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2024-08-26

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共5篇)

1.特色专业建设汇报稿 篇一

传承本土文化 提升学生素养

-----南关二中创建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是对现代的教学理论的实践过程,也是对学校的自我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我校联系实际,依托画乡教育资源特制订创建“传承画乡文化传统,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一、创建背景

书能养性,画能养心。书画教育是中国古代国民教育的起点和根本。它是人的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对人的素质发展发生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综观学校教育现状,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书画教育并没有被各级各类学校所重视,写字、美术课程形同虚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更为突出。学生的写字习惯也随着电脑的普及应用,被人们所忽视。书法、绘画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正渐渐地被淡化。

学校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重要阵地,是向学生系统地、有计划地传授传统文化艺术的地方。近年来,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口,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落脚点。充分利用画乡文化资源,重视学生的汉字规范书写指导。同时把新桥民间绘画引入到小学美术教育中,拓展了美术教学内容。基于上述原因,我校提出以“素质为本,书画见长”的特色主题,深入开展书画教育活动,努力创建“书画教育”特色学校。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创新为核心,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的办学宗旨和“打造校园文化,实现人本管理,提升办学品位”的办学策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科学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的乐园,尽快地形成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

1、通过书画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书画专业基础知识,为特长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书画教育,培养主体的意识、精神、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3、通过书画教育,对学生起到育德、启智、益身、怡心的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书画兴趣, 掌握书画基本技能,感悟书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逐步内化为艺术修养。①、写字目标:

七年级: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八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九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②、绘画目标 第一学段(七年级)

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初步了解民间画的表现形式。

第二学段(八年级)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开始学习民间画技巧。第三学段(九年级)

运用美术语言,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通过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感受民间画艺术之美。

2、教师能力目标:

建立一支具有书画教学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帮助教师修身养性,益心健体,逐步形成自己的书画教学特色,为学生提高艺术修养,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服务。

3、学校长远目标 :拓展学校素质教育的空间,并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使书画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个性,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四、创建步骤

第一阶段——创建特色项目阶段(2017.4--6)

1、集思广益并充分听取教师意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托本地教育资源,从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创建书画教育特色学校,制订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2、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书法、绘画教学指导小组以及书画课题研究小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特色阶段(2018.6——2018.10)1.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确定特色项目内容,将特色项目列入校本课程的范畴进行授课,促进特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并使其成为学校师生积极参与的一种广泛性活动。

2.聘请专家、行家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加大特色文化建设的宣传,努力营造特色文化建设的氛围。

3、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成立书画兴趣小组,建立学生培养档案,使之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扩大影响,提升素质教育的品位。

4、开辟校园画廊,编印书画画册,举办书画展,总结特色学校建设成果。

第三阶段——提升学校特色阶段(2018.11——2019.6)1.进一步拓宽特色项目研究领域,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并提升为一种精神文化,使之成为学校的办学个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进一步巩固特色学校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在活动中推向纵深发展,培养师生的精神品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成为办学品牌。

3.加强特色建设课题的研究力度,提高学校特色项目整体研究的能力与水平,营造良好的特色文化环境,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

五、创建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加强领导,注重实效,科学部署,扎实推进。围绕学校特色建设的方向及目标,成立学校办学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特色建设的领导,做好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统筹、目标的制订。成立书法、美术教学指导小组,每年要制订特色工作计划,落实措施,进行阶段性反思、小结,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使特色建设稳步推进。

2、完善工作制度

将办学特色建设的具体要求纳入到教师目标管理体系之中,正确地引导师生参与办学特色建设,每年制定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把特色学校建设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特色学校建设真正得到落实。

3、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努力筹措资金,将办学特色建设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包括教学设备添置,师资培训,学生参赛,专题活动等经费支出。保障特色学校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六、具体措施

(一)加强师资培训,引领专业成长

1、教师对书画艺术教育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到学校书画艺术教育开展的实效。为此,学校应将书画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来落实。学校要通过座谈、讲座、理论学习等方式让全校教师明确书画艺术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使教师们进一步认识书画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有效促进学校教师书画艺术教育意识的形成 5 和落实。

2、要有效地实施书画艺术特色教育,最重要的途径还是书画艺术教育,教师的书画艺术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书画艺术教育的质量。学校通过以下渠道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一是成立书画教学指导小组,帮助教师提高书画教学能力;学校制订培训计划,每月举办一次书画教学讲座,聘请当地书画家或有书画专长的教师负责指导。二是结合教师岗位练兵活动,要求教师坚持每天一练,或硬笔或毛笔;每周一张简笔画,每月一张民间画或其他美术作品。三是学校开辟教师书画练习展示栏,要求每周一评比,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

3、组建书画教学研讨小组,开展书画教学课题研究。由有专业特长的书法、美术教师引领,带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有个性的教学特色。为特色学校建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二)培养学生兴趣,提升综合素质

1、抓基础:确保写字(书法)、美术课程的落实,大型完小配备专职书画教师,保证书画教学的正常进行。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把书画艺术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结合学科教学,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书画艺术教育,从而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以提高书画艺术教育的效果。

2、促特长:组建书画兴趣小组,根据不同年龄段分成硬笔、毛笔、简笔画、民间画等若干兴趣小组,小组成员适当选拔,既要有兴趣,又要有一定基础。指定教师专门负责,每个小组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培养目标,定期开展活动。

3、提素质:抓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室外写生、参观画展,参与时事、政策宣传等书画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书画创作水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赛促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建立工作机制,巩固特色成果

1、检查机制。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学校专门成立督查小组,检查课程落实,计划落实等工作开展情况,并将督查结果及时给予公布评比。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

2、考评机制。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每学年末学校安排一次学生书画比赛,作为评定学生参加书画训练的阶段性成果的依据;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把考评结果和教师业绩考评,评先评优挂钩。

3、激励机制。要及时总结特色建设成果,并对积极参与特色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开展特色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的班级、学生给予“书画特色班”和“小小书画家”等表彰。

(四)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1、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书画育人”的校园人文环境。在教室外墙,楼道口等显眼处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宣传栏、画廊展示书画建设成果;让校园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科学精神与育人氛围相得益彰。

2、创立“画乡展室”,重点展示新桥农民画乡的起源、发展;展示画乡艺术成果,让学生从小得到书画艺术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书画艺术热情;大型完小设立书画成果汇报室,将师生的书画作品包括练习作业集中展出,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

七、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发展的思想;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特色项目建设按计划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层层抓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工作长期有序高效地开展。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联系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目标,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

时代在发展,学校在进步。伴随着书画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未来的新桥中心学校将是环境优雅,书香四溢,校园文化内涵不断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的一所特色学校。

南关二中二0一七年九月

2.专业负责人汇报稿 篇二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

我是信息工程学院,廖东进。我代表光伏应用技术专业向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做剖析汇报。

光伏类专业是近2年内刚兴起的目录外新专业。我院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是我省第一个高职光伏类专业,从全国新专业目录来看,现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光伏新能源专业(其中2010年有10所获教育部批准)。但从江西省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光伏类专业是在原有目录内专业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来建设光伏新专业。据统计,就江西省现开设光伏类院校有16所,在校生近2.5万人。由于当前光伏企业发展迅速、效益显著,光伏人才待遇较好,光伏新能源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追捧。

我院光伏应用技术专业从2010年9月开始招生,现有1个班级49名学生。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将依托区域经济和我院多年的新专业建设经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建设目标。

我将从专业设置与定位、教学改革与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专业特色与创新等5各方面进行汇报。

1专业设置与定位

1.1专业设置背景

众所周知,当今的能源危机已经严重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1954年贝尔实验室第一块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面世,为世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希望。2010年,太阳能发电约占世界能源0.1%,具德国科学谘询委员会预测,在未来有限资源的消耗过程中,太阳能将成为未来主要能源。到本世纪中叶,太阳能发电量将达到2000年世界发电量总和,成为人类未来主要能源。而且在未来的10年里,太阳能产业将以不低于40%的年增长率增长。

我国及浙江省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都已把新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从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累计安装量来看,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是以前34年的装机量的总和,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未来的10年内每年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将是以往装机量的总和增长速递递增。

从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来看,2007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1088MWp,超过日本(920MWp)和欧洲(1062.8MWp),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电池生产国。在2008

年,虽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依旧受到业内厂商和投资者的青睐,2008年电池产量超2000MW。

而对于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衢州。2009年,拥有光伏企业60余家,光伏企业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最完善的光伏产业链基地之一,年产值超80亿元,平均增速达40%以上。

1.2专业定位

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设置是依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和衢州地区产业发展规划而设立。光伏产业是衢州市重点培育产业之一。衢州市十二个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衢州要打造以光伏、电子信息等4大千亿产生集群,为了准确定位光伏应用技术专业,2010年暑假,我们对衢州市15家光伏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研,主要对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核心课程、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等内容做了深入的调研。

从调研结果来看:

(1)衢州光伏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呈现“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特征,光伏产业链完善,发展势头强劲,尤其光伏中下游企业发展迅速。

(2)衢市人劳培〔2010〕85号文件:单晶片加工工、硅太阳电池方阵组合、焊接测试工为衢州市紧缺职业(工种)。

(3)由于光伏类产业招工难,光伏企业现有技术工人是通过简单操作培训上岗,学历为中职或高中水平,企业对专门技能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需求迫切。

(4)当前,衢州光伏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对拉晶工、硅片切割工、太阳能方阵组合工、光伏发电施工(职业或岗位)的人才非常急缺。

(5)随着产业政策及光伏应用技术的推广,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更具企业和社会需求。

所以我们在光伏应用技术专业设置中: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具有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光伏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光伏光料加工(硅棒、硅片)、光伏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系统组装的能力,能适应光伏行业的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与生产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适应岗位:

在光伏生产制造企业中,能胜任光伏材料加工与检测、光伏电池与电池组件生产、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安装维护、光伏生产管理、光伏产品销售等领域工作。

在专业建设规划及定位上:

从我国12所高职目录上看,现有光伏发电方向5所,光伏材料加工方向6所,光伏建筑一体化1所。本专业现主要面向光伏发电应用为培养目标,计划到2013年在校学生人数达240,设光伏发电和光伏应用方向等2个方向。2教学改革与管理

2.1“四段递进、对接企业、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四段递进、对接企业、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经过四个层次的培养:

在职业基础能力培养层次,由简入繁、先易后难,开展技术、技能课教学,使学生具备光伏技术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

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层次,采用项目化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真正体会真实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完整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硅棒、硅片、光伏电池和光伏系统集成的生产与管理能力。

在职业拓展能力培养层次,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取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特长”。

在岗位技能培养层次,通过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考证训练、顶岗实习等环节,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转化为企业工作岗位技能,从准员工向真正员工转化,且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光伏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依据光伏人才培养构架和课程模式,结合企业调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一线岗位技术工人和企业专家访谈的形式,经过对专业的企业面向、职业岗位、主要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典型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工作任务分解、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等过程得到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关注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主要指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结合光伏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图9为光伏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或职业)的关系。

关注职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是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加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的进步共同成长。

在课程方面,我们设置了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人文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在基于过程化的课程考核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团队考核、责任意识等人文素质内容的考核;在校园文化品牌战略上,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入手,精心打造“健康文化”品牌,为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在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一方面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发展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设置了光伏英语、光伏产品系统设计、新能源产业政策及创业等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职业能力拓展方面,我们设置了企业文化管理等课程,为学生以后工作的变迁提供保障。

2.3校本教材建设

(1)以实际光伏产品为载体,建设校本教材

比如在本学期的《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训》课程建设中,我们引进了太阳能充电器作为教学载体,并设置与开发了相关教材。

(2)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校本教材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参与了太阳能方阵组合工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主持了衢州光伏行业企业标准制定。并把相关标准引进课程建设,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行业企业对接。

(3)以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教材

一方面我们选派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另方面加大与光伏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相一致的校本教材建设,比如在《光伏材料加工与检测技术》、《光伏电池制造工艺》、《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施工》 等核心课程。

2.4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

比如在《光伏电池制造工艺》 课程中,我们将以电池片带单体电池,从单体电池到电池组件的工艺流程来安排教学。

(2)仿真教学法

通过仿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平台,摸拟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在虚拟教学环境下,通过项目实训、摸拟训练来感受实际工作情况。

(3)现场教学法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真实的工作环境,训练综合能力,逐步实现由职业能力转化为企业工作岗位技能,从准员工向真正员工转化。

另外,我们运用的教学手段还有网络教学、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等。

2.5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院、二级学院二级教学督导体系,通过信息员及时反馈信息。通过学生评教、学期教学考核全面评价教学质量。

3.教学团队建设

3.1教学团队现状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名,外聘教师1名,具有副高(含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2名,本科2名;具有双师型教师3名。

3.2 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稳定的 “兼职教师资源库”,为兼职教师配备教学助手。构建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领航梯队。实施专任教师到企业“轮岗”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大师资引进和技能培训。

2010年引进专业教师1名,5人次外派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3.3 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近三年: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撰写专著1部。衢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黄云龙老师参与衢州市、江山市、常山县科技局组织的各种项目评审和高新企业评审工作29次,多次担任评审组长。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我们依托衢州市重点试验室,光伏应用技术实验室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有教学、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在电子产品装配与SMT实训室、光伏器件测试实训室、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训室、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实训室建设上,同时具有教学、科技开发、培训等功能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教学、科技服务、项目培训奠定基础。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结合衢州区域经济特色,重点培养单晶硅棒生产、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光伏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加工和光伏发电系统施工等5个岗位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我院与浙江乐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硅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衢州金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矽盛电子有限公司、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嘉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协议。

5.专业特色或创新

专业建设背景:依托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符合“衢州市十二五重大建设规划 ”,建立浙江省第一个高职光伏新能源专业。

培养模式:“四段递进、对接企业、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通用稿 篇三

*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河上游的大别山腹地。辖19个乡镇,369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72万,国土总面积2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万亩。全县有灌河、白露河、史河三大水系,大小河流728条。大、中、小型水库127座,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5.31万千瓦,可开发量4.44万千瓦。截止20*年底,已建小水电32座,总装机1.349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30%。

二、电气化建设情况

电源工程建设,主要对已建的鲇鱼山、铁佛寺两座水电站实行技改增容,工程投入建设专项资金496万元,共增加容量900千瓦,改善装机6450千瓦。电网工程共投入农网改造资金14097万元,新建、改造农网线路4963.3千米,其中110千伏线路1条,长48.4千米,10千伏线路742.64千米,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4172.25千米;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6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改造配电变电器台区1236个,新建mLs系统和通讯数传系统。

“*”规划实施后,全县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大幅度提高,电网结构更趋合理,用电水平明显提高,各项主要用电指标均达到《水电农村电气化标准》(SL30-2003)。

三、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

通过电气化县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改善了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期间,共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道路85千米,架设通讯线路15千米,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6万人,解决32.2万人、730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农村用电、饮水、卫生、文化、教育、广播、电视、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位于我县南部深山区的长竹园乡,农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农村户通电率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但该乡水能资源极为丰富,通过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水能资源得到逐步开发,配套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乡户通电率达到了98.6%,在水电开发中修筑道路85千米,受益村庄32个,从根本上解决1*户农民出行难、生产资料调入难、产品运出难的“三难”问题,结束了当地农民肩挑背驮的历史,为农村的土地、矿产、旅游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和商品流通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电气化建设,城乡同网同价,减轻了农民负担,实现了农民增收。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用电交费由原来的平均1.16元/千瓦时降低到了现在的0.53元/千瓦时,平均每千瓦时降低0.63元,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1790万元;二是在电气化建设中,以农村水电建设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支持农民以土地、劳力、材料和“相关补偿”等入股办电增加收入;三是鼓励农民在农村水电建设中务工,优先吸收有文化的农民在电站、电网企业当工人;四是支持乡村集体办农村水电,壮大集体经济,降低农村水电电价,促进农民减负增收。199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58元,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04元,人均增长646元。

(三)发挥了水电优势,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我县是国家级山区贫困县,工业不发达,经济发展滞后。电气化县建设利用农村水电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增强了农村造血功能,带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了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90671万元,到2004年达到320253万元,平均增幅13.6%,是“九五”期间年均增幅的1.55倍,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总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8.5个百分点,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县财政收入达6806万元,增长14.9%,水电农村电气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县财政增收,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理顺了管理体制,规范了用电秩序

通过电网工程建设,全县电网结构更加合理,满足安全、经济、可靠供电的要求,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需求,并建设了与电网规模相适应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时,对旧的农村用电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村级管电组织,农电管理、收费、服务实现电价、发票、抄表、核算、考核“五统一”;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电量、电价、电费“三公开”,每月公布上墙,较好地杜绝了权力电、人情电、关系电。

(五)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电气化县建设解决了我县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特别是深山区的群众在发展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中得到实惠。山区群众利用小水电开展以电代柴,做饭、取暖不再砍树烧柴,有效地控制了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一年减少薪炭林用量43.2万立方米,保护森林面积10.8万亩。2004年我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金刚台、黄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生态旅游的好去处。电气化县建设保护了生态,美化了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对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领导。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这一“兴县富民”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水能资源开发和电气化建设办公室,由县水利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小水电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农村小水电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其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到位。形成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积极负责、相关人员尽职尽责的良好氛围,把农村小水电建设任务切实落到实处。

(二)制定优惠政策,加快电气化建设进程

为加快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实现*水电农村电气化的意见》,文中明确规定:小水电上网电价不低于大电网趸售价;农村水电及电网交纳6%增值税;二是对小水电实行“自建、自管、自用”,坚持“谁建设、谁投资、谁收益”、“以电养电”;三是在税收、收费、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保证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建设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电气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切实把好工程质量关,做到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严格施工队伍,严格控制工程质量,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严格施工程序,杜绝违规操作;严格控制工期,确保工程进度。工程竣工后,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按照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SL223-1999)和有关规定以及工程设计内容进行初验,对主要指标达不到验收标准的,限期整改,直至达标后再组织验收。

(四)加强建设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不论是国家投入资金,还是地方配套资金,或是企业、个人入股资金,均由县江淮水利水电有限公司设立专账,专人管理,严禁挪用、侵占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建设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的使用过程实行透明化、公开化,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对国有水电资金,明确了县水利局作为出资人代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期末,全县水电总装机容量为1.349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4.44万千瓦的30.4%,现有水电资源开发程度低。

2、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由于我县系国家级贫困地区、苏区和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自筹和吸引外资能力差,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加之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资金周转缓慢,银行贷款困难。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整体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新建、续建、技改项目无法开工,影响了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进度。

3、已建小水电站设备老化,技改任务繁重。

我县已建的农村微型水电站大都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运行,设备已严重老化,有的濒临报废,效益低下,部分水电站已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据调查统计,全县85%的水电站急需更新改造,技改任务十分繁重。

4、小水电上网电价偏低,企业效益差。

目前,我县小水电上网电价为0.257元/千瓦时,而供电成本达0.19元/千瓦时,水电企业利润少,效益差。

(二)建议

1、出台优惠政策

针对“*”期间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上级政府应跟踪出台开发优惠政策及招商引资的具体方案。

2、加大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扶持力度

充分开掘我县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潜力,在资金扶持上给予适当倾斜,尤其是贫困深山区的力度要加大。

3、加大技改力度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已建电站进行科学论证,选择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好,投资少、效益高的水电站优先进行技术改造。

4、提高水电上网电价

4.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汇报总结 篇四

以野外实践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

一、以更新观念为先导,更新培养模式

为适应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要求,学院着手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在深入挖掘以往野外实习教学大纲问题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创新质量观为指导,确定野外新大纲的总体目标要求和规格定位,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实现从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到涵盖知识、能力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转变。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业素质和谋生素质,而是作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公民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不仅发展智力,更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并重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增强学生的地理专业的荣誉观、责任感、使命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要突破以往传统单一性规格定位,向多元化规格定位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师范定位的中学教师,更要培养学术型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要满足教育行业的发展需要,还要适应企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本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赋予学生更多的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广阔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实现从单一趋同性向突出培养特色和优势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转变。

二、以野外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关键。资环学院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年来推进了三个层面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由单向灌输式向多项互动式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式转变,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与认知能力,特别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培养计划中提升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注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科研项目促进实验项目水平的提高,形成实践教学特色;注重校内与校外共建的有机结合,不仅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节假日开放实验室,实现时间、空间、内容上向学生的全方面开放,引导、组织学生与国土局、规划办、旅游局、农业规划办部门交流,走向社会、接触实践。

2、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导师制授课,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以专题研究、综合设计、综合实验和开放式作业等为手段,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

3、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训练是培养其基本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循序渐进、从基础到专业逐渐深入地进行,积极推进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平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平台三个层次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强调从方法、能力到个性特长等方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

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

三、以建设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有创新型的教师,才会有创新型的学生。如何保证创新性课程的质量、切实贯彻创新性教育目标并创造教育创新的环境,教师的水平是关键。要以健全相关机制与体制为前提,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并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传授学生基本的科研与创新方法。要以推进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重要途径,鼓励教师深入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重大工程实践一线,了解和掌握最新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和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引和聘请学科著名专家、研究人员到学校讲学、兼职,将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关键技术问题带进课堂,共同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四、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为保障。

在教师中积极倡导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形成积极健康争鸣和批评、理性质疑的学术氛围,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五、具体举措:

1、认清专业特色

地理科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野外山区、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地域综合体是它的真正课堂,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和发展状况是学科的最好实验室。地理科学就是为国家、民族谋利益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地理科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在了一起。环境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的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的第二课堂。野外工作的整体情况决定了教师的学术方向、学术能力和教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学生的而整体水平和专业素养,关系着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术追求、人生理想,关系着学院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所以学院一直把野外实习工作当作中心工作来抓。野外实习工作就是“地理专业的教师、学生、干部的实验、检验和考验”,07年以来资环学院就是以野外实习为载体、平台,融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修订了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学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专项规划。目前三大专业都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有成熟的实习规范制度,有专业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旅游专业实习时间、酒店对学生的培训选择、学生的实习管理等,形成07评估后的发展战略,成为学院工作中心目标。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学科特色,围绕这项工作创精品、创品牌,取得了显著成绩。

2、编写好野外实习指导书

实习指导书是学生野外重要的参考书,大多数学生以此为命,通过它了解实习地区的基本情况,可见一本好的指导书对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也不要给学生造成一切都要从指导书抄的毛病,以前会发现在报告中有大块抄袭指导书的情况。07年后从两方面抓起: 一是指导书内容精练些,不给留太多抄写的余地,许多话应留给教师在野外实地去讲,二是报告的内容要求应以实践观察资料数据来写。目前以自编了自然地理学实习指导、人文地理实习指导、旅游地理实习指导三本专业教材。

3、严格的实习导师制管理

教师业务精炼,工作负责,认为野外教学不需要备课的认识是错误的,野外情况复杂多变,学生面对野外各种地理现象,初期可能表现很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观察分析,疑难问题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心中有数,应付各种问题,必须准备好教学内容和拟定的教学地点,轻易不要改变。在出发前要向学生交代这条路线的实习内容及要点,使其心理应激;即使没有到预定实习地点,沿途与实习有关的现象也讲解,使学生逐步进入实习环境。到达实习地

点立即将学生带入第一个观察点,之后很熟练地将学生引入下一个地点,依次类推,如此则显现出教师对此现象的熟悉,自信,给学生以信任感,这是搞好教学的第一步;接着在点上先让大家观察,然后提问是何现象?学生必然热烈讨论,适当时机即进行总结并要求大家记录。

在实习期间教师不计名利,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精神是资源环境学院老师的写照。每年全体教师认真开展野外实习教学大讨论,统一认识,明确任务,遵守严格的备课制度,在野外亲自到任何知识点、耐心讲解;所有带队教师与学生共同听课互相切磋,与学生共同了解第二天野外工作内容和具体方法;每天晚上教师要履行例行检查制度,集体检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是否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和预习第二天野外实习任务等。

4、启发式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野外实践教学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野外不能总是无休止地讲,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如在观察构造窗现象时,我们先讲如何发现构造窗,将寻找构造窗落实到要找某种具体的地质地貌个体现象,使学生脑海中抽象的事物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观察目的性明确,然后让大家自己去找,使其由盲目的跟着老师看到自己有主见的去观察。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迎合年轻人探索未知、争强好胜、活泼好动的心态,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寻找证据,望着这些远去的背影,特别是看到学生找到构造痕迹、化石时的雀跃欲动,教师为此成功而窃喜。我们的深刻体会是,野外就要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动手,讨论思维分析,得出结论,总之要有张有弛,“张”是老师讲,“弛”是学生动手,这才是真正的实践。不要小看这个变化,这可是一个认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过程。总之,没有观察地质地貌现象的实践活动,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就不能掌握学科的精髓。

5、使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野外实习中要求学生做到眼勤(注意观察),手勤(多记录多量数据),脚勤(多走路),嘴勤(多问多讨论),耳勤(认真听讲)。如教师在教学生量岩层产状时,先进行示范,可多示范几次,然后分组实践,指定学生进行量产状,一个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量一遍,虽然看着进度很慢,但是没有一个学生偷懒,大家都很积极,有毛病老师及时给予纠正,学生很快掌握方法。再如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信手剖面绘制,在太行峡谷几公里的剖面大家边观察边作剖面,观察的内容及时反映在图上,学懂没学懂实际上一做剖面就可看出来,剖面做好后,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老师的检查,指出问题立即改正。我们体会是,一定要让他们思考问题,有任务压着,他就必须完成,可以说是要逼着学生全身心投入,不逼不知道,一逼全做到。许多事情不是学生不为之,二是教师不严之,只要要求严格,再难的事情学生也能完成。

6、充分利用野外地理现象资源

实习路线安排虽以某门课程为主,但常常会有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现象也在其中,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漏讲,如地貌教学中看到地质或水文现象就应一倂提及,不能只讲某种现象而对其它则不闻不问,毕竟自然地理各要素是互相关联的。要想搞好此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条路线尽量配备不同课程的教师,可以知识互补;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广泛些,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应着力打造全才,目前我们这方面还需提高。

6、严格野外实习报告

作为实习的总结,这是实习的最后环节,实习好坏可从报告的质量上衡量出来,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报告,按要素分别写最后统在一起,作为一份报告递交。除对实习内容总结外,还要求根据自己对实习中某个问题的认识撰写小论述,阐明本人的观点,是为一创新。报告字数在5000字左右,应有必要的图件表格。老师认真批改,给定分数。多年来,实习报告撰写是认真的,优秀率达30%,以此报告成绩对学生野外实习进行评估。30%的实习报告达到了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国内论文发表的要求,2010年×××

等同学参加的大学生野外实习论文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四、用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学院工作的全部

实习工作带动了我们的工作,实习精神是学院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品质,把学院地理学人的优良传统和专业精神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1、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师德建设中

地理专业是“体力加智力”的事业,其艰苦卓绝、博大精深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地理工作者必须具有执着坚韧、实事求是的意志品质和博大胸怀,具有以苦为乐、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校以“艰苦坚毅、求真务实”为指引,着力打造一支严慈相济、教学相长、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独具精神气质的教师队伍。

2、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师生的科学研究中

通过野外实习,教师凝练了科研学术方向,有了资料来源途径,至今有70%的教师科研成果与野外成果有关,学生的挑战杯比赛、大学生征文比赛、毕业论文的选题有75%是野外实习相关。学院注重野外实习凝聚队伍、锻炼人才,提高整体办学实力。科研工作在为基础理论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教学工作。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并通过科研将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实践促成长、科研经费助教学、科研协作搭桥梁”蔚然成风。而在地理专业,这样的局来自于地理实践。科研工作要上台阶,必须重视培育科学精神。学校以“艰苦坚毅、求真务实”为精神感召,这几年教师在申报项目上非常踊跃。地学博大精深、艰苦卓绝,资源、能源、环境、海洋、等科学重点领域意义重大、充满挑战。实习教师以实习基地内容为攻克地理系统科学的众多新态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3、把野外实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每次实习结束,都要在全院进行实习总结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查找差距。凝练专业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学校整体建设层次的和谐发展。

同时学院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和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注意优化学习环境、舆论环境和文化环境,使野外精神成为学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标志。要求《勘探队员之歌》作为院歌,激发资源环境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用浓厚的科技、学术、人文、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追求创新;注重发挥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影响、激励、感染、塑造和培养学生。总之,资环学院党总支坚持把培养创新贯穿于整个野外教学环节,结合三大实习基地特殊的区位资源优势,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求真求实、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等教育。一位校友曾深情地说,“作为地理系学子,我大学四年最难忘的就是野外实习。通过实习我受到了专业启蒙教育和山水的锻炼,我的专业生涯从这里开始,我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在这里奠基。”学院通过将这种实践精神贯穿于整个野外教学过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在野外教学中,注重组织学生结合地理专业开展“奉献和索取”、“吃苦和享受”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肯于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支撑材料1、2008-2010年三大专业学生野外实习报告2、2008-2010年野外实习照片集锦3、2008-2010年野外实习纪实VCD光盘4、2008-2010年实习计划书、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实习动员会照片

5、教师2008-2010申报的与实习内容相关的课题、发表论文(大部分可用)

6、优秀实习生颁奖、优秀实习报告汇报会材料

7、高长海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竞赛材料和教研课题材料

8、冯凤英老师教研课题材料

9、学生的考研方向选择、考研率和实习的相关性证明

10、学生的挑战杯和其它论文科研项目与野外实习的关系证明

5.学校特色建设汇报材料 篇五

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1、学校概况。西区第四小学位于大亚湾西区塘布村,创建于1947年,校园占地面积74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384平方米。现有专用课室6个,教学辅助功能室6间。现有专任教师10人,7个教学班(包括学前班),学生390人。

2、学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学生逐年增加,班额过大;二是学校教师严重缺编,师资力量较薄弱,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较为落后;三是生源大多是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存在不稳定性,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家长大多比较放任,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四是现代化教学设施老化严重;五是学校的文化特色不鲜明。

3、学校办学优势。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基本思路

学校定位:通过“田园教育,绿色成长”特色建设,为新农村孩子建造发展的精神家园,培养快乐生活、勇于探索的梦想少年。培养“有梦想,会探究;能生存,会合作”新农村娃,实现生态育人、素质育人、眼界育人。以“田园教育” 1

理念,促进新农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一所特色鲜明的新农村优质学校。

办学理念:良好习惯

美好人生

办学目标:建特色学校、塑新型教师、育健全人才

三、学校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学校管理

依靠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健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突出“服务意识”,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重视精细化管理,激发全体教师的学校主人翁精神,齐心协力创建和谐校园。

(二)办学条件完善

1、校舍改造

(1)对学校进行整体绿化美化,使校园到处都能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文化氛围。

(2)整体创设校园文化艺术设施,使学生随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环境文化

新校建成后,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主题,做好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教室文化: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牌、寄语牌、班训、班风、班级特长等教室文化;

墙廊文化:具有学校特色的楼梯、走廊、围墙、栏杆、宣传窗等艺术设计;

网络文化:展示学校特色、宣传学校形象的学校网站、吸引家长社会关注;

3、行为文化

(1)课堂行为文化:展示课堂教学风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堂行为准则。

(2)教师行为文化:通过责任教育、创先争优等方式提升教师道德素质,形成教师个人修养特质;通过校本培训、组内研修等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教师教学艺术特质。

(3)学生行为文化:搭建校园社会实践、兴趣爱好引领、体艺特长培养等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技能水平;凭借田园育人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书香校园活动、阳光体育、规范学生行为。

(三)德育工作

总体目标:推进学生阅读习惯、劳动习惯、体育运动习惯、不扔能捡的习惯、主动大声打招呼的习惯。五大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优势,以“田园育人”为总主题,设置各年级的小活动主题,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养成教育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实施措施:(1)切实重视晨会课、班队课的教育作用,制定完善的制度,保证教育质量。

(2)开设《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的内化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文明礼貌、尊师守纪

(3)抓好少先队大队(中队)活动,建立相应的活动制度,保证大队(中队)活动正常化,真正使队员在大队(中队)活动中有乐趣,增才干。健全大队工作机制,成立各种部门,对小干部进行培养,使之能独立工作。

(4)把学校“五大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并有机地深入到家庭、社会,开展父母孩子同养成活动。

(5)以“绿色田园”为主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以绿色植物种植为主题,各自在综合实践教师的带领下,开辟各班的综合实践基地。让爱劳动成为习惯。

(6)开展“好书天天读,好诗日日诵”活动。可以写心得、记笔记、写“博客”,坚持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

(四)师资队伍

总体目标:

通过不断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教学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等形式,突出“成长意识”,按照“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勤于钻研、乐于奉献”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学习型、智慧型、科研型、复合型、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队伍。

(五)教学工作

1、建章立制,依法治教

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副校长主管教学,教导处实施教科管理,教研组落实教学任务,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制。

2、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树立全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以“田园育人”为主题,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期制订学校活动计划,加强活动过程管理、落实活动评价管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2)树立新的育人目标、探索科学的教和学的方法。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转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

(3)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

(4)搭建课外活动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树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理念,积极搭建课外活动平台,给

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5)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一是制订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树立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主要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处理好三维目标之关系;关注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不同学段有所侧重;关注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家长评价,在互动评价中求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贴星星互赏评价、喜报互动评价、表扬信激励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二是完善“教师考核评价表”,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即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计划与反思能力。致力于对教师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六)教科研工作

上一篇:祝福周末快乐的句子下一篇:海外投资论文