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行为

2024-09-09

幼儿分享行为(共10篇)

1.幼儿分享行为 篇一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心得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对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随着家园合作意识的逐渐强化,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已取得不小的进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具体方法,形式终归是形式,很难落到实处。笔者将开展家园合作的具体方法做如下总结。1.保持教育的一致性(1)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的一致 首先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观点、思想、目标上应当一致。应当建立起良好习惯的标准、要求,在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作到一致。应保持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前后一致,如果教育者随心所欲、朝令夕改,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高兴时一个要求,不高兴时又变成另一个要求,孩子就会学得看大人的眼色行事,“看人下菜碟”,这是最不好的。所以,不但每个人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要一致。其次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教育也要一致。如果,爸爸要严管,妈妈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样做使孩子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制造矛盾,谁的话对自己有利就听谁的,就不能形成好的习惯。所以在教育观点、目标上要达成一致,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始终如一的要求和教育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2)教育方法、手段上的一致 家长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也应同幼儿园相一致。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溺爱;二是训斥打骂。前一种情况,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娇惯有加。不少幼儿园老师说,有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呆一个假期或每当周一来园时,就判若两人,淘气、任性等等。幼儿园老师辛辛苦苦取得的教育成果,常常在家长有意无意间就抵消掉了。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总结了一个奇怪的不等式:2>5。意思是双休日孩子在家的2天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的5天所受的教育。家长的过度保护,是同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一致的。幼儿园教育幼儿要有独立性,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长却喂饭、穿衣、收玩具,样样帮着孩子做。这样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的。有的家长动辄对孩子训斥打骂,一旦孩子哪里没有做好,或者老师对家长说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不是耐心教育,而是拳脚相加。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还会迁怒于老师,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因此,习惯培养必须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拧成一股绳,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家庭与幼儿园要主动配合,协调关系,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具体而言,幼儿的良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庭和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孩子二三岁时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如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收玩具。对稍大的孩子可与他商议确立规矩,制定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做事的要求。孩子到了三四岁,就应对学习时间也有所规定,以利于孩子形成按时学习的习惯。以后一到学习时间,孩子头脑里就会自然的产生学习的愿望,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而到了玩的时间也要引导孩子尽情的玩,玩好了就安心休息,进餐或学习。这样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守时习惯。2)教育要得法 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合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注意讲究方法策略,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是时,家长、老师可以采用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等方法,特别可多运用正面刺激的方法。比如,要养成孩子物归原处的习惯,家长、老师首先要创设整洁的环境,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当发现孩子把书乱放时可用游戏的口吻说:“书宝宝要回家了,你知道它的家在哪儿?你会把它送回去吗?”当孩子放回原处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鼓励他以后重复这种良好行为。对于稍大的孩子,可以对其做事的速度提出要求,并进行检查,如在孩子起床、穿衣及简单的家务劳动方面,有意识的提出要求,养成他在一定时间内认真做好一件事的习惯。同时还可给孩子一方属于他的空间,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意愿整理“小天地”,把图书、玩具、学习用品归类摆放。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及时用赏识的语言加以鼓励,偶尔还可适当奖励一些生活、学习用品,以促使他不断的练习、强化,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3)把爱和严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还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习惯。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不少家长知道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却往往以情感代替理智。例如,说好了孩子自己走,但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退让;说好了不再买昂贵的电动玩具,但只要孩子一闹,家长就心软,最终以妥协告终。孩子尝到了哭闹的甜头,就会以次此为武器来要挟家长。逐渐,幼儿形成了无理取闹的不良习惯。因此家长应学会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理智的把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孩子的执拗、生气,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置之不理。4)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需要成人在教育要求上的一致。特别是几代同堂的家庭,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当父母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时,奶奶却说:“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干这干那,于心何忍”。父母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说了:“孩子还小,动作慢,还是我来做好了”。这样孩子自然就遇到困难找救星。还有的孩子上幼儿园后,在老师的教育和同伴的影响下,已基本能生活自理,但一回到家却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个小宝两个样,良好习惯当然就养不成了。由此可见,只有做到家庭内部要求一致,家园配合默契,形成合力,才能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艰难的事。说容易是因为习惯的培养可以时时处处进行随机教育;说艰难,是因为养成一个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孩子由需要提醒才能完成的动作,发展到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习惯动作,本身就是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形成——反复——纠正——巩固”,这每一步都浸透着多方面教育力量 的共同努力。

2.幼儿分享行为 篇二

一、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7 岁以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 这阶段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经常因父母、 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 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 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 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 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 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 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 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 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使其独占欲望膨胀, 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 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 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 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 缺少分享认知。 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 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 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 不需要几个人“ 分享”一个玩具了, 久而久之, 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 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 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

(一) 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的氛围, 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优秀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 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常常我们被活灵活现的所模仿。 所以, 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 比如:分享我们的技能, 分享我们的心情等等。 让我们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当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 旁边总有一大群围着, 这时, 我就有意走过去对他们说: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给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吗?因此, 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注意自身的言行。 当然, 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一个互学的平台, 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 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 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魅力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年龄虽小, 他们自己不会全部的读懂、去理解作品, 但他们都非常愿意、喜欢听作品中的故事, 并且会知道故事中谁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谁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条件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 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 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 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 并学着去分享, 去感受。

(三) 把家园共育成为最大的动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有着深厚的影响。 因此我经常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各方面的家教知识, 与家园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在与家长交流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时, 我们还在QQ群里向家长发起了几个问题来一起探讨研究, 以调整家长的分享教育观, ( 1) 您会批评孩子把家中的东西分给好友吗? ( 2) 您会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给别的孩子吗? ( 3) 当孩子抢走家长正在用的东西时, 您也会跟着抢吗? ( 4) 您不愿意给上门要饭的人给予帮助吗? ( 5) 您不会惩罚不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吗?在以上5 项中, 选择有此类做法的家长占到了五分之一, 可想而知,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 只有家园同育, 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

(四) 创造分享机会并给予展示

在我们平时学习及一日活动过程中, 我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 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 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 及时的让大家一起来评价, 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 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 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分享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 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 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 孩子能够经常地从他人着想, 做的主动分享, 做的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 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 已培养成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通过我们老师的努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观察, 我庆幸的发现我的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 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 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 放在集体面前玩, 大家都不会看别的玩具而眼红, 都会各玩各的, 如实在想玩, 那一定也会先征求主人的意见, 玩好后肯定不会忘了说:“ 谢谢”。 我故意还带了新玩具, 放在显眼位置去试探他们, 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我所想的目的。

摘要:“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 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 因此, 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 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 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 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 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 人物关系少, 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

关键词:分享行为,培养方法,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靳小玲.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 2011

[2]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

[3]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 2007 (4)

3.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进入中班,在自我发展中属于“冲动阶段”.其特点是“自我中心”。这阶段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这使他们其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我们的幼儿活泼好动.常看到小朋友争玩具等现象.因此在这学期.我们班对幼儿进行了分享行为的培养,让每个孩子舞动分享的“翅膀”。

二、情况分析

我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教养时的过分宠爱、过分保护容易使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性,形成情感上的自我中心,不善于体会其他儿童的思想情感,体验不到与其他孩子分享快乐。

三、分享行为的培养在各领域教学活动中渗透

分享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友好合作关系的必要前提。分享行为的培养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加强分享认知的培养,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二是注重分享情感的培养,让幼儿感受与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物品的乐趣、体验愉快的情感;三是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使他们形成分享的行为习惯。《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的情感。因此,我们首先利用教学环境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和条件。我们设置了区角“分享篮”,用小动物挂钩小篮、色彩鲜艳的废旧物组合成这个精致幽雅的小区角,让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小玩意放到“分享篮”里.和小伙件一赶玩,旁边还设了个小本子,把乐意和伙伴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小朋友记下来。可是刚开始的时候,“分享篮”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一两本图书和三件玩具还有一辆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于是.我把在上学时参加的表演的照片和生日时朋友送我的十只可爱小猪玩具放在“分享篮”里。小朋友都争着要看、要玩,我就要借机组织展开讨论:只有两本相册、一盒玩具,那么多的小朋友要玩,怎么玩呢”,他们有的说“一起看!”“轮流看,”“不能争。”我又说“这些都是老师最喜欢的,要是小朋友弄坏了,老师会很伤心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轻轻翻相片。”“要爱护好,不要弄坏。”我和他们一边看,一边给他们讲我以前排练时发生的开心的事和排练的辛苦,他们听得津津有昧。在讨论和玩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和合作、学会谦让和分享。“分享篮”里的玩具、图书、糖果越来越多了,而且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乐了!在体育游戏《小小建筑师》中,幼儿分小组比赛建房子,学习合作。在科学活动《充气玩具》中,幼儿通过认识电气玩具,学习充气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习合作、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感、增强自信心。在活动《包棒子》中,孩子学习合拍地用舞蹈表现包粽子,通过分工接生火、看火,女孩子放糕子、加水来一起煮粽子,请同伴吃自己做的粽子,培养团阵合作精神,体验劳动的乐趣,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美术活动《我设计的楼房》,幼儿自由组合大胆作画,并用连贯的语言介绍房子的特点,互相分享设计的成果。语言活动《大象和蚊子》,幼儿通过学习滑稽的动作和形象的语言,分享愉快的情感。角色游戏《坐轮椅的兔兔》,幼儿通过大胆表演,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

四、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幼儿之间的交往,不仅表现互相合作,也常常表现相互对立争吵。一般来说,这种争吵并没有故意敌对的成分.教师应及时地、公正地加以处理,引导幼儿分清“对”和“不对”,学习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要求,如何协调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基本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歉,如何向别人提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一个学期下来,班上孩子的自私、霸道等特征得到极大的抑制,而关心爱护他人、同情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了。以前霸道、任性的郭新杨现在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自己带来的糖果,王小恺经常很耐心地教小朋友下棋;同伴发生争吵,黄俊杰小朋友会跟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张杰、李志伟喜欢把爸爸妈妈教的唐诗背给小朋友和老师听;在班上常会看到有小朋友拿着玩具照相机忙碌地给同伴拍照;有的拿着“注射器”帮小伙伴打“预防针”;有的拿着自己的图画本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分享是合作行为与友好交往的基础。通过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幼儿控制内部冲突、自我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增强。

参考文献:

[1] 时亚红.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行为[J].教育导刊,2011(3).

4.幼儿分享行为 篇四

----结题报告

盐城市冈中幼儿园

王荣翠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近几年的幼儿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在4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0%;有争夺玩具行为的幼儿约有57%;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就打人,踢人的幼儿约有5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

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数是大人们宠着他,在家一个人玩的。家里是“六宠一”(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宠一个小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处处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不会与他人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因此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幼儿意识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设计了此课题。【研究目标】

对于我们中班的幼儿来说,确立分享的目标是:

1、在幼儿了解并学会分享实物的基础上,初步体验精神分享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进一步的分享意识。

2、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分享的良好习惯。【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2、文献研究法: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研究过程】

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在提高幼儿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和内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提高教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不断学习有关理论文章,如《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幼儿在分享活动中的体验》等内容。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针对专题实施过程

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主题教育,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温馨气氛。

在《纲要》的“总则”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1)物质环境的创设,让墙壁也会说话。

近两年来,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无论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都有了显著地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们中班的墙面环境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如:墙面布置中的“分享树”,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棵普通的树。然而,孩子们经常会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书等挂在“树”上,和同伴一起说说看看,“树”上的内容则根据孩子的意愿不定期的更换。一棵“普通树”由此就变成了“分享树”。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又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愿望星”、“心情栏”等系列主题,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

觉。其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a.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我们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

“老师有件高兴的事,真想告诉你们,让你们和我一起开心!” “你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说出来吧!让大家一起替你想个好办法!”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积木,真好!”

“你们都想当经理,没人当员工,玩不成了,怎么办?”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b.温馨的家庭氛围。

温馨的家庭生活是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质的摇篮。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于是,我们把转换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放在家教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

3、选择多种内容与手段,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1)关于目标的制定与内容的选择。a.事先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

b.根据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班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将专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与日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

c.选择的教育内容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如:把分享目标划分成物质分享和精神分享,又把精神分享划分成分享快乐与共担忧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中班第一学期主要安排物质分享方面的内容,如:语言活动《佳佳真快乐》意在让孩子们懂得“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很快乐”的道理。在第二学期则安排精神分享的内容,如故事《忧伤鸟》,意在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愁,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快乐的事。体游《两人三足》、《网鱼》、美术《手拉手、去郊游》、计算《欢乐的相邻数》等教学内容都很好地结合了合作与分享的目标!

(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a.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a)正式教育活动包括语言、音乐、常识、美术、计算、体育等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有: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

看图片、幻灯片、VCD等。如:幻灯故事《大狮子与小老鼠》,幼儿被“看小电影似的”这样一种形式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从而得出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

(b)非正式教育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结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又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a)集体教育的作用: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而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如:在主题游戏“大家齐Happy”中,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我们动手做果汁”、“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b)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是促进

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施个别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观察在先

个别教育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例如:有位叫文文的小朋友,虽能说会道,却有攻击性行为,不会合作、不爱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

2、因人施教

幼儿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要求、方法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幼儿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例如:根据对文文的观察,发现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因此,我们把培养文文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这一层次上。

3、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幼儿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反复的指导和强化,对幼儿巩固积极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良好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常帮助文文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一方面鼓励他带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久而久之,他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4、一致性

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这既包括教师间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教育。我们的老师对文文的教育就经常交流,取得一致的认识。

同时,还争取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分享能力,经常把孩子的同伴邀请到家中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也十分支持孩子将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3)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a.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了。因此,我们在这一环节中也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如:在常识活动《认识花生》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熟花生,孩子们既合作剥花生,又共同分享,品尝了花生的美味。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b.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幼儿园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结合重阳节,我们的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并为老人做一些捶腿敲背等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孤老们一张张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露出了天真灿烂的微笑,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人关心”的幸福滋味。

c.在其他活动中实践

在自由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数量有限,新旧不等的玩具和图书,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学会合理分配图书、玩具,轮流分享。在三八节的亲子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既与妈妈增强了合作伙伴关系,又与妈妈共同分享了游戏的快乐。【研究成绩】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工作,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1、我们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物质环境。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分享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

2、家长改变了传统的育儿观,增强了科学育儿的意识,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能为幼儿园的活动提供一些社会资源。如:提供当地的农场作为活动场所,家长与孩子共同合作植一棵“爱心树”,并能将买树的钱捐给灾区的失学儿童。家庭与家庭之间也能建立起“友好小组”,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保障。

3、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孩子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区角活动、角色游戏等一些活动中,孩子们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生病或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孩子,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存在问题】

5.幼儿分享行为 篇五

微信公众号用户:

近期,我们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关于诱导分享行为的公告》,收到较多用户对于诱导分享行为的举报。经核实后,对涉及诱导分享的公众账号进行了处理。我们将继续坚决打击各类违反《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协议》的内容和行为。

微信公众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感谢所有用户对于维护微信公众平台健康绿色生态环境所给予的关注与支持。谢谢!

微信团队

6.幼儿分享行为 篇六

提交人:首钢长钢幼儿园

代毓

我是一名平凡的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上勤奋耕耘了十四个春秋,在这十四年里我信守自己的诺言,用心为孩子编织着爱的摇篮,陪伴着他们走过快乐的童年。二十七年来的工作中有快乐也有悲哀,有甜蜜也有心痛,有委屈也有自豪,我真真正正领会了一名幼师工作者的人生五味。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当时教的是一群三四岁什么也不懂得的小班幼儿。我上课时,我以极大的耐心尽量讲课有声有色,本想吸引孩子们,可他们有的东张西望,有的趴在地上,有的交头接耳说话,有的要求我帮他系扣子……,我的心一下子凉了,难到这就是我向往的工作吗?我犹豫了、后悔了、抱怨了,真有“入错门.选错行”的感叹,当我把目光扫向孩子们时,从他们的眼睛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开拓者,我何不做这开拓之人呢?就这样我打消了我的犹豫、我的后悔、抱怨,把全部的爱和心血都洒向了孩子们。每天和孩子们朝夕相处,时光如流水般一样快!转眼间,我在这里工作二十年,成绩令人可喜。因工作需要我又调到现在的幼儿园,初到这里时,由于对人和环境的不熟悉,所以感觉是放不开,再加上我们园长还要听我们的课,真是有点紧张,好像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了,慢慢地我就像孩子一样适应了现在的环境。没有了开始的约束,没有了焦虑不安,一切也都正常起来。

有一次早晨我在外边接待孩子时,看见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门口时总是与孩子拥抱一个或是亲一下脸蛋才会走,这时的孩子也总是开心的往教室里边走去。我想,这种爱的表达可否给我班上的孩子们呢?有了这种想法,我开始试着去拥抱他们。在深情地拥抱了一个孩子后,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受宠,那份满足以及旁边的孩子看过后“抱抱我、抱抱我”的呼声让我惊喜,叹服拥抱的力量与神奇!是啊,天下哪位母亲没有深情地拥抱过自己的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像妈妈一样去拥抱班上的孩子,该是件多么容易做到的事情,这种深情的拥抱传递着太多爱的信息:接纳、包容、关爱、信任、鼓励。这些信息足以一天天加深老师与孩子们的感情。在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拥抱他们,告诉他们老师爱他,看着被我拥抱过孩子的脸上挂着幸福骄傲的神情,快乐的感觉快要洋溢出来。而我也因为他们的快乐而笑容满面。是啊,老师爱孩子,孩子敬老师,我的工作目标是: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有人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也在收获着,收获着颗颗闪亮的童心。现在我深深地理解了自己的职责,也深深地爱上了我的工作。你要问我,我赋予她多大的激情与魄力?开拓多深的智慧与潜能?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我爱幼教之心比山高、比海深。我渴望、我相信我带过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循循善诱地教导着,呕心沥血地爱护着,坚定沉着地等待着……。

7.谈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篇七

在物质分享方面, 同年龄段中女孩主动分享的比率高于男孩。女孩主动与同伴分享游戏时的器械、游戏时的玩具, 主动让同伴使用自己的彩色笔、剪刀等用具, 有好吃的东西时, 也主动与同伴分享;相比之下, 男孩在玩具、用具、食物等物质分享方面的主动性较女孩较差。无论是男孩或是女孩, 食物分享方面的比率高于玩具、用具分享方面的比率。也就是说, 男孩和女孩大多愿意与同伴分享食物, 较之在玩具、用具方面, 他们与同伴分享的比率则相对较低。在父母或他人的提示下, 男孩和女孩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比率增多。也就是说, 男孩与女孩原本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 但在父母或他人的提示下, 能调整自己的行为, 愿意将食物、玩具、用具等与同伴分享。在情感分享方面, 男孩和女孩得到表扬后都能主动与父母、家人分享;女孩与他人发生矛盾后, 与父母、家人分享的比率仅次于得到表扬后与父母、家人分享的比率;男孩与他人发生矛盾后, 与父母、家人分享的比率最低。

家庭中, 自然状态下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有其规律和特点的, 家庭中培养幼儿良好分享行为习惯应根据其规律和特点, 并注意以下策略。

1. 抓住性别差异, 施与不同的教育

根据调查发现, 在物质分享方面, 女孩比男孩更主动。因此, 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女孩的主动分享行为应予以更多的表扬和鼓励, 不断强化女孩的主动分享行为;家长可以借助女孩的主动分享行为榜样引导男孩, 使男孩知道分享是一种美德, 是一种能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快乐的行为, 使得男孩在物质分享方面有更多的主动行为。

2. 以食物分享为契机, 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 大多愿意与同伴分享食物, 食物主动分享的比率高于其他方面的物质分享比率。因此, 家长在家庭中可以借助食物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 鼓励幼儿在家庭中, 主动与家人分享好吃的东西, 让幼儿知道好吃的东西家人一起分享是快乐的, 从而培养分享的意识;其次, 在家庭中, 鼓励幼儿与客人分享好吃的东西, 让幼儿知道分享是待客的基本礼仪, 也是一种好的行为习惯;再次, 在家庭中, 鼓励幼儿主动与小伙伴分享好吃的东西, 最终引导幼儿将分享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分享行为。

3. 父母家人参与, 共同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父母或他人提示下, 男孩和女孩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比率增多, 这说明幼儿在他人提示下有更多的分享行为。因此, 在家庭中, 父母或家人不要忽略幼儿的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应更多地指导幼儿的行为, 例如在家人聚会、客人来访、小伙伴一起游戏时, 要注意提醒幼儿与他人分享食物、分享玩具或分享用具, 对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 使幼儿知道不论是家人或是他人都应该分享, 从而树立分享的意识, 并逐渐养成分享的行为习惯。

4. 根据情感分享特点, 强化分享行为

8.浅析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

随着社会家庭独生子女的增多,幼儿对“分享”这一概念相对匮乏,对幼儿自身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小班的教学现状,对分享行为进行分析。

一、分享的重要意义

1.分享的含义

分享作为一个动词,其解释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与另外一人对某种事物的分着享受或者使用;第二种,是通过自己对于某种感受的诉说,使别人也能感同身受;第三种,是与其他人共同享受。从这三种解释上我们明白,分享一般是将自己认为比较美好的事物与他人分享,这种分享既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分享一块巧克力;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将感人的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2.分享的意义

分享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分享作为一种快乐交流的过程,其本质是快乐的,它不仅能够愉悦人们的精神层面,更能促进双方的感情交流。

二、小班模式下幼儿分享的现状

通过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不难发现,小班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幼儿因为玩具分配产生争吵的现象。

现在家庭中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幼儿的宠爱或者溺爱,造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自私、任性等行为,幼儿自私、任性的特点导致他们只想要被分享而不想当分享者,这种行为和特点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以对某市高级幼儿园调查采访分析为例,部分采访内容如下:

王老师:“你好小朋友,我是新来的王老师,我们要一起做游戏,我送给你四个巧克力,你会怎么分配他们呢?”

受访A:“我最喜欢巧克力了,我会留在下课自己吃。”

王老师:“那如果你的朋友B和C也喜欢巧克力,你会把你的分享给他们吗?”

受访A:“不,在家里只要是我喜欢的都给我吃,为什么要给他们呢?”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部分幼儿没有分享意识。

三、影响幼儿分享的两方面

1.内部因素

幼儿分享行为受幼儿认知水平的影响,表现在幼儿对于分享的概念尚未形成,以及缺少分享意识。调查研究,幼儿自我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除了将自身划归在属于自己的范畴外,还会将父母亲人以及玩具零食等全部划归在自我的范畴下。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与道德水平偏低,一切标准的衡量为自我需求,因此年龄越小的幼儿,自我意识的行为也就越强,其分享的素质也就越差。可见,不分享是幼儿不可避免的一个成长阶段。

2.外部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对与同龄人的交流,没有共同成长的意识,也就缺少分享意识;且因为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重心,家长会宠爱甚至溺爱孩子,这两种行为均不利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

四、培养幼儿分享的方法

1.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

家长对于孩子的溺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慢性毒药,而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个大家庭,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而这两者对于教育孩子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分歧。因此,为了增强双方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加强沟通,对于幼儿教育达成基本一致的观念,共同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2.组织分享活动

在对于小班幼儿的教育上,理论教导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需要经常举办活动,尤其是较为新颖的分享活动,增强幼儿对于分享乐趣的体验程度。比如,鼓励家长制作一些食物让孩子带入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吃,教师会表扬主动分享的孩子,并让其他小朋友对分享者表示感谢,不仅可以让幼儿快速理解分享的含义,同时可以让更多的幼儿建立分享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分享作为一种亲近社会的行为,是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培养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教师双方共同努力,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和认知发展的水平,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幼儿分享行为进行培养,让幼儿在体会分享的乐趣同时,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更好的人。

参考文献:

[1]邵秀萍.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3(16):159.

[2]唐慧琳,严娟.玩具数量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5):90-93.

9.美国幼儿园教室布置分享 篇九

一、美国幼儿园教室布置的指导思想

美国幼儿园教育极重视幼儿园的教室布置,这是同美国幼儿园和教育观念分不开的。美国幼儿教育的主要观点是:

1.幼儿必须利用各种感官,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作用进行学习。

2.幼儿教师必须鼓励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中的物体、材料和人进行相互作用。

3.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适合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课程。

由此,美国幼儿园将教室的布置视为一种策略,认为教室的环境布置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美国某幼儿园环境布置范例

2三、美国幼儿园教室布置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各个具体的活动区域可以促使幼儿学习特定的知识,发展特定的技能,培养社会性的个性。

(二)所有的活动区都能培养幼儿的信任感,发展幼的儿独立性,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技能技巧。

1.培养幼儿的信任感,布置合理的教室使儿童对教室产生信任感。

①各活动区的玩具架摆放整齐,分类清楚,幼儿很容易就能找到所需的物品,不会为找不到所需的物品感到不安。

②幼儿的美术作品贴在艺术角,与他们的水平视线的高度一致,这会使幼儿感到他们的作品受到重视。

③教室的图书角温馨舒适,使他们能坐下来阅读或休息。

④各活动区的材料足够,以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

⑤幼儿三三两两地在一个活动区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相处,彼此信任。

美国某幼儿园环境布置范例

44.发展幼儿的技能、技巧:发展幼儿的数学技能、阅读和写作技能、社会技巧。

①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幼儿可以学到分类和搭配。如摆出两个同种物品会使幼儿学会把类似的物品搭配起来。

②图书角的活动能培养幼儿安静读书的能力。

③家庭角和桌面玩具角的活动能帮助幼儿发展眼手协调的能力,发展他们的阅读技巧。

④每个活动区幼儿交往活动能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他们的社会技巧。

10.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篇十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很多,我们要从多方面着手,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去分享,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懂得分享,愿意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

一、榜样示范,引领幼儿懂得分享

幼儿在小班时并没有对分享行为形成抽象的概念,这就需要一个榜样来引导幼儿,对幼儿进行正面的教育。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日常行为、言谈举止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用正面强化的方法,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两位教师制作教具,共用一把剪刀,两人使用同一份教材时的表现等等。两人之间的亲密、信任,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因此,我们应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当然,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在游戏时,幼儿也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具备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语言引导,激励幼儿学会分享

语言引导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語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

又如,当我们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要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也要要求幼儿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去分享。

三、环境创设,营造分享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是为幼儿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教师要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是彼此关心、彼此爱互的。如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每次老师布置教室的时候,他们都喜欢围着看,好奇的用小手摸摸,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在环境布置中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

四、活动渗透,提供分享机会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分享行为特征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有关分享教育的儿歌童谣、歌曲舞蹈、寓言故事、录像动画等数不胜数,如今的幼教刊物上相关的故事则更多,只要教师善于取材,为我所用,相信最简单的儿歌也能催化孩子分享的愿望。如给幼儿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还可以利用歌曲《分果果》、情景表演《做客》教育幼儿分享是一种美德。

五、抓住机会,及时进行分享教育

要巩固幼儿的分享行为,就必须给幼儿创设分享的机会。如:可以创设分享日,规定一星期中某一天,让幼儿带玩具,供其他幼儿共享;可以创设生日会,让其他幼儿送给过生日的小朋友一个小小的生日礼物,以此机会提供幼儿分享机会,从而强化分享行为。另外,我们还可以抓住日常生活现象进行情境教学。如:幼儿园新到了一批积木,但数量有限,不能人手一份,这时,我们就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这么多人都想玩这个新玩具该怎么办?孩子们通过讨论后想出了许多方法:“我们商量好谁先玩”“我们可以两个人一起玩”“如果他有礼貌地说,我会同意他参加的”“我们按小组轮流,一天轮一次。”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孩子们多次实践,渐渐地,许多幼儿掌握了正确而恰当的分享方法。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六、及时鼓励,巩固分享技能

对于小班的幼儿,他们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表扬、鼓励,给予幼儿精神上充分的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发现幼儿值得表扬的行为,把小细节放大在大家的眼前,在大家面前进行表扬,这样下次幼儿才会积极的产生“我还要这样做” 的想法。长期以往有助于幼儿内化分享的意识,养成乐意与人分享的好习惯,真正地从心理有分享的欲望,能体验分享的美好情感。

七、家园合作,形成自主行为

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而且幼儿在家庭中独占行为较为严重,尤其是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所以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教育,是让幼儿学会分享很关键的一步。

首先,教师要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工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其次,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帮助父母招待客人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的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

总之,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长期的坚持才可以进步。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幼儿园教师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2]陈丽君著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学前教育研究 》 2001年第2期.

[3]阮家红著 《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探索》 《幼教博览》 2004年第4期.

上一篇:交通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下一篇:描写美丽的风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