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024-06-24

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精选9篇)

1.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一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阐述.重点对生产无公害茶叶茶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同时发挥各种物理防治优势,适量运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对有机茶园和绿色食品AA级茶园,应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一般无公害茶园也要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作 者:郭桂义 孙慕芳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专业,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34(6)分类号:S435.711关键词:无公害茶叶 病虫害 防治技术

2.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二

核桃树的树干高, 材质韧, 是制作家具、军工用品的优良材料。同时还能吸附烟尘、净化空气。核桃树全身是宝, 核桃仁含油量高达60%~70%, 蛋白15%左右, 高于鸡蛋、鸭蛋的含量。同时, 核桃仁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钙、铁、磷、锌等微量元素。核桃叶中含有丰富的单宁, 可制作蚊香。还可制作饲料, 由于核桃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可治疗伤口、皮肤病及肠胃病等。核桃树皮单独熬水可治瘙痒。核桃仁的外涩皮, 可制作高档畜禽饲料的添加剂, 如鸽子、鹌鹑等饲料添加核桃仁外皮, 在夏季可有效预防疾病。核桃雄花絮, 用开水焯后, 沥干水分, 可作为一种高档的菜肴, 烧、蒸、炖、炒、凉拌均可。

2 山区核桃的栽培技术

2.1 园址的选建

园址一般选在平地或缓坡地, 土地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并要有1m以上的土层, 地下水位距地表2m以上, 适宜酸碱度在6.2~8.2。山区核桃园以开阔向阳为最佳园址, 栽前应进行土壤改良, 并进行土地整平, 土壤熟化, 做好防涝措施。坡度较大的应改为梯田。对于地势复杂, 不宜改梯田的可挖鱼鳞坑栽植。

2.2 栽植技术

(1) 栽植时期。

分春栽或秋栽两种, 北方春旱地区, 核桃根系伤口愈合较慢, 发根较晚, 以秋栽较好, 秋季栽植树体萌芽早, 生长健壮, 但是植株小, 可防止冻害发生。秋季栽植应在落叶后到萌芽前, 山区土层较薄的地区, 在栽后高培土, 视墒情浇水, 树盘覆盖地膜, 不仅保墒, 还可增加地温。

(2) 栽植方式。

核桃的栽植密度和方式, 应根据立地条件、栽植品种和管理水平来确定。一般早实核桃由于结果早, 植株小, 株行距可采用3m×4m或4m×4m。

(3) 品种选择。

核桃树具有雌雄异树、风媒传粉、有效传粉距离短及品种之间座果率差异大等特点, 建园时最好选用2~3个能够互相授粉的品种, 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为1∶8。主栽品种的雄花与授粉品种的雌花一致。

(4) 注意事项。

核桃苗木栽植以前, 应先剪除伤根和烂根, 然后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使根系充分吸水, 或根系蘸泥浆, 以保证缓苗与成活。栽植苗木的深度, 可略高于苗圃的深度。灌水和土壤落实后, 根茎与地表向平, 过深过浅均不利于苗木生长。

2.3 管理技术

(1) 土壤管理。

幼龄园应及时除草和松土, 除草常用的除草剂有伏草隆、盖草能、草甘磷等。松土一般在夏秋两季进行, 一般10~15cm, 夏季浅些, 冬季则深些。

(2) 施肥管理。

施肥一般分为追肥和叶面喷肥两种。追肥一般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是在核桃开花前或展叶初期进行, 以速效氮为主。主要作用是促进开花坐果和新梢生长。第二次追肥是在幼果发育期, 仍以速效氮为主, 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减少落果和促进新梢的生长与木质化, 以及花芽分化。第三次追肥是在坚果硬核期, 主要作用是供给核仁发育所需的养分, 使果仁充实饱满。叶面喷肥在核桃生长期进行, 目的是通过叶片气孔和细胞间隙, 使养分直接进入树体。叶面肥主要是0.3%~0.5%尿素液、0.5%~1.0%过磷酸钙液、0.2%~0.3%硫酸钾液、0.1%~0.2%硼酸液, 一般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喷肥较为适宜, 刮风或下雨天不宜进行。

(3) 浇水。

一般在3、4月份萌芽前后浇第一次水, 称为萌芽水。第二次浇水是在5~6月份, 雌花受精后, 果实迅速进入生长期为满足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对水分的需求, 及时浇水。尤其在硬核期前浇一次透水, 以确保核桃仁饱满。第三次浇水在落叶前, 可增加冬前树体养分储备, 提高幼树越冬能力, 也有利于第二年春季萌芽和开花。

2.4 整形修剪

根据所选品种和栽植方式选择定干高度, 一般定干高度为0.8~1.2m。核桃树的修剪, 是在整形基础上, 继续选留和培养结果枝, 并及时剪除一些无用枝。在修剪时要注意培养好主、侧枝外, 还应及时控制二次枝和利用徒长枝, 梳除过密枝, 处理好被下枝。

3病虫害防治技术

(1) 云斑天牛。在6、7月份大发生的晚上,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 用手电到树下进行人工捕杀。在产卵期, 可先用铁丝将虫粪便除净, 再用蘸了毒药的棉球堵塞, 毒杀幼虫。

(2) 核桃举肢蛾。6月份用40%的辛硫磷1000倍。及时收埋蛀虫果, 减少下一年的虫口密度。6~7月份在幼虫蛀果期, 每间隔10d左右喷洒25%西维因600倍可湿性粉剂。土壤封冻前, 深翻园地, 清除树下落叶和杂草, 消灭越冬害虫。

(3) 铜绿金龟子。成虫大量发生期, 可用黑光灯诱杀。

(4) 核桃炭疽病。通常采取生物防治, 挑选丰产、优质、抗病的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保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改善园内通风透光, 有利于控制病害。集中销毁病害枝叶, 减少病害侵染。

(5)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加强田间管理, 保持园内通风透光, 剪去接近地表枝条, 降低潮湿和互相感病。结合修剪, 除去病枝和病国, 减少侵染源。药物防治:发芽前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 生长期喷1~3次1∶0.5∶200倍的波尔多液;或喷5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0.4%草酸铜效果更好;0.003%浓度的农用链霉素加2%的硫酸铜, 10~15d喷一次, 连续3~5次。

(6) 核桃溃疡病。树干刮除病斑, 涂石硫合剂。加强田间管理, 增强树势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

摘要:指出了核桃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木本油料树种, 分析了核桃的经济价值, 从园址的选建、苗木管理、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山区核桃栽培防治技术。

3.吊瓜及其栽培技术 篇三

吊瓜,学名栝楼,又名药瓜,属葫芦科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适宜在深厚、疏松、湿润的土壤中生长,不耐寒、不耐旱,忌积水,适宜大田栽培和农家小院种植。吊瓜根、茎、叶、瓜皮、种子均可供药用。近年来,随着吊瓜开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吊瓜子已成为炒货中的佳品,它浓香扑鼻,深受消费者喜爱。

吊瓜地上部分茎叶经霜打后即枯萎死亡,以地下块根越冬,翌年温度回升后,一般于4月底至5月初从地下茎部萌芽再生。吊瓜根深叶茂,生长旺盛,一般棚架成片种植的单株遮阳面积为20~40平方米,主蔓长达10多米。吊瓜雌雄异株,花冠白色,雄花总状花序,雌花单生,子房下位。花期长,从6月中旬一直延续到10月上旬,盛花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吊瓜进入生殖生长后,主侧蔓均能开花坐果,各节均分化花蕾,但成花结果率低。8月底9月初始收,果近球形或呈卵状椭圆形。果实成熟时皮为橘黄色或橘红色,皮光滑。瓤墨绿色。种仁扁平、椭圆形,表面棕色或棕褐色,殼薄坚硬,肉嫩白,富油性,一般单瓜产子100粒左右,千粒重200克左右。

二、栽培要点

1.选择果型较大、花纹清晰、单果种子多、子粒饱满、千粒重较重、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种子或块根种植。

2.种植:

(1)块根种植。块根一般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挖取,摊放在太阳下稍晒后栽植到大田或院内向阳处。

(2)种子育苗种植。以营养钵育苗移栽为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育苗,于5月上、中旬定植。

3.整地施肥:基肥一般于春分前后挖穴提前施入,每穴施腐熟的厩肥15公斤或饼肥15公斤,加三元复合肥0.3~0.4公斤和过磷酸钙0.2公斤,施后盖土15厘米左右,耙平后苗栽或根栽。以后每年冬天穴施腐熟厩肥10~15公斤或饼肥5~7.5公斤,加过磷酸钙0.2公斤。

4.种植密度:块根种植,一般第1年行株距为3米×l米;种子育苗种植,一般第1年行株距为3米×O.15米,开花后去掉雄株,第2年留一半,以后逐年疏稀。

5.栽培管理:引蔓整枝,新生长的吊瓜选主蔓引蔓上架,上架后留取侧蔓,开花后应及时疏除雄株。已投产的吊瓜根据架面空间选留1~2个根蔓,上架后打顶,并摘除坐瓜节位前的侧枝。同时应经常理蔓,保持茎蔓向上向前向着同一方向生长。

已投产的吊瓜块根营养丰富,坐瓜前一般不施追肥。对当年新种的吊瓜在坐瓜前要适量多次追肥,当苗长15厘米左右时追施1次提苗肥,每穴施少量尿素;5月下旬至7月上旬再施2~3次追肥,每次每穴施少量复合肥,此阶段多雨天气要注意排水防涝。吊瓜开花坐瓜后,要勤施巧施薄肥,一般坐瓜后至8月下旬每隔10~15天追一次高浓度复合肥,同时要注意浇水保湿抗旱。

6.病虫害防治:吊瓜的主要病虫害有瓜绢螟和蔓枯病。7月~9月是瓜绢螟大量危害时期,可用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20%三唑磷乳油500倍液或5%锐劲特2500倍液喷洒防治。蔓枯病可在发病初期用40%杜邦福星乳油800倍液进行全园喷洒,也可用5%菌毒清水剂300~500倍液灌根或全园喷洒,隔3~4天再防1次,以后视病情而定。

4.水稻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四

1 病害

1.1 稻瘟病

特点:为害最大、流行最广的病害之一。根据危害部位和时期的不同, 一般分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 病菌主要依靠风、雨、水、昆虫等传播。发病的先决条件是感病品种和致病菌两者同时存在, 而是否发病则看天气情况。当气温在25~28℃、相对湿度高于92%时, 病菌侵染繁殖最快;当气温在10℃以下或3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0%时, 病菌的危害会得到明显抑制;光照不足、偏施氮肥、长期灌深水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良种。 (2) 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 每公斤用20%三环唑3 g浸种1 d。 (3) 合理的田间管理。适量施用氮肥、浅水灌溉、适时晒田以增加田间光照利用率。 (4) 施药。每公顷用40%稻瘟灵乳油1 500 ml兑水900 L叶面喷雾, 或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浸秧, 用药后移栽。 (5) 本田期挑治叶瘟, 狠治穗瘟, 重点防治对象田是常发病区, 种植感病品种, 叶瘟发生的田块和相邻稻田。防治时期是孕穗破口期, 每公顷用20%三环唑1 500 g或75%丰登可湿性粉剂375~450 g。水稻抽穗后, 每公顷用30%稻瘟灵乳油2 250 ml兑水750 L喷雾。

1.2 纹枯病

特点:一般从秧苗分蘖期开始发生, 到后期加重病害, 主要为害临近水面的叶鞘、叶片。发病初期, 病斑呈椭圆形, 受害叶片中央呈灰绿色, 之后不断扩大成不规则纹状, 使叶鞘、叶片枯死。发病轻时, 会增加空秕粒、降低粒重、影响产量;发病严重时, 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后不能结实, 或引起倒伏。

防治方法: (1) 加强田间管理。做到浅水勤灌、看苗施肥、适时晒田。 (2) 消除菌核。结合秋冬深翻, 深埋菌核。灌水整田时, 挑出含有大量菌核的稻桩等。 (3) 药物防治。每公顷用井冈霉素7.5 kg加750 L水喷雾, 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 或3 kg左右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300 kg细土撒施。施药时, 田中需保持2~3 cm水深。

1.3 白叶枯病

特点:传播很快。白叶枯病一般从苗期开始发生, 在秧苗分蘖期扩散较快, 孕穗期后达到高峰。发病较早时, 叶片会枯死而不能抽穗;发病较迟时, 会影响水稻扬花灌浆, 增加秕粒, 引起倒伏, 降低产量。感病后, 水稻叶尖或叶缘出现绿色或暗绿色病斑, 病斑沿中脉或叶缘扩展形成明显的界限, 使叶片枯死呈灰白色。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 (2) 对种子进行消毒。用1%石灰水在其温度25℃时过滤浸种3~4 d。将种子静置在石灰水面下10~12 cm处。 (3) 不过施分蘖肥、穗肥, 浅水勤灌、适时晒田。

2 虫害

2.1 稻螟虫

特点:在水稻分蘖期为害, 先蛀食叶鞘导致枯鞘, 之后咬断心叶导致枯苗;在孕穗期、抽穗期为害, 会导致死孕穗或白穗。

防治措施: (1) 及时春耕、冬灌, 彻底处理稻桩。 (2) 调整水稻布局, 改进栽培技术。 (3) 采取人工方式进行卵块摘除。 (4) 采用频振杀虫灯物理防治。 (5) 在虫卵孵化高峰期, 施用杀螟杆菌进行生物防治。 (6) 化学防治。每公顷施用0.2%高渗甲维盐600~900 ml或5%锐劲特450 ml或20%三唑磷1 200~1 500 ml。

2.2 稻飞虱

特点:刺吸稻丛基部的汁液, 分泌的唾液会使水稻中毒萎缩。严重时, 致水稻呈现点、片枯黄并出现倒伏, 对水稻产生毁灭性破坏。

防治措施: (1)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做到“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浅灌勤灌”, 防止水稻贪青徒长。 (2) 及时灭稗, 减少飞虱的中间寄主。 (3) 每公顷用22%蚜虱灵150 g或80%敌敌畏乳油1 500 ml兑水900 L喷雾。

2.3 稻苞虫

特点:幼虫吐丝缀叶成苞, 并蚕食, 危害较轻时会造成缺刻, 危害较重时会吃光叶片, 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5.玉米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浅谈 篇五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以玉米、小麦和水稻为主要的粮食,而玉米在我国的总产量每年都位居全国农作物总产量的第二位。可以说,玉米是国内人均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防治玉米病虫害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程。

1 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首先,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国人均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果玉米的产量有所下降,势必会造成粮食供应紧张。其次,玉米除了能够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以外,它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1]。因此,有效地控制玉米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可以为医学事业做出较大的贡献。

2 玉米病虫害问题

一般情况下,将玉米的病虫害问题细分为玉米的病害和虫害两种。

2.1 玉米的病害

玉米的病害主要是指玉米在生长期自身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病状。从目前来看,玉米的病害主要由玉米的黑粉病和小斑病。

玉米黑粉病是指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整个谷穗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病症,这类玉米病害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首先,黑粉病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抽雄期表现极为明显,并且玉米植株的各部位对产生许多大小不同的瘤状物体,甚至某些较大的瘤状物体直径可达15 cm左右。另外,生长初期的瘤状物体外表会包有一层白色且发亮的薄膜,随着瘤状物体的成长,后期会变成黑色,最后薄膜里所包裹的黑色粉状物质会散出来,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及饱满度。黑粉病容易在空气较为干燥的地区发生,并通过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虫害、伤口等处进行传播。

玉米小斑病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玉米病害,一般出现于玉米的叶片、茎、籽等地方,显椭圆形不规则排列。这种病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侵害或是土壤水分或肥料不中引起的。严重的玉米小斑病会导致整株玉米的死亡。

2.2 玉米的虫害问题

玉米的虫害比玉米自身的病害对玉米生长期的影响更为严重,也是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玉米生生长过程中,蚜虫的危害十分大。蚜虫一般在玉米苗生长初期群居于叶片内,以吸收叶片中的养分为主。蚜虫除了吸取大量的叶片养分外,还会排泄出大量的蜜露[2]。而蜜露一但接触到阳光,就会产生光合作用,从而产生大量的霉菌。因此,如果玉米生长期受到蚜虫的侵害,就会引起玉米的长势衰退、发育不良等情况,大大降低玉米的产量。

玉米红蜘蛛对玉米生长期的影响也较大。红蜘蛛一般依附于玉米的叶片上,靠吸取叶片上的汁液为生,被红蜘蛛吸取的叶片均显现失绿状态,从而影响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甚至严重时,还会使叶片显现白色,以至于造成玉米株枯死情况的发生。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为提高我国玉米的产量,农业部门对玉米生长期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划及要求,并针对玉米生长期中病虫害的具体发生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了一些可行性较高的防治技术及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玉米病虫害对玉米产量的危害。

3.1 玉米病害的防治技术

针对于玉米生长期中黑粉病的问题,可直接采用农业防治的方式,即通过农业培育手段在玉米黑粉病重灾区栽培抗病种;同时加强对玉米生长期的栽培管理力度。另外,在玉米抽雄前后期一定要保证供水的充足性。此外,如果在玉米生长期中发现黑粉病,要及时采用农业药物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黑粉瘤深埋地下,待玉米收获期后再将其彻底清除。在防治黑粉瘤时,可以利用药物进行事前的处理,主要是在玉米播种前,用含20%的粉锈宁孔液与种子进行搅拌。同时,利用多菌灵等杀菌济对土壤进行喷洒,保证玉米播种前期的安全性。最后,要加强水分及肥料供给充足。一般而言,黑粉病常发生于空气较干燥的地区,因此,要在玉米生长期保证土土壤及玉米的水分,从而有效防治黑粉病的发生。对于玉米小斑病的防治,除了要保证水分及养料的充足外,还要将已经发生小斑病害的叶片或茎摘除,这样可以预防小斑病的传播。另外,在防治小斑病技术中,加强玉米种植期的田间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技术人员要定期对土壤进行施肥,保证土壤中磷元素的充足。同时,要做好一定的除草工作、培育工作等,从而增加玉米生长期的抗病能力。要把握住最佳的时期,给玉米喷洒农药。需要注意的是,在防治小斑病过程中,对初期的小斑病要采用20%浓度的1 500倍液或是70%浓度的代森锰600倍进行喷洒。如果用采用50%浓度的多菌灵液济的话,则需按80 mL对水20 kg的比例进行配比,并于晴天的下午时分均匀地喷洒在玉米的叶片上。且要每隔7 d喷洒1次,连续4次为1个周期。

3.2 虫害的防治技术

对于蚜虫害的防治技术来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玉米种植基地这边的杂草全部清除,并在杂草地区域内喷洒杀杀虫剂,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另外,如果是采用药物防治的话,由可以选用含有40%浓度的乐果乳油或是含有80%浓度的敌敌喂乳油2 000倍液进行喷洒。如果是采用含量为50%的硫酸磷的话,则需选用1 000倍液乳油。此外,在蚜虫害防治中,也可以选用颗粒类药物进行防治,与水的比例为1∶4。

而对于玉米红蜘蛛的防治技术来讲,要在玉米播种前对土地进行深翻处理,将红蜘蛛的幼虫翻入到土壤的最深处,并在早春和秋后才对土壤进行浇水,将红蜘蛛幼虫闷死在土壤中,从而起到了一定的虫害防治作用。如果是采用药物防治的话,可用含有20%浓度的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进行喷洒,或是用其他防治玉米蚜虫的溶液均可用于防治玉米红蜘蛛。

4 结语

防治玉米病虫害对提高玉米的产量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防治玉米病虫害时,要先确定病害或虫害的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找出防治技术及办法,合理且有效地进行防治,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率,提高玉米总产量。

参考文献

[1]张爱武.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85-185.

[2]孟英,陈岗,谭贺,等.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7(4):43-45.

6.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六

【关键词】南方;白兰花;引种;育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

南方白兰花是木兰科含笑属的常绿乔木,树干通直,树形优美,枝叶繁茂,叶色浓绿,生长迅速,对土壤的适应性强,是城乡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长江以南地区得到推广并在近年来被引种至北方。

1 南方白兰花的播种技术

1.1 种子准备

南方白兰花开花期为4月,果熟期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聚合果呈紫红色,长约10cm,种子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外种皮红色。采种宜选择20~40年生的健壮母树,采下的聚合果摊在阴凉通风的室内后熟,待果壳自然开裂后取出种子;或把采下的果实放在室外摊晒数天再移放室内,开裂后取出种子。当种子外的红色假种皮软化后,放在清水中擦洗干净,放在室内摊放数天后用湿沙贮藏。如发现有霉烂变质种子,应立即翻沙消毒,捡去坏种子。种子千粒重约104~121g。

1.2 土地准备

有条件的可在室内苗床上播种,也可在室外排灌条件较好的苗圃地播种,以深厚、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播种前应进行细致整地,疏松表土、清除杂草,平整土地。同时可加入迟效性有机肥料如堆肥、厩肥、绿肥等作基肥,也可加入少量氮肥和部分磷、钾肥,以改良土壤,保证长期地、不断地供应苗木生长所需养料。

1.3 播种方法

在室内或温暖地区,可于早春2月播种。在室外或寒冷地区,一般在4月土壤解冻后播种。播种前可用40℃以下温水将种子浸泡12~24h,使其吸足水分,加快种子萌芽速度,并可使出苗整齐。

如果种植者准备在幼苗期出售种苗或分床移植,可采用撒播法。撒播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播种密度大,苗木分布较均匀,单位面积产苗量高。其缺点是幼苗留床时间短,种植者必须做好移植准备。如果种植者不准备出售种苗或不准备当年移植,可采取条播法,即在苗床上按一定距离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一般条宽5cm,条距25cm,播种沟深1.5~2.0cm,种子播下好覆土1~2cm,并浇透水。苗床上加盖一层稻草以保持苗床湿度,以后根据种子出土的先后采取分次揭草。

2 苗木抚育管理技术

2.1 出苗期

从播种后幼苗出土到能独立进行营养生长为止,这一时期称为出苗期。播种后20~30d就可萌发,出苗期持续15~20d左右。这一时期幼苗十分嫩弱,根系分布很浅,抗性弱。育苗的关键是要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和通气条件。但苗床不可过湿或积水,如果水分过多会造成通气不良,影响种子发育,并造成种子腐烂。这时的嫩苗尚不能自行制造营养物质,其营养来源主要是种子所贮存的营养物质,不需要施肥。

2.2 幼苗期

幼苗出土后独立进行营养生长开始旺盛生长前的一段时期,称为幼苗期,持续时间约为20d。这一时期幼苗开始出现真叶,开始独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叶片数量逐渐增大,根系生长较快,产生侧根。此时苗木仍很幼嫩,对外界不良条件抵抗能力弱,死亡率很高。要采取措施防止干旱、水涝、高温、低温等不良现象,适当遮荫,及早除草松土,注意防治病虫害。幼苗期对养分需要量不多,适量追施稀薄的氮、磷肥,则能提高苗木质量。

早春播种,幼苗期一般处于4~5月,此时的气候条件优良,比较合适苗木移植。苗床上撒播的种苗现已比较密,需在这一时期进行销售或分床移植。在大田苗圃条播的也要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及时做好间苗和定苗工作,利用一部分间拔幼苗进行移植和补苗,淘汰劣苗,调节苗木密度,保证单位面积的一定产量,为培育优质苗木创造条件。间苗后应灌溉。

2.3 生长盛期

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提高开始到高生长量大幅度减少为止,是苗木的生长盛期。白兰花的生长盛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10月中旬止,其中5~7月初有一生长高峰,苗木高度可达20~25cm;7~8月处于夏季高温干旱期,生长缓慢;9~10月又出现一个生长高峰,平均高度可长至30cm左右。

该期的苗木发育状况基本上决定了苗木质量。这一时期苗木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高度,地径和根系的生长都很旺盛其中高生长最为明显,并形成侧枝。期间影响苗木生长发育的外界因子主要是气温,土壤水分和养分。药剂师搭建荫棚以防叶片被强烈的阳光灼伤。干旱炎热时要及时灌溉,梅季多雨时要及时排涝,忌土壤积水,如涝害持续1d以上,会引其苗木高死亡率。另外,要做好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等工作,除7~8月的生长缓慢期外,前后两个高速生长期应追肥。

2.4 生长后期

生长后期从苗木旺盛生长阶段过去后到进入休眠为止。此时苗木高生长缓慢并最终停止,但粗生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苗木的地上和地下部分质化程度增加,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提高。

这一时期要停止一切促进苗木生长的措施,防止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形成健壮的顶芽,提高苗木越冬能力。白兰花大苗抗冻能力较强,但一年生苗抗低温能力较弱,易受霜冻,需要采取一些防寒保暖措施。

3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

3.1 猝倒病

又称立枯病,一般发生在幼苗出土两月内,或幼苗期移植后半月内。病菌自根部侵入,产生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呈水渍状组织坏死,病部细菌缢出使苗木迅速倒伏。当圃地积水、表土板结、覆土过厚、地表温度过高时容易发病。可喷0.5%波尔度液喷射苗木茎叶进行防治,喷后用清水洗苗。

3.2 地老虎

主要是蝼蛄类或夜蛾类的幼虫,昼伏夜出,将幼苗从地面基部咬断或咬食未出土种芽,也会咬食嫩茎和幼芽,影响幼苗生长。防治应采取清除杂草,杀灭虫卵措施。早晨在苗圃地缺苗或断苗的周围,将土扒开捕捉幼虫;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0%乐果乳油300倍液喷雾杀虫。

作者简介:

王静(1988-),女,黑龙江克山籍,大学学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规划设计、工程造林、林业工程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

刘炳友(1963-),男,大学,现任齐市建华区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总指挥、区林业局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省级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主要从事林业科研、林业技术推广与林业工程设计及管理工作。

7.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七

1 主要病害

1.1 栗疫病

栗疫病又名“栗干枯病”、“栗胴枯病”。主要危害树干和枝条。

1.1.1 危害症状

栗疫病发病初期在树干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水渍状黄褐色病斑, 有酒糟味。病皮稍肿皱, 皮层组织腐烂, 有时流出黄褐色汁液。随着病情发展, 病斑不断扩大, 树皮逐渐失水干缩, 枝条枯死。感病树干在后期病部干裂, 形成溃疡。3~4月份在病部树皮上可见到橘黄色或红色瘤状子座。天气潮湿时, 子座长出橘黄色卷须状分生孢子堆。秋后子座变为橘红色, 内生子囊壳。

1.1.2 防治方法

(1) 植物检疫:严格检疫制度, 发现带病苗木立即销毁, 杜绝病害传入无病区。 (2) 农业防治:加强栗园土肥水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尽量不造成树木伤口, 减少病菌从伤口侵入的机会。 (3) 人工防治:及时剪除病、死枝, 集中销毁;对感病树干, 于发芽前及时刮除病斑, 刮下的病组织集中销毁, 并用10%401抗菌剂400倍液加0.1%平平加涂抹病部;晚秋对树干进行涂白。 (4) 化学防治:春季发芽前, 向病部涂刷40%腐烂敌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80倍液防治[3]。

1.2 栗实腐烂病

栗实腐烂病又叫“种仁斑点病”、“栗黑斑病”。是板栗贮运期间重要病害。

1.2.1 危害症状

在栗果生长期不易发现, 刺间、苞刺或苞皮上有褐色斑点。栗苞采收后, 带病的栗壳上出现褐色斑块, 种仁上出现黑褐色斑点。在条件适宜时, 病原菌全部变成褐色或灰黑色菌丝或粉红色孢子堆, 使栗果腐烂变质, 不能食用。栗实常受细菌复合感染, 果实变软腐, 剖开病果有异臭味。病原菌主要在枝条病斑上越冬, 翌年阴雨天湿度较大时, 病原菌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借助风、雨传播扩散。6~7月份当新果初步形成时, 分生孢子就从外露柱头上或幼嫩的种壳空隙部位侵入种仁, 逐渐形成上述危害症状。

1.2.2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采收时应防止栗果机械损伤, 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采收后, 将栗园内枯枝落叶和栗苞捡出烧毁, 减少病原;及时剪除感病枝条, 刮除树上病斑, 用10%401抗菌剂消毒, 集中烧毁病组织。 (2)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3) 化学防治:从6月上旬开始, 每隔15天左右用退菌特800倍液、退菌特加拌种霜 (1∶1) 600倍液或退菌特加代森锌 (1∶1) 800倍液对树冠进行全面喷雾, 连喷4次, 可控制病原菌的侵入与扩散。

1.3 叶斑病

板栗叶斑病又叫“轮纹叶斑病”、“轮纹褐斑病”、“黄斑病”等。

1.3.1 危害症状

板栗叶斑病主要危害栗树的叶片。感病初期, 叶片上产生红褐色小斑点, 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深褐色病斑, 中央红褐色, 外缘有灰褐色晕圈。随着病斑扩大, 病斑中部产生轮纹状的黑色小粒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病严重时, 叶片干枯脱落。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分生孢子在落叶病斑上越冬, 为次年初次侵染源。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 侵染板栗叶片而发病。夏秋季节, 气温高, 天气潮湿, 有利于该病流行。

1.3.2 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冬季清除栗园内的枯枝落叶, 集中烧毁, 减少初次侵染源。 (2)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 促进树体生长健壮, 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合理修剪, 改善栗园通风透光条件。 (3) 化学防治:发病前, 叶面喷洒1∶1∶150的波尔多液, 进行预防;发病初期, 树上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7~10 d喷1次, 连喷3次, 可有效抑制该病发生。

2 主要虫害

2.1 栗实害虫

2.1.1 栗实象甲

栗实象甲又名“栗实象鼻虫”, 属鞘翅目象鼻虫科, 以幼虫危害栗实。

2.1.1. 1 发生规律

栗实象甲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两年发生1代, 在华南地区1 a发生1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 第2年滞育。成虫羽化后在地下潜居15 d左右出土, 取食栗树嫩叶或嫩皮补充营养, 8月下旬开始产卵。栗实采收时, 2~3龄幼虫在栗实内取食直至老熟, 然后脱果入土越冬。

2.1.1. 2 防治方法

栽培抗虫品种:栽植球苞大, 苞刺密、长而硬, 高产优质的抗虫品种。

人工防治:利用成虫的假死性, 在早晨露水未干时振动树枝, 使其坠地后捕杀;及时拾净落地虫果, 并集中深埋或销毁;栗苞成熟发黄后即采收, 将采收回的栗苞堆放在水泥地或夯实的硬地上脱粒, 阻止幼虫脱果入土越冬, 或在堆栗场放鸡啄食幼虫。

农业防治:实施集约化栽培, 深翻改土、清除栗园中的栎类植物, 合理密植。

温汤浸种:栗实采收后, 立即放入50~60℃的温水中浸泡15 min, 或在90℃热水中泡10~30 s, 并可在热水中加入800倍高锰酸钾溶液杀菌。

化学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喷洒40%乐果乳油、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 5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40%久效磷乳油1 500倍液;或在成虫出土期地面喷施5%辛硫磷、2%甲胺磷粉剂, 喷后将药和土耙匀。

栗实熏蒸:栗实采收后置密闭条件下, 用二硫化碳15 g/m3熏蒸24 h, 或用溴甲烷60 g熏蒸4 h, 可杀死其中的幼虫。

2.1.2 桃蛀螟

桃蛀螟又名“桃蠹螟”、“桃斑螟”、“桃蛀野螟”等, 属鳞翅目螟蛾科。以幼虫危害栗苞和坚果, 被害栗苞苞刺干枯, 易落果。被害果常被食空, 充满虫粪, 并有丝状物相粘连[4]。

2.1.2. 1 发生规律

桃蛀螟食性广、发生期长, 在寄主种类多的地区常在寄主间转移危害。成虫白天停歇在树叶背面, 傍晚开始活动, 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 对糖醋液也有一定趋性。危害板栗时, 卵多产在板栗总苞上。幼虫孵化后, 钻入栗苞危害苞壳, 栗实采收后钻入坚果危害。具有转果为害的习性, 1条幼虫可危害2~5个坚果。被害栗实内外均有大量虫粪。末代幼虫老熟后脱果, 寻找合适场所越冬。

2.1.2. 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早春刮树皮、堵树洞, 及时处理向日葵和玉米秸秆, 消灭越冬幼虫, 减少虫源;适时采收, 及时脱果, 防止幼虫蛀入坚果危害, 并将苞壳进行妥善处理, 减少虫源;及时清理栗园, 将落果、枯枝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在栗园内散栽向日葵, 待桃蛀螟产卵后, 销毁向日葵花盘, 杀灭其中的卵及幼虫。

化学防治:成虫产卵后和幼虫孵化初期, 可在树上喷洒50%杀螟松乳油、90%敌百虫晶体1 000~1 500倍液, 40%乐果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7 d后再喷1次。

性信息素防治:用人工合成的桃蛀螟性信息激素迷惑雄成虫, 使其失去交尾能力;或利用性信息素吸引雄虫前来, 设置捕捉器进行捕杀, 使雌虫失去交尾机会, 减少有效卵的数量。

2.1.3 栗皮夜蛾

栗皮夜蛾又名“栗洽夜蛾”, 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危害栗蓬、坚果、嫩梢和雄花序。

2.1.3. 1 发生规律

栗皮夜蛾1 a发生2~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粗皮裂缝中作茧化蛹过冬。成虫白天静伏, 早、晚活动, 有趋光性。幼虫有转果危害习性, 一生可危害2~3个栗苞。老熟幼虫在被害新梢、果梗或栗苞上结茧化蛹。第2、3代成虫产卵于苞刺顶端, 幼虫孵化后在苞刺间串食苞皮, 不蛀入苞内, 致使苞刺干枯, 但不脱落。2~3龄后幼虫蛀入栗苞内, 取食果肉。第3代幼虫老熟后脱果化蛹越冬。

2.1.3. 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早春清理树皮裂缝中的越冬蛹;及时拾取落地栗苞、枯枝落叶并集中处理, 杀死其中幼虫;清除栗园内及附近的橡树及栎类植物, 减少寄主。

化学防治:在幼虫孵化期或成虫产卵期喷施90%敌百虫晶体、50%敌敌畏乳油, 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 或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

2.2 叶、芽害虫

2.2.1 栗瘿蜂

栗瘿蜂又名“栗瘤蜂”, 属膜翅目, 瘿蜂科。主要以幼虫危害栗芽, 严重时造成枝条枯死。

2.2.1. 1 发生规律

栗瘿蜂1 a发生1代, 以初孵幼虫在被害芽内越冬, 翌年4月份栗芽萌动时, 幼虫开始活动取食, 被害芽逐渐膨大形成虫瘿。5月上旬开始在虫室内化蛹, 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在瘿内停留10~15 d, 出瘿产卵于树冠中部的发育枝或结果枝的上部1~5芽内。卵期15 d左右, 8月底孵化出幼虫, 开始在叶芽内取食危害, 形成虫室, 9月中下旬开始在虫室内越冬。

2.2.1. 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于秋末至翌年5月底前, 结合修剪剪除虫瘿, 杀死其中的幼虫、蛹或成虫, 保护天敌正常羽化;加强栗园抚育管理, 疏除栗园中的实生栗和野生茅栗。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寄生蜂来抑制栗瘿蜂的发生;于春季, 把冬季修剪下来的带虫枝条放入栗园, 提高天敌的寄生率。

化学防治:在成虫羽化盛期喷50%敌敌畏、50%杀螟松乳油、50%对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在6月中下旬成虫发生盛期日落后至次日日出前, 选择无风天气燃放杀虫烟雾剂;在幼虫活动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涂抹树干, 涂后包扎, 利用药物的内吸作用杀死幼虫。

植物检疫:新栗园调运苗木和种条时, 应加强检疫, 及时处理带虫苗木或种条, 防止其传播蔓延。

2.2.2 栗大蚜

栗大蚜又名“栗大黑蚜”, 属同翅目大蚜科。以成虫及若虫聚集于叶片或幼嫩枝梢部位吸食汁液危害, 影响新梢生长及果实成熟。

2.2.2. 1 发生规律

栗大蚜1 a发生多代, 以卵在树枝、干皮缝隙处越冬, 常数百粒排列成单层块状。第2年4月上旬孵化为无翅雌蚜, 进行孤雌胎生繁殖, 并群聚危害花序及新梢的幼嫩枝叶。到5月份蚜虫种群数量增加, 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 扩散到其他枝叶上继续繁殖危害。到10月中上旬产生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雄蚜, 进行交尾产卵, 11月份为产卵盛期。

2.2.2. 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树皮裂缝是越冬卵集中的地方, 冬季刮树皮裂缝、翘皮下的越冬卵块, 可减少虫口基数。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捕食性瓢虫、草蛉和蚜茧蜂等天敌[5]。

化学防治:于越冬卵孵化初期, 树上喷洒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50%久效磷乳油2 0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倍液、10%扑蚜虱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25%蛾蚜灵1 500倍液进行防治。未结果幼树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倍液涂干, 利用药剂的内吸作用进行防治。

2.2.3 栗红蜘蛛

栗红蜘蛛又名“针叶小爪螨”、“板栗小爪螨”, 属蜱螨目叶螨科。主要以若螨及成螨刺吸叶片危害, 叶片失绿变白, 严重时叶片由苍白变黄, 最后焦枯死亡。

2.2.3. 1 发生规律

栗红蜘蛛1 a发生5~9代, 以卵在1~4 a生枝条上越冬, 多分布在叶痕, 以及枝条粗皮、缝隙、分杈处。第1代幼螨孵化后爬至新梢基部小叶片正面聚集危害, 活动能力较差。第2代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底, 第3代发生在6月上旬至8月初。栗红蜘蛛主要危害期在5月中旬至8月下旬, 8月下旬开始出现大量越冬卵, 9月上旬结束危害。

2.2.3. 2 防治方法

苗木检疫:对板栗苗木、接穗等进行严格检疫, 不带越冬虫态进入新区。

化学防治:在卵孵化初期喷洒20%螨死净悬浮液3 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 000倍液;在夏季发生高峰期喷洒20%三氯杀螨醇乳油1 5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乳油2 000倍液;越冬卵孵化期至5月上旬, 在距树干基部30 cm处, 用刀刮去老皮, 露出嫩皮, 环带宽10~20 cm, 用40%氧化乐果乳油5~10倍液药涂抹树干2次, 用有色塑料薄膜包裹树干的涂药部位。

保护和引进天敌:捕食螨、瓢虫、小黑花蝽、草蛉、蓟马等多种食螨益虫, 应注意加以保护利用。或引进、繁殖并释放天敌, 进行生物防治。

2.2.4 铜绿丽金龟

铜绿丽金龟又名“铜绿金龟子”、“青金龟子”, 俗称“苍虫”, 属鞘翅目丽金龟科。铜绿丽金龟食性杂, 主要以成虫啃食栗树叶片, 被害叶残缺不全, 呈不规则缺刻。日本栗1~2 a生幼树危害较重。

2.2.4. 1 发生规律

铜绿丽金龟1 a发生1代, 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产卵于土中或豆类植物及杂草上。卵期约10天, 孵化后幼虫在7~10 cm土层内活动, 取食植物根系。10月上旬幼虫向土层深处转移越冬。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昼伏夜出, 具假死性, 傍晚出土, 群集树冠危害。其食量较大, 大发生时, 3~5 d内可将树叶全部吃光。

2.2.4. 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于成虫发生期, 利用其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

物理防治:利用成虫的趋光性, 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或在成虫大发生时, 喷洒多量式波尔多液进行忌蔽。

农业防治:将栗园进行深翻, 可杀死越冬幼虫。

化学防治:于成虫发生期, 向树上喷洒50%对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于幼虫化蛹前, 地面喷洒25%对硫磷微胶囊剂、25%辛硫磷微胶囊剂300倍液或40%乐斯本乳油600倍液, 可杀死土中幼虫。

2.2.5 黄刺蛾

黄刺蛾又名“刺毛虫”、“洋辣子”, 属鳞翅目刺蛾科。主要以幼虫危害叶片, 低龄幼虫啃食叶肉, 残留表皮和网状叶脉, 4龄以后幼虫取食全叶, 将叶吃成缺刻, 仅留叶柄和主脉。

2.2.5. 1 发生规律

黄刺蛾1 a发生1~2代, 成虫白天潜伏于树冠或杂草丛中, 夜晚活动, 有趋光性。成虫多夜晚交尾, 次日产卵, 卵多产于叶背。6月下旬幼虫开始危害, 至8月中旬, 幼虫陆续老熟, 结茧越冬。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在7月上旬, 7月下旬开始出现第1代成虫, 第2代幼虫7月下旬开始出现, 危害盛期在8月上旬。8月下旬, 幼虫老熟后在树上结茧越冬。

2.2.5. 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结合冬剪, 剪除树上的越冬茧销毁 (不可火烧, 以免虫茧爆破, 枝刺伤人) ;在幼虫发生初期, 剪除带有未分散幼虫的叶片, 消灭幼虫。

物理防治: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黄刺蛾的天敌;于幼虫发生期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25%灭幼脲3号或苏脲1号悬浮剂1 000倍液。

化学防治:于幼虫发生期, 在树上喷洒90%敌百虫晶体、5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 50%辛硫磷乳油或25%亚胺硫磷乳油1 500倍液。

2.2.6 舞毒蛾

舞毒蛾又名“秋千毛虫”, 属鳞翅目毒蛾科。以幼虫危害日本栗叶片和雄花序, 受害轻的叶片被吃成缺刻或孔洞, 大发生时, 栗树叶片被吃光。

2.2.6. 1 发生规律

舞毒蛾在我国1 a发生1代, 以卵在树皮缝隙或石缝间越冬。越冬卵在东北地区于5月中旬孵化。幼虫期40~50 d, 共6~7龄。6月中下旬幼虫老熟后, 开始在树干缝隙、石缝、树杈、枯叶内结茧化蛹。蛹期12 d左右。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雄蛾白天常作旋转式飞舞, 有较强的趋光性。雌蛾产卵于树干缝隙、石缝间, 卵成堆状, 上覆黄色绒毛。每只雌虫可产卵2~3块, 每块200~300粒。舞毒蛾爆发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通常6~8 a为1个周期。

2.2.6. 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舞毒蛾卵块较大, 特征明显, 易发现。可在幼虫孵化前刮除卵块, 集中销毁。

生物防治:可充分利用舞毒蛾黑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绒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及鸟类等天敌, 抑制其爆发;在幼虫发生期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500~1 000倍液、25%灭幼脲3号胶悬剂或苏脲1号胶悬剂1 000倍液杀死幼虫, 保护天敌。

化学防治:于5月中旬雄花开放期, 用80%可湿性敌百虫、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5~10倍液, 在树干上涂50 cm宽的环带, 毒杀上下树的幼虫;或喷洒20%速灭杀丁乳油2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防治。

2.3 枝干害虫

2.3.1 栗链蚧

栗链蚧属同翅目链蚧科。以若虫和成虫群集在树干、枝条和叶片上吸取汁液, 导致枝干表皮下陷, 叶片枯落, 新梢枯死, 严重时整株死亡。

2.3.1. 1 发生规律

栗链蚧3月中上旬成虫开始活动, 4月上旬开始产卵, 每雌产卵15~50粒, 卵期15~20 d,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孵化。初孵幼虫很活跃, 昼夜爬行寻找寄主, 1周后即固定危害, 分泌蜡质, 形成蚧壳。20~25 d后进行性分化, 雄虫蚧壳变长, 飞行能力弱, 大部分在附近的叶片和嫩枝上危害;雌虫群集在皮层薄的主干和枝条上危害。6月上旬开始羽化, 羽化当天即可交尾, 雄成虫交尾后即死亡, 受精雌成虫在树干表皮上越冬。

2.3.1. 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季修剪时, 剪除病虫枝、徒长枝、衰弱枝。

生物防治:虫体固定后, 尽量不喷杀虫剂, 以保护红点瓢虫等天敌, 或在栗园人工释放红点瓢虫等天敌, 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苗木检疫:调运苗木和接穗时, 严格进行苗木检疫。发现栗链蚧时, 用15~25 L水加0.5 kg洗衣粉, 将苗木在其中浸泡30 min杀死该虫。

化学防治:若虫孵化初期, 虫体活泼, 尚未分泌蜡质, 药液易接触虫体, 是防治关键期, 可用40%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3.2 板栗透翅蛾

板栗透翅蛾又名“赤腰透翅蛾”, 属鳞翅目透翅蛾科。以幼虫蛀食树干的韧皮部, 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串食。树干被害处呈肿疣状隆起, 皮层开裂。若该虫横向危害树干1圈, 则会造成枝条或整株死亡, 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2.3.2. 1 发生规律

栗透翅蛾1 a发生1代, 多以幼虫在被害枝干皮层下越冬。翌年3月初出蛰, 3月中下旬进入危害期, 幼虫出蛰后2~5 d即开始取食, 5~7月为幼虫危害盛期。8月下旬幼虫老熟时, 向树干外皮咬1个5~6 mm的圆形羽化孔后吐丝结茧化蛹。8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 9月中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主干、主枝的皮缝及伤口内。初孵幼虫很活泼, 能迅速蛀入皮层, 危害至10月底越冬。

2.3.2. 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于幼虫孵化期, 用刀刮除离地面1 m以内的主干糙皮, 并集中销毁, 以消灭其中的幼虫和卵。树干上的幼虫可用刀刮除, 或用锤子锤击受害部位;树干涂白涂剂, 忌蔽害虫产卵。

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 忌树干上有伤口。

化学防治:于成虫产卵期和幼虫孵化初期, 向树干喷洒50%杀螟松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50%对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防治[6]。

参考文献

[1]黄鹏、魏玉君、吕留毓, 等.日本板栗优良品种及丰产栽培配套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2008, 22 (4) :85-87.

[2]郑瑞杰, 王德永.辽宁省日本栗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 2010 (5) :57-60.

[3]许时钦.板栗丰产栽培[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8.

[4]屈顶柱, 黄应成, 张宜仁.栗实象甲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 2009 (1) :75-77.

[5]赵彦杰.板栗栗大蚜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 (6) :1038.

8.圆头柳及其造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八

圆头柳别名:白皮柳 (黑龙江) , 学名:Salix capitata Chou et Skv., 科名:杨柳科 (Salicaceae) 圆头柳是生长迅速, 成活容易, 相当耐寒的树种, 适于东北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和.“四旁”绿化, 术材有各种用途, 木材富韧性, 不易折断。

落叶乔木, 高15m。树皮暗灰色, 纵裂;树冠圆形或倒卵形;大枝斜生, 近直立。幼枝绿色, 具短柔毛。叶披针形, 叶柄具短柔毛。葇荑花序, 雌花序直立;苞片卵形, 上面无毛, 下面白色短柔毛, 子房被白毛, 柱头二裂, 腺体1。雄蕊2, 花丝分离, 花药黄色, 腺体1。4月下旬开花, 5月下旬果熟, 蒴果。

2 主要分布

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尤以黑龙江省中部为多, 通常栽于平原、丘陵和河流两岸。

3 生物学特性

喜光树种, 亦耐弱度庇荫。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格, 是柳属中较耐旱的种类, 但在干旱岗地上生长缓慢。耐水湿, 但长期积水, 常出现枯梢, 如土中有碱层, 也会枯稍。较耐寒, 但在黑龙江省孤立木和行道树, 常发生冻裂, 裂后容易发生心腐。最适生长在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上, 耐轻度盐碱。病虫害较少, 轻度机械创伤, 也不影响生长。

速生树种, 18年生树高可达13~15m, 胸径达30cm左右。寿命较短, 一般20~30年后便呈现衰老。胸径生长在7~8年内生长较慢, 每年约为0.5cm, 7~8以后逐渐加快, 年平均生长约1cm, 最高达1.95cm左右, 13~14年以后, 渐趋下降。材积生长随树龄逐年上升, 每年最高达0.01344m3, 14年后开始下降。

4 育苗造林技术

圆头柳适宜无性繁殖, 通常都采用扦插育苗、植苗或埋干造林。

4.1 圆头柳育苗

扦插育苗在秋季落叶后, 在圃地或造林地土, 选割健壮的1~2年生冬芽饱满的枝做种条。为保持种条不失水分。促进皮层软化, 保证成活, 宜用露天混沙埋藏, 使种条安全越冬。春插应在3月内剪穗。凡种条的梢部组织幼嫩, 木质化不良, 基部冬芽不好, 芽间距离大, 都不适合做插穗。取种条中部, 直径在0.6cm以上的部分, 剪成长14~16cm的插穗, 上切口平滑, 下切口成马蹄形, 距上切口1厦米处留一健壮饱满的茅, 注意保护好。100根插穗捆成一捆, 用温沙分层埋藏于背阴处, 保持种条水分。

扦插育苗选土层深厚、湿润、排水良好的地方。通常采用垄式, 插前细致整地, 施足基肥, 以厩肥及有机肥为好, 耕耙整平, 然后做垄。垄底宽为70cm。必须做到土壤疏松、通气、湿润, 是保苗丰产的基础。扦插宜在早春地表解冻15cm左右时进行, 采用垄式双行插植, 行距15cm, 株距9~10cm, 每米插20~22株, 行间插成三角形。插前1~2日用清水浸, 更能保证成活。插穗运到圃地时, 用湿土临时假植, 取出后及时扦插, 尽量减少水分散失。以直插最好, 抗旱, 易愈合, 生根快, 根系不弯曲, 造林易成活。顶芽方向要与垄向一致, 梢头与地面平齐。扦插要求做到不漏插, 不倒插, 不贴地皮插, 不插折, 顶芽损伤劈头破皮的穗不插, 感染病虫害的穗不插, 不用木棒钉插, 不先扎眼后插。插后踏实, 使插穗与土壤紧密结合, 保证成活。

扦插后要做到侧方灌透水, 在生育期还要根据旱情, 适时灌水。苗期要进行三次中耕除杂草, 防止杂草与幼苗争夺养分。为了促进插条苗的正常生长, 培育成优良主干, 当苗高达15cm时要及时摘除腋芽, 要求做到勿伤表皮, 以防病虫侵入, 从芽的基部抹掉为宜。

4.2 圆头柳造林

城乡绿化需栽植2~3年生的大苗。在扦插圃地, 每米间留2~3株, 2~3年后即可移栽。为培育强壮主干或开展型树冠, 须及时进行修枝, 剪或削掉枯枝、病虫害枝。整好树形, 使树冠圆满美观。圆头柳虽对立地要求不严, 但干旱岗地及积水地、重盐碱地不宜栽植。营造薪炭林及护岸林。可以直接栽植母根。造林前要求细致整地。1~3年内及时松土、除草直至郁闭成林。

如果种条来源不足, 也可利用较粗的枝子, 进行埋干造林, 将干材切成30cm左右长, 用犁破垄开成沟将干材顺沟放好, 芽朝南向放, 梢部可稍垫土, 然后覆土压实。

5 主要病虫害防治

5.1 柳霉蛾 (Leucoma candida Staud.)

白皮柳常见的叶部虫害, 很少造成毁灭性灾害。幼虫常在春、夏季, 夜间上树吃树叶, 白关下树潜伏在树干基部周围落叶层或树皮缝里。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树冠, 杀5~6龄幼虫效果很好。也可用50%二溴磷乳剂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防治3~5龄幼虫。还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5.2 柳灭蛾 (Srnerinthus planus Walker)

9.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篇九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安徽池州

林业病虫害防治指的是运用检疫、预测预报以及防治手段, 减少林业病虫害对林业带来的危害, 保护林业生态的多样性和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业病虫害被人们形象地喻为“无烟森林火灾”, 足以体现其对森林资源危害的严重性[1]。池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 被称为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池州市环境优美, 森林覆盖率达60%。截至2008年, 池州市全市林业面积达46.2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57.2%, 全市被划定为国家公益林的面积达到10.67万hm2。池州市林业面积较大, 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避免发生大面积林业病虫灾害, 保证林业植物的正常生长, 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把病虫害对池州林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现对池州市常见林业病虫害以及具体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 松树病虫害及其防治

池州市的松树种植面积较大, 容易发生马尾松毛虫灾害, 严重影响松树的正常生长, 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 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松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马尾松毛虫的破坏性非常大, 松树一旦感染上马尾松毛虫, 会导致松树生长迟缓或者松林整片枯死。马尾松毛虫1年能够发生2~3代, 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越冬方式是藏在松树的针叶丛中或者藏在松树树皮内。马尾松毛虫的幼虫对松林的危害相当大, 1~2龄的马尾松毛虫会成群结队的啃食松树的针叶边缘, 导致松树的叶丛出现枯黄卷曲现象, 这也是松林发生马尾松毛虫虫害的预测标志。马尾松毛虫在3龄以后便开始对松树的整个针叶进行啃食, 马尾松毛虫在5~6龄时食量达到最大, 对松树针叶的破坏也最大。马尾松毛虫的幼虫在1~3龄的自然死亡率高达75%, 当马尾松毛虫达到4龄时其数量也到达了稳定状态。2010年, 由于暖冬气候影响, 池州市贵池区暴发了面积达到2 333.33 hm2的马尾松毛虫灾害, 严重破坏了松林资源,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马尾松毛虫的防治, 应当重点加强对马尾松毛虫虫害的预报预测工作, 及时发现虫害并开展防治工作, 把虫害对池州松林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对于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马尾松毛虫虫害的预防预测工作, 尤其是在虫害重点危害城镇, 林业人员应当建立专门的虫害预报点。专门的虫害预测预报, 能够在虫害大面积暴发前, 提前做好虫害的预防工作, 以便将虫害杀灭在幼龄期, 尽量减少虫害对松林的危害。二是改善松林环境。园林部门应当不断加强营林措施, 可以营造阔叶林和针叶林相混合的新林业, 破坏马尾松毛虫的生长环境, 从而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三是采用各种有效的虫害防治方法。例如, 可以采用白僵菌粉或引入赤眼蜂来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采用黑光灯诱杀马尾松毛虫来进行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法是目前马尾松毛虫主要的防治方法, 由于在越冬前马尾松毛虫的抗药性最差, 是杀灭虫害的最佳时期。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之间, 林业部门可以用2.5%溴氰菊酯再配合柴油使用烟雾机对松林进行烟雾防治, 或者向虫害松林喷洒25%灭幼脲Ⅲ号粉剂, 能够起到显著的虫害防治效果[3]。

2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

池州市种植的杨树非常多, 很多绿化带栽种的都是杨树。然而由于很多林户盲目的引进杨树品种, 导致杨树在池州的生长状况不佳, 加上缺乏相应的管理, 杨树林病虫害也经常发生。池州市的贵池区就发生过面积达到466.67 hm2的杨树食叶虫虫害。常见的杨树病虫害有蛀干害虫和食叶害虫2类。

光肩星天牛是危害池州杨树的主要蛀干虫害。光肩星天牛对杨树的危害主要是蛀食杨树树干, 导致杨树的木材质量降低或者使杨树风折、枯梢, 严重影响杨树的正常生长。6—7月光肩星天牛会把卵产在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的咬刻槽中, 2龄的天牛会对杨树的树干边材部分进行横向取食, 3龄的天牛会对杨树的木质部进行蛀入取食, 并且会向杨树上方蛀道, 使杨树的树干空心, 容易导致杨树枯梢或风折[4]。

对于杨树蛀干害虫的防治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杨树种植时, 尽量选取抗虫性比较强的杨树幼苗进行栽培种植。二是利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林业人员可以使用注射器向杨树的蛀道内蛀入菊酯类杀虫剂, 并使用湿泥封住杨树的蛀道口, 杀死害虫;也可以向杨树的蛀孔内直接插入毒签来杀死害虫。

杨小舟蛾和杨扇舟蛾是池州杨树食叶害虫的主要种类。杨小舟蛾1年可以发生4代, 大多数都是在夜间或阴天啃食杨树树叶, 刚孵化不久的杨小舟蛾喜欢群集取食, 主要啃食杨树的叶表面, 被刚孵化不久的杨小舟蛾啃食的杨树树叶呈罗网状。杨小舟蛾长大后喜欢分散取食, 被成年杨小舟蛾啃食的杨树树叶呈现缺刻状, 尤其在高温多雨的7—8月发生杨小舟蛾虫害的情况比较严重。杨扇舟蛾, 1年能够发生6代, 杨扇舟蛾的越冬方式是在土中、枯落叶以及树皮缝中结蛹。刚孵化不久的杨扇舟蛾对杨树的危害是群集啃食杨树树叶叶肉, 3龄后的杨扇舟蛾可以将杨树的树叶啃食的只剩叶柄。杨扇舟蛾虫害一般发生在5—10月, 尤其在高温多雨的7—8月发生杨扇舟蛾虫害的情况比较严重。常见杨树食叶害虫的主要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加强管理措施, 定期组织林业人员摘除虫害虫苞。在冬季应当及时清除地表囤积的杨树落叶, 在初春时节应当对杨林地表土壤进行深翻, 减少越冬虫蛹的存活率。二是在食叶害虫的卵期可以引入天敌赤眼蜂来进行生物防治。三是在食叶害虫的幼虫期进行化学防治, 如选用10%氯氰菊酯使用烟雾机进行喷洒[5]。

3 板栗病虫害及其防治

池州市的贵池区板栗种植非常广泛。在林农的意识中板栗一般不会发生病虫害, 其实不然, 林业人员的实际调查发现, 池州市也出现了一些板栗病虫害。应当对板栗病虫害加强防治, 避免板栗由于遭受病虫害而减产。板栗病虫害主要包括板栗膏药病和栗实象[6]。

安徽省板栗的一大主要病害便是板栗膏药病, 安徽省的山谷板栗园、河边板栗园以及洼地处板栗园的板栗树常常会感染上板栗膏药病。板栗膏药病菌会在板栗树枝上形成膏药状的板栗膏药病菌菌膜, 板栗膏药病菌的菌丝会不断侵入到板栗树的皮层, 通过吸取板栗树皮层的水分及养分来维持病菌自身的生长, 导致板栗树生长不良或者枯死, 直接影响板栗的收成。

板栗膏药病的主要防治方法:一是在种植板栗树时, 应当种植抗病性高的板栗幼苗, 且在河边、山谷以及洼地种植或嫁接板栗树时应当尽量避免板栗树种植过密。二是加强对板栗园林的管理工作。定期对板栗树枝进行修剪, 定期清除板栗园地面的枯枝落叶, 为板栗树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对板栗膏药病的预防, 发现小的板栗膏药病斑时, 林户可以用小刀将板栗膏药病斑刮除, 并在刮除处涂抹上波美石硫合剂[7]。

栗实象对板栗的危害主要是蛀食板栗的果实。栗实象的幼虫会对板栗果实进行蛀食, 并在板栗果实中发育。栗实象2年发生1代, 其幼虫的越冬方式是在土中越冬。栗实象一般在7月羽化成虫, 8月离开土壤, 并在板栗果实中产卵, 9月卵便会孵化, 成为栗实象幼虫从而蛀食板栗果实。板栗栗实象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一是及时采收成熟的板栗果实, 避免栗实象虫害在板栗果实中产卵。二是组织林户进行人工捕虫。林户可以充分利用栗实象虫的假死特点, 在清晨轻轻摇动板栗树干, 使栗实象跌落在地上, 然后进行收集处理。

4 结语

林业病虫害好比“无烟森林火灾”, 对林业的危害相当大。池州市林业面积广阔, 林业部门应当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避免暴发大面积林业病虫灾害, 保证林业植物的正常生长, 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原则, 把病虫害对池州林业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吴登存.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 2012 (19) :59.

[2]刘启斌, 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 2012 (11) :205-206.

[3]梁丽双.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北京农业, 2012 (36) :47.

[4]孙红梅, 马金彪, 王淑双, 等.林业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 2011 (8) :74.

[5]吴雾, 张江, 田强.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农业与技术, 2012 (6) :45.

[6]郭金龙.浅论林业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24) :227.

上一篇:会计专业实习报告范文下一篇:四季赞歌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