽,1999)L30j;社会保险主体论(李艳梅,1999)。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启动后,研究者在充分肯定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银行惜贷、学生需要提供担保等制度的先天缺陷,并提出了简化贷款手续、取消担保要求等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同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建议(韩振兰,2001)。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主动学习品格的培养下一篇:研究所风控合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