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网

2024-09-08

书法学习网(11篇)

1.书法学习网 篇一

浅谈学习少儿书法的正确方法 书法教学的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世界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中,书法课已越来越多地步入学校课程(多数课名为写字)。然怎样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值得探索。

一、循序渐进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按这些规律办事,就能顺利达到目的,学习书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就是其中之一。循序渐进应该体现在书法教学的全过程。

1、由正书入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书体而言,有篆、隶、行、草、正等各种,初学者选择哪一种较为合适?历来说法很多,有认为从碑入手,有认为从唐人正楷入手,有认为从篆隶入手,也有主张儿童书法儿童化。从科学的角度,从儿童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点出发,由正书入手较为合适。一来甲骨篆隶距今较远,实用性也远不及正、行、草书(隶书好些),正书合乎规范,学生较易掌握,学行草书如无正书的基础是不容易写好的;同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正书入手学书,从唐至今延续了千余年。正书起于汉末,盛于隋而成于唐,历代正书名家众多,著名的有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颜、柳、褚、虞,宋之苏、黄、米、蔡等,尤以唐楷为最。当学生有一定的正书基础后,可再学行、草、隶、篆等。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攫取众长必须先攻一家。

2、从点画学起。学习书法先学点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基本点画),再进行整字结体训练,结体教学中按汉字独体、左中右、上中下、包围、半包围、不规则等结构规律,先学独体字,后学合体字,再学复杂字,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对特别难写的字作重点教学。这样的教学能按一定的坡度上升,逐个分散学生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也可使每个教学内容都是前个内容的延伸并能为后个教学作好铺垫。

3、由摹到临。学书之初,必经临摹,摹与临是传统沿袭下来的练字必经程序,有其科学性。但一开始就临,一临就创作,是背离儿童实际和教学规律的。在临摹教学中,我采取双钩、单钩、临写、背临四种练习方法同时并进,但又按一定的次序。创作是教学的关键一环,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每一次创作,学生都特别认真,创作结束后,书艺都大有提高。从这点上说,创作也是练习,但创作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大量的练习作积累,因而创作又要有扎实的临摹功底。创作与临摹的关系是:先临摹后创作,边临摹边创作。

二、因材施教

教学要面向全体,提出统一要求,但还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辅导结合起来,这就是因材施教。书法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如果在教学中不顾每个人的不同素质和实际都用同一种模式去套,就势必压制一些人的特殊才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孔子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书法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

1、选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儿童学书时,尽管能听凭教师指定字帖,但他们在临摹时,会表现出一种无声的反应——一种对不同碑帖的适应性,有的进展神速,有的进步缓慢。这就要求救师在选帖时还应根据学生的气质、个性爱好和本身书写的笔画特点,有针对性地因人选帖,如秀逸的、豪放的、丰腴的、清挺的等等,不必强求全班划一。

2、练习。练习是学生学字的主要手段。按因材施教原则我对不同学生的练习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根据这个目标定出具体的教学措施,对不同学生练习的质和量、速度、时间及每周练习的次数、字数作合理的安排。

3、教学措施和方法。由于学生兴趣、学习习惯、作业态度、书写水平不同,因而教师一定要因人施教,不可用一个套子去套。如有的学生应培养他的自学能力,对有的学生要施加一定的压力,优秀的学生要多表扬,学习困难学生有进步要多鼓励等等。这里特别要加强个别辅导,抓住学生暴露出来的用笔、结体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作重点指导,实行作业、成绩评价的分层教学。如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施教方法分层,还可多动一些脑筋,如学生的座位安排以一帖为一组,一般学习活动由同帖一组学生为单位,还可开展优差生结对帮教活动,要求一个优生带一个学困生,开展二级辅导等等。

三、启迪思维

有人说“字无百日功”,认为只要多写,将来必有成就。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那么是不是说经常练习不重要、不必要呢?也不是,多练多写是必需的。我要求学生天天写,时间不求太长,字数也不需过多,但要保证每天有二、三十分钟的认真训练,使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然多写只能为学好字打下一个感性方面的基础,书法练习决不是错误的“尝试”和机械的重复,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如果学生只用手写,不用眼“写”、用脑“写”,不作理性的分析,往往事倍功半。现代心理学指出,人的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过程,在书法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乐学、善学,这跟书法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密切联系的。

1、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拿到一本字帖,首先要让学生会读帖,能发现字帖的好处,如果学生看不到它的好处,对它没有好感,是学不到什么的。如学八种点画,要求学生先看字帖点画的运笔(如何下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等)。

2、养成善于琢摩、善于体味的习惯。观察是感性的、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才是理性的、内在的。学生要写好字一定要有分析比较的能力,能对照字帖找出自己写字的欠缺,能够发现不同字帖字体的不同特征等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琢磨、善于体味的习惯,要让学生钻到字帖中去,陶醉在书法艺术所呈现的美之中。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方法,能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我认为观察、分析、比较,如同吃菜,不仅要察其色、闻其香,更能品其味。

在具体教学中,可采取填空法、选择法、正误法、集字创作、作业互批等。

四、培养兴趣 如果一个人对从事的某种事情毫无兴趣,那么就很难作出持久的努力,儿童学书法亦是如此。书法黑白两色,不如绘画色彩丰富,又没有绘画那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不如绘画易于引起儿童的兴趣,而书法技能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练习的结果,何况儿童是好动的,他们在书法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书法兴趣是顺利进行书法教学的保证。

初学书法的儿童,对书法的兴趣表现不一,有的受家庭的影响或羡慕别人有一手好字,对书法稍有兴趣;有的出于家长压力才去学,毫无兴趣;有的感到好奇、新鲜、暂时有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潜力,把他们的兴趣调到最高点。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往往由人的欲望和需求来发动。学生对学书有兴趣,才能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因而第一堂课,应大讲书法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介绍历代艺术大师怎样在抽象的线条中孕育了美,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勉励学生为祖国文化事业作出新贡献,激起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效国之行。还可讲讲练书法的好处:能有一手漂亮实用的宇,能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等。

同时还可采用直观示范、创设一个良好的写字学习环境、点滴进步给予表扬、提供用武之地(美化教室、校园、上街写春联等)、组织参展参赛、欣赏优秀的书法习作和历代艺术佳作、讲历代书法家勤学成才趣闻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写字姿势。目前,学生写字姿势上的错误相当严重,已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引起视力下退(不是唯一的原因)、歪腰、斜肩、拱背等。希望书法教师和有关领导一要树立全面的育人观,不把写好字作为书法教学的唯一目的,应让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身体;二要加强直观示范,言传身教,随时随地,持之以恒地加以督促指导;三是号召全体教师和家长同心协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姿势。

2.书法学习网 篇二

一、书法艺术是一种包含人文精神的艺术

世上没有纯粹的艺术。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合格的作品, 必须从精神的、道义的、物质的、社会的、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投入、筛选、填充、调试, 甚至是反复地加工提炼。因此, 艺术的修炼必然包含人格的修炼和人文领域诸多学科的学识与涵养。艺术的感染力与其说是表现在其形式方面, 不如说是表现在通过其形式所体现出的, 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生命体验和情感释放的过程里。

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书法美学无法缺失的内涵与价值。书法作为一门承载汉字并通过汉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 之所以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 仍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是因为它通过生命意识、辩证思维和创造精神显现出的深厚博大的文化品质, 使其成为超越文字功用的艺术品。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打动观众, 不仅仅是因其点画之间所体现出的形式美, 更重要的是因其释放出的人格美和情感美。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在彰显其艺术魅力的同时, 更凸现出了书者的人格、学识等因素。纵观中国书法史, 每一位名垂史册的书法家, 无不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无论是古代的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 还是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大师于右任、启功、欧阳中石等人, 都是兴趣广泛、博学多才、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国学大师, 同时亦是人品高贵、意志坚强、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时代英才。因此, 毋庸置疑, 人文素养是成就书法大家的重要因素。

二、当代书法学习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削弱

社会转型所带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冲击, 书法艺术学习教育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发生着改变, 人文精神正面临着削弱, 当代书法学习教育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书法学习创作中, 人文精神的削弱具体表现为:一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继承不足, 传统书法“文以载道”的作用在萎缩, 通过笔墨抒发感情、表达意志、表现人格的特点在弱化;二是书法美术化倾向明显, 追求技法与技巧, 突出形式设计与笔墨宣泄, 正在日益沦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三是书者的人文修养和人格塑造在弱化。

在书法教育中, 具体体现为:一是表面繁荣, 内涵缺失。虽然有各种书法家协会及民间书法培训班, 表面看起来红火热闹, 但这些培训及所谓的学术活动, 往往急功近利, 对技法、技巧、形式的培训居多, 对艺术精神和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培育却较弱;二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教育薄弱, 广大中小学书法教学方兴未艾, 尚未培育起青少年对书法的关注、了解及参与的热情;三是尚未建立起多层次的书法教育体系, 缺乏对受教者以文、史、哲为核心的文化的培养, 缺乏高端书法传承人的培养环境。

三、培育践行书法学习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书法艺术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高雅艺术, 在其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均与“人文”有着难解难分的联系。如果不强调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 不提升其精神品质, 必然会消耗书法的艺术生命。因此, 我们在书法学习教育中必须摒弃功利主义思想, 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实践。一方面努力提高人文领域诸多学科的学识与涵养, 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人格品质的修养, 提升道德境界。

在书法学习教育中, 首先要加强以文、史、哲为核心的文化修养的培育。俗话说“胸中有书, 下笔不俗。”苏轼也曾讲道:“作字之法, 识浅、见狭、学不足, 三者总不能尽其妙。”可见, 书法是用文字表达深度文化含义的优美书写, 书法艺术的成就是个人文化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书法绝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写字, 而应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广泛涉猎, 这也是书法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 在书法学习教育中我们一要加强对诗词歌赋及古文的阅读与理解, 筑牢文学根底;二要强化哲学和美学的理论功底修养, 奠定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根基;三要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 为书法艺术的提高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其次要重视书家人格与道德的修养。书法可以反映、寄托人心和人性, 书品与人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俗话说“字如其人”, 一语道出了书法艺术和人格互为表里的关系。千百年来, 书法艺术从未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 古往今来留名后世的大书法家, 大多是人品高尚、气节超拔之人, 是仁义道德的化身, 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心浮气躁、追逐时风、急功近利均背离书法创作的本意, 必然会使笔下的墨迹流为俗品。因此, 在书法学习教育中一定要重视人格的培育, 促进书法学习者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主动参与社会道德、文明的弘扬与教化, 满怀热情地关注社会, 拥抱时代。

3.书法学习入门 篇三

平常,我们临摹的字帖有毛笔字帖和钢笔字帖两种。学习钢笔书法,理所当然地要临摹钢笔字帖,但如果没有理想的钢笔字帖,临摹毛笔字帖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因为毛笔字帖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除了其点画精到、粗细分明、来龙去脉说明得很清楚外,还有结构漂亮、章法完美等优点,有利于初学者学习。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临帖的一些实用技法:

一、选帖

临帖前要选帖,我建议初学者选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字帖作为范本。每个人的笔法和爱好不同,选择的字帖也应因人而异。中国书法的书体繁多,书写风格各异,喜欢哪种书体、哪个流派,就选择相应的字帖。此外,选帖要“精”,要注重质量。如古帖有欧体的《九成宫碑》、颜体的《颜勤礼碑》、柳体的《玄秘塔碑》等,当代的田英章、卢中南、王正良等人的字帖也都不错。

二、读帖

读帖是能否临好帖的重要环节。具体步骤:

首先,读内容。对所临的帖要了解它的内容,要能准确、通顺地读出内容,字数少的帖和长帖中的名句、名段最好能背诵。

其次,读章法。章法就是字帖人眼时的总体感觉,即字帖中每篇范例的“谋篇布局”。读章法主要是看全篇的气势、风格,字、行的布局,包括正斜、大小、疏密,题款、钤印等。

第三,读字法。临帖主要是临字,所以,字法是读帖的重点。字法,即字的形态、间架结构。为了使不同形态、不同笔画的字,因点画的合理布局而生动美观,前人总结了不少方法。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等,主要是讲字的大小、疏密、偏正,笔画的排叠、避让、穿插、相应、相背等。读字法首先是看字形、结构。其次是看点画、线条。既要看每个字点画线条的形状,即长短、粗细、方圆、虚实,又要看这些点画线条是如何组织搭配、如何交叉连贯的,还要看別人如何起笔、运笔、收笔,以及如何转折的(即笔的提按使转)。

第四,读笔法。笔法在书法技法中被认为是头等重要的。没有笔法,便不成书法。笔法决定线条的形态和书法艺术的效果。笔法主要指执笔和运笔之法,或称执笔、运腕、用笔之法。我们一般常用“提、按、顿、挫”来说明运笔之法。运笔有纵、横两方面的动作,行笔又有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方笔、圆笔之分。

最后,读墨法。我们要仔细观察字帖范本的墨色是浓或淡、是枯或湿、是润或燥。

三、临帖

临帖主要有3种方法:对临,是将字帖置于案前,开始时须看一笔写一笔;背临,即默写,不看字帖,全凭记忆来背写;意临,是临写字帖时,追求行气及整体的神韵和意境。对临和背临,在于继承,所以贵似,即常说的“先与古人合”。而意临是在临帖过程中掺入自己的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自我创造性。

4.书法鉴赏学习心得 篇四

“饰文字以观美”,这是鲁迅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诠释。古人也有“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和“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一说。文字的发展是从图形到汉字的,因此书法的历史也很悠远,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那时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铜器铭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的汉字,也是中国最古的书法“作品”。金文书法带有美化装饰的倾向,体现了整肃端庄的标准美。后来的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的楷书,还有那些装饰性的瓦当文、美术化的花样字,都接续了殷商金文书法的这一传统。所以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代。

中国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产生阶段,中华民族是最早使用线条表达文字意思的民族。而文字一开始的形态图画文字而不是图画,汉字也是这样。汉字的形成是基于绘画,经过线条的改变、刻画符号的发展一步步进化而来,出现在陶瓷上的线条符号具有了美得艺术价值,这就是书法的雏形。

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大的改革出现在三国时期,楷书的点画线条运动更加丰富多彩,在空间造型上也趋于稳定。楷书出现后,中国书法在字体上的改变也基本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快速时期,因为当时极大地强调人格的自由和独立,推崇的才情、品貌、风度、言谈、智慧、个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以形写神”为命题的艺术创作。并且在当时出现了书法的第一个高峰,使书法由古拙向妍美转变了。行、草书也出现在当时,这两种文体以连贯的线条运动为主,并使书法用笔的速度、节奏、笔墨等几方面得到了统一。

唐朝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难以磨灭的贡献,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使楷书向定型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等等。唐朝把楷书推向了后人难以再现的高峰,同时也把草书推向了绝顶。中国书法在唐朝走向了成熟并奏响了历史最强音。

宋代的书法领袖以卓越的艺术实践,奠定了中国书法新的审美理想—“文气”、“书卷气”。他们在汉字字体、书体创新新的技法,在理论上阐述新的观点。宋代书法成熟的标志是“苏黄迷蔡”的出现,他们以轻快活泼,恣肆放达的手法,以“意”为书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元代时中国书法史上力主复古,又别具艺术境界的特定时期。元代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书与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们把诗、书、画、印连为一轴,这对以后的明、清的画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明代时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是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的。这一时期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以“三宋”,“二沈”为代表,第二条是狂草书风为线索,总之,都对清代的书法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清代的书法风格在当时的经济,思想,文化,政治的影响下具有时代风貌。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道中兴”的重要发展时期,碑学的提倡,兴盛为书法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

5.学习书法收获 篇五

这学期的选修我选了书法艺术,因为我一直对书法很感兴趣,只是在中学的时候忙于学习考试,没空学习与研习。经过这个学期的书法学习,我跟老师学到了很多,有书法方面的也有生活做人方面的。

书法,很美的一种艺术,无论是隶书、楷书、草书„„每种字体都有它独特的魅力。篆书优美、隶书柔和、楷书有势、草书优美。通过学习书法艺术这门课程,我在写字时对字体的顿笔,收笔,提笔,心中就有数了,写起字来就比较容易掌握了。也学习了很多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学习书法乐趣无穷。

另外通过学习书法,我发现练习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办法。练习书法时能使人暂时忘掉外界繁杂的事物,专心的沉浸在书法的艺术世界中。要写好一副好的书法作品,所以书法还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记得从一本书上读过一段关于书法的文字印象特别深刻。说:“艺术的一种境界就是欣赏美,创造美。而欣赏和创造美的同时也达到了人品修养的提升。书法也一样。艺术是相通的。而欣赏美的眼睛是靠在艺术环境中熏陶出来。虽然字写的好坏与人品修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书法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品位。一个有品位的人必定会在各个方面表现良好,包括写字方面。书法技能在达到一定的层次,技法和技术相对不再重要了,而书法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与自己内心的融合更显重要。所以从古至今书品与人品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的提高,越到后来越与一个人的修养有关。我们可以从广博的知识中获取创作书法的灵感。也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其他艺术的学习和鉴赏,获取其中的营养。通过强化练习毛笔字是可以把字写好。而专一地强化,可能就成为技术,而不是艺术。每种艺术越是到后来越是体现一种修养,心境。”

书法艺术这门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对于书法的学习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存在着一些艰辛。也许学习书法要花费许多玩的时间。但对于我来说对于书法的学习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即使付出多少艰辛与汗水都是快乐与值得的。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它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它利用了最平淡无奇的生活实用工具——文字,负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能透露出写字人的性格和气质,也是大千世界的抽象和浓缩。

其实,我觉得,书法和绘画一样,是一门跨民族,跨时代,跨文化,跨国界的艺术。绘画是以色彩为媒介,以画面为形式;书法是以线条为媒介,以笔墨为形式。它们都是抽象的,有细腻精微的外在形式和深沉丰厚的精神内蕴。当摩尔的雕塑在美术馆展出人头攒动的景象出现,当人们争相去博物馆看凡高的《向日葵》,我们想到什么了吗?每年有许多学子留洋学画,但又多少高中生会在家练书法呢?既然绘画艺术能向全世界覆盖,书法艺术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那需要我们炎黄子孙共同努力,先从我们自己做起,重视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书法艺术,向世界诠释其精髓,将其发扬光大。

书法与心境的关系

6.书法学习经验 篇六

上高中时,我的字奇丑无比,用当时班主任的话说,那就是,“满堂啊,你这个字还不如我用脚趾头写的呢!”

于是,我就想,要给自己争口气,一定要练一手好字。毕竟字就是我们的脸啊。

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的4月22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了毛笔书法,在学校周围一个名叫“墨香居”的书法班,接受了书法的启蒙。不过好景不长,这个班也随着老师的南下求职而解散,于是我开始了漫长(其实也就几百天而已)的自学。

在我学习书法快要满两年的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愿望,那就是进京去见一见敬爱的田老师,包括英老和雪松老师。毕竟从一开始就是临习两位田老师的字帖,再加上经常能在网上看到两位田老师讲课的视频,更是崇拜有加,日思夜想渴盼有朝一日能见到老师,能让老师点评一下我的字,指引一下我学书法的道路。

······

在返回长春的列车上,我回顾总结了北京之行的感悟,概括起来就是一下三十八点:

1.见到了英老和雪松老师,并且很荣幸的和两位田老师合了影。在田氏书斋见到了

英老、蕴老、雪松老师的真迹作品——曾经见过很多豪华的房屋,但只有在这间

不算太大的书屋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与平静。好字,确实能在霎时让人

安静下来。英老曾经说过一句话,“望山跑死马”,而现在,见到几位老师的真迹

之后,我找到了自己心中的“山”,也就是终身努力的奋斗目标。

2.解决了笔的问题:我的笔(草帽崔大楷)太软(其实是我平时总用小笔写大字,把笔毫写乏了),不适合写楷书,但是写行书特别好使。

3.英老重点纠正了我的坐姿和执笔方式。我平时写字坐的不端正,头总是向一边趴

着;执笔方式,一是执笔太高,二是不懂得挥运之理,笔总是向一边趴着,而没

有让笔停留在点画的中央,三是不懂得运腕。至今,耳畔仍回想着田老师的教诲:

“满堂啊,头趴到桌子上了,这么年轻,可一定要保持好习惯啊”

“满堂啊,笔杆倾斜太厉害了,怎么可能写出好笔画呢”

“满堂啊,胳膊太僵了,抓着你的手写都不行!你用一下腕,用一下肘,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

4.田老师给我示范了中横的写法,我临写了七八十遍之后,田老师走过来说,“看

看,起笔太尖了吧,收笔太钝了吧”,我霎时省悟,自己观帖是多么的不细致,斗大的字放在旁边,瞪着一双大眼睛,脑袋里想的却是自己平时的书写,还是自

己的东西太多啊······抬起头看到英老的行书横幅“既入欧门就请放弃自我”,当时我终于从心底接受了这句话。

5.长横,英老做了示范,我的行笔没有大问题,但是起笔太尖,收笔太钝,整体显

得笨重。

6.正捺:英老手把手的教导:我的肘、腕太死,执笔偏高,行笔路径不对。“百

练不如一看”,就看了这么几遍,英老书写时的那种感觉已然铭刻于心。

7.雪松老师做了示范,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其熟练程度。提起笔来很随意的一笔,就

是标准的笔画。佩服啊。

8.右点:英老说我的笔画当中就这个点儿点的还可以,就是稍微笨重了些。

9.临帖的要领:字数要尽量少,遍数要尽量多,要求要尽量高。

10.练习长横:一格写八个,不是为了节省纸张,而是为了练习匀称、分间、平行等

等楷书的基本功。看一个人会不会写字,让他写一页横就知道了。

11.雪松老师示范了一笔写戈钩的笔法,以及心钩的挑钩方法,我观察后的总结是:

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放慢速度,巧妙提按,顺着笔势轻轻挑出。当然,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真正付出了金钱与辛苦(其实也就是一个多月的生活费和二十七小时的硬座车程罢了)的那一刻,霎时懂得了如何去攻克基本笔画——高标准,严要求,一个一个克服,努力写的与帖上的一样。长撇:英老说我的这一笔头、脖、肚的形态基本都有了,但是太弯了些,同时不够饱满; 折笔:“拱”尖与否,是各种折笔最根本的差别。“春”字,三横大致等长等距,第三横只是比前两笔长一点点而已,只是一点点,绝不能多。这是内行与外行的分界线。“木”字旁在左边时,那一撇究竟是与哪一笔衔接的呢?田老师用双钩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具体形态,我整理好英老的示范稿之后再拍照上传)绞丝旁的基本写法以及在不同类型的字中的用法。英老说,“基本笔画不克服,会一辈子捆住你的手脚”。这让我更加明确了练好基本笔画的重要性。关于书写时的细节问题的处理,英老用了一个比喻,“就好比给小姑娘拉双眼皮,拉好了她还就好看!”刚说完这句话,英老指着身旁一书友说,“你这个字写得不“双””!O(∩_∩)O哈哈~ 雪松老师示范并讲解了“名”字的写法。其实也没有什么规律,就是一遍遍的精临就是了。平时的书写中,楷书太慢,行书功底又太差,怎么克服?雪松老师的回答是,“别无他法,唯有多练”。是啊······在我们左顾右盼的时候,倒不如静下心来多临帖呢!书法中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金”字我从练字伊始至今,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却总觉着差点什么东西,待英老纠正完我捺笔的问题时,我猛然发现,其实还是基本笔画的问题!基本笔画!基本笔画!基本笔画!不下硬功夫克服基本笔画根本不行!草字头的两种写法,一种略高一些,另一种略扁一些,随底下的部件不同而变化。跪笔弹锋,英老示范了七八遍,看过了就懂了,但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唯有在心里一遍遍找那种感觉,用手一遍遍的实践。英老讲解了垂露竖的起笔写法,粗略的说就是右下行笔,向上抬笔,再向下行笔,很快很精到的一个过程。英老示范了“滚”、“和”、“永”、“龙”这几个字的写法,现场观看大家书写的确是一种享受。另一感悟就是田老师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个字往往写好几遍才满意。两位田老师对我临的九成宫的评价:“有点意思了,看得出练过那么两三天,但是还太粗糙”。~~~~(>_<)~~~~其实我练了两年了,在田老面前就是两天了~~~ 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深深地体会到了北京人的高效率、活力、以及健康的勤奋。左手安静,右手繁华,高度完美的统一。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书法没有勤奋是万万不能得,但有很多东西光靠勤奋是难以解决的。比如,若不进京,恐怕我几十年后仍然是现在这个错误的执笔姿势,错误的坐姿;恐怕几十年后我仍然不会明白基本笔画的正确写法,比如正捺的行笔,竖笔的起笔,乃至跪笔弹锋,甚至长横、中横的起笔与收笔,以及撇的弧度,折笔的笔法,等等。宝盖头的横折撇,横的弧度源于率更,发扬光大于松雪;颜、柳的横折撇有一个

7.书法学习网 篇七

在新课程教学中, 我不断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不断关注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江苏少儿出版社《美术》第14册“欣赏·评述——中国古代书法”一课教学中, 主要通过欣赏学习, 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不同书体的基本特点, 了解不同时代代表性的书法作品;通过赏析学习, 使学生初步学会理解和领悟中国书法美的“实”与“虚”;通过赏析学习,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赏析教学,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下面就以上几种常见的学习方式, 结合我在本课教学中的实践, 谈谈几点体会。

一、精选书法作品, 展示中给学生极大的震撼,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上课一开始先呈现一两幅历史上的书法精品, 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但选择什么样的书法作品作为开场白很重要, 也很有讲究。课本中的《大盂鼎铭文》、《峄山刻石》, 虽古拙含蓄, 但学生无法识别, 唐朝张旭的《古诗四帖》虽纵横奔放、恣肆, 点画狼藉, 但学生的欣赏水平还未达到这么高的层次, 我认为以上作品都不宜作为首选。最为理想的选择当推王羲之《兰亭序贴》, 该幅作品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千百年来, 广为颂扬。不出所料, 该作品的呈现让每一位学生无不为之赞叹, 同学们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此时教师加以引导, 以故事的形式说出此幅作品的形成及后世收藏方面它的坎坷命运, 同学们仿佛一下子被带到千年之前的东晋时期。至此, 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变他主学习、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为自主学习。显然, 主动性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后动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以历史的进程为脉络,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领悟中国书法美的“实”与“虚”、“疏”和“密”

我在中国古代书法赏析教学中,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小组四至五人, 面对面坐着, 组与组之间可随时调整, 每个同学都有和别人合作的机会。我在选择小组长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同学关系等因素, 小组长可采取轮换制, 给每个同学以改变自己的角色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赏析教学中, 展示了有代表性的张旭的作品《古诗四帖》, 然后提出问题:中国书法美体现在作品的哪里?在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中提出这种问题, 学生根本就不能也无需回答, 即被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所“包办”。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此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立即互动起来, 他们不断提出书法作品中的美主要表现在字的线条、长短、变化、粗细、枯湿、曲直、轻重变化, 有的学生还现身说法, 结合自己平时练习书法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介绍,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时水到渠成, 我将每个小组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概括总结, 使学生了解并领悟到中国书法之美体现在作品的“实”与“虚”、“疏”与“密”上, 即所谓的“计白当黑, 计黑当白, 疏处可以走马, 密处不可通风”。最后教师再次就中国书法的虚实、疏密结合《古诗四帖》狂草作品进行说明, 即“实”是有形的, 像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虚”是无形的, 如书法表现出来的神韵、意境等。

三、探究学习中,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书体的演变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取或确定探究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科研究的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书法欣赏评述课中, 一个关键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演变历史, 我把殷商、西周、秦汉、晋唐时期的代表作品打乱顺序后展示在学生面前, 要求他们说出这些作品出现的先后顺序, 并以此了解书法演变史。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 同学们对《甲骨文》、《峄山刻石》、《勤礼碑》三幅作品出现的先后顺序都能正确掌握, 但对于《曹全碑》、《兰亭序帖》、《古诗四帖》等作品出现的先后顺序比较茫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探究学习法加以引导, 因为探究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 对学生来说, 一般极具挑战性, 容易吸引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 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中国书法书体演变过程, 熟悉了不同时期代表性的书法作品, 感受了书法作品的艺术美, 培养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从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眼神中, 可以看出他们已被中国书法艺术所震撼, 学习、继承、弘扬、创新中国书法艺术的热情更为高涨。总之, 美术欣赏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和提升,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 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8.对学习书法的一点浅见 篇八

学习书法,筑基是关键。临摹碑贴,是筑婷 基础的最佳捷径。由于字的造型不向,分为正、 行、草、楷、篆五种常用书体。练字如同婴儿学 步,先得学会走,然后才能学跑。故而初学入 门,应先学正楷为宜。

在楷书的碑贴中,较负名的如:挺拔雄健的欧体(欧阳询)、浑厚墩实的颜体(颜真卿)、刚健苍劲的柳体(柳公权)、俊逸挺秀的褚体(褚遂良)以及清秀端庄的赵体(赵孟颛)等……可按自己偏爱的字体来选择。只要持之以恒,必能创出成果。

平时,在书写中,往往会发现有的字很能写得漂亮,而有的字则难以写得满意,这种感觉,差不多凡是初学者都有体会。这主要是由于字形组合不得其法,笔画搭配不能巧妙运用的缘故。欲解此难题,必须从临摹碑贴中来琢磨字体结构的可变性,若能触类旁通,悟出字 体中笔画排列的技巧,那末,难题也就迎刃而 解。

还需值得一提的是握笔要正确,这也是书法学习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

有些人写起字来,总是不知不觉的向一边 (左或右)倾斜,其主要原因是握笔不直,此其 一。其二,握笔不直,走锋不易在点画当中运 行,字体写出来就会显得单薄,不够厚实雄健。 这个习惯,不能任其成自然,否则必将成为学 习道路上的绊脚石。

从前,有些私塾老师,在学生写字时,常会蓦地抽其笔杆,目的是检测学生手中的笔是否握紧。虽然此举不一定妥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写字的笔不能握得松,因为运笔主要是靠手腕,笔不握紧,腕力就不易发挥,笔锋运转难以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书写时,运笔轻重、落墨浓淡、粗细映衬、转峰快慢,都内蕴很多学问,片言只语,不易阐明,只有刻苦练习,不断领悟,从熟練中来掌握书法的丰富知识。

9.学习书法的心得 篇九

我们是从第三周开始上课直到第十周,虽然只有七周的课程,却让我体会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她随着语言的发展的历史的推进,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她由简到繁。由偏到全地发展成了一种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珍珠。所以在这仅仅七周的书法课上,我认真学习着她其中的奥秘。

书法,经过历代先民或书家的摸索研究、学习实践,终于确认了表现汉字之美的不外五大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而且总结了一整套的“法”——“笔法”,而这五大书体又离不开线条,线条之于汉字书法确为关键因素,没有线条即没有汉字,没有线条的变化,即没有汉字美的结体变化,更无美的章法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因此学练书法,从线条入手,懂得用笔,抓住书法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是认识书法最有效的途径

我感觉汉字是个神奇的产物。汉字有其自身的结体规律性,但同时又具有在规律性有限的范围内的无限可为性和可塑性。人说“字如其人”,这就是人们根据事实作出的一个总结。不过的确,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正如每个人的面孔都不一样一样。每个人构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汉字也是一样。本字的结构是不能任意改变的,而我们所以看到的各种字,有的能臻于心手会归、神融笔畅的高妙境界,而有的却困顿疏陋、难于成形。这个事实就说明了汉字的可为性和可塑性。在书法课上我体会很深,书法是一门关于书写汉字的学问,但不应局限于“写字”上。我认识到,要想把“字”写好,需要注意许多

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在写汉字时要了解中国古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再者,要了解书写的一般规律,就是在常态情况下,同一个书写者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书写工具,写出来的字的基本面貌是统一的。所以,平时如果我们熟悉了一个人的字体后,不管他在用什么笔写就很容易分辨出他的字体。然后写字是学习的一种手法就是切入法。所谓切入法就是由左上向右下迅速落笔,然后运笔。切入法是写粉笔字和钢笔字的最基本的起笔方法。简言之,要写好字就要了解写字的基本规律与手法。

我喜欢书法,时常羡慕那些毛笔字写得很好的同学,但是我知道想要写好毛笔字,就需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不要想着立竿见影、一步登天。并且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好老师引导,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也是必可可少的。最为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10.学习书法有捷径 篇十

在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有的朋友问我:练习书法有没有捷径?我不加思索的给予了肯定。其实所谓的捷径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已。下面我就个人几十年的学书经验,谈点体会,仅供成年业余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沉心静气,用心感知。

首先选定一种小楷字帖,认真地进行研读,充分地理解全篇文章,直到横流倒背,烂熟于胸后,将字帖分段复印。文字太少显的枯燥乏味,太多又不便于记忆,我认为四行字一页为宜。摹写时,用透明的白纸(最好是考贝纸)覆在字贴上描摹,每日利用早、中、晚的时间摹写一页字贴,至少是十遍、多多益善,以此循环往复,坚持三个月后,再将字贴放大复印,以每字3-5公分大小为宜进行摹写,每日大小字交替,时间仍以三个月为宜。其目的是第一个月着眼于练习字形结构,第二个月着重于练习基本笔划(点横竖撇捺),第三个月着力于练习偏旁部首,以纠正自己原有的不良书写习惯。

通过半年的强化训练,你对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接下来开始对临(照着字帖写)或者背临(默写字帖的文字),直到和原帖相似为止。至如行书、草书等其它书体的练习,如采用以上的方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无论你练习哪种字,都不要放弃对小楷的练习,一定要把它作为重要的日课(为什么要练习小楷?但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二、选准字贴,情有独钟。

字贴的选择至关重要,他直接决定着艺术水准格调的高低,也决定着本人的审美观点(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这里尤为突出),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你练习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用,就选择唐、宋时期的字贴,如果您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和发展,建议你选择魏晋时期的字贴,但无论你选择哪种字贴都要做到情有独钟。如你选择了王羲之的字贴,就专练他的系列:楷书练习《乐毅论》或《黄庭经》,行书可练习《圣教序》或《兰亭叙》,草书可练习《十七帖》等,切忌见异思迁(我因见异思迁白白地浪费了十多年的大好光阴),不要刻意追求怪异和矫柔做作、扭捏作态,更不能相信“遍临诸家而后融为一体”的谎言,因用墨用笔各有技法,结构造形因人而异,只要你坚持练习,一定会有你自己的风格。

三、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书法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是因他以深厚的传统为依托,通过毛笔书写技法去表现、宣染文字内涵的高雅格调,反之,将不能独立存在。如某大书法家创作一幅主题为“你不是东西”的书法作品,就是写的再好恐怕也没有人会去收藏和鉴赏。因此,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提高本人的鉴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建议以四个门类为主,一是要通读、理解甚至是背诵古今精典的书法理论;二是要尽可能多的记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名言警句,为你将来搞书法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古至今的书法史和象形文字的演变规律。

四、勤学好问,横向交流。

书法的练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纠正自己不良书写习惯的过程;书法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平常练习的总结过程。因此要想把书写技法和水墨技法在一幅作品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丰富多彩,则须用心临写、善于观察和勤学好问。因为很多技法上的东西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就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所领悟,假如能够得到他人的指点则会事半功倍。所以勤学好问,横向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一是要以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在本地区书法家之间进行交流,认真地听取他们对作品的评价,尤其是不足之处要立即请教解决的办法;二是要积极地参与各级书法协会组织的书法展览和竞赛,不要刻意地去追寻结果,但必须重视准备参与的全过程;三是至少要订阅二种以上书法专业的报刊或杂志,留意别人练习书法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和自己练习同一个字贴的作品或理论性文章,从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以提高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眼光与鉴赏水平;四是择师求艺。拜师学艺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捷径,有一个好的师傅,他能够严于督促,迫使你勤于练习而不走弯路,他能够直言不悔,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眼光带你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但我劝你不要盲目地拜师,尤其是对那些追求怪异、惊险但确又满篇病笔的书法家(我称他们为书法活动家),你最好不要去拜师,因他对书法感知的观点并不一定适合你的个性,也许会将你引入岐图。如你已有扎实的基础,并擅长楷书且又显得过于沉静,当然也可以从中吸取灵动的精萃。

五、以美为主,雅俗共赏。

11.周持:书法学习重在“志存高远” 篇十一

书法艺术“进校园”

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古语有云,“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汉字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是汉字的表达形式。中国书法经历五千多年的发展,形成六大书体,分别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楷书和燕书。

在著名书法艺术家周持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的表达,它还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的作用。

周持现任职于国际关系学院,历任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北京市海淀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书法讲座当中主讲隶书。在活动现场,周持被授予海淀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导师称号,北京第十九副中校长汪宏驹为周持颁发了证书。

为了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体教育引领,丰富社会实践,搭建校外合作新平台,建立校外未成年人教育时间及地,探索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名家群体的丰富人生经历和创新故事,引领学子及中小生搞好人生规划,迈好走向社会之路,为海淀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而擂鼓助威,海淀区文明办提出了三城三创的理念,用名家成才、成长、成功、创业、创新、创造的经历,引领未成年人思想建设成长,规范自身文明行为,同时积极整合区域资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做出表率。而此次“名家校园行系列宣讲”活动就是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引导青少年文明成长的重要亮点之一。

周持认为,书法进校园,对青少年普及书法教育意义重大。在活动现场,周持以“书评与文评”开篇,以中国古代著名书法艺术家王羲之与颜真卿为故事的主人公,提出书法学习要“站得高、望得远”,与写一手好字相比,个人修为和品德的提升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很多书法交流座谈会上,周持经常被人们问到“书法是什么?书法与写字是什么样的关系?”周持答曰,写字是人们对于事物表达的一种形式,而书法远远不止于这个范畴。“从毛笔发明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称得上为书法家的不多,可见写字与书法不能统一而论。”

周持提出,毛笔字能够作为一种艺术被人欣赏,始于三国。当时朝中有一个高官名为钟繇,曹操很欣赏他的作品,并将他的作品挂于自己的书房中。东汉时期一位名为杨雄的书法家认为,书法者书心画也,书法就是书写自己内心的情感。

从这个题目引申开来,书法所给与人们的美感,以及书法的文评与书评之间的关系,都从周持后面所讲的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个人经历中一一体现出来。

书法艺术与个人修为

王羲之与颜真卿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标杆人物,为人们创造出多部传世经典的书法作品,并为后世的文人争相效仿与揣摩。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曾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他的书法作品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备精诸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相传王羲之二十岁的时候,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王羲之的叔父)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十分讲究门第等级,结亲订婚要门当户对。王家是赫赫有名的士族,郗家自然愿意和他们联姻。王导的几个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从那人面前走过,希望被选中。只有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着烧饼,一手笔画着衣服,构思书法作品。顷刻间又纵身下榻,缓笔研墨,一气呵成。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形一一禀报给郗太尉,郗鉴对那些扭捏作态的年轻人很不满意。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才是他所要寻找的那个佳婿!于是这年春天,郗鉴便把知书善文的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后来这个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周持还讲了有关王羲之的另一个典故。

王羲之性格刚毅耿直,他在绍兴任会稽内史时,能经常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办些好事。一个傍晚,王羲之访友回家,途经蕺山街东侧的一座石桥,见桥栏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卖扇子,但却无人问津。于是王羲之走上前去,捡起其中的一把在扇面上写下了“清风徐来”四个行书大字,并在左旁各落款署名。只一会儿功夫,桥上就挤满了来买扇的人,老婆婆得了高价,对王羲之感激不尽。这座石桥因此被取名为“题扇桥”。

继王羲之后,第二个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颜真卿,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

“唐代重视书法,特别是李世民对书法及其热爱,很多人因为书法好被封了官,但颜真卿有其过人的能力。颜真卿生活在公元709年到785年间的唐朝,正值安史之乱,唐朝政权岌岌可危,此时的颜真卿做了一个平原郡,与哥哥奋起抗贼,止住了安史之乱因此得到朝廷的重用,被封为开国公。”

有人说,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公元784年,颜真卿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历史上对颜真卿的为人如此评价,“故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颜真卿最初临摹张旭和褚遂良的笔迹,由于学习起点高,使他成为继王羲之之后影响最大、成绩最高的书法家,是中国文人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楷书创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书传达出豪迈洒脱的气势。”

颜真卿的《争座位帖》被赞为天下第二行书,字迹洋洋洒洒,中间涂涂改改。《争座位帖》是颜真卿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信件稿本,内容是争论文武百官在朝廷宴会中的座次问题:“乡里上齿,宗庙上爵,朝廷上位,皆有等”。然而郭英义为了献媚宦官鱼朝恩,在菩提寺行及兴道之会,两次把鱼朝恩排于尚书之前,抬高宦官的座次。颜真卿在信中对他做了严正的告诫,刚烈之气跃然纸上,显现了他那刚劲耿直、朴实敦厚的人格。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评价《争座位帖》:“行书自右军后,以鲁公此帖为创格,绝去姿媚,独标古劲。何子贞至推之出《兰亭》上。”

周持甚为推崇颜真卿的书法,还收藏《争座位帖》拓片挂于家里。周持感叹道,“宋元之后,书法家很少能达到颜真卿如此高的地位,《争座位帖》迄今一千多年,如今看来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上一篇:班委承诺书下一篇:二七区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