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2024-08-21

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共2篇)

1.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篇一

浅谈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在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我们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在北京不再感到陌生,有一个温暖的家,再也没有站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那种无着无落的感觉”,这是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山东人的中国梦;“每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每当我看到国旗下无数庄严振奋的面孔,我总能感受到一种澎湃的激情和力量”,这是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带队警官彭凯所理解的中国梦;“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为老百姓真干事,多干事,干实事,干那些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的事”,这是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刘家铺村党支部书记李书国的中国梦。

而,我们,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中国梦呢。

想起小时候,每当接触到我们祖国清朝末年至近代的历史,自己总会感到愤慨。为什么我们总是丢不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为什么一直在落后在挨打。但,自己也认真的看到我们一点一点为改变为富强所做的改变,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我们清清晰晰地明白,面对祖国的屈辱,我们中华民族没有选择放弃,我们一直迎难而上,选择了“振兴中华”,选择了民族复兴的道路。我想,从鸦片战争开始,也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

再望当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是13亿人共同的梦。

我们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国家梦到感召下,踏踏实实,奋斗努力,实现我们每个人的个人梦,才能成为中国梦的坚实组成部分。生活在当今的21世纪,我们是年轻人的代表,是祖国的未来。

首先,要敢于做梦,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当下,祖国的发展取得如此大的历史成就,给我们每个人追求梦想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高的学历,更多的财富,更伟大的发明,这些都可以是你我的梦想选择,只要坚持了一个梦想,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动力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行。其次,我们要不断的努力、持续的付出,并且始终牢记过去中国的历史。回首过去,会更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更是这样。在梦想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我们决不能轻言放弃,想想我们民族在历史上所遇到的困难时的坚持,我们更应该在追梦的道路上义无反顾的前行,不管遇到什么。再次,要抓住每次让自己人生出彩的机会。努力付出,往往是为抓住机遇的前期准备,在我们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一旦遇到自己人生得已出

彩,梦想得以实现的机会,就一定要牢牢把握,不让机会从手中流水,不让自己为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最后,我们要坚信,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明天一定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的梦想也一定会变成现实。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梦想指引、有汗水的付出、有民族历史精神的支撑、有一展出彩的决意,我们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我们中国的“中国梦”,正是有了每一个个体的梦想所汇聚而成。“小河有水大河满”,“积溪流已成沧海,积跬步以致千里”,中国梦的实现,得益于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中国梦”,中国梦,也因为每一个人的梦想而变得缤纷多彩。作为最有活力的公民个体群,当代大学生的梦想使得中国梦更具活力与色彩。“我想成为一个高级计算机工程师,我想成为一个职业经理,我想成为一个像乔布斯那样的企业家,我想做一名真正的导演,我想成为一个画家,我想成为一个摄影师,我想„„”这不是幼儿园小孩子的回答,这是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的梦想。

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刚刚开始,莫让青春染暮气,心中有中国梦,不断前行。

2.浅谈鲁迅精神之当代意义与“中国梦” 篇二

我们不难发现,持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曾经闪耀过璀璨的光芒。在科举制消逝了近百年 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科举时代所积淀的传统文化之无处不在。在经历了盲目而激烈的批判之后,科举制又 渐渐为世人所慎思、所吸纳。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大规模的国家考试,科举以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官职为鹄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过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从教育的角 度看,由于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封建时代办学的目的是“储才以应科目”,足见科举对教育的影 响之大。科举废除已近百年,其对教育的影响却弥漫并积淀为现实基因的一部分。探讨科举制下考试与教育的 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天的教育考试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

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一、科举的积极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

其次,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的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二、从科举制度对社会以及封建统治的作用来看。

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

三、从个人角度来看

科举作为社会上入仕为官的唯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想要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拥有渊博的知识是必须的。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

由此看,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现。

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八股取士,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二、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这就不利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四、科举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科举成为最吸引人的事业,读书成了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科举及第与否成为人生极喜极悲的重大因素。相信陈世美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虽然这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事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责任感,但是科举毕竟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上一篇:论中学作文教学――“面对中学语文的沉思”下一篇:槽车装卸工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